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8:07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1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歌价值教学策略组

一、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向导作用

古典诗歌作品本身就具备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高中学校注重古典诗歌教学非常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人文气息带动学生文学素养的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从本质上看,提升学生的古典诗歌教学质量也是高中学校教学过程中落实创新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古典诗歌作品关注学生审美意愿

高中生已经具备属于自己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当面对各类古典诗歌作品时,不再是简单的读读看看,不再习惯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往往会从审美角度对艺术活动或作品去品评,去体会古典诗歌作品的优点,或去挖掘作品本身的欠缺,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这种行为无非是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三)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文学修养,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在高中学校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和精神发生重大变化,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艺术评论技能水平等文学素养,为社会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特别是部分学生将来有可能进入文化部门工作,良好浓厚的文学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古典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主观方面现状

首先,很多高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精力放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上,毕竟,生活中还是需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连古典诗歌学习都无法正常实现。

其次,古典诗歌语言生涩难懂,不能用现代语言进行简单的替换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比如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议等,这些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演变成厌倦心理。

再次,考试时古典诗词版块分数不高,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用过多时间去阅读背诵更多的诗词,只是将时间用于考试大纲里锁定的内容,这是高中学生的普遍想法和做法。学生机械地学习古典诗歌,并未真正意识到古典诗歌的意义,未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势必影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

(二)客观方面现状

首先,在现今社会里,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时时处处充斥着各个领域,导致高中生的阅读空间变大,阅读品味却陡然下降。现在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学生一旦拥有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就会花费在网络、电视、流行音乐上,而不愿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去进行古典诗词探究,无法体会古典诗词的高雅之处。

其次,古典诗歌的选用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契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屈原的《离骚》,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是浪漫主义的标志。然而,《离骚》是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完成创作的,其句式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讲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接受,而且诗歌里面存在较多生僻字,阻碍了学生的理解,此外,诗歌通篇较长,学生更是没有耐性去阅读下去,难免产生排斥心理。

再次,老师教学理念,方法方式单调无味,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围绕高考来进行。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只对其中的字词句进行讲解,对诗歌没有通篇的鉴赏过程,忽略了古典诗歌本身强烈的人文性,致使教学过程索然无味,丧失了生动性。

三、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具体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家的创作意图

古典诗歌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因此,诗歌创造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教学质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使他们全面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或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样,各类诗歌作品的深层内涵,也就得以呈现,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更为深层的东西,利于文学修养的历练。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讲授这篇古典诗歌时,可以从杜甫诗歌的特点说开去,使学生深切懂得当时社会的背景,懂得百姓疾苦,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让古典诗歌贴近生活,给学生以切实感受

高中生都有着自己的经历,每段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因此,要学会用诗歌的名句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新课标的人文情怀散布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大诗人李白十分豁达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诗圣”杜甫积极进取的心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豪情壮志。每个学生都怀揣着理想迈入了课堂,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行为去面对理想,这是他们应当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充满力量的诗句或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他们鼓舞。

(三)从流行音乐中寻找古典诗歌的踪影,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流行音乐里都会隐藏着古典诗词的影子,使很多流行歌曲成为经典。因此,老师在教授古典诗歌工程中,可以联系流行歌曲,让学生发现古典诗歌化成流行歌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歌曲《涛声依旧》就化用了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将那种怀旧的情感非常真实的体现在流行歌曲里,使我们懂得珍惜一份真感情;《白云深处》就化用了杜牧的诗歌《山行》,使那份细腻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烟花三月》化用了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将朋友之间的那种情谊表现的动人感人,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老师若能合理的加以联系点拨,必然能够提升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等待我们去学习领悟。从古典诗歌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人生的哲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才能契合新课标的新要求,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为。从而,使古典诗歌成为他们的内心语言,通过学习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刘青.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2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3

