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1:17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3

关键词英语;测试题;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3)02-008-04

收稿日期2012-10-14

[作者简介]邓北平,男,湖北人,博士,北京《学生双语报》《双语学习报》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英语课型、有效课堂管理以及考生制度与考试文化等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地每年要命制近百套中、高考试题,如果再加上各地的模拟试题与阶段性测试题,试题之多,难以胜数。然而,试题一旦投入使用后,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可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好题”?怎样命制“好题”?英语测试题的质量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知道,“好”是一个模糊的前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动态的、相对的和主观的认识描述。既无上下限,也无参照物。从逻辑关系上讲,我们必须首先讨论“好题”的标准问题。因为,没有标准,我们对试题的判断就没有依据,也就没有说服力。因此,必须为“好题”的判断建立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合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能在学理意义上站得住脚,又能在实践中发挥科学判断“好题”的功能,并能直接指导命题。这无疑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本文试就英语测试的质量标准这一命题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好题”应该符合该学科的学理逻辑

什么是一门学科的重点知识(俗称重点)?什么是一门学科的难点知识(俗称难点)?什么是一门学科的必要考点?考点与知识点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了解一门学科的学理逻辑。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请参见拙文《高考英语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我们知道,建构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知识是重要的知识点(重点),反过来,学习者通过对该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化而形成的必须能力则是重要的能力点,但二者未必全是必要的考点。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重点未必是难点,因为,有很多知识点或能力点虽然重要,但对学习者而言并不难接受。同样,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难点也未必就是重点,因为,该知识点或能力点可能只是不易为学习者所理解,未必就能确切地反映该点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何况,重点与难点(知识点与能力点)也不一定能反映它们在该学科的测试结构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因为,往往学科知识点中的重难点未必就一定是测试中的重难点。考点中的重难点和知识点中的重难点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鉴于此,重点未必是难点,难点未必是重点。难点未必是考点,重点也未必全是考点。

如果不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该点就难以成为必要的考点,其入考的可能性就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考点应该是该学科的重点,或应该能反映该门学科的主体知识结构,并且也应该能检测考生的素质结构状况。只有重要的而且可能成为考点的知识点才是真正测试学意义上的重点。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重点(考点中的重、难点)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科中的地位;其二,在测试中的地位。如果某点在二者中都重要,那么该点就是真正的重点,也就会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如果只占一项或在二者中都无甚地位,其重点的意义便相应而减。由此可见,无论是中、高考命题,还是复习备考的选题,或者是编书的筛题,重要的考点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我们知道,考点是知识点的抽样,而试题是考点的载体,考点通常以试题的形式来呈现。可见,“好题”应该符合一门学科的学理逻辑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提出来的。

二、“好题”应该符合语言发展的逻辑

英语学科不仅具有一切学科的特点,同时,还兼有语言本身的特点。两者相加,其试题命制的难度与“好题”判断的难度更甚于其他学科。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的诞生必然导致旧的语言现象的灭亡,新的语言特点的诞生必以牺牲原有的语言特点为代价。比如像疑问尾句、虚拟语气等语法现象在现、当代英语中已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在语法学家的眼中也只是次要的研究项目。从语言发展的逻辑来看,语言学科的知识结构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或不断丰富的。因此,这些更新生的、更鲜活的、更具时代特色的语言必然要反映到语言的测试中来,如果现行的英语测试不能反映当代的语言发展和语言研究的成果,这个测试本身的信度就值得怀疑。

而且,英语学科首先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然后才有学科的形式。所以我们说,以语言为对象的英语学科的知识点应该不全是、不总是和不必是我们测试中的当然考点。首先,知识点不全是考点。因为,知识点只具备成为考点的可能性。年度考试不可能亦无此必要将知识点全部纳入一份试卷。其次,知识点并不总是考点。由于“知识点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在一定的阶段有些知识点可能成为考点,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加深,这些考点就会淡出甚至完全丧失其充当考点的资格,不再具备可考性。”[1]最后,知识点不必是考点。因为,有些知识点虽然看来颇具可考性,但由于它们自身的特点,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命题人的知识视野、判断标准、思维定势、命题口味、习惯与识见等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知识点就不一定能成为考点,至少不一定能成为相对稳定的考点。

前文述及的考点通常是以试题作为呈现方式,而试题又是以试卷作为载体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上升为语言测试的考点而进入试题形态并不仅仅是测试学的必然观照,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观照和产物。

