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4:41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1

1城市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就使得以往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城市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严格的依据城市发展的需求,针对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进行管理,这也是城市档案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而要想使得这一项目可以达到其理想的完成目标,就需要重视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就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没想挂机呢的档案档案所需要存储的信息量也在逐渐的增加。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城市建设档案主要还是将纸质档案作为主要的档案类别。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各个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其发展的速度更快。这也就使得城市建设档案的数量不断的增加,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考资料,但是同时也使得城市建设档案在管理上呈现出诸多的问题。

以当前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分析,该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选用的工作形式较为落后,这样的落实的管理工作模式,导致城市建设档案在管理上呈现出效率低下以及信息无法共享的难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城市建设档案资料无法及时的进行整理,导致档案出现堆积的现象。

面对上述状况,就需要在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管理,依据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以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其次,就是需要针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实施高效的优化。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无论在进行规划还是在进行基础优化的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的以及建设档案,并针对城市的发展状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以此形成建设档案,不断的对建设档案中的内容进行丰富。通常而言,在城市建设档案中,包含的专业部门就是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等多个部门。就这一点来分析,针对开发所产生的信息实施良好的管理,可以使得城市建设档案的实际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提升其应用的价值,以更好的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

城市发展以城市建设档案作为载体,记录真实的城市发展信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就需要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使得城市建设档案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并且在存储介质上进行改进。摆脱传统纸质档案的束缚,建设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新方式,努力的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现今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各种新型的数码处理技术,来有效的针对城市建设档案实施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利用等,确保城市建设档案资源能够实现优化,以更好的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而服务。

2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三个化”功能

当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也就是城市建设档案提升的开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重点,笔者以为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具有“三个化”的功能,简称为“三化”:即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档案资源利用共享化。

一是馆藏档案数字化。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融为一体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档案资料,进行协调处理后并转化为数字信息,使所有馆藏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用性明显,效率提高,这是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基本点。

二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包含了传统档案馆的一切效能,它还包括了档案编码目录和检索自动化、档案全文储存与检索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辅助立卷、档案标引自动化、档案馆办公自动化、档案库房管理、保护技术现代化、建立档案数据库等一系列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又一个基本点。

三是城市建设档案资源利用共享化。目前,城市建设发展,促使各种城市建设档案的档案资料,仍以文字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这个信息空间里。要改变这种方式,从查阅到资源共享,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信息网络的传媒作用,直接传递到各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化,完成为社会、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根本目的。

3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一是明确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要结合我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确定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案,确立以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建设档案馆内外各项工作现代化的实施步骤,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进行长远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二是购置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设备。要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购置电脑等现代管理设备,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建设馆内馆外局域网,为建立现代化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是开发城市建设档案数学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建立城市建设档案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该系统涵盖了档案接收、业务指导、整理等主要日常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为全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需要。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测绘;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测绘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测绘进入信息化测绘时代,新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不断融入,但是在由于行业标准滞后,社会公众和政府对城市测绘工作认知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城市测绘工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发展,我们要在信息化环境之下,对数字城市测绘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解决数字城市测绘中面临的服务面窄、产品单一、体系不完整以及数据更新之后等挑战和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数字环保、数字规划以及数字城管等行业和领域提供基础性和依赖性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支撑,促使数字城市测绘适应现代化信息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全部实现我国城市无图区,建立健全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面对数字城市测绘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要利用当前数字城市测绘所具有的良好的环境,充分借鉴非城市区域测绘的优势,创新数字城市测绘的手段和模式,在城市发展“倒逼”的形势之下,完善和健全数字城市测绘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城市测绘成果的规模化、公众化以及集成化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物质城市逐渐的向网络拓展和延伸。

一、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有利条件

所谓数字城市,指的是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一、数字城市测绘的优势。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测绘的手段和模式不断得到了创新,同时城市的发展也挑战着传统的城市测绘模式和测绘方法。现阶段,非城市区域的测绘所具有的优势逐渐的融合体现在城市测绘当中,促进了新城市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新了非城市区域的测绘方法和测绘模式。

