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古代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5:57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1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难点重点;趣味逻辑;更新探索;具体改进

中图分类号:H319

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体系之中集中出现的教学方法闭塞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消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度不高等典型性的瓶颈问题,适时灵活地将趣味逻辑分析适配教学切实融入具体实际的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侧重通过鲜活生动的趣味性片段展示、风趣诙谐的模拟语言问答、灵活多元的逻辑化的角色扮演式的人性探究,从而有力调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流程向"斑斓多姿"的"视听语文"模式的转变纵深。

一、 古诗文教学与趣味化逻辑的价值位阶

1.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属性特征

初中古诗文趣味逻辑适配教学的改进创新实施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切实的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培养和强调学生群体学习古诗文的探索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群体在古诗文教学之中的学习创造性;第四是要寓教于乐,在融洽协调的现场教学互动过程中体现古诗文教学的教育性、调节性、改造性;最后则要回归到古诗文教学的应用实践性上来,着重培养学生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驾驭的应用能力。

伴随着教学系统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开始迅速引发了初中语文学科整体教学体系的视线拉伸、视野纵深、视角拓宽等显而易见的渐变,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群体,都不同程度地摈弃、改变了单一陈旧教学学习理念,真正"解放自我"去认知古诗文、体味古诗文、享受古诗文。于是我们开始在实践教学中频频感受到诸如课堂教学上的学生群体在关联契合的影视文化语境下的"角色扮演"、师生群体网络化语言解读语文教学习题、分组搭配集中交流反馈等具备趣味化而又符合逻辑性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脉络的张扬跳动。

二、 古诗文教学的趣味化解析与逻辑性创设

2.1灵活融入影视文化语言,巧解知识点

教师可以将最近收视率飙升的古装电视剧《甄嬛传》作为示例,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之时,适时合理地引介剧中甄嬛于寂寂秋夜独剪蜡烛灯花这一片段作为引子,结合"甄嬛体"进行诸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境营造赏析、倒置手法分解以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语式手法剖分、断句划分讲解,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运用课文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等蕴含大量古典诗词化的古白话文的语句语式进行模拟对话,揣摩古人的日常生活语言习惯,对比现代汉语语法语序,从而加深体会感悟。而在这个互动活跃、轻松趣味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以及相关文言文的文字词短语、语境语法、语言技巧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任务目标。

2.2加强阅读积累量与应用写作量,做到读写结合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和不断的专业训练,只有读得多、懂得多,才能有"东西可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需要尤其加强学生相关古诗文阅读量的积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自己的"文科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譬如可以采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现代语言的诙谐解读,多给学生进行课外古诗文的强化阅读,诸如《周汝昌鉴赏唐诗宋词》、《于丹解读庄子》等等,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出古诗文的优美语感、品味语言、品析句意、学会章法、领悟技法等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将"听说读写"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古诗文阅读教学与解题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结合多媒体对古诗文的契合要素进行剪辑提炼

教师可以将学生耳熟能详的"百家讲坛"、""等大量蕴含语文学科因素的电视节目以幻灯片演示、录像观看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诸如"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讲解的《宋史》、《史记》等系列之中,都包含了大量与初中古诗文教材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古典文学文化常识相关联的信息,王立群讲解的"陈胜吴广起义"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一环节也紧密契合了初中课文中的《陈涉世家》中如何剖析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下的人物语言、心理、行为的描绘刻画的重要内涵,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影视片断剪辑播放,组织学生集体观赏,不断让学生单独思考其所所蕴含的古诗文因素以及所凸显的语文学科知识,以及进行换位思考式地进行问题假设、针对解析、处理应对,从而使得学生自身增强对古诗文所具备的人文感、陶冶性、感染力的整体认知。

