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发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3:43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市场创新;市场定位;企业发展

1市场创新的内涵

市场创新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始终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动力。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市场创新,并把握市场创新的内涵,找准市场创新的切入点,才能不断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活动满足了顾客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企业进入新的21世纪及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个善于创新的企业都把市场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市场创新,简单地讲,就是把新的东西或要素融入到市场开发战略中,或者把多种市场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的市场开发活动。

2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市场定位是市场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水电基建企业在开发市场过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也就是说在开发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和投标活动中,要结合自已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制订市场开发战略,以便企业在市场开发中抢占先机。无论从地区市场、社会市场和国际市场,或是从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来看,水利水电基建企业不管是同行业在国内进行竞争或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对市场形势、自己的技术优势、竞争对手技术特点等方面有明确的了解,创新市场开发战略,界定市场定位,以便于在市场开发和投标过程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主动出击,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3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是市场创新的核心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实施市场创新战略,树立和塑造职工的主动性市场理念,爱护已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才能不断地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在制订了经营战略时务必要重视市场战略的研究和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尤其要强化企业全员主动性市场理念的树立和培养。

那么什么是主动性市场理念?就是指企业内在地有着尊重老市场和争夺新市场的冲动,主动地去爱护和开拓市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市场问题上,企业完全是非常主动的,在确定自己的所有经营行为的时候,都首先考虑到了市场状况,把市场看作决定自己所有经营活动的最根本性依据。

那么如何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具体内容的。为了赢得市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是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认为是企业主动性市场理念的内容之一,而把握争夺市场的有效方法,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机制实现对市场的有效争夺,则是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具体体现。一般来讲,企业利用市场机制争夺市场的有效方法包括价格机制、质量机制、效用机制、品牌机制、资源机制、服务机制、客户机制和技术机制等。

主动性市场理念的两个重要内容是爱护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企业在开发新市场的同时,要主动地爱护老市场,尊重原来的老客户。现在有不少企业都存不注重爱护市场的倾向,尤其在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忽视了市场的爱护,结果导致了市场的萎缩,而市场萎缩之后,要想重新恢复、占领和开发,还需要一定时期,从而造成这些企业的发展处于波动状态。

现实情况表明,凡是爱护市场的企业,即使在市场回落的时候,它们也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能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及实体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石油石化基建行业一定要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主动地爱护我们的市场,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4全员参与市场开发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市场创新的关键

近几年来,面对水利工程的减少和水利基建队伍的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很多水利基建企业把市场创新放到与企业管理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文化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存在着“市场开发是企业领导和市场开发部门的事”的传统思想,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市场的理念,不利于市场信息的搜集、反馈、老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发和占领,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市场开发。”这是很多水利水电企业在市场开发的摸爬滚打过程中领悟到的一条至理名训。企业上下只有真正以市场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开拓市场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主动找市场、揽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在制度建设、危机意识教育、市场理念的培育等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全员参与市场理念的培养,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市场的紧迫形势和奋斗目标,认清只有外闯市场才是生存的唯一出路,牢固树立“企业生存靠市场,开拓市场靠大家”,以实际行动主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企业的生存空间才能越来大,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5市场激励机制和人本主义是实施市场创新战略的保证

在实施市场开发创新战略过程中,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尝试、风险共担,快乐工作,勿忘原则”的人文环境,让从事市场开发的人员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尽量让他们快乐地工作,激情地创造和创新。同时,企业也要建立“重奖励,轻罚款”、“重平等,轻等级”、“重团结,轻形式”的市场激励管理机制。在福利待遇、晋升提干、职称评定、评先褒优等方面,企业应该把市场开发人员与企业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同等看待,或者给予更好的待遇,让市场开发人员融入到企业“和谐、温馨、尊重个性、激励创造、实现多赢”的文化氛围之中。尤其是要在市场开发战略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市场开发人员的身心健康,彰显人性化管理,为他们创造和谐、安全、激励及平等的工作环境,以保证每一个市场开发人员都能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决定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论述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本特征就是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当时主导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作用的定位之后,我们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删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定语。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面所加的关键词虽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强调改革取向是增强市场作用。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二、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就当前阶段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深化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决定》还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就对我国目前一些领域仍存在的行政垄断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决定》同时就这些方面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第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主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轮市场化改造,但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国有企业所具备的某些“独特”资源影响了市场的平等性要求,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为此,《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进一步去除国企的行政色彩,强化市场公平竞争,《决定》指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针对国企领导的行政背景等突出问题,《决定》提出: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电力市场开拓营销管理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垄断行业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电力企业的经营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电力作为基础产业,电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工作及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促进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电力市场开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究有利于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中应重视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一、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现状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电力企业逐渐开始走向市场化。在电力企业市场化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如何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电力市场,提高营销管理的水平,才能进一步确保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空间。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在国内经济趋势、用电管理规范、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思想定位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在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增多的背景下,电网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经营思想相对传统,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其次,由于电网后续建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发展不尽合理,都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其应重视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空间。

