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10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知识;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与初中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应该是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科学》教材在编排上更偏重于与初中分类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探究过程和方法上要求更趋于专业化,这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按课标要求把握好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与初中接轨,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初中相关科学知识相衔接。

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手段不同,小学科学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而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上,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在相应的知识点上及时点拨,更好地与初中物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衔接。如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教学单元,教材从学生能够感知到的身边工具入手,调查在生活中我们使用过什么工具,用它来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教材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陌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科学概念“简单机械”,为后续的“杠杆的科学”“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这五种简单机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课前下功夫,找出与初中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点,再用心备好学生,了解一下学生的前概念,这样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了,内容也丰富了许多。通过以上的实例说明,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共有整体性和交流性的,教师应研究的是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上有哪些衔接点,更要研究在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世界”部分中出现。物质世界让学生领略到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形形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将这部分细分是初中的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而化学学科具体编排在教材中的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纵向的知识链是: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物质的变化”主要是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目前,小学的科学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这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物质的变化”一单元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解释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本单元中都有所体现。下面就《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更有效地把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相衔接的。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处在“物质的变化”单元第四课。这之前学生已经观察到了两物质相遇,颜色发生了改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化学变化。由于考虑到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对食材的熟知性,教材用小苏打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碱性物质,用9°白醋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酸性物质。本课让学生用观察法来体验这两种物质相遇后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与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初中的化学课三维目标是把科学内容放在首位,其次是科学探究,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科学的三维目标的顺序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是科学内容。对比来看,小学阶段重视的是通过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来达到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的内容。学生在进行第一个活动时,着重运用感官“看、听、摸”来体验两种物质的一些特点;当进行第二个活动时,即猜测两物质相遇后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气泡被分析定义为“气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气体呢?课堂上我先引领学生分析气体的“无色”是否与空气相像,用ppt课件出示科普知识,呈现空气的成分,举出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性质区别点,即氧气能助燃,而二氧化碳能灭火。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完成了所生成的气体比空气重(因为氮气也能灭火)。基于小学阶段知识的局限,我们还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到初中你们的化学老师将引领你们重温科学家们的实验,最终将获得有利的证据来验证鉴别所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整节课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完成了两个实验活动的探究,孩子们意犹未尽,既有本课所获取知识的快乐,又期盼初中化学的学习,领略更多的化学知识。这种知识点的衔接恰到好处。初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了解小学科学这部分化学知识,就不会出现在小学认知的知识,到了初中又重复进行的现象了。

三、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让学生接触了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究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内容标准的确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这是与初中生物学科的不同。小学阶段是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来提升其思维能力,使他们整体、系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

小学阶段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前面也谈到了,就是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去体验,这就有必要说一下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规范化,实验过程还需严谨性,探究过程中教师问题的引导是否更具合理性等。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该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并不是两者关系的脱节,导致初中“重头来学”的弊端。

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一单元“微小世界”中,实验器材――学生显微镜,从第四课到第七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显微镜。先是认识显微镜,进而用它来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先观察洋葱表皮的细胞,再观察动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最后在有微生物的一滴水中来观察游动的微生物。连着四节课都要用到学生显微镜,为了满足学生们课上的需要,我在课前要一台一台的调试,确保实验器材的质量。在引领学生认识和使用显微镜的环节中,提前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演示显微镜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且深入各小组对每个学生的使用操作方法给予指导。如在拿显微镜时要右手握住镜壁,左手托住境座;载玻片上被观察的对象(如洋葱表皮)一定要对准通光孔。这就要求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要做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当“小升初”后,初中生物学科的第一章第一节便是细胞学说内容,这正是小学科学所学的这部分知识的衔接点。

要让小升初的学生更好地平稳过渡,需要小学科学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深入研究了解初中相关学科的课标,掌握好小学科学教材与初中相关学科的衔接点,这将对“小升初”后学生知识的拓展衔接延续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产生原因转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67

