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46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网格计算;信息化;建设;作用;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1.037

[中图分类号]f270.7;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1-0059-02

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各类复杂问题无法采用企业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处理。针对这些情况,一种新的技术——网格计算应运而生,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网格计算的特点

网格计算的思路是聚合分布资源,支持虚拟组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比如,分布协同科学研究等。网格计算通常具有虚拟性、共享性、集成性、协商性等特点。

虚拟性是指将现实中存在的资源与用户虚拟成网格资源和网格用户。网格资源主要向外界提供具有虚拟化特点的接口,网格用户主要利用网格资源提供的接口对网格内所有资源进行全面访问。

共享性是指对网格内的所有资源共享使用。广大的网格用户除了能对所有网格资源共享使用外,一个网格用户也能够共享使用各网格资源。

集成性是指网格能够把各管理领域、各管理平台、各种能力的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所有资源全部集成起来,从而产生一个有机体,对各个区域中使用资源的相关者加以协调。

协商性是指网格资源需求人员与网格资源提供人员彼此沟通协商,以获取良好的服务,实现具体的需求。

2网格计算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2.1作用

网格计算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以下介绍网格计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2.1.1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为了使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前提条件是要保证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目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高低完全由信息的连通状况来决定。众所周知,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是最核心的任务,然而在网络建设及发展中常常会发生信息“孤岛”现象。网格计算主要是将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个超级计算机,以确保互联网中各种资源的应用处于连通状态,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实现计算机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高效使用。

当资源共享目标达到后,企业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闲置资源就会被有效地利用。比如,在时差为12个小时的各区域中,一个区域夜晚闲置下来的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给另一个是白天的区域使用。如此一来,资源就会得到良好利用。

2.1.2企业信息化效益增强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合理节约边际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网格计算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目的的实现。首先,在企业对信息资源产生新的需求时,可采用网格计算技术,无需投入太多就能够对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加以使用,这充分说明运用网格计算能够让中小企业在不购进价格相当的计算机情况下就能运用到性能高的计算机。其次,企业应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来开展有偿服务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2.2影响

网格计算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影响。

2.2.1对软硬件的建设造成的影响

以往企业在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时,经常盲目投资,购置先进的、性能好的硬软件。而运用网格计算后,不必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使用网格计算后,我们能够对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加以使用,其中涵盖了研究中心当前使用的高性能的资源,由于软件对使用端没有太大的要求,也就是瘦客户端,所以,企业应将重心放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效利用当前的资源,并非盲目购进价格不菲的软硬件。因网格计算中的各类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因此,企业应加快构建氛围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2.2.2对网络建设造成的影响

网格计算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各种服务均是由互联网提供

,中间少不了会涉及各种数据的传输,因此要想提高数据传输水平,应不断推动网络建设,其中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高速网络的建设等,保障网路带宽及传输水平。

2.2.3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网格计算中,必须做好资源共享的安全控制工作。网格计算能够跨越很多企业、很多系统或者个人,它们在安全控制方面的要求及使用的安全措施都不一样。因此,相较于其他一般的信息系统,网格计算的安全控制工作难度更大。网格计算技术应及时提供访问控制等安全管理机制给站点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自己明确何种资源能够共享、具体的共享人、何种资源不可以共享。安全控制机制涵盖了身份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应充分考虑技术(如网络防火墙、病毒防范等)、制度、人员几方面的因素,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网格计算还会导致信息管理、服务工作发生巨大的变革,摒弃传统的静态、被动的服务模式,实现动态化、主动的形式,不再采用以往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朝着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信息服务机构的优势作用大大提升,信息服务会越来越健全。

3结论

综上所述,网格技术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普及,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安全问题、规范问题、资源共享中的经济问题等。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高速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资源需做到共享,当前使用的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已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急需利用网格计算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快速建设。此外,网格计算技术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行,建立以网格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尹锋,许向阳,李学勇.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j].图书馆,2007(3).

[2]张建华,孟晓明.网格是企业信息化的理想平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2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务实可行、兼顾适度前瞻,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全省物价系统综合业务应用,提高办事效率和绩效管理水平,强化对市场价格监管的信息化手段,促进物价管理工作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全省物价系统价格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处理好信息化与业务需求、资源整合与应用开发、信息公开与安全保密、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关系,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杜绝和消除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现象。

二是应用集中、服务延伸。根据“建设管理集中统筹、应用服务延伸基层”的原则,梳理全省物价系统业务应用,省局集中开发一些典型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云计算应用复制或虚拟化技术采用集中部署分级管理的模式向全省各市州县物价部门推广,将物价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尽量在省局完成,形成业务应用和数据向省级集中,应用服务功能向下级延伸,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覆盖全省社会公众和价格服务对象。

三是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整合全省物价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统一物价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建设省级物价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构件仓库,实现应用搭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和孤立的应用系统。加强价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数据源头唯一、标准统一的价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形成集中存储管理、统一质量控制、有序共享服务的格局,实现基于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业务应用互联互通。

四是需求主导、重点推进。以满足物价部门履行价格管理职能需求和社会公众的价格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提高行政效能、公共服务水平、价格监管、稳价惠民等方面,重点推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规范性强的核心业务应用,突出服务能力和应用效果,防止盲目建设和铺张浪费。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围绕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逐步实现由物理式的“集中办公”向以门户网站为窗口、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化协同办公转变。

五是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省局统一制定和落实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行政服务规范化、监督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物价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应用开发、资源目录、业务协同、信息安全等方面标准规范,统筹建设网络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

六是技术领先,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技术对物价管理水平的提效作用,鼓励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物价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提升物价系统公共服务能力,创新价格监管方式,提高价格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统一规划、分级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力争5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全省统一物价电子政务网络,物价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系统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物价系统门户网站成为物价政务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所有对外服务的价格管理职能都能够实现网上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全省物价系统实现在统一的政务平台上进行协同办公,不仅要建成“数字物价”,还要实现“阳光物价”,使全省物价电子政务水平、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树立全省物价部门良好形象。

(二)主要任务

一是深化物价电子政务应用。面向社会公众、价格服务对象和各级政府,扩充电子政务信息量、增加服务事项、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提高价格信息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价格服务水平,增强决策支持和价格管理能力。

二是推动系统内应用系统互联互通。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的业务,优先部署应用系统建设和推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如价格举报、价格监测等;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要根据各级物价部门共同的业务需要,有选择地推广,推动互联互通;对在建或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规划指导,把互联互通作为系统建设的重要条件。

三是推进全省物价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业务协同的要求,加快各级物价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与共享体系,通过建立并依托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扩大信息交换范围,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提高全省物价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和灾难备份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突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工作重点

(一)建设省级数据中心

完善全省物价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物价业务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