二、电力市场开拓对策

(一)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在人们普遍关注环保问题的同时,电力企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将环保理念作为其日常经营的理念之一,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在电力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结合电力企业的经营方案,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性,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注重电力科技创新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需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品的性能,在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同时,有利于其更好地开拓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技术研发的能力,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提高。其次,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之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三)提高服务水平并丰富营销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服务水平并丰富营销策略,是电力市场开拓对策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在进行市场拓展工作的时候,企业应更加关注营销手段的创新,并通过营销策略的积极影响,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持久发展。因此,在电力企业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重视提高服务水平并丰富营销策略非常重要。

三、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营销管理结构体系

在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研究中,电力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营销管理结构体系,对于企业在内部实现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客服中心体系,可以将电网调度、管理以及电力产品的销售实现有效的串联,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营销管理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营销管理结构体系非常重要。

(二)拓展营销思路并实现营销创新

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积极地拓展营销思路并实现营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拓展营销思路并实现营销创新,有利于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在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应在合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提高营销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大力开拓市场,逐步实现电力企业的规划目标。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是电力企业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有效策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使企业的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需求,并不断在发展中完善营销策略,可以极大地促进电力企业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也是企业提升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方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有效地改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地面对市场变化的相关问题,更加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安全性并坚持与时俱进

在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过程中,电力企业还应重视提高系统安全性并坚持与时俱进这一发展策略,并明确提高系统安全性并坚持与时俱进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不但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应结合市场需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坚持系统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能够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重视提高安全系数并坚持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值得电力企业在营销规划中逐渐发展并加以完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供电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如何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实现电力企业管理的专业化、高效化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电力服务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的前提下,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探究,对于实现电力市场的开拓、保护及实现电力销售的长久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应深入探究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策略。

(作者单位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崔兴芳(1969―),女,安徽蒙城人,本科,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市场营销,营业电费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强.县级农网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24).

[2]高杏先.电力市场开拓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3(4).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区域资本市场完善

200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做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资金的缺乏,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大多数处于发展困境之中。虽然资本市场对西部企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作为全国一盘棋的主板市场,毕竟不是扶贫机构,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市的中西部企业只是很小一部分,它们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极为有限,更多的企业处于由于缺乏资金而陷入的停滞当中。这不但对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对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极为不利。基于此,本文对中西部地区区域资本市场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有效的规范发行市场,做到防范欺诈、促进公平、降低风险。监管机构应切实做到对发行公司认真核查,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减少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企业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比如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出具不属实的鉴证报告等获取上市资格,逐步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

1.对融资主体的监管

(1)对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证券发行与上市的监管。对证券发行的监管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的审查、核准和监控。按照证券发行时审核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搭配不同划分,可以将对证券发行的监管分为两种:注册制和核准制。按照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应实行核准制。在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应成立区域性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核准区域性证券的发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证券的发行和上市进行实质性审核,并有权否决不符合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发行标准和上市标准的公司的证券发行和上市申请。核准制通过对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产业状况、管理人员资格、财务状况等进行实质性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发行公司的质量。

(2)对区域性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监管。企业真实信息的有效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也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在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区域性资本市场上市主体的信用观念,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公开性、流动性和共享性。在资本市场中,信息的公开性、流动性和共享性以及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归纳和反映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市场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等,往往会产生“噪声”交易,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大起大落,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导致投资者入市心有余悸,在股票市场上追涨杀跌,盲目炒作、追捧。区域性资本市场相对主板市场来说,风险更大,应进一步加重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处罚,提高上市主体的违约成本,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资信记录、管理和披露制度,建造一个社会共享的、公开、公正的企业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提高企业资信的透明度。

区域性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可以分为证券发行上市时信息批露和上市后持续性信息披露。发行上市时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上市前发行人需履行上市审批要求的披露义务,主要是披露对投资者做出决策有影响的所有信息。披露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财务报告等。主要披露内容除与主板市场相同外,还强调公司过去两年的活跃的主营业务记录和公司未来两年的经营目标,包括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的未来两年盈利预测审核报表。同时要着重说明公司业务活动、发展战略与规划、募集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包括操作上的可行性、财务支持以及有关建设。上市公司持续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后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信息披露,主要是对交易价格可能产生影响事项的公开。披露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包括重大事件、收购合并等。

2.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

证券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和资信评估机构等。作为证券市场的“经济警察”,证券中介、服务机构保证了市场信息制度的有效实施,他们不但是证券市场的服务机构,还是市场的监督者。对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证券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在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中担当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与全国性市场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

最好,还要加强对监管结构自身的法律和行政监督及监管机构的自律。

二、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股份制的改造

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即企业生产要素的股份化改造和股份流动的市场化,其中生产要素的股份化改造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股份流通市场化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股份制企业结构,因此要通过社会各种资本的进入加强对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不规范的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不论属于何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都做到产权关系明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为中小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实现股票流通的市场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区域布局试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股份制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沪深主板市场建立,但由于其不能满足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产权交易市场应运而生,武汉和四川乐山于1988年率先成立了第一批产权交易所。成都、乐山、武汉、淄博等第一批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尝试采用柜台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和异地上市基金等方式对非上市企业股权进行交易,特别是淄博市以产权交易机构为基础建立了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成功的实现了与日照、潍坊、青岛等地的联网,初步形成了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雏形。

