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化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4:45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

[关键词]海洋旅游;数字景区;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138―04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世界沿海国家的重视。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十分优越的海洋旅游条件。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舟山海洋旅游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舟山作为全国首批四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舟山海洋旅游业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当前舟山景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旅游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景区建设,提高海洋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海洋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数字景区概念及功能

(一)数字景区概念

数字景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景区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景区,改变传统景区管理模式,提高景区管理的效率。二是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功能模块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并为景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景区功能的延伸和扩展,扩大景区宣传力度与广度。因此,数字景区可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技术、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等关键技术,对旅游景区的空间信息资源进行自动采集和动态监测管理,实现景区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服务和对公众开放的景区。

数字景区以建立数据中心为核心,通过景区网络平台,协同各业务应用系统,为景区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

(二)数字景区功能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各种景区管理系统,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效率,将管理监督工作前置,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与决策水平;全面加强对景区的动态监测管理,有效保护景区资源,显著提升景区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数字景区中的公共服务平台、导游系统等对游客提供免费服务,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提升景区的美誉度。

三、海洋旅游数字景区总体架构

舟山海洋旅游数字景区的整体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应用系统。基础设施是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包括:网络通讯设备、基础软件平台等。基础平台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的舟山海洋旅游的信息化平台,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DB数据中心等。应用系统是舟山海洋旅游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包括:景区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智能导游系统、公共信息系统、“三台合一”系统、应急呼救系统、车辆调度系统、景区办公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舟山海洋旅游门户网站等。

四、舟山海洋数字景区平台建设策略

(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舟山景区要按照数字景区建设要求,配备好相关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设施以及基础软件平台,构建网络结构合理、覆盖面广、性能稳定的基础网络体系,为数字景区建设提供保障。

(二)基础平台

1GiS系统

要建设好海洋旅游数字景区,就必须先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舟山海洋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收集、查询、分析、管理、操作以及表现与地理相关的数据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为分析、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平台。该系统采用基础数据库、管理和共享层、应用层的三层结构,是建立海洋旅游景区智能指挥中心、数字监控系统、环境保护系统、旅游信息系统等的基础和前提,借助GiS平台能更好、更直观地将门禁、景区管理、监控等管理数据信息展示出来。

2GpS系统

GpS是一种基于空间的无线电定位系统。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GpS信号接收机。舟山景区可以利用GpS辅助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旅游资源调查,利用GpS可以在海岛调查时进行精确定位;利用GpS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测定旅游景区的高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遥感影像图,通过GiS软件制作舟山海洋旅游景区三维景观图等。

3RS技术

RS(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及在外层空间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通过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来识别地面物体性质和运动的技术。在舟山数字景区建设中,可以利用RS掌握旅游资源动态变化的过程,并运用最新变化资料,对旅游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开发,及时更新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库。

(三)应用系统

1景区监控系统

在各个主要景点、景区出入口、客流集中地段和事故多发地段安装摄像头,采集景区实时场景数据,并通过网络(无线或有线)传送到景区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以全天候实时监视景区现场,做到预防在先。若发生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采取措施,统一指挥调度,疏导游客、预防灾害。

舟山景区监控系统主要由摄像系统、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构成。摄像系统负责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负责完成数据的保存,同时也可以控制、调节摄像机焦距、景深等,可以通过电视墙、大屏幕系统实时播放多路视频画面,方便景区工作人员集中监控。

舟山景区监控系统前端设备主要包括镜头、摄像机、控制解码器、射灯、云台、防护罩等。根据监控系统不同的实现模式,数据传输可以相应采用传统模拟视频监控、数字视频监控,模拟与数字相结合视频监控的方式。监控主机负责控制整个监控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录像功能、监视功能、控制功能、报警功能、身份识别功能等。显示系统负责实时显示来自前端摄像机的视频图像,显示设备一般有电视墙、大屏幕等。

2RFiD门禁票务系统

RFiD门禁票务系统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于一体,智能化功能十分强,是一种计算机售票、专用检票机自动检票、电子化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能实现售票、检票、消费、退票、查询、结算、分析等全过程的信息共享管理一体化。它有先进的财务统计功能和计算机财务报表功能,强大的数据查询功能,灵活的票种、票价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管理,能给旅游景区管理带来全新的理念。

3智能导游系统

智能导游系统是一个能够方便游客、便于景区管理的导游服务系统,包括客户端舟山智能导游手机软件以及服务器端舟山智能导游综合信息平台两大部分。本系统可为游客提供舟山智能化旅游服务,包括舟山旅游线路规划、行程安排、景区导游讲解、旅游分享、交通信息、住宿餐饮、特产导购等功能,涵盖舟山游、食、住、行、购、娱等所有实用信息,为游客提供随身、随地、随时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智能导游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旅游景区景点信息,不仅能够广泛传播,加大舟山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而且科学环保、方便快捷。随着游客人数的逐年递增,导游人员越来越紧缺,使用智能导游系统可以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智能定位旅客所在方位,规划最近线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让游客实现自动化向导,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公共信息系统

公共信息通过LeD屏幕、公共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传达给游客,以实现景区宣传、路线指导等功能。

公共广播系统即数字网络广播系统,可以将整个舟山景区划分成若干广播区域。各区域的控制点设置在主监控中心。这些区域可以独立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当游客走到景区区域时,可以听到与附近景点风格一致的背景音乐。

LeD大屏幕显示系统是集景区资源推介、旅游资讯服务、景区资源保护宣传等于一体的公益宣传平台。LeD触摸屏查询系统可查询景区、酒店等地的信息、服务项目、配备设施等产品以及形象宣传资料。

5“三台合一”系统

“三台合一”系统是指将治安报警110、火警119、交通事故报警122三网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这样可以统一处理110、122和119的接警、处警,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景区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及救援服务能力。

“三台合一”系统以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为基础,以接处警系统为核心,结合GiS、GpS等技术,进行日常报警信息处理,并可以进行实时指挥调度。

该系统通常由接处警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电子地图子系统、通信调度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图像监控子系统、受警终端子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大屏幕显示子系统等部分构成。

6GpS车辆调度系统

GpS车辆调度系统是利用电子地图技术、GpS技术,对景区内的车辆进行管理,可以实现车辆的监控、调度、导航等功能。GpS车辆调度系统由车载终端、通信服务系统和监控中心三部分构成。

监控中心软件运行于服务器,负责实现车辆监控,它的主要功能有实时监控、发送指令、动态范围查询、动态单点查询等。

7应急呼救系统

应急呼救系统是为游客提供紧急救援的专用系统。紧急呼救系统是景区保证游客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舟山景区各个景点玩耍时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就可通过紧急电话迅速地通知景区指挥中心及管理人员请求救援,从而快速到达现场,使游客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采用光纤或无线传输,将紧急电话系统和景区广播系统合并为一套系统。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紧急电话控制台、紧急电话分机、光纤或者无线传输通道。

8办公管理系统

舟山景区办公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办公自动化oa系统、指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景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包括公文管理、信息管理、短信、邮件、个人助理、办公管理等模块,提供全新理念的网上办公环境和办公平台。景区可视对讲系统主要的终端设备是手持3G手机,主要用于工作人员之间传达信息。工作人员通过手持3G手机实现视频对话,进行有效沟通。

9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与预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污水在线监测与预处理系统、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景区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组成。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与预警系统由颗粒物监测子系统、氮氧化物监测子系统、二氧化硫监测子系统、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等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括触发器件、火灾警报装置、火灾报警装置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监测技术以及配套的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一个综合性在线自动监测体系。通过水质在线监测与预处理系统控制污水处理的全过程,实时反映景区内的污水排放指标,打造“绿色减排”景区。景区的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功能可根据应用场合和用户的需要进行配置,包括噪声统计分析功能、实时频谱分析功能等。