一是以物价业务为核心,组织相关联的业务数据,实现对内业务使用、对外服务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集中利用、集中管理,为省、市及全省其他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根据业务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清理,梳理业务数据,建立收费项目标准库、全省价费文件数据库、收费许可证和服务监审证管理数据库、价格监测数据库、价格服务对象数据库、价格诚信数据库、价格举报管理数据库、成本监审数据库、价格认证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集中采集整理全省物价业务数据、市场价格数据,为定调价、市场价格调控和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抽取、整合各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图表展示,通过建立物价业务分析模型,完成统计分析、决策咨询系统建设,为各级领导直接提供各类价格信息动态、业务报表和统计分析资料等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支持提供信息服务。

(二)构建三大支撑平台

一是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和现有纵向网络,构建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虚拟专网或业务专网,实现系统内互连互通,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省统一物价电子政务网络支撑平台。整合全省省市两级物价部门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进行管理和合理利用,为全省各市州县物价部门提供网络和硬件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全省物价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体系,制定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研究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信息采集和的核准及登记备案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支持各级物价部门的业务应用与协同。

三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及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等应用;加快全省物价系统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支持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应用;统筹规划建设全省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分级分层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

(三)重点推进五项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一是门户网站群及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建设全省物价系统门户网站群,将门户网站群建设成为物价系统对外服务的公共平台、价格宣传和信息公开的窗口。完善网站的网上办事和公众互动功能,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示”的网上办事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定调价等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受理查询、结果公示,并开发丰富的网上公众互动功能,建设场景式导航的网上服务大厅和手机门户。

二是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平台。通过对现有价格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创建各类海量信息资源库,有效保证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安全的数据访问和信息交换,并提供灵活多样的全文检索方式及个性化服务。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内容管理系统、信息与检索服务、信息交换与接口以及安全措施等。构建覆盖省、市两级物价部门的信息资源目录,实现覆盖全省系统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提供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信息共享服务。建设全省物价系统公文交换和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系统内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

三是行政权力运行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全省物价综合业务办公平台,开发政府调定价、收费项目管理、收费许可证年审、服务监审证年审、价格认证、成本监审等业务应用系统。对省物价局的各类物价业务应用实现根据行政职能确定业务事项、因事定人,按照人员不同的角色分配相应的业务管理权限,争取实现全省物价系统使用统一的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最终实现全省物价系统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业务云应用;建设物价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梳理各级物价部门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规范办理流程,开发行政权力和服务运行平台,实现办事流程和服务过程的电子监察功能,提高办事效率,达到按时办结、优质高效服务的要求。完成行政许可事项、收费许可证和服务监审证办理及年审、定调价、收费项目审批及标准调整、价格鉴证等事项的对外服务流程化管理和应用支撑软件的开发工作。

四是价格监测及市场价格监管平台。为了进一步强化物价部门市场监管能力和平抑物价的手段。围绕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市场价格监管等业务需求,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开发价格监测和市场价格监管平台,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在价格监测、市场价格监管等领域推广精细化网格管理。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大中型超市、农贸批发市场等企业法人价格诚信数据库,营造良好的价格诚信环境,规范和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五是视频会议及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具备视频会议、调度指挥、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物价部门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决策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急管理,全面提高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开展紧急价格干预和价格调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切实提高物价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置能力,确保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灵敏、有序、高效。

四、进一步强化“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州县物价局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物价部门要安排至少2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专门负责电子政务工作,加大协调力度,完善推进机制,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真抓实干,切实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地要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工作管理机制,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省局将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强系统内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和调研,建章立制,督促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加强全省物价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制订完善系统内有关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平台与网络运维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办事与协同业务、电子监察与考核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管理创新,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符合我省物价工作实际的有效做法。

(三)规范管理,保障投入

各地物价部门要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申报、审查审批、招标采购、监理、开发、测试、验收、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等各环节工作,既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又要避免重复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3〕1号)文件要求,规范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地物价部门要加强门户网站、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务窗口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倡导和推动物价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向省、市两级物价部门集约化运维管理,鼓励非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工作中的经常性、一般性技术服务适度外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轻财政负担。

(四)重视人才,加强培训

各地物价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切实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个人待遇和生活质量,敢于重用,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结合实际需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推行应用技能测试。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3

本文研究的地形图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各方面状况的描述、反映和记录,而不是指地形图本身所包含的房屋、道路、等高线等地物、地貌要素。其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图的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这些地形图信息一般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空间分布范围,另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具体内容。地形图变化信息是指地形图变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此外还包括发现变化的时间(巡视时间)、发现变化的人员(巡视者)。地形图更新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更新过程及成果具体内容的记录。本论文所指的地形图更新信息主要包括更新方法、更新的数据源信息和更新的过程信息。相关规划信息是指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成果。规划信息具体包括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项目的名称及编号、项目的完成时间、完成人员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用地红线范围等。

2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方法

2.1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的含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份: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一般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和40cm×50cm矩形分幅,10cm×10cm为一个坐标格网。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指在空间上以格网为最小单位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从实现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将地形图信息赋予了相应的地形图格网。在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时,格网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来合理确定。

2.2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方法

本文主要以1:500、1:1000地形图为例进行研究,地形图格网的划分在地形图图幅的基础上进行,格网的编号也在地形图图号的基础上确定。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建立整个测区的地形图格网的索引。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获取的原始地形图信息在空间上一般表现为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所谓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就是将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转化为规则的格网范围。该过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同一坐标系统下进行,二是规则的格网范围必须完全包含不规则的多边形地形图信息范围线。地形图信息范围线格网化的同时,根据其坐标值,可以计算相应格网所属的地形图图号,进而得到格网的编号。经过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可以得到多个与之对应的格网,这些格网通过编号可在整个测区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2)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将原始获取的地形图信息内容作为属性赋予地形图信息范围线,二是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赋予相应的每个地形图格网。为便于管理,不同类型的地形图信息范围线可以设置不同的图层、颜色等。

2.3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可以通过格网编号在整个测区内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包括存储、查询和统计等。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是对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存储在数据库文件中的地形图信息,可以利用数据库的查询语言,根据地形图信息中的某项或者多项具体内容进行单一条件或多重条件的查询和统计。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工作就是定义数据库表,确定其数据结构。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定义了格网表、格网巡视记录表、地形图变化内容表、格网更新记录表、格网放线记录表、项目信息表、项目类型表等七种相互关联的数据库表。

2.4地形图信息的入库

地形图信息的入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完成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绘制、属性输入,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二是利用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接口,以格网为单位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数据传输至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库表中。

2.5地形图信息查询方法与结果输出

地形图信息查询包括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规划放线信息三类信息的查询。地形图信息查询主要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以数据库表中的任一字段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满足多重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在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中继续查询,进而得到查询结果。从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的满足设置条件的所有格网,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展绘出来,并根据需要定义图层,输出为图形文件。