西部地区我认为可以选择陕西产权交易所和成都产权交易所,陕西产权交易所、成都产权交易所具有适合区域性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的自律性规章制度、交易系统,具有先进的交易服务体系和硬件设施,完全可以作为发展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试点,待这两个地区发展制度完善时,可以向重庆产权交易所和新疆产权交易所引进,使之建立一个覆盖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和城市的区域性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四、注重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建立过程中,必须注重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范交易行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秩序,规范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主要是指有关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信息披露机构的资格认证、市场准入条件、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与主板市场相互交接包括从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升入主板市场和从主板市场退入区域性资本进行上市的法律法规,有关交易规则和交易商的资格审定、上市公司行为的约束、交易行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建立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初衷来看,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将会在股本规模、开业时间、资产结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股东数量等现行《公司法》、《证券法》等将存在相互抵触之处,因此加快对现行《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与目前《股份转让办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为中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建立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准退市提示制度

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分为发行上市和持续上市。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上市后,必须满足一定的持续上市条件,否则将面临被摘牌的可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是上市公司直接承担不符合持续上市条件法律后果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恶疾就是一批上市公司质量极差却依然在市场上混乱圈钱,公司股票根本没有投资价值却仍霸占市场、占据大量的资金资源,不但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也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所谓准退市提示就是指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如果再次发生亏损就将面临退市风险的方法。准退市公司提示制度是指通过对准退市公司的股票简称上加以文字等标示,向投资者提示该公司可能会被退市的风险,同时,区域易机构应加强对准退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并要求准退市公司做好退市的准备工作,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暂停上市后申请恢复上市、终止上市后保障股东权益,应当提前做出制度安排。建立完善的准退市提示制度不仅要警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而且要将准退市公司与一般的上市公司区别开来,在信息披露、行为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加以重点关注,防止发生操纵证券价格、实现内幕人交易或者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同时督促准退市公司及时采取措施,加大重组力度,尽力扭亏。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市场开发项目管理项目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项目管理不仅普遍运用于建筑、航天、制造业等领域,而且还在电子通讯、软件开发、金融业、保险业等等领域广泛的应用。项目是为了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作的一次性努力,很多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项目。

在目前的市场开发项目中,不乏动辄数亿的大项目。这样的项目牵涉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传统的市场开发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较大规模的市场开发项目,传统的市场开发有以下缺陷:

1.缺乏对市场开发活动的统一运筹管理,市场开发策略安排缺乏系统性。

企业对于既定的市场开发目标,一定是运用一切资源去实现这个目标。传统的市场运作方式,倾向于关注某些营销要素,被组织成为一套互动的进程管理模式,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市场开发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比如技术资源、价格、渠道、关系等等并没有一个整体的管理思想或整体计划,而缺乏对市场开发的统一的运筹管理。对整个市场开发流程缺乏宏观的分析、计划和控制,管理上盲目粗放,缺少科学性,从而丧失竞争力。

传统市场开发仅仅关注于个别营销策略的成功,对整个营销流程缺乏宏观的管理。造成各个策略之间支离破碎,价格、产品、促销、渠道、公关、广告等每一方面的策略不能协调运行,没有达到4p组合应达到的整体推进的合力效果,过程缺乏连贯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各自为战,协调困难,缺乏团队战术。营销的策略(4p)是就是为了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如阶段性的利润计划、目标市场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等。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经常会面对需要各方面资源去解决一个复杂问题。传统的市场部门总是单独的处理,而且认为市场开发只是市场部门的事情,缺乏一个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

3.费用管理盲目粗放。企业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由于,任务重,时间紧迫,往往不重视战略规划,短期行为居多。对成本考核不进行细化,对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没有进行细分。

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球化,市场的加剧整合等迫切需要项目管理理念来指导市场开发实践。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到市场开发活动之中,将市场开发管理过程项目化,使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程式化,使市场开发开发有章可循。以期解决目前市场开发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占领市场的战略目的。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系统性和可控性,正弥补目前市场开发手段的缺失。使我们的市场开发行为及流程对号入座,具有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在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项目管理仅仅专注于项目的执行,而目前项目管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市场目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化管理或者说项目管理的思想对市场开发活动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开发活动中进行项目化管理可以使市场部门、销售部门更好的与其他部门合作,实现企业目标。

但是项目具有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一次性任务;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具有时间上的界定;明确的目标、具有范围和预算等等。在营销领域,能否有效的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的营销行为?项目和项目管理有着明确的范围和特点。所以首先要判断是否适用于项目管理。

在企业中,在营销领域一般包括两种类型的工作:市场开发和日常营销。这两种之间有些共同点,他们都是由人完成的、都受到有限资源的控制、过程中都需要受到管控等等,但他们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运营(即日常营销)是一种重复的、持续的工作,但是市场开发具有独特性、临时性的特征。独特性是指在产品方面、产品应用领域方面或者客户群方面等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临时性是指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由于市场开发的独特性和临时性,所以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不同的问题,是一个不断优化、进步、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是在日常营销中,是持续的、重复的,所以必须是稳定的、完善的、流程化的。