三、“好题”应该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自身又表现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是最大的文化,语言也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传统。一个民族失去语言就一无所有。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语言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二是要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进行交流以促进理解与融合。所以,我们是抱着把语言当作工具,把语言当作桥梁的心态来学习外语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国外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高度关注。

从大处着眼,世界文化是在冲突中发展,在交流中促进,在理解中深刻,在融合中丰富的。英语文化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和强势文化,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不断的丰富之中。因此,国外新的文化思潮和新的文化成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反映到我们的英语测试题中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关怀,同时将文化意识“润物细无声”地平行渗透到外语学习者的素质结构中来。

如果目的语的文化发展变化不能在我们的测试题中鲜明地显现,我们的语言测试肯定是落伍的、缺乏信度的、也是没有根的东西。因此,我们判断“好题”不能不考虑文化的发展规律。

四、“好题”应该符合测试学的一般规律(应反映新的测试理论成果)

当下我国英语学科的命题理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本土的考试学研究的成果,另一个是近三十年我国中、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第三个则是来自国外语言测试研究的最新成果。

现在大家都有了一个共识,认为语言是活的东西,因此,必要也必须将语言的测试尽量放在更多不同场景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换言之,我们要将试题命制的核心――语境化――在试题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试题的语境化使得语言真正复活了考试的“死”的语言。试题的语境设置可分为有效语境与无效语境。就多项选择题而言,题干和选项共同构成语境。但是,只有题干或选项能启发或干扰考生的正确认读、辨读与辨析才能称之为有效题干或有效选项,否则就是无效题干或无效选项。只有有效题干和有效选项共同作用才能生成有效语境,反之,只能生成无效语境[2]。语境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意义在于,人们终于可以在活的语言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甚至去享受语言了。

由此看来,作为语言测试学的一个成果,试题编制的语境化是我们判断“好题”的一个重要参照。

五、“好题”应该符合试题命制的一般规律

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规律又往往表现为诸多具体的原则。我们研究这种规律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命题实践获得理论的支撑与操作的参照。因此,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有效性等特性必然以原则或要求的形式进一步细化为命题者的操作准则。比如,像完型填空的首句不设题,考点的分布主要以语义语用、常识、上下文的理解和固定搭配等来整体布局等等。又比如多项选择题的二重性要求,即题干与选项既要具备启发性又要具备干扰性的双重特点;又比如所有备选项(含主考项和辅考项)都必须是真实考点等等。这些原则或操作规程已经为广大英语教师和命题者所广泛接受并能运用自如,甚至业已内化成了命题者的一种心理趋向或定势。

但应该指出,命题原则并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充当甚至取代“好题”的判断标准。考试学中就有明确的命题原则规定,反映人们对测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例如,廖平胜先生等著的《考试学》就提出了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命题人员应该遵守的十二条原则[3]。后来,廖平胜先生又在《考试是一门科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试题编制的三项基本原则与编制包括多项选择题(双层结构多选题)在内的主、客观性试题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这里的所谓技巧,实际上也是指编制试题的常规要求或原则。

就英语学科的命题原则而言,其原则就更加细化和精确了,这些原则或技巧已成为人们命题时的必要参照。以多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为例,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内容、形式与能力考查”课题组就列举了九条应遵循的命题原则,专门指导命题人员的实际操作。

但这些原则只是原则层面的东西,或可称之为规律的外化,并不能代替“好题”的判断标准,甚至也不是命题的操作标准。因为“好题”的判断标准是更高层、更抽象、更宏观、更一般的指导。也可以说,判断标准是在学科与测试的大背景上,体现命题理论与操作技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参照物,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命题原则那么简单。

六、“好题”应该符合试题自身的功能目的

题型有题型的功能,试题有试题的功能。前者检测考生的能力状况,后者检测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题型通过具体的试题来实现自身的功能,反之,试题通过一定的题型实现自身的功能。不同的题型又表现为不同的功能。比如,命题者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多选题(multiplechoice)来检测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的情况。这实质上是对低层认知能力水平的考查,因为这种题型不能对重难点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和深度的检测,有其不可超越的局限性,至于在检测学习者对哪个点的掌握情况的判断时却非常灵活而有效,而且,由于题量可以很大,因此考点的覆盖面也就可以很广。

