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价值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3:04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1

关键词:价值观;企业安全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X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12-01

0引言

安全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安全的认知程度。换言之,安全价值观是每个人自身安全意识、安全观念、所处环境、安全技能等自身安全问题的综合反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是人的第二层次需要,需求程度仅次于人对生存的需求。安全管理学中认为,如果想避免和减少事故伤害,保证自身安全,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安全价值观的基础是什么;安全价值观体现什么;安全价值观如何应用;安全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文章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安全价值观。

1安全价值观的基础

一切价值观都来自于意识。安全意识是安全价值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为行为是由意识来支配的。在安全管理上,安全意识是决定安全价值观的基础。

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常见的几种负面安全意识包括:①混沌型:认为目前的安全水平还过得去,浑浑噩噩地生产工作,思想深处对安全问题不重视,这种安全意识与文化水平低下有直接关系。②自恃型:此类型多为技术熟练,专业工作年头多的“老”字辈员工,自恃经验丰富,在工作中无所顾忌,他们发生事故可能性很大。③任务型:为了保生产,赶任务,加班加点连续作业,超负荷运转,以致安全意识每况愈下,导致发生事故。为了根除以上几种错误的安全意识就必须要建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首先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首先要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企业在加强职工安全意识的建立可以通过安全培训、事故案例分析、安全论坛、安全知识考试等方式进行。

2安全价值观的体现

安全价值必然体现在企业生产实际应用中。安全技能是安全价值观的体现。安全技能是一个人掌握安全技术的能力,实践证明,安全技能直接关系到作业者的安全状况,也从中体现出个人的安全价值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各工种安全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作业人员懂得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避免受到伤害。

在实际生产中,个别职工在作业过程中对技能一知半解,尤其是到了陌生作业环境中,在不了解所处环境状况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伤害。例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电工,在刚接触工作时,由于对电路知识精通,对电路敷设规则不熟悉,那么他在作业时,极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其他工种也是一样,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各工种安全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作业人员懂得怎样干安全,怎样干不安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避免受到伤害。

这是由于安全技能不过关造成的,也就是说自身的安全价值观存在问题,没有认识到安全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将安全价值观体现在生产实践中。

3安全价值观的运用

价值观要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所以自身行为是安全价值观的运用。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目前全世界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常见的交通事故大多是由司机的驾驶不当引起的。常见的不当驾驶行为有:无证驾驶、超速驾驶、酒后驾驶车、疲劳驾驶、超载驾驶等等。杜绝这些不当的驾驶行为是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这就要求每个司机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也就是指每个司机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如果每个司机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驾车时就会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要求,谨慎驾驶,安全行车。这就会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也是一样,有些人员违章作业一而再,再而三的造成事故。这就说明有什么样的安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4安全价值观的本质

价值观的本质是人们对社会的反映。保障安全是安全价值观的本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及家人平安顺利,这一切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指导。也就是说安全价值观的本质是保障自身安全,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下产生的,是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工业生产中大多数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深化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5结论与展望

企业的安全问题是企业的重大课题。要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企业就必须引导职工建立正确安全价值观。具体方式就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让每个职工认识到安全价值观的重要性。

可以预见,随着每个职工对安全生产有认同感,养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企业内部将会形成安全的良好氛围。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

[2]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3]邱菀华,斯图尔特.价值工程方法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4]杨建昊,金立顺.广义价值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

[5]王乃静.价值工程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2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党和国家把保障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政治任务,作为对职工最大的红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体现。能否实现安全生产,事关企业能否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企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的今天,安全文化建设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不少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没有掌握安全文化的内在涵义,而是热衷于宣传口号、贴贴标语、看看片子等表象上。因此,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抓住根本,牵住"牛鼻子",才能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管理与目标的统一,使虚功得以实做。笔者就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浅谈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解。

一、熟悉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并为全体员工所接受、所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安全管理机制、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目标、安全价值、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风貌等各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高层次,在整个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安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之源。它是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精神、安全追求、安全作风和安全理念等,是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的总和。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具体化。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等精神文化必须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才能为广大员工接受。所以,安全制度文化是实现安全精神文化的载体。安全行为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层面,是员工在安全生产实践、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企业安全文化形式。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它由安全作业环境、施工地点及周边环境、安全视觉识别等构成,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形式的表层文化。

因此,只有熟悉安全文化的概念,才能把握安全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方向。

二、掌握安全文化的特点和功能发挥好安全文化的功效

安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发挥安全文化在安全管理中的功效,就必须掌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功能。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

1、实践性。

2、系统性。

3、人本性。

4、全面性。

5、目标性。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安全理念和安全追求。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并引导企业和员工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工作。

2、凝聚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因其对生命的参悟和价值的感知,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安全上的观念、目标及行为准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从而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培育功能。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过程。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综合素质。

4、激励功能。企业安全文化把以人为本作为主要价值观念,以人的安全行为为准则作为自我激励标尺,激发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和约束不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

5、规范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使企业员工形成安全价值共识和安全目标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形成有形的、无形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规范作用。

6、辐射功能。企业根据各阶段安全生产需要,结合企业员工的需求和特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工具和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使企业安全价值、安全追求等传播到每个企业员工心中。