我们对比一下市场开发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一次性活动,不具有重复性;都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都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不同于日常运营;都具有经费限制并消耗资源(人力资源、资财等),受资源约束大;都具有专门的项目组织(柔性组织)。

所有我们发现市场开发活动具有非常典型的项目特征,这些特征支持了构建基于市场开发视角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既然市场开发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我们就可以将整个市场开发管理过程项目化或者将部分营销活动项目化,使管理工作具体化和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目的。项目化管理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模块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能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尤其管理手段上,它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而且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

当然在市场开发项目开始后,在项目管理中的组织、计划、控制、收尾等诸多方面只有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获得项目的成功。

综上所诉,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市场开发中,实现高效利用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市场目标的顺利实现。项目管理方法对于市场开发的高效实施、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开发效率、提高投资效益并带动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业吴溢恩:项目化管理在营销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上旬刊)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6

一、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人才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基本确立了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已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4000多家,拥有人才服务网站1000多个,为405万流动人才提供了保管档案等服务,每年举办数万次人才交流会,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全国人才市场的年进场人数已达2000万人次,近两年,每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流动的突破400万人。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本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逐步发挥。政府对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逐步加大,出台了人才市场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了人才市场监管制度,行业自律不断加强。

(二)人才市场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新形势的要求,现有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服务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拓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才市场建设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把人才市场建设提高到一新水平。

二、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思路

(三)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全面推进人才市场建设,使人才市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

(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目标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健全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调控与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按照法制建设要求,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政府公共服务相配套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五)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主要思路

推进人才市场管理的体制创新。按照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提高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打破影响市场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快市场的统一开放。

强化人才市场运行的机制创新。不断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人才供求关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促进人才结构和布局的改善。注重政府管理能力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的监管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制水平;不断完善调控手段,提高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大力发展人事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引导人才市场的服务创新。推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针对市场需求,重点突出服务领域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营造诚信为本的服务环境。

三、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六)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提高市场覆盖率。推动部级人才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部级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内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等专业性人才市场,满足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需要。发展农村人才市场,根据实际需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和技术交流提供服务。

(七)推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水平。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开发能力,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发人才测评、人事诊断、人才派遣、薪酬设计、管理咨询、高级人才选聘等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项目。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水平,在人才市场专业化基础上,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推动人才市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健全完善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自主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增强组织活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加强人才中介服务工作队伍建设。

(八)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制度,不断改进信息的统计和方法,加强信息的分析预测,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市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研究开发统一的人才信息标准,建立信息数据库。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形成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人才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现有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

(九)促进人才市场供需主体到位。研究制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意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度。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继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落实单位用人自,引导国家企事业单位主动进入市场选配人才。(十)合理利用市场价格调节功能。把握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不同特点,研究利用一般市场机制的普遍规律,重视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探索人才市场薪酬信息统计、办法、加强调控引导,通过市场价格变化反映人才余缺,同时为人才培育、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十一)提高人才市场竞争活力。引进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的各种规定,保证人才市场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鼓励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通过正当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的适才适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分割,促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平等竞争。认真应对人才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制定政策,疏通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跨国经营,到国(境)外开展业务,主动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人才市场,继续完善国外资本通过合资等方式投资人才市场的办法。

(十二)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的要求,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指导。鼓励人才柔性流动,通过定期服务、科技咨询、项目开发等多种灵活形式,引导人才为西部地区服务。支持西部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市场之间的协作和对口支援。鼓励东部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多种方式对西部地进行支援和开展互惠合作。

(十三)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要求,明确政府与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引导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在做好政府授权的公共人事服务业务基础上,努力发展市场竞争业务。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共人事服务业务与经营性人才服务业务分开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在改革的进度和形式上鼓励探索,因地制宜,分步到位。

(十四)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人事争议仲裁条例,修订完善人才招聘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等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国家重要人才流动管理办法。

(十五)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对人才市场的有效监管。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健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年审制度,建立人才中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人才市场活动的监督检查,清理和取缔非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严肃查处伪造档案、虚假招聘、乱收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证人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人才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对常设型人才市场、人才交流大会、人才信息网络等的安全防范措施。

(十六)实施宏观调控。抓紧建立人才结构动态变化预测机制,完善调控手段,消除市场作用中的盲目性。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人才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开发创业。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7

关键字: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充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现状概述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一国央行为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从而吞吐基础货币的行为。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目的,而非盈利,这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有本质的不同。央行根据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适时地吞吐基础货币,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最终实现其既定的经济目标。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公开市场业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的原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流动性充裕背景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我国流动性充裕主要表现在外汇占款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超额准备金率持续下降三个方面。

二、我国流动性充裕现状分析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情况,适时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合理把握操作力度与节奏,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一)央行外汇占款大幅增加

