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十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07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1

关键词:学生;高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90-01

作业在教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巩固与吸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是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可以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率,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业应采取多样性的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中机械重复性知识多,实践应用类少。高中历史作业中,对知识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的比例较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2)作业内容抄袭现成的教辅书,缺乏针对性。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辅书中的题目进行整合,不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多样性的布置,导致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想做历史作业。(3)作业缺乏批改、讲解的过程,师生间缺少作业交流。历史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不进行批改,也不进行讲解,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对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一题目,以及做这一题目有什么用产生疑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做历史题目的欲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上交了作业之后,及时就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

1960年,德国教育学家对高中生的作业进行分析研究,将作业的作用依次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巩固基础知识与技巧;(2)扩大知识面;(3)将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4)运用掌握的知识到特定的事例中;(5)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6)延伸到新的课题中。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发挥了作业的第一个作用,而达到第四个作用已是少数。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将作业运用到第四个作用的实例。模拟情境,表演性作业:浪漫的旅行――文艺复兴之旅。

作业介绍:你作为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现在接到一个旅行任务――某一个由学生和一些爱好艺术的人组成的旅行团,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和思想家充满了崇拜之情,想要对他们的家乡以及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现在,旅行社派你接待这个旅行团,根据团员的要求,设计出令其满意的旅行路线。同时,团员附上了其感兴趣的欧洲名人名单: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伽利略。

作业评判标准:将作业分成a、B、C、D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评判标准如下:a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并对每一个参观景点进行详细的标注,景点标注要科学、符合逻辑,每一个团员可以明确地了解参观路线。(2)在每一个景点旁进行详细的解说,对每一个景点参观的理由以及其具有的典故、历史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3)能够详细的口头对旅行线路进行解说,准确回答团员的提问。B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对其中大多数景点进行标注,景点标注较为科学,有逻辑,团员能大致了解参观的线路。(2)对参观景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文字解说,但只对参观的原因进行解释,对其中的历史意义的解说相对缺乏。(3)能够流程连贯地对旅行线路进行口头讲解,较为准确地回答团员的大多数提问。C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线路规划缺乏合理性,景点标注混乱,部分团员不能够理解线路。(2)对旅游线路规划有总体的说明,对参观的缘由进行阐述,缺少历史意义的表达,缺乏各个景点的详细解说。(3)能够对旅游线路图中的景点进行简单的口头解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清晰地回答团员的问题。D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图中参观景点标注不清楚、混乱、不科学。(2)行程规划只有框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3)口头讲解不清楚,态度不认真。

此次作业是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展开,注重学生口语的表达,同时也兼顾到作业实体作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全面,因其新颖、有趣的形式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在此次作业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认为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同时也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设计,发挥创造力。我从此次作业中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倡导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2

[关键词]《青史》;藏族史;《贤者喜宴》

[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27-03

廓诺・迅鲁伯所著《青史》作为藏文历史、宗教著作,是研究藏族史、藏传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青史》所记载的藏族历史、各教派发展史方面的珍贵史料,成为藏学研究者参考的重要依据。苏联藏学家罗列赫认识到《青史》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19世纪40年代,罗列赫到印度时,与精通梵、藏、英文的著名学者更敦群培合作,把这部史学巨著翻译成英文。《青史》(theBlueannals)的英译本分两部分出版,第一部分于1949年问世,载于《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专号第七卷;第二部分于1953年由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出版。①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史学家郭和卿先生翻译的汉译本。本文以此汉译本为对象,解析这部藏族史学著作及其价值。

一、作者生平简介与修书时代背景

廓诺・迅鲁伯(1392~1474),元代藏族著名译师、噶举派著名高僧,廓是其族姓,廓诺意为廓译师,迅鲁伯是其名,意为童德。他生于乌斯藏穷结地方,相传系吐蕃王赤松德赞大臣廓墀阐的后裔。他曾前往尼泊尔和印度等地,在许多班底达座前,其中包括宗喀巴及其弟子,听受了许多教法,成为最善巧通达者。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所著的《王臣记》中也称赞他是一般史学家奉为顶上庄严大宝般的人物。廓诺・迅鲁伯著作很多,曾翻译过许多密宗的教法,如《时轮续大疏》、《时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等,《青史》是其代表作。因其为噶举派高僧,精通教法,对各教派也比较了解,因此,史书真实可信,为后来研究者所重视。后世的许多藏文名著都参考或引用了《青史》。

13世纪中叶,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元政府尤崇佛教,扶植萨迦派统领,使藏族社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步入统一稳定的时期,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14世纪中叶,元朝走向衰亡之际,噶举派帕木竹巴崛起于泽当,代替萨迦,统治。②这一时期,藏族文化经过自身长期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开始从中原内地及周边民族吸取到新的多样性文化思想与内容,同时,向中原传播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经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原来比较单一的藏族宗教文化,获得了新的养分。在这种情况下,藏族历史文献的发展同样也很迅速,许多教派的首领和佛教史学家纷纷撰述教法史、王臣史,特别是内地的印刷术传入藏区,把藏族文化事业推向了高峰。而当时文化事业几乎被寺院僧侣所垄断,凡是较大规模的印刷机构都掌握在上层僧人手中,作者作为噶举派的上层高僧,在《青史》的编纂和出版方面都占据有利条件。