3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以《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例,介绍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以autoCaD2008为平台,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利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VisualC++8.0)和autoCaDobjectaRX2008SDK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而成。

3.2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系统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功能,一是基于autoCaD2008平台的图形处理功能,二是基于microsoftSQLServer2005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系统参考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设计。根据系统需实现的功能,将系统分为图形绘制、格网计算、数据交互、数据库管理、查错纠错、成果输出六个模块。

3.3系统应用

3.3.1利用系统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

通过查询地形图更新信息,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了解地形图的新旧程度。

3.3.2利用系统快速统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

通过查询地形图变化信息,以格网为单位,快速统计出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为地形图修测项目的立项工作提供客观、充分并且定量的依据,并可利用系统输出地形图现势性情况统计图。

3.3.3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

利用《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如某年内利用建设工程竣工图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地形图修测项目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完成了多少规划放线测量项目,涉及多少个地形图格网,于是可以预测这些区域的地形图即将发生变化。

4总结与展望

4.1总结

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一个效果良好而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较之基于图幅管理地形图信息,在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基于格网的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测绘管理部门可以编制更加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地形图修测计划,从而避免重复测绘,节约测绘费用。以autoCaD2008为操作平台,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系统、高效的管理。可以实现海量地形图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查询,是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方法的较好解决方案。

4.2展望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网络信息化

0.前言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也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公路工程建设的规模庞大、工程很复杂、施工的时间很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公路工程造价没有控制好,将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为了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在建设施工时就要反复进行计价。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信息具体应用到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上来。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行业中来,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也不例外,巨大的规模和工程的复杂更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通过公路工程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实行信息系统化要依靠国际互联网先进技术,才能对工程造价管理数据快速处理,将数据统一存储、检索,方便查询,让管理的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为工程造价管理所用的报表提供方便。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化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数据审核方法,它将建立一套完整的造价资料存储和进行分析比较的功能,实现模拟方法对工程总价进行计算。

现阶段人们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深,对信息管理还采用了原始方法。很多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项目的业务工作上,对工程造价管理不够重视,也未能理解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一个很好的共享平台,建立信息网站可以为社会有关部门和政府提供服务,还可以为建筑行业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目前这个共享平台还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而未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详细的探讨,很多时候会由于信息网上的信息不够完整、不能能及时更换而给用户查询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还不高,提供的信息还不完整,整个系统管理还不够规范。在我国有些省市虽然已经连网,但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信息网,各个地区编码和格式存在差异,不时会出现重复和交叉信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还很不方便,不利于网站的维护。

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1它是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人们越来越需要信息资源,对信息的处理也逐渐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在我们的建筑行业中,对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也必须从原来的模式转变成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让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2.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当前建筑材料的价格占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大约百分之六十,而且还会持续增长。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材料的价格高低对整个工程造价成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实施网络信息化以后,管理部门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看每个地区材料的价格,根据这些价格比较分析,然后再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掌握全局,对建设投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2.3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编制的价格估算表都是在国家统一定额指导下制定的。近年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出,定额也要不断更新,对工程造价实施网络系统信息管理,也让编制定额的管理人员工作更加轻松。当前我国在建筑市场中都推行招标制度,但每个地方的材料价格和费用都不一样,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掌握材料价格、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制定出施工方案,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要了解施工企业的情况有一定难度。采用远程数据通信方法处理信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分工明确

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实行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由国家总部负责工程建设、维护以及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平台,并制定出有关的标准数据,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审核。每个省市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负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管理工作,对本级的信息化平台加以管理,可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计价信息和政务信息,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本地方本行业的工程造价指标和价格信息进行上报,指导和监督下级工作。

3.2对工程造价数据管理加以规范

要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工程造价的数据。管理机构要利用每个下级部门和相关企业上报上来的文件成果来建立相应的数据,还要努力开发工程造价编制软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收集上来的工程造价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建立一个数据库,从而为工程建设所要用到的工程造价价格、指标和指数提供数据。

3.3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加强建设它包括计价依据信息,包含我国的计价规范和统一定额;政务信息,包括有关的行政法规、政策许可以及工作动态等内容;指数,包括不同时间段工料机价格的走势和造价指标等;工程造价指标,包括工程各个阶段的消耗量信息和单位造价等;价格信息,包括材料、人工和机械等主要因素单位价格内容等。

3.4要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各个部门都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监督和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对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加强学习,要吸收信息化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信息化管理安排到日常工作上来,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 [科]

【参考文献】

[1]石勇民,支喜兰.公路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5

【论文关键词】物流信息;物流信息平台;网格;体系结构

【论文摘要】针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提出了物流网格的概念,并基于globus tookit的五层沙漏结构搭建六层物流网格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网格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与信息共享。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成为虚拟企业联盟之间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作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这就要求跨越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空间差距,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异地协同的快速物流活动,因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要想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共享,需要彻底改变以企业网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为面向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应用网格技术。综观国内外文献,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具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研究很少,而对于将网格技术应用于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文献基本上没有。虽然网格计算还处在起步期,但是已有学告将它看作是下一阶段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并开始研究网格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建设工作”。本文抓住技术发展方向,将网格技应用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之中,并构建六层物流网格体系结构和基于网格的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方法提供支持。

2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新技术不断应用的今天,物流与商流相辅相成,与信息流和资金流共同服务于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领域。我国有远见的物流企业都积极关注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或引进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求把本企业的业务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尽快地融人一体化的伞球物流网络,mis、mrp、mrpll、erp、lrp或pos系统如雨后春笋一般现在物流企业中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各自为政,各企业的存储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互不连通,企业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存信息平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服务被动、物流不畅等问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存在小伞、不规范、通用率低的现象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埘现有物流信息进行伞、系统嫠台,而要埘现有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将涉及许多异构的数据源,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系统异构,即数据源所依赖的业务应用系统、数掂库管理系统乃至操作系统之间的不同构成了系统异构;(2)模式异卡勾,即数据源在存储模式上的不同;(3)来源异构,即企业内部数据源和外部数据源之间的异构、如何将现有物流企业信息资源无缝地集成到物流业务流程中,将现有的物流企业平台无缝地集成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是当今面临的重大难题。网格的出现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格是继传统因特网和web之后的第代因特网传统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将要实现因特网所有资源的拿面连通“网格计算使用开放的标准和协议来肩用分布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从而在异构、地理上分散的it环境中创建一的系统映像。”

物流网格是用于有效实现特定网络应用功能的,能够协调和控制异构环境下各种资源协同工作的具有一定架构标准和开放性能的下一代网络计算基础设施本文在此对物流网格的体系结构进行探讨,并搭建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实现物流资源的动态加盟、一体化访问和协同使用。

