经济学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5:56

经济学的应用篇1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关系

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践结果的考量。然而,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了经济活动中出现了问题,怎样把握理论经济学和实际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促进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了各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论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又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是阐述与经济学有关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和基础原理,探究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规律,理论经济学是学习其他拓展类经济学科目的基础,是经济学当中的一般理论。理论经济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宏观的,另一种是微观的经济学。一般在书本上或者大学校园内所学习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的。

二、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主要是针对一些金融经济活动来说的,主要探究各个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还对一些经济活动所形成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理论。应用经济学会涉及的部门会比较广,会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以及建筑行业领域等,应用经济学有许多的分支,因此应用经济学适用范围非常广,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去补充理论经济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作用[1]。

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两种概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与应用就像是哲学范畴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根据哲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任何一项理论的研究都是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也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后的理论才是符合发展规律标准的具有价值的理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关系。经过大量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只有将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应用经济学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经济学研究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在应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理论经济学的内容中都会有所体现,而有了理论作为基础,对于经济活动会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识,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为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管理经济学,它就是在基本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实用型经济学,并且还融合了管理学内容,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一些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对管理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偏激的观念,有的人认为理论比较重要,而有的人则认为实践比较重要,还需要从源头上树立正确的经济学理念,不仅要重视理论型的经济学知识,更要重视该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的金融交易活动中所应用的情况,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活动项目所带来的金钱价值,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应该考虑在经济学管理范畴之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结合实践,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实际的金融活动当中,转变人们落后老旧的观念。不过在国内研究中,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轻视理论的现象,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观点比较少,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影响到经济学的整体发展趋势,经费资金的短缺固然是影响理论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浅尝辄止,敷衍应付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步履维艰的现状情况,怎样扭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发展现状,顺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要以理论经济学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纲要,将应用经济学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不必一味地纠结于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创新思维形式,让理论的东西更加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和价值[3]。

四、结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保障。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为应用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没有理论的东西作为依据,很多实践性的应用都是无从谈起的,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下,必须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过去错误的思维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够融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

作者:朱建朋杨旭明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邱海平.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2012年的新进展及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J].经济纵横,2013(2).

经济学的应用篇2

[关键词]导数经济边际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94-01一、经济学与数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经济数学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稀缺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科学。它是一种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基于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必须借助于数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效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得管理上的定量分析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因此,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都已引入经济学,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等分支,这些新分支统称为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观经济过程的数量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客观经济实践;在经济应用数学中,“成本函数”“收益函数”“需求函数”和“供应函数”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边际成本的经济意义是:当产量达到q个单位时,再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即

时,总成本将增加个单位(近似值)。

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加。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等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经济学和数学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却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数学将经济理论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且采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应用于经济实践。

【参考文献】

[1]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经济数学教程河北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的应用篇3

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政府对资本没有任何约束。一战以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到192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一战前水平40%,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保持首位。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大约增长了53%,到1929年美国已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48.5%。生产的过快增长,使得流通领域的资金大规模涌入生产领域,造成生产的持续扩大。同时,美国政府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透支未来、刺激着市场的虚假繁荣。1924-1929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75%。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盲目扩大化。到1929年,美国生产领域内盲目扩大的泡沫已经形成。

而美国生产领域主要由垄断公司控制,到20年代末,美国六大公司控制了90%的无烟煤生产,99%的电话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控制,炼铝工业全部由美国铝公司垄断。由此看来,集中到生产领域的财富只是由少数大富豪控制着。而同时,工人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公司利润的增长,1923-1929年,美国公司利润增长62%,股息增长65%,而工人实际收入仅增长11%。流通领域内的分配不均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消费,使得社会实际消费对生产的拉动越来越弱。到1929年前,虽然经济仍然在发展,但生产和消费已经失衡。而流通领域的分配不均又加剧了这种失衡,社会再生产的失衡,使危机的爆发成为必然。