命题者也可通过其他形式的客观性试题或主观性试题来考查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像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书面表达等等题型都能很好地检测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如果我们要检测考生什么能力,或检测考生在哪一个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我们就可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题型及试题,而且试题应该能反映该门学科的特征并能有效检测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由于语言学科更多的是反映在能力的检测上,因而一定的题型与一定的试题还具备两种方向的目的:既检测考生过往的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又启迪考生今后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试题欲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我们还要观察试题的四度: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历年《英语考试大纲》对高考试题的四度都有明确的表述,即“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007年的《英语考试大纲》做了一点修改:“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四度的值是衡量好的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准。仅举一端,便知要略。试题的难度必须符合试卷的功能目的,而试卷的难度又必须符合测试目的。试题过难或过易必然导致区分作用的丧失。设想,一个失去了区分作用的试题,其检测意义还能剩下什么?所以,我们在命制“好题”或判断“好题”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并检验试题是否实现了其自身的功能目的。

七、“好题”应该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考点变化规律

在拙文《高考英语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研究》中,笔者曾讨论过考点的四大特性,即代表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考性。其中,考点的发展性意义深远。我们知道,有些考点可能过去是考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其测试意义逐渐淡化,遂淡出考试;如果有些知识点已经不能反映本门学科的特点,其作为考点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而有些知识点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成为重要的知识点,尔后跻身考点的。

这种现象我们只需通过对历年各地中、高考英语考点分布做一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结果。尽管这种结果是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但其指导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对很多语法项目的考查已经越来越淡化或弱化,另外,通过统计,我们还发现完全的纯粹语法倾向的试题逐渐在退出主流。

根据近年(尤其是高考英语分省命题以来)的统计,很多考点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也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是伪知识,而只是说这些知识已经不再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不是这门学科的重要考点了。但它们仍然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或重点。从素质培养的角度看,可以学,可以教,但不必深究。而一些新的考点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比如词汇的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类别已经逐渐在和语法试题分庭抗礼了。

以上我们讨论了“好题”判断的七个标准,同时这七个标准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应该说,这是我们判断所谓“好题”的总的理论与实践导向。在实际选题或命题的操作过程中,其实我们往往只用三条简单的标准即可:第一,试题要符合语言的规律(学理的规律与实用的规律);第二,试题要符合命题的规律(试题编制的原则、要求与技巧);第三,试题要与历年高考英语测试统计结果所反映出的规律基本一致(考点中的热点与冷点分布符合历年统计结果,试题符合“四度”的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北平.高考英语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研究[n].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06.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4

语言文字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就语文学科来说,基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同时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等其他性质。高职院校设置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带动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等,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有效运用奠定基础。然而,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功利化育人倾向的影响下,不少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即使少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缀”开设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课堂设计缺少有效的语文训练;三是教学主题只有“人文”,没有“语文”。换句话说,高职语文教育只注重了教育的宽度,而缺乏学科的深度。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5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观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欣喜的同时又不禁担忧:繁华热闹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教师不知道应该教什么,一切都随着教材(具体地说是课文)的情况而流动变化,随文而起,又随文而终。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语文教学处于一种虚浮的状态。所以有人说,语文课堂模模糊糊,学生学得迷迷糊糊。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语文,学语文,语文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语文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冷静思考。只有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才有可能使语文教学走出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怪圈。

二、拨开云雾见青天

我们必须明确,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背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它的起点是语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相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王荣生博士有明确的界说: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更通俗的说法是: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它只能通过“课文”这一载体隐含着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课堂里直接教的是“课文”,但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这些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即课程内容)中,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人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淡化知识。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既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构成这个“工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交际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知识作为一种认识的结果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认识的起点:而作为认识的过程则对学生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淡化的,只是那些被实践证明不能形成语文能力的、似是而非的“知识”。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知识,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的训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支撑。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们应该叫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来问他的老师,你们今天教我们的这些东西,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用?”站在新课标的高度,教学就应该使外在的课本知识变成内在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建构新知识。语文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活动,而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和再加工的转换。

诚然,语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能力是不能传递的。培养语文能力主要依靠主体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反复习得。“体验”“感悟”,也需要内隐的“默会”知识的支撑。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准确定位教学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试想,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经历多少语文课,如果每节课都能扎实地解决一两个问题,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何愁不能提高呢?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每个阶段、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节课,乃至每一环节的教学都应有明细的目标,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语文是母语,任何一堂课的学习都不应该从零开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自己悟、自己练就可以弄懂;哪些是需要合作探究才能够解决的;哪些障碍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讲解、剖析、强化训练的。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设计好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得到发展。教师教的是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思维,要让学生尽快地学会,很快地会用。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6