三、古诗文趣味逻辑教学开展推进的细节要素

教师所刷选择取的趣味逻辑性教学素材来源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智力水平,实事求是地进行教授知识的安排,不要为了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和个人荣誉感,把一些不切实际、虚构堆砌的"历代文人情话野史"、"某某大家不为所知的心路历程"等标榜深具人文艺术的古诗文片段夹杂其中。诸如近年来大行其道的清宫穿越剧、清宫宫斗剧,不仅故事情节荒诞空洞,而且普遍存在着古典文学常识上的谬误,有的清宫影视剧中的编剧导演为了凸显剧目的标新立异,生搬硬套地将一些古典文学诗词揉入,张冠李戴,甚至出现"李商隐,字子牧,乃北宋风流文士"、"落红不是无情物,青鸟殷勤为探看"等低级错误,而教师如果不加以甄别纠正,而是口若悬河自顾自我陶醉,结果必然造成原本别具一格、活泼协调的教学活动的"误人子弟"的尴尬困境甚至产生消极恶劣的教学后果。

四、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趣味逻辑化解析途径手段的更新推进是一项基础式、组件化、长效性的实践工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系统中发挥着更新调节的关键效用。深化改进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架构,进一步落实多元灵活的趣味逻辑解析方法在古诗文教学关键环节的适配应用,继而稳步提升学生群体的基本语言素养、文化内涵修养以及阅读应用能力水平,从而有力助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协调、高效、持久地延伸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炽权.初中古诗文轻松高效教学法初探[J].教育导刊,2010(5)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2

一、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陶渊明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其间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绵绵不绝。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

二、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而诗歌又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精致优美的语言、深邃幽邈的意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诵读古诗词可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可以了解许多历史、地理、典故、传说、山川名胜等知识;可以积累许多文学知识。

三、大量诵读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首先是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其次是浓浓的爱情情结。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忠贞不渝的爱情多么真挚感人啊!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

许多诗歌蕴涵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它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着美好,直抵理想。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理想和信念在耳边铿锵,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当学生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读诗使人灵秀。”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大量诵读古诗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低级粗俗走向高级高雅,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诵读古诗词是最好的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文学想象力。

诗歌离不开想象。诗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充满奇异、丰富的想象。在诵读鉴赏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锻炼。

(三)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3

1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学生兴趣的不足。兴趣往往受主导意识流的影响。现今,人们更加热衷于时尚的东西,对学生而言,古诗词还不如一首打油诗来的有趣。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以讲代读,烦琐讲解。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2对策探讨

2.1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2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2.3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4

第一,有用意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进行古汉语学习的最有效工具,从终身学习来说,它对于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有用的;从近处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解决文言诗文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全部教授,学生要养成多翻字典的习惯,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学会理解和归纳。

第二,有趣意识。

面对枯燥的工具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趣味作支撑。其实,在表面上看如此刻板枯燥的古汉语字典中,同样也有丰富多彩的典故和成语故事。例如“而”字的第一个义项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举出的例子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句子:“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楚汉之争中,项羽以刘邦的妻儿、父亲要挟刘邦投降,扬言欲烹其父,谁知道刘邦竟然耍起无赖,说他和项羽是结拜兄弟,杀刘邦的父亲也就是杀项羽自己的父亲,项羽要是一定要杀自己父亲,刘邦让他记得分给自己一碗汤。一个是怒火中烧、率真正直的西楚霸王,一个是沉着冷静、机智老练的汉王,两者的不同性格在这一句话中突显出来。用这样富于趣味性的故事去吸引学生,相信他们学习古汉语会有更大的兴趣。

第三,归类意识。

古汉语字典中对于每个字都有详尽的解释,用序号做了明显的区分,但是,意义和用法较多的字词很容易促发学生畏难的情绪。很多字词表面上看意义和用法很繁杂,然而只要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都是同类的。比如“乎”字,字典中一共有如下4种解释:①介词,用法相当于“于”;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③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④形容词词尾。按照词性来说,②和③可以合起来,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个意义的位置都是在句末,也就是说“乎”在句末时,看它后面是“?”还是“!”就可以区分其用法了,这样归类之后,“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清楚了许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记起来也更牢固。