三、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就要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链条

企业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作为安全管理的高端的安全文化建设,就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链条。

(一)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理念

企业安全理念包括核心理念、管理理念、作风理念、投入理念等,要求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怎样去做,是安全价值观的具体化。只有确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才能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必须在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员工对安全理念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安全生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二)不断整合、规范、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制度的建立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只有制定出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严格执行,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形成制度文化化,才能整体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和内容的整合和规范。主要有: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意识培育和素质建设、安全环境建设、安全制度建设。它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每项工作要求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考核、有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做支撑,去考核监督,制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来保证安全文化的实质性运转。一方面建立逐级安全文化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制定从干部到职工个人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考核奖惩制度。通过严格执行、调动全员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确保安全文化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形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企业安全生产为重点,使广大员工参与进来,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发展、创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采用各种方式辐射到企业员工中去,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价值观;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7-01

一、大学生全局安定与个体安全意识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全局意识认知有待升华

大学生富有感性色彩的宏观政治认知容易被利用,成为影响地区政治经贸环境安定的导火索。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这一涉及的问题毋庸置疑,也容不得他国肆意挑衅。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与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11日起,大陆至少有85个城市民众举行反日游行,部分地方还出现民众打砸日系车、日资商店事件,舆论普遍对此表示了失望和否定,本应理性思考、审慎行为的大学生成为游行中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

出于爱国主义的义愤,大学生以合理的游行诉求表达非常正常,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以损害同胞经济利益的打砸方式表达“爱国”的冲动行为,凸显出大学生感性的爱国诉求缺乏宏观的全局安定意识思考。大学生感性的政治认知有待升华成长为理性的全局安全价值观。

(二)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涉世不深,极易受到出于人性本能的贪婪、胆怯、诱惑的伤害,自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沦为盗窃、诈骗、传销等犯罪行为受害者。大学生的成长性和可塑性非常高,但在这一过程中,其自我防范意识缺乏,盲目的责任感意识,却容易成为诈骗、传销等活动的犯罪对象。以大学生传销受骗案例为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非常多的相关报道。被骗加入传销的大学生,在事后回忆整个过程时,谈起加入的原因多是想为家里缓解经济压力或通过企业实习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这种“直销”模式在对大学生宣传上,回避自身传销本质,多从“崭新营销模式”、“有产品的营销”等方面强调自己正规性,使防范意识不高的大学生“中招”受骗。除此以外,大学生寝室失窃案、捷信“担保费”案等,都是从大学生诸多自我安全意识弱点入手,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显得非常迫切。

二、形成具有全局安定意识和个体安全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

(一)培养大学生具有全局意识的安全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全局意识的安全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完善的大局意识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高校辅导员要全力培养构建和推动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构建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二是基于对大学生全局意识的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价值观两个方面的构建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形成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政治觉悟和对自身行为选择负责的态度,是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的实现目标。

具有全局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可有效抑制和缓解大学生发生频率和强度。的爆发对我国政治、经济稳定造成的冲击无可估量,大学生是大学生政治意识萌芽和政治诉求表达的一种途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安全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具有延缓和疏导作用。大学生是政治诉求表达的一种途径,这种诉求的表达途径缺乏明确的全局意识和全面的政治觉悟水平。例如,以近几年西安、成都所爆发的大学生特点分析,其反映出的是大学生群体懵懂的政治诉求在个别居心不良的利益个体鼓动和煽动下,容易被社会闲散非法人员借助和利用,产生冲击当地政府和商业系统的失控行为,且从而形成破坏社会稳定的“烧”暴力行为。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政治诉求表达方式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缺乏具有全局性的安全价值观意识,其行为多造成情绪失控下的破坏性后果。

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导和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全局性安全价值观。从政治全局安全性和个体行为安全性两个角度入手,积极疏导和缓解大学生政治诉求,及时提出针对性安全预防方案,疏导为主,预防为辅,提高大学生安全价值观认同度,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层次和水平,从而形成疏通、引导、预防等多渠道的安全价值观体系构建。

(二)形成具有个体安全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构建还要从个体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安全教育方案。从个体对外在防备性安全角度而言,大学生既是最具活力的主体,又是安全意识淡薄和脆弱的主体。作为更多时候处在校园求知阶段的大学生,在安全认识方面的的特点是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少,容易成为偷盗、欺骗等犯罪行为的针对目标,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校园此类安全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个人预防方案,将由外界造成的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损失降到最低;从个体对内在心理压力控制性安全角度而言,大学生既是心理调节需求最强的个体,又是容易被心理压力击垮,做出极端事件的个体,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加强日常学生心理状况动态掌握工作,对心理承压过重个体或存在心理异常学生个体,及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三、小结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引导,应从培养全局安全性入手,使大学生具有全局安全意识,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应对外界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个体内在心理安全情况干预指导。

开展安全价值观教育,应丰富高校辅导员的安全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实践活动,磨练和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价值观认识水平,培养优秀大学生树立具有全面和全局认识高度的安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邢树云.刍议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322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价值观;网络道德;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徐恩芹(1974—),女,山东汶上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e-mail:。

