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6:57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问题;课堂教学;创新

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以应试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的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

(二)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连,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点分析能力。

(三)标准答案心态

历史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但是传统历史教学设定了一套价值观,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解释体系。这样,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也被抹杀,课堂上没有参与感。接受标准答案的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僵化;不接受答案的人,要么没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见却找不到生长和讨论的空间,使得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四)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体到历史学习,在于扩大学生的眼界,通过接触各种曾经发生的事件加深他们对人情事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新思路、新发展,做到以创新为基准,从而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法紧跟新课程理念的新思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情境模式。可以带学生去一些历史遗迹游览,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把握一些历史细节,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二、问题模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做开放性的思考。可以结合情境模式,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把学生设定成某个历史角色,让他想象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决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实现能力的扩展。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加深交流,坚持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心态而发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这一点对历史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历史教师也要坚持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新内容,能够抓住教材的重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另外,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个学科的内容都会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交叉关联的地方,做相关的引申,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他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到某朝代疆域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展示世界地图,做更加细致的讲解;讲到古代的乐器,可以结合音乐和社会知识,了解古人的音乐水平和礼仪风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坚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

(四)师生关系的创新

想要保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就要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老师讲授,学生吸收,老师管理,学生服从,这种关系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把学生当朋友,给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惑表现出来。二、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以权威压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才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雷建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9,(33):57-13

[2]付俊.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六字方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5):124-37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2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

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是,三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变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看看、记记、议议、想想、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历史课,决非一堂好课。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

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巨大超越。新课程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所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懂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无论如何,教学中要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

首先,教师要会“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若学生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都会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授课技巧和方法。这样,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多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尤其注重那些很有历史天赋的学生,也许他们在其他科目表现平平,但一提及历史变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教师就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还有,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教师的亲切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带给学生温暖和甜蜜。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并不是一味怂恿或赞美学生,该批评时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踊跃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要讲孔子,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最近有一部热映的电影叫《孔子》,希望大家去看看,了解一些孔子日常的生活。”这样大家觉得孔子就在我们中间,不再那么高不可及。

利用教科书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可讲解一些遗迹类插图、人物肖像图、历史漫画,从而避免教学中的枯燥。如讲解勾践灭吴时,可结合插图《越王勾践铜剑》来展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同样也应该坚持情感教育,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触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郑成功”时,可结合我国的现状,指出台湾从古到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如利用网络资源看电影,引导学生精读诗词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传授科学学习方法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进入初中以后成绩大幅度下滑,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致。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历史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重点在于记忆,那么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更重要。通过对优秀同行的学习,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记忆方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例如要记忆太平天国领袖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可以这样记忆:东洋(杨)消(萧)息(西),南风(冯)在北纬(韦)十(石)一(翼)度。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画直角坐标系。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有位老师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迹编成: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册封班禅,;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

顺口溜记忆法:如将清朝皇帝的顺序这样记忆: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在随着教材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着。但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没有变。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4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的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5

关键词:作业设计;基本技能;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而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而传统的作业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业的变化与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历史开放性强,涉及范围广,对作业的设计更应该加紧改革的步伐。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历史常常被视为一门“副”课,所布置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有效地设计作业,适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以下是我的一点见解。

一、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业设计强调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我们基本的落脚点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创造活动的知识上。从知识掌握程度来讲,这是为今后学习提供一个基本的起点。依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陈叙性知识,前者指做什么,后者是怎么做。在“词汇项目题”中,通过简述两个历史名词,巩固陈述性知识;接着,要求以固定格式再回答两个历史名词。这里反映了陈述性知识开始向陈叙性知识转化。例如,有一道关于中国人类起源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对原始人群生活的时间、地点、名称等的思考,从而引出劳动创造人之说。

二、作业设计有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了变化,从重学习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作业”中,作者可以提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感受历史的继承性和趋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领悟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性和史学本身的感染力。如在讲隋朝大运河时,可以联系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通过对隋大运河“3+4+5+6=1”趣味数学的提问,学生很快掌握了隋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这里的探究体现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注重了学生对问题自主分析能力和对知识再生、再创性能力的培养;渗透了对学生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作业设计有助于渗透情感体验

新课程目标提到并且强调了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以及随之而起的崇高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应该是“润物无声”,如盐入汤中,有味而无形。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教材。爱国主义的教育,如中国古代抗击外国侵略的戚继光、郑成功,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英雄的事迹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问题的形式提出,并加深学生情感的教育。

四、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历史思维

1.历史学科的思维

即表现为阐述历史的一般性思维方法,进一步则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和评价的逻辑思维;更进一层表现为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即“鉴往知来”的功能。创新思维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表现为学生能采用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采用的方法解决教学或生活中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灵魂。”有效的作业设计的最佳表现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和操守,对当今的你有何启示?假如你是抗战时期的青年学生,你会怎样支持抗日等,都是有创新思维的因素在内。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化,还能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2.设计口述型作业,让学生多“说”

