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8:10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1

初中生物理科思维培养策略一、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理科特质

1.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体现由现象到本质发展的特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导入环节通过展现一些长明星父子或姐妹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亲代和子代、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既使学生容易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这些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即从简单的或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2.生物实验中体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特性

在生物教材呈现的经典实验中,运用实例详细地说明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严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和合理推理的,应让这些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中,先带领学生重温科学家的几个经典实验。特别是在介绍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时,让学生计算5年中土壤的重量变化和柳树的重量变化,初步分析出柳树生长过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水中获得的,再引导学生思考“水能够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吗?”从而引入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这样,学生能感受到生物学实验中观察比较、由定性到定量的理科特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理科思维技能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理科思维方法和技能,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前提。利用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技能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运用抽象概括、正向和逆向思维,初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一般规律的能力

抽象和概括,是指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以及必然联系加以综合,达到对生物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例如,在《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节中,因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当一提到鸟类时,部分学生很容易把“飞”这一特点作为鸟类共有的特征,这时应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是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呢?有些学生也提出鸵鸟是鸟不会飞,蜜蜂、蝴蝶、苍蝇、蝙蝠等动物会飞不是鸟,所以“会飞”这不是鸟的本质特征。通过举出正反例,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寻找出存在的一般规律。

2.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推理,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把一个事物的整体分成各部分来进行考察,经鉴别、筛选后得出其本质特征,再在头脑中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事物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整理,形成新的合乎逻辑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这就是一个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过程。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通过观察番茄的形态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与综合,归纳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再将其联系到实际中去,进行简单地判断与推理。这样在不断地分析综合、对比归纳中,既理清了知识体系,又便于学生掌握。

3.利用图表、符号等直观形式,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特征的能力

图表、数据、符号曲线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们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等特征。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图表,能避免学生机械化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用图的训练和培养,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力。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第4章第一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教学过程中,可用下图进行小结:

过程①表示细胞数目的增多,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过程②表示细胞的生长;过程③表示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出现差异,这一过程是细胞分化。这样通过直观的分解,既形象地阐述了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又突出了三者的差别。

此外,还可巧妙结合数学符号,例如,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染色体=蛋白质+Dna;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既直观地显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简化了语言叙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4.多角度,多方向辐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一个发散点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学习后,我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问题“人还会再进化吗?几万年后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不少同学大胆想象了未来人的样子:头大而身小、全身无毛、脸型变圆、男人女性化等。既让学生的思维层层发散开来,也营造了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在这样一种气氛中,不仅使学生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思维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有一桶水”。作为生物教师,肩负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让理科思维点亮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昌军.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生物教学对策.2009.

[2]孙玉旺.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2009,(03).

[3]刘学全.生物复习方法摭谈.中学生物教学,2006,(04):45.

[4]沈萍华.试论图表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中学生物学,2003,(06).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重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与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责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让学生更容易通过物理现象发现物理原理,深入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物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分析。

1.加强聚合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聚合思维,也就是求和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多种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互联系的,发散思维是从一点想到多点,而聚合思维恰恰是将多点综合到一点上。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表现为学生通过对同一个物理对象的不同思考,发现更多创新性问题或者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变通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具有定势思维,则需要通过引导开拓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验及多样的物理现象中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探究锻炼学生思维。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千克铁与一千克纸哪个更重一些?”这一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具有定势思维的学生一定会说一千克铁更重一些,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的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不同的思考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正确的那一个。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的聚合与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2.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能力关系学生的变通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针对同一问题设计不同思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对一个物理问题一筹莫展,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反向思维。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合力与分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从正向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教师就可以从反方向进行讲解,从分力讲到合力,解决学生的思维矛盾。在日常教学中,将正向讲解与反向讲解进行结合,有利于初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3.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别是物理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这就使得许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许多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不尽饱满。形象思维的建立,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认知总结物理知识,实现学生头脑中形象物理形象的建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

比如在讲解有关分子的知识时,分子是一个微观世界的物理事物,依赖于物理概念对其进行讲解,难免让初中学生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分子有直观认识,从中理解分子的存在方式及运动形式,通过形象思维解决抽象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降低物理教学难度。