二、《青史》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青史》作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成化十七年(1481),经过校正,刻版梓行(原版藏于羊八井红帽派主寺,乾隆年间转归功德林)。全书结构宏大,书中介绍了教法源流、中原王朝及乌斯藏王朝世系,前、后弘期佛教史,尤其是对后弘期佛教的传播、教派形成、传承系统、各派名僧、寺院、经典的记叙尤为翔实。关于噶举派的教法史,叙述得最为详细。此书博取众家之长,采取编年史的体例,取材丰富,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藏族各个时期历史和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教法的传承情况。《青史》分15辑,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介绍王朝的历史,主要内容为教法来源、历代王朝、前宏期佛教和后宏期佛教。第二部分为描述各教派历史及传承,包括旧译密乘(宁玛派),大译师玛尔巴及著名的噶举派,新密乘及其随来的《道果》等法类(萨迦派),阿底峡尊者及其传承(噶当派),息解派初、中、后三期如何而来的情况。第三部分为各教派教义思想及来源、传承情况,包括峨诺、把操译师传承录及其中观、因明、慈氏法类如何而来的情况,密续部说规如何而来的情况,廓乍巴和里姑玛简史,《时轮》传承及其教授的宏传,大手印法门谭,能断魔镜行者及喀惹巴的概况,大悲及金刚n等法类。第四部分为往昔僧众来源及问答等类的轮廓。作者所划分的15辑基本上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各个部分独立成章,但内容却上下衔接、相互贯穿,如教法的传承就贯穿在教派世系的传承之中,教法、教派的世袭传承贯穿在人物的描写之中。

三、《青史》的叙事风格

《青史》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对于藏传佛教史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名僧大德的生平活动,多有明确纪年,生卒年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一般准确可靠,对一些不太明确的年代,也通过考证辨析,做出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编排体例上,《青史》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每部分都汇集了众多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与佛教相关的史事。在叙述各教派源流及其历史时,以传承关系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中心突出。对于人物事迹的记述,《青史》采用的叙述形式多样化,没有整齐统一的格式,字数也不一样,但重点突出,对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名望和突出贡献的人物,作者从不吝啬笔墨,叙述较为详细,对一些场景的描述十分具体,包括人物之间的各种对话等细节。噶举派历史是书中叙述最为详尽的部分,作者对噶举派的每一位大师的家世、生平、传承活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脉络清晰,使人读后即对噶举派的传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噶举派的历史是本书中作者所要突出的重点。

《青史》取材丰富,史料详细、新颖,侧重于描写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历史与传承。在对高僧大德记述的内容上,《青史》具有藏传佛教人物传记的写作特色,细致地描述了佛教大师的家世、师传和业绩。由于《青史》作者本身出身于僧侣阶层,修史的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佛法,因此,作者对藏传佛教人物事迹描写的重点也侧重于他们的德行善业。如在《王统记》中说:“夫此世间一切福善利乐本源,厥为大宝佛法,而佛法弘扬因缘,又实赖诸天竺、吐蕃法王菩萨之恩德。若尔,则先德之史事,应当广为流布。特此边地雪域,曾蒙本师圆满正觉所授记,谓圣观自在菩萨当在此土,随类施教,现变化身,度诸有情,登解脱道,尤以圣者心密所变化之护教法王,如松赞干布等及其相继出世之法王祖孙数代,其大兴佛教之史事,更应广为流布,故今特撮略讲述,望能凭其起信祛疑,并将教法源流铭记心中,勿望为祷。”③上述文字认为世间值得特书的史事除了大宝佛法源流外,还有传扬教法的王统世系以及对佛教有贡献的个人,如松赞干布等,他们皆有载入史册的价值。所以,藏族传统史学著作皆注重教法史、王统史及个人传记。④

宗教感情在宗教意识形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维护的凝聚力具有不可缺少的引力作用。没有这种感情,一个宗教共同体是很难维系和巩固的。⑤以密宗为特色的藏传佛教,包含丰富的宗教感情体验和宗教心理研究,《青史》中有关藏传佛教人物的记述带有浓厚的宗教感彩。神佛或前辈大师的预言、梦兆,与所观修的佛本尊之间的神秘交流,受到护法神的护佑等,是叙述人物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如在讲述噶举派的创建者玛尔巴和他的大成就弟子米拉热巴及其他高僧时都是如此。《青史》中对佛教大师密宗修行达到一定境界而拥有的神通,看作是高僧大德的一种显著标志。《青史》中对噶举派诸位祖师和后来历世活佛的记述中,就很关注他们拥有的神通,凡是记述所遇困难危险、重大事件的决策、转世灵童的认定等,神通频频显现,给他们蒙上了一层深邃难测的宗教色彩。作者采用这种修史风格,也有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的意味,主要以此来论证他们统治地位的合理性。当然,这一叙述风格是《青史》、《贤者喜宴》等众多的藏族史书中所共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宗教感情在宗教意识形态中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了解了藏传佛教文化和历史语境,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握《青史》叙事风格的文化渊源。