3基于网格计算的物流网格体系结构

3.1网格体系结构概述

网格问题就是在虚拟组织(个人、机构或资源的动态集合)中灵活、安全、协作的资源共享问题。在虚拟组织中,各个分布、异构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可被封装为统一的接口,以一致的方式访问,即实现了虚拟化。

网格体系结构是关于如何建造网格的技术,它给出了网格的基本组成与功能,描述网格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集成的方式或方法,刻画了支持网格有效运转的机制。五层沙漏结构是一种影响较为广泛的网格结构模型,其主要特点是简单明确,侧重于定性的描述,以层次化的“协议”为中心,同时也突出服务和api/sdk的作用。globus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广泛使用的网格计算软件,globus toolkit2.0对五层沙漏结构有着比较完善的支持和实现。

3.2物流网格体系结构

物流网格是在网格环境下透明访问异构数据资源的新体系结构,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广域、异构、分布环境下如何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何从地理分布的各种异构数据资源中获取数据,并通过地域分布的协作和处理,如何从数据源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提供决策信息。本文借鉴五层沙漏网格结构搭建适用于物流行业的六层物流网格体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分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应用层和决策层,如图1所示。

在该网格模型中,通过独立于开发语言、部署位置和运行平台的各种物流网格服务接口,位于网络上任何位置、任何平台上的任何物流企业的客户端均可无缝地访问物流网格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

3.2.1构造层及物流网格系统资源接口。物流网格构造层的基本功能是控制局部资源,并向上提供访问这些资源的接口。它构建了一个虚拟层次,将不同的物流平台信息基础设施抽象为统一的逻辑实体,屏蔽了物流信息异构平台和主机环境带来的差异。上层的网格服务只需通过标准的物流网格系统资源接口,即可访问和操纵底层分布、异构的物流网格资源,包括程序代码库、存储系统、网络资源、计算资源、目录服务等。

3.2.2连接层及物流网格核心中间件接口。物流网格连接层能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任务管理、通信服务和安全服务,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构造层的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都在这一层的控制下实现,各种异构资源的授权验证、安全控制也在这里完成。通过物流网格核心中间件接口向上层提供对构造层资源的安全访问。

3.2.3资源层与汇聚层及物流网格应用服务接口。资源层的作用是对单个的资源实施控制,与可用资源进行安全握手,对资源进行初始化,监测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资源分配和优化,统计与物流有关的资源使用数据。汇聚层的作用是将资源层提交的受控资源汇集在一起,供应用程序共享使用。汇聚层提供过程管理、数据管理、交易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协调多个物流资源和企业之间的工作。

网格应用服务接口提供将数据访问服务透明地嵌入物流企业现有应用程序和业务过程的基础接口,提供基于标准的编程接口(如传统的编程接口odbc、jdbc和基于web services的接口)和查询语言,以无缝接入应用层并提供丰富的业务和数据。

3.2.4应用层及物流网格数据挖掘接口。应用层分为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用户代码部分提供后台应用,通过任务分解与部署将任务分解至相应的终端,通过虚拟经营过程进行协同物流配送与补货,使用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出相应的用户友好界面。网格调用部分调用底层提供的各种资源与管理功能,为物流各相关企业、相关机构与相关客户提供各类应用服务,启动和记录各个层次上的物流活动和物流业务,如记录定单内容、作业程序选择、定价和开发票、安排存货任务、运输、质量保证、保险、合同、客户调查等。应用层具有各种原始数据,可进一步为上一层提供网格数据挖掘接口。

3.2.5决策层。拥有数据的目的是使用数据,物流网格的最终目的是为物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技术,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使物流网格发挥出最大效益。决策层提供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和制定战略计划等功能。管理控制功能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控制物流活动,将物流信息作为“变量”与标准进行比较,考察和确定指标体系是否有效、物流活动是否正常,包括金融衡量、质量衡量、顾客服务衡量、生产率衡量等指标;决策分析功能使物流信息以决策结论或决策依据的形式展现,协助管理人员鉴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及策略上的可选方案,作出有效的物流决策,如进行运输生产日程安排、存货水平和管理、网络/设施选址配置、与第三方的垂直一体化等;制定战略计划,在物流信息的支持下,开发和确定物流战略,如集中的、以利润为基础的顾客服务分析、能力与机会的开发和提炼、战略联盟的形成等。

物流网格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基于广泛信息共享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将有形的信息通过网格提升为无形的物流计划,该体系结构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底层支持,为物流网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4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是基于物流网格体系结构搭建的,其目的是在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并完成在基于web的综合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最终实现物流信息的资源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模型如图2所示

各种物流企业及相关业务单位的各种信息平台,包括销售时点系统(po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相关行业信息平台(如银行、政府、金融等)、用户等来源各异的各种数据,在基于物流网格体系结构的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中实现了集成,通过该平台向物流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各种物流基础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包括物流网格元数据管理、物流资源管理、决策支持服务、用户管理和物流电子商务等功能。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6

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办法最新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了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整合公共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是指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委派网格监督员对责任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特定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传送至处置部门予以处置,并对处置情况实施监督和考评的工作模式。

责任网格是指按照标准划分形成的边界清晰、大小适当的管理区域,是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地理基本单位。

部件是指窨井盖、消火栓、电力杆、电话亭、防汛墙、道路护栏、公交站亭、交通信号灯、道路指示牌、垃圾箱、行道树、加油站等与城市运行和管理相关的公共设施、设备。

事件是指占道无照经营、非法占道堆物、毁绿占绿、违法搭建、非法客运、无证掘路、餐饮油烟污染、非法行医、非法食品加工等正在发生的影响公共管理秩序的行为,以及暴露垃圾、道路破损、墙面污损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状态。

第三条(管理原则)

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遵循条块联动、资源整合、重心下移、实时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部门和单位职责)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席会议负责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负责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是所辖区域内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主体,其所属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承担具体实施工作。

本市城管执法、交通港口、规划国土、房屋、路政、环保、水务、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环卫、道路和绿化养护、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承担公共服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处置工作。

第五条(信息共享和执法对接)

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预留接口,逐步与其他管理领域实现信息共享。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现有的联合执法体系的对接机制;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联合执法体系予以处置。

第六条(经费保障)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因承担城市网格化管理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经费,由市和区(县)财政予以保障。

公共服务单位因承担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处置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应当纳入本单位现有的经费渠道予以解决。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工作量数据,可以作为所需经费的测算依据。

第二章规划、工作标准与信息系统建设

第七条(规划)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的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规划。

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规划应当明确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对象、区域、标准、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本市新城、新市镇建设应当同步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制。

第八条(网格化管理内容)

