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4:40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1

一、资金来源

*市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

二、资金使用范围

1、海洋产业培植中需要做大、做强的产业化发展项目的贴息资助;

2、获国家资助的海洋产业项目的配套资助;

3、海洋产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资助;

4、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奖励;

5、市政府组织的海洋经济建设重大活动等支出;

6、经市政府批准用于海洋经济建设的其他支出。

三、项目资助标准

1、项目贴息。采取“先付后贴”方式,即项目单位凭贷款银行开具的当年度贷款利息支付清单申请贴息补助。贴息利率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基准利率;贴息额根据申报资助项目情况,经综合平衡后确定。每次贴息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同一项目贴息资助不超过三年。

2、项目配套。获国家资助的项目,给予不超过国家资助资金四分之一的匹配额度;获省资助的项目,给予不超过省资助资金二分之一的匹配额度。

3、科研资助。根据申报资助项目情况,经综合平衡后确定,原则上每个项目按项目计划投资额的10%进行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4、贡献奖励、重大活动支出等根据实际报市政府确定。

5、市属企业的资助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区属企业的资助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

四、申请资助条件

1、在*市实施符合《*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海洋产业发展重点的项目,且项目投资主体在*市[不包括财政体制与省直接结算的区、县(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纳税的,可以申请项目贴息或项目配套资助。

2、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市[不包括财政体制与省直接结算的区、县(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纳税的,可以单独或联合申请涉海产业科研项目的资助。申请资助项目在申报时已发生的实际投资额占计划投资额的30%以上。

项目应进行单独财务会计核算。

项目已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助的,不重复资助。

五、资助资金的审批

1、申请项目贴息或项目配套资助的,由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填报《*市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申请表》,并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税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已正式签署的贷款银行贷款合同复印件、已经支付的该项目贷款利息凭证复印件,以及国家或省给予项目财政资金资助文件的复印件,经企业所在地发展和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一式5份报送市发改委(四份)和市财政局(一份)。

2、申请涉海产业科研项目资助的,申请单位须编报《*市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课题申报书》,连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税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财务报表、项目已完成投资额的财务清单和有关凭证复印件经所在地发展和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一式5份报送市发改委(四份)和市财政局(一份)。

3、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原则上每年两次对项目贴息、配套、科研资助申请进行评审,提出项目资助方案,由市发改委、财政局联合行文下达*市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项目资助资金计划。

六、资金的拨付

项目资助资金计划下达后,由受助单位与市发改委签订《*市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项目合同书》。市级资助资金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区财政安排的配套资金应在市资助资金下达后一个月内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

七、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1、项目承担单位收到的资金应专项使用,并在“专项应付款”科目单独核算与反映,以后视具体情况再行结算和处理。其中,属形成固定资产价值部分,转作“资本公积——国家独享资本公积金”,属于核销部分冲销“专项应付款”。

2、项目获助后,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执行期间每3个月向市发改委、财政局上报项目执行情况,超过半年不报者,取消后续申请资格。同时,市发改委、财政局将采取不定期实地监督检查等方式对项目执行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束后,贴息和配套资助项目必须提交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工作总结、项目技术总结、产品应用报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科研资助项目必须提交通过评审验收的研究报告。

3、资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如有挪用,将收回全部资助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追回已拨付的资金;情节严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八、附则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2

第一,简政放权。一方面,建立权力清单,报告中称,“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另一方面,改革工商登记制度,“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

第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最重要的改革将是“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

第三,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营改增”扩大至铁路、电信、邮政等行业;三是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四是房产税和环保税立法;五是控制地方债风险,“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意味着未来“没有明确纳入地方债务预算管理”的、与政府有关联的平台或类平台,将不具备享有最终偿债时的地方政府兜底的资格,相关信用风险值得区分和关注。

第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预计今年可能推进nCD的常态化发行、让CD直接面向居民和企业发售、建立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走廊、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破冰;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扩大人民币的双向浮动弹性;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农业保险和巨灾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第五,所有制改革。包括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上缴比例、发展混合所有制,“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此外,本届政府在大的政策取向方面变化最大的两个方面为:一是对出口的态度;二是对海洋权益的立场。

在出口方面,报告的全新提法或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出口升级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且明确以装备为重点。报告表示:“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从战略高度”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新高度。报告除了提及常规出口措施外,特别突出了要“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享誉全球”也是前所未有的崭新提法,并且和此前总理在泰国、罗马尼亚、英国推销中国高铁的实际行动是完全吻合的。