英语学科2013年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命题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下文简称:课标版《考试大纲》)。因此,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等方面所做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完必修1―5模块达到七级要求,即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修完选修6―8模块可达到八级要求,即参加高考的要求。经对比,全国课程标准试卷《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八级要求完全一致,包括7个语音项目、24个语法项目、68个功能意念项目、24个话题以及约3500个单词。根据《河北省新课程实施指导方案》,英语学科以八级作为参加高考的学生应具有的能力标准。词汇量会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二、复习备考建议

2013年高考英语备考复习教学,应根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和考试中心2013年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要求,明确考试内容和范围;深入分析研究近年全国高考英语(课程标准)试卷,把握2013年高考命题趋势;重视语言实践,发展学生各种语言能力,尤其要把听、读、写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高三英语复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合石家庄市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对2012-2013学年度高三英语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提出建议。

(一)教学时间安排

2013年高三毕业生是河北省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届毕业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含必修1―5模块(共5册)和选修6―11模块(共6册)。高三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完成1―8模块的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复习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选修9―11模块可灵活使用(时间安排见表1)。

1.教材的使用

教师可根据本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以1―8模块教材复习为主,灵活使用9、10、11模块教材。

①省级示范性高中,可在9―11模块新授课的同时,同步复习1―8模块;

②中等程度学校,可在学完模块9之后,开始1―8模块的第一轮复习,同时将10、11模块作为阅读材料辅助教学;

③程度较低的学校,可直接进行1―8模块复习,同时精选9―11模块部分课文作为泛读材料来处理。

2.复习任务

立足教材,有机整合,通过系统梳理、归纳、总结和拓展,巩固考生对语言基础知识(词汇、语法、交际功能项目等)的掌握,提高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教学中将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复习结合起来,在复习中揭示和发现英语语言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英语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同时,结合高考英语试题(课程标准卷)的特点,以试题为手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务必使考生逐步体会和领悟各题型的要求、特点、解题步骤和技巧,完成由知识记忆向知识运用的成功过渡。

(二)教学内容安排

1.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底):复习知识、培养能力

①整合1―8模块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巩固基础、实现飞跃。在这一阶段中,通过高三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过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立体化、系统化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查漏补缺,强化基本语言技能。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多数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加强针对性训练,并将训练与讲解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②精选泛读文章,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选修模块9、10、11教材中的文章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材料,语言地道,但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因此,各校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使之成为知识复习和阅读训练的最佳材料。同时,教师也有必要从以往用过的教材、报刊、网络中,选一些有关熟悉、热门话题的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其学习动机与阅读兴趣。

2.第二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底):规划专题、整合知识

高考复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高考英语试题(课程标准卷)在重视英语基础

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了以篇章阅读为主体的试题布局。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能力的测试不可避免地要结合对知识的考查。但仅仅记住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量的知识考查通过能力测试得以实现,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发展英语运用能力做好准备。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和高考各题型的特点,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培养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训练高考试题,使学生了解高考试题中对基础知识考查的范围、能力要求及各题型特点,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3.第三阶段(2013年5月初―2013年5月底):综合训练,模拟考试

对考生进行高考试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同时配合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使学生积累考试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既实用又有效的解题程序。

4.第四阶段(2013年6月初―高考):考前热身,保持状态

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系统整合已有知识,精神饱满,迎接挑战。

(三)高三教学建议

1.对教材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的复习建议

英语语言知识复习的唯一标准是高考课标版《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无论知识点出现在哪个模块,都应该认真对待,反之则不宜过度拓展。语言知识的复习,不应是教材原知识点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是有选择地把原有知识置于鲜活的语言材料之中,使之更具有趣味和有效性,并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①词汇―“知识点”与“考点”结合