环境监测系统能动态提供景区环境的相关信息,如景区当前的气温、天气状况、空气质量、水的质量和地质地貌等。通过环境监测查询可以让游客根据气温和天气状况更好地决定出行的时间,可以通过景区当前的地质地貌提示游客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0旅游门户网站

舟山景区旅游门户网站的服务对象是游客、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网络运营商、旅游集团机构、大中型旅游企业,是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专业旅游网站。网站可以划分为品牌展示模块、在线服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互动交流模块、系统分析模块。各模块又包含若干子系统。

网站以旅游信息、精品景点展示、人性化的在线服务、互动流为主线,以有效的电子商务体系为核心,突出品牌文化及个性化服务,并针对各景区实际的战略目标进行量身定制。

五、舟山海洋数字景区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机制

为保证舟山海洋数字景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高效精简、结构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要组建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的数字景区建设专项工作组。工作组负责对数字景区建设运营的目标设定、任务分解、计划编制、项目实施、监督、评估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组织和管理。要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提高项目推进效率。成立专家指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负责对数字景区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融资体制

舟山海洋数字景区建设要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对于风险大、社会效益大的项目要以政府建设为主;对于投入大、收益高的项目,政府应对企业加强指导与扶持,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数字景区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在企业贷款、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资模式。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三)运作机制

舟山海洋数字还要建立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政府要积极鼓励、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等各类技术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结合数字景区建设,为政府、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四)评估机制

为了促进舟山海洋数字景区建设有序进行,要制定数字景区建设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重点研究数字景区建设的绩效评估指标,将数字景区建设的目标与重点转化为可度量的评价指标,对在数字景区规划、建设、运营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各级旅游景区管理会、旅游企业和个人授予相关荣誉并给予物质奖励,通过以评促建的引导机制带领数字景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2

关键词: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倾废管理

中图分类号:tH85文献标识码:a

1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研制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km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经济发展较快,消费水平较高,人为活动产生的废弃物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海上交通运输业和海岸工程建设也随之强劲发展,大量疏浚物的倾倒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倾倒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及其他载运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及与勘探开发相关的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海洋倾倒区和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根据国家海洋局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选划的,倾倒区的选划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疏浚物能够自然地被海洋所吸收,并使其对周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达到最小的程度。

多年来,海洋倾废管理人员只能定期登船或借助少量巡航海监船检查作业船舶是否违章倾倒。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海洋局于1995年组织技术人员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倾废航行数据记录仪,随后又根据第一代倾废仪多年来在自航式倾废船上的使用情况,结合非自航式倾废船的特点,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非自航式和小型自航式倾废船的HYQ2-1型倾废航行数据记录仪③。为进一步加强海洋倾倒活动的监督管理,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于2009年组织人员研制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并于年底开始试点。目前,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的安装工作正在北海区全面展开。

2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技术支持及硬件组成

设备主要由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蓄电模块、警报模块、主控模块、水深探测模块等部分组成。定位模块以50个通道的定位引擎、1百多万个有效相关器的GpS接收器提供wGS84定位坐标、UtC时间及地速、航向等信息;水深探测模块采集吃水水深数据;主控模块采集整体数据,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发往服务器,同时控制设备自检、参数设置、工作状态判断等;蓄电模块为设备在外接电源故障时提供100小时以上的续航能力;警报模块指示船舶工作状态,在船舶未按规定倾废时发出警报;存储模块存储设备参数以及未发送成功的数据,以防止信号不通时数据丢失,可以保存1年以上的数据量。

仪器及地面处理平台的组成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2.2工作原理

仪器采用双线程工作。主线程在仪器加电自检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实时采集GpS定位,航向,航速,吃水水深等信息,根据存储器中预设的倾废区数量、形状、坐标等参数,自动识别倾废船向哪个倾废区倾倒,并随时监测船的航迹,提供倾废引导信息,通过报警模块指示船舶进行倾废工作。获取的信息实时存储在存储模块中,由负责通信的子线程定时发往服务器。如果通信故障,数据在存储模块中累加,子线程不断检测通信状况,待信号恢复时将数据补发回服务器。

2.3主要功能

设备配有存储卡,可以实时探测周边信号强度,当船舶进入信号盲区时存储信息,待信号恢复时补发回服务器。同时存储卡实时储存船舶各种状态,以备故障时查询故障原因,实现快速修复。

完备的警报功能,将船舶电源状态、断电警报、抛泥警报、进入倾倒区警报以指示灯或蜂鸣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具备防拆卸功能,探测设备是否被拆卸并实时反馈到服务器。

设备内部存储倾倒区位置,快速自行计算船舶是否处于倾倒区,指示船舶操作是否合法。设备存储的倾倒区可以远程修改。

水深探测有效防止抛泥船舶泥沙沾满探头造成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工作互不影响,避免意外造成的整机瘫痪。各模块驱动平行独立,10-20秒内快速开机。各模块具备软件自检功能,开机后能自行恢复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软件故障。

2.4主要技术指标

定位精度:非差分型

仪器工作环境:参照海洋仪器标准及船检有关规定。

数据记录媒介:1GtF卡。

供电形式:直流9-36V宽电压。

服务器工作于win2003环境。

船上设备无人值守,仪器为全封闭结构,仪器由工作人员远程通信控制。

2.5服务器数据处理系统

底层网卡抓包技术,不经过操作系统直接对网卡编程实现,具备每秒钟3000多条数据的承载量,有效防止数据漏包。

服务器具有人性化的前台界面,方便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具备指令控制功能,可以远程设置设备的各种状态。

自动备份功能,可以自动备份数据库。完善的数据库接口,可以供使用部门的其它软件使用该数据库。

3发展前景

由于老式倾废仪的电源设备、信息传输设备相对落后,信息采集也相对单一,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海洋倾废管理的需求,目前倾废船数量较多,作业分散,管理难度较大,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可以实现行对作业船舶的有效管理,避免作业船舶之间的恶意竞争,实现到位倾倒,从根本上改变海洋倾废管理的现状。下一步北海区将继续改进、完善海洋倾废实时监控记录仪,现已经在部分船舶试点安装实时视频系统,这也将进一步促进该仪器的推广使用,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深入,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为管好海洋,用好海洋,主管部门势必要进一步加强海洋倾废管理,严格控制海上倾倒,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仪器,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嘉辉,李正炎,邱弋冰,林瑞,刘孟兰.疏浚物海洋倾倒区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3

关键词:海洋牧场;数字化;arcGiSengine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明天和未来。海洋牧场就是这样一个基于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蓝色经济,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也推进了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牧场是利用海洋容量增加海洋资源的综合系统,在一特定的海域中,建立一套完备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将水生生物放流,这样便会吸引来一些外来生物,再与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可控制的人工海洋牧场。在海洋牧场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理海洋牧场至关重要。张国胜,陈勇,张沛东等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海洋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在进行海洋牧场建设应该使用多种形式管理[1]。杨金龙,吴晓郁,石国峰等人对我国目前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研究和发展趋势做了概括[2]。任军,田华民等人认为“数字化管理”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3]。建设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为海洋牧场信息查询提供支持。

根据海洋牧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将海洋牧场的属性信息、位置信息记录系统,根据属性信息合理规划海洋牧场。通过对海洋牧场所放养的生物进行记录,有利于掌握海洋牧场的生物生长状态和基本情况,给渔民生产提供帮助。本设计通过数字化海洋牧场地图,建立海洋牧场空间地理数据库,基于arcGiSengine开发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电子地图支持下的海洋牧场信息录入以及信息查询功能,为有限的海洋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利用arcGiSengine二次开发组件和工具集,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Geodatabase为支撑,在VisualStudio2008平台上,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海洋牧场信息的录入、查询功能。

1.1系统结构设计

由于硬件设备和开发资金受限,本系统初步设计为单机版本。通过需求分析,本系统主要为海洋牧场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与传统管理系统相比,本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基础之上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与地理位置结合,使得对海洋牧场的管理对象有更明确的了解。