1、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对数字城市测绘的重视和认同。城市测绘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在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数字城市对城市测绘提出了更高的优化要求,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在这种潮流和趋势之下逐渐加强了对数字城市测绘工作的重视和认同。

2、城市发展需要城市测绘所提供的空间数据。当前我国的城市管理、文化、经济以及政治都在快速的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空间数据信息这种战略资源的保障和支撑,通过对数字城市测绘的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信息化成果为城市测绘营造了有利的环境。现阶段,各个层次的信息化使用者和建设者越来越关注城市信息化,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丰富的成果。在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当中,移动技术、无线通信、地理信息系统、政务管理系统以及城市网路这些城市信息化成果得到了广泛充分的应用,推动了数字城市测绘体系的建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数据的应用和建库贡献了专业化的工具,政务管理系统则促使城市空间数据可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利用和拓展,城市网络作为通道便利了数据信息的和传输。

4、城市测绘的保障机制相对比较的完善。国家和地区财政预算和年度计划投资的项目当中包括城市测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因此,城市测绘投入具有稳定的增长机制和财政投入的保障;城市测绘在标准化体系、法规体系以及政策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城市测绘的基准设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这些保障机制的贯彻和落实为城市测绘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制。

二、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测绘发展模式

1、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相互融合

数字城市发展经历了独立应用阶段、系统应用阶段以及集成整合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数字城市从离散自为到规划设计再到集成,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管理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它为城市提供了基础的信息平台,同时为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服务、在线共享、及时更新以及在线上传提供了广阔的城市化的平台,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建设,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逐渐具有操作性强、覆盖程度高以及高质量的特征。在城市建设成果与数字城市测绘融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CoRS系统,该系统在数据更新、处理、传输以及采集实现了全新的方式和流程。通过将城市建设成果与数字城市测绘两者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和建立服务、应用、更新、建库以及测绘的信息化测绘模式。

2、城市业务管理与城市测绘的相互融合

作为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的城市测绘,一方面,需要城市业务管理的及时服务,达到及时更新城市地形图的目的;另一方面,它又支撑着城市业务管理。例如:起到补充材料的普通工程测量数据、河涌和道路竣工验收、测量征地地形图以及测量建筑物竣工等工程测量数据的更新,需要城市业务管理提供及时的服务,然后利用更新后的数据对数据库的地形图进行动态的补充和开窗式的维修。

3、城市信息化成果与城市测绘的相互融合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要将智慧城市、云计算、通信技术、城市网络、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物联网等城市信息化成果与城市测绘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建立与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开发、共享、管理、处理、加工、更新以及采集相互结合的支撑体系。

结束语

城市测绘的系统性强,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数字城市的精确化建设。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测绘提出很多要求,积极发挥测绘的优势,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免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益,进而体现出测绘的优势与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建设基础测绘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8-114-1

数字城市的建设,体现职能一体化的理念,实现城市各个部门的协调运营,促使整体城市既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又可以展示各自独立的特性。利用基础测绘,准确获取城市建设的所需信息,提高数字城市的建设水平,为城市建设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应用基础测绘,实现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营的能力,确保人们生活便捷。

1基础测绘对数字城市建设的价值

基础测绘利用自身的技术价值和科学内涵,方便数字城市建设,分析基础测绘的应用价值,如下:

1.1深化数字城市建设的防火系统

防火系统属于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基础测绘发挥自身优势,为防火系统提供测量信息[1]。联合城市建设的系统内容,融合防火系统,构建统一的防火体系。基础测绘为防火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形成具备立体状态的防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定位,避免防火系统与其他职能系统混淆应用,提高现场救援速度,全方位锁定火灾现象,确保救援效率。

1.2模拟数字城市建设规划

基础测绘既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整体规划,也可以为其提供分项数据,最主要的是提供精准、时效的地理信息。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空间基础上,传统测绘技术不能快速定位建设信息,而且在空间信息上,运用效率低,所以利用基础测绘,模拟城市建设,体现多样因素共同参与的特点,着实分析数据属性,规划类别,利用模拟系统完善城市规划,确保实际城市规划的效率,稳定服务于数字城市建设。

