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十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十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3:39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策略;发展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3

analysisonStrategiesinnovationfor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truction

tianYu-fu

(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Center,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35,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deploymentofcentralgovernment,wemustinnovatetheconstructionstrategies,andtoaccelerateprogress.theproblemsof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tructioninthe12thFive-yearwereanalyzed.thearticlesuggestedtheconstructionofwell-facilitatedfarmlandandthemanagementandprotectionsystemtohelptheconstructiontasksinthe13rdFive-yeartoensurecompletion.

Keywords: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truction;innovate;strategies;newideasofdevelopment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提出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说是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客观分析不同区域状况,积极创新建设策略,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1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布局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时间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有尽可能保护良田、避免非农建设滥用农田的法规[2]。但国家明确提出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推行以建设促保护,实行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是在2008年,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部署趋于完整,工作基础日渐扎实。

1.1政策要求日趋明确

2008年11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首次从中央层面提出了以耕地质量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建设。紧接着,2009-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作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2008年,《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并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了初步部署。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至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更加明确,概念趋于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脱贫攻坚以及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1.2规划体系逐渐完善

2012年国务院批复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在首次提出“全域”土地整治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目标。省、市、县级的土地整治规划也明确了本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充分发挥了规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规划(方案)体系。”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在各自的部门规划中结合部门职能安排了相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目前,“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完成报批稿,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大多已在2016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在全面开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拟根据发展新理念进行修编。这些都为“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保障。从规划内容和各地实践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目标任务,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尤其是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则立足于分解落目标任务,优化建设布局,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项目和地块,更具操作性。

1.3科技支撑力度加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成型,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中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3],对建设过程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4],《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已完成送审稿,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中央各部门也纷纷制定了本部门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业标准,如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国家农发办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5]。浙江、山东、江苏、四川等省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方标准。

学术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注也逐年增多。陈天才等[6]、马立军等[7]、李婷等[8]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立地条件等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的体系,并按贴近度大小进行时间排序。李少帅等[9]、黄玉娇等[10]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要加强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匹配度。王新盼等[11]、王晨等[12]研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方法,提出结合农田质量现状及其限制因子可改造程度,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经整治后可建成2个层次上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区域的方法。

2“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和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成效显著。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工作部署急、要求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未来加以改进完善。

2.1建设进展情况

按照“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共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通过整治新增耕地170.4万hm2,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13],国家粮食生产也实现了“十二连增”,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促进农业乃至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水、路、林、电等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项目区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从2010年的0.60亿hm2增加到了2014年的0.65亿hm2;优化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减少至8%以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提高到15年以上,实现了以建设促保护,促进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据调查,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田块规模扩大并且变得相对均匀[14]。丘陵区道路通达度提高到90%以上,平原区基本实现100%的通达度,显著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重庆市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粮油和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打造了长―垫―梁“一圈两带三核”百万亩粮油基地和潼南涪、琼两江流域2万hm2连片蔬菜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广西、福建等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自发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生态环境。建成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在田间道路和沟渠两侧种植林带,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普遍提高到90%以上,优化了生态景观结构,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通过以改善灌排条件为目的的小流域治理,减少项目区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湖南、上海等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示范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建成的“稻田公园”、“郊野公园”等社会反响良好,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2.2存在问题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需要举全国之力,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来完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组织管理、实施建设、后期管护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研究并加以解决。

1)政府主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但从“十二五”期间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政府主导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有的省份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尽管在省级层面做了工作部署,但部分市、县级政府更关注其他经济建设项目,未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很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只停留在文件文字中,职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造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慢、资金滞留等问题。

2)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项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技术标准、人员结构等不尽一致,很难形成共同推进的统一平台,不少地方仍然是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建设进度和效率。

3)资金整合不够到位。根据规划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县域为单位,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原则,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a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不同渠道涉农资金的有机整合。但在政府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的条件下,很多地方的资金整合流于形式,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力度不够。

4)数据信息难以及时共享。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部门分工,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高标准农田上图与信息统计工作,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实际工作中,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都能及时上图入库,但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其他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普遍存在片数比较多且分散的问题,项目和地块的拐点坐标等信息缺乏而难以实地认定,导致总体建设信息不能及时汇总,建设成果不能共享。

5)后期管护不到位。总体规划对后期管护只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中央层面也未制订明确的关于后期管护的政策。从调研来看,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没有完全建立后期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成后,未安排后期管护资金,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措施不到位,部分田间基础设施损毁失修,影响可持续利用。