对公用设施、建设管理、道路交通、交通运输、市容环卫、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公共卫生等管理领域内可以通过巡查发现的部件、事件问题,应当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内容。

第九条(工作标准的制定)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制定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标准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的部件和事件的具体类别、名称及其说明、责任分工、案件分派规则、处置要求、处置流程、处置时限等内容。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应当明确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编码体系和基础数据管理等内容。

第十条(信息系统建设)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本市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立市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用于记录、监管全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情况。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城市网格化管理具体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用于部件和事件问题的受理、分派以及处置情况的监督,并可以根据所辖区域实际情况,要求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分平台。

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应当配备本部门、本单位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处置信息终端,用于接收部件、事件问题的分派信息和反馈处置情况。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对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第十一条(信息系统维护要求)

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应当遵守全市统一的要求。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本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方案,明确维护要求、维护方式等内容。

第三章管理流程

第十二条(巡查、发现和立案)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安排网格监督员对责任网格进行日常现场巡查。

网格监督员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部件、事件问题,应当通过拍照或者摄像等方式,即时将相关信息报送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予以立案。对于巡查中发现的能够当场处理的轻微问题,网格监督员应当当场处理,并即时将处理信息报送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

对于本市相关服务热线等渠道转送的市民投诉、举报问题,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安排网格监督员进行现场核实;经核实属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部件或者事件范围的,应当予以立案。

第十三条(网格监督员的管理)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负责本行政区域网格监督员的管理,并为网格监督员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交通工具和休息场所。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全市统一的网格监督员工作规范和实务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网格监督员的培训。

第十四条(案件分派)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案件内容和职责分工,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案件分派至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应当落实专门人员负责接收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分派的案件信息。

案件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的,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可以指定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负责接收分派的案件信息。

第十五条(案件处置和反馈)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收到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分派的案件信息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案件处置工作,并将案件处置结果反馈至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案件处置工作的,应当及时告知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并说明理由。

对于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传送的照片、录像等信息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后,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第十六条(核查和结案)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收到反馈的案件处置结果后,应当安排网格监督员对案件处置结果进行现场核查。经核查,案件处置结果符合处置要求的,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予以结案;不符合处置要求的,应当将案件退回并要求重新处置。

第十七条(案件信息管理)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案件的巡查、立案、分派、处置、核查、结案、督办等信息如实录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不得擅自修改、删除和泄露。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定期分析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案件信息,并作为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效率、改进行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决策的依据之一。

第四章特殊案件的处理

第十八条(联合执法)

对于网格监督员发现或者现场核实的情况复杂、需要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处置的案件,区(县)网格化管理机构可以将该案件信息及时上报区(县)人民政府;区(县)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采用联合执法等方式对案件进行处置。

第十九条(特殊案件的分派和处置)

对于属于跨区(县)行政区域或者市级有关部门管理情形的案件,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该案件上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予以分派。

对案件处置存在争议的,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案件处置的协调;必要时,可以直接指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进行处置。

第二十条(案件督办)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共服务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完成案件处置工作,且未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可以对案件进行督办。

第五章评价和考核

第二十一条(监督检查)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对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评价)

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处置工作定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区(县)人民政府。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对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处置工作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经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席会议。

第二十三条(考核)

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评价结果,应当作为下列考核的依据之一:

(一)市人民政府对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

(二)区(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以及区(县)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

(三)相关的行业管理考核。

第二十四条(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的,有权向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相关区(县)人民政府举报。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举报及时进行核实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反馈。

经核实的举报,应当作为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评价的依据之一。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阻挠网格化管理行为的处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恐吓、威胁或者伤害网格监督员的;

(二)破坏、抢夺网格监督员的工作装备、交通工具的;

(三)阻挠网格监督员正常履行巡查、发现职责的其他行为,依法应予处罚的。

第二十六条(网格监督员的违规处理)

网格监督员未遵守本办法规定的网格监督员工作规范和实务操作流程,致使部件或者事件重大问题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的,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对其作出处理。

第二十七条(公共服务单位违规处置行为的处理)

公共服务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置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或者区(县)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应当告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照行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行政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本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安排网格监督员进行巡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予以立案的;

(三)案件处置不及时,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怠于履行特殊案件的上报或者处置协调职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专业网格化)

本市尚未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专业管理领域,可以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专业网格化管理平台,并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前进,校园局域网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育技术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许多学校建立起来的校园局域网,由于缺乏应有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因此,必须建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库。学校资源库是因特网上资源库所无法替代的,且商品化资源也无法满足学校个性教育教学需要,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库也是学校教学信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基础是教育教学软件。软件质量、数量将直接影响到应用的效果。目前教育教学软件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和现用教材不相配,是影响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要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重点来落实,逐步改善“有枪无弹”、“使用率低”的现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教育教学信息的采集、编制、更新、积累是一个长期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应强调以收集为主,自制为辅的原则。我校教育信息资源(软件)的来源主要是:(1)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资源。(2)计算机网络,如中国教育与科研网、K12。(3)本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如统考试卷、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资料、教师获得认定的电子版作品、学校校本培训资料、各学科组评选出的优秀教育教学作品等。(4)各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清华、北大等。(5)充分发挥教师的创作作用和创新精神,提高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同时组建由一线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资源开发小组,制作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软件。从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光盘和internet教育资源站点中,筛选、整理出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以及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直接将他们收集存入校园资源库中。对整理的信息资源(软件)格式要求如下:

(1)文本素材要求存储格式一般为txt、doc、wps、htm、pdf等。

(2)图形/图像的存储格式为转换成jpg或gif格式。

(3)音频素材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

(4)视频素材的格式有avi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rm、wm、asf)。

(5)动画素材的存储格式一般为gif格式和flash格式、avi动画格式。

把整理好的信息资源按学科教学内容将各类教育教学信息收集、编制、处理、存贮在计算机硬盘、光盘内集中管理,编好目录便于检索、使用,方便信息资源共享。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我校现配有的资源光盘480多张,资源涵盖初中所有学科及教材,基本对每个教学内容都备有教学参考、同步练习、教学媒体(即多媒体课件)、扩展资料及学习辅导;配有优秀教学课例150多例,优秀教育电影38部及《探索发现》光盘一套50张,电子读书馆存有12万册。

