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41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1

由此不难看出,按照2008年媒体公布的数据分析,尽管大型水库总数只占全国水库总数的0.6%,总库容却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77.8%。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中没有查到大型水库具体数据,根据经验分析大型水库数据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在大型水库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皆有详尽的资料,再说了,最近3年建成的大型水库也是屈指可数。总库容数据变化也不会太大。另据新京报报道2012年汛前报道《全国4万小水库有病险占水库总数一半》,国家防总6月1号表示,目前,全国有4万多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问题。国家防总要求确保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不垮坝,一般中型和小型水库遇设计标准内洪水不垮坝。由此可见全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何等重要。

2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全国水库众多,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星罗棋布来形容中国的水库状态毫不夸张。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从建国初期的无线电台、有线电话逐步向现代化通讯手段过渡,如今电台、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卫星电话、互联网、报讯专线均有应用,从过去电台、电话两套报讯设施向多渠道、信息化发展。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展最快的当属三峡水库,三峡水库,是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市,淹没2个城市、11个县城、1711个村庄,其中有150多处部级文物古迹,库区受淹没影响人口共计84.62万人,搬迁安置的人口有113万。淹没房屋总面积3479.47万平方米。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在三峡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三峡开发总公司投资建设三峡水文测报站网由90个水文(位)站组成,经过精心选址布设的水文站点,遍布三峡库区、坝区和两坝间,其中长江委有20多个测报站,经过改造后纳入了三峡梯调水文测报站网,形成了较完整的水文测报系统。并且三峡水库90个水文站均实现了自动测报,库区每一个水文站的实时水情在国家防总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都能够实时进行检测。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一部分重点中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最为令人担心的是那82634座小型水库,不要说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连正常的除险加固资金都难以保证,带病运行,管理薄弱的问题比比皆是。

3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相对靠后。管理好水库,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用水量为6213.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168.2亿立方米,占到67%,农业仍是用水大户。分析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水利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管理体制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基本上定义为集社会公益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体制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弊端,总体上看,水库管理单位仍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化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理顺政事企关系,合理划分水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能,改革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企业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使水管单位和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大势所趋。

4重防洪,抓效益,轻污染的问题非常普遍

在水利系统工作过的同志都清楚,水库管理最要紧的是防汛,一旦因为管理漏洞或者疏忽造成垮坝责任事故就得吃不了兜着走,轻则开除公职,重一点儿就得负刑事责任,蹲大狱。所以在水库管理工作中重视防洪的现象非常普遍,每到汛期,涉及水库防洪的相关领导都会小心翼翼的去做防汛工作,不敢懈怠。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一般水库,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基本上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不足要靠创造经济效期来弥补,不抓经济效益就可能发生欠薪,甚至开不足工薪问题,所以水库管理工作中,必须抓经济效益。至于水库污染不污染,水库管理者也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去解决,再说了,一般水库都存在着流域与行政区域不能重叠,一个水库上游可能涉及几个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市县,众多支流来水,那一条都可能存在污染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只好放任自流。

5水价偏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在全国用水总量当中,农业用水历来占有绝大部分份额。近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其中,各灌区的用水量则又占其中大约60%。灌溉是用水大户,高效利用灌溉水正是缓解我国水危机的核心措施。然而多年以来农业水价定价偏低,不仅导致用水的浪费,还造成了水库改革不配套,靠收取水费难以维持的尴尬局面。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库位于东辽河上游,是以防洪、城市供水、灌溉为主,兼防涝、图片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79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7.92亿立方米。设计防洪保护面积180万亩,年灌溉供水32200万立方米。为下游梨树、双山、秦家屯、南崴子四大灌区提供灌溉用水,仅水稻种植面积达80万亩,基本上靠二龙山水库供水。计划经济时代水库员工300多人,全部属于事业编制,财政差额拨款,改革后只有少部分管理者保留事业编制,其余全部下岗,近几年连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下游4个灌区管理局也和水库差不多,正常运营难以为继。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2-01

1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随着气候变化,各类洪灾的危害日益严重,如南方强降雨、汶川地震等灾害,给水库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地大中型水库工程来说,在除险加固及信息化建设中,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建设都较为完备;而对于一些小型水库,因其分散性强,数量多,在安全预警及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以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除了具备对大坝各重要监测点的安全监测与水情测报外,很多小型水库因位置偏僻,信息化管理成本高而难以实现有效、及时的安全监测,也给一些小型水库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2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作人员对水库工程信息建设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人才

水库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和模式,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状况不稳定。目前,虽然许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引入了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思想觉悟较低,这些地区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未真正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含义,在日常工作中盲目建设。另外,尽管中国的教学大纲在不断更新,但是有关水库工程管理的专业却迟迟得不到发展,这主要源于教育部门对该技术认识的片面性,导致该方面人才的缺乏。落后、封建的思想不仅制约着有关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

2.2应用力度较小,没有完善的水库信息基础数据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信息技术在全国各地普及的目标难以实现。现在,包括辽宁闹德海水库在内的许多国有水库工作者都不能正确理解并应用信息化管理的真正含义,相关工作者在日常建设过程中无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而且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树立起应用该技术的意识,这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参差不齐的水库信息数据库也是影响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之一。目前,众多地区都只是搭建了大概基础数据库框架,数据的保存仍以纸质、文件档为主要形式,而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录入等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导致“库内无货”现象较为严重,该类型的数据库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3关于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3.1国家完善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制

