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十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十篇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3:37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1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风险防范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迅猛发展,并取得许多成就。化工工艺是化工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是化工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完善化工工艺设计有助于促进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但是基于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风险因素,导致化工生产过程中频发安全事故[1]。和普通生产事故相比,化工生产事故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持久,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化工工艺设计中的风险控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化工工艺设计中风险识别及控制现状研究

一般而言,化工工艺设计中的潜在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工作相互配合。一是化工设备的风险识别及控制。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化工设备是基础条件,也是工艺设计前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原材料多为高腐蚀、易燃、毒性等材料,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当前关于化工设备危险识别控制的研究较多,并且智能化危险识别系统已经用于化工设备风险识别及控制,智能化识别控制系统具有直观性特点,可以直观描述和反映设备的风险,智能化识别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二是安全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识别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不仅需要对基础条件进行鉴别,还需要检验安全防护设施的安全性。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环境与传统生产环境不同,化工生产环境多为高温高压环境,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保护化工生产环境,也对工作人员起到防护作用[3]。目前安全措施防护主要体现在安全标志,例如在重点区域贴上标志物,警示工作人员。例如在排水阀、隔离带设备、通风口等区域。三是逆向工程设计风险。逆向工程一种产品设计技术再现过程,该工程已在新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逆向工程的诸多优点使其在化工工艺设计的多个环节也有许多应用,如设计、仿制和质量分析环节。在生存和发展期,逆向工程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升产品更新速度,还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快新产品设计开发。但是逆向工程也容易带来生产风险,还能引发法律纠纷,因而安全风险控制也需要重视逆向工程风险控制。四是能源化工工艺设计风险控制。随着技术提升和新能源兴起,能源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尤其是能源技术的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化工工艺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也给化工工艺设计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2.加强化工工艺设计风险防范的策略

基于化工生产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中必然存在许多潜在风险,风险是指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整个事件造成损失的不安全要件。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是对化工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设备、操作条件的分析,查明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存在潜在风险的类型、原因,剔除有害因素或危险因素,或采取其它措施应对有害因素和危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危害,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保证人员、财产安全,保障化工生产顺利进行。

2.1加强化工材料甄别,根据化工材料选择工艺路线

化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化工材料选择问题,化工工艺设计也需要充分重视化工工艺物料选择问题。鉴别化工工艺物料材性能时,可从物料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反应活性、燃烧和爆炸特性、毒副作用等方面分析,根据以上特性评价化工工艺物料的性能。此外,还需要重视工艺路线选择[4]。工艺路线选择与化工物料的性能有关,因而工艺路线选择时应参考化工工艺物料的特性,以最小化降低危险因素的物质量作为参照标准。

2.2合理设计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在化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工序可获得所需产物,但是原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也存在危险因素,化学反应过程也必然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产品生产期那需要对充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在通过反应器设计和选型过程规避风险,做好充足准备。即考虑化学反应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原材料在化学反应程序中产生大量热量,反应器设计及选型过程需要考虑排热和散热问题。基于对安全的考虑,反应器不仅需的具备一定的强度,预防爆裂,还需要具备高度密封性,预防有害物质泄漏,防止发生中毒问题。对于高压密封结构设备,需要设置利压力释放装置,保障设备安全。

2.3完善管道阀门设计

化工生产过程工艺存在各类管道和阀门,化工生产环节形成大量易燃、易爆、高腐蚀性和毒性等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对管道及阀门的质量和性能有更高要求。因而管道及阀门问题也是风险高发区域,设计过程也需要重视管道及阀门设计。管道及阀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化工生产产物的特性科学设计,如根据化学生产产物的特性,从管道材质、布设方式、环境振动、应力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预判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再进行针对性改进设计。数据管道在生产工艺中的操作条件、介质性质和工艺要求[5]。如若管道运输易燃物料,管道设计尽量采用直线设计,避免管道拐弯,或使用内壁光滑、曲径大的弯头。对于架空敷设管道,必须做好接地设计。阀门是调节介质流量或压力物质,阀门调节能力与介质流量、压力的匹配程度与否也容易引发安全施工。因此,阀门设计也需要参照管道设计方法,根据介质流量、压力特点合理设计阀门。

2.4完善园区整体规划,加强现代化管理

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因素不仅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管理方面,因而也需要从管理层面入手,通过强化管理规避风险。园区规划是影响化工工艺设计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化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及监督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园区整体规划设计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及时部分化工园区整体规划存在监督和危机管理机制,监督及危机管理机制之间缺少联系性,无法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园区整体规划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监督和危机管理系统,创造完整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区域标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的管理系统。建立可视化的安全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提升解决方案的网络化水平,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形成三维的安全试生产系统,提升化学工业现代化管理水平[6]。

3.结语

总而言之,化工工艺设计作为护化工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化工工艺设计过程必须重视风险因素识别及工资,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析肯化工工艺设计风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缺陷,保证技术路线的安全性,才能控制并预防安全事故,保证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芮国芬.化工工艺安全设计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解除途径探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1:40-41+99.

[2]应讷江.化工工艺设计风险的防范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271.

[3]王景.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风险及控制策略[J].化工管理,2016,16:124.

[4]赵英杰.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判断及对策分析[J].山东化工,2014,02:129+135.

[5]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识别与控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5:176-177.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2

落实“规程”促进发展

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04-05学年度体卫艺工作自查报告

渝北实验三小创建于2001年,建校已四年有余。四年来,我校体卫艺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个别到全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一学年来,我校体卫艺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认真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较前三年相比,已有质的飞跃,令人欣慰:体卫组组织第二次参加的渝北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有五位小学生获得二、三等奖;我校自编自创的舞蹈《摇出满天红太阳》在参加回兴街道庆六、一文艺演出,渝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我校文艺节目参加区法治宣传表演获一等奖;在回兴街道组织的回兴之声大型歌咏比赛中,我校以0.02分之差,荣获第二名……科学的指导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思路,优异的成绩为我们的发展振奋了精神,虽然成绩喜人,但工作难免有不足之处,现将一学年来的工作进行自查,以期对今后工作的指导。

一、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各项规程与标准,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以落实。

我校体卫艺工作组利用周四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于2002年公布并要求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评估方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规范重庆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通知》(渝教体[2005]6号),还组织负责卫生及食堂的工作人员学习了《学生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和《重庆市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估级别》等法规和文件要求。通过这些文件及规程的学习,各教师及工作人员深刻地体会到学校体卫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各责任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办法》、《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实施办法》、《渝北实验三小食堂卫生工作制度》、《渝北实验三小食品中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等办法与制度。并根据办法,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受益。

二、以“健康第一”为唯一目标,切实开展好体卫工作。

同志曾深刻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我校体卫工作团队牢固把握这一历史使命,从平常的随堂课入手,从兴趣活动入手,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

第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与小课间活动,自娱自乐、自主发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保障了每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促进了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

第二、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控,适时加以调控。全体任课教师严格按照《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按学校实施办法,从随堂课出发,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每期末都以此方案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查,同时协助渝北区防疫站定期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各方面的工作都及时加以改进,以保证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

第三、加强学校健康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设立了专门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校务会成员刘欣同志担任组长,具体抓管健教工作。在这方面,我校做到了全面监测,全面掌握,全面控制,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一年以来,我校未发生一起食品及其它安全事故。

第四、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健康教育课、朝会课、活动课、午休等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等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让每位参与的学生都明白了传染病与重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都深深地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三、将特色融入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推向特色教育

第一、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及班级情况,开设艺术课程。艺术教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为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专设的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又由于我校定性为实验性小学,地处渝北空港开发的最前沿,因此我们高标准,高要求地选择了合适的教师,采取先试一试,再全面开花的办法,现已分别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开设了这门课程,根据情况反应,效果较好。

第二、突出成果,展示精品,开展艺术节活动。在实施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成果的收集与整理,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这些都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它在无形当中对我们的工作又是一种肯定与促进。2005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老师们都兴奋不已的日子,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第二届艺术节顺利展开:200米书画展、精品文艺节目汇演、现场……为参观的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现我校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

第三、开展课外教育活动,保证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教育活动。从上期起,我校根据重庆市教委文件、渝北区教委文件以及区物价局文件要求,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课外教育活动。为保证我校每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教育活动,我们体卫艺组根据学生在年龄上、知识水平上的差异,分别组织开设了器乐组、声乐组、绘画组、书法组、舞蹈组、健美操组等共计九个小组十余个分组,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有力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

通过这些生动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使学生们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了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启迪了智慧,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知难而进,知耻而后勇

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我校的体卫艺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卫生人员不专业、体育及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专职教师欠缺、艺术节活动规模大,内容却不太精等,但我们也在尽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将这些问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正所谓知难而进,知耻而后勇。希望在以后学校的发展中逐步得到改变与完善。

我校的体卫艺工作在这一年里,遵循“全面加特长”的教育目标,坚持“人人都是才,个个可培养”的育人理念,坚持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各方面都开辟了令人鼓舞的新天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务实创新谋发展,励志拼搏铸辉煌”的校训,加倍努力,让我校早日成为渝北大地上的一颗靓丽奇葩。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3

关键词:化工工艺;设计理论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社会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繁荣与发展,其中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化工行业是一种危险程度高,事故突发率高的特殊行业,相比较其他设计行业来说,化工设计行业本身具备的安全隐患因素有很多,这也造成了化工工艺事故的突发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状况,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时,就要学会避开并识别化工工艺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并严格控制和管理化工工艺的整个设计流程,避免大规模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简要介绍了化工工艺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其工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化工工艺设计概念和特点

化工工艺设计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的物料、工艺流程、反应条件等对一些安全设备、工艺管道、泵阀以及自动化仪表等产品来进行设计。在进行这些化工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每种产品的化工工艺设计的要求与原则,充分了解其化工工艺设计精神和重点,并在设计中要严谨细致,遵守相关设计规范。此外,我们在设计某种化工产品时之前,一定要对其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特性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一些因材料因素而导致发生危险事故的现象。我们对于化工产品的危险性也有相关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料、中间化工成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以及其火灾爆炸程度来划分其危险等级,而我们在进行化工设计时才能根据危险等级的不同来确定其产品的防火距离、防爆等级等安全防护因素,这对于我们仪表、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选用有着关键性的帮助和作用。化工工艺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很多化工设计的基本资料都是相关单位根据现有的数据来分析编制的,普遍没有经过试验和检测,使得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事故隐患很多;其次,由于大部分的化工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种类和数量也很多,使得整个化工工艺要求复杂,工序繁多;然后,由于其工序的繁多和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化工工艺设计是一项任务量、内容都较多的系统工程;最后,一般的化工产品都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影响工艺管道的稳定性,同时也很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化工工艺设计需要结合化学品性质考虑生产环境和设备设施的稳定性,也要充分考虑化工产品的物料输送、储存和运输安全问题。