1.2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主要包括菜单栏,地图操作工具栏,图层信息显示框,地图显示界面,查询视图,鹰眼视图,属性信息显示视图等。

1.3数据库设计

1.3.1数据的组织

按照数据的类型,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为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

(1)图形数据的组织。这里的图形数据主要是矢量数据,其数据组织形式:数据库-要素集-要素。

(2)属性数据的组织。在系统中,属性数据主要以单个海洋牧场为对象组织数据。

1.3.2数据的存储

(1)矢量数据的存储。矢量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逻辑层次是:数据库一逻辑图层一物理图层一空间实体。

(2)属性数据的存储。属性数据是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属性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表结构设计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影响到系统建设的速度和成本,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如何使得表间关系明确,数据存储不冗余等各方面影响要素都得考虑到。

1.4系统功能设计

1.4.1地图浏览

基于GiS技术的海洋牧场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相比,地图数据的加入使得海洋牧场的信息更好的表现出来。

在系统添加了鹰眼窗口,系统可以从鹰眼中反馈桌面地图的视图信息,用户可以从鹰眼中操作桌面视图。如在鹰眼中点击,让桌面视图移动到被点击的位置;在鹰眼中拖出一个范围,让桌面地图以全图显示该范围。

全景视图按钮,前一视图,后一视图等工具,使用户对桌面视图的操作更加灵活。

1.4.2信息添加

系统是基于GiS技术开发的管理系统,后期空间数据的维护、添加尤为重要。而海洋牧场是一个大范围的区域,所以数据的来源很广,种类很多。如纸质地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等。有效将这些不同种类的数据融合及录入系统是系统的关键。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海洋牧场放养生物种类、数量录入,海洋牧场地理环境和岛礁属性信息录入,海洋牧场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1.4.3信息查询

本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海洋牧场信息进行查询,主要功能包括牧场属性查询和位置查询。根据某一属性值查找具有这一属性的牧场名称及位置,例如查询投放了某一种鱼类的海洋牧场有哪些?根据岛礁类型查询海洋牧场等等。根据位置或者某个海洋牧场对象查找其所具有的属性信息,例如选择一个海洋牧场查询其中投放鱼类的种类以及此海洋牧场的地理位置信息,环境信息,岛礁类型等等,对于管理人员对海洋牧场管理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功能实现

基于GiS技术的海洋牧场建设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有很大区别,海洋牧场是一个大范围,宽尺度的研究对象,应有效将其属性信息合理的数字化表达成文字、图像等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有地图浏览,信息添加、删除、修改,信息的查询。

2.1地图浏览

(1)全景视图按钮主要通过arcengine开发环境中系统自带的地图操作工具直接加载。

(2)前一视图功能的实现,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实现。

(3)后一视图功能的实现,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实现。

(4)鹰眼。

海洋牧场属于面要素,在添加或修改海洋牧场矢量数据的过程中,也要录入海洋牧场的属性信息。

2.3信息查询

系统查询功能主要使用两方面的查询:根据位置查属性和根据属性查位置。

(1)根据位置查询属性。

(2)根据属性查询位置。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本系统通过应用电子地图,空间数据库技术,结合海洋牧场项目的特点及要求,搭建了数字化海洋牧场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海洋牧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高海洋牧场的管理水平和效益。系统主要实现了海洋牧场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为数字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了有益的探讨。

(l)用arcGiSengine作为开发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工具之一,在目前尚未发现先例,在系统中,arcGiSengine展现了其较高的处理效率和很强的图形处理功能。

(2)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灵活应变性及全面性作为系统开发时所遵循的重点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将灵活应变性的要求作为考虑因素,实现了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功能选择系统界面添加的模块。

3.2展望

建立数字化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难度的复杂工程,本项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一些功能。但本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仍存在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l)由于本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只是实现了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并没有实现系统设计中的所有功能,所以系统的其它新增功能的实现以及与目前己实现功能的融合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工作.

(2)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开发GiS软件系统的人逐步选择B/S模式作为新的软件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所以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考虑向B/S模式发展,以便使得系统后期的维护、管理和升级都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也使得客户端能够更加方便的操作该系统。

(3)由于海洋牧场是一个巨系统,影响的要素很多,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健全的数据库存在很大的困难,本系统受开发时间的限制,而且目前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在国内实施还非常少,加上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开发要经过长时间的业务了解和熟悉,才能开发一个完善实用的数据库。本系统数据库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胜,陈勇,张沛东.中国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及可行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

[2]杨金龙,吴晓郁,石国峰.海洋牧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渔业经济,2004-5.

[3]任军,田华民,超英华.“数字化管理”与科技管理的新范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5-66,29.

[4]马军英,杨纪明.日本的海洋牧场研究[J].海洋科学,1994(3):22-24.

[5]单新瑞,秦迎春.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

[6]申慧.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体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8.

[7]邹时林,刘波.基于arcengine洪水淹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刘华杰,丁斌.数字化医院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8.

[9]阎波杰,,贾建华.基于arcengine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

[10]张瑜,丛静华,沈明霞.基于arcengine的林火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农业学报,2010.

[11]陈力群,张朝晖,王宗灵.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模式—海洋牧场[J].海岸工程,2006.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4

海洋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点。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高端物流平台的支持。具有高附加值、高信息化的高端物流平台,将带动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承接国际新产业、新产品的转移与升级,对未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及发展政策中。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将“海洋经济”明确定义为“直接依赖于海洋属性的经济活动,或在生产过程中依赖于海洋作为投入,或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海面或海底发生的经济活动”[1]。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相对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7年国家海洋局起草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中启用的海洋经济(oceaneconomy)定义,即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综合。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资源消耗型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相应的物流服务能力的基础之上。

近几年,高端物流平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关注。国内学者李芏巍(2008)将高端物流定义为:物流过程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物流一体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是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集成系统。包含: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系统;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实施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全球化的网络服务;物流信息化与信息化网络服务;供应链上多个环节的资源整合服务;物流的特殊服务[2]。刘念(2009)认为,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物流形态,它是处于供应链高端的物流活动,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产业带动力、高辐射力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征,并且符合世界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物流内涵的向外拓展、物流过程的上下延伸、物流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武京军、刘晓雯(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区位熵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考察沿海各省2001—2008年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海洋物流运输业在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关联排序中位列第一[4]。

高端物流平台集科技人才、科技信息及产业供应链专业化管理于一体,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支撑力量,其聚合并优化海洋资源,为客户提供贴身供应链解决方案。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物流平台的同时将带动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承接国际新产业、新产品的转移与升级,对未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构建高端物流平台,提升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物流发展水平,促进物流新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提高通关效率,优化港口环境和服务水平,以高端物流为纽带,促进陆海统筹发展,就成为全球和全国沿海城市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连云港、青岛、厦门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也都陆续提出了“发展高端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产业园区”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因此,研究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发展联动作用及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端物流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加上港口建设等使得海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流业在此过程中得以大力发展,陆与海的有效结合形成促进物流发展的两个双翼。笔者研究海洋经济与高端物流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目的在于通过以高端物流为纽带,实现海陆统筹、通过协同发展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进而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

(一)实施沿海开发战略

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海洋经济意识普遍增强;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人类经济活动与海洋资源利用的联系日益紧密;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在我国,一系列数据也可以说明,国民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经济。在推进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应由浅海向深海延伸、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把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海陆统筹的港口集疏运、能源供给、水资源保障、信息通信、防灾减灾等网络,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基于此,我国海洋经济布局包含了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看,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2011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规划和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二)实施港口发展战略

