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7:54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1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征信行业管理,尽快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在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基础上,需要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要鼓励更多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征信体系。要创新小额信贷征信产品,完善农村征信体系。要建立符合申请小额贷款的客户资料库,标准由金融机构设定,村委会初步审查,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最终审核,依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建立客户资料库,完成对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小额信贷机构要开发出适合农户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和软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准则,切实辅助信贷员的决策。针对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农业风险大,政府应鼓励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以补充正式征信的不足。

二、优化小额信贷评级,建立农户信用等级档案

农户信用评级现阶段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信用评定小组可借用商业银行放贷审查的“5C”原则,结合农户小额信贷特征进行量化信用评级:(1)品格(Character)。强调农户家庭成员的为人、信誉、道德、作风等,可从农户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处获取信息进行相应评定。(2)能力(Capacity)。评定农户受教育程度、才能,包括种植技能、养殖技能及特殊技能等。(3)资本(Capital)。通过村委会成员等搜集农户现有及预期收入、支出情况。(4)担保品(Collateral)。可在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核定“国家担保”情况,包括国家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协助坏账剥离等,考虑这些优惠政策的强度及落实状况。(5)经营环境(Condi-tion)。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销等影响农户收入的经济环境因素。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机构的信用数据库,研究适合中国数据的小额信贷信用评分模型。根据量化指标建立农户详细信用档案,确定不同信用等级,核定不同的贷款额度及利率,实行差别管理制度。

三、推行联保贷款制度,实施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广泛推行五户联保、强制储蓄、技术服务制度。小额信贷联保制度可通过熟人社会相互监督以消除风险。农户每5人自愿组成小组,对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小组内部民主管理,共同承担贷款风险,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连带责任压力下,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还款,如其中有人发生不良贷款行为,将会影响全组的贷款信誉。小组成员进行定期或日常交流,减少项目选择不当而导致的风险;几个小组组成一个农户中心,农户中心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并定期开会分期收款。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都实行强制储蓄政策,强制储蓄包括小组基金和用户储蓄两部分。若小组内有人拖欠,则可以用小组基金冲抵。强制储蓄指每次还款时贷户都要被强制存入小数额存款。实行每周还款时,这个数额大约是贷款总额的千分之一。还可实行双贷款制,即一个人只要有足够高的信用记录就可推荐给两个以上的机构贷款,信用度越高,贷款额越大,由于信用受到更多机构监督,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潜在风险更易被发现。

四、加强信用风险监督,建立信贷信用监测系统

建立小额信贷信用监测系统,通常应包括账目系统、信贷和储蓄监控系统、客户影响跟踪系统。(1)账目系统可从财务分析报告中获取关键金融指标,监控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状况。通常采用必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包括小额贷款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收益、杠杆率和资本充足度等基本指标。在衡量小额贷款资产质量时,使用贷款偿还率、贷款资产质量指标、贷款损失指标等以提供不同信息。(2)信贷与储蓄监测系统包括小额贷款跟踪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包括借贷模式类型、计算利息和费用的方法、贷款支付的频率和组合、贷款拖欠状况、客户结构、储蓄交易等信息。定期为管理人员、投资者、小额贷款户外职员、审计人员、顾客等做出跟踪信息分析报告和灵活的分析报表,以评估小额信贷机构的需求信息、供给状况和机构运行状况。(3)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可根据小额信贷机构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做出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分析报告,对小额信贷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和反馈。

五、健全农村征信法规,完善信用奖励惩罚机制

应尽快参照国外相关经验,出台有关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解除农户的顾虑,保护农户的征信权益。同时,执法机关要配合金融机构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使其失信成本大于收益。除了要加强贷款跟踪管理,督促农户主动归还到期贷款本息之外,政府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运用利益杠杆调动金融机构及基层政府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对收贷收息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者给予处罚。推行信用积分贷款,即通过收集、整理涉及农户信用的有关款额度的决定性参考依据。在农户信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则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列为贵宾客户等使农户得到一定的优惠。通过信用积分的激励与惩治作用影响,贷后管理与本息的收回也将因农户的主动归还而大大降低管理的工作量,并可不断提高贷款质量,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最终达到防范信用风险的效果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淑花.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今日南国,2009(5)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引言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对其业务进行担保过程中,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小企业所面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历史不长,担保机构对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所面临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风险

