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13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2

【关键词】园林工程;设计;艺术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对园林工程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工程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给人们创造了游览、陶冶情操的空间。园林工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科,与多方面的知识都发生着微妙的联系。为了优化和园林工程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环境,需要加强对园林工程设计的研究,增强园林工程的艺术气息。

一、园林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了解园林工程设计的内容,首先我们要掌握园林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园林就是在机关单位、学校、居住区、疗养院及工矿区内的广场街心花园或者是专业性园林绿地,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公共园林用地,如森林公、体育公园、植物园及动物园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园林工程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园林的美观设计,而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示出一定的艺术性。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为人们规划出更多的活动与休闲空间,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贡献出一份力量。当前,园林工程设计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性,结合每个地区与城市发展的不同特色,园林工程设计也颇具艺术性和个性化。尤其是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在对园林工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现实社会的环境需求,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反应出特定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下图为园林工程景观设计规划流程。

图1园林工程景观设计规划流程

二、园林工程设计中的艺术性表达

园林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对园林工程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实地勘察,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后,合理选用设计手段与艺术形式,展现出园林工程的独特风格,体现出园林工程的应有价值。

(一)艺术性在规划层面中的表达

对风景园林的设计,首先需要做出整体性规划,立足于整体,具有整体的设计思路,对土地、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考虑。对于园林工程设计而言,艺术性还体现在生态、土方及雨洪管理等多个层面。站在土方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很多园林都采用了大尺度的设计风格,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诠释出了艺术性内涵,例如北京颐和园的设计,就是成功的典范。该园林工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城市规划及土地的蓄水能力,对小水面进行了扩充改造,促使昆明湖可以与山水一同呼应,展现出了园林景观的灵性,流露出了自然之美,无形当中表达出了艺术气息。

(二)艺术性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

设计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对土方工程、排水项目、布景、水景、照明及园路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且要使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与设计形式密切相关,并且对园林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简单的说,园林景观设计,如果满足不了实用性和舒适度的要求,也不能称之为园林艺术设计。在园林工程中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要为艺术,在多数情况下,园林工程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例如在对水井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就会展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其中一处进行平缓设计,而在另外一处进行急促风格的设计,这样一来,两个不同结构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艺术性质,极具表现力。另外,在绿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要更要注重环保性与地域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如穿行在椰林夹道的园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南方城市特有的风情,而在白桦交相辉映的景观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北方的风俗气息。这种突出地域性的园林艺术性设计,不仅可以展示出城市风貌,同时也突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使园林工程的设计更具艺术性,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出了都市风光,展示出了经济性与生态效益性。

(三)艺术性在植物配置中的表达

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中,植物景观是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主要起到了对建筑物进行烘托与陪衬的作用,同时对庭院空间也起到了不同的点缀效果。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很多景观的形成,都能离不开花草树木的衬托。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现代园林建设与景观的设计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对植物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在植物造景中会采用多种方式,强调植物主次程序分明、对空间进行科学划分与合理利用,关注一年四季中不同景物的变化,并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几何、变形和透视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充分利用了视错觉的原理,使园林景观展现出了异样的风格色彩。园林植物配置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而产生的美的组合,它是诗是画,是艺术美最直观的体现。总之,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接近自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地带性的植被作为样板,根据时展特点,尽量展示出当地的风格特点。并要对园林景观进行科学化设计,从而建设出更具科学性的园林景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降低对自然树木的改造,减少人工干扰。比如上海在建设园林景观时,就采用了宫协造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中,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适当的借鉴。

(四)艺术性在园林小品中的表达

园林小品能够起到美化环境、为有人提供休息和公共场所的功能,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包括园灯、园椅、园桥、雕塑、栏杆、果皮箱、标志牌、门洞、景窗、花架和花坛等。不同种类的小品,在园林工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园林小品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展示出了一定的艺术性。例如园林灯能够照明,椅凳能够用于休息,栏杆能够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园林小品作用的体现,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了美化设计,通过艺术加工获得了其他更多的功能。经过艺术加工美化之后的园林建筑小品在提供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了装饰功能。曲折的景墙和精妙的雕塑以及配置合适的花廊,能够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氛围,让游人流连。由于园林学小品的精心设计,使得园林景观如诗如画,体现出了艺术美。

结束语:

园林工程的设计工作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绿环与建设,同时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园林工程设计中,我们要加强对艺术性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表达的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优化设计,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提升园林工程的建设价值。

参考文献:

[1]林F.谈艺术性在园林工程设计中的表达[J].现代农业科技,2011,04(10):14-15.

[2]聂毅.论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达[J].知识经济,2012,04(23):11-12.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3

摘要: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区县,尤其是边远穷区域新县城新城镇的大量建设。普遍存在粗放、同质、照搬大城市、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环境的恶化、农村自然与人工环境的风貌缺失严重等现象让我们对新县城新城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引起充分的重视。追其根源,我们的设计人员的教育培养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使得真正为城镇设计的设计师并未根植于地方,对此区域的历史文化并未深入的了解。这一现象迫切需要改善设计人员的教育培养体系,培养能为本地设计的大量设计师。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性景观设计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十闭幕不久,高层多次提到“城镇化”。1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而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将推进城镇化定调为改革方向,更上升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区县,尤其是边远穷区域新县城新城镇的大量建设。普遍存在粗放、同质、照搬大城市、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环境的恶化、农村自然与人工环境的风貌缺失严重等现象让我们对新县城新城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引起充分的重视。追其根源,我们的设计人员的教育培养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使得真正为城镇设计的设计师并未根植于地方,对此区域的历史文化并未深入的了解。这一现象迫切需要改善设计人员的教育培养体系,培养能为本地设计的大量设计师。