二是以推动对外投资和自贸区建设来带动出口。报告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随着以上项目发挥作用、周边国家与中国通过经济纽带联系日益紧密,必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52-03

2012年11月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各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海洋经济领导和制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91年1月全国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为了贯彻会议的精神,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发展战略。1995年由国家计委、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完成了以1996—2020年为规划期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在宏观上指导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在“海洋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是中国进军海洋的任务书和政策指南。1996年还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开始实行以推动海洋产业技术为目标的“科技兴海”计划。1998年5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强调要把发展中国海洋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公开发表的全面阐述中国海洋开发、保护基本国策和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立场的重要文件,被称为“中国第一号海洋白皮书”。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该区划是根据海岸带资源与环境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海域进行功能区分,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经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目的在于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为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创造条件。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则首次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独立章节,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推动海洋产业全面发展。随着沿海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倡导海洋科技进步,在稳步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和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海洋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到海洋工业(包括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滨采矿工业、海洋油气工业、临海工业);从海洋服务业(包括港口建设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娱乐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到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能源和矿物开发)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0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9.7%。中国海洋经济结构逐渐合理,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海域资源综合管理。同志曾强调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规划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为规范海上生产秩序,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993年5月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制订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彻底解决了海域使用及其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这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关键措施,对海洋进行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快海岛经济开发和建设。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1996年国务委员罗干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第六,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今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第八,要努力建设良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一是要从粗放型开发利用向集约型开发利用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以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央和沿海地方政府协作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倾废管理,防止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活动造成海洋环境的退化。三是重点海域实行污染物总量监控制度,建立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示范区。四是要制定和实施防治海洋污染的应急计划,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能力,减轻污损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要发展海洋清洁生产,使海洋产业向废物最小化方向发展。六是要加强陆地与海洋协调与合作,使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今后必须以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和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速度宜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3~5个百分点,力争到21世纪中叶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4]陆儒德.中国走向海洋[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4

第一条为了防治和减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具体包括:

(一)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

(二)人工岛、海上和海底物资储藏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工程;

(三)海底管道、海底电(光)缆工程;

(四)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五)海上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六)大型海水养殖场、人工鱼礁工程;

(七)盐田、海水淡化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

(八)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

(九)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洋工程。

第四条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影响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或者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第六条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分配重点海域海洋工程污染物排海控制数量。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等违法行为,都有权向海洋主管部门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国家实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以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预防、控制或者减轻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编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要求的调查、监测资料。

第九条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所在海域环境现状和相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

(三)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工程对相邻海域功能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

(五)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风险分析;

(六)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七)公众参与情况;

(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海洋工程可能对海岸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增加工程对近岸自然保护区等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其中,围填海工程必须举行听证会。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经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一条下列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一)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等特殊性质的工程;

(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三)5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顷以上的围海工程;

(四)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五)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海洋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核准。

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并且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二条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及时通知建设单位,核准期限从材料补齐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三条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后,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海洋工程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开工建设的,应当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重新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重新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海洋工程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第十五条从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和资格证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颁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证书前,应当征求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海洋工程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投入运行之日30个工作日前,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海洋工程投入试运行的,应当自该工程投入试运行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运行的海洋工程,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十九条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

海洋工程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工程不得投入运行。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

第二十条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自该情形出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改进措施,并将后评价结论和采取的改进措施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备案;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禁止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充材料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

第二十二条建设海洋工程,不得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的侵蚀、淤积和损害,危及领海基点的稳定。

进行海上堤坝、跨海桥梁、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建设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海岸的侵蚀或者淤积。

第二十三条污水离岸排放工程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污水离岸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的海域,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四条从事海水养殖的养殖者,应当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饵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因养殖污染海域或者严重破坏海洋景观的,养殖者应当予以恢复和整治。

第二十五条建设单位在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悬浮扩散,破坏海洋环境。

第二十六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配备油水分离设施、含油污水处理设备、排油监控装置、残油和废油回收设施、垃圾粉碎设备。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固定式平台、移动式平台、浮式储油装置、输油管线及其他辅助设施,应当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作业单位应当经常检查,防止发生漏油事故。

前款所称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是指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钻井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其他平台。

第二十七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办理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第二十八条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海上爆破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爆破作业前报告海洋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海事、渔业等有关部门。

进行海上爆破作业,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作业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活动的,应当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的产卵期。

第二十九条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拆除或者改变用途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工程需要在海上弃置的,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或者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并按照有关海洋倾倒废弃物管理的规定进行。

海洋工程拆除时,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拆除的环境保护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第四章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三十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者经稀释排放入海,应当经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二)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不得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应当集中储存在专门容器中,运回陆地处理。