所谓学困生,就是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学生,学生在学科知识点获取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不管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困难,随着学生学习困难的加重,最终成为学困生。本文首先对导致初中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走出物理学科学习的误区。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学活动是一项灵活性很大的活动,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物理作为一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等多种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挑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提出了挑战。物理学困生是目前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难题,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也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学科学习的误区,本文首先对导致初中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虽然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基础知识的学习依然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就目前初中物理学困生而言,导致学生学科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例如学生在学习惯性定律时,如果不知道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同时又不能有效理解概念,那么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就显得十分被动,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不强

导致初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困难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不强。一些物理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犯了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死记硬背的错误,学生能够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的记忆,然而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游刃有余。目前导致初中物理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然而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四)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旦学生对学科学习失去了兴趣,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科学习效率,对学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也会带来不良影响。本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造成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相当一部分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因此教师在实现物理学困生转优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

二、实现初中物理学困生转优的有效措施

导致初中学生出现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上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初中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应对措施。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出现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了避免更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困难而出现学科学习困难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班级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注重对学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而出现学习困难现象,说明学生已经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出现了较大的知识盲区,因此教师要耐心的对学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弥补缺陷,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

(二)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针对部分物理学困生由于难以灵活应用知识点而导致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与课余时间两个角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及时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及时的使知识点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布置一些课余作业,例如教师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做练习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点的能力,不仅对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三)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在物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实际的例子证明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可能通过一次讲解,学生不仅难以有效应用,可能在理论上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

(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3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占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首要舞台;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必要平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是直接影响了该学科的最终教学成果。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堂有效性教学,在课堂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科学的认知。

在初中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开拓、探索,体会寻求知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在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很为难,教师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起来比较费劲,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来说是需要继续改进和解决突破的。下面就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有效性举措提出几点看法: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而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研究性极强的初中科学而言,如果缺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成为空谈。

2.轻视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缺乏其中任何一块,都无法完成初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而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将天平的一端偏向于理论知识。轻视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是阻碍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罪魁祸首,也是无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3.缺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觉悟

一般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精通一门课程的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所涉及的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识。这一现状加大了初中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而许多教师即使知道这一教学现状,也缺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觉悟,缺乏灵活教学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全面认知。

4.学生缺乏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学生平时生活接触不到,较难掌握,对于难以理解的会提不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会对初中科学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以学生为本,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

