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最全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6:41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1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说明了做好学习笔记的重要性。9月党员学习的心得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9月党员学习笔记,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9月党员学习笔记范文1在讲八个字之前讲了三段很深刻的话。一段话是,今天纪念我们党95周年的辉煌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从历史中往前走,这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前提。这是从历史讲的。

第二段话是党的已经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风险。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有了忧患意识,有了斗争精神,有了攻艰克难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从现在出发的。这是从现实讲的。

最后,习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是从未来讲的。

这三段话从历史、现实、未来汇总起来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所以理解这八个字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三段话读懂了。

9月党员学习笔记范文2纪念建党95周年,从中共中央到海南省委的庆祝大会,从的重要讲话,到省委书记罗保铭的激情号召,通过全国看海南,透过海南看全国,我们感受光辉历程,更有信念永恒。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留下无比雄浑的时代结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今天的海南欣欣向荣、今天的海南改革图强、今天的海南开放自信、今天的海南小康温馨、今天的海南绿色健康、今天的海南正气彰扬”,罗保铭以6个分句排比,应证了海南和全国一道,同样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加快发展,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园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这样的自信,必须用数字说话:相比建省之年,GDp增长了65倍、城乡人均收入分别是29倍和22倍;这样的自信,缘于用业绩写史:如建成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如中央点赞海南“多规合一”,如“长征七号”在海南一飞冲天……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不忘小小红船从南湖划出的一片曙光,不忘以来确立的“中国梦”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怀念牺牲的先烈和近年来为民牺牲的优秀党员,也致敬身边正埋头苦干的先进典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铭记苦难辉煌,更有壮志满怀。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海南而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执政为民、发展第一要务,再接再厉,越勇,用改革开放、担当实干、忠诚奉献的业绩,去收获更加光明的前景!

9月党员学习笔记范文3社会各界和各地党员干部聆听了的重要讲话,大家表示,一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从嘉兴南湖红船到一大代表王尽美故乡,从广西壮族村落到内蒙古草原牧区,无论是机场候机大厅的乘客,还是社区居民,大家听了讲话后反响热烈。

浙江嘉兴党员杨德威:“学习了的‘七一’讲话,深受鼓舞,作为(南湖)红船旁的党员,我一定要在工作当中,争当先锋,争当模范。”

辽宁沈阳和平区党员徐文涛:“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最后才取得了胜利,所以需要我们坚定信仰、信心和信念。”

山东诸城北杏社区居民郑兆奎:“参加共产党你宣了誓之后,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西藏昌都生格村,村民们早早守候在村委会的电视机前,收看今天的大会盛况。

从陕西延安到河北西柏坡,从西双版纳傣家小院到贵州安顺苗寨,从成都创客茶馆到长沙、武汉、盐城的居民社区,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各族群众围绕“讲话”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中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有年轻的预备党员。

的讲话,在中央企业一线基层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央部委的党员干部们表示,要结合自身岗位,落实的重要讲话。

9月党员学习笔记的人还看了:

1.2017党员理论学习笔记

2.2017党员政治学习笔记

3.2017党员个人学习笔记

4.2017党员的学习笔记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3-02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语文元素

知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历史与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即说明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性。因为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对于历史的表述往往要借鉴文学的手法。因此,探寻文史相通之处,并将语文元素巧妙融于历史课堂之中,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什么是语文元素呢?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元素可以说是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语文元素自然也是能够反映语文学科特点的要素。就初中语文而言,语文元素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美,更体现在情境交融的一种意境美,具有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特征。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朝的统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选择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与结合,特别是在课前精心搜集和整理有关教学资料,以李白《古风》诗进行导课,在充满诗歌的气息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教师首先呈现李白画像而后渐隐渐现的出现李白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风》

