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6:52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面向对象航空影像建筑物提取光谱特征

中图分类号:p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43-02

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是以对象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的,其关键步骤有两个:多尺度影像分割(对象生成)和影像信息提取。其中,分割(对象生成)是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的基础,分割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本文提出的面向对象的建筑物外形提取基本思路是:预处理多尺度分割建筑物特征选择初步提取优化外形。

1预处理

本文的预处理采用影像融合,随着多种遥感卫星的发射成功,我们有了许多可利用的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光谱遥感影像。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常常要求把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和多分辨率影像进行融合分析,以提取感兴趣的信息。

图像融合的定义可描述为:将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算法将各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产生新的数据,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融合图像的信息含量并使其在特征提取、分类、目标识别以及目视效果等方面更为有效。其优点可以归纳如下。

(1)可靠的数据来源。在有若干传感器不能被利用或受干扰,或某个目标/事件不在覆盖范围内时,至少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提供图像信息。

(2)增加测量维数,增加了置信度。利用对同一目标的多波段、多时相、多角度的图像数据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目标的本质特性,提高目标判别结果的可靠性。

(3)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孔径可以获得比任何单一传感器更高的图像分辨率。

(4)信息互补。不同的影像传感器由于其观测能力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的反映地物的整体信息,将不同类型、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融合可以进行信息互补。

(5)改进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且降低了对单个传感器的性能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及实验所得效果比较,采用本文主成份变换融合法对Quickbird全色和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

2建筑物特征选择

建筑物特征选择与提取是在影像分割得到多边形对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分割得到多边形对象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后续分类提供更多的描述特征,参与影像分类的因子不仅包括对象的光谱信息,还有对象的纹理、形状、拓扑、语义等信息,但并不是特征越多,效果越好,特征提取也是研究的关键。由此,本节重点定量化描述了这些特征,并介绍了特征提取的策略,同时提出并解决了特征选择与提取实现中的关键问题。影像对象包含了丰富的特征信息,它主要包括光谱、几何、纹理等特征。

2.1光谱特征

光谱特征是所有描述影像对象与像元灰度值相关特征的集合,反映对象的光谱信息。它包括影像对象的均值、均方差、亮度、比率等。

2.2几何特征

影像对象的形状特征反映了对象的几何特征,形状特征是所有描述影像对象本身形状特征的集合,反映对象的形状方面的信息。它是在提取区域边界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计算形状特征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矢量化后各点的坐标组成的协方差矩阵,即:

其中,X和Y分别是该对象的所有像元坐标(x,y)组成的矢量,var(x),var(y)分别是X和Y的方差,cov(XY)是X,Y之间的协方差。

2.3纹理特征

纹理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描述纹理最常用的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GreyLevelConcurrencematix,GLC-m)。通过分析与实验,得到建筑物与其他地物对比度较大的有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所以本文将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中选择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建筑物外形。

3建筑物外形初步提取

本文使用基于模糊规则的分类器进行提取建筑物外形。模糊分类器能够较准确地提取所属类别的对象。选择不同地物最优尺度对原始影像分割而成的多尺度影像是进行地物信息有效提取的前提,它是将固定尺度的影像转换为各种地物对应的尺度影像,使地物在各自的最佳尺度上显示,尺度分割只完成了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一部分。要想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就必须要对影像对象进行分类,研究表明模糊分类器分类影像对象效果较好。一般模糊分类器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1)模糊特征空间选择,即在众多的特征中选择相对独立的特征组成模糊空间。

(2)模糊分类规则的建立。

(3)模糊集隶属函数(membershipFunetion)的选择及参数调节。

4实验

本实验应用erdas做影像融合,ecognition实现分割提取,matlab优化提取结果。

首先应用主成份变换进行融合,然后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本实验在进行多尺度影像分割之前,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1)分割过程应该生成高度同质的分割区域,分割后的小区域具有最优的可分离性与代表性。(2)由于影像分析问题与给定尺度遥感数据的空间结构有关系,那么分割后对象的平均大小必须与建筑物的尺度大小相适宜。(3)分割过程应该具有普遍性,能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与问题;分割成果应该具有再生性等。由于实验数据只有四个波段,所以它们将都参与分割,将权重都设置为1。由于建筑物的特殊性选择异质性尺度为50,同质性的颜色因子和形状因子各取0.5,紧凑度和光滑度也各取0.5,进行分割。

融合后的影像被分割成不同的多边形对象,如何将属于建筑物的对象提取出来呢?这就需要分析研究建筑物的特征。首先建筑物的亮度值在(150.5,184),把这个范围内的地物提取出来形成建筑物的候选区。在候选区中我们发现主要是建筑物和道路两种地物,经过反复实验,区别这两种地物的主要特征是形状特征。在形状特征中,由于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本实验首先选择“矩形匹配”特征;其次根据道路的形状特征,选择“最大方向”特征。所谓的“最大方向”特征是指影像对象的空间分布协方差矩阵中最大特征向量的方向特征。根据这两个特征进一步提取,建筑物外形就基本显现出来了。但是由于图像的光谱范围、建筑物自身附带的其他人造目标(如太阳能热水器)等因素影像,提取出来的建筑物外形并不是规则形状。所以下一步就要进行外形优化。

本实验设计了一个方向为26°,大小9×9的结构元素进行形态学开运算,优化建筑物外形。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编程和实验,得到的结果图如图1。

5结语

本文发展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建筑物外形提取方法。应用多尺度分割技术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信息的融合影像分割成不同的对象,依据建筑物特征自定义分类因子,运用模糊分类技术对建筑物外形进行初步提取,最后通过形态学开运算进行结果优化。

参考文献

[1]唐亮,谢维信,黄建军,等.直线Snakes及其在建筑物提取中的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报,2005,32(1):60-65.

[2]宋文涛.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Dom制作与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10(2).

[3]杜金莉.正射影像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09(2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2

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当前的认识通过过滤、选择、抽象等方式,进行整理归类、精确简约、协同组织,建构出一个科学规范的图式,并随之形成良好的记忆.当学习者需要对当前的知识状态作出解释时,图式就会被激活,形成相应的预测和推理,同时可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迁移作用.物理学认知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组织性,学好物理需要获得规范的认知图式.

1物理模型图式的表征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客体或事项的一种抽象化、理想化的反映,力求准确地体现物理研究指向的主要内容,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简明近似反映.物理模型分为实物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学习者通过对物理模型中的概念、规律等典型特征信息及相应关系进行科学规范化的认知,便可建构出一种关于物理模型知识的有序组织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表征,获得一个相应的规范图式.

实物模型与自然实体相对应,其图式属于自然范畴图式.自然范畴图式表征对象是自然实体的属性,如物体、静电场等自然界实体范畴的知识点的集合,可表征出相应的自然范畴图式;自然范畴也指由人类文化所造就的一些客观实在范畴,如点电荷、单摆等经过科学抽象简化出的物理实在.自然范畴图式可用槽(属性)与值(内涵)的表征方式来建构.槽与值的一组配对,可以构成某一范畴相应图式的其中之一特征.若干组槽与值的配对构成图式的主要典型特征,通过对各元素(槽与值)的线性排序,可构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槽可理解为自然客体或事项的属性名称,“值”是对“槽”的内涵的具体说明.如单摆图式可用槽与值的结构表征(见表1).

实物模型是对具体客观实体的物理简化,主要关注客观实体在结构方面的物理主旨信息的提取.实物模型图式的物理教学策略以模型的结构特征为主线,以与反映结构特征相关的物理量为认知对象,达到组建简洁明确的模型图式为目的.图式建构的设计程序为:列出若干个典型的研究实体对象――研究各单个实体结构――进行信息加工提炼――确定信息表征的图式内容――组成实物模型的图式结构.例如单摆模型图式,首先要对各类具有单摆特征的同类自然对象进行归类抽象,得到简化的模型图示,列出其若干典型的共有特征,将各知识要点相互关联、组织集合,形成如表1所示的科学的单摆图式.