初中科学所教授的科学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很多都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的概念性学习。而概念的生成特别是抽象概念的生成,对学生学习能否有效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概念的教学在新授课里完成后又较少涉及。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点,没有站在学生的层面来思考,对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不注意方法,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认为这些简单的知识,学生在快速的听讲以及一定的练习后就能完全掌握,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导致了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极大地限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触科学的机会少,学习科学知识的年限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此而知,简单的科学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来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进行比热容的教学时,通过实验得到“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结论后,进一步得到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可以说学生已初步建立起这个概念,但是否真正理解比热容这个概念,特别是比热容是一个描述物体什么性质的物理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因此,在学生得到比热容概念后,马上通过引入一个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事例来提升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甲图、乙图,向两个底面积不同的柱形容器中加入相同等量的水,两个容器内水位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容器的容水能力大,学生不难得出底面积大,加入相同水量后水位低的容器容水能力大。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会升高,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帮助他们建立起两个事例中对应的三组量:热量――水量、温度――水位、容水能力――容热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水和煤油谁的容热能力强”也就水到渠成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同时,学生对比热容到底是一个描述物体什么性质的物理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常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采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法,让学生得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2.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支点作用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注重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往往会不联系实验操作进行解释,忽视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深入初中科学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其重要的支点作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对华师大版有关《氧气》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堂导入时添加实验展示。首先是选定制取氧气的方法:高锰酸钾法,然后选取好实验材料和器材:高锰酸钾,铁架台,试管,单口塞,棉花,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将这些实验器材带入教室,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氧气,那你们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制取氧气?”带着对“氧气怎么来”的疑问,学生会对这节课产生特别的兴趣,上课的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积极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实验前要强调实验注意点,并组装好实验器材,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相关知识点和注意点,特别要强调安全操作,对于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提高互动性,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实验的观看与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器材的运用和氧气制取的反应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3.丰富自身知识,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初中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移或者削减自身的热情。初中科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初中教材中存在一定的学习难点,如果学生无法攻克这些难点,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排斥心理。所以针对难点知识,教师自身要进行深刻理解,反复研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灵活教学的能力,这样才有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玻璃管内外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表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即使做了托里拆里实验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知道了大气压与水银柱大小的内在关系后才会迎刃而解。为突破难点,可以在实验后通过图解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本实验是在真空中做,玻璃管内外会不会出现水银柱?学生不难得出“不会出现水银柱”。然后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一些改造,在水银槽上面加一个可以上下自由滑动的活塞(把水银槽封闭住),问:假如在活塞上施加一个力F(则活塞对水银面产生一个压强),会出现什么情况?玻璃管内出现一段水银柱。接着追问:若活塞上施加力增大,水银柱的大小有何变化?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水银柱大小与活塞对水银面压强的关系――活塞上施加的力F越大(活塞对水银面的压强越大),玻璃管内产生水银柱高度就越大。当学生有了这个结论后,则去掉真空这个假定实验条件,在教室里做本实验是为了验证玻璃管内为什么会出现水银柱,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水银柱的出现是因为水银面上有压强,而这个压强就是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水银柱的大小来体现。当学生突破了这个难点,那么如玻璃管粗细、倾斜以及玻璃管上端有空气等因素对水银柱大小的影响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4.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技术作为时展的产物,利用其进行情境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是推进初中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科学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章节时,需要解释何为分子、何为原子、何为质子,而且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性的文字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理解物质真正的组成成分。此时,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将这些微粒变成一个个动画人物,促使动画人物自行配对,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组成。例如,水分子自行抱团之后,画面会转化成水;铁原子自行配对之后,画面会转化成一块块铁;钠离子与氯离子自行配对之后,画面就转化成氯化钠。通过这些情境动画,学生对物质组成的学习和认识会更加积极。

总之,初中科学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它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徜徉于物理世界、与化学元素产生微妙的反应,还能够使学生看透一切生物现象,促使整个世界更加奇妙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本文论述了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并且提出了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推动初中科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裘海峰.基于学生认知起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浙教版科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片段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1,09(09):58-59.

2.万菲.基于认知工具的中学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5

在北京八中初中部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场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对话正在展开。参加对话的有北京八中初中科学课程的主要设计者程念祖老师,负责初中科学教学的郭亮亮老师和笔者。

笔者:二位老师,从北京甚至全国范围来看,本校探索初中科学教学的时间都是比较长的。程老师是本校初中科学课的开创者,郭老师则是新接手的任课教师,二位不妨先谈谈自己从事这门课设计、教学的感受。

程念祖:初中科学,或者叫初中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一直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北京八中开设初中科学课,其问时断时续,深知其中甘苦。目前学校领导能力排众议,坚持在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开设初中科学课,我深感欣慰。

郭亮亮:我曾经看到一份材料,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对新生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对一种物质进行辨析,来自浙江的学生会从化学、物理等各种角度去分析,而来自其他省的学生绝大部分只从化学角度考虑。浙江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开设初中科学课程,这份材料有力地说明了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价值。

知识体系、科普即可与认知结构、核心概念

笔者:我发现有一种观点与初中科学课程如影随形,就是认为初中科学课程破坏了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盘散沙”。20多年前浙江探索综合课程时如此,新世纪以来深圳、武汉等地开设这一课程时也如此。这个问题真的那么难以解决吗?