网络应用的普及,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成为网络社会备受关注的课题。在理论上,人们从社会伦理学、心理学或哲学的角度分析网络道德的内涵、特性以及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研究者调查各类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介绍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推广为了规范网络行为而建立的网络道德标准和规章制度等。但是,大多数研究特别是实践研究往往忽略了两个基本的前提,即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1]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2]在这两个前提下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从基本的价值观培养和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由于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具体体现,因此,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关注网络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从科学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那么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为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作深入的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价值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基,所以,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影响网络道德的养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

前期研究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显示,个人的性别、上网时间等变量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所以在研究中个人变量可以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更好地研究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网络道德养成的影响效应。因此,形成了如下研究假设。

H1:个人变量会显著影响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H2:个人变量会显著影响主体的网络道德养成。

H3: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

H4: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

二、研究过程说明

整个研究以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可以分为理论分析、编制问卷、发放问卷和数据分析等几个阶段。

(一)理论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文献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结构。

1.信息技术价值观

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和结构都借鉴了前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信息技术价值观是主体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最基本看法,是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信息技术实际效用的认识,是在一定形式之间的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其次,关于信息技术价值观结构,前期研究从元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了建构,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任何领域都会涉及网络道德问题。因此,本研究对信息技术价值观体系只从元结构纬度进行划分,即信息技术价值观包括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等三个层面。[3]

2.网络道德

关于网络道德,主要是借鉴网络伦理学的研究成果。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们通过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调节网络主体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关于网络道德结构主要是基于对网络伦理学中列出的一些网络道德问题的概括和总结,比如刘云章指出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网络文化一元与多元、网络技术与情感、网络犯罪与立法、网络社会与人格建设等八个方面;[4]刘可风等人则认为网络社会的伦理学问题主要分布于网络人的道德人格、网络犯罪、网络信息公共安全、信息过剩与信息污染、网络知识产权和信息垄断、网络隐私和其他一些方面;[5]在广泛的文献研究和访谈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网络犯罪更多地属于法律范畴,人格建设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而计算机伦理学中所谈到的网络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网络道德的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

(二)问卷编制

依据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的理论框架,本阶段主要是编制问卷。整个问卷包括个人变量、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和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等三大部分。

首先,个人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家庭住址的城乡分布、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网络游戏经历、独生子女情况和是否用手机上网等。

其次,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共设计了21个题项,其中价值判断7项、价值态度7项、价值行为7项。量表采用Likert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最后,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习惯,[6]网络道德养成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访谈、文献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最常提及的是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因此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的设计主要是列出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让学生根据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选择,共23个题项,其中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行为6项、网络知识产权5项、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7项和网络技术与情感5项。量表采用Likert5分量表,得分越低,表明主体的不良的网络行为越少,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越多,其网络行为习惯越好。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共48个研究因素,根据统计学对样本数量的要求,样本数量至少是研究因素个数的5~10倍。[7]因此,本阶段选择了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8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4所省属高校,3所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8份,有效问卷510份。所以,本研究样本选择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数据分析

对于全部有效问卷,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题项的决断值(CR)均达显著,具有一定的鉴别度。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和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分别为0.943和0.892。这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价值观保留三个因素、网络道德养成量表保留五个因素都比较合适,说明这两个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另外,从问卷的设计、发放到问卷的统计分析,访谈一直没有中断,其中包括课题组成员对校外专家和学生的集体访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下面将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探索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1.个人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38.9%,女生占61.1%,且37.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62.9%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82.4%的学生经常利用手机上网,13.3%的学生曾经在网上扮演具有暴力特征的角色。学生家庭的城乡分布基本均衡,44.9%来自城市,55.1%来自农村。从开始接触网络的时间看,35%始于小学,40%始于初中,19.5始于高中,1.9%始于小学之前,3.5%的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网络。从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看,48.9%的学生在1~3小时之间,25%的学生在1小时以下,18.2%的学生在3~5小时之间,7.9%的学生在5小时以上。对于是否玩网络游戏,有53%的学生偶尔玩,11%的学生经常玩,36%的学生从来不玩。可见,本次调查对象不仅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城乡分布、上网条件和网络使用的基本经验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调查对象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平均分为83.2103,每题平均分为3.9624分,超过了5分制的平均值,且向最大值5靠近,这说明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较为科学。在不同层面上,价值态度得分最高,每题平均得分为4.2575分;其次是价值判断,每题平均分为3.9652分;价值行为得分最低,仅为3.6845分。所以,尽管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上较为乐观,但是他们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上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出现前后矛盾,没有达到价值观元结构的完全一致,这样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8]

3.网络道德养成的描述性统计

网络道德量表共设计了23个题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总的平均分为38.9069,每题平均分为1.6916,分数较低,接近最小值1,这说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较为理想,但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知识产权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这说明学生在网络知识产权中的不良道德行为相对较多。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网络知识产权中学生较为频繁的不良道德行为是从网上抄袭作业和使用盗版软件,数据显示,62.8%的学生曾经从网上抄袭作业,57.1%的学生曾经使用盗版软件。

(二)个人变量在信息技术价值观中的差异性分析

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性别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没有影响,家庭住址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有显著影响。[9]表3中的数据结果显示,其他个人变量均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