第四,补充意识。

补充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义项的补充,二是对例子的补充。

1.补充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某些词条的解释是不完整的,为了学习和复习的方便,应当以字典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例如虚词“而”字: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如,像。在这个解释中,②③④都是连词,只是表示的关系不同而已,第三个义项表示修饰关系,所以,第二个义项需补充上“递进”、“因果”、“假设”这几个关系。这样,“而”的所有意义和用法就完整了,便于学生系统而清晰地学习。

2.补充例子。这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文言文句子,一是成语。

补充文言文句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举出的例子很丰富也很经典,可惜的是教材年年变,不同地区又使用着不同的教材,学生对这样一些“经典”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及时地补充上他们更为熟悉的例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接受的难度。例如“竖”字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常用的结合――“竖子”,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例子出自《晋书・阮籍传》《史记・留侯世家》,而这些篇目是现在广东学生未曾接触过的,但是,在粤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单元《鸿门宴》中,对放跑刘邦的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说了这么一句气话:“竖子,不足与谋!”在对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范增的这句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补充成语:很多成语保留着古汉语语言习惯,现代社会依然广泛使用,所以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要小一些,而且一些成语中包孕了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例如“爽”字中第五个义项是“违背、不和”,和成语“屡试不爽”的“爽”字是同样的意义,但这个成语比起字典中的例句要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5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同会心集》)确实,我们诵读古诗,感到趣味盎然,觉得灵感顿生。然而,怎样品位诗趣,缘趣而美呢?

一感受形象,体味情趣美

相传宋代名相寇准,少年时代有一首佳作《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描写了寇准小时候攀登华山,到达山巅之后的感受,形象生动,情意真切。华山巍巍,耸入云天,登上山顶之后,其他山峰没有一座可以与它比肩的,可见华山卓然特立,平时看起来也很高峻的千山万峰,在华山面前只有臣服脚下了!这是一个孩子亲身获得的感受,写得朴实无华,却有逸趣横生。为了进一步显示华山的高出云端,无与伦比,少年诗人又在三四句中作了充分描写:“举头红日近”,本来太阳远离大地,可站在华山之巅,一抬头猛然觉得靠得很近很近了;“回首白云低”,本来白云飘浮天际,高高在上,可是在华山之巅回头一看,白云居然在脚底下徘徊,真是山高人更高啊!这是一个孩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多么富有气势,又多么趣味倍添,更是对华山的激情赞美啊!趣美,情更美。

二把握构思,体会激趣美

优秀诗篇,大多构思新颖。诗人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特定现象,经过艺术处理,化入诗行之中,我们读来顿觉机趣满纸,也许要会心一笑。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这类作品。“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此句描绘了徐公店旁的优美环境,展现了一派农村田园风光;对句接着点明时令,不用“三月”、“四月”这类抽象的概念化的词语,而让时令含藏在“花落”、“未成阴”的形象语言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三四句描写儿童捕蝶嬉戏的情景尤具匠心——蝶黄花黄,黄色的蝴蝶飞入这金黄色的菜花丛里,融成一片,哪里分辨得清,又哪里去寻找呢?诗人抓住蝴蝶和菜花颜色相同的特征巧妙构思,使读者可想象出儿童天真的懊恼情态,又可想象菜花金黄的烂漫景色,你不觉得机趣天成,闪烁着诗人智慧的火花,造成了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机趣美。

三透过表象,体会理趣美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1.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到楚骚,从汉赋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体现。在现今流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选入7首诗歌,必修4选入8首宋词,可见古诗词所占比例之大。但通过笔者的见习、实习所见和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将指出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默写层面,不能真正地去鉴赏和体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教育环境缺失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管理者和学长家长、学生那里,语文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处于弱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古诗词鉴赏的课时进行缩减,而学生在课后也不愿意在此项学习上分配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学生兴趣不足