4.加强归纳与演绎思维的培养

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来讲,归纳与演绎思维有很大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归纳与演绎思维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物理问题的解决者。所谓归纳,就是将特殊情况推向普通,而演绎而正好相反。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每日总结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将分散于每一个角落的知识点拾起来,整合到自己物理知识网络中,不断完善物理知识结构。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构成规律开发出来并掌握好,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归纳与演绎思维的发展,得益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多总结,多归纳,实现学生物理水平的稳定提升。

5.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只有让学生同时具有聚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与演绎思维,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全面性的提高。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和科研之路上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实施趋势

一、走向科学本位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这应该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学的是物理,而不是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成熟的物理思维。可是直到如今,在物理课堂上还只是将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活动当作是课程教学的成功,对于物理知识构建的完成与否以及物理思维是否提高都没有加以重视,教师这么做的原因都是由于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改变学科本位作为教学遵循的法则,认为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那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可是这种认识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改变学科本位,并不是将学科的特征抛弃,而是要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的,建立起科学的本位观念。在课堂上,笔者所执教的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物理学习,对一些涉及进行物理研究所需的比本方法有所掌握或者是了解,对物理语言的认知也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他们即将进入高中,而高中物理教育就是对这些具有物理基础的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要把握的课程教学实施方向是走向本位、走进科学,从而走向科学的本位。

二、实行体验性课程教学

初中的物理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师生的面前,对于一些具有明确的探究设计的课程内容,在经过前期的课程改革实践之后,物理教师都能够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对于一些介绍概念性的内容,教师还是照本宣科。“目前所有教学中所流行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进行探究”,笔者觉得这是对探究的误解,从课程实施角度来看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这是指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物理经验,要能够让物理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最终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或者是与生命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所以新课程是以个人的知识作为基础,构建体验性课程来不断满足学生对于个性的发展。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体验性课程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开发和研究。体验性课程应该将相关的物理知识作为出发点,来创设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三、走向程序性思维

将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仔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两者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存在这明显的差异。初中物理内容主要是以现象为主,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以及体验等方式来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逐步对物理的规律进行由浅入深的学习,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的方法,从而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高中的物理内容就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板块,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物理理论的学习、实验、科学制作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或者只是其中一方面具有突出的发展即可。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任何的创新性决策都是程序性和角度性思维的结合,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内容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正是为了能够培养出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笔者认为高中物理重在对学生角度性思维的培养,而初中则是注重程序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获得程序性的思维启发,能够将获得的思维通过知识迁移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思维是获得能力的基础。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教育也正在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转变,很多教师也都进行了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实际上与科学概念以及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这些也都被称为程序性知识。物理课程改革中应该要明确提出程序性知识这一概念,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那些概念以及规律的学习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因为程序性知识是发展程序性思维的基础。

目前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思维,可是距离自我构建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实际上教学过程是一种思维整理的过程,为的就是能够将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相结合,这之间的联系就是程序性思维,所以,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要将程序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是一个重点。

总之,上述三种初中物理课改的实施趋势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科学本位强调的是将物理学科的学科特征进行充分体现,界定课程性质;体验性课程主要是建立课程观念,界定课程的实施;程序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界定课程目标。在物理课程不断改革深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这三种实施趋势,构建起新的课程教学观,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4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初高中物理衔接阶段,台阶效应的存在,使学生一下子从机械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简单记忆变成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学习物理的时候便往往不知所措,导致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客观的知识衔接方面,还是主观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过渡方面,都给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工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的不同