首先,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早晚、个人电脑拥有情况、独生子女、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经历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都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5、-0.170、-0.120、-0.123和-0.184,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6、0、0.008、0.007和0;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16,解释变异量为0.010。这表明,这些个人变量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上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在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上,个人电脑拥有情况与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都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7和-0.190,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5和0;独生子女与价值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166,解释变异量是0;手机上网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和-0.115,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38和0.010;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4和0.12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37和0.007;网络游戏经历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均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3和0.200,解释变异量均为0。

综上所述,假设1(H1)个人变量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在总体上成立,在不同层面上也成立。

(三)个人变量在网络道德养成中的差异性分析

表4的数据显示,性别、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和网络游戏经历等三项个人变量对网络道德行为产生影响,其他变量对网络道德行为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首先,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42,解释变异量为0.001;网络游戏经历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6,解释变异量为0.009。

其次,性别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29,解释变异量为0.004;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16、0.200、0.104和0.15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9、0.000、0.019和0.001。

最后,网络游戏经历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均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05、-0.113和-0.094,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17、0.011和0.033。

可见,只有部分个人变量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影响。所以,假设2(H2)部分成立。

(四)相关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需要分别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和各个方面的影响。

1.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的影响

表5的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与网络道德养成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33,解释变异量为0.003。而且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与网络道德养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6、-0.089和-0.10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10、0.047和0.025。

可见,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及其不同层面都与网络道德养成呈现出负相关。这说明主体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与价值行为等不同层面上的得分越高,他们不良网络行为的得分就会越低,也就是说,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主体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整体上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2.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各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表5中的数据,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67、-0.122和-0.145,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07和0.001。而且,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与网络道德养成的不同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价值判断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43、-0.104和-0.117,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1、0.020和0.009;价值态度与网络言论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养成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为-0.107,解释变异量为0.017;价值行为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24、-0.102和-0.14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6、0.023和0.002。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及其在不同层面上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但是与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行为均未表现出相关性。这说明主体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或者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与价值行为等不同层面上的得分越高,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他们在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道德养成的得分就会越低,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上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养成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假设3(H3)部分成立。

(五)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仅仅判断了各变量之间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程度与方向,回归分析可以更好地判断哪些自变量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解释变量以及它们对自变量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面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相关分析表明,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避免回归分析中的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只挑选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三个层面作为三个独立变量导入回归分析,[10]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这三个变量对网络道德养成的影响。

a.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

b.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价值判断

c.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价值判断、价值态度

d.因变量:网络道德养成

首先,自相关检验显示Dw值为1.811,说明样本之间没有自相关。共线性分析显示,容忍度都在0.67~0.89之间,方差膨胀因子较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几个指标说明适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其次,从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三个预测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240。而且价值行为最先进入,其次是价值判断和价值态度,随着进入模型的预测变量的增加,回归平方和也随着增加,说明随着逐步回归中模型的改进,已解释变差越来越大。每个模型的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1,说明每个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都是显著的。因此,假设4(H4)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是成立的。

最后,根据表7中的回归系数,可以得到如下标准化回归方程。

模型1:网络道德养成=23.125+0.137×价值行为

模型2:网络道德养成=52.440+0.196×价值行为-0.184×价值判断

模型3:网络道德养成=57.355+0.231×价值行为-0.139×价值判断-0.114×价值态度

四、研究结论与思考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本研究最初提出的研究假设基本成立,各研究假设的具体检验情况如表8所示。

首先,学生的家庭城乡分布、接触网络的时间早晚、个人电脑拥有情况、独生子女、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经历等个人变量均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假设1(H1)完全成立。

其次,学生的性别、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和网络游戏经历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变量的其他方面对网络道德养成没有影响。研究假设2(H2)部分成立。

再次,总体上讲,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即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具体到网络道德的不同方面,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及不同层面会对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养成均不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假设3(H3)部分成立。

这或许与当下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归属有关,根据目前的研究,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更多地属于法律的范畴,也有人认为道德的极限就是法律,网络知识产权属于极端的道德问题。根据伦理学已有的研究,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价值观教育必然会影响道德教育,由此可见,网络知识产权归属法律范畴似乎更为合适。

最后,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其中价值行为的预测力最大,其次是价值判断和价值态度。所以,研究假设4(H4)完全成立。

在相关性量表中网络道德养成量表主要是各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而价值行为则主要是各种积极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价值行为对网络道德养成的预测力最大。

总之,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价值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基,从科学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理宣.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45~46.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7.