《青史》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佛学史,为了避免生硬化,在叙述上,作者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简明扼要的评论相结合,夹叙夹议,没有过分的修饰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洁明快,使整部著作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四、《青史》与《贤者喜宴》之对比研究

廓诺・迅鲁伯所著《青史》和巴沃・祖拉臣哇所著《贤者喜宴》⑥都是藏族典籍中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史学著作,两部书均对噶举派的历史作了详细的记载。两部书的作者都为噶举派高僧,其生活的时代也是噶举派兴盛时期,所以,他们对本教派都比较熟悉,能够系统讲述该派的历史。但是从细节上来看,两部书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青史》中的噶举派部分从教派的创建一直记述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时间跨度很大,尤其是对各派系的传承情况,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的描述。

(一)两部书叙述风格的相似之处

两部书都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各教派的历史,人物事迹的取材上侧重于大师的德行,叙事文风朴实,事实多而议论少。

(二)两部书总体结构安排的区别

《青史》分15辑,详细论述吐蕃王室的传承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历史;《贤者喜宴》分五大部分、若干章节,论述了世间总论、印度佛教史和印度王统世系史、吐蕃王统世系史和藏传佛教教派史、于阗等王统世系及五明文化简史等方面的内容。从这种结构安排来看,《贤者喜宴》所记载内容要远远多于《青史》,涵盖了作者所知道的佛教流传地区。但《青史》在《吐蕃王室的传承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历史发展》这部分内容上则更加丰富、细致。

(三)两部书叙述内容的不同

一方面,两部书都对吐蕃的历史有所涉及,但相比较而言,《贤者喜宴》记载得更为详细、完整。如对吐蕃的“如”的划分、“千户制”等重要的制度建设、社会阶层的划分,《贤者喜宴》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述,《青史》中的记载却很少。另一方面,整体上两者要突出的重点都是噶举派的历史,但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又有所区别。《青史》主要以人物的世袭传承关系为主,整个章节分为25个阶段来叙述噶举派的传承关系,即从玛尔巴、峨宗世系传承阶段开始记载到冻措热巴《修心教导》的传承阶段。而《贤者喜宴》则详细叙述了噶举派领袖人物与元、明王朝特别是帝王之间的关系往来等历史活动。另外,除上述两书相重叠的内容外,两者叙述中所特有的内容还在于:《青史》对于除噶举派以外教派如宁玛派、萨迦派、息结派等的传承历史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贤者喜宴》除记载藏传佛教史外,还兼顾叙述了周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四)两部书中就有关噶举派具体内容的叙述,侧重点不同

《青史》中主要记载“当知从至尊玛尔巴诞生起直至现在(作者当时)丙申年已经是四百六十五年了”⑦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述了整个达波噶举派的概况。噶玛噶举派的历史是《贤者喜宴》记述的重点,尤其是噶玛噶举派历世黑帽系活佛(又尊称为“噶玛巴”)和历世红帽系活佛的记载尤为详细。

(五)两部书汉译本对比

在整体内容叙述上,《贤者喜宴》比《青史》更容易理解,语言的组织形式更接近现代的文体和叙述方式。《青史》中部分词句作者采用直接的梵文音译,常常令人费解。在注释方面,《贤者喜宴》中译文的注解十分详细,《青史》中注释则略显简单。当然,这些都是翻译者个人语言组织风格所致,但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都尽可能表达清楚,已是难能可贵。

五、《青史》的不足之处

当然,《青史》也和其他藏文佛教史籍一样,都带有宗教色彩。由于藏族史学家中多数都是宗教信徒,所以,在其著述中着意渲染宗教的作用,其宗教观念在著作中也时有流露。另外,作品内容过于详细,文章略显冗长繁琐。再加上其中部分语句较晦涩,注释也略显简单,有不少费解之处,一般人不易读懂。纵然如此,《青史》仍不失为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六、结语

《青史》这部历史名著,“总的说来,法王松赞干布的年代、阿底峡和仲敦巴等的年代,乃至教主峨宗的年代,这些都是无误的。敬祈(读者)于心中”。⑧作者用最后一章的篇幅来集中说明了书中有关年代的考据,这也是《青史》这部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说,《青史》是研究藏族文代史第一手资料,它补充了其他史书史料之不足,特别是书中的纪年,成为后来文献的写作依据。这部成书于15世纪的藏文史籍在我国藏族文化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其史料价值有口皆碑。它对后世藏文文献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的《宗派源流晶镜史》、贡波交的《教法史》等都曾取材于《青史》。同时它还是研究藏传佛教史和藏族历史弥足珍贵、十分可信的资料,和《王臣记》、《布敦佛教史》合称为“藏文三大典籍”。廓诺・迅鲁伯不仅是通达佛教的圣贤高僧,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值得肯定。廓诺・迅鲁伯对他的著作倾注了对佛教文化的炽热之情,他的著作也凝聚着他的智慧才能,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释]

