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助理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8:29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审计独立学院

随着我国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专门化的发展,独立学院开设会计学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财会人员。审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应关注审计职业需求。下面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解析,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此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观点

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也称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定义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的。

(一)职业能力的要素

《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中认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等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这些都从个体投入的角度对职业能力作了要求。

(二)职业能力的层次

1.职业特定技能:应包括从事特定职业、岗位必须或应当具备的技能。如医生会开处方,会计师会做账、审计师会查账,特定职业有特定的技能。

2.行业通用技能:在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专业对应职业群有:会计、统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评估等。审计职业群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属性相同的审计职业群,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具备职业怀疑思维方式、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3.基本技能: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沟通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

从个体纵向发展看,可以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如科员、科长、助理、所长等,不同岗位对应职业能力层次要求会有差异,能力要素结构也有差异。下面通过实证调查进行分析。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2011年10月8日至2012年6月12日,收集了来自山西注册会计师协会网公开的招聘信息,对山西45所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信息中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查。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岗位调查情况。2011年19家,2012年26家,共45家。调查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理和审计助理岗位需求都处于高峰期,需求量相当大。这段时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校外实习工作。

2.学历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岗位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招聘单位的95%。

3.专业背景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人员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有明确要求的占66.14%。

4.职业资格。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资格方面,项目经理要求具备注册会计师资质的达93%。助理人员需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的科目中有3门成绩合格,或具备会计师职称者优先。

5.工作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较高,量化工作年限的达67%以上,有的明确要求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经历。对审计助理要求2年以上经历的较多。

6.其他要求。其他方面的要求主要在职业道德层面和基本工作技能层面的要求。包括: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能熟练操作使用word,excel等office应用软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强,有上进心;善于沟通,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能适应出差工作等。

可以看出,不同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侧重点不同。对知识的要求,基层从业人员(助理审计)集中在审计与鉴证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核算、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技术等。中层从业人员(项目负责人)集中在审计与鉴证、资产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高层从业人员(合伙人、主任会计师)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要求较高。对能力的要求,助理人员侧重操作层面实务技能,中层以上侧重风险管理层面。因此,独立学院应重视职业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课、核心课。

三、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培养职业后备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各高等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指南》为指导。《指南》明确了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应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实务经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是以专业素质为基础,而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方式获取,职业技能可以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务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取。构成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主体有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与企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知识。专业知识涵盖的主要内容为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设计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位的调查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注重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其职业晋升具有“阶梯式”特点,由审计助理、项目经理到高级项目经理、合伙人。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先从审计助理岗位做起,工作2~3年后,可带领小组负责具体项目,就有机会晋升。因此,高校开设审计课程,其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培养助理审计人员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重点院校应重视高层次职业技能的培养,独立院校侧重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从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可以看出,本科阶段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主,并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独立院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强化核心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为主。

2.课程体系设计应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为使课程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坚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理论教学围绕与职业技能、执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展开。独立学院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点,不必刻意追求课程理论体系完整性,按照本专业相应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在审计课程内容安排上,理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审计概念、基本审计知识,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等,学习后明白审计是什么,怎么做审计。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审计程序怎么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审计意见如何确定和撰写等,主要是解决审计怎么做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如对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事项进行判断,职业中面临的道德困惑应对思路等。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有效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教学。审计课程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考虑各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分项目实施。如果说会计工作是按会计期间循环,那么审计工作是按其所承接的业务循环。从审计流程看,起点是承接业务、接下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教学中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内尝试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真实业务事项的敏感度,促进其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激发对审计职业的热情。校内利用实验室手工模拟,利用电算化审计软件,掌握审计业务的流程以及基本技能,贯通相关会计、税法、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下按审计流程分别说明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知识性要点、技能性表现,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其一,业务承接环节:知悉业务约定书,判断是否承接业务,实物演示、案例教学。

其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判断重大错报可能性,讨论式、案例教学。

其三,计划审计工作:审计计划内容、要素,如何编写审计计划,模拟情景。

其四,实施工作: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格式、要求,如何有效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用实训手段,教会学生怎么做。

其五,完成审计:复核、整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决策,案例教学。

从职业能力层次看,业务承接、风险评估阶段对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知识层面要求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能力层面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较多;计划工作、实施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能力要求突出;完成阶段体现综合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

3.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注重过程评价。考核方式灵活,如实验报告分析、操作流程演示、计算机控制等。考核结果要能反映实践教学效果。考核项目与内容设置兼顾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操作,评价标准要考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成绩评定要分多档次,以激励学生动手操作。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教学体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专业建设应考虑毕业生就业职业定位、行业定位、用人单位定位、区域定位。课程建设应考虑从事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未来发展道路等因素。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应以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知识架构为指导,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王卿丽为硕士、高级会计师、教师;陆迎霞为硕士、教研主任、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aiCpa.Corecompetenceframeworkforentryintoaccountingprofession[eB/oL].(1999).http://.

[2]iFaC.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eB/oL].(2003).http:///.

