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十篇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十篇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3:52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1

“要我汇报可以啊,不过汇报稿你们得给我准备好。”

“汇报稿我们早就准备好了。”黄副镇长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材料递给李镇长,“您先审阅一下,您先审阅一下。”

李镇长是不久前刚刚由副镇长荣升为镇长的,代表镇政府汇报工作以前还没有过,他知道“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总结汇报很重要”的道理,对于汇报材料丝毫不敢马虎。他点上一支烟,一边抽一边认真地看着黄副镇长留下来的汇报材料。汇报材料还没看完,黄副镇长又忙不迭地跑来通报道,由王局长带队的县农民增收工作检查组已经到了。李镇长把汇报材料往公文包里一塞,赶紧奔去迎接。

根据安排,检查组首先要听取李镇长代表镇政府做农民增收工作的情况汇报,然后还要实地查看农民增收现场。汇报会在镇小会议室里举行。李镇长首先对王局长带队的检查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拿出装订得整整齐齐的汇报稿,有条有理一字一板地念起来。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王局长的眉头却皱紧了。他轻轻地敲敲桌子,不紧不慢地说:“李镇长啊,你照本宣科地汇报农民增收工作,这不是敷衍了事吗?芽你要知道,我们是代表县政府来检查的,这不是我们农业局的部门工作。”李镇长愣住了,一时连话也说不周全了。王局长显然很不满意,他借口局里还有一个重要接待,必须马上回去。临上车前,他对李镇长说,他会把今天的情况如实地向县长汇报的,这当然不是告状,这是对工作负责,如果县长批评下来,可不能怪他王某人。

说来也真巧,王局长前脚刚走,由县民政局杨局长带队的县扶贫工作检查组也到了。其实扶贫工作检查县里早就发了通知,并明确要求镇长亲自汇报。汇报材料镇民政办公室早已准备好,李镇长也已经看过几遍,但是,他现在却怎么也不敢把汇报稿拿出来念了。他请杨局长他们先到镇招待所休息一会,然后赶忙回到办公室,把门紧紧关上,从办公桌抽屉里找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把汇报材料上的主要内容,比如关键数据、主要观点一一誊写到笔记本上,直誊得手臂发麻,浑身酸痛。一切准备妥当,李镇长这才带着笔记,来到杨局长他们休息的招待所,开始汇报起来。

李镇长滔滔不绝地汇报着,笔记本抓在手上,却偶尔才翻一翻。然而,和王局长一样,杨局长的眉头也皱紧了。他轻轻地敲敲桌子,不紧不慢地说:“小李啊,扶贫工作不是小事啊,你怎么能连汇报材料都不好好准备准备,只是在笔记本子上涂涂划划,随随便便说几句呢?芽你要知道,我们是代表县政府来检查的,这不是我们民政局的部门工作。”杨局长是全县少有的几个老资格局长。李镇长把笔记本抓在手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杨局长显然也很不满意。他借口局里还有一个重要接待,必须马上回去。临上车前,他对李镇长说,他会把今天的情况如实地向县长汇报的,这当然不是告状,这是对工作负责,如果县长批评下来,可不能怪他杨老头子。

汇报了两次,挨批评了两次,李镇长的心里窝着一肚子气。他午饭也没吃,回到家倒头便睡,一直睡到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分也没有醒。突然,朦胧中他听到手机在响。原来是分管安全生产的吴副镇长在找他。“什么事啊?”李镇长咕哝了一句。吴副镇长着急地说:“由县安全生产局马局长带队的县安全生产检查组已经来到我们镇上了,正在会议室等你汇报工作呢。”又是检查组?又要汇报工作?芽李镇长叹一口气,很不情愿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等走到会议室门前,他才想起他根本没有做汇报的准备,连笔记本也没有记得带上。

“躲到什么地方开心去了,我来了也不接见一下?”马局长曾和李镇长一起在县委党校学习过,他半真不假地对李镇长说道:“我这次是代表县政府来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的,你得给我好好汇报汇报。”

李镇长一边发香烟一边说:“你马局长是钦差大臣,我怎敢怠慢?”他看一下手表,“不过,时间不早了,还是先去吃晚饭吧。吃饱喝足了,再听我慢慢汇报也不迟嘛。”“好的,先吃饭,先吃饭。”大家附和着。

这顿饭足足吃了三个多小时。从宾馆出来时,马局长他们一个个都变得脸红脖子粗。马局长打着酒嗝,嚷道:“喝多了,不行了,我得回去了。”李镇长借着酒劲,一把拉住他,说:“走?不准走,你们还得听我汇报工作呢?选”马局长看一眼李镇长,不解地说:“汇报工作?芽刚才在酒桌上你不是汇报过了?芽汇报得很好嘛。”临上车子,他又拍拍李镇长的肩膀说:“你们对安全生产这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工作……这个这个……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非常实在,我会向县长详细汇报的。不过,县长表扬下来,你老兄可别忘了请我喝几杯……”

马局长他们走远了,李镇长还站在那儿不停地挥着手。这时,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冯副镇长走到他身边,小心翼翼地说:“刚才我接到电话通知,说是明天上午由县计划生育局顾局长带队的检查组,要代表县政府来我镇检查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要你亲自汇报。你看我们要不要为你准备准备汇报材料?”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2

农民家庭出身的王震对文化底蕴深厚、山清水秀林茂的君山有着特殊的情结。他1956年担任农垦部部长,领导农垦战线的同志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而位于三湘大地、洞庭湖区的国营君山农场和国营钱粮湖农场好似他的两个孩子,得到了他的深情关爱。

从1964年5月初到1988年6月,24年间王震先后16次到君山农场考察指导工作,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他的伟大品格、优良作风、高尚风范和领导魅力,在君山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第1次:品君山银针茶

1964年5月的一天,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在湖南省农垦局局长杨第甫等人的陪同下,携夫人王季青首次来到君山,深入君山农场调研指导工作。他品尝了君山银针,视察了君山茶场,参观了岛上主要景点。

在君山农场接待室,服务员给王震一行冲泡君山银针。王震见茶杯底下的茶叶遇到刚烧沸的开水后便一根根竖起来,直往水面上窜,便风趣地说:“这茶叶像我部队里的高射炮一样,竖起杆子朝天打。”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王震端起茶杯喝了两口,抿了几下嘴唇,眯着眼睛回味了一下,转过身来对杨第甫和夫人王季青说:“这茶不错,不是湖里的麻芜叶(荷叶)、梨树尖所能比拟的,韭菜是韭菜,豆腐是豆腐,味道就是不一样,分得清清白白。”杨第甫与王季青也连连点头示意说好。

视察茶场茶叶生长情况时,王震健步如飞,走在最前面,把陪同人员、工作人员甩在后面。茶场张彤满、侯运鸿、高杨文、伍世雄、汤芳声等一批创建国营君山茶场的老茶工受到了王震的接见。王震与他们一一握手并致问候。老茶工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向王震介绍了茶场的有关生产情况。

视察茶场后,王震一行参观了君山主要景点龙王庙、酒香亭、飞来钟。

飞来钟在龙舌山顶,悬于一株古树上,原为崇圣寺内使用之钟。相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为抗御岳飞官兵,利用此钟报警,故曰“飞来钟”,杨幺败而钟毁。王震抚摸着飞来钟说:“杨幺是个可歌可泣的人,他领导的农民军与朝廷抗争6年之久,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例之一,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我们共产党大气,共产党抓了工、农、商、学、兵作为自己的基本队伍,可杨幺只抓了农民这一头,最终失败了。不过这口钟还在警示我们:要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

第二天,王震在君山农场党委书记李学良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绕君山农场转了一个大圈,看了农场的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及大堤险工险段的加固情况。

王震一行先到田间地头看农业生产,后到各居民点看职工的住房条件。视察结束后再回到总场场部会议室听取李学良关于农场建设的情况汇报。因王震来得急,李学良未作好准备,只得把已向省、市领导汇报过的材料改了一下后再跟王震汇报。李学良初次见王震显得很拘束,汇报时只能拿着稿子念。

王震听了李学良的汇报后说:农场建场初期,困难很多,万事开头难。这些移民到君山来,见到新的环境不如旧的环境,肯定有想法、有动作,你们要留住人,留住心,必须做到这么三条:一是要让移民安家,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建好职工住房;二是要保证职工有呷(吃)的,无论干稀,要让职工弄饱肚子;三是要把生产搞上去,把荒地整成熟地,都种上庄稼,保证职工有粮食呷,同时还要养好猪,改善职工生活。

当时,君山农场正在开展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种试验田竞赛活动。王震还重点看了干部种的试验田,并对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种试验田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天,王震一行离开君山。

第2次:寄语知识青年

1965年11月,王震到湖南视察农垦情况,在听取省农垦局局长杨第甫汇报君山农场情况时,很是高兴,当即提出要再到君山农场去看看,省农垦局电告君山农场,君山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李朗秋接到电话后,立即启程到长沙迎接王震一行。

11月14日,王震在杨第甫、李朗秋的陪同下,到达场部后,顾不上休息,马上听取李朗秋的汇报。

王震听完后,就和陪同人员一行下到分场进队入户检查工作。每到一处,看得多、问得多的是农作物的长势,园田化的建设,职工的住房、伙食、生产及收入情况。当他来到三分场知青队食堂,看到锅里的菜时便问:“这菜怎么没几个油花花?”炊事员笑答:“能装饱肚子就不错了。”王震紧锁双眉,十分关切地对身边干部说:“现在做事劳动强度大,青年人是长身体的时候,弄菜要多放点油,你们可以先把菜炒好,最后一瓢油一淋,菜就好吃了。”接着王震又问在场的知青:“你们每月要吃多少米?”一知青答每月80多斤,因为菜中没有油,所以饭就吃得多。“吃这么多米怎么行啊?还是要多吃些油水。”王震边说边走到食堂窗台旁,又对大家说:“食堂要养好猪,大家出工时都带箩筐或箢箕,回来带一担菜喂猪,猪养好了,多吃油,就能节省粮食。人吃肉,身体好,劳动、学习就有精神。”

看到王震如此亲切、平易近人,有位俏皮的女知青便说:“首长,我们不会做饭做菜,怎么办?”王震半开玩笑地说:“当小姑娘不会做饭怎么行,要学会生产、学会养猪、学会做饭。不会做饭,担心将来嫁不出去哟!”幽默的话语,把在场的人都说笑了。

视察结束后,回到住所时,王震又对李朗秋说:“明天召开一个知青座谈会,你也一同参加。”当即李朗秋就要生产办秘书刘南蒲通知各学生(知青)队,每队选10名代表于11月15日到总场机关会议室参加座谈会。

当时君山农场的知青,是1960年从长沙、岳阳县城区下放到农场的,总共214人,其中男生89人,女生125人,分派到各分场,成立学生(知青)队,集中居住、劳动。此次推选参加王震座谈会的代表有40人。

陪同王震参加座谈会的除杨第甫、李朗秋外,还有在场的所有场级领导。会议开始时,大家显得很拘谨,尤其是知青害怕得不敢开口发言。李朗秋多次提示,要知青大胆,有什么说什么,但还是见不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打破僵局,王震发话说:“同志们,我今天来不需要作报告,也不要早已准备好了的汇报材料,今天的座谈会,你们就来个即兴的、轻松点的,说说你们知青的生活状况。”他说后,又过了一阵子,仍不见有人开口,此刻王震站起身来,双眉锁紧又舒展开来,十分关切地说:“昨天,我去过你们的食堂,瞧你们的菜锅里没有几滴油花花,我对在场的人讲,干农活,劳动强度大,没有油水怎么行啊?我要炊事员把菜炒好后,再淋一瓢油。还叮嘱要食堂养好猪,猪养好了,不单是有肉吃,菜里面也有了油花花。菜里有了肉、有了油,饭自然就吃得少了,你们青年人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油水,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王震的一席话拉近了与知青的距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话匣子打开了。

王震见知青肯说话了,便问:“你们这里的肉多少钱1斤啊?”一知青答:“我们这里的猪肉是9毛钱1斤。”“太贵了,7毛钱1斤还差不多,你们要多吃肉,身体才会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本钱怎么革命?”