二、化工工程设计中安全问题的识别及控制

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就是指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和损失的条件,表1显示的是化工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典型原因及其频率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厂的定位、选址及布局

对化工厂的安全而言,工厂的定位、选址和布局是至关紧要的。化工厂的定位、选址要解决的就是化工厂厂址的问题,一般化工厂的定位、选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良好的原料、燃料供应及产品销售的流通条件;(2)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协作环境;(3)便利的交通条件;(4)水源充足等,同时应避免易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及风景浏览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等。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关注主导风的方向,把化工厂定位在社区的下风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化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安全隐患,工厂的布局是化工厂内部组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结合厂区的内外条件,确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的空间位置,从而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流动路线。因此,在其布局中,工业设备及储存设备应避免过于密集,显著危险性的工业装置应与无危险或低危险的工业装置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锅炉、加热器等火源要与可燃物的工艺装置保持相当的距离,并且对不能替换的装置要给予有效的保护措施等。

2、化工工程设计中管道的安全问题

管道是化工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连接生产过程的各种设备及相关辅助设施,同时也是输送各类流体介质的通道。针对介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有毒性等特点,管道的全安问题尤为重要。机械损坏、腐蚀、密封失效往往是导致管道防护失效,致使介质泄露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当所选管道的材料不能承受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及腐蚀性介质时,就会导致管道的机械损坏及腐蚀问题。因此在化工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用合适的管道材料。管道密封失效主要指法兰和阀门的密封失效。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用与设备相匹配的法兰,管道分界处的金属垫要选用合适的硬度等。要完成一个相对安全的管道设计,还必须充分了解化工工程全部的工艺条件及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离及偏离所带来的后果,同时还要正确判断管道材料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

3、化工工程设计中塔设备的安全问题

塔设备具有生产能力强、传质效率高、操作性能良好等特点,因此在化工装置中,塔设备所占投资的比例,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从10%到50%不等。随着化工装置大型化的发展,塔设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塔设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危险因素。仅从塔设备的安全角度来看,在设计时必须要求塔设备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防止在吸热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爆裂,并且要求塔设备的密封性良好,以防大量介质泄露引起的火灾或中毒事故。由于塔设备内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种类多样性,且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吸热、放热、反应速率快慢等诸多问题,对塔设备内部进行的化学反应则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以便在反应失控时降低反应速率、停止反应或者将塔设备放空。当塔设备冷却效果变差,过量加入反应物,加入反应物的顺序不当,塔设备外部发生火灾等原因,都有可能使失控现象发生。

4、化工工程设计中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

电气安全问题是化工工程得以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主要指防爆问题,因此电气设备的合理设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合理控制点燃源,在进行电气设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中可能成为点燃源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②合理控制释放源,电气设备设计应以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为目标,尽可能少的产生易燃易爆混合物;③合理控制爆炸浓度,对爆炸浓度进行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对电气设备的类型加以考虑,根据化工生产场所的危险区域来匹配电气设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且不可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

(二)、化工工艺设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对于化工工艺设计安全危险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根据其工艺流程特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分别从化工产品的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材质、物理化学反应条件以及管道运输等几个方面来研究。我们可以对化工产品的原材料的挑选和质量方面进行控制,在不影响产品的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危险性低、危害性小的原材料。对于相应的工艺流程,我们可以努力研究,争取设计一种工艺流程较为简洁、工艺路线较为规律和统一的生产流程,合理的分析并考量产品的制作流程,尽量降低危险物质的生产,并减低其产品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对于产品的设备来说,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其材质对于整个生产流程的影响,包括其湿度、温度、压力、物理化学反应等等这些因素,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质量高、耐高温以及耐腐蚀的合理设备。在化工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多,因此我们对这一环节的控制比较困难,对于这些我们就要设置一些容易控制的反应器来控制其化学反应过程,从而控制其危险因素,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来调节其反应温度和反应速度等一些可控条件和因素,从而避免危险的化学反应的产生。在管道运输中的材料一般都是一些腐蚀性强、危险性高以及对人体毒害大的物料,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其运输过程中的密封性,对于管道的强度和结构也要进行合理的选用,避免泄漏、爆炸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化工工艺设计是一种在设计时以考察整个化学产品的生产流程为基础的一种安全事故隐患高的设计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设计过程中识别并控制相关安全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进而提高整个工艺流程的安全性,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4

【关键词】侗绣;侗锦;剪纸;雕刻;银器;非物质文化

2005年0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

中国进入九十年代后已经步入“盛世收藏”时代。民族工艺品因其存品量丰富,受政策性影响风险小,是世界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投资品种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把民族工艺品作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民族工艺品逐渐成一颗新星一个亟待开发的宝藏,社会各方力量来收藏民族工艺品也是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正是这样的条件和使命感之下,利用学院民族生多元化、教师知识专业化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从自己家乡入手进行调查、收集各类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并把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加以传承保护。将柳州三江地区现有的民族工艺品进行了整理与分类,主要分为侗绣、侗锦、剪纸、雕刻、银器品类,并了解将它们目前的市场价格,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来保护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一、侗绣

2008年,三江县申报的“侗族刺绣”入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的侗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制作工艺、审美特征、承载历史上都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集体表现。侗绣具体包括鞋类、服装、娃崽被带等,因其独特的风格在刺绣家族中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一件完整的侗绣有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美国的弗兰兹・博厄斯博(人类学界泰斗人物,美国人类学和现代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人)说:“当工艺达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经过加工过程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形式时,我们把这种工艺制作过程称之为艺术。”

目前,侗绣主要集中在三江县同乐乡并已得到市场的认可,当地县政府已重视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在恢复传统的文化习俗同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还建立刺绣产业,一大批专职的绣工在将这份民族产业逐步做大,这也成为同乐乡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手工制作的一双绣花鞋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价格在600-1000元之间。作品都基本上都是当地美好的传说故事,细腻的手法,强烈的色彩凝聚着她的心血。人们初赏绣品时,往往只是对作品的纹样、色彩略知一二,对技术深度知之甚少,特别要注意区分手工制作与机械制作之间的差别。从刺绣图案造型形上看,手工制作饱满、凹凸感较强,且图案疏密有致、生动活泼、线条流畅,花色搭配华而实――艳丽而不浮躁。机械制作的则造型生涩,比较呆板、线条走向规整统一、无变化,花色搭配浮躁但没有精神。因手工制作较灵活多变、绝不会有重复的物件,即使是同一风格的作品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

二、侗锦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被社会关注、重视、认同,侗锦的它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撩起,让世人开始注目,侗锦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流传极为广泛,在民族织锦中独树一格。它是在柳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下产生的,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侗族民间艺人在常年累月的劳动和创作中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物象织在锦面上。把复杂的自然之物如桃李、卷藤、枫叶、苍鹰、蝴蝶、青蛙等形象洗练成几何图案,重重叠叠,反反复复地排列组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显得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富有节奏感,给人们以一种稳定、均齐、愉快之感。三江地区的侗族织锦有彩锦、素锦之分。素锦,多为黑白二色经纬纱交织而成。这类侗锦保持了朴素大方、清晰醒目等特点之外,在大面积素色的基础上,加用一二种如土红、黄绿、深蓝、浅蓝等艳丽的纱线与之交织,特显典雅别致、古朴大方的气质。彩锦,一般是以黑、蓝等深色或白色为底色,提花常用色彩有:草绿、群青、湖蓝、洋红、粉绿大红等。锦面比较富丽,而且两色相接处交错使用,逐步温和过渡,因而不象壮锦、苗锦那样强烈。淡雅而鲜明色调中,显得很新颖。彩色侗锦总的特点是比较华丽,用色冷暖结合,富于节奏感。

三江侗族小孩逢年过节,如果谁的侗装上没有鲜亮的侗锦作为点缀,根本就不好意思出门,更别说是上鼓楼“多耶”,特别是正值谈情说爱的男女青年,如果侗装上的色彩不够吸引人,那可是真正的丢人了,可谓,亮丽的侗锦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资本。

三、剪纸

提到刺绣不得不说剪纸,剪纸是刺绣之魂。与苏绣、湘绣等名绣的制作工艺不同,侗家人在正式刺绣前还要完成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剪纸,而侗绣的图案底稿却是直接用烟壳等硬纸剪出来,剪纸花样即是刺绣的图案,没有了剪纸花样侗族刺绣就失去了根基。

在北方的很多地区,剪纸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俗文化存在。三江地区的剪纸却被侗绣的绚丽色彩和丝线所淹没充当了幕后英雄。这也使得到目前为止剪纸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被社会所忽略,一旦剪纸消失了,三江刺绣也将消失。任何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能够完成一件不错的刺绣,但是,剪纸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掌握的一门艺术。它是由剪纸艺人凭借一把剪刀在一张完整的纸上完成,不依托其他辅助工具,这要求剪纸艺人心灵手巧――不仅想象丰富,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将生活中的动植物幻化成一幅幅图案。

三江刺绣,根据剪纸的形状用不彩线把剪纸缠绕起来,最后成为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侗绣,因此,一幅刺绣的品相既要看秀工的技艺,更要看剪纸的艺术美感。三江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有较大不同,它更注重线条美,整个剪纸就像一幅唯美的画卷,富有节奏感、地域特点浓烈,更为重要的是每件剪纸几乎都是孤品。从内容上看,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它主要是当地动植物的抽象画,如当地流传的滚地龙、榕树、蜘蛛、狮子、金鸡、鸳鸯、蜜蜂、蝴蝶、等等。

剪纸是了解、学习、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活标本,收藏市场流行这么一句话“有学术价值就有市场价格。剪纸收藏在云南、贵州等地已经非常火爆,一套完整的剪纸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千不等。北方地区,有名气的剪纸艺人的作品价格则更高。而我们本土优秀的剪纸,目前的市场价格仅仅是几十元上下,有的甚至更低,据笔者调查在三江地区能自由够剪出有意义的作品的人只剩下3至4人,且年龄都在65岁以上,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下较低的价格使年轻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并且会使丰富内涵的作品趋于平庸,直至消失在我们眼前,这需要政府等职能部门重视,抓紧时间进行保护。

