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4:40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展示一个新生的学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并与您一起走进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领域,共同探讨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其学科结构及内涵、外延是什么,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其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培养目标是什么,国内有哪些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目前的状况如何,将来的发展前景怎样等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通过这些研究和讨论,笔者希望能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贡献。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体介绍,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更具体的研究由本期专刊中的相关论文论述。

2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2.1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2001年12月在北京西苑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即Caai-9)。Caai-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部分学者(例如,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Caai-9结束后,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领导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立即展开了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积极筹建工作。2002年12月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的积极支持。在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刘宏教授介绍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科学技术本科教育的想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成立于2002年9月9日,这是在何新贵院士倡导下,国内高校中建立的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系。

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这次大会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2003年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国家教育部备案,同年年底在教育部备案通过。

在此期间,2003年11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Caai―lo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针对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和热点问题举办了一个教育论坛。论坛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大批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参加论坛的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论坛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智能化是信息化最精彩的篇章,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智能科学技术登上科学技术的中心舞台创造了条件,因此,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势在必行。论坛还希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能在本次研讨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结合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的意见和方案,向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正式汇报,以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专业号为080627S。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和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

2.2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继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之后,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西安邮电学院;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大学;2008年,河北工业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重庆邮电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先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至此,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全国高校中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学校已达15个。

几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为推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和展览等,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

2004年8月15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涂序彦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等到会并作重要指示。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韩力群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的报告,刘宏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报告,彭岩教授做了“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专业情况”的报告。会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这三个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包括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在若干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议》,二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规范的建议》,三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议》。这些材料后来成为上报教育部有关材料的最初蓝本。

2004年11月6日~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上述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的修改稿。会后,该修改稿又经钟义信理事长修改和审阅,于同年12月初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名义上报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对当年以及后来教育部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出了一条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了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建设方法,其他高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部级优秀教学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批准为“长江学者计划”一教育部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和国家“111”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4 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共识

在五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经过全国相关高校的不断研讨,目前已达成如下基本共识:

第一,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我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智能科技人才,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已充分成熟,建议尽快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第二,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5年的建设实践,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议取消“试办”,即取消专业代码后面的“s”,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

第三,经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讨论,确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脑与认知”和“机器智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第一批核心课程。

第四,在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和“智能游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实验活动的3个重要平台。

5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广大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光明。但也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亟待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这些内容在钟义信理事长的论文中已论述得非常详细,这既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就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而言,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的第一批核心课程,但这仅是开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够在我国的专业体系结构中具有更强的整体特色。就各个高校而言,则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下,更加突出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凝练自身的特色专业方向。

第三,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问题,我们虽然确立了第一批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但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实验教学,我们虽然给出了三个教学实验平台,但也没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以同时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

第四,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出了表率。我们需要抓住国家、地方及各学校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机遇,汇聚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有更多的专业进入各级优秀教学团队。

6 结束语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思考;大联合;大发展

1现状分析

我国的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ceScienceandtechnology,iSt)专业创办至今已有8年历史了。它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现在全国已有近20所大学试办这个新专业[1-2]。应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年征途并不平坦,开拓者们也为之付出了艰辛和心血。现在,我们至少可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再不是“婴儿”,而是“小学生”了。然而,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上好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课程,迈上专业建设的新征途,攀登学科建设的新高峰。

在iSt专业建设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起了重要的带头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作用[3-4]。他们齐心协力,默默奉献,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开创性工作,值得充分肯定。现已有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培养出iSt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我们有了iSt专业的第一代“产品”了。然而,我们的iSt专业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发展速度比预料的要慢,发展规模不如预期的大,发展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试图概括我国iSt专业发展的喜与忧,探讨发展战略,为iSt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出谋献策,供同行讨论与参考。

2喜忧参半

如上所说,我国iSt专业的发展既取得可喜成果,又存在某些忧虑,即喜忧参半。下面拟就iSt专业的办学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2.1主要成绩

归纳起来,8年来,我国iSt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下列各点。

1)申报并获准试办iSt专业,促进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发展,为国内外信息科学学科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iSt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专业建设建立了基本框架[5-6]。

3)结合iSt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发展要求,初步规范了iSt专业课程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大批成果[7-8]。

4)编写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相关教材,为新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起到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7,9]。许多学校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10-12]。

5)聚集了一群有志于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教师,形成了一支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熟悉业务的师资队伍,为iSt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6)经常组织本专业的教育与教学研讨会和座谈会,进行全国性或校际间的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共同提高,使iSt专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7)培养出一批基本掌握智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的本科毕业生,为国家输送有特色的急需的建设人才。

8)为争取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为iSt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重要条件[13]。

2.2瓶颈问题

概括地说,iSt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如下几点。

1)专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仍停留在“试办”状态。

到目前为止,全国试办iSt专业的学校已近20所,已初具规模,“闪亮登场”[2]。然而,本专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尽人意,离“大发展”的预期结果尚有较大差距。

2)办学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跨学科大联合的氛围。

如前所述,北京大学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对iSt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带头和组织作用。由于iSt专业具有高度跨学科等重要特点,单纯依靠某一两个现有专业来“派生”和由一两个学会来“催生”iSt新专业,是难以快速发展和如愿以偿的。现有专业或学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其他学会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有改进之处。

3)教学大纲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存在差距,有待更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4](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纲要》中许多新思路是我们以前没有想过的。iSt的教学大纲需要按《纲要》的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力求符合《纲要》精神。

4)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亟待加强。

在新专业建设初期,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有限,这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实验未能满足iSt专业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iSt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急需探讨与建立。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经验。《纲要》也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有许多企事业行业适合iSt专业就业,但该专业不像机电、化工、通信、冶金等专业那样有比较对口的实习和就业企业。因此,探讨与建立iSt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3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以下特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提出若干思考。

1)树立“大智能科学技术”思想,突破单个学会的局限性,通过大联合、大合作,实现大团结、大发展。

一个专业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发挥该专业的特有作用,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是不行的。例如,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开设。我们是否可以设定iSt专业发展规模的第一个目标,即争取在5~10年内,有50~100所大学开设该专业?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iSt专业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到那时或者更早一些时日,“试办”也就必然被“正办”所取代。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数大学强调“办学资源有限”,不大愿意支持申报新的专业,这对iSt专业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校的iSt专业就是经过3年努力,才向国家教育部呈交《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的。

