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9:14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1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方法;表演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58-01

一、粤北采茶戏的表演特色

(一)歌舞兼顾的表演形式和欢快活泼的喜剧风格

人们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为适应时代,舞蹈戏曲的品种更繁多更细致,体裁形式也复杂多样。粤北采茶戏发展至今,也逐渐成熟。大多采茶歌舞主要表现当地茶山风光以及茶农的劳动生活和爱情故事,粤北采茶戏载歌载舞,表演形式优美活泼、刚健敏捷、轻松奔放、体态健美,极富乡土气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很多,如独舞、对舞、云手、摸步和高矮步、扇子花等。粤北采茶戏角色有生、旦、丑,生、丑的舞蹈动作以单袖筒、扇花步和矮子步为主;旦角的舞蹈动作要配合其特色,主要包括:马步、彩步、摇扇、拔含羞扇、八字扇、翻扇巾等。这些表演形式形象生动诙谐幽默,饱含情趣贴近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正是茶农日常生活生的体现,地方色彩较为鲜明。

(二)旋律极富乡土气息

采茶戏的旋律曲调来源有两方面:茶歌和当地山歌、民歌、小调以及俗曲,其中《采茶谣》结构简单、旋律优美,影响较大。从结构上看,各地的曲牌高达200首,采茶戏将之分为三类:采茶调、灯调和小调杂曲。采茶调又有“南路”和“北路”两个门派,灯调多取自粤北当地的民间歌舞,小调杂曲多是民间小曲。传统的曲调在以前生旦丑“三脚班”的小戏中适用较广,结构多是四句式或五句式。由于其对象多是农民,戏曲内容也以农村题材为主,整个音乐中有着很浓的乡土气息,既朴实又亲切,所以深得百姓青睐。从出生至今100多年间,采茶戏作品越来越多,对唱腔的旋律和表演情绪也要求更严。因此,应吸取传统曲调的优美部分,用更多的板式使剧中人物角色更丰满,改变旧的单一性,发展板腔体。

(三)地方语言特色

粤北采茶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除了在内容上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主要在于它的唱词和对白,唱词和对白多使用粤北客家话,这些通俗口语让人们感到亲切。粤北采茶戏在当地语言韵律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提炼,把形成的新语言用在戏里,以达到强烈的喜剧效果。

二、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一)适合表演的形式

粤北采茶戏大致可分为三类:单台戏、三脚班戏和半班戏。单台戏又叫“独角戏”,通常是旦角演的开台小戏,剧目主要有《私怀胎》、《寡妇上坟》。;“三脚班”戏一般是由一旦二丑或二旦一丑的形式表演,三人用扇子花和矮子步的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的三小戏或对子戏,剧目主要有《看相》、《秧麦》;半班戏多受湘剧和汉班等戏曲剧种影响,表演程式和大戏类似,以唱功见长,武戏较少,喜欢用二黄、西皮等板腔伴奏。

(二)表演动作

粤北采茶戏歌舞戏兼而有之,角色主要是小生、小旦和小丑,从表演特征的角度,可以把粤北采茶戏总结为“三奇三绝”。三奇为:一、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没有宫廷舞曲和才子佳人类的传奇;二、表演身段多以动物为原形进行模仿,并以此为名;三、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常被认作是地方歌舞剧。三绝是:一、矮子步,小丑在表演中身穿齐膝短裙,有高桩、中桩和低桩三种步法。二、单袖筒。戏剧中的水秀通常都是成双成对、文质彬彬的,可在采茶舞中,水袖只有一个左袖筒,却创造了不凡的舞蹈术语,如搭袖、抓袖、凤尾袖和遮阳袖等等;三、扇子花,扇花有很多动作,如遮日扇、避风扇、装折扇、抛用扇、遥望扇等。生和旦为配合各种身段,常把折扇作为道具。

(三)音乐旋律

粤北采茶戏综合当地民间说唱、山歌小调和风俗音乐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由于它来源甚广、流畅自然又优美动听,和搭配剧情和人物,所以除了戏曲行腔,还适合创作抒情歌曲。发展至今,词曲使用方面的模式比较固定,它的曲调能适用于不同环境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采茶音乐,旋律流畅高亢、节奏轻松明快,情调朴实优美,使得载歌载舞和带有喜剧风格的表演协调很一致,从浓郁的山野气息中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乐观的态度。

三、结束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粤北采茶戏典型独特、风格迥异,我们有将其继续流传推广的责任,让更多的人通过采茶戏了解客家文化,因此应把粤北采茶戏向全国甚至世界普及。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不同,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承主要以人为载体,所以更要保护好演员,培养新人,使采茶戏永久地流传下去。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2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塑造策略

1戏剧表演与人物形象素材的联系

1.1在戏剧表演中展现人物特征

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虽然戏剧表演人物塑造来源于生活,但因为戏剧中的人物经历、性别、性格不同,同一部戏剧的每个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表演者想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就要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和剧情中人物设定将其完整的展现出来。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戏剧表演中展现出来的。

1.2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借助戏剧表演手法实现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关键,想要塑造人物形象只有舞台道具与灯光、环境是不行的,还要在戏剧表演中应用多种表演手法,不同的表演者表现方法不同,相同的事情或台词表达参差不齐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不同。此外,表演者要不断提高表演水平,经过技术层面的专业技术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可见,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借助戏剧表演手法实现。

1.3人物形象塑造传递剧情内容

戏剧表演的需要根据剧情推动传递思想情感、寓意宗旨或描述戏剧剧情背景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戏剧内容展现的有效方法即人物形象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带有戏剧背景下的影子,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戏剧内容的精髓才是戏剧表演根本目标。