四、银器

银作为一种贵重金属,象征着财富,而且其化学成分还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被人们视为治病驱邪、延年益寿的灵妙之物。因此,在柳州三江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贫贱富贵,没有哪个家庭不拥有银器,没有那个成员不佩戴银器。三江银器使整个研究界眼前一亮的是它较早使用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使得饰品色彩斑斓、夺目耀眼。

银器品类主要有两大类:一为装饰品类,主要体现在帽、发、耳、颈、胸、腕、衣、裙、鞋以及摆饰物体的装饰等系列之上。二为实用品类,主要有餐具、文具、烟具、玩具、银药具、法器、祭器等。就三江民族银器的造型样式和用途而言,反映出浓厚的民族色彩,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族特征。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所以,吉祥物、吉祥符号、吉祥图案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借以传达心声的载体,成为了民间银器装饰纹样的主要内容。人们把保佑平安、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长生不老以及对生命的延续、生育旺盛的企盼等意念寄托在银饰品上,如给小孩佩戴银项圈、长命锁,喻意锁住生命,不让流失,表达了人们乞求神灵保护孩子长命富贵的美好愿望。

此外,三江地区不是产银区,现有银器有相当部分在民国时期用银元打造的制作,材质较硬,色彩偏黄,在选择判断时要更注意与仿冒的白铜之间的区别。目前收藏市场普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金银器收藏是一个不断升值的市场。从目前市场价格看,一般整套的银器头饰要数千元,精美的甚至要上万元。

五、雕刻

勤劳的三江侗家人是天生的艺术大师,侗族雕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是侗族综合性文化的承载者。它以本民族美术语言与外来文化对话并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最终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雕刻作品形象。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它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几乎鲜为外人所知,只能默默蜷缩在古老侗寨一隅。改革开放以后,外界逐渐对侗族民间美术逐渐关注,并进行了挖掘和研究,侗族的雕刻工艺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木、角、牙、石雕和根雕的民族特点凸显,得到了其他民族和本民族的认同。民间雕刻家也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这些雕刻作品在他们日程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可能正沉睡在某个角落,等待着被唤醒重新发出它应有的光芒。在他们木楼、家具、餐具、劳动工具、乐器上都有独到的表现,这些雕刻精美图的案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例如在建筑工匠的工具上,在当地有这么一个说法,看这个工匠的工艺技术怎么样,先看他的劳动工具就知道他的水平了。因此,侗家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用具,在其上面精雕细琢。它虽是从功利出发.通过民间艺术手段实现内心的意愿。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民族色彩浓厚的民间艺术品。

六、柳州三江地区的工艺品的价值

民族工艺品是农耕时代自然经济下的产物,在农耕文明日益衰竭,人类文化在无奈地趋向贫乏和单一的今天,优秀的民族艺术品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其传承、传播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研究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品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仅将三江地区的工艺品进行了一个比较粗略的归类,周边还有更多的区域,更有价值的民族工艺品值得我们去保护与研究。我们在享受民族艺术品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作为当地者更应重视和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为打造“柳州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一些力量。这些民族艺术品除了具有收藏升值的经济价值以外还主要有:一,学术价值。“柳州气派”的民族艺术品中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在中国工艺史上实属罕见。收藏、发掘、抢救、保护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史提供鲜活的例证;二,文化价值。柳州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品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柳州气派”的传统民族文化,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实用价值。收藏、保护“柳州气派”的民族艺术品有利于丰富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审美和生活素质。

参考文献

[1]宋金良.广西民族织锦的艺木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5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历史久远、艺术文化资源丰富,与内地相比,其艺术资源具有特色性、地域性、多样性以及原生态性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扎根于我国各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土壤、原生态的艺术文化氛围,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资源宝库,以将其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一是独有的艺术文化传承土壤。民族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食粮,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能否做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尤其是其中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更需要细心去挖掘和保护,从而为推动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构筑“强大合力”。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历史洗礼并沉淀下来的部分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我国推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文化工作者走进民族区域、感受民族文化、品味民族特色,提炼了以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民族精神”。艺术工作者在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上所做的努力,无疑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之一。

二是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民族区域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极富艺术感的民族风情,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阴山动物乐园”到“敦煌莫高窟”,从“贺兰山缺”到“青藏高原”,从“山歌刘三姐”到“藏歌卓玛”,从“吐蕃文化”到“唐三彩”……风格各异,丰富多彩,构筑了一个个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引无数艺术大家心往神驰。如我国著名艺术家吴作人,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了大量艺术文化作品,徐悲鸿赞叹道:“三十二年,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写中国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风亦变,光彩焕发,益游行自在,所谓中国文艺复兴者,将于是乎征之夫!”正是这种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殿堂”。

三是极富地域烙印的艺术教育资源。我国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艺术资源极为丰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其中民歌种类繁多,譬如广西壮乡的“山歌”、云南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湖南湘西瑶族的对歌、裕固族的赶毡歌等。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礼仪音乐,别具民族风味的曲艺,甚至宗教音乐等。民族舞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藏族果卓舞、苗族板凳舞、傣族孔雀舞、白马藏族神兽面具舞、彝族达体舞等。而且,民族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美术工艺最早的发祥地,泥塑、石雕、壁画、岩画、雕漆、剪纸、刺绣等均发源于此,这些美术工艺的形成和发展与民族信仰和民族生活方息息相关。对这些美术工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实现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沿革的考究,同时也能实现对其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深度考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美术工艺并没有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销声匿迹,而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美术工艺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象征。这些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资源库”。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民族艺术的优势,将其悠久的艺术文化传承土壤,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造氛围,极富地域烙印的艺术教育资源等,尽显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以助推民族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艺术资源优势表现出来,积极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并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节凸显办学特色,实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乘风破浪,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丰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内涵。改革开放助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正在悄然流逝,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族地区优秀民族艺术成为各地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甚至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于民族文化的抢救,最佳的策略无疑是继承,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继承优秀民族艺术。因此,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是开展民族艺术教育的先决条件。譬如,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根据西北部的彩陶艺术圈,甘肃中部、宁夏、新疆、青海的民族风情艺术圈,以及由南北石窟、麦积山、炳灵寺、马蹄寺、莫高、榆林、克孜尔等著名石窟构成的石窟文化艺术带,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或者通过对民族地区艺术文化的挖掘、梳理、搜集来开发数据库,建立艺术资源教育网站,实现区域艺术资源的充分共享,真正让民族地区艺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逐步扩大西北区域民族艺术的影响,使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第二,举办民族艺术节——创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形式。民族文化的发展固然需要继承,然弘扬亦必不可少。在尽显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特色时,除了构建艺术资源库之外,还必须坚持做好大力弘扬的工作。弘扬的方式多种多样,然在笔者看来,举办民族艺术节是兼具实效性与开放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节,不仅可以实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流传”,还可以使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获得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当然,在举办民族艺术节时必须做好价值定位,切忌遭遇低俗文化侵染的尴尬。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艺术节的“民族气节”是民族文化弘扬中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举办品位高、定位准、感染力强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是创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形式,凸显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特色的保证。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实现与地方民族艺术的创新交流。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的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出现“艺术交换”的正效应,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而这也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就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探索与地方民族艺术进行“交互式”交流。对于大学生而言,“请进来、走出去”的艺术教育实践是其问鼎民族艺术、激发艺术意识、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如广西艺术学院就采取了音乐会形式进行《侗族音乐专场展示》,以学习汇报讲座形式进行《我爱家乡——壮族传统文化》,以及一年一度的“回年会”等来实现“校际之间”的交流。此外,他们还利用“艺术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传承与保护“非遗”的观念。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把“请进来、走出去”作为艺术教育的特色来抓,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富于创新、对流的艺术教育路子。

第四,领导重视——夯实艺术教育投入的物质基础。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除了要办出特色、富于地域性之外,领导的重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投入与其他学科投入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主要是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熏陶性、审美性的特点决定的。单是音乐教育,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载体才能达成,如民族乐器、专业艺术教学场馆、民族服装,甚至钢琴、小提琴,等等。为此,购置一定数量的艺术教育教学载体成为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如2003年,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申报课题“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对现代图书馆建设作用的研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课题,得到了1万元的专项研究资金。根据规定,云南艺术学院又给予1万元的专项补助。正是资金上的重点投入,使得云南艺术学院在民族艺术教育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相关的要求,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必须配备一名校级领导来主管,为艺术教育所需的教学载体、教学场所、基本设备建设以及资金方面给予全面的保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第五,潜心挖掘——实现艺术教育内容的地域特色。对民族艺术的弘扬与传承,离不开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潜心挖掘,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进行搜集和整理,将其再现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理应成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的众多艺术工作者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取得了累累硕果。如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壮乡山歌课程”;西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置的“敦煌壁画与油画色彩”研究方向;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将名闻遐迩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热贡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等等。这些成果的出现,与其说是民族地区高校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有益探索,更不如说是广大艺术工作者潜心挖掘的“功劳”。

第六,与时俱进——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而言,其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时民族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凸显美育性能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方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进行细化研究,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对于艺术专业高校,必须将尽显民族特色的文艺教育课程作为艺术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课程,并对课时进行硬性界定,才能保证民族艺术的传承面。如广西艺术学院就是从地方民族艺术出发,既突出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又彰显了特色,不仅设置多课时的《本土艺术》、《民歌排练》、《民歌演唱》、《民族语音》、《多声部音乐训练》等地域性课程,还设置了少课时的《传统乐理》、《民族声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田野采风》、《形体》、《艺术实践》等课程,诸多课程均涵盖识谱、键盘、作曲、电脑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措施等基础内容。对于未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亦应开设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但可以作为选修课,并对其学分进行要求。无论如何,民族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消逝,而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涵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未曾中辍的璀璨文化。

三、总结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6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是对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基础资料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从社区舞蹈的基本概念、作品、人才、传播平台到国际社区舞蹈发展动态形成一个创新平台及集成服务体系,对于社会资源和舞蹈创意的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对于非专业舞蹈领域而言,该平台为第一个从“创意集成”入手,系统构架国内外社区舞蹈创造性资源和机制的重要信息平台,势必会成为推动我国社区舞蹈自身创意提升和资源整合创新的支撑性资源库,起到一定的引领、培育和推广的作用。同时,对于专业性舞蹈领域而言,本主题资源包将在观众拓展,特别是在内行观众涵育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同时也从概念、方法和手段上,为专业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另外一个释放创意、规划职业生涯的新平台。本主题资源包的立意在于立足本国实际、面向国际前沿,在理念和行动上,提高职业化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培育的双重提升与超越,从而为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舞蹈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并在虚拟交互实验等层面推动我国舞蹈的教育性、文化性和社会的系统提升。