中小企业在设立之初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是规模小造成的盈利能力受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政府出资建立,资金来源主要是从政府下拨,造成资本金周转不足,发展规模受限。二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历史不长,能够吸收的经验大多来自国外,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本国国情的运作机制,造成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范等行为。三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作为一个刚起步的行业,高级人才还相对缺乏也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设立之初所面临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

由一方掌握过多信息而另一方无法获得或验证该信息称为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于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风险,银行信贷部分在贷款前没有动力去调查企业的经营和信誉情况而造成了选择贷款企业上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存在。

(三)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政府对中小企业财力上的政策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稳定性是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来源。此外,政府的不适当干预也可能导致风险的加大。

(四)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风险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起步较晚,自身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导致监管部门可能出现监管不力、不规范等情况,这种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带来了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认清存在着哪些问题有助于采取措施更好的控制风险的发生。

(一)法律规范尚不明确

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相关法律只有《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而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尚未出台。同时,担保机构风险保证金的提取比例仍无明确规定,《担保法》中的部分内容与信用担保实际有冲突和不适应的地方,这些都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长远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既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没有对风险识别和评估行程完整的风险预警机制。在防线预防机制方面,更是存在体制定位不清、风险文化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组织框架交叠冗杂等问题。

(三)风险化解机制尚需完善

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是构成风险化解机制的三个部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转移机制上,并没有有效建立起转移担保风险的工作,而在风险分散机制上,由于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造成了信用风险的高度集中。对于风险化解方面,我国各级政府的基金补偿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无力提取充足的风险准备金。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或扩大。

(一)加强信用担保的内部控制策略

第一,要提升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开展全社会系统内的信用建设,提供全民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品牌;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规范经济主体信用行为;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建立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

第二,强化自身的经营管理。注重市场分析和研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保证公司资金偿债能力,定期分析公司各类报表。此外,还应培养改行业的高精尖人才,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第三,实施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将资信评估、担保审核、合同签订、保后跟踪、代偿后处理及项目后评价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风险管理全过程。

第四,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核制度。对担保部门进行稽查审核,定期或不定期对担保部门的各类财务情况进行了解。

(二)加强信用担保的外部防范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关于信用担保的担保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法律中要明确行业准入标准、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等。

第二,项目风险评价管理与预警系统的设立。建立一套风险评价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的帮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客观地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进行评估审核。

第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化风险分担与分散制度。担保机构的设立分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同分担等原则,帮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会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与控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3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形式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信用卡业务包括客户发卡,商户收单,信用卡分期业务(商户分期,账单分期,汽车分期,家装分期等),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就是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额度的过程中,因经济状况的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逾期还款或违约的风险,此外还有蓄意透支、违约产生逾期的道德信用风险也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

二、目前,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改善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仍然是处于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的观念。欧洲银行的信用卡管理措施可以为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欧洲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主要有:只能对风险进行管理,不能回避风险;回报和风险是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必须要始终贯穿在业务进行的整个阶段;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与经济市场的拓展和营销进行紧密地结合;同一笔信用卡的办理业务至少要有两个人进行关注和管理;对信用卡用户要使用严格的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审批流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效地区分信用卡风险;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标准;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合格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机制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商业银行要建立有自己独特风格、符合自我特点的风险文化;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商业银行也积极吸取其他银行错误做法的教训,并对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目前,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合格的信用卡业务的相关管理制度,防范制度风险的出现

由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在不断地发展,各种风险因素和现象也就随之而来。根据目前在信用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来说,为了减少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出现,有必要定期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信用卡有关的利益者的纠纷。同时,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有助于对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进行规范。另外,对信用卡业务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助于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2、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对违规的管理方法进行明确的惩罚