一、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国内景观设计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类:1、规划和建筑教学方面研究中的地域性景观的研究;2、艺术设计教育大类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研究;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新农村建设”与“地域性景观”相结合的研究。

(二)教学实践现状

在教学中往往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基础和案例,整个教学体系也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关于的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也往往以城市甚至是大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模式,城镇的环境艺术设计不过是照搬或缩小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毕业后往往留在大城市,觉得小县城没有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用武之地,而小县城则缺乏设计人员,只能到大城市找设计人员,大项目比较适合找大的设计院或设计公司,但在小县城和城镇中大量的中小项目要么随意搞一搞,要么就是复制大城市。

二、新形势下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意义重大

(一)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符合十精神和理论发展需要。

在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后,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城镇建设的火热与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缺乏,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利用多学科综合交叉,以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充分围绕结合社会需求、生态与艺术三个重要因素展开,研究“地域性景观”作为教学插入点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系统的体现落实,有利于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符合就业需求和用人需求

越来越多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均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性景观”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方向,应该形成不同地域高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改革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立足于城市建设,与城镇尤其是不同地区的城镇地域情况脱节,以及培养的学生专业修养趋同,与生源来源和学生就业去向脱节的情况,将引导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地方用他人需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上专业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上不够。

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时多以“城市景观”、“小区景观”、“休闲广场景观”等内容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片面的景观认知感。专业知识点构架的串讲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发展性与连续性是早期及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滞后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

(二)学科等知识的交叉综合教学不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深度旧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不够的问题,无延伸性与交叉性。有些老师将某些错误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传导给学生,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深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及设计成果欣赏的认知程度。

(三)对学生的综合复杂性教学实践指导不够。

在引导学生深化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体会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多存在只重审美和形式,如紧抠环境艺术设计的比例、平衡、对比等基础的美学角度,作品给人形式感好,而实时操作难、设计内涵不深,仅赋予形式的模仿。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地域性景观”应明确的作为一个教学重点体现在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中,应系统的在这个教学体系中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四、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是与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城镇的教学现状,使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均能体现出适应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设计人员的教学新模式。

(一)“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与地域性景观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将学生课程体系分以下四段内容,按照学生及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对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进行逐级递进与贯通。

1、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特点的基础课程。

比如《平面构成》作为现代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之一,自八九十年代引进我国设计教学体系中后,慢慢取代了原有的一些基础课程,比如《图案》课程则往往不出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了。这使得学生对我国传统的图案、纹样、地方图案缺乏了解,这使得后面的专业课程开始时学生也无这方面的基础了。所以应该考虑恢复或者将这个课程的内容放在某些其他课程中。

2、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特点的专业课程。

比如《景观小品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从我们的教材到资料中体现的理论和案例都是城市当中的景观小品,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和城镇的景观小品无论是从立意、材料、工艺、表现形式都不应该一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这方面知识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很难意识到二者的差别。

3、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

有条件的可选择小城镇建设的设计项目,尤其指导老师有条件的可引入实际的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参加。

4、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实习阶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选择在城市设计公司或设计院实习的学生的较多,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回到当地尝试实习机会,对将来就业有很好的帮助。

(二)适应“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往提出的设计人员培养目标多倾向于城市,城市的设计人员饱和,而小县城的设计人员又很匮乏,加上学生生源有一部分来自区县,所以“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倾向于城镇,应该培养适应当地建设需要的学生,尤其在将来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他们回到当地将有所作为。

改革培养目标应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行业岗位能力内涵和教学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教学目标指向,探索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训环节和项目制教学体制的建设,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不段缩小设计教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和大学生实际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现实差距,培养出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改革“地域性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是解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与地域性景观相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具有针对性、连贯性、实效性的三个教学阶段:一是在基础课程阶段,了解地方传统图案、纹样,以及传统地方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专业课程阶段,了解当地城镇建设的发展以及建设项目,在有针对性的作业中体现能为当地而设计的作品。三是在毕业设计阶段,老师可指导或引入城镇建设的景观设计项目,在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的设计项目中给学生提供机会。

综上所述,改革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地域性和城镇化为着眼点,并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中系统的形成地域性景观的教学内容,理论上,有利于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发展。实践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大和稳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必将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相结合的新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效果;施工管理;措施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注重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及人与自然的融合。近几年,国家对建设投资增多,园林建设市场放开,但随之园林工程质量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风景园林工程是建设风景园林绿地的工程,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管理好工程质量,对园林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有些绿化工程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控

如住宅小区内的绿化陷入尴尬境地,房地产开发商一方面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更为了提高其房价,只得绿化,同时又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皮,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下。另外,还有一些绿化建设单位根本不懂得植物生长习性,盲目为了景观效果,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结果造成大片树木死亡。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2)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只知道机械的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队伍。

(3)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公司

绿化施工监理很多都是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不管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不管树坑大不大,栽下就行;不管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放样、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3、影响景观效果的施工管理因素

3.1项目管理团队

项目管理团队的指挥系统是搞好工程施工的关键,是保证景观效果最有力的主观因素,项目部组强机构由项目领导层、专业管理层、劳务层组成。项目管理团代队的全体项目部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的质量意识

项目全体人员需本着力争“创造优质工程、品牌工程”的宗旨,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无论在场地整理、放线、铺装、园林小品、材料选购等阶段都经过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对材料、半成品、成品均保持高的质量意识。

(2)高的园林艺术追求

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项目领导层、专业管理层对园林需有高的艺术追求,通过不同的施工工艺完美地体现景观设计理念,园林施工是一项基于设计又高于设计的工作。

