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十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22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

【关键词】历史复习知识整合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2

对历史发展的线索的掌握、历史规律的归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会不够精确。以至于历史现象不能对应相应的历史评价,同类历史现象无法上升到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生了一定偏差,那么在高考历史中极易形成错误认识,这是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体系,才能羸在高考。

一、知识整合,强化体系

学习过程充实、漫长,要步步为营,学生在对教材熟练掌握的基础,必须学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类化、固化,不断的巩固知识体系。

(一)抓住线索、提纲挈领

历史基础知识穿越古今、横跨中外,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首先就要找历史发展的线索、抓v史发展的主线,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1.梳理时间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历史发展是岁月的累积,在悠久的岁月里学生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而不“张飞打岳飞”。学生只有明确历史发展时序,才能把众多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发展进行掌握。

2.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提纲挈领。中国近代史曲折反复,学生比较头痛。其实你只要掌握几条线索即可:一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史;三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史。

3.归纳历史的阶段发展特征。归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就等实现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宏观掌握。再如中国近代史,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化难为简,轻松掌握

深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高度统率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重点化,将难点简单化。找出史实之间的联系,把史实高度整合起来,做到轻松掌握。

1.抓关键词句,精简知识。学生要学会做历史学习的“小裁缝”,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剪裁,做到由多变少、由粗变精。如斯大林模式,核心就掌握关键词:高度集中,就能了解斯大林模式。

2.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简单概括,便于轻松掌握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史上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将之总结为“四个四”:即四个原因,四个条件,四次探险,四点影响。就这样把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做选择题也不容易将原因混淆。

(三)学会归纳,简单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同类事件的在发展上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在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方面的共性,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更有利于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

1.归纳历史事件发展原因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如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其原因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思想的转变和主观因素,再将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

2.归纳同类历史事件纵向整理。如党的一大二大直至十八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各国的思想巨人;重要的战役;或以第一、较早等作为依托进行归纳。

3.中外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比较。

二、温故知新、掌握理论,升级体系

(一)学思结合、学习理论

1.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历史要进行反思,思考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历史与现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新知,服务于当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准备,这正是历史的教育功能之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历史发展得到启示。

2.熟悉历史的基本理论,思考历史的基本理论。将历史知识放在理论下思考,从历史知识中求证历史规律,从理论高度去驾驭历史,必然使学习历史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强化学科的基本素养

对于历史一词的概念理解,对于史料、史论、史学基本观点等有所认识,对于塑造知识体系是锦上添花。

(三)学习新史观、刷新历史知识

随着新史观的提出,对于历史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原有评价渐趋不合时宜。学习全新七大史观,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四)联系热点、回归社会现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回顾过去,这样的历史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学会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对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既然如此,历史知识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也就有了时代意义、时代价值和生命,从而深化历史知识。

1.联系热点,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近几年来的三农问题、反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来突破这些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2

一、归纳概括材料主题

归纳概括材料主题类试题通常是题干给出几个史实材料,要求学生准确解读上述材料,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它们的中心思想或共同主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难度较高,是近年中考主题类试题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契合了初中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体例,需要高度重视。

【例1】(2015・山西)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一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a.唐朝经济的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答案】D

【例2】(2015・江苏淮安)下面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图片,把同学们带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请你依据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答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或中华民族的抗争、奋斗、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华民族求解放、求民主的历程)。

【应对策略】归纳主题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客观历史事物再认识、理解和评价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比较、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归纳提炼历史主题。要准确解答此类试题,①必须准确理解上述历史事件的内容和意义。如例1,先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四幅图片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奘不辞辛苦到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友好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②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或相似作用。例1中的四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归纳概括观点、结论

这类试题通常是题干给出课内或课外的史实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出观点或结论,旨在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例3】(2015・贵州安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依据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总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