国家完善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做好监督工作;各个水库的负责人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认真分析现阶段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措施,这样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早日形成完备的体制,促进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工作,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提高管理的水平。

3.2成立专门的团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成立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团队,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系统编程人员提高编程能力,保证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普通管理人员提高运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保证操作的规范性,这样可以避免人的失误;水库工程的负责部门,要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科学设置网络线路,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促进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进步;国家要加大对水库工程管理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的投入力度,丰富专业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水平,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3.3加强技术开发与应用

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成熟,以智慧水利为特征的水库动态信息化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以移动手机等为开发平台,实现智能手机对各水库工程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控。如利用手机水库监管系统app软件,可以对水库基础信息、水库水位信息、水库状态信息等查询与显示,为实现移动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也增强了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

一方面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来实现对水库状态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通过应用信息化监控预警系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查看水库状态,了解各类安全汛限信息及安全隐患风险,并通过与专门人员的手机关联来及早进行处理。

3.4信息采集系统构建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主要就是利用其进行信息采集,主要作用是采集地下水、水质、图像、旱情、工情、水雨情、气象等等内容,采集手段主要是云台摄像、传感器采集等等。通过信息的采集可以对水库水质水量、泵站闸门运行、水雨情等情况进行监测,以确保工程能够安全运行。

3.4.1水情监控系统的构建

水情监控系统的构建主要作用是对防洪调度、洪水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水情监控系统具有应该由中心站、中继站、通讯链路、遥测站、雨量与水位传感器组成。

3.4.2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

构建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水库整体情况进行检测、观察。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应该利用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地形驮印安线较长的水库来说,一定要采用光纤的方式进行传输。

3.4.3供水计量系统的构建

构建供水计量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当前水库容量进行计算,观察水库蒸发量,以便做更好的管理。构建供水计量系统需要设置不同的计量点,然后利用GSm信息技术,将计量点的信息传输的中心站,从而便可以显示出不同时间段水库出入流量信息。

3.5加强洪水的预报

洪水预报是水库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是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工作的技术支撑。然而,要想加强洪水预报工作,就必须加强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水文预报精准度以及预见期的增长,应该加强、加快水资源预报中心与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加强对水利系统雷达资料的研究,利用雷达拼图,进行降水的反演,为有效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物质基础。

3.6创新理念,扩宽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范围

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要创新理念,积极思考提高信息化建设有效性的措施,将水库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制定方案,保证整体信息化监管和分支信息化监管;另一方面,提高水文监测、水库周边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控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自动监管和自动预警,这样既可以节约人力,也可以提高管理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是目前发展水利工程、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水库工程信息化构建出发,再对信息化技术在水库工程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探讨,希望对我国水库工程管理起到促进与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水库灌区;灌溉管理;信息化建设

1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模式

1.1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

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或者田间工作进行管理。由于我国投资政策及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利用此种灌溉管理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更可以利用农民力量来降低小型灌溉投资成本。而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灌溉工程,因为小型灌溉工程具有工作人员少、设施简单化、便于管理的优点[1]。

1.2租赁或承包模式

租赁承办模式是将灌溉工程或者设备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个人经营,在此基础上收取租金或者承包费,前提条件是灌溉工程产权没有改变。工程单位与承包方主要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将各自的要求、使用权归属、利益等进行详细拟定,并经双方同意,签订此合同。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所有权过长或者不宜改变的灌溉工程或者设施中。

1.3灌溉服务公司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服务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依照市场机制要求改进而成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服务性质也比较规范化,属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类型。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分散的灌区管理。

2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以上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导致上述管理模式在实际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应用中存在各种不足,为了有效提高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效率,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和改进工程设施,巩固扩大灌溉市场。灌区建设配套设施要以节水改造为目的,做到每一环节在满足粮食灌溉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用水量。二是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强灌区设备的维护,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维修成本。三是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将水库灌区灌溉推向市场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灌区建设中,扩大灌溉市场。

3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扩大灌区建设,促进灌区市场化,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对其投入,并采用各种惠农政策,实施“以水养水”的节约用水策略,可以通过改造灌区,增加发电收益,来弥补供水水费,不断提高灌区建设设施自动控制条件,并加强工作人员对管理设施的操控能力,结合当前“三农”扶持政策,为灌区争取充足的经济费用。

3.2提高灌区应用科技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及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灌溉需求。采用科学技术是实现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灌区灌溉技术的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库灌区灌溉管理系统中,有效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结合系统分析、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功能特点,研发出灌区用水实时调度决策系统,灌区灌溉过程中供水能够被合理控制,起到节约用水、实时供水效果。

3.3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需建立激励机制并制定有力的奖惩措施,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危机与紧迫感,自觉地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共谋发展。

3.4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管、护、建相统一的灌区管理体制,形成机构精简、管理科学、民主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破解灌区管理主体“缺位”、水费征收困难、管理维护资金短缺等难题,是灌区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结语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目前科学技术仍然在不断研发与创新中,因此灌区管理也应不断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为灌溉工程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曹小艳刘俊红单位:白水县林皋水库灌溉管理处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水库工程;工程信息化;应用