如果要拯救美国经济,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理解,就应该扩大消费,限制盲目扩大的生产,打通流通环节,使社会再生产趋于平衡。罗斯福总统拯救危机的措施也正是围绕着生产、流通(分配、交换)、消费展开的。上台伊始,他颁布了《紧急银行法》,一改过去通货紧缩的政策,实行通货膨胀,向流通领域注入资金,禁止黄金出口,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民恢复对银行的信心,也打通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为其后面的全面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生产领域,改革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围绕调整工农业生产,限制盲目扩大而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在工业领域,1933年6月16日颁发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推行“蓝鹰运动”,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同时,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其目的在于限制盲目生产同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在农业领域,颁布《农业调整法》,规定缩减农业生产。国家同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加大政府采购,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在缩减生产的同时保护农民利益,进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生产环节摆脱了无序状态,避免了工农业盲目扩大而对社会再生产中资源的浪费,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也避免了资金无序涌入生产领域而造成的混乱。

经济学的应用篇4

【关键词】应用数学;经济学;作用

一、引言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关系的处理,其中怎样有效配置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最优化的问题入手,然后利用应用数学的严密性以及逻辑性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准确的表达经济学原理,使分析结果变得更加具体,以此来达到深入探究的目的,不断推动经济学朝着精密化的方向发展。

二、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1.拓展经济学科

应用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广泛性,因此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使得新的经济学科不断出现。比如,经济现象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大都也是非确定性关系,因此导致经济变量的取值是随机的。随着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比如计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等。此外,经济学与系统论的融合产生了经济系统分析,与控制论的融合产生了经济控制论。

2.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经济学建立的内在尺度为理性以及科学,并且经济学的科学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弘扬科学精神;二是运用科学方法,而应用数学的方法则是促进经济科学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种猜想或者理论只有其具备可检验性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而不具备可检验性,我们就无法判断其真伪,因此相应的猜想或者理论就无法成为科学,并且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模式可以使其成为一门可证伪的科学。一种经济理论在确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应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快速的检验,当理论与事实发生冲突时,相关研究者就应该对其进行重新论证,对错误的地方及时修正,这样不断改正就能使经济理论逐渐的越来越科学。综上所述,这个繁杂的过程就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1.经济问题

我们一般认为抽象的经济主要是由多种消费和生产单位组合而成的,并且它具有独立性,各自可以就给定的市场价格和自己的经济行为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此来达到市场上的供求平衡,然后根据相关变动,重新决定合理的价格。

2.最优化问题处理

在经济学中,建立行为法则与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研究结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问题当中,或者是和这些问题密切关联的某个命题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学真理,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找出真理产生的来源,在这些方法中,应用数学是最为有效并且直接的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经济学问题的数学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比如在随机模型之中引入价格这种随机变量。由此可见,以往的数学经济发展与物理工程学发展极其相似,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数学经济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数学经济学应该尽快的建立一个数学分支,以此来适应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变量的特性,并且相关研究者还建议,必须要根据经济学的时展需求创设出新型的应用数学方法,使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消费和生产的现代化处理

效用方法是一种主观性质的方法,并且就效用方法而言,我们发现在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公理系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假如这些公理以及选择的决策具有随机性,那么这些问题必定会涉及到概率统计的计算,并且这些内容主要为附带理论,由此可见,与效用方法对数学经济学的影响相比,其问题本身的含义更为重要。并且从某些方面来讲,它的发展是在我们公认原理的基础之上,以此来建立以及发展消费的行为规律。此外,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假设存在一个可以快速处理的效用函数,然后通过计算函数的最大值推导消费者的行为规律。在大家公认的经济理论中建立生产企业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新古典理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理论是不真实的,无法代表现代决策者的思考过程以及思考结论。并且这个理论中的非数学部分,也用数学方法处理,这就使得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此外由于许多商业决策者不知道怎样建立偏导数,从而导致定义的最大值调节也无法被接受。

四、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且人们对于应用数学的依赖也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应用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应用数学这门工具,对应用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局限性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以此来使应用数学在经济学分析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为经济学良好、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立红.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3:320-321.

[2]王宏艳,杨玉敏.如何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大学教育,2014,09:155-156.

[3]林琳.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101-102.