我们需要把圈子搞大些,进行跨学科的大联合,集思广益,合作共赢,谋求iSt专业的发展大计。基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的学科特色,由Caai牵头组织申报iSt专业及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单个学会也有局限性,虽不能说是“势单力薄”,但力量不如合作的强大。提倡和实现多学会联合举办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以及多学科联合申报与建设iSt专业,将克服原有局限性,并以大联合促进大发展,应视为一种可行策略。在今后的iSt办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加强与相关学会(含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和高等学校(含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力争办好已有的iSt专业,创造经验,扩大辐射作用和积极影响,争取有更多的高校申报与加入iSt专业行列。

2)再接再厉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力争获得批准。

在全国同行及多个学会有代表性的专家建议和支持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一批有识之士,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由于一些原因,申报工作在最后阶段未获通过与批准,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获得,必将为iSt专业提供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使iSt专业攀登新的高峰。3)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争取改“试办”为“正办”。

目前,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分为“一般”专业和“试办”专业两种。绝大多数专业属于“一般”专业,只有少数专业为“试办”专业。顾名思义,“试办”者为“试验办学”,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后,成功者就可“转正”为一般专业;不成功者就可能被取消“试办”资格。当务之急,是要把“试办”的iSt专业办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力争早日去掉“试办”帽子。同时,作好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尽早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便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更多指导,并通过“教指委”与兄弟专业交流,更好地学习兄弟专业的办学经验。

4)高标准严要求,全面修订iSt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适应国家对智能科学和智能自动化高层人才的需要。

《纲要》中提出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以及“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思想和教改措施,对于我们转变办学观念和进行教学改革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需要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认真深入学习,联系iSt的专业实际,注重创新,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各校在修订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要注意保持不同学校的共性与本校的个性特色。

5)树立精品意识,创建更多的精品课程,编写富有特色和体现创新的iSt各类教材。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较小,iSt专业的教材建设远未达到精品境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在教材使用中积累的经验和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经验,这个问题可望逐步获得解决。我们一定要对iSt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及其教材建设,包括基础教材、专业基础教材、专业教材和实验教材等给予高度重视。

6)下大力气加强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

iSt专业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和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我们可以把网络教学看做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实验教学,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强的能力。

在新专业建设初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经费有限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好实验项目,充分发挥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作用,尽可能开设出本专业教学急需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其他“传统”专业实验室或公共实验室,以弥补现有iSt专业实验室的不足。

建设与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管理、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都是iSt专业发展值得思考的内容。

4结语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与整个学科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如果能够突破现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局限性,树立智能科学技术大学科思想,实现更广泛的大联合,并采取切实措施扩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的学科和专业就有望获得更快的发展。

一级学科博士点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继续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并在申报过程中最广泛地团结相关学科和学会的专家学者,争取理解与支持。

上述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键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本专业的科学发展观。如果在这两方面

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专业发展的其他问题,如改变专业“试办”为“正办”、申报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课程与教材改革等,就可能迎刃而解。

只要我们再接再厉,团结一心,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我们的iSt专业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强,越办越好,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专业,办成一流的专业。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年)和“智能控制”(2006年)、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年)、部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人工智能”(2011)以及湖南省和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和其他教改项目的支持,谨表感谢。

参考文献:

[1]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谢昆青.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回顾在北京大学六年来的创建历程[J].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4]钟义信.智能科学与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8-30.

[5]邓志鸿,谢昆青,谭少华,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9):48-50.

[6]张彦铎,王海晖,刘昌辉.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38-42.

[7]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8]谷学静,王志良,黄晓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9):108-111.

[9]祝长生,王志良.“人工情感”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1):98-101.

[10]方勇纯,刘景泰.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验环境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11):21-25.

[11]彭书华,李邓化.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5):100-103.

[12]陈以,王改云,杨青.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5):119-122.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3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结合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从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发展优势科学研究方向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有关交叉学科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4年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智能科学与技术”(粤教高函[2014]97号);中山大学2014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中大教务[2014]148号)

作者简介:李晓东,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lixd@mail.sysu.edu.cn。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它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实现人工智能。它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目前,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已上升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高度,智能科学已被列入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中。

自2003年北京大学自主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在教育部备案以来,我国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开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加快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愿望。然而实际上,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内涵发展还很不成熟,教育部对此专业甚至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2014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给出了征求意见稿,可是各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时间都很短,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基本都处于独立发展、各自探索的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建设问题。为此,笔者结合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情况,给出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队伍建没

国内智能科学系或专业大多是在计算机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时间短,这就决定了目前国内智能科学系或专业的教师主体具有很大的专业偏向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质上是以脑科学、心理学等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为实现手段的交叉学科,其所承载的任务不是以上单个学科所能独立完成的。因此,教师队伍一定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封闭发展,应邀请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加入发展,要特别注重引进心理认知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注意吸收青年教师,强调教师队伍构成的综合性。我们必须像医院培养“全科”医生一样来培养我们的智能科学教师。

以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由于所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涵盖了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系、智能科学与自动化系,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5个信息科学的一级学科,现阶段学院鼓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院内跨专业使用教师。因此,专业的课程教育实际上吸纳了5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此外,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开展与校内心理学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合作办学,吸引这些系、所的教师为专业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为这些科研教学工作提供发展的平台。各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学,达到了相互学习交流、“全科”培养、共同提高的效果。

2本科教育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实际上是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相互交叉特性,立足于信息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立足于国家,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区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成为it行业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机器、智能化电器、智能化楼宇、智能化社区、智能化物流、智能电网等。这些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迫切需要既掌握计算机系统工程的基本技能,又掌握复杂信息处理的智能科技知识,具有智能系统的搭建能力,擅长处理网络环境下大规模复杂的环境行为、机器行为和人类行为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因此,为适应智能化应用的创新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智能科技人才,努力做到两个“复合”,即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复合和学生在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复合。此外,人才培养还应结合本专业师资力量的实际,扬长避短,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2.2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需要制订出相应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包括规划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和学生实习。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轨道课程的科目设计;需要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合理分配各学期的学分;建设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室,探索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学生课外实习基地的模式等;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参考2014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征求意见稿,既要参考兄弟院校的做法,也要体现出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

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正在建设以智能系统为统领、以智能机器人为综合实验平台、兼顾物联网和大数据处理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丰富的选修课程。特别地,把它们归类形成了不同的专业轨道选修课程集,具体包括:

(1)模式识别轨道选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数据挖掘、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2)智能系统轨道选修课程:机器人导论、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等。

(3)智能传感网络轨道选修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机器人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导论等。