重视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表达,教师都要加以重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内容中挖掘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学完辽、宋、夏、金、元这段历史后,可设计出:中华文明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请你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样的口述型作业,也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作业题,答案与内容相当丰富,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的精神,学生可以任意说出一个历代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功绩,并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设计手工型作业,让学生多“动手”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兴趣的,因此,在七年级时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如彩陶制作,让学生利用假期,用陶泥、面粉、橡皮泥等原料,模仿远古的人类制作他们的生活用具,加深学生对于远古人类生活的了解。又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鼓励学生动手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加深对该课知识点的掌握。

4.设计收集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

在历史课本中,有一个收集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课,因此充分结合该课,让学生网上搜索有关浦城的历史及听取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对浦城典故的讲述,让学生自行整理,包括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等方面的阐述,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印象,从而达到既有兴趣又教育学生爱国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历史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一个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机械地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新课程下作业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内容将更具开放性,给自己展现个性和能力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下,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巧妙地设计社会作业,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历史教师都会随着新课程一起茁壮成长。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6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因此,历史教学原则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替与时展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语文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也要进行创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和串联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灵魂源泉。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统帅。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尚未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及情感,提倡“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即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学生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探究和开发能力,实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形成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知识的传递途径是不可逆的,缺乏师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讲解“鸦片战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都能参加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指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言而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师生关系,建立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教师队伍。要进行教学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并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方法,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还要积极配合,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有条件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让历史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让历史教学不断的“新”,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从教学原则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性师生关系、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42.

[2]任斌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2012(19):114.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优化对策

G633.51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时代教育的理念,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初中历史的学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激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总结下来,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历史学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在考试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性让学生背诵相关历史条款,学生只知道背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也不懂得每个历史条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总体而言,当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方能实现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任务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新课改教学标准下的新课程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有如下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展开,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三、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时刻思考的心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再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教学时,学生已经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学生在正确认识汉武帝这一举措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上课时,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达成课堂和谐。历史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联系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正确的导向,应当善于寓教于史,教学举例尽量自然贴切,选择的现实必须与所讲历史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进而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课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通阅教材内容后,选取一些现实中能看到的如“猿人进化图”等素材。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然后各组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样,我就与学生一同成为整个教学情境中的一部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展现历史教学魅力。现代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征、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恰当的实际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探究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能够再现历史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交互学习、开放式学习,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例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在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时也有了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投影、电脑、录音等的演示,通过电视画面、剪辑电影、动态电脑及图片等使历史事件真实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现历史情境,扩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给学生营造和谐宽广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和表演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课堂结构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一轮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情境教w,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知道,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之一,之一试行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适应考试,而且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通过考试来确定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在死记硬背上面。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一、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开展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多方面联系性等多方面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性与纵向性,以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政治、经济的变更与联系等。所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那点历史知识,我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语文数学知识融会到历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才能适合新时代下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就要求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灵魂与精神所指,打个比喻来说,教学理念就展开教学活动的统帅。但是,由于我国初中历史由于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严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与影响下,还为真正意义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理念上开始进行转变与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从而建立一种自由、宽松、合作、探索性的新型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素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2011,09.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高效课堂;方法

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编排结构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立体化地向学生展示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历史进程,完全颠覆了传统历史教材平面化的编年体形式的编排结构,这也给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深感新教材内容多且难度较大,而高一学生生源减少,素质逐年减低,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把握不大,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自己十几年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从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抓住新授历史知识的精髓与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设计学生作业练习的方法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新课改的形势下,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和途径。

一、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任何高等的知识都是由基础的知识积累形成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温习巩固初中历史知识,而且更要熟悉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教材着重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一些历史基本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唯物史观和初步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必须做到与初中历史的主动对接,以初中历史内容为基础并要理论上提升。高中历史教师如果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了如指掌,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准确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授课时,就能从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入手,自然地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就用初中历史歌颂邓世昌的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导入甲午战争的场景,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二、抓住新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精髓

目前的新课改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并存,教师应该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研究历史教材,考虑到高中历史新教材将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遇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可能产生影响,显得内容多、头绪多,教师备课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始终抓住一个主线,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那就是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探索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始终用这个规律指导历史教学,一切就化难为易了。尽管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都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那就有所侧重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习洋务运动,主要放在让学生熟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工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在必修三中,“洋务运动”教学重点则放在论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突出了教学重点,分散了教学难点。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教给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模块链接”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目标,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着眼点,给学生一个金山,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课堂情景,把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动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带着一盒巧克力和一个麦当劳进了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我就用我们身边常用的东西入手,总结出跨国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充分表明我们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立刻形象地被学生牢牢掌握住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四、科学设计学生练习作业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需要注重一些细节,需要与初中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内容时,练习作业的重点已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重点是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重大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以及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带来的巨大优势,那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下载教学课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物、纪念碑、老区参观等蕴含的历史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薛庄抗日烈士纪念碑,了解哈哈腔剧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增加了历史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