自2009年三季度以来,外汇占款持续高涨(如图1所示),热钱涌入之势日渐明显。9月,外汇占款增量飙升至4067.69亿元,创下年内新高。12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到2910亿元,仅次于9月。在现行汇率机制下,外汇占款增长具有刚性,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成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加主渠道,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面临较大压力。

(二)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举行新闻会,公布2009年全年的国民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新增贷款大幅增加。

从同比增速百分比来看(如表一所示),2009年四季度的m1和2008年相比,同比增速达到了32.3%;同时,2009年三季度的m2和2008年相比,同比增速达到了29.3%,均属历史增长高峰。

从各层次货币余额来看,2009年四季度的m1和m2余额更是达到22万亿元和60.6万亿元的高峰值(如图2所示)。总体看,货币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货币流动性增强。这为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加大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央行必须掌控好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强对货币供应总量控制,并利用相关的政策工具和手段,牢牢把好市场流动性的总闸门。

(三)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需求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由于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货币市场发展带来的短期融资工具持续增加。1999年-2009年十年间,随着央行对流动性预测与管理的不断加强,以及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调节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的实际超额准备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下降幅度趋缓。随着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意愿超额准备金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如图3所示)

三、流动性充裕条件下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市场不成熟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入或卖出债券行为,来控制货币的基础供应量,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与一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程度有着很大联系。国债市场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操作基础,是一国执行货币政策的有力工具[1]。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发展尚未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小以及国债流动性不足两个方面。

1、国债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还是相对较小

若公开市场业务有足够的操作工具,必须以国债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为基础。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如果国债的发行量很小,势必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起来缺乏工具,从而无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在2007年一季度,各类债券发行总量为2.14713万亿元,其中国债的发行量为1160亿元,所占比重只有4.42%。2009年前三个季度各类债券的发行总量为6.8437万亿元,其中国债的发行量为14350亿元,所占比重达到21.16%。与2007年相比较,2009年国债比重虽然从4.42%增加到21.16%,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该比例还是不能满足公开市场业务的需求。所以我国国债市场的规模仍旧很小。

2、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短期国债所占比重较低,国债品种单调,缺乏合理分布的期限结构,这极大地影响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开展。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短期国债所占比重较大,占全部债券的40%~50%。而我国在2008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仅为1749.2亿元,占全部债券的26.24%,与发达国家相比,该比率是较低的。根据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报告,2004年其短期国债占市场全部短期国债的26%左右。我国目前的发行水平只相当于美国2004年的水平,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利率市场化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是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调控的主要杠杆是利率,央行所开展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会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有直接影响。利率是借代资金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根据资金的供求自动的升与降[2]。若纯数量的干预若不伴以价格信号,则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所取的效用将会大打折扣。为了能够利用价格信号,利率的灵活性必须予以保证,利率水平由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样才有助于市场的发展和统一。而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必然会直接影响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的发挥。

四、流动性充裕影响下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流动性充裕的新特点,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制度,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

(一)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制度建设和操作创新

1、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制度体系

随着公开市场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操作频率的提高,迫切要求健全制度体系。结合操作实践,中国人民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3]。一是优化一级交易商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和调整机制。根据一级交易商考评和调整机制,按照客观公正、基本稳定、优胜劣汰的要求对一级交易商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决定每年度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二是完善公开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央行票据发行前一天下午公告发行要素,操作结束后及时公布中标情况,并以业务公告形式及时有关操作信息,操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2、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

流动性管理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关键环节,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性状况是公开市场操作的生命线,也是提高操作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条件。为适应货币政策调控新形势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建立以外汇、财政收支、现金和市场重要情况监测分析为重点的流动性预测与管理体系,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开始出现了比较主动的局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强流动性总体规划,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加强与财政部等有关方面的沟通,建立了重点联系一级交易商电话报告制度,建立了一级交易商工作会议制度以及建立了节假日期间流动性专报和监测制度。

(二)健全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1、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

(1)、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首先,国债市场规模受制于中央的财政政策状况,应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扩大国债规模必须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财税改革,强化税收征管,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并争取财政收入的增长稍快于GDp的增长,扭转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格局。其次,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4]。财政在制定国债发行计划时,要加强与中央银行之间的沟通,应该注意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作的角度出发,使国债的发行在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基础建设所需要资金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到财政调控和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

(2)要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首先,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发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和数量。国债期限结构调整和合理化,不仅有利于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还有助于调整偿债期结构、降低举债成本,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其次,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结构,推进国债品种的创新。再次,进一步完善场外国债批发市场。银行间的国债市场,作为一个批发性的场外市场,一直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主要模式。为进一步发挥好债券市场的作用,促进国债市场的活跃,进一步完善场外批发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断增加市场交易主体,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覆盖面[5]。最后,加强国债托管、资金清算制度建设,加强国债交易结算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国债市场效率。

2、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金融改革这个大的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关键。只有在外部金融条件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才会达到更佳。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改革人民银行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利率结构和再贴现率;改革人民银行利率与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人民银行确定基准利率时,充分照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同时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改革利率的存贷款计息方法,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要简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种类和期限结构,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体系;要协调商业银行利率与货币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要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中长期国债利率等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晶萍,简建荣.2007.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有效性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第1期.