本图式共选取了九个知识点作为图式的要素,并给出了九个槽(属性)的简洁名称,同时前八个槽采用命题的形式给出了对应的物理内涵,表象这个槽则是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按物理内涵相近进行线性排序,共分出三个组块,各组块中的槽顺序在逻辑上关联递进,便于学习者记忆,同时也使知识的关联组织有序化,易于理解和学习迁移.模型构成要素反映了单摆装置的实体特点,运动特征要素则反映了单摆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特点.将表象要素纳入图式,可使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种中能在大脑中浮现出单摆的简洁图象,可从中联想解读出单摆各个知识要点内容.

物理状态模型、过程模型一般是关于物理特征的综合内容结论式描述,其图式可采用汇聚图式来表征.汇聚图式要求将内容的主题汇聚成有组织的简明知识结构,从而使认知者能获得一个明确的认知图式.汇聚图式的结构与自然范畴图式类同,建构方法也相近,但其认知对象是结论式的内容.后面提到的物理量、物理定律和结论性的内容等也常用汇聚图式来表征,另有详述.关于状态与过程模型的汇聚图式建构方法,在此不再讨论.

2物理量图式的表征

一些有关测量与计量的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1993)书中,将物理量定义为:物理量是物理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因此物理量既有质的限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在物理教学中为了认知上的方便,又将物理量归类为可测性的物理概念.

物理量定义式具有测量上的操作性,其量度方法及定量关系能进一步揭示物理实在的内在本质.学习物理量主要关注其测度的数学表征方式和物理本质内涵要点的主旨信息提取.“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据此可将物理量分为物质性质量(简称物性量)、运动状态量、运动过程量和物质作用量四大类.物理量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过程的产物,是一种结论式的文本,其内容的主题汇聚成有组织的简明知识结构,可采用汇聚图式的结构来表征物理量.

物理量的定义具有严密的科学规范性,其形成方式与内容可概括为:引入目的、基本定义及其来源、符号表征,测量规范,量度单位及其换算等六个部分.其中引入目的反映了该物理量所属的研究范畴和方向,为物理量类别的判断提供了依据;测量规范为物理量确定了科学的量度方法.此外物理量的数学表征有标量、矢量之分.依据上述分析可设计出物理量图式的基本结构,按数学结构、物理内涵和表象的顺序则进行线性排序,综合调整得到物理量图式“槽”的要素集合,即符号表征、测量定义、度量单位、数学性质、物理定义、物理意义等六个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只是物理量图式的共有“属性”要素,对于不同类别的物理量,除了上述共同的属性要素之外,还应有它们独有的能够反映其特点的属性要素.描述物性的物理量一般由物质自性决定,其图式的“槽”应加上“物理特性”项.物质运动状态量与运动过程量在时域上分别对应时刻和时间区域,都存在“时间特性”的表征.故二者的图式“槽”项应外加“时间特性”要素.物质作用量与相互作用机制相关,其图式“槽”项需增加“作用机制”要素.有时为了使物理量的内涵能形象地表征出来,常采用图示的方法来说明,所以还要加上图示表象要素.

建构物理量图式应注意,其一“槽”名称的选取要准确典型,“值”是对“槽”的内涵的说明,其表述务必简洁明了;其二线性排序的逻辑顺序要规范明确,实行分块组合,块间层次分明,块内各要素存在递进关联;其三图式在整体上使物理知识形成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各图式间也可形成有机联系.下面以电场强度为例,给出其汇聚图式的具体内容和表征形式.此图式将槽的要素分成了三个组块,按物理上的逻辑关系与意涵关联递进的方式进行线性排序,其中数学表征组块反映电场强度的量的规定性要点;物理表征组块显示其质的限定性内涵;表象组块可将电场强度的抽象表达直观形象化.

整个图式通过槽与值对应内涵的简明解释,实现了电场强度认知的系统化、组织化和有序化,有利于学生对电场强度的记忆、理解及运用!

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建构出其它类型的物理量图式,也可以对那些不能量化的物理概念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式.

3物理规律图式的表征

物理规律是物质相互作用和有关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内在的本质联系,其表示方式可分为物理原理、定律、定理及结论等.物理基本规律一般侧重于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有些也运用命题的形式来阐明,即物理规律的在表征形式上有两种――命题式与数学式,命题式表示方式是以言语来综合陈述,如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牛顿第一定律和安培定则等;数学式表示方式是运用若于个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组织成精确的数学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等.,物理规律的内涵抽象深刻,逻辑严密,内容要点的因果关系密切相关,表征形式简洁明了,在整体上可组织成一种协同有序的知识结构.物理规律的表征形式是典型的科学文化活动的内容,其图式可采用汇聚图式的结构来表征.命题式与数学式的物理规律对应的图式在结构上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需要依据具体对象的特征来设计建构.认知物理规律主要关注其原创发现过程所采用的思想、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其物理结论的关系表述和内涵的主旨信息提取.本文以数学式的物理定律为例来建构图式,其它形式的物理规律图式可仿此来设计.

数学式的物理定律的研究及形成要涉用到如下内容:建立模型,选取实验或观察对象,确立寻找定律的方法,确定因果物理量,得到因果关系,给出数学表征,进行相应的物理解释.据此可选取物理模型、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适用范围、数学公式、物理内涵、实例解读、表象实例等九个要点,组构出物理定律图式的基本结构.按照这一建构的策略,我们建构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认知图式如表3所示.

此图式分成了三个组块,第一组块将物理定律的实验考察要点提炼出来,槽的要素顺序依照实验操作的先后过程排序,符合认知规律;第二组块对物理定律的数学显示与物理解释的精致化说明,按照思维的认知顺序排列,符合物理逻辑关联特点;第三组选取得三个典型的物理运动,将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内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内涵形象化.总体而是对“槽”与“值”的提炼遵循精准简明、科学规范的原则,知识要点的集合符合组织化与有序化及形象化的要求,达到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建构出其它类型的数学式物理规律图式,也可以对那些命题式的物理规律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式,只要对图式的基本要素作恰当的修改即可.

4结语

在图式理论中关于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也有详细的论述,其特点也可以方便地用于教学.事件图式是人对所从事的文化活动按先后次序所做的有组织的认识,其认知对象为自然或社会中发生的事件.该图式对于某一事件要从中分解、概括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各项活动,用命题的形式表征关键信息,按活动先后来组织排序,形成规范图式.如物理实验过程就可以按照时间先后建构成一个操作简明的事件图式.文本图式的认知对象为各种体裁的文本,建构图式要求将各段文本内容特征点进行提炼,对关键信息实行分块组织排序,形成规范的文本图式.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规范格式就可用文本图式来编排.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F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

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陈望道;通感;启发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19-03

在现代中国,陈望道首次探讨了出现在文学语言中的感官互通现象。继陈望道之后,张弓和钱锺书也对这种现象展开研究,他们分别从修辞学的角度和文艺学的角度将这种特殊的感觉功能交错描法命名为移觉和通感。新时期以来,通感成为辞格研究的热点,关于通感的许多问题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现从陈望道出发,通过比较陈望道与房德里耶斯、张弓、钱锤书在相关问题上的论述,阐明自己对通感的理解。

一、陈望道和房德里耶斯之比较

1921年,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J.Vendryes)在《语言的起源》中对感官和感觉词汇的互通作出了论述。他认为,任何感觉器官都可以用来创造一种语言,有嗅觉语言和触觉语言,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等。只要两个人同意把一定意义赋予某种行为,并作出这种行为来互相交际,就有一种语言。这说明,在语言的世界里,感觉名称是可以挪用的,只要五官的感觉及其彼此的互通都能获得有效的表现,即可将指称五官感觉的词互为交替着使用。

也是在1921年,我国学者陈望道也对文学作品中的感官互通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他把这种特殊的文学语言现象看成是人体器官官能的交错,认为:诗人作诗,可以调动各种感觉,进行感觉的交错描写。他还初步判断,出现在文学语言中的感觉交错有它的生理学依据,是诗人接受外界感官刺激而在内心产生的敏锐反应。这种感官官能的交错以视听觉的混杂居多。其他几官之间也有类似的官能交错的现象。

比较而言,房氏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出发,认为感官词可以互相交替使用。陈望道从文学的创造性特点出发,认为对五种感官的感觉描写可以互相交叉形容,以增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陈望道明确指出,交叉互通的感觉描写是基于官能的交错,这说明陈望道很早就发现了通感的生理、心理根源。他认为,修辞学与文章学、美学、逻辑学等多门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之房氏,陈望道对感觉交叉描写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一些。