第三十一条严格控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类,确需添加的,应当如实记录并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禁止向海域排放含油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水基泥浆和钻屑。

第三十二条建设单位在海洋工程试运行或者正式投入运行后,应当如实记录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其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并按照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权限核定海洋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根据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

排污者应当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四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安装污染物流量自动监控仪器,对生产污水、机舱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进行计量。

第三十五条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气体,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并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第三十六条海洋工程排污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全部专项用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前制定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及其相邻海域的环境、资源状况;

(二)污染事故风险分析;

(三)应急设施的配备;

(四)污染事故的处理方案。

第三十九条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期间,由于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向可能受到污染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同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污染事故分级规定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依法对海洋工程进行现场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文件、证件、数据以及技术资料等,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员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工作现场进行监测、勘查、取样检验、拍照、摄像;

(四)检查各项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和器材的安装、运行情况;

(五)责令违法者停止违法活动,接受调查处理;

(六)要求违法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态扩大。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应当出示规定的执法证件。用于执法检查、巡航监视的公务飞机、船舶和车辆应当有明显的执法标志。

第四十四条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材料,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有关海洋主管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上级海洋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或者直接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的;

(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未申请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

第四十七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海洋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改变,未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二)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海洋工程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重新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三)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时,未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未按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第四十八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运行,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保护设施的;

(二)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未按要求采取整改措施的。

第四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海洋主管部门可以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处恢复原状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一)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被侵蚀、淤积或者损害的;

(二)违反规定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的。

第五十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围填海工程中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运行,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报告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或者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的;

(二)未按规定报告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的;

(三)未按规定将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在海上爆破作业前未按规定报告海洋主管部门的;

(五)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按规定设置明显标志、信号的。

第五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未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产卵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作业,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向海洋排放含油污水,或者将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的,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清理,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清理的,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可以指定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清理,所需费用由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承担;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海水养殖者未按规定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或者严重影响海洋景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养殖活动,并处清理污染或者恢复海洋景观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建设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海洋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二)未按规定验收环境保护设施的;

(三)未按规定对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的;

(四)未按规定征收排污费的;

(五)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的。

第八章附则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5

刘赐贵在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1:

2017年4月25日上午9时,省人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刘赐贵同志代表六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向900多万琼州儿女发出了开拓奋进的号召: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在99分钟的报告中,全场响起了45次热烈掌声。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反映着民心、凝聚着共识、昭示着期待。报告之所以获得大家的充分肯定,关键在于起草过程中,最广泛地听取了各方意见,共征求和听取1010条意见建议,其中476条被采纳,这也是我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中征求意见最广泛、收集吸纳各方意见最多的一次,汇聚了海南各族人民的意志,说出了海南人民群众的心声。

掌声,是对过去成绩的点赞,是“一路走来”产生的共鸣。“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际旅游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海南正成为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海南成为国人向往的重要度假旅游目的地”“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有力扛起了维权维稳保护开发担当”……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会场一次次响起激动的掌声。正如代表们所言,五年来,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克服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战胜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办成了一批大事难事要事,刷新了海南速度,彰扬了特区精神。大家共同参与了海南改革发展,共同体验了建设美好新海南征程中的酸甜苦辣。

今天,海南又一次站到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未来的海南,是一幅凝聚全省人民智慧、回应各族人民呼声的美好画卷。在讲到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时,261个字,3次被掌声打断。代表们用掌声表达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目标、共同愿望。

从“四大目标”到“六个坚定不移”,再到“九大任务”,一次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着报告直抵深处,激励、振奋着一颗颗跳动的心——

掌声,有对经济繁荣的美好期待。经济繁荣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重要基础。我省将牢牢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壮大12个重点产业,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做好海洋文章,争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

掌声,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从“促进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家园”到“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从“兑现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到“使城乡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大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海南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全省人民幸福家园。

掌声,有对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强烈需求。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报告指出,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生态立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要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塑造美丽海南新形象,让海南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

掌声,还有对改革开放的期盼。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的灵魂,围绕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坚决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努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

掌声,还有对正风反腐的肯定。建设美好新海南,关键在党。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更好承担起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历史重任。

10时45分,刘赐贵同志报告结束,会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台上台下、会内会外,一种激情在迸发,一种力量在升腾。陈清琪代表来自海口市管道养护所,19年来一直和下水管道打交道。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工匠精神、绣花精神和赶考精神,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贡献力量。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金屏村,党员群众正在收看电视直播。听完报告,驻村第一书记王大君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接下来,我将带动村里的党员群众,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天的掌声,只是一个起点。建设美好新海南,需要继续付出汗水,才能换得明天的掌声。