王震说后又询问知青的住房条件,一知青代表说:“一年前就建了两栋砖瓦房,其标准是全场最高的,质量是最好的。”王震听后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

王震又问:“那你们用上电灯了吗?”知青们没有一个能答上来。他见知青都不敢答,心里早已明白了,又风趣地说:“这电灯,是个好东西,我原来不知道电灯使用安全、方便。我到了新疆石河子农场,那里有不少的上海知青,他们刚下去时,也是住的茅草屋,有个小青年晚上躲在帐子里看书,哪晓得,人困了,一时就睡着了,打翻了床上的煤油灯,烧燃了帐子,小伙子也烧伤了。”说到这里,王震把头扭向陪同人员说:“你们也要吸取这个教训,先把发电机安装起来,现在的青年人晚上点灯看书,瞌睡一来就什么也不顾了,一翻身就有可能把灯打倒,引发火灾,一个喔嗬房子就可能烧个精光,那损失就大了,如果安上电灯,就少操这份心了。”这些话温暖、关切、实在,说到了知青的心坎上,博得一阵阵掌声和笑语。

座谈会进行到两个多小时,王震突然发问:“出身(阶级成分)不好的请举手!”与会知青有70%的举起了手,王震站起身来扫视了举手的知青,然后叫大家把手放下来,接着说:“出身不由己,但自己的路自己可以选择,你们都是党的接班人,要把路选好。”知青代表听到王震这番话后都很感动。

会后,王震要李朗秋安排第二天去知青点上(指六分场四队)看看。因天公不作美,当晚下了一场暴雨,李朗秋考虑到王震的安全,要知青代表周佐仁先去探路。第二天一早,周佐仁气喘吁吁跑回来说,路被冲垮了,连电线杆都被吹断了。王震问:“路冲垮的地方有多深多长?”“大概有2米多深,几十百把米长。”王震听后说:“好吧,这次去不成了,下次来了再去。”

11月16日,在总场机关大礼堂(是几间做得像飞机头的芦壁草房)召开的农场三级干部和知识青年、农民、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上,王震作了热情洋溢的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就农业生产、职工生活、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求。

王震作报告时没有讲稿,却讲得实在、感人,激起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会后,王震与农场干部、知识青年、总场机关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临别前,他为君山农场题词:“高举思想伟大红旗,把国营君山农场建设成为先进的样板场!并向君山农场致共产主义敬礼!”

王震回京后,向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汇报君山农场的情况,说君山像一所劳动大学。董必武听后,十分高兴,欣然提笔为君山农场赋诗一首:“胜境名区利用多,农场学校共张罗,稻棉豚犊皆增殖,耕读相连普学科。”

第3次:抓样板田建设

1966年春节刚过,王震又一次来到君山。

第一天,王震和身边工作人员在场长李朗秋等总场及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各分场生产队的田间地头察看春收作物长势。王震见农田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水凼,油菜、蚕豆等春季作物长得参差不齐,便问陪同人员:“这是什么原因?”陪同人员怕挨批评不敢作答。正在田间劳动的一老职工答:“什么原因?地下水位高引起的哩。”王震走到老职工身边,拿起他的铁锹,挖开地里的土块,仔细察看,发现土块中含水量很高,再看挖出的小坑,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渗水。王震指着小坑说:“你们瞧瞧,这样多的水,能不淹死‘旱鸭子’(旱田作物)吗?”王震诘问后,陪同人员都显得很紧张。

当时君山农场已开垦耕地9万多亩,只实行了小平小整,田里清沟沥水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生产办副主任李金先接过话题介绍:“我们君山农场的土壤特征除地下水的问题外,还有氮、磷、钾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钾的含量少。土壤偏碱,石灰反应强,部分田土质不是过黏就是过沙,这些都是影响我们的作物生长的原因。”

王震听后说:“影响作物生长的原因很多,这个我知道。今天,要研究的是如何解决地下水的问题,现在你们的春季作物种了一大片,其根系都泡在水里,出不了气,地势低的地方都淹死了,地势高的虽有作物,但因伤了水,都成了吊脚苗,香扦子(瘦苗)。我们不能眼睁睁地让渗水淹死‘旱鸭子’,要解决好地下水的问题,不能等天,也不能等上级,更不能等我王大胡子,你们要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园田化建设,开通大沟小沟,水流走了,地下水位也就降下来了。”

王震说完地下水的问题后,又和陪同人员一道,先后下到五分场、四分场、三分场了解养猪情况。

第二天,为解决地下水位高的问题,王震与李朗秋商议,把各分场、生产队的负责干部召集到三分场七队搞100亩园田化建设的样板。他一边指挥一边亲自动手,不到一天时间,100亩棉田沟沟相通,四通八达,达到有渍能排,有旱能灌的标准。

劳动结束后,王震对分场、生产队的负责干部讲:“我这次来主要是和大家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解决地下水位高的问题,今天我们在这里搞了一小块样板田,回去后,你们也要单独搞,每个分场、生产队都要有自己的样板田,由小块到大块,再推广到全场,君山农场的园田化也就实现了。我前年来的时候,你们君山农场就在开展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种试验田竞赛活动,当时我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搞样板田建设,你们要结合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种试验田的活动一并进行,解决了‘旱鸭子’怕水的问题,君山农场的丰收就有希望。”

成年后受父亲戎马一生的影响,王兵应征入伍,加入了海军的行列,到君山农场来之前是东海舰队某驱逐舰舰长,因带领全舰官兵做“早请示晚汇报”时,只祝了万寿无疆,没有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而受到开除军籍、干籍和党籍的处分。经许多老同志出面说话,才由改为。

王震带儿、媳及随行人员到君山时,正遇农场革委会开会。会前,革委会主任李朗秋说:“昨天我接到省里通知,要我们把王震的儿子王兵、媳妇王岸炎的工作、生活安排好。想听大家的意见,安排在哪里适合?”革委会成员各有说法,有的说安排到生产队去,有的说安排到企业去,也有的说这要看上面是怎样定性的:如若是响应号召下放来的,就应享受知识青年的待遇,叫劳动锻炼,如若是犯了错误强行派来的那就不能享受知青待遇,只能说劳动改造了。至于做什么事,要根据个人特长。

李朗秋接着说:“上面没有这样交代,我们还得统一一个说法,只能说是劳动锻炼,今后上面有明确交代再改口也不迟。”这时王震走进会场说:“不用等了,就叫劳动改造,王兵是在做‘五件事’时没有说‘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受到处分的,要严加管教,不能让他们过舒服日子。我的意见是搞几根木材和几捆芦柴给他们搭个棚子,钱由我个人出。”

李朗秋说:“王老,这是组织安排,钱怎么要你个人出?”王震没有正面回答李朗秋的话,又对与会人员说:“你们要把他们(王兵、王岸炎)安排到生产一线去,安排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不能让他们忘记革命先烈流的血,不能忘记新中国来之不易。”李朗秋接着王震的话说:“王老,您放心,我们会把他们安排到适当位子去的,不会让他们过快活日子。”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3

一、街道安监站主要工作

(一)在街道工作期间,我们从深入企业出发,对辖区内村集体土地上所属企业进行了一次摸排,在了解企业整体情况的同时,也对各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档案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企一档”,为后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春节“两会”期间制定了《xx街道关于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职责方案》,在党政联席会议通过。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包村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将隐患排查明细表发到各部门、包村组负责人手中,并要求按时上报排查汇总表。

(三)积极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截止3月底共排查企业单位x余家,发现问题隐患x条,配合街道对xx重大消防隐患进行治理,将商住两用违建房、易燃泡沫彩钢房全部拆除,并积极联系菜市场管理人员对商户进行妥善安置。

(四)按照上级先关文件要求与各村居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利用网格化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区安监局主要工作

(一)根据各级印发安全生产相关文件,参与督导考核科对xxxx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了复查。对各镇办所查企业进行抽查,对记录中已整改隐患进行再检查。

(二)根据省安委办考核明细,草拟《xx制度》、《xx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工作制度》等文件,参与了省督导组对我区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三)通过对环保局内部管理制度参考学习,结合我局实际,草拟制定《xx局规章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对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文件报送管理,每月将需要报送的文件、报送时间、报送相关要求进行整理汇总,发各成员单位,并在报送日期前一天进行提醒;对收集的报送文件进行分类汇总。

(二)做好对成员单位的督导工作。完善督查工作模式,形成督查计划--督查表--督查日志--督查情况汇总--督促整改--复查--开展“回头看”的闭环工作模式,并做好相关工作痕迹的留存。

(三)落实部门2018年度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和运行情况“四个清单”,做到每月一更新一上报,按时上报工作进度。

(四)根据上级考核细则,落实迎接上级考核工作;继续完善区安委办考核制度,制定区安委办考核计划,对成员单位工作按计划进行督导考核,做好季度、半年和年终考核工作,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进行分类评分、汇总。

(五)按照档案馆要求,整理归档历年来文件。

(六)做好安委办相关文件的收发、编写等工作。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结构;体制

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118-04

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呈递增态势,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外汇储备登上全球第一之后,关于中国外汇储备数量是不是太多、该不该限制其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外汇储备管理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焦点。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并保持增长态势,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声誉,增强境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但我们不应得意于外汇储备的规模庞大,如何有效管理、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公共资源,应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

1.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负责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即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储备管理司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纽约分设四个下属机构,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新加坡)、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伦敦交易室、纽约交易室负责部分储备资产的经营工作。其中七成的交易通过香港市场进行,包括投资工具、到期后的再投资、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

一般来说,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种是稳健的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两种政策目标不同,效果也不同。前者能够使国家在资金实力上做到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国际信誉;后者则因充分利用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可避免资金占压的损失。当前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储备政策,虽然这种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观念上对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存在下面一些误区

其一是经济实力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外汇储备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我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标志和具体体现,因此得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结论。从国家的外汇管理决策中,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意识的存在。实际上,外汇储备的来源包括经常收支盈余和资本净流入两个渠道。来源于经常性收支盈余的部分,属于债权性的外汇储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不过,这种实力更主要地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输出能力,而不是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生产能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大国,显示这种实力不仅意义不大,而且有些不恰当。外汇储备中来源于资本净流入的部分,本身就是债务性的,更不应该以此来炫耀实力。