[3][8][9]张景生,徐恩芹,李娟.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5]刘可风等.应用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林格.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5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构建措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达到总体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员工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煤炭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一套具有煤炭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即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建设直接面向社会,是企业文化综合外部表现的最主要的部分,我们常说“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是煤炭企业多年来搞安全工作达成的共识,安全搞不好,不仅仅体现在对企业内部造成的影响,还损害企业自身的形象。

1企业安全文化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是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安全制度,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目标和进取精神,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和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爱生命、文明生产”的安全文化氛围;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制定不同的追求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炼,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

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

2.1观念文化的变革

要确保员工有正确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包括安全哲学思想、安全生产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法、安全的心理素质、安全生产心态与保护环境的思路等。在搞好安全观念文化建设中,要着重突出3个方面:坚持从“人本安全”的高度出发,通过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安全法律的普及和培训,不断提高每个人对生命健康价值的认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实践,切实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大家的“安全价值观”和搞好安全的自觉性;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把安全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切实做到落实责任抓安全。

安全零事故就是彻底改变过去认为煤矿消灭不了事故,要出煤就必然有伤亡的旧观念,全面树立“煤矿生产不仅可以做到不死人,而且可以做到不伤人”的全新安全理念。这种新观念为煤矿企业建立了自信,成为了全体干部职工努力追求的目标。

2.2安全行为文化的规范

以行为标准来保障安全,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在行为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大力鼓励正确行为来矫正错误行为,达到员工安全行为的规范化、习惯化。

企业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深层观念之中。

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员工感到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也给其它员工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对符合企业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给予鼓励和强化,是巩固企业安全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3安全制度文化的创新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目前,国家安全主管部门和行业已经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并且要结合煤矿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落实到各生产经营环节、工序。切实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等物质手段来预防事故,保证安全;建立起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整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安全制度建设。

2.4安全物质文化的实施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制度文化和行为方面的外在表现,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制度规范、系统策划和经费的支持,不能满足于作表面文章。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应不断充实安监人员,落实安全经费,完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安全技术的升级改造;对设备实施点检定休制,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加快淘汰落后设备。设备老化、安全设施欠缺与滞后是安全生产的致命隐患,要切实杜绝为了节省资金而降低安全成本。

3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执行,执行就是将文化理念通过灌输、熏陶、渗透,促进员工认知和接纳。安全文化的执行依靠组织来保证。

(2)组织培训与传播。通过教育、培训、学习演练,确立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念,增强安全生产意识,磨练安全意志,坚定安全态度,培育安全情感,塑造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提升安全智能,打造安全品格,磨练安全作风,促进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和确立安全理念。

(3)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围绕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发挥企业家的设计、引导、推动作用;二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三是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发挥以人为本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五是发挥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伦理的导向作用。

(4)考核与奖惩。随着企业安全文化实施的不断深化,应该建立长效的考核制度、表彰制度、预算制度等各项制度,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可以采取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总之,煤矿安全文化要注重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安全情感、安全品格等深层次的人文要素,通过宣传、教育、激励和惩罚等手段,营造安全氛围,提高安全素质,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由外部约束变为主体自律,使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实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化过程,形成独具特色、富有生机和较强感染力的安全文化体系,才能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春,唐润生.运用科学发展观抓好煤矿安全生产[J].煤炭企业管理,2005,(08)

[2]马宪亭,尹新爱.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06,(02)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6

关键词:网络技术负向价值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增,是一种应用价值极高的信息技术,积极的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在此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网络技术的双重性,不仅具有积极的正向价值,也有着影响不好的负向价值,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找到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具体表现,找到产生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具体原因,进行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的协调,使网络技术的正向价值最大化,负向价值最小化。

一、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具体表现

针对于网络技术的负向价值,笔者认为应当从全面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出发、从人类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对人类所处环境进行360度的负向原因解析。

1.网络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负向价值体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渐走进了各个行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着科学的改造。对于生态环境来所,在网络技术的改造过程中,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逐渐降低,逐渐的降低了人类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推进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此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电子产品的大量制造与利用,也必然会导致大量电子垃圾的产生,电子垃圾的不合理回收严重的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2.网络技术在社会关系中的负向价值体现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对我们所处环境的社会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总体上说,网络技术在社会关系中的负向价值可以体现到社会中的经济方面,也可以体现到社会中的政治方面,也就是负向政治价值和负向经济价值。

网络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经济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变革,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商务领域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正向价值体现的同时也不可缺少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负向价值,其中负面影响最大的则是网络的安全问题与“数字鸿沟”问题。具体信息如下:

(1)所谓“数字鸿沟”,就是在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背景下,南北距离逐渐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有着反面影响,起着负面的作用。

(2)在网路技术利用的安全问题上,主要体现在网络交易上。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往往都是具有虚拟性质的,在交易过程中很难对交易主体的身份进行确认,很难对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这就造成了交易过程中的不安定性,出现大量的安全问题,比如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网络知识产权等问题。

网络技术对于社会政治的影响,首先一点可以确定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直接民主”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直接民主”的实现也能够推动政府管理的民主化,使民主共和成为事实,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网络技术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也有着反面作用的,综合的说,负向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上,具体信息如下:

(1)政治领域的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是指发达国家的网络技术远远先进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技术,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政治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利用的开放性、全球性以及虚拟性上,政府的政务信息和信息系统很容易遭到破坏,也很容易遭到偷窃,造成巨大的损失等。

二、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客观原因

针对于网络技术主体来说,网络技术主体是作用于客体上起作用的,在网络技术主体起正向价值作用的同时,客体也会由于相互作用对网络技术主体产生反向价值作用。对于价值取向来说,网络技术主体对客体施行正向价值,则客体就会向网络技术主体施行负向价值。就像传统的能量消耗使用技术来说,网络技术能够做到微量的绿色技术,大大的提高能量的使用价值与使用效率,但是在相互作用下,网络技术的利用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电子垃圾,这样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却起着反面的作用。