2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对策

2.1舞台艺术对策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关键,是推动戏剧文化发展的纽带。表演者想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人物形象特征可以借助舞台艺术方法,通过可利用资源掌握舞台背景与工具,应用现有舞台布景与环境再融入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完善人物形象,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不过,表演者想要达到这一效果要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笔者建议:首先,学习继承传统的表达方式,学习先进技术与表演形式进行二次塑造形成特有的表演形式,吸引观众注意力。其次,立足于多维度深入分析角色特点,揣摩人物的艺术形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由生活与艺术不同维度分析人物特征。最后,掌握主体职责人物,在人物角色塑造中探索新的表演方法、提高表演水平与能力。

2.2做好人物塑造“度”的把握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表演数不胜数,表演者想要在戏剧表演中得到观众的好评就要注意对人物表演“度”的掌握。在不同人物情绪表演中需要掌握人物情感,紧密贴近实际,掌握好情感收放尺度,该委婉的地方要委婉、该夸张的地方要夸张。这些人物情绪的展现需要表演者走进剧情环境深入探究,对人物形象有全面的认识,掌握好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寸,表演到位。例如:《五台会兄》表演中,在当时社会该戏剧并不受群众的喜爱,但其表演者刘茂森先生敢于创新,打破传统束缚,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与情感方向,立足于整体将该人物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带给观众新的视觉感受,获得了群众的掌声和欢迎。

3人物形象塑造中戏剧表演技巧

3.1抓住戏剧表演和生活的联系

身为一名戏剧表演者要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演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要深刻意识到生活和艺术表演的关系,掌握好的这一关系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并进行艺术创新,让戏剧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戏剧是生活的提炼,表演者也要认识到生活与戏剧是有差别的。所以,表演过程中不可过于依靠生活,也要适时将生活应用到戏剧表演中。

3.2学习创造,掌握艺术和生活的联系

抓住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对表演者表演水平要求严格。表演者结合生活经验有效的提炼与提要,将生活经验以适当的分寸应用到戏剧表演中。怎样抓住表演的“度”、演绎人物形象需要演员不断的练习、历练从而掌握更多表演技巧。

4以戏剧表演为例分析戏剧角色人物塑造

戏剧表演具有文化传递与传承的特点,特别是传统戏剧的表演,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戏剧表演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分析、研究怎样塑造人物形象、怎样进行舞台设计,提高戏剧表演效果从而为文化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推动戏剧发展。

4.1戏剧语言的立体表现形式

戏剧中的语言是有韵味的艺术媒介,怎样在短期内展现出韵味需要通过戏剧语言---声音、肢体表情、动作转化等,培养欣赏戏剧表演的艺术直觉敏感性。观看戏剧掌握人物隐性精神,该信息需要从角色的静压、痛苦、开心等处理上表现出来。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双人蚀一角让内心和现实共同毒太,这种自说自话中树立人物关心,在自然中流露出来。该部剧中,关于啊、奥、呀等短句应用较少。关于阳春白雪似语的言独爱,源于剧作改变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角色自身成为个人纵向线条的背景人声,两个人一共发出哭声、笑声……让角色人物更加活灵活现。在创作中这些语言成为戏剧表演的精髓,让整部剧更具美感。这也是戏剧语言的必然要求和立体展现。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关系着艺术主体,延伸了语言表现空间,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立体展现凸显了导演的主观意识,也是表演者的蓝本,比如:《琼斯皇》《中国梦》《绝对信号》《桑树坪纪事》《目击情人》等剧中,有不少类似的“立体表现”性因素被加强使用,增强了作品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也被观众所认可。此外,戏剧中音乐语言对戏剧表演完整性具有承上启下作用。音乐元素的配合有助于表演者表演效果提高,例如:戏剧特殊氛围选择音乐类型;烘托气氛则选择情感性音乐。根据剧情发展还会应用自然万物的声音展现人物思想感情,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剧情开始是在下雨的夜晚,在雨夜中纠结着戏剧人物的灵魂。因此,音乐的搭配可以烘托情绪。

4.2人物性格的塑造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性格的塑造,要求表演者打破语言动作的约束转为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角色扮演方面打破定式,在表演中梳理清楚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人物定位的有效方法。如果戏剧中人物性格明显、深刻,则人物形象趾高气扬;反之人物塑造苍白无力。仍然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佟振保演绎中先打开自我束缚,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同时,表演者开挖肢体潜能,让肢体行为异化展现,收放自如、亲切自然。戏剧演员对剧中角色性格华创造是其表演技艺、表演艺术素质与修养的展现。形象塑造要求表演者有较强的语言、形体适应力,这些也是评价表演者对人物掌握的重要标准。表演艺术的中,小人物台词少,表演的剧情简单。我国戏剧表演艺术中刻画小人物的作品数不胜数,靠近观众生活、平凡渺小、真实有趣,因而获得了好的口碑。表演中的动作、台词简单,对剧情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由于特殊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在表演中可以设置不同对角色人物特有的思维、行动塑造,进而得到表情、态度的转变,这是戏剧表演中个性性格的塑造能力展现。此外,对角色人物说话的生态、语速、行为也有一定要求,要与剧情符合、与人物形象的年龄、职业身份、社会阶层、兴趣喜好相同。比如:《日出》中的翠喜职业是个三等妓院的妓女,社会最底层人物,那么她的职业则要求其外形上要有厚厚的脂粉、强装的笑脸等造型符号。却也为其拥有一颗纯朴而善良的心、为人爽直等正面性格埋下伏笔。这些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进行的外在造型、行为描述,内在心理剖析、独白等表现出来的角色人物个性表现,正是角色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3

结构观念;体积观念;整体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

09(a)―0061―01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但素描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则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素描要求创作者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而雕塑则要求创作者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两者在认识途径上并不相同,但最终目的却都是要把客观物象的结构形态表现出来。将雕塑方法引入头像素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结构观念、体积观念和整体观念,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