①杜永彬:《二十世纪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孔繁秀:《藏学历史文献发展简述》,《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③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王统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孙林、张月芬:《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⑤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3

关键词问诊主诉现病史病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86

问诊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一次成功的问诊不仅是医生获得可靠病史,制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时机。因此,问诊一直是在诊断学的课程设置中的第一课。通过问诊采集病史,分组讨论,最后完成主诉和现病史的书写。由于问诊见习课是学生第一次面对患者,很多学生在问诊过程中仍抓不住主要矛盾,病史采集不全面,病历质量很差。模板病历不仅仅是一种标准格式,而且是一种临床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病历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比较模板病历是否有利于减少学生病历中的常见问题,提高病历的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4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71名,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教师事先介绍问诊技巧,病例书写方法,学生通过问诊采集病史,分组讨论,最后当堂完成主诉和现病史的书写。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复习主诉和现病史书写的要点,病历模板组除了复习的大课的内容,并给予病历模板。分析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两组病历的质量。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算频数,组间比较运用X2检验。

结果

入选71名学生,其中对照组51人,病历模板组20人。所有学生当堂完成病历。分析病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诉繁琐(40.8%)、现病史过于简单(46.5%)、缺少鉴别诊断(56.3%)、主诉与现病史脱节(49.3%)、对主要症状描述不详细(43.7%)、主诉主要症状不突出(28.5%)、用汉语表达数字(39.4%)、主诉或现病史中出现年月日(26.8%)、专业术语贫乏(19.7%)、无诊疗过程(15.5%)。

模板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克服了主诉繁琐、现病史简单、缺少鉴别诊断、主诉与现病史脱节、主要症状不突出、时间表达不清、主诉或现病史中出现年月日及无诊疗过程等问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病历中对主要症状描述不详细、用汉语表达数字、专业术语贫乏等问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讨论

通过问诊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问诊的内容和书写病历的格式,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模式以及问诊的技巧。以往的教学模式只侧重于介绍问诊的内容,虽然第六版诊断学五年制临床医学教材中运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问诊的技巧和与患者沟通的方法,学生在问诊见习课完成的病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实习生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才能将课本中学过的内容成功地灵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并完成一份高质量的主诉和现病史。

通过对71份当堂完成的病历的分析发现,主诉部分存在主诉繁琐、主要症状不突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将很多症状罗列出来,分不清主次,时间表达也不清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总结主诉时忘记了是主要症状加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不熟悉,混淆了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

现病史部分现病史过于简单,对主要症状的诱因、特点、性质、转归等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缺少对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的排除。主诉与现病史脱节,主诉中的主要症状在现病史中不出现或只提了一句,而运用大篇幅描述诊疗过程。时间顺序零乱,没有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全面,问诊没有系统性,逻辑性,没有围绕主要症状来问诊,忽视了主诉和现病史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学生在问诊时没有经验,完全受患者的引导,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诊疗过程和近期症状。

病历中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其他错误,如用汉语表达数字、主诉或现病史中出现年月日、专业术语贫乏等。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病历,所以对病历的格式、常用描述方法不熟悉。

本研究尝试给予部分学生标准化模板病历,主诉必须包括主要症状和时间,现病史中给出常用的套话,要求学生按要求填写时间、诱因、主要症状、特点、伴随症状、鉴别诊断的阴性症状、诊疗过程、对治疗的反应等。结果发现,这种模板病历不仅有效克服了主诉繁琐、现病史简单、缺少鉴别诊断、主诉与现病史脱节、主要症状不突出、时间表达不清、主诉或现病史中出现年月日及无诊疗过程等问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理顺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有利于帮助学生紧扣主要症状,增强了学生问诊时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两组病历中对主要症状描述不详细、用汉语表达数字、专业术语贫乏等问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仍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提高问诊和书写病历水平。通过具体患者的问诊练习,不仅可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积累经验,不断丰富知识系统,而且有利于学习临床思维模式,为今后临床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益清,马丽萍,等.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18):59-60.