2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的实际,分析基础测绘的应用,体现基础测绘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2.1基础测绘在空间基础信息中的应用

空间状态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合理规划数字城市的空间关系,确保各项建设模块的关系准确。基础测绘利用自身优势,获取空间信息,对采集信息实行存储、处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存储在测绘系统内,便于规划人员查询和使用,基础测绘为建设营造庞大的运行数据库,实时为城市建设,提供数字化信息[2]。基础测绘的高效性和智能化,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设,通过基础测绘,采集空间信息,经过筛选和分析,构成空间信息数据库,规划城市建设模式,合理利用数据资源,优化建设实际。

2.23S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S是基础测绘的核心内容,包括:GpS、GRS和RS。3S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提供基础的建设信息,利用观测、模拟的形式,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可靠数据。数字城市建设时,利用GiS管理测绘的基础信息,形成系统的应用状态,确保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创建的灵活性,确保信息处于灵活的运用空间,优化测绘任务,规划数字城市建设的大致范围。GpS在数字建设中,发挥优良的地位能力,布设管理与控制的数据网络,根据数据网的需求,通过RS迅速获取地理信息,服务基础测绘。基于3S技术下的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大量信息资料,保障数据与实际应用的连贯性,防止数据不符,发挥基础测绘的客观特点,稳定建设设计。近几年,3S应用非常广泛,同时吸纳大量科学技术,测绘能力明显提升,所以,将其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支持,为其提供空间、多领域的测绘信息,便于数字城市快速建设。

2.3基础测绘有利于城市布设

数字城市建设涉及规模、范围比较大,包括:通信系统、基础设施、土地等,必须利用合理的规划途径,科学布设各项建设对象,才可达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的。数字城市建设基本属于城市各项职能部门、功能空间的有机结合,在综合的状态下,确保正常运行。基础测绘能够规划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多项信息,完善建设内容。例如:在人与土地的建设方面,必须在基础测绘的参与下,测量土地的基本信息,有效布设土地分配,同时还要体现人的主导价值,推进持续发展,结合基础测绘,构建与土地相关的数字调查,形成电子地图,在信息化的电子地图上,实施布设方案,探讨布设的实际价值,保障公民的城市生活。

3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效益

基础测绘应用,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极大效益,保障建设意义,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汇总基础测绘在城市建设中的效益,分析如下:

首先明确数字城市的建设方向,提出规范措施[3]。数字城市建设属于复杂工程,依靠基础测绘,制定建设策略,围绕地理信息,展开建设工作,实施建设方案,以基础测绘为建设中心,保障建设发展。

第二提高建设质量,基础测绘所提高的地理、空间等信息,稳定性高,基本属性较强,有效排除数据信息的缺陷和疏漏,提高测绘质量。基础测绘可以严格管控信息内容,避免信息出现质量问题,形成信息管控机制,严格处理测绘信息,确保严谨性。

第三支持数字城市建设的测绘发展。基础测绘的立足,开拓城市建设的空间,有效保障数字信息,维护数字化信息的质量,确保测绘准确。由此,保障基础测绘的实质能力。

4结束语

基础测绘包含大量的测绘途径,提高测绘能力,促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力度,确保建设到位,基础测绘利用科学的测绘因素,在满足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建设实际,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测绘信息,支持整体城市数字化的进步,避免数字城市建设出现数据、信息缺陷,由此提高数字城市的运营能力和水平,体现基础测绘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89-91.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4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

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

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数字城市建设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都放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之上,一些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平台的建设,并认为这个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一般性的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更新的投资比较大,而且使用周期也很长。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介入,在其城市所属的地域之内应用3S技术、摄影测量和卫星影像等测绘出城市的地形形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很早之前部分城市就建立过相关的数据模型,但应后期的种种因素导致数据库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而失去作用。

2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的介绍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3关于城市规划测绘以及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对于城市规划测绘来说,其属于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有利于指导数字城市框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一进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测绘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空间信息及时的应用和扩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搜集城市地理信息的效率,开拓了更为便捷的实施途径。另外一点,结合当前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测绘过程中,随着勘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明显的革新,这样能够充分地融合与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作用,共同积极的促进城市的建设。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空间信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互助优势,进而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