[3]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本科教学 审计软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运用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模式的深刻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assistedaudittechniques,Caat)成为审计人员在it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计算机辅助审计属于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的核心要素,是21世纪注册会计师在胜任能力培养及维持方面面对的主要挑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知识和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来获得。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会计、财务和审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响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方面帮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课程定位、设计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如何推进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设置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概念、内容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概念界定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Computerassistedaudittools),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assistedaudittechniquesandtools,CaatYs)。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在2003年9月的第6号研究报告《it审计指南》中,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定义为: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维基(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它是利用计算机来使审计过程自动化或简单化的方法与技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指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的任何活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术语,它清晰地反映了计算机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即计算机是一个帮助实现审计目标的工具,它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且其应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比通常使用的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等术语要更加准确和贴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 陈伟等(2007)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划分为两大类,即面向系统的Caats和面向数据的Caats,前者用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程序或系统,后者则主要用于电子数据的直接测试。面向系统的Caats主要包括:平行模拟、测试数据、集成测试、程序编码审查、程序代码比较、跟踪、快照等。面向数据的Caats则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账表分析、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包括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和Benford定律应用等)。我们通常所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面向数据的Caats。相对而言,面向系统的Caats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更高,甚至要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达到程序员级别。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正日益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并且采用日益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传统的审计方法必须作出改变才能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一方面只有运用Caats,才有可能对某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搜集到必要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Caats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未来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弊端。在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碰到采用复杂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经常就会暴露出专业能力的缺陷。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财务主管曾向笔者透露,其单位采用了oracle大型数据库,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相当复杂,外部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连核心交易数据都接触不到,更别说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了。很多事务所由于很难招到掌握Caats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转而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这一现象已经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开设Caats相关课程很有必要。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我国不少高校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被安排在审计实验课程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笔者认为,类似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不仅如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将其完全作为一门上机实习课程并不恰当。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宜作为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基础课程后开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课比较合适。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的特征与流程;掌握电子数据的采集、转化与分析方法;熟悉主流审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及操作技巧;熟练运用审计软件执行查询、排序、重新计算、分析程序、抽样、底稿编制等审计工作。

(二)课程内容安排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多成例可资借鉴,可用的教材较为匮乏,加之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惟其如此,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应用环境,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才不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占40%,后者占6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

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数据的采集、转换与验证,包括利用SQLSever、access、Foxpro、excel等通用软件,以及利用专业审计软件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的方法;第三,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用友审易a465、鼎信诺V3.2、博科审计之星Ⅲ、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中审审易V3.0等;第四,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账表查询、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底稿编制等。

(三)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效果更好。如除分析程序以外的风险评估程序,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监盘、存货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适宜于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功能。同时,应考虑与审计实训、审计案例等课程的关系,不宜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曾于2001年了题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第1009号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其中规定了适宜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交易与余额的细节测试,例如,利用审计软件重新计算利息,或从计算机记录中提取超过某一金额的发票;分析程序,如识别不一致的信息或重大波动;测试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如测试运行系统的安装或配置,测试对于程序库的进入程序,利用代码比较程序检查正在使用的程序版本确属管理层批准的版本等;审计抽样,提取用于审计测试的数据;测试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如测试程序化控制的功能发挥;重新执行由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执行的计算。以上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老师应向学生讲解的重点内容,不仅要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还应有针对性地举例说明。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实施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应具备的条件 除了适当的课程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之外,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首先,必要的硬件设施。由于本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安排学生上机实习,因此必须有条件完善的机房和数量足够、配置符合要求的电脑。其次,专业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最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实务经验,精通审计软件的操作。第三,合用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反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精华和相关实务的最新进展。第四,适用的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审计软件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体现现行审计准则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既能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配套数据库应尽量模拟实际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或直接来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同时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在上述条件中,审计软件的选择及配套数据库的设计是值得重点探讨的内容,说它们能够决定课程的成败也毫不为过。这是因为审计软件的讲解及操作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实验室很难有财力同时购置多款审计软件,而课时限制又决定了不可能在同一课程中同时精讲多款软件的使用。所以,授课老师必须选择一款自己容易掌握的、功能足够强大且充分体现审计准则最新要求的审计软件。可供选择的审计软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务中实际使用的审计软件,包括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另一类是审计教学软件。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forwindows、iDea、auditexeel等,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则包括atB(accountantstrialBalance)、apG(auditprogramGenerator)、engagementmanager等工作底稿软件,Visio、aBCFloweharter等流程图软件等(吴琮瑶,2005,p221)。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审计软件的配套数据库也十分重要,必须是专门设计的。首先,必须包括至少三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审计软件执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分析程序等,实现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目的。其次,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错报环节,使得学生利用审计软件可以查找出这些错报,从而充分地体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追求计算结果精确无误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不同的。第三,必须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包括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规定应了解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非常关键的。第四,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归纳,不宜照搬现实中的企业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企业业务及会计数据可能过于繁杂而不具有典型性,而且某一企业很难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上都有典型的业务。

(二)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局限性 (1)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如前所述,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和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如有些高校认为自身定位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辅助审计不过是一种技能训练课,因此不开设该课程。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再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师资匮乏。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佳师资应具有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双重专业背景,同时兼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丰富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达不到。目前实际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要么是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审计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讲解,难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业课老师则由于欠缺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讲解审计专业知识,无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碰到那些特殊的技术问题,以及这些技术问题应如何解决。(3)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及配套数据库。目前,虽然市场上以有较多的审计软件可供选购,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软件则尚未产生,合用的配套数据库则更难获取。如某些主