每年当学生进入选课阶段时,我们都组织学生进行课程体系和轨道课程集的介绍宣讲,让学生了解各轨道方向的内涵,辅导学生的选课决策。借助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以及轨道选修课程集的功能发挥,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往不同的智能科学子方向上发展。

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自动化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的课程体系难免与自动化专业过于贴近。几年来,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逐渐改变了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过于重复的现状,强化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迈进。

3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3.1科学研究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为科研提供了基础,科研则可以引领教学内容的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如果在科学研究方面过分强调全面性,则会分散研究力量,不能形成明显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培养构建几个特色研究方向,则是科学研究的切实可行之路。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正在组建研究团队,设立学术带头人,制订研究规划,在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认知科学与机器学习、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等研究方向加强建设,形成研究优势。

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方向围绕医用穿戴智能设备、服务机器人系统和智能车载系统等;重点研究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的新理论及新方法;探讨智能感知处理、人机交互方式、终端系统、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系统的控制等内容;解决车载高性能可靠的计算机系统、车载软件可靠性分析、车载网络优化以及这些理论在无人驾驶和车联网等特定领域的应用问题。

认知科学与机器学习方向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为基础,重点开展人脑、认知和人体行为的关系,智能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和物体识别这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解决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感知和智能处理问题,特别为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和公共安全解决视觉感知和智能处理的问题。该方向主要研究认知科学与机器学习、智能场景分析与理解、基于生物特征的模式识别等,侧重于智能视觉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探索。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方向致力于为我国,特别是为广东省培养高水平的智能电网和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具有波动性和间断性的自然属性,其发电单元不能直接并网,否则会降低电网的电能质量;所以,新能源发电单元与电网之间必须用到功率电子变换器。因此,该研究方向主攻新型功率变换器优化设计及控制,其应用包括智能电网架构下的一系列领域,比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能发电、燃料电池等。一个智能的电网系统将会使电力的传输和供应更加稳定可靠,让每家每户可以优化自己的用电习惯,享受到先进的家居设备。

3.2学科建设

对于一个学科,没有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科研,该学科的发展就很难走在同行的前列。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开办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依托自身信息学科齐全的优势,联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正在筹备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试图以高层次的博士点教育带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壮大科研力量。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不可能停留在电子化、数字化之上,而是要不断走向智能化,因此,智能技术越来越成为信息技术的主流。智能科学处于信息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掌握利用好信息技术发展的这个规律,对于实现高校信息学科的发展重点转移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信息新技术的不断融入,传统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我们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战略,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来带动传统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结果在招生就业、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面比较宽,涉及5个一级学科,而相关教师的体量比较小,因此不可能5个一级学科都均衡建设,而应该重点建设这5个一级学科交叉的部分,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这对于完善交叉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和推动这些一级学科及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成果正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社会需要大量的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的高水平专门人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交叉学科来建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还很短,其专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今后还需在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培养合格人才,迎接智能化社会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S].2006.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本科)(征求意见稿)[S].2014.

[3]邓志鸿,谢昆青,刘宏,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2011(2):36-40.

[4]胡军,李伟生,王国赢,等,重庆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57-60.

[5]陈毅东,李绍滋,潘伟.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进展[J].计算机教育,2011(15):21-24.

[6]张俊,陈飞,冯士刚,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8):22-27,30.

[7]王万森.适应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J]计算机教育,2013(10):1.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4

(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分析智能专业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强、涉及的技术领域比较宽泛等特点,阐述地方普遍高校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合理的培养方式来培养智能科技人才。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地方普通高校

第一作者简介:王艳红,女,教授,研究方向为生产调度与智能优化,wangyh_sut@163.com。

0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是由量变积累超出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领域而质变派生出来的一个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新专业。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它具有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对象范围广泛、涵盖的技术多种多样的特点。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智能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普通高校任重道远。

1地方普通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2004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提议下,由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之后,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家985、211重点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先后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普通高校也参与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中来。表1给出了目前我国已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共有29所高校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其中左侧列出的14所高校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或教育部直属院校,右侧则为地方普通高校,其中包括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和武昌理工学院两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涉及的理论知识更抽象、技术范围更广泛、应用对象更复杂;而与985、211等重点院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业基础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不能照抄照搬重点大学的经验,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建立合理、可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

2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过程中,我们学习、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并结合学校在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决策等领域所拥有的教学、科研及应用方面的基础,确定了“培养能将先进的智能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机电设备和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培养方案。

2.1瓶颈分析

我国目前建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中,有的偏计算机,有的偏自动化,专业定位各有不同,培养方案各具特色。按照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智能科学的任务是要探索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机制,智能技术将这种机制尽其可能地移植给人造机器系统,将人类从很多复杂的活动中解脱出来,让机器系统为人类工作,而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这种“移植”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因此,智能专业完全可以按照“计算机+智能”或“自动化+智能”等模式建设。然而,从专业的独立性和学生可接受的强度来讲,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应该是既有知识体系和内容的简单堆砌。如何以“智能”为主线,重构既有的自动化或计算机等知识体系,形成智能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对于地方普通院校而言,还需要在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大量深奥抽象的智能科学理论知识中选择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对未来的实践起到重要作用的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此外,智能专业的很多课程原是智能类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因此,内容和难度相对来说偏高,这对于985、211学校的学生来讲,可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这类课程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如何适当裁剪相应的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合本科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是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简单化,也是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2培养计划

地方普通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一方面要与智能专业内涵及发展前景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符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沈阳工业大学智能专业制定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现有办学基础和条件,立足装备制造业,以机电设备或系统为主要应用对象,以智能控制为特色,强调学生在智能方法/算法和智能技术应用两个方面上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使之有别于现有“自动化”和“计算机”专业,凸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也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合理选择专业方向,将来有更好的就业适应面和发展空间。

为此,我们参照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为目标,以智能控制为主要专业特色和方向,构造了金字塔式的沈阳工业大学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理论体系强调扎实、宽广的知识基础,以智能科学技术知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为基础,学生毕业后既能够立足于传统产业,也能够投身智能高科技产品设计制造等领域。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实践,强化对学生工程观点和工程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使他们成为被社会认同和接受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组成3层结构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规划,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现智能内涵和专业特色。参考智能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智能科学、智能技术、智能工程3个层次划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基础和培养目标,我们选择以“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两个层次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智能技术”提供专业核心思想和方法,“智能工程”提供应用对象和案例。