二、陈望道与张弓及钱锤书的比较

张弓先生对这种感官交错的言语现象也给予充分关注。在陈望道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张先生首次把这种感官交错的言语修辞活动命名为“移觉”辞格,把它纳入到自己建构的辞格系统中,且举出了许多语料予以分析说明。

1962年1月钱锺书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在这篇论文里,钱中锺书将“通感”视为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共有范畴。这说明“通感”早期是心理学或语言学上的术语,后来才被借用到文艺学中。

三位大家的通感研究成果弥足珍贵。望老文中所举皆是文学语言当中的通感例子,意在说明通感是作品文学性的一种追求,应属于语言运用(或者说是修辞)的范畴,而且其用“余类推”来表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通感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值得人们去关注。

张弓首度以“移觉”来概括感觉挪移的语言现象,可谓是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的辞格命名。但他所举的几则例子,和陈望道所举的例子相比,还不够典型,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通感修辞。后来研究通感的学者有些也沿用“移觉”来命名通感,如张寿康先生。张先生所举的通感语例比较典型,论述周密,在新时期通感研究中影响较大,导致“移觉”成为通感的另一名称。但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把通感和移觉分开。

钱锤书的《通感》一文标志着通感及其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的正式形成。盘点钱锺书的这篇论文,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人们注意:

一是指出了通感的心理学根源:基于联想而生通感。这是通感研究的基础,也是通感研究取得突破的前提,引起了后人对通感生成的心理机制研究的重视。

二是将通感定位于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范畴,至少引起这三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通感的关注与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学术合力,大大推动了通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提出了日常经验在通感研究中的重要性,为通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开启了道路。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人体感觉经验与外在客观世界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脑将这些结果提炼成概念系统及通感认知模式。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引入,当代通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四是指出了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是通感形成的社会原因,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领域都引起较大反响,为这两个领域的通感运用及通感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

从这几点认识来看,前两点明显和陈望道的研究有相同之处,可认为钱锺书先生的通感研究是在陈望道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和系统化。

三、陈望道的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一)陈望道的“摹状”格启发我们对通感提出新的定义

感觉世界是由事物客体、感官以及感官发出的动作和感官活动的结果组成,其中以感官动作为核心,体现和连接各种事物客体和活动结果。感觉特征体就是对这些事物和结果的形象化表达,它以话语的形式呈现类似于感官感知的外形、色彩、芳香、甜蜜、声响、坚硬等等实体感觉特征,因此,通感话语中的感觉特征体具有语言的性质,它是概念的;但它同时具有形象与语义,它与真实世界是连为一体的。从话语语义角度看,在文学语言中,经过通感修辞的话语聚合和话语组合而生成的通感话语,在感觉特征上还体现为对各类感觉的精工细描。望老对文学语言的感觉特征给予充分注意,他在《修辞学发凡》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辞格,但其基于对修辞话语感觉特征的把握,在1921年就探讨了“官能交错”的文学语言技巧,在《发凡》中又特辟“摹状”格来强调文学语言中对感觉特征摹写的修辞效果。这是其对通感现象研究给予的有力补充论述,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其学术思想的发展。他说:“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摹状”的言语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官感觉特征体。其在《发凡》中只提及了摹听觉的摹声格,作为摹状格的分支辞格。同时其也举例谈到了摹状还有摹写视觉类。从人类五官的整体性感知特点出发,我们不难推导出其的摹状辞当然还包括摹嗅觉的、摹味觉的、摹触觉的等分支辞格。所以我们觉得,其的“摹状”定义中所指的“事物情状”实即我们所概括的感觉特征体。结合陈望道的定义和新时期通感研究的现有成果,我们试提出通感的新定义:

通感是在言语活动中,因本觉和通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特征多向位移而生成的审美话语形态。

如果说陈望道关于感觉描写的“官能底交错”论述是

我们这个定义的理论源头的话,那么其的“摹状”则为我们的通感基本观提供了修辞学上的学理依据。联系到当代认知语义学所持的一个中心观点,即人在自己的记忆中贮存知觉的方式与贮存词义的方式相一致。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支持下,我们觉得:(1)以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本觉(被形容描写的感觉特征)与通觉(其他感觉特征),与经验世界中的感官感觉内容是一致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把握来获得对经验世界中发生的感官互借与挪移体验。(2)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提炼和概括的感觉特征体有它的生理和心理学依据,是可行的。国外的生理学研究成果也证实:即使在通感形成之初的感官感觉阶段,五官感知外界所获得的成果,也不是物质实体,而是语言。五官所感知的不是五官所发出的动作和行为,而是语言为五官规定好了的“指定动作”。亦即:五官眼耳鼻舌身,与之相对应的现实官能运动:视听嗅味触等不必看做是依赖说话者而发生的事情,感官发出“视听嗅味触”等动作,正是借助语言肯定了五官的生理性和客观性。

(二)陈望道“官能底交错”实即“感觉特征的多向位移”

“通感”说穿了就是感官或感觉的越位重构,感官不在自个的感官域内活动,却跑到旁边的感官中去对旁的感官及其感觉特征进行修饰和写照。“多向位移”是五官感觉之间在越位互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形的归纳。考虑到通感话语中感觉互通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大致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指通感话语中,五官感觉之间可以两两互通,相互写照。二是指感觉的多方向性转移,即本觉与通觉的感觉挪移不是只发生在一个通觉和一个本觉之间。具体在通感话语或通感语篇中,体现为:(1)一个通觉和一个本觉相通;(2)多个通觉与一个本觉相通;(3)一个通觉和多个本觉相通;(4)多个通觉和多个本觉相通。三是指感觉语义场内,所属通觉的动作特征体、内容特征体和描绘特征体等三种感觉特征体与所属本觉的动作特征体、内容特征体和描绘特征体等三种感觉特征体之间可以相互转移。也就是说,通觉的动作特征体既可用来修饰和写照本觉的动作特征体,也可用来修饰和写照内容特征体及描绘特征体;同样,通觉的内容特征体、描绘特征体也可用来对本觉的动作特征体、内容特征体和描绘特征体展开修饰和描摹。由于本觉的各种特征体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实时限制作用,因此,通觉特征体与本觉特征体之间的语义投射呈现相互投射的形态,此即我们提到的感觉特征“多向位移”这层意思。

当然一个通感不一定仅有单一的通感义,可能会一官通多官,或者用多官来形容描写一官。此种情况下,相对较为密切的语义信息会保留下来,共同构成一个通感话语的数层含意。也就是说,实时投射结果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表达者可能会在话语中建构多个或多类通觉特征体,形成相对复杂的话语结构。三种情形构成了通感话语的复杂面貌。

(三)陈望道指明通感现象存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理据。说明通感内蕴着一个联觉――移觉――通感的生成过程

应该承认,作为修辞现象的“通感,与属于生理感觉范畴的“联觉”、心理上的“移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这毕竟是三个不同性质的术语。

“通感”具有生理和心理两个不同的来源,上文已指出这是陈望道对通感现象的发生理据的正确认识。我们以为,其从理据上廓清通感与生理、心理的差异,有助于弄清“通感”与“联觉”、“移觉”的区分。通感实质上是借助联想、想象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感受,而作为感觉范畴中的“联觉”则属于初级的、简单的认识。“通感”这种修辞现象比“联觉”要复杂、高级得多。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的“联觉”,以原发的为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通感”这种修辞现象的发生,还在于人类生理器官向社会器官的转变并完成。也就是说,通感的发生往往渗透着作家的独特感受,是作家本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生理联觉的基础上,综合了个体的经历、性格、气质、素养、风格而形成的结晶物。作家所感受并表达出来的“通感”,并不一定都是人们所共同感受到的,但却是为人们所能理解的。不同的作家,感觉分析器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有的甚至悬殊很大。就是“通感”的感觉区相同,不同的作家的感受也相差很远。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俄罗斯哲学;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z011)04-0023-02 收稿日期:2011-07-05