流审计软件在设计时同时兼顾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要求,虽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但牺牲了专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因此他们需要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软件,而我国市场上这方面的软件很少,选择余地不大。又如绝大部分审计软件的基础数据直接取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库,数据源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录入的记账凭证信息。这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计算机检查某一账户的存在性认定,逆查程序只能到记账凭证信息。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进一步追查到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和实物,在教学过程中,则很难准备原始凭证和实物以充分模拟真实的审计过程。从理想的状态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学软件应由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高校的教学要求“量身定制”,但大部分高校都无法承受高昂的开发成本。(4)教材编写滞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材需要以典型审计软件的功能及操作描述作为主体。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中,经常以用友U8财务软件为基础。在审计软件市场,则没有可以与用友U8相提并论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这为相关教材的编写增加了难度。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不够普遍,出版商出于市场销路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出版相关的教材。这些因素导致目前市面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非常之少,而且在内容上很难跟得上实务的进步。如目前主流的审计软件,基本上每年都要升级到一个新的版本,新版本与旧版本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根据旧版本软件编制的教材很快就过时了。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审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审计学》,是培养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审计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要想将该课程给学生们“讲明白”、“讲懂”,不仅讲得逻辑上清晰、内容上丰富,且能够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紧密联系融会贯通,进而帮助学生第一在知识逻辑方面添加关乎审计的内容,第二在实践能力方面打下一个操作与运用的坚实基础,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总结与探讨多元化的讲授方法在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

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教师有必要不断总结甚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不断研磨自身的授课艺术,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凡玲.完善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2.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3.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4.郑丙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作者简介:

吕,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4

我们知道,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西方内部审计随着受托责任的逐步增加,内审人员从一名复核员,发展到一名分析评审员,再到建议促进员,不同的发阶段均有不同的要求与水准,如:20世纪30年代,组织管理目标为“职责分离,相互牵制,账目正确”,这时期的内审人员具备运用全面检查和试算平衡法,检查“账账、账证和账表”是否相符的能力;20世纪40年代始,组织管理目标发展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相分离且自成体系”,这时期的内审人员具备运用抽样审计法,分析评价内控制度完整性和健全性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始,组织管理目标发展为“构筑内部控制结构、框架”,这时期的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分析评估已实施的政策、程序与组织目标间的内在关联,确定不利因素的能力;21世纪组织管理目标发展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即全面风险整体框架形成,这时期的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运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法,围绕“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八要素,分析评估组织经营风险,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内审从监督到服务,从查错纠弊到价值增值,从账务合规到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的分析与评价,这个过程,我们暂且不究内部审计和组织间是谁推动谁,但应领悟能力与需求总相伴这个道理。

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现状

以合规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稳步推进内部审计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分析、评价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转变,稳步推进内部审计由监督向服务,直至组织价值增值,已成为国内内部审计实践的共识。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是指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内审人员。这层级的内审人员主要是各职能部门调配过来的,其中:懂会计、国库、发行业务的人员占比较大,懂计算机业务占比最小,趋于5%。中心支行内审人员是专职的,县支行均是兼职的,学历均达大专以上,初级和中级两档技术人员占比大,审龄集中于六年。每位内审人员均熟悉组织一个或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能熟练运用内审操作流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的成长主要靠审前培训和“传、帮、带”式的内审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与使用,主要通过整合式的绩效考评办法调剂人员,共同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已段造了一批优秀基层主审,打造了一批优秀内审项目。在人才引领实务,先进实务助推内审转型的过程中,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尚存如下消极因素:

重项目,轻管理。能围绕优秀项目质量考评要求开展各类审计,注重项目上档次、上水平,但内审工作计划的龙头作用尚未真正运作,全年审计任务仅仅围绕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按既定时间,摆布人力资源,缺乏对审计项目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对所辖被审单位的风险点与关键点,尚未做到胸中有数,审计项目结束后,整改跟踪检查举措不力,这对依据风险,有效、适时地开展内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因素。

重业绩,轻培育。为实现工作考核目标,工作任务通常锁定适合开展某项业务的“能工巧匠”,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全年工作目标,取得更佳业绩,缺乏中和长期内审人员培育规划与目标管理方案,人力资源呈现重复使用,倾于疲劳的现状。面对转型,有的内审干部呈现无所适从,裹足不前的工作局势。

重奖励,轻责任。绩效目标管理下的考核制度能充分调度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但忽略了内审责任人的追究。加之,基层央行内审资源整合尚未真正兼顾“效率和公平”,存在内审人员岗位职责不明晰,尤其县级内审待命履职,致使激励显失公平、职能定位不准,同级监督效力下降。再者,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偏差,也为风险埋了单。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淡漠内审宗旨的现象。

重微观,轻宏观。尚未真正跳出传统合规性审计的框框,仍处于为查而查,就事论事的审计水平,内审评价和建议尚停留在监督状态,尚未充分发挥内审媒介,对良好实务展开传播,将内审工作提升到组织层面或部门管理者层面,全面地、整体地、有联系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说,他们仍关心“查出哪些问题?”,尚未问及“如何处理、有何好建议?”内审参谋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评估现实意义

从1947年的《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到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乃至《2010年全球内部审计调查:知识共同体研究的要素》,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一直备受关注,“活力、知识更新和发展”成了当今焦点话题。针对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走势,结合基层央行内审现状,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开展评估有益于:

助推内审人员持续成长。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等级、阶梯式地界定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差找个人水平与整体平均水平、与最高水平间的差距,依据个人和组织实力,找准奋斗目标,在协调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前提下,努力提升执业水准,形成“比学、赶超、争上游”的自主学习氛围,自我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当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环上升与持续发展。