港口既是海洋运输的必经通道,又是高端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当今国际供应链系统中,港口集成了系列服务功能,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以其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为港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加之内陆无水港的发展以致现代港口物流追求的集运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物流运输方式从车、船换装提升到联合运输、联合经营等,港口为此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来满足需求,港口从传统装卸服务发展成为以国际集装箱为主的门到门多式联运[5]。港口发展战略可以有力地推动港口和港口产业的发展,港口和港口产业的迅猛发展又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及其经济圈的腾飞。当今港口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城市吸引和集聚现代工业、物流业的最佳区域,是一个区域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和推动力。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港口建设和航运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港口建设方面,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要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体;天津滨海新区要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江苏沿海地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打造泛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港口不仅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商业机构聚集于此。国际经验表明,港口及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其设施规模,而在于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因此,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把握发展机遇,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不能不关注的主题。#p#分页标题#e#

(三)海陆联动战略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外实践也表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加强海陆经济的联动,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对接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得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陆海结合,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既可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在实施海陆联动战略中要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破除海陆界限的束缚,树立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海陆一体化发展新理念,统筹规划海陆产业、统筹配置海陆资源要素、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治生态环境,把海洋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集中力量,开发大港口,紧盯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抢抓大配套,形成强力推进沿海、沿江开发的态势,促进陆海联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国际化知名自由港均制定并着手实施以构建高端物流平台为切入点,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实现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高端物流支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物流金融。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深,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同时是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基本规律。目前伦敦在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理算等航运金融业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先位置;纽约、汉堡在航运融资、船舶融资领域,东京、纽约、汉堡在海上保险领域,香港、新加坡、纽约在航运资金结算及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交易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相对而言,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加,在全球10大综合港、集装箱港中均占有半壁江山,但航运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为此,国发[2009]19号文件中,把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放在了通过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交易、航运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的培育上。近年来,上海决策层也明确提出将上海港的发展重心,从货物吞吐量增加转移到以航运金融为核心的航运服务业培育上。

2.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林绍花(2010)认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战略型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力量[6]。目前,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即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在这五个重点领域中涉及到高端物流的有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两大重点行业,这对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高端物流的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优化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完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在国内、外海运企业和海洋运输产业发展的同时,集国内水运服务企业、国际船舶公司、无船承运业务企业、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外籍航商办事处等多种服务机构或企业于一体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政策配套机制,重点发展提供融资咨询、融资担保、结算、通关、信息管理及相关增值服务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引进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物流及相关增值业务的综合服务型企业。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依托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点,再通过这些增长点向周围辐射、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中的物流业大部分还处于低端产业,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背景下,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临港经济为依托,打造高端物流平台

物流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物流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繁荣的物流背后都有强大的区域经济作后盾。物流业的发展是港口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大港口只有与大工业相互依托,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激活腹地发达的物流业。因此,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实现“原料产地→海洋运输→临港工业制造→多种运输途径→进入不同区域市场”的大生产和大运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1.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目前,在我国海洋水产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已经成为造成物流体系增值服务水平偏低和物流主体发育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因素。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委、农委、交委、商务委、供销社等部门的横向联动以及政府、物流协会、企业的纵向联动。一方面各部门应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相关企业合作支持加以运营,合力推动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水产的冷链物流,已成为未来市场不可阻挡的强烈需求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支撑,打造全程低温冷链物流体系,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条件的支持下,抓住发展的关键时刻,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项目进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冷链食品的运输及下游销售,上台阶、出亮点、增绩效,迅速抢占市场。在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包括:(1)制订各类海洋水产品原料处理、分拣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制定冷链各环节的有关设施设备、工程设计安装标准;(2)围绕海洋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制定数据采集、数据交换、信息管理等信息类标准;(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HaCCp、Gmp、Gap、iSo等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4)对于海洋水产品等密切关系居民消费安全的产品,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其次,要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p#分页标题#e#

2.构建物流金融平台。我国金融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外物流企业都力求抓住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开拓自己的金融物流业务。近些年来我国金融物流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展很快,众多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将金融物流这一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物流业务。中储、中外中远物流、广东南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怡亚通、越海物流、飞马国际等新兴物流企业,UpS、DHL等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金融物流市场已经占据了各自的竞争优势。物流金融是银行热衷开发的信贷产品,是中小企业欢迎的融资渠道,同时给物流企业创造了监管合作的空间,形成多赢的局面。因此,金融物流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3.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将成为物流产业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现代物流服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包装、配送、仓储或者寄存等常规服务。由常规服务延伸而出的增值服务正在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物流信息改造及物流平台建设将涵盖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以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集中。以企业、产业的信息需求为动力推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储存、信息共享和信息使用为核心的标准化、多功能、一体化物流信息处理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4.构建供应链平台。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形成和供应链平台的构建将加速物流服务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速度加快,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进一步融合。金融物流就是物流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结果,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和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

(三)以临港经济为纽带,促进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

推动临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企业开发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港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经济发展服务模式,正在成为未来沿海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依托港口发展枢纽经济,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港口和区域经济的快速驱动下,临港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优化的港口效率、环境和服务水平将作为临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优化的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完善的港口联络协调机制,简化的通关流程和促进服务便利化的改革政策等,对进一步提高港口工作综合效能,提升港口集聚和辐射功能,对提高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临港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临港经济为纽带,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保护“岸、滩、岛、景、渔”等资源,坚持海陆统筹、合理布局、增强陆海资源互补性、产业互动性和经济关联性。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海洋公益服务,合理布局发展空间,突出海洋新兴产业的核心地位,把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作为我国临港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举措将天然的临海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海洋经济优势,使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5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1个基本组成部分,是1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它拥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海洋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国发展的主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18000km,海域面积3.0×106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2],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资源远未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我国南海及黄、东海都与相邻国家之间存在疆界划分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之争问题。因而,应用高新技术,准确快速查明我国海域情况,主动保护海洋环境安全[3],既是维护我国海域合法权益、保护海域环境的需要,也是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腾飞的需要。走海洋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并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出路[4]。

作为建立数字海洋的三大支撑技术GpS,GiS和RS,在海洋空间数据处理中各具特点,又密切相关[5]。GpS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GiS具有较好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RS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628]。3S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定量化,即GpS和R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3S技术为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与评价、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防灾、地下水防污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观测手段、描述和思维工具。当前,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水利、农业、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9210],但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总体水平还较低,主要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资源调查方面,近几年扩展到海岸线测量[11]、海域勘界[12]、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等科学研究领域[13]。

1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1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以来,我国的海洋开发飞速发展。198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亿元,1990年达482亿元,1994年猛增到1400亿元,200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达4133亿元,2004年近1.3万亿元[14]。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规模较小,仍以港口、渔业等近海单项传统产业的开发为主。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少全局的、长远的兼顾,特别是缺少对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我国对近海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亦相对较低,对远海及整体资源尚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以高新技术、资金密集、见效快、创汇多为特点的新型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及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缓慢。海洋娱乐区、倾废区等功能区规划不尽合理,管理滞后。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开发战略[15]。

1.2海洋环境及生态现状

1.2.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许多海区、港湾的污染均超过国际限制标准。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n,p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2004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105km2,较上年增加约2.7×104km2,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km2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14]。

1.2.2海洋的自然和生态破坏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围海筑坝、河流建闸、大面积挖沙采石、乱挖珊瑚礁等)已严重影响并破坏了我国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湿地及红树林面积减少[16],破坏了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海珍品濒于绝迹,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14]。

1.2.3海域污损事件频发、环境灾害群现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大。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7起,累计面积达1.5×104km2[17],对海洋环境、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

引入,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2004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4]。

1.3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21世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强化以下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目标、政策和法规;要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要建立我国海洋倾废区,规划近海海域环境容量,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按照合理、系统和科学的原则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各种资源量及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重中之重是要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振兴海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原位实时地监测海洋环境,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的支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模拟,及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资源,预报灾情与突发事件。