物理学科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点学科。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而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筒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高中教材有别于初中教材的特点都是:(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二、初高中学生的认识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根据这种思维习惯,初中的物理教材大量地安排了演示实验,并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物理概念,强调从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定性的感性的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关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有的文章材料提出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时中学生的思维成分、个体差异水平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渐小。初二是思维转变的质变阶段。但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物理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物理,因此将这种思维的转变,在物理学科中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且在数理化等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与初中的相对稳定有很大的变动,而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适应的原因。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物理的学习,通常是从生动的物理事实出发,认识这些物理事实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而形成物理念、物理规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是第一个飞跃。利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则是由理性到感性的第二个飞跃。因此中学生学习物理一般需经过以下心理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眼鼻耳舌身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形成物理感觉,从中了解到某些属性和特点形成物理知觉,这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在物理感知的基础上,有可能建立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形成物理表象,是物理事实非本质属性与外界的联系,它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属于感性阶段,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是从具体的物理感知到抽象的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多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由于内涵和外延因素的隐蔽性,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能形成的,必须在物理表象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因素,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这是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趟长胜.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福建成永定侨育中学网站.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金福.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2008,(12).

[4]安秀居.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7.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5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分支

1.概述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人们对于初中物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熟练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求学生们充分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在物理学科中的自我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基础学科,能够在初中物理中掌握牢固的物理学科知识对于后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与提升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让学生将某个实验的最终结果、理论知识以及公式概念等都死记硬背在脑子中,不仅没有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索、钻研的学习机会,而且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路,最终难免落于俗套。思维导图是按照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通过某个关键的词语来发散出相应的分支,从而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方式将人们的思维展现出来。在初中物理的概念理论、基本知识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将每个概念展示开来,将其相关联的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加深学生们对苦涩复杂的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发挥学生在思考中的潜能,对于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2.思维导图及其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使用文字、图片、颜色、气味等形式,将关键的中心主题形成关键核心,然后以此关键核心为依据,依次发散相应的分支,每个分支是与关键核心相关联的次要核心,然后依次对每个次要核心看做一个新的关键核心做相同的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发散且有序的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网络,即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总的应用,是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对应,不仅传授了相应的初中物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相应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学生们自己会主动地思考下一级的分支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如何绘制下一级思维导图才能将整个思维网络绘制得更漂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事物,而且能够培养个人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老师在板书期间只需要对关键词以及相关点进行书写,减少了板书时间,以及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可能。最后,思维套图通过多感官、多维度的刺激学生对初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仅能够实现前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而且能够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方式,将虚拟的思维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促进他们对初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入能够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在学生笔记记忆中可以使用思维套图构建记忆网络,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理清教学设计和重难点,在课程复习过程中构建理论框架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1笔记记忆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记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如果将老师的长篇大论都记下来并非明智之举,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分散注意力,错失理论知识的听讲,影响听课效率。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老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记录下来,通过自己喜欢的形状或者图案、颜色等表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线条,将每个关键点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从而完成整个学习笔记的记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提升了课堂的听课效率。例如在讲解声音章节时,可以将声音作为核心关键词,在讲解其特性时,将声音特性作为次要核心词,然后将以此将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作为下一级关键词,最后对每个特征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简要记忆即可。

1.2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老师在讲解某个课程内容时,会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整个课堂顺序进行设计,在这个环节中则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设计。同样的在讲解声音的相关章节时,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课程题目作为核心关键词,然后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场景设计、教学问题设计、重难点讲解、总结等各个内容作为次要关键词从核心关键词依次分支,然后依次对每个次要关键词进行简要书写。如在教学场景的次要关键词中的概要解释,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故事作为引入,然后在教学方法环节,可以采用学生模拟的方法以及观察法等进行简要书写,最后在每个次要关键词都书写完成之后,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的设计,不仅节省了书写教案的时间,而且使整个教学设计一目了然,从整体上可以了解整个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及时改正。

1.3课程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整个初中物理课程复习时的应用,可以构建专门的课程理论框架来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复习。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们在听讲过程中出现枯燥的感觉,整个理论框架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绘制。首先以初中物理为切入点,将课本中讲解到的几个重要的物理方向,如声学、力学、运动学、杠杆等基本知识点作为次要核心依次分支,然后将每个方面的相应的知识一一绘制出来,当每个方面的小的知识点都绘制出来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而老师则要要求学生们在绘制过程中,发现自己那些知识点是已经掌握的,那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然后重点复习相应的知识点即可。