助推内审实务不断发展。跟进需求、推动需求。专业胜任能力评估,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开辟“试验田”、“试验基地”,通过调研、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以点带面,推动实务发展。同时,有助于内审管理人员整章建制,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好人、育好人和开发人,持续不断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保障内审独立性和客观性。打牢底线,降低风险。开展专业胜任能力评估,有助于内审人员将“敬业、爱业、乐业、勤业和精业”精神贯穿于内审工作始终,确保内审人员在“调查、检查、记录、评价和处理”环节,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忠于职守”,正确履责,拒腐防变,降低职业道德风险,铸就一支经得起监督的内审干部队伍。

助推内审职业化和国际化。接轨国际、接轨一流。开展专业胜任能力评估有助于加强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准则的学习与宣传,促使分工合作的作业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各环节受制于制度,运作井然、有条不紊。有助于找准职能定位,提升执业人员娴熟度,打造现代内审组织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机制,树立“第一时间,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提升组织对内审的期望值。

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评估方法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评估对象应包括部门负责人和一般内审人员。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和国内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将人员按“职称”标志值划分“准入人员、初级人员、中级人员和高级人员”四类职位,标出各级业务标准与要求,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质量评估法和环境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具体做法:

首先,对内审环境实施必要的评估。内审环境是内审人员能否保持续性专业胜任能力的前提,在开展内审专业胜任能力评估前应对内审部门管理理念和风格予以评估,审核岗位、权力和责任,内审工具、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制度和流程建设与执行情况,与同行业先进内审部门相比,界定整体工作水平、质量和人员素质,这类评估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年度出具评估意见书或接受五年一次的外部评估。

其次,对所在组织内控机制做出描述。以组织内控机制建设状况作为评估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背景资料,一是为寻求后续教育途径提供信息,二是为鉴定整体专业胜任能力提供参考,三是让内审人员及时了解组织业务发展、管理现状、控制点和风险点摆动情况,了解专业能力、组织需求和内审目标相互间的关联度,认清努力方向。这方面的资料取自于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和风险动态监测流程图。

再次,坚持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方法。内审人员按监督方式分为现场和非现场审计人员,现场审计人员可进一步分为审计员、主审、组长和督导人员,非现场审计可进一步分为档管员、非现场综合分析员和监督员。各岗位人员按技术职称,依据现场审计工作人员日志、现场审计工作小组点评、审计小组工作满意度反馈表和上级内审专业考核通报,与组织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考核相结合,由内审人员做出自评,经部门全体内审人员合议,界定“不胜任、基本胜任和胜任”级次,执行年度评估制,各级次应无指标限制,按百分制计分,60分以下应为不胜任,60~85分应为基本胜任,85分以上应为胜任。在量化评估标准时,准入人员应测重于“查错纠弊”的能力;初级人员应测重于“沟通能力、风险意识”;中级人员测重于“运用理论与技能开展综合分析和提出建议”的能力;高级人员测重于“指导与培训”方面;部门负责人应单设,评估应测重于“领导、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审环境营造,督导工作,任务分解、量化与目标实现的过程控制,人员的后续教育、晋级和加薪等方面”。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5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监督活动,其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审计工作仍以手工方式进行,“效率低、质量低、风险大”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在传统审计工作中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以一种集人类审计专家经验智慧和计算机智能技术于一身的审计工具来改变这种“双低一大”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客观上需要采用一套不同于对手工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设计、思考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人类的思维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如下的过程: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大脑根据已知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决策——人类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由此,科学家们认为,计算机也可以用其各个部件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过程:计算机输入设备接受外界信息——中央处理器根据人类编制的智能处理程序进行运算,得出结果——输出设备显示运行结果。这一过程是计算机通过执行相应的程序来完成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基本模式。

一般来讲,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解释、预测、诊断、设计、规划、监视、修理、指导和控制等。随着人工智能整体水平的提高,专家系统也不断获得发展。目前,高性能的专家系统也已经从学术研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研究。

二、审计专家系统

审计专家系统(auditingexpertSystem)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与普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同的是,它利用人工智能的原理,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与推理,作出相应的判断,提出审计建议及线索,以供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审计,从而得出审计结论。建立审计专家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进而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目前我国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一方式,在对一些经营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的单位进行审计时,尚能应付。但在对经营业务量大的企业进行审计时,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过大,从客观上制约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若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就不可能做十分详细的审查,无形之中提高了审计风险,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审计专家系统正是利用计算机迅速准确的特点,辅以审计工作的判断推理过程,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从而有效地解决“审计效率——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审计专家系统在面对大量审计证据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广泛详细的计算与核查。而审查样本的数量与审计风险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审查了充足的样本,就能相应地降低审计风险,得出更准确的审计结论,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专家系统的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和完善工作底稿阶段。每一个阶段,系统会自动地根据审计人员事先所选择的要求和系统数据库中所存储的相关知识,分若干个推理判断的步骤,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会自动地查找出所存在的各类错误、舞弊、异常数据和变动及其他不利于企业经营的情况,再以列表或审计意见初稿的形式向审计人员列示。而在每一阶段,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的人机对话界面对审查情况进行监控。

构建审计专家系统,首先就要构建系统的知识库与推理机。知识库要将各项审计专业知识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审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以供推理机在进行具体审计工作时调用。这些知识是目前可能获得的所有审计依据,包括:以《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为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更应包括审计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审计经验。知识库中储存的信息,可以通过知识库管理子系统的人机对话界面得到人类审计专家的进一步确认,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定期更新。推理机是根据系统知识库的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包括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分析与判别,得出其是否合法合规的结论,并在指出错误纪录的同时对其可能发生的财务不利情况进行预警。所以,推理机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系统能否顺利地执行人工智能功能,推理机起到了决定作用。