23S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多年来,国内外海洋工作者在海洋地理、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测绘等基础性学科上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制定了一批大型的、多学科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topex/poseidon海洋地形试验、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toGa)等。通过系统地研究海洋,不断发现其内在规律,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海洋空间,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已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在信息量激增的21世纪,要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海量的信息。而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GiS技术功能强大,用于对空间环境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并且利用GiS的统计制图功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环境专题内容、环境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以满足环境保护实际需要。3S、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它们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借助3S,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现代化海洋实时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更新、信息共享,并通过图形方式对管理与决策前景进行动态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监测、海洋防灾减灾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

2.13S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陆地上70%的农业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料、95%以上的能源来自矿产资源。由于我国仍处于矿产消耗强度趋快的时期,要满足近期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保持后劲,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仍是地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它们的分布、规模、储量评价、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及可行性等,无疑依赖于快速、高效、准确的探查技术。

根据海洋资源数据库中的物探、化探资料及GpS和RS提供的信息,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为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3S技术可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量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评价,例如,确定资源量及其变化幅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预测各类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探索解决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评价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案等。

2.23S与海洋环境保护

利用3S建立海洋环境和灾害信息库、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和灾害预报系统,能够为环境监测、管理、规划及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保护海洋环境及海上航行、生产安全服务。

2.2.1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在海洋调查中显示出大范围、多时像、高分辨率的特点,RS在河口泥沙规律研究、海水海温监测、渔场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厄尔尼诺效应、赤潮等的监测也收到较好的效果[18]。

2.2.2环境管理GiS等技术能对各种海洋环境、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大气质量、海洋水资源、污染物排放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更新,并能有效地进行环境统计分析,进而进行环境总体规划;可动态展示污染源位置、类型、负荷及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2.2.3环保应急反应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门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并能针对事件的特性做出迅速反应和决策,如水质污染、油船泄露等。

2.2.4环境规划污水排海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由于涉及潮汛等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进行近海水域模拟分析,是目前的难点和热点。而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可较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应用GiS进行近岸海流模拟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近海岸带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另外,GiS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动态地对重点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趋势预报,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国家和地方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5环境评价我国目前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如南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等,应用GiS等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勘探、选址及建成前后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研究,并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与环境影响规划方案的制定。

2.33S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和GiS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方面的内容[19220]。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个海洋站、200多个验潮站和3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加之陆地/气象/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在海洋领域利用GiS,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1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为平台,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2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通过RS与Gi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3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3.1海水入浸实时监测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3.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3.3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3.4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结语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3S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3S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3S所提供的巨大市场将在国民经济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3S理论的日益完善,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测绘工作者、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都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遥感的普及提高创造条件,最终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科学的建议。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25-130.

[2]郭芳.蓝色的宝库———21世纪的海洋开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20.

[3]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Sup.):254-257.

[4]张德贤,陈中慧,戴桂林,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1):143-148.

[5]刘志丽,马建文,陈嘻,等.利用3S技术综合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11年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J].遥感学报,2003,2:146-152.

[6]刘惠明,伊爱国,苏志尧.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科学,2002,1:82-85.

[7]刘震,李树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7,2:23-26.

[8]李德仁.论RS、GiS、Gp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1(1):64-68.

[9]闫志刚,盛业华,左金霞.3S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1,S1:17-20.

[10]王伟武,王人潮,朱利中.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2002,28(5):578-584.

[11]于永海,苗丰民,王玉广,等.基于3S技术的海岸线测量与管理应用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24-27.

[12]黄发明,蔡峰,孙书贤.3S技术在海域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3,23(2):20-23.

[13]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航天,2001,9:13-17.

[14]国家海洋局.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光明日报,2005-02-05.

[15]戴桂林,王雪.我国海洋资源产权界定问题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8.

[16]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海洋学报,2003,25(1):78-85.

[1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3-84.

[18]黄敬峰.论遥感技术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14(1):65-70.

[19]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12,220.

[20]马蔼乃.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0:3032324.

[21]许富祥.海洋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海洋预报,1998,15(3):45-50.

[22]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等.基于3S技术的朝阳港泻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海洋学报,2005,27(2):91-97.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6

物种的传播,必须通过交流,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植物的传播需要风和昆虫,动物的变异进化需要地里环境变化和物种交配,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并依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印记,创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文明。以地域为线,中国敦煌丝绸之路、大漠埃及、黄河流域、两河流域,这些发源于大漠草原、河流的文明,从远古至近代,经历的是漫漫“进化”之路。考察一下油画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现,每一次美术思潮与手法的变化,越接近现代,其周期便越短。中世纪的油画手法及风格,几百年经久不变,或者说处于不见痕迹的转变过程,文艺复兴的到来,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孕育过程,古典主义油画从成熟到变革,历时几百年,细读一下古典主义油画,整整一个世纪,其进展缓慢前后画风变化不大。

近现代艺术流派推陈出新的变化,皆以工业革命为大背景。工业革命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海洋文化时代。海洋文化与以陆地为生存条件的农业文明、畜牧文明有着天壤之别,其最大特点是传播迅速,地域互融。

水彩画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和航海扩张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种。所谓海洋文化特色,指的是水彩艺术的当代性与国际走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考察:

其一,水彩画的基础理论(光、色)来自近现代物理学研究成果,水彩画所用的颜料与纸张,都与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为水彩画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水彩画的发生与发展,移植与传播,多以沿海城市为土壤。英吉利海峡,是水彩画的发源地,威尼斯海上水乡是水彩画的摇篮。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是移植与传播水彩画的沿海城市。纵观全球水彩画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位于沿海城市。水彩艺术之花,缘水而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三,海洋文化。是一种打破地域界限,全面交融的文化。虽然水彩画是一门年轻的画种,但她在比其他画种更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普及全球。尽管水彩画与一些传统画种相比,不能作为地域性的主流画种,比喻国画在中国的地位或油画在欧洲的地位,但就水彩画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而言,却是没有一个画种能够比拟。近年来,我们从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意大利水彩节,土耳其国际水彩节,以及英国皇家水彩年展,美国水彩画会年展等世界性的水彩画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到。水彩画是一门参与性最高的画种。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7

关键词:休闲渔业;新型交叉产业;管理策略

引言

作为利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起来的集旅游观光、游钓体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对于推动传统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休闲渔业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多样化等特点,但也存在功能单一、经营管理不规范、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交叉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旅游业基本组成部分的娱乐体验活动。刘雅丹、许传才等人在研究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发展时发现,游钓活动已成为澳大利亚休闲渔业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也在厦门、青岛、大连等地先后建起了以观光和捕鱼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渔文化是一种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了休闲渔业的内涵升华。美国休闲渔业在充分利用渔业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休闲渔业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建设渔业博览园、海洋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载体,科普海洋文化知识。我国多地相继建成水族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深度挖掘海洋的文化教育价值,满足游客高层次需求。目前,休闲渔业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休闲渔业发展思路,在带动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海洋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休闲渔业内涵更加丰富。

1发展现状

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当前休闲渔业的发展既存在着资源,政策,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经营管理不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1.1休闲渔业发展中的优势

1.1.1游客市场空间广阔

祝丽云在研究河北滨海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时提到,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入自然、健康绿色的休闲生活成为多数人的追求。休闲渔业作为一种贴近自然且体验性强的娱乐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休闲渔业通过网络拉动消费者需求量。从技术支撑来看,“渔夫垂钓”网站建立,游客可以直接从网上预约,方便快捷。从宣传方式来看,网络宣传成本更低,传播迅速。

1.1.2政府政策逐步落实

“十三五”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具有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功能的休闲渔业,显然已成为渔业转型的中流砥柱。我国多数沿海省份已出台有关政策推动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山东省制订“海上粮仓”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和养殖基地等渔业生产活动,打造多元化的滨海休闲渔业项目,广东省则允许持证捕捞渔船从事休闲渔业的同时继续享受油补政策。