其二是危机免疫误区。在东南亚各国发生连锁性金融危机后,管理当局和一些专家学者,把持有高额外汇储备以防御货币金融危机的能力估计过高,并以此为理由,过分强调外汇储备的风险防范功能,我们将其称为危机免疫误区。实际上,从东南亚各国的情况来看,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外汇储备更多的是在外汇市场,特别是现汇市场发挥有限的稳定作用,因此对现代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很弱。来势凶猛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未能直接登陆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而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投机资本难以大规模地进出。

其三是机械储备误区。这种观念误区体现在被动、消极地持有外汇储备,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动用,结果外汇储备往往是备而不用,导致巨额外汇资源长年闲置浪费。实际上,对外汇储备的运用除了按一定比例存放境外或购买外国政府债券之外,还应该结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配合本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综合经济利益。

1.2中国外汇储备的运营传统上秉承了一种偏于保守的理财风格,资产配置缺乏灵活性和进取性

1.2.1储备币种过于单一

在我国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这一现象与国际惯例有关,是中美巨额贸易顺差造成的。储备币种的单一性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美元的波动可直接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

1.2.2资产形态单一

从外汇储备的结构来分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币存款、外币票据、特别是美国的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这使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大的收益风险。无论从安全性、流动性还是盈利性角度来讲,过于集中的投资都是不适宜的。虽然现有的储备资产配置在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方面相对安全,但潜在的市场风险却很高。事实上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的波动和有关国家的资产价格指数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对冲或其他的避险手段进行主动管理,储备资产的市场风险暴露不但是难以计量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转变为难以挽回的实际损失。各国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时,普遍重视VaR(valueatrisk)计算和盯市分析,但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显然未达到这个阶段。对收益目标和风险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资产配置的效率低下。而一些外汇储备管理效率比较高、相关法律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基本上是市场化管理的,资产组合相对平衡,既有基础资产,也运用必要的衍生工具;既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国债和高等级债券,甚至还有一部分股权性投资工具和混合性证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货币当局可以比较充分地自主决策,运用他们认为最适当的低风险投资工具进行外汇资产的有效运作,取得了比较高的投资回报,起到了为全体国民理财、提高外汇资源使用效率的积极效果。

1.2.3外汇储备的形成形式单一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干预形成。这主要源于中国目前较为僵化的汇率机制。中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强制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这两个因素影响。在强制结售汇制下,外汇大量集中于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节节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又不能超过其最高限额比例,超额部分必须售于其他指定银行和中央银行。由于外汇持续供应,人民币长期受到升值压力,而我国较长时间以来采取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稳住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央银行被动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中央银行由基础货币投放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并引起货币政策扭曲。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了避免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采取了外汇冲销政策,即在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大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以收回货币,以减少外汇占款增加所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冲销政策在应用上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这一措施的效果呈边际递减趋势,而且实施空间越来越有限。

1.2.4外汇储备管理的成本太高

imF曾提出中国外汇储备成本太高,其主要有三大根据:第一,虽然中国从不公布外汇储备的具体资产组合、利息收入等等要素,但央行将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国库券)也是不争之实。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曾估计,美国国债的总体收益率大约为3%;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偏低,致使中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因此而走高。第二,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到目前的8000多亿美元,如果缺乏有效的冲销手段,货币供应被动扩张后,会因此蒙受通胀压力,势必要付出代价。第三,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除了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央行开始自己“创造”负债,发行央行票据。央行为此所支付的利息,便以供给更多基础货币的形式予以抵消。如此周而复始,外汇储备也如滚雪球般庞大起来。

1.2.5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僵化

从现财的观点来看,国家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代表全体国民持有、经营和管理的以外币表示并存放国外的财富或金融资产。自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机制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事实上,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外界看来始终处于一种暗箱操作的状态,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民间参与甚至无人过问的状态,甚至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约束。

另外,统一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缺乏清晰的分层次管理系统,而现有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资产规模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时显然不能再坚持原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当务之急是我们应积极探索合理进行储备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2.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改进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通过合理、科学地确定和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保证我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进行和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依据储备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通过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实现储备资产结构上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我国国际储备的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外汇管理体制,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储备资产的管理。

2.1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2.1.1适度调节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使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缓解储备压力过大的根本举措。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扭曲,央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干预过度。要想抑制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必须弱化央行干预力度,理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而且只有推动外汇体制改革,才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因为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须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它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目前我国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每一次汇率变动都意味着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应变强制性的结售汇制为意愿性的结售汇制。今后可逐步提高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最高限额,最终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最高限额,实现意愿结汇制。这样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同时,在要求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汇交易真实性审核的基础上,对企业进口的正常用汇减少审核环节。总之,在结售汇一级市场上,既反映外汇所有者的结汇意愿,又不抑制外汇需求,还原外汇市场真实面目。

(2)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在逐步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的基础上,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同时,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结余外汇资金的运用渠道,如:允许进行境外拆放、扩大外汇贷款用途。这样,可增加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中央银行又可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即使国家急需要外汇储备时,也可再规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使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转变为国家外汇储备。

(3)适度加大汇率浮动范围,在有限的浮动范围内,使汇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决定,从而使中央银行对于汇率水平的决定处于次要地位。这样就可以缓解中央银行被动接受其外汇的局面,大大减轻外汇储备过度的压力。汇率灵活化、市场化的同时也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具有了独立性。

2.1.2积极有效地实施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

(1)用外汇储备来满足发展性需求。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日本在外汇储备紧缺的经济起飞阶段不惜花重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充分加以消化吸收,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出口。随着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日本则不断将巨额外汇储备转换为战略物资储备。

(2)可考虑入资国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2004年中国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以促进这两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2.2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二是储备资产流动性的结构安排。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应该遵循安全保值、灵活兑换和获取收益的原则。由于中国当前外汇储备规模十分巨大,因此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结构管理操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2.2.1保持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多元化结构。多元化结构首先要求储备货币币种保持多元化,以避免依赖风险和汇率风险,其次要求根据储备货币的国际购买力的变化及时调整货币币种构成和数量结构,以防范汇率风险获取收益。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近几年对主要货币汇率经常波动,其中还出现几次大幅度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情况下,应减持美元,而欧元的地位又日趋稳定,所以应增持欧元,适量持有与中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国家的金融资产。要有效的实施这种办法,需要有一套可以监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预警系统,同时组织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储备货币所在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按照预定的系统进行时时地监测。

2.2.2应适当提高黄金储备的比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储存,如截止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为:美国61.1%,意大利55.8%,法国55.1%,德国51.1%,荷兰50.5%,而中国外汇储备黄金只占1.5%,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适当地增加黄金储备。伦敦标旗银行驻香港办公室高级经理艾里森・楚表示,中国政府在推进外汇储备构成多元化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买入的商品为黄金,因为黄金易于变现。易于变现的资产,可以使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外汇需求。

2.2.3选择储备货币的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他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要考虑他的收益性。

选择合适的投资业务和投资方向。储备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投资人才较为短缺,投资技巧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注重投资业务和投资方向的选择。具体操作中可考虑根据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不同目标,把约1/4的过度储备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较强的外国政府债券,如美国的国库券,日本的武士债券等;把约1/4的过度储备存入外汇银行,以获得较大流动性和较为稳定的收益。把剩下的约1/2有选择地投资于有较高收益但风险也较大的房地产与股票,以获取较好收益,但这部分的比例不能太大。

2.2.4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的存放要分散化。储备资产的存放要避免出现过于集中于少数国家或银行的现象,要经常观察货币发行国、存放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和发展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哪些国家的哪些银行,由哪些银行进行保管。因此,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2.3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取代现有的官僚机构式的储备管理模式

2.3.1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建立一个外汇储备的投资经营机构,由他们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适当的投资,以求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要以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三原则为经营理念,并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在外汇储备投资经营机构的选择上,各国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中央银行指定专业银行,另一种是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对我国而言,可考虑在外汇管理局的监管下,由中国银行经营外汇储备的投资及保值工作。中国银行具有全球化的海外分支机构,又是国家指定经营外汇的专业银行,有较丰富的经验,比较适合做这项工作。

另外可考虑把部分储备交国外基金代管。可以把部分外汇储备交国际上知名的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中央银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

2.3.2减少储备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色彩,提高决策效率。外汇储备作为公共财产性质的国家财富,中央银行在依法代表政府和全体国民进行专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就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支出使用以及收益和资产状况及时地向人民代表机关和国务院回报,并定期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的听证、质询和监督。同时国务院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法规以规范外汇储备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学行为,明确储备管理制度和外汇资产的配置原则,并规定对储备资产的管理者需进行定期审计和必要监督。这方面可参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如香港)向公众定期披露外汇储备的投资损益状况。这种信息公开会通过外部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外汇管理部门更加尽责的关注储备资产的运用效果,在确保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努力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保值和增值。

2.3.3在储备管理全过程中实施动态的收益-风险目标管理,推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为了准确地评价储备资产的收益情况,投资回报率不仅要和国内物价、利率相比,还应当和一个选定的基准投资组合的回报率进行动态的比较。但外汇储备毕竟不是商业性的投资基金,因其担负有一定的政策职能,所以不能用基金投资的回报率来要求外汇储备。所以选择合理的基准组合十分关键。

2.3.4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也很重要。在法制监督、公开透明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增强外汇储备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自律感和荣誉感的方法,要加大引进、培养和造就外汇储备管理高级人才的工作力度,一次提升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即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总之,在中国应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不断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并具有一支专业化的储备经营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5

山西缺水,需要引水,这件大事一直萦系在薄一波同志的心间。早在1958年,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成都会议上向主席汇报引黄入晋济京的设想时,薄老就在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9年7月底8月初,薄老刚刚恢复工作,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带着国家计委副主任金熙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等同志,到山西来考察和研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问题,就提出要到偏关县黄河沿线去看一看。显然,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是关系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事,而水资源紧缺又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薄老心中牵挂的是水的问题。当时从太原到偏关只有简易的碎石公路,不仅颠簸得厉害,而且也不安全。薄老当时已经71岁了,省里的领导再三劝阻,但他坚持要去。到了偏关以后,他又直奔山路崎岖的万家寨。后来我听金熙英说,在这次考察中,薄老精神很好,兴致很高,一路看,一路想,一路议,看了万家寨的山川形势、地质状况,找了不少资料,基本肯定了在万家寨建立引黄工程拦河坝址的设想。

当时对引黄工程水库的选址,有南、中、北三种方案。不少人赞同从碛口、军渡引水,是着眼于农业用水,主要是考虑引水灌溉晋中平川的农田。薄老看中从万家寨引水,除了地形、地质方面的因素外,主要考虑的是大同、朔州、太原的工矿和城市用水,是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的。这一考虑,既包含着他对全国能源需求大局的关注,也包含着他对家乡和乡亲们的关心。如何解决制约因素,发挥资源优势,是山西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这次考察,薄老带了国家计委的一些领导干部,其中金熙英是山西河曲人,他的家乡距万家寨不足百里。金熙英后来长期担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这两个机构都是引黄工程立项必经的关键部门,金熙英在引黄工程立项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不知道考察中薄老对金熙英议论过什么,关照过什么,但这次考察显然对金熙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引黄工程寄予厚望