3.2施工过程的优化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保证园林景观效果的重要环节,但景观园林设计施工图常会存在问题,与现场实际情况相违背或不吻合,所以园林景观艺术能不能完美与现场融合则是施工过程优化设计的关键作用。项目管理团队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及对园林艺术的追求,从施工角度提出科学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案。

(1)硬质景观设计的优化

最常见的园林硬质景观设计主要有园路设计、铺装设计、其它构造物的设计等,例如特色亭子、景墙、水景造型等的硬景设计,此类设计元素一方面体现出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特色,重要的是这些复杂的结构组合如何融合现场元素通过优化从而呈现出优美的视觉效果。

(2)水电安装设计的优化

水电安装的设计图纸通常只是个概念与示意,项目团队的专业工程师必须得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相关数值,将设计优化图反馈回设计单位并经设计单位确认后施工,最终使得水电安装工程科学、实用、美观、环保。

(3)植物造景设计的优化

种植设计图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局部图纸太简单,设计人员对现场环境熟悉度不够,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大场景,而对于一些建筑物的入口、角隅等节点位置没有更好的设计,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人员流动较大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位置。因此项目团队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师、甲方专业工程师去沟通,然后把细节进行优化设计,并根据周围情况很好的完成软景部分。植物造景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3.3施工前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是一个施工准备的重要内容,项目团队专业管理层人员充分进行理解设计图纸,根据施工经验结合现场提出图纸存在的问题,对于需进行优化设计的内容提出专业的建议,协助设计单位作出优化设计或由项目部提出优化设计经设计、建设单位审核确认。

(2)参观学习及培训

良好项目团队的建设少不了学习,在施工前组织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对具有良好园林景观效果的类似项目进行学习考察,借鉴好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园林艺术情操,增加园林的美感培训。对项目团队下达质量任务书,力创优良样板工程。在整体施工过程中善于总结经业,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3.4施工材料的选择

项目所用到的材料都经过采购部门精心挑择,质量通过各个部门的层层把关的。主要苗木都是经过甲方、监理和设计单位到苗圃现场根据设计图纸及景观要求精心挑选后采购运到现场进行种植。

铺装材料的选择注重细节,例如游泳池自然流畅的弧形线条天山红花岗岩石材压顶都是通过现场放样开模,然后根据模样在厂家按相同条件加工生产的,细节的把握才能使整体景观效果更加出彩。

3.5劳务人员的选择

劳务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分级别管理,类别主要分为普工、绿化技术工、水电技术工、土建技术工、装饰一级技术工、装饰二级技术工。对于主控项目及主控部位的劳务技术操作人员必须先进场进行样板施工,样板施工质量及工艺得到项目团队认可后才进行选用。实际实施过程中进行优胜劣汰,各劳务班组之间进行质量等综合评比,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3.6事中质量效果控制

在施工质量形成过程中,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事中动态控制,特别是结构部分及景观外观效果部分,事中控制的关键是坚持质量标准和园林艺术标准。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控制,对于不符合园林艺术标准的半成品及成品及时的调整、纠偏及优化。

3.7保证优质的养护管理

“三分种、七分养”,优质的养护管理是保证景观效果的关键,对于园建铺装等硬景工程的保养主要在于对成品的保护,对于植物的养护管理应按照特级及一级养护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对于名贵品种及大规格乔木需制定专项的养护方案。确保乔灌木生长旺盛,整齐美观,叶色浓绿,花繁叶茂,无病虫害,花灌木树姿美观,整齐、无杂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园林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5

关键词:新技术;景观艺术设计;设计思维

虽然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日益更新进步,但是这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在艺术,比如本论文涉及到的景观艺术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归根结底是缺乏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思维。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景观艺术在这一背景之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论文接下来将从新技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利弊层面进行分析。

1简析新技术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与发展,景观艺术设计领域也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向现代化景观进行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新技术背景为景观艺术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可供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着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思维。

1.1新技术

新技术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第一个字上,所谓“新”强调了与以往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表现出与传统技术相比下新技术的优越性。新技术指的就是新的材料、结构和工作方法,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依托,在景观艺术设计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2社会各阶段的技术与景观艺术状况

工业社会前期,手工技术的景观形态是当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时间段,技术手段与艺术想法比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园艺工作者的整体意识强烈,对细节了解充分,这使得景观艺术得到了整体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为大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与之相辅相成的景观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单一化的艺术并不是主流,这让人们想要追求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景观艺术受到冲击。进入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对社会上的不同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景观艺术的发展也在这个新技术背景之下被推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较我国早,所以我国在当今技术背景之下的景观艺术发展与西方的景观艺术设计轨迹具有相似性,对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取其精华,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新技术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

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背景都会给那个时代下的艺术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研究的对象,以新技术作为时代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新技术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

2.1新技术背景的组成要素

新技术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范畴,因为技术的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以供理解。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兹列如下:①新技术是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化概念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的技术形态,新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传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更加流畅快速;②新技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的组合型技术,技术含量较之前传统技术更高,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性更强;③新技术的形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其更新换代和创新性更强。

2.2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就表现在它的高效性、智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上的各领域工作的效率更高,不仅节省了社会资源的应用,而且针对一个行业或经济体而言,可以极大地减少其投入的成本。新技术的智能性使得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形态以及呈现出来的成果具有更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新颖灵活。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是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一般的技术形态并不能满足新技术背景下的需求和应用条件,所以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具备绝对优势的。具体到景观艺术设计方面,新技术会在景观设计的结构与规划中发挥效用,而且其抽象性可以在景观设计完成之前得到景观艺术设计最后的整体性效果,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调整,除此之外,新技术还可以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效果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2.3新技术对设计思维未来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它对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因此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景观艺术设计之中,这使得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放,不仅仅是沿袭传统的景观设计精髓,景观设计师们的思维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发散的方向靠近,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不必再受到传统艺术设计思维的限制,可以紧跟时展的潮流,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化的景观艺术作品。新技术背景之下不仅仅对解放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同时对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和技艺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文提到了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景观艺术的设计应用过程中,现代化的技术是景观艺术设计可以采取更加高效智能的手段,而不是像传统景观艺术设计一样停留在手工画图,人力操作的低级阶段,这同样是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3结束语

在信息革命之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上述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下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变革,思维的进步是艺术进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新技术还给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实施方式,这也给景观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潜力。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的发展在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只是就现在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正视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技术的进步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挺.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初探[D].江南大学,2009.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2):61-64.