1.1.3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为渔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海神信仰是渔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沿海地区渔民普遍信仰龙王,祈祷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满舱而归。山东蓬莱“八仙过海”的传说,带火了蓬莱阁景区;青岛红岛渔祖郎君节开幕,吸引了对渔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为当地保留小众海神信仰找到一条经济出路。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渔文化的展示窗口,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渔业节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云南丽江纳西族居住区的“龙王庙会”、澳门渔民的“妈祖祭”等。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渔业转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开发出各种海鲜节、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等一些初具规模的现代渔业节庆活动,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

1.2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渔业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法律层面上的空白造成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和管理上的难题。现有的《渔业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以及配套的法规、规章都没有明确的条文对新兴的休闲渔业进行界定,法律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细化。休闲渔业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处在渔业与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边缘,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综合的特性,归属问题尚未解决,部分领域属于三不管“灰色地带”,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问题处理效率低。

1.2.2科技运用尚未推广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趋向于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但由于休闲渔业的经营者大多为当地渔民,受陈旧观念影响,对网络支付尚不了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大数据在多行业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尚未针对休闲渔业成立游客信息中心,造成各地信息交流受阻。

1.2.3品牌建设环节薄弱

周俊在探究宁洱县休闲渔业现状时提出国内休闲渔业发展地区普遍存在品牌建设薄弱,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政府和商户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意识,发展点不明确,导致当前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方向模糊。部分经营者虽提出凸显特色的宣传口号,但不能落实到管理规划、产品开发、游客服务中,未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休闲渔业新品牌。

2管理研究

2.1法律法规与政府管理

诸如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已经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并且越来越重视法律对休闲渔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林乐玲等学者提到澳大利亚为引导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管理体系;挪威自1939年至今,不断更新完善各种渔业法规,明确部门分工,推进管理落实。目前部分地区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小,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休闲渔业发展势头不强劲。此外,由于休闲渔业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对其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造成管理的缺失和部分职能的重叠,办事效率不高。综合相关研究和现实情况,本文认为要建立起符合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政税收优惠、法律保障,明晰渔业部门内部权力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管理落到实处。同时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推动我国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2.2技术开发与信息应用

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及时更新和应用信息数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效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在信息的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等方面,国外有着丰富的可借鉴经验,美国将科研所和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充实科研人员,配备科研设施,助力滨海休闲渔业发展;德等对挪威渔业信息管理考察后发现,挪威通过对渔业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建立渔业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挖掘利用。国内学者杨宁生认为,渔业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渔业信息系统,共享渔业信息数据,可以使渔业发展更加效率化、正规化、市场化。目前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休闲渔业中的用范围不广,经营者不能及时了解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消费者也无法及时有效掌握相关旅游产品的详细信息,供需信息无法准确对应。因此,应当实行‘互联网+”模式,将传统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变传统平面媒体的宣传营销方式,开发相关app,对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概况、著名景点、交通线路、特色美食以及酒店宾馆等消费者关心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区域应成立相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融资集资、信息咨询等功能,统筹管理,为企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3品牌建设与市场开发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休闲渔业应当及时整合游客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产品形式,从民俗民风,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市场开发,提供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产品。美国休闲渔业发展注重提高体验质量和提升公众参与度,针对儿童、妇女、年轻人、老年人,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培育特色针对性活动项目。我国学者祝丽云认为,在休闲渔业活动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和渔民生活元素,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对于促进当地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休闲渔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营销方式传统落后、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经营人员科学文化素养低下、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发展休闲渔业时,应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精心打造沿海地区特色龙头品牌,同时注重品牌的推广工作,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游客,推进滨海休闲渔业产业优化与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8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一旦发生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沿海地方政府,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核心主体,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一方面,海洋环境污染复杂,治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单个地方政府难以承担全部治理活动。尤其是面临重大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时,仅靠单个地方政府也难以及时有效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相邻行政区域的海洋环境。各地方政府的互不合作,分散运作,往往会因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而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外溢甚至矛盾冲突。而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共治,则有利于共同提高治污水平,实现海洋环境的改善,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各地方政府共赢的局面。可见,海洋环境污染的特殊性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各政府的协调与合作,而地方政府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引发的“各自为政现象”是协调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传统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中多是由中央政府凭借强制权力在沿海地方政府间实施科层型协调机制。诸如在处理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中建立中央一级海洋环境管理机构,联合沿海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做出自主、统一管理;完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并通过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来加强环保执法等等。然而,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流动性和污染自然累积性决定了治理污染难以有清晰的行政边界限制,是一种跨区域的公共物品,无法回避“搭便车”及外部性原因引起的供给与维护等问题,地方政府也不必为自身海洋开发活动所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承担责任,科层协调机制存在着无法掩饰的运作困境并常常遭致失败。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率先进行先进设备或技术投资的地方政府不愿同落后地区分享自己的投资成果,彼此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各地方政府理性博弈的结果便导致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间的自然无关联。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地方政府部门在权衡利弊后,往往选择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不作为,从而增加了社会成本。科层型协调机制之外有替代选择吗?若我们将海洋环境污染看作是公共池塘资源,将海洋环境污染区域看作一个社区,将沿海地方政府看作是平等的社区成员,则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治理方式或许可以成为解决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困境的一个出路,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科层型协调机制的沿海地方政府间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协调机制。但是这种协调机制强调基于协商的沿海各地方政府间的沟通与信任关系,而“利益关系”是地方政府间最根本最实质的关系,因此,在构建沿海地方政府间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协调机制前,必须要深入分析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行为。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的利益博弈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本文将采用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分析方法,解读地方政府在海洋环境污染合作治理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在地方政府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博弈模型中,各地方政府的行动是选择污染治理的投入,由于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行动总是开始于一个沿海行政区政府,称之为地方政府1,地方政府1首先选择污染治理投入q1≥0。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漂移和扩散,上级政府(中央政府等)要求污染涉及到的以及即将涉及到的各毗邻沿海辖区政府协调合作,共同治理污染,此时,后加入的为地方政府2观测到q1,然后选择自己的投入q2≥0。因此,这是一个完美的信息动态博弈。因为地方政府2选择q2前能够观测到q1,而地方政府1首先行动,不能根据q2来选择q1,因此,地方政府2的战略应该是从Q1到Q2的一个函数,即S2:Q1→Q2(这里Q1=[0,∞)是地方政府1的污染治理投入空间,Q2=[0,∞)是地方政府2的污染治理投入空间),而地方政府1的战略就是简单地选择q1,纯战略均衡结果是投入向量(q1,s2(q1)),支付函数为u1(q1,s2(q1))。假定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逆需求函数为p(Q)=a-q1-q2,则支付函数为:πi(q1,q2)=qi(p(Q)),i=1,2(1)求解这个博弈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可以选用逆向归纳法。首先考虑给定q1的情况下,地方政府2的最优选择。地方政府2的问题是用尽量少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产生出最大的治理效果,用数学式表达为:maxπ2(q1,q2)=q2(a-q1-q2)q2≥0(2)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意味着:s2(q1)=1/2(a-q1)(3)因为地方政府1预测到地方政府2将根据s2(q1)选择q2,地方政府1希望其他地方政府能够较多地分担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降低自身的治污投入而能产生较好的治理效果,则其在第一阶段的问题用数学式表达为:maxπ1(q1,s2(q1))=q1(a-q1-s2(q1))q1≥0(4)解一阶条件得:q1*=1/2a(5)将q1*带入s2(q1)得:q2*=s2(q1)=1/4a(6)(q1*,s2(q1))就是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这里的q1*=1/2a和q2*=1/4a是此次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地方政府2由于拥有信息优势在治污投入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投入仅为地方政府1投入的一半即可达到预期的治污效果。但如果地方政府2在决策之前不能观测到地方政府1的投入水平,此时地方政府2的信息优势就不存在了。这也可以解释现实海洋污染治理过程中,哪怕是各行政区海域污染面积几乎同等大小,也总是由某个地方政府担任治污主力,投入较多,其他地方政府发挥参与和辅助的作用,投入较少,并不能达到治污成本均摊的现象,这就导致各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先行动,除非有上级强制压力或者社会舆论压力或者是地方政府间形成的协议,否则选择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不作为是符合逻辑的做法。协议约束被认为是促进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较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缺乏有效监管和惩罚机制的情况下,不排除地方政府以种种借口拖延治污投入或者少投入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的监管成本是巨大的。通常上级政府不愿意花费巨大成本进行信息收集和辨别,而且上级政府实际监督能力也不足以展开核查就能查出各地方政府是否消极对待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理性的上级政府会选择不核查,即处于“理性无知”的局面。而在上层政府不核查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当然就是不投入或者少投入了。以上讨论的是序贯博弈,前提是一次性合作。但是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社会福利的提升,没有一个沿海地方政府可以独善其身,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是动态多次的,这就创造了重复博弈的条件。也就是说各个地方政府都清楚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沿海各地方政府的通力协作,而且在历次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各地方政府的表现是观测得到的,一个地方政府可以使自己在某个阶段博弈的选择依赖于其他地方政府的行动历史(即针锋相对策略,如:如果这次你选择了不作为任由海洋环境污染扩散至我辖区海域,我下次也将选择不作为任由污染漂移至你辖区海域),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地方政府的战略空间远远大于和复杂于在每个阶段博弈中的战略空间。这意味着,重复博弈可能带来一些“额外的”均衡结果。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重复次数的重要性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地方政府只关心一次性的污染治理投入;但如果博弈重复多次,每个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战略。信息完备的重要性简单说就是当一个地方政府的支付函数(特征)不为其他地方政府所知时,该地方政府可能有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好”声誉以换取长远利益。因此,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沿海地方政府间能否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关键在于三个要素:技术路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这三方面要素就构成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框架。

