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质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01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1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初中历史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因而,历史教师再也不能固守那业已落后且不合时宜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采用现代、诙谐幽默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将网络语言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听乐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历史学科由于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有的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因此一些学生比较讨厌历史课,上课时往往不专心听讲,课后也从不做相关作业。

这样,不管教师如何安排知识结构,如何冥思苦想、滔滔不绝,所做的都会变成无用功。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其实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且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许多知识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所讲的课程多搜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名人的实际,有条件的话可以放一些历史方面的小视频,如现在百家讲坛、纪录片和一些符合学龄阶段的历史讲座等。让历史知识赋予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还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

四、关注课堂教学

1.紧扣课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因此,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阐释这三维目标。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教学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历史教学出现这样的偏差,有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时,就采取了互动式体验教学。方法:课前布置任务,由历史科代表选出几位同学扮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极为重要人物——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文,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以便在课堂上对新航路的航线进行一次惟妙惟肖的、富有创新的“现场报道”。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既学到知识,更明白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既轻松地记住了具体航线,又体味到了其中的辛酸,更深刻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为下一框题的讲述做了铺垫。

3.适时做些巩固性练习,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

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3

一、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展开德育教学

1.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几千年恒久的优良文化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深深爱着自己伟大的祖国。在如今的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这种素材,在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仁人志士在爱国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初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课本中的资源,利用好课本,适当对初中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写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所有国家,在讲到这里时老师应当运用激昂的语调,要注意激发出初中生的爱国意识,唤起他们应当好好学习为国家出一份力的意识。在讲解敦煌莫高窟、长城等有关知识时,要用初中生了解我国辉煌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出其强烈的爱国情操。在讲到一些伟大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用这些人物的伟大事迹来教育初中生,陶冶其情操,比如,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等等。

2.重视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的教育

让初中生意识到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众多民族的国家,更需要人民互相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在我国的历史中,各民族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族团结的例子有很多,有很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伟大人物。初中历史老师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应当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意识。

二、将历史教育融入生活,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

历史学科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相融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授历史知识离不开道德教育。历史知识讲述大部分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历史知识倘若不能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初中生就会觉得比较抽象,不是很好理解,比较遥远、缥缈。德育只有融入初中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和其他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落实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德育,初中历史老师必须用时代的眼光客观、正确地评述历史,引导初中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帮助其解决学生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现实和历史融合在一起,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将历史事件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初中生就会表达积极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老师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其自行建立起道德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老师应当将历史变迁的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初中生在积累历史知识及结合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继承伟大人物的思想,学习其优秀的道德素质,并结合自身进行反思,理解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良好的教育观念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不能把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要做到因材施教,把伟大的思想融入历史教学中,并且与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历史老师应当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培养初中生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应当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当做到及时挖掘出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具备一定的教学基础以及情感氛围,同时还要具备一些风趣的知识,将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栩栩如生地在讲台上演绎出来。例如,在讲解秦始皇时应当表现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英雄气概。另外,优秀的历史老师还应当具备科学研究素质,主动积极地深入研究应当如何教好初中历史,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101

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指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要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是由若干个偶然性组成并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是从原始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会因为时间、地点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清王朝的灭亡,其发生的背景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走向了穷途末路,被革命是早晚的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了它的辛亥革命在哪天爆发,经历哪些斗争,最后胜利哪一天到来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互相渗透的,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呈现出来。

二、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历史现象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具体分析就很难看清楚事件背后的真相。@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怎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比如说世界上很多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是衰败就是消亡了,为什么中华文明可以延续至今?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当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人总是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功抵御了外来侵略,从而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教师通过这样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方,教无定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掌握各种方法,做到成竹在胸;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首先,应该注重积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探索大量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因人、因课、因境不同而实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差异而有所区别。比如有的教师不善言辞,但他的动手能力强,适合多运用“演示法”;而有的教师会“忽悠”,这就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等。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群体差异: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历史是一门新增课程,对他们不能过于严厉,要多讲一些故事激起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做练习,引导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观察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因课而异”即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白这节课要讲哪些东西,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何,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又该略讲,哪些内容应当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都必须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环境不同而实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优化教学方法要善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恰当的教法,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因素;培养策略

情感因素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做人、明事理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操,不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本文就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阐述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一、情感意识概述

所谓情感意识,简言之,就是人潜意识的一种情绪感受,例如道德感、荣誉感等都属于情感意识的范畴。情感意识是人对社会各界各种现象的理解、评价和主观感受,是人对社会刺激所做出的主观反应。从情感意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是比较适合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教材,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典型事例、历史故事等,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树立,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必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深刻铭记历史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诠释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历史观,随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2.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天然的优势

博古通今。学生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懂得爱国、懂得做人。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中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中国的发展变革历经波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例如,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励志,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人敬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具有积极意义。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1.教师要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重视情感意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及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让历史课堂变得民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与情感因素相关的历史素材,加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材上的很多典型案例,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深思的。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都是比较具有冲击力的英雄事迹,教师加强这些英雄事迹的渲染,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冲击,从而让学生产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让学生铭记历史教训,并时刻谨记,用历史教训指导日常生活,确保历史问题不再重现。

3.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可以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引发心理上的共鸣。此外,教师可以融入情境教学,让历史情境重现,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让学生学做人、明事理,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文红.论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袁阳.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探究[J].魅力中国,2010,3.