【答案】a

【例4】(2015・安徽)大国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某班同学以历史上“法德两国的战与和”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当法国外交部部长罗贝尔・舒曼1950年5月9日呼吁就欧洲煤钢联营的建议进行讨论时,(德意志)联邦政府毫不踯躅地完全同意,并准备与之合作……对于法德两国来说,其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建立煤钢的共同生产后,法德之间进行任何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物质上也不可能。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上述文字材料,你认为法国与联邦德国在当时有何共同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欧洲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法德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1)愿望: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或寻求两国关系的和解;防止两国再次发生战争;开展经济合作)。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或促进了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盟的成立)。(2)合作共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

【应对策略】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步骤是:(1)认真阅读材料内容,读懂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多个材料还要分析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2)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考查哪方面的历史认识。(3)找出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接,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熟悉教材很重要,它是准确答题的基础。如例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课本内容可知: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归纳概括原因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演变过程,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背景,也都有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因时空范围广,纵横联系多,历史信息含量丰富,而成为学生学习、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概括原因类试题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题干不给材料,学生必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二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原因。后者是目前归纳原因类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

【例5】(2015・四川雅安)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利用外来的经济援助

C.成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答案】a

【例6】(2015・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超过8%,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实业家的投资;统治阶级的政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应对策略】一要了解历史原因的类型。历史原因一般分内因、外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只有弄清设问所指,答题才能有针对性。二要构建原因分析的模型。不同的历史原因需要不同的模式来分析。如例6,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从以下方面概况。根本因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政府政策因素:南京国民政府制定鼓励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政策。资金技术因素:比较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商人或企业家的个人因素:自强不息、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三要紧紧抓住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通过简洁的历史语言直接归纳原因。

四、归纳概括特征、趋势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特性,在题干设问中往往有“说明”“表明”“反映”“特征”等词语,目的是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例7】(2015・四川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B

【例8】(2015・海南)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答案】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公平交易”“和平交往”,至少要答出其中一点)

【应对策略】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其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归纳概括的方法也因事而异、因问而异,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归纳。(1)抓本质属性法。一般来说,事物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或发展趋势的基本方法。(2)角度归纳法,又叫领域分析法。阶段特征是某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总的状况,一般需要从最能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初中历史教材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七个单元),并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归纳为:远古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3)纵横比较法。比较法是归纳事物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归纳,既可区分事物各自的特点,又可挖掘其共有的特征。(4)联系目的法。历史事件的特点,有时表现在其目的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可以加深对历史特征的认识。如例8,从材料一我们不难概括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那么,如何概括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如果联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再结合本题题引“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很容易概括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五、归纳概括影响、作用

目前,各地以能力、素养立意的历史试题特别重视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的考查,而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则更能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9】(2015・山西)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a

【例10】(2015・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可见,在1861年的改革中他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二

明治维新部分史实列表

时间内容

1868年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1871年政府下令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随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1871年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873年政府颁布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共同作用。

【答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统治巩固和扩大)。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概括;类型;训练;方法

概括既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规律,历史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概括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归纳式概括。

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两翼,从逻辑学上讲是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在历史学上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

(二)点睛式概括。

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有:2008年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2009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由此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思想”、“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三)概要式概括。

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概要式概括能使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

二、概括能力训练与培养方法

(一)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史论结合法的运用。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200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实归纳抽象出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主要形式。不仅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如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三)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方法进行训练。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知识掌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8-0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初中历史是一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曾说:“记忆乃智慧之母。”准确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往往很多学生把掌握变成了死记、硬背,浪费了大量时间,记住的知识却很少,学习效率很低。要使学生高效、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眼、鼻、耳、口等各种器官作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力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以人教版部分历史知识为例,谈一谈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词,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利用歌诀结尾,“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26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鸦片战争”一课中,在课堂总结时,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5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应侧重于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

2、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作为教学设计,都具有相同的部分,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具学具的准备等,但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设计。其具体要求如下:

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方法的举例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的设计

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优秀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各部分中都尽量随机而不生硬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或对方法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了这两个历史知识信息的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更加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了。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人在准备做某件事时与蜜蜂筑巢的区别在于人事先有了一个设想或设计,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即使在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都会徒有其表,其效果将会不屑言之。好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设计。