经济学的应用篇5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39-02

在中国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是近几年的事情,开始主要是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系)中进行的。今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受到冲击并发生深刻的变革,案例教学将会在各类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中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一、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教学恰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巩固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一些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讲解式。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喝第一杯水、第二杯水、到第三杯水的感觉,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乐”起来,使学生感到了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

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方式由于其形式单一,往往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师生间缺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还需要其他的案例讲授方式。

2.讨论式。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完市场结构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等等。讨论中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符合所讲的理论问题,也不宜过分复杂,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讨论时应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如在讲授市场结构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彩电价格战是好还是不好”,讲完收人分配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中国现阶段的收人分配是效率优先好还是公平优先好?”等专题。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组织辩论最好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师在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案例教学中,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作出决策和选择,从而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所蕴涵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四、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作用,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2.案例与理论怎样结合的问题。案例教学大体分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案例导入型,先“案”后“理”;二是案例证明型,先“理”后“案”;三是复合型,“案”和“理”有规律地结合。不同模式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案例导入型案例在新课前先引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证明型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复合型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机要视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它们是“案”、“理”同步或“案、理”有规律结合,在此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创造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结合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3.应选择恰当的案例。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经济学也是一门跟现实有很强联系的实践性学科,学生要学好经济学,应该立足于实践,而不能只是面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外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情景,面对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案例不足以支持学好经济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使用本土化案例,借鉴其原理、方法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社会实践。

4.案例和有关专业相结合。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尽量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如在讲述收人分配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时,可与现在中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和高校助学贷款等结合起来;讲外部效应理论时可以和环境污染与发展战略关系联系起来;讲效用论可以和心理学联系起来等等。这样,在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局限于经济学自身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其他学科,这不仅仅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树立运用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55-57.

[3]饶龙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123-124.

经济学的应用篇6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实验教学;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8-02

一、实验教学进入经济学课堂的意义

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是指将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经济学原理,通过参与者和观测者的双重身份,激发学生对于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教学方法。

1.提高知识结构的稳定性。理论教学作为课堂知识传授的一种古老方式,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的历史积淀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课程较为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知识增长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经验的铺垫和感性认识的积累,这种知识体系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的理性认识和体系构架,不容易产生内化效应(张革华,彭娟,2009)。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具直接性和直观性,在更清晰地理解抽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

2.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着重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的参与与互动,使经济学课堂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模式进入课堂,增加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外大学生素质的比较研究的结论中,创新意识的缺乏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不足。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并解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源泉。可以说,实验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孙文彬,2006)

4.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课程体系、准备教学条件、记录过程、撰写报告、汇报结果,完成作业,这一系列的课前、课堂及课后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其他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国内实验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1.经济学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的制约。经济领域的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使经济实验困难重重,加上经济理论的高度抽象性,更难用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或论证。另外,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课的定位也决定了该学科教学过程中倾向于选择直截了当的灌输式课堂授课模式,舍弃理论的探寻过程,从而忽略学科自身建设和学科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2.师资缺乏以及教师考核体系与教学脱钩现象严重的制约。目前国内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师资欠缺,大部分经济学教师一直处在高校环境中,本身就是在传统理论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缺乏对现实经济世界的感性认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强。另外,由于目前中国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和晋级制度普遍偏重于科研环节,对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的要求达到可以忽略的地步,这种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任何理性的个体都会忽视教学的创新,因而,理论经济学实验教学不能取得突破就不足为奇了(李军军,黄茂兴,2011)。

3.实验教学的各方面条件不足的制约。首先,授课班级规模的制约。1999年后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大班授课成为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严重制约了课堂实验教学的尝试与推广,很难想象在讲座式的课堂展开课堂实验。即便教师有尝试的欲望,也很难在此教学条件下安排和操控课堂实验的有序进行。

其次,教师及教辅团队建设的制约。课堂实验需要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指导。国外高校助教制度较为普遍,通常由助教辅助完成实验各环节。国内高校授课环节很少出现教学团队。这种“单打独斗”式的授课方式很难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学。