3“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策略创新分析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更为艰巨,要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助力国家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首先,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建设条件约束趋紧、资金筹措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第三,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和发展新理念带来的困境和挑战,着力创新建设途径。

3.1“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应对发展新理念能力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促进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需要从业人员及时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的技术方法,革新材料设备,提升整体素质。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施工等从业机构习惯于“田间工程建设”模式的农田建设,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特性,要按照发展新理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较长的一段转型期。

2)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各地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将容易建设的农田基本全部建设完,“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稍加整治”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越来越少,“十三五”时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绝大多数应该都是“需要全面整治”类型的。全面整治要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工程量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也会相应增加,建设成本随之上升。

3)区域差异逐步显化。各省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不尽一致,历史上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有所差别,总体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匹配,局部资源匮乏地区要完成高标逝锝ㄉ枞挝衲讯雀大,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面临挑战。对比分析各省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2014年的耕地灌溉面积(图1)发现,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过了耕地灌溉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农业灌溉水资源不足的压力。浙江、江西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接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0%的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历史上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都存在按现行标准“无地可整”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以完成建设任务。

4)资金筹措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建设成本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十三五”期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需要8000~12000亿元资金。国家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各地去产能、去库存的力度逐步加强,各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收入急剧下滑,2015年部分省份就已反映资金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急需拓宽资金渠道。

3.2“十三五”时期策略创新分析

1)健全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如图2所示,纵向上要加快完善“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更充分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建设任务、资金来源,准确界定各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中的具体分工。横向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统筹责任和部门建设责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机制解决区域差异大、部门衔接难、资金整合难等问题,提高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系统能力。

2)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宏观税收减少的局面下,中央层面要加快研究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拓宽资金渠道和统筹政府涉农资金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积极建立乡(镇)、农民及业主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土地经营者实施项目,实现项目“建、管、用”一体,激发实施主体的内生动力,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发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自行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评估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要求,开展年度考核和规划期末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中央资金安排挂钩。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可考虑在用地指标安排、国家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经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用于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力的地方,应严格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责任。

4)严格统一上图入库。依托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精准管理机制,将已建成地块及时通过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全面、在线、实时监控核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及时优化完善综合监管平台,制定统一信息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本部门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拐点坐标、主要工程量等信息,由县级建设部门及时将建设信息逐级报备至省级部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总全省建设信息后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5)完善建后管护制度。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加快健全管护机制,各地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积极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建后日常管护工作。管护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明确各项工程的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人员),要及时签订管护协议,确定沟渠、道路、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具体管护措施,确保各项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4):1-8.

[2]聂庆华,包浩生.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31-35.

[3]张丽茜,赵国存,吴荣涛.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解读与建议[J].农学学报,2013,3(5):62-65.

[4]吴海洋,何才文,于欣丽.高标准农田该如何建[n].农村报,2014-06-15(5).

[5]江培福,刘群昌,白美健.高俗寂锝ㄉ璞曜级员确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175-178.

[6]陈天才,廖和平,李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7]马立军,郭凤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61-2665.

[8]李婷,林爱文,高云,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96-399.

[9]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

[10]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28-30.

[1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48.

[12]王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226-229.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有关精神,通过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建设促保护,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区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保护,重在提高的原则。通过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稳定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科学规范,探索创新的原则。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范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积极研究探索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新办法、新途径,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三)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合理布局,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示范区建设,为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科学规范管理积累经验。

(四)效益兼顾,综合发展的原则。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考虑社会效果,又要注意投入产出效果,还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五)永久保护,以奖代补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原则上必须永久保护。除重点项目和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占用。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应当制定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措施,把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利益挂钩。按照区、市鼓励基本农田保护和整理复垦的政策,进行以奖代补。

(六)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的原则。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协调配合。同时,这项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的德政、惠民工程,需要政府和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广泛支持、进行监督。

三、目标任务

根据《市百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争取区和市建设资金,各镇及涉农办事处配套或投工投劳,通过5年努力,全面开展区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责任、制度、标识。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重点对辖区个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四化”建设,成为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样板。

(一)严格实施规划,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体要求,完成基本农田调整。根据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主要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号),结合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农户、地块,做到图、表、册相符一致。