三、可利用的现有计算机技术

构建审计专家系统可利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有:数据库系统、集成电子表格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1.数据库系统。可作为构成审计专家系统知识库的重要部件。目前,数据管理技术已步入数据库管理阶段。具有以下特点:数据结构化,易扩充,独立性强,并具有多种数据控制功能。在审计专家系统中,知识库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审计专家系统执行审计程序的依据就存放在知识库中。从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看,数据库系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保证存贮数据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适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对数据库的运行、扩充和维护实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审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加完备。

2.集成电子表格。可用于辅助审计,编制审计表格、调整分录、试算工作底稿,进行财务与效益分析及分析性复核。同时还能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以便进行效益审计,或能按指定的条件,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电子账户进行查询、分类、排序、汇总、统计等处理,对相关文件进行核对、检查等。集成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尤其是一些统计分析功能使推理机所承担的汇总、统计、核对、分析等多种职能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审计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化。

3.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是近几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在进行审计时,网络技术可用于计划和实施完成等各阶段。计划阶段,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进而制订相应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审计系统在检查财务资料时,可经授权后越过防火墙,利用网络技术直接查询企业的经营资料,如凭证、账簿等。同时,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审计系统还可以经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向第三方要求验证。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能使审计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高效。

四、审计专家系统的模块体系

如上所述,审计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思维进行审计的过程,分为初始化、实质性测试和完善收尾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细分成若干个步骤,由此组成了审计专家系统的逻辑模块体系。所谓的“逻辑模块体系”是与系统的“物理模块体系”相对应的,是指系统完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所需要运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总称,每一个阶段或步骤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发挥就决定了建立审计专家系统的尝试能否成功。而后者则是指为了完成这些功能,系统所需要具备的物理条件。

为使审计专家系统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首先就要构造相应的部件,也就是要根据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原理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块体系。一般地,作为一种模拟人类专家水平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如下图所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部件:(1)知识获取环节(KnowledgeacquisitionRole),用来选取知识源,保证知识的一致性使系统的知识得以不断的更新与补充;(2)知识表达环节(KnowledgeRepresentationRole),运用各种表达法,解决内码转换问题,使信息在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得以沟通;(3)知识库(KnowledgeBase),包含各种案例、规划、策略等信息的结构化数据库,是系统执行人工智能功能的基础;(4)知识库管理子系统(KBmanagementSubsystem),是知识库操作,与其他部件进行联系的桥梁;(5)推理机(Reasoningengine),专家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根据程序,推断出问题的可能解;(6)解释环节(interpretativeRole),对推理机得出的解进行内码转换并传输。

系统的知识表达环节是联系审计专家系统与外界信息的桥梁。人类审计专家的知识和审计时遇到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表达环节才能被系统接受。知识表达环节起到了接收与传递的作用。

系统的知识获取环节并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传输接口,还应具有知识的收集、检查和精炼的作用。人类审计专家输入到系统的知识也叫“生知识”,这样的知识系统不易直接采用,它可能还包括了冗余成分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知识获取环节不仅要通过知识表达环节“获取”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一致性检查、冗余度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将“生知识”化为“精炼知识”,这样才能进入知识库为推理机所利用。

知识库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化数据库。主要用于存贮专家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财政纪律、会计原理等,不仅来源于审计专家,还有各个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等。与知识库相结合的是知识库管理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其实是由一系列知识库的操作命令程序组成的。这些操作命令主要包括:知识库的读写与更新、知识的存贮、查询和维护等。审计专家系统的其他部件与知识库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人机对话功能的实现,都要通过知识库管理的子系统。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审计课程;培养方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1-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北京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审计人才。

但是,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设置并不普遍。鉴于此,北京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审计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实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因审计专业的开设不具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进而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系统分析,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设置情况

为了解审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对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15年,全国共有166所高职院校开设审计专业,其中,辖内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的省市为北京、海南、宁夏、天津;其余省市均有2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尤其是江苏省,有22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为全国最多。

综合上述招生情况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高职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较少,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所高职院校招收审计专业学生。可见,较少的审计专业设置将无法满足未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审计人才需求。所以,增加设立审计专业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设置审计专业高职院校少,在审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各项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时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二、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设计

为研究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本文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于2015年11月开始,12月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2016年2月完成数据整理和统计。因本次问卷拟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度。为提升调查的可靠性,调查对象选取高职院校会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共计25名,其中,教龄15年以上的占60%,15年以下的占40%;硕士学历占60%,本科学历占32%,博士学历占8%。

2.调查内容与方法。围绕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两个方面,分别向25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

三、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1.北京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取决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问卷调查首先集中在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分别为76%和88%,而将政府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仅为36%,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

2.高职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本次问卷将审计专业课程划分为会计知识相关课程、其他知识相关课程、审计主干课三类,并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1)会计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会计相关课程是审计课程的基础,那么,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怎样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本次调研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相关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达到总人数的100%、88%和72%。另外,仅有8.00%的教师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列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必备课程。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2)其他知识相关课程设置。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所以,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其他知识的课程设置,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3)审计相关课程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是审计专业设置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调研的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00%的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审计主干课程框架包含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占比最大;20%的教师认为除上述两项课程外,还应增加内部审计课程;其余选项较少。可见,审计主干课程框架最重要的内容应是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四、对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对高职审计专业设置的意见,从而,明确了高职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审计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为:

1.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方向。目前,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三个。高职院校设置审计专业,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传统审计专业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培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内部审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方向。

上述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与未来北京地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另一方面与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致。目前,高职审计专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

2.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明确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科学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学科,需扎实的会计基础,也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所以,本次问卷对审计、会计、其他三类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三项结论:一是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二是高职审计专业其他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财务管理课程、风险管理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审计主干课程框架首先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审计工作既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又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操作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审计等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为社会培养审计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2]杨东平.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张天舒.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4]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02).

theanalysisandadviceonCurriculumofauditingmajorinBeijingVocationalColleges

JiaXin-miao

(Beijinginstituteofeconomicmanagement,Beijing100102,China)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7

一、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公诉的必要性

1、揭露和证实犯罪所需。当前犯罪日趋智能化,犯罪手段愈来愈狡猾、隐秘。检察机关查办的一些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利用自己谙熟的某方面的专业知识,采用极为隐蔽的手段作案,很难被发现,即使侦破了,其也会利用专业知识百般狡辩。技术人员出庭协助公诉,可以对狡辩作出有针对性地批驳,从而达到证实犯罪的目的。如,我院办理朱某贪污案。朱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利用专业会计知识,以无据记帐的手段直接侵吞公款6万余元,加之其故意制造帐目混乱,只能以会计理论上予以认定。法庭上被告人拒不认罪,我院司法会计在出庭协助公诉过程中,利用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有力驳斥了被告人的狡辩,法庭最终采信了公诉方提供的证据。以贪污罪对其作出了有罪判决。

2、法庭辩论所需。当前辩护律师来源广泛,许多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人员通过了律师或国家司法考试,从事律师工作。如一些经济师、会计师,他们从事律师工作后,既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又有较高专业知识,在他们出庭辩护的案件中,当他们对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性证据,提出质疑各反证时,仅让主诉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显然是不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应答。这不仅影响公诉人的形象,而且也将影响法庭对证据的采信。而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出庭,就能够地对辩护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如舒某等三人致人死亡案。被害人聘请了国家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为其辩护,运用其熟悉的法医知识,对被害人死亡提出是被告人殴打所至,进而提出改变定性的辩护意见。我院法医在协助公诉过程中,运用法医知识,对辩护人的意见进行了科学地反驳,我们的公诉意见得到了法庭的采信。

3、解决鉴定混难所需。当前我国机构林立,常常一个案件出现几次鉴定,得出多个鉴定结论,有时甚至于对一个基本事实,出现多个结论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这样,主诉检察官由于不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自己采用的某个鉴定结论,阐述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性意见,必将影响公诉效果。而指派技术人员协助出庭公诉,就可以使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优势,阐明检察机关采用的鉴定结论的科学依据。

二、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公诉的可行性

1、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支持公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刑诉法实施细则第三百二十八条规定“提起公诉的案件,除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不派员出庭的以外,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第一审法庭,支持公诉。公诉人应当由检察长、检察员或者经检察长批准代行检察员员职务的助理检察员一人至数人担任,并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人民检察院内设的检察技术人员,首先是检察人员,他们都有具有检察员或助理检察员的法律职务,所以检察技术人员具有出庭支持公诉的资格。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出庭公诉,是于法有据的。

2、充分利用了技术资源。检察技术人员大多是高等院校毕业分配进入,或是从其他单位中具备某一专长,具有一定的中高级职称中的技术人员中选调的。他们或经过系统高校教育,或是经过高等教育后又从事长期的专业技术实践工作,专业知识相当娴熟。进入检察机关后又都经过了某一门类的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成为既精通某一技术门类的专业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检察机关不可多得的多面手。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了对人身伤害医学鉴定有争议需重新鉴定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样检察机关的法医只从事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涉及人身伤亡的鉴定,对公安机关侦查的伤害案件,只能进行文证审查,而不能重新鉴定。这样法医的工作量就有较大程度减轻,导致技术资源闲置。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出庭,也是充分利用了检察机关的技术资源。

3、加快技术向战斗力转化,全面提高了公诉水平。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公诉,必须首先参与审查案件,对技术性的证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甄别,发现证据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完善。其次,在出庭过程中,检察技术人员可以有力揭露被告人利用犯罪手段的隐蔽性,阐明控方提供的技术性证据的审查过程和采用依据,增强法庭采信的决心。再次,检察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可以及时地批驳被告人的狡辩,对辩护人提出的反证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保证公诉效果,提高公诉水平。

三、检察技术人员协助公诉实践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杜绝“自鉴自诉”现象。检察技术人员是本案的鉴定人的,不能出庭协助公诉,不能违反刑诉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检察技术人员的协助公诉水平。实践中,我们一是组织检察技术人员跟庭观摩,庭后由主管检察长组织主诉检察官、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评议,学习主诉检察官的出庭经验和辩论技巧;二是组织模拟法庭,让技术人员同主诉检察官进行诉辩对抗赛,锻炼检察技术人员的庭上应辩能力和辩论水平;开展技术鉴定示证、质证对抗赛,让每一名技术人员分别担任审查方和鉴定方,提高技术人员对技术证据的审查能力,使技术人员能够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支审查技术性证据。三是组织检察技术人员出庭担任书记员,使其亲身感受实庭气氛,了解和熟悉庭审程序。通过这三个步骤使检察技术人员积累一定的出庭经验,为协助公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8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71-02