[3]李玲.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1,9.

[4]徐德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2,3.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6

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郑书欣

3.新形势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卢宝玲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改革杜东升

5.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初探朱国庆

6.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马晓田

7.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郭方

8.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黄珍

9.如何重塑课堂文化陈世庚

10.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王晓燕

1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易辉芸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谈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缪小云

1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郭志强

14.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张敏

15.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建武

16.论中学人格教育的学科归属及实践方式陆振红

17.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琴

18.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看世界遗产的保护张海洪

19.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浅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杨梅怡

20.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方萍

21.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王红霞

22.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孟玉

2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渗透教育拓正文

24.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袁玉玲

25.试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哲学孙克菊

26.高中哲学教学中"举例"应把握好三个"度"陈小丽

27.浅谈《生活与哲学》新课导入方式刘福平

28.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高爱国

29.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观丁青林

30.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方法卢毅

31.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许丽君

3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教学见解贾学龙

3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的几点思考王文祥

34.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陈阳

35.例谈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吴小梅

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别方法徐晓梅

37.昼夜更替周期的图形释解王庆良

38.古罗马竞技场

1.浅谈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天宝

2.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单冬旺

3.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威

4.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姚国华

5.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高效优质课堂刘春丽

6.怎样攻克高考选择题难题颜明秀

7.高三历史复习与应试的基本思路丁仕武

8.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李铁山

9.易学时区李秀松

10.巧用"听、说、读、写、思",学好思想品德课司朝华

11.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张忠梅

12.浅析歌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杨铭

13.以"空"引思以"白"激思——浅谈空白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薛维红

14.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李洁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历史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陈素叶

16.合作学习——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尹银昌

17.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初探马骥

18.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历史魅力展艳

19.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赵琴

20.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奇超

2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陈冬菊

22.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孙旭红

23.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方法探究韦海方

24.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李静

25.对一节课活动单导学设计及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张小丽

26.浅论跨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姚淑慧

2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新田

28.对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新思考张友军hHttp://

29.如何开展乡土历史自主探究活动课钟良锦

30.参与式教学实施初探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郭俊娟

31.浅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赵华

32.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云峰,杨平凤

3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梁珂菱

34.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丁连增

35.解读新课标理念季彩红

36.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教学袁顺

37.试论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荆景云

38.试论东林学派的济世情怀陈莹

39.《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设计金华

1.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谢玉强

2.中招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仍需把好记忆关姚淑慧

3.践行课改理念打造"低碳课堂"张一丁

4.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于海通

5.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模式探究丁群生

6.把握新教材特点搞好政治课教学——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刘平平

7.《经济生活》中渗透的"诚信教育"张从艳

8.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陈宜芬

9.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赵昀

10.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薛茵

11.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高飞

1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初探唐乐平

13.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探索赵祖平

14.历史课教学艺术新探王兴军

15.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吕治付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张旭

17.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潘鸿飞

18.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贡献者刘海燕

19.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张玲

20.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白献菊

21.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思考郭杰

22.中国的"蓝色宝库"——南海魏晓敏

2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荆景云

24.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以教导学变教为学张同秀

25.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陈建芬

26.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刘文红

27.建构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郭汴霞

28.在探究学习中建构初中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唐冰清

29.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韦雪梅

30.地理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赵学竹

31.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初探肖茹

32.浅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焦朝军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7

关键词:学习视角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要求“以生为本”,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教”的重点向“学”的重点改变,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正践行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它注重突出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构建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习缺乏主动性。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教学设计,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施教。

学生对历史故事普遍都感兴趣,想从中学习历史智慧、探索历史谜团、了解历史人物。因此,在教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中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时,可收集墨子的“止楚攻宋”“扁鹊见齐桓侯”“马陵之战”等历史故事加以补充,不仅能让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本质内涵。

2.活动性原则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学情,包括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有效提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本地“桥”的资料,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有关“桥”的历史、建筑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对话、沟通体验、发现和发展中学习内容,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构建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