最后,课时与考核方式的制约。经过多次的课程体制改革,许多高校理论课程的课时不断地被压缩,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成为教师授课的重要目标。另外,在加强档案管理,规范考核制度的要求下,闭卷统考往往成为专业理论必修课选择的考核方式。在此指挥棒下,相对灵活但较难规范的实验环节很难进入课程考核体系,于是缺乏激励成为课堂实验开展的又一大制约。

三、加强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构想

由于实验环节的欠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的问题。加强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逐步展开,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稳步提升课堂实验的质量和效果。课堂实验教学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内容的随时更新,开设时间的长短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倡议经济学课堂尽快展开实验教学的尝试,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推广到普遍应用,从模仿到创新,从简单实验到复杂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并交流经验,稳步提升我国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果,注重创新,形成自我鲜明、符合中国特色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

2.加强师资建设,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与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建设上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在海外接受的教育,尽快完成课堂实验的效仿与尝试。另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力量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组建教学团队,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实验结果。各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活动对教学环节的“反哺”,将科研活动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应用于课堂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这也可以成为实验教学创新的良好途径。

3.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学习国外教授的一些做法,给与实验的优胜者颁发一定的小奖励作为纪念,既活跃了气氛,又在课堂中增添一定的竞争意识。奖励的力度可依实验的难度和表现的差距来定。

4.加强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等。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内容的拓展还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包括软件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应用。例如利用excel、matlab、originpro等软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将经济学中的变量、曲线、模型在给定条件下自动生成,使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也可以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的一个思路。

应当强调的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经济学实验教学只能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形式。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适当地穿插安排,且特别强调实验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参与,内容精心组织,细节细致安排,就能成就一堂效果理想的经济学实验课!

参考文献:

[1]张革华,彭娟,试析文科实验室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5):141.

[2]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5:149.

经济学的应用篇7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应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的特点。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从经济学与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获知,经济学与数学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数学能为经济学提供特有的、严密的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历史

17世纪90年代威廉配第在经济学论文《政治算术》中将算术引进经济学,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经济学问题。在19世纪之前,经济学主要运用的是初等数学。从19世纪起,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数学方法的运用更为普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索洛和罗曼的经济增长模型等等,一大批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论著纷纷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既使用了一般经济概念和传统经济方法,同时又使用了从最简单的数学符号到最新的数学方法。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1.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工具性作用

数学作为经济研究的基础工具,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数学语言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中的某些问题描述得非常清楚,并且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错误,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我们还可以推导新的结论,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知识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研究中存在许多变化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研究的错综复杂。而数学就恰恰为这些复杂的思想和现象提供了简洁明了的解释,为许多错综的数据提供了计算模型,从而使经济研究简洁条理。

2.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思想作用

数学的严谨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学思想越来越多地贯穿到经济学中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运行描述的基本理论,对我们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点之一就表现在其数学性方面,也正是这一特征使人们常常把经济学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理论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认为最接近自然科学的。这表明,数学作为一种理论信念、方法论和研究手段,十分明显地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中。按传统流行的科学观,一门学科达到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运用数学方法。而在经济学中,对于经济现象、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研究,正需要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从而达到它的科学性。

三、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要想掌握好经济学理论,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分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大部分。其中,数学与经济学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微分,比如经济学的核心词语“边际”就是一个将导数经济化的概念,“弹性”这个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的词语更是体现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线性代数作为一个将复杂多元方程简单化求解的数学工具,其重要性集中体现在计量经济学中对大量数据的处理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保险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先学好数学,但近几年来,关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不是经济学要不要运用数学方法,而是如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学的问题。

四、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存在某些问题

1.在经济学中盲目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很重要,但在经济学研究中,更重要的是经济研究方法和经济思想,经济学不是数学,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是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它主要还是依靠经济学的思想来解决,而不是数学推导,数学只是解决经济学问题的一个工具,不可滥用。

2.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忽视前提条件

数学方法逻辑严密性和计算准确性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一个数学模型都要受到若干条件的约束。但某些经济学家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本不去考虑或是过于简化约束条件,对约束条件不够重视,仅从模型本身的需要出发而不考虑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要求。这样很容易引起理论的混乱和实际操作的重大失误。