水库工程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水库工程,作用与所处的客观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对大坝进行安全管理是水库工程管理的工作重点,其次是对水库的调度运用等。在水库工程方面,目前已有几千座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的工作,但是这些投资主要是用来解决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对于量大、面广和危险隐患众多的中小型的水库则无法得到解决[1]。因此,对水库工程进行信息化的应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1.全国水库工程的基本数据

2013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水利部与国家统计局正式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根据公报数据显示,到2011年12月31日为止,我国水库共有98002座,总库容量约为9323亿立方米[2]。其中,97246座为已经建成的水库,总库容量约为8105亿平方米;756座为还在建设中的水库,总库容量约为1220亿立方米。根据早两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总共有86353座水库,总库容量约为747792立方米。其中529座为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约为581600立方米;3181座为中型水库,总库容量约为98280立方米;82634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约为67824立方米[3]。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大型水库所占全国水库的比例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是总库容量却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虽然在2011年的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中没有具体的大型水库数量,但是完全可以按照经验分析得出其数据的变化系数不会很大。因为各大型水库的具体资料,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掌握得较为详细,而且这两年建成的大型水库也是有限的,所以其总库容量的变化系数也不会很大。另根据报道显示,我国目前有四万多座小型的水库具有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根据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要求,对于水库的病险问题,大型水库与重点中型的水库必须保障不垮坝,而普通的中型水库与小型的水库则要在预设计的标准内确保遭遇洪水冲击后不会垮坝。依据上述的数据与报道,不难看出,对全国的水库工程进行信息化的应用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了。

2.我国水库工程信息化现状

(1)大型水库与重点中型的水库在调度模拟、闸门控制管理、水文预报、水雨情监测与大坝安全监测等方面大都已经实现了信息自动化,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水雨情监测系统能和厅属水库中的少数视频实现和水利厅中心的连接。而水库大坝中的其他安全监测信息与调度模拟等信息要想只能在水库当地的范围内实现,进行远程信息成果的则是难以在水利厅进行的[4]。

(2)工情、水情与坝体的安全监测和闸门控制等系统已经在大多数水库中建成,且都是独立进行建设,运行时也是孤立的,这样每个系统之间就没有了有机的关联,整体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体系也就无法建立与应用[5]。水库安全的预警系统基础是对水库安全的综合评价,在以洪水预报为主的水库安全预警中又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预警系统的情况下,自动画和信息化的建设成果的总体效益在发挥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

(3)“重水情,轻工情”是大多数中小型水库在建设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弊端,只有在建设水库水雨情遥测系统时才有工情安全的监测系统,使得对水库枢纽的健康状态便无法实现动态的掌握。这样,中小型水库中便存在着大量的病险库隐患。

(4)有一部分小型的水库,对水雨情的观测设施严重缺乏,甚至有些小型水库连稳定水位的观测设施和降水的观测站都没有,再加上有些水库的现场没有任何的管理人员,这样对流域进行防汛调度工作时便存有非常大的隐患。

(5)很多系统在线运行的工作年数都已经超过了10年,严重超出了系统设计的寿命,使得主要设备出现严重老化的现象,再加上后续技术纸盒与备品备件都已经停止了生产,造成各系统都难以正常运行的局面,从而使其提供出来的技术支持能力越来越少,能发挥出来的效率也就愈来愈低。

3.水库工程信息化应用的途径

3.1做好水库工程信息化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决策者要有绝对的决心。因为对水库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决策者要有一定的决心,并把握好全局,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其必然的趋势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其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与机制[6]。水库工程信息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科学的思维与先进的技术方法。所以建立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与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路相符,实现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

再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而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因为实现水库工程信息化的关键是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善于交流、且有良好的开拓性意识。最后,从实际出发,进行总体的规划,然后分步骤给予实施。从实际出发是所有工作的基本点与根本点,所以各水库工程的单位必须充分了解前期工作的基础以及各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并对其进行逐步的实施与完善。

3.2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

首先对贪大求全的行为要坚决的杜绝,因为水库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关系着千千万万条生灵的性命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对水库工程中的行业特点、管理模式、地理位置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都要进行充分的考量,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的对需求进行定位。其次,对系统开发的个性在应用的时候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水库工程信息化的各项应用系统的开发,不仅有水库工程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共性,而且还都带有自身一定的管理个性。所以在应用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开发的成功性给予衡量。最后,不能盲目的进行跟风,对已有的自动化系统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是需要大量投入工作精力的[7]。

3.3加强各系统的集成研究与应用

首先要对基础类的信息进行集成,对基础类信息中的各项自动化系统中日常运行过程都要进行集成,使其可以成为水库工程信息化的基础。其次要对应用类的信息进行集成,并将集成后的基础类信息作为应用类信息集成的基础。如果任务与目标不同,还要开发出专用的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二三次的处理,从而达到直接用于信息化的目的。最后,还要对管理类的信息进行集成,主要是对水文水资源、防汛调度指挥、工程管理和水质水环境四大类管理信息进行集成。

3.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水库等基层水利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因为现阶段很多水库工程普遍都存在着现代化技术水平不高,应用管理水平也较低的现象。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加强培训,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水库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培养出水利与信息化都懂的技术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对水库工程实行信息化的应用将会成为其必然发展的趋势。现阶段,虽然很多水库工程已经投入了信息化的应用,但是诸多病患问题还是存在。这样,我们就必须从病患的根源出发,为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应用开拓出更为方便、实用、科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程邦谊.湖北省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2005届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吴苏琴.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D].2010届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范文.刍议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9):271.