(二)以建设促保护,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号)的要求,通过至年综合建设,在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四化”建设,并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严格保护耕地示范区、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三)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政府要有计划地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受益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到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对基本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林网、道路等建设,保证基本农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四)坚持质量保护,实行永久性保护。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调整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对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实行永久性保护。

(五)稳定投入渠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稳定、集中的投入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资金投入,将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用于农业的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各镇及涉农办事处要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村组和农户,做到面积和区位与规划相符,图、表、册与地块相符。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农用地分等定级、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绘万村级、乡级和万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以村为单位,按图斑逐一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按户逐一登记造册。按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数据、表格建立登记统计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变更统计制度,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做到图、表、卡、册等与现状一致,对涉及基本农田调整和补划的应进行规划调整并在用地文件下发后及时更新。对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组织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定界。统一印制发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统一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二)努力实现保护责任社会化。要利用好基本农田示范区这一平台,构建资金保障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村、农户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巡查网络。要求每个村确定一名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员,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

(三)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质量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管理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碑设立制度等。各项制度应提请区人民政府颁布,并严格执行。

(四)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区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倾斜。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以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为载体,按照国家和区土地整理复垦标准要求,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复垦。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整理任务。要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基本农田。在土地整理复垦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田块规整,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闲散地。

(六)统一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区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识,予以公告。应在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明显位置设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识。原则上每个村至少有块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牌(双立柱)。每个乡镇至少建块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碑,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块大型宣传牌(擎天柱)。要建立标识的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落实管护责任,对标识牌定期进行管护。原有标识牌已破损的,要进行维修和翻新,新建的标识牌要符合区颁布的标准和规范。

(七)加快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和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建设以数据库为支撑,以系统软件为保障,建立数据采集、输入、分类、统计、决策等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系统。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础数据、动态利用变化数据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台账。要制订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信息、更新上报等日常更新和维护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和责任。要求定期准确报送基本农田利用、变化、监管信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方法步骤

(一)实施方法

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采取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办法。

1、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一项基础工作,在年3月底以前全面完成。按照市《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方案》,制定《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方案》,指导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其间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初验并提交区区人民政府终验。

2、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在年底以前完成,根据市《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制定《市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指导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其间进行专项督查、检查、考核初验并提交区人民政府终验。

3、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作为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在年月底以前全面完成。

基本农田整理复垦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进行高标准土地整理复垦;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耕地等别较高、具有良好水利设施的,进行较高标准的土地整理复垦;其它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综合性整治和维护。

按照区制定《区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实施,实行以奖代补。

(二)实施步骤

1、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年月至年月)

要求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根据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主要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农户,做到图、表、册相符一致,确保新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制度、标识“四落实”。做到区、镇、村三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镇)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在区、市和区逐级备案。

依据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考评奖励。

2、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年月至年底)

要求个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年底以前完成建设任务。

(1)落实示范区建设方案及编制、管理专项经费,加大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2)开展示范区基础情况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统一技术要求;

(3)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运行维护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4)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5)组织编制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方案,报经示范区所在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审核、备案;

(6)各示范区根据现行试点经验,按照批准的示范区建设方案,全面实施示范区建设工程,完成示范区建设任务。

依据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考评奖励。

3、基本农田全面建设(年月至年月底)

(1)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2)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

(3)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运行维护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4)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6)逐步建立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信息化;

(7)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4、全面总结(年月至年月)

总结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工作,表彰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先进单位、个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部门联动。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由国土资源、财政、农牧、水利、林业、扶贫、农发等有关部门及两镇、涉农办事处一把手组成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基本农田建设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承担基本农田建设具体工作。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搞好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二)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组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专门班子,抽调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好的同志组建工作班子,专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确保工作落实。

辖区各镇及涉农办事处应根据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首先,制定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总体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工作要求,确定完成时限,确保责任到人。其次,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分解工作,按时完成;第三,按照区批复的示范区建设规模,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区基本农田保护范区各项建设工作;第四,基本农田保护区示范区以外的基本农田,制定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方案,区分不同标准,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对基本农田进行全面整理和维护。基本农田整理复垦项目要覆盖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三)落实建设资金,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开展。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保证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制订技术标准,提供技术保障。各地要与金土工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变更调查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标准,优先对示范区部署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工作。制订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各项技术要求、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等,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工作指导,严格监督考核。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要定期对基本农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工作指导。要加强与区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沟通和联系,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汇报。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每半年对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总结,总结报告分别于月、月上旬以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和农牧局。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和农牧局于月下旬、月下旬定期组织对基本农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

为了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每月向区国土资源厅报送“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工作动态”等信息不得少于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初探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用地分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及效益分析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浅谈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浅谈autoCaD在机械设计中的二次开发与应用autocad二次开发在钢结构深化设计中的应用autoCaD二次开发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施工企业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几个要点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浅谈吉林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性刍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关于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07-25.