[2]陈飞,赵昕东,高铁梅.2002.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第10期.

[3]冯春平.2002.货币供给对产出与价格影响的变动性[J].金融研究,第7期.

[4]高波,于良春.2003.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评论,第1期.

[5]工雪标,王志强著.2001.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协整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andreasSchabert.2005.identifyingmonetarypolicyshockswithchangesinopenmarketoperations[J].europeaneconomicReview,49:561-577.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8

开发性金融新型城镇化融资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现状及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径。在传统的城镇化概念中,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空间不断扩张,其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的失衡,围土造城的现象普遍存在。

新型城镇化从根本上改正了人们对城镇化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关注城镇化的重点从城镇规模转移到城镇质量上来。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优化城镇文化和服务功能,使城镇化以满足居民的需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建立一个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生活圈。

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现状。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增大,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焦点,对于中国而言,就是对农村及生活品质不高的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中国政府从国家战略角度拨付四万亿,再到地方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十几万亿,依据贷款平台的融资期限,2010年进入贷款还款期,2011年逐渐增加,2012年变为还款小高峰。

资金向资源集中区域集聚。相对来说,某些地区产业经济不发达,因为落后的经济当地的财政收入也很薄弱,融资成本会占据财政收入的很大份额,资本市场与经济落后的区域沟通不顺畅,贷款的风险比较大,这样,无论在贷款的风险评估中还是价格商议中,待城镇化的落后地区完全处于劣势,产业经济发达的区域具有绝对的优势,于是落后地区越发无法发展的困境和发达地区资本过剩的现状。目前产业经济越是发达的越是相对富裕区域、财政收入能力强的地方政府在融资上更加容易,反之则极端的相反,目前几乎社会几乎没有闲置的资金资源进入内地区域普通区县级别的政府,在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基本丧失融资能力。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必要性

_发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职能既相互区别(开发性金融涉足市场不成熟领域,商业性金融涉足市场成熟领域),又具互补性的一种融资形式,它借助国家信用,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来弥补制度缺损和市场失灵,并以一定的市场业绩来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注重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业绩。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法定政策性金融机构,最初的资本金是由国家提供的,并且享有国家特许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的权力,因而具有准级的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开发性金融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最基本条件。开发性金融注重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业绩是相对于政策性金融来说的,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是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服务,只需要收回贷款本息即可,并不以此获利;而开发性金融则与之不同,它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缺损的功能,凡是不成熟的行业或领域,只要具有发展前景,开发性金融都可以进入。开发性金融正是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促进不成熟行业或领域的市场建设,逐步推动一国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因此,开发性金融是追求一定的市场业绩,但是却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以融资项目促进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目前,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备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开发性金融的功能已经主要转向于弥补市场失灵。虽然我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远未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和制度缺损的现象同时并存,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等。基于这一经济背景,开发性金融在促进我国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践

(一)开发性金融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重点领域。国开行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积极支持我国城镇化战略,通过信贷支持有力促进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开发性金融对城市民生项目的支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状况关系到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金融支持为基本思路,国开行积极创新融资方式,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支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首先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发性金融应严格审核基础设施信贷项目,实行区别化的信贷支持,即对那些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实际需要的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而对不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项目则应不予融资支持。通过区别化信贷政策的实施,开发性金融可以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推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项目的考核。开发性金融在发放信贷之后,还应对建设中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定期考核,检查建设进度及完成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以防范建设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保证项目如期完成。

再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严格考核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此外开发性金融还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潜在的信贷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基金,这样既能够增强开发性金融的抗风险能力,又可以保证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及创新[J].西南金融,2015(01).

[2]陈伦盛.“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纵横,2015(06).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强大的动力,是一个企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是我国企业和国际竞争环境接轨的必然结果。研究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是中小企业领导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从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探讨了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最后得出:在以后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发展中,要不断创新进程,建立对市场、企业、顾客等因素的理性分析的营销战略,找到适合自身的合理性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

一、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较多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市场开发能力欠缺,市场营销调研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营销手段陈旧;第二,市场营销观念及管理方法欠缺,市场营销观念滞后,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第三,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及品牌竞争力建设缺乏,市场营销队伍不健全,市场营销道德缺失,品牌竞争力建设缺乏。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必要性为:中小企业大多为分散性行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市场;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细分化特征进一步突出,这为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提出了挑战;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创新。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可行性为:建立时间短,受传统约束少;规模小,管理层次简单;实力薄弱、抗御风险能力较差。这都为企业的营销创新提供了条件。

三、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

针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强化营销观念的创新;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增强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的能力。

1.强化营销观念的创新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讲,树立营销观念创新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帮助很大。具体要树立以下方面的营销观念创新:第一,全球化营销观念。通过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可以增加大局观,增加视野,开拓更大的市场。第二,个性化营销观念。通过创新个性化营销观念,可以设计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第三,客户关系营销。通过客户关系营销创新,可以提供服务质量,向客户提供“超值服务”。第四,绿色营销观念。通过绿色营销观念创新,可以推动绿色市场的发展。