4.总结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笔记记忆中来构建记忆网络,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来理清教学设计和重难点,应用到课程复习过程中来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是人才,而要评判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由其科学素养水平。所谓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富有创造力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已将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生物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自然科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及科技不断影响着社会发展及人类,生物科学素养同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学科中涵盖了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多样化的科学方法,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素养培养条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积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生物课程的目标,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科学眼界,加强科学思维及方法训练,给予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熏陶,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一)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体系包括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是是支撑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生物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对知识、概念、原理的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记忆,这种方式使学生难以真正去理解并掌握生物科学知识,也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生物科学思想,甚至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丧失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生物基础知识概念原理的教学效果,从而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初中生物学科中有许多抽象晦涩的知识概念,超出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理解范围,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对其进行解释,使抽象晦涩的概念显得形象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将生物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概念,同时将生活中与生物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将被广泛应用的生物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等介绍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眼界,还可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从中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提高对生物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及应用,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养成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科学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生物实验中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历观察生物现象,探索生物本质,加以分析、归纳及总结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及记忆,还获得丰富的生物实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及思维,而且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形式多样的实验,包括观察实验、探究实验、模拟实验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物问题,指导学生操作具体实验,培养其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鼓励学生开动思维去分析探索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力。例如,组织学生观察蚂蚁群体的信息交流方式,探究细胞的吸水及失水、植物根吸水实验,探究并模拟种子萌芽所需环境条件,通过实验研究并分析胆汁在食物的消化中的作用,验证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原理等等,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即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总结、整理,在形式多样的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生物科学知识,体会到了科学思想及科学的精神,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养成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

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贯彻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因而教师应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全面渗透,时刻为学生营造出浓郁良好的科学氛围,根据课程、环境、教学情境等教学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强调科学的重要所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来诠释并解决生物现象,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不断总结生物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及应用,引导并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及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科学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导入生物科学历史,给学生讲述生物科学家的成就及探索奋斗历程,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科学家从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境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素养。又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及知识去观察、讨论并交流,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允许出现多种答案,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赵会景.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7

一、苏科版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江苏省内实验区已使用近15年.该教材的特色之一为: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虽然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资源支撑,教学情况并不容乐观,“应试”的痕迹仍较深,“重讲授轻引导”、“重知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分析已有的物理类研究课题发现,研究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对信息技术应用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更没有专门针对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造成物理实验课堂效率较低.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及丰富的实验资源来改变现状.

二、大数据视野下数字化物理实验

在大数据视野下,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数字化技术辅助,初中物理实验直观鲜明地呈现实验现象,及时反馈实验数据,使学生适时、多次、多样化地深度研究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探究意识、科学思维品质,从而培养未来的数据分析师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大数据视野下利用数字化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培养学生在合理时间内挖掘、分析数据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进而发展科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的设计,将产业、社区和知识完整地连接每个学生,实现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现实;社区和新乡村运动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和信息化支持,则体现了教育未来的终极愿景:人和技术共同进步、混合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大数据时代,服务于终身学习和学习个性化以及学习行为支持的各种柔性教育的信息系统将得到开发和应用,翻转课堂、在家上学、社交网络以及教育行为信息系统可视化的研究,将变教育学为实证科学.

2.初中是人的发展关键期.数字化物理实验是学生深化探究、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人类的一切智力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又被思维方式所规范.所谓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思维活动之前既有的、把握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原有的归纳规律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耗费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在数字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不合时宜,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据视角下的科学思维,就要在初中阶段重点研究.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有近四分之一处于形式推理阶段,大部分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能否过渡好很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发展挖掘数据能力、掌握高效分析数据方法,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实现科学探究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8