4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测绘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首先,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测绘同数字城市建设之间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共享机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城市规划测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一些关键性的共享以及共建机制并不能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所以说要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将两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原则以及标准,形成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达到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合并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其次,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没有认清楚自身的部门的职能,不重视基础测绘,现在很多的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甚至在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经常忽视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在人才自身素质还存在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所以要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规划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好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人才。最后,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水平必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在进行政府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要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调研,增加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对变化的环境的应变力。

5结语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看,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尽管具备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规划测绘离不开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测绘。城市规划测绘是基础工作,而数字城市建设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数字城市的建设属于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基础测绘信息库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同时借助城市规划测绘来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库,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名夏文文马强单位: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

[2]罗伍平,邓锋.浅谈GiS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7).

[3]李丽,申华伟,朱卫东.数字城市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06).

[4]沙从术,潘柄玉,魏利敏.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06).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数字;城市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发展城市测绘技术的有利影响

数字城市指的是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也就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过程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的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旧村改造项目的深入推进,城市测绘工作正进一步发展起来。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的也不断发展,对我国数字城市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数字城市测绘工作模式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需要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数字城市测绘的相关问题,以对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性意见。

1.1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城市有一定的关系,较高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及较快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对数字城市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为各行业以及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事实上,数字城市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部门的集合,主要有: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国土资源、电信、消防、环保、防震减灾预测等方面内容。

信息集散与城市,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在城市进行集散,GiS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相关信息及时的进行更新,反应其变化,这就保证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2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测绘技术

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空间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该空间位置主要是指某些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地理位置,地图是其主要代表形式。城市测绘充分利用了各种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它的发展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提供及更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可以把城市测绘看作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产业,成为建设与发展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产业。

1.3数字城市与城市测绘技术

建设数字城市的前提和基础是具备良好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因此,发展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保障,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空间数据,资源共享地理数据,让各行业各部门都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充分的进行共享与利用。近些年,随着3S测绘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不断的得到推广,也促进了城市测绘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数字化的测绘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并且在不断的由传统的测绘想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城市测绘的作用,城市测绘成为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重要依托。

城市测绘的核心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生产与管理除了依据统一的标准之外,还需依据信息技术标准。它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城市测量控制网、数字高程模型、影像图、现状公用设施及相关属性信息。这些信息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空间数据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字城市测绘模式和特点

数字城市的依托是海量的空间数据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因此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需要社会各个相关行业部门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城市测绘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优势条件,密切关注与研究数字城市的相关信息,大力发展城市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一个延伸,它与前两者一样,是一种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住房建设、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带来效益和方便。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实时或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

数字城市测绘模式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是其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特点。数字城市测绘目标在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全面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因此,它涉及城市测绘的各个环节,而并不限于城市测绘工作本身,所以说这是一个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社会效益的有机整体。此外数字城市测绘工作呈现系统化趋势,它是从产品概念到最终产品的集成活动体,是一个功能系,这个系统正逐步向着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数字城市测绘模式

数字城市测绘的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城市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城市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应用与共享,将城市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3.1规范体系

空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数据源,因此,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城市测绘部门必须严把质量关,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城市空间数据的及时采集、处理、加工和提供任务。

3.2明确方向

数字城市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城市测绘部门应当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应当积极的参与到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

3.3大力推进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及其一体化技术是数字城市重要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测绘部门应大力加强规范化建设的研究与应用,通过GpS建立城市控制网、利用RS快速的采集数据,更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运用GiS来管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完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库与动态更新任务,为数字城市服务。

3.4及时更新

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5做好组织

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城市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4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凯.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n].中国测绘报,2008,(05).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7

   r>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4-0109-04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高品质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和水资源、合理而优化的教育体系等。智慧城市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层。从而,让整个城市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任务。