[3]张瑞睿.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系统化构建——论“点—线—面”的思维模式培养[J].美术大观,2012,(10):168-168.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6

一、现代风景园林施工工艺和管理的现状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风景园林工程行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其未来前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只能够提供极少数城市中的居民观赏的状况,使风景园林景观具有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和宗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的迅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行业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不断的扩充和丰富的行业内容,打破了过去各行如隔山的模式局限性,各个不同的行业之间互相的交融,都潜移默化的推动着我国风景园林建设行业逐渐的向前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目的和理念远远不止这些,但是风景园林的施工工艺和管理中存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风景园林的发展,只有通过对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够满足现代园林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我国有关园林建设工程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不完善。

我国制定园林建设工程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行业的法律法规,是为了能够指导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规范的进行施工,为提高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整个体系能够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就实施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法制系统的建立开始的比较晚,在很大程度上其施工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的太多了。

2.可被利用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土地不足导致其发展具有局限性。

我国人口众多,自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就逐年的增加,出现了目前城市人口居住占地的压力很大的局面,然而就是这些人口密度十分高的城市是最需要风景园林建设的,最近这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些城市的用地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善,但是这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用地紧张的状况。

3.现代风景园林施工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混乱。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施工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施工组织计划性太弱、操作没有严格遵照标准和规范。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目标是要把设计转化为园林景观的实体,园林景观的效果是否能被良好的营造出来主要取决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由此可以加强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就尤为的重要了。其次,我国风景园林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必要的技术作为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个行业想要发展和进步是不能离开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必须把技术作为发展的保障,不然的话会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现象。

三、提高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技术管理的策略

1.建立全面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

技术管理的依据就是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园林建设工程与城市所具有自然生态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旨在能够做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质量时工程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寿命。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城市中的居民所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关心程度和要求都在逐步的提高,目前城市环保问题成为了生活的中的焦点问题,质量责任的地位就十分的重要的了。全面的质量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所占有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很多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并不完全是由施工技术造成的,很多的情况是由施工的管理者没有遵照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标准,所以,必须狠抓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不仅让管理者还得让施工者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严格的质量体系,并且切实的开展有效地质量控制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所建设的工程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这也是实现质量目标、确保项目有效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

风景园林建设旨在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其主要内容是借助丰富多样的植物给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园林绿化需要比较专业性的施工工艺,从花草树木的栽培选种再到修建整形,都不可以离开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对风景园林进行施工时,通过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以及操作工艺等实践活动,园林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了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操作难点。所以,园林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园林施工工艺和技术,还必须具有学习先进园林施工技术的意识,拥有“始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确保大到游览区和公园,小到盆景和插花这样的细节工作都能体现出生活的美感,不同的园林工作者的艺术作品都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意味深远。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元素是其他的艺术作品所不具有的。这些都不能离开技术的支持。

3.加强施工管理以及队伍的建设。

第一,推行项目监理制。实行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在保护了业益的同时,又能够使施工单位的利益得到保障,监理人员应该掌握科学的评估工程质量的方法,秉承公正、诚信的理念,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督促及时地整改。第二,加强施工队伍以及管理的建设。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是否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关键之处就在于管理的水平以及施工队伍的素质。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不仅工序比较复杂,而且专业性还很强,所以必须严格的控制人员选用的程序,这就需要风景园林建设项目的管理部门应该选择专业素质较高地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再根据施工人员的特点和岗位要求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必须着力于提高风景园林的施工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水平才有可能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四、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7

[关键词]“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2-0125-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招标课题“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关系的研究”

[作者简介]戴启文,景德镇市经贸委主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助理、工商学院院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企业组织文化;

黄勇,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筹与管理。(江西景德镇333001)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经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景德镇称都之源,景德镇因瓷而得名,也因瓷而出名,形成了一个集地名、产品名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中国瓷都”的称号曾经让这个城市“独领数百年”。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好机遇,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其高档陈设瓷的市场份额不仅急剧降低,而且日用陶瓷在市场上也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一个千年老字号区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以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振瓷都盛誉。

一、“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郭沫若曾作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的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能宪,2005)。然而在既往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把景德镇或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十分不相称。建构“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的提出,被认为高屋建瓴,史无前例,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举足轻重。

那么,何谓“景德镇学”呢?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及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可见,“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

1.“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主要阐述“景德镇学”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揭示其架构体系与价值体系。

2.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研究景德镇陶瓷生产器型、装饰、功能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陶瓷工艺和哲学思想。

3.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究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景德镇陶瓷四大传统名瓷与景德镇陶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风格入手,研究其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独特的景德镇陶瓷的器物美学。

5.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从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风格和样式、器型、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连关系。

6.“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从“景德镇学”的价值体系入手,阐述“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而凸显“景德镇学”对“景德镇”品牌提升的重要意义。

7.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自古至今,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融合,积极创新,从而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盛况,形成“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面貌,形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千年不衰的辉煌。千年制瓷历史概括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创新,创新即景德镇之魂,并用创新的精神,千年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技法,不断创造出至精至美的瓷器以满足世人物质的和审美的需要。