刘赐贵在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2:

省第七次党代会4月25日开幕,这是海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儿,边看南海网视频直播,边听刘赐贵代表说道海南发展,论大局说大势谈民生,其中有不少听着提神带劲,令人心动激动的“金句”。

今后五年,海南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啥?对这个每位海南人都关心的大问题,刘赐贵代表说,目标归结起来就是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怎么美?怎么好?怎么新?刘赐贵代表一番大实话给我们勾勒出了图景:“美”就是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好”就是发展好、生活好、风气好;“新”就是新观念、新动能、新作为,把海南建设成为“大花园、大景区”,成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美好新海南,美好新生活,不正是咱们老百姓日夜期盼的吗?

“海南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讲海南发展大势,刘赐贵代表分析说,海南总体上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样的基本判断透着清醒,更透着自信沉稳。目标已定、任务已明,态势已成,海南发展风帆正举,蓄势待发,就像那句广告语所说:“椰风挡不住!”

“廉洁也是生产力,只有干部干干净净,事业才能顺顺利利”——讲从严治党,刘赐贵代表这句大实话不禁让人想起正在刷屏热播的国民大剧《人民的名义》,剧中的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同志要是听了这席话,估计也会在朋友圈转发点赞吧!

“确保环境质量只升不降”“使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讲生态立省,刘赐贵代表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最强优势+最大本钱+最好资源+最好投资,这系列“之最”既是海南这个美人儿对“生态颜值”的自信,也是海南这个帅小伙的“择偶宣言”——我们只找最靓最好的!作为海南人,我们可以傲骄地向全世界发出邀请:请到海南深呼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海南百姓”——讲以人民为中心,刘赐贵代表说,让海南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份记挂,一声承诺,更是心手相牵的前行。

“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讲干部队伍建设,刘赐贵代表说要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这番话,海南各级领导干部听了心里一定暖乎乎的,有了这份理解、这份支持、这份激励,擅谋事能成事不出事有担当的领导干部腰杆就会更硬,底气就会更足,就敢放开手脚,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刘赐贵代表说,各级书记要亲自抓,层层强化,久久为功。听了这句话,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履新省委书记后首次调研,刘赐贵就选择了海口石山农村基层党建。

“政策千条万条,不落实就等于白条”——讲改进作风,刘赐贵代表说作风关系民心向背,要使“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特区精神的生动诠释。听了这番话,我想老百姓肯定个个拍手称快。至于那些不愿为、不会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少数干部,以后日子可就不好混了!

“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讲标本兼治严惩腐败,刘赐贵代表提醒各级干部在反腐拒变的路上要遵章守纪,安全驾驶。刘赐贵代表在报告中以“交规”说反腐,可谓用心良苦,其深意,大家都懂的!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讲推进改革开放,刘赐贵代表说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的灵魂,我们要以新时期特区人的勇气和担当,解放思想,突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有了动力+活力,海南前进的马力那可就更大更足了。

“培育壮大十二个重点产业,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讲经济转型升级,刘赐贵代表口中的“国际旅游岛+”“互联网+”等发展新思路新谋划,正吹响海南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的集结号,海南商机多多,各路创客们,走过路过可别错过!

“加快推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讲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刘赐贵代表说做好海洋文章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增强海洋意识,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这番话背后,是刘赐贵对海南省情的洞察与深思,如果将这一论述与他曾在《求是》发表的署名文章《坚决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南“向海而生”的独特使命,更是一个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进发的雄心。

“构建更具活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讲区域协调发展,刘赐贵代表如数家珍,海口、三亚南北两极辐射带动,琼海、儋州东西两大区域中心两翼齐飞,“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中部生态区保育发展,海南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落子有声,越走越活。

“促进陆海空‘路网’一体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讲完善“五网”基础设施,刘赐贵代表说不仅要县县通高速公路,还要与机场、环岛高铁、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直播还没看完,我身边的小伙伴已经迫不及待将好消息告诉了乡下的亲人,我们村未来也要通水泥路啦!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6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摘 要:日本依据国土情势、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际竞争需求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日本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有所认知,有利于我国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日本海陆经济;一体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69-03

