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与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2:21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多元化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1-02

当今社会的发展给英语学习带来了更高的目标,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都被赋予新的要求。为了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智力优势,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活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简述和基本结构

1.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根据他多年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思维与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有八种多元化的智力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的理论为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智能和表现方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这八种相互独立的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上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使得每个个体各具特点。另一方面是创造和生产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再次,个体智能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的智能随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最后,在多元智能的理论看来,智能是由具有相同地位的多种能力同时构成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而不是整合的表现,这是多元智能的本质。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给心理学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为实际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方面,在多元化智能问世以来,许多西方的心理及教育的专家为此做出了各种实践研究。另一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上百所多元智能学校,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综合开发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为此,这些学校采用了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典型代表,在个性化的教学中,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

同时,多元化智能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来说,教师缺乏对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的了解,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偏向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教育评估方式相对单一。多元智能理论让人们认识到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应当转变单一的智能观,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根本目的。即把多种智能的能力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改革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增加活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学习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让学习者主动的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智能,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抓住中心思想和重点,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在口语课中可以采用即兴演讲、文字游戏等方式。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小组讨论,进行对学生读写的智力培养。

2.逻辑数理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演绎和归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和逻辑思考的改变。另外,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英文字谜游戏和推理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流程图、矩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客观的分析文章的脉络,利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简单化和视觉化。

4.肢体运动智能。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明显,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戏剧表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肢体语言不仅能更加丰富地描述事物,也能让手势与词语联系起来。

5.音乐智能。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对于其中的句型、语法等进行分析,音乐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将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6.人际交往智能。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7.自我认识智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注意赞美词的运用,积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树立学生对英语的自信。同时,教师应当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争取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更好的成果。

8.认识自然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自然的能力,应当作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关于自然保护的话题等,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可以指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多元智能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智能特点出发,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学习英语,让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03)

[2]黄森.英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02)

[3]方凌雁,庞红卫.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1(20)

[4]KearsyCormiera,LexicalisationandDe-lexicalisationprocess

esinSignLanguages,Language&Communication,Volume32,issue4,october2012,pages329348.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2

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有一定可参考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是唯一,在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课里把八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通过三四种智能的切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我执教的一节集中识字课中—一年级下册《识字4》,儿歌描写了小动物在夏天快乐生活的情景,充满了童趣。所以我设计了观图猜谜导入,引导学生借助视觉空间智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识字环节我采用了在音乐中识字,引导学生借助人际关系智能,创设了多个能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从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展示的机会,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传统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效率低下,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却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朝气。

首先表现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的多种方法,区别与以往单一的讲读法。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描写了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饭,月夜睡梦六个生活场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富有情趣,所以我请学生通过表演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熟练准确读通课文后,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生活场景自由表演,然后小组内表演,最后推荐表演,孩子们表现得惟妙惟肖,让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而这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其次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形象直观,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孩子各种智能的发展。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时,通过播放台湾9.21大地震图片,把学生带入了“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景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同时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再次,基于语文课不能只单纯培养语言智能,要在培养其他智能的同时发展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肢体动觉智能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有些学生将自己感受的部分编成剧本,邀请几个同学合作把这一段表演出来,再现故事情节,学生在排练中需要角色分配、协商表演方法、动作。在不能达成一致的时候,也就是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静下心来反思,揣摩书中的情节。学生在排练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儿童常常被童话中生动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为童话中的喜、怒、悲、乐所感染。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化学生的学习生活,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后延伸中综合能力的体现。如,学习《去年的树》,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拟人手法编成课本剧,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穿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饰道具,把一只可爱的小鸟演得活灵活现,把树、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等表演得绘声绘色。学生表演真切,富有创意。同学们看着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懂得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家庭也是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排练各种节目,有古诗、诗歌朗诵、小表演、唱歌等,自己报幕,请父母、爷爷奶奶评分,这既展示了孩子学习、表演才能,也利于沟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激发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作业形式的创新。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教学设计