郭亮亮:既然初中科学课程意在“综合”,它就必须兼采多个学科的知识,就某一个具体学科来说,当然会显得知识不系统。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是个假问题。因为没有人想用科学课取代具体学科,开设科学课程只是一种课程选择,不等于要否定分科课程。在我看来,所谓初中科学课就是利用具体学科的知识、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初中科学课程中某一学科的知识不成体系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程念祖:郭老师说得很好!我补充一点。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知识体系”。我认为,知识体系不等于学科知识序列,更不等于“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知识体系是我们人为建构的,内部存在有机联系的结构系统。一个合理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并不等于“必然如此”,更不等于不能触碰。初中科学课程本身是有体系的。无论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审查的几套初中科学教材,还是北京八中自编的讲义,都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信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可见初中科学本身是有内在结构和体系的,只不过这个体系是跨学科的,更加接近人类科学认知的基本结构,因此从某一学科的封闭角度来看就显得“零乱”一些而已。

笔者:谢谢两位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天下》中所担心的“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但我还有疑问。就是有的老师认为初中科学课最好以科普形式出现,而不是“正经”的学科内容,否则容易出现“夹生饭”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程念祖:我想有必要明确初中科学课的根本目标。它绝不是简单地学某些具体知识,而是把引导学生领悟不同层次物质运动决定的不同学科的学科特征、思维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意在从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的角度,用典型的分科知识作为载体,使学生具有分科学习的有准备的头脑。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要涉及具体的学科知识,一般说来也确实不像相关学科教得那么细致深入。但初中科学并非要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做先导,打前站。因此我不太认可“夹生饭”的说法。

笔者:如果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上先学了部分学科内容,会不会导致他们在此后的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或者浅尝辄止?

程念祖: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如果初中科学教学和分科教学对同一个内容同样处理,确实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初中科学和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本就不同,那么其教学处理本身应该有所不同。而且,目前“以教代学”、“以考定教”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兴趣、浅尝辄止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全归到初中科学课上。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教学处理恰当,初中科学与具体学科在教学上完全可以互相促进,而不会互相干扰。

郭亮亮:我来谈谈有关“科普”的问题。常见的“科普”,大部分还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属于“现象”层面的东西多。但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明确了“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科学探究能力”、“系统的科学方法”等重点内容。这恐怕和“科普”没有太大的关系吧。

笔者:就是有关系,也应该是“高端”的科普了。

郭亮亮:是的。

超级教师、后设课程与现有师资、先设课程

笔者:刚才二位说了那么多,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目前敢于和能够开设初中科学课程的地区和学校似乎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一些当初很积极的地区、学校都逐渐“向后退”甚至“向后转”。有人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分科培养的,初中科学课的师资问题很难解决。

程念祖:不客气地说,这种观点正说明我们师范院校理科教学脱离实际的发展要求,但不能作为不开初中科学的理由。相反,基础教育应该用开设初中科学的实践需要,促使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其实,我觉得一个受过合格高等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能够学习相邻学科的一般内容。

郭亮亮:能够有“全能教师”固然好,但我认为现有师资完全可以胜任初中科学的教学。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学理论物理的,物理学多少懂一点儿,数学基础也有一点儿,但化学就不行,生物就更不要提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从物理学出发,引导学生触摸科学的实质,或者以物理为主实现多学科综合,引导他们逼近科学的“通则”和“通法”。只要多学科教师能配合得当,暂时没有“全能教师”,问题并不大。

笔者:《易经》里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我觉得各个具体学科的“一致”和“同归”,大概就是您说的“科学通则”和“科学通法”。

郭亮亮:您说得不错。

笔者:恐怕还要强调一点,多学科教师的配合绝对不能是“知识”、“学科”的大拼盘,而是都从自己的学科出发,逼近“科学通则”、“科学通法”。

程念祖:是的,而且这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

笔者:我觉得,初中科学课程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学科,能帮教师去除自己身上的“匠气”。但是我还有一个疑惑——这样一门课程为什么不是在分科课程学完,或者至少在学生分科课程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再开,而是一开始就开课?