8.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市和兴市之源,“瓷业兴,百业兴”。重点研究景德镇区域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区域的重要影响,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开发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9.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系统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0.景德镇地域文化。主要研究“景德镇”得名由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景德镇地域文化与陶瓷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用艺术人类学、地域文化学的观点和文化地理学等的观点,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

1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系统研判中国各地名窑与名品的基础上,从材质、装饰、造型及烧成等诸多方面,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演进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并探讨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12.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主要从坯体的构成,釉的种类与组成及装饰工艺等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力,进而表现其特有的科技史与科技思想。

13.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主要从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和玲珑等装饰表现手法,以及纹饰入手,详尽地探讨景德镇陶瓷的装饰文化及其特征。

14.景德镇官窑文化。主要对官窑的形成和特征与管理模式及其历史地位进行研究,揭示官窑文化对景德镇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和管理的启示。

15.景德镇陶瓷经济史。运用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从中、微观层面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在历史中寻找突破与启迪,进而振兴景德镇陶瓷经济。

16.景德镇陶瓷创新研究。以历史为主线,系统探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在景德镇文化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

17.景德镇民窑文化。主要就景德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窑和民窑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民窑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与景德镇官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各自对形成景德镇瓷都地位的作用。

18.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主要从陶瓷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出发,系统探讨景德镇坯、釉用颜料的开采与加工,坯体成型、窑炉结构与烧成装饰工艺,凸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19.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主要阐述陶瓷习俗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及其特征,揭示陶瓷习俗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交易以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的关系。

20.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主要从器物语言中,研究和诠释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意识及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陶瓷物质文化的研究中阐释陶瓷器物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21.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从作坊的分类、布局、器具、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陶瓷作坊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意义以及作坊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2.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主要从以坯房、窑房、窑炉为主的瓷业生产建筑以及商贸、行会、生活建筑为研究对象,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历史与建筑特色,研究和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及其规律。

23.景德镇陶瓷文献。从《陶记》、《天工开物.陶埏》、《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以及《浮梁县志》等古今陶瓷文献入手,阐述陶瓷文献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4.景德镇陶瓷与科技。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生产中瓷土配方、色釉的开发、烧成温度、工艺技法等进行研究,阐明科技进步与景瓷独步天下的密切关系。

25.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主线,探寻景德镇陶瓷的传播路线及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展示景德镇所以称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镇”这一世界级品牌的价值。

2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轨迹而展开的,其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研究史进行研究,现实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世界各地提及陶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是陶瓷的代名词,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弱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区域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缓慢,“景德镇”这一区域品牌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其经济价值在逐步稀释至尽。为此,拯救“景德镇”,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十分重要。

1.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理论上而言,区域品牌是社会公共资源和财富。区域品牌更加容易传播,传播力强,影响力大,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属地产品的附加值。如挂上统一标志的枫溪陶瓷产品在2006年广交会陶瓷展区的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高雅、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的各式产品,吸引着参展商的目光,使枫溪军团在本届交易会上取得了1.7亿美元合同成交额的可喜成绩,“枫溪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实际是一个沉淀的结果,集群是区域品牌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价值积累也有利于集群的建设。由于没有意识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缺乏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遭遇发展的瓶颈。基于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集群基础,着力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继续做大做强的最佳战略选择。

3.区域品牌提升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国内外陶瓷业竞争十分激烈,就国内而言,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作为市场的一种调控,大品牌联合起来清理市场是一种市场的正常行为,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品牌重组。同时,由于能源短缺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萎缩,部分大品牌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促成行业性的洗牌,将部分劣势品牌清理出局。而且,区域品牌的提升势必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产业的手段之一。

三、“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关系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陪伴了景德镇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千年了,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领域,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景德镇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武断的,这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将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方面,去丰富和完善“景德镇”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景德镇学”的研究就是“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研究。

1.“景德镇学”学术构想的提出,不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促其和“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显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去研究“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演变里程;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观念背景下,不断的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进行丰富,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发展“景德镇”区域品牌。

2.把景德镇区域品牌视为一种区域文化,以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展示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品牌研究的品位,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

3.用文明史的观点,以大量鲜为人知、未曾面世的图片、实物藏品照片和首次公诸于世的文献资料,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考辨与研究,将景德镇地区文明的早期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

4.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单一艺术背景下陶瓷研究的局限性,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克服了陶瓷文化研究的艺术本位主义。摆脱以往的“闭门造车”的艺术创作,在产品设计、品牌内涵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景德镇”品牌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1.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品牌代表了一种或一个系列产品的质量、文化、品质、社会属性、使用阶层等内涵,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那些被当代人所遗忘、所忽视的陶瓷历史,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如对《周礼・考工记》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其中说到,“凡陶旖之事,髻、垦、薛、暴不入市。”意思是说,凡是陶人和旖人的成品,若有损伤、顿伤、破裂、偾起、不坚致的,不许出售。可见,中国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者对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十分重视。

2.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在国外,无论哪个级别的品牌,都有严格的制作和生产标准,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则不那么受到重视。所谓标准化,是经营上的标准化,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到服务的标准化。比如温州的打火机,首先必须拿到这个打火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权,按照国际化标准接轨角度,制定出标准来。这个区域品牌的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

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历史上曾长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与其在制瓷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领先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的制作工艺,结合当前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同时向其他产瓷区和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重新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陶瓷生产和研发中心,再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进而重振“景德镇”区域品牌。

3.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信息。“景德镇学”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资料和行业信息,这将有助于“景德镇”品牌在短时期内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信息,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如在”景德镇学“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工程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部级或国际级综合性工程中心,它有两项职能: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产品、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

4.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良性发展。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宋代以后,独特的官窑与民窑两大生产体系的形成,进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行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主要的陶瓷生产地、集散地普遍设立了行会组织和会所。从古代制瓷业的行规制度中,我们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行业组织和行规来协调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消除无序竞争,以保护业主利益,促进行业的壮大发展。所以,当前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协会都要制定完善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办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陶瓷行业的竞争秩序。同时,协会要组织好陶瓷行业的产学研协调,引导本行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技术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侵犯本行业正当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武跃丽.塑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2]胡大利,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前沿经济,2005,(4).