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强调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为了更好的实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必要将多元智能这一科学理论与英语教学设计的关系进行梳理,找到将多元智能理论应运到英语教学设计中的理想方案。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这些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具体来讲,加德纳的多言智能理论主要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涉及的基本要求

直观来看,针对英语教学设计来讲,主要的、直接涉及到多元智能理论的是语言智能,其他方面则涉及则是间接的,相对少一些。但从《英语课程标准》来看,对学生的要求又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智能方面。因此,英语教学涉及就应该要包括智能理论的各个方面。作为英语教学设计,就应该把多元智能理论的这些方面,贯穿、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设计当中去,即通过用多元智能,发动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智能多元化发展的目的。以下几种观念的建立,应该是英语教学设计中贯穿、融入多元智能理论必须注意的: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虽然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便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产生了智能差异。

而现实却是,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再比如,在座位安排方面,学业优秀生大多被安排在中间或靠前的座位上,得到老师注意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学业困难生大多被安排在后面或两边,很少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实际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上讲台板演方面,学业优秀生获得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业困难生。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地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寻找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上述那些违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念,应该予以及时纠正。

2.个性化的课程设计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可开发性。既然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八种类型的智能,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加德纳是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来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途径。他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从而为实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课程目标观,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再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为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努力构建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3.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因材施教观。

就英语科教材教法而言,其最终目的在培养语言智能,但不能只重视语言文字的形式,实际生活中,语言还包含其它的功用。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和更多样的活动方式。如,在听力训练方面,教师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听懂教材设计的听力练习,而应该把范围扩大,可以听英语故事、演讲,看动画片,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以及借助实物,配以动作进行表情教学。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某种智能的授课方式,英语授课内容可结合其它智慧设计活动,可以举办英语推理剧场之演出,可以举办英语歌曲卡拉oK大赛,可以用英语导游活动介绍台湾,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英文修行日记等等,多元智慧理论提供多元化创意的点子,唯恐教师不用。愈能采用多元智能方法实施教学,愈能符合学习者吸收的方式。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学生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

4.情境化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各项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本文主要是归纳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多元智能所必需建立的几种观念。当然,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更加深入的探索,还需要更多英语教师的不断研究,以期让更多的教师能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让更多的学生智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4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其中,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语言和逻辑─语文和数学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数学家和侦探擅长于逻辑推理,说明他们的逻辑智能较强;歌手和作曲家的音乐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智能较强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特点,针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智能特点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是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可能稍差,但是我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能却有一定优势,比如他们在人际智能方面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使得教与学都获得了更大的突破。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实验案例

(一)样本选定

选取我校2013级声乐专业1班和2班的学生作为样本,每个班各有30人,其中把1班作为普通班,2班作为教学实验班,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涉及windowsXp和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

(二)实验过程设计

首先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1)你对计算机课是否感兴趣;(2)你平常经常使用计算机吗;(3)你经常用计算机从事什么活动;(4)你经常用的软件有什么;(5)你经常上网吗;(6)你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有多少;(7)你觉得计算机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8)你觉得目前的教学模式怎么样

对于参加实验的两组学生,其中1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每周4课时的课时量,其中两课时为理论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另外两课时为实践课,主要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练习,但是部分学生不能专心练习,而是利用这段时间上网或玩游戏。

2组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前先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但是由于所学专业是声乐等原因,多数学生对一些音乐软件和网站有兴趣,有的学生还用Cakewalk等编曲软件。另外,学习音乐的学生多数较为外向,喜欢交流沟通。这说明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音乐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做了两点。