   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一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无线城市,也称无线数字城市、无线宽带城市、无线智慧城市、城域无线宽带网络,是指利用多种有线/无线接人技术,为整个城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接人。通过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聚合各类社会信息,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无所不有的信息化服务,实现无所不能、可为感知的绿色智能城市。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无线城市计划的是美国费城,随后全球陆续有600多个城市称建立了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成果。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初期是希望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服务的目标,主要是用“2G+3G+wiFi”的技术模式实现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苏州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二、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通过实施“数字苏州”建设使得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取得了显着成效,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数字苏州”建设期问,苏州市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全覆盖了五市七区,数字传输主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600G。到2010年底,完成了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203万户,接入率达96.82%。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在江苏省率先建设了人口数据库(含外来人口)、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五大基础数据库;率先开展了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率先开展了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两大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苏州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1%。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

   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两化融合“333”工程,即创建30个示范、300家试点、3000家升级企业。至201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试验区1家、示范企业3家和试点企业28家。

   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苏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苏州”已建成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数字城市三维基础平台及“数字城管”、“数字交通”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近百个。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已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健康苏州网”已为市民服务。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苏州市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  三、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不足

   1信息规划有待进一步落实。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数字苏州”建设方案和信息化政策,但是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不足,有重复建设现象,影响了“数字苏州”整体效能的发挥。

   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苏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各单位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相对滞后。

   3信息应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大,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限制了“数字苏州”整体效益的发挥。

   4五大基础数据库和两大平台还不够完备。“五大基础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和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大平台”虽已建立,但服务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服务于科学决策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平台”尚需进一步完善。

   5缺乏协同观测、处理与服务平台。“数字苏州”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更新能力、异构资源汇聚能力、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

   四、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城建档案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提高城市化质量效益的新模式。2013年1月29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会议,包括威海市在内的37个地级市、50个区(县)、3个镇被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这标志着威海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工作之一,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1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现状及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建档案数量、种类、使用频次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城建档案数字化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必然选择。与传统城建档案管理模式相比,城建档案数字化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有助于节约空间。数字化档案突破了传统档案保管空间及年限的局限,将传统的档案以现代化的硬盘、光盘载体予以保存,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同时简化了维护程序,降低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保管年限。二是拓宽了档案范围。传统的档案大都局限于纸质载体,保存形式单一,范围有限,而数字化档案,除以文字、图片形式保存档案外,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保存,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扩大。三是提高了档案的运用效率。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档案可以极大地加快档案的检索、备份、传递速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档案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威海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紧扣城乡建设工作发展实际,以城建档案数字化为主线,围绕城建档案管理与应用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及省、市表彰,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档案数字化基础好。开发应用了“威海市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共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6060卷,仅2012年就完成扫描档案2793卷,刻录光盘840张,录入数据325.63千兆。开展建设电子档案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严格执行进馆档案分类、编目、入库以及管理制度,共验收入库档案7948卷,全部录入计算机检索系统,共录入案卷目录6362条、卷内目录4.62万条。

二是档案数字化技术定位高。2010年开发运行的“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系统,与“数字威海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威海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连接,形成一个涵盖地上地下的直观三维系统。2012年8月,该项目荣获2012年威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2012年度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用软件测评。

三是档案数字化服务覆盖广。“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系统面向政府部门、管线权属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等不同层次用户,按照权限配置提供网上数据免费共享服务。截至目前,已直接接入用户达到18家,并为200多家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累计网上点击查询4.5万次,提供管线图650幅。

2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及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城建、安全、家居等各方面的智能服务。1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城市生活服务型,二是城市规划管理型,三是智能交通导航型,四是虚拟城市导游型2。

根据城市发展阶段规律,威海市研究确定的未来四年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到2016年,通过“2333建设”计划,构筑宽带光网和无线宽带两张网络,搭建政务、工业设计和公共服务三大云计算平台,推进政务、商务、民生三大领域智慧应用,发展壮大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服务业三大产业,建立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智慧应用体系,将威海打造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智慧威海”(如表1)。