一、一以贯之推行海洋国家战略

日本基于典型海洋国家国情,一以贯之地推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甚至海洋霸国战略。2006年4月,日本成立政界、学界参与的海洋基本法研究会。根据2005年11月日本财团向政府提交的《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研究会于2006年向当时安倍晋三首相提交了《海洋政策大纲——寻求新的海洋立国》、《海洋基本法草案》。2007年4月20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法》立足于海洋和人类共存思想,确立了七项具体原则: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合理利用和安全、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文化的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国际海洋合作。《海洋基本法》主要包括十二项措施:确保有效管理国家海域;加强开发、利用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动海洋可持续利用;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确保国家海洋安全;确保海域主权;促进海岸带开发和管理、发展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科技研究,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i。

围绕日本《海洋基本法》的出台及其内容,可以发现:

一是日本强调其海洋大国形象和海洋战略思维。日本学术界不遗余力地巩固和强化日本海洋大国思维及形象。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即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1892年佐藤铁太郎撰著《国防私论》,倡导“海主陆从”军事战略;1901年佐藤铁太郎又著《帝国国防论》,主张日本师法英国强化海军。20世纪60年代,受马汉《海权论》影响,高坂正尧著《海洋国家的日本构想》,主张日本走出“岛屿国家”思维,建构“海洋国家”思维和形象,实行海权制胜战略,走“通商国家”发展道路。ii战后,日本学界和政界秉承高坂正尧等日本海洋战略家思想,一方面,强调海洋战略的重要意义,认为“海洋国家”是通往“近代文明”和“现代化”的普遍路径,日本的独特性和本源性在于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既非东方亦非西方;另一方面,拓展和深化对“海”的认识,认为“海”包括空间、宇宙,从水体延伸到海上、海底、南极大陆和宇宙空间及因特网信息世界。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重建和腾飞,日本在海洋战略思维下力图重构其国防战略。日本各界反思战后秉持的“专守防卫”政策,认为该政策等同“国土防卫”,不利于“海洋防卫”和海洋强国构建;主张实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洋国家——日本的大战略》中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结构是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两个对立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石川亨在题为《海洋国家日本的未来》的访谈中认为,日本国防战略重中之重是守卫海洋国土、维护“海上生命线”及其他海洋权益。当今,“海洋日本论”在日本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潮。iii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把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共同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

二是日本集全民之力强化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意识。日本设立海洋开发审议会,作为最高咨询和决策机构,主导海洋问题。文部科学省内设海洋开发分科会建构和推进中长期海洋开发构想和方略。该会2002年制定日本文部科学省《立足长期展望对海洋开发的基本构想和推进方略——21世纪初叶的日本海洋政策》,分析日本国内外海洋形势,确立日本海洋政策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及推进方案。2004年6月根据自民党《维护海洋权益报告书》,日本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保护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的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政府、学术界、经济界乃至军界的广泛参与以推进海洋战略思想和重大海洋战略问题研究。1987年设立的日本国际论坛设有“海洋国家研讨组”,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研究员、评论家、财团和企业首脑或顾问、原海军将领和现职国会议员。该研讨组定期举办讨论会和报告会,向政府提交研究报告并出版各种书刊。

日本政府注重通过媒体强化国民海洋意识。2001年2月,外务省召开“21世纪海洋国家日本的外交政策”研讨会,讨论如何应对海洋秩序新问题,例如海洋法与外交、偷渡、海盗以及渔业等问题,通过nHK电视台播放,吸引上百万国民收视,加深了国民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理解。

三是日本力图通过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其政治大国战略。日本推行海洋强国不仅缘其国情即对海洋资源、国际经济的高度依赖,且力图以此实现其国际政治“大国化”抱负即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抱负。为此在国际海洋政治领域,日本尤其积极参与维护本国权益的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积极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海盗、恐怖袭击、偷渡等)、保障海上生命线及海岸安全,积极强化岛屿和海域争端优势。

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摆脱战后所谓“普通国家”地位和形象的政治诉求。有日本学者甚至主张通过由海岛构成所谓“日本联邦”和西太平洋“海洋国家联邦”构想重塑日本形象。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明显的“中国威胁论”因素,着眼点在于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认为中国既是“现状维持势力”,又是“现状变更势力”。iv

四是日本海洋战略内容侧重适应时代而转换。日本以往海洋战略强调海洋开发利用即现实经济利益,当今海洋战略兼重“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和“利用海洋”即更具全球性、战略性视野和更强调“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再者,当今日本海洋战略更强调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政治和塑造更有利于维护和拓展日本海洋权益的海洋法秩序。在具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时,日本以美国为师,通过国内法形式确立海洋权益,以国内法优先原则和行政司法分立原则应对外国异议;日本也借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口实关注全球性和地域性共同课题,迂回地拓展其海洋权益。