程念祖: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有一点学科基础再学初中科学,不是更容易吗?但问题就在于当学生学习了相当多的具体科学内容后,他们反而不太容易接受初中科学的内容。由于初中科学相当多的内容就来自分科课程,学生已经学完分科课程,很难指望他们对初中科学感兴趣。这倒很容易让初中科学出现“夹生饭”现象。更重要的,学习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远不及对知识综合过程中产生的研究和学习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范畴、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来得重要。这些东西是综合的结果,更是有效学习和进一步创新的必需。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构建学习自然科学的思维操作的“脚手架”。因此,初中科学必须先行开设。

郭亮亮:美国1985年开始实施“2061计划”,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过多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甚至是有害的。综合其实是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孩子一开始观察、思考科学相关的内容时,会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综合思考,而不会“分学科”思索。而科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时空观,需要从小引导,学生也更易把握。比起具体学科,初中科学的相关知识、概念并不特别多,但教学上要求剖析深刻,其中蕴含着合理的科学历程,有着较多的思维操作。作为先设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水平上学习分科课程。如果后设,效果恐怕要打折扣。

笔者:什么是“基础”教育?我认为就是给学生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教育。这四个“基础”,具体的很重要,“抽象”的可能更重要。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出哲学史上的“抽象继承”,从初中科学课程来看,科学上的“抽象继承”也很值得关注。谢谢两位老师!

【现场】

对话结束,郭亮亮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初中科学课上的师生对话,教学内容是“能量”。这些实际年龄不过10到11岁的孩子在课上的表现令笔者颇感惊讶。

师:我们经常听说“能源”这个词,也提倡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那什么是能源啊?

生1:提供能量吧,比如煤燃烧,可以烧开水、发电。

师:那什么是能量?

生2:就是能用来“干活”呗。是不是原来您所提到的“做功”?

师:很好。物体或物质做功潜力越大,可能能量越多。但物体做功多,能量就多吗?

生2:等我想一想,应该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2:直觉!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

生2:嗯。比如我有100元,a有10元。他买了5根铅笔,花了4元。我买2根铅笔,花了1.6元。的确他花钱多,“做功多”,但我的购买力和他一样。

师:例子真好。那什么是能量?

生2:就是刚才说的“购买力”呗,也就是“做功潜力”。

师:好。那能量的本质是什么?

生2:不知道,有点难。

师:那我们回想一下,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个核心概念: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哪些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生3:运动、质量、作用力、体积等。

师:你觉得哪个属性是最最基本的?

生3:应该是运动。

师:为什么?

生3:觉得只有观察到物质的运动,才能发现其他的变化,才能发现其他的属性。

师:真好,也就是说,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比如,空间的概念——运动需要一定的范围,即运动的广延性——这就是空间。时间表示物质运动的什么?

生3:运动时间,持续时间,对,应该是持续性。

师:能量呢?

生3:不好说。

师:比如打台球,运动的白球把红球撞开,这个过程中白球对红球做功,白球在撞开红球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吗?

生4:变了,运动方向变了,速度看似也变小了。

师:白球有能量,对红球做功,自身速度变小,这之间有没有联系?

生4:可能有。白球做功,自己能量减小,速度变小。“能量”挺模糊的,看不到,只能推测。不像速度那样直观,可以看到。“潜在”性大,不好判断,只能通过它的“表现”、“引起的其他变化”来推测、判断。

师:很不错,那能量表示运动的哪方面变化?

生4:在撞球这个例子中,能量表示了速度的变化。

师:好,其实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表现。能量虽然是一个非常常用和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非常难定义的物理概念。事实上,科学家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真正理解能量这个概念。在此之前能量常常与力、动量等概念相混。

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它的表现形式。任何运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形式有许多,如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等。

那问你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反能量吗?