教师必须分清高考复习与一般新授课的区别,切勿“重复”讲授教材的语言点。教师应站在“高考”的高度,重新审视各个模块的教材内容,将原来讲授新课的“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相结合,认真选择,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求大求全。教学中,应真正精确地体现高考的要求。复习时,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教师讲授要言简意赅,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考试大纲》词汇表,对教材的词汇进行筛选,精确找出“高考词汇”,学会运用各种适合自己记忆单词的方法。例如,对不同单元同一话题词汇进行归纳记忆;把单词放在句子中、课文中来记忆;通过联想记忆,构建起词汇的网络系统;在运用中记忆词汇等等。另外,可以以单元为单位,布置学生背诵默写一定量的词汇,并进行听写和检测(最好放入语境中)。在利用选修9―11模块进行阅读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构词法、定义法、同义词法和反义词法等技巧在句子层面和篇章层面来理解生词,使学生在重复中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从而更加熟练而牢固地掌握词汇。这样,就把课文语言知识的复习与阅读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②语法―“句子结构”与“考点”结合

引导学生注重教材中体现语法功能的语言材料(例句)的积累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升对语法的体会、概括和深化。教师的讲解应突出重点,鼓励学生通过语篇探究,深刻理解各个语法项目,有助于学生头脑中语法框架的建立。

2.《考试大纲》词汇过关

第一阶段

对《考试大纲》3000个左右的单词(参考大纲词汇附表)进行全面复习,包括读音、词形、词性和词义,要求突出“全覆盖”,不遗漏。

第二阶段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将词汇压缩到2000个左右,主要包括常用词汇,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适当加以拓展,注意其适用条件、语法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训练到位、熟练运用。

第三阶段

将高考词汇缩减,主要是以上两个阶段复习中可能疏漏的词汇,包括部分高级词汇、生僻和偏难词汇等,强化应用,保证《考试大纲》词汇的复习完全到位。

3.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复习建议

①以教材的课文阅读为基础,对文章进行有效整合。

将散落在各册教材中同一话题或同一体裁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按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剧本、书信等,或根据同类主题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对同一话题的观点、写作方法、相关词汇和句型、文章结构、阅读技巧等进行观察和总结,指导学生就同一话题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

比如:写人物的文章有哪些特点,通过哪些方面对一个人物进行描述;写地点的文章又是通过对哪些共性的东西及个性的东西进行了描述。最后,总结相关词汇,为学生的仿写构建基础。本轮写作方面复习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话题进行单句翻译或完成句子的练习。要注意观点的归纳、词汇的选用、句型及关联词的使用。

对于同一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结构、段落大意、段落之间的衔接方法,总结同类体裁文章的共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同类体裁的阅读技巧。然后从优秀报刊、网站或国外的原版材料上选取同一话题或同一体裁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或课外的强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题目到文章整体的脉络把握,从主题到细节,渐渐地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抓住重点从而准确获取和分析信息的正确的阅读策略。

同时,定期就某一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另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严格要求,规范答题。要鼓励学生通过改写,仿写课文,把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作文中去,以提高其运用高级词汇和重点句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谋篇布局,逻辑连接,语篇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具体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概括中心。

第二步通过阅读,迅速定位具体信息

第三步深入思考,提高深层理解能力

第四步学习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可利用选修9、10、11模块课本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以句为单位读,以意群读,克服逐字读、出声读、指点读的坏习惯等。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读,如寻读、跳读、研读、品读、粗读、扫读等,既提高阅读速度,又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寻找主题句等,并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根据文章表层信息推断文章深层含义。

与历届高考相比,2013年高考随着高考词汇量的增加,“阅读理解”题型中短文词汇量、生词量等指标均有增加的可能,对考生阅读速度和准确捕捉信息等能力的要求必然相应提高。考生应该能够明确自己面临的形势和困难,积极采取措施,除了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增强高考词汇的熟悉程度,克服阅读困难之外,还应学会利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技能,猜词,跳读,迅速把握文章主题,发现重要信息。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容应对阅读理解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

总之,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预览、理解文章大意、找到中心思想;回想信息、理解中心思想、语境中认识单词、区分事实与观点、理顺事件顺序、读懂隐含意思。通过学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个质的飞跃(见表2)。

③书面表达专题训练

对各类体裁的“书面表达”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注意词汇、句子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语言的连贯性、得体性,标点符号以及拼写的正确运用。力争做到:用词准确,语法正确;内容完整,流畅自然;书写规范,卷面美观。