关键词: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歌行乐府

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是明代前期和后期出现的两部有一定规模的选集。它们所划分的文章体裁种类繁多,复杂细密,对各种体裁的源流、种类和体制规定都有或详或略的研究。其中它们对乐府诗与歌行的分类和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明人习惯上将乐府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但它自身又包含着许多体裁,怎样对乐府进行分类和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的乐府“去掉《杂歌谣》是对的,去掉《近代曲》和《新乐府》也还可以,为什么连《舞曲》和《杂曲》也去掉呢?分类而以‘杂’名,似近于‘驱龙蛇而放菹’,但不如此便不周延。”(1)罗先生认为徐氏是根据吴书补充修正而成的,只就乐府分类而言,徐氏远胜于吴氏,“但为什么又去掉《横吹》呢?”(2)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为了维护乐府音乐的纯粹性而去掉《杂歌谣词》、《近代曲辞》、《新乐府》,甚至去掉《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徐师曾为什么去掉《横吹》、吴讷为什么去掉《舞曲》等歌辞他并没有进一步推究。其实,吴氏和徐氏的选集对乐府的分类和取合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皆立歌行一体,其所选录的诗歌就是传统的乐府诗。吴讷所选的歌行体涉及了《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和郊庙歌辞,多为汉以后作品,以唐代诗歌为主;而徐师曾的歌行体也大致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的汉以后的诗篇,但不选《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和新乐府辞。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乐府诗在吴讷和徐师曾这里被分人了乐府和歌行两类诗歌中。吴讷和徐师曾对歌行的认识和归纳也不一样,吴氏将古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歌行等,他把歌行看作是古诗中的一体。而徐氏的歌行非常复杂,在徐师曾的体裁体系中有两种外形相似但性质又非常不同的歌行体,即近体歌行和乐府歌行。同时,杂言古诗、七言古诗跟乐府歌行也非常相似。吴讷将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归为古诗,徐师曾则区分了两种相近的歌行,那么他们的各种体裁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吴讷首先说明了歌行体是歌辞的性质,它属于“有辞无声”的歌辞,这些歌辞往往没有曲调。然后他暗用了姜夔对歌行篇名的解释,“本其命篇之义日篇;因其立辞之义日辞;体如行书日行;述事本末日引;悲如蛩?日吟;委曲尽情日曲;放情长言日歌;言通俚俗日谣;感而发言日叹;愤而不怒日怨。虽其立名弗同,然皆六义之余也。”吴讷又交待了其选诗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即事为题,无所模拟;二是辞义不过于淫伤者。前一个条件至关重要,是后一个条件的基础,它是区别歌行和乐府的首要条件。可以看出,吴讷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元稹的歌行的观念。元稹《乐府古题序》说:“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3)元稹归纳了沿袭古题、寓意古题、即事名篇等乐府诗歌创作的三种情况,沿袭古题就是沿用乐府古题,遵循古题的情调和意义甚至词语来创作;寓意古题就是沿用古题,可以不遵循古题的情调与意义而是根据作者的所思所感来创作,做到刺美见事;即事名篇就是不沿用乐府古题,根据作者的遭遇和情思,采用乐府的调子(声调、意调和情调)来创作。元稹认为这三种情况是有高下之分的,沿袭古题的诗歌于文采可能有好坏短长的区别,但于文义却是重复累赘。对于寓意古题他是肯定的,但是这类著作太少。相比之下,他更加肯定杜甫即事名篇的诗歌,这类诗歌能够较自由地发挥作者的主观意图,充分表现作者的所遇、所感和所思,当然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义理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有助于朝廷、社会和民众。在元稹那里,这三种情况都是乐府,只不过是题目不同,寓意不同,他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体裁是否相同的问题。吴讷在这里把那些沿袭古题和寓意古题的看作乐府,把即事名篇、无所模拟的乐府诗歌看作歌行。但吴讷在选诗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底。如其所选歌行沿用古题的有鲍照的《行路难》、李白的《沐浴子》等。《行路难》在刘宋之前就有了,鲍照的创作不是即事名篇,而是沿用古题,而且在意义上也与古调同。李白的《沐浴子》也是这种情况。吴讷在其“歌类”所选录的《天马歌》更是如此,《天马歌》为汉郊祀歌,古辞为三言,李白所作则是三、五、七言杂行的歌行。其所选“行类”的李白的《少年行》严格说也是沿袭古题《结客少年场行》。除此之外的大致为即事名篇之作。以是否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作为区别歌行和乐府的标准显然是有问题的,吴讷尽管涉及到了歌行与乐府的体制区别和关系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徐师曾对歌行与古诗的关系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在他的诗歌文体体系中,近体歌行是与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乐府歌行形体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的。徐师曾在解说近体歌行时说:“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日咏,日谣,日哀,日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调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别云。”(4)他认为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首要区别就是是否入乐的问题。近体歌行是不入乐的,为有词无声者。其实,徐师曾时代乐府歌辞的曲调也大都失传,从音乐区别它们是不切实际的,即使通过音乐,也大多评借古代的书面材料,所以最直接的区分就是近体歌行多为后人所作,乐府歌行多为古辞。但“后人”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从徐师曾所录诗歌来看,除晋代刘琨、陶渊明和刘宋的颜延之之外,其他都是唐人,也就是说“后人”为晋代之后的人。