3符晓华.增强医学生问诊技能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1999,7(1):57-58.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5

在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死记硬背,然后找学生回答问题”的复习模式。在传统复习模式下学生要在一段时间内记忆过多知识,容易发生混淆更不利于其对知识的消化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经验与对学生的了解,创新可行性更高的复习模式,以帮助学生在轻松记忆的同时取得好成绩。

1.理清重难点,整合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中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多,但在考试时存在重点与难点之分,因而历史教师在进行知识复习时首先要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相关考试说明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重点明确历史考试“考什么”及“怎么考”等问题。只有先了解考试的范围、难度比例、出题形式等具体内容,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点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先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讲述以引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共鸣。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采用章节(单元)内容树形结构分析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将重点知识以板书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将具体重点知识分解式回忆,以逐渐加深学生记忆。比如,讲到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时候,首先回顾中国的近代化是什么?是向西方学习,然后理出主要框架,向西方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效果怎样。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回忆起来就有了线索,方便记忆,然后将重难点填入框架。

另外,教师在基本掌握考试的基本命题方向和范围后便可以从不同的习题中选取更有代表性的习题,自制简单的模拟试卷让学生练习,这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试卷的评阅便可以清晰地明确学生记忆的薄弱点,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知识讲解。

2.集中归类,分清细节

历史课的内容非常庞杂,所以有很多内容很相似,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比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生总会出现识记错误。同时有很多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如七年级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基本都涉及了每个朝代的成立时间、经过的战争、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灿烂的文化等内容。

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将有关联的或性质相同的或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例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划分为几个要素:建国时间、都城、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外交交往、民族政策及文化,然后提出具体朝代,让学生立即回忆相关内容,不知道的立即翻书回顾。如秦,学生就要立即根据各要素,回忆出,公元前211年,咸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焚书坑儒,统一货币、度量衡,对抗匈奴,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

以上是有关联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样适用这种方式。比如八年级上册,军队名称的变化,学生常常容易记混,所以笔者将它总结归纳起来。

通过表格归纳学生识记起来就很方便和明确,什么时期对应什么军队很清楚,这样学生再加以识记,相对而言就容易很多。

3.提高兴趣,丰富记忆模式

在传统历史复习课程中教师首先对所要预习的知识进行复述,然后让学生各自进行记忆背诵,枯燥的课堂复习环境下学生不仅不容易将众多的知识理解消化,反而容易产生消极对待心理,不利于整个历史复习的高效开展。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采取趣味性复习模式,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复习中的热情。笔者经常使用的是知识竞赛和复习小老师模式。

首先说说知识竞赛,如九年级资产阶级革命的复习,可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举办课堂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将几个学生分成一组,给其一段时间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消化记忆,然后让学生听题以抢答。《美国南北战争》虽然不是同一个单元,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形式,所以笔者将其整合在一起。而且四课的重难点内容都差不多,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放在一起整合也便于学生对比。笔者在出题时通常采用混淆内容的方法,将四次革命的细节内容混淆起来,让学生在辨别过程中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接着谈谈复习小老师模式,这个方法更突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让学生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可以在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的同时具体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因而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理解或记忆薄弱的部分进行强化讲解。例如,在复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其中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探究,然后让其走上讲台向同学讲述其认知中“苏联的两种战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便可以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明确指出,而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小老师”漏掉的内容进行补充。“小教师”复习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记忆能力,台上学生不想出丑就要进行详细准备,而台下学生想要通过仔细听讲与提议向更多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两种立场上同样的心理促进课堂复习成果的高效化。

4.分层教学,因材复习

复习还是要面对学生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的题目,成绩优异的学生觉得太简单,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能做起来很吃力,他们的历史基础较为薄弱,在与其他同学的共同学习中处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那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复习的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主要是将历史成绩差不多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成绩段的学生确定适当的复习内容。

既然很难将学生在空间上重组,就可以在试卷上做文章。试卷的前半页主要设置一些基础题,试卷的后半页则设置一些难题,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诵知识点,然后完成简单的题目即可,而学习优异的学生则快速浏览基础题,关注遗漏的知识点,之后完成相对困难的试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效能。

综上所述,复习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非常重视。为了更高效地复习,教师要不断发掘新的复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促使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2,11(11):38.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6

说老实话,我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历史课堂来简单说明一下吧。虽然,在初中,历史课还是无法与所谓的主课相提并论的。毕竟,历史是什么东西,也许不是东西。但李大钊先生说得更实际些:“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了,特别是在教育第一线的执行者,更要关注这一点。至于如何实现它,根据在教学中的体会,笔者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1、分析情况

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这样的,可以在课外获得。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应该适当的补充,但该选取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怎样补充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行者,又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上,还有初中的历史充其量仅仅是个“副课”,总不能去挤占所谓的“主课”的时间吧。况且,在应试教育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我做得太过分了,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也不会容忍的。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2、把学生拉进来

在课堂上,讲完内容之后,我总留下一部分时间,我不会具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们有什么可忙的。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就会各行其是:有的预习未学到的内容,有的问到一些课外的问题,还有的在翻阅报刊、杂志。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那些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历史知识,很值得关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发一小本子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历史图片,并且,每半个月交上来一次。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我不勉强你们,你们可以自愿参加”。即便如此,许多学生还是唉声叹气,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已经足够多了。这我明白。