现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更不能养成自学或情感诵读的好习惯。其中的原因:首先,诗歌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因时代隔阂而有困难;其次,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会以默写的题型出现,为了不在此题上丢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看,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最后,在学生的主观认知中,语文属于母语,课上学不学与成绩似乎关系不大。

2.3教师方法欠佳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多采用串讲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诗歌进行分解,并且从背景介绍到整体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读、选词炼字的赏析都亲历亲为,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与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相背离。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限,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透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

3.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诗词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体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笔者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了解背景,体悟心境

《毛诗序》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所处的境遇和心态,与写出的作品息息相关,诗歌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交代,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了解时代背景,才会更好地感知作者所发的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琅琅书声,悦耳华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学诗具有悠久的传统。诗词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无声的文字,也是音乐,可以低吟浅唱。[1]因为诗歌创作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更好地辨音识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再者,诗词本身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感,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古诗吟诵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是通过反复吟诵而产生的,而现今让学生通过吟诵练习,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缓急来体味情感的变化,充分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3艺术探究,理解主旨

诗词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形式,除了讲究音韵和节奏之外,诗人还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别是用典,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阐释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弄清典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因此,要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发生命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与传统文化血浓于水的关系,古典诗词之美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显现出来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对传统文学之美的体味恐怕只会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传统文化,对诗词感发生命的力量进行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出他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博大精深,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积累相关知识,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能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诵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同学们在诵读古典诗词的同时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由此,多年以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诵读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在诵读、鉴赏大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古典诗词的节奏美、声韵美、意蕴美、情感美、形象美等,激发同学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古典诗词的美好情感。同时,借助古典诗词中美好的情感内涵,培养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美、创造文学作品美的能力,促进同学们鉴赏古典诗词审美能力的提高,继之创建“古典诗词诵读”特色班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古典诗词虽然形式优美、内涵丰富、言简意丰,堪称世界文学之最,但是,一方面由于其创作的时代与我们相隔甚远,其内容与形式与我们今天的阅读兴趣有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另一方面,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认识、接受、理解、鉴赏等能力也并非与生俱来。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时,我们不仅要创设与古典诗词内容、意境等和谐一致的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聆听和诵读等方式达到理解诗歌大意、品析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鉴赏诗歌中描绘的美的景物及其蕴含在诗歌中的美的意境等,还要引导同学们学会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唤起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与古典诗词的作者产生颤颤的共鸣之音;还要引导同学们调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入境悟情,使同学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整个过程有情有趣,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也能够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比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我采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了我从网络下载的音画视频配乐朗诵《山行》。当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纷纷飘落的片片枫叶、听到视频中传出的悠扬悦耳的古筝乐曲和名家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时,禁不住诗情荡漾,立即合着音画视频中名家的配乐朗诵极富表情的诵读起了这首诗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受此情境的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同学们激情诵读杜牧《山行》的行列中了。

可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创设与所教学的古典诗词文本容一致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自觉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我们不仅要激发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还应该教给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即如何把握节奏、如何体现韵律等方法。因为我国最远古最原始的古典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也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在“诵读优秀诗文”时,一定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同学们仔细聆听、模仿吟诵、细细体味名家诵读的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品味、鉴赏古典诗词音韵美、节奏美之基本方法,从而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与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

比如,教学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古典诗词时,我一边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路下载的古诗音画配乐朗诵《赠刘景文》视频播放给学生视听,一边引导同学们感悟这首古典诗歌的音韵、节奏等美学特点后,进而引导同学们明白下列诵读古典诗词之基本常识:(一),在古典诗词中,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诗,比如苏轼的《赠刘景文》即是;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有三个,以苏轼的《赠刘景文》为例,其朗读节奏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二),在古典诗词中,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诗,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即是;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只有二个,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其朗读节奏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此以后,只要是学习古典诗词,同学们都能够很好的把握其节奏感与韵律感了,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致也远远高于此前了。可见,教给同学们诵读的方法非常重要。