学科基础课选择自动化类核心课程为主,适当补充必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强化对智能技术基础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目的是使学生同时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和技能,满足日后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智能系统应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可能不足以理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抽象深奥的智能科学基本理论,而从面向应用出发,选择人工智能基础、模糊控制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作为智能类的核心课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形成“智能”的概念,并能初步掌握分析解决智能控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专业课重点培养学生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使其具有针对各种具体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感与执行器件,集成多种智能技术与策略,完成工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课主要围绕智能控制方向来设置。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包括常规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外,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开设了智能技术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和自动化工程实践3门实践课程以及工程软件应用训练集中实训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型的真实或模拟工程实际的项目,具体实践内容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智能方法、策略、算法的运用。这些集中实践活动起到了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3培养方式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可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当多,即使从面向应用的角度也需要基本覆盖智能系统应用所需的硬件、软件和智能技术基础。然而,受学制和学时的限制,这些课程可能无法全部展开。为此,在课程选择上,我们改变“大而全”的方式,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学透、学好、学以致用。

按照“智能技术”加“智能工程”的课程体系架构,智能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质上来讲就包括“智能技术”本身和“实现智能技术的工具”这两类课程。在“智能技术”方面,如果是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简单下移,将带来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难以保证授课效果;在“智能工具”方面,如果在自动化、计算机其他专业教学体系基础上做简单的增、删、改,也会带来学生知识结构的凌乱。

基于上述考虑,在选择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强调以点代面,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也要着重讲授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尽量避免讲授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智能控制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等课程重点讲授清楚1~2种智能方法,透彻剖析1~2个智能系统,并通过随后的专业实践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理解。

同时,在智能专业框架下,现有的来自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要针对智能专业的需求进行适当修订,并注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介绍各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学生形成智能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由于智能化是自动化的高级阶段,因而这门课对于构建智能专业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讲解某种判据或计算方法,而是将大量工程实例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看到”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了解学到的知识能“干什么用”,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同时,考虑到智能专业终究不是自动化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常常结合具体内容,介绍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智能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思考

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既是良好机遇也是极大挑战,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建设好智能专业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从沈阳工业大学智能专业建设的经历,并考察和学习各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成果,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研究形成突出智能特色和辨识度的培养方案。现有的地方高校智能专业培养方案,无论是“计算机+智能”或“自动化+智能”或是其他的,还没有形成智能专业独特的培养体系。由于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可参照,几乎所有单位的课程都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设置,随意性较大。另外,缺少大家公认的标志性的核心课程,比如像自动控制原理之于自动化、数据结构之于计算机。为此,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针对专业特色,梳理出科学、完整的智能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制订科学、权威、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摆在所有智能专业面前需要共同完成的课题,这对于明确智能专业与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差异性,提高专业的辨识度,促进智能专业的良性发展都非常重要。

(2)理顺智能理论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智能专业的很多特色课程都有较强的理论背景、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地方普通院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没有开设脑与认知科学、机器智能、模式识别这类课程。然而,理论课程是“无用中的大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维,使他们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更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设哪些课程,选择哪些内容,怎么能让学生爱学、学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我们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3)梳理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覆盖面广,因此其课程设置也相对宽泛,学生学的课程比较多,但由于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往往老师讲得不深,学生学得不透。教师讲授的知识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因此,需要在现有的课程和内容中合理取舍、优中选优,解决知识的宽与深之间的矛盾。同时,还需要编写出版智能专业自己的教材,使那些具有研究性质的课程“本科生化”,使某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智能化”,才能更好地满足智能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进一步促进智能专业的良性发展。

4结语

地方普通院校肩负着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通过沈阳工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4年来的专业建设实践,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地方普通高校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使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智能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是我们当下专业建设最主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王万森,超越数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十年之际[J].计算机教育,2014(19):21.

[3]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1):34-37.

[4]韩力群.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C]//北京: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高层研讨会,2004.

[5]刘作军,张磊,杨鹏,等谈我校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想与措施[J].计算机教育,2009(11):53-56.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5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相吻合,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其对本科学前双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也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表现为:一是为诱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本文从学前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mi理论的具体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专著中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中又讨论了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另外,有其他学者从自我认知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人都具备有相对于自已或他人的智能强项,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人发现并培育自己的智能优势,以强促弱,并通过一定环境的创设和媒介的干预,对智能类型进行分析、培育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但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同时,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与德育相结合的观点,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mi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关于该理论的研究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甚至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体系。作为输送高素质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又能从该理论当中汲取哪些养分?在该理论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出路又在何方呢?

1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观”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聪明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智商低的人。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而每种智能因素又是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关注。勿庸置疑,以大班为组织单位,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传统教学掩盖了学生个体智能特征上的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的某个强项智能,使其无法发挥个性特长。教师只有在通过不同角度多方面多维度观察学生,分析和掌握了其性格特征和智能状况后,为他们创设好个性化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效率最佳化。在此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五项全能给予了过度关注,忽略了其他领域的智力因素。反观当前学前双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过分注重英语语言学科的学习,忽略了英语学科与学前专业课程的整合学习。这样,导致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发生倾斜,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好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再也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智力领域,而应是全面地、全方位地进行关注。

2多元智能理论对对学前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双语教育如今成了各大幼儿园抢占市场的重要砝码。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双语教师的素质成了决定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活动开设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幼儿双语教师这一岗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前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不仅要能灵活运用学前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开展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然而,传统的人才观念过于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数学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被贴上“笨学生”的标签。这种狭隘的智能观念,将会扼杀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鉴于此,学前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能用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学前双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暂定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并且愿意长期在一线工作,具备一定教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专业基本功扎实,了解幼儿双语教学规律,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

