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8:05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2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本科教育处于教育的顶层,专业设置细适应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在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时期,本科教育位居整个教育中层,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要求本科专业口径要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要求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如何合理地利用好传统专业优势资源,打破旧的、固有的、传统的窄口径专业设置结构,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的专业,如何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好,不能将专业课程一唯淡化,是当前专业设置上面临的、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免培养的人才成为不懂专业的大学生。

一、国外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一般口径较宽,表现在基础课程体系在同类专业中通用和学科间课程的相互渗透,同时强调与新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吻合,学生的选修面较大,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要求农科大学生应该适应平均每4~5年改变一次工作岗位的需要,各专业适当拓宽基础,培养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由教师主动提出,由学院的课程委员会审定。为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探究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并且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理论和文化教养;三、四年级进入主修课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取一门主修学科,即为专业;三年级逐渐接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按其兴趣、职业方向、能力等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进入相应的研究室,四年级做毕业论文。日本农业教育课程不断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内容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与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面向第一产业的耕田、畜产等农业直接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增加了农业管理、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农业高中普遍增设了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了更广泛的农业相关领域,供学生从更宽的范围选择履修科目。

二、国内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我国以往传统农业类专业设置较细,重视专业对口,强调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厚基础、强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少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诸如生物、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学科间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的水平。农业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一些专业被指定了专业方向。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种子方向)、园艺(观赏植物方向);浙江大学:农学(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方向、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两个方向)、植物保护(农业生物及信息技术方向);贵州大学:农学(烟草、种子、药用植物三个方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应用真菌学、农药学两个方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方向)、园艺专业(观光园艺方向)、农学专业(技术与管理、设施农业两个方向)、植物保护专业(计算机应用)、草业科学专业(草业工程与城镇绿化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规划与形象设计、物业管理两个方向);四川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植物、动物两个方向);北京农学院: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旅游管理方向)。

三、重新定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拓宽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提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内涵,设置植物保护宽口径专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植物保护专业处于综合型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生源不足、社会对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较差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办学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不追求主导学科,而要努力成为优势学科;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加强多科综合,优势互补,向交叉、边缘学科拓展。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大调整”、“宽口径”,主动适应生命科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从社会需求看,农科大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农村社会分工十分粗略,农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包括社会问题,农科大学生只有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纷繁复杂问题和矛盾,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单科性的农业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学科众多,有利于拓宽农科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大学农科院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资源优势切实应用于人才培养中。其次,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宽厚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后劲。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体现“重实践、个性化”,农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具个性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四、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开展,为了改变高等农林院校偏窄的专业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各高等农林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

五、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特色与创新

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注重“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三个类别。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实践训练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特色、专业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课程模块。改革了以往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学生明晰如何依托专业培养平台,选择课程模块,构建自己人才知识体系,实现个人理念,满足社会需求。

专业教育贯彻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摆脱以往先通识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专业,依托专业塑造自己。专业课程前移,不仅能够合理配置学时,避免学生学习时间的松紧不均性,而且促进学生对专业认识,增加后期自我完善机会。弃陈出新,优化课程,满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减少了植物线虫学、植物细菌学、城市绿地病虫害、发酵工程、生物农药等课程,增加了植保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绿色食品、农药分析、农产品加工、杂草学、节水滴灌、市场营销等课程。压缩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基础性,注重系统性,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开展个性化培养、双学位、特优生培养、硕士推免、跨学科先修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四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全学程不间断,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教学任务,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致力于建设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樊东,赵奎军,王晓云.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69-71.

[2]樊东,赵奎军,张伟,裴海英.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3]龚国淑,黄云,张敏,蒋素蓉,秦芸.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2004.

[4]郭伟,孙海燕.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SiR”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27-29.

[5]侯雪坤,贝丽霞,赵清华.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农业”特色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79-180.

[6]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7]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8]李艳秀.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农村经济,2003,(12):77-79.

[9]刘文奎,袁玲,张茂仁.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6-219.

[10]齐晓辉.以科技创新应对新疆兵团棉花产业危机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33-35.

[11]任良玉,刘雪春.地方性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3):12-15.

[12]任良玉.植物保护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9-43.

[13]王峰.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05,(5):3-5.

[14]王秀德,史亚军.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59-63.