4.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在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高考英语试卷经历过几次变化。1999年至2004年曾在英语高考中进行听力测试。2005年开始采用全国(不含听力)卷。受此影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2009年,河北省正式进行课程改革实验。2012年,首届参与课改实验的高三毕业生,参加了含听力测试的高考英语考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3年,面对高考,师生仍要高度重视听力训练,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及高考英语(课程标准卷)试题的命题特点,为高考听力测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利用选修9、10、11模块教材,反复听、跟读课文录音或进行听写训练。

选择与学生程度相当的听力资源,例如VoaSpecialenglish等,作为泛听的素材。可对听力文本进行挖空、设题,进行精确听写,听力理解等“任务型”听力训练。

进行“听力测试”高考题型的专项训练。要求模拟高考听力的环境,保证录音质量、时间、环境等与高考贴近,每天固定练习时间,坚持不懈。在听前略读题干与选项,预测听力内容,分析对比各个选项的不同之处,集中精力抓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在听时做到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紧张情绪。

强化语篇朗读,养成学生正确的发音习惯;训练快速阅读,促进学生思维节奏,可有效帮助学生准确捕捉“测试中”的有效信息,跟上“听力测试”的正常语速。每周安排固定的听力、阅读训练时间,保证语言的输入量,对英语听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5.教师的作用

①研究高考命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教师是学生参与高考的重要“参谋”,其对高考的把握程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复习的成效,责任重大,因此教师本身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高考英语试题,明确考试范围和考试方向,才能对学生作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复习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弄清高考英语命题原则、难易程度、各题型特点、解题技巧及应试策略。加强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听力和阅读理解训练材料的选择应力求符合高考命题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了解,自始至终都要突出听力训练、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的训练的实效性。书面表达的训练,应在涵盖有效信息、行文流畅、过渡自然、减少语言知识性错误和文章的整体性等方面下功夫。

②有效讲评习题,创设高效课堂

在英语复习教学中,应进一步突出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把学习主动权尽可能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资源在高三复习课堂的重要作用。可由学生讲题、说题、评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使老师“一言堂”的复习教学,发展成为学生英语学习和复习的“百家讲坛”、“百家论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解疑释惑”,更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复习策略,切不可仅仅满足于“学生解题,教师讲题”的课堂模式。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7

一、广西高中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对策的分析

广西各所高中学校,正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深化改进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当针对一些较为典型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同时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习与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与体验,从而对学习与生活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认可,培养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将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设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新动态。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章中的情形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相关的图片与动画,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进行提问,如文章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有什么样的印象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鉴赏《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

二、广西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复习对策的分析

1.语文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

(1)明确语文考试中的方向

教师应当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语文考试中的出题方向,把握语文试卷中的难点、重点以及薄弱点,在学生复习中突出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薄弱点,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复习计划,让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课前进行复习活动,如字词句改正、美文赏析、名句默背、口头作文等。

(3)总结答题方法与解题思路

语文教师在教学复习中,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各个章节、课时进行及时的讲解,然后总结出答题的方法与解题的思路。例如:习题评讲课中,教师的评讲要有规律性、针对性以及变化性。

(4)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学生在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复习的时候要掌握知识内容的难易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与个体辅导。

2.学生在语文复习中的主体作用

(1)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比较典型、常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2)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在整体复习的思路与方法上与教师保持一致。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30-01

高中生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宽度与厚度的双重要求。所以,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会更有难度。语文教师在此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弱势或者常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本身出发,追求溯源,让学生了解到字词的演变意义,继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避免由于意义或者写法相似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认为其不值一提的现象,继而在真正的解答过程中又出现低分的结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9

白亚妮

(西安市长安区申店初级中学,陕西 长安 710100)

摘 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课改指导精神,是新时期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去思考的一个问题。面对一个个充满个性、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学生个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以艺术性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回应。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首先要遵循初中语文课教学的几个原则,其次是要处理好几对矛盾关系,主要是课堂教学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知识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课堂内与课堂外学习的关系。

关键词:新教改;初中语文;教学艺术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新教改指导精神

新的语文教改着眼于提高学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分析与语言欣赏能力与,也包括语言使用与语言创造能力,整体来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成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同时,新教改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具有战略指导性的初中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建立在具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面向于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的新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一种“大语文”的思想观念。”[1]清代思想家魏源云:“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指短”。指出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培养正确的学科观乃至世界观与人生观。现代教学理论更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和唤醒”。初中语文新课改指导精神,秉承现代教育学理论指导精神,结合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既对学生培养目标,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协同参与,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在长期的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永远闪烁的人格魅力。”[2]因此在新的课改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艺术形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艺术手段。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教学艺术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内容上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不拘一格,改变那种形式呆板的、内容枯燥的、一成不变的脱离教学实际的无趣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站在他们的个体角度,设计出内容联系实际并要对学生具有趣味性的教学体系。