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尾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87-1

历史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尾声”。尾声是一堂结尾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分钟,是应该引起我们老师认真关注的。历史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尤其是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课外花很多时间在历史上。那么,在历史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归纳式结尾法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提纲要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就我的实践看,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佳,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总结,常用的可让学生扩写“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本课小结,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小结,然后,同学们互相对照,老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一般归纳结尾法采用表格式、问答式、体系式等方式。比如我们在介绍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就表格归纳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

二、练习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教学的各环节都应注意贯穿“思维训练”的主线。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这种结尾的方式也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在临近下课时,学生均显得较为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在抑制状态,这个时候出上几道练习题,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再度兴奋。尤其是选择题的练习,选择题是使我们的考试提高率达到B的保证,因此在课堂的节尾中,腾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练习,既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还经常采用抢答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尤其是在“五严规定”和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我们最好在课堂上精选练习及时巩固。现在各学校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及时训练及时巩固。

三、表达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复述所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用语言表达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特别是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不敢发言,这对历史课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在学生表述时,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呵斥学生,如果这个学生表达的不完整或有错误,那就再叫一个学生起来表达,直到完全正确。“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特拉弗斯语),据此,为设计好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必须注意设计好课堂结尾教学的终曲,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做历史主观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话、用俗语来回答历史问题,缺少历史专业用语,所以学生心理想的和表达的不一定完全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心理所想的准确表达。

四、留白:阅读整理型结尾

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自己的讲授上,捆在作业练习上,推进题海里,而要尊重学生,尊重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的结束留出一段空白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利用,学生或自主阅读课本内容,适当整理课堂笔记,或把考试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归纳,只有自己归纳整理的才是自己的东西。采用此结尾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对我们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表面上我们好像“无为”,但其着落点却是学生的“有为”。当然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留有空白,务必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这几分钟是老师特意留给我的,我有丰富的知识,我有同学们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空白时间无形地由强烈的表现欲、成功欲激发出一种对知识、能力的不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总之,历史课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固定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因课而异,决不能生搬硬套,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些具体的情况,如结尾要过渡自然,要精心安排与设计,从而使整个教学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帖;结尾要注意语言精炼,结尾时语言一定要少而精,切忌华而不实。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注意提炼升华,形成知识的理性升华;结尾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为了赶任务而匆匆结尾,走过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因人施教,努力探索与选择最佳的结尾方法,使课堂结尾具有概括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记忆方法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问题可能就是对各种繁杂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储存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花上一定的时间加以记忆,只有记住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才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记忆历史知识大致可以采用两种记忆方法,一种是机械记忆法,另一种是意义记忆法。机械化的记忆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记忆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加提倡意义记忆的方法。在意义记忆的过程中,广大师生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很多有趣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在这些记忆方法的帮助下,历史知识的记忆不再是单调乏味的事情,反而变得比较轻松有趣。以下笔者总结几种历史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趣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歌诀记忆法

所谓歌诀记忆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韵律把一些或者一类历史知识聚合在一起,利用歌诀朗朗上口的特点来帮助我们记忆零散的知识,由于记忆效果明显,这种记忆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例如,在记忆北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措施时,我们可以编个歌诀来记忆: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枝。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歌诀就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诸多措施轻松地记住了。又比如,在学习近代史时,各种各样不平等的条约内容往往是一个记忆的难点,这时候,歌诀记忆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天津条约》,我们就可以把它编撰成这样的歌诀来记忆:四国签约在天津,外国公使驻北京;增开十处作口岸,外船航行各岸;游历经商加传教,鸦片合法四国笑;英法军费各二百,赔偿英商又二百。相较于一个个的知识点,歌诀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能大大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二、归纳记忆法