1.突出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中讲解多媒体软件时,我着重讲了一些音频、视频软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Cakcewalk、Goldwave、Cooleditpro等。听到这些软件的时候,学生的兴趣马上提高了。再如,当讲解word2003时,由于各种软件在操作上的相似性,我也会同时讲解Cakewalk中的一些类似操作,分析菜单与页面布局的区别与联系,并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软件当中比较通用的一些东西,例如F1一般都是帮助,Ctrl+S一般都是保存等。这样一来,在学会了word2003的同时,学生也对一些作曲软件有了了解。能和自己的专业相联系,学生肯定兴趣大大增加,学习也认真了不少。这恰恰是利用了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的音乐智能发挥了作用。

2.加强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交流协作。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并不注重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一说话就认为学生在破坏课堂纪律。但是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艺术类学生喜欢交流沟通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我将word2003软件中的表格制作,与excel2003中的表格制作,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探索两种软件使用中的异同,找到区别和共同点。另外,让学生交流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解答后,再由学生反馈,看看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在不断提问与被提问中,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通过促进学生交流沟通并更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声乐专业的学生确实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智能,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同样又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涉及教学的效果,觉得自己有哪些提高,这些课程是否适合自己等等。具体的调查问卷如下:(1)你觉得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哪个效果好;(2)你觉得通过实验教学对于你的专业知识是否也有促进;(3)你平常学习生活中是否能用到上课讲的一些东西;(4)通过和同学间的交流探讨是否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5)你对以后的计算机课程有什么建议;(6)你认为计算机课程应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经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肯定的,将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各种实验等方式融入教学实验教学当中,实验效果令人满意。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5

一、语言智能与音乐教学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到语言智能,在杜磊编著的《小学音乐教学的50个经典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案例。

例1《下蛋》片段

师:谁可以模仿一下母鸡的叫声啊?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像,那我们一起一起去听听真正的母鸡是怎么叫的。

这一个教学片断告诉我们,语言智能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倾听母鸡的叫声,模仿母鸡的叫声,使得这首歌更加的形象具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智能参与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气氛更加的生动活跃。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我配合演唱歌曲,我唱前面部分,你们演唱母鸡部分。

这一个音乐教学片断说明了同学们通过语言智能有效的倾听并且理解歌曲含义,模仿母鸡的演唱方式,演唱歌曲。

二、逻辑-数学智能与音乐教学

逻辑-数学智能并不止是一种加减乘除的能力,它还包含了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

例2《我和提琴》片段

这是一首我在实习期间教学过的曲子。

师:大家仔细的听听歌曲,找找歌曲中都出现了什么?听听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绪?

这一个片段巧妙地提出逻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找到属于他们的数学智能潜力,教会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音乐当中的人物事件,同时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分析问题。

三、空间智能与音乐教学

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无边的想象力,促进二维空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和发现美的能力。

例3《月光光》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将《月光光》这首歌曲“变、变、变”。

(1)第一变:变力度

(2)第二变:变速度

(3)第三变:变节拍

这三变基本上已经把这首曲子改编成了另一种风格的音乐了,这一个教学片段非常贴切地将空间智能运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很好地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音乐智能与音乐教学

音乐智能包括了对音乐上的节奏,音调,旋律和音色上的敏感性,每个人都具备这种音乐潜力,利用它辨别、赏析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例4《黄酒歌》片段

教学内容:

(1)听琴声轻声模唱“呜”

(2)轻声学唱旋律

(3)听琴声学唱歌词

(4)边唱边拍手为歌曲伴奏

在《黄酒歌》中,出现了较多复杂的节奏,而且要求这首歌曲有两种唱法,一种是2拍子的唱法,另一种是3拍子的唱法,这就考验学生的音乐智能敏不敏感了,一开始,教师用模唱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住这首歌曲的音准,在掌握住音准的过程中加上对节奏的模唱,打开学生的音乐智能潜力,让学生在掌握住2拍子的演唱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学习3拍子的唱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自我调节的能力。

五、身体运动智能与音乐教学

将身体运动智能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方式多不胜数,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5《孔雀轻轻跳》片段

:刚刚小朋友是从什么动作看出老师跳的孔雀舞?