银行对信用卡的业务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前提。通过对信用卡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信用卡业务的客户准入(确保真实性)、征信调查、授信和催收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做到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违规行为建立明确的处理措施,从而杜绝操作方面存在的风险。

3、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信通卡业务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征信制度不健全。虽然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完善个人的信息资料库,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信用资料的数量非常庞大、范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还不能跨行对证券、保险的信息记录进行查询,也不能对个人的纳税记录和犯罪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从而很难准确而全面地对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

3.1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并且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时能在全国商业银行的范围之内对信用卡业务用户的居住信息、职业信息和银行的贷款信息进行查询,在信息的获取和录入方面人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所以,应该增加对个人的证券、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信用记录,以便于及时对个人信息进行获取和记录,有助于银行对信用卡的申请者进行及时、全面而准确的信用方面的评价,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信用卡的欺诈风险进行防范。

3.2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在国外,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已经采取了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信用卡的风险进行规避。这有助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经验的借鉴,从而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措施,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系统。当然,大部分银行已经运用了数据监测系统,来判断分析和避免信用卡风险,还必须借助大数据理念和网络平台进行完善。

4、扩大信用卡的宣传力度,向信用卡用户普及银行和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做好特约商户的培训

在银行所遭受的信用卡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当中,一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用卡的持卡人对使用信用卡的规定和知识的了解不够,形成的非恶意违约;二是商业银行对于商户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三是部分恶意透资人员不懂法,因为信用卡恶意透资可直接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失误,有必要向信用卡的使用者讲授信用卡的使用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并且积极引导信用卡持有者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并且也要加强特约商户的培训,从而从源头上杜绝欺诈方面的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更需要各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合规经营的建设,不断完善信用卡业务办理流程的风险控制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有助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降低。(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株洲市分行)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4

关键词:城商行;信用风险理念;传导

信用理念和信用文化反映了一家银行的使命、目标和信贷策略,目前城商行正在从传统的以市场占有率、贷款增长率及贷款总量为重点,以产品导向为特征的信用文化向以价值创造为特征的价值银行文化转变。如何将城商行的信用理念和战略目标有效反映在城商行的授信流程、规章制度上,传导到每个经营层和员工,是城商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信用风险理念传导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的步伐加快,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当金融机构持有的借款人、债务人或交易对象的风险敞口超过一定水平且集中度过高时,造成的损失会远远超过其拥有的资本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一个金融机构的制定再好的信用理念和信用文化,不能有效的传导,会产生信贷发放和信用理念存在差异,导致战略发生偏移。信用风险理念的有效传导在城商行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信用风险理念传导的对策与建议

(一)细化授信政策授信政策是定义信贷流程和构建信用文化的基础,有效的信用理念传导首先应制定明确的授信政策。城商行每年应下发的信贷政策指引,明确了城商行各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领域和区域的信贷政策,是信用理念和战略目标的传导的基础环节。除了信贷政策的指引外,城商行还应对授信政策进行细化,应明确城商行为经营目标的实现所期望的资产结构及各区域的市场比率。制定年度的资产规模增长率、各行业贷款增长率、资产质量目标及收益率。