《审计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不理想。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现状,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如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中《审计实务》教学现状

《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满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恰当。审计理论部分包含了审计的本质目标、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方法等内容,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大多选自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或者是摘自审计准则,因而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如果难度和深度把握不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审计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将理论部分的教学难点予以化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审计工作缺乏了解,学校实训教学条件有限,开展实践教学举步维艰,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师资队伍单薄。《审计实务》课程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学资源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一直以来都略显单薄。很多高职院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仅有一至两名专职教师,其他皆为外聘教师。《审计实务》课程需要任课教师除具备深厚而丰富的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财务报表审计实践能力,而且,该课程理论部分深奥晦涩,学生难以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化解教学难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实践经历。由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会计专业很多教师虽有足够的理论深度,但缺乏必备的实践技能,因而尚未形成雄厚的教学团队。二是教材教具贫乏。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教材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内容详尽,从理论教授和实务讲解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但是,为了满足新课程定位对《审计实务》教学的高标准和新要求,亟需针对交易循环这一实务操作部分,进行大量的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演练的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开发。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审计工作不像会计工作那么为人所熟识,学生感受不到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因而对《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审计作为会计专业高年级课程,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欠缺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没有成就感。这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实务操作缺乏。学生对实务部分的了解主要依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和操作演示,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二、《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审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从理论上讲,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升华;从实践上讲,是会计技能的综合应用;从学生就业角度来讲,有益于拓宽就业渠道。但是,由于审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多年来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差。因此,分析审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审计课程必须解决的课题,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

三、《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审计实务》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财务审计人员,能够按照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实务》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计工作操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整合

如果将财务报表审计作为总的教学任务,那么按照审计工作流程,可以将审计课程所学内容分解为以下几项具体任务:

1.业务承接。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委托事项沟通、业务承接评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编写审计计划。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制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编写审计计划。

3.执行审计程序。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各交易循环审计。

4.审计终结。具体包括的内容有:编制试算平衡表与调整分录汇总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既定的学习任务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并汇总审计差异、出具审计报告。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微课、教材、实训等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实训作业法等项目化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审计实务》课程应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将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来源于作业和试卷成绩,实践能力考查成绩来源于课堂表现、学习任务的参与程度和实务操作成绩。另外,要将老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条件

1.师资配备:专任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职业资格或相应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兼职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为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

2.实训条件:校内设置会计、审计仿真实训室,配备适用的教学软件和审计实训资料。校外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审计实训的见习岗位。

3.教学资源:除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案、ppt课件外,还应开发视频网络教学资源,如经典案例、专家讲座等。

四、《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提升课程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一方面应认识到审计课程是对会计各门核心课程的综合运用,学好审计,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学好审计,在工作岗位上将大有作为。与审计相对口的岗位有稽核、内部审计、审计助理等,这些岗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学生有扎实的会计基本功,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完全可以走上这些岗位,在实践中再加以磨练,就可以胜任。所以,有意识地强调审计课程的意义,明确课程目标,提高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这是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审计课程目标是培养适应审计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审计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能力有哪些,然后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课程按照审计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过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三)开发教学资源,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所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化解理论教学中的难点,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实践技能。所以,应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模拟会计事务所真实情景等教学方法。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的。因此,模拟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所需,应当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全套的会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实践教学指导用书,甚至教学用的相关软件等设施。只有开发出这些教学资源,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练来深切感受审计工作。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四)积极搭建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台

相对于校内学习,通过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所以搭建企业实习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到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会计师事务所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员工流动性较大而且每年年报审计期间,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人员,这就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利用这一机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搭建这样的实习平台,不仅会使学生受益,也有利于提升老师的职业素质,更好地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兰,魏晓兰.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9-41.

[2]杜仙玲.高等职业院校审计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研讨――基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审计课程改革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49-52.

[3]吴韵琴.高职审计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J],2012(36):62-64.

(作者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9)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判断;质量;重要性;影响因素;改善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81-0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把我的基础上,判断识别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集中审计资源于相应的实质性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到可接受水平,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审计判断,又称审计职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下,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现有职业规范的框架下,做出的分析、估计、选择和认定。

1审计判断的重要性

(1)审计判断质量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的全过程。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定、样本的设计和选取,还是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水平的评估,这都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直接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发表,影响审计的质量。

(2)职业规范起原则性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只是给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供了一个指导、约束、辅助决策的框架。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人员要运用专业素养灵活地判断、分析、解决新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判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复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对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企业为达到上市、保牌等各种目的,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比较普遍,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增加了审计判断的难度,为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和审计风险的降低,审计判断显得更加重要性。

2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审计主体层面

(1)审计人员的经验。

张继勋等(2008)以判断共识、稳定性和自我洞察力作为审计判断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一般任务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有经验者的共识显著高于无经验者;而在高级任务的分析程序风险评估中,有经验者的共识和稳定性明显高于缺乏经验者。

(2)专家效应。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注重特定领域行业专家的培养和引用。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审计判断,有效提高了审计判断的质量。

(3)锚定效应。

杨明增、张继勋(2007)采用实验方法对锚定效应检验发现,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判断中运用了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查阅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4)框架效应。

杨晓磊等(2009)提出审计判断和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财务数据的表述方式不同会改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不良的框架效应会降低审计判断的质量。

