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创新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8:57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思维性、想象力很强的学科,语文又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在高中语文教学实现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具体功能,把握高中创新教育的特点,变革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优化教学氛围,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诱发创新兴趣,发展创新思S,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渗透语文精神、寻求语文教学革新方向

若想使得某件事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升,那么我们对事物的本身就一定要有所了解,渗透其本质和特性。正如语文学科改革中,我们要对语文的学科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特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和训练,最终达成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熟知以上观念,我们才能够向革新迈进。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的阅读写作能力都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更加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汲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思维被强加上枷锁,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树立民主创新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发现,有效的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呢?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若想实现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四、改变教学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战场,那么怎么在这个主战场上将教学改革落于实处,是我们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必须攻克的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知识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我们可以理解为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真理更重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时刻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一)启发探究式课堂

启发探究式教学即为:提问D探究D析疑。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很重要,我们要注意课堂问题的开放性、启发引导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问题要具有大面性,能照顾到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思维层次。然后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把握。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

(二)积极活动式课堂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定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我们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例如,征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赛、模拟节目主持、影评活动等。

创新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实施好语文创新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不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更加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路遥.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2

1.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泛读,宽泛、广泛的意思,而非浮光掠影,泛泛而读,但有不少学生都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会了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往往只求大致了解获取一些信息而已,所以一些娱乐的报纸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静下心来去真正体会文章本身的精妙之处,所以阅读忌贪多,而要求质,所以有的学生抱怨,看了一学期的课外书,写作提高并不快,语文成绩也并未见起色。另外,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阅读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2.要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

跟上课直接相关的,自然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一般又可延伸至课前、课上、课后,主要是围绕课文中相关文本进行的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预习,通过对课文的初读,对文章有个大体印象,这时可以"观其大略",也就是泛读。进而,由了解基本内容上升到品味语言,鉴赏技巧,往往学生最欠缺的也就是这一步,仅仅满足于筛选得到所谓自认为有用的信息就足矣,并没有更深入的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思考。所以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对文章本身就理解不深,一问三不知,就算经过老师的讲解,也是夹生饭,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少收获可言。另外,课前的阅读并不仅限于课文本身,要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者事先也可以印发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讨论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课内阅读是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这时老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就像阶梯,一步步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核心处和紧要处,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顺着"路标",一路上才会有鸟语花香,如沐春风之感。

3.要对学生要达到的语文水平作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的界定

我觉得我们在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常常把握不住标准,譬如以作文为例,学生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是写作尖子的水平吗?如果以写作尖子的水平作为标准,那么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不合格的:那么是文学创作的标准吗?如果以文学创作为标准,那么我觉得很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尤其是适应进一步深造和工作、生活需要的表达技能,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其包含的内容就是相当广泛的,决不是拿文学创作来作为唯一的或最高的标准,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去努力追求文学模式的写作,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试想,一个将来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工程技术的学生,他以文学的标准去指导科学报告的写作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很早以前,我就对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作过一些思考,我觉得,文学模式和科学模式的写作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而且是学生写作发展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可相提并论,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基本的写作常规,这才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至于更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写作,那完全应该因人而异。

4.读写结合,从模仿开始

读写结合,主要是指通过读来进行积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码事,自成体系。读是吸收,写是创造;读是欣赏,写是思考;读是入,写是出。读写结合,主要是在读的过程中:(1)提升素质;(2)学习技巧。因此,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可取。传统的"读写结合"教学往往造成学生:(1)写是读的纯粹模仿;(2)对写本身研究得不透,重心放在读上,所以形成了许多学生觉得肚子里有东西写,可就是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干巴巴的、毫无生气;(3)因为缺乏对写的实践,所以读起来也很难切身体味作者的辛酸,读也流于表面。一言以蔽之,过多地强调读写结合,使写作进入了一个误区,湮没了写作自身的规律。

从语言学上看,读主要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而写是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和理解主要靠语言的组合,语言的运用则靠语言的聚合。组合主要靠时间的包孕,聚合则要靠主体的积极思考与反复实践。由此观之,读写必须结合,但读写同时也必须分离,因为读不能代替写,写也不能代替读。不能很好地读,也就不能很好地写,同样不能很好地写,也就不能很好地读。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因此,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只有灌输、说服不行,还必须有感染、熏陶。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文学作品,作家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机智角度