三、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构建

1.技术路径:电子政府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治理方式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协调问题展现了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对话以促进沟通进而达成沿海地方政府间集体理性行动的美好愿景。尽管如此,这一愿景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沟通技术手段的改进。电子政府的蓬勃兴起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所谓电子政府(e-government)简言之就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和行政区划界限,快捷便利地政府相关信息的网络平台。电子政府的建立,为跨行政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创造了技术条件。不仅有利于增进地方政府间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任与协调合作,也有利于海洋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的通报和信息共享。其运作形式依赖于互联网络支撑下的电子信息系统拥有如下优势:支持开放各种政务信息且可供跨界查询;协同各行政区域信息使跨区亦能以连贯一致的方式敞开;任何政府组织均可以交互表达和传递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减少中间环节,保证信息交换的“直通”。可见,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对于沟通沿海地方政府横向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培养相互间的信任感、促进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协作治理大有裨益。同时,电子政府使得政府治理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特征,政府决策层的管理幅度也随之拓宽。如“省管县”就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扁平化”改革。电子政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使省县间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为省管县提供了可行性。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沿海各省级政府获取来自县级政府有关辖区内海洋环境污染的各种信息就将更加便捷和真实,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基层政府乐于接受的治理决策创造条件;同时,“去科层化”的省管县改革,亦为县级政府间交往、沟通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也有助于县级政府间协作完成省级政府交付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任务,从而有利于省辖海域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减少,增进县级政府间横向协调以及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府也为拓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参与主体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合作关系,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加强对地方政府决策的监督,使地方政府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决策更趋于合理。一旦地方政府对辖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不力、出现了地方保护或者隐瞒真相的情形,该地方政府即可能遭致公众的拷问并削弱公众对其合法性的支持,这将极大增强地方政府寻求与毗邻合作以实现海洋环境污染协作治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间依托电子政府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确立互信关系,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中能够形成真诚合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反馈及时的互动协调机制。

2.组织形式:政府联盟

短期的约束性协议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不作为或者虚假作为,而依赖上级政府的强制力监督成本是巨大的。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够避免“搭便车”行为,实现地方政府间协作治理的目标?运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中组织成员结盟的形式,将地方政府结盟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组织形式。西方蓬勃兴起的区域主义(Regionalism)也正是依托政府间联盟的组织形式支持。所谓联盟通常指州(省)际政府间通过签订协议、成立联合会、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形成的一种联合体,该联合体是“一种受竞争和协商的动力支配的对等权力的分割体系”,主要采取协商、合作的协调途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作为区域公共问题的一种,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同样需要地方政府间联盟的达成。后者可以作为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机制的组织形式在地方政府间发挥独特的协调功能,既尊重地方政府的自主利益诉求,同时亦通过积极磋商,彼此取得谅解和妥协,共同着眼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长远利益,进而实现海洋资源的公平开发和海洋环境的合作治理。实际上,通过地方政府间协议、协会、联合会、联席会议等方式建立沿海地方政府间联盟的做法,早已经成为各国实现海洋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普遍经验。比如日本在濑户内海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濑户内海所属各个县市成立了海洋环境保全知事、市长联络会,配合中央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共同担当治理濑户内海环境污染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使得濑户内海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地方政府联盟目前多应用在河流水环境协作治理过程中。如美国俄亥俄河水治理协定在八个州之间达成协议,由相关政府间的27人组成委员会领导,其预算由各成员单位议会拨款提供,这一协定下产生的执行局在实施环境保护规制和环境污染治理时很好地充当了协调单位的角色。我国近年来随着跨界河流污染的加重,也出现了一些以协议或会议等形式缔结的流域政府间联盟,如为了解决鲁苏边界跨界河流污染纠纷,山东省临沂市与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建立了污染防治磋商协调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实行轮流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河流环境质量,先后制订了鲁苏边界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环境污染联合处理机制和跨界污染联合防治若干措施等,逐步形成了鲁苏边界的联合污染防治机制、应急预警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边界污染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环境监察互动机制五个合作机制,成绩斐然,被认为能够破解当前水环境管理垂直分级负责造成的职责权限制约和利益本位弊端,调动同一流域跨行政区的各级政府站在流域整体的高度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因此,可以借鉴跨界流域水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经验,以地区政府联盟的组织形式作为构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制的支撑,共同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顾湘: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府际协调研究:困境、逻辑、出路治理工作。

3.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由于当前世界各国跨界区域公共问题凸现,公共管理中跨越行政边界的行为及其合理性已经被广泛接受,不论是国家绩效报告的批评者还是支持者,都引证说明跨越边界线的必要性。理由是,在这样“一个急剧变迁的时代,最好的解决之道不是重新设计组织章程,而是融化组织间的僵化界限”,地方政府间关系逐渐塑造成一种既不同于科层制、亦区别于市场机制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即模糊地方政府间管辖权,构建起信息有效沟通的平台,建立起地方政府间较为融洽的信任关系,强调运用讨论、磋商、交流等手段形成相互认可的解决之策,而不需经过行政程序逐级运作,形成的协议也可通过相互间的制约机制得到落实,运行效率极高,进而实现对区域公共问题的合作治理。正像中央政府主导的科层协调机制会陷入失灵一样,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同样指出当人们面对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时,通常都会有很强的规避责任、搭便车和以机会主义方式行事的诱惑。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也面临着各种运作失灵的困境。上文曾指出在海洋环境污染协作治理过程中先行动的地方政府往往付出的治理成本较高,治污设备先进并且投入较大的地方政府也不愿意与其他政府分享。因此,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建立补偿机制。各地方政府在平等、协作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在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配。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追求各政府主体间的公平。建议建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基金,通过统筹规范沿海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由各地方政府派员筹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用于支持海洋环境保护项目和海洋污染治理项目。该基金的构成要遵循“经济公平”的原则。以各方从合作治理中的投入情况为依据,投入较多的政府拨付数额比例较大;但同时,不能忽视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成本负担能力。当然,由地方政府承担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全部成本是不合理的,需要从中央层面建立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补偿机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人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应的技术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所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最终只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近年来,沿海地区已经在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领域做出积极探索。如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正在开展本地区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的地方立法工作;天津、山东、广东等地海洋主管部门开展了向海洋生态损害责任者索赔的实践。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指出国家尽快启动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的立法程序,对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索赔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从而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经济调控手段和可持续的财政机制。