如何使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走进教室、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如何才能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这首先得依赖学校的教学信息网络环境。而信息网络建设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且建设时间较长。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分步建设、逐步扩展功能的方法来规划建设自己的校园信息网络及配套设备、设施。从在2002年开始配置:一套远程卫星教育资源接收机、30多台的计算机房、收录机、电视机、影碟机,并接入因特网。实现了用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收集、整理、贮存教学资源,供教师浏览,使用影碟机和电视机等设备播放声像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房开展电子阅览。这是我校最初具有简易的信息网络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虽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学习内容对教学环境的需求,但跟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也已有很大的变化,让教与被教在认知观念和方法上有新的认识,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到2005年,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我校新配有:两间多媒体教室、30台学生机加1台教师机的计算机房,一间卫星收视教室,并连接形成网络。实现了信息浏览、文件传送、电子邮件和局域网内多媒体教学功能,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走进课堂,服务教学。能基本上满足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对校本教研、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由于多媒体教室太少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计划的需求,制约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进入2007年,学校集中力量,把全部教室都配置好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连接形成完善的局域网络,备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而实现网上浏览资源、文件传送、电子邮件和多媒体教学功能,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信息网络结构如左图:在服务器的磁盘上建立一个文件夹存放教育信息资源,以校园局域网为基础建立资源使用平台,把这个文件夹作为web或Ftp站点(有关web站点设置请参考相关资料),采用web或Ftp形式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方便浏览和学习。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格化;街区制;城市管理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智慧城市。随着城市不断深入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内涵日益丰富。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城市以数字化为基础,在城市各处安放传感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感知城市动态,从而获取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数据,进而智慧化决策城市治理各大事物。其本质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动态,以连续实施、客观透明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效益[1]。(二)城市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种手段,融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利用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计算机、远程设备等,为人民的工作或生活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便利。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网络地图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编码和网格地图等,将城市各种类型的部件整合在网格中,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格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二、网格化试点概况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下,2003年我国提出数字城管,2004年提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理念。我国采点试行,最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是北京东城区。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构建了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管理相融合的模式。该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市政、绿化、环卫、行政、社区等便民服务,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在此先例下,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深圳、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立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006年圈出天津河西区、重庆高新区等17个城区,2007年确定第三批23个试点城市。随后,我国开始大面积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北京东城区模式。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先践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为目标,建立了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2]。东城区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部件定位于万米单元地图上,监察员24小时实时监测自己所管辖的单元格,通过城管通将突发问题上传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信息综合处理并下发至各部门。该管理模式将管理与监督职能分开,分别建立城管委和城管监督中心。另外,针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综合评价构建了一套监督管理体系,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该模式突出之处在于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基于平台可开展区、街道、社区和网格四级用户管理服务工作。东城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信息关系,搭建城管对象之间的联系,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数据云服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应用-修改-应用-修改-应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升级,到目前为止取得良好绩效,形成全模式社会管理服务,基本解决了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推脱等问题,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指出城市服务管理的新方向,同时网格化模式延伸至教育、卫生、民政领域等,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二)上海模式。上海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管辖区域划分为多个万米单元格,单元格内所有城市部件分类编码上传至市数据库,各区自行备份,同步更新市区事物处理结果。该模式工作流程为:先监察员将突发问题传送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将信息进行处理并立案,案件立即转送到指挥中心;接着指挥中心派发案件至执行单位,执行单位提交案件结果;最后指挥中心将问题处理情况转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下派监察员验收案件处理结果,二者接受结果一致后结案。该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市、区分工合作,分离监督、指挥职能[3]。市监督平台将接受后处理的信息转发至区平台,由区部门处置、协调问题。各中心编制工作规章制度手册,明确责任归属及问题处理流程。根据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全年网格化管理受理数43.73万件,处置及时率94.8%,处置结案率100%。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三)宜昌模式。宜昌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市区街道社区网格的顺序层层划分网格,先以行政中心为单位划分街道办,以街道办为中心划分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划分网格。划分原则为方便管理,管理对象均衡,网格无缝对接。网格编码采用6级14位数字,工作流程类似上述城市。该模式独创之处在于:一是整治基层组织体系,在社区内设置综合服务站、网格管理站、综治维稳站,细化责任;二是设置对比核查机制,将监督员采集的人口流动、空间地理位置、环境状态等各类信息与政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对比,如不符,将错误信息下发监督员核对,然后再上报。网格采取的基本信息与政务部门信息融合,构建数据库,便于各部门提供精确服务。(四)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分析。国家选出的这些试点城市以东城区为范例,结合城市自身情况,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1.组织架构繁琐,管理层次增加。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组织趋于扁平化,缩短上下级距离,便于上下级沟通,越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宜昌市大致按照区-街(镇)-社区(村)-网格这样的行政系统层次划分网格,网格层级无形中成为行政系统中的底层,事实上网格层不属于行政单位。尽管这种结构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但层级增多,有碍上下级信息传递,减弱上级对下级控制能力。2.组织内部缺乏横向互动,部门责权关系不清。网格层面工作职能是对城市部件、事件进行管理,涉及公共设施、建筑管理、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卫生等多个方面,一旦问题发生,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在基层网格管理中,各部门以各自领域工作为中心,缺乏横向交流,网格管理中心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网格人员工作受限,出现综合问题时,无疑增加了监察员的工作量和复杂性。3.投入、维护、运营成本较高。城市网格化管理中,以基层为中心开展数字化网格管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网格时投入费用包括网格基层设施建设及维护、网格层级人力资源、网格事物管理经费等。据统计东城区在新系统上投入1?680万元,上海长宁区投入2?500万元,不包括维护费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来说这些支出不是小数目,其推广有一定障碍。这样一套数字化系统相关技术掌握程度不高,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造成资源浪费。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改进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网格化管理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略有不足,为此提出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是我国首次把街区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街区制引入智慧城市管理当中,以街区取代网格,实现扁平化管理,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城市街区制管理是由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围合、小街道和支路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街道界面人员友好的开放街区模式。它将开放共享的资源、私人住宅、商业及工作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场所。本文提出的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按照市区街区层级划分,充分运用街区理念,合理划分街区范围,以街区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基础地形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街区数据等,构建街区综合信息库,对接市政、交通、公安、园林、环卫、执法等系统,成立街区综合办事服务处,对城市街区范围内的人、事、物等进行精细化服务管理。街区范围划分为已建成城市主干道路的按主干道路合理规划管理范围,未开发道路的区域借鉴街区制试点经验实施。街区实行小尺度,密路网,小尺度街区量化特征为:一是大中城市主干道间距500~800米,路网密度3.3~3.5km/km2。二是城市支路间距200~350米,路网密度6~8.5km/km2。三是城市路网面积率25%左右。四是街区城市支路宽度16~32米。注:路网密度(km/km2)=L道路总长度/S城市用地面积;路网面积率(%)=S道路占地面积/S城市用地面积。图1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构架将街区内所有部件小到一个井盖都要进行地理编码,利用nB-iot技术(窄带物联网)实现定位、监测、损坏预警等功能。智慧城市成立大数据监管机构,对数据进行挖掘整理,负责智慧城市数字化发展规划,并保证信息互通、安全、实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期投资,采用ppp+资本市场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既解决了建设期间资金链条的断接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间政府在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