3多元智能理论对学前双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高校作为学前双语师资提供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制定出一套英语知识理论与英语应用能力并举,英语学科学习与学前专业课程学习整合,英语课程设置与双语幼儿教师培养对接的课程设置方案势在必行,责无旁贷。然而多元智能理论里强调人的感观开发与直觉学习,以及身体动觉智能的观点为本科学前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3.1通识类课程根据加德纳的九种智能类型分类,大部分学前双语学生属于语言智能强项型。依据该理论,可大力加强通识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开设。针对目前,幼教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幼儿教师对职业满意度不高,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可开设如“心理调控与幸福人生”和“幼儿教师职业伦理”这两门课程。其一,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愉快、更高效、更幸福地工作,打下基础。其二,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爱岗爱生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3.2专业类课程加德纳将学习分为三种:直觉学习、学究学习和专家学习。在这三种学习中,加德纳认为专家学习是一种整合学习,相对来说较完善,但他还是特别强调直觉学习的重要价值。他同时还认为: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这个理念对于我们执行专业类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增加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学科课程是帮助学生修练“英语内功”的课程。笔者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英语幼师的语音语调不太规范。然而幼儿英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确保“英语教育启蒙教育的质量”成为了园所、家长,更成为了输送师资队伍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因此,除了现有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外,应增设“英语语音”这门课程。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体现加德纳直觉学习观,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以听、说、读为主的交际能力,将语音的训练与学生英语听能和口语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音能力,培养语言学习中的自我意识。(2)增加双语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目前,仅有的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考虑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幼儿英语教育”,“学前英语综合课程”,“学前英语游戏设计”,“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课程来加强学前双语学生的专业素养。(3)整合技能类课程,实现真正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引用芬兰aboakademi大学Rolfpalmberg(2003)提出的8个实施步骤:第二步:确定学生的智能状况。外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相关的智能检测表,如michaelBerman(1998)或者thomasarmstrong(2000)等在网上的检测表。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出学生不同的强项智能(如音乐智能强项型、身体-动觉智能强项型等),结合智能强项,以艺术类课程的基础学习为依托,在掌握核心和急需的艺术技能技巧(包括儿歌弹唱、歌/舞伴奏、幼儿歌舞创编、手工制作、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双语发展方向,实现真正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3.3实践类课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是由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来承担教学任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教师都是由其他相关专业转教过来的。他们自身缺乏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课程的教授仅限于纸上谈兵,跟实际情况不符。或是本专业毕业,但因毕业多年,知识结构也没更新,知识理念落伍、跟时代脱节。因此,要从师生双方面,增加专业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实践课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实践。总之,实践课可以首先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其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再次,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一毕业即能上岗。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学前双语教师职前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多种智能和谐、全面发展,促使英语语言学科和学前教育以及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学科的最佳融合,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琼.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6.7.

[2]沈彩芬,程东元.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7.

[3]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领导力;心灵鼓手;教练型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13-04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引导心灵成长的学问。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从根本上说,是引领学生心灵的成长。以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取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核心素养?这是多变教育世界中班主任专业发展亟待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班主任素养指从事和开展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素养和核心素养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和修养,一般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能力素养、人格素养等,而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能推动、帮助和保障班主任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和班级育人工作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则称之为核心素养。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指班主任应用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积极带领、指导、激励学生与班级进行自我管理和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的育人智慧,以及心理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能力。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

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是班主任引领学生自主成长和引导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动力。从我国模范班主任、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看,用爱心与智慧引领学生心灵成长,以及用教育情怀与教育自觉激励自我成长是数以千万计优秀班主任的“育班宝典”和成长之路。

“是什么因素把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把一个老师或一个班级带向优秀?”――是班主任用“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编织而成的心理领导力![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被总理称为“国宝”的著名班主任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的座右铭。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国培第二批专家李庾南老师从1957年起至今担任班主任,是“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保持者,她的感言是,班主任工作是用爱引领心灵成长的幸福艺术。《读者》中的《最美的眼神》一文,介绍了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问卷调查他教过的学生:这位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答案惊人的一致:老师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结论是:“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2]

近十年来,笔者在培训与指导上百位班主任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过程中,研究分析他们的成名之路和专业核心素养,研究发现,“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他们最为显著的人格特质,也是他们把班主任作为志业人生的动力源泉。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班主任的教育自觉、专业自觉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是班主任专业成长与创新发展的内驱力,是化解职业倦怠困扰的根源,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源泉,是追求班主任工作的爱的事业的不老情怀与寻找自我发展“紫色奶牛”的志向,是班主任正能量的成长方式,是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也是名班主任的“成名”之路。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是优秀班主任的共同特质。其路径可以这样概括:教育自觉――以爱育人,不待扬鞭自奋蹄;专业自觉――规划成长,找寻自己的“紫色奶牛”(个人专业特色特长);自为――创造自我,拓潜发展,志业“爱的事业”。

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外在的学校助力,更需要专业自我提升的内动力。专业成长内动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根据我们多年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养经验,从普通班主任到名班主任的成长历程,一般要经历“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第二项修炼:寻找自己的紫色奶牛(个性化特色优势);第三项修炼:提升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第四项修炼:形成教育自觉与专业自主;第五项修炼:班主任的“后专业发展”(志业人生与助人自助情怀)。有了内动力,班主任才能走上专业素养提升的自我修炼之路,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而在这一成长历程中,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正是班主任导人导己源源不断的内动力。[3]

二、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功能

1.管理自己,成就学生: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导人与导己价值。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专业核心素养,作为成长导师,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首先是心灵成长领导力,它是班主任的心理魅力与人格化的班级管理智慧,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带领、引导、唤醒、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的能力;作为具有专业自觉的教育者,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心理自我引导和专业自主成长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是班主任管理自己,影响与成就学生的能力;管理班级,引导班级与个体成长的能力;管理心智,激励学生与自我成长的能力。

2.走进心灵,唤醒心智: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走心与导心功能。从作为学生成长心灵鼓手的专业素养看,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基本功”,具有认识和走进心灵,激发和唤醒心灵,引导和促进心灵的功能;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唤心智”,班主任通过叙事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共情来感化学生的心灵,通过促进内生来引导学生的心灵;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唤心术”,班主任通过掌握能有效唤醒、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和心理自助的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特别是心理图像技术、同理共情技术、情绪管理技术、教练技术等激发学生正能量的心理技术,用积极教育引领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3.凝聚心灵,感化心灵: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引导与影响意义。从心理领导力的心理要素构成及育人意义看,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由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影响力构成。学生认同你就会信任你,向心力、凝聚力体现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管理功能;学生信任你就会喜欢你,吸引力、感染力反映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教育功能;学生喜欢你就会服从你,引导力、影响力表现班主任的领导功能。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是班主任领导力的“杠杆点”,具有“1=无限”的功能;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最魅力的班主任工作和领导方式,是最有力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班级育人方式。

三、心灵鼓手: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智慧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心灵,促进心灵自主成长。雅斯贝尔斯有名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成长导师如何唤醒和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意义在于唤醒、引导、激扬学生心灵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心灵鼓手,点燃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激扬学习者的生命正能量,激励学生和班级自主成长。

1.信守立德树人的“摇树”之道:把经验化为理念,用价值引领学生成长,做一个有教育信念和专业素养的班主任。

长期以来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灰色困惑”影响,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理论成为一块教育圣地中的灰色地带,班主任工作常常用的是重复别人做法或过去做法的经验而忽视专业理论的指导,班主任大都患上“理论贫血症”:或对理论敬而远之,或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或支离破碎不求甚解,致使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常常跟不上身体的步伐”。