(二)教师需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归宿点在于如何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语文课堂中要始终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在向技能转化和智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对英语知识的内化向思想观点的转化过程,都是一个逐步确立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巧妙设计,针对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断实现学生不断向高水平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遵循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分析与语言欣赏能力,并借助这一过程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对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巧妙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多途径努力,营造出“随分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氛围,在渗透性学习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还要学会处理好几对矛盾关系

(一)要处理好语文教材知识体系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整体知识体系与重点知识点之间与单元知识与局部知识两个方面的关系。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掌握整体知识构架,理清各关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明确各个知识点的结构,艺术性地设计教学实施的手段。要善于做好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及其相应的教学安排,分析各知识点并做出教学施行的艺术的教案。

(二)要处理好教学重难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做到抓住重点,紧紧扣住重点,以重点带动对难点知识、对全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各有侧重,在欣赏情趣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各有不同,不可包罗万象。教师要善于处理好重难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点形成梯度。比如散文教学与戏剧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思想各有不同,教师在导课时就要根据不同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导课方式。当然,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考虑其范围的延续性。。

(三)要处理好课堂内外之间的矛盾关系,做到课堂上突破重难点,课下注重巩固与提高,使课内外相得益彰。要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多途径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路径,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从一般的学习原则来讲,学生对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习行为可以大致分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两种基本的类型,其中课堂学习主要发挥新课导引、辅导答疑与内容点拨的功能,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课外学习主要起到内容强化与提升,知识梳理与总结的功能。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中。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那种既能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又能够合理、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学习能力的人。针对学科学习的这种特点,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又要懂得如何科、合理的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优化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是充分利用好学生课外时间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此,笔者将另文撰写,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问题给予探讨。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篇10

1.教师的原因

当前,有些语文教师不够了解初中语文的教学情况,使得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不能契合,影响了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部分教师掌握不了教学衔接技巧。有的教师尽管能意识到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都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因此影响了语文教学衔接。一些教师受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教学上是考什么教什么。有些初中教师会根据中考考试内容来加强语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中考不考但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裂痕的产生。

2.学生的原因

高中的语文知识相比初中的语文内容要难很多,这使得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不能适应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转变不了学习方式,仍然依靠死记硬背,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明显不符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也不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3.教材原因

当前我国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都比较简单,教师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讲解,学生只要付出努力,增强记忆,就可以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复杂繁多,并且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需要在固定的课时里讲完规定的课文和知识点,这使得学生学习任务也加重,单靠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提高语文成绩。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1.提高教w衔接意识,改善教学方法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语文教学的衔接,积极寻找教学衔接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领航人,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指挥员,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必须提高教学衔接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当前初中的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比较简单,使得学生可以轻易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去探索语文世界的奥妙,让学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内容的吸收。而在高中阶段,语文知识内容变得更为复杂、深奥,如一些文言文的学习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高中生转变学习方法,能够深入到语文学习中。

3.实现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

首先应该优化教材结构,合理规划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和难度,避免初中教材内容过于简单,高中教材内容过于困难的情况。其次要重视语文知识点的罗列。初中的学习是为高中学习打基础,高中的学习要以初中的知识内容为基础,所以在制定教材时,需要结合语文内容体系的发展进行编制。

三、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网络平台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

1.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学习习惯和意识,让学生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的语文知识的摄取,充实自身,充分了解学习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普遍乐于使用网络获得知识与信息,那么在教学衔接中就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够提前与高中语文学习形成联系。

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这档节目主要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成语的认识程度。成语属于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对于成语的学习主要还是来自于课文,是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中考中对于成语知识的考察并不多。而在高中阶段,成语学习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高考每年必考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了解更多的成语,在积累中获得语文知识,也为日后高中的成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网络平台形成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与互联网是相互连接的,这就给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帮助高中学生回忆与复习初中的语文知识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语文基础,语文的基础在于字、词、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重点的掌握和学习的时期是在初中阶段,所以高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复习和积累,让高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中的复习资料和一些教学视频快速地回忆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探索语文世界的奥秘。

3.教育部门要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