一、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初中生物教师是初中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所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首先得从初中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入手.初中生物教师对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这一优势,并且积极发挥自身对初中学生的引导作用,使自身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个性化.个性化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为传统枯燥的、单一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空气,让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让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初中生物教师要想让自身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个性化,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初中生物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说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初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初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发表自身的生物知识理解的个人观点,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教师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如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中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进化论》这一生物知识点,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在生物课堂上组织初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物种进化论》的核心知识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话题,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提出自身对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知识点的个人理解和思想,相互合作,相互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初中生物课堂学习的热烈气氛,从而有效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师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二、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初中学生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质量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综合水平和质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想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必须要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初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第一,增加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积累.初中学生在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时,初中生物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初中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物知识的积累量,那么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的效率就会非常的低.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积累.第二,初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初中学生生物课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个人思想,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可以让初中学生都采用同样的生物课堂学习方式,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学生教导他们使用不同的初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方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生物教科书上册中关于《生态物种的群落效应》这一知识点,由于生态群落中的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和复杂,有的初中学生喜欢从杂食性动物开始学起,有的初中学生喜欢肉食性动物开始学起,还有的学生则喜欢从群落中的植物开始入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些学习方法,让初中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初中学生生物课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三、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

初中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的思维方式对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并且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年龄较小,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的建立和定型,再加上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也是处于基础阶段,所以,初中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初中生物教师要紧抓初中学生的这一基础优势,积极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质量和水平.初中生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第一,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是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个性化的最为直接的体现.许多初中生物知识的发现和提出都是在生物学家的大胆猜想和创新思维下探究才得出的,所以,生物创新思维是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注意初中学生生物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自主学习意识.初中学生要想实现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生物自主学习意识,初中学生只有在自己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物学习的知识,锻炼自身的生物思维能力,从而是使自己的生物学习思维变得个性化.

四、总结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存在误区;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在初中生的学习进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初中生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主动判断性思维,随着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智力提高,初中物理知识也相应地添加了对生活和科学领域的物理探究内容,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性应用,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回忆和再现,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挖掘内蕴其中的科学性奥妙。

一、传统物理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剖析

(一)在课堂中存在主次颠倒的误区

物理教学课堂本应是探究性课堂,而探究主体也本应是学生,可是在传统课堂中,存在老师为主、学生为次的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上依照成人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却没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内容,以主观的“师情”替代了“学情”,这是一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误区。

(二)在课堂中存在“讲”和“做”颠倒的误区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只有在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深刻领会物理内容的精髓,可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只讲物理实验内容,而不做物理实验;老师在黑板上列举实验,而学生在本子上记物理实验的教学误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三)在物理实验课讲解中存在实验过程与结论颠倒的误区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相关的实验内容,老师片面地采取要学生强制性记忆的措施和手段,误认为学生会记忆了,就证明其掌握了物理实验知识,而无视物理实验本身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思考和思维过程,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活动对学生科学探究心理的构建,也不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的创造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渗透性应用建议

(一)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物理是一门自然性学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在对社会和自然进行科学认知的成功性体验,是学生创造力创设和构建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学过程要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物理兴趣,实现教学设计内容。

1.正确规划好物理教学的导学方案

老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心理,从学生喜爱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学习,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知识导入,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回忆和选择,提出与物理知识切合点相宜的问题,引入新的物理知识内容。例如:对声的物理学习课程中,通过击打鼓乐或者扬声器的播放来体会声音的振动,如图所示: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扬声器发声时纸片跳动、发声和音叉激起水花,这些生活中学生平时可接触、可看到的现象都可以用来导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2.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入手,创设独特的小实验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存在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诸如:学生喜爱玩的磁铁,在对细针进行吸引的同时,想象和实验插入不同的中间隔板,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再让学生回想:在秋冬之季,晚上睡觉的时候,脱掉身上的毛衣,是不是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是不是会看到有火花的闪现?还有,让学生堵住自己的耳孔,能不能听到敲击金属器材发出的声音?在光的反射的物理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设性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如图所示: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同时,传授光在平面镜和凸透镜后的径迹。

在小实验的观察中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对科学世界进行探索的动力支撑。

3.要创设出以实践为特色的问题情境

对问题的探究或者对错误知识的剖析与认知,其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思维的方式之一,通过对问题不同层面的揭示,以贴近生活的讲述与卡通人物的对话等内容呈现出物理情境的趣味性,体现了“苏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关怀,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创立。