生:(学生做出那手势的样子)

师:有些小朋友摆的孔雀手势不错,现在老师教教小朋友怎么样更形象的跳小孔雀舞,首先我们先学手势......孔雀手势,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后面三个用劲立起。

生:(模仿)

师:后三指一定要立起,那样才是漂亮、有精神的小孔雀,你们看,大孔雀漂亮吗?摆好后我们手腕开始碎抖动

生:跟音乐练习手势(形象的模仿动物,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可是我们小孔雀还是不会动啊,那么我们来学一下小孔雀怎么走路(学习踮脚走)

这一片段身体运用智能的运用是非常的突出和明显的,教师通过跳舞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的潜力,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热闹的“舞会”,不但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兴趣,同时还能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六、人际关系智能与音乐教学

人际关系智能有一种很伟大的功能-建立和维持关系,并且能在团体中扮演各种角色,具有影响同同伴的能力,一种领袖般的能力。

例6《春天举行音乐会》片段

这一种奇特的智能如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呢?教学是一种双边性活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课堂最基本的两种关系。音乐似乎与生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我在实习的时候也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在教唱《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中,我尝试这样的方式,让同学扮演这场音乐会中不同的角色,有春雨在唱歌、春风在弹琴、春雷在打鼓、春水在鼓掌、还有一位领导者版的指挥家在指挥着大伙儿演唱,这就非常考验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智能了,表演者们如何在音乐会中互相影响,互相团结,指挥者如何带领表演者们进行演唱,完成一场完美的音乐会,人际关系智能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方式。

七、自我认识智能与音乐教学

自我认识智能,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主要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承担个人生活。

例7《音乐与生活》片段

许多老师在教学《音乐与生活》这首曲子在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自我认识智能的方式。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吗?音乐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乐趣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并且了解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在音乐中了解生活是美好的。

八、自然智能与音乐教学

自然智能,就词面上的字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然环境敏感的智能。比如喜欢种植,喜欢养动宠物,喜欢野营,喜欢郊游,喜欢挑战攀岩、极地生存等等行为,都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智能。

例8《森林的歌声》片段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化

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学教育只注重学生接受应试教育,也就是强调学生在数学、语文(即:逻辑和语言)两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智能。导致中学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循规蹈矩,恪守成规……加德纳的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多元化的。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有助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更了解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资优学生,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扶助暂困生,并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其特长予以大胆肯定和充分的鼓励,使其充分发挥特长发展强项。中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开发,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知身边的现实世界。

一、教学环节中多元导入的运用

数学是相对抽象的学科,教学中难免会陷课堂于枯燥、晦涩的尴尬境地。多元化导入,将数学问题用生活中形象生动的事例导入往往会帮助孩子们理解初次接触的数学现象,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引入时,我不急于给出三角形,而是先给孩子们出示两根长度相等的橡皮筋,然后拉伸一根,让他们观察构成了什么图形,同学们很容易回答:是三角形。紧接着提示大家,正因为橡皮筋伸长了,才形成了三角形。原本这两根橡皮筋长度相等,但构不成三角形;可后来一根变长了,也就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了,才构成了三角形。所以构成三角形前提条件必须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在求三角形第三边范围问题上我采用极限思想让孩子们大胆联想:两根长度不等的木棒一端用钉子钉上,另一端用橡皮筋连接,欲构成三角形,必须使橡皮筋位于两种极限情形之间,也即是,当两根木棒拉伸橡皮筋至两木棒在一条直线上时(此时橡皮筋的长度等于两根木棒长度的和)和当两根木棒重合于一条直线上时(此时橡皮筋的长度等于两根木棒长度的差),同学不难看出位于这两种极限情形之间才能构成三角形。故而,三角形第三边的范围应为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探究教学