一线班主任教师最富有的是实践性经验,最缺乏的是原理性理论。理论何价?原理性教育理论,具有反映规律,力求精准;化为理念,指引方向;引领行为,服务实践的特性。

理论何用?理论不是行为却指导行动和实践。理论对于一线班主任来说,拥有它,未必成为巨匠,没有它,注定要做矮子;拥有它,未必就会大气,没有它,肯定缺少底气;拥有它,未必就是绅士,没有它,永远只是土豪。在我们看来,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银灰色的,代表发展,标志未来;理论是绿色的,表达活力,体现生命;理论是蓝色的,代表宽阔,展现前程。

心理成长引领者需要掌握哪些原理性理论?首先,要认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心灵成长的第一影响源的本质内涵;其次,要知道教育是怎样影响心灵成长的?――教育走进心灵内化为素养的规律与原理;再次,要懂得和掌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生成核心素养――教育引导主体自我建构的原理与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是成长的第一影响源”,“成长的核心是心灵成长”“心灵成长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和“引领心灵成长是教育的本质”等促进心灵成长的原理性观念。掌握原理性理论,就能树立引领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指导原则:让教育经历走心导心历程原则;让学习成为自主建构活动原则和让学习者成为心灵的主人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找到运用班主任心理领导力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心灵发展的各种途径和通道。诸如,拨动情弦,“在感触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以感化和引导心灵为目的的叙事育人之道;走心德育,让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知情意行等心路历程,以认识和走进心灵为目的的走心之道;体验德育,“在活动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以唤醒与激扬心智为目的的体验成长之道。这都是我们近年来在班主任工作实践和创新发展探索中总结形成的引领心灵成长的有效实践模式。

2.把握走进心灵的“推云”之策:把原理化为策略,用积极心理引领班级发展,做一个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

富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具有善于把教育原理转化为有效教育策略的心理领导力。他们懂得“一容一姿总关情”的道理,善于运用心智、心语和心法破译学生的心灵密码,洞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他们具有“抄条近路到罗马”的智慧,善于用情智走心、导心,寻找走进学生心灵通道,探索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途径;他们掌握“i+we=FULLYi”(个别我+团体我=完整我)的个人在群体互动成长的原理,懂得运用群智和互动共生技术来营造班级心理共同体,让个性群性同步成长;他们明白“心是主人身是客”原理,常用慧智和自觉、自为来唤醒学生的心灵自觉,让学生成为心灵成长的主人。

富有心理领导力的班主任具有唤醒心灵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他们是班级积极心理营造者,他们善于带领学生建设阳光班级,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智慧型、自觉型班主任懂得情绪是一种移动的能量:开心――向上,抑郁――向下,愤怒――向外,恐惧――向内的情绪特质;掌握积极情绪管理原则与技巧:理解他人的情绪,接受他人的情绪,陪伴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人的情绪,愉悦他人的情绪,激励他人的正向情绪;善于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先关心情绪,再关注事情;先接纳情绪,再感化情绪;先读懂情绪,再转化情绪;先了解情绪,再激扬情绪。

拥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具有12种班级管理与班级育人智慧――变被动为主动的教育智慧;化消极为积极的教育智慧;变危机为契机的教育智慧;化失望到希望的教育智慧;变细节为精致的教育智慧;化精细为精彩的教育智慧;变平庸为美丽的教育智慧;化复杂为简洁的教育智慧;变对立为融洽的教育智慧;化矛盾为支持的教育智慧;变兵法斗智斗勇为心法柔性育人的教育智慧;化他律为自为的教育智慧。

3.掌握助人自助的“唤醒”之术:把策略化为技术,方法变为艺术,做一个有专业素养和拓潜能力的教练型班主任。

教练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励心向、唤醒情绪、激发潜能和完善心智方式来提升身心活动效能的心理教育原理与技能技巧。教练技术在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扬长补短,激励自我成长的价值,有助于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学生个体和班集体),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来实现目标和超越自我。教练技术是心理领导力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运用,成为教练型班主任是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智慧。

某班主任因为学生行为问题“请家长”,家长见面谈话后气冲冲准备转身回家。班主任老师适时弱弱地问道:回家后您准备如何教孩子?家长当即请教这位睿智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班主任。

一位班主任接受培训外出学习几天,班级交给班干部自我管理。第一次培训结束,她回到班级,得知班级流动红旗被别班取代,她问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谁的责任?”一时间责备之声充满课室……第二次培训回来问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老师外出培训几天,同学们谁表现最好?”顿时赞美之声四起……

教练型班主任要学会使用教练技术原理和理念来引领学生成长。教练型班主任信守――“改变一个学生,先改变他的自我期望”的道理,用愿景引领学生成长;教练型班主任信奉――“鸡蛋从里面打破才能走出生命”的原理,鼓励学生自我改善、自我拓潜;教练型班主任坚守――心理教育的“助人自助”的原则,注重开启学生心智,激励生命,助力成长;教练型班主任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鼓励学生凡事都提出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寻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教练型班主任坚持――“不解决学生的问题,只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做法,指引学生和班级自我发展;教练型班主任自信――“凡事都有可能”,播撒阳光,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发现可能,超越自我。

教练型班主任是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心态教练、成长教练、团队教练、沟通教练,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教练。班主任要从思维习惯上的裁判型班主任,即班主任永远是正确的化身,学生的对与错由班主任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等待班主任的裁判,向教练型班主任,即班主任善于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唤醒、激励和支持学生,促进他们通过激发心智潜能达成目标、自主成长转变。教练型班主任要掌握教练技术的知识、理念,形成相关能力、技巧,养成教练技术意识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季,贾高见.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万千图书出版社,2012.