我第一次单独谒见薄老,汇报引黄工程,是在10年后的1989年。当时我刚担任山西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不久,经原山西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当时已调任陕西省省长白清才同志的联系安排,于12月的一天一早就到了中南海中顾委薄老的办公室。薄老的态度严肃而又平易近人,很注意倾听下边的情况,也很健谈。我向他汇报了省内各方面的情况,重点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引黄工程筹备过程中的筹资、立项问题。当时山西想快点上引黄工程,但困难很多,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争取国家立项,如何筹集一笔巨额资金。薄老听得很专注,很仔细,还不时提一些问题。听清一件事,他就插话发表一些意见。现在回忆起来,当时薄老对工程立项问题,一再强调要“主动争取”;对筹集问题,则提出要“举全省之力”,要“多渠道筹资”。薄老还饶有兴味地讲到山西的民风,勤劳,俭朴,能吃苦。在我汇报到全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情况后,他沉思良久,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资源型省份怎么能走出一条新路?”告别薄老,离开中南海后,薄老提出的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很久。

从这以后,每年我总要去看望薄老两三次,每次谈话也总离不开引黄工程。有一次,我汇报了山西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水源污染,河道断流,有一些过去水量充沛的河流也成了季节性河流。这时候薄老插话说:我前几年去山西,回到蒋村(山西定襄蒋村是薄老的故乡),就看到这种情况。蒋村正好处在滹沱河和牧马河的交汇处。滹沱河是山西有名的大河。牧马河虽是它的支流,过去流量也不小。薄老讲到,在他小时候,蒋村几乎家家造纸。造纸要大量用水,但蒋村人并不发愁,用锄头、铁锨挖个井,水就流出来了。当地的地下水那么丰富,实际上是因为有两条河流过的缘故。但是,这次回去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不仅牧马河里难得有水,就连滹沱河也经常断流了。蒋村一带的地下水位也就急剧下降,有时连老百姓的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了。从薄老的谈话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关爱和对水资源短缺的焦虑。

又有一次,薄老听我汇报:在第二次山西水资源论证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山西当时已经是国内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我还汇报了省会太原的情况。由于长时期过度超采地下水,太原地区不仅泉水断流,而且出现了大面积的漏斗区;不仅生产难以发展,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薄老插话说:我赞成钱正英的观点,如不从黄河引水到山西,山西的省会总有一天要搬家的。引黄工程不是一件小事,应该说是千秋大业。薄老曾长期主持国家的工业建设,深知水资源对发展工业的重要。特别是在山西,当时需要依靠矿产资源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更是不可或缺。显然,由于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薄老对引黄工程寄予了厚望。

每次我向薄老汇报引黄工程,在讲到所取得的进展的同时,总免不了要讲到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很自然的。引黄工程是一个高扬程、长隧洞、大流量的引水工程,要从深谷中把黄河水引到五六百米高的山上,再开凿隧洞,穿过绵延100多公里的群山,把黄河水向南送到太原,向北送到大同。最长的隧道单洞长42公里多,比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还要长。原水利部郝长钱正英说,这是“国内第一。世界少有”的引水工程。还有人说,这是在山肚子里开出来的另一条汾河。这么大的工程,靠山西省一省之力是完不成的,必须有国家的支持。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下,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工程立项程序的推进和资金、人才等许多方面都遇到过诸多困难。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眼看就要成功了,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所有努力全都白费,一切又得从头来过。这时我们的沮丧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薄老听完情况汇报后,每次都要讲一讲他的看法。他的话言简意赅,实际上其中凝结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深邃的眼光。有一次,我汇报到中央批准山西向出省煤、电征收水资源补偿费,引黄工程资金的大头有了着落,薄老插话说:这是煤电工人的血汗钱,一定要管好、花好,要珍惜这笔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又有一次,在向世行贷款程序推进过程中,几乎万事俱备,忽然变生不测,出现了意外的难题。薄老听了以后,拿起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挫而弥坚”四个字。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说,既然确定了目标,那就要毫不动摇地做下去,不把黄河水引到太原,决不罢休。愈是遇到挫折,就要愈加坚决,愈加坚定,愈加坚毅。后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挫而弥坚”这四个字,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着自己,鼓励自己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带头为引黄工程捐款

1993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引黄工程正式立项。1995年8月,引黄工程全面开工。如果

从1958年陶鲁笳提出引黄入晋的设想算起,这项工程从酝酿、勘察、规划、设计、论证、报批,到立项和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整整经过了37个年头。山西人民和省委、省政府的欣喜、兴奋心情可想而知。

1993年5月22日,在工地现场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奠基仪式和誓师大会。会前,省政府领导同志进京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去汇报,邀请他们参加大会。邹家华副总理来了,全国政协钱正英副主席来了,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原山西省省长、时任煤炭部部长王森浩、原水利部长杨振怀来了。在这样的时刻,大家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始终关注家乡引黄工程的薄老。但当时薄老已是87岁高龄,他未能回家乡亲临盛会,便给引黄工程捐款1万5千元。

薄老带头给引黄工程捐款的消息首先在北京传开,在北京的山西籍老同志首先响应,在山西驻京办事处聚会相商,纷纷向引黄工程伸出援助之手。原外经贸部顾问、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党组书记白清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郭济、副局长焦焕成,原国务院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原中组部副部长乔明甫,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原铁道部副部长韦炳军,韩钧夫人张光,范儒生夫人杜春兰,北京外国企业服务公司总经理韩敬民,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张志忠,北京新侨饭店总经理白旭,北京新世纪饭店董事长靳宝合都捐了款。薄老的儿子、北京六合兴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薄熙成和全体员工也都捐了款。薄老和北京其他同志的捐款,委托薄熙成专程送到太原。当时在太原迎泽宾馆举行了捐款仪式,与会的同志都深受感动,都说不论有多大困难,引黄工程一定要成功,一定能成功。

消息传到广东。在广东工作的山西籍老同志很多,多年来因为从山西调煤的事来往又多,于是有53位山西籍老同志,包括原副司令员鲁瑞林、原广州市委书记杜祯祥、原广东省副省长张云、原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杜瑞芝等,在山西驻广州办事处集会,畅谈家乡建设引黄工程的意义,并捐款十余万元。

消息传到云南,在云南的山西籍老同志也起来响应。原云南省委副书记孙雨亭、高治国,原昆明军区副政委胡荣贵,原云南省工会主席吴良辅等,联合发起捐款,由段文慧代表108位在滇晋籍老干部将捐款送回了山西。

消息传到海外,山西籍的董其武将军之女、美国汉采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董利翔女士专程回国,回到太原,向引黄工程捐赠20万元。

尘寰中人如此,连超然物外的僧人也受到感召。1995年12月12日,佛教界人士在太原举行捐款仪式,将5万多元善款捐给了引黄工程。

后来,薄老在接受《引黄工程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山西工作、战斗、生活过的同志,都非常关心和热爱山西,捐了一点钱,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是一个山西人应该做的。钱的数目很小,不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表达一点心意而已。”

但是,这一点心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方面,它给我们这些从事引黄工程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它也是向社会发出的一种声音,使有关方面不得不更加重视引黄工程,关注引黄工程。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6

相互矛盾的三种观点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传》的说法:“10月29日,以‘避寿’为名返回洛阳,实则召集会议,制定加紧进攻红军的军事部署。”张学良伺机劝蒋停止内战,却遭蒋当众辱骂。了解到会议情况后,“在电报中请示中央‘拟离西(安)回保(安),详细报告’。党中央收到电报后,经过研究,决定暂不回保安。”12月上旬,见到来后的西安形势日益紧张,即按中央指示,悄然离开西安。临行前,张学良慷慨允诺,借给红军10万块银元,要他带走。说:“少帅,你真是‘雪中送炭’啊!”

回到保安后,“立即召开有、、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听取汇报西安情况。会议进行过程中,机要秘书送来张学良发来的电报。电报中说,形势十分危急,请叶先生即来西安,共商大计。会议没有开完,决定让马上返回西安,并嘱咐他把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带去,通过张学良的关系,送王到新疆转赴苏联治病。”“一行,立即动身去西安。他们走了三天,当到达苏区和东北军防区交界处时,没有找到接头的人。便发电报向中央问询情况,中央回电说:西安发生了事变,张、杨在临潼扣留了。中央决定派、秦邦宪、为中共代表赴西安,已请先去。你们即刻去延安城,张将派飞机来接。于是,一行掉转马头,北返延安,坐上张学良派来的飞机赶往西安。”

《传》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带银洋从西安返回保安的时间是12月上旬;返回保安后即赴西安;未提到达西安的具体日期。

二,《年谱》的说法:“11月5日从西安动身回保安,准备向中共中央汇报西安方面的情况。随身带有张学良借给红军的十万块银圆。”“11月6日致电、刘鼎:‘祥兄拟赴沪医病,欲从毅得一保护证,请设法并电复,对外守秘。’”中共中央派驻张学良身边的联络员“刘鼎于下午二时致电中共中央:‘剑已于昨日动身由原路回来,明日可到边境。”“11月7日或8日回到保安。时任中央财政部部长的林伯渠到保安城外迎接。风趣地说:‘林老啊,你不是来接我的,你是来接这许多光洋的!’”“12月23日,和秦邦宪等一起到达西安,协助工作。”但令人费解的是,《年谱》在同一页上说,12月22日“二十时,致电:‘博古、剑英均去肤施,清准备于二十四日派(机)来接。’”还必须指出,《传》认为:“在这段最初的日子里,博古和还没有能赶到西安(他们是在二十二日到的——编者注)。”也有论者认为:“是在24日下午才到西安。”因为有电报档案为证:24日晚19时30分,与博古致电中央书记处:“博、剑已到。”

《年谱》也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带银洋从西安返回保安是11月上旬;事变发生后12月23日才到西安;未提为何23日到西安的相关证据。

三,的回忆:1936年12月上旬某日“半夜,张学良突然走进我的屋里,告诉我说,到达临潼,不听我多次苦谏,你说怎么办?我想了一下,反问他说,你说怎么办?张学良果断地连声说,苦迭挞(法语的音译),苦迭挞!当即把这一重要信息报告党中央。”

范硕也撰文说,在广州的南湖宾馆访问过3次,自己承认在12月上旬的一天半夜,张学良已经提前向他透露准备扣留的消息:“考虑了好久,有个好办法,他来了,苦迭打,一一抓起来。”“我自己有电台,马上打电报给。晚上回电要我立刻回延安(应为‘保安’——范注),还要我向张学良借点钱。”范硕还说:“叶帅几次跟我们说都是在张学良公馆。张是派孙铭九请去的。我访问过孙,他回忆的时间(‘半夜’)地点与叶帅谈的相同。”

当年的警卫员范希贤也回忆说:“其实,在西安事变前,叶帅已知道张学良会发动兵谏,并及时把信息向中央汇报。”