一、缘起

(一)国内外相关资源库建设状况作为专业性舞蹈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舞蹈的主流,以城镇社区为载体的社区舞蹈,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批旨在优化舞蹈文化管理体制、推动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库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舞蹈组织管理或运营机构包括英国社区舞蹈基金会(FoundationofCommunity,UK)、英国基金会(DanceUK)、英国观众研究学会(audienceagency,UK)、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theaustraliaCouncilforthearts)、加拿大艺术委员会(theCanadaCouncilforthearts)、美国艺术基金会(nea,USa)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些机构除了定期相关的舞蹈文化参与活动数据库、舞蹈观众数据库等信息外,还会组织相关调研和实践性研究项目,从信息平台构建、专业发展咨询和相关政策支持等层面有效推动了各国舞蹈生态系统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机构及其提供的系列信息资源、专业咨询报告、培训时间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国外专业舞蹈和非专业舞蹈的良性互动,获得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结果。事实上,作为舞蹈管理的高效模式,系列社区舞蹈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推展,奠定了国外舞蹈发展的“正金字塔”结构模式。例如,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观念,业界人士“并不认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或社区舞蹈工作的舞蹈家比全职剧场舞蹈演员或编导更不专业或更少创意。”相反,很多全球闻名的职业舞蹈大家正是从社区舞蹈领域转到职业舞蹈领域来的,而且这些大艺术家还会一如既往地从事舞蹈拓展和社区舞蹈的工作。应该说,这种从社区舞蹈中自然“培育”职业舞蹈家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外诸多艺术管理机构推动可持续舞蹈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石。而这一艺术管理模式的重要操作平台就是各级各类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主题性研究项目或实践项目。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召开,构建艺术教育的全民机制、推动“大社区艺术观”的发展更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社区舞蹈创意集成发展的“引擎”。在这里,“社区舞蹈”与其说是一个空间内的舞蹈发展概念,毋宁说是一个可以超越空间或区域界限的舞蹈生态系统建构的方法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号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从社会、文化等层面入手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教育革新、文化多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方式,在优化社区艺术的同时变革专业艺术教育的格局,使之成为全民教育和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而该组织所的欧、亚、非等地区的艺术教育报告,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教育硕士项目、博士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全民艺术教育观和大社区艺术观基础上的专题性系列研究开始出台,标志着21世纪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研究已经从政策、管理等层面过渡到人才培养的层面。而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开展的“舞蹈故事”(DanceStory)项目,正是一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并资助的重要的参与性社区舞蹈创意信息集成数据库项目。在我国,群众性舞蹈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之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发展历史较长的基于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国办群众文化系统。新世纪以来,在原有群文系统的发展基础上,国家文化部又成立了专门的公共文化司,形成了一套以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国家及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为基础,以政府“群星奖”为创意催化平台为抓手的国家群众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里,以新型城市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内居民文化生活为主体内容的现代社区艺术也开始萌芽。同时,城市民众自发的娱乐生活活动也在城镇化进程中趋向多元,中老年健身舞蹈、白领阶层健身舞蹈和企业文化舞蹈拓展训练项目、舞蹈医疗、素质教育型小微舞蹈企业的兴起,也进一步改变了我国非专业舞蹈的组织、管理、运营和创意形态,形成了公共空间和非专业舞蹈空间里的多元化、参与性、体验式舞蹈生态格局。

(二)社区舞蹈创意资源库智囊团队的长线培育由于该领域实践形态是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所以,成熟的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库没有系统地建设起来。从政府文化管理的层面看,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建设,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相关统计报告、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数字信息的采集,以及“群星奖”信息模块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权威信息支持。从教学、科研层面看,北京舞蹈学院特色资源库等项目开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本主题资源包还将着力从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的层面,强化本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参与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超过一年以上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多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熟悉本课题研究对象,并具有一起工作的协同工作基础。其次,本主题资源的参与教师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并先后承担过系列特色资源包建设和相关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或教学指导工作,能够了解并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的阶段还能将本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成果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的教学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研究在过程中就局部实现了成果转换的使用价值。再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还将从对策研究、创意思路等方面,推动国家各级各类艺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并从理念、方法、手段和案例等方面为舞蹈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实用的创意集成路径与方法。最后,本主题资源包还将从多元的角度对采集到的创造性社区舞蹈素材进行创作分析,通过现阶段兴盛的网络媒介进行包装策划,力求将优秀的社区舞蹈艺术作品辐射向社会,从而引发大众对于社区舞蹈的重视和热爱。资源包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科案例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同时对于本院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参与资源包工作的人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为今后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搭建实践平台。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

(一)主题资源包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术创新“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是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该资源包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该资源包整合了基于大社区艺术观念的国内外优势社区舞蹈资源,从人才、作品、平台等角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而又特色鲜明地集合了城镇化背景下原创性社区舞蹈的“创意之源”、“创意之法”、“创意之形”,不仅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广大社会文化指导员、舞蹈编导和广大的舞蹈艺术兴趣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创意集成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将通过对有关原创性社区舞蹈作品和编导的案例解析,为之提供适应未来社区舞蹈发展的文化政策、编创策划理论与技巧。从具体形态来看,本主题资源包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提供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激荡”和“创意交流”的互动虚拟演练。为此,除资源包必备的大量相关的舞蹈图片、视频和指导性内容外,本资源包还将从“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角度设计一个“动作采集”和“网络编舞”的控制互模块。这种制作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在普通大众与舞蹈专业人士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专业舞者、编导、社区舞蹈爱好者、政府主导的文化场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集成平台,使民众的参与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两类不同风格的平等对话与互动。该平台的最高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下纵向积累的专业舞蹈创意资源(包括创作者和作品等)与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创意激荡的推动,推动专业“舞蹈社区”(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与在地“社区舞蹈”的优势互补,并使现有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职业“舞蹈社区”与在地“社区舞蹈”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推动区域舞蹈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舞蹈接受者从单向接受向参与式接受的过渡。而这种过渡将有助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对自我及对方文化身份建立新的认识,在打破原有文化隔阂(包括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文化区隔)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城镇化背景下基于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新型“艺术社区”,从而为建构我国创意舞蹈可持续发展系统打下一个新基础。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及代表性项目介绍上述七大板块以北京地区社区舞蹈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相关资源梳理和整合。其目的是搭建一个创新型的社区舞蹈共享式信息平台,并借助有关研究性、主题性舞蹈教育或拓展项目,为我国舞蹈生态系统建构提供个案式的或者信息网络式的集成服务机制,促进专业舞蹈和社区舞蹈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舞蹈专业人与社区舞蹈参与人士的互动式主题实践项目,将从实践研究和范本研究的角度,为建构可持续化的舞蹈生态优化提供参照,力争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上,探索在原有“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等政府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参与性的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系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实现专业舞蹈的观众拓展和非专业舞蹈的创意提升这样一个双赢目的的信息资源库。

(二)主题资源包的协同组织创新、使用特色及效益分析在协同组织创新方面,本主题资源包将依托核心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信息资源盘点、专题项目咨询等方式,有效整合教学、科研、政府和业界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一个灵活、多元、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除了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家协会等组织机构之外,本主题资源包还将通过网络咨询和调研等形式整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项目,中华女子学院社区艺术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教育研究项目,中央芭蕾舞团团办等相关机构成员及其研究资源,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集成创新”这一主题下,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协同创新。该主题资源包建成后,将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前三期主题资源包成果实现合拢,形成一张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舞蹈创意集成网络,该网络将包括“公共性”、“典型性”、“示范性”、“共享性”、“创造性”基本要素,为政府机关、教育工作者、舞蹈创意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提供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有关创意创作的参考:首先,舞蹈传播媒介(剧场、院团)资源包(2010年、2011年),涵盖了与舞蹈相关的北京市代表性剧院、剧场的软硬件信息,并分别以图片、特色演出剧照海报、文字介绍以及剧院相关视频内容的形式提供了系统的信息资讯。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该资源平台能够全面鸟瞰首都北京的主要类型的剧院、院团,通过资源包平台获取剧场及院团的位置、空间、内容以及特色等链接内容,能够非常便捷地了解重要场馆或院团相关信息内容。前两期资源包的建成,为各级各类舞蹈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其次,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的建成,则有机整合了职业舞蹈体系之外的舞蹈参与信息,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舞蹈公共艺术教育主体(群众舞蹈队、校园舞蹈队、特色舞蹈机构和项目)及其行为结果。无论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社区的舞蹈爱好者,还是中小学学生舞蹈第二课堂来讲,该资源都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通过提供大量相关的舞蹈文字、图片、视频等,使得公众对目前北京地区的非专业舞蹈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就是对前三期特色资源包的一次整合式超越或者集成。首先,本主题资源包将参照国际经验,依据现有社区舞蹈创意平台,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作为公共教育资源而发展的时间路径,在历史的维度上以辩证的眼光分析社区舞蹈的历史沿革问题并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同时,本主题资源包还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将现今大社区舞蹈观念的创意集成方法提炼并传播开来,着力考察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成果,并运用手机app等应用软件的形式加以推广,在互动模块上建立起一个超越专业和非专业传统隔阂的创意集成的网络虚拟实验社区。