一、运用雕塑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结构观念

学生在头像素描写生时,普遍都不善于剖析对象,他们习惯于把物体的表象不加选择地表现出来,这样似乎无可厚非,但仔细观察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其画面缺乏表现力,内容空泛,重点不明,只获取了表面的肖似,却没有反映素描的实质。这一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对头像形体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认识还停留在物象表面,缺乏整体结构观念。而把雕塑方法引入头像素描教学,把素描和雕塑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结构观念。如,在头像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学习泥塑,并布置作业,让学生用雕塑泥塑人物头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则能够改变原有的画而不思的习惯,并对人物头像结构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而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把握人物头像素描的实质,建立起结构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雕塑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体积观念

在以往的头像素描写生作业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画五官“形不附体”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体积观念,不能很好地处理头部与五官的主次关系。尽管其把人物五官的轮廓和明暗表现出来了,但从远处观察他们的作品,人物五官还是附着在没有立体感的头形上。在头像素描教学中,教师运用雕塑方法来引导学生,可以使其建立起良好的体积观念。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制作雕塑的形式来建立体积观念。人物头像雕塑主要经过“搭骨架、上大泥、塑坯体、刻五官”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堆塑头形坯体、雕刻五官,可以使其深刻认识到立体观察和立体表现的重要性,进而学会塑造形体的方法,形成人物头像的体积观念,走出人物头像素描表面化的误区。另一方面,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人物头像素描写生过程中,一边用手触摸用石膏制成的人头骨模型,一边画头像,利用对雕塑实体的触感,体会人物头部的体积特征,并把手中的铅笔当做雕塑刀,用排线的方法表现出各个体面朝向,以形成人物头像的体积结构。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积观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内心具有明确的体积观念,加之有比较充分的直观感受,大多能创作出良好的人物头像素描作品。

三、运用雕塑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整体观念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4

一、摄影艺术典型往往需要运用抽象和具象的手法来呈现

具象与抽象是一对哲学的概念。具象反映了事物的个体性,而抽象反映了事物的共同性。具象中包含着抽象、抽象寓于具象之中,这就是两种手法在摄影创作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例: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1886-1976)的作品《贝壳》《人体》《青椒30号》都是十分简单具象的物体,却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感。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细细体味、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再伟大的摄影师也只是停留在具象的空间之中游荡,作品永远体现不出抽象的美感。作者通过摄影的方法将人和物进行了具象拍摄,得到了抽象的视觉效果。同样,著名风光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adams1902-1984)的黑白摄影作品《月生》(1941)《月亮和哈夫•多梅山》(1960)就是将抽象寓于具象之中,具象表达抽象,展现了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完美的影调层次展现大自然的壮丽多彩、魅力无穷。

二、具象与抽象在摄影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具象与抽象是两种不同的摄影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可以比拟为中国画中的写实与写意,如现实主义摄影中以具象为手段表现生活,其作品给人以直观震撼之力,而抽象主义摄影中的抽象美则需要去取舍,以特殊的构图、光线、环境来加强他的抽象美。具象(写实)摄影作品在创作中主要凭摄影师的审美能力和对照相机的纯熟使用来体现作品背后的震撼力。例: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1890-1978)的《盲夫》以具象的手法塑造了经典。抽象的(写意)摄影作品在创作中主要借助摄影师的理性思考和刻意经营塑造,作品以主题先行为主。例:曼•雷(man•Ray1890-1976)的《骗人的眼泪》以抽象的手法经营塑造了经典,这是具象与抽象在摄影创作方法上的区别。此外,由于具象的(写实)摄影作品反映的是事物的个体性,难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而多以组图和图片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如: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Sebastiao•salgado1944-)的《巴西矿工》组照完美的表现了主题。抽象的(写意)摄影作品是经过摄影师抽象概括以后的画面,能独立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这是具象和抽象在摄影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区别。

三、摄影典型的塑造是摄影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

无论你选择具象还是抽象的手法表现的人或物,都要以塑造典型形象而努力。往往在艺术作品中典型都是通过对个性抽象的刻画,达到其震撼力、经典性的展现。无论你用什么新颖的手法,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被摄体本身,塑造其典型的艺术形象。摄影的艺术典型塑造是摄影师把生活原型溶入个人的审美意识之中,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手法典型化后所产生的艺术形象。人们对作品进行欣赏、审读和评价时,面对同一艺术形象,每个欣赏者都会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及世界观,做出自己各不相同的审美判断。由此可见,对摄影艺术典型的塑造是摄影师的主观和现实中存在的客观相结合。例:意大利摄影家焦尔焦•洛蒂的名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侧面的坐姿人像,总理消瘦的脸庞,明显大一号的中山装等因素定格了经典。

四、那如何用具象与抽象的手法塑造摄影典型的美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5

关键词:电视舞台;化妆造型;审美特征;设计要点

1电视舞台化妆造型审美特征分析

1.1真实性

在电视舞台当中的化妆,要求首先应该做到逼真。由于电视剧都是表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所以必须注重要求演员的化妆要具有逼真性和通俗性。很多电视作品都是来源于实际社会生活,展现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了增加电视的可信性,因此要求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性。对于观众来说,人物形象是带给人的第一感觉,假如给人的初始感觉就是假的,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在化妆中必须重视真实性。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作品,对于演员的化妆就更要追求自然。如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军旅类电视剧,这方面的肖像妆,不但要追求外貌上的逼真,而且更应注重神似。更重视利用化妆表现作品的艺术性。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过去或现在的真实人物,所以在化妆时,要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双重效果,这就是肖像妆造型。但随着过去的事情距离现在的时间越来越久,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而年轻人对于伟人的外貌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伟人的外在形象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加重视欣赏伟人的神似。