生5:应该有。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6

关键词:过渡生物教学补充和递进反思

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看似两个界限分明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层次,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知识是高中知识的铺垫与前沿,扎实的初中生物知识为高中的学习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调动自身已学的初中生物知识的基础,无法适应和接受高中新的高层次的知识点,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原本薄弱的初中生物知识在新的复杂的高中知识面前显得更加不堪一击。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初中生物的知识点,不少学生因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欠缺或习题熟练度的缺乏使得学生在高中生物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现象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无法找到开启学生记忆窗口的切入点,无法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生物知识开展更深层次的高中生物的学习,因此产生了学生厌学的现象和教师厌教的怨言。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老师对症下药,而且需要学生也寻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做好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既需要在初中生物的讲解中为高中生物知识更好的理解做铺垫,也要在高中生物知识中贯穿更多的初中生物知识,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学习系统。

一、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优化性初探

初中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缓冲期,针对知识点,初中课本先初步进行涉及和提及,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概念,等到高中再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和突兀,同时也能自然而然的把其与初中已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一般着重于生物现象,而高中阶段则会对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做深入浅出的分析。从现象到揭示这种现象的原因就需要这样的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象到本质的过渡。例如在高中生物中学习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时,如果只单纯的向学生解释进化的内容和实质,学生可能短暂性的了解和记忆,但是如果我们把初中课本中提到的克尔格伦岛上的植物为什么都那么矮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生物进化论中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个真理同时也能在其他的很多初中生物所学知识点中举出实例来证明它的科学性,比如说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自己适合的栖息环境。然而,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把初中生物知识向高中生物知识过渡的运用。

高中生物教学与这样的一个过渡过程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样一个过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①导入高中生物知识的新课程,用先复习初中旧知识的方法更加的有效。传授新知识如果直接进入知识点,不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不从以往的所学知识中找到切入点,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明显的。而通过复习或者向学生提问初中知识的方法则能起到很好的切入作用。②生物教学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如果只照本宣科的介绍知识点,不进行直观演示,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应该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的方法,让知识点更加的具体化、生动化,教师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不仅学生的抵触心理会很强烈,老师也会失去教学的兴趣和激情。而通过有实物的直观演示和实验,则会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洋葱表皮实验中首先教师会让学生了解到显微镜的具体结构和操作方式,然后再介绍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实验的目的,老师先做好实验的示范,侧重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需在过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制定合理的过渡教学方案

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不仅仅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加严格了,同时对高中生物老师的教学更加苛刻了。初中生物老师需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必须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反复强调以便于高中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更加的深刻,高中教师同样也需要做到深入研读生物新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初中教材有一定的钻研,比较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了解到初高中教材在哪些方面存在知识点的脱节,在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的过渡中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初中生物教材一般情况下都通俗易懂,知识点涉及的点和面都不如高中生物广泛,也只要求学生做到基本理解,高中生物则是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知识更加的理论化更加的思维缜密。初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因材施教,制定好合理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对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阶段和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适应教学过渡

初中生物对新知识点的引入往往会更多的举出生活中接触的实例,对于高中人教版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在初高中阶段都有出现,不同的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做到了解这个试验以及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原理,但是高中对这个试验的要求则更高层次,需要学生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学好初中生物知识是打好基础,学好高中生物是对生物知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回忆初中知识引出高中知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这些不仅需要试验感知和观察,还需要学生把抽象思维运用到这一知识内容上来。面对这样的一个过渡转变,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肯定还是存在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当中发挥一个积极指导和合理教学的作用,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习心理上的变化也要根据这种变化找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样的一个过渡过程,从而在学习上达到双赢的局面。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考试要根据新课程下生物改革的具体要求出题,制定合理的考试方案,不仅以卷面考试的形式,更好要把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纳入学生的考试范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考试内容要立意新颖,杜绝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行为,考试内容也要全方位,涉及到生物所学知识的核心和细节,检验学生对这个过渡过程的适应能力究竟如何。例如:考试可以按照卷面考试成绩和动手实验成绩各占一定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不一味的过分强调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补充和递进的基础

从初中向高中过渡,本身就是学习能力、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补充和递进的过程,生物的教学亦是如此。生物教学既具有所有学科教学的这点共性,同时也具有知识点这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高初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以上知识点都需要在初中初步接触高中逐步巩固,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需要掌握十大主题,首先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在初中阶段就会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在高中知识板块中也不会着重讲述和涉及,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则需要初高中都全面了解和运用,贯穿生物教育的初级和高级过程。生物学的十大主题在学生学习生物的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补充和递进的基础这样的一个局面。每个主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要性,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对于高中人教版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在初高中阶段都有出现,不同的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做到了解这个试验以及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原理,但是高中对这个试验的要求则更高层次,需要学生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学好初中生物知识是打好基础,学好高中生物是对生物知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回忆初中知识引出高中知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