研究任何一个客体对象的基本方法是要充分了解其现实依据,挖掘其理论渊源,对研究对象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考察,甚至还要研究其出现之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各种可能。只有在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和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进程之后,才可以对研究对象的内在特点、外在关联、有机结构、类型特征、独特之处等问题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因此,研究俄罗斯哲学的类型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做法,并且应着重分析体现俄罗斯哲学独特性的并已深深地嵌入到系统整体中的一些思想观念。

俄罗斯哲学的开端是和罗斯受洗相关联的。平静自然的多神教泛神论被基督教取而代之,从而出现了精神与物质、善与恶、神的源头与魔鬼的源头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循环往复的思想被末世的、终结的观念所代替。昔日被世代相袭的观念所支配的多神教教徒变成了新教徒,他们开始听从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召唤,整个生活与外部世界相关联,民族共同体的命运服从于人类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其视野都在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古罗斯思想的重要特征开始形成,并深深地浸入到以后各发展时期。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泛伦理化或伦理本体化

这一特征表现为竭力把所有的社会和自然现象都纳入到道德伦理范畴之内。我们在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外族入侵俄罗斯被解释成国家道德腐化,上帝施以的惩罚。甚至疾病侵袭、王朝衰落、帝国灭亡都用同样的原因进行解释。

2.历史哲理性

古罗斯人不仅努力描写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力图挖掘其产生的内在根源,由此也形成了对历史进行哲学阐释的历史哲理性,这也是俄罗斯传统中比较稳定的倾向。这一点在都主教伊拉里昂的《法与神赐说》中有明显体现。在该书中将世界历史的意义解释成为新约的神赐代替了旧约的法规,而且,11世纪的思想家还将基督教普济主义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解释历史。

3.人本主义

这是与上述特征密切相连的另一特征,古罗斯思想家对人、对精神、使命、存在的意义尤为关注。这一特点在《费奥多西佩切尔斯基传》中体现得较多。

4.柏拉图主义

其存在形态是皈依基督教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哲学、语言学、神学融为一体,这是俄罗斯思想的又一本质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在基里尔・图洛夫斯基、马克西姆・格雷克、约瑟・瓦洛茨基、西梅翁・波洛茨基等一些中世纪的人物身上看到这一特征,而且在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鲍威尔・弗洛连斯基、谢尔盖・布尔加科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身上也可以明显体会到。他们其中每一个人都集三种角色于一身:语言艺术大师、深邃的思想家、神学家。语言学是人文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和掌握语言,就不可能进行任何人文创造活动。只有掌握语言艺术的大师才能以形而上之思去追问存在的始基或者仰望星空去探索最高的宗教价值。

5.索菲亚性

与罗斯受洗的同时还形成了俄罗斯文化和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即索菲亚性,这鲜明地体现在俄罗斯索菲亚哲学中。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思想的索菲亚性不仅限于口头形式存在,而且也通过教堂建筑、宗教艺术、圣像画术、赞美诗写作等非口头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后者比前者更加深入人心、更加令人难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重新审视那种只是以口头形式存在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对俄罗斯思想和文化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还需扩大研究范围,以最大限度地弄清所有口头的和非口头的文本。

索菲亚的形象是由各种不同形象交叉错合产生的: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有对艺术、技艺、哲学庇护的圣徒,有寓言书中用七根柱石修建教堂并召唤一切渴求内在知识的人走入其中的圣母。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6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人文知识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整个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精髓,决定人文素养的性质。三者有机统一,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价值理念的进步。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社会文明的产物,体现了西方社会价值理念与时代精神。以英美文学作品为载体,探究其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可以充分地展现出英美社会的文明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充分的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进而为英美文学、语言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前提,保障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1.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本质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刻画出一位或者多位具有时代特征的主人公形象,进而以人物的性格描述、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结局来展现出整个社会的特征与价值理念。这一基本的展现手法将当时的欧美文明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社会中各种角色,进而将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元素、文化创作手法、以及时代精神表现出来。

例如作品《哈姆雷特》中,作者就刻画出一为本性善良,信仰纯真的王子形象。哈姆雷特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爱的,坚信人类应当具备善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因此其复仇的使命本质上成为其去除黑暗、恢复光明的一次追求。这一形象的人物刻画充分展现当时社会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无论现在的社会有多么的黑暗,无论追求美好未来的道路有多么的艰辛,人都会为了成就自身的高贵典雅、仁爱平等而不懈的追求。

2.创作生动的情节,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

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是人文素养社会体现的最佳形式,英美文学作品往往会创作生动的情节,以社会的现实为依据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进而凸显人类文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情节变化往往能够将一段时期的时代特点展现出来,进而结合当时社会的价值理念与时代文明将文化的发展趋势再次体现出来,补充了单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又进一步拓展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简?爱》虽然描绘的是一位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但整部作品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不平等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不甘忍受社会压迫,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变化。作品刻画了一位遭受当时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简?爱,同时再以生动的情节展现出简?爱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而整部作品在本质上通过人物及故事情节勾勒出女权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社会对父权、男权提出的挑战,进而展现社会的发展变迁,展现当时社会价值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变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结合情节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特征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3.以社会现实为原型,展现各个时代中人性的追求

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简?爱》,都是以社会的某一现实或者是社会的时代特征为参考来进行创作的,其刻画的主人公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体现。而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展现社会基本特征外,往往还能充分的展现人性的追求,以人物和事件为基本的载体,从本质方面展现出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进而整部作品得到升华,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达。

作品《哈姆雷特》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美好、博爱的追求,虽然追求的道路异常的艰辛,现实也充满了挑战,但是无法阻止主人公驱逐黑暗追求光明的热情。这一使命的追求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不懈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内涵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诠释。而作品《简?爱》更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展现人追求平等,追求美好的愿景,除了展现社会的时代特征外,更将女性崇尚合理的自由,寻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表达出来,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形象。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楚纹样;湖北;地域;应用

楚文化上承周文化,下启汉文化,是融合南北文化的典型代表。精深博大的楚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楚纹样,其浓郁、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研究和利用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的应用提供巨大的空间。湖北地处古楚腹地,有深厚的楚文化传承和积淀。丰富的楚纹样,其题材、造型、色彩已经形成庞大的视觉符号系统,这些图像资源值得我们研究利用,对丰富本土设计语言,塑造本土城市、企业、产品形象,彰显本土文化特色有重要参考价值。

1.楚纹样构成规律解析

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切入,研究楚纹样的构成规律及应用,目的是在总结、归纳其构成规律,进而将其规律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诸方面,展现并拓展其应用价值。

1.1楚纹样的平面构成特征

楚纹样以其独特的造型法则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纹饰形象,并使之有规律地变化,创造了丰富的视觉形式。

1.1.1以曲线造型,纹样简化楚人对曲线有着天生的敏感,从各种纹样上看,大多表现的得心应手,曲线的特质被楚人表现得近乎完美。楚纹样最直观的特征就是简化,楚纹样大多呈现出平面化和几何化的特征,此外,剪影式平涂手法也比较见常。

1.1.2抽象几何造型和复合造型抽象造型的纹样在各种器物身上都可以看见,通常菱形、C形、十字形、螺旋纹、三角形、圆圈纹、S形以及几何化的龙凤人物纹等等。抽象纹样也反映出楚人在纹样造型处理上对简化造型的追求。复合造型手法是楚纹样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通常是将多个物象整合化一。

1.1.3重复构成在楚纹样中,重复构成的方式应用比较广泛,往往以对称、连续等形式出现。楚纹样多般将纹样骨骼和基本形进行重复排列组合,进而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如左右、上下重复,方向转换重复等。

1.1.4纹样组织和谐、统一楚人组织纹样不管如何简化和繁杂,最后都会体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特征。正是楚人对秩序、统一的追求,即使楚纹样灵活自由,热烈富有动感,但整体始终显得有序、和谐而统一。

1.2楚纹样的色彩构成特征

楚纹样的色彩构成往往营造了精致典雅的效果。青铜器因为镶嵌、金银错、鎏金等工艺而增加它的色彩范围,黄、红、白、绿对比,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漆器则以“红黑配”作为基调,其中点缀五彩,统一中不乏对比;楚织绣品上的色彩更是丰富,黄、红、蓝、绿、棕、褐等大量出现,缓和对比营造了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效果。