教师进行引导:在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之时,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嬴政选择了“皇帝”。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这样的导课方式既清新自然,又不觉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笔者也经常尝试运用语文知识来阐释历史。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历史十二课《红军长征》时,笔者通过互联网就搜集并整理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和作家程贤章的《大迁徙》两部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两部作品大多是对红军长征艰苦行程的描述,凸显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顽强英勇的英雄品格。《地球的红飘带》是对英雄营长金雨来、铁匠出身的红军战士杜铁锤的刻画,不仅在战斗中展示他们的英勇无畏,更在危难境况下描绘他们的从容献身,一个因冻饿而死于雪山脚下,一个为救援战友而沉陷泥沼,用动人心魄之笔完成了两个英雄的塑像。《大迁徙》是在描述征战途中红军勇士斩关夺隘的英雄气概的同时,还穿插绘写了一批红军女战士与徐特立、董必武等革命家的熠熠风采,这群女战士和革命老人吞咽苦难,备尝艰辛,同大队红军一起经受着战争炉火的熔炼,坚毅刚强地走过了长征之路,在这些人物身上尤为典型地体现着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理解那段历史和感人事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红军长征的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6

【摘要】如今,学科发展已越来越被我们所关注。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复习前课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用时较短,但却处于最开始阶段,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而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目前普遍采取默写的方式并不能适应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而如果我们以开卷形式替代默写形式,辅以竞争和奖励机制,就可以消除这些弊端,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复习环节;默写形式;开卷形式;奖励机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应是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士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开卷的复习方法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方式,但在过程环节上仍然显得单调机械。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行这一机制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整体的复习情况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兴趣;能力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比较特殊的一课。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活动建议中这样描述:“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历史比较遥远,怎样拉近这种距离,让学生走进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考虑再三,笔者决定从情境创设入手,让抽象、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和具体起来。 

        这些知识学生感觉既遥远又陌生,有所了解也大都仅限影视、通俗小说等等,怎样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对宋代的社会风貌形成整体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有许多体会和感悟,也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节课由超级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的图片引出足球和宋代蹴鞠图,这样导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兴趣盎然,探究欲倍增。在宋朝衣着的第一个特点上,也是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入手,《老鼠爱上猫》发生在宋朝初年,《射雕英雄传》发生在宋朝后期。从剧照中刘德华、张柏芝的造型到周迅、李亚鹏的造型,轻易地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轻易地就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服饰特点是从黑白的崇尚简朴到色彩斑斓的盛行奢侈。

这样的设计,很多平时上课昏昏欲睡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笔者充分看到了找到孩子兴奋点的成效。审视传统教学,学生普遍缺少自主性和愉悦感,在教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有高效性可言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需要快乐课堂,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去着手。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因为爱历史而去主动学历史一直是笔者追求的目标。看过百家讲坛,可能有噱头,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快餐文化”,但是在全民很饥饿的情况下,大众需要的是一顿饱饭,根本不是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观众吧?“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可能他的讲课中有痞子文化,可是学生爱听到疯狂的程度,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因为爱上他的历史课堂而选择了读历史专业,这也是一种成功吧?

二、快乐是一种能力,历史不是枯燥的背诵

在教学中,不断有同学对笔者说:“老师,我背不住。”这样的回答刺痛了笔者的心,如果学生因为背不过历史而讨厌历史,如果学生离开初中关于历史课堂的所有记忆只是背诵而已,那么笔者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刽子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快乐,进而谋杀了自己为人师的激情、热情和教育的快乐呢?

在本节课中,笔者用了一种全新的形式。笔者设计了一个东京一日游的活动,在这种游览的过程中,笔者不断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之中。例如在食的环节:由浅入深,先是说如果让同学们到宋朝的南方去开个餐馆,做什么食物会生意火爆,请大家出谋划策。其实这就是需要学生动脑筋考虑,宋朝这个社会南北方饮食习惯是有差别的,但是也有一些共性,例如饮茶和八宝粥。结果学生自己都找到了答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情境功不可没。

学生掌握了所有的饮食习惯以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发散性思维情境:如果在宋代,老师家里来了客人怎么招待?学生非常聪明,分别说:如果客人来自北方,要吃面食、可以涮羊肉,但是也可以尝试一下南方的水煮鱼等新鲜的口味。如果来自南方,可以吃米饭、吃鱼。饭后可以一起喝茶,并且可以随身带点八宝粥,作为午后茶或者路上饿了吃。

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机。”按照叶教授的观点,我们不妨这样说:“快乐课堂”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共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场所,在情境中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利用这些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呢?