四、生物教学过渡对其他学科的示范作用

生物教学过渡在现实的教育中运用的相当成功,在这个过渡过程的运用中同样也存在过抛开初中教材教高中、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补充和递进的关系、忽视对原有初中有偏差的知识的纠正。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正,这样就给其他学科的过渡起到了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具体的策略方法就是重点抓好知识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补充和递进、做到教学有方指导有法。生物教学的过渡在学科的过渡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生物是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既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阶段生物学习和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生物教学的过渡过程,总结出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用于更好的指导其他学科的过渡。

五、结语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衔接性,需要老师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结论,同时也要指出这些结论的内在规律和别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在生物教学的过渡过程中出现更多的矛盾。学习是一个老师授之以渔的过程,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只有双方面都作出努力,才能克服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习是一个老师授之以渔的过程,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只有双方面都作出努力,才能克服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刘恩山.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与教师观念的转变.[J].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期.

[3].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第10期.

[4].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侯喜瑰.浅议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10期.

[6].赵贵玲.生物教学中兴趣的诱发和培养.[J].青海教育.2000年第8期.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7

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力学、电学与机械运动等知识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设计好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探究式教学的重点。下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就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展开分析,并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探究式分析

1.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特点

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中,物理的理论性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强,所以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解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初中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已经成为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2.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和意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表达交流,获得知识,进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将探究式教学合理的运用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思维和探究精神,对探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统领,让课堂成为探究教学的主阵地,使得探究成为一种教学手段。将科学探究和实施进行结合,同时实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这也是当前很多院校采取的手段。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现成的知识传传承,更在于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分析

1.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模式

探究式物理教学设计有很多方式,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式也有很多。包括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以智力技能训练为目标,采用学科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此外,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弹性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采用上述的三种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学生特点,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2.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进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好教学目标,遵循与课程目标一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教学的原则,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以及易发展性。同时,教学设计应以多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教师仔细研读教材,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必须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目标分析,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来进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适当使用情境教学,保证其科学性,这样才能更高的刺激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出适应学习的氛围,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兴趣都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对于初中物理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而言,兴趣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的探究式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注意物理课堂气氛的掌握,为学生打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一方面,尽量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小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随时处于高度兴奋和高度集中的状态,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更好的提升各项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面提到,初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基础。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察的则是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定理、规律等方面的应用,这不仅要求学生要对物理定理与定律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而且要能够根据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答题目。因此,作为提升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有针对性。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8

本文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特提出基于图文转换的教学方法。通过串联知识点、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合作平台等教学措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图文转换;概念;流程图;高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具有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有效表达。至此,本文作者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生物结构图和示意图广泛编排于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章节,教材中都有图解。图文转换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图,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繁琐的知识点通过系统的组合方式组织到一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

1.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仅仅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综合能力锻炼。再者,很多地区的中考不考生物,学校及家长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缺少对生物研究的兴趣,更谈不上认真学习生物。最后,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往往是生硬地将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图文转换法教学的优势

所谓图文转换法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借助课本插图,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强化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与概念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知识点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配有插图,这样更加有助于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最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基于图文转换法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建议

(1)串联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鉴于图文转换法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教学主线,串联相关知识内容,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例如,学习初中生物(苏科版)“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有效地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借助图文模式,将抽象的结构层次给形象化、深刻化。同时,伴随的是概念的深化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引入多媒体技术,直观图文转换教学。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到教学课堂。那么,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网络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知识概念及图文模式相结合。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才可以将知识点清晰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思考起来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吸收知识内容。