1.2.1以暖色性确定色彩基调楚纹样的色彩配置多选择暖性色。正因为如此,大多体现出富于激情、热烈奔放的艺术气息。如使用了镶嵌工艺和错金银工艺的青铜器上红色和黄色;楚漆器上的朱红色;楚织绣品上的红、黄、褐、赭等色。暖性色的选择与楚人热烈浪漫的性情是一致的。

1.2.2以邻近色、类似色相构楚纹样色彩配置通常选取24色相环中90°范围内的色彩进行组合,以邻近色、类似色相搭配,形成画面对比缓和、统一协调的色彩基调。由于邻近色、类似相对比较弱,很容易便达到了色彩配置上的统一,所以往往看上去很柔和。如“龙凤虎纹绣”,底子为灰白素罗,缋绣的纹样则用棕色、土黄色、黄绿色、红棕色等对比不强烈的色彩绣出。画面中偶见一只以红黑条纹填充、对比强烈的猛虎,可谓统一中不失变化,画面突然增添了不少灵动的气息,这也反映出楚人追求的统一中求变化的配色原则。

1.2.3以红黑配为代表特征在楚人眼里,红色象征太阳、生命和光明;黑色象征黑暗和死亡,楚人对这两种色彩都充满敬畏之情。在阴阳五行之中,黑(北)红(南)两色又恰好是相对,故而还有“阴阳调和”之意。红色一直是楚艺术使用最为普遍的主流色彩,除上述原因之外,从色彩学的角度讲,红色因为在色系中波长最长,所以最容易吸引视觉的感知;而黑色的调和性是其他色彩无法比拟的。“红黑配”的色彩构成成为楚文化色彩的代表,即使在今天现艺术设计中也被广泛运用。

1.2.4色彩配置与纹样的组织结构保持严格的对称性色彩配置不仅在色相上讲究对称,也因纹样的具体构成而呈现出严格的秩序和均衡,“色彩双关”和”形体双关”体现的较为明显。

2.楚纹样在湖北地域设计中的应用解读

2.1楚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1实例解读在平面设计中,因为楚纹样的特征鲜明,直接引用楚纹样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经典元素参与到图形和版式的构成中,往往会比较直观地传达设计的主题和烘托意境。武汉美术馆的标志设计,以螺旋纹基本构成元素为基本型,按照重复、对称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图形,最后形成一个“美”字。此标志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楚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美术馆的功能和意义,是楚纹样应用极为成功的优秀范例。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湖北美术出版社标志,同样是由演变生成的方折形螺旋纹组织而成,按照楚纹样形式美法则重复、对称组织图形,形成一个“出”字,色彩上选用楚纹样中极有代表性的“黑红配”,很好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在平面设计中,将楚纹样最典型的特征抽象提炼,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构,营造浓厚的楚文化内涵值得尝试。

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会徽,以编钟作为艺术节标志的创作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间是中国艺术节节徽,下方传统的云水纹饰波浪既象征了湖北地处云梦水泽的地域特色,又象征了吉祥如意的祥云,同时也是中国戏剧艺术中“海水江牙”舞美艺术的衍生。编钟旁的8个点,象征“第八届”,抽象含蓄的设计意念很好传达出了艺术节的内涵。

2.1.2应用方法解析1)直接引用。直接移植楚纹样的片段或典型元素,参与图形的构成,通过构成手法进行版式安排,能够较为直接的传达主题和衬托意境。楚纹样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很容易把人带入规定的文化情景中,使主题更为明确地突现;2)抽象提取。在平面设计中,抽象手法的运用是从事设计的惯常手法。对楚纹样的应用,同样可以采取抽象手法,提取楚纹样的核心元素,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加以重构,形成具有崭新意义并不失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新图形;3)同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仅要利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性质,按一定的主题进行拼贴,或按某种内在联系与逻辑秩序进行缝合;还要把握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引发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联想,在特定情节的诱导中产生视觉感染力。同构联想可以是视觉上的、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经验及认知上的,即形的同构、义的同构和觉的同构。

2.2楚纹样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2.1实例解读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楚纹样的色彩、形态解构重组,来体现建筑环境的楚文化内涵的作品不乏优秀案例。湖北出版文化城,建筑主体双塔外形颇似编钟,塔身上的方格形窗户恰似编钟身上的乳丁纹。双塔头部呈翅状展开,取意凤舞九天。设计者从楚文化着手,结合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色,融合建筑的实质,以抽象、简练的手法,传达了楚文化图像符号的内涵。

武昌洪山广场融合浮雕、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广场的楚文化神韵。设计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楚文化的脉络,在下沉式广场的中心地面由4000余块花岗石镶嵌而成的“火凤凰”图案占地2500平方米,以凤图腾浮雕为中心,外形演化出“射日传说”,伴以“车马出行图”,“击鼓舞蹈图”和“撞钟击磬图”点缀周围,展示了“人神杂糅、光怪陆离”的神秘楚艺术世界。

2.2.2应用方法解析楚纹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应该是简单的元素借用和附加;而应该是运用各种工艺手段与不同的材料结合,使楚纹样能够很好地蕴含在设计之中,并与建筑形式和功能和谐相处,即能够体现建筑的楚文化风格,又能反映时代特征。楚纹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大多通过对楚纹样的直接移植,还有的通过借助楚纹样造型来建构建筑本身的形象,也可以象征性的传达文化内涵。

象征性是楚纹样在空间设计中运用应着重研究的。文丘里认为,建筑的象征性高于纯粹形式的表现,建筑符号传达的意义比纯粹的空间表现更胜一筹。环境符号的精心营造将胜于形式的表现传达出丰富的建筑内涵。

2.3楚纹样在动漫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2.3.1实例解读“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吉祥物“楚楚”以省博物馆青铜器“鹿角立鹤”为原型,融合楚文化的精髓,显示了八艺节在湖北举行的内涵。鹿、鹤都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以“鹿角立鹤”为创作原型,通过简化、变形处理成为吉祥物。鹤的双翅,既象征湖北展翅飞翔,又表示艺术节翩翩起舞。脖子上的云纹是阿拉伯数字“8”的变形。吉祥物取名“楚楚”,寓意“八艺节”在湖北举行。整个设计从设计理念到艺术造型、文化元素的选择上,充分彰显了举办地湖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底蕴,新颖独特。在“八艺节”筹备和举办期间,“鹿角立鹤”被广泛用于宣传、指定性产品、艺术节各类物品、纪念品、礼品、资料性产品开发、餐饮酒店服务、演出展览活动等方面。

2.3.2应用方法解析研究发现,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楚纹样,其造型法则多与今天的动画造型规律暗合,诸如简化、夸张、抽象、象征等等。楚纹样中存在大量的奇异造型以及其造型方法值得借鉴。

楚纹样的造型方法多种多样,有写实,更多是抽象表现,夸张、变形、意象组合最具特色。将现实对象的代表特征分解、抽象出来,通过夸张、简化、象征等手法的处理,达到奇特、夸张的艺术效果。楚纹样的造型方法大多遵循几何化、平面化的原则,使纹样基本形造型趋于简化,大多概括、简练、几何化。

复合造型手法是楚纹样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通常是将多个物象整合化一。例如曾侯乙墓鸳鸯漆盒上的“撞钟击磬图”鸟兽人身的巫师;楚织绣上凤与植物花叶枝蔓幻化一体等等。将人与植物、动物组合,极具奇特的想象力,怪异奇特的纹饰把器物装饰得更加富有浪漫气息了。

3.结语

楚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楚纹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研究楚纹样,不应是单纯的发掘,还应着力开发与应用,并且要做到取之有道,我们在运用楚文化传统图形符号时,不仅要遵从其形式构成规律,还应把握好其精神实质,以免落入俗套。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将楚文化艺术精粹植根于现代设计产品中,使其得以延伸和发展,对丰富设计语言,传播楚文化,树立本土企业、产品、城市形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68-248.

[2]李刚.楚纹样构成特征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解析[J].包装工程,2010(4):71-74.