(二)明确信用风险策略1.完善评级系统强化信用风险计量信用风险的有效计量是城商行授信客户选择的前提,是实行差别化贷款定价的关键性因素,是信用风险把控能力测算的关键性指标,是风险偏好设置、传导、考核、反馈的重要依据。目前,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二维的风险评级系统,(注:对授信主体及债项(融资工具)的评级。)在对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从而限制所能承受的信用风险敞口,确保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现代授信体系中,各商业银行越来越依赖于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精度将影响城商行信贷资产的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政策传导、战略目标的实现。城商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急需改进及完善,在现有内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一是从主体信用分析基础上向增加债项分析;二是在简单的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信用风险计量及风险排序功能;三是在指导贷款发放和信贷流程的框架外增加监控贷款组合集中度是否超限,四是增加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和管理报告等功能。2.制订信用风险组合策略信用风险管理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信贷资产质量与信贷资产组合比例设置之间的平衡。据城商行的经营目标、信用风险偏好,结合专业机构对各行业RaRoC价值的分析,城商行应重塑信贷资产组合策略。力求与城商行期待目标一致。一是对行业进行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限制行业最高信贷资产风险敞口规模,细化二级行业额度,及时公开年度行业到期金额及可新增额度,引导经营层主动向营销退出,规避行业及单体集中度风险。2020年城商行进行授信评审体系重塑,其中重要一项内容是设立行业审批中心,强化行业研究深度,提高审批精度,为行业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对区域进行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限制区域最高信贷资产风险敞口规模。总行可根据授信执行情况、分支机构存贷比例、收益率完成情况、资产质量情况可进行动态调整,规避区域贷款集中风险。三是对风险计量结果进行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根据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动态调整城商行客户群体。3.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根据城商行实时公开的行业信用风险敞口额度,引导经营机构向存在缺口的行业营销,在同时间段,向收益率高、信用风险低、资本占用少的客户优先配置城商行信贷资源。无行业信用风险敞口后,可排序等待,与存量续做客户比较,替换存量收益率低的行业贷款。4.从息差定价向交易定价转变当前,贷款利率一般采取“LpR利率加减点”的定价方式,政策执行中经营机构行以城商行指定的最低贷款利率为限,对不同区域、行业、贷款品种、担保方式贷款,不能做到科学定价,不能有效做到贷款利率差异化管理,市场议价能力较弱。同时,客户综合收益管理往往以强制要求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1)建立科学定价体系。要通过对授信产品和业务板块采用统一的信用评级(风险计量)系统进行参考,尽可能规避信贷人员主观的判断。设定行业贷款最低利率,利率定价时应充分考虑借款人规模、所在行业以及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情况,可参考风险计量(信用评级)系统。存量贷款同时参照贷款综合收益情况,作出贷款最后的定价。

(2)建立动态利率审批及调整。根据对城商行的综合贡献度及风险程度变化,实行动态的利率调整,对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审批时,实行区间利率(5%~9%),明确利率可降低的情形,以便客户直观了解城商行相关利率政策,正向引导客户主动向城商行提高贡献度和主动降低贷款风险。其一,客户第一年经测算贷款利率为9%,如客户在城商行周转流动资金账户日均余额达到一定金额,第二年可降低相应利率水平。引导客户主动将日常资金向城商行归集,规范经营,从而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综合收益率。其二,在客户对城商行综合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客户也可通过主动提升担保价值,对利率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担保商铺抵押率为70%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为9%,客户可随时新增抵押物,如抵押物对该笔授信的风险水平可有效降低,利率可在下一调整日时调整至相对应的利率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水平。5.加强存量授信业务管理优化存量贷款结构,保障资本配置精细化管理,做好贷款的“进、退、清、转、核”,才能增强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城商行对存量贷款管理并无较好方法,大部分为被动的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到期续做,未能根据行内风险偏好进行主动有效的资源配置、进行贷款结构的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对全行的存量贷款进行分类、排序管理,可按行业等进行分类,根据信用风险分值情况(可参考风险计量系统),资本占用情况、综合收益情况等进行整体排序,对信用风险评定较高的,资本占用较大、综合收益低的贷款,可采取提高收益、退出、压缩额度、增加抵押物降低风险等策略,从而提高存量贷款质量。二是加大“退、清、转、核”力度。在传统的保全退出基础上,要对不能实现预设收益率水平,且信贷关系也是无利可图的客进行主动退出,同时通过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等现代化手段,加快不符城商行战略目标贷款退出。对无法退出的客户,要加强保全处置力度,只有加大保全力度,才能有效保障城商行贷款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落地。另外,可适时建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转让城商行被动持有股权,降低城商行风险资产占用。6.强化信贷政策执行管控信用理念和风险策略的传导是“自上而下”的,而业务的发起是“自下而上”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下,经营层为完成业绩,容易放松政策标准,选择性上报授信资料,利用其他渠道进行内部沟通,人为调整系统参数。城商行目前授信业务审批权主要是分级授权,在权限内审批。目前城商行信用风险审批及利率定价审批基本无科技支撑,主要依靠有权人按照授权范围进行信用风险把控。特别是分支机构评审人员的人事关系在经营层面,易受到经营层影响,因此强化信贷政策执行监督,是保障城商行信用风险策略能够有效落地执行的有力措施。一是在经营层面设立授信评审部(总行2020年已实施),授信评审部经理由总行选派,人事关系由总行管理,总、分行对其进行双重考核。绩效可与当地业绩按一定比例挂钩,按期限进行轮岗调整,从而保障信用风险策略执行偏离度不发生偏差。二是加强事后信用风险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及审计,条线检查重点针对产品政策、规章执行、业务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门重点针对经营层面遵守信用准则、操作程序和城商行信用政策的执行等方面进行审计。