从威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图表可以看出,威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基础、应用、城市管理、园区、产业等五大类,综合了现有四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城建档案数字化系统属于城市管理大类,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虽然基础较好,但与智慧城市创建要求相比,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标准规范建设相对落后。标准规范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数字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较低、内容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高水平的标准支撑。二是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够。软硬件设施是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目前,威海市城建档案管理软硬件建设尚未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三是技术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是档案数字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里,既懂城建档案业务知识又懂信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3威海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和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威海市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思路: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以城建档案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备份异地化为导向,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为目的,突出抓好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城建档案服务水平。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1)配套完善硬件设施。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抓紧建设或租用符合计算机设备运行要求的办公场所及满足城建档案管理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设备。配置服务器、服务器切换器、磁盘阵列、电脑、扫描仪、摄像机、照相机等硬件设备,确保其具有较强的支撑、兼容和拓展能力。(2)配置管理应用系统软件。软件系统要包括在建工程动态跟踪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声像档案管理系统、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馆藏档案统计系统。软件系统要实现城建档案生命周期内全过程信息集成管理,完成包括声像档案在内的各种档案的收集、整理、著录、数字化加工处理、保管与利用、查阅与调档、检索与分析等工作流程,同时与数据库系统相互融合,实现从数据录入到数据管理再到数据输出全过程的应用,以适应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示范项目实施的需要,为城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3)普及档案管理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全市县级(含县)以上城市城建档案馆(室)全部应用城建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计算机化和城建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到2013年底,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馆藏档案检索、数据统计计算机化。

二是城建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1)以争创“全国数字城建档案馆示范馆”为目标,到2013年底,全面实施“四网一库”(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网、馆内局域网、连接当地政务信息网、连接互联网和馆藏档案数据库)建设。(2)积极推进馆藏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一是对现有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应以现实需要为前提,按照“珍贵档案、重点档案、普通档案”先后数字化的原则,把现有实体档案资源分期分批转变成数字信息资源。二是异地城建数字档案备份工作。做好市内、市外、各市区间的数字档案备份工作。(3)加快增量城乡建设档案数字化。按照建设部《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和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建设工程电子档案报送制度,建设单位在报送纸质档案的同时,一并报送与纸质档案一致、符合国家、省和我市有关质量标准的电子档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要把报送电子档案作为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的重要审查内容,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实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

三是城建档案数字化人力资源建设。把工作需要的城建档案著录、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以及有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列入业务学习计划,普及信息化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提高总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补充具有计算机、信息化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德伟.《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上海信息化》,2012年第2期.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9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数字城市”的提出,源自前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统,但是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也难以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尽管人们对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作用和目标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对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基本相同的,通常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城市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也极为重要。“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架构为地理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待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来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互通互联,更进一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和支持。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

三、数字城市的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方面,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且实现了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拥有34个信息管理子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公安、急救、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地方政府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电信、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拿大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用事业规划、设施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农业、渔业)、应急系统、工程设计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把数万幅地图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法国巴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城市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合作。据调查,巴黎市政官员的40%时间用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信息,以协调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并研究推出数字城市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香港特区政府自1998年实施“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至今,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的推行使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子政府的示范城市”。此外,香港也已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建,有关的法例和规则,公开密钥基建和核证机关等等。广州市自1987年开始建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及管理、模型库及管理、制图方法库、数学库、编码系统和汉字库等六个子系统,服务于城市管线、土地利用、小区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应用领域。目前,广州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其电子医疗、数字图书、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系统也已建成。北京也以奥运会为契机,投入300亿元直接用于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建立了北京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北京基础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另外,还进一步实现政务电子化,北京市电子政委专网已覆盖全市城乡,有线政务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和村的网络连接,1700多家市级单位和1600多家区县级单位接入了政府专网。全市统一的小区服务中心网站已经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公共交通部门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网络。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数字北京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城市的方法研究

国际上数字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难于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些项目即使完成了开发、测试和安装,用户方面仍然难以投入使用。可以说,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在组织管理、投资决策、需求分析、系统定位、策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数字城市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③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④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适合中国社会与经济背景的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原理、方法与内容,认为:①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应立足于组织现状和目标,在评估组织的结构、目标、管理、业务和信息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改善组织管理;②通过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界定数字城市的目标与范围,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长远发展与实施建议;③数字城市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的组织与计划、用户调查、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研究和审批;④组织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项目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