[3]曹方.平面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8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8

一、回归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需要以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习几何知识,这也是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几何图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唤醒他们生活的经验.在小学几何教学过程中,运用小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认识物体的性质和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利用操作经验认识对象的形状特征

在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小学生已有的、对一些生活中的物体直观操作经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和特征.比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分类、拼剪以及搭建等建立了丰富的操作经验.所以,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直观图形,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运用火柴棒重构一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该图形空间形状特征的感受.再如,数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空间图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对这些空间图形进行分类,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空间图形分类能力,对小学生概括空间图形的基本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2.利用图形的形状体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已经对一定的图形形状特征具有了相当的体验.比如,小学生对正方形都具有“方块”的直观感受.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这种直观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操作活动来进一步体验正方形的这种空间性状特征.又如,对于圆很多学生老早对其就有了一定的形状特征体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圆的形状特征的认识还是相当困难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圆的形状特征没有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的形状特征那么外显.在具体执教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各种表面的观察来帮助同学们直观地去体验圆的形状特征,即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从对象的形体特征观察入手

小学生学习几何最初的感知便是知觉,知觉主要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是小学生对图形的形体特征进行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入手进行观察.

1.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就是可以充分地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而小学生对几何图形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对具体几何图形的观察入手的.

小学生在几何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有的是直接直观的观察具体的实物,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可以形成对该实物形状特征的认识.例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就可以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到:一个长方体具体是由十二条棱、八个定点以及六个面所组成的,每两个面都是相对的,每四条棱都是平行的.

有的则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直观的几何模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模型的直观观察来引导学生对该模型形状特征的认识.例如,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长方体的十二条棱,再归纳出十二条棱的性质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假如我们通过几何画板来建立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再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将同方向的棱运动到一起,那么同学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性质特征了.

2.注意运用变式

小学生通过对标准图形的观察可以有效掌握该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而通过对变式图形的观察则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将在观察中获取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变式图形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先把标准图形呈现给小学生,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达到对该标准图形基本性质的认识,接着再把变式图形呈现给小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观察变式图形的过程中对图形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概括.这种方式基本运用于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当中.另外一种形式是:先直接把变式图形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概括出观察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然后拿出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进行对比,让其观察其中所存在的不同.这种方式基本运用于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当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要运用变式图形,其目的主要是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思维.所以变式图形的运用要符合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呈现出过于复杂的变式图形让小学生观察,以免打击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小学生空间思维和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和想象培养空间观念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重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J].新课程(教师),2009(01).

[2]葛瑞霞.谈空间观念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07(07).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产品包装;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王立婷(1985-),女,籍贯:甘肃景泰,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引言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常用的两种语言和交流手段,且近年来这两种语言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经常得到运用,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该两种语言在运用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人们更多的重视画面形式的研究,并没有对其本身进行深刻研究。从日常习惯及生活经验得出:利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相同的事物时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同,其原因主要由语言的特征所决定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统称为视觉语言,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二者的结合使用能让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形成共鸣[1]。本文将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为起点,分析二者的基本特征及在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现综述如下。

1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产品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语言,其目的均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基本概念,向顾客传达信息,其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1图形语言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是我国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位,它是利用图形、符号等描述相关事物的特性,是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共有特征的表现。图形语言在视觉语言中更加直观、准确,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情景感,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均存在自己独特的图形符号,并且部分图形符号之间还存在一定抽象的相似性。图形语言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直观性,它通过图形方式对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使得客户能够直接、客观的了解产品的外形、材质、色彩等,并且能够对产品的相关细节进行了解,从而产生一种共鸣[2]。

1.2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相比,相对比较抽象。利用文字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不像绘画、雕刻那样需要较大的空间,诉说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不像音乐那样直接作用于顾客的听觉,也不会像电影等通过形象、生动的形态直接传递给顾客。顾客只有了解、读懂文字后才会了解真实的意图。文字语言在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间接性,容易导致不同的顾客阅读时产生偏差和提醒,从而能保证人们获得精神愉悦。同时,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运用抽象、逻辑性较强的言语传递相关信息,人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解读才能真正了解其寓意。最后,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界定性,通过文字语言能让人们大脑中联想到相类似的事物,引起人们想象和进行思考、交流,从而达到产品包装的效果[3]。

2产品包装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

2.1具体形式与图文关系产品包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某一种产品进行具象表现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对象本身。如从产品的外观、材料、色彩、质感等。

(2)借助某一种某一图形或语言进行诱导。由此看出:在具象表现的包装设计中,虽然图形是视觉中心和主体,文字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字不重要或者次要。图形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文字不仅能为图形创造出合适的情景,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产品的基本特性[4]。

2.2抽象形式与图文关系

(1)包装中的图形是“虚”的,更加侧重于塑造一种意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由于意向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属于意中之象,图形由于缺乏具体的形象而并未发挥其作用。此时则能够发挥位置的作用,能够在画面上处于第一视觉层次和中心位置,能够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包装。此时,文字占据了视觉信息传递的主导地位,能够让单一的图形文字更加充实和饱满。

(2)抽象的图形相对比较抽象,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寓意。此时,则需要配备一定的文字进行描述,保证让顾客能够准确的了解产品的真正意图。此时,文字语言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能正确的引导顾客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

3综合形式的图文关系

包装设计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将具体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并且在图像中配备一定的文字。通常而言,当图形所说的产品比较明确,对于产品的表达十分清晰时,应该减少文字的描述,以增加图形语言的视觉力度。而当图形相对比较抽象,它的多义性比较明显,不同的顾客对解读的意义不同,通过配备适当的文字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导顾客思维活动。文字是视觉信息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视觉形式的图形语言,在飞速发展的包装设计中,文字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文字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文字向多种文字类型发展。如:产品包装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图形,并将文字作为图形语言的载体,对视觉信息进行表达,更加强调产品的个性,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并且能够正确的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和审美。同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景,即将文字作为图形的一部分,与图形联合使用或者对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放大,从而起到良好的强调、突出作用,并且这种包装设计近年来日渐成为一种趋势[5]。

4结语

包装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其重要的手段,但是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本身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视觉信息。对于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而言,必须认识到产生包装的目的、表达的意思及主题。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修饰、设计等,能够将产品包装的不同元素之间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得图形、文字更加协调,从而能够提高产品包装时信息的传达和效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林双庆,张进平.浅析意象图形语言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2):106-106.

[2]黄强苓.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与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性[J].包装工程,2004,25(3):133-134.

[3]HUanGQiang-ling.theDevelopmentmainstreamofmodernartDesignandnationalityofChinapackagingDesign[J].packagingengineering,2004,25(3):133-134.

[4]汪泓.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在视觉设计语言形态上的趋势[J].生态经济,2014(2):157-160.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通感意象;诗学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建构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经验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诸种感官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这一点可以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证实。人的各种感官虽然各司其职,对各自的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经内导神经传到大脑的皮质,进入能够引起兴奋的相应区域。这种兴奋的“分化”使其他区域相对“抑制”,因而不同的区域刺激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出现个体(individual)感觉域的表现。但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间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绝的,它们的边缘地带有许多“叠合区”,具有连接、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心理感觉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幻觉,甚至是错觉。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之说。在语言呈现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去组配属于甲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写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过语言的表意功能将不同的官能感觉综合化,以创造新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这种艺术语言所唤起的通感意象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诗学、审美与认知的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就通感意象的诗学、审美和认知功能及其语言的建构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

一、意象与通感意象

意象是“语言借以映衬和匹配指称(referent)的融合了主体的主观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与情感性是意象的显著特征。意象来源于经验,但它不同于来自经验的概念,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抽象,而是一种取象,它以具体表现一般,它凝聚着主体的心境、情绪等因素,因而是一种象和意之间的融合,是一种象征。意象成形的基础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进一步说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一种以语言单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意象的运用折射出修辞主体的观物能力、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独特的情感郁结方式。

意象具有多种存现形态,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联觉上,进而上升到心理的联觉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觉的联觉上,建立在知觉的统觉(多维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综合性的基础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联觉表现基础的通感意象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经验的筛选,渗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无论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活动中,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中,通感意象是一种塑造意境的实现手法。可见,通感意象是主体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表达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间的映射藉以言语呈现策略而营造的意象,是一种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诗学、