半个月后,历史课代表收集上来的作业充其量只有25%,这更加说明自愿是有原则的。我并没有批评未交作业的同学,而是认真的审阅了交上来的,精心挑选出完成较好的同学。当我把这些的作业,不,应该是“作品”展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时,无论他们是故意的,还是诚心诚意的,都发出了赞叹声。从他们的眼神当中,我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惊叹、羡慕,感悟到历史原来是这么的丰富与多彩,这么的贴近生活……

等到下一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交了作业,说明他们的参与热情明显地增强了。再来一次,这项活动已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刚开始的观望、抵触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我认为该实施第二阶段了。

二、指导阶段

虽然,初二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有人来指引他们。当然,这个历史任务是历史老师的分内的事情了。资料是收集到了,可还需要条理化、系统化。笔者给学生详细地上了一课:资料是资料,而没有编排,那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大鱼、小鱼一线穿”,就得有轻、重之分,我列举出例子,可以像邬丽鹃同学那样,来给资料分类,这样才会条理清晰。我们身边不是有许多的课本吗,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书本编排都有一定规律,如书名、说明、目录、正文、甚至还有尾声。当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详细,但最起码要有名字,目录和正文,以及出处呗。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录。目录要详细分类。这一点已经有许多同学已经做的相当好了,有的从一开始就给资料分类:人物、动物、植物……还有的是按照区域来分的:国外的、国内的、地方的,还有的按时间来分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这都可以。所以,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的具体情况来分类。至于,名称吗,也可以酌情考虑的。例如,舒蕾钰的题名为“点心集”,就很别致,而且有新意和创意。这样,在我给出具体的意见后,学生们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作业,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三、升华阶段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7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制定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第二轮复习时间短,如何在一百多天的有限时间里,实现“学以致用”,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目标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抢时间,抢进度,环环相扣,尤其是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做实,做到位。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坚持每天落实完成。制定计划时采取任务分割法,将总任务按时间分割,确定自己一周复习任务,再细化到每一天要完成什么内容,保证每一天都有收获,基本做到胸有成竹,临考前就能比较从容。在进行通史复习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清晰合理,在进行通史复习前让学生一目了然,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

首先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由于第一轮复习学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对历史课本逐章逐节的过关,到边到角的落实。所以第二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这一关时,为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出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学生自主型的课堂教学,其基本特征是“看、读+讲、练”。

其次是通过迁移去落实,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例如,在明清史的复习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笔者进行了纵横对比,通过纵向明清与近代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衰落―转折”时期,总的趋势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通过横向中外历史的联系,理解为什么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并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一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如在复习工业革命影响时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结合,探讨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为及时有效的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使用,要做到:

首先,精心练。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并且要特别注意应该把握的是题量、题型和难度的搭配问题,一般情况下视教学内容而定,以主客观搭配为主。采用活动探究的形式;题型采用高考原题或者本年度各地新出现的模拟测试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难度把握也是关键,以既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要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尽为原则,易与难题要适量搭配。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其次,精心讲。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要做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练与补漏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并且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主观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8

一是其内容与必修的内容重复过多。在新人教版选修一(以下简称选修一)的教材中,总共安排了九大改革,其中中国四个,外国五个。但是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欧洲的宗教改革”则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九大改革中的两大改革在必修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再加上“”在历史必修三的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也有讲解。这对教师来说很难把握,详细讲解等于浪费时间,因为其内容的主体部分在必修教材基本上已经讲解到位,不讲又怕影响学生,在这一点上师生都觉得难以取舍。

二是所选部分改革不具有代表性。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改革很多,教材所选择的改革应该要具有代表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有典型代表性改革事件的讲述,才能从中找到改革规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选修一的第六单元中却介绍了

埃及的穆

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一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封建性质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这场改革除了在地域上代表非洲之外,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的代表性。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近代化,但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且改革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没有使埃及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埃及最终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化革新”和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更具有代表性,特别是日本的“大化革新”,基本上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策动的,开启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充分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对同一类型的改革重复过多。正如刚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改革林林总总,所选择的改革应该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在选修一第七、第八单元分别对18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改革中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详细论述,不是说这两个改革不重要,只是说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点:都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等。在有限的篇幅中简述两个同一类型的改革有点不科学,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如只学到一个改革,也会联系到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改革和革命。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一在这里介绍一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或者腓特烈二世改革效果可能更佳。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政权,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在她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腓特烈二世改革加强了普鲁士的实力,确立了普鲁士的欧洲大国地位,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君主的典型代表。

四是改革内容涉及领域不够全面。历史上的改革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改革不胜枚举。但我们发现选修一过于侧重政治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只是谈及欧洲宗教改革,而对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则没有明显的反映。当前,绝大多数改革涉及的层面肯定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在教材中我们也许需要向学生重点呈现一些经济制度的改革,例如税赋制度方面的“初税亩”、“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就是很好的改革范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介绍经济改革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还有利于为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此外,重视经济改革,其实就是等于触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时代主题。