1.2表现性

在现在的电视舞台化妆中,很多作品都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神韵,也就是重视“表现性”。在很多电视作品中,化妆追求的效果已经远远不只是人物的真实自然,而是力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事物的内在本质,也可以在其中加入设计师的情感认识来表现人物形象。在表现事物方面加入主观性的内涵,使其更具浪漫主义情怀。如,在很多电视作品中的化妆重视追求展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约束于外在形象的建立,而是着重体现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可以加重观众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型化妆手法更多表现浪漫主义情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经过设计师提纯的,具有设计师的主观意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多情况下,重视添加观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增加观众的心理感受。

1.3象征性

在电视舞台的化妆当中,运用象征性手段不是指的运用类似的事物互相取代,而是通过塑造较为直观具体的舞台形象,来代替比较抽象的事物。在实际化妆当中,主要根据一种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其中抽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另一种事物形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包含特定意义的造型。在化妆当中,象征手段一共有两种,显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显性象征在实际运用时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两种物体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通过提取其中一种物体的特性,利用重新整合来表现另一种物体的性质,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特性,所以这种表现手法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还有一种就是不考虑事物的外部特性,而是依据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实际体验进行展示。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特定的场合。暗示性象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表现的意义之间看似毫无联系,而是通过设计师突出表现人物的特征,利用各种表现形式贴近表现人物的身份,可以使观众产生很多联想,以至联想到设计师要求达到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利用一个人物的塑造来展现一个社会群体。

2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要点

在实际运用中,在塑造电视舞台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构成因素的应用。

一是灵活运用各种色彩,色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手法有色相、明度和纯度。根据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要对三者进行合理搭配,以求达到最佳舞台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是点的准确运用,点就是指的人物的眉、眼、唇和鼻等,由于人物形象不同,所以在这些方面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不相同,设计师要根据人物形象来具体应用各种表现手法。

三是注意化妆中的线条。线条在人物形象塑造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来运用不同的线条,要准确把握各种形状线条的应用,要突出人物的整体形象,避免线条的过多或过少。

四是总体塑造人物。对于人物的整体造型来讲,可以依据人物原有的身高、胖瘦、面部特征等,对其进行整体形象的塑造,使其更加接近于完美,有效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要注意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使其对形象整体起到烘托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在电视和舞台的人物化妆中,一定要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避免一味追求人物的外在美,而忽略了表现事物的内涵。因此化妆师不但要具有高超的化妆技术,而且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有这样,塑造的舞台形象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景富.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要点探析[J].黄河之声,2011(02).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6

关键词:卡通雕塑空间空间造型能力虚拟三维空间

雕塑已经成为动画、游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应用在动漫教育领域中被称为卡通雕塑,可见,雕塑与动漫产业及教学的亲密关系,无疑卡通雕塑已经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卡通雕塑与传统雕塑在应用领域上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讲,卡通雕塑与传统雕塑都要求制作者具备三维空间造型能力。数字时代催生了新动画艺术创作的形式――三维数字动画设计,它运用计算机在虚拟的空间中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三维动画模型的制作重在掌握虚拟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这是对以雕塑为训练途径来培养真实三维空间造型能力所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卡通雕塑和空间的概念理解

卡通雕塑,是指以立体动漫游戏等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运用雕、刻、塑3种创制方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动漫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辞海中的“空间”,是将空间与时间放在一起进行解释的,认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同物质一样,它们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是永恒的。人类最初是先获得一种空间经验,随着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多种空间经验,然后又在多种空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多种空间概念”。通过塑造物象本身来确定它所占有的特定空间,可以将空间分为“正空间”与“负空间”。“正空间”可以理解为物象本身所占有的空间;“负空间”可以理解为物象之外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理解,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塑造形体时把握造型的准确性。可以这样说,形体因为有了空间才变得有意义,空间因为有了形体才变得生动。

二、以卡通雕塑为基础,练就空间造型的能力

卡通雕塑是一种造型活动,是创造纯粹的立体或空间形态。雕塑家对物象的艺术表现,不管是平滑还是粗糙,都是由结构支撑起来,所以,空间造型是对形体结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熟练地综合应用。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空间造型语言,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及艺术家自己的修养,可以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所以,空间造型能力是对造型语言,即点、线、面、体的游刃有余运用的能力。同时,空间造型能力还应建立在对人体、物象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是对卡通雕塑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具备空间造型的能力,就是能够在空间中表现体积、结构,完成对形体结构的准确表现,表达艺术观念,做到驾轻就熟地表现对象。通过正确的锻炼,采用立体的观察方法,多角度观察物体,透过看得见的表面空间,理解看不到的空间结构的穿插原理,抓住物体的造型结构本质,进而形成空间造型的意识,在具备了正确观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雕塑来表现物象。就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造型空间,即艺术形象的现实空间而言,艺术创作者,一方面会精心考虑与推敲该造型的空间占有性,也就是一件卡通雕塑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其形态如何,动势、比例以及形体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和结构关系等;另一方面,艺术创作者就这件卡通雕塑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及创作技巧的应用与体现,都凝聚在艺术造型之中,即艺术造型的现实空间之内。

对于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能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而应在掌握二维造型的基础上,积极地去探求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动态、不同情感状态中了解肌肉结构的变化,然后在作品中加以表现,如庖丁解牛一般,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此基础上,还要锻炼默写,凭记忆和对空间中结构的理解进行创作,加深对结构的理解,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运用夸张、变形、组合、嫁接等方式完成对新的作品的创作。

卡通雕塑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是为了实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倾诉和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对生活的体验,对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内涵的深刻认识;二是为了与艺术欣赏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三是揭示人类文化生活中的闪光点,体现某种生活哲理,表现人类文化生活中值得褒贬的事物等。创作者常常将创作意图和目的赋予自己创作的卡通雕塑作品中。