[3]SoLiSDm.C#4.0图解教程[m].苏林,朱晔,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郭朝勇.autocaDR14(中文版)二次开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董玉德,赵韩.CaD二次开发理论与技术[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6]周兴国,蒋宗灼,姚瑛.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思路与亩投资标准测算[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9(9):39-40.

[7]吴风化,陈光照,杨久东.土地整理中基于图形通达性的田间道路规划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0,8(6):19-21.

[8]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59-62.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4

兴凯湖农场近几年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为确保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垦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展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部署要求,兴凯湖农场将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就结合农场实际研讨如下:

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面向整体全面陕速、跨越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机、水利、种子、林业、科技、畜牧等行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场农业耕作栽培、土肥、植保、气象、科技服务推广信息网络化系统;加快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增强各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指导、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

通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达到夯实农业基础,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扭带,实现措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程化和农业稳产、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推进小组,进一步统一对建立现代化大农业认识,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大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紧迫感,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

农场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水田条田化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现代农机装备、粮食晒场和仓储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户的目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结合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和自筹资金等进行。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提高生物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有效控制;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对和抗御生物灾害能力,科学实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改善和完善飞机作业条件和扩大航化作业面积。强化植保体系建设,配齐植保专业人员,确保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三个”安全。做好稻瘟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叶鞘腐败病;监测玉米螟、蚜虫、大斑病、大豆灰斑病、食心虫的监测工作。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中心、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农场与管理区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微机联网,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继续实行农场农业生产技术部门设立科技“110”,开办短信服务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农情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等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场的技术服务网络。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建立专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等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防灾减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在作物生育期间,为增雨防雹提供气象信息,同时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提出预警预案,对特殊灾害性天气能够及早预测,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科学组织和指导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对产前、产中、产后要严格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管理人员要靠前服务指导,将标准化措施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农事活动始终,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提供保证。

5、抓好高产创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为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引领、推广作用。

一是继续采取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高产创建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活动,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场建设四个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公路沿线科技示范带,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成为农场科学技术培训的窗口和基地,全面展示农场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将国家农业现有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及农机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农业生产政策法律化,使补贴制度化,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业保险理保额,使农业承包户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持续增长。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5

1发展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应积极推进灌区部分河道与干渠的整治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及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3项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用再生水比例,增加再生水灌溉面积,提高再生水灌区水资源保障水平,实现灌区再生水的安全、高效与科学利用。

2具体目标

根据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建设现状,规则主要完成以下建设目标。(1)再生水供水保障率显著提高。充分利用灌区内现有坑塘、渠道和湿地,形成水面,改善环境,同时解决农业用水的调蓄问题。灌区地表供水保证率达到85%。(2)农田灌排工程配套进一步完善。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面积1.0万hm2;使得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干、支、斗、农和毛渠输水系统得到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达到5~10年一遇排涝标准。(3)灌区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再生水年用量达到1.0亿m3。实现在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下水量的负增长。(4)灌区管理技术服务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灌区水情、雨情和墒情监测系统,90%的灌区实现灌区地下水、作物和土壤监测网络信息化管理。

3主要建设任务

3.1再生水地表调蓄工程“十二五”期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地表水调蓄工程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杨各庄湿地、坑塘对再生水进行调蓄,保障灌水高峰期的供水需求,为保障南红门再生水春、秋季用水高峰期的用水需求,一个轮灌周期灌溉需水能力约1200万m3,根据现有水源情况,调蓄工程建设规模应在800万m3左右。在非汛期,再生水灌区应当加强闸坝建筑物的科学调度,实现河道蓄水,充分利用河槽蓄水能力,实现汛期排涝,非汛期蓄水灌溉和回补地下水。