由此,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基础和广泛的,我们要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认真学习数学并掌握它的方法与精髓,同时,也要重视经济学的方法和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剖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应用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应用型人才

1应用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经济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之所以要探讨高职经济学的教学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下,经济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给教学活动带来了阻碍,使得经济学教学产生了局限。具体来说,经济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重新定位的挑战。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下,高职经济学教学就面临着这方面的挑战,在当前新时期如何重新定位经济学教学,这是一个重点问题。对于经济学教师来讲,对于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结合时代主旋律,将教学目标的核心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方面,从而确保经济学教学可以取得新发展。第二,教学模式重构再造的挑战。除了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之外,经济学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模式重构的挑战。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人才培养的改变,那么教学模式自然也要顺应变化而实现创新再造,构建起全新的经济学教学框架,这样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教师自身教学的挑战。对于经济学教师来讲,在当前新时期,不仅仅是要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素养以及应用能力等,也需要予以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对实践的模拟和训练。而不少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经验,在经济学教学中融入实践,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直接挑战。

2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角之下,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一些直观的问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产生了冲突,造成教学问题的出现。对于这些问题,经济学教师一定要清楚认识。

2.1实践应用不足教学偏向理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需要关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就需要拓展到实践这个方面,通过合理的策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统一起来,构建立体化的经济学教学模式。然而从实际来看,经济学教学活动目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应用的关注不够,不论是在课堂上亦或是课堂外,实践应用都甚为缺乏。教学活动的实践应用不足,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难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产生了冲突,背道而驰。

2.2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呈现出来,确保学生可以形成有效的理解。因此,如果始终局限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之中,就会导致经济学教学课堂陷入到局限的环境,时间一长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滑,对经济学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根据高职学生的视角学习情况,这样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所以,要想让经济学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中取得更好效果,就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构建起立体化的模式体系。

2.3教学缺乏针对性造成同质化

个性化教学,在当前教育新时期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在发展中也有很大的区别。教育活动的根本应该是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最后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这就需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不过,在当前高职经济学教学当中,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并未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融入进来,导致经济学教学同质化,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质化教学,这就制约了一些学生的特长发展。

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

对于目前高职经济学教学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相关教师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及宏观环境,对教学活动积极创新,构建起全新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3.1多元化实践加强经济学教学的理实结合

理实结合对于经济学教学来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须构成的宏观教学模式。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缺乏实践能力;单纯的实践训练,学生理论素养就会薄弱。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一体化教学,这样才能以理论激发学生实践,以实践深化学生理论素养。所以,对于经济学教师来讲,就需要构建起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构建起优良的经济学教学模式。首先,优化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讲,可以依托于校企合作关系,和企业互通有无,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训练,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能力素养。其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仿真实训基地。信息技术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VR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给不少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构建仿真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仿真实践训练。最后,匹配实践与理论教学。在开展多元化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要确保二者的匹配一致。简单来说,这就需要从教学安排这个方面出发,先设计理论课程,再根据理论课程的安排,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先理论教学,然后及时实践,这样就能确保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2使用多种不同方法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除了加深经济学教学的理实结合程度之外,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构建一个灵活的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能力。首先,可以使用新媒体教学。当前时代出现了很多新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媒体流形式都很热门。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入这些媒介素材或形式,来辅助经济学教学。其次,可以借助mooC教学。m00C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资源。在经济学教学中,就可以对mooC资源进行利用,与传统课堂结合,构建起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可以通过mooC资源创设导入环节,也可以辅助理论知识讲解,也可以将mooC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从旁辅助。最后,情境教学。经济学教学,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情境教学法进行灵活使用。在课堂上构建起与实际工作相符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3以生为本实施个性化的经济学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要实施个性化教学,那么分层教学的理念就非常适用了。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和问题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个性化指导,这样能够让学生切实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要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调研分析,立足经济学课程的实际,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经济学课程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最后,要对学生分层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存在的短板予以补强。