三、由真实三维空间向虚拟三维空间过渡

具备现实空间的造型的能力后,还应该完成由现实空间到虚拟的空间的造型转化。事实上,在实际空间卡通雕塑制作或欣赏卡通雕塑作品的过程中,现实的作品在观者的脑海里已经有了立体的造型,就是观念性的形象,即想象的造型,当然,不同观者的身份、职业、审美意识,乃至不同的文化水平所形成的在想象空间中的造型又有所不同,这种在头脑中的鲜活空间,实际上就是虚拟的空间,每个人都有想象的虚拟空间。比如,当看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当置身于形态各异而又逼真的陶俑中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形成对角色空间的时代想象,这应该就是作品带给人的虚拟空间的想象,形成了形象的记忆。这种记忆在想象的无限空间中占据了一小部分,在一定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综合想象空间的形象,就可以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四、“大美术”时代背景下的空间造型元素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造型艺术相结合成为当下一个现实的话题,各个门类的艺术不再是“独行侠”,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这是一个“大美术”“大设计”的时代,声、光、电、影像等元素的加入丰富了造型艺术的功能。上海世博会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多媒体介入使雕塑的创作有了新的语言,同样也给创作者带来新的创意思维,使设计师对空间造型素材来源有了新的认识。灯光的冷暖、虚实组合可以划分空间,可以营造氛围,同样运动和声音在雕塑作品中也得到了诠释。

总之,卡通雕塑作为空间造型的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设计者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在空间中造型,锻炼空间造型所必备的形体结构穿插组合,培养正确的空间造型思维方法,可以为在虚拟三维空间中的造型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卡通雕塑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0042。)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王海生.从现实空间到想象空间――试论雕塑艺术形象的审美张力[J].美术大观,2009(9).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7

在人类社会早期,雕塑占有的物理空间和位置与它自身的虚幻空间和形象是有机关联、同等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大型雕塑往往以固定和不可移位的方式,永远与教堂、陵墓、神殿、庙宇、广场相依为命,共同创造人类的神圣,庄严的节日。中国雕塑,作为民族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也就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表现在造型方面,也就是以意成像,像而寓意的特性,以此区别与西方雕塑造型体系具有独特与显明的地域特性,悠悠数千年来,继承和富含这些特性的雕塑作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象征就是:a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b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作为形象,象征可分为公共象征(传统象征)和私设象征(个人象征)两大类。

一、生存理念培养了中国人象征与隐喻的特性

长期的生存理念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及其善于在毫无关联,不同时空的物象之间寻求一种潜在的神秘联系,并力图利用这种联系隐晦地表达对自然的理解,满足良好的祝愿和对邪恶势力的诅咒。

二、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上的运用

文艺氛围推崇象征于隐喻的表现。中国诗词在这方面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有时丰满立体,有时有空蒙虚幻,有时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耐人寻味的生动画面。象征与隐喻虽然只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其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因而对其他文学艺术创造影响最为深远,并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同样在绘画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体现了中国画论“意存笔先、画尽意再”的经典艺术特征。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8

关键词:影视化妆造型艺术审美特性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6-01

一、影视化妆概述

影视化妆造型,是化妆师依据影视作品定的人物、个性的需要,在演员自身形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相应的化妆造型手段与方法,将演员形象与角色特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塑造出的有鲜明角色特征并与剧情深情切合的可视影视形象。它是影视艺术构成与表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化妆师通过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形象,以诱发演员的心理神态的变化,使人物的艺术形象真实而生活化,并可以真实而又自然的表现剧情,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化妆造型可以更加生动有效的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烘托渲染艺术形象,使人物特征变得更加鲜明和深刻。

二、影视化妆是影视艺术审美的造型手段

影视化妆是影视艺术形象的重要造型手段,与其它的表现手段统一协调成综合的表现体系。化妆师根据影视剧本的内容,所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演员自身的形象条件,依据影片的体裁、主题、意境、风格等因素,全面利用化妆的表现方法和妆饰素材,来对人物角色进行妆点与描绘,表现人物的各项艺术特征,引导诱发演员的内心神情变化,帮助演员更加生动形象的创作出具有鲜明人物特征的表演形象,有助于推动情节的表现与气氛的强力渲染,是影视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法。例如《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就非常的生动传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经典艺术形象。如图:

三、影视化妆造型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影视化妆造型作为“影象构成”的一个元素,是电影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外化的艺术形象。它不同于生活中的化妆装扮,而是要立足于剧情的需要来进行人物塑造,在塑造当中只有审美的思想和意识还是不够的,必需通过熟练的化妆造型技艺将人物形象创造出来、表现出来,由内而外的将艺术审美观点具体的呈现给观众。在化妆造型的过程当中不能只以艺术美丑的观点去进行,还要结合影视作品的主旨与人物特点去塑造,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演员的外貌来表现剧情当中的时代、阶层、民族、地域、身份、性格、年龄等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特征。伴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去做灵活机动的表现,达到化妆造型与人物形象需求的完美结合。在不同的片种和风格的作品当中,对于化装的形式要求也有不同,要依据其特定的人物环境与特殊性质去在银幕上形象逼真去做表现。

与生活化妆相比,影视化妆造型则相对浓重夸张,具有鲜明的表演特性,以此来表现不同境况下的不同人物,期间会利用到各种相关的塑型方式来改变演员的外貌特征,美化或丑化,老化或年轻,可能会与演员本来的形象相趋甚远,主要是表现剧中人物的特征。在一些神话、传奇性质的影片当中还会以很夸张的化妆造型方式来追求那种离奇、怪异的效果,力求与影视形象高度吻合。就以《红楼梦》来说,化妆手法偏向于戏曲造型,和现实生活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对于艺术形象的表现来说却有着点睛、提神的作用。如图:

四、影视化妆造型要与表演艺术相融合

影视化妆造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与影视的表演艺术相融合,去观照形似与神似、局部与整体、合情与合理的关系。化妆造型首先要以形似为基础,再在准确的外形基础上去诱发演员神情的变化,达到形神兼备,生动传神的神似效果。以整体的艺术形象为依据,来着重刻画描绘细节特点。要以生活原型为基础,根据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化妆造型对象的条件来进行提炼、取舍、妆点和改造,以期更加严谨、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特征与气质,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不仅如此有时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大跨度的年龄特征,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外形与特点,表现人物的发展阶段与成长历程,以深刻而又丰富的表现力去塑造各个时期的人物特征。另外在一些神话传奇的作品当中,还要将现实中不存在的那些形象赋予人的个性特征,模拟人的一些形象,积极引发观众的想像力,塑造出出神入化,飞云入地的神异鬼怪形象。

五、化妆造型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化妆造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摄影师的创作,将艺术形象表现于银幕之上。在追求完美人物形象的同时,化妆师会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选用特殊的化妆素材与化装造型手段,但这些方法难免会有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在拍摄过程当中与摄影师与灯光师等相关人员做好沟通与配合,在人物化妆造型出现不足的时候,以灯光的明暗或镜头的角度给予造型适应的配合与巧妙的弥补,以求通过各方面的协调统一达到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良好效果。基于这一目的,化妆造型更要与摄影、照明、服装等相关环节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高度统一。

六、结语

影视作品的人物不能以单纯的美丑来定论,而在要通过其表现的性格特征与人物形象,结合剧情,去感悟与体会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化妆造型师更要以尊重人物塑造为原则去逼真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形象与外貌特征,以外表内,立足艺术形象,以生活为基础,多加创意与创新,塑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影视化妆造型是一门艺术,它有其自身的特质与审美特征,但要融入整体的影视作品当中,与其它创作表现环节相联系统一,为完整的影视作品表现和艺术形象塑造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小平.论影视造型艺术与审美特性[J].电影评介,2012(08).

[2]李继东.影视化妆造型浅析[J].媒体时代,2011(01).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9

关键词:民族化;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雕塑风格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52-02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唐代雕塑不仅有极强的吸收、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而且有惊人的革新传统和创造的能力,它能够以自己的面貌与主观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改造,形成民族化与中国化的特点,同时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淡化宗教灵界的神秘色彩,增添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形成社会化与大众化的特点。本文就唐代雕塑的民族化与中国化,社会化与大众化的风格特点浅析如下:

1唐代雕塑的民族化与中国化

初唐时期的雕塑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风格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创新了更趋本土化、民族化的雕塑风格,创造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点。如初唐时期献陵的石雕,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细节刻画又注重修饰;石窟塑像造型丰腴饱满,线条舒缓自然,这些都有着明显的中国写意的风格,反映了初唐石雕艺术的风格特点。盛唐时期,经济日益发达,政治长期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思想自由活跃,社会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各民族、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特别是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雕塑的整体发展。

盛唐时期的雕塑充分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雕塑中,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外来艺术的风格,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雕塑风格,使外来雕塑艺术民族化、中国化。如中国的佛像雕塑,唐代以前大都是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几乎没有中国本土的佛教造像,雕塑风格多取自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贴体风格。唐代雕塑在借鉴外来佛教造像技法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将印度人的形象改造成中国人的样子,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技法与审美观融入到佛像雕塑中,大量使用传统的镂雕与圆雕手法,使用凹陷的阴刻线和凸突的阳刻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使得佛像雕塑造型各异,形神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从而中国人形象的佛像雕塑代替了印度人形象的佛像雕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唐代佛像雕塑种类繁多,主要有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以及金铜造像等。与唐代之前佛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既有内涵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风格典雅鲜活的一面;既有神情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体态温婉柔美的一面。人物雕塑很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能从各自表露出的不同神态中,看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心情,达到了形神兼具、声情并茂的效果。总之,唐代雕塑中,各类雕刻构图新颖,技法娴熟,既能注重整体设计上的造型准确,又能把握细部刻划上的工艺精巧;既能在大气中突显精神,又能于精细中见出灵气;既形象丰满,神情毕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构想奇特,造型夸张,富有浪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唐代雕塑风格民族化与中国化的特点。

2唐代雕塑的社会化与大众化

唐代雕塑的社会化、大众化是指唐代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神秘性的成分淡化减弱,而艺术性、群众性的东西不断强化,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生活,贴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更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唐代雕塑不仅官府设有专门的机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如昭陵石雕,敦煌石窟等,而且全国各地开设了民间作坊,雕塑各式神灵菩萨、随葬俑类等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的造像,雕塑成为了当时兴盛的一种社会行业。例如,唐代用俑随葬的习俗逐渐普遍化、社会化,在唐代礼仪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用俑随葬的等级差别,以显尊贵卑贱,并且普通老百姓的丧葬用品只能私自准备俑类,只有官员的丧葬用品由官府配备供给俑类,如果供给的俑类满足不了需要时也可从店铺中购买。然而购买的俑类大量的来自民间作坊,由此可见丧葬用品的民作与官作同样兴盛的状况,这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观念和现实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唐佣雕塑的兴盛繁荣和普及程度以及唐代雕塑明显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此外,唐代的佛教雕塑,在人们把佛教人物作为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拯救自己的命运的神灵之后,发现神灵的形象过于离奇怪异,荒诞不经,离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太遥远了,可欲而不可求,虽求而不可信。为了拉近佛教人物与普通人的距离,使大家觉得菩萨神灵就在自己身边,并使佛教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亲切可信,于是将菩萨神灵的形象拟人化、世俗化、生活化,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形象本身与现实生活似曾相识,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教诲,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观念,更加相信佛教的善意。

因此,在佛教雕塑中或通过对神灵天堂的奇特幻想寄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与美好愿望,或通过对石窟群雕的精心创设艺术地反映当时的人们生活与社会现实,或通过对女性神像的塑造有机地渗透时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风尚……总之,不论从表现技法、形象塑造还是内容题材都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现实因素更多,题材、形象多从现实中提取,对现实生活更加重视,从而形成了唐代佛教造像写实的制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如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佛像雕塑中,对于衣饰的刻画与描绘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身体修长,裙带飘逸的身姿样式,造像具有丰满健壮、圆润端丽、形态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雍容华贵的特点,充分表露出整个姿体的形象美,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摆脱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和"非人"的特征,融进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形象特征,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富有更多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明显地呈现社会化、大众化的特点。