五是内容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普遍认为除教材呈现的内容外,我们没什么内容可重点讲述和分析的,因为教材已经把该呈现的都呈现了,根本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语文教师在归纳段落大意,况且教材在内容上条理已经很清晰,基本上是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讲改革背景,第二节课讲改革内容,第三节课讲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由于教材内容繁琐,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很多可以展开的余地,学生就没有必要进行其他的探究性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上,而考试对于教材而言又基本上偏离教材,很少考教材具体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材像一块“鸡肋”。要求学生认真重视教材可能“费力不讨好”,不重视教材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师生对教材都不好处理。教材的编排体例,应该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详略得当、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简洁生动,否则,容易冲淡教学主题,背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当然高中历史教师也可自行对教科书进行重新处理,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必须把握好每个改革的核心和实质,阐述清楚教科书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9

1.1主诉:是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好的主诉应满足3点要求:(1)能导致第一诊断;(2)简明精炼,一般1~2句话,20字左右;(3)避免应用诊断名称。病历考核中主诉问题最多的是对主诉的提炼不够准确。如1例神经科患者主诉“双下肢无力半月,加重致不能行走5d”,而在现病史的描述中有“大小便失禁2d”,如果主诉写成“双下肢无力半月,不能行走5d,伴大小便失禁2d”就更加准确;还有患者主诉“腹痛16h”,主诉中没有具体描述腹痛的性质、部位、特点;还有1例主诉为“发现腹部包块2个月”,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慢性肾炎;腹部包块待查;间质瘤可能性大,根据主诉并不能引导做出第一诊断。

1.2现病史:现病史是住院病历书写的难点。实习生病历现病史部分表现的主要问题是现病史不能围绕主诉写,如1例主诉“头痛6d”,现病史中却未描述头痛情况,通篇描述的是头晕及其伴随表现;1例主诉为“转移性右下腹痛10h”,现病史中并没有描述腹痛向右下腹痛转移的过程;其次是记录不规范,如1例现病史中描述“体重下降6斤”,不详细记录在多长时间内体重下降,规范的记录方法应为“在××时间内体重下降3kg”。现病史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是用词(语)模糊、不准确,如常出现“大、小便基本正常、呼吸感觉费力、疼痛程度不重”等模糊的用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现病史中常见的问题,如1例头痛的患者,在现病史中记录“头痛时无视物模糊,肢体无力及麻木”,从字面上理解该患者头痛时无视物模糊,但伴随有肢体无力及麻木,而实际情况是头痛时不伴肢体无力及麻木。正确写法为“头痛时无视物模糊、肢体无力及麻木”,实习生将该使用顿号的地方错用为逗号,这样的误用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既往史(包括系统回顾):既往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对既往疾病的诊断、治疗情况记录不详细。如只记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而不详细记录高血压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系统回顾是对患者既往健康及疾病状况的回顾,训练的目的是让医学生熟悉各系统常见、多发的症状。从实习生病历书写情况看,主要问题是系统回顾与现病史及既往史不符。如既往有高血压20年、有肝炎病史多年、有脑梗死病史6年、曾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在相应的系统回顾中却未提及;另一常见的问题是记录不符合逻辑,如在1例6岁的儿童的神经系统回顾中记录“无记忆力减退”。

体格检查(包括专科检查)体格检查是住院病历的主要内容之一,住院病历考核中反映出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漏项。如头部检查未写眉毛、睫毛、角膜等情况,胸部检查没有描述乳腺情况及胸壁皮肤情况,心脏及血管系统检查不描述周围血管征,腹部检查不写脐部情况、未描述腹壁情况等。另外体格检查中描述不准确或用词不当情况也比较严重。如记录“呼吸略微困难”(胸部视诊)、“肝肋下1cm”、“肝、脾未及”、“全身淋巴结未及”等,这样的描述既不符合文法,也不符合医理,准确的描述胸部视诊应写出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腹部检查应描述为“肝下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及“右侧肋缘下未触及肝脏,左侧肋缘下未触及脾脏”,“全身浅表淋巴结为触及”。

诊断住院病历的诊断名称应确切,主次分明,主要疾病在前,次要疾病在后,并发症列于有关主病之后,并应尽可能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部位和功能诊断。此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诊断不完整,如诊断“高血压病”,但不具体诊断出高血压病的分级;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却无心功能分级或心衰分级。诊断无依据的情况也常见到,如1例“发作性左耳后疼痛6d,伴左侧口角下垂、左眼闭合不全2d”的患者,诊断①脑梗死,②左侧面神经炎,在整个病历中找不到诊断脑梗死的依据。