传统教学中,中学课堂采用老师一味地讲,填鸭式教学,学生只带耳朵来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老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生硬,无法灵活面对变幻多样的题型,更不用说将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这就亟待我们改变现状,打造出多元化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地位从听众变成课堂的主人。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如图1,线段aB//CD,ae与Ce相交于点e,求?此处刚刚学完平行线知识,学生必然会首先想到用“三线八角”知识点来解此题,容易用最常规的方法,过点e做aB的平行线eF//aB,如图2所示,利用两次同旁内角,得证。

如果教师这时戛然而止的话,学生只学到一种方法,仅限于用平行线知识,从前学过的东西毫无涉及。在新课堂中,我们为什么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其活跃的思维、想象如果教师再稍加启发,学生还会想到延长Ce和Ba使其相交,利用平角定义来证明,如图4;亦或有学生想到作ae平行线的方法来证,如图5……这样一来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种方法解题,而且顺便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动脑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会使尝试多种方法的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解题思路印象更加深刻。

三、多元化数学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人的移动电话可选择两种收费办法中的一种,甲种收费办法是,先交月租费50元,每通一次电话再收费0.40元;乙种收费办法是,不交月租费,每通一次电话收费0.60元。问:每月通话在什么范围内选择甲种收费办法合适?每月通话在什么范围内选择乙种收费办法合适?在讲解这道题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给出答案,而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项调查:问问家里的人的手机都使用什么收费标准?然后自己整理数据,总结一下究竟哪种收费方法最省钱?第二天学生到校后把自己的结果拿来,老师对比发现,同一种收费方法有的同学认为最省钱,有的同学却不是?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呢?让同学们先讨论,自己尝试发现问题症结?这时就会有同学顿悟:一种收费方式不一定永远最省钱,而是在某一范围内才最省钱,这就是取值范围的重要性所在。老师再问:那么,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那种方式最省钱呢?这个取值范围又如何确定出来呢?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这样一来,一道看似简单的不等式应用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统计观念、比较原则、数感、谈论参与意识,而且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语言只能、肢体运动只能和自然探索智能。从而使学生更热爱数学,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四、多元智能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不应囿于初中阶段知识结构体系,涉及高中或大学的数学思想也应给予适当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高中数学学习乃至大学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圆柱体体积的探究学习中,我采用分割法逼近圆柱体的体积,首先把圆柱体想象成若干“比萨饼”摞起来,先分割每张“比萨饼”,即分割平面圆,然后重新组合近似看作长方形,再将“比萨饼”摞起来,长方形就变成了长方体,求圆柱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近似长方体的体积来解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无限细分、无限积累、近似代替、求和,一气呵成。不仅生动而形象的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渗透了大学课程中的微积分思想。简明易懂,直观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扩展能力,为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开设做了良好的铺垫。

现阶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数学教学正乘着改革的东风日益多元化,成熟化,完善化。多元智能理论也循序渐进走进我们的课堂,遍布我们的教学环节:教学导入的多元化,合作探究的多元化,习题处理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自身的特长,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元智能理论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转变我们的教学观、转变我们的学生观、形成正确的发展观。这样的教学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为择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中国法制史;互动

一、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1.传统中国法制史教学的特点

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16门必修课的其中一门,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教学实践看,法学内部各学科受重视程度严重失衡。究其原因,首先内容繁杂且时间跨度大,实用性不强。其次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缺乏互动;最后,评价方式单一,一般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且不注重平时的考核。

2.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的困境与挑战

基于以上教学的特点,中国法制史面临以下困境和挑战:①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即制定精确的教学日历,采用通说的教学内容,教案详细到完美,但却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经历以及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②教学体验不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唱“独角戏”。③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真尽力,但却落了一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后果。④教学评价不到位。一般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综合运用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判断人的智能是一元化的观点,即通过智商来体现。但实际上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认知风格以及认知方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七种智能。也许我们在某一种智能方面能达到辉煌的境界,但也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智能的不同组合,创造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