三、成果形态

自2010年开始,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特色资源包在舞蹈传播媒介资源包项目(一期)舞蹈演出剧场信息集成(2010年)、舞蹈传播资源包(二期)、舞蹈院团机构信息集成(2011年)和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等连续三期相关特色资源包基础上,初步整合完成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期信息资源: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的建设,更是以公共艺术教育的视角为构建基础,通过调研、采风以及访谈等各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现有的舞蹈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先后深入北京各大社区、公园及学校,在网络数据采集和甄选的基础上,走访和专访21支业余舞蹈队、14支社区舞蹈队、17支校园舞蹈队以及9个舞蹈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群体,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宝贵的前期经验和基础成果。本资源包主要涉及图片、视频及经典案例、专家名人网页flash、html、java等技术。同时,资源包的共享和资源建设力求能够实现web2.0的交互。本资源包的设计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来看,本资源包主要以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作品及其创意实施模式为主线,从创意激荡、编创手法、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角度,深入挖掘一套适合推动全民、全社群参与的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以创意资源库的方式,推动可持续的舞蹈创意资源整合与再造。本资源包内容体系二级目录———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图片100张,音视频10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图片200张、音视频20段、文本0.8万字、网页设计12个)、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图片300张,音视频1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10个)、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图片50张、音视频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网页设计1个)。其中网页整体设计思路是在视觉上构思为一张地图板式的“羊皮卷”。其主页内容分为“精彩片段”、“赛事平台”、“首演剧场”、“发展动态”、“剧目欣赏”、“编导介绍”和“概念描述”七个模块。七个模块囊括了“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经验,建构起一个旨在打通专业和非专业壁垒的创意集成交互平台。主题资源包内容体系三级以上目录:一级目录:“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色资源包”+“羊皮卷”二级目录:“概念描述: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a模块)+“发展动态: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B模块)+“首演剧场: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C模块)+“编导介绍: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D模块)+“剧目欣赏: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e模块)+“精彩片段: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视频”(F模块)+“赛事平台:社区舞蹈赛事平台”(G模块)。三级目录(部分):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B模块)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G模块)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e模块)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D模块)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F模块)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C模块)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B模块)8)国际社区舞蹈代表性项目介绍(a模块)。

四、结语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7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技术;内涵;特点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着化工科技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趋势,此种发展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机械设备开始不断与化工生产实际相融合。因此,为了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实现,就需要以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前提。对于我国而言,结合现阶段的化工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在化工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与缺失,因此,如何在化工工程建设中,加大对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问题已成为各方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即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化工机械设备内涵分析

在化工工程生产实践的实施过程当中,为了能够使各种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方式,形成具有标准规格与质量的产品,就往往需要借助于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合理应用,支持原材料完成包括预处理、化学反应、分离结合、以及精制在内相关工作,这一点也正是化工工程应用化工机械设备的最核心价值所在。正因为其在化工工程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因此备受各方人员的重视。结合我国现阶段化学工业的发展形式来看,比较常见的化工机械设备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一为化工设备,化工设备的最主要特点是:作用部件处于静止状态,或运动较少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反应器、蒸发器、分离器、换热器、吸附器、离子交换器、以及干燥器等在内;其二为化工机器,化工机器的最主要特点是:作用部件处于运动状态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旋转干燥机、过滤机、破碎机、以及搅拌机等。

2.化工机械设备的安装特点

结合我国在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来看,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定义:即为了满足化工机械设备的相关使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将相关零件部件组合在一起,构成设备整体的过程。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的本质是一项内容复杂、并且种类繁多的工作项目,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工机械设备而言,安装过程中的工艺技术、要求条件、以及操作程序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点是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的最典型特点。与此同时,在安装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相关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工艺技术要求,将化工机械设备的主体部件与附属零件全部安装至合理的位置,配合对设备所进行的调式工作,使设备能够满足必要的使用条件。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在现代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化工机械设备的安装不单单是化工生产作业与土建工程施工作业之间的连接工序,同时也是机械设备制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最核心环节,在保障安装质量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3.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技术

为了确保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后施工质量的稳定与可靠,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大对于创新技术的应用,重点关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借助于对现代工艺技术的合理应用,使上述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安装中的缺陷。具体而言,在化工机械设备安装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需要对安装偏差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在有关化工机械设备的安装作业实施过程当中,为了确保安装作业的精度得到保障,同时使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特别重视对安装偏差问题的严格控制,当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需要认识到各类化工机械设备在安装工艺技术方面均有着严格的要求,进而需要在遵循机械设备生产工艺以及使用要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相关工艺技术的改进,使安装偏差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②.需要高度重视制造环节的偏差问题,在机械设备产品及其相关安装附件进入施工现场检测,实施全面性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其使用性能的稳定发挥;③.需要明确各环节工艺的衔接情况,在基础沉降倾向于稳定的状态下,实现精准性的校正。

2)需要对焊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在有关组对、以及分片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当中,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也是尤为关键的。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以焊接计划文件为极易,对工艺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控制,特别需要关注对焊接顺序、焊接电源、焊接速度、以及焊缝设置环节的质量控制。在焊接操作完成后,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对焊缝区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实际性的焊缝尺寸、以及表面/内部缺陷能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焊接作业实施中,需要针对如下两个环节进行可靠的技术管理工作:①.对焊接尺寸进行合理的研究,即需要确保余高尺寸、补强角焊、以及焊脚长度尺寸的精准性;②.对焊接区域的表面缺陷以及外观缺陷进行明确控制,需要观测焊接区域的表面是否完全规整,同时观测焊接区域表面是否存在裂纹、咬边、火口、以及压坑等问题;③.对焊接区域的内部缺陷进行详细控制,观察是否存在夹渣、气孔等问题。

4.结束语

在本文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技术相关问题的研究过程当中,首先就化工机械设备的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指出了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作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安装偏差问题、以及焊接质量问题的控制角度入手,就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艺中的关键技术要点加以了说明,望能够引起各方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琳.详细论述机械设备安装的座浆垫板法施工工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2]胡立功.对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2,(22).

[3]王斌,魏春辉.浅析机械设备安装的施工技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8

 

与此同时,在那些需要服从国家教育大纲的国家,教师被要求根据规范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约束。特别是中国和日本,政府授权学校相关课本。这样的国家课程和授权课本从头到尾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方向和案例。

 

对个人的课程研究将提供少量的优秀艺术教育的案例和前线的实践探索,它同时能够向我们描绘学校中艺术课堂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对于指明在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倾向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地方或是国家的范围。相比之下,检验国家大纲和授权课本能够着重认识官方对于艺术教育的态度。但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捕捉到一定基于正式文件的理想化模型。

 

所以,在个人课程和国家大纲之间缺少相互连接的桥梁。例如,在2004年,日本有10557所初级中学。m艺术在初级中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因此,我们至少拥有与学校数字等量的丰富艺术课程。有超过10000个教室艺术教育的案例同时塑造了这个国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来自这些课堂的声音未被记录或正式分析。如果我们持续忽视这些来自于地方或全国范围的教师所做的贡献,这恐怕会造成大部分普通课堂塑造的艺术教育实际运动经验数据的丢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个人美术教育和国家大纲之间结构上的知识链。

 

为了解读艺术教育的集体倾向,于1991年,我以“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为名在东京的初级中学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被选中区域内的艺术教师会被要求完成一份关于他们在1990-1991学年内结束的个人艺术课程教育的问卷。“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意指教师需要对上个学年的教育内容和课时分配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计划,意味着实际执行的课程会与原先设定的计划有差别。教师的职业洞察力和他们尝试提升教育质量的愿景都会影响到课程计划的更改。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会对当下的环境进行妥协,例如,课时不足、硬件缺失、课堂管理、学生的基础等等都会使教师调整或放弃原先的计划。原计划或提纲通常是教师需要在工作单位提交的正式文件,要求能够反映国家大纲或学校当局的正式要求。为了捕捉来自课堂的真实声音,我们必须检测实际执行的课程而绝非是正式提纲。收集的资料已经通过整合和分析,用于识别最为真实的课堂美术教育。

 

接下来,于2012年,约东京调查的20年之后,我进行了国家范围的同课题调查:创意课程——初级中学艺术探究。针对学校课程的国家大纲在1991的调查后进行了2次修改,而第三次修改预计于2012年执行。艺术课程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环境都在20年间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2次调查之间的取样差值,但我相信2012年的调查能够给予我们更准确的关于全国倾向的数据。

 

余下的部分,我将先总结日本教育系统的总体框架,然后探讨1991年于东京得到的数据结果,并映射到2012年于日本全国进行的调查。通过这次讨论,我想对由万千艺术教师心血组成的艺术教育集体倾向的研究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日本教育体制下的艺术

 

日本政府对幼儿到中学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设定了规范。在幼儿教育中,《学校教育法》(1947)要求幼儿园(3-6岁儿童)“通过音乐、神态语言和形状塑造用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和表达的基本能力”。“形状塑造”对应日语中的词汇“zokei”,意指“儿童动手和绘画的能力”,而并未提及“艺术”的字眼。现行版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2008)由5种活动领域构成: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达。表达关系到儿童基于声音、色彩、形状、肌理和运动产生的愉悦,并期待儿童通过表现性艺术获得学习的基础能力。

 

日本有一个强制的从小学到初级中学的9年制教育系统。在小学教育阶段(6-12岁儿童),有一门必修课叫做“绘画和手工”,向学生提供初级阶段的视觉艺术教育。根据现行版本的《小学学习课程》(2008),绘画和手工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分为两大类:艺术玩耍和通过绘画、立体作品与手工进行表达。

 

在初级中学教育阶段(12-15岁儿童),学生学习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基于绘画与手工初级教育的再深造。如同《小学学习课程》(2008)提及的那样,现行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2008)同样专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被分成两大类:绘画与雕塑,设计与手工。基于2008年的修订,初级中学教育在形状、色彩和成像的指导下与小学教育在绘画和手工上享有'共通的内容。

 

在高等中学教育阶段(15-18岁儿童),学生需要从4门艺术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课程,它们是音乐、美术、手工和书法。根据现行的《高级中学学习课程》(2009),艺术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三大类型的表达活动:绘画与雕塑、设计和图像媒体(例如书法、视频、电脑生成图像)。手工同样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两大类型的表达活动:日常生活与手工,社会与手工。课程学习着重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特别以手工为主。

 

二、1991年东京调查的大环境

 

1989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于1993年正式执行。在1991年的调查中,学校课程根据1977年制定的《学习课程》设计(1981年执行),每一个学校都在准备执行新版本的内容。因此,为了检测1991年调查的大环境,我将同时参考两个版本的《'学习课程》,1977年和1989年。

 

1977年版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中艺术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废除了1969年建立的五大领域: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此外,它引进了两大领域:表达和鉴赏,而原有的绘画、雕塑、设计和手工都被归于表达的名录之下。换句话说,每一个部分的独立性都被弱化了,虽然它们以子分类的方式依旧存在。

 

