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34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1

一、注重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推进,文言文阅读的数量和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导致部分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难以产生兴趣。针对这种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文言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言,要想学好文言文,学生必须打下坚实基础。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积累,即通过阅读和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涵养文言文语感,进而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语感是指在言语表达和理解过程中,主体对语意和使用方式的直接感知,是对语言具有较强感知力的表现,能够敏锐、强烈的感知到语言所表述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学习而言,语感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劝学》《师说》等文言文经典篇目,以便培B学生的语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早读课和其他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文言文篇目,同时做到对文言文大意有一定的理解,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大量的文言文经典篇目阅读和背诵,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而这不仅能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知识,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

二、重视应用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主要题型,高考选用的文言文阅读篇目大多都是课外的文言文,但从所考的知识点来看,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又都来自文本。如《书沈通明事》这篇文言文阅读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该题目的第五个问题是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答案中,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是错误的,该知识点在文本中所涉及的是文言文《六国论》中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只要学生对该篇目有一定的掌握,具备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就能够选中正确答案。

从本质上而言,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文言文知识是课本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文本开展文言文教学,对文本教材包含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学生也应学好文本,提高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必修一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对文言文篇目所涉及的词类活用、重点字词、通假字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在《劝学》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而”的几种用法进行重点讲解,如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等基本用法,并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这一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劝学》中,“而”字的用法是以表修饰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突出“而”字的这种基本用法。在《师说》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应进行重点讲解,“之”的基本用法有代词、动词、结构助词等。《师说》中所涉及“之”字的用法是放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此外,在每篇文言文教学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默写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词类活用、重点语句、通假字,等等。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2

一、高中语言教学的涵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涵义

语言教学包含在语文教学当中,在我们了解语言教学的涵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涵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涉及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法、听、说、读、写、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等,可以说语文教学是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的。高中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朝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水平的方向发展,力求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高中语言教学的涵义

语言教学的内容很广泛。泛指一切语言的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本文研究的是第一种语言教学――母语教学,包含在语文教学当中。

高中语言教学是汉语言教学的一个阶段。通过认真地研读资料、仔细地思考,我们认为高中语言教学的涵义可以表述为:指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教学,它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汉语的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高中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涵义极其广泛,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还有其他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就语文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只有读懂或者听懂语言才能明确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到各种知识,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教育,才能学会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好文章,或介绍清楚一件事,讲明白一个道理,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说明语文教学的其他任务都离不开它的核心任务即语言教学。

同样,高中语文教学也不等同于高中语言教学。高中的语文教学是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写作和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高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高中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所以说语言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言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这一点无疑说明了对语言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大大超出了从前的。这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在必修课的“表达交流”部分,课程目标规定:“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在课程目标中规定:“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方面、口语交际方面、语言文字法规等方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

从课程目标这些详尽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语言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三、高中语言教学的地位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论著都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加强语言教学。通过认真地研读资料,我们认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高中语言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

(一)语言教学贯穿于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因而具有规律性的特点。这个语文教学运转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入门处,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点、发展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思想,是教学的桥梁与致力点:不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语言负载了什么思想,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得到启发和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

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底,语言教学责无旁贷。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条件成熟时自觉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循环往复中,层层反刍、步步提高。显然,所有这一切的指导内容,无不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因为指导需要有凭借。最好的凭借当推语文作品中的句子。句子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文章体裁、作者风格的个性,同时句子也是最能体现作品的特点、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如果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必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所发现、积累、模仿和创造。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3

一、抓基础,强化基本功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考虑到文言文的现实难度,抓好基础教学,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立足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文言词,并掌握文言词的含义。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强化文言文基本功教学,认真做好阅读教学,例如:《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一句中“於”不读“yū”而读“wū”,《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应读“fú”(“夫”在这里是代词),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

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言文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保证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做到立足课本、有效拓展,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到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二、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高中文言文的实际难度,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段落重点开展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于不能完成整段阅读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力争让其尽可能的读懂一部分文言文内容,达到提升学生成就感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具体应提倡选择性阅读,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文言文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文言文教学能够在学生充分阅读和预习的基础上得到开展,最终达到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烛之武退秦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第三段中,感受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和深明大义、不辱使命的感人事迹。上《荆轲刺秦王》,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再现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悲壮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鸿门宴》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的辩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考虑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难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在文言文方面的水平,成为了关系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成为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导因素,掌握文言文教学节奏,把握文言文教学原则,确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