[2]马德.读者美文选粹[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7

一、加强教师的精神塑造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对事业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就是教师的大智慧。故而,进行爱的教育和启迪,培植教师的精神风尚和人格魅力,是教师享受教育生活的根基。为此,学校不仅关心教师对于职业的需求,也在各方面尽量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关心对教师从业价值观的引导。学校通过邀请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到学校作师德讲座,让教师从前辈的教育生活中感知从事教育工作就是选择“根的事业”,与教育携手,就意味着奉献与播种;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使他们懂得“教师”的内涵和这个称呼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增强大家的从业使命感、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组织各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活动,使教师明白学生崇拜老师,家长信任老师,不仅仅是因为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和信任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品格;通过组织“一帮一”爱心助学活动、“百名教师访千家”教育关怀行动、救助病困学生等活动,升华教师对专业精神的认识,使他们在对孩子呵护、对家长理解、对事业付出的过程中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塑造

教师的教育智慧还包括学术智慧和专业智慧。因此,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1.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生成学习智慧

读书就是与社会、历史、自然对话,就是与大师、先哲交流精神和思想。我们要求教师读工具书,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专业书籍中获取工作方法,增长工作智慧;鼓励教师读功利书,并从中直接获得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教师读专业书,在教育先贤的专著中汲取从业养分,摄取他们的教育智慧;倡导教师广泛阅读,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猎,涵养内敛,修养身心,厚积慧能。学校每学期都进行送书活动,并组建学习中心组,开展教育论著的导读、传读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把书读薄,把人读厚。学校为教师开设网上图书馆,引入期刊网,创设开阔的阅读空间,使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沉浸其中的教师也就自然生成了学习的智慧,这种智慧引领着教师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2.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提升教学智慧

课堂是教师履行天职的主阵地,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我们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扎实推进校本培训活动,紧扣“研”、“实”二字,进行“四环教学管理”,激发师研活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研读教材。我们采用“集中、分组、结对”三结合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教材解读。组织全体教师分析教材,以专家剖析为引领,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力,对个别领悟教材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结对指导。努力使教师对教材研读得深刻(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洁明了,能讲到点子上)、独到(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广博(能以点带面地纵览教材,能够以一处知识点沟通其他的知识储备)。

充分预设。强调以学生的需要为宗旨,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突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教学预设中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施教学。首先,组织学科带头人上校内示范课。其次,教研组开展“一课多上”的研讨,寻找“每课亮点”、“每人亮点”。再次,学校邀请教育名家示范指导,组织教师畅谈听后的感受,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循循善诱,步步启发,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运用教学机智,把握教育时机,把课堂“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适时展示自己的教学绝活,使学生在赞叹中自觉地“信其道”。

课后反思。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考的结果。我们关注对教师的科研引领,要求教师一定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我们引导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并写成学科论文,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智慧。

三、加强教师的团队建设

在学校中,教师与教师群体相互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明确自身发展与团队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与其他教师在合作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能够依托团队发展自我,并通过自身的成熟促进团队的建设,这就是一种可贵的智慧,也是学校和谐、向上的教师文化的精髓。

1.和谐融智慧

和谐是团队建设的一种文化意蕴,和谐的团队能够促进成员的成长,能够引导其中的每一个人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所以,在教师团队的塑造中,我们以和谐文化为引领,着重在铸师魂、练师能上下功夫,使教师的群体育人素养不断提高。我们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建设的着眼点,组织开展各种历练团队的活动,如教学评比、教师风采展示、体艺综合活动等,使团队成员融成一股劲,抱成一个团,形成同生共长、相携相生的和谐集体,涌现出了市“青蓝文明岗”和区“十佳文明班组”这样的先进团体,学校的教师群体形象亦在此过程中逐渐丰满。这是集体智慧的光芒,更是教师个人智慧的升华。

2.互助闪智慧

团队就教师个体而言是一种倚靠,智慧的教师不仅善于在团队发展中汲取营养,更懂得将个人的智慧融入团队之中。因此,学校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将团队建设的目标锁定在团结之上,这也是学校精神的核心所在。我校教师参加各种评优活动时,整个小组乃至所有能帮上忙的教师都在为他出谋划策。大家互帮互助,在一次次相互支撑中,教师获得了荣誉,而团队也得到了表彰。不言而喻,这是教师群体合作的结晶,是教师群体智慧的闪现。

3.交流长智慧

交流就是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为此,学校开辟了教师博客,构建网上教育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共同讨论教育实例,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校每周举行教学研讨活动,要求参与的教师针对某一教育命题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学校每月请资深教育专家来校指导,举行教学现场会,使教师在聆听与表述中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激发灵感。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7-03

theConstructionofCurriculumSystem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

ZHanGZhen-ya

(Schoolof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architecture,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the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isoneoftestingmajorsincivilengineeringdisciplinesandthemajorisrelatedtoelectricitydemandinthecivilengineeringpractice.toplantheneweducationscheme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inourschool,thenewconstructionforthecurriculumsystemofthemayorisdiscussedinthispaper.withthepremisethatthenewcurriculumsystemshouldmeetthedisciplinestandard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theroleofpracticalaspectsforpersonneltrainingisemphasizedwhiletheintegratingofschoolcharacteristicsisconsideredinthenewcurriculumsystem.Becausethenewcurriculumsystemissetupwiththeconsideringoftheteachersstatusofcollege,theorganizationofteachingcanbeorganizedeasilyandtheimprovementofteachingqualitycanbepredictedwhiletheneedsofcivilengineeringpracticearemeet.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curriculumsystem;educationscheme;discipline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65.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9

(一)启迪教育智慧智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是一个人的“理智、明智、能力和艺术的统一”,是人类开拓新领域,创造美好生活的工具。智慧在不同职业领域中展示着它在本领域中所具有的力量与独特魅力,是本领域人才机智、灵敏处理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不同类型教育培养不同人才的教学目标,包含着对本领域人才智慧的启迪。如,在法律教育中,培养思辨、逻辑能力强、洞察力敏锐深刻、反应敏捷的律师,需要不断地启迪学习者的法律智慧;在商业教育中,只有不断地启发学习者的商业智慧,才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大潮中机智、灵敏地把握商机、了解需求、获得成功;而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工作在充满可能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因而需要教师以自身独特的教育智慧面对教学情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境界,它……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诸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教育智慧“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取得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广大教师拥有教育智慧,就会以师生最少的时间、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传授教师专业知识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职业者凭借各自职业领域所需知识,推动人类自身与社会向前发展。律师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处理案件,医生利用医学知识救治病人,教师凭借教学所需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育人之才,等等。教师专业知识是其教学活动得以发生,并顺利进展的中介与条件,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需的知识储备。教师专业知识由三部分构成: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是教师教育教学与其他类型教育教学的共同内容,具有促进学习者自身素质及其专业素质提高的作用,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这两类知识为培养教师人才服务,包含着师范性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与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有内容,其自身体现着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个性。