三、历史教学不为彼岸为了海

听过许多学生问笔者:“老师,我学习了那么多的条约、那么多的朝代、背会了那么多的意义、影响,考试分数也不低,但是为什么我对历史还是不懂?”这样的对话让笔者有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历史教学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学生记住时间、人物、时间、背景、结果、意义、影响这些东西就够了吗?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两能一有”;趣味教学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学好历史应该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实际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课一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历史教学的初中老师,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老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角色有个定位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复读机”,不顾及听课者的感受,就怪不得学生上课睡觉打盹。笔者认为,历史是鲜活的,历史课要变得生动有趣,历史老师也要变得“鲜活”,具体来说,要做到“两能一有”。

1.能说: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演讲者、评书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时,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感染,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他的思想。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上课时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背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哈姆雷特》,他投入的神情特别吸引学生,让枯燥的外国文学史一下子变得非常有魅力。历史课中有的事件特别适合演讲的形式。比如,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而被捕,他临死前做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诀别诗。笔者在课堂上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演讲式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为理想赴死的大义凛然。

评书很多都是历史故事的演绎,想想我们为什么会迷恋听评书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生动又有悬念。历史老师也可以把历史课设置的比较有悬念。在很多课堂上,笔者尝试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讲到夏商周时,为什么禅让制在启时就结束了?讲到西汉那段历史时,刘邦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何最终能建立大汉王朝呢?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当然,评书人的语言魅力、手势动作、面部语言都是可以学习的技巧。

成为优秀的演讲者、评书人,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平时多练习朗诵,多看相关视频,当然还要有在学生面前表达的勇气。

2.能演:历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扮演角色

百家讲坛讲师在谈到历史教学中说道,学生之所以爱听他的课,原因之一就是他喜g把自己变成历史人物。笔者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比如讲三国历史时,设置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一场戏,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扮演诸葛亮,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劝说抗日的一幕,老师也可以生动地再现出来,同时把必要的知识点融入进去。

3.有墨水:历史老师要知识渊博,方能游刃有余

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储备知识,做一个学生眼中学识渊博的人,这是一种很有磁场的个人魅力。通晓古今中外历史,但又不能限于专业知识,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哲学、政治、地理甚至文学、艺术都应该涉猎。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就是一个典型,他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历史课旁征博引,讲得特别生动。

具备了“两能一有”,历史老师还应该短时间内抓住学生注意力,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听课状态。有研究表明,一个事件开始的前两三分钟是人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历史老师应该好好把握这关键的几分钟。

二、借鉴“趣味教学”的技巧

1.在电视剧、电影中学习历史知识

笔者在讲完唐代历史,对盛唐经济、文化、服饰进行全面解读后,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片段,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点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融入进去;讲北宋历史时,则以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画面细节去认识北宋的方方面面。这种直观的影像、图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识点也容易记忆。《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好素材。

2.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剧的表演中

初中生具有孩子的心理,他们对历史小故事有较大的兴趣。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笔者尝试选取比较有故事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参与表演。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中,笔者鼓励学生编排一个历史剧,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到海战到割地赔款,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历史人物。通过半个小时的历史剧,学生既记住了相关知识点,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有趣的形式解读知识点

有趣的表达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容易记忆,受到学生的欢迎。比如利用诗词、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革命思想家章炳麟在描述慈禧太后对于晚清统治的行为时,作诗一首《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言简意赅地勾画出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自设情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陆续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介绍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程度时,笔者用了“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了房”来进行解读,使学生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了然于胸。

借鉴其他学科术语,使历史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可引用正弦(或余弦)函数在某一特定区间递增的性质。政治学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物理中的振幅、相对论,化学中的催化剂等都可以应用到历史课的讲授中。

参考文献:

[1]臧嵘.历史教材与教学纵横谈[J].课程・教材・教法,1987(7).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现存问题复习方法

初中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可以这样区别初中历史与其它学科:历史更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多看多背多记,不像数字计算需要推敲思考。当到了考试前的冲刺阶段,课本内容太多,人物事件难记,尤其是多变的时间地点,假设只是凭着死记硬背是没多大作用的,这时更需要技巧性的复习。扎稳基础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把学习效率提高。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疏通各个关联难题,理清思绪,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向积极学习的方向发展,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短期内最大限度提高复习效果。