[15]吴淑娟,龚祖文.高等农业教育研究20年的反思和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6-19.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4

院校多对信息和政治有要求

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是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具备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会统招专业分为艺术、理科和文科三类,均要求有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其中,艺术类专业要求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理科专业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文科专业要求历史和信息技术。该校招办主任许晓陆认为,由于现代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该校专业都要求考生具备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治科目会考成绩在高会统招中受到了院校的普遍重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会计电算化、安全技术管理等专业均要求考生会考政治科目成绩合格才能报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也对政治科目成绩提出要求。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表示,在金融、会计这样的热门专业招生中,提出政治科目会考成绩要求,对中学生的学习和中学教学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多要求2科会考成绩

据了解,多数学校高会统招专业对2科会考成绩提出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是多数理科专业要求的科目,政治和信息技术在文科专业中要求较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都要求考生物理和信息技术成绩合格,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多数法律类专业要求考生的政治和信息技术会考成绩合格。

记者从部分高职院校了解到,多数学校要求考生会考相关科目的最低成绩等级为合格,但也有少数考生报考热门的学校要求达到B级,这类学校多为本科院校。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介绍,该校高职所有高会统招专业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另据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校的高会统招专业也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07-01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在教师在整个的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的专业成长过程。下面笔者根据所查阅的国内外有关此方面问题的文献及自己仅有的一点体会,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做出如下概括。

(1)博而精的知识结构;(2)深刻的道德影响力;(3)不断完善的职业能力;(4)专门的组织;(5)专业的培训;(6)统一的培养与评价标准。

2教师专业化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专业素养是人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具有行业标准和特殊要求,必须纳入到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野中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育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师专业素养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现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从教师道德、知识、能力修养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力求“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身:(1)履行教师的道德誓言;(2)丰富教师专业知识;(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3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建构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用“一体三维”来概括。所谓“一体三维”,指教师是具有求真向善趋美人格的主体。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关键在于人类所拥有的内在智慧与情操,所谓“三维”是充实和体现教师生命主体和人格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

(1)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是教师获取职位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高中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如下。

第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物理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的前提。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该占有广阔的知识而不限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具体来说,应包括:对现代物理科学的了解、文理知识的渗透、基本生活常识的掌握。物理教师应了解与物理学科有关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吸收当代物理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发展。

第二,系统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物理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学,如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占最大份量的内容;理论物理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主要包括相对论,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②物理学方法论的知识。只有当物理教师深刻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后,才能较成功地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知识的能力。③物理学史的研究。在物理学史中,有物理、科热爱,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有物理学家发奋读书,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生动故事。这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物理史料,是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这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教育法理论知识。

(2)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育专业能力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多种本领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根据教育实践的要求,我们可将高中物理教师的主那也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物理教师的特殊能力。

首先,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能力。教师的其他所有能力都离不开基础能力,教师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智慧能力、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

其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它包括各科教师都具备的、适应各科教师各种教学活动要求的基本的或一般的职业能力,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以及物理学科教师剧本一般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的特殊的专业能力,即做好演示实验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

第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选择的、认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西方学者多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二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内在驱动力。其特质为: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三是教师的职业良心。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具体包括:忠诚于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的敬业精神;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开阔的胸怀,满腔的热情,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微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传统美德;有和蔼、诚信、公正、谦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8.

[2]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16.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6

美国贝勒大学位于德克萨斯州韦科市,是一所私立的基督教会大学,成立于1845年2月。贝勒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160个专业。贝勒物理系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高级讲师3人,博士19人。实行教授预聘制度,即对新进教师实行5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决定去留,考核合格即进入终身教职行列。从物理系历年在校本科生人数可以看出,每一届平均招生10.9人。实际毕业的人数还会减少,因为转专业或被开除,例如,2013年毕业本科生5人,2015年毕业本科生8人。与数学系和化学系人数相比,是最少的。可见,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机会的优劣决定了物理系学生人数少是国际上的普遍现象。

我国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把原有的物理师范教育和诸如电子、信息等组建为“物理与XXX系(院)”,可授予的学位单一,只授予物理理学学位。而贝勒物理系只3个物理类专业: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但是可授予的学士学位就有8个,它们是:物理理学、物理理学(计算物理)、物理理学(医疗保健预科)、物理文学、天文理学、天文文学、天体物理理学、天体物理文学。物理师范专业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和中学高年级物理科学教师专业,授予理学教育学士学位。

一、贝勒物理系的课程设置

贝勒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文科学位提供相应领域内核心课程的传统人文科学教育。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理学学位提供该领域内全面综合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或者为技术、医药、教育、法律、经济、工业和其它职业做准备。鼓励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与计算物理或医疗保健预科相关的物理课程。

其课程体系分为主修课程、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三类以及四个层次。主修课程是获得相应某个学位时所要求的,包括本系开设和外系开设的课程。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是供其它专业学生选修,其中修完第二主修课程后,会在他的学位证书上注明其第二专业是什么。这类似于我国新培养方案的辅修专业课程。副修课程的数量及要求都最低,类似于我国的大学物理公共课。物理系学生选修其它系的课程很多,包括了数学课程、计算科学课程、生物课程、化学课程、宗教课程、英语课程、政治科学课程等。