当前教学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方式提出了科学的指导,引导当前教学重点关注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从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从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实现创新,教学思维上的实现创新,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首先,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创新是教师在实现语文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当前新课标的指导,积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努力。在充分认识教学投入和结果的内在联系,更加高效的思考教学质量,力求在较多时间内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较快提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首先树立起对象意式,将学生为对象,紧密的实现教和学的链接,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树立全人概念,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最大值。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当前优越的网络条件,让学生自行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然后填写别里科夫人物性格的基本元素,例如性别、年龄、病症和病源等,然后抓住别里科夫的关键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形成的基本原因。通过别出心裁的教学内容涉及,让学生能够在心里形成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思想,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保障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还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其次,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高中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保持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语文教师利用创新的课程设计,启发式的将典型学生和普通学生进行分别对待,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性的将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在教学当中,教师通常提出一个启发式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建立思考空间的头脑库存,并讲学生的实际启发和原有的体验认识有效结合。例如,在高中教学中讲到《赤壁怀古》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像学生提问,讲教学内容与美术画面结合起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书面文字转换成画面描述,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然后教师通过画面表达,将巍巍群山和白练蜿蜒的江河图景展现出来,诗人矗立在江水边,江河涛涛,磅礴大气,然后历史上的各种人物渐渐淡化在画面里,通过多媒体制作为学生演示出一种历史悄然而去的既视感。学生们自然而然的会将自己心里的图景和画面进行对比,然后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语文课对学生来讲,就不仅仅只是一门回顾历史的文字课程而已。画面的吸引力和声音的感染力,都将学生代入到恰当氛围当中,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在教学思维上实现不断的创新

针对当前变化多端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维。通过创新思维,是吸纳教学过程的灵活多变,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急促快速的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代入感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观念创新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能够快速机智的判断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师在迅速掌握教学指标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而在这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思路,针对当前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快速形成自己的教学思维。例如,在讲述《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环节时,可以选择设置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如宝玉被挨打的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偶然性的情节?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式阅读。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高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创新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全面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实现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建敏.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11期,2012.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探究热情;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83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比较滞后,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严重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将教学方法与内容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求创新突破。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灌鸭式”地传授学生知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基于这一点,我国的高中生在与国外学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创新方面,我国中学生明显落后于国外中学生。因此,在新课改下,就必须彻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2]

1.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细心的心理专家,善于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感情。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情感投入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知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难处,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比较研究法,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教学方法的优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相比于美国、日本的高中语文教学法,这样更有可选性,找到比较适用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3]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左右式的横剖比较,了解同一课文的差异,也可以做纵贯式的上下比较,了解同一时空不同时间的差异。

1.3应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对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借用新科技的力量,提高教学成效。高中语文教师可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升教学操作技能,将其娴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可制作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教学课件,选取重难点将其打印出来,为学生详细讲解。同时结合高考的热点话题,将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在课件上,注意实时性和正面性,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文教学内容应当正面化、针对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内容一直比较滞后,不涉及热点话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段时期内国内反日情绪比较激烈,日本不反思自己的罪恶历史,这是必须谴责的,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打砸日本电器,以此表明自己的反日立场,则显然是不对的,容易引发学生的极端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的优势,例如教授川端康成的文章时,可以与学生详细探讨日本的心理文化,向学生推荐《源氏物语》,分析日本的等级文化,并延伸探讨日本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另一面。在古代,很多日本人觉得女性是有原罪的,她们的这种原罪会陪伴她们一生,而受到世人的误解。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母性崇拜”,许多男性都有“恋母癖”,例如《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因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的生母桐壶妃子,听说自己的继母藤壶妃子相貌酷似生母,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继母的违背人伦的深深爱慕与眷恋。[4]同时女性又被当做魔鬼被人惧怕,一旦女性母亲一面的面具被撕去,就会有一个可怕的幽灵出现。在《日本女性史·近世》中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反而会受到人们的称赞。[5]这样一方面不仅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而且使他们不做出过激的行为等。另一方面,在详细介绍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一个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向学生灌输做人的正确理念。

为落实创新性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课程的障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2]盛新凤.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8(04).

[3]郭丽.走进课改深处——探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创新性实用性有效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由一年备考向三年备考转变。作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作用及地位日益突出。这主要是因为高考语文中卷作文分数比值大,作文分数高语文分数可能就会高,而作文分数低是很难得高分的。为此转变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观念、提高高中语文作文创新性及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分析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性。

目前很多高中老师语文作文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模式化、板块化。具体来说,就是对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对一些名言警句、案例等进行背诵,强调素材的积累。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在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和应变性。特别是某些老师在讲解作文题目时,按部就班地从审题、立意到结尾等整个过程详细讲解,甚至以范文为例,限制了学生思维,导致作文缺乏创新性。

(二)创新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很多老师过分强调作文结构布置(如日记体、题记式)、技巧的应用(如戏剧、小说)等问题,而相对忽视作文内容,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不利于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在拿到题目时,直接套用结构样式,而“不动脑筋”,也不管适不适合该题目,同时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语言的华美,忽略内容的实用性。

很多老师经常找一些诗句、名言等让学生背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言的优美性,但忽略了内容的实用性,常出现文不对题、结构混乱等现象,从而导致语文作文得分低。