[4]朱永琪,韩保国,刘春晓.所前泊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8(4):53-54.

[5]温会军.辽宁省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6):258-259.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智慧;水利工程;信息化控制

1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并且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主要应用介绍如下:(1)基a地理信息管理。GiS技术基本功能是反映地理坐标,并通过地理坐标确定有关信息的坐标和相对位置。从信息管理方面水利行业与其他许多领域一样,首先要求得到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行政区、交通等信息。(2)水利专题信息展示。在基础GiS平台上6水利信息化2010,(2)展示水利专题信息,主要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测站等水利工程信息,和雨情、水情、灾情等水情信息及水利管理信息。将这些信息在GiS平台中分类、分图层、分区域展示。(3)统计分析功能运用。GiS技术的分析功能十分强大,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降雨分布信息、水资源量统计、洪水淹没面积计算、受灾面积和人口财产统计等。这些分析结果为水情预报、防汛会商决策、水量调度等提供了较为可靠详实的数据支持,初步实现了在水利及防汛工作中对雨情、水情、灾情的粗略估算向定量分析转变。(4)系统集成功能。GiS作为地理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系统集成功能是其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常用的GiS集成主要有相关功能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型的集成。集成功能模块包括:信息服务、数据库、图形库、防汛会商、防汛值班及部分办公自动化等功能模块;集成专业模型包括:气象预报、水文预报、水动力学计算、水库调度等模型。(5)空间三维GiS技术应用。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历经了从二维平面GiS平台到三维空间立体GiS平台的过程,随着三维空间GiS技术的日益成熟,三维空间GiS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三维GiS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GiS平台中展现空间立体环境,并在三维环境中展示与管理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功能强大,应用广泛,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够详细、图标不够完善、分析功能有限等问题,而且国外GiS产品价格较高,国内GiS产品功能不够全面,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不断发展和完善。

1.2数据库技术

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部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制定了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分地区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防洪减灾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使信息存储、更新和查询更加方便,并且为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为水利信息的数据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量的膨胀式增加,国产数据库产品对海量数据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_3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作中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重要手段。根据网络应用范围的需要建设有局域网和广域网;根据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的需求分为公共网络和水利专网;根据信息传输是否有线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关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公网资源和已建的防汛通信专网,组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一期工程骨干网,建设中央网络中心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汛抗旱部门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流域省区网(可研报告中的地区网):建设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所辖的125个水情分中心、4个工情分中心、28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4个重点工程管理局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城域网(可研报告中的园区网):建设同城异地办公的同级水文、防汛抗旱部门及网络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部门网: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工情中心及4个重点工程局的局域网;建设中央、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中心;建设一期工程网络管理、服务及安全系统『2l。网络技术除了以通讯传输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技术以外,网络编程技术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谈到的网络化技术是指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即是指具有网络功能的web技术而不是广义的it技术。web技术的应用起步于2000年前后,此后国家各级各部门编制的网络化软件系统主要采用web技术。例如各级防汛指挥、水情测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会商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中网络化软件系统部分都是基于web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水利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条件,作用重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信息量逐步增加,网络容量有限,信息传输和交换速度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再者,互连网稳定性不足,系统较为脆弱,可靠性不够强,如某一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网络技术应用还应该全面考虑出现网络故障后的应急解决方案。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统计信息;经济发展;建设

1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政府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2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年来的发展,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全国地市级,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面向社会建立的统计信息网外网,正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只停留在网页更新信息、局域网共享等层面上;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内外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3.2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3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4统计数据信息化。统计数据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4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1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统计行业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2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4.3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特色智库;协同创新;学科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迫切需要,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贡献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高校发展关键组成部分、以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为主要载体的图书馆,如何充分发挥其对特色智库建设的信息支撑保障作用,是其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学科化服务是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化个性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为手段,有机融入用户教学科研环境及信息素养提升全过程,为用户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以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为鲜明特点的学科化服务,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与深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处于深度整合前关键发展时期的学科化服务,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用户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服务,乃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自身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是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效能的充分发挥,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学科化服务在国内虽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对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来讲,学科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作为今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但其最根本的发展源动力仍是要依靠高校自身水平的提升。高水平智库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必须依据学校发展实际,有计划、主动参与到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去,依托图书馆丰富的专业资源,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的鲜明特点,全力支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切实提升特色智库服务水平。

“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明确要求,协同创新则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途径。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保障,为智库建设提供高效能信息服务,必将拓展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作为集优质信息资源与优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化服务,更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特色智库建设服务,也必将成为学科化服务新的工作增长点。为高校智库建设服务是学科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构建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高效能运行机制,是学科化服务在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大有可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拳头产品,谋求学科化服务发展新契机,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与高校整体发展同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科化服务发展道路,是实现学科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增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学科化服务对于智库建设的支撑研究与实践尚属于起步阶段。促进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互促互进,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应有价值。