2.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

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目标。

3.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增强品牌竞争力

为了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增强品牌竞争力,要不断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的道德水准;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创新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品牌的宣传,努力扩大影响力,进而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增强企业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的能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不断壮大,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应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举例说明,众所周知的宝洁公司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好那么快,就是因为宝洁公司是营销高手,新招迭出,不断推出新产品,常常令人耳目一新,赢得消费者,从而占领新市场。这对于其他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由此可见,增强企业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的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的能力非常重要。

总结

在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发展中,要不断创新进程,构建对市场、企业、顾客等因素的理性分析的营销战略,找到适合自身的合理性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治萍.当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2]蒋丽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

[3]王赞新,刘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市场开发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

abstract:themarketlocalization'sthoughtalreadyobtainedindustryinvalue,buttheconcreteoperationisalsoquiteweak.thisarticlethequestionwhichappearsinviewofthemarketlocalizationinconductstheresearch,centersonthequestionwhichinthepropertydevelopmentmustsolvetolaunch.Forcouldthequiteholonomicsystem'sunderstandingrealestatemarketlocalization,thisarticlecarryonthediscussiontothepropertydevelopmentlocalizationoperationprinciple,theutilizationhardcurrencymethod,hasconstructedthepropertydevelopmentmarketlocalizationworkcontentandtheoperationflowpattern.

Keyword:Realestateprojectmarket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房地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商品房空置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还比较严重,这会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活动的持续性。我国当前房地产营销的水平还比较低,营销操作和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论文从分析我国房地产营销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入手,剖析当前房地产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基本含义

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房地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及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竞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每一类拍卖竞标的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与房地产的特性相联系的,房地产有以下几个特点:(1)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2)使用的长期性;(3)影响因素多样性;(4)投资大量性;(5)保值增值性。

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经济与稳定经济。首先,从拉动经济方面来看,房地产业可以拉动上下游如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家电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直接或间接影响60余个行业。考虑到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和拉动消费对GDp的拉动,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超过20%。其次,从稳定经济方面来看,由于产业关联度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波动,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也出现波动,最终必然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同时,由于开发商与个人购房者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银行贷款,所以实际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至少超过40%的来自于银行贷款,故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平稳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

对于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是土地,二是资金,三是人才;而最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一是项目决策前的市场定位,二是项目实施后的市场营销。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积极的营销策略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和经营成功的前提。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是明确项目面向哪类消费群体,进而在此基础上决定相应的户型、面积、成本和售价。房地产企业只有把握好了市场定位,使楼盘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顺利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变,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若定位不准,目标客户不清造成销售不畅,必将使产品大量积压,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甚至可能变成烂尾楼盘。基于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的重要性,所以房地产公司在取得土地项目后,都十分重视项目的市场定位工作,但往往因企业自身或其他客观因素限制,致使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工作产生了偏差。此时,就需要及时对项目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并相应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房地产开发经营是一项投资巨大、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面,人员组织、资金筹措、产品定位、工程建设管理、营销策划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计划,环环相扣,互相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特别是在工程项目开工以后,资金的筹措更是成为项目运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资金就是一个项目的“血液”,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银行或其他筹措资金充其量只是外部输血补充,关键是企业自身要有造血功能。而市场营销就是企业的造血机,这台造血机的性能如何又有赖于项目前期的市场定位是否准确,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这台造血机是否能够高效运转的保证。企业的造血功能不足,说明造血机制(市场营销)有问题,而市场营销不力,说明项目的市场定位有问题。当企业对一项产品的原有市场定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时,就应考虑对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对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提高市场销售业绩是必不可少的。

3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

房地产市场定位的概念,是由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借鉴而来的。定位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由美国两个广告经理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定位时代》时提出,并慢慢流行起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就是在详细的房地产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确定消费群体,明确项目档次,设计建设标准。

3.1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含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开发内容和规模的分析与选择和开发项目租售价格的分析与选择等。具体来说,主要按以下流程进行:市场调查土地条件分析和确定潜在客户群产品定位(户型、面积、档次等)租售价格定位征询意见方案调整成本与费用测算预测租售收入和租售进度经济评价确定最后方案。

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确立开发理念。基于企业的价值观,为体现企业文化,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确定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模式,使得项目定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利于品牌建设;②明确用途功能。在市场定位时应根据城市规划限制条件,按照最佳最优利用原则确定开发类型,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潜能;③筛选目标客户。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有效需求为导向,初步确定项目的目标客户,分析其消费能力,为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做好基础工作;④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在市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和目标客户的具体情况,编制初步设计任务书,委托规划设计部门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进一步确定建筑风格、结构形式、房型、面积和建筑标准等内容;⑤测算租售价格。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运用适当的方法,综合考虑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确定本项目的租售价格;⑥根据企业经济实力和项目投资流量,分析和选择适当的入市时机,充分考虑到风险和利益的辩证关系,提出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2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定位工作的主体发生偏差。虽然市场定位的工作主体有房地产企业、中介咨询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个体业主等,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咨询业还处于初创萌芽期,实际上这项工作大部分是由个人或少数与委托方有关联的咨询机构完成,缺少公正性、科学性,市场定位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决策者的结论提供依据,工作一般仅限于房型的选择、租售价格的预测等部分内容,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市场定位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针对性。不能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科学的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仅根据经验作分析、判断,对于一些关键的数据进行处理用来满足分析的需要。