三、信用风险策略的验证及修订

(一)信用风险策略的验证信用风险策略是否有效,要通过对不同的信用周期中收益情况和组合资产的信用质量与城商行战略目标经营目保持一致性进行验证。如基本吻合,表明信用风险策略是有效的;相反,信贷组合的收益情况不稳定,信用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就要查找原因,可能存在信用政策执行时没有明确必须执行的流程和程序,贷后管理没有执行统一标准,客户经理受业绩驱使,降低信用质量。

(二)信用风险策略修订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城商行经营目标及战略目标发生调整,获得的市场客户群体发生变化时,城商行信用风险政策及产品要快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应对市场竞争,完成经营目标。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5

【关键词】信托风险管理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的重视,并且随着发展,企业管理中也已开始广泛应用。风险管理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与企业面临的日益增加的风险分不开的。

风险管理的起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通货膨胀加剧,经济衰竭,因此德国的经济学界提出了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因此我们通常将德国看作是风险管理的起源地。其二,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促使管理者注意采取某种措施来控制风险,以减少风险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后来,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管理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信托公司在我国已走过了30年历程,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是伴随金融业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为巴塞尔委员会监管协议的出台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对西方的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风险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金融行业开始重视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则适时的反映了这种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整合,多元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信托业也在经历着变化,盈利模式也在趋向多元化,盈利的波动性也变得更大,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信托公司承担风险的含义已迥然不同。愈演愈烈的竞争、多元化经营、新产品以及新开发的地区市场都表明,风险的范围和特征正在经历剧烈变化。不仅风险参数增加了,风险参数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风险迫使信托公司在综合且透明的框架下,采用新技术来管理风险,测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从而对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是目前风险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它是一种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我们平时见到的公司风险管理(CorporateRiskmanagement)或整体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比如,一个保险公司可能会面对由需求变化、利率变化、资产价格变化等带来的种种不同风险,最终对公司产生影响的不是某一种风险,而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公司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基于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和证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整个机构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eRm要求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各种风险所涉及的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利率、汇率、股票、期权等)以及承担具体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风险管理。

第二类是基于风险决策因素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Rm。tRm(totalRiskmanagement)是从风险决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从系统决策的角度出发,引入风险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这三个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价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谋求三要素(3p’S)的最优均衡。价格用来确定风险防范所需支付的成本,概率用来估计风险(含衍生交易本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偏好则用来确定决策者愿意承受风险的程度和信心。目前tRm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建立如此庞大而复杂的tRm系统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对tRm理论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所讲的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eRm。

信托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管理流程、报告机制和风险关键点控制四个部分。

一、风险管理组织职能

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是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对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负最终领导责任。具体为:确定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审批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集团公司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审批集团公司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审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审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机制;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督导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办理出资人要求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为领导、指导和监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对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人员构成如下:董事长、总经理、总法律顾问、总会计师、1-2名独立董事、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主管风险管理的副总经理、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审计部负责人、1-2名外部顾问委员(如政策专家和风险管理专家)。风险管理文员会的议事规则一般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日常会议,由委员会主席召集,每季度一次;专项会议,遇有突发重大事项需要决策时,由成员提议召开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审议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并提交董事会;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报董事会审批;审议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报董事会审批;审议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年度审计报告;组织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实董事会决定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事项。