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又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题目和声调。近体歌行是即事命篇,不沿袭古题,乐府歌行则沿袭古题。既然不沿袭古题,但近体歌行“其名多与乐府同”,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语言上来看,乐府古曲题目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词或语加上“篇”、“歌”、“辞”、“吟”、“行”、“怨”、“引”、“操”等名词构成,如《燕歌行》、《秋胡行》,《白头吟》、《梁甫吟》等;另一种就是没有“篇”、“歌”等名词而直接由其他词语构成,如汉铙歌十八曲的名称,《朱鹭》、《将进酒》,汉横吹曲辞中的《出塞》、《折杨柳》等等。至于第一种方式中“篇”、“歌”、“行”等概念也往往被当作乐府诗的名称或命名方式,前面说过的姜夔是较早研究这些名称意义的学者。徐师曾也吸收了姜氏的观点,

“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悲优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5)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4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材教法学习态度文言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有感慨。现将教后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反思教材教法。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必修一安排的是现代诗,从必修二至必修五是根据从古至今的顺序编排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是带有总结性的,侧重鉴赏古诗的方法总结。基于这样一种安排方法,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必修一到必修五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渗透了诗歌鉴赏方法,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教学中,我将这首诗的教学总体分为两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诗意,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初步领会诗情,但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是粗线条的,朦胧的,不确定的,部分同学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知人论世,在这一阶段中有学生交流讨论,有文字资料的介绍,还有影音等视频的播放,这样,学生会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杜甫,印象深刻,恒久不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重新理解《登高》,他们很自然的理解诗人“悲秋”的八种情感。

通过这样诗歌教学,我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读诗,看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讨论交流介绍杜甫,感受诗人的情感等环节都是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教者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教少学多”“以学为主”。

同时,教学时对必修一到必修五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融会贯通,前后照应,我在教学时就会有理有据,有方法规律的总结,有理论的提升,有深度,有高度。

其次,反思文言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很吃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文言基础弱,不具备最基本的文言翻译能力是理解不了诗歌的。这是学生阅读诗歌的知识,为此教学中我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诗歌语言跳跃性的特点,再加上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弱,结果影响对诗意的理解。为此课堂上增加了“共同走进诗境,一起感受诗人情感”的环节,师生共同展开想象联想,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同时,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进而体会诗人情感。

此外,反思学生学习态度。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古代诗歌,尤其是篇幅短小的,在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熟读甚至能够流利背诵,甚至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为一首诗到底表达什么情感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热情是学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我在教学时积极利用这一优势,用各种办法激励,让学生保持这难得的热情。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5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①指出该字;②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6

关键词:古诗词兴趣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61-0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创作。古典诗歌是我国语言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不可估量。但这仅仅是开始,不是结束。让我们珍惜这个项目,得到情感的归宿和新的生活安定,希望迎来第21世纪的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词:

首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这一切做好之后,会发现,诗歌鉴赏无非就这么一点东西。读关于各个诗人的背景、经历的资料,注意积累各个著名诗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感情。(1)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他们学生去触摸古诗文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学习传统古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诵读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触摸古诗文的美。例如:使用组合读精读,不但注重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对词的理解,在阅读中读句子,掌握标点符号,语气,停顿,写在华丽的风格,深入地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审美性阅读和阅读的节奏,结合阅读,阅读情感,可以意境美进一步有音韵的语言美,品味语言。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2)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在堂上只是简单地充当观众,而不是演员的话,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他们学习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少。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