五是日本力图以非法或合法手段强力扩张海洋权益。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就强力扩张其海洋权益。近代以来,日本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无不力图鲸吞中国海洋权益、兼并中国海洋国土。其吞并琉球、殖民台湾、非法窃据中国钓鱼岛,无不显示其一以贯之地强力扩张海洋国土、拓展海洋权益的企图。当今日本假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罔顾事实,曲解“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顽固地主张采用陆地间等距离中间线划分中日两国间东海大陆架,企图蚕食中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权益。

二、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

日本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此战略大力实施前,日本着力实行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战略。在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继续向海域延展时,日本不失时机地推进陆域经济系统海域化,通过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为日本海陆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提供各种海域资源。

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面向海域经济系统调整海陆经济系统结构。其举措有:将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工业等陆域产业重心转向大力发展海域经济系统。因此迅速形成以海洋生物资源开采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建筑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随着不断推进海域经济系统发展,日本现今已构筑起包括海洋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船舶修造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业、海水淡化业等近20种海洋产业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v

三、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日本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从政府层面适时、有效地出台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的长期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纲要。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完善多部合作进行海洋事业规划的体制。日本实行海洋事业多部门管理体制,其涉海部门有国土厅、运输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建设省、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厅、环境厅等。2001年日本调整海洋事业规划体制,重组涉海机构为国土交通厅、通商产业厅、农业水产厅、文部科技省和环境省,并由国土交通厅负责海洋发展规划制定、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海域国土开发。

二是实行高层海洋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机制主要包括:1969年成立的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1971年成立的海洋开发审议会、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及2004年成立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这些机构或由各相关省厅官房长官及首相官方审议室长构成(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或由直接向首相负责的专家、学者组成(海洋开发审议会),负责海洋技术研发、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权益保护和发展规划、海洋政策咨询的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日本长期不懈地适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本持续不断地出台了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68年日本出台《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1979年出台《日本海洋开发远景规划的基本设想及推进措施》、80年代出台《海洋城市计划》vi和《大洋钻探计划》(1985-1994)。90年代日本接连出台《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海上走廊计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日本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1998-2007)等。21世纪以来日本又相继出台《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0年)、《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vii

四是日本海洋发展规划重视科技引领、海洋战略权益维护及海域空间战略意义。日本历来出台的海洋发展规划表明,日本始终重视海洋高科技发展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经济效益贡献viii。日本也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强调通过围海造地扩展海域陆地面积,并为此出台多项海洋建筑规划(70年代的《海上机场计划》,80年代的《海洋城市计划》,90年代的《海上走廊计划》)。ix而且,日本重视海洋战略权益规划,由“拦截对策本部”负责制定海洋权益争夺计划及采取具体行动,并投人大量经费支持与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x。

四、持续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政策

日本持续地实施各种倾斜性政策,大力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其举措包括:

一是实行优惠财税信贷政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日本根据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拓宽海洋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同时,将信贷政策与优惠税收政策挂钩。现今,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投资银行及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大力向海洋生态环境产业、海洋循环经济贷款xi。日本也通过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经济发展(对某些海洋产业优惠14-20%的税收)xii。

二是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海域科技发展。日本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发展,不断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1960年,日本大幅度提高海洋科技研发经费。1978年,日本提出海洋开发设想和科学研究调查报告。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不景气时期仍持续增加海洋科技研究经费。日本也将海洋科技研发经费与税收政策挂钩,对新增海洋科技研发费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

五、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利用集约化

日本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发展。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产业集群计划》,推进海陆产业集群化。该计划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至2004年,日本已有19个地区如火如荼地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已有18个地区正式实施知识产业群。

日本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与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利用同时展开。日本倡导“海洋开发区都市构想”、“知识集群创成事业”等海陆产业集群化与海陆空间利用联动化和集约化相结合的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构想。日本已经形成了空间结构相对优化的海陆产业关联、耦合群,形成了以大型港口城市为核心区、以其区域为腹地区的关东区海陆经济集群、近畿地区海陆集群等9个海陆经济区域集群。

日本注重海洋空间向立体化开发。在《21世纪海洋政策》中,日本提出应立体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大力推进海上港湾、海上机场、海上桥梁、海底隧道、海洋能源基地、海洋牧场等建设。xiii

六、重视海岸带综合管治及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2001年日本提出实现“环之国”国家目标。“环之国”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社会。2002年日本制定《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日本采取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日本《海防法》规定对油污、有害液体及废弃物排放与焚烧等进行规制及对船舶结构、设备等与环境保护相应的技术标准。日本也采取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的调研与技术开发、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政策措施等。xiv

七、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视为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日本循环经济政策贯彻“事前预防”、“以社会为本位”、制度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经济活动全方面(涉及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经济活动领域)的理念。

日本通过银行信贷手段支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海洋循环经济信贷投入。日本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组团贷款,降低贷款风险xv。日本银行通过利率利率杠杆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xvi①

参考文献:

[1]姜旭朝,王静,美日欧最新海洋经济政策动向及其对中国的 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02期.