2.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主体原因

网络技术的创造主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主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失当的技术价值观,那么就会相应的产生网络技术的负向价值,可以说失当的技术价值观是产生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主体性原因。在当前社会,失当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上和工具理性主义技术价值观上。

对于网络技术创造主体失当的技术价值观来说,首先要明白一点,网络技术的关键创造主体都是发达国家下的科研单位。在社会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影响下,全球各国都大力支出本国的科研单位进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本国的网络技术能够得到有利的提高,保证本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以及军事实力。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家经济利与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性,这就导致国家在开发网络技术,提高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实力时很很容易产生“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由于工具理性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影响,资本家在进行价值的争取过程中往往都会伤害到其他的武库劳动者,这是网络技术产生负面影响的主体原因。

对于网络技术应用主体失当的技术价值观来说,首先要明白一点,网络技术应用主体失当的技术价值观与网络技术负向价值观是一一向对的,比如那些黄色、暴力、卑鄙没有丝毫道德可言的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玩耍此类游戏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向着不健康方向发展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具有双重价值的,不仅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向价值,也有着影响社会前进的负向价值,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网络技术的应用态度上,我们应当保持肯定的态度,针对性的找出网络负向价值的产生原因,根据产生负向价值的原因不断的研究探究,找出减小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有效措施,不断的扩大网络技术的正向价值。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7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组成部分,按照企业两个文明的主导思想,要在其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中,创造和突出企业的安全形象,以形成有鲜明个性的安全工作环境。企业安全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对象的特定性、内容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企业文化内容,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从而为企业文化更上一个台阶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社会声誉最好展示,安全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没有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个企业在社会不会有良好的品位,因此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上是否有信用度的重要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职工精神面貌、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的社会地位高低的试金石。

一、安全文化定义

安全文化定义是企业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安全意识、安全精神、安全行为、安全形象和安全价值观等软件以及企业在社会上的企业形象的总和,也就是说安全文化体现企业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工作方式以及企业社会声誉。

二、安全文化内容

安全文化内容包括:

1、体现企业外部形象的外在的物质表现,如企业容貌、标识、服装与安全设备投入和企业社会形象。

2、内在企业安全管理表现,如安全组织体系、安全行为标准,安全法规,多种综合安全文件等规范性的表现。

3、安全文化深层次表现为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思想、安全思维、安全道德、安全精神,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内在本质和深层次结构,埋藏在安全文化的深层,渗透在职工的心田里、沉淀在职工的脑海中。

企业追求的内涵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的信誉,一种企业在社会上的品位。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质量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组合。这两者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从世界上大量成功企业成长过程可发现,一定的精神文化在特定条件下是物质文化的反映。精神文化被企业广大职工接受后就会逐渐形成制度性安全文化,进而促进企业物质文化的发展。在新的物质文化的感染、安全文化的约束和激励下又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不断循环,使企业安全文化不断发展、成熟起来,企业安全文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全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

1、企业安全价值观

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企业最高目标的复合体。建设安全化的首要任务是使职工树立起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其安全价值观必须是美好真善的,是开放的,有活力的,是真诚地爱护人、尊重人的,是愿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只有使“安全第一”的总要求成为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才能在平时工怍中遵章守纪,在特发事件中沉着应付,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把企业和个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安全观念创新

企业安全文化从思维上、管理上突破了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性,把安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传统的安全管理以物为中心,强调制度建设,突出全过程控制,安全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安全价值观、安全哲学、工作态度等意识形态的建设,同时又不排斥制度建设、过程控制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一点讲,安全文化是传统安全管理的升华。也是在安全管理上贯彻以人为本管理方法创新。

四、安全文化作用

1、安全文化凝聚作用

安全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凝聚力往往取决于人的心理作用,安全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职工的思想,从而产生对企业安全目标、安全观念、安全规范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2、文化效应

安全文化一经形成,具有一种“文化定势”,成为企业方针和目标的导向,把职工吸引到实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安全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产生内在文化心理效应,产生自我激励的动因,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而努力工作。约束作用是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对于一切有损于这种观念的安全行为、安全意识都会加以排斥,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作用。这种安全文化产生的软约束,使职工产生自我管理的效应。优秀的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突破企业的界限,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

五、企业安全文化构建

企业安全文化构建分为两个层面,包括物质安全和精神安全文化。前者指企业的安全指标、体系,包括所需的设备、设施等,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形式和浅层结构。后者是指企业职工的安全哲学、安全思维、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规范等,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结构。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虽然重要,但不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关键部分,更不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全部,它只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是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深层结构服务的。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才是它的本质,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1、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确保安全。

2、要有激励口号

安全管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政策性很强,针对性也很强。所以,提一个口号,几年不变,深深印在职工群众脑海中,形成共识,是十分必要的。口号应该简明扼要,容易记忆,切合实际。如创三标: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工地、标准化操作;反三违:反违章指挥、反违章操作、反违反劳动纪律;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等等。

3、创建企业外部形象

企业办公大楼门前花园的容貌、施工现场的场容、企业标识,职工服装以及有利与安全施工的设施和保护职工身心健康的操作工具、防护用品等一切有利于安全工作的直观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的象征,最明显地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体现企业实力和员工的素质。