其次,教学中讲解基本大意。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以课本教材为主要载体,除了做好在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材,但也要注意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方法,古典诗歌,使他们有更好的认识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述诗歌的背景。再代入诗人的感情,告诉他们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把语言变得通俗化,如果可以,就把古代的事件和现代的事情相结合或对比,让他们更容易消化针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朗读教学、积累知识,这是诗歌学习的起步。俗话说:“书读一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诗歌形式的短音节,朗朗上口,易于阅读。因此在初中阶段,坚持“每日一诗”的诗,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天永日久,在许多事情的想法,多次通过诗歌的阅读,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甚至诗歌的意义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语感,也能略知一二,与整体把握。那是,达到“只可意会,但可以理解”的水平。更多的文学积累,感越强,越高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升值也更好。此外,通过阅读,背诵最初认为的诗歌意象、情感世界,可以通过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影响的人物,给一个人看的景观现状,看世界,看月下花前形态改变,使日常生活场景也逐渐显现出内涵,让高雅的粗俗的话,能传达出生命的魅力和智慧。优秀的诗歌意蕴美和创造性的因素自然会发挥它的魔力,引导青年自觉到广阔的思维和心理空间。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诗积累多了,才能厚积薄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后来的诗歌鉴赏。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出现,其成就也很出色,但即使在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流行,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还是诗歌鉴赏陶人难治和社会交往。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说,古典诗歌的人,仍然有很高的要求。创设情境的同时老师要能入境,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入境的读,品,悟。教师还要不时地穿插对于背景的介绍及品后感悟。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3)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诗词流长,博大精深的起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往往自发地出现在一首古诗词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这一文体的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我认为是要找到正确的路。①通过对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阅读经典诗歌灵感的语言技能,兴趣夯实,提高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在古典诗歌鉴赏过程的学生,阅读和背诵不满意,也尝试着写一个关键的升值通道,企图改写古诗为其他风格,甚至尝试诗歌创作,不仅继承,创新,使他们与古人的距离缩短,不无疑,这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开辟了一块处女地为古诗词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②知识面广,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管家族史,读诗涉及许多古代文化,到最初的来源,应该有广泛的知识,但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同志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糟粕”,我们必须在漫长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当“学生的眼睛”。在第19世纪,伟大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在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需要摆脱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让学生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否则就不可能有高的房子通过时间和空间看到凌远见卓识。③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有许多充满智慧和光辉的道德内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根据”,“山深,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般的清新宁静,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言寸草心,在公寓”家庭的朋友说,更多的“老大徒伤悲”教育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坦荡......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古代诗歌遗产,对初中学生的判断标准的真善美建立健康的人格,创造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法渗透,举一反三。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个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就能轻松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只要正确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以学生正确学习方法为指导,潜移默化地。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与古代诗歌接触,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将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首诗,也会让学生回忆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每次学完一首诗词完全了解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根据老师的方法,学习一个或两个诗,标点符号,和质疑,师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背书无疑是很有用的,就我个人来说,当初背的那些古诗文到现在还历历在目,随手拈来。我认为学习古诗文,古汉语一定要深入其中,带感情的学。我们看以前的学童背书时摇头晃脑感觉很可笑,其实是有道理的。读书到忘我的时候就是那种表情。好文章要带感情的读,脑海中要想着书中描写的画面,达到忘我。学习效果定会很好。

(5)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早恋现象严重,目前中学生,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对异性充满好奇,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恋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亲生父母,教师,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但当巴山夜雨。“在歌曲《关雎》这本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利用好这些资源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在语文诗歌教学在中学期间如何对待男孩和女孩,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快乐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快乐的学习语言,爱让语文课堂,不怕古代诗歌和散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在活动生动活泼的古代诗歌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您还可以使用阅读的角色,场景描述语言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研究古代诗歌。在实践中,学生的才能,会有幸福的感觉经验,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教育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而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责任是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达到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胡亚利.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红英.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罗小梅.论中学古诗词意境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武晓蓉.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7

关键词:美育古代诗歌情感教育想象

美育不仅能促进智育和德育,自身也有独立的地位,对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性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古代诗歌很多都是借感性形象传达感情,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使其成为“完整的人”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古代诗歌,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的感情,会对学生的审美品位、智力开发、情感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有益处。下面,我就从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做具体阐述。

一、以审美体验为途径,发挥古代诗歌的情感教育作用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我以古代诗歌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为媒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古代诗歌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如今的学生,没有多少机会亲近自然山水,对物候变化的体验也不向过去那么敏感。于是我就借助诗的“兴”与“观”的作用,让学生在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物的古代诗歌中感受自然山水的美丽、季节变换的景致,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比如,借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来体会春天不经意间的变化带给人的欣喜;用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感悟自然的静谧清幽、体会以动衬静写法的妙处。

长期的品读自然山水诗歌,会让我们的美感心理不断内化,形成认识事物的固有的“内在图式”,“它会反过来指导我们对山水的游赏,举目所见,无不‘风景如画’”[3]这种审美体验会使得我们更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二)体会古代诗歌中思乡念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孝亲意识