[2]①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J].日本学刊,2005(2).

[3]①刘中民,“海洋日本论”与日本的海洋扩张,http://dfdaily.com/html/51/2012/9/19/864565.shtml,2014-05-15,13:18.

[4]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日本学刊,2005(2).

[5]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于盘.日本的海洋城市计划.环境,1997(10).

[7]苏陆.日本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全球科技经济瞪望,1995(2).

[8]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海洋信息,2002(1).

[9]兆国权.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信息,1998(12).

[10]李双建、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1期.

[11]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生态经济,2009年02期.

[12]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3]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4]高艳,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5]李靖宇,任洨燕,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48-54页.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7

在南非当地法庭6月15日二审完毕后,3艘被扣押的中国渔船(福远渔7880号、7881号和润达617号)及上百名船员,预计在为“无通报进入南非海域”、“未停船接受检查”缴纳罚款后,将平安返航。稍早前,被南非扣押23天的“鲁黄远渔186”号渔船,在因“未持有捕鱼围网许可”和“未配备油类记录簿”被南非方面处罚后,已获准告别开普敦港。

南非共和国自1961年成立以来,一直将西非当作其“后院”,并将南部非洲的问题视为本国之责任。近来中国渔船频在南非被扣,一定程度上是受少数本国渔船在西非的非法捕捞行为的连累。因此,要促进中南、中非渔业合作,中国须在遵守国际法规的基础之上,完善并执行好自身的远洋渔业法规,对近几年渔业大规模“走出去”所带来的问题进行规制。中国远洋渔船非洲淘金

非洲尽管海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受资金、捕捞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海洋捕捞业总体并不发达。很多区外国家都通过与当地政府或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非洲水域捕捞,最多的时候在非洲海域同时有上万艘大小渔船在进行捕捞作业。

非洲是中国最早开展远洋渔业合作的地区。1985年3月,中国13艘渔船组成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开赴西非海域,揭开了中非渔业合作的序幕。如今,中国在非洲开展渔业合作的对象国近20个,参与的中方渔船有500多艘;BBC称,在中国从海外所得的渔业产品中,有2/3来自非洲水域。

从中非渔业合作角度看,中国企业不仅是在捕捞当地的海洋渔业资源,而且在入渔国投资兴建冷库、码头、加工厂等渔业基础设施,雇佣当地人员,为当地人开展技能培训(如为几内亚比绍培训捕捞人才上千名,为摩洛哥培养大批捕捞和船舶修理人员),按时交纳营业税、入渔费、资源补偿费、出口税和附加税费等各种税费,积极融入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甚至还解决了某些国家的百姓“吃鱼难”问题,因此受到大多数所在国家的欢迎。

多年来,中国政府全面履行负责任渔业国家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建立了一整套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对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渔船进行严厉处罚。赴非洲作业的中国渔船,须事先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同时获得入渔国政府发放的捕捞许可证,方可在相关国家海域作业。

2012年中国远洋捕鱼战略升级。当年中国首次出台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投资补助政策,浙江、山东等沿海渔业大省也出台了相关地方政策,支持渔企“走出去”。目前,中国远洋捕鱼船队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

在中非渔业合作势头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管理未能及时跟上渔船增加的速度,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西非北部海域的iUU(非法、未报告、不受规范)行为,以及船舶总吨位的造假行为(以减少许可费,并绕过大船捕捞禁令),甚至涉及国有企业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影响了中国救援西非埃博拉疫情所带来的正面形象。

公允地说,在西非海域非法捕捞的问题上,有很多国家的渔船涉入,而中国在非洲的渔船只占中国全部远洋渔船的1/5左右,如果渔获量真像有关数据说的那么多,那的确有存疑的地方,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在非洲大部分合法捕捞的船只,要为此蒙受不白之冤。比如,6月6日获释的“鲁黄远渔186”号渔船,系从中国前往刚果(布)进行合法捕鱼途中,因恶劣天气进入南非水域避险,未曾在南非水域捕鱼,这是经南非多部门联合检查证明的。5月22日起被扣押的3艘载有600吨鱿鱼的中国渔船,则是自西南大西洋公海从事合法远洋渔业生产后返航途中,由于恶劣天气原因被迫进入南非海域的。中国远洋渔业纠纷溯源