的回忆也主要表达三个观点:12月上旬在西安;在一天半夜得知了张学良的“苦迭挞”;奉命向张学良借了钱后立刻返回保安。

上述三种主要观点相互矛盾,究竟孰是孰非,关键在于认定历史主要当事人回忆的确切程度。

电报史料的疑问

对于的回忆,一些电报史料似乎并不支持。

1936年11月30日,、致张学良电:“拟令再去西安一行,约一星期后成行。”12月1日,张学良复电“雨苍(即)兄来甚欢迎”。“12月5日,自保安电告张学良,他将于8日陪同王稼祥去西安转往新疆赴苏联治病,预计13日到达西安。”12月7日,《张学良致电》:“蒋来仍督剿匪,有要事待商,盼兄即日来此。”12月10日,、致电张学良,“12月9日才离开保安,最早也要在15日才能到达西安。”有论者认为:“可惜中共中央当时没有意识到其中奥妙,以致出发的日期反又因为一些并不十分要紧的事情后延了两天,致使等直到10日才离开保安。”12日夜12点、中共中央致共产国际电中说,“叶、王已去西安”。13日夜21时后,、又致电张学良:“稼祥、剑英早去霍师,候车接,或电霍师转送。”

上述系列电报史料表明,是在12月9日或10日才离开保安赴西安。因此有论者一再撰文认为的回忆只能“听之而已,信则未必”。更有论者认为的回忆“绝对是不可信的”。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尽管上述电报史料似乎都明确无误地证明是在12月上旬赴西安而不是返回保安,但这些史料却有两个关键问题无法说明:为什么直到12月23日才与博古一起乘飞机到达西安;和一起去西安的王稼祥又去了哪里。如果不能合情合理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就不能排除回忆的可靠性。

还必须指出,仅以当年保安发往西安的部分电报内容来质疑的回忆也值得探讨。由于目前所披露的只是部分电报,其内容也是节选或转述,更由于秘密战线的特殊性,研究者显然应该以人物当年所发生过的具体行动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才有可能去伪存真,最大程度地还原当年的历史真相。

从此点出发,可以发现当年有两项具体的行动可以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陪同王稼祥赴西安治病和向张学良借钱。

陪同王稼祥赴西安的确切时间

1936年12月上旬,陪同王稼祥赴西安治病是个不容置疑的具体事实。那么确认了王稼祥赴西安的时间,也就确认了的真实行踪。

王稼祥当时重病在身。据1936年7月到达保安,参与给王治病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中文名马海德)回忆:“由于病痛折磨和营养差,稼祥同志面色发黄,身体又瘦又弱。他伤口在腹部,伤口很大,始终未愈合,腹膜发炎,体温偏高。我看了非常吃惊,心想这么重的伤,居然能长征过来,要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啊,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那么王稼祥究竟何时去的西安?《王稼祥年谱》说:“12月初,王稼祥由贺诚、邹大鹏和一位交通员护送,离开保安,前往西安,准备经上海转赴苏联。”那么这个“初”究竟是哪一天?据当年红军总部负责通讯联络的二局政委伍云甫1936年的日记:“十二月三日,晴。前、后方二局全体人员会餐,领导讲话,谒毛、周、张、叶等首长,谈二、三局组织问题。”这就是说,12月3日尚在保安会餐庆贺会师,并听取伍云甫的汇报。由此可以认定,应该是在4日陪同王稼祥乘飞机去的西安,当天就通知了共产国际:“12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电告共产国际与中共代表团:‘此间军委及毛决请王稼祥同志为正式代表常驻你处并兼医伤’,‘王已赴西安张处’。”这份电报的节选引用显然隐去了陪同前往的的名字,因为另一份类似的电报可以佐证。12月12日24时,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书记处:“、王稼祥已去西安,恩来日内即去。”

或许不是凑巧,也在12月4日那天下午与张学良同列火车到达西安,并在火车上再次怒斥了张学良的和平建议。对此,时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负责监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晏道刚有比较详细的回忆:“4日下午一时许,蒋的专车到达临潼。杨、邵与我三人在月台上见张学良于列车刚停时便从蒋的车厢走下,面红耳赤,一面走一面对杨等三人说:‘我正被委员长骂的不得了,你们快上去,我在钱慕尹(钱大钧)车厢里等你们。’”

由此看来,4日半夜于西安听张学良的“苦迭挞”在时空、逻辑和背景等诸要素方面完全合情合理。再结合上述回忆的“晚上回电”与“借点钱”,也可以认定是在5日晚得到的指示,再向张学良借钱,因此应该是在6日从西安返回了保安。

向张学良借10万银元的确切时间

1936年11月上旬或12月上旬,奉命向张学良借了10万银元是个不容置疑的具体事实。那么确认了借钱的具体时间,也就确认了的真实行踪。

从的回忆看,向张学良借10万银元的时间是在1936年的12月上旬而非11月上旬。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11月上旬是否可能。

1936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急电莫斯科:“物质方面万分困难,特别是已经分文没有,又不能发票子,张学良那里也没有钱借了。”11月9日,中共中央继续急电莫斯科:“你们多延迟一天,则红军冻死饿毙者就多增加一人,此非革命之福也。”

如果真的如《年谱》所述,在11月7日或8日把张学良所给的10万银洋带回保安,中共中央岂能在11月8日和9日连续急电莫斯科要钱,又岂能说“已经分文没有”,更不可能说“张学良那里也没有钱借了”。由此可见,在11月上旬从西安返回保安时,不可能随身带着10万大洋。

排除了11月上旬的可能,再看12月上旬是否可能。1936年12月5日,急电莫斯科向王明催要汇款:“我们派人于本月十五日由西安乘飞机到沪取款,决不可使落空,八九万人靠此吃饭!”同一天,也在电告返回保安前“向张学良借点钱”时,还向杨虎城发出了借款信:“叨在抗日友军之列,拟向兄处暂借三十万元。除以十万元请兄处代购弹药外,二十万元作为给养被服费。如承兄慨允,请分期拨付。部队骤增,无米难继,不得不向兄阁下作庚癸之呼,阁下交友出于至诚,谅不固拒其请。”最后还特地强调“此款弹急需。”信中所述的“部队骤增,无米难继”,显然是指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人员骤增达“八九万”所引起的供应困难。12月初,、已经率部抵达保安。换句话说,在12月5日这天,保安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和不得不分别向莫斯科、杨虎城和张学良催款或借款。

由此可见,在12月上旬向张学良借钱10万的可能性远大于11月上旬。林伯渠远出迎接也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张、毛、叶三人同时寻求经费,真正到手能够救急的却只有。而感谢张学良立马给钱的那句“真是雪中送炭”,也由此得到验证。

因此,从陪同王稼祥赴西安与向张学良借钱这两件史实所发生的时间来看,的回忆不能不信。

当时如何快速往返于保安与西安

确认了陪同王稼祥赴西安与向张学良借钱的具体时间,最后还必须解决一个容易使人迷惑的时空问题,那就是何以能够在保安与西安之间快速往返,似乎不可理解。这是研究在西安事变中真实行踪不可缺少的关键,也是确认回忆可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按照研究者通常的思维定势,总认为当年红军的交通能力非常有限,只是铁脚板加马匹,在保安与西安之间的往来必定颇费时日。但如果了解到当时有27台汽车、一辆高级商务车与一架最现代化的波音飞机组成的交通线,紧密连系着保安与西安,对行踪的思考与理解就可能会截然不同。

当时西北地区非常贫困,交通极其不便,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保安更是闭塞。但在与张学良1936年4月上旬的肤施会谈后,保安开始全力打造通往西安的快速交通线。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帮助下,一条以众多汽车为主的陆上交通线建成。1994年6月15日,杨尚昆在参观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时回忆:“从延安会谈以后,张学良开始让他的部下给我们红军送装备,大概有27台车,从1936年的4月9号开始送,一直送到张学良搞西安事变前。”杨虎城也于1936年的6、7月间在肤施(延安)以南、离保安最近的鄜县秘密建立了配备卡车的交通站,一行赴西安就是从那里上的车。此外杨虎城在西安也有两个秘密交通站,其中一个“设在城隍庙西道院十七路军宪兵营营长住宅,同时也是一个招待所,但只招待需要特别保护和严格保密的客人,由该营营长负保卫之责。”那些车都是军用卡车,为满足陕北红军的装备、服装、食品、器材等急需品以及人员的秘密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必须特别指出,“刘鼎还通过东北军的关系,购买了一辆商用汽车,把经西安去苏区的人员先送往洛川后,再转赴陕北。”当时张学良、杨虎城已经开始给红军送卡车建立西安至保安的陆上交通线,刘鼎为何还要向张学良要一辆大型“商用汽车”?关键在于,所谓“商用汽车”其实是当时适用在西北各地往返的高级汽车,保证了西安与保安之间在当天就能快速直达。

卡车也能直达保安。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在采访时,记录了当年把张学良赠送的10万银洋运回保安时从卡车上下来的情景:“远远看到鬓发斑白的林老,站在寒风里迎接他,连忙从驾驶室里跳下汽车,迎上前去。”

此外,最出人意外的是,在保安与西安之间竟然还有一条绝密的空中航线,那就是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当时最先进的波音247型客机,时速248公里,航程776公里,载客10人,并还可装载181公斤的物品。

刘鼎是张学良美国飞行员的顶头上司,可以直接使用飞机。当时保安使用飞机尽管非常谨慎以利保密,但还是比较频繁的。如1936年6月,邓发前往苏联时,于9日从肤施飞西安,此后又与张学良一起飞兰州。8月25日,在致潘汉年的电报中提出:“为求迅速,要求李毅派飞机送你至肤施。”果然,在当时电报中化名为李毅的张学良就派出了飞机,把潘汉年立即从南京送往陕北。再如前述12月5日因为三军会师后财政吃紧,急电向莫斯科的王明催要汇款时表明:“我们派人于本月十五日由西安乘飞机到沪取款”等。

有了商务汽车,从西安到保安的三百多公里行程最多需要6、7个小时,如果从西安坐飞机到肤施机场后再乘汽车经鄜县到保安就更快。因此,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往往就会出现张学良的飞机,这是西安事变的一大特点,也是造成当时少数重要人物行踪扑朔迷离、研究者不明就里的一大原因。

那么王稼祥是如何去西安的?1936年10月,鉴于王稼祥病情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中共中央决定王稼祥去苏联治伤,为此曾打算借用张学良的飞机,直接送他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此事获得张学良的赞同,但是盛世才却不肯让张学良的飞机进入新疆。为此,于11月20日致电王明,希望通过苏联同盛世才交涉,解决飞机进入新疆问题。但是,仍未能实现。

王稼祥也回忆说:“这样到了西安事变以前不久,和党中央就派我利用张学良的关系,经上海到苏联治伤。”

无论是《王稼祥传》、《王稼祥年谱》还是王稼祥的回忆,都未提王稼祥是如何从保安到达西安的。毫无疑问,原先就准备动用飞机的中共中央面对王稼祥的病情与安全,决不可能放弃飞机而选择汽车。从西安返回肤施后的王稼祥在12月29日给和的电报中说“请电周速派机车来接。”这份电报表明王稼祥当时是乘飞机从西安到肤施的,因为肤施有机场,如果乘车就可以从西安直接到保安,大可不必再要转接。

的回忆同样没有说自己在西安事变前几天的紧急关头,是如何带着巨额银元从西安返回保安的。其实,也必定动用了飞机,不仅因为“苦迭挞”的计划十万火急,单是那10万银元又岂能在当时盗贼出没的陆路进行长途运输,更何况到西安后戒备森严。这样,《传》所述12月7日正在保安向政治局会议汇报情况时,收到张学良“即日来此”的急电,就是要当天到达西安,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不用飞机,岂能在4日从保安到西安,6日从西安返回保安,而在7日又从保安到达西安?