一、研究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存问题

1.对历史发展模糊,单一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都有相同的苦恼,学生平时学习历史光靠死记硬背,并没有渗透知识点并加以运用,往往学起来不是很理想。由于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把中国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及现代史全压缩成一个单元。老师通过课堂上补充讲解书上缺乏的信息并传达给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课时,书面知识被一笔带过,使得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几千年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知识不够牢固。平时提问答题也会有诸多状况,因为学生基础知识不深,很容易将各个时期朝代及人物事件混淆。比如把记忆中的答案写出,却记不起来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事件,或是分不清楚朝代顺序,将时间写错等漏洞百出的问题。

2.基础不扎实,写汉字出错频率高。几乎每张学生的答卷都会有错别字,无论是填空题还是简答题。往往最常用到的简单词组更容易出错,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某个词不会写而换成另一种表达,就会曲解了整体大意,从而影响教师给分,这是非常让人惋惜的。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都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的,无法把握答题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二、探讨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1知识结构整理法

这种复习方法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掌握整体脉络,总结出提纲,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长此以往,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抓住重点,打好基础知识,从而消除害怕学不好的心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懂得举一反三,那么遇到的难题都不会是问题。

2比较异同法

该方法是将历史上发生的性质相似或相同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以及相异的地方,通过罗列这些信息可增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巩固。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横向比较法。在不同空间,类型相同的事物处于同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形式的异同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等都是不同空间的具体类型,可通过这些空间在同一时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复习,从美国、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出发,从多个角度理解资产阶级革命,从而发现三者的共同点。此外这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存在个性上的差别: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较特别,属于民族解放性质的,具有双重性。通过比较分析,深刻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融会贯通,对于理解、记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纵向比较法。处于不同时期的同种事物具体的表现形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出发,观察、比较历史事件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如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印度沦为殖民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走向亚洲强国。通过比较,学生可发现不同历史背景下同一现象的发展是有差别的。

3问答法、讨论法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一次学习、记忆。然而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经过从头到尾的认真复习,到头来还是把握不了知识的运用。引起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过于自信,学生常常会认为对原有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复习时没有重视知识结构框架的把握;第二,由于教师落后的观念,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逼迫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答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总而言之,虽然现今初中历史复习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每一位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性,增加课堂活力,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提高。教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出现“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的情况发生,也是学生能提高对知识理解、记忆能力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范莉.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2]冯显.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5).

初中历史最全笔记篇10

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多,特别是世界史方面密度更大,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初中学生对记忆历史并不主动,甚至很反感,很多知识点摆在他们面前都不知道怎么看、怎么记。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会他们用架构历史网络的方法来学习和记忆历史,在学习历史知识或者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区别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一、历史概念的区别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有些历史概念比较容易混淆,特别是初中学生,比如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意义和影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以及阶级的概念等。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原因即苏格兰人民起义。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上给学生解释清楚。直接原因一般是指事物的表象,是引起事件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导火索;而根本原因是引起一个事件最本质的原因、最深入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都是由于它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导火线事情也一定会按照客观规律发生下去,再比如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讲明并且考查的时候也经常会考到的一个问题。与之类似的还有根本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区别。

2.意义(作用、地位)和影响的区别

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也是有区别的。意义一般是积极的一面,而影响往往是双面的。例如明朝闭关锁国的意义就分积极和消极的,再如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是双面的,又如三角贸易的影响等。这些名词对教师来说区别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就会使学生发现这是个记忆的好方法。有消极影响的历史事件并不多,把它们整理出来或者复习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一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概念来记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对于几个社会形态的阐述

作为初中生不需要讲解得过于透彻,但是一些名词的区别还是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的。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别有助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封建社会是以分封制和等级制为主体的一种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一般分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一般分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工人阶级。

4.社会和阶级的区别

社会一般就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阶级是一群有着共同利益,处在社会同一阶层的人。奴隶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这两个问题就分不清,经常问阶级答社会制度,问社会制度答阶级。因此这两个名词区别是一定要跟学生们讲解一下的。

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要求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是什么性质的,这就要用到阶级的概念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跟学生们这么解释,就是看这件事情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就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即无产阶级性质的。例如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一次革命运动,而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制度和体制的区分,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讲解得太深,因为这些概念毕竟是人为划分的,但是由于考试中涉及的还比较多,所以笔者建议最好说明一下。