4、建立系统的安全软件

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组织网络和齐全安全管理制度,达到安全责任制落实,层层管理层层抓,责任落实到岗位,班组负责人要对每一个成员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要明确责任,安全指标控制,奖罚到位。严格按规章办事;企业每年调拨安全措施经费,按计划落实。

5、培育安全价值观,建设安全精神文化

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形态。是职工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和共鸣,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业务水平的积累。更是安全道德、价值观的反映。培养人的安全价值观,实质是培养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培植采用被动式灌输和主动式接受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为目的。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安全价值观。

企业通过岗位培训,进行价值观教育,安全价值观对安全行为准则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安全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能动反映。并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增强职工的荣辱感和责任感。责任感与责任不同,责任是具体的,而责任感是超出责任之外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是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凝聚精神。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8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体现企业中全体员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可形成企业先进的安全理念、群体安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

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经验的结晶,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近年来人们对安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科学。企业多年来安全管理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企业虽然健全了各类生产安全规程与规章制度,建立了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制,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措施也非常齐全,但是,安全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企业安全文化内容不够丰富、氛围不够浓厚,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安全价值观的程度还比较低。如果,企业单靠被动的硬性管理来抓安全工作,就会出现“违章屡禁不止,隐患没有消除,事故未能避免”的现象,重复发生人为导致的事故,给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思考

一、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以人为本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的维护。人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人在生理、安全、社交、获得尊重和价值实现五个层次上的需求,形成了安全价值体系观念。

企业必须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企、以德治企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安全管理与教育形式,不仅注重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职工的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品德、修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的制约保证和奖惩激励的应用,更要注重培育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作风和安全价值观,为员工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二、建设安全文化必须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在员工还未形成安全自律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及安全教育部门要通过教育、培养员工,形成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类规程及规章制度的氛围,做到令行禁止。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行为,决不能姑息迁就。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但令不行、禁不止,原因就是执行时打折扣太多,失去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在严格执行各类安全生产规程、规章制度的同时,各级企业领导及安全教育部门必须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提倡安全自律;对员工的文化、业务能力要分类进行培训,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安全生产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计划,做到张弛有序。三、建设安全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及“大安全”的观念,把安全工作置于各项工作之首,扎实做好,只有安全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9

【关键词】价值观和金钱观;食品安全;威胁;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原因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道路曲折。由于中国无产阶级是的及其政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存在以下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的认识落后与客观实践和实物的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从生产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可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相适应;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相适应;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所以,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只要我们能坚持正确的方向,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步骤,妥善处理社会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就会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二、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

“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价值观念则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即思想和思想体系),它综合地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等等。”在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无处不在,无处不遇。人的活动或行为以及人与社会的相关事物,都包含着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等问题。因而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受到了一定的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

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经济,具有较强的求利性特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盲目的求利性,使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都发生了改变,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如今环境的污染,化肥使用的严重超标,各种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食品制造商对利益的追逐等许多方面的原因,都使我们看到了良心的沦丧,人性的消亡。例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导致一百多名婴幼儿受害、13名死亡。经媒体披露后令所有人震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央视报道,其实早在2003年劣质奶粉就已经充斥了阜阳农村市场。2003年4月至10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最为猖獗的时候,曾导致上百名婴儿受害,数十名死亡。2003年8月7日,一名叫荣荣的婴儿被送进医院,13日,出世仅130天的荣荣死去,肝肾功能已经呈现重度衰竭,并伴发肠源性皮炎,出现了局部溃烂。金钱本身没有善恶,但在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上则有善恶之分。挣钱本身无可厚非,但挣钱的手段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合法不合法之异,手中的钱则有干净不干净之别。把对待金钱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就成了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金钱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就成了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人生目的和意义的问题。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损害,还影响到消费者对于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因农、兽药和化学品引起的食品污染,转基因食品,违法包装材料和容器引起的食品安全,食品掺假造假与违法生产事件等。

1.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治理起来依然十分困难,如化工厂、造纸厂等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湖泊,然后又流入农田进行灌溉,使农作物从一开始就遭受到严重危害。水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

2.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含有残存农药、化肥的农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危害。尽管国家严格禁止在蔬菜等农副产品上使用高剧毒农药,然而市场上出售的一些高毒农药,价格便宜、杀虫效果又好,自然成为农民的首选药品。经过对河南省15个乡镇、50个行政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农户在选购农药时首先考虑的是病虫害的防治效果;70%以上的农户不不知道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90%农户使用农药时不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80%的农户随意丢弃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和剩余农药。如此含有高剧毒农药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中,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可想而知。

3.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几年来,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与食品添加剂密切相关。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化学添加剂替代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实,食品添加剂在科学、规范及合理的基础上使用一般对人体健康无害。但是滥用或超量使用就会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甲醛虽然可使海产品、水发制品色泽鲜艳,但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着色剂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不仅对肉类食品有着良好的着色作用,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抑菌作用,但这两种盐均有毒,违规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4.食品掺假造假严重。我国食品市场由于监管力度存在欠缺,很多不法商人和生产厂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食品掺假造假猖獗。现在形形的造假掺假更是多样化,如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轻则是人双目失明、身体残疾,重则直接失去生命。国务院总理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说:“一个三鹿奶粉,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普查的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3000万名,国家为此花了20亿。同时,给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上了为期20年的保险。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