二、运用差异化战略“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差异化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等,“差异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观点已渐渐为业内人士所认可。但在市场定位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分强调“差异化”,脱离地块条件和区域环境,片面强调“个性化”,忽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物业特点、生活习惯,往往会导致滞销;另一种情况是“简单拷贝,适当修改”,从建筑立面、平面布置,到室外绿化、景观布置,从营销广告、营销策略,到开发理念、企业文化,往往都是房地产市场上以往一些热销楼盘的翻版,缺少创新,随大流。不同的仅仅是项目名称、建筑色彩、地段等,这样的市场定位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一般化”局面。

三、偏离市场定位的理论和原则,片面强调“概念式定位”。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不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工作,而是热衷于做概念,甚至出现了“软住宅”的定位概念。一条臭河浜成为“水景”,还未立项的地铁成为“交通便利”的工具,虚拟的“生活方式”成为卖点,“媒体炒作”成为市场定位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虚、空、媒体化”的概念定位方式已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四、目标客户群不明确或目标市场需求判断错误。由于市场调查方法、调查范围和掌握资料不全面,对地块条件和区域环境分析不透,对房地产市场细分化认识不够,对开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估计过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同质化”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度估计不足,对目标客户群动态变化的程度无法把握,同时对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消费能力的分析预测发生偏差,从而导致在市场定位时的目标客户群的筛选发生错位,不能形成有效客户群和有效供给。

3.3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快市场定位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的进程。房地产行业协会要从规范房地产咨询市场的角度出发,对从业人员、工作规范、程序和方法等制订必要的技术标准,做好理论先行和实践指导工作,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市场定位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意见,提出指导性建议。

二、运用正确的市场定位方法和手段。在对国家、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正确地对项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对消费群体、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类似物业供给状况等作出必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项目环境作出必要的评价,而这些就是市场定位时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在对所在区域物业研究的基础上,要解决房地产产品的“差异化”这个关键问题。参照已有或正在开发的物业品质、档次、房型、标准等要素,根据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来确定本项目的要素特征,既不能是建筑风格、房型、环境的“简单拷贝”,也不能是规模、面积的“随意放大”,产品要创新,要体现较强的前瞻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四、功能、成本和效益三者如何才能协调和统一,是市场定位必须要解决的。必要的功能、适当的成本和理想的效益是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的指导思想,是需要重点分析、研究和落实的问题,其主要指标是功能配置、开发成本和租售价格等。

4房地产项目在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上经常出现的偏差

4.1项目的市场定位上经常出现的偏差

(1)项目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在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过程中,过于强调项目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只简单地模仿,脱离了项目地块的条件和区域环境、市场环境,虽可一时吸引市场眼球,但对市场认同和销售并无多大促进。(2)市场定位脱离现实基础,热衷于概念式定位。项目并无具体的实质性内容和标准,只是依靠媒体的炒作和渲染,让人感觉过于虚幻,不知产品为何物。(3)对项目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不明确、不准确。由于市场调查不细和掌握资料不全面,对项目的开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估计过高,对目标客户群只简单地定位为某一群体,而忽略了潜在消费者,造成市场销售面的狭窄。(4)目标市场需求判断错误,对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分析预测发生偏差,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4.2在营销策略和广告方面上经常出现的偏差

(1)营销方式单一,属被动式销售。专业售楼人员虽多,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售楼处等客上门。(2)广告虽铺天盖地,但炒作味道太浓,空话连篇,都是在克隆其他项目的概念,并未突出本项目亮点和卖点。(3)空洞的广告内容和虚无的承诺与项目的实际形象不相符,破坏了企业信誉,从而产生了矛盾和纠纷。(4)营销管理手段落后,考核办法不严格。较高的底薪和提成佣金、安稳舒适的工作养成了业务员的惰性。

5结束语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理性,对房地产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十分注重项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许多企业甚至为此投入巨大资金,但还是有许多失败的项目。这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房地产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认识不足,流于形式。在市场定位时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论证,也未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未结合项目所处的地域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等,只凭简单的资料和一厢情愿的想象来定位市场;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是跟风炒作,一味的卖概念、卖题材,太过于相信广告攻势的功能,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是在卖房子还是卖什么。因此项目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市场营销方面,营销方式要求变、求新,只有创新才能有特色,也才会有吸引力;广告宣传要以诚信为基础,传递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楼盘信息以吸引消费者,以宣传为辅,让楼盘自身说话,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要重视老客户,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做好客户的售后服务工作。

在我国,房地产业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规范的阶段,影响和制约因素还很多,成功或失败,也许有偶然的因素。但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相信,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最后的成功者一定是属于那些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的现代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郭国庆主编:《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姚立新著:《房地产市场营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田金信:《房地产经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4]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中国城市经济出版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