有飞机与越野车作为当年保安与西安之间的交通工具,使得的回忆就更为可信。

西安事变当天的在哪里

了解了当年保安与西安间的快速交通,对上述看似矛盾的系列电报就非常容易解读了:6日返回保安,7日应张学良紧急邀请又赴西安,其内容如今已不难想象。然后再赶回保安汇报,又于9号或10号飞赴西安沟通。10日给张学良的电报,说9日离开保安,最早也要15日才能到西安。这份完全背离事实的电报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巧妙地通知张学良必须在10日派出飞机到肤施接,又避免了授人以柄以防万一。在处理西安事变时非常谨慎,在《我的回忆》中说告诉他“所草拟的电报,处处给张学良暗示,要他坚决对付蒋,但在文字上不能裸的说出来,否则将来要留下痕迹的。”还说“要设法销毁一切同张、杨来往的证据。可能的话,也请张、杨方面毁灭这方面证据。”在事变前夕给张学良的电报自然更不能“留下痕迹”。至于13日21时给张学良的电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天苏联对张学良进行了强烈的公开谴责,中共中央必须保护正在西安的领导干部以防不测。此时的电报既是告诉张学良王稼祥与不在西安,又表示了对张学良的坚定支持,还能够试探张学良的态度。毕竟,张学良在13日下午对部属的公开讲话中已经把12日晨给中共中央文寅电中的“革命”变成了“兵谏”。

那么西安事变当天又在哪里?据《年谱》12月12日记载:“中共中央在向共产国际的电报中提出:、张学良、杨虎城组成三人委员会,为参谋长。”另据《西安事变大事记》12月12日的记载,中共中央于当日召开紧急会议:“派与张学良、杨虎城组织三人委员会。为参谋长,主持大计。”“组织以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及陈庆(原文如此,疑为陈诚)所属之蒋军参加的抗日联军,抵抗日本之乘机进攻。”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联军的决议当天就在西安得到了落实:12月12日,“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委会参谋团组成,孙蔚如、王以哲、马占山、鲍文越、何柱国、董英斌、李兴中参加,何柱国为召集人。”

时任东北军骑兵军军长的何柱国作为历史主要当事人之一,对抗日联军成立之时的回忆更为详细:“张将军调我为参谋团主任,会同东北军参谋长董英斌、西北军参谋长李兴中、红军参谋长策定作战计划,成立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这些史料表明当时身负“主持大计”重任的就在西安。确实,只要稍懂军事常识者都知道,军队临战时参谋长是绝不能或缺的,否则司令部就无法指挥。因此,中共中央绝不会在如此性命攸关的关键时刻任命根本不能及时到位的担当主持大计的参谋长。

据刘鼎回忆到达西安时的情况:“张学良在东楼门口等总理,见面后寒喧一阵就上楼。张说:‘你们饿了,快吃饭吧!’大家吃饭后走了,张学良同总理、叶帅、博古到其他房子里去谈话。双方谈完后,总理即刻向保安作了汇报。”

据张学良当年的政治秘书、参与西安事变核心机密的应德田回忆到达西安当天晚间的情况:“代表团到达后,举行了欢迎晚宴,在中间的大屋子里设置了一张宽大的长方桌子,张学良将军坐在北面一头的主位,周副主席坐在张学良将军的右面,同志坐在张学良将军的左面,其他各人依次就坐,我坐在右面一头荣陪末座。”

刘鼎与应德田这两位现场参与者的回忆也都明确无误地表明达到西安的当晚就在西安,尤其是应德田的回忆更是无可置疑。

《年谱》也透露了一则重要内容:“12月22日致电,对目前战略方针提出建议:估计时局将不能不出于战,我西北各军现已处于内线作战的状态,我们的战役应下大决心,集中全力夹击胡、毛、曾、关向南移动之师,西安可守之,否则准备暂时放弃。”这份22日发往保安的电报完全使用了西安守城人的立场、词汇和语气,与作为抗日联军参谋长的身份完全吻合。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7

青浦区香花桥街道内一涉赌游戏机房被及时取缔

4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对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池泾浜路88号动漫城游戏机房进行了突击检查,当场抓获涉赌人员胡某等25人,缴获赌资8000余元,机4台,经公安青浦分局审理查明,对被抓获的25人中的2名涉嫌开设罪的人实行刑事拘留,其余23名参赌人员被行政拘留。动漫城游戏机房被当场取缔。

针对近期不断有群众致信青浦区人大常委会反映他们的孩子沉溺于无证网吧、游戏机房,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等问题的情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燕平非常重视,对信件一一仔细阅批并对其中反映涉嫌的场所转公安青浦分局要求进行查处。公安青浦分局局长陈振华专门作出快速查处的批示,公安青浦分局治安支队会同属地派出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很快查明了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池泾浜路88号是一家刚开业的无证游戏机房,掌握了这里经常有闲散人员来参赌,甚至有学生也被骗涉赌、沉湎于此的事实,及时进行突击检查,一举铲除了这个以动漫城游戏机房名称作掩护的场所。

4月20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胡燕平主任主持召开了关于网吧、游戏机房管理及无证网吧、游戏机房查处工作情况座谈会,专题讨论如何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的长效管理。区政府办公室、公安青浦分局、工商青浦分局、区文广局、区教育局、区电信局、区文化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分别汇报了对网吧、游戏机房管理及无证网吧、游戏机房查处工作情况,就抓好长效管理发表了看法。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法规范有证经营场所、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还要积极研究、探索行政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涉及刑事犯罪的违法分子坚决予以打击,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管控实效。要积极探索疏导治理措施,结合青浦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研究包括网吧、游戏机房在内的文化设施的合理规划布点,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

香花桥街道无证游戏机房涉赌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中。公安青浦分局还将进一步开展深挖工作,通过查明游戏房租赁关系查清违法事实的源头,作出严厉惩处。公安青浦分局还将牵头相关派出所对各类网吧、游戏机房场所进行定期检查、交叉检查,一旦发现违法现象及时予以打击。

黄浦人大机关以“七个一”为抓手,扎实开展“黄浦精神”大讨论活动。区人大以“黄浦精神”大讨论为主题举行一次专题学习,前往兄弟区人大机关开展一次走访学习,过好一次专题组织生活,鼓励和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参与一次“黄浦精神”网络讨论,邀请人大代表召开一次“黄浦精神”大讨论座谈会,举办一次“我心中的黄浦精神”演讲选拔赛,参加一次全区“黄浦精神”表述用语公众评选。(孙霄隽)

普陀人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区人大常委会两次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后,又于近日召开第四次主任会议,听取区政府有关工作汇报,并提出从数量和结构上不断优化医务人员配置、切实落实同岗同工同酬、重视科研和培训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等意见建议,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较好效果。(龙伟平)

闸北人大调研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听取了区食药监分局、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负责人有关全区食品药品生产领域、流通环节、餐饮服务以及综合监管等方面的情况汇报,深入调研闸北区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后,与会人员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突出监管重点、开展联动执法、创新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引导企业自律等建议。(陆方)

奉贤人大形成议题审议前“一条龙”调研工作链。即: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听取汇报单位相关工作情况介绍——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形成审议报告。通过这“一条龙”的调研工作链,常委会学习了解了有关法律规定,掌握了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依据法律、依据本区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陈秀华、苏芳芳)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演意见“交锋”。4月18日召开的徐汇区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区国资委主任刘申生作完区政府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情况的报告之后,区人大代表樊提出一连串问题:“企业应缴的利润是否缴足?如何监督审核?企业上缴的部分中,单位是否有藏着掖着?如何切实落实考核指标,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刘申生主任主动作答,并坦承工作中的不足,表示将自觉接受监督,虚心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改进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高宏在会后点评:这场会议上真刀实枪的“交锋”,正是区人大常委会为贯彻落实《监督法》,提升常委会审议质量,提高监督实效所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人大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各方利益诉求的表达平台,让不同的想法在这里汇聚、碰撞、交锋,在人大的会议上,任何代表的发言都受法律保护,每位代表都能独立地发表看法。人大要善于运用民主讨论、民主协商的方式,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通过不同思想的相互交锋、博弈,最终达到理性认识、科学决策的目的。(卢义耀)

崇明人大高度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养老产业发展情况。截至去年底,全国老年人口比重为13.7%,其中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5%,而崇明地区老年人口比重更是高达27.3%。今年4月,崇明县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和财经工委分别围绕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养老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县人大常委会还举行了座谈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崇明县养老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总体水平不高,建议充分发挥崇明县“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一方面,要认真制定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尤其在政策上要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韩正市长要求,慎重把好关,在符合条件的重点地区先行先试,为缓解全市养老难题作出应有贡献。(杨绵宜)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8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今天我代表水利局就开展“大走访”活动情况作如下汇报:

3月31日县级召开了县农村农户“大走访”活动动员暨培训会议。乡县级联系领导同志庚暨召开专题部署会,对乡“大走访”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我局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和安排,根据县级会议和《活动方案》,水利局针对联系乡、帮扶村、结对村的“大走访”活动于4月2日正式启动,全程指派专人负责,专人跟踪督查。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走访”活动,水利局专题召开了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大走访”活动。经过会议,全局每一名职工都深刻认识到了,“大走访”活动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关于“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的工作要求和省州关于“回头看回头帮”的工作要求。每一位干部职工都参与其中,了解结对亲戚和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能顺利脱贫。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由于我局的特殊情况,结对帮扶的贫困村是乡南多村,但是结对认亲和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则全部在乡扎古村,扎古村也因特殊原因,自主搬迁到了、炉霍、道孚等地,这对我局开展“大走访”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1帮扶村开展“大走访”情况。

4月3日在乡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同努力下,在南多村召开了专题“大走访”工作部署会。在会后联合工作组分成3个小组,深入全村开展“大走访”工作,此次走访贫困村1个,贫困户9户、非贫困户22户,采集人员信息220人,家庭信息1271条(41条/户),采集2014—2018年脱贫户脱贫措施45条(5条/户)。

2结对村开展“大走访”情况

4月4日由乡党委、政府牵头,第一书记和结对单位干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分片区对外迁户进行“大走访”,我局指派专人到县对水利局结对的贫困户和农户开展“大走访”。召集散居在、炉霍、道孚等地的外迁户在县召开专门的“大走访”工作部署会。在此后的三天时间里,对外迁户逐一开展“大走访”活动,此次走访贫困户24户、非贫困户41户,采集人员信息445人,家庭信息2665条(41条/户),采集2014—2018年脱贫户脱贫措施120条(5条/户)。