3.2再生水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田间配套工程主要指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根据再生水水源情况、灌区种植情况以及农民使用意愿,对原有再生水灌区进行田间配套,“十二五”期间应对南红门灌区进行田间配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斗、农渠的疏挖、整治,闸门、泵站及桥涵等配套建筑物的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再生水利用,配套总面积1.0万hm2,详见表2。工程涉及大兴区旧宫镇、魏善庄镇、瀛海镇、青云店镇、安定镇和长子营镇。主要是新凤河和凉水河的上游连片的灌区,依地势建立的渠系网络,灌区管理方便,便于田间配套支斗渠的功能发挥,同时照顾了行政分区。设计标准按田间工程,支、斗渠及涵闸等渠系建筑物5级建筑物设计。只有灌溉功能要求的渠道,不设防洪标准,但考虑汛期渠道退水问题,灌排两用渠道,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

3.3灌区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灌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情监测与水量调度决策的信息化与科学化,达到高效利用灌区再生水资源、减少弃水损失和节约地下水的目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支持力度,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十二五”期间实现90%的灌区水情自动化监测。开展灌区多水源联合利用研究,优先利用灌区内再生水资源进行灌溉和补给地下水,替代清洁地下水资源。并进一步完善灌区地表水、地下水、作物及土壤监测网络,保障再生水安全利用。(1)量水设施。目前,灌区内地表水计量主要采用建筑物(闸门)量水,每年校正1~2次流量系数;沿河泵站由乡镇与灌区签订用水合同;灌区在区内或干渠渠首计量,乡镇在乡界或支渠渠首计量,所接受水量作为向上一级缴纳水费的计量水量,每月定期向上一级汇报上月实引水量。为使灌区量水准确可靠、经济实用和易于管理,规划购置自动化观测仪,同时加强各级量水设施和田间水分监测控制设施的配置,逐步提高灌区供水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量水设施的选型应以简单实用、效率高和便于水管人员掌握为原则。(2)灌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灌溉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水位、雨量、墒情、地下水及河道流量信息实时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灌溉取水、灌水与土壤水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到2015年,开发基于3S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大部分。实现灌区水资源信息管理、灌溉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管理等功能。

4结论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我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过划区定界,建立标准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乡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通过建制度抓落实,在乡、村、组、户四级联动下,通过保护区划定,使保护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以点带面促进全乡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规范化,自觉化。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保护基本农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措施,确保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非法占用、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发生,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乡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其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工作的实施,办公室设在严店国土建设管理所,吴光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划区定界明确任务

根据我乡实际,全乡以村为单位划为1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埋设固定标牌,同时划定具体界限,标明面积,土地用途,以及保护区具体责任人、监管人等。乡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各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体系,具体落实到村、组、农户,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田块承包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四、基本农田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保护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同时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乡、村、组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利用好土地日,采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家喻户晓自觉遵守;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由政府拨付一定的资金,对受自然灾害破坏的基本农田,进行及时整理,维护。

2、定期巡查。结合“四个工程”定期巡查制止破坏和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并大力宣传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重要意义。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7

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

在山东考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盐城市农业生产实际,当前,重点是推进农业规模化。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使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争取每年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00万亩以上。二是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生猪、家禽、棉花、蔬菜、水产、林业等“六大百亿产业”倍增计划,奋力冲刺200亿元新目标,努力实现优势更优,支撑能力更强。突出把粳稻打造成百亿斤产业,全面推进水稻旱改水、直播改栽插、人栽改机栽和高产增效创建“三改一创建”工程。与此同时,加大产业带建设力度。积极培植生物农业、盐土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生物药业、保健食品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建成部级生物药业原料基地。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打造全国有影响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健康糖源、香料、生态猪、生态禽、食用菌、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县域内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按照“普及两千元,扩大五千元,推广一万元,示范十万元”的思路,不断扩大高效农业的总量和规模。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畜禽养殖,不断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实现农业高效化,亩均种植纯效益达到2000元以上,力争到2018年达到3000元以上。

加快“三大”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三大载体”是盐城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创新,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效果很明显,社会反响也很好,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特色立园”和科教兴园、加工强园、机制活园、合力建园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政策先行的原则,加强展示中心、种苗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引领带动功能。全市重点规划建设十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园区。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按照“市有区域性批发市场、县有综合市场、镇有专业特色市场、村有田头市场、组有农民经纪人”的要求,加快农产品五级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力争在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发展壮大新型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大力扶持和培植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积极推进农企、农贸、农超、农校对接,确保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注重战略招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盐城市农产品资源优势,瞄准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家大型央企、国内上市公司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战略布局,突出日韩、港台地区招商,主动对接、积极沟通、跟踪联系,全力引进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产业主导型农业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都招引一批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培大育强。深入调研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筛选确定10家左右市场前景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挂大靠强、兼并重组、技改扩能等途径,实现产业延伸、资本运作、合作发展,扩大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在山东考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要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盐城市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的方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一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尽快解决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积极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关、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关、安全用药关、市场准入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切实加大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管理力度,积极扩大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生态猪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形成以“三品”认证为主体、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努力提高品牌覆盖率。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园区、交易所等经营主体申报各类名牌产品,对获得部级、省级名牌的产品分档分级给予奖励,力争每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一个,省名牌产品五个以上。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增产出、增效益、降消耗、降排放”的要求,从节能、节肥、节水、节地、节种、节料、节药等环节入手,大力控减农业物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绿色盐城建设,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大农业基础投入,