4.要遵循物理科学中的认知规律,呈现层次性的递进教学

很多初中生觉得物理课程难学,尤其是女学生,更是对物理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的递进原则,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从简及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认知学习,再逐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的结构的学习,就要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认知学习,从初识“力”的基本概念中,从学生可以感知的运动肌肉紧张中体会到力的存在,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体会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相互性,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逻辑递进式循环式上升的累积。

(二)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观察探索科学物理的本质内涵

1.注重学生的小组实验活动

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分组实验,进行合作式的物理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手脑并用功能,要学生学会使用物理相关仪器器材,诸如:天平、台秤、温度计等,在对物体质量测量的类似实验中,掌握初中物理的技能训练,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规律性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验和验证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通过总结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老师可以利用户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究,首先要求学生对倒像的大小和形状、正位和倒位的演变来进行初步认识,再经过实践性的放大和缩小的实验启发学生进行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猜想,用实验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总结,这样,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不断思考、猜想和验证,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验证规律,进而总结规律,阐述和理解物理相关实验内容的本质内涵。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老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误区,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物理课程导学的设计方案,进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实验活动,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操作中,对物理知识内容进行规律性探知,通过自主思考与猜想,理解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涵。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篇10

关键词:学困生;物理成绩;初中教育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习成绩差距过大以及学困生较多等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具有很强思维性、逻辑性、抽象性以及实践性的科学学科,它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物理学中对各种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等进行提炼总结,而这些现象与规律有时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而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物体都是绝对不可能会处于一种完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的,因此很多逻辑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不太好以及很多不太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在对这一点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很难将之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也即是这部分学生会很难想象一个物体是如何在无摩擦状态下永远都处于运动状态或者永远都处于静止状态,自然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点知识。所以说,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是造成物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是非常讲究系统性的,并且物理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多门学科例如数学与化学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此物理课程的教学也与数学与化学等学科一样非常注重前后联系性,如果学生对于前面某一章节的知识没有掌握牢靠,那么也将会影响到其对后面章节知识的学习。

2、学生自身情况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物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学生自身的情况不无关系。一者,很多学生由于其自身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因此也不能对其进行一定的良好启蒙教育,从而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于其他学生一截,并且这截差距会随着物理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而愈发凸显,最终导致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再者,很多学生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等较同龄人有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这部分学生有可能在文科课程如英语和语文等的学习中成绩会比较突出,但物理作为一门非常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特点的学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对其物理课程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因此也就使其成为物理学困生。学生的自身情况对于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形式之下,教师往往都会更注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一切教学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因此其教学内容也都是围绕着中考应试而来,在对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更加着重于教授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同样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往往也只根据其应试成绩而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够真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更加不能够让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和热情,而当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缺失以后,学困生也就逐渐形成了。例如,题海战术是教师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让学生做大量的中考模拟试题,而有些学生本身就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考试成绩自然也就多不理想,这时候教师再对其成绩一味进行批评,便会使这部分学生越来越对物理的学习失去信心,渐渐地也就变成了物理学困生。再者,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比较枯燥落后,只单纯地采用传统的“一黑板、一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也许没什么,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落后的教学方式会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二、提高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

1、针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习能力不足的学困生具体指的就是那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较差的学困生。若想有效提高这部分学困生的物理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加强对他们的课外辅导。因为在统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统一,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或是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而对一些学困生比较忽视;而学困生又因为节节课都跟不上教师的整体教学进度,慢慢地就会与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差得越来越大。

2、针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物理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理想和目标的欠缺是导致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学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城市独生子女,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都比较好,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却往往都比较欠缺,并且由于生活的优渥和父母的宠爱使得他们养成了懒惰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中更是如此。针对这类学困生,教师首先应当配合其家长对其做好思想工作,让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面形成一股合力,并通过大家的协力合作来提高其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明白父母给予他们优渥生活的同时又有多么希望他们能够成才,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发主动地愿意去进行物理的学习。

3、针对学习兴趣不足的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兴趣是人类的最好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习。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缺失是导致学困生物理学习迟迟得不到提高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把物理课程的教学融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结语:

初中物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除却与来自于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关之外,更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理解水平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等的因素脱不开关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积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困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