[3]马永平.区域经济品牌何去何从?“陶瓷封都”与“区域经济品牌”的思考[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7).

[4]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5]陈和平.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J].科技创业,2006,(6).

[6]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王能宪.为构建“景德镇学”[J].光明日报,2005-07-21.

[8]郑云云.“景德镇学”能否进入国际视野[J].江西日报,2006-09-16.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习方法差异师法自然

园林作为一门学科专业纳入教学体系最初始于西方,从1901年哈佛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专业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我国在50年代开设园林专业的时候也基本上沿用了西方的课程体系。随着时代的改变,虽然有所改进,也是更加与西方接近。其实,课程体系的安排就是学习过程的安排。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现代园林与西方已没有多大的区别。此处要谈中西园林造景艺术学习方法的差异,只有也只能从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的角度谈。

任何造景方法,造景风格的形成与继承都有其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这些方法和过程的不同就会导致风格的不同。学习造景不应只是学习现有的造景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如何学习造景的方法,并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去经历学习的过程,才可能真正理解前人的造景方法,形成自己的造景方法。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别,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少提及,那就是学习方法的差异。中国现代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形式上已越来越接近,这与他们学习方法的接近是分不开的。

一、中西园林造景艺术审美观念的差异

关于中西园林美学思想的差异,彭一刚先生在他的《唯理与重情——中西园林美学思想比较》一文中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中国园林之所以呈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风貌,这自然要归因于不同的造园观念和美学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西方在造景形式上更强调人工美,“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而中国传统园林则力求洒脱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西方把“自然美”与“艺术美”分开,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黑格尔认为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自然物的堆砌。中国人却没有把自然美和艺术美明确分成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在植物的应用上,西方是对这种自然材料人工化,中国是对它拟人化,即自然的人格化。孟兆桢先生也曾说过:“园林之至理在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恰恰道出了中西园林各自的长处,中国传统园林强调把人的性格和情感溶入自然,西方园林强调对自然的人工化,体现人的意志。

由于对待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西方造园刻意追求形式美。形式美既然能够抽象概括成为法则,便有章可循,并且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凡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都能给人以清晰的次序感。中国则倾心追求意境美,所讲的是含蓄,虚幻,藏而不露,言外之意。这自然也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西方造景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美的标准和尺度,可以说是“唯理”的。中国则是“重情”的,希望通过造景艺术来抒发思想感情,甚至把人的情感附加在自然材料上。如果说西方园林造景追求形式是为了“悦目”,那么中国传统园林造景追求意境是为了“赏心”。

二、中西园林造景艺术学习方法的差异分析

正由于西方对待自然美的态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学习造景的方法不同,这种不同必然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同。虽然西方和中国都认为“自然美”是“艺术美”的素材和源泉,但西方认为自然有缺陷,需要人工改造,同时又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给这种人工改造过程确定美的标准和尺度,于是有了以形式美法则为核心的形态美原理,这一原理概括了许多规律化的模式和规范化的概念术语,如:黄金分割,强调统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方形、直线……以至后人在学习设计之前都得从这些原理开始,特别自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建立以后,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基础课程都有构成艺术,而构成艺术就是形态美原理的具体化。这一学习方法确实对设计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包括园林设计。这种学习方法对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感觉,理解形式美规律,训练设计思维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时至今日一直在延用,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学习也一样。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代造园形式与西方有很大相似的一个原因吧。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自然,在哲学上有“天人合一”观念,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艺术上一直提倡“师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同时,把“自然”作为审美的参照标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说的就是此意。古人作山水画必先游览名山大川,从自然山水中领略自然美的精华,然后才能“胸有成竹”。西方绘画多从人工的几何体素描开始。中国传统园林是受中国山水画影响的,因此在造园领域也一样强调“师法自然”。由于造景主要是运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观为参照,甚至有时是模拟自然。这种学习方法不像西方的那样“有理可据”,那么严谨、理性。向自然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感性的思维活动,而且因人而异。当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性的造景方法,这只是这一方法实践的结果,都来自自然。通过从自然界学习造景这一过程,人们得到的不仅只是一些具体的造景方法,更重要的是个人审美感觉的培养和锻炼,也是美感材料积累的一个过程。这种“培养、锻炼”和这一“过程”才是“师法自然”最重要的内容。一个现成的“如何造景的方法”与“如何学习造景的方法”相比,后者更有意义,这就像“金子”之与“会指石成金的手指头”。

三、中国传统园林中学习造景方法的困惑

中国园林在经过古典园林的高峰之后,也受到了西方形式美原理的影响,现在又经历着生态原理的指导,但却没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形式。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追求于“形——形式”,忽略于“意——意境”,浅薄于“理——生态原理”。

虽然中国园林有上千年历史,但真正的园林理论并不多见,大多是建立在师徒口传技艺上。这种师传徒的过程,虽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方法衰退的过程。在实践中积累可以不断的提高,但是这种实践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越来越局限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以郑元者“艺术起源应理解为复数”的观点来看,显然在它发展的同时,离其“源”也就越来越远。如果不经常返回其“源”来学习的话,它的发展速度就会减慢,他的创作方法就越来越贫乏。