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个“为”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替”的意思,属介词,读“wèi”;后者是“出”的意思,属动词,读“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则表被动,再联系复习旧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满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只有根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才能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整体效果和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4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记载用文字,它承担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也是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紧、任务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没有掌握好,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丧失了兴趣。那怎样才能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呢?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堂教育。但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不配合等,导致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改善教学质量,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1.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语言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还应做到“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水平,从而能够把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和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朗读且背诵全文。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由一个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讲解文章重点语句以及词组的同时,让学生朗读和翻译全文,使学生能够自己感悟和理解全文的意思,积累和丰富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如果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错误,应及时讲解或纠正。

二、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整篇文章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有利于学生自己感悟和揣摩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语气高低和语速快慢。最后,让学生通篇朗读全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引导,让学生进入一个正确的朗读氛围。

三、做好总结归纳工作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日常的总结归纳工作十分重要。每上完一堂文言文课,教师都应该把这堂课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语句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过,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对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建立在对整篇文章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通晓全文内容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地归纳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文字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自我、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建群.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园,2011(10).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往往是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记不住几篇曾经学过的文言文。而如何使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更加有效,则是摆在全体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觉得文言文诘屈聱牙,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目的不能完全达到,教师对此感到棘手和苦恼。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又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教师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采用“串讲”“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处于死记硬背状态,多数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死气沉沉。再加上教师灌输时强调忠实于文本注释,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怀疑和探究的精神。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动口多读、多背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语感的生成离不开体察入微的朗读,在文本信息的输入过程中,通过人的口、耳、脑等多种器官的综合作用,将文章的音、形、义、情点点滴滴渗透到阅读者的思维容器中,经过编码、排列、组合,形成可以随时取用的语言材料,然后才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累语言素材。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文经典作品。如《诗经》《离骚》《汉魏晋诗三首》《阿房宫赋》《赤壁赋》《琵琶行》《游褒禅山记》《报任安书》《陈情表》等这些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一定要要求学生按课文的要求背诵。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渗透到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死记硬背。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会学有所获,若学生只是应付教师或者考试而被动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思维不活跃,受益不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三)遵从人性,互动教学

谈到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课前老师已经适可而止的阐述了要学习的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大概情景,并且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了预纲和预习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带着兴趣大概的阅读了文言文或者通过互联网查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是没有达到通达理解的水平,接下来老师要做的是答疑解惑,并淋漓尽致的把文章剖析开来。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要不断创新,古老的“填鸭式”教学在语文课上早已不再适用,我们可以更多的采用互动教学。老师在课上根据预纲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来把课程中的点讲出来,不准确的老师老纠正,总之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通过提问的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老师再把文章的每一个典故、句式、词句意义进行解释,再根据史学家或自己的观点予以点评,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

(四)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三、总结

总之,文言文字词句的解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6

关键词:短文改错;题型特点;解题能力探究

纵观高考英语试题,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语法填空和书面表达这五大题型中,短文改错这一题型分值为10分。

要想提高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一题型的特点。

1.考查的知识点细碎,知识面涉及很广。包括词性变化、主谓一致、从句、非谓语、特殊句型等。

2.考查的知识点难度层次不同,有难有易。从知识的难易度来看,包括难度系数很低的名词单复数的考查,亦包括难度系数较高的非谓语知识点的考查。

3.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词汇和语法模块。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要提高语言技能就需要攻克词汇和语法这两大模块,而高考短文改错题型对这两个模块都有所涉及。

4.该题型属于篇章阅读类,文章包含生词量(超出考纲范围的词)少、语言难度系数较低。一般而言,该篇章的语言涉及的词汇均为常用词汇,而且该题型中长难句很少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篇章的语言难度系数。

5.侧重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考查。该题型涉及很多基础知识考察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在了解了题型特点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如何提高该题型的解题能力。

1.解题策略与方法:因为该题型的考查形式是以篇章出现,因而在做题时应该基本遵循篇章类文体的一般解题策略:读―改―读,即第一遍先通读全文,目标旨在了解全文大意;第二遍通过细读文章来做题,要求读懂文章内容;第三遍再读文章内容,旨在核查所改之处的知识点的准确性。

2.解题能力探究:

(1)仔细审题,按要求作答。审题正确是答题的前提,该题型共涉及十处错误,一般删词和漏词各一处,改词为八处。另外,对于不同的错误类型,要求用不同的改错符号来作答,而且改错作答不得超过十处,否则无法得到相应的分值。