1980年代初,中国就有了《渔业法》。新的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在2003年6月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农业部也要求所有企业派渔船出去必须通过所在地审核,报批农业部,对渔船和企业本身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国际海域捕鱼作业鱼龙混杂,加上渔业靠财政资金维持、监管落后等深层次的原因,都令远洋捕鱼纠纷有增多的趋势。

中国官方通过燃油补贴、船舶更新改造补贴,以及免除进口税、增值税等措施,鼓励捕鱼企业“走出去”。这一定程度造成了相关企业靠政策而不是提升管理水平吃饭。中国农业部既管资金发放,又管业务审批,还承担监管职责,分身乏术,对涉及国际海域的远洋捕鱼,常常鞭长莫及,需要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角度更新管理原则、策略与目标。

从技术面看,中国当前的监管主要是用渔船监控系统(VmS)报告船位,来判定是否违法。而该系统也存在技术漏洞:由于不是实时自动汇报而是由渔船主动报告,两次报告位置的时间越久,渔船就越容易利用时间间隔进入禁捕区。尽管2014年10月农业部出台了《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管理办法》,改原来的一日两报为4小时一报,但后者也仍然存在漏洞。

基于中非渔业产能合作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从国家财政预算补贴渔企“转移过剩产能”,到国家为少数渔船在别国专属经济区违法捕鱼出事兜底,这一中国远洋捕鱼“问题生成链”应当被切断。中国监管当局应该严格审查远洋渔业企业的资质、捕鱼权的获得途径等,并严格规范和监管远洋渔业企业的捕捞行为,避免因为缓解国内产能过剩而产生国际纠纷。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8

海洋运输承担了90%的国际贸易量,由海洋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船舶污染。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先后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相关各类补充文件。《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是为保护海洋环境,由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防止和限制船舶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方面的安全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旨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公约。它包括6个技术性附则: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附则ii---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ii---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的船舶污染,包括油污、有毒液体、有害包装物、污水和垃圾等。后来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其他几个附则没有多大变化。该公约以其详细和全面的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成为各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典范。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转贴于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9

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当代中国海洋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根据十六大报告,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对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战略高度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海洋强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完善我国海洋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根植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最有显著特色的典型,是世界古代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驱。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这样一个自古拥有海洋的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建设当代先进海洋文化,必然是先接纳和传承本民族海洋文明,继而展望未来的。回顾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进性,自然不能忽略远洋贸易文化和郑和文化对中国古代海洋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先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重要海上贸易途径,在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到郑和远洋时,已经将这种远洋国际贸易发展到高潮,并且建立和带动中国几大港口——广州、福州、宁波、扬州的沿海经济,其文化影响力的价值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所要建设的海洋先进文化,势必是立足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

二、借鉴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

信息化时代,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我们更有利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其文化的尊重并进行批判与渐进的吸纳是一个大国民族必有的胸襟。文化的特性表明,能够交流频繁,相互兼容的,其内在将充满巨大的扩张力。伴随全球化视野的不断延展,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将不断扩大,因此就更需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予以利用,以期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建国初始,有“中国近代工业长子”之称的江南造船厂,在经历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等复杂环境后,是在与苏联专家的技术、设备等支持与自我创新下,重新振兴中国的民族造船工业。但是,借鉴只是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创新才是保持本民族文化先进性的要素,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文化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孤陋而寡闻”,而是在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与利用别国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以“固我海疆,振我中华”。西方海洋史表明,其全盛时期也是文化交流最旺盛的时期,当今的世界海洋事业正步入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国必须转变思想,加快开放与交流,只有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的强盛。发展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是提高科学创新能力水平的强大动力,而其发展则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与命运。

三、指引国家海洋决策的战略方向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将影响一个国家海洋战略决策的方向,继而影响国家国民经济等综合力量的建设。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者说不同的时展阶段,国家政策会随着利益的转变而作出调整。政策、文化是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实业计划中,认为必须使海洋与大陆连成一体,才能保证中国长治久安,永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建国以后,我国的海洋政策经历过几次改革,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体系。“对外开放,发展沿海经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的海洋经济战略思想,经过改革开放的20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腾飞。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大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适时地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全国经济规划等重大决策,确立了新时期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由此得出,先进文化的建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力量不可比拟的。决策的递进充分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指引作用,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的决策,都会贻误经济建设的全局,导致历史性的错误。因此,发展当代海洋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海洋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四、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

海洋经济行业报告篇10

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1996年国务委员罗干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