五、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数字城市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由于数字城市项目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整个数字城市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者有良好的阶段性,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目前,我国开发的信息系统,单项应用的多,综合应用的少。有的系统适应性差,难于扩充。有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上马时轰轰烈烈,上马后困难重重、奇虎难下,不仅造成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为今后的系统建设留下隐患。所以,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对战略规划环节不够重视,原因包括:⑴因项目实施周期要求太短,战略规划环节被简化了;⑵受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性因素限制,项目负责人无法获得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⑶项目负责人重视技术开发,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足;⑷项目负责人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所需的知识;⑸国内缺少擅长战略规划的咨询顾问,咨询行业尚未起步。数字城市战略规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战略规划人员针对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活动才能完成,总的说来,战略规划需要经过六个规划阶段;⑴前期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略规划做计划,成立数字城市项目的战略规划组,以保障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能够顺利进行。⑵用户调查与资料汇总:通过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组织的资料。⑶战略评估:汇总用户调查资料,总结组织内部各种业务的详细流程、各个科室的责任与职能、使用各种文档(图件、档案、表格、计划与地图)、涉及的各种数据、用户对于系统应用的期望,将部门、功能、数据、需求进行组合,形成几个比较规范的表格;并进一步抽象、分析,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⑷机会分析:通过研讨的方式,审查各个组织的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应用优先级、部门优先级评估。分析业务、功能、流程、数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和项目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改善组织管理现状。⑸可行性研究:对于机会分析中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⑹撰写战略规划报告:对于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系统战略规划报告,获得最终批准,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南。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对于任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一个城市的数字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必须进行战略规划。事实上,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展具有理性的数字城市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点。

六、结论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在数据执行标准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单纯考虑到本区域数据标准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到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省市的相互关联,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共享数据库的没有链接起来,难以适应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今后,在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建立统一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体系框架,实现各部门共建共享,使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和运行维护规范。在这套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地方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随时进行平台调整、数据更新。只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系统体系,才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数字城市”,即数字化的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运用和发展。我们通常说的“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量的储存科学技术为根本,以宽带网络为桥梁,使用3S科学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实施多种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有效的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的过往、目前状况及将来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的运用,胡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总理也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该项目现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2010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布了《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了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我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

1.1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

包括城市上空、地表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数据的自动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获取、维护、更新体系,城市人文、经济、交通、资源、政论等社会信息数据的变更与监控系统等。

1.2数据处理储存体系

包括高密度高精度高效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备、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地编辑、压缩、存贮、元数据处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

1.3信息提取与分机体系

包括数据之间的资源共享、多元数据集成、数据信息智能分析、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编辑等技术和设备。

1.4网络体系

网络技术在数字城市技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确保数字城市信息畅通和共享的必要条件。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智能化网络、支持基于网络的分析式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

1.5应用体系

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城市防灾、城市交通、通信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管理等。同时,还包括城市网络生活方式等。

1.6管理体系

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小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设备维护、标准与互操作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等。

2数字城市构建的基本框架

2.1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培养竞争机制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2.2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体现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2.4建立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两个综合性应用体系,推动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2.5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科技化专业人才,为构筑数字城市服务。

3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32009),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

图1表明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图2表明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的组成。

图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图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

4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体系是以共享服务数据库为基础,为政府部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形成唯一的、权威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告平台,包括资源展示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运维管理子系统等四个系统。依据每个子系统服务对象的不同,能够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资源展示子系统面向外部用户,是外部用户了解平台数据资源的窗口,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及运维管理子系统面对内部用户,是平台维护单位的内部用户对数据进行编辑、维护和的核心。此外,依据平台部署网络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版、公众版和政务版。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和政府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步,城市的区域正在不断的扩展,之前较为保守的城市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城市管理的需求。“数字中国”理念的发展,以“数字城市”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各个区域蓬勃兴起,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设施,而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性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基本推动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83):1720.

[2]姚敏,赵燕霞.数字城市的基本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024.

[3]姜爱林.数字城市:一种可供选择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1):1316.

[4]张宇,数字城管GiS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