(2)做题时侧重常考语言点处的细读。对于高考真题中常出现的语言点和平时联系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点,若在该题型的篇章中遇到时,应当细读、仔细揣摩,研究是否在该处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分析高考真题,分析常考点,并在解题时多加关注。

(3)做题时注重上下文这一语境。因为该题型的考查是以篇章形式出现,因而语言具有篇章的完整性,这就要求学生应当注重上下文,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以及是否与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保持一致。若出现了前后矛盾或者与文章主旨有所偏离的信息,就得观察该处是否涉及语言点的考查。对于前后出现逻辑关系不够严密的地方,应当仔细研读衔接词是否错误,以及注意是否出现表达错误这样的情况。

(4)注重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强化。对于英语语言学习者而言,短文改错是高考这几大题型中对学生语言基本功考查最为细微、琐碎的一大题型,因而,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想提高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首先就要注重平时的语言积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点积累中来强化英语语言基本功,以夯实的基础来充当提高该题型解题能力的保障和前提。平时积累中,学生应当注重特殊句型以及高频词汇的相关表达方式等。

(5)对于不同词性应当从不同的解题角度来入手。对于名词,常常涉及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前是否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等;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经常涉及这两种词性之间的互换等;对于动词,常常涉及动词的搭配短语、主谓一致、谓语与非谓语的使用等;对于介词,常常涉及介宾结构以及介词的复合结构等;对于代词,常常涉及人称代词使用错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使用错误、代词单复数指代错误以及主格与宾格人称代词使用错误;对于连词,改错中常涉及从属连词和并列连词的使用错误,前者常以从句引导词错误的方式出现,后者在该题型中常考查其意思表达方面的错误。

(6)正确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语篇的正确理解。因为该题型的常考知识点中涉及从句引导词的考查和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混淆使用的考查,而这两类知识点的考查必须以正确分析句子结构为前提。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才可以分清所谓的简单句、并列句以及主从复合句之间的差别,进而改正考查的从句引导词的错误。

总之,短文改错这一题型其考查知识点细、碎、广的题型特点要求高中生在平时学习时注重语言积累以强化英语语言基本功,做题时使用正确的改错符号,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将积累的语言点用于该篇章的阅读及其改错中,以提高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春蓉.探讨短文改错的解题思路[n].广元日报,2010-08.

[2]沈菊芬.高中生英语短文改错理解元认知策略的培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7

关键词:高校语言文字评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逐步完善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指导37个地方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建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其他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依法管理、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结合2022年冬奥会、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大赛事和国际会议,广泛开展语言文字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语言文字工作职责。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师生语言文字素质,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3.17万所。加强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36个一类城市和347个二类城市、985个三类城市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的结果表明,语言规范更多地是一种政府行为,而语言的评估测试是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某一变体成为人为规范的手段。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研究停留在政府报告和公文层面,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和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测试和评价的形式在认识论和哲学观上发生了变革。语言评估最初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对教育体系的管理。法语的规范化举措,曾为当年中国语言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全世界讲法语者约有2.4亿,法语国家组织由75个国家和政府组成,其中有56个成员国和19个观察员国,数量超过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面对英语强势、文化多样性和网络世界,法国虽然仍重视法语的规范及“充实”,着力解决科技术语与行政用语问题,同时也开始向着语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本国开始正视少数族裔的语言,灵活对待一些领域的外语运用,探讨互联网上的语言应用特点,在国际上则是语言多样性的大力倡导者。一方面,法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条款为法语的使用提供了规范依据,并要求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监控和协调;另一方面,存在“丰富法语”的规定,从而保证用法语能够满足各种现实的需要。然而,对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

二.研究内容

1.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

建立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的目标、作用机制以及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在内的框架。探讨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确定语言文字规范评估标准及评估权重体系、采用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主体的选择及主观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办法。

2.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未实现分类指导。不同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活动,努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3.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改革和完善的思路

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评估是一个连续、动态、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具有目的性强、数据资料真实、评估内容渗入、使用范围广泛、评估效果明显的优点。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可对照评估指标开展工作,或解剖分析,找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活动中存在的遗漏或偏差,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自我完善提供依据。

4.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的理想构建。

在高校营造和谐健康的语言环境,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建设。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五个面向”为指导,探讨构建层级分明、内容齐全、类型完整、功能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框架。