2.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启示

今天绝大多数高校是建立在统一制式观念基础上的,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是一元的,所以每个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然而多元智能理论却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尽管智商可能相同,但也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侧重于语言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因此传统中国法制史教学不管从过程还是结果,实质都是不公平的。

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在统一制式观念下的学校学习,通过高考这一统一的考核方式,已处于不利地位。从多元智能角度去观察和评价学生,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然而统一制式观念下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特性,从而产生了诸多不良反应。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考核上都要体现个性化,这样才有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应对中国法制史教学困境的对策与途径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为构建中国法制史教学模式提供实现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为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而如何实现则是另一个问题。布鲁纳学习理论包括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和发现教学观三种。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应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评价”三个过程。结构教学观强调一门学科应该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是能够通过运用自己的頭脑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过问题情境、假设以及整合与应用三个教学环节来实现。

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我们发现人类的智能虽然是多元的,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却是共同的。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的结构化和运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

布鲁纳强调知识的学习就是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国法制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夏到新中国建立之前,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内容繁杂,缺乏条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尤为重要。整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纵向层面是指从战国至清朝,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涉及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形式、法律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针对这一部分可以进行专题式讲座,突出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与今天的差别,让学生对法律制度的进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横向层面则围绕礼与法的关系,将中国法制史的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礼法的第一次冲突、礼法的融合以及礼法的第二次冲突。利用主线可以将繁杂的知识串起来,实现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2.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实现多元互动

由于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在理解问题上存在差异性,通过对话和协商,可以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实现知识共享。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包括分组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专题演讲,完成大作业并对团队成员和课程进行评价。通过互动和合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实现多元互动。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组织、人际交往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团队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团队进行指导和调整,尽量保证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来,同时对其他智能进行弥补。

3.融合多种教学手段

首先因为中国法制史教学中存在字难认、书难读、内容看不懂的情形,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此,教师可以在语言上应进行通俗化、现代化,实现古制新说。其次实行问题教学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结合事实材料,对比得出结论。最后针对中国法制史内容的枯燥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除制作直观并且美观的幻灯片、点缀图片或者动画。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近几年来的“讲坛热”,将相关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课堂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熊进广,姜红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2008.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杜承铭.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是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让学生主动搜集有用的学习信息,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它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要实现高职高专数学教育与多元智能的融合。

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不是单一的,智力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多元的,智能不应该只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智能,后来又增加了一种存在智能。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会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进行组合,呈现出不同的智能水平,如运动员的身体运动智能比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比较强,建筑师的空间智能比较强。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所处的环境和所有的教育都存在不同,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因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对他们的智力进行开发后,他们都是“天才”。多元智能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这就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目前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高职高专的教育就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某些数学思维和数学概念,因而教师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

3实现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与多元智能的融合

3.1加强数学与语言智能的融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而语言和数学是在同一层面上的两种事物,良好的语言智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从而为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在高职高专数学的教学中,要掌握好数学语言,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这样能够深入的认识数学结构,更好的理解数学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数学论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大家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对不同的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发展学生语言智能。

3.2加强数学与逻辑-数学智能的融合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其中包括推理演绎、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能够高职高专学生建立数学思维,能够对数学问题加以推理和演绎,能够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数学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要注重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某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3加强数学与空间智能的融合

空间智能主要是指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它是通过对空间知觉的抽象与概括,通过想象和思维来实现对空间的思考。在高职高专数学的学习中,几何部分的学习要用到空间智能,它通过空间智能把立体的事物转化成平面直观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思维完成对空间立体图形的还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建立数学实物模型,从而让学生了解二维与三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对多维空间进行延伸。

3.4加强数学与身体运动智能之间的联系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动作与表情的协调能力,通过身体的动作让左右脑协调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连续学习。人的左脑是处理语言、数字的信息,右脑处理视觉和运动信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加强动觉训练,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拓展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3.5加强数学与自然观察智能的融合