二、学科化服务促进高校特色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现实背景

学科化服务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院校也早已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略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赋予了高校更为崇高的职责和使命,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和更为明确的方向,极大地拓展了高校的社会功能。智库的发展必须以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作为必要前提,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是新时期国家层面对高校创新发展提出的总体规划,是指导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智库发展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关键,在于智库成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高效能信息支持是智库成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特色智库建设需要高效能的决策信息保障,围绕高校特色智库建设,为其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撑保障,是学科化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智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从建立之初解决个别问题微弱影响,到现今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智库建设由来已久,智库重要作用被我国所认识和重视,并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则是随着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显著所直接导致的。我国智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智库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求是智库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与矛盾并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和科学处理、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智库以其特有的运行方式及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提出提供极具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特色智库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凝心聚力、出谋划策,切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仅“十一五”期间高校就向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6万多篇。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积极献计献策,为国家发展提供前沿性战略研究成果,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政府决策和政策的转化进程,高等学校现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政府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所在。长期以来,高校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重大智力支持方面,虽有总体指导,但却缺乏较为具体明确的规范。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首次明确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即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其为高校智库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智库的建设进程,对全面提升高校智库建设水平、提高高校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三)学科化服务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保障。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支撑,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在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科化服务源于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学科馆员制度引入我国,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建立。经过10余年的渐进发展,学科化服务现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其对推动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深化开展,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信息保障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当前学科化服务工作正处于深度整合前的关键发展时期,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给学科化服务工作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新的现实挑战。不论是从智库建立之初的成员遴选,还是到智库的日常运行,再到智库成果推广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高质量、高效能的信息支撑保障。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效能的学科化服务则是智库建设可持续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强有力支撑。

三、学科化服务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影响

(一)全面提升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国际著名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密集;二是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三是资料丰富、信息灵通;四是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资料丰富、信息灵通不但是智库的显著优势,更是智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为学科建设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主动性、深层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学科化服务现已在高校普遍实施,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学科化服务已得到用户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并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提高及学科化服务的深化开展,学科化服务在提高学科资源与服务利用效能、提高用户信息需求保障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化服务状况直接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现实服务水平,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点。探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视域下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等,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在促进和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切实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显著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对高校服务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强调高校自然科学的作用而相对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结果直接导致社会对高校需求乃至高校参与社会发展实践重短期经济效益而轻长期社会效益,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经验,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依托,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高校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以学科化服务为信息支撑保障的高校智库建设,在智库成员遴选、智库知识运行、智库成果推广、智库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性构建与特色智库建设相匹配的学科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高校智库建设进程,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努力方向。

(三)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学科化服务的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及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认真落实。经过多年发展,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赢得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学科化服务也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用户为中心,全方位提升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成为学科化服务不断追求的目标。学科化服务的普遍开展,是业界对图书馆工作、对用户需求认识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学科化服务更是图书馆贴近用户需求,提升服务层次的新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化服务更多的是图书馆针对资源与用户需求矛盾缓解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不论是高校管理层还是院系应用层,对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仍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缺乏对学科化服务实施的深刻认识。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推动用户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的客观选择,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学科化服务不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用户、对高校发展都是必需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规划的出台,使学科化服务在高校的作用更为明确和提升。进行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化服务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作用的更充分发挥,对于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新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人民日报,2014.2.16.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来宾市特色信息资源新型智库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24-02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也就预示着新型智库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和需要。国家层面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属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将会是新型智库的竞争。服务于新型智库建设将是图书情报机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型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1]新型智库基本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中国特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精神和党和国家的需要;第二,“新型”,即有别于其他智库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包容性、现代化的、独立客观性;第三,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产品的机构。[2]

决策咨询是智库功能的基本体现。国家层面、全局性的咨询需要建立在现有的国情基础上由专业的团队或专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国情的载体就是文献、知识、信息,智库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文献信息库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在中国化的文献信息调查基础之上。

二、图书情报机构与新型智库建设

1.图书情报机构的属性

在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共图书馆定义: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要目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传播文献信息,向公众开放,并经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由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和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以教高〔2015〕14号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由此可见,在我国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均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并且具备研究的功能。这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属性趋同。同时,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传播的文献信息就是我国国情的“载体”。因此,图书馆参与或者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必然的。

2.新型智库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征

2.1专业化文献信息需求

新型智库建设为了解决某些领域专门的现实问题,这就使智库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专业化是新型智库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主要特征。1983年英国成立的皇家三军防务所,集中研究英国和国际安全与防务问题,其军史图书馆收藏着从18世纪到21世纪,从克里米亚战争到冷战时代不同时期的军事典藏。[3]新型智库是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解决现实问题,对文献信息的要求会更为专业。

2.2连续性足量信息资源

社会不断发展,新的课题和领域可谓层出不穷。新型智库要抓住事件或问题的核心真相,就必须持续不断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包括事件的历史档案及资料。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智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决策服务,决策来源于新型智库的专家智慧,更是来源于大量的资料统计分析。没有“原料”的智库是空洞的。离开文献信息资源谈决策分析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2.3全面准确的文献信息资源

全面准确的文献信息是智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信息资源的全面与否,准确与否是决定着问题分析和把握的准确性。因此,智库非常重视文献信息的搜全率。多渠道、多途径专业的文献信息获取是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工作。图书馆是智库重要的文献信息来源,同时自身又必须拥有专业信息采访渠道,图书、报纸、期刊、数据库及档案、会议文献等灰色文献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料。