1989年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在前版本上的最大修订在于时间分配的灵活性。《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77年修订)特别指出每一个学校科目的时间分配都应根据《学习课程》(1977)的修正进行制定。在学校每年1050节的课时中,初级中学第一学年的学生(12-13岁)需要修70节美术课(1节课相当于50分钟),第二年同样需要修70节,而第三年则下降至35节。《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89年修订),与修正的《学习课程》(1989)相一致,更改了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时间分配。它允许每个学校为二年级的学生制定35-70节之间的美术课,允许在艺术和音乐课的课时上进行缩减。

 

为了选择调查的对象区域,我基于对当地教师的采访和自身于80年代末在东京公立初级中学的教学经验,检测了东京艺术教育的特点。我鉴别了三个决定性因素。首先,个人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被寄予了更为宽泛的决定能力。这意味着对实际执行的课程研究有潜力能够展现国家大纲所无法预测的隐藏倾向。其次,政策能够保证教师的作为一名艺术专业人员的质量,当地的教育权威机构为中学艺术课程应聘了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这是合理的,因为在大城市中招聘专职人员的难度相对较低。但是,这对东京以外的区域并不适用,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小型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会被允许临时教授艺术课程。最后,教师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例如,东京的学校职工来自于日本的不同地区。相比之下,在农村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学校职工都来自本地或周边区域。他们不是从本地大学毕业就是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从这层意义上讲,东京享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在其他区域是相当少见的。

 

以上的三个方面突出了东京的特殊性,使其成为艺术教育调查的理想选择区域。研究东京同样能够使我们鉴别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例如教学的自由度,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丰富的师资背景。所以我充分考虑了检测东京的合理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有限的研究经费、人力资源和个人电脑开展了课题研究。

 

三、在东京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1991年)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下述发现相当有价值:

 

(一)在实际执行课程中对类型的时间分配倾向于设计和手工。

 

(二)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课程中的不同类型持有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

 

(三)实际执行的课程意外地与国家授权课本的统一度极高。

 

(一)是从对调查问卷第二问的分析与相关资料的对比中获得。在第二问中,参与对象被要求从1、2、3年级中选出单个年级,并汇报上个学年(1990年4月-1991年3月)实际执行课程的情况。其中包含学习单元的具体清单,按照类别数据、材料、主题、时间分配、效果评估等等进行排序。针对实际执行课程的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我提出了一套比例系统用于表示艺术课程的集体倾向,并命名其为“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率”。在这里,“类型”对应的是课程学习中的“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因为有一定概率发展5种类别以外的其他教学单元,所以我增加了一项“其他”供以选择。数据应基于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占整个学年艺术课程总课时的比例进行分析,而绝非每种类型发生的频率。一套课程有时间分配组成,而时间则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经验分享构成。一种类别的时间长度能够表示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师对每种类型的观点。

 

在实际执行课程的时间分配上倾向于设计和手工的人数比例与美术教师的专业背景调查结果有冲突。为什么绘画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如此强调设计和手工呢?

 

我认为有4条有可能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个现象。首先,教师专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于1980年重新修订了学生成绩大纲,并在每一门科目中引人了一项新标准:学生的兴趣和态度。一份来自1990年英国研究人员关于曰本初级中学美术课堂的观察报告指出日本美术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友爱互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位教师一旦认识到学生对手工表示出强烈的积极性,他/她会在不顾及自身专长的前提下,考虑增加这部分类型的课时。

 

其次,教师被要求维护课堂的秩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初级中学饱受校园暴力的干扰(1984年校园暴力讨论会)®。设计和手工适用于按步骤进行的指导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艺术教师倾向于利用这些类型以维护课堂的沟通和秩序,特别是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定时。此外,在采访期间,多位艺术教师提到了手工的冥想效果,例如,利用木材进行制作特别能够平缓那些好斗学生的情绪。

 

再者,设计和手工作为与外部世界沟通与互动的实用功能,适合于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发p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并不通常愿意对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打开自己的心灵与思维。然而,这种假设需要更多的调查加以验证。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9

关键词:奥贝尔氧化沟特性分析理论探讨

1、1背景

由于氧化沟工艺运行管理简单易行,运行效果相对稳定,更适合我国的一些中小城镇,而奥贝尔氧化沟道优良的脱氮效果以及溶解氧的分布形式,因其不同于传统的氧段+好氧段的活性污泥脱氮系统,而逐渐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奥贝尔氧化沟的外沟道会有如此良好的脱氮效果?究竟是由于低氧条件下同时存在的硝化、反硝化,还是由于外沟道中交替出现的好氧、缺氧环境,抑或由于极高的混合液回流比及其他原因?对此,人们提出了3种可能的机理:

宏观混合方式造成的缺氧好氧环境:即在高浓度有机物中,微生物对食物的快速好氧降解导致高氧条件下的缺氧环境的形成。这就是宏观上的“同时硝化反硝化”,它既可以在推流式曝气池,即在与奥贝尔外沟道相似的缺氧、好氧区中实现,又可以在完全混合式的曝气池中实现(即低溶解氧条件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

微环境的缺氧与好氧:就每一个微小的活性污泥絮体而言,其暴露在好氧条件下,而其内部则处于缺氧条件下。

新型特种微生物:即存在一种我们以前并未认识到的全新微生物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去除营养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根据iawQ提出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原理,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试图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1.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

在此背景下,几个相关的问题随之而生。

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的脱氮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影响因素究竟是哪些?能否推而广之,在单沟式氧化沟中采用与奥贝尔氧化外沟道相同的布置,实现优势工艺的改良与变种?

外沟道的脱氮和碳氧化功能占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外沟、中沟、内沟的溶解氧的分布方式的不同又会有哪些影响?与此相关的二沉池的设计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更深入一些,在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内,点源与面源曝气的区别及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正是这些疑问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目的。

1.3研究工具与方法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因素交差、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无法完全通过试验检测的方法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由国际水质协会推出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以微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因素,因而可在一定条件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模拟污水处理厂的真实运行情况。本文拟采用数学模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低负荷长泥龄运行和高负荷短泥龄运行两种条件,对由奥贝尔氧化沟产生并延伸出的上述问题进行解释。

数学模拟以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牛口峪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测试数据为依据,以活性污泥1号模型为基础,采用aSim计算机程序上机计算。

2.牛口峪污水处理厂工程测试简介

2.1工艺设计参数

牛口峪污水处理厂是北京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配套环保项目,主要处理化工一厂的工业废水、化工二厂、化工三厂的部分工业废水及少量生活污水。该厂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段为奥贝尔氧化沟,设计规模为60000m3/d,1994年12月投产。生物处理工段设计为平行的两组,每组包括1个奥贝尔氧化沟和2个二沉池。单个氧化沟的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设计进水流量1250m3/h

泥龄35d

有效池容1733m3

mLSS4000mg/L

mLVSS3200mg/L

容积分配外:中:内=56:26:18

溶解氧分布外-中-内=0-1-2mg/L

每个氧化沟设32组曝气转碟,外、中、内沟各安装8组曝气器,氧化沟平面布置如图2.1.1所示。

2.2测试期间的进出水水质与工艺运行参数

测试期间氧化沟的进出水水质如下表:

表2.2.1测试期间氧化沟原水水质 CoD

mg/LBoD

mg/LSS

mg/LtKn

mg/LnH4-n

mg/LnoX-n

mg/Ltn

mg/LpH进水3961973116.111.61.617.448.0外沟375-1.89未检出0.721.96-中沟244-1.09未检出0.611.26-内沟243-0.95未检出0.61.18-出水283130.98未检出1.391.438.0去除率93%--94%--92%-

“-”在文章表格中表示未检测或未计算。

实际运行参数见下表:

氧化沟运行参数平均值范围进水流量903851~937水力停留时间(h)1918~21水温1513~16转碟运行组数

外沟5-中沟、内沟3-污泥回流比(%)6159 ~65mLSS(mg/L)30372923~3245mLVSS/mLSS0.78-Do(mg/L)外沟00 ~0.3中沟0.40.1~0.9内沟3.52.9~3.9

实际供氧量为:

外沟:中沟:内沟=58:23:19。

3、低负荷长泥龄下的数学模拟

3.1概述

与奥贝尔氧化沟工艺相关的数学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奥贝尔氧化沟原型工艺模拟——确定模拟参数的可用性;

混合液回流比的作用——考察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高流速造成高回流比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单沟式氧化沟的脱氮效果——在单沟式氧化沟中采用与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同样的曝气布置,考察其处理效果;

低氧完全混合条件下同时硝化、反硝化的效果——低氧完全混合条件下能否实现与奥贝尔氧化沟的外沟道相当的同时硝化与反硝化?

在奥贝尔氧化沟的外沟道中采用微孔曝气器代替曝气转碟,是否会得到同样的效果?

3.2奥贝尔氧化沟原形工艺模拟

3.2.1概述

根据实际情况将外沟道平均分割成8个单元(1#~8#),4组曝气转碟分别置于4个单元中(1#、3#、5#、7#),即每隔一个单元放一组转碟,中沟道和内沟道分别只设一个单元(9#、10#)其中各设1组转碟。原水进入1#,混合液由8#回流至1#,回流污泥由二沉池回流至1#,见图3.2.1。由于测试期间属非正常运行,无法测定泥令,因此模拟中按设计泥令取值。

3.2.2原水水质模拟

原水水质按照模型组分的划分确定如下表3.2.1、3.2.2。

溶解性组分:

Si——惰性CoD

SS——可生物降解CoD

SnH4——氨氮

SnoX——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

SaLK——碱度

颗粒性组分:

Xi——惰性CoD

XS——可生物降解CoD

XH——异氧菌

Xa——自养菌

Xss——悬浮物

表3.2.1溶解性组分SiSSSmH4SnoXSaLKmg/Lmg/Lmg/Lmg/Lmol/m318.0348161.66.0表3.2.2颗粒性组分XiXSXHXaXSSmg/Lmg/Lmg/Lmg/Lmg/L6.1240031.0

3.2.3数学模拟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

工艺流程见下图:

工艺运行参数如下:

氧化沟池容:V1#~8#=1241m3

V9#=4611m3

V10#=3192m3

二沉池池容:V二沉=3612m3

流量:Q=21670m3/d

水温:t=15°Ç

污泥加流比:R=61%

模拟混合液回流比:R=10000%

模拟供氧量:外沟:中沟:内沟=65:19:16

总供氧量:7392kgo2/d

3.2.4数学模拟结果

计算所得污泥浓度为3500mgCoD/L,其余结果见表2.2.5。

表2.2.5奥贝尔氧化沟原型工艺模拟分析 1#2#3#4#5#6#7#8#9#10#Do0.230.050.220.080.330.160.440.260.712.35SS2.38------0.310.240.28SnH2.6------2.510.460.13SnoX0.2------0.191.812.56