观察是通过人的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形象感知,数学观察智能是主动对客观事物和问题进行观察的一种能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察智能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细节,从而加强对数学的拓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敏锐性,让学生从数学现象看到数学本质,从而加强对数学的了解。

3.6加强数学与人际交往智能的融合

人际交往智能是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解读别人的情感做出某些反应。主动进行人际交往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能够在交流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交流,从而完成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3.7加强数学与内心智能的融合

内省智能是自我知觉的能力,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内省和反馈,从而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进行反思,举一反三,并改进学习数学的方法。

总结:

多元智能的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这大大不同于智力测验所探寻的信息,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我们认识到,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儿童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论及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大多是围绕着这两种智能进行的,而对其他几种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培养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教育,而这两种智能又简单地同读书、考试和升学划上等号。这样一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极大压制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多方面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该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各领域在智能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纳指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儿童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契合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诠释了我国教育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正确性,对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给予的启示和产生的借鉴作用,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尤其明显。

(一)多元智能理论儿童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上,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每一位儿童各项素质都得到发展;二是所有儿童的共同发展。

1.注重儿童多元智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多元发展,而不是实践低能、应试高手。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落实到学前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因而,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多元发展,注重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2.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和儿童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分不开的,通过多元开发儿童的智能,延展儿童的思维空间,促进儿童不断由善于解答问题朝着善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

3.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的儿童观是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让人人都能成功的儿童观。多元智能的儿童观,关注的不是哪一位儿童聪明,而是某位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强调的是每位儿童都要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每位儿童都能成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位儿童的弱势智能,为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是因人而异和因内容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有其不同的符号系统和交互方式,同一领域内因人与人智能结构不同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领域,灵活多变地采用适合不同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同一类教学内容,教师也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现状。

1.“为多元智能而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推行新的活动设计而改变传统活动设计,改变了对原有教育目的的认识。在传统的活动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能而教,主要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样的学校课程使得我们培养的儿童不仅是片面发展的儿童,而且是循规蹈矩的、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儿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儿童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个性化活动的开展,实现“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多元智能人才观。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摒弃了原来的以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为中心的惯有思路,把儿童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新课程中设置的生成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所要求的实行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基于对本班儿童个体情况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不同儿童有着不同的智力和个性特点,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充分渗入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从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出发,带动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

3“通过多元智能来学”

随着教师教育目的的改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儿童有了更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教师能随时抓住儿童思维的变化,根据儿童兴趣点的变化,临时生成教育目标,改变教育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影响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不同的评价观对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就教育评价而言,只有充分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发展性,评价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是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动态的评价观,个性的评价观,注重的是被评价主体的发展,强调的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借鉴的、贴近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科学的评价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对儿童所实施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家长等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对儿童发展的评价。而实际上,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管理人员、教师、儿童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新的儿童发展评价应由教师、儿童自己、同伴、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操作,只有将涉及儿童的所有人(包括儿童自己)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对话,儿童才能不断地成长。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过程。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的儿童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儿童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儿童发展中的需求。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教与学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andexperienceofBasicComputerCoursesDifferentiation

teachingBasedon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

HUBing

(networkandComputationCenter,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30)

abstractFornon-itclassuniversitieshavebasiccomputerteachingbasiccomputerknowledgeandabilitydifferencesexistontheteachingobject,present,China'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generallysetuptousethecomputerasthemaincontentoftheitcourses.However,duetotheinformationlevelofeducationacrossthecountryisuneven,freshmancomputerknowledgestructureisverydifferent,whichgivestheuniversityteachingbasiccomputercoursesmakesitdifficult.inthispaper,basedontheimplementationofthepracticeandexperienceofteachingbasiccomputercoursesdifferentiationof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attheUniversityofBasicComputerCourse,exploretheimportanceandimplementationofdifferentiatedteachingmethods.

Keywords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collegeBasicComputerCourses;differentiation

0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