2实习生病历书写训练的指导策略

带教医师应高度重视住院病历书写训练的重要性,对实习医师书写的病历必须认真修改,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住院病历是一切医疗活动的载体,是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全面而客观的记录和总结,既是确定诊断及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又是临床科研的重要资料,更是检验诊疗活动的是否合法的法律文件,常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医生除严格训练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外,必须十分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教学,其中住院病历的书写是关键所在。对学生书写的住院病历,带教医生应严格把关,及时审阅、修改,并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内容和规范的书写方法,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加强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提高学生临床基本能力。住院病历是临床医师根据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所获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而写成的,是最完整的病历模式,是每个医学生、实习生、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完整、规范和高质量的病历是将诊断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的结晶,可以清晰地反应医生的临床思维过程。因此,要想写好住院病历,仅知道其书写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扎实、全面、系统的诊断学和临床各科理论知识才是基础。带教老师应在带教工作中,结合临床实际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临床教学,启发学生的主动临床思维,使学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得到乐趣、体验成就感,以利于学生对问诊及体格检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懂得病史、体格检查及诊断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住院病历的书写水平。

加强床边教学,使实习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依据和思路,提高实习生的疾病诊治水平。实习生在住院病历书写中表现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文字表达能力的缺陷,实际上反映出实习生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不强,临床逻辑思维欠缺,对常见症状及体征的理解不够深刻。针对这一情况,带教医生应有意识地加强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教学,特别是应重视对典型症状、体征的诊断学床边示范教学和对典型病例的教学查房,培养实习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较快地把握诊断依据,懂得如何鉴别诊断,形成熟练的诊断思路,最终写出完整、精确的病历。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实习生多提问题,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实习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据我们观察,良好的床边教学常能给实习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实习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既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更应该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写,力争把实习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高中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篇10

代表们在论文和发言中一致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音乐学领域随着多元观念、主体意识、独立学品的确立及文化视野的拓展,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深化和突破,各学科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不再是简单的理解为为实际服务,为政治路线服务,而是着力于学科的自身构建;学科梯队力量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人才;学术成果业绩丰硕,创新成果不断呈现;学科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逐渐增大,并在文艺界得到了承认。

于润洋强调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不仅强化自身历史意识和理论意识,还要与其他人文学科互渗互透。杨燕迪把中国音乐学的发展概括为“四个增强”,提出了“思想贫血、内需整合、学统压力”等方面的问题。王安国认为对不同成说不宜轻率地提出批判与否定,宜取兼容并存的立场,学人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贪大求功。赵宋光提出创建中国音乐学“学科群落”的宏大设想,使其作为建设中国音乐学的基础;另外,他对当前学科存在问题作出了详尽评述,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冯效刚就中国音乐学的学科结构、综合与交叉、学科制度和营造学科环境等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既要看到音乐学的已有成绩,也要明确未来方向。管建华则就音乐教育中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作了详尽解析。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茅原通过对事实真理、理性真理的思辨性论述,对“音乐生态”问题作了深入思考,发出了再次“到群众中去”的呼声。韩锺恩对音乐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学术在自我更新的同时还要对研究持有感恩的心情”。范晓峰阐述了音乐美学的三种承接关系和四个必须关注的音乐现象,指出了亟待解决和思考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等问题。

伍国栋从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角度,形象地运用“三得”和“三失”来概括本学科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此外,樊祖荫的《近30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瞻望》、杜亚雄的《民族音乐学面临的现状和几点建议》、杨民康的《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从不同层面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这对中国传统音乐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均有积极意义。

汪毓和围绕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进行了详尽阐述,梁茂春则将当代音乐史的学科特点概括为与改革开放完全同步的“朝阳学科”,充满风险、挑战和发展生机。围绕“重写音乐史”这一话语,刘再生、田可文、冯长春、李岩、单三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赵宋光认为音乐史要面对史实,缺失要补添,歪曲要纠正,历史上也有重写“历史事件”发生,但要把它作为重写音乐史过程中的思考理念放在音乐史学或音乐学视野之内。

作曲家朱世瑞就“效益、质量、钱权、思维、思想”这五个音乐创作中的关键问题做了细致论证。而庄曜则通过对音乐创作素材、方式、全新音乐形态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国家主流文艺媒体无疑是音乐学三十年进程的最权威见证者和参与者。《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陈原的发言依据音乐记忆来体味中国的社会变迁,他认为通过音乐和音乐批评能使人深切感受到那个蹉跎岁月的脉搏。张弦及于庆新以其长期担任《人民音乐》编辑工作的切身经历对《回顾与反思》的曲折历程做了回顾,其中某些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引起许多与会代表的兴趣,并认为这种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是一笔宝贵财富。

戴鹏海将“人文关怀的失落、道德底线的崩塌”视为当代音乐学存在的两大严重问题,并认为:“当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和脊梁骨,我们当务之急是道德重建和学人自律”。他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黄旭东列举近年来一系列学术腐败现象,为戴鹏海关于道德重建的呼吁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一些学者提出学习“贺绿汀精神”、铸造刚性人格、构筑牢固道德防线以抵御歪风邪气侵袭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