每个学位修满至少124学分,其中3000/4000层次36学分。从相应学位的课程计划可以看出,一是课程面宽广,有一定深度;二是强调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交叉。从各专业的理学学位和文科学位课程要求来看,明显的前者针对有纵深研究潜能的学生,后者针对有横向发展潜能的学生。各学位都要求选修3分化学课程,这是要求跨学科发展。我们没有做到这点。

二、贝勒师范课程设置

贝勒的中小学科学师资和高中物理师资的培养脱离了物理系,由教育学院承担(但基础数学师资培养仍然在数学系,而化学系没有师范教育)。这样利于突出师范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师范技能。美国的小学为1-6年级、中学7-12年级,中小学指4-8年级,中学高年级指9-12年级。师范学生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学科课程、人文课程等。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小学科学和物理教师的要求是数理化生地五门通修,没有专门的化学、地理、生物教师培养。贝勒是基督教会大学,体现在都要学习一门基督教课程。政治课程是美国宪法发展,类似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另外他们非常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

三、贝勒课程设置启示

下面就我国物理专业实际,探讨转型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

1、不能揪住第一志愿率不放。现在由于新兴专业数目大大增加,比起传统物理专业更具吸引力,另外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就难学又没有就业优势,在追求效益规模的时代,自然报考人数就会少(尤其第一志愿人数,每年10人左右)。但物理是基础学科,就人类知识积累而言,我们需要扶持基础学科专业。私立性质的贝勒大学,在每年都是低于10个毕业生的情况下,仍然在坚持办物理,何况我们公立大学呢。

2、物理师范专业可以继续留在物理系。由师专合并而来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基础师资是物理系的主要任务,改革不能脱离历史,所以物理师范专业仍然留在物理系为好。贝勒大学数学系就办了数学范专业。地方本科院校设置了二级学院后,物理就可以单独设系,与其它什么电子之类的专业脱离关系,这样便于行政上的管理。

3、合理设置专业和学位。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物理系,可以设置物理、物理(天体物理)和物理(师范教育)三个专业。学位授予方面,我国普遍存在着太单一的弊端,要改革就要从更高层次来设计了。理科专业就只能授予理学学位,这显然不切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实际。贝勒大学物理系三个专业可授予8个学位,很值得我们思考。

4、按层次设置好课程体系。根据本系的师资情况和其它系的实际需要,按层次设置好课程体系,包括物理专业课程和给其它系开设的大学物理。这样,原先的物理教研室和大学物理教研室就可合二为一。另外,可以考虑按类如主修课程、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等设计,这样可以给其它专业学生选修物理第二专业或跨学科学习提供很大方便。各学位的课程设置里要体现跨学科发展的要求。还有,这些专业设置及其描述、课程设置及其解释要放到网上可以查询。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可以提前一个学期公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选课,再决定开课情况和安排课表。

总之,课程体系改革既要考虑历史实际,又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提供多样的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投身到物理学科发展行业里面来。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7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Qualityand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8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onthefeaturesofacademiccredit

systemofmineral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

――takingtheexampl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Dong-chen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graduatecultivationpatterninthedomesticmainmineralprocessingmajor,thispaperexploresthefeaturesofcultivationpatterninthemineralacademiccreditsystemof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i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posingthatthekeyoftalentcultivationistovaluetheintersectivenessofsubjects,theofferingofapplicativecourses,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thereinforcementofpracticaltraining.

Keywords:mineralprocessing;academiccreditsystem;cultivationpattern;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张薇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5.

[5]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6]刘楚佳.适应时展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导刊,2003(2):27-29.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现状;解决方法

2009年2月,物流产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获国务院会议通过,物流调整和振兴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系统,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2002年只有一所开办物流专业的学校到目前为止,仅开办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就超过了1000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大学物流专业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而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又该怎样去改善,怎样去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应对的策略,这对教学将是一个挑战,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

一、目前中职物流教学的现状分析

1.缺乏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物流专业出现在中职教育中,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2.缺乏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

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现代物流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多是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同时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双师型”的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4.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

一般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很多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无法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实训场地,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给学校带来阻力。

二、改进物流专业教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物流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与东本储运、风神物流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东风汽车公司的商品车销售物流、零部件物流、生产物流,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特点。我校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自身的情况、相关企业的需求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物流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1)加大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为教师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聘请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为专家,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3.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处理

我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将近三十年,依据这种教学理念,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编写有很多的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样,物流专业的教材也可由有经验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来编写,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能贴近企业的需求。

4.改善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我校目前缺乏物流实训条件,现场教学和参观可要求教师带学生到东本储运、风神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2)项目教学法

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教学项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学科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物流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荣生.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2]周坤容.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细分化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8).

[3]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要求篇10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栎李冬娜唐历波单位:海南医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