三、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开展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还要把握时机激发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以点带面适当延伸,拓展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诵读面,扩大同学们头脑中的古典诗词储存量。其法,将所教学的某一首古典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相近的其他古典诗词联系起来诵读,或者将这首诗的作者的其他的诗篇联系起来诵读,继之形成一个连绵不绝的古典诗词诵读链接。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8

关键词:医古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42-02

医古文承载着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个人专业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性。通过对医古文的学习,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形成语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为后续研读古医籍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医古文课程教学任务重,课时数较少,加之学生古文阅读能力良莠不齐,储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对医古文兴趣不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医古文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根据自身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医古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串讲法。这种方法优势明显,有利于准确把握知识点,讲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尤其适合精讲课文。但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头到尾都采用这种教学法,很容易导致学生讲一课,懂一课,而对未讲文章较难理解。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投入学习和思考的效果,不利于医学生后续研读中医药经典原著和其他古医籍文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医古文教学的重点放到启发和诱导学生怎样学习医古文上面来,把学习医古文的方法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动眼、动口、动笔、动手。对于重点课文,文义深奥的词句以老师“教”为主,进行逐字逐句精讲。而对于难度适中的文章则以学生“学”为主,老师主要起组织领导的作用。可以采取提问式、自由讨论式、学生主讲式等不同的形式。提问可以采取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等多种形式。对于以学生“学”为主的课文,必须事先通知,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时间,事先尽量疏通繁体字的认识。如在学习《大医精诚》时,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作为大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文中对医生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做到“精”和“诚”?以此促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又起到了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作用。也可学生间相互提问,如《病家两要说》,提问思考讨论:病家“两要”的内容是什么?作者认为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好“两要”的问题?文中提出的良医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的?对病家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从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总之,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将情景激励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诱导式趣味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所选文章难易程度的不同,注意选择、穿插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一门课程,只有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医古文中古汉语字、词、句辩解颇多,也较难懂。教学中如一味地教字怎么读,词怎么辨,句怎么断,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的字词句与医家的趣闻轶事、成语典故等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津津有味,并逐渐对医古文产生兴趣。

如在讲解人物传记《扁鹊传》时,除了课本中涉及的医案之外,可以适当地补充讲解一些关于扁鹊行医的传奇故事,如扁鹊给母亲治病开的药方“人骨天降雨露水,二龙脱衣洗澡汤,黑鸡新生双黄蛋,淋过暴雨晒太阳”的故事等;讲《大医精诚》时,除了介绍医家董奉的事迹及高尚的品德,了解医学界的代名词“杏林”的含义及出处和悬壶济世的典故,还可借助视频介绍“感动中国”获选人物乡村医生周月华和大医胡佩兰的行医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大医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会起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讲医著序文《〈温病条辨〉叙》,可借助电影《医痴叶天士》辅助教学,学生就会更详细直观地了解中医学温病学家代表人物叶天士的精湛医术、精博医理和中正医道;讲医古文里所涉及的相关病症或药物可借助视频或ppt,生动直观;在涉及中药名时,适量穿插一些中药名谜语猜谜或医药相关的趣味对联等。如此,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医古文学习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及体会扁鹊的行医经过,在学习完《扁鹊传》之后,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一组合作讨论将《扁鹊传》改编成剧本并自主排练,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根据学生参与和表现情况,按5分制将分数纳入平时成绩中。繁体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弱项。教学中可开展繁简字比赛活动,扫清医古文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可挑选100个医古文中常见的繁体字,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对应的简化字,所得分数按总分5分制折合纳入平时成绩中。通过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又便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得到充分的展现与锻练。