审美与认知

感觉范畴中的联觉是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修辞语言中呈现的通感意象则更复杂、更高级,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它集文学性、审美与认知于一体。言其文学性,是因为它具有诗学功能,透视出叙事的文学性。言其审美,是发话主体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语言技巧,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觉共同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丰富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共通感是指“将个人感受事物时所享受的愉快、崇高传达给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规律”。参阅林同华:《美学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Zw)]的观念、审美相似律和超时空的思维机制,接受主体就能够发挥想象力,模拟创造(发话)主体的审美定式,去审视、关照和感受通感意象,品味其真意,从而为之动容、为之生情。同时,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现了发话主体认识客观现实、表达意念的思维方式。

[1.诗学功能

诗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艺术,其研究的范畴已超越传统的诗歌领域,涉足到整个文学领域。诗学语言的本质是语言的自指性,聚焦于自身的音响、词语、句法、修辞的审美意义。这样,在诗学的视野下考究文学语言的运用问题时,文学性就会凸显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定义,文学性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有关(自指性),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变异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3]所谓的诗学功能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诗学观的一种发挥,是对诗学语言风格效用的一种认识。通感意象是变异的、陌生化的意象,是意象范畴中的非典型意象,具有标记性特征,即感觉的移借、沟通的表现特征,其诗学功能是构建前景效果。在语言结构上,通感意象能造成语言感受上的陌生感、新奇感,使语言表现具有诗学价值,让人体验到通感意象语言的多感性,语言意境的丰富性和完美性。如“青色的夜流荡在花荫如一张琴,香气是它飘散出的歌吟”(何其芳《祝福》)。视觉的“夜”、“一张琴”,动觉的“流荡”、嗅觉的“香气”和听觉的“歌吟”融合在一起,致使意象在多个感觉域间移动,由此构筑出新颖独特、无理而妙的意境。同样,下例所营造的诗学效果也跃然纸上。

(1)Herewillwesitandletthesoundsofmusic

Creepinourears:softstillnessandthenight

Becomethetouchesofsweetharmony.

(williamShakespeare,themerchantofVenice)

译文:我们就在这儿坐下来,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进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和夜色,是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朱生豪,译)

2.审美功能

通感意象的营造是审美的需要,它凝聚着取象的情状以及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是发话主体从“以眼观物”发展到“以心观物”的心理产物。通感意象的潜在张力就在于人的感官体验的心理表征。发话主体对意义的传递不是靠语言线性组合律来实现,而是建构在对语言超常规组配所营造的跨感官域意象的感悟上。换言之,通感意象是从新颖的角度[CD2]跨感官域的视域[CD2]去把握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感受的相似性,来勾画、渲染取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唤起包含情感意味的拟态意象。这种意象是情感意念的外化形式,是客观“象”(实存“象”)的审美化。它可以超越其客观形质以寻求与情感的契合。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立象”可以传达情意,那“象”与一般意象不同,其美的特质体现在把相异感觉域的情感色彩赋予核心意象上,使核心意象被追加了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而新特征的追加意味着对核心意象审美空间的扩大,由此便生成了像《荷马史诗》中那样绚丽多彩的通感意象:“Likeuntocicadasthatinaforestsituponatreeandpourforththeirlily-likev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诗人把百合花的视觉意象给了知了鸣叫声的听觉意象,同时又把“pourforth”(倾泻)的动觉赋予了听觉,使蝉鸣似乎有了色泽,有了动感。

发话主体借艺术语言营造的通感意象所遵循的理据(motivation)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内趋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维的过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融统一”[4]。因而通感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创造的“陌生化现象”极富新意。如长于营造通感意象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其笔下的“绿”就有寒绿、凝绿、颓绿、静绿;红,有笑红、冷红;雨,有红雨、香雨;风,有酸风;光,有冷光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受话主体对通感意象的接受是一种意象性的审美活动。在艺术语言的刺激下,受话主体在认知域中建构起审美意象,并对其进行意象性解读和关照,将其整合、充实成一个完美意象,即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完形[Zw(DY]“格式塔”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菲尔斯在《论格式塔性质》(1890)一文中提出,经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柯勒、考夫卡发展,于1912年正式创立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对整体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的美学代表是阿恩海姆,他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把主体所具有的完形能力纳入审美活动的研究中。[Zw)],再通过审美判断以把握通感意象底蕴的情和意。这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既要依赖于外部输入的信息(语言语境),也要依赖于解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心理图式。

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想象与联想、共通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通感意象开拓了受话人的情感世界,使受话人可以感觉到通感意象的表情冲力。这两者是统一的[CD2]“表情”是在通感意象的可感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对通感意象的解读就是对发话主体的情感流露、价值取向的重构。

可见,通感意象一方面使发话主体“情趣意象化”,另一方面使受话主体“意象情趣化”,它架构起审美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审美的中介。例如:

(2)Softmusiclikeaperfumeandsweetlight

Goldenwithaudibleodoursexquisite

Swathemewithcerementsforeternity.

译文:[HtK]柔软的音乐声飘逸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味出极精美的味道,

包裹着我让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诗人西蒙斯听了肖邦的乐曲,情感涌动,官能相通,创造了艺术语言特有的境地。乐曲优美动听,诗人仿佛有了“soft”(触觉)、“perfume”(嗅觉)、“sweet”(味觉)、“light”(视觉)、“golden”(视觉)、“odour”(味觉)、“swathe”(触觉)所包含的官能体验。诗人内心的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音乐之美也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由于读者呈象能力的存在,承载着通感意象的艺术语言便能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script)与情景模型(situationalmodel)去体验诗人情感思维的运行过程。这就是通感意象的审美功能。

3.认知功能

通感意象的呈现向我们揭示了主体认识事物的一个新视角。它是把属于乙感官域的意象特征映射到甲感官域的意象上,使甲感官域的意象染上乙感官域的意象色彩。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是隐喻的一种特殊表现。无论是从认知路径、认知原则还是从认知功能来看,通感的认知性都可以从Lakoff和Johnson[5]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得到启发性阐释。但通感毕竟不是普通的隐喻,其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的基点是感觉,即两域均为感觉域,这种感觉域的表现意象自然不同于一般隐喻意象。例如,我们把温觉映射到听觉,就会得到像“coolthesoundofthebrook”(让小溪的叮咚声冷凝下来)这样想象突兀新颖的通感意象句。

通感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相似性的心理联想,而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相似性的联想。这种相似性究其实质就是从不同感觉域的意象中所体验到的心理美感的相似性。由于这种心理基础的存在,在特定的语境、情感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以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去映射另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的认知方式,人类凭借这种认知方式来发展、丰富和升华其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心理美感的相似性为基础、情感为逻辑的感觉域之间的映射也透视出通感智能(intelligence)(包括意象的形成和感受相似性联想的流利性)[6]。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对颖师所弹的琴声的描绘:

(3)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

这两句是把视觉映射到听觉。诗人写琴声的轻快、流畅,像无根的浮云、随风飘扬的柳絮。轻快、流畅的声音是听觉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在此境中类似视觉感知的状态:像无根的浮云,飘扬的柳絮那样。于是,两种感觉域中的意象就相通了。

在通感意象中,意象特征的映射方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表现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简单向较复杂的映射。对此,Ullmann[7]从共时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得到例证:他分析的2?000个通感例句中,有80%呈向上的等级分布(hierarchicaldistribution)。他将调查中的六种感官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在通感意象的运作中,由触觉域向听觉域映射的现象最为普遍,其次是由触觉域向视觉域的映射。这是因为视觉域的语词比听觉域的语词丰富得多。据心理学的统计,正常人大脑贮藏的感觉信息,80%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因此相对视觉域的心理表征而言,听觉域的心理表征更多地诉诸于其他感官域特征的补充。此外,其他感官域中自下而上的映射现象也不乏其例。

(4)Howdoestheroomstrikeyou(你对这个房间的印象如何/这个房间给你的印象如何)?