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从全局的、战略的、城乡统筹的高度,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盐城市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应着力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增加值指标提前达标。认真实施沿海农业发展规划,推进百万亩沿海滩涂围垦、中低产田改造、盐良、土地整理、万顷良田等工程建设。加快推广300多万亩桑林果园立体利用和大棚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开发利用荒滩、荒坡、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灌溉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齐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实现高产农田标准化。加快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技术,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坚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注重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突出粮油生产机械化、高效农业机械化两大重点,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机械,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等新技术,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8

1.1粮食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长寿区目前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普遍较差。(1)水利灌溉条件差,防洪抗洪能力弱,多数农田处于“望天收”或“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2)地力条件差,中低产田和坡瘠地面积大;(3)交通运输条件差,多数地方主要依靠人力耕种,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1.2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统计:长寿区现有总耕地3.47万hm2,较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生产用地面积4.80万hm2减少了27.7%。主要是两大工业园区建设、新重纲建设、北部新城建设等占地和柑橘、蔬菜及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增加,导致粮食作物可用耕地大幅度减少。

1.3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

长寿区现有粮食生产形式的主体还是农户分散经营形式。全区(50×667)m2以上种粮大户仅有9户,代耕种植方式最大种植面积(200×667)m2;登记注册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8个。土地承包和分散经营,极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其种植效益不高;专业合作社,多数靠国家政策补助,服务水平低。

1.4从业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差,粮食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据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绝大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在农村多为50~60岁以上劳动者从事种植业,技能差,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各地区种植水平和产量差异较大,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田块与低产田块平均667m2产量相差100kg左右。

1.5粮食比较效益下降,降低了种粮积极性

近两年,尽管国家加大了种粮直补、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但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粗放生产和撂荒现象仍较严重。据调查,在全靠人工作业的情况下,种植667m2水稻,产值约120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人工费用后,纯收入250元左右,仅为进城务工人员1~2d的工资。其他如小麦、玉米、红苕的种植效益更低。

2目标

2.1粮食生产总体目标

长寿区粮食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科技创新为支撑,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夯实粮油生产基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优化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主要品种结构平衡,力争将长寿区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2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指标

根据《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的要求,至2020年长寿区常住人口将达100万人。按照长寿区粮食生产潜力和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要求,只有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实现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0万~7.33万hm2,总产量达40万t以上的目标,才能满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00kg以上的小康型粮食消费需求。

3促进粮食增产的对策

长寿区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一是提高单产,二是增加复种。

3.1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1.1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和改造农田排灌设施,开展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以抗旱、防洪、排涝为中心的农业水利设施和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的配套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发展后劲。

3.1.2大力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加强土壤改良培肥建设。从长寿区的土壤条件看,中低产田土面积约2.20万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60%以上,旱地土壤中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具有较大的改造提升潜力优势。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技术、增施有机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和排灌设施。建立网络健全、手段先进、管理规范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对农田耕地质量的实时有效监测,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3.2着力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面积

大力实施耕作制度改革,优化种植模式,是增加复种、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稻田耕制改革以水旱轮作两熟制为主,在有水源保证的地区加大冬闲田开发力度,大力推广“中稻-小麦”、胡豌豆、绿肥等两熟种植模式;在海拔350m以下水源较好的冬水田集中区积极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旱地耕作制度改革以中厢带状种植为主,实行“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蚕豆)/玉米/甘薯”种植方式,扩大一年三熟或四熟的种植面积。

3.3以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为契机,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3.3.1加强粮油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积极推广主导品种

积极引进水稻、玉米、甘薯等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筛选、示范区,确立和推广适宜长寿区种植的不同粮食作物的优质、丰产、高效主导品种。