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完成。……一言以蔽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4],这给我以下面的启示:让学生在对古代诗歌的乡情及亲情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孝亲意识。

让学生在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感受“儿行千里母担忧”那份凝重的牵挂。品读白居易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分析“抱膝”这一特写性的细节动作蕴含的客居他乡的的诗人在佳节时分无法派遣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的诗句中,体会诗人在“由主而客”尴尬的刹那对人世变迁的感慨。学习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那绚烂的春色都不能让作者的思乡念归的情感有一点释然的感觉,让学生体会这种“乐景哀情”表达出的诗人对故乡更深沉的思念与眷恋。

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从古至今孝亲教育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常年宦游在外的情况下对家乡的椎心思念,在对古人“了解之同情”中更加珍视亲情,孝敬长辈。孝亲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通过古代诗歌进行这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何在呢?“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即渐淡忘。而意象却使审美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的特定调质,领悟其有的价值意义。”[3]由此可见,品味诗歌中的“思乡念亲”,作为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对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知人论世”,了解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指纹,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才可能热爱它。结合古代诗歌去讲解古代的风俗,会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结合唐代王驾的“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我讲解了社日的由来。

美育对德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单纯的说教、枯燥的理论不如运用具体可感的故事来得不露痕迹。联系背景知识,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感时忧国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以主流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古代诗人的文化性格。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形象可以说从远古到今天,让一代代人凭吊,滋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理解了屈原的政治理想与高尚人格之后,就能更深入的理解他在《橘颂》里表达的“受命不迁”与“苏世独立”的精神。这时,学生会从情感上产生对英雄的崇拜,萌发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培养鉴赏技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形成是经由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评价等基本过程的,下面以诗歌鉴赏中的审美能力培养为例,从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的角度谈谈古代诗歌中的美育渗透。同时,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必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一些了解以增强民族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

作为伴随着卡通和电影电视长大的一代,学生们更习惯视觉的直观图像带给他的直截减省的形象感知,而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将语词所包孕的虚拟的意象性经由回忆还原成既有的表象,这种还原自然需要想象和联想。而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在十五六岁以前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见长,所以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思维,让其充分展。艺术美的欣赏是需要“音乐的耳朵”和“绘画的眼睛”的,而对于古代诗歌的美的鉴赏也是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我抓住学生的兴趣,别出心裁的上一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课,来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审美联想能力

古代的诗歌常借意象的组合表达情感,这就常常会有必要的省略,使古代诗歌具有富于跳跃性的思维和结构特征,这时就应该充分运用给定的条件进行必要的再造想象,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将省略的部分予以补足。我经常找一些富于跳跃性的诗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理解。如让学生体会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诗中极富跳跃性的意象组合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一年春好处,身居渭北的杜甫我在这树叶返青之时思念着李白;日暮时分,流落江东的李白也一定在眺望着远处的云层思念着我。让学生将自己还原成诗人去想象,就不会单单将“渭北”和“江东”当成简单的地名、将“春树”和“暮云”理解成互不关联的意象,而是能体会这诗句蕴含的象外之意。

锡尼德将诗看成是“能言的图画”。基于这种理念的启示,我在教授古代诗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一些诗句提供的意境,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将诗句的意蕴还原成图画来培养学生的关系联想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表明,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康德对此进行了这样的揭示:“真正为天才而设的领域是想象力的领域,因为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它比其他功能较少处于规章强制之下。”[1]所以我们应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让学生振动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想象力的培养中体会创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对崇高和壮美的审美感受力

生活在和平年代里,处于近似的思想高度,我们更有必要让自己的心灵经受崇高的洗礼,让情感在激荡中变得丰富而壮阔。所以我会让学生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的悲秋伤怀中感念诗人的无奈苦楚,在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诗句中想象李白的豪侠之气,在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愤里感受壮志难酬的无奈,在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的豪壮里体会光复梦想竟成空的苍凉,在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中看诗人的洒脱雄放,在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中感受英雄的豪迈慷慨,在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慨中体会那份旷古感伤。经受一次次壮美与崇高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想才会渐渐的洞明深刻,情感才会丰富壮阔。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即终极目的”。[3]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审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为了不在物欲的泥潭中、情感冷漠的荒原上“沉静”下去,我们其实是可以读读那些豪情满怀的抒发理想的古代诗歌,那淡泊宁静净化心灵的田园诗篇。在这个偏重理性、科学至上、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时代,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推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沐浴着古代诗歌的光泽,让躁进的心沉静下来,让忙碌的脚步从容一点,让追慕功利的心淡定一些,让茫然的心灵找到归依,让学生更好的体认存在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感恩生活,让人生诗化,让生活艺术化,最终做到用审美的超越去忘怀现实的得失宠辱,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参考文献