任何艺术都有其历史延续性,但在历史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断层或失传,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发展到顶峰的中国传统园林,在封建制度瓦解之后,失去了它的社会背景。“五.四”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园林艺术的文化背景也越显淡漠。人们更加注重对实用性强的新形式的接受,少了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也由于后人对古代文化传统了解的深度不够,传统园林艺术就越显曲高和寡。再加上为少数人服务的古典园林形式不能满足大众化的功能需求,而被冷落。于是传统园林的创作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被西方的模式所代替。可以说传统园林对现代的影响已只剩下一些形式的模仿和照搬。传统园林艺术得不到充分理解和发展,传统的学习方法得不到继承和改进,就不可能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这正是当前中国园林的困惑。

四、“师法自然”重在过程的体验和观念的建立

中国传统园林在“师法自然”观念的指导下创造了辉煌,这值得起我们总结、研究和借鉴,但仅仅停留于此地就难以发展。我们应立足于“借古开今”,因为传统园林毕竟是“流”,我们应抱着学古而不泥古不化的思想。几十年以古人画迹为师的大画家王原祁,后期去过北方伊洛和终南山以及南方豫章,由于接触大自然而新鲜无比,在画跋中写道:“方信古人得力,以天地为师也”。传统园林创作是自然山水的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大自然是其创作之“源”,为了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仅停留在“流”是远不够的,若停留在“流”则如石涛批评的“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所以必须探其“源”,以“造化”为师,才可能有新的突破。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当前重提“师法自然”应立足于现代。现代人对“自然”这一概念的理解已与古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尊重是哲学(包括美学)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对“自然”的尊重更多是生态意义上的。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师法自然”除了像古人师法其形、师法其意之外,更应师法其理。生态法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法则。

前人的经验技法固然可贵,但师法自然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就越远,“自然”作为园林艺术的“源”,离之越远,经验与技法就越专,这就像在钻牛角尖。如果一个园林工作者没有对自然的真正体验,没见过真正的溪流,何以理水?没登过天然的山峰,何以叠山?不了解植物的生存环境,又如何运用植物?于是就只有照着前人的做。即使接触过大自然,如果不抱有“师法自然”的观念,是无法真正体会自然之“理”的。

西方园林为何后来影响那么大,除了它有易于掌握和易于理解的形式美规律、程式化的表现技法与设计思维训练方法外,还有以“形式美”为审美参照的审美参照体系。要想提倡“师法自然”,就必须提高“自然美”的美学地位,建立以“自然美”为审美参照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筱祥.中国山水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理论的探讨[J].园艺学报,1964,3(1).

[2]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9

关键词:陶瓷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外语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99-03

景德镇因“瓷”而兴盛,“瓷”铸就了发展的灵魂,加快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必须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力求转变,将其转变为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新产业。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必为陶瓷经济的发展培养并输送一大批具有文化艺术素养及文化创意的高级人才。

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

1.发展现状。所谓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陶瓷产业为载体,将传统艺术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和社会需求相融合,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要素,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以促进传统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1]。将景德镇特有的人文优势与文化创意、陶瓷工艺技术等相结合,发挥景德镇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全面提升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着力打造陶瓷文化创意园区,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意人才的管理开发并不重视,人才稀缺、结构不合理、管理方式非常落后、工资收入没有吸引力等是目前创意人才管理和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2]。创意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制约陶瓷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创意人才的匮乏。

2.陶瓷文化创意人才。目前景德镇虽然有十多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十来所和陶瓷艺术相关的院校,但是依然存在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人才以陶瓷制作技术为主而中间层次的陶瓷创意设计性人才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来看,目前陶瓷创意文化产业设计的人员80%左右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而三十岁以下的则比例非常低,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3,4]。与此同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地方高校所培养的陶瓷类人才大多不愿意留在景德镇工作。从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传统产业的人才转移。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具有真正创意的师资更是缺乏。最后,陶瓷企业自身也没有真正的创意人才培训手段和方案。

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途径

1.文化素质与外语能力的结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当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应将外语教学与陶瓷创意产业文化紧密结合,将富有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经济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作为语言技能培养的文化背景,突出“语言能力+文化素质”的应用外语人才的培养,创新性地将本土陶瓷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入现有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其优势是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但是外语的学习水平往往是该专业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不仅需要众多具有创意及陶瓷文化艺术素养的人才,更需要文化创意人才来将艺术文化与产业连结起来,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艺术类人才外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创意文化产业与世界经济接轨。

2.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我国,workintegratedLearning(wiL)和Cooperativeeducation(Ce)这两个词组都被译成“工学结合”,在欧美等国家,“工学结合”是比较流行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5,6]。从字面上理解,它是指工作整合性学习,所指的是从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特定技能的学习方式。具体就陶瓷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里的“工”或“工作”可以理解成为“陶瓷艺术工作室”。私人工作室一般可分为三类:创作型、投资型和家族作坊式,其中创作型的工作室由学生和对陶艺有兴趣的个人开办而成,虽然投资少、工作设备比较差,但是作为在校陶艺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利于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利用陶瓷工作室,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应用能力。此外,工学结合也也可以理解成为工厂(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采取“课堂学习—工作实践—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校内模拟的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以及后两种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还可在景德镇本地或者全国各陶瓷产值区域,广泛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则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很好的平台,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增加社会认可度,为学生较快的融入社会创造便利条件。艺学结合:“艺”指的是陶瓷工艺技术,“学”指的是陶瓷艺术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意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对陶瓷创意产业而言,陶瓷创意不仅是艺术概念,更是经济和产业的结合。为发挥景德镇陶瓷工业的传统优势和促进新时代陶瓷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陶瓷工艺必须走向世界,在陶瓷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人才市场对于专业化的外语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在加强艺术类学生陶瓷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良好语言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其次,对于外语类的学生而言,也要大力实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发展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升非艺术类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创意产业人才必须是宽门径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创意开发技能,又要懂市场、懂艺术[7],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的新方向,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课程建设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