三、认真梳理,对症下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慰问,使我们掌握了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结对认亲农户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次大走访中共计梳理出问题3条,(其中涉及两不愁三保障的0条,村五有的1条,户六有的1条,其他1条)。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9

1.实习同学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下,以助手身份参与工地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灵活运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实际知识。

2.实习同学要参与工地上一定的生产劳动,熟悉劳动技能,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培养劳动感情,锻炼操作能力,为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场有利学习条件,了解熟悉单位工程的基础、主体、屋面、装修等主要分部工程的构造与施工方案。

4.利用实习机会,就近进行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参观学习,以扩大知识领域。

5.施工阶段是把图纸变为建筑实体的关键阶段,只有弄懂图纸有关构造,才能组织安排施工活动。要求学生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做到熟图、识图、懂图。

二、实习的内容

1.了解、熟悉、掌握所在工地的施工组织设计。

2.图纸、实物相对照,看懂图纸,熟悉图纸变成实物的具体做法。

3.了解工程项目构造、使用要求、施工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

4.深入了解各种结构体系定位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沉降观测的操作方法。

5.熟悉、掌握所在工地新用材料规格、性能和施工方法。

6.熟悉了解所在工地施工机械性能参数、操作要求、使用方法、生产能力等。

7.了解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安全措施等。

8.参加学习图纸会审、工程技术交底、任务单签发等工作。

9.参加学习竣工验收程序步骤,了解竣工验收主要资料内容。

10.了解、熟悉施工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内容。

11.了解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12.了解、参加工程质量和安全检查及有关事故分析、处理等工作。

13.积极参加工地上分项工程实际操作,勇于接受工地上所交给的具体任务。

14.了解工长、材料员、技术员职责范围、工作方法。

15.了解项目经理部的设置、项目经理部的结构形式、项目经理部的作用。

16.了解项目管理、建设监理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事宜。

三、实习的方式与管理

1.继续坚持分散、集中两种实习方式。但要加强指导与管理,指导与管理机构由施工教研室全体教师组成,建工系统一领导,并设实习秘书,由白润山、王立军担任。

2.分散实习的同学要联系在三级以上施工企业三级以上项目工地实习。尽量选择框架、排架、基础、主体施工工地学习。分散实习同学要把联系工地情况在实习开始前提交(可邮寄)给指导教师,填表格式见附表

(四)。对不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将不予批准并通知学生(可邮寄),要求其重新联系或返校参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开始日期不得早于此信发出日(邮戳为准)。实习时间不得少于28天。实习结束离开工地时,必须写信向指导教师报告。此信发出日(邮戳为准)不得早于实习结束日。

3.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队统一安排、按时指导,负责指导学生实习的全过程。

4.实习时间安排。生产实习时间为四周,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分散实习可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选择连续的4周。实习期间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约2天):熟悉工地,熟悉施工图纸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文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工长或技术人员指导下拟定个人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内容可包括:了解工程项目概况、了解学习施工技术与管理、参加工地实际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等。

(2)深入实习阶段(约三周):深入学习施工技术与管理,参加技术或管理工作或工种劳动操作,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等。

(3)总结与考核阶段:首先整理总结实习收获,写出实习报告,并离开工地,约2天;然后返校准备答辩考试,参加答辩或考试,约2天。

四、实习的准备

1.建筑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在建工系领导下,由施工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

2.由施工教研室白润山、王立军同志任生产实习秘书,负责生产实习全面安排。施工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生产实习。

3.生产实习动员由建工系领导负责动员。阐明实习意义、目的和要求。施工教研室负责实习同志详细讲解生产实习组织与管理办法。这份工作安排在第六学期第8周进行。

4.施工课主讲教师,把分散实习有关事宜,要求在第六学期初通知学生,让学生提早准备联系施工单位。

5.实习的施工单位应是三级以上的施工企业,实习的项目应是三级以上的施工项目。凡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不得前往实习。联系不上实习单位的同学或家居山区的同学可返校参加集中实习。

6.施工课任课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发放联系实习介绍信。(见附录)

7.分散实习的学生,必须把联系结果按实习项目单详细填写,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把分散与集中实习学生人数根据附表(四)统计报实习秘书处汇总。

8.实习秘书编制实习计划、经费计划,指导教师外出检查计划,集中实习安排计划。

9.参加生产实习的教师由生产实习秘书安排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①实习资料准备,(印刷、下发、上报有关实习需要的各种表格及实习指导书、生产实习组织管理工作细则等文件)

②实习动员,施工教研室负责具体讲解实习指导书有关内容。

③编制详细实习计划,检查指导学生实习、借款等有关事宜。

④学生联系工地情况汇总、审批、复信。

⑤在第六学期末与本市实习基地联系,并落实实习项目。

五、实习的实施与检查

1.集中实习学生由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的施工单位联系,统一安排实习工作,并落实施工项目。

2.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组织每周一召开实习小组长碰头会,各组汇报一周实习情况,指导教师安排下周实习内容。

3.分散实习的学生,联系好工地后按要求向主讲施工教师回信,在信中说明施工单位、实习地点、乘车路线、工程概况、工地负责人姓名、实习计划(起止日期),便于指导教师审批检查。分散实习开始日期不得早于回信日期(以回信邮戳为准)。

4.分散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向指导教师回信,并备好工地评语、工地考勤等,结束日期、回信日期仍以邮戳为准,实习时间不得少于28天。

5.检查实习的教师,要检查学生实习日记,听取工地负责人的反映,并在学生实习日记上签字,返校后向实习秘书及教研室汇报检查人数、地点及对实习看法o

6.集中实习的学生接受指导教师随时检查,指导教师要坚持下工地检查辅导,解决学生实习中的疑难问题。

7.检查期间,如发现学生在规定实习期间无故不上班、不参加实习连续二天者,以成绩不及格论处。

8.学生实习过程中,不遵守校规违反实习纪律,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实习,并把有关学生情况报告实习秘书及系领导。

9.指导教师按实习秘书安排检查计划名单,分赴实习地点,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施工检查工作。10.实习教师,严肃认真地填写检查实习记录(见附表)。市内市外、集中分散实习都要填写。

六、实习的要求

1.严格遵守纪律

(1)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令、政策、学生守则和学习单位规章制度,不准酗酒,不准斗殴,不准游泳。

(2)遵守工地作息制度,按时出勤,不得早退、迟到和旷工。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事假,病假应有医生证明。缺勤超过实习天数1/3者,按未参加实习论;旷工两天者实习成绩不及格,旷工一天者实习成绩不能评为“良”,旷工半天者实习成绩不能评为“优”。出勤情况由个人认真填写考勤表,格式见附表(二),实习小组长或指导人负责检查。

(3)实习结束离开工地时,交还借用物品,向工地指导人员致谢、告别、并把办公室打扫干净。

2.写好实习日记

(1)实习日记是实习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实习前统一发给实习日记本,不得他用。要求天天写日记,认真写日记。实习日记内容可包括:工地概况,每天参加实际工作情况,心得体会,看到的施工文件摘录,资料积累,工地上的问题,自己提出的改进意见,现场施工方法,节点构造,材料的选用,施工机械类型、性能参数、使用操作要求,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实验成果,工地管理等。

(2)做到文字工整,图文详细,技术含量高。

(3)认真填写实习日记摘要表,填写内容主要为每天参加实际工作情况,包括向工地提出改进意见,为工地解决实际问题等。格式见附表(一)。

3.认真写好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在实习结束前根据实习及实习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整理出技术含量较高的实习报告。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1)工程项目概况。实习报告要写明工程结构类型、规模、占地面积、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工程座落、地形、工程地质,地下水位、冻结深度、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施工单位技术力量等。

(2)施工技术与管理概况。包括分项、分部、单位工程施工方案(顺序、方法、机械选择、流水施工情况、组织技术措施等),冬雨期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质量保证措施,监理工作的开展情况等。

(3)参加实际工作情况。包括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劳动操作、为工地解决实际问题等。

(4)专题报告。有关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工程预算、各种结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深基础施工、施工管理等内容的专题调查研究报告。

(5)实习报告一律用设计说明书用纸,用工程字书写,两侧留出1/10余量。

(6)插图用白纸铅笔绘制剪贴在实习报告上,如有较大插图可用8开纸绘制后与报告书一起装订。

(7)实习报告扉页为实习概况(实习报告摘要)表,格式见附表(一)。报告的封底为实习考勤与实习日记摘要表(附表(二))、实习工地对学生的评价用表(附表(三))。

(8)实习报告一律按装订线侧向装订并加封面,在指导书后附有统一封瓦实习报告的装订、卷面、绘图、文字书写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9)实习报告不要面面具到,要对某一二个问题写深写透。好的实习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可推荐到院刊发表。

4、实习的安全要求

实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安全是完成实习任务的保障。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实习前、实习中学生必须受工地、指导教师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组织,实兼任安全员。随时检查有关安全事宜。

(2)注意社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社会公德。保管好个人财物。敢于向坏人坏事做斗争。维护校风、校誉。

(3)女同学不要单独行动,实习期间男同学有照护好女同学的义务。女同学是重点保护对象。

(4)实习进入工地首先熟悉工地安全规章制度,熟知所在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同学问相互关照,严格遵守。

(5)进入现场一定要戴安全帽,穿不易打滑的硬底鞋,不允许穿拖鞋、凉鞋、高跟(>2㎝)鞋进入现场。

(6)高空作业脚手架上严禁打闹,随时注意头上、脚下,防止碰撞、扎脚、滑倒、跌伤,严禁踏踩探头板,防止坠落发生。

(7)注意饮食卫生,爱护身体,减少疾病。

(8)同学问要结伴同行,晚上按规定时间返回驻地。

七、工地对学生实习的评价

实习结束时,由工地负责人或实习指导人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习表现,给予真实客观评价,填写实习评语并评定等级,评价结果由学生带回附在实习报告封底处,评价用表格式见附表(三)。

八、实习成绩考核评定

1.“一管两式”实习考评是保证实习质量,完成实纲要求的主要措施。必须严格考评,才能促进学生实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考评的依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工地评语考勤,实习答辩或考试。实习答辩或考试成绩占40%,实习日记占20%,实习报告占30%,实习工地评语考勤占10%。

3.实习日记本统一发给,只准记录工地实习情况,不得他用。

4.实习报告,一律用设计说明书用纸书写工程宇字距、行距按规定要求书写。实习报告要求图文并茂,绘图符合制图标准,大图长边13(]Vl,小图长边6.5GVi,白纸上墨。实习报告一律用钢笔、圆珠笔填写。不得用铅笔抄写、绘图。

5.实习答辩,实习后全体学生都要准备,答辩时随机点名,答辩人数按每班约10%左右。

6.成立实习考评委员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教研室全体教师

秘书:

7.答辩的学生首先向答辩小组成员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工地评语、工地考勤四项材料。