经济学的应用篇9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经济学专业;设问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校教育普遍没有摆脱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灌输型教育模式,简单的知识传授造成了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大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设置,都远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迅速发展和更新的需求。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模式,问题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和推崇。

问题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19世纪提出,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它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成为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探索活动的启发者、指导者。

经济学家汉森(Hansen,1986)曾指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经济学专业无论是理论类还是应用类,都需要学生从掌握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学原理开始,以“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思考经济问题,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专业阶段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传统经济学专业课堂老师习惯对教学内容全程灌输,学生忙于记录笔记,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由此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无法从中获取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真正有益的知识和技能。那么,问题教学法如何应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国外相关的教学经验,文章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更为关键。在课前教师需要更加用心准备课程,吃透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带动课堂活跃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设问有三个流程:首先,在讲述经济学理论之前,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而又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现实经济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迅速进入教学状态;然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一些基本经济学概念对学生加以提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师应着重于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并在讲解中就现实的经济案例进行创设问题,比如在讲到垄断与定价理论时,可以提出我国目前存在哪几大垄断行业,市场划分如何?比如电信、交通等这些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可以就生活中垄断带来的问题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循序有道,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不断剖析和质疑中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要领。最后,课程结束时,教师既可以就课程上讨论的热点问题继续延伸,或者布置新的相关经济热点,让学生课后分成小组相互合作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待到下节课时小组派代表进行演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问题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随时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即使调整课程进度和问题难易度。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学中的考核,而不仅仅是传统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出勤率、参与积极性、演讲表现等,此外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也是考核的内容。代表演讲和发言并非解决问题的最终环节,教师和其他学生应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提问和点评,这就需要每个小组成员对所讨论的经济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充足的准备。点评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深入探究,同时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评价教学方法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高等教育阶段、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课程的多样化都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也应配合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应当多借鉴和学习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比如国外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极为推崇的合作学习法和经验学习法,都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此外,欧美的开放式教学,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

其次,对不同的经济学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例如美国对基础性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专业基础课实行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基础性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问题教学法、开放式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阶段课程选择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后自学巩固,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相关课程实践等,从而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实务知识和技能。

再次,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例如美国一些大学经济学课程就十分重视网络资源的运用。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课程内容、大纲、参考书目以及考试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考试、答疑等,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和沟通更加顺畅。此外,信息网络使问题教学法更加有效,教师可以课后通过群邮件、聊天工具就可以及时答复学生学习中的疑惑,跟进小组研讨的进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收到直接的教学效果的反馈。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使教学效果更突出;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服务于问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经典的经济热点、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Hansen,w.L.1986.whatknowledgeismostworthknowingforeconomicsmajors.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andproceedings.76:149-52.

[2]尚旭峰.问题式教学的特点和实施要求[J].文学教育,2011,2:41.

[3]孙威,刘洋,薛凡,谢忠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2012,(4)

经济学的应用篇10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经济法的教学时,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有时会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对知识的应用还根本谈不上,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运用知识来处理相关的问题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依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形式上由于受到教材本身的不变性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可能会偏离经济法教学最终需要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时,不能够有效地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二、如何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加强教材授课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材教学对于学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授的概念知识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与法律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材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并且合理控制授课的进度,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与规划性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教授给学生最为充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容易,法律知识积累程度也能够逐渐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知识的讲解与课本知识讲解的有机结合,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时,注重对相关案例的引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规范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2.课前做好充分的案例准备工作

为使案例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将案例融入教学中时应该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案例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案例是教师亲身体验过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案例更加生动化与具体化,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时,不仅能够加强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听课的认真程度。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学生在对这些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对经济法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为保证案例的有效性与典型性,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对案例进行筛选时,应该遵循针对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案例挑选,确保案例能够准确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反映,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另外,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选取的案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在进行理解时的收获才更大。

3.案例讲解时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氛围,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完案例以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解,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做出详细解答,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理论知识、实际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法律知识的实际性。教师在还应该注重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宽。教师在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思路,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渐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在对案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时,应该注重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教学的目标也能够得到顺利的实现。

综上所述,要使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应该加强对案例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该注重案例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加强案例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