3.3.2集成推广丰产栽培适用技术

加强耕制改革和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创新高产栽培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水稻“一增五改”综合技术、旱地“一推三改”关键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积极推广专业化防控;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

3.4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紧紧围绕长寿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及节水灌溉等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注重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模式,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3.5强化农业信息服务,规避市场风险

加强粮食生产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信息共享的互联互通粮食生产信息网络体系;开展粮食产、供、销等环节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农业信息的动态监测和。让主要农产品的产销信息村村通,不断拓宽农业信息渠道,增强信息的传播能力。

3.6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9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就促进我县粮食生产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粮为重点,强化耕地保护,鼓励多种,制止抛荒,努力遏制粮食播种面积下滑势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总体目标。**年,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8.5万吨,力争达到32万亩、10.5万吨。

二、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88号)提出的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上建成的标准农田,切实将农田保护工作落实到村组、地块。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以保护生产能力为前提,不得随意破坏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以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改善粮田生产条件。全面开展标准农田核查、耕地质量调查和地力评价,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开展标准农田培肥改良试点工作。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被征耕地耕作层土壤异地利用的办法。

(三)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逐步改造被置换调整的基本农田。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甬政发〔2000〕272号)规定,对依法征用标准农田搞非农建设的,加倍收取标准农田建设补偿金,每亩5000元。收取的补偿金要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地力培育。由县农林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研究提出标准农田建设补偿金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三、努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

(一)坚持“能调则调,调不了种粮”的原则。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又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田复种指数,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二)坚决制止耕地抛荒。鼓励农民走“多种、高产、多收”路子,引导农民优化粮田种植结构,大力开发春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坚决制止全年性抛荒。对抛荒一季的农民或单位每亩征收代耕费100元,对全年抛荒的每亩征收代耕费200元,由当地镇乡(街道)组织落实耕种。县农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联合组织一次全面清查,对闲置土地的,要严格按规定处置。对征用土地闲置1年以上的,必须依法缴纳闲置费,并限期开工;对闲置2年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耕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粮农收入。

四、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

(一)加大对种粮大户政策扶持力度。市、县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种粮大户实施直接补贴:对全年累计种植水稻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补贴20元;对种植20亩以上早稻的种粮户,再给予每亩农资价格补贴20元。

(二)加大对粮食生产科技推广的支持。大力推广轻型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对推广轻型栽培使用抛秧盘的每片补贴0.25元,抛秧盘由县农林局统一采购,按实结算。

(三)广泛开展高产竞赛。在粮食主产镇乡及街道开展粮食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对取得优胜的镇乡(街道)将予以适当奖励。

五、推进粮食订单收购

(一)要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办法。粮食收购企业要根据粮食生产的情况,在春播前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分季明确订单收购价格。

(二)继续对订单粮食实行价外补贴。订单粮食收购价格按市场价加政府补贴确定。**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的订单粮食价外补贴早稻谷为每百斤6元,晚稻谷为每百斤9元,并对大户售粮给予一定的运费补贴。

六、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服务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篇10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基础十分薄弱,农田水利建设严重落后。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推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为我国的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这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之后的第二个高潮。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济发展也为新的水利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省、市政府的投资加大,势必建成各种类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合已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来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之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等现代技术实施综合性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1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之困境

农田水利主要是发展灌溉排水系统,调节农田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等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田水利在国外一般称为灌溉和排水(irrigationandDrainage),与农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多、工程大且分布广,全国性地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水利设施,有力地保证了新中国的农业生产。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第一个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峰期;七十年代的时期由于物资匮乏,水利建设处于停顿时期;八十年代开始经济建设,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2000年以后,国家逐步加大了水利建设,如三峡水电站、南水北调等部级水利工程,但是对灌溉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不足。我国农田水利的投资是国家形式的政府行为,集体和个人投资非常少,从而致使沟渠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两公里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给现在的农田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必须增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这样农田水利设施数量将大规模增加。

农田水利设施随着逐年的建设,累计下来的设施数量也是巨大的;这些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不同、老化不一,发挥的效用也都不同。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数量巨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我国农田水利是公共设施,为所在的农田生产进行整体,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比较落后,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归属所在地行政部门和流域水利部门的交叉管理,致使很多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管理和维护,许多新建的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管护而不能发挥作用,大大缩短了设施的使用寿命,损坏的设施也不能及时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用,使农田生产得不到保障。另外,农田水利设施分布区域广较广,很多设施在偏远的地方,而且数量非常庞大,为其管理和维护带来巨大的困难。