(一)关注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需求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主动性的动力之源,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要加强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历史学习特点与历史学习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作为自觉的学习需求。

1.创设情境促需求

学生学习需求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外在情境的刺激。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需求提升。

如《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出土的中国早期人类化石,以及根据化石还原的中国早期人类的图像,再将中国人类图谱按照时间前后组织起来,形成了系统的中国人类图谱。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出来,学习需求强烈,有效提升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氛围促需求

学生学习需求与历史课堂学习氛围存在很大关系。基于学生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将历史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宜过多地对课堂进行预设,而要使历史课堂走出程式化教学模式,多关注课堂的自然生成,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要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等,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需求。

(二)转变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

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构建开放式学习模式,积极推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很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影响着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形成。教师优化历史知识呈现方式的过程,无疑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思维转变的过程。

如在教《三国鼎立》这部分内容时,我截取了《三国演义》的部分影视视频,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三国演义》内容进行比对。学生很快发现,《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与历史并不相符,并从教材与相关史料中找出依据,认识到了名著与历史并不是对等关系。此后,学生在接触影视作品时,能自觉地形成历史考证的意识,并养成运用史料考证历史的科学方法,形成了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主体意识强烈。

2.构建开放式学习模式

开放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初中历史教师要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开放式学习模式,拓展历史w习的时间与空间,如借助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微媒体学习平台等,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教《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教材,了解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或者手机,进一步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有关科技与文化方面的内容,制成资料卡。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了。

(三)调整学教比例,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重构历史课堂结构,将“教”与“学”的比例进行重新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历史素质,开发设计教学活动。

1.转变学教关系

在学习视角下,学教关系该如何定位?学是中心,教服务于学。教师设计教学时,要以学习活动设计为中心,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实施“教”的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的存在价值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有序、有效推进。

2.推动按需施教

在明确学教关系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好学教的“度”成为关键,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把握好教师“教”的时机。这个时机节点就是学生学习需要帮助的“节点”,在学生学习活动受到阻碍、思维陷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

如在教《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如何客观地评价秦始皇成为学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大多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极端,不能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这时教师要及时施以援助,引导学生结合特定的时代、辩证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节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同时也不会压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历史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习活动,强化学习体验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必须注重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堂活动与历史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

1.丰富课堂活动

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型教学模式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课堂学习活动,将自主学习活动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历史课堂活动方式。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适当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如专题辩论、历史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教材,并借助网络查找秦末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农民自述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述,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真切体验,从而深刻地了解到秦末时期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强化了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知识的理解。

2.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基于学生视角的历史教学设计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一课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环节: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些历史沉睡在历史书籍中,存活于人们头脑中,遍布于乡间故事中,让我们成为家乡历史的掘金者,通过查找书籍、寻访老人、收集故事等途径去发掘家乡的历史吧,但要加强历史考证。这一实践活动有效拓展了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历史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视角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优化学教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将历史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天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微课;应用方法

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整体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也有着诸多不足。将微课教学模式和历史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微课的应用研究,就能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应用重要性和应用要点

1.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完善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下,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整体学习效率比较低下[1]。在新课程背景下,就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将微课能和历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对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就有着支持,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能为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有利,在微课的应用下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加的有信心。

1.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要点

微课的教学模式在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下,就要充分注重要点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微课模式应用的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2]。微课的应用重要注重对课件的优化实施,教学中ppt承载诸多历史资料,容量比较大,在制作的时候就要有相应目录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对背景的色彩设置中,就要以素雅的为主,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内容上。在对视频录制的时候就要充分注重完善性,教师以及相应人员通过有编辑功能的录屏软件的应用,将微课能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将微课课件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通过运用CamtasiaStudio6汉化版软件的应用,对视频的编辑制作就比较方便,能在微课当中加上标题以及结尾和背景音乐等内容,这样就能将微课的应用灵活生动性在课堂中加以呈现,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的应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参考:第一,注重选题的科学性。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应用就要注重选题的科学性,不是所有的历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呈现,所以要和历史教材内容相结合,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应用,微课的应用要能突出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在观看后能对学习的目标明确,这样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3]。如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学习到全面内战爆发的内容,制作微课的时候就要将涉及到的重庆谈判重点突出,让学生能够蒋介石多次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原因能明确,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原因加以明确,这些都能够通过微课进行呈现出现,这对学生学习的目标就能明确化,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结合内容科学设计微课。微课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和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要注重其适当性,微课的设计务必要体现出合理性。在选择题目后就要结合内容进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的把握,课题的设计要体现出细微,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性,内容要尽量的精,让学生能通过微视频的观看一目了然的知道学习的重点,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就有着积极作用。再有就是定位要保持准确,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轻能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及保障资源的完整性等。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关于“重庆谈判”教学内容的讲解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微课对历史背景有个了解,通过问题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当中,这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有着积极作用。第三,注重微课的方法科学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在具体应用中注重多方面要素的把握,从而才能提高微课应用的质量[4]。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历史课程的课时有限,所以对微课的应用就能突破课时的限制,为学生呈现出精细化的学习内容,这对学生的知识吸收以及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指导就能发挥促进作用。另外,在对微课录制媒体选择的环节要加强重视,这是形成微课视频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也有着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注重多种媒体技术的综合性应用,以提高微课制作质量为基础,为学生呈现最为优质的微课内容。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9