(5)themustardishotenoughtobiteyourtongue(这辣椒辣得咬舌头)。

(6)theviolingaveasoursound(小提琴发出酸的(刺耳的)声音)。

(7)Sheflashedasweetsmile(她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8)a.aloudshirt(花哨的衬衫);b.quietcolors(朴素的颜色)。

(9)Hisvoicewasacenserthatscatteredstrangeperfume(他的嗓音好似香炉,散发着奇异的芳香)。

上述例句中,感官域的体验特征均呈现出从低级感官形式到高级感官形式的映射。例(4)中的“strike”是从触觉映射到视觉;例(5)中的“hot”是从温觉映射到味觉,而“bite”一词则是从触觉映射到味觉;例(6)中的“sour”是从味觉映射到听觉;例(7)中的“sweet”则是从味觉映射到视觉;例(8)中的“loud”与“quiet”是从听觉映射到视觉;例(9)中的感官的心理体验特征是从嗅觉映射到听觉。

三、通感意象的语言建构

通感意象的语言呈现策略是,在情感逻辑的统摄下,突破语言规范,把隶属于不同感官域的词语组配在一起,使语法产生变格,或用一感官域的感觉去描述另一感官域的感觉,跳越了思维逻辑的常规性,使核心意象的语义兼容了相异感官域词语所特有的语义色彩或确切地称之为情感色彩,从而造成一种独具效果的“陌生化”意象。

在词语的层面上,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伴随着其语义特征的存在而存在。尽管词语的语义特征存在模糊的边界,但仍具有相对的范畴稳定性。那些意义相关联的词构成一定的语义范围,即语义场(semanticfield)。这样,表示感官体验的词语依据其语义的心理表征不同可以归属为相应的感觉的语义场,例如视觉感知的色彩词就应属于视觉感的语义场。正常的语义搭配发生在同一义位汇聚下的语义关联域[CD2]语义场中。具有相同义位的词以其语义特征的相容性而能组合在一起,而不同义位的词往往存在着相斥性,这就是语言结构规约的结果,也就是语词之间构成的逻辑制约和语法规则。然而在语言的现实应用中,常规的语义组合在表达个体感受与体验时有时显得极为乏力,词作为选择的对象一下子陷入贫困之中,于是一种“陌生化”的语义组配形式就成为必要,这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主体鲜活的感受得到升华,人们也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语言本身也因此而意味隽永。通感意象生成的语言形式就是有意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把不同感觉语义场的语词组配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即语义特征的不相容性。从这一点上看,语义组合的“错位”是通感意象构成的灵魂。产生意义“错位”的词语类型可以分述如下。

1.名词型

多数名词可以独立唤起意象,构成名词性自足显像词。在相异感官域的超常规语义组合中,一个名词性自足显像词能把属于自身语义场的感觉特征映射到核心意象上,从而生成通感意象。例如:

(10)themusicbreathingfromher[ZZ(Z]face[ZZ)].

面庞的美丽本是一种视觉感知,是视觉意象的心理表征,它却产生了一种音乐美妙的听觉感受,这种听觉体验在特殊的情境下映射到了视觉域的心理表征上,由此生成的陌生化意象语句写尽了“她”那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

(11)Jean''''sreallyquitea[ZZ(Z]dish[ZZ)],isn''''tshe?

美貌女子的视觉形象本诉诸视觉,却以佳肴类比,顿有嗅觉和味觉的美感,视觉通达了嗅觉和味觉。在通感意象的营造中,名词“dish”触发的嗅觉和味觉的语义特征赋予了视觉域的感知上,从而在言语的呈现上就有了“秀色可餐”的通感语句。

2.动词型

运用与核心词语分属不同感觉语义场的动词,造成语义特征的映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陌生化意象即通感意象。例如:

(12)thesamebrightfaceitastedinmysleep,

Smilingintheclearwell.myheartdidleap

throughthecooldepth...

(13)Hisnamestinks.

例(12)描写情人那张动人的脸,作者不是藉以视觉行为来表现,而是用味觉域的动词“tasted”(品尝),以味觉代替视觉,生成的意象别具一格,感彩显得更浓、更重,也更渗透着亲切感。例(13)运用了动词谓语“stinks”(发臭),使主语“name”(名声)似乎有了嗅觉域的行为意象特征。这是感官域中的感觉特征从嗅觉映射到听觉的语言呈现。

3.形容词型

形容词的运用基本涉及两种构造功能:一是充当定语,二是充当表语,两大功能依据形容词的语义分野或是描述对象的性质,或是表述对象的状态。在营造通感意象的语词范畴中,形容词是一个很活跃的词族。形容词型通感意象的成因是形容词超越其自身的感觉语义场与相异感觉语义场的词语配置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这样,形容词就把属于自身语义场的感觉色彩赋予核心词语,使其词义具有了某种超常属性。例如:

(14)Shealwaysflashedthatsweetsmile,evenwhenencounteringdifficulties.

(15)Hersweetvoicemademerelaxedattheverymoment.

(16)Hernameisfragrantwithgooddeeds.

例(14)、(15)中的修饰成分味觉“sweet”(甜蜜)分别转向视觉和听觉,使“smile”(微笑)和“voice”(声音)都有了甜蜜的特征,使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分别染上了味觉域表现的特征。例(16)以嗅觉“fragrant”(芳香的)修饰“name”,激活了嗅觉域的表现,使“名声”似乎有了芳香的特征。

4.副词型

在语义关系的构造中介入了来自不同感觉域的副词的语义特征,由此生成的通感意象也能产生奇特的意境美。例如:

(17)itisabitterlycoldnight.

天气的冷热程度本应诉诸感觉域的副词来修饰,这里却用了味觉域的副词“bitterly”,于是寒冷似乎有了苦涩,一种奇冷的感觉也随之而生。又如e.Spencer的名句“Sweetthames!Runsoftly,tilliendmysong”(prothalamium)句中“Runsoftly”的语义超常规共现使人感到流水潺[FK(w][tppz1,+3.4mm。3.5mm,Z][FK)],轻柔可触,视觉意象中顿生触觉的感受。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通感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开拓了语言美学领域的新境,是语言美学领域的一朵奇葩。通感意象的语言营构形态可以超越语词范畴的单一类型或多级类型共现的界阈,达到较高层面的语言范畴,如句与段。文中例(3)便是一例,再引英文一例以窥一斑。

(18)thenagaintherewasaburstofsound,andaburstofbrilliantlight,themoonhadexplodedonthewater,andwasflyingasunderinflakesofwhiteanddangerousfire.Rapidly,likewhitebirds,thefiresallbrokenroseacrossthepond,fleeinginclamorousconfusion,battlingwiththeflockofdarkwavesthatwereforcingtheirwarin.thefurthestwavesoflight,fleeingout,seemedtobeclamouringagainsttheshoreforescape,thewavesofdarknesscameinheavily,runningundertowardsthecentre.(D.H.Lawrance,womeninlove)

译文:[HtK]突然,又传来一阵响声,接着是一道耀眼的光亮。月亮在池面上炸开了,白炽、凶险的光焰如碎片一样四处飞溅。完全破碎了的月光像白色的小鸟迅即在池内扩展开来,沸沸扬扬地四下乱窜,与强压过来的层层黑浪搏斗着。逃窜到最远处的粼粼波光喧嚣着,似乎在和池堤喋喋不休地进行争吵,企图逃到岸上去。黑暗的浊波汹涌地压过来,朝着池中翻腾。(李建,等译)

例(18)是用一种感觉去描写另一种感觉。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作者创造出由视觉向听觉、触觉挪移的通感意象:月亮的视觉形象得到诸如“炸开”、“喧嚣”、“争吵”等听觉形象和“沉重”(heavily)触觉形象的渲染。这例通感意象的语言表现形态使人读之联想奇妙,产生一种视之有象、闻之有声、触之有物的复合性心灵感受。

四、结语

通感意象的客观存在有着自身本质性的基础。在揭示通感本质的过程中,其内涵的丰富性获得了不断的扩展与延伸。事实上,我们已看到,在美学的范畴里,通感蕴涵着主体对取象的审美体验,即通感的审美功能,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揭示了主体对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跨感官域的认知方式,而在文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则具有诗学的功能,表现出叙事的文学性。无论从何种角度来透视通感的内在属性,通感的表现形态是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其语言的构建模式,我们能更深入地洞察艺术语言所要表达的感觉的经验。这种经验是感觉在不同感官域中泛化的表征过程。我们也由此能更完整地认识感官联袂所营造的意象的多面特性。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64.

[2]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35.

[3]王东风.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CD2]《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J].外国语,2007(4):50.

[4]骆小所.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J].修辞学习,2001(1):31.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