三.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语委有部级、省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在绦泄程中,存在评估办法有待细化;相关标准建设有待完善;评估主体单一;权利结构不均;组织架构松散等问题,亟待解决。评估工作好似一把双刃剑,设计稳妥,采用适当,就能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反之,则成为地方、高校的沉重负担,忙于应对评估和验收,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分散教师和学生精力,为评估的各项评估指标而工作劳累,得不偿失。

在制定和研究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效度、信度和可行性三方面都存在难点。在效度方面的难题是,评估材料的可靠性和取样的科学性。评估的原理是以点及面,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获得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际情况,并根据这些素材作出对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判断。一所高校对照评估细则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素材,能代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实际水平,我们则认为所获得的材料既可靠又科学,并得出结论说这个评估有效度。如果高校呈现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不符合评估细则中的条件,这样的素材就不可靠,不能成为判断的根据。再说科学性,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不是文化考试,所以侧重点是规范化形式、内容以及成效。高校从评估细则中得到语言政策导向,评估主体和评估设计者如何在有限的评估细则中获得全面而可靠的素材,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取样法,让评估设计者感到困惑。评估者通常是语言文字领域的专家,不同的评估者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材料常常作出不同的评判,除了对尺度的松紧程度把握不同外,评估者本身的工作体验和评判量也不尽相同,这些将直接影响评估者的判断。评估者本身存在变量,每一个变量都将影响评估的结果,无法控制变量,则无法控制评估活动本身。从可行性方面考虑,评估活动成本昂贵。评估者需要时间,评估机构需要人力,被评估者更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越高,可行性就越低。例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的评估和验收重头戏落实在官员和专家评估交流现场,使之成为示范和推广效应,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带来工作压力,从而成为申报示范校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理想构建

1.政府评估――宏观性评估

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角色是裁判,而不是运动员。政府应该只做它应该做且可以做好的事情,把那些原本不该由政府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下放给社会组织及高校。同理,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应体现政府的掌舵功能、裁判功能,在评估体系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控制模式,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各级语委与高校、以及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评估、共同管理的多边共治模式。

2.社会评估――多样化评估

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息息相关。引入多元社会评估主体,例如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高校与行业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行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总体要求呈现不同的特点。可吸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语言文字专家,对学校培养人才工作方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进行评估,便于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提升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便于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高校评估――全程式评估

相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多样需求,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在评估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高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工作,可以维护语言文字事业内在的学术性和主体性,这种学术性的自我保护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是应用语言学的视野,更是语言教学界积极探索的领域。

高校内部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系统,发挥高校自主开展内部评估活动,引入政府宏^性评估、社会多样化评估,形成动态评估体系和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效能,使之成为高校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的基本手段。每所高校特定的层次、类型和定位,甚至是区域性特征使其呈现不同程度的特性。理想的评估指标应建立在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例如《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高等学校)》一级指标:1.学校管理。2.能力建设。3.教育教学。4.宣传普及。5.科学发展;二级指标:1.1工作机构。1.2长效机制。1.3校园环境。1.4经费保障。2.1规范意识。2.2教师能力。2.3学生能力。3.1教学活动。3.2文化传承。4.1法制宣传。4.2推广普及。5.1科学研究。5.2创新实践。除此以外,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综合院校设有亮点特色专栏,引导办学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服务。

五.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题调研、专家咨询、个体和团体访谈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做到点面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来处理资料和数据。通过专家咨询、专题调研等方法来优化对策和措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作团队为评估体系从观念和认识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保障,充当政府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智囊团。体现研究-导向-评估-改善-总结过程中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为“语言事实”的从众观接地气,为实际工作提供大量数据,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六.结语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提升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要创新高校语言文字管理机制。关于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图探讨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语言文字规范评估标准及评估权重、评估主体的选择及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为构建指标、方法及主体三大要素、评估流程及作用机制在内的理论框架提供借鉴意义。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细化现有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指标,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完善,将其成为高校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可靠的参照,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2]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3]杨D,赵守辉.2016.语言能力评估的社会维度,语言战略研究[J],2016年第5期。

[4]李宇明.2014.中法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5]陈章太2005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6]李学铭.2001.语文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香港:商务印书馆。

[7]史秋衡,吴雪,王爱萍等.201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8

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具体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受重视,除此之外,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极大地影响,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意义上都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师语言的灵活应用。