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强化风险集中分析和协作管理。根据风险集中管理的原则,在总部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职能,负责风险的集中分析和跨部门风险的协调管理。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为:拟订提出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建设建议方案;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发并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及其解决方案;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负责组织协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有关全面风险管理会议的组织、会议纪要的整理和议决事项的督促落实;办理全面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二、风险管理流程

1.风险评估流程

为开展风险评估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机制;辨识出当期重大风险。其中主要控制点为:风险事件描述标准统一,结合动因影响以及主责部门等信息;风险评估的标准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风险评估的范围和答卷人的权重设置。

2.风险策略的制定及实施流程

通过制定下年度的风险管理策略,形成公司下一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总体原则和指导方针;通过对上一年度风险监控情况、评估结果,提出下一年度风险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建议,实现策略制定到实时监控的有效循环。主要控制点为:风险策略的制定特别是公司风险偏好和承受度的制定,需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为原则,结合企业现实情况多次论证确认;重大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应部门结合动因的产生的多个层面考虑;各部门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策略的落实。

3.风险监控流程

建立对公司重大风险持续监控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新的风险,明确风险监控责任;建立体系化的风险跟踪和应对机制;根据及时的风险报告机制,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掌握公司风险特征,为决策提供参考。主要控制点:日常工作中对重大风险监控预警的重视,对监控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参与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对审定后的风险解决方案的落实,做到实时监控。

4.重大风险事件应对流程

规范落实公司中风险事件的报告机制和应对处理活动的要求;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承受范围以内;及时总结经验,提升公司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主要控制点:风险管理部能够正确评价重大风险的影响,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应对建议;由风险管理部监督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公司全力执行重大风险的应对措施,并上报应对的效果;风险管理部对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公司重大风险的应对情况进行评价,并组织制定该类重大风险应急预案。

三、报告机制

风险管理报告主要包括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两种,其中:定期报告主要包括:部门月度/季度风险报告、公司季度风险报告、公司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公司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同时公司针对突发重大事件,会有不定期的专项重大风险报告。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辨识出的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管理部,同时进入公司风险库,风险管理部将为每个投资项目在信息系统中建立自身的风险事件信息库。所属企业需要在报送部门季度风险管理时,对现有投资项目的风险重新进行回顾,如发生变化要及时反映在部门季度风险报告中,风险管理部将根据。

四、风险关键点控制

信托投资公司的重要管理活动分为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和安全,根据分类,分别制订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方案,从而覆盖风险评估中的重大风险――现金流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人才保障风险。

1.现金流风险

因为现金流是投资与财务活动风险管理策略的关键度量指标,所以可以用现金流风险的风险偏好和承受度用来代表投资和财务活动的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计划财务部按照月度频率监控现金流风险的度量指标,投资管理部作为辅助部门配合,向风险管理部提交部门风险报告中包含此项指标监控内容。

2.投资项目风险管理

根据投资活动的过程,将投资管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投资规划、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管理和投资退出。

3.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目标:通过计划预算的改进,对现金流风险进行事前控制,针对影响现金流的关键风险,提前制订应对计划。

4.人才保障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策略

一、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内容。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包括市场信息的获取风险、项目投标风险、合同洽谈与签订风险三个内容。市场信息获取是正确投标决策的基础,在项目招标准备阶段,信息收集不全面、深化设计深度不到位会导致技术风险。投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外部环境风险、投标决策风险、承包商自身风险以及业主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由于市场环境不规范,施工合同比较复杂,业主在合同中将项目风险过多的转嫁给承包商,增加承包商的风险。

(二)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1)市场信息获取风险。首先加强项目信息的跟踪与筛选,从中筛选信息,减少投标的盲目性,规避错误信息风险;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实力与技术水平,注意对业主单位考察;再次重视市场调查和工程项目现场考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降低风险。(2)投标过程风险。在投标阶段风险主要是控制投标报价风险,提高造价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选择合理的投标策略,以此增强投标竞争力;承包商自身风险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和企业信誉控制;针对业主带来的风险承包商应注意业主资信考察,控制工程垫资等行为。(3)合同洽谈与签订阶段风险。合同签约准备时检查工程的合法性,业主资信情况;合同洽谈过程中注意防范风险,准确计算合同价,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不公平条款,完善企业自身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合同风险。