2嵌入RFiD的农田水利设施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技术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即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RFiD标签中的存储空间通常为64、96、154位甚至更多,能够存储物体编码及其他信息,标签可以不用电源。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对RFiD标签进行读/写操作的设备,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的作用区域,就可以根据电感耦合原理或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在标签芯片通路中形成微弱电流,将激活RFiD标签芯片电路工作,基本处理单元对标签芯片中的存储器进行读/写操作,并通过微弱电磁信号与读写器进行数据通信。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的编码,使每个设施都有一个惟一的编码,把此编码写入RFiD标签,同时把设施的状态信息也写入标签中,在标签的表面印刷所代表设施的编码、名称和位置信息,把制作好的RFiD标签嵌入到每一个相应的水利设施之中。随着it技术的发展,RFiD读写器可以集成到手持式计算机中,形成可以移动的读写RFiD标签信息的设备,即农田水利监测器。它完成某个区域内RFiD标签的读写,同时能够根据水利设施编码和状态等从移动数据库调出设施的名称、行政区域位置、创建时间、负责人信息、维护资料、设施维修状态以及相关的数据图像等信息,并能够根据当前情况记录新的信息。

农田水利设施的检查人员可以使用监测器对某个区域的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由于RFiD只能实现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通信距离,要求检查人员必须亲自到水利设施所在地才能读写嵌入的RFiD标签,能防检查人员作假,同时能够使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掌握真正的设施状态,避免发生旱涝灾害时这些设施不能发挥出效用。另外,也能够对不能正常工作的、损坏的水利设施进行及时维护,大大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通过巡查水利设施,还能够掌握比较详尽的设施维护信息,并可以对需要维护的水利设施进行分类,大大提高维护的效率,节省维护的费用。农田水利监测器是嵌入式设备,人机界面、运算速度、存储容量都是有限的,只能存储某个区域要管理和检查的水利设施资料。为此需要建立整个行政区域或者整个大面积农田的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系统作为支撑平台,可通过高性能的服务器、巨量的存储系统和快速网络系统设施整个区域的管理。管护系统能够做出水利设施巡查的方案,按照巡查的区域把相应的信息通过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下载到农田水利监测器中,让检查人员进行指定区域的检查。基于嵌入RFiD的农田水利管护系统如附图所示。

3基于GiS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

嵌入式RFiD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是以水利设施惟一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标识,依赖设施所处的位置进行列表管理,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对于农田进行基于农田区域管理才是最为方便的形式,特别是结合地图则更加有效。系统把GiS技术作为基础,整合了点、线、面的空间资料与专题资料,重新构建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快速了解某一个区域内农田水利信息资料,掌握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故障情况,决定设备巡检的区域和水利设施维护的路径,从而大大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和效率。系统基于aRCGiS实施了空间数据的管理,水利设施的资料管理则采用了数据库oracle,它的spa-tial模块专门用于空间信息的存储,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了方便系统数据的查询和传输,对于空间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存储方法,属性数据采用面向关系的存储方法。#p#分页标题#e#

经纬度坐标定位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准确,在农田水利监测器扩展(GpS,GlobalpositionSystem)模块就可以快速定位、获取坐标值,并将其写入水利设施的RFiD标签中,同时记录到GiS系统中。这样即使水利设施检查人员进行巡检和设备维护时没有附带GpS模块,也可以通过RFiD技术立即取得坐标值而快速进行定位。监测器的软件部分也需要扩展地图功能,这在技术上是非常简单可行的,而且分辨率高的液晶屏也支持地图的显示。将RFiD与GpS结合可大大提高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的效用,通过水利设施的巡检可以记录和显示巡检的路径,利用GiS可以分析出总路径的长度、花费时间、各个水利设施检查的时间等资料,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汇总了数字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GpS为巡检人员导航,加快巡检的速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的水利设施。为了能够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实时通信,开发了可配置的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现有的3G网络或利用无线数字通信网络进行必要的信息交互,能够及时了解现场的信息,便于管理和维护的快捷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异常,农田更加依赖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和排水管理,应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用,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中节水设施的功能性发挥更是关键。喷灌、滴管等节水设备都是现代化设备系统,需要管理和维护,可以把RFiD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农田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在基于GiS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的支持下,完善快速检测、快速设施故障定位及快速指导检修等功能,为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