四、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规制对策

1.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国际接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法律对于出现问题的商家惩处也相当严厉。如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属有罪,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以5年以上的监禁,如有假冒前科,罚款额可达500万美元。

2.建立专业、独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目前,外国食品安全智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质检、药监、商检等七个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尚未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发达国家普遍拥有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政府机构,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欧盟的食品安全局(eFSa),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韩国的食品安全协议会等。食品安全机构对总统负责或对议会负责,有独立立法权或通过与立法者沟通参与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可以实施风险管理、法规评估、标准制定、技术咨询和实际监管行动,公开发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言论并对公众负责,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3.加强食品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国务院总理2011年做客新华网与网民交流时谈到高房价问题说“开发商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同样,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是食品生产者本身,食品生产商身上也因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加强对食品生产者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他们遵守职业道德,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守法,才能生产出让人民放心的安全食品。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将生产者的诚信与失信行为纳入诚信系统,迫使生产者遵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纪的良好风尚。

4.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群众监督意识。食品安全是所有社会公众都要面临的问题,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定时及时的在媒体和网络上公布不安全食品目录。政府部门可以定期的组织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借鉴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大发展的今天,正确的引导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从根本上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还需要我国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立荣.关注身边的食品安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

[2]广楠.论我国当代环境污染问题[J].东北财经大学.

[3]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

[4]刘亮.行政法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湖南大学.

作者简介:

段智,女,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安全生产价值观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作用机制研究

一、工作价值观和产出的作用机制

工作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工作的伦理、认知、原则以及信念等,是一种对行为有着直接影响的内在思想体系,是要在工作管理中引导员工构建积极的、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使员工的心态得到改善。它还可以被当做员工确定偏好以及明辨是非时所运用的相关工作标准。

我国著名的学者在对其工作价值观进行研究时,认为工作价值观已经远远超越了具体的情境,引导个体积极地对和工作有关的行为进行评价和选择,并提出了希望达到的行为以及状态的相关的不同程度重要性的信仰和观念。很多的研究已经对工作价值观对员工工作态度以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行了证实。以前在对员工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没有对员工的代际差异进行区分,也缺少对新生代员工的相关探讨。还可以在参照“工作价值观量表”的基础上,从自我实现取向、安定休闲取向、组织安全取向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工作价值观对产出作用机制具有的影响。把追求组织安全作为主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不仅需要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还期望组织可以从制度等多方面都可以带来安全感。为了顺利地得到这种安全感,员工自然就会使工作投入得到增加,也更重视团队的共同合作,以此来使工作绩效得到提升。

具备自我实现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新生代员工更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使自己人生的目标得到实现,以此来对社会以及他人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工作中具备着很高的责任心,以此来保证工作绩效可以得到提高。而具有休闲安定取向的新生代员工,则比较注重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工作中一般都缺乏勤奋精神以及主动性。他们不太希望自己大量的时间被工作所占据,工作中的加班以及太高的工作负荷会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工作压力,这就导致了负向情绪的出现,从而出现反生产的行为,所以就会使员工工作绩效有所降低。

二、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和产出的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

工作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对相关工作因素的认知,对员工的价值观具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政策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定,从而使工作产出得到提升。员工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如果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支持、认同和关爱时,他们则会用更好的表现进行工作,以此来予以回报。他们把组织对员工做出贡献的重视程度,并给予的公平报酬以及认可等形成的总体看法和感觉称为组织认同。

相关的学者通过研究实证发现,组织认同对工作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员工所具有的工作价值观也能受到组织认同程度高低的影响。组织认同高时,自身具备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员工往往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就会更加努力地进行工作,工作绩效也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组织认同高的员工大多是由于通过工作而获得了合理而公平的经济报酬,从而使对组织安全取向进行追求的员工可以对工作的敬业以及投入持续地进行保持。反之的话,如果组织认同低,对于一些对生活安定休闲进行追求的员工,往往因为受到了组织的冷漠,就使他们在工作中的消极性得到增加,甚至出现偷懒的状况。

由此可见,我国新生代员工在工作中所具备的价值观可以直接影响着工作绩效,在这其中社会价值取向所具有的解释力最高。组织认同对新生代员工在工作中的价值观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企业在用人力资源管理来对新生代员工进行管理时,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以此来使其可以和企业文化以及社会价值完全地匹配,使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得到完善,并构建出具有职业发展规划意义的作用机制,从而帮助员工把自我目标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在对资源进行分配以及职位晋升时,需要做到公平的分配以及程序的公正,并对下属对工作的贡献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看待,努力使他们的组织认可得到提高,从而使其工作价值观对工作产出的作用机制所产生的影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梁钧平,刘鹏,邓建修.个体价值观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东健,陈敏华.工作价值观、组织支持感对外企核心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以苏州地区为例[J].经济管理,2009(11)

[3]吕厚超,严洁.职业价值观的心理维度与问卷编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