总之,唐代国家政治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兴盛,为唐代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频繁密切,为唐代雕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唐代统治者对建造寺庙楼观塑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有力地推动了雕塑业的蓬勃发展,使唐代雕塑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雕塑技艺都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精彩的篇章和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鲜明的唐代雕塑的风格特点即民族化与中国化,社会化与大众化,并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塑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印刷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篇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体现和平年代军队建设与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出现在荧屏上,一大批阳刚、稳重、坚韧、刚毅的军人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物身份地位普通化、性格塑造丰富化、人物生存状态真实化,这些变化更加彰显了当代军人的真实风采。然而,在军旅剧人物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物新模式化、人物设置偏颇以及娱乐元素滥用等新问题,阻碍了军旅剧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文章结合作品对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的军旅剧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当代军旅剧;和平年代;军人形象;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111-04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年代的英雄已渐行渐远,但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众追慕英雄的情结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更多的英雄形象以荧屏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成为军旅题材电视剧持续走红的重要原因。当代军旅剧以描述和平年代部队建设和军人生活为己任,通过展现军人的严格纪律与高科技演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英雄气概的追溯。

一、军人形象的变化

电视剧艺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演绎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观众的喜爱与电视剧所塑造的成功军人形象两相叠加,使当代军旅剧成为电视

荧屏的宠儿。张东说得好:“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人,电视剧中处在中心位置的永远是鲜活的艺术形象。”[1]随着电视剧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塑造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手法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人物身份地位之普通化

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主人公身份地位的变化方面,从表现高级干部的指挥才能转变为着重表现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世纪交替之际,以1999年表现部队建设的电视剧《和平年代》为首,引发了当代军旅剧的创作与收视热潮。《导弹旅长》《Da师》《垂直打击》《沙场点兵》等剧作纷纷登上电视荧屏,赢得了观众的一片赞誉。纵观这一时期军旅电视剧中塑造的主人公,他们要么是军事院校毕业的高级将领,要么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层干部,作品主要表现他们在部队建设和

高科技演习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电视工作者既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批无坚不摧的军旅光辉形象,也为宣传国家军事实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完美化、脸谱化的部队干部形象让人们出现审美疲劳,观众更愿意接受日常普通人群在电视剧中“接地气儿”的表演。“从传播学的‘共同经验理论’来分析,电视机前的受众和电视剧中的角色有共同的理解层次和共同的经历时,传播效果是最好的。”[2]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中,充斥着各种军事专家与将领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溯、对部队这一特殊群体的窥视欲望,但由于其人物形象的“高大上”,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部队的主力,表现这两代颇具争议的军人形象成为军旅剧人物形象创作的新契机。以2007年《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这一普通士兵形象的成功演绎为典范,基层士兵群体逐渐成为当代军旅剧的主要诠释对象。除许三多之外,还有《我是特种兵》之庄焱、《第五空间》的姜窦、关怀等,他们以平凡的姿态在军营中塑造着当今青年的喜怒哀乐,塑造的影幕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喜爱。其实,部队大家庭就是由一个个普通的士兵群体组成的,正是他们的坚韧和对纪律的严守衍生了强大的军营文化。表现普通基层士兵群体的不普通事迹,展现当代青年军人的新风貌,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理应成为当代军旅剧叙事的重点。

(二)人物性格塑造之丰富性

世纪之交,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多数被塑造得更为沉稳、谨慎。因为追求塑造军人性格的完美,所以多数剧情显得平铺直叙、毫无悬念。如2003年的《Da师》,部队出身的赵梓明有着崇高伟大的人格,就连部队转业的原因也是为了促成好友龙凯峰顺利提干。赵梓明一生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以军事演习为表现重点的电视剧《沙场点兵》,无论是团长、司令还是参谋长,个个都表现出隐忍镇定、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凸显出军人的前瞻性眼光。这些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和平年代为观众所敬仰,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慕之情。随着时展与大众艺术素养的提高,军旅剧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了剧中军人形象的性格雷同化、单一化,人物塑造逐渐落后于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是要在复杂创作思维把握下,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与真实。”[3]人物性格作为一部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在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以表现军人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人物石光荣既有狂放不羁、匪气十足的一面,同时又充满着血气方刚、傲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为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塑造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军人的刻板形象。人物性格的多面化打破了军旅剧单一化、平面化的特征,使观众看到了别样的军人形象。借鉴这种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士兵突击》把丰富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推上了高潮,塑造了一个个优缺点明显的军人群体。如许三多,他有着木讷、呆板、一根筋的性格,但又有着善良、坚忍、执著的一面。人物性格的饱满使故事情节真实完整又不失生动有趣,摆脱了军人完美性格的巢臼,使人物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如《我是特种兵》庄焱、《第五空间》姜窦、《麻辣女兵》汤小米等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士兵突击》的影响,让大众看到了更加多面化的军人形象。