1.对人才培育机制而言,作为陶瓷文化产业的精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应将艺术专业之外学科的学生整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中,在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教育训练上,在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文化理论的积淀,也要注意到实践的作用。

2.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课本学习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才能够实现自我超越。首先陶瓷企业应提供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创意人才应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理念和规章制度,这对于发展和激励陶瓷创意文化及实际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其次,企业应形成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高校、陶瓷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通力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打造第二课堂,加强企业员工的艺术实践环节,强化员工的动手技能和实践能力,并鼓励陶瓷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实施“工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工学研的合作教育[8]。

四、现实意义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培养适应陶瓷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意人才,则有利于优化景德镇的产业结构,把消耗资源型为主的传统产业改造成以技术与创新为主的节约型高附加值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景德镇城市竞争力。

就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而言,有利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根据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人才培养;为地方拓宽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需求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胡玲,熊伟,陈美芳.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文化,2011,(05).

[2]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

[3]左艳芳.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6).

[4]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

[5]黄芳,纪富贵.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4).

[6]Hall.J.w.Cooperativeeducationforthefuture.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2000,(34).

[7]童冬生,江旺龙,于芳,方文龙.基于三螺旋改进模型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化学工程与工艺前景篇10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

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镇是我国最大的产瓷基地。从元明时代开始,景德镇逐渐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景德镇大约有近四分之一的常住人口从事陶瓷相关工作,这是中国其他地方甚至世界各地都无法与之相比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党与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瓷都的文化艺术得到迅猛发展,从品种到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与发展。

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很多收藏的目光都转向景德镇,逐步聚焦景德镇陶瓷艺术。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其艺术是多彩纷呈的,在文化与技艺的双重积淀下,景德镇越来越向世人展示出制瓷的精湛与资源的丰富,而能工巧匠们的不断创新,更是为整个陶瓷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现今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将悠久的制瓷工艺与现代审美意识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大胆创新中寻找新的艺术生机,入之于富有地方风土人情与博大文化内涵的景德镇陶瓷,使得整个瓷都艺苑大放异彩。以“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四大特色享誉全球的景德镇陶瓷,备受各种收藏学家与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从丝绸之路开始,景德镇瓷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古瓷在各种拍卖市场的价码也是一路攀升,引起收藏投资界的一阵又一阵轰动。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古瓷艺术品的稀缺性,其昂贵的价格或难辨的真伪,必然让更多的陶瓷收藏者将目光转向个性化制作、价格始终的现代精美景德镇艺术陶瓷。越来越多海内外收藏者钟情于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收藏,以藏瓷为乐,以藏瓷会友,自得其乐。在全球经济不太稳定的形势下,景德镇艺术陶瓷仍能保持不凡的艺术收藏价值,同时有别于其他收藏品的美化环境功能,都使得其收藏价值不断提升。因此,景德镇艺术陶瓷慢慢被众多艺术品投资收藏者定为收藏首选目标,成为真正聚集人们目光的陶瓷艺术品。

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

不可否认,现在的景德镇陶艺人,正将五千年的传统中国文化融入陶瓷这门古老的艺术。比如瓷绘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250余幅的画面讲述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画面人物展现多达3800余次,每件绘瓷经过多重加色,多次烧成至成品。为了烘托陶瓷的质感与色调,往往可以通过古彩、新彩、、墨彩粉彩等多种用彩技术的结合,多重灵活运用。一般的制瓷程序是这样的:①破土制坯,吹釉烧瓷坯;②构线,第二次烧成;③粉彩打底,渲底色补线,第三次烧成;④整体渲染,粉彩点苔,第四次烧成;⑤补色整理,第五次烧成;⑥墨彩描金,第六次烧成;⑦刮金。整个过程工艺复杂、秩序井然,虽然烧制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但其中涉及到各种专业美学如民俗学、建筑学、园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知识。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散点透视,打破时空界限,将不同的人物与情节组合到同一画面上。不同身份性格、性别年龄的人物,可以在瓷版上形成惟妙惟肖的场景,将不同人物的表情与姿态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景德镇艺术陶瓷在诸如瓷版画这样的全新艺术传承过程中,为整个景德镇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三、百花齐放的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

随着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艺术陶瓷雨后春笋般涌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比如在釉上装饰的墨彩、新彩、广彩、古彩、粉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描金等等,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各种雕刻技法。而各种颜料的釉色更是多姿多彩,一个瓷厂就有上百种颜色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最为突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而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均已超过历史水平。当前,景德镇已逐步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陶瓷机构、陶瓷生产、陶瓷教育与科研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曾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以其深厚书法与国画功底,以在青花上表现出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将南北文化通过陶瓷这个媒介得到完美的融会贯通。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祖传的书法用笔、国画用墨的艺术手法带入景德镇,融入景德镇陶瓷,不断光复发扬光大。

在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张艺谋通过精彩的画面向全世界演绎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而景德镇陶瓷文化无疑成为当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亮点。在这个盛世收藏的年代,民族与世界是相通的,而景德镇数以万计的陶瓷艺术家们,正以这样一种信念与理想,在前仆后继的浪潮中为陶瓷艺术奉献全部的青春与热情,这些都是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勇.景德镇陶瓷艺术探索及反思[J].艺术市场.2005(06)

[2]舒丽鸿.浅谈艺术陶瓷装饰及其发展趋势[J].陶瓷研究.2010(04)

[3]詹明荣.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探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3)

[4]石峰,郝海望.关于景德镇艺术陶瓷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陶瓷.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