二、提高高中语文作业教学创新性的有效方法

(一)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作来源于生活,创作既要创新又要贴近生活。高中语文作文得高分的秘诀是立意好、结构新意、内容充实、真实。因此老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素材外,更要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提高学生的生活领悟和经验,从而在写作时合理选择,提高语文作文的真实性。具体来说,语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接触不一样的事物,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等等。在这个观察和融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作文《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写环保工人,也可以写父母,这些都是从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如写父母,父母为什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呢?可能是因为父母忙着赚钱很少回家或者与子女沟通交流少,等等。而这些片段都是由生活中的细节堆积起来的,是该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很多老师认为高中时间紧迫,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尽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开头、结尾等每一模块都掌握相应的模式,准备充分应对高考。而要做好这些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创新与写作、创新与高考等是不矛盾的,相反是相辅相成的。叶圣陶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思”、“情”至关重要。为此,高中老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具体来说,老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文书籍,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同时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评价,且一般是正面评价,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优质文章。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展学生创新思路。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与生活联系密切,并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题目是“绿色生活”,这不仅可以与我国政策“低碳环保”、“绿色”、“节能”联系起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积累,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胡乱想象,而是以生活为依据,有可行性和“真实感”。此外,可通过讨论、辩论赛、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打开学生的创新之门。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为高考语文备战。

三、结语

没有灵魂及情感的作文,只是秋日里的枯叶;没有内容的文章,只是浮于表面的尘埃;没有创新的写作,只是文章,而很难成为佳作。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缺乏创新性、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影响作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从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及想象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的有效方法,希望给相关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瑞霞.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问题;质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未来社会的竞争在于创新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各学科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且只重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运用,创新意识薄弱。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顺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w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激发。下面对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发现更多的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提问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与教师,而是能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的突发事件,在刘兰芝被遣回家后不久焦仲卿必会接她回家,二人相守。有学生赞成,也有不少学生反对。赞成的学生说焦仲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必不会负了刘兰芝。而反对的学生则提出:焦仲卿对于母亲对刘兰芝的种种挑剔,只能长跪告母,而当母亲大怒时,他并没有反抗,而是“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这样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到在封建家长制下焦仲卿对母亲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是薄弱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如此教学不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而是学生能够展开独立而自主的学习,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充分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深化理解。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与时俱进,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所谓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以教材为模版,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学生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给以及时的解答。这样的传统教育,知识面只局限于教科书,所有的练习都有参考答案或者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对于习题的练习也是分类型,一个类型的题有一个类型的答题模式。这样的教学观念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的发展。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打破这样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授课时,可以在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播有关于高中语文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供基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勾践不选择卧薪尝胆,会有怎样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心中勾践卧薪尝胆时的心理活动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依托语文学科特色,讲究教法学法技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创设实践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松格.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语文,2012(16).

[2]刘娥.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4).

[3]晁悦岭.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8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第一,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使学生想学、善学。[1]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进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们多多努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例如,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还要发动学习优异的同学给予帮助,让他们形成“一对一”的学习伙伴;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自身一定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一定不能摆着一副严肃僵硬的表情,要让自己显得轻松愉悦,从而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

二、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兴趣激励法。“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兴趣激励的方式有很多,在此简述三种常用的方法:一是引导式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是满足学生求胜心理,高中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求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书法大赛等等,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世拓展课外知识,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好阶段,也是对各种新知识充满好奇的关键时间,这时将一些课外知识讲述给他们,不仅能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更能激发他们对其他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进行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读书方式,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情景教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而情境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本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飞自己的身心,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激活自己的思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教师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

三、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所以,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如: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四、积极的课堂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这是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但是,教师也不能为了激励而激励,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鼓励引导,这样才是最富有价值的评价。

五、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只有把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最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良.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2]张清义.美就在身边――例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成功(教育).2012(10)

[3]主玉立.浅析阅读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

[4]刘宝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高中习――浅谈高中语文教学[J].成功(教育).2012(10)

姓名;宋加群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篇10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并且教师想要培育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摒弃以前封建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认识到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只有在围绕学生中心进行讲述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才能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讲述的时候,适当地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更改教学的观念,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能也能被教师发现,教学才能得到进展,一成不变的教学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要想在发展的日渐迅速的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更新教学模式。

二、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教师的自我素质也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的提升自我的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提升自身的素质时,应该做到:1.严格地在生活中要求自己,保证自我的良好品行。2.陶冶自我的情操,丰富自我的素养。这样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不仅自我的能力达到提升,而且学习的学习也会随着教师的步伐前进。

三、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必须注重和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时,必须让学生进行自己独立的学习,一个人在独处时,很有可能会产生新颖的点子,有助于创新的应用。高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不要只是依靠课本进行对讲式的教学,让学生踊跃的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

四、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姿势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因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课堂的环境气氛对于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利用一些自己的想法去发现问题,努力的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引,引导学生警醒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变向式思维、逆向思维等新的思维方式。

五、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全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高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的活动,不只是在课本中探索知识。在课外的活动中,尝试一些新的冒险,新的学习。例如:可以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旅行,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历史行的参观地方,在一项又一项活动中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进而在实践中把学生引入一种良好的创新中,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综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而认识创新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的进行自我的不断学习,给祖国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内涵。

六、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刊物

要想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求高中教师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书刊阅览,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创新能力的不断学习。文学作品纵横几千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这些作品中肯定会有不少文学方面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在阅读文学刊物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评价及想法,不要将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增加高中学生对新型事物的认知与学习,增加创新型思维的转变,为祖国培育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从创新的培育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依然需要高中教师同学生一起去理解解决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祖国赋予高中生殷勤的希望。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