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与地方新型智库建设

社会发展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将会不断的出现,这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新型智库建设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层面决策咨询。区域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在地方社会发展中影响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地方文献资源的地域性、系统性、实效性、民族性等对研究地方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方新型智库以研究当地问题、服务当地社会发展为目的,涉及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地方性区域特征明显。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立足于地方,研究、服务于地方,主要承担着研究、咨询、服务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4]管理决策必须立足地域文化,精准定位、形成优势特色才能体现地方特色形成有价值的咨询意见。依法治国、科学决策是新型智库建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基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因此,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现阶段文献信息建设的重心工作应该是为地方新型智库建立专业的、全面的、准确的、完备的资料库。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服务于地方新型智库信息需求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可为、有为、有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可为,是因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长期建设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有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日益载体多元化,分布更为广泛,尤其展示地方特色的资源收集、整理仍有较大的空间;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服务于地方智库信息需求的同时,为广大读者了解地方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树立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势必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四、来宾市地方特色文献信息建设

特色化地方文献信息建设是指图书馆根据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传播适应地区需求和研究需要的地方文献信息。[5]来宾市历史悠久,地处广西腹地,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这些文化信息的综合构成了来宾特有文献信息资源库将为来宾市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原料”。

1.丰富特色资源

1.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收集

来宾市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旧志、年鉴、史料文献数量有近万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化。庙遗存在来宾分布广泛,兴宾区(原来宾县)良塘乡甘东村山、武宣县桐岭镇大祥村、武宣县桐岭镇盘龙等地均有庙。叫的地名也颇为多见,据民国《武宣县志》记载,境内的村有5个,其中庙王区1个(解放后分县时划归象州县,现为象州县妙皇乡村),桐岭区2个,禄新区2个。目前已知的地名还有武宣县桐岭乡大祥村有岭1个,洞1个;大林乡大林村有岭一座。在来宾流传着多种有关神话的传说版本。[6]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与传说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开发是来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独特的自然资源

来宾市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3景类和山岳、峡谷、洞穴、湖泊、瀑布、景泉等12个基本类型。[7]其中金秀县的圣堂山、莲花山最具代表性,高山、流水、奇石、古木、奇松、红花、幽谷、异兽等使得整个金秀大瑶山成为广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另外,红水河给来宾带来有丰富的石头,赋予来宾市“中国观赏石之城”的美称。独特自然资源相关文献及相关信息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宣传的价值。

1.3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来宾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4.8%,其下属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瑶族风情浓厚,堪称“世界瑶都”。[8]各少数民族历史、传说故事、节庆、艺术、体育等文献信息资源是来宾市鲜活文化的载体。

这些特色化文献信息资源是特色来宾的源泉,资料收集中范围要广,除了历史文化文献还要注重收集与来宾相关的正式出版物及内部资料,同时加强多媒体资料的收集,比如央视频道制作播出的《红水河淘石记》、《疯狂的石头》等。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对研究来宾、宣传来宾、形成来宾文化自豪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2.抢救性整理挖掘文献信息资源

2.1珍贵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

来宾各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遗留了重要的遗址和文化痕迹。前文提到的庙或以命名的地方。来宾市忻城县素有“壮乡故宫”职称,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保留最为完整吐司衙门――莫氏土司衙署。历史遗存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其文字资料整理、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口头流传资料等收集、整理是当前来宾市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迫切任务。

2.2民族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

来宾市壮族和瑶族重要发源地,也是当前壮族和瑶族主要聚集居住地之一。壮族喜闻乐见的传统壮剧艺术、纯真质朴的瑶民歌、独特的民间舞蹈、惊心动魄的瑶族绝技、古朴多彩的服饰、体育、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不仅关系到传承更有益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9]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加强民族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信息资料的整理在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均很高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2.3民间文化资料的征集和抢救

来宾市民间文化资料丰富,涉及到来宾各民族人们生产、生活、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是世代来宾人生活状态的“活态文本”。其中有些仍在传承、有些濒临消亡,有些已经消亡。对于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部分在文献信息建设中就只能以口述史的形式进行搜集整理进行抢救。民俗,具有深厚、浓郁的社会群体与民族性的文化品格,具有塑造与哺育人们崇高美德的作用。调查、记录民俗,有利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10]因此,采用现代科学的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严谨的方法,开展来宾“记忆工程”。科学全面地记录来宾的民间文化资料,既保存历史文化,又利于来宾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3.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地方文献信息分布广泛、载体多样、形式复杂,针对地方新型智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根本性地解决该问题只有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设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中地市级图书馆应利用现有条件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文献采访、整理、研究及服务水平。

3.1树立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收集和利用中心的地位

地市级图书馆在自身文献建设中应该以地方特色文献为中心,在已有地方文献基础上不断扩大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有计划、有目的的实现地方特色文献信息全覆盖式收藏。在制度建设方便应进一步完善地方出版物(含灰色文献)缴送制度,确保地方文献的有效收集和保存。此外,地方图书馆应确立边收集保存边开发利用的模式,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向文献信息提供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这将更利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