四、结语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信息;信息管理;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资源――工程造价信息,是反映建筑市场上建筑产品价格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的统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信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造价信息是指已建成的和在建的有使用价值和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单位工程施工成本以及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安装工程分部分项的单价分析等资料。从广义上讲,工程造价信息是一切有关工程造价的特征、状态及其变动的消息的组合。在工程承发包市场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并呈现出种种不同特征。人们对工程承发包市场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运动的变化,是通过工程造价信息来认识和掌握的。

一、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特别是在工程造价体制改革后,国家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逐渐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在推出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同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工程项目编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因特网的普及,国家也开始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定期价格信息及其产业政策,为各地主管部门、咨询机构、造价编制和审定单位提供基础数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这个差距存在于整个建筑业,具体说到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估算指标缺乏

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实施概预算定额制度,概预算定额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但投资估算指标却相对缺乏。虽然各专业设计院,如冶金、轻工、公路工程等设计院积累了一些估价指标,但民用建筑的估价指标几乎没有。因此,投资估算指标的缺乏是我国建设项目估价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实施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推行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信息技术支撑标准化。目前,由于国内对造价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编码,系统分类、信息系统开发与资源拥有之间处于相对封闭、各自为战的状态,其结果是无法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还有不少管理者满足于目前的表面信息,忽略深加工。

(三)信息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信息采集技术落后,信息分类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和存取方式不一致,信息来源渠道少,使得对信息资源的远程传递、加工处理变得非常困难,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很难提高,信息维护更新速度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因此不能满足信息市场的需要。

(四)企业缺乏信息收集、管理与应用的能力和意识

由于定额一直是由国家或地区部门编制,这就使得其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所以,企业缺乏收集、积累工程造价信息的意识,再加之资料整理、建档及综合利用的能力有限,最终导致一些工程完工后没有具体的工程造价资料保存下来,进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五)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

现在工程造价信息网多为定额站或公司介绍、定额、价格信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等,而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却相对较差。很多网站仅将造价信息在网上进行登载,而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和纵横向比较,使得信息的效用降低。

(六)信息资料的积累和整理未能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接轨

目前各类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仍然是按定额模式进行的,并且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仍未普及到所有建设项目中,使得我国目前工程造价信息资料不能与清单计价模式相衔接。

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信息收集渠道

工程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程数据收集渠道,提高企业参与意识,使各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及每个概预算人员都意识到工程数据收集、整理上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把工程数据资料按固定的格式填写和上报。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地对所收集的工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测算。此外,充分利用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定期各类工程造价指标和工程造价指数,实现所有网络会员数据共享,以此形成上报信息――汇总信息――信息――接受信息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二)完善与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相配套的法规和制度

要尽快制定统一的造价信息指标体系。尽管工程造价信息随着工程类型、结构、地点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区别,但在采集、加工时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编码会严重影响信息资源的共享。从市场的角度看,建筑物也是商品,对商品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是加强对其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根据本行业现状,制定科学的、统一的、适用的、完善的行业信息指标体系,兼备集合性、可分解性和可扩展性。尽快建立一套兼顾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工程造价信息分类编码体系,以加大行业内横向联系,扩大信息范围和数量,提高信息质量。

要建立统一的造价信息申报制度。全国各地的工程造价管理站一直是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主要部门,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打破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造价信息申报制度,尤其注重造价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三)转变政府职能,鼓励支持非官方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深入,工程价格的确定开始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样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有利于建筑市场的规范竞争。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当减少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宏观的管理和监督上,让相关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我国有众多提供造价咨询和服务的企业,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在严格资质审查、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其工程造价信息服务,以促进工程造价咨询和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工程造价信息网的建设和维护

要确立正确的工程造价信息网建设目标。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全开放、全交互、全动态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因此,工程造价信息网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政府管理部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咨询中介机构和施工单位、建材生产商、供应商的需求并且为他们提供多层次、多地域、多部门互联的信息交换服务,把建库、管库、联库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建成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和为各类建设工程企业服务的“建设工程造价决策支持系统”,建成面向市场服务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要全面分析用户需求,分期进行网站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可以包括很多内容,如定额系统、价格信息系统、造价指数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具体到网站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的用户需求分析,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和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网的建设。首要目标是完成信息网的信息资源调研,完成信息网基本数据库的建立,整理、编制工程造价基础数据,完成信息模式的制定。建立信息平台,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网模型。其次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内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应用于信息管理,使信息管理的全部流程实现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到的自动化,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对各类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录入工作,编制各类数据的标准编码,建立各类工程造价数据库,逐步探索和建立起工程造价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内局域网的信息共享。最后是通过与internet网的连接,将信息网并入internet网,使各地的用户可通过internet网访问造价信息网,进行信息的查询、检索和信息异地传输;进一步完善各类工程造价数据库,完成大部分基础数据的整理、录入工作;建立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制度,逐步实现建设、生产、营销、管理的良性循环。

要注重运营维护,提高服务质量。为了能更好服务于社会,为我国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在建成和运行后,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期来断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注重基础数据的整理和更新。基础数据的整理是信息网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类有关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数据进行类别划分、数据标准编码的编制、数据库结构的建立等基础性工作。对基础数据的类别划分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数据标准编码的编制要注重惟一性和扩展性,数据库结构的建立要注重考虑数据的层次性。

其次,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努力建立信息源单位,开拓新的信息源,扩大信息源渠道,服务于社会。只有通过逐步扩大工程造价信息网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容量,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窗口的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丰富、实用、及时、准确的建设工程信息,满足建设工程的各种需要。同时还应该注意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分析,重新整理、分类和录入。另外,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的提高,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使有限的信息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再次,要注意信息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网络在进行信息传输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应该成为信息网管理和维护的一项关键任务。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的Ftp服务、安全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安全审查制度等一系列的安全策略,建立系统防火墙,以防止黑客的侵扰。

随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于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正逐步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也朝着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应对工程量清单模式,工程造价信息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创新,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加快我国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惠雅莉、周作涛.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网络化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5).

[2]、崔志刚.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4).

[3]张鑫华.浅谈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信息管理[J].大众商务,2009(8).