[1]曾繁仁高旭东著《审美教育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8

关键词:多义性解读古代诗歌教学运用

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犹如满天的繁星璀璨夺目,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有寄情山水的放浪不羁,有胸怀天下的悲天悯人,有建功立业的潇洒豪迈,还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高职中文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如何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现状,如何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古代诗歌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

(一)创作年代久远,创作主体表达含蓄

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距离现代生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所限,视角不同,观念不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不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尽管叫“无题”,却传达出大多的含义,使人感到妙味无限。情感极其克制却又浓得化不开,纵然用千言万语解说也难以道破,妙不可言,意犹未尽,我们现在甚至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奉献的代言。我们现在已无法推测李商隐写这首诗的真实情感,但如果非要把这首诗定性归纳的话,反倒限制了诗意的弹性,缩小了诗歌的张力,也束缚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时代背景复杂,创作背景特殊

古代诗歌受创作主体的影响只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一个方面,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同样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重要因素。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整首诗看起来是金陵夜晚的景色,实际上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怀古诗,以山不变、潮不变、月不变,反衬城邑之变,抒发了作者对于六朝兴盛而今衰败的深沉感慨。柳宗元的《江雪》描述的是在冰天雪地的寒江边,没有行人、飞鸟陪伴的老者默然垂钓的江乡雪景图,而实际上作者把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在政治上失意苦闷烦恼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诗歌意境朦胧,意象复杂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与情感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意境。意境囊括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因为有的意象本身就有多重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例如草,它本身是一种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植物,在古代诗歌中固然有这一层含义,但也同时具有希望、思念、荒凉、离恨、地位的卑微等多重含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是送别的情意;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草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衬托了诗人对春光妄自明媚的惋惜。

(四)知识储备不同,欣赏主体存在差异

除以上原因外,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以理解得深入一些,有的学生难免会理解得肤浅一些,不同的理解欣赏主体对诗歌的理解不同,同样也可以造成诗歌的多义。

二、教学中解读诗歌多义性的策略

(一)分析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多义性

古代诗歌讲究“诗言志”,往往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以及修辞手法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诗人巧妙借用表达技巧含蓄地表达了词语的多重含义。如一语双关的运用,可以表达双重含义,即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境明确双关的特点,掌握语音双关、语义双关,从而较好地理解词语的多义。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千古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中的“杨柳”指的是柳树,“柳”与“留”谐音,这是语音的双关,表达词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用“柳”的双关修辞将此情此感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除双关之外,诗歌也有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含蓄表达情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特点与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多义性,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多义性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最多提到的专业术语就是意象,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象就是带有诗人情感的人、景或物,在诗歌的多义性中,这些意象内涵丰富,不仅描绘出景色的特点,又能展现诗人内在的精神内涵。如李商隐《锦瑟》中“珠泪”、“玉烟”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朦胧、虚幻、凄美的画面,但难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们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源自于李商隐人生经历中复杂的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常见意象的多重含义,以便在诗歌鉴赏中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多重内涵。

(三)把握诗歌的整体,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诗歌的整体把握要综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技巧、内容等方面得出诗歌反映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虽然此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但在主题上却有爱情说、讽喻说两种说法。依据“情”这一主线,《长恨歌》描写了李、杨二人相爱的过程以及杨贵妃香殒之后李思念杨而对景垂泪,忠于爱情而七夕盟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李、杨二人的境况悲凉、情感真挚,“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悠悠情思、绵绵长恨,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可见从这一角度分析,这首诗恰恰是对爱情的赞颂。

然而在思考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寻找悲剧的制造者时,读者会发现此诗是在批判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重色”非“重贤”,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二人生活的讽刺,突出了“讽喻说”这一主题,希冀后人哀之、鉴之,不要重蹈覆辙。

诗歌的多义性在诗歌教学中是常见的,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读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9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前文已列出),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应该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生平情况、艺术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这里不一一而论。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篇10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高中生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