8.答辩时间:自我介绍10分钟左右,答辩小组成员每人提出三个问题,提完后当场让学生回答。考评委员会中答辩小组分别给分确定成绩。

9.参加指导实习教师,认真审核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阅毕后要写出实习报告及日记的小结。

10.学生实习报告内容见实习指导书,但实习报告的扉页要附附表(一),封底要附附表(二)、(三),缺一不可。

11.每年十月中旬,由实习秘书将实习成绩汇总,报告教学秘书、教务处。

12.生产实习成绩考核比例分配:优占15%;良、中占65%;及格,不及格占20%。

13.实习秘书实习后写出生产实结,在教研室宣读讨论后报院系有关部门存档。

九、实结

1.各指导教师带部分学生去集中实习各工地进行答谢。

2.指导教师整理各种报销票据,由实习秘书汇总提交系领导审批。

3.实习成绩汇总评定。对不及格者报考评委员会认真讨论后公布。

安全生产回头看情况汇报篇10

安徽人民一次改革创新的试验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省委为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应对严重困难局面,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业体制改革试验――试行“责任田”。这项改革措施,为以后在全国全面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下了思想基础,创造了条件。

1953年春夏之交,我被调至安徽省委农工部、去凤阳县长淮卫镇试办安徽省第一个苏联式的“淮光集体农庄”,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完全按照苏联集体农庄模式操作,所办淮光农庄的党团、行政、财务、物资、劳动、分配等工作全由派驻农庄的干部分工包揽。后来,因1954年淮河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农庄由于大部分土地处在淮河岸边而被淹没,加上中央精神要改变合作化方法,集体农庄被迫停办。1955年春,我又奉命到肥西县烟墩乡试办安徽省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即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全部折价入社不分红),可是试点还未结束,就中途也停止了,原因是1955年夏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批判了邓子恢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要加快合作化的速度,全省1956年底即办成了高级社1.28万个,入社农户占80%,原定15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4年就完成了。这种急躁冒进“穷过渡”的办社做法,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突击杀猪、砍树、卖耕牛的恶果,造成1956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比1955年减产48.82亿斤。1958年,提出了“”、大搞化运动,在全国掀起大办钢铁、大办、吃大食堂,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简称“五风”),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1959年,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导致了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安徽省1959年粮食总产量实际是140.2亿斤,却估产360亿斤,征购70亿斤,占总产一半;1960年全省粮食又减至134.8亿斤,扣除征购、种子等,社员口粮严重不足,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等现象。在这样的紧急关头,中共安徽省委经请示同意,勇敢地试行了“责任田”。

安徽的“责任田”是上下结合的结果,既有省领导特别是曾希圣的智慧,更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安徽的一位老农向省领导提出一条建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位老农名叫刘庆兰,63岁,家住宿县褚兰公社光华大队,曾任农会主任,儿子有肺病不能劳动,社员见他生活困难,叫他去敬老院养老,可他自愿带领有肺病的儿子上山垦荒、种粮、栽树,向生产队缴纳非包产粮食。他1958年就上山搭建了茅草庵,砌起炉灶,自备铁叉、抓钩、粪铲、扁担、镰刀等生产工具,在山上垦荒种地,一干就是4年,共向集体无偿缴纳粮食4716斤(平均每年1179斤)。其中1960年,他向集体交纳了1473斤粮食,相当于所在地一个生产队一年的征购任务,而生产队没有分给他一分土地和下达任何生产任务,也没有提供生产费用,可以说完全是他自愿向集体缴粮做贡献,实际上是种没有“包工包产”的“责任田”。刘庆兰的情况,先是被公社副书记周立德发现,继而被省水利厅副厅长孙韵和(驻点反“五风”工作组负责人)所知晓,并向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祚荫汇报,张听后非常惊喜。于是他随即让孙韵和与周立德陪同上山去拜访这位老农。刘庆兰大胆地向张副省长提出一条建议:“依我看来,干脆把田都分给社员一家一户耕种,别在一起‘大呼隆’磨洋工了,若再糊弄下去,不要两年,恐怕连你副省长也得饿肚子了。”张祚荫听后深有感触,觉得应当把这个典型写个材料向省委汇报,他当即指示,并由孟亦奇(时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林业厅长)交代我负责完成这一任务。1961年2月,曾希圣从山东回安徽,途经蚌埠时召集会议,同张祚荫交谈了他设想搞责任制的想法,张立即向省委汇报了宿县这老农的建议,曾希圣听后当即予以肯定:“这位老农觉悟高,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责任到户来自群众的创造,应该推广。此后,曾希圣多次在会上表扬了这位老农,并在省委推行“责任田”的第一份文件中就提到宿县一位老农的建议,并成为省委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

曾希圣与安徽“责任田”

“责任田”是与曾希圣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安徽省的老领导王光宇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曾希圣是一位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十分强烈的领导者,又是非常爱动脑筋钻研问题的人。从1960年开始,面对当时的粮食短缺,他就想方设法在困境中找出路,他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摆脱农村的危急局面,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大胆地提出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及其奖励办法,简称‘责任田’”。1961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常委郑锐、张祚荫到山东济南向当时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汇报了安徽的严重情况,反映安徽各地出现严重的饿、病、逃、荒、死等问题后,曾希圣忧心如焚,寝食不安,觉得有责任回到安徽,与安徽人民一起渡过难关。他随即向中共中央和写报告,要求辞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务,回安徽同干部群众一起克服困难,战胜荒灾,扭转局面。

1961年2月14日上午,曾希圣回到安徽后,首先提议要加强农业责任制,当天下午即召开省委常委会,提出他设想的做法,大家表示同意和支持,但感到有风险。会后,他请示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柯庆施同意他先在每个县搞一个典型试验一下。接着曾希圣亲自抓试点,先后在固镇县曹老集和巢县合巢公社试点,为便于亲自领导,他又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张立治、赵岭俊、陆德生、周日礼等,直接到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实验,摸索出了“五统一”(即计划统一、包产部分分配统一、大农活和技术活统一、用水管水统一、抗灾统一)的经验。与此同时,他还叫省、地两级领导分赴各地试点,记得当时黄岩省长带领一班人(我是成员之一)到六安樊通桥试点,办法是“包工包产、定产到田,责任到人、超产奖励”;省委副秘书长兼农工部副部长张立治让省委农工部组织一个组(我是成员,负责搞材料)到宿县紫芦湖试点,办法是“包工包产、定产到田、全奖全赔”;后来省委综合这些试点的做法,概括为“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名称。为集思广益,他又

亲自召开领导干部、劳动模范、农民群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为避免风险和消除大家的顾虑,曾希圣几次向党中央和请示汇报,曾经两次获得同意实行和推广,一次是1961年3月15日上午,他向汇报试行“责任田”时,当即答复:“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曾希圣很高兴,立即打电话告诉安徽省委,兴奋地说:“现在已经通天了,可以搞。”再一次是1961年7月12日,从南方视察回北京路过蚌埠,通知曾希圣前往汇报,曾希圣连夜赶赴蚌埠,在火车上向汇报安徽省三级干部会议情况,并再次汇报安徽试行“责任田”的问题,当讲到“责任田”的主要好处和存在缺点时,听后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如果‘责任田’有好处,可以多搞一点儿。得到了的肯定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曾希圣推行“责任田”的决心和信心,推广的速度也加快了,到1961年底,全省实行“责任田”的有261249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91.1%。推行“责任田”的结果,使安徽农村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一年时间,全省粮食增产的数字,大大地超出了原来所期望的10亿斤,粮食总产量猛增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4L斤,增长40%,很快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让农民可以吃饱肚子,安心地搞农业生产了,农村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称赞“责任田”是“救命田”、“富民田”,“越干越有奔头,最好一辈子不要改变”。

安徽的“责任田”从诞生起就伴随着尖锐而又复杂的争论。其焦点在于搞“责任田”是不是单干、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是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起初,省委决定推行“责任田”时,社员群众绝大部分表示欢迎和拥护,认为搞这个办法,增产归己,可以多吃,不怕干部生产瞎指挥,不怕卖过头粮,可以避免生产“大呼隆”,分配吃“大锅饭”;但也有少数人(主要是单身汉、多子女户、职工家属等)担心完不成包产任务要赔产,会造成生活困难。干部有三种态度:一是热情称赞,认为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搞好生产,自己工作也省心;二是怀疑,承认能增产,怕“五统一”难搞好,只可作权宜之计,不是长久办法;三是反对,认为“责任田”是单干、倒退,违背集体化方向,思想上顾虑重重。推行“责任田”后,一些工厂来信说:工人不安心做工了,要回家种地包“责任田”;学校来信反映:学生不愿留校读书,要回家当劳力种田;部队则提出:军心不稳,士兵闹着回乡搞“责任田”,是“毁我长城”。反对的声浪迫使安徽省委只得写个综合回信稿,说明实行“责任田”的理由。

安徽推行“责任田”,也引起中央及华东邻省的关注和争论。1961年3月15日至23日,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当曾希圣在会上把《试行“责任田”的办法(草案)》送交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时,华东组的领导同志议论纷纷,持不同意见者居多,有人说“责任田”是“组织起来的单干”,有人称之为“农民向国家交地租”,还有人委婉地说,这是“回到分田的时候去了”。

然而,“左”的路线的领导者提得更高,指责曾希圣搞“责任田”是犯了方向性错误,曾希圣也因为安徽的“责任田”而受到无情的批判。

“责任田”在争论中只试行一年

当中共安徽省委根据中央精神作出改正“责任田”决议后,安徽各地不同意改正“责任田”,要求继续实行的呼声很大,这主要反映在安徽南北两个地方的两份《万言书》上,一份是皖南太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钱让能1962年5月给中央写了《关于保荐“责任田”办法的报告》,钱让能在报告中提出:“‘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合农村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六十条》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重要补充。有了它,当前的农业生产就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另一份是中共宿县符离区委会1962年7月写给中央的信,信中说:“我们全体同志,经过反复讨论,觉得在当前很难找出比‘责任田’办法更简单易行,更能有效增产,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办法,所以我们一致认为:‘责任田’办法是个比较好的办法。”信中最后还恳切要求党中央,继续让老百姓实行“责任田”。

“责任田”该不该改正的争论,还引起中央、国务院一些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也曾摆到中央召开的书记处会议上进行辩论。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1962年6月在安徽滁县地区嘉山县管店公社调查,看了两个生产队的麦收比去年好,听到农民都说“包产到户后,没有饿病了”后,曾写信向刘少奇、邓小平并中央书记处反映了这一情况。当书记处会议上讨论安徽“责任田”时,刘少奇在会议结束时讲了话,他要求华东局转告中共安徽省委:“对责任田不要下结论太早,可由中南局搞一个包产到户的文件,将来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时再议。”1962年春夏之交,陈云在上海、杭州等地考察,看了安徽“责任田”的材料后,认为“是非常时期必须采取的办法”。邓小平、邓子恢对“责任田”的态度更是立场鲜明,大胆支持。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说:“在农民生活困难的地区,可以采取各种办法,安徽的同志说,‘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话有一定道理,‘责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再试试看。”同年7月7日,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最终,安徽的“责任田”只试行一年,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在试行一年后的几个月内全部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