(3)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所谓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某一知识内容精心设疑,然后学生有效分组,围绕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建立图文模式。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人体的呼吸”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模型,了解呼吸的概念。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器材模拟“肺及肺泡模型”,构建“呼吸系统模式图”。然后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模拟模型,相互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改进成果进行点评及指导。从而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9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物理作为建立在自然(实验)现象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是通过对物质运动变化的现象,以力、能、光、磁、热学、压强等角度进行观察与研究,进而了解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及规律的一种过程。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物理原理变化多端,这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思路,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将知识重点以浅显易懂的形式总结出来,形成树状结构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树状结构图形式将知识重点整体地概括出来,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利于理解。初中物理既形象具体又抽象模糊,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初中物理知识要点的构建,主要体现在现象、概念、规律及应用四个方面。

二、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物理学习与认知体系的构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握规律、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地构建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背景下,可充分利用知识构建体系,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知识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学习资料。多媒体知识体系为初中物理知识总图、各章节单元知识图、课时知识图等。其中,初中物理知识总图主要体现在物理知识树状结构图方面;各章节单元知识图包括各单元知识结构图、知识链接、标注等;课时知识图包括课时课件、课时教案、课时练习、检测题、文本、数据、视频、网页等。

(2)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认知结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方法等,多媒体认知结构的建构也十分重要。多媒体认知结构体系为:①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推理等方法,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并对物理实验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总结、归纳出物理的概念与规律等。②通过知识构建地图软件,将与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的概念、现象、实验演示视频、问题、习题等与地图软件建立链接,以知识结构图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形成先进、直观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与网络链接,从而为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例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课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知识构建体系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洛仑兹力),并引导学生发现洛仑兹力的方向与带电粒子运动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关系,使学生对这个现象有个宏观的了解。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动画课件,教师结合动画的内容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现象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动画由宏观领域的安培力过渡到微观领域的洛仑兹力,并逐渐领悟安培力方向与洛仑兹力方向判断的相同点――两者均运用左手定则。

三、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的应用

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三点来体现:

1.在每一单元教学完毕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所学单元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通过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结合单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能与教学内容相接近。

2.学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制作逻辑体系图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有能力将逻辑体系、物理观念、物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整个单元小节物理知识结构的了解,并弄清楚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内在规律。通过将零散物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的构建,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开发其智力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与记忆能力。

初一科学生物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03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性质,人们将物理纳入自然学科,而在物理学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纳了多学科的知识。例如:数学、能源等,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课堂无疑对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十分重要,而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还存在困难。本文就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备好课,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教师只有在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整个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调控,才能对知识点自如把握,使课堂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开展。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备好教材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为了做好备教材环节的工作,从整体上来讲,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清楚的把握。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点讲解与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思路应该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在系统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由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将知识点系统化。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对整本教材有清楚的把握,并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对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有清楚的把握。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对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有清楚的把握,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侧重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找到更多帮助学生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很好的消化知识点。

(二)备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这一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备学生。本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识讲授策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物理知识点。

二、有效采取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共识。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内心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反之,学生不仅学习知识点的积极性不强,反而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下面本人就几种有效的激趣法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不仅为人们所认识,而且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在导入环节下工夫。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浮力相关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实验器材在上课之始放在讲台上展示给学生,小球浮在水面,引发学生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自然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导学阶段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个课堂都积极的学习知识点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案例激趣法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较为基础,并且很多现象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效采用案例激趣法,将生活中有趣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在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枯燥无味并且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点的情况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把握好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进入新时期,我们一直在讲该如何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整体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在提升每一个物理知识板块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而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忽视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为了提升初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性的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能力逐步提升。

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实验环节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偏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势必使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出现失衡的现象,对学生物理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启发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升初中物理整体教学质量。

四、有效设问,引发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设问,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达到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效进行思维的目的,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而有效的题目并不是教师随意的提问,教师如果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不讲究方法与技巧,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问题适度,问题精化。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少而精,通过精华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上展开有效思考。2.提升提出问题的技巧性。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使用专业术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含义。总之,为了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方面多下功夫。

五、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