(三)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不同职业对专业能力要求不同,体现着本专业的独特性。如,工程师的专业能力是对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医生的专业能力是根据病情作出准确诊断并施以治疗方案的能力,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并保证其效果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预期完成的保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职业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将其概括为三大类:“一是指向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二是指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激励学生能力等;三是指向教育影响充分发挥的教育教学设计、操作及监控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教师的专业能力渗透和体现在教师活动的方方面面:课前、课中、课后,课内、课外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保证其教学发挥最大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是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从纵向上看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

我们一般把儿童到青年期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小学教育(儿童期)、初中教育(少年期)、高中教育(青年期),也可把后二者统称为中学教育。这三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其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之间差异更大。根据这一特点,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决定了教师教育需培养适合各阶段教育的教师,即分别培养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因此,教师教育划分为小学教师教育、初中教师教育与高中教师教育,后二者也可称为中学教师教育。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体现在教学目标方面,在师范性共性的基础上又各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为以后各方面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称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教育对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对中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其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突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小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由于其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心理特征,每个人都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这要求教师更多地以更大的爱心与热情关心、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否则,就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不安全感,厌恶学校生活等不良心理。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学习,而且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2.注重微观层面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培养。小学教师由于受修业年限或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应注重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微观层面内容的培养,如小学生主体观、小学教育教学观等等。在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本身,均应强化和渗透这一层面的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有利于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科学的学生观与师生观等教育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体验学习乐趣,热爱学习,并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3.启迪小学教师以感性方式体现教育智慧。小学儿童感性思维居主导地位,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教育活动中,都要以感性方式体现与表达教育智慧。如,小学儿童的大脑皮质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占优势,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情绪色彩浓厚,兴趣广泛但不稳定等等。这些心理特点导致儿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形象、感性及儿童易于理解的、充满智慧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排除无意注意的干扰,同时培养其有意注意与中心兴趣的发展等等。

4.培养适合小学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他们有着不同于中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因而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有别于中学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踏入校园,首先需要训练学习常规,为后期独立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小学教师具备坚实的“三笔一话”及学习常规等基本功;同时,儿童感知事物不精确,认识客观事物能力低,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演示能力与表达能力;再如,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求教师既要有借助形象事物展示教学的能力,又要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思维向抽象逻辑方向发展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教育对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其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

(二)中学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身体形态与机能发生了明显变化,随之心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身心发展逐步趋向成熟。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与方式进行工作,以促进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差别,其心理发展变化也不相同。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动荡的、捉摸不定的”,而高中学生与其相比,其心理渐趋稳定,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培养中学教师的教学要突出中学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

1.培养中学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教师职业,以及这一职业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价值的认识与判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继而影响国家、社会与学生个人的发展。我国中学教育具有双重目标,培养中学生“一方面,准备接受中学后的各级和各类教育;另一方面,进入积极的生活和进入社会。”虽然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其背后依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导致有的中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浅近而过分功利,认真教学只是为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结果既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发展力与创造力的人才,也不利于学生向高层次自由和谐发展。因此,在培养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职业理想的培养要强调与渗透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使中学教师在此类价值观指导下正确引导学生的职业观。

2.启迪中学教师理性表达教育智慧。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心理发展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发展变化幅度更大,进入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而高中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有了很大发展,但仍需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作支持,而高中生的辩证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很大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要求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以理性的方式体现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教育智慧以学生可接受的理性方式体现在教育教学中,这不仅可使教学获得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等心理的发展。学生年级愈高,对这一要求愈强烈。因此,培养中学教师理性地表达教育智慧是中学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学教师教育的教学目标个性之一。

3.培养中学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最鲜明的区别是贯穿于其中的理性成分的多少不同。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但仍需一定的具体形象性支持,其情绪情感虽较小学儿童稳定,但仍带有不稳定色彩,而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而且其情绪、情感较深沉、稳定,因此对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的要求,初中教师要有依靠形象性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具有有效结合感性与理性教学的能力;而高中教师虽然也要有体现感性、形象性的教学能力,但以理性、抽象性教学居多。因此,教师教育的教学培养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突出各自的特殊性。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教学团队;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1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8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开设的新专业。如何把握该专业的特点来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也是目前拥有该专业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特点与团队建设思路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技能,兼具较强电气工程和信息工程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力系统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与特点、智能电网的发展动态,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分析、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的特点在于以强电(电气工程)为主,以弱电(信息工程)为辅,强弱电相结合构造一个智能化的电网系统。

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以专业强弱电核心课程及相关专业课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框架结构。目前已组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与信息通信、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三个教学团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主要完成电力系统分析、智能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原理、电气设备、智能电表与用户需求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计算机控制与信息通信教学团队主要完成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DSp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教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教学团队主要完成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教学。专业三个团队共拥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职称分布也较为合理。

二、团队建设方案

(一)培育团队带头人,引领团队前进

教学团队带头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具有相当的自。

本专业团队带头人的培育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外部引进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团队带头人。学校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大力支持,出台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内部培养虽然速度较慢,但培养出的团队带头人,对我校本专业的现状更为了解,更容易对现有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目前我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已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三级教授和四级教授分工合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团队带头人队伍。

(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青年骨干教师是发挥团队作用的核心力量。本专业教学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采取以下培养措施:(1)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要对师德师风、学校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技巧及ppt制作等方面进行初步培训。(2)实施助教制度,新进的博士教师虽然不需要经历助教职称阶段,但必须跟随资深主讲教师听课学习一年才有资格独立讲课。学院对助教一年的新教师组织试讲听课,试讲合格者才允许独立授课。(3)团队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例会,交流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例会内容形式多样,如先进经验报告交流、集体备课、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等。(4)团队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听课和评课活动,同时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5)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团队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江苏省和学校的出国留学基金,去国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学习先进教学科研经验,拓宽教学科研眼界。(6)鼓励申报各级教改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优秀教材建设,申报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积极推动一切与课程相关的关键项目改革。

(三)依托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科研反哺教学

目前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已建成的实验平台有:部级“网络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电机与电气控制系统实验室”。另外还有“新能源发电实验室”等6个校级课程实验室。

团队积极引导并鼓励团队教师进实验室,熟悉最新的实验设备,优化原有实验内容,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结合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的需要,努力开发新型实用的实验项目,例如将光伏发电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对比性,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三、团队建设成果

经过近5年的团队建设,团队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学成果丰硕。两名教师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构建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个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名教师获得校授课大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获校教学标兵称号。电机学和电力电子技术两门课程获校精品课程。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一本“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也于2015年顺利获批。

四、结语

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依据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实施。经过5年的发展,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莉莉,雷永锋,幸晋渝.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28):63-64.

[2]冯林,于丽英.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