二、新课改形式下对教师语言的新要求

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推进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小学的年龄特点还有我国教育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好好利用教师语言的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引导和影响作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语文。当前,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应用技巧和能力是老师素质的极为重要的表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教学素养、教学风格等等,因此,一定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师语言能力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由于,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有独特性,更加需要对教师语言的把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最为强的一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并且,他们还能够很快的适应这些新的知识。小学是增长知识,培养和锻炼同学们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师应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心智不成熟,认知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教师语言,要以同学们所喜闻乐见,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讲授。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不断地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从而,这就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地记住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中对教师语言的应用和把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师教师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灵活应用教师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同学们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第一,小学教学语言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教师的教师语言应该要充分体现老师的自身情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教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教师语言去引导同学们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升同学们的能力,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教师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够使自身语言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走神。教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教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变换语调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结束语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9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伟人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这要注意两点。其一,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其二,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篇10

高职语言教学侧重实用性,无论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但通过对我省五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10级近两千名毕业生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文化敏感性普遍较差,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教学在高职语言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行教材、大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两个并重”(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涉外交际活动的语用能力并重)。在“实用为主”的教学原则下,高职语言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模式的采用,都忽略了文化教学和文化知识的习得问题。随着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情感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这些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略,因为这些因素似乎与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语言被看成交际工具,但语言还具有除工具性之外,更为重要的认知功能。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发展认知能力。其次,虽然“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但没有突出语言课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90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信息置换能力较强。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把国际交往能力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使语言课程成为培养21世纪世界公民的必修课。

(二)教师一味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流畅性和准确性,较少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通过对我省五所高职院校语言教学的现状及效果进行的相关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在现阶段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注重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较少涉及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普遍低下,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应用。究其原因,在传统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势,使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学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另外,由于有些教师可能会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较为薄弱的现象,即使认识到了目的语国家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会因为教学计划和进度等原因,舍弃了文化教学,或只是零散地、有限地列举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使文化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三)教师对文化导入缺乏理性认识,文化教学能力不高

文化导入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要素之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引入文化内容,使学生能逐步了解和熟悉目的语文化。文化导入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材编写者,更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语言教学中如何筛选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文化信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普遍不高。首先,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敏感度及意识有待提高。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有差异的,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可避免的,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进行适当的说明和引导。其次,对文化导入内容的选择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选择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进行导入,而不是全方位大而全又不加筛选地灌输。第三,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大部分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缺乏深入地研究,缺少置身异族文化,进行访学、商贸、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实践,自身跨文化交际经验不足。因此,在课堂文化导入时,教师选择文化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和现行的基础课程

文化教学的注入不足,加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性的特点下,学生普遍认为学专业就是谋职业,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加上现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教学的注入不足,加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也导致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下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高职院校的语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特殊,始终起着沟通中西方文化,促进相互了解的桥梁作用。而现实中,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即便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但由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与外商交流时却会害怕、恐惧。直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注重语言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语言交际功能的运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认真思索,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促进文化教学在高职语言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思路

(一)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人文素质的内在关系

课堂语言教学常被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考级更是作为教学的目的,从而导致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相背离,这不仅远离了教学目的,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现行语言教学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实际上,语言与文化是水融、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树根树干,文化就是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枝繁叶茂。因此,要让语言教学富有生命力,要让学习者真正掌握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将文化因素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相对应的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文化中的语言”这一角度看待语言的地位。相反,作为载体的语言也能够反映文化的点点滴滴,因此,“语言中的文化”也明确了文化在语言中的地位。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所处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只有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语言意义有深刻地理解,减少因文化因素而产生的用语失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因材施教,选择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到利用

多模态教学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应陷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中,也不应单一化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不同的eSp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筛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内容,利用多模态话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例如,商务英语课程并不需要大量的文学和历史知识,而要筛选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礼仪、非语言交际等内容进行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字形式的翻译法忽略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差别,负载的文化信息往往不够,缺乏交际功能,就不适合强调听、说表达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教学。再如,以熟悉会展流程和环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会展英语课程,涉及市场营销知识、世界经济背景、主要国家的经济现状等。这些与之相关的信息都是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进行文化导入。除了以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要重视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如语速、音调、频率、语音语调以及构建意义的重要模态,如字样、印刷版式、颜色等社会符号。利用投影机、幻灯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教具,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教师教学能力与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是实现渗透融合的关键

进行文化导入时,教师选择文化信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熟悉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师,才能够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辅助语言教学。例如,教师对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把语言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并与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异同点。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及文化所含内容的广泛性共同决定了教师要成为“文化的研究者”,不断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许多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能起到互相融通、彼此相长的效果。只有意识到这点并付诸实践,才能较为得心应手地选择文化导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