(三)人物生存状态之真实性

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题材中,作品主要以中高层领导在军事演习和部队建设中的突出表现为叙事重点,较少涉及军人个体的生存现状。随着现代军旅剧的逐渐成熟,通过展现军人个体在部队、家庭、社会中的不同生存境遇,以更加真实的笔法将军人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纪交替之际,科技强军的口号在中国军事国防上的落实使得各种先进的武装设备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但在以往的军旅剧中,更多表现为国家军事武器的强大与威武,军事演习中的两军对垒,并不表现军人在训练期间的适应与过渡情况。在近几年的电视剧中,为了让大众看到更加真实的军人生活,电视剧将此搬上了荧屏,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更加真实的生存状态。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看到坦克大炮时定格的投降姿势,因怀揣热鸡蛋给班长留早餐把军事演习搞砸,坐坦克车呕吐等桥段,生动地把科技强军下许三多初入部队时的种种不适应展现了出来。在表现陆航团的军旅剧《第五空间》中,胆小的关怀经常因为训练需要做各种高危动作而表现出害怕与退缩,飞行团唯一的女学员白羽屡屡克服不了自己的眩晕症状等,这些都是军人在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下,军人既需要面对自己崇高的使命,又要面对世俗的社会生活,如何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军旅剧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绝密押运》中,邵笛与大学同学项洛阳是曾经的同窗好友,但由于人生价值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悬殊的人生境遇。电视剧通过比较的手法大力颂扬了邵笛作为一名军人在金钱和荣誉面前岿然不动的高尚节操。在《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因运动过度导致韧带断裂失去了一条腿,得到部队照顾任命其为司务长时被他断然拒绝,因为他铁血男儿的军人气质无法接受组织的特殊照顾,毅然决然要靠一条腿走出精彩的人生。电视剧通过将邵笛、伍六一等人物的价值选择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作为军人崇高的价值选择和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总之,近些年来电视剧中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军人“高大全”的模式,使其更趋于平民化、生活化和真实化。在新时代下,这种“接地气儿”的军人形象一度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捧并引发了一股入伍潮。由此可见,在和平环境下的军旅剧中,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对中国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军事实力的宣传意义重大。

二、塑造军人形象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军旅剧作为国家军事形象的宣传阵地之一,军人代表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形象。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当代军旅剧的艺术创新上,就是军人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落入新的模式化,人物安排设置存在偏颇以及消费社会下人物形象的娱乐色彩浓重等,严重阻碍了当代军旅剧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影视创作人员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新模式化”窠臼

在诸多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逐渐走下圣坛,变得普通化、生活化,“接地气儿”的人物形象塑造满足了大众对平民化叙事的追求。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电视剧通过演绎基层士兵在军营中的奋斗历程,摆脱了人们心目中传统军人“高大威猛”的形象,人物形象的新特质更新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军人传统形象模式。伴随着电视剧跟风现象愈发严重,许多类似的人物塑造模式在不同的电视剧中重复出现。如在电视剧《雷战》和《麻辣女兵》中,两位主人公都是军人家庭出身,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两人性格都很叛逆等。这些拥有蓬勃青春的军人形象刚刚摆脱传统“高大全”模式,却陷入“新模式化”的窠臼中,失去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4]因此,在当代军旅剧中,为打破人物形象模式化的怪圈,我们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特性,发现每个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完整又有生气的世界。从细节、语言、肢体动作等处着手,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演绎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从而塑造别样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设置的偏颇

在当代军旅剧中,人物设置的不合理也成为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大羁绊,最明显的是政工人物形象的缺失。在和平年代,政工人员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处于消费时代的大众对整天说教式的政工人员也逐渐心生厌倦。在当代军旅剧中,政工人员成为可有可无的人物角色,这与“党指挥枪”的部队理念严重不符。比如在《士兵突击》中,指导员就像为连长高城端茶送水、抚慰心灵的秘书,只是点缀,作品并没有对这一角色着力塑造。军报的宣传骨干张干事身形消瘦,其助理李梦则是红三连出名的不切实际、爱吹嘘的老兵,他们作为政工人员被塑造成猥琐、谄媚的形象,这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是十分不妥的。政工人员作为党政的重要人物,在许多电视剧中并没有很好地诠释出其职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成为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的一大偏颇。

由此可见,模式化、说教类的政工人员已经满足不了观众需求,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血气方刚的军人形象。对政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学者指出:“从现实角度讲,我军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十分巨大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5]在目前的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多着重于“武才”的形象塑造,政工一类人物形象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诠释与打造,因此在部队人物形象演绎中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部队职能的细分化,兵种类型日益繁多,我们可以借助他们因工作性质的不同从而展现不同兵种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政工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挖掘,表现理论型军事人才的魅力,以期在当代军旅剧中占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形式。

(三)娱乐元素的滥用

消费时代下,电视剧的消费功能愈加明显。当代军旅剧为跟随时代潮流,迎合大众的娱乐消费,在电视剧中也加入了许多娱乐元素。为了全面展现军人形象,适量的娱乐元素不仅可以充盈军人形象,而且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年轻人真实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但近年来的一些军旅剧,为了博得噱头与眼球,越来越多不合时宜的娱乐元素被加入其中,“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中,一个个女兵衣着暴露与敌对分子打斗,不符合我国女特种兵形象塑造,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比基尼大作战”。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剧加入了大量爱情元素,如在《旗舰》中,各种情感纠纷和三角恋成为电视剧演绎的主要内容,海军事业俨然成为了爱情的附属品和背景。这种迎合眼球消费和话题纷争的人物形象成为军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种不足,理应引起创作者的重视。

电视剧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叙事艺术形式,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军旅剧作为一种整体基调严肃的艺术形式,在人物形象娱乐化设置中要严格把好娱乐的“度”,不能出现娱乐元素滥用、人物形象被娱乐化色彩覆盖的局面。在采用娱乐元素塑造人物形象时,把好娱乐关卡,不能脱离当代军旅电视剧军人形象塑造的主题性表达。

综上所述,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军人形象在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但也有很多不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我们在确保当代军旅剧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造成军营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出现。总而言之,着力打造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对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东.狂潮中的冷思――近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问题思考[J].文艺研究,2001(2):52.

[2]姜南,王海山.试论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J].新闻世界,2011(7):80.

[3]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5.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5]李琴,张力.改革开放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军人形象的嬗变[J].理论与合作,2008(6):21.

ChangesofmilitaryimageinContemporarymilitaryDrama

Liting

(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Drama,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