3.2研究分析地方新型智库信息需求

服务平台建设要有针对性,地方新型智库需求是当前地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重点对象。根据地方新型智库对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内容及需求文献的特征、载体、需求文献信息的研究层次等科学有序组织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地方新型智库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中必然需要专题化的文献信息资料、专题调查报告及系统的反应本地区真是情况的数字统计、事实依据等。由此可知,只有分析研究用户文献信息才能建设出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3.3有效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应采用现代文献信息处理技术将多媒体信息、电子图书、纸质文献等不同载体的文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库中。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站式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前提的基础。系统完备的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地方图书馆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此外,地方图书馆应与地方高校、情报机构、专业研究机构等协作共建共享资源,以大资源建设观来建设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最终成果就当前来看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建设地方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系统,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存贮、利用等全面而系统,在文献提供、信息推送、宣传地方各项事业建设成果等方面均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国家新型智库建设战略,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同层面智库建设需要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撑。来宾市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这是来宾文化的积累的结果,更是来宾未来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加快来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或来宾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化工程。这不仅为来宾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在保存来宾特色文化及宣传来宾地方象形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崔树义.世界各国智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2]黄如花,李白杨,饶雪瑜.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知识服务:图书情报机构的新机遇[J].图书馆,2015(5):6-9.

[3]吴育良.国外智库信息服务的分析及启示[J].情报杂志,2015(2):188-193.

[4]黄晓斌,王尧.地方文献与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16(1):35-41.

[5]傅虹.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80-82.

[6]覃乃昌,潘其旭,覃彩銮等.广西来宾市文化的考察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1):64-74.

[7]张文艺,吴郭泉.来宾市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构想[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2-34.

[8]欧阳建友,张聪.山水相依,歌舞同源―塑造具有来宾地域文化特色的“源文化”城市文化广场[J].规划师,2008(9):51-53.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措施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特别是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就必须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根本是建设,关键是管理,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就要采取措施,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方法在不断改进。在古代,唐代颁发执行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是《水部式》,它对分水比例、灌溉制度、管理行政和工程维修等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1]。50年代初,新建成的水利工程,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使得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有正规化的条例[2]。1954年,开始选择一些标志型水利工程,制定管理规范,其他水利工程参照此规范制定适合的管理规范,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3]。1956年,为了水利工程便于分级管理,划分了水库、水闸的等级标准。70年代初,国际组织力量治理永定河官厅水库的水质污染问题,保护水质成为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新内容。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规定水利工程的管理任务为“安全、效益、综合经营”,水电站的任务为“安全、经济、多发多供”[5]。1983年,制定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把水利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要求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经营管理,以此提高经济效益[4]。80年代后,计算机和短波、微波通讯开始被使用在防汛和调度系统中,部分大型的水利工程采用优化调度方式,工程较多的水电站实行联合优化调度[5],河流泥沙多的水库中采用“蓄清排浑”[6]的调度方式,以此延长水库寿命。随着我国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开始转换为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

2水利自动化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虽然我国的水利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统一规划。我国水库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便是缺乏统一规划,我国水利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建设起步比国外晚很多,大多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习惯性遵循传统的运营模式,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无法实现水库的联网管理[7]。(2)监测手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已建的一些大型水库,大都建筑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梅雨季节的水量难以控制,在水灾时期存在着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安全事故[8],要提高我国的水库对水位、雨情的监测能力,消除安全隐患。(3)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不能形成统一的网络。水库涉及水量、水质、水情等信息,信息量大,水库对这些信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也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网络管理,就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给水资源的调度、统一配置和管理造成了困难[9]。

3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为了保证水利工程高效安全的运行,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需要从加强软件要求和注重硬件建设这两方面入手。

3.1建立服务于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软件系统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中,一般将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和组态软件相结合,设计水利工程的控制系统,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多闸门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水利工程管理软件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要实现自动化管理,就要建设基础的数据库与数据中心,实现信息的共享。自动化控制中,必然少不了使用新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如今应用广泛的新技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数据库就是指数据的集合,用来描述一个或者多个相关组织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实现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地图、空间数据、多媒体、矢量信息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从两点数据分步式共享到多点数据分步式共享。(2)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主要用来监视和控制远程地点或者重要区域,通过视频采集设备实时采集视频文件,并同时传输给监控中心,实时动态地报告被监测点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视频监控技术在水利自动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3)空间信息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包括航天航空遥感、卫星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技术领域,航天航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被统称为3S,技术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对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分析等。

3.2合理选用信息化、自动化硬件设备

pLC是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在水利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一般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上位机组态软件和现场检测仪表结合的模式,pLC的编程软件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上位机软件采用组态王和winCC相结合的模式。

以实际工程为例,基于DSp的水利工程闸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

合理配置技术与设备,尽量选用国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现代国产设备的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好,可以满足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要,采用国产设备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费用,以及运行维修的成本,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性价比,也提高了我国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4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已建水利工程众多,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加强软件要求,建立用于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的软件系统,同时注重硬件建设,合理选用自动化、信息化的硬件设备,设计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将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牛运光.国内外水利工程管理简介[J].东北水利水电,1986(7).

[2]何德宇.浅谈洪潮江水库工程建设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9).

[3]刘元绘.三河闸工程50年管理的技术进步[J].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2005.

[4]杨昊.浅谈水利工程管理[D].邯郸:河北工程大w,2012.

[5]陈永贵,张可能,魏中超.高压喷射灌浆构筑垂直防渗板墙围井试验[J].探矿工程,2002.