2.2审计客体层面

(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从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环境状况的可获得程度和复杂程度会影响审计判断的质量。

(2)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情况。

客户连续聘任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则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的了解和熟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明显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2.3审计环境层面

(1)审计技术。

西方国家对于审计判断辅助工具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而我国尚不普遍。借助与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审计人员能有效克制审计判断中的主观倾向,促使自身运用恰当的判断方法。因此,审计判断辅助工具身审计技术的应用,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2)集体决策模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是由团体协作完成的,多数的审计职业判断是由集体决策确定的。我国的三级复核制度是集体判断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决策模式,是审计师个人判断基础上的多层次判断,使得结论更可靠。

3改善审计判断质量的建议

3.1审计人员层面

(1)注重专业知识与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

审计准则等相关规范、审计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后续教育,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和积累专业知识和行业特殊知识。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阅读大量的审计业务档案、参与审计判断的实践,获取审计判断的实践知识和经验。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人员以独立第三人的身份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合理保证其不存在重大错报,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3)加强行为心理学的学习。

审计人员的性格、思维会影响审计判断的效果。通过学习行为心理学,审计人员的观察、协调、思维等能力得到提高,对判断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能有更好的认识,能有效克服不良的框架效应等。

3.2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积极开发审计判断辅助工具,提高审计技术。

在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鼓励运用已有的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协调好成本和效益;并且积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经验,组织专家开发审计判断辅助工具,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2)充分发挥集体决策和专家判断的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团队协作的效应;不断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各人员的责任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发挥集团判断的优势;注重行业特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得审计判断更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管理机构层面

(1)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规范。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存在会计造假和盈余操纵等现象。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惩罚措施及科学的激励制度。同时,加强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和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审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实用性,明确化和相对稳定化,给审计判断提供完备的指导。

(2)适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因为虚假陈述行为而被判需向投资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例还很少。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适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降低公众的诉讼成本,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64-71.

[2]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9):72-75.

[3]张锋.改善审计判断效果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64-65.

审计助理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判断;质量;影响因素;改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把我的基础上,判断识别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集中审计资源于相应的实质性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到可接受水平,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审计判断,又称审计职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下,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现有职业规范的框架下,做出的分析、估计、选择和认定。

1、审计判断的重要性

(1)审计判断质量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的全过程。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定、样本的设计和选取,还是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水平的评估,这都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直接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发表,影响审计的质量。

(2)职业规范起原则性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只是给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供了一个指导、约束、辅助决策的框架。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人员要运用专业素养灵活地判断、分析、解决新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判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复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对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企业为达到上市、保牌等各种目的,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比较普遍,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增加了审计判断的难度,为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和审计风险的降低,审计判断显得更加重要性。

2、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审计主体层面

(1)审计人员的经验。

张继勋等(2008)以判断共识、稳定性和自我洞察力作为审计判断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一般任务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有经验者的共识显著高于无经验者;而在高级任务的分析程序风险评估中,有经验者的共识和稳定性明显高于缺乏经验者。

(2)专家效应。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注重特定领域行业专家的培养和引用。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审计判断,有效提高了审计判断的质量。

(3)锚定效应。

杨明增、张继勋(2007)采用实验方法对锚定效应检验发现,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判断中运用了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查阅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4)框架效应。

杨晓磊等(2009)提出审计判断和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财务数据的表述方式不同会改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不良的框架效应会降低审计判断的质量。

2.2审计客体层面

(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从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环境状况的可获得程度和复杂程度会影响审计判断的质量。

(2)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情况。

客户连续聘任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则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的了解和熟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明显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2.3审计环境层面

(1)审计技术。

西方国家对于审计判断辅助工具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而我国尚不普遍。借助与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审计人员能有效克制审计判断中的主观倾向,促使自身运用恰当的判断方法。因此,审计判断辅助工具身审计技术的应用,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2)集体决策模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是由团体协作完成的,多数的审计职业判断是由集体决策确定的。我国的三级复核制度是集体判断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决策模式,是审计师个人判断基础上的多层次判断,使得结论更可靠。

3、改善审计判断质量的建议

3.1审计人员层面

(1)注重专业知识与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

审计准则等相关规范、审计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后续教育,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和积累专业知识和行业特殊知识。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阅读大量的审计业务档案、参与审计判断的实践,获取审计判断的实践知识和经验。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人员以独立第三人的身份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合理保证其不存在重大错报,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3)加强行为心理学的学习。

审计人员的性格、思维会影响审计判断的效果。通过学习行为心理学,审计人员的观察、协调、思维等能力得到提高,对判断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能有更好的认识,能有效克服不良的框架效应等。

3.2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积极开发审计判断辅助工具,提高审计技术。

在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鼓励运用已有的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协调好成本和效益;并且积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经验,组织专家开发审计判断辅助工具,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2)充分发挥集体决策和专家判断的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团队协作的效应;不断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各人员的责任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发挥集团判断的优势;注重行业特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得审计判断更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管理机构层面

(1)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规范。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存在会计造假和盈余操纵等现象。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惩罚措施及科学的激励制度。同时,加强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和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审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实用性,明确化和相对稳定化,给审计判断提供完备的指导。

(2)适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因为虚假陈述行为而被判需向投资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例还很少。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适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降低公众的诉讼成本,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64-71.

[2]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9):72-75.

[3]张锋.改善审计判断效果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