比较表2.2.1和2.2.2,可知模拟数据能够与实测数据很好地吻合:

绝大部分有机物和氮在外沟道去除:外沟道总氮为2.7mg/L(实测总氮为2.6mg/L),去除率为84%(实测为86.5%),有机物去除率为99.8%(实测为97.4%);只有少量氮在中沟、内沟去除,出水总氮为2.7mg/L(实测为2.4mg/L),去除率为84%(实测为86.4%);

溶解氧有一定的变化梯度,但不形成绝对的缺氧、好氧区,而是形成介乎缺氧与厌氧之间的缺氧/厌氧区和介乎好氧与缺氧之间的好氧/缺氧区;计算所得污泥浓度相当于3032mg/L的mLSS,而实测污泥浓度mLSS为3037mg/L。

3.3混合液回流比的作用

3.3.1概述

假设在供氧量不变的条件下,考虑模拟的方便,外沟道内设2组转碟(模拟结果表明,2组与4组转碟差别不大),将外沟道平均分割成6个单元(1#~6#),2组曝气转碟分别置于2个单元中(1#、4#),即每隔2个单元放一组转碟,中沟道和内沟道同前,分别只设一个单元(7#、8#)。原水进入1#,混合液由6#回流至1#,混合液回流比由100倍改为10倍,回流污泥由二沉池回流至1#,其余模拟皆同2.2节,以考察奥贝尔外沟道中高回流比的作用。

工艺流程见下图:

其中,池容V1~6=1655m3。

3.3.2数学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见下表。

表3.3.1奥贝尔氧化沟混合液回流比的影响 1#2#3#4#5#6#7#8#Do0.17001.610.120.010.311.16SS6.84----0.240.280.29SnH4.65----4.291.450.29SnoX0.11----0.251.112.12

在给定条件下,由于回流比的改变,使得外沟道内溶解氧分布的梯度明显加大,缺氧/厌氧区扩磊,好氧/缺氧区缩小,尽管平均溶解氧(0.31mg/L)有所提高,但由于高氧区域(曝气转碟附近)极为狭小,外沟道硝化效果下降,从而导致脱氮效果的下降,但出水与高回流比时的效果基本一样。这说明奥贝尔外沟道内的高流速是其我外沟道拥有良好的脱氮效果的重要原因,但不等于说流速越高越好,模拟结果表明,混合液回流比为50倍时,效果最佳。

3.4单沟式氧化沟脱氮的可能性

3.4.1概述

本节模拟的原则是在3.2节氧化沟工艺参数(混合液回流比为100倍)的基础上模拟单沟式氧化沟,即在泥令、生物池总体积、总供氧量相同,进水水质相同的条件下模拟奥贝尔外沟道的运行方式。

工艺流程见下图:

1#2#3#4#5#6#Do0.650.220.081.060.620.31SS1.2----0.22SnH0.76----0.67SnoX1.18----1.19

在给定条件下,采用与外沟道相同布置的单沟式氧化沟,由于平均溶解氧(0.63mg/L)提高了2倍多,碳氧化与脱氮效果均优于奥贝尔,只是由于缺少了奥贝尔氧化沟3沟道中溶解氧0-1-2的分布,最终硝化不够彻底。

3.5低氧条件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

本节分3种形式模拟。第一种是在供氧量相同的条件下,将奥贝尔氧化沟的外沟道替换为采用微孔曝气器的完全混合曝气池,而中沟、内沟不变的一种改型工艺;第二种是不改变奥贝尔的基本池型,只是在同样供氧量的条件下,在外沟道采用微孔曝气器代替曝气转碟,因此也就不存在混合液回流问题,其他均不变;第三种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在外沟道强制进行混合液回流。目的是考察外沟道处于低氧状态下时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的可能性以及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工艺改型的可能性。

3.5.1工艺流程

第一种改型工艺流程见下图:

其中,外沟V1=9930.5m3

中沟V2=4611m3

内沟V3=3192m3

供氧量及其他条件均与3.2节相同。

第二种改型工艺流程见下图:

其中,1#~6#单元均为曝气单元,供氧量均等,总供氧量及其他条件均与3.2节相同。

第三种改型工艺流程下图:

这种流程力与第二种的区别,只是根据奥贝尔的真实情形增加了混合液回流。

3.5.2数学模拟结果

第一种改型工艺的模拟结果见下表。外沟道在低氧0.23mgDo/L(相当于奥贝尔外沟道的平均溶解氧)、完全混合条件下,脱氮及碳氧化效果与经典的奥贝尔外沟道相当,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低氧条件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同样发生在奥贝尔外沟道中。

表3.5.1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第一种改型工艺模拟分析 1#2#3#Do0.230.942.63SS0.70.240.28SnH2.080.350.12SnoX0.311.992.71

第二种改型工艺的模拟结果见下表。如若只是在外沟道用微孔曝气器代替曝气转碟,则外沟道内的溶解氧沿沟长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溶解氧为0.26mgDo/L,高于改型的平均溶解氧,因此碳氧化程度有所提高,而硝化和反硝化效果都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改型后的工艺不同于原型,从沟道中各个部分看都是完全混合式,从整个外沟道看却是推流式,原水质点依次经过外沟道而不是反复经过。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液回液,效果应有所改善,为此我们做了第三种改型工艺的分析。

表3.5.2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第二种改型工艺模拟分析 1#2#3#4#5#6#7#8#Do0.30.020.030.170.450.610.572.09SS137----0.290.250.28SnH9.34----3.070.630.15SnoX0.03----3.064.385.16

第三种改型工艺的模拟结果见下表。与第二种模拟对比,显然证实了我们的猜测,这说明,在外沟道内采用微孔曝气转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但必须同时考虑实现外沟道的自身回流以保证脱氮效果,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奥贝尔外沟道的高流速对脱氮效果的重要作用。

表3.5.3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第三种改型工艺模拟分析 1#2#3#4#5#6#7#8#Do0.170.140.180.250.330.40.922.58SS2.15----0.290.240.28SnH2.18----2.090.30.12SnoX0.24----0.251.92.62

3.6小结

我们将奥贝尔氧化沟、单沟式氧化沟及在外沟道用面源底曝来取代曝气转碟并在外沟道进行强制循环的外沟道改型工艺做一对比,见表3.6.1。

表3.6.1低负荷长泥龄条件下三条工艺模拟分析工艺指标外沟道Domg/L出水Domg/L外沟道tnmg/L出水tnmg/Ltn去除率

%外沟道Ss

mg/L出水Ss

mg/l奥贝尔氧化沟0.262.352.72.784.70.310.28单沟式氧化沟0.311.8689.40.22外沟道改型工(Ⅲ)0.42.582.342.7484.40.290.28

由表可知,低负荷长泥龄运行条件下,单沟式氧化沟的脱氮与碳氧化效果更佳,奥贝尔氧化沟与其第三种改型工艺效果相当,说明不同的曝气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4、高负荷短泥龄下的数学模拟

本单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将泥龄缩短为10天,进水量提高到60000m3/d,氨氮提高到50mg/L。在负荷提高,泥龄缩短的条件下,维持生物段总容积不变,考察奥贝尔氧化沟、单沟式氧化沟及外沟道改型艺(Ⅰ、Ⅲ)4种的性能并进行对比。

4.1奥贝尔氧化沟

模拟原水水质如下:

表4.1.1溶解性组分SiSsSnH4SnoXSaLKmg/Lmg/Lmg/Lmg/Lmg/L18.00348501.610表面光洁度.1.2颗粒性组分XiXsXHXaXSSmg/Lmg/Lmg/Lmg/Lmg/L6.1240031.0

工艺运行参如下:

氧化沟池容 V外沟=11900m3

V中沟=3881m3

V内沟=1944m3

V1#、3#、5#、7#=992m3

V2#、4#、6#、8#=1983m3

V9#=3881m3

V10#=1994m3

二沉池池容:V二沉=3612m3

流量:Q=60000m3/d

水温:t=15℃

污泥泥令:SRt=10d

污泥回流比:R=61%

模拟混合液回流比:R=60倍

模拟供氧量:外沟:中沟:内沟=60:30:10

总供氧量:22981kgo2/d

数学模拟结果见表4.1.1,计算所得污泥浓度为5081mgCoD/L。

表4.1.1高负荷下奥贝尔氧化沟工艺模拟分析1#2#3#4#5#6#7#8#9#10#Do0.250.030.380.080.510.130.570.160.9522.08Ss3.57------------0.200.230.26SnH13------------132.100.27SnoX7.44------------2.595.9815Stn15.5915.27tn去除率%69.770.4

4.2单沟式氧化沟

水质、运行参数同前

改变的工艺参数如下:

氧化沟池容:V1#、3#、5#、7#=1478m3

V2#、4#、6#、8#=2956m3

总供氧量:22981kgo2/d

数学模拟结果见表面光洁度.2.1,计算所得污泥浓度为5278mgCoD/L。

表4.2.1高负荷下单沟式氧化沟工艺模拟分析 1#2#3#4#5#6#7#8#Do0.420.020.310.040.530.140.720.28Ss2.69------------0.2SnH3.16------------2.51SnoX15------------16Stn       18.51tn去除率%       64.1

4.3低氧条件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

本节分2种形式模型: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改型工艺(1)和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改型工艺(Ⅲ),目的是考察高负荷下外沟道发生硝化反硝化的工艺机理。

工艺流程图3.5.1和图3.5.3。

其中,改型工艺(Ⅰ)的氧化沟池容:V外沟=11900m3

V中沟=3881m3

V内沟=1944m3

其他条件均与第4.1节相同。

改型工艺(Ⅲ)的运行条件均与4.1节相同。

改型工艺(Ⅰ)数学模拟计算所得污泥浓度为5060mgCoD/L,其余结果见表4.3.1。表4.3.1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改型工艺(Ⅰ)模拟分析 1#2#3#Do0.170.931.97Ss0.610.220.25SnH12.852.270.3SnoX5.0115.1817.214Stn17.86 17.51tn去除率%65.4 66.1