3文学与医学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医古文是古汉语和中医药类专业知识的结合体。教授医古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古代医学典籍的能力和水平,为后续研读古代医籍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通过《医古文》课程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习名家医学思想,继承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崇高的医德,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重在学习古代医家临床经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培养古医籍阅读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承担《医古文》教学的教师,要么是中医类专业毕业,要么是汉语言专业毕业。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老师讲解《医古文》时,便会侧重于所学专业或文学或医学,不能很好地兼顾传授文学与医学知识,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古医籍精髓。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及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将现代医学文化和古代医学经典、文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达到医古文教学的目的。如讲《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以\f;人a五常,以有五藏”,就要结合中医基础学的知识,给学生讲解“五行”、“五藏(脏)”相关知识。在讲授《不失人情论》时,既要从文学的角度讲“多歧亡羊”、“画饼充饥”、“车薪杯水”等成语典故及其含义,也要结合医学的知识讲解“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佟本渥永镏幸剿讲的“五藏”与“七情”相关的医学知识。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曾为首届全国医古文师资班题词指出:“文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古文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1]只有将文学与医学相结合讲授,学生才能够在古汉语阅读能力和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方面都有所提高。

4改革评价体系,以评促学

医古文课程传统的考核评价形式是“一张考卷定高下”的闭卷考试形式,这对提高学生医古文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评价医古文学习效果应重在考核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文学与医学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表现的情况,也要注重最终笔试考试体现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要考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也要考核医古文里所蕴含的中医药基础及文化知识,以更加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研读与临床实践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9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篇10

关键词:探索;语文教学;古诗奥妙

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显得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诗人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同时采用的古文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古诗一直是传承中国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古人思想的最直接方法,古诗词中很多都有着光辉的思想和个人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和美的结合体,小学时期又是开发学生认识世界体会审美的阶段,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时期显得必不可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池上》为例介绍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奥妙。

一、古诗之美

不管在怎样的时代,古诗的光辉都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诗是一朵奇葩,烙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民族发展的轨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事实上故事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它为后人提供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们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就是他们发挥自己美好想象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具有深度和力量。所以古诗词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广度,打开他们的审美体验之门,丰富知识,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还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传扬,古诗词对于小学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审美开发和知识面拓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古诗教学——以《池上》为例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只有小学知识水平,同时阅历比较少的小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是很多教育者困惑的问题,同时如何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许多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事实上,现在小学生对古诗理解存在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的久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通过古诗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白居易的《池上》虽然短小,但是具有很深的内涵,仔细阅读会发现其中有着儿童时期的趣味感觉,同时也不乏艺术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特别是“浮萍一道开”有着深深的美感和诗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面狭窄的影响,很难理解其中的魅力。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描绘出当时的场景,使得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学习古诗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导读,让他们理解更加深刻,因为古诗中的语言一般都显得凝练和含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和趣味。在诗歌中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池上》这首短小的诗歌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最后两句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给人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把个“偷”采白莲的“小娃”到底藏到哪里去了?让人不免产生无限的想象。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真实想法,就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内容,正确把握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现将整首诗拆开来分析,将其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讲解。例如,诗歌中一个“偷”字体现出整首诗的趣味性,但是在生活当中,小学生对“偷”字的理解往往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工作,防止学生在理解中产生错误的想法。

三、激发兴趣,引入课本内容

小学生的世界一般都是五彩缤纷的,是美丽的画卷,其中不乏各种幻想和美好的想象。小学时代往往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洋溢着快乐和自由,那些美好的事情往往令人难忘。事实上小学生的童年时代都是非常天真、顽皮、有趣自由的。就像《池上》这首诗中描绘的“小娃”一样,既调皮可爱又有趣,和现在的孩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方式。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这篇课文时,要体现出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向读者描绘一个怎样的场景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状态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前面的导读中老师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特点来引出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还没有学习这首诗歌就开始对这首诗产生想了解的冲动,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更加用心,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代审美的最初体验。但是在古诗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进而体会其中的美感,使得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