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历史知识点往往是又多又乱又零散的,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相较于其他的学科知识,在记忆的工作量上显得更大。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来进行记忆,这样不但有效减少了记忆的工作量,还使得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我们可以把同类型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纳记忆,如学了中国古代史后,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把古代史部分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民族关系的演变、对外关系问题等板块,然后以归纳后的板块为单位进行整体记忆;也可以按照历史演进时间就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1921年的第一次党代会、1922年的中共二大、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1937年的洛川会议、1945年的第七次党代会、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这种一边归纳一边记忆的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记忆的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地图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有效地将历史同地理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历史知识的空间感。不仅如此,通过历史地图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更加直观化,这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记忆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方法中,地图记忆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记忆春秋战国的知识点时,光是记忆这些国家的名称倒是不难,但是连带着这些国家的位置、势力范围等内容就容易混淆,这时如果我们对照历史地图来记忆,历史知识就会更有空间感,从而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

四、浓缩记忆法

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将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句话、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来记忆,显然,这种浓缩记忆法对于压缩知识点、减小记忆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中这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方法。例如,在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把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一条南北大动脉,二是两百万人参与开凿,三是大运河途径的三个重要地点:起点涿郡、中点洛阳、终点余杭,四是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是指大运河沟通的五条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是指大运河途径的六个省份。就这样,把大量的内容浓缩起来进行记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把一个个的点进行拓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在很早之前,笔者的一位历史老师曾这样说:“在记忆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记住是唯一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把知识点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的方法,哪怕这个方法别人无法理解或者很奇怪。”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方法众多,但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方法,事实上,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有效降低记忆负担,还使得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体会到记忆的快乐,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9

一、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一位成熟的教师绝不是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行,而是要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性地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首先,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如,教材中有些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其次,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基本素质才能在新课程下扮演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角色,也只有这个角色的成功扮演,学生的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中成功体现出来,教与学才能真正互长。

二、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入手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而材料解析题的归纳和概括之间关系是很微妙的。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方案。

首先,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在了解了归纳与概括的关系之后,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应该仔细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理解材料,是解答好材料题的第一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材料题,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对所给的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学生一看到材料题,往往会马上阅读所给的材料,其实这样做并不恰当。正确的做法应是先读设问、后读材料,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清思路,进行正确判定,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第二,关注两头,寻找信息。在所给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内容做简单介绍的地方,往往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注重材料首尾两头的内容,寻找可利用的有关信息,千万不可漏读。第三,读懂读透材料。只有读懂了所给的材料内容,才能根据材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解答。对材料进行阅读时,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是粗读,主要目的是要大体了解材料叙述的基本内容,如时间、人物、事件等。第二遍是细读,主要是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是有重点地读,就是带着设问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挖掘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联系。

2.应该正确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对材料进行着正确的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有效信息,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重找关键词语,不论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材料的核心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有利于尽快地确定材料的核心思想。当然,别忘了有些关键信息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处。第二,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所给的材料不管难度多大,往往都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的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这就隐含了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因此,确定了材料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之处,也就能对材料进行正确地判定。第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寻找相关点。所给的材料目的是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在阅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有效信息。

3.应该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准确表述

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正确分析,最后是为了解决所提出问题,因此准确、恰当地进行解答是材料解析题的最终落脚点。在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文字表达时,应注重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注重解答好第一问。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有多个设问,各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因此,第一问的定位作答显得很重要,是否准确、完整将会影响下一问的判定与作答。第二,注重对设问的审阅。在设问中,往往会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的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语体现了设问内容的标志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准确度。第三,注重层次分明,要体现整体性。一些分值较多的设问,往往要求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因此整理答案时要分点回答,条理清楚,而且不能只具体回答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影响其整体性。第四,注重语言的规范。这里的规范,一是指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二是指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因此学科能力的养成要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有:

一、问题归纳小结法

就是通过一个问题总结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学习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三四课的内容可用一个问题小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怎样演变的?”然后,把秦朝创立、西汉继承发展、隋唐完善、宋展、元朝变革、明清强化整合为一个问题,把三课课的知识贯穿起来。

二、示意图归纳小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