四、结语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9

关键词:渔文化;景观符号;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6503

1渔文化景观概念

渔文化一般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从事与渔业相关而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既包括渔船、渔具、捕鱼、打鱼、养鱼、加工等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也包括渔家、开渔节、吃鱼、祭鱼等与渔业相关的生活方式,其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建筑装饰、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内涵。渔文化以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载体,通过千百年来人们居住与生活而形成,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载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渔文化体现出丰富而多样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以渔文化为核心的水体休闲体验的诉求不断增加,渔文化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规划设计的热点,各类海洋公园、海族馆、渔村博物馆等不断涌现。相较日本、美国、挪威等国外而言,国内目前对渔文化相关研究不多,有关渔文化景观符号运用的系统研究更加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渔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与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相对而言,沿海、沿江地区渔文化氛围较为浓重,而对内陆其他地区,包括湖泊、河流等地域的居民来说,渔文化的认知感、历史感并不浓厚强烈。除了此类地区的渔业经济未足够发达之外,这也是由于淡水资源的不断萎缩,以及人们未加以重视所导致。因此,在谈及渔文化之时,会较多联络到海洋文化领域,但实则“渔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其中一个最为简单的区分便是一个范围仅限于海洋领域,而另一个则连带内陆地区的江河湖泊。在渔文化的景观运用中,也多出现于沿海、沿江城市,如大连、青岛、厦门、珠海、北海、武汉、上海等。沿海城市海洋气息富足,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带有亲切明快风格,而沿江城市如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渔业较为发展的内陆城市,本地气息浓重,带有柔情质朴风格。这些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基于各城市历史痕迹的渔文化景观的运用将唤起当地市民的美好回忆,强化城市的认同感与家园意识。

2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

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是景观设计与利用的基础。传统文化的运用一般通过形体概括、形体抽象、结构简化等方式进行景观符号识别。渔文化丰富多样,其景观符号主要包括3种类型。

(1)生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鱼相关的海洋生物、淡水生物,如海星、海螺、贝壳、海鱼等生物形象,这是仿生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

(2)生产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渔业生产相关的渔船、渔网、桅杆、捕鱼工具等,其奇特的外在形体是景观设计重要的元素来源。

(3)人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江河湖泊的渔文化相关的渔民、神、民间故事等人物形象,其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历史是祭祀景观与雕塑景观设计的重要来源。

3渔文化景观的运用探析

3.1渔文化景观直接运用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0

【关键词】labview;海底绞车;数据采集;发展现状;前景

水下无人绞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海洋工程实用技术,它涉及浮体水中姿态控制技术,缆绳布放回收技术,高性能比电池技术,大深度结构抗压强度技术,低功耗且可靠长时间工作自主控制技术,直流电机传动技术,不同材料的防腐蚀技术等,是一项复杂的机电控制一体化产品。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升温,水下无人值守绞车作为一种关键且实用的海底勘测设备而被逐渐重视起来。日本nKGoCeam公司的aSe系列无人水下绞车,美国interoceanSystem公司的VpS系列水下绞车以及全球海洋公司的水下绞车目前都已经形成商品在进行公开销售。现在随着我国海下资源的不断丰富,海下勘探开发装备的设计制造也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事海下装备国产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关键装备以及水下装备的研发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一、无人值守海底绞车简介

以浮球式绞车(如图1所示)为例简单介绍海底绞车的功能与意义,此类绞车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操作简捷,而且成本较低。搭配一些水下传感器,控制器,驱动电机等配件能够比较简捷地完成水下勘测,水下数据参数的采集等工作。

图1

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首先将绞车和抓地器一起潜入海水中一定深度,到达我们预定位置后,开始控制绞车放缆,将搭载了信号接收(发射)装置的浮球释放,通过传感器采集所需数据参数,再经过浮球上的信号装置发射给陆地,陆地上的信号也可以通过浮球发射到绞车中的控制系统来指导绞车的下一步工作。

二、无人值守水下绞车发展现状

目前在海洋监测领域,可靠实用的水下绞车装置不仅能使检测平台从陆地转到深水中,远离渔网或台风海浪的损害,而且及时准确地将海底测量数据,信息通过升降浮标发送到岸站实验室,为了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以及加强国防建设等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在国内还是十分具有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的,因为国内还没有系统的专门从事水下设备研究的机构,海底绞车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在科研方面如监测海水温度、盐度等方面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军事方面,在海底水下侦查,监视的活动中也很有实用价值,在工业方面,在陆地资源日益紧缺,海洋资源开发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待不久的将来,海底石油开采,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技术逐渐成熟后,水下绞车在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将担任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所以海底绞车机械系统的设计是非常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对以后的海下各种研究活动的开展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图2

三、海底绞车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1.海底绞车结构向自动化、可远程控制化、高精度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用于潜水器调运系统,海洋调查水纹绞车,海洋平台起重机等重要度较高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海洋绞车还较多的依赖进口。所以海底绞车向自动化、可远程控制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海底绞车搭载水下机器人潜入深海进行海洋环境勘测,是目前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海底绞车通过陆地上的远程控制信号完成对水下机器人的收放工作,陆地上通过卫星信号控制水下机器人在海底的动作,完成对海底环境需要的参数采集。

3.海底绞车搭配相应的水下传感器,浮球式信号发射器,直接潜入海底一定深度,在复杂的海下环境中采集到需要的海下环境的参数,通过信号发射器反馈给陆地。

4.海底绞车在水下无人值守式的平台的搭建中也担任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海底绞车经常需要在水下连续长时间工作,因此其良好的密封性,抗腐蚀性,以及较强的抗压能力都是它的发展方向

四、基于LaBView海底绞车优势

1.LabView软件

LabView是一种程序开发环境,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研制开发,类似于C和BaSiC开发环境,但是LabView与其他计算机语言的显著区别是:其他计算机语言都是采用基于文本的语言产生代码,而LabView使用的是图形化编辑语言G编写程序,产生的程序是框图的形式。LabView软件是ni设计平台的核心,也是开发测量或控制系统的理想选择。LabView开发环境集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快速构建各种应用所需的所有工具,旨在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力和不断创新。相对于传统开发环境(VB,VC++,C等),开发海底绞车监控系统开发周期长、运行速度慢、调试和维护困难,以及难以实现系统冗余等缺点,采用LabView作为编程语言,它高效灵活,开发周期短,运行速度快。而且LabView是图形化语言,调试维护相对容易,界面直观、友好,得到很多软件开发人员的青睐。

2.基于LabView数据采集

海底数据采集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人工现场监控设备运行情况,收集与分析数据,采用labview结合相关的远程控制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及网络设备,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以实现无人值守的远程数据采集,解决远程的数据采集任务。

3.优势

此类设计是根据实际要求而开发的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的水下监控采集系统,拥有很好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和稳定性,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系统构建于工业以太网的基础上,使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运行可靠、操作简单、性能稳定,大大提高了水下绞车水平。

五、总结

海底绞车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陆地资源日益匮乏,向海洋方面发展是必然趋势;虽然我国的海下的资源勘测技术以及其他海洋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处于发展阶段,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关注下,一定会迎头赶上,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海底绞车可以搭配许多水下工作的设备,完成像水下勘测、信息采集等任务,它在水下很多领域都应用的很多。

参考文献

[1]屠月芬,沈开基.微电脑绞车牵引长度变送器[J].电子技术,1992(03).

[2]马晓军.基于LabView船舶柴油机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