[4]陈梅、郑敏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5]车春郦.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0

东营市东营区委、区政府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在密切结合本区实际的基础上,设立了东营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并着力于打造以“听民声、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为服务宗旨的“民心在线”工程。这是东营区主动谋求政府职能转变、开拓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的深刻体现。数字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考察观摩100多次,创新性的管理服务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打造管理服务新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化

为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东营区于2013年开工建设数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平台通过整合全区热线、视频、业务、数据信息资源,打造集政务运行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职能于一体的线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平台的建成使用有效整合了政府各类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资源共享与跨部门合作,有效解决了公共服务传统供给方式存在的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协作困难等症结。

整合各类资源,凝聚服务合力

为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工作相互独立,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将全区语音热线、视频监控,业务工作、数据信息等资源统一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强化行政监督,规范管理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整合热线资源,实现“一号受理、协同办理”。将全区20部非紧急类热线资源统一整合到民生热线“8112345”,配备20个坐席,在传统单一的电话受理上增设手持终端、微信、网站、邮箱等多渠道24小时集中受理居民提出的各类求助、咨询、投诉、建议,实行“一号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理、跟踪回访”,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二是整合视频资源,实现“四位一体、同步监控”。将东营区公安、城管、文化等部门建设的2000余路视频监控资源全部整合到平台,建立起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市容卫生、文化管理“四位一体”同步快速监控管理模式,实现视频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通过统一建设,集中管理,极大地减少了视频资源在各部门的重复投资,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了视频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三是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标准、联动采集、资源共享”的原则,对东营区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及区直各部门单位的公共政策和便民信息进行统计采集、存储,建成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数据库和知识库,将各要素信息化、动态化地直观展示在三维仿真地图上,实现了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共享共用,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四是整合业务资源,实现“不同业务、无缝衔接”。将区、街道、社区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业务整合到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计划生育、老龄工作等19个业务模块,实现各业务工作的无缝隙衔接。

完善数据信息,夯实业务基础

为把系统建设成为全覆盖、全时段、精细化的综合信息系统,建成了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数据库和知识库,作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运行的基本支撑。据统计,目前平台共有数据256406条,其中人口数据库录入辖区内常驻人口、流动人口信息240097条,法人数据库录入企业法人信息16309条,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三维仿真地图120平方公里、纯三维地图3.2平方公里,知识库录入政策法规、各部门办事指南等346类信息。同时为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各级配备专职管理员实时更新、动态核查修正数据库信息,并将各要素信息化、动态化地直观展示在三维仿真地图上,为政府分析基层形势、研判动态趋势、处理突发事件、集合各种资源提供了前期准备,成为开展各项任务重要信息基础和事实依据,实现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优化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数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目前主要包含政务服务平台和民生服务平台,其中政务服务平台包括行政办公、电子政务、网格化管理、智慧党建、数字城管等系统,民生服务平台包括民生热线、民心在线网、社会养老、社情民意调查等系统。

东营区民生热线8112345,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百姓困惑、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热线把事件分为求助、咨询、举报、投诉等8个类型,并划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居民生活、三农问题等14个大类、75个小类,受理的每一件事都完成受理、转办、回访这一流程并由话务员详细记录、归类。为保证事件受理质量,设置了效能监察专席,实行效能监察制,负责热线工作人员和热线事件受理部门、单位的监督工作。热线每个月通过简报、区报专栏等渠道向社会公开热线受理情况,方便群众监督,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民生热线自运行以来,共受理群众来电、区长信箱、微信事件、社会养老、网格化管理等各种来源的事件10万余件。同时民生热线还兼顾社情民意调查功能,通过对辖区内居民进行电话调查,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坚实广泛的民意基础,从而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为拓宽为民服务渠道,东营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在民生热线的基础上,开通了民心在线网和“东营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民心在线网开设社区服务、办事中心、查询中心、大厅、诉求中心、查询服务等板块,微信公共平台,提供投诉建议、政策咨询、便民服务(家政服务、违章查询、地图导航)等服务形式。民生热线、民心在线网、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了互联互通,居民通过任何一个渠道就可以满足投诉、建议、咨询等多种需求。

除当前的政务服务平台和民生服务平台外,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第三大平台――居民生活服务平台的建设。各社区将吸纳社会优秀加盟企业、一技之长服务者、党员志愿队伍加入,采取收费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商监督考核和准入退出机制,对服务商准入、运营、退出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结合服务开展、质量回访等情况,淘汰服务能力弱、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服务商,并定期开展培训、比武等活动,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运用“互联网+”新手段,实现居家养老智慧化

东营区政府通过整合全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并将其融入数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使其成为连接老年人和服务机构的中枢。东营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联合东营区民政局,建成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受理、服务工单派发、服务质量回访、监督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将居住在城区范围内、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由加盟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便民、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把老年人的服务分为a类和B类,a类为城镇“三无”老年人、困难“空巢”老年人、8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人,由政府按照每人每月平均300元的标准为其购买服务项目,并免费配送“关爱通”呼叫终端,加盟企业按约定上门提供服务。B类可根据老年人个性化需求,采用网上预约或拨打8112345服务热线的方式,由老人自愿购买养老服务。目前,为东营区1043名城镇a类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近5万次。同时做好对3家加盟企业服务质量的回访,并将回访结果作为考核加盟企业的重要依据,真正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放心、安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利用了电脑、电话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及时、准确、完整地将老年人的需求传递给养老服务供给方,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带来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养老的互动性、个性化、产业化和智慧化。

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这是网格化管理首次被上升到国家层面。东营区为适应社会治理的这一新形势、新要求,在全区推广网格化管理,并打造了东营区全新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即以数字中心为中枢,区、镇街、社区、网格、楼院五级管理服务的层级联动新模式。

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规模适度、全面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根据城乡居民居住区域方位和辖区人、户、房、组织分布情况,按照300―500户的规模,将东营区的每个社区划分为848个基础服务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格三员(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网格联络员),所有网格实行全区统一编码管理。区、街道、社区作为一、二、三级网格,分级建设数字信息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站,为网格员配置了“民e通”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中学习,使其利用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更新人口、法人数据库,对网格内日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并尽早察觉问题,争取解决问题的先机。

在网格化管理的施行中,将网格内的事件分为日常事件、一般事件和较大事件。日常事件是网格员在每日的巡视中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一般事件是需要镇和街道解决的问题,而较大事件则是需要区直部门协助解决的。网格管理员需要按照事件登记分类上报并上传事件解决前后的图片和文字说明。通过合理设置网格,确保系统服务在东营城区的全覆盖、无缝隙,从而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了群众身边。网格化管理自运行到今年6月底,共处理日常事件113153件,一般事件2249件,较大事件86件,入户走访4282次,处理各类事件总数正在以每周2000多件的数量不断增长着。

网格化不仅是加强管理,更是强化服务;不仅重在发现问题,更要重在解决问题,尤其要更加突出为民、利民、惠民的目标,根据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宽为民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水平。为规范网格化管理,东营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并实行网格包靠制度,由中心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包靠各个街道,及时解决、反馈基层网格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不断健全网格工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同时开展“最美网格员”的评选活动,以鼓励网格员不断完善自身,树立服务意识,准确传递与掌握基层群众的诉求与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