[6]郭生练,陈炯宏.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10.

[7]江海.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0(4).

[8]李涛.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灵武市水务局,2012(8).

[9]蒋斌,黄海田,王朝俊.江苏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水利水文自动化,2010(2).

水库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水利自动化;水利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技术支持。目前水利自动化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文测报、洪水调度、大坝监测、水质监测等水利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了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

2、影响水利自动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在水利自动化建设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客观条件仍然使得水利自动化建设质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文将详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1工程建设上缺乏连续性、针对性,缺乏统一规划,整体设计

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长期性、考量和设计未来的整套行动方案,是指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水利信息化建设要继承规划先行的原则。方向和目标都没有,怎样健康发展。近年来,各地市和各单位缺少对规划应有的监管和重视,存在着各地规划相互抄袭的现象,规划内容大体相同。笔者建议对其规划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督查,把规划制定以及实施包含在行政考核体系中,让其从制度上对规划重视起来,使规划在现代化水利发展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信息规划是单位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性依据。一个好的规划制定,应参考先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和经验,根据现代科技水平并适度具有超前性,寻找在水利设计和建设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设计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信息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后,一定要坚决执行,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2.2信息共享严重滞后,重复建设严重

水利自动化建设上重复投资建设现象严重,例如对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时有雨量、水位、气象的信息,而洪水调度系统建设时同样也有水位、雨量等信息,原因在于各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库表相互独立,不能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和调用。信息共享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利于实现各部门间数据的实时共享调用和查阅;二是可以降低重复投资建设,节约经费。笔者认为要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前提是使数据库表的结构统一,我国水文发展虽然进年来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基础数据库上的建设却发展迟缓,归纳原因,水文数据库没有一致的国家规范和数据库表是其主要的原因。各水文自动化系统数据库各自独立、互不影响,使水文建设重复严重,限制了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水利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仅提供功能要求和框架设计,实施项目时由各承包单位进行详细设计,导致了水利自动化系统互不相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软件接口不开放、硬件选型不成熟、相互之间不兼容,导致改造难、维修难;重复建设现象普遍,设计方案不尽合理。

2.3运行管理水平低,管理不科学

普遍缺少专业技术管理平台、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备品备件和易耗品的储备缺乏,维护经费难落实。缺少水利自动化系统运行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和控制管理规定。

3水利自动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3.1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基础数据库与数据中心

水管部门要明确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的规范,使水文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加快。基础数据库是指各自动化应用系统共同使用的基础库,应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基本数据库、水文信息基本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行政资源管理基本信息库和水资源数据库等。只要成功建设基础数据库,就能实现不同自动化系统对基础信息资料的信息调阅和共享,实现各自动化系统的汇总。成立水利数据中心,作为水利信息整理收集存取的中心,其主要责任是信息的收集、汇总及调度,各客户端可以随时从信息中心查看各种相关信息。作为基础数据库网络平台的水利数据中心服务于相关部门网络平台和水利办公网络,同时也利于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3.2制定有效规划,建设完善水文系统

虽然各地区水利工作存在差异,但从功能上总结以下几方面,供水调度;防

汛抗旱;水资源监控管理;行政管理和工程管理。只有认识水利自动化建设的需求和目标,才能科学的促进水利自动化的建设。通过水利需求的分析可知水利自动化系统建设应实现以下系统的建设。

1)建立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行政综合办公、水利规划和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水政管理、人事人才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上项目的逐步建设来实现水利的科学规范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建设内容。

2)建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建设目标是在水文信息监测网络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动态监测得到实现,以便科学准确的做出降水、旱情和水情的预测预报,为指挥抢险救灾和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做准备,给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建设内容:旱情、水雨情、灾情、工情、防汛通信网络系统、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水利信息网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3)建立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建设目标是通过移动、固定、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水质信息采集手段,使常规信息得到定期监测,迅速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信息,提供水质趋势预测和水质信息服务,及时预报水质预警,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紧急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建设内容是水质信息采集系统、水质评价信息系统和水质信息管理系统等。

4)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监控系统、工程监测和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工程监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与监控系统。建设内容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建筑物工程监控监测等系统。

5)建设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

建设内容是以水利机构与职能、区域水利概况、水利新闻、水利科技、项目建设和水利工程、水情、灾情简报、雨情简报、工情政策法规和公告信息等。以上系统的建设都要遵循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去建设的原则,具体建设内容根据自身需求有所改变,努力做到发网合理、技术先进具有适度的前瞻性、预报准确、信息及时、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服务和管理运行体系。

结语

作为水利自动化系统不仅仅建立几个信息系统,更不是建立相对独立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一个数据库信息系统,在这个平台下可以进行数据共享、交流、查询、播报以及公布等信息处发活动,能够让多个部门之间进行会商、决策等高级数据应用。它获得的一手数据是自动化的;数据分类,整理归纳是自动的;在软件的支持进行自动的数据分析处理等操作。

参考文献

付伯秋编制水利工程投标文件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水利2005(11)

黄祚继,黄忠赤,等.水利工程自动化现状与适应技术分析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10):53-55

卢常亮,赵振.水利自动化工程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技传播.2011(21):76-76

王凤玲浅析水利工程电子档案的整编[J].治淮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