改型工艺(Ⅲ)数学模拟计算所得污泥浓度为5052mgCoD/L,其余结果见表4.3.2。

表4.3.2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改型工艺(Ⅲ)模拟分析 1#2#3#4#5#6#7#8#9#10#Do0.10.10.130.190.220.250.260.271.182.73Ss3.64------------0.210.220.27SnH12------------111.520.19SnoX3.18------------3.261314Stn       14.26 14.19tn去除率%       72.4 72.5

4.4小结

我们将奥贝尔氧化沟、单沟式氧化沟及在外沟道用面源底曝来取代曝气转碟并在外沟道进行强制循环的外沟道改型工艺做一对比,见表4.4.1。

表4.4.1高负荷短泥龄条件下3种工艺模拟分析指标工艺外沟道Domg/L出水Domg/L外沟道tnmg/L出水tnmg/Ltn去除率%外沟道Ssmg/L出水Ssmg/L奥贝尔氧化沟0.162.0815.5915.2770.40.20.26单沟式氧化沟 0.28 18.5164.1 0.2外沟道改型工艺(Ⅲ)0.272.7314.2614.1972.50.210.27

由表可知,高负荷短泥龄运行条件下,单沟式氧化沟碳氧化效果更佳,而脱氮效果略差;奥贝尔氧化沟与其第三种改型工艺效果相当,再一次说明不同的曝气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5、结论

5.1奥贝尔氧化沟外沟的脱氮作用

a、奥贝尔氧化沟外沟的脱氮作用毋庸置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采用曝气转碟在外沟道形成的独特的流态,即推流式与完全混合式有机统一的特殊流态。

B、数学模拟的外沟道溶解氧的分布表明,间隔布置的曝气转碟使得溶解氧有一定的变化梯度,而其在沟内造成的高流速又使得溶解氧的分布趋于均匀,不形成绝对的缺氧、好氧区,而是形成介乎缺氧与厌氧之间的缺氧/厌氧区和介乎好氧与缺氧之间的好氧/缺氧区,导致每个原水质点反复经历缺氧/厌氧区和好氧/缺氧区的不断切换,这是一种由点源曝气加高速流态造成的完全混合形态。它所形成的宏观上的“同时硝化反硝化”,既可以在奥贝尔外沟道中的点源曝气条件下实现,又可以在面源气的完全混合的较为均匀的低溶解氧条件下实现。

C、数学模拟无法直接模拟微环境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但对曝气转碟附近及较远区域的模拟中所出现的好氧/缺氧区和缺氧/厌氧区间接说明了菌胶团的微环境里肯定会存在着同样的情形。

D、数据模拟中所遵循的经典微生物学原理以及为了简化模拟所采用的“灰箱”理论决定了它无法准确验证是否存在一种新型特种微生物。

e、数据模拟表明,外沟道脱氮和碳氧化程度均占90%以上,这与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因此中沟、内沟的溶解氧的分布方式似乎主要作用是加强硝化和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只有在加入内回流时,才起到了强化脱氮的作用。内沟中保持高氧状态以保证二沉池内不发生反硝化一说,在设计泥令较长的条件下似乎缺乏理论支持,在设计泥令较的条件下却很有必要。表明在设计中还需要做与此相关的其他考虑,诸如污泥稳定、出水的精确控制(例如严格限制氨氮的排放),超负荷运行等等。

F、数学模拟表明,奥贝尔氧化沟的内部设计相当灵活多变,诸如泥龄的选取、溶解氧的分布形式、内回流的设置、曝气转碟的推进速度及相应的二沉池的设计等等;奥贝尔氧化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这些因素涉及到进水水质和处理要求等诸多问题,在设计中的取舍需要综合考虑,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G、数据模拟表明,奥贝尔氧化沟的外沟道存在最佳混合比;外沟道体积适当增大可起到节能降耗、提高脱氮效率的效果。

5.2贝尔氧化沟与单沟式氧化沟

数学模拟表明,在单沟式氧化沟中采用与奥贝尔氧化沟外沟道相同的布置,可以达到碳氧化和脱氮效果。但在高负荷短龄的条件下,其效果不如奥贝氧化沟,加之出水前的低氧状态使其容易在二沉池出现反硝化,从而影响最终的处理效果。

5.3奥贝尔氧化沟与曝气方式

数学模拟表明,在低氧、完全混合条件下,可以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这与某些文献的报道是吻合的,亦即获得与推流式气池及奥贝尔外沟道相同的效果,或者与经典的活性污泥脱氮系统相同的效果。

奥贝尔外沟道的转碟曝气方式造成的局部推流及高流速、高回流比,使其在实质上实现了底曝完全混合方式千万的低氧同时硝化反硝化。在奥贝尔外沟道进行类似的工艺改型,可以收入到与改型前基本一致的处理效果。

我们的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试验中也证实了同样的结论:即在溶解氧低于0.5mg/L的条件下,采用面源泉底曝完全混合方式代替点源曝气推流方式,获得了基本相近的效果。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篇10

【关键词】群众艺术免费开放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99-02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免费开放工作,我馆创建了以“群星”为主题的文化服务品牌,不仅在场地设施上为群众提供服务,在项目选择上更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优点,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策划与组织、艺术培训与辅导、创作与研究、展览与展示等各类文化服务项目,全面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美术、摄影、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领域,努力满足社区、校园、企业、机关等各行业人群,满足广大老、中、青、少各年龄人群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

二品牌创建

1.群星舞台

分别举办了“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慰问演出等活动。组织了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组织全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小品、广场舞等选拔活动28场,全省汇聚岳阳进行专场调演10场,历时半年的艺术节从筹备、选拔到正式演出吸引了全省30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约12万民众现场观看,约100多万网民网上围观与点击,活动开放程度高,群众参与性强,社会反响好。

2.群星广场

举办了两期湖南省原创广场舞免费培训班,近400名学员学习了由我馆舞蹈队编创的11支原创广场舞,再对这些原创舞蹈进行再次加工修改,并由这些学员将原创舞蹈投入到广场舞下社区试教,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现在这些学员分别在自己所在社区、街道带领群众学跳广场舞,受益人群覆盖全市。

同时,应同升湖社区、白田社区等的要求,分别为他们专门开办了1~2期免费广场舞培训班。并经常组织学员在各种开幕式等活动中参与广场舞表演。所培训的队伍参加所在区政府组织的广场舞比赛均获得一等奖。

3.群星讲坛

群星讲坛是由我馆举办的一项文化惠民免费开放项目,专门为广大文化艺术粉丝和热爱生活的朋友们量身打造的一档综艺类讲座,讲坛突出“演讲”+“互动”+“分享”的特点,邀请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前来进行精彩演讲。讲坛设立的主要栏目有:“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诗书画影”“文艺创作”“戏剧曲艺”“影视编导”“文化遗产”“艺术设计”“艺术欣赏”“文化修身”“演讲读书”“文化管理”“湖湘文史”“社会文化”“文化交流”等多个专题。11月21日下午3点,“群星讲坛”第一期内部讲坛正式开讲。首次讲坛由我省著名的文化学者、舞蹈教育家、80高龄的曾岚老师为我们送上了舞蹈艺术专题讲座《钟爱你的事业·奉献你的人生》。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让处在文化政策与环境都十分优越的我们由衷感动、深受启发。

4.群星展览

我馆群星展览分艺术品会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美术摄影展厅。其中今年新建的900米展线的艺术品会展中心,可以算是目前中南地区较大的一个会展中心,有一、二、三楼展线和一个专业展览厅,今年举办的展览主要有:“中行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作品展览;“醉墨淋漓”迎新春书画展览;第三届全国铜墨盒研讨会;2012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之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劳动孕育艺术,艺术讴歌劳动”2012年湖南产业工人文学艺术家“沃土行动”《“千人榜”劳动岗位人物形象摄影展》《熊汉泉“一线工人”主题摄影展》、第四届湖南艺术节·“潇湘神韵”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全年开放。

5.群星培训

我馆共举办公益性培训21期,包括音乐、舞蹈、电脑、表演、英语、素描、国画、美术创作、化妆和摄影班。老年大学常年开班,有民族舞、声乐、肚皮舞、太极拳、二胡、钢琴六个专业。

少儿艺术培训开展得红红火火,深受家长欢迎。其中周一至周五每晚19∶00~20∶30免费训练小学生形体,打造了“湖南省少年男子舞蹈团”,并在每周五晚上免费训练。开展了未成年农民工子弟免费艺术培训,小主持人、绘画、摄影、舞蹈班等。继续加强与湖南省群众艺术馆青少年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联系,为“天心区井冈少年话剧艺术团”“天之雅天心区红卫少年男子舞蹈团”“雨花区井圭少年花鼓艺术团”“天心区青园少年舞蹈团”提供每周的免费教学与培训。

6.群星服务

我馆门户网站开辟了免费开放专栏,为群众提供网上文献资源查询、信息、师资介绍、展览、报名等数字化服务。同时为社会提供预约场地服务及系列辅助。

7.群星读品

我馆自办刊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每月向全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文化馆站免费邮寄赠送期刊两本。

8.惠民电影

我馆每周五晚上提供免费惠民电影,全年共播放电影36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内容广泛而众多,服务场景存在非固定性。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不会呈现像博物馆那样固定的“群众长龙”窗口场景,而是表现为馆内固定服务与馆外各类辅导、大型活动等多重服务相结合。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高成本现象,越来越让文化馆望而生畏。群文活动经费投入上有如“农田灌水”,需要源源不断,而不是一次性注入即可坐待“群众长龙”。根据服务项目不同,其运作方式与成本核算等就经常处于一个不确定状态,大型活动还存在高成本投入现象。

三是观众群体需求迥异,个性化要求高。进群众文化馆来的基本都是“玩爱好、玩素养、玩时间、玩心灵”的人群,服务的个性化、条件化要求自然会高,同时,对提供服务的文化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免费开放过程中,文化馆这些个性化特点会给群众文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方式、服务队伍增加很多不确定性和管理难度。我们会积极克服这些困难,努力改善各项服务,满怀信心,应对挑战。

四建议与探讨

根据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特点,为更有效地满足各类文化群体和广大民众的广泛需求,为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请求财政加大免费开放扶持力度,在原有支持力度上增加省馆免费开放工作年度经费,创造条件让省馆更好地指导、引领全省免费开放工作。

今年我馆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群星”品牌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我们将继续秉承“群众文化为群众,让群众享受文艺、享受生活”的服务理念,在建设好硬件设施的同时,全面打造服务团队和免费开放品牌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