关键词:图式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至关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正确恰当地运用图式教学法对学生构建良好历史学习理念[1]、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时可将历史人物、时间节点、划分地域等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形式直观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继而可使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灵活性、层次性、条理性[2]。在多种特性影响下会使学生感觉历史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由此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全局意识。由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样化的历史知识点,因此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具备纵观全局的历史学习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可将各类知识点做成结构图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图式指示进行知识点梳理。并可通过梳理整合的知识模块更为明确地把握历史知识内在关联性,继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全局学习意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究知识关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背大量事件、人物、地域等历史知识点,所以提高学生知识记背能力是尤为关键的教学开展目标。图式教学法可明确揭示历史知识关联性,继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学习规律性。并在记背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规律准确联想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效率。并可在此学习意识影响下逐渐强化对知识关联性的寻找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图式讲解历史课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图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观呈现相应课程知识重点,继而使学生快速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并能更为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重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利用图式教学法可直接明示课程学习重点,以此有效完成课程讲解。并通过明确历史发展脉络的图式保证学生迅速了解课程学习内容,还可通过多种颜色、多种图式的板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主观意识基础。

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程教学中,由于涉及国家及相关战役的历史知识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时多会感觉课程内容较为复杂。继而极有可能难以理清知识脉络,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图式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其中可采用比较图表形式分别罗列三国时期的战役结果,如图1所示。以此可令学生直接了解课程重点内容,并迅速理清三国战役发生时间、名称、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知识重点,令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并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质量。

2.利用图式构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明确历史规律。由于历史课程中包含多方面历史知识,且知识之间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知识意识,使其学会探究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历史规律[3]。继而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令学生真正形成探究历史发展关联性的学习意识。并可使学生在历史关联性的指示下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历史,由此真正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并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时可利用结构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历史背景看待革命发展规律。其中可罗列工人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这一发展进程,并在讲解其发展过程中详细解析红军选择道路的背景影响。学生在此过程中直接以红军发展历程为主线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学习,继而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历史背景、事件、时间等历史发展关联影响性。以此有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历史学习质量。

3.鼓励学生自主绘制图式,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因此,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自主绘制图式。以此不仅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还能令学生在绘制图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知识概括能力。且可以此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有效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例如,教学《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三国时期图式教学的对比图表进行知识要点概括。学生在此过程中多数会以蒙古统一与元朝统一进行对比,继而以此总结出其利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把握历史学习重点,深化历史知识印象。还让学生对比三国时期的图表时直接对比两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此间接促进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关联性,真正发挥提高历史整体学习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局知识意识、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等优点。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重视深入探究其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充分发挥应用优势,以此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提供学法范例。

参考文献:

[1]丁世珍.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62.

初中历史优质课篇10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语言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壮的人物命运,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课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比如在学习“探险者的梦想”一课时,可以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忆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内容,讨论中西方航行探险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和动机不同)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威和去西洋“取宝”,所以不计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这与在追求黄金和财富动机驱使之下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掠夺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自主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的高低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基础,如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小组内部展示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时间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白白地浪费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注重点拨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主的时间里,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巡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学困生和自律性差的同学,在评价上给以鼓励,在学法上加以指导,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给这些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只有把这部分学生管理好,才能使全班的同学都能够逐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逐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亲自讲述莱特兄弟的故事和飞机制造、改进的过程,认识到飞机和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验科学精神,增强学习毅力。

三、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效度,所以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来的。首先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但是也要避免步入一味地用提问来代替讲解的教学误区,经常发现有教师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讲”,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要适时,否则这种课堂提问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比如有的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不该问时也在问,这样会直接导致问题过密,使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回答。当然提问的时候在问题的难度设计方面也要适度,不宜过深,也不要过浅。历史是文字学科,初中生对课文浅层知识能看懂,所以那种“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等基础性知识的提问,应尽可能的减少,否则的话,课堂表面看似气氛热烈,其实是既浪费了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好。另外过于深奥的提问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起不到提高课堂高效化的作用的,因为初中生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无法解决深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提问,既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回答正确问题以后的一种成功感,从而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