需要区分的概念还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和总结的。

二、历史事件的区别

历史事件是指有特定时间,人物,结果和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事情。在历史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事件还是很多的。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同样是抗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发生的,都是日本主动挑衅,中国守军奋起反抗,最后日本方面都取得了“胜利”,都是以中国妥协让步告终。虽然抵抗了,但是后果都是日本军队占据了主动,得以对中国步步进逼,而且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如此来记忆,两个地方:一个东北一个宛平,两个地方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由北向南的进军路线;两个结果:一个是局部抗战,一个是全国性的抗战开始了。两个结果也揭示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人民反抗高潮的到来。地方的区分,结果的区分使学生在做题时思维就会比较清晰。

2.在近代史上三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一个归纳,随着帝国主义的强大和中国贫弱之间的对比越来越强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出现了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伙伴”越来越多,从一个英国到英法联军,再到八国联军。而且“贼胆”也越来越大,先是在南京然后到北京近郊圆明园再直接到北京城内;侵占的地方也从几个港口到北京附近(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甚至是北京的城内。当然赔款自不必说。然后一一对应,对于这几个侵略战争中必须掌握的要素以及侵略程度的加深都比较清楚了。当然中间不能忘记“后起之秀”日本的侵略和掠夺的欲望野心并不落后。最后在影响方面抓住“开始”“大大加深”“完全”的区别来烘托主题――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从过程方面加以区分,再注意要素的反复强化对于掌握事态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记忆都是很有帮助的。

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很多学生都会把这两件事情混为一谈。但是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形成了丝绸之路。而且在概念上这两件事情也是有区别的,张骞通西域是民族关系,而丝绸之路就涉及了对外关系。2011年南京市中考选择题第5题就考查了这个问题。

4.《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这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献

因为名称相似,所处的历史背景也相似,是容易弄混淆的问题。就《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人权宣言这一考点,就有学生容易把法国的《人权宣言》和这个对独立宣言中的“人权宣言”混为一谈。也有学生认为既然《权利法案》是最早的,那么一定是第一部人权宣言,这就需要我们带着学生来分析《权利

法案》的内容中间有没有宣扬人权的内容,从而得出它不是一部人权宣言,而是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关系(就书上的内容而言)。把问题分析透彻了,学生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需要区别的还有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港澳问题和,一个是外交一个是内政,,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族和回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能误解成“井冈山抗日根据地”,三大改造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俄国十月革命和法国巴黎公社的评价的区分,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等历史事件的区分。

三、需要区别的人物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人物都非常感兴趣。初中历史人物众多,形形,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可是在历史考查中却发现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对历史人物混淆的情况。例如郑成功和郑和,笔者让学生记忆的方法就是,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获得了成功;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与亚非各国友好和平的相处。一个是用战争的方式,一个是交换商品的方式。

戚继光和郑成功,这两者同样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又都是明朝人,很多学生会在这个问题上混淆。如2011年南京市中考题31题第3题的第二小问抗击倭寇并取得台州九捷的民族英雄是谁?很多考生答成郑成功。再如司马迁和司马光,这两个人同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记忆方法为司马光的著作是《资治通鉴》,有光才能鉴,有“通”才能为“通史”即编年体,虽然说得不是非常准确但是实行下来还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华佗和张仲景同为东汉人物,同是医学方面的人才,但是被尊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而不是名气比他大得多的华佗。

中国西汉的张骞和王昭君,很多学生会认为他们都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然而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人物。

还有美国的几任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和杜鲁门,也有被混淆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讲解他们的区别,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历史图片的区分

2011年南京中考选择题第6、10、20都是图片题,因此笔者认为图片在考查中越来越重要了。例如九(上)历史第17页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和第38页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再如中古史的几位帝王的画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当然还有一些书画作品的图片都需要在教学中一一让学生甄别,加深印象。对图片的掌握不如知识点的掌握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图片题目在材料题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中考复习的后期笔者曾经就图片专门复习了一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用字的区分

现今的历史考查都是落实在书面上的,所以书写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可是无论在考试还是平常的练习中,笔者都发现书写的错误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平常不怎么用的、生疏的字。例如张骞和张謇;中的两个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圆明园的“圆”和“园”等。当然还有很多笔者建议在口头掌握知识点或者要求学生能在书上快速找到答案的同时,笔头上的训练也尤为重要。

六、必须解释清楚容易混淆的名词

如特定的名词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等;又如黑人奴隶制度和农奴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