二、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

(1)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内容。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包括项目策划风险和项目施工前期准备风险两部分。项目策划是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其风险存在于项目策划的各环节中。施工前期准备是为施工建立技术和资源条件,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等工作。(2)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细致彻底地合同交底,对合同中主要核心条款进行讲解与讨论;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信息与现场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重点、关键工程考虑资源配置。

三、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内容。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一种为包括进度、安全、质量和技术等生产过程类风险,另一种为包括成本、资金、物资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类风险。

(二)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1)生产过程类风险。为保证工程进度,工程实施工程中应编制科学有效的进度计划,实时监测施工进度,依据合同中规定施工进度和进度责任进行进度考核;安全风险存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应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以及安全文化建设;质量风险控制从质量影响因素入手,加强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控制;技术风险贯穿项目周期始终,降低技术风险应在施工前细致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工作。(2)生产要素类风险。运用成本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成本风险控制,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进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资金的预算与计划管理,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科学合理的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首先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加内部控制,注重采购过程控制与管理;合理配置设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四、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

(1)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内容。项目竣工阶段风险主要包括竣工验收风险和竣工结算风险,主要体现于验收人员失责和技术资料内容不全不真实;结算周期较长,结算价款计算错误等风险。(2)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前编制竣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准备完整的验收技术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验收合格后做好工程的收尾和交接工作;提高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仔细分析,全面计算,避免出现漏项,保证工程价款计算的正确性。结论: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分析,剖析项目形成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内容,并针对各阶段不同的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亦期望对施工企业在项目风险管理上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作者:张于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7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别风险分析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概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初探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郭婷婷,尚金峰.中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与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11(8):1218

[3]陆岷峰,张惠.加强中国商业银行信J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10,5(12):3540

[4]陆岷峰,潘晓惠.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与管理,2011(6):8690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8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策略

1.防范经营风险回避的策略。商业银行回避策略是对容易发生的风险采取避开的措施和方法,商业银行风险巨大,化解困难,极易导致在亏损,应采用风险防范策略。

1.1采取避重就轻的投资选择策略。它在一些投资中运用较为广泛。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中,选择风险小的项目,防止风险太大的投资。

1.2收硬付轻和借软贷硬的币种选择策略。对就要收入或构成债权的项目选用汇价稳定的“硬”货币,对要支付或构成债务的项目选用汇价明显趋跌的“软”货币。但选币策略运用的条件是对汇率的准确预测。若预测失误或受各种因素影响就会出现与预测相反结果,银行就会蒙受更大损失。

1.3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债务交换策略。两个及多个债务人在业务经营中,依据各自优势,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互相交换所需支付债务本息的币种或利率种类水准,可达到取长补短的避险目的。债务互换业务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1.4资产结构短期化策略。它的功效在于通过资产的短期化防范因资产期限过长而给银行带来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和流动性等风险,短期化资产结构的益处是可增强流动性来应付信用风险,还能利用利率敏感性调整资产负债或利率定价来处理市场风险。

2.防范经营风险的分散化策略。对于无力防范而一定承担的风险采取分散策略,通过实现资产结构的多样化,选择多种多样的、相关程度较小的资产进行搭配,使风险资产的风险向低风险资产扩散,降低资产组合中的风险度,确保资金的安全、流动和盈利。分散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数量分散化策略。不把大额资金贷给一个企业,将单项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能防范大额资产风险出现时给银行造成的巨额损失。

2.2行业投向分散化策略。防止发生把信贷资产过于集中投向于某一行业,使此行业风险集中。

2.3地区投向分散化策略。不同地区有各异的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信贷资产在地区投向的分散化能发挥地区经济优势、使银行风险相互抵消。

2.4客户对象分散化策略。银行资产占用在不同的借款企业,要防止发生大额借款客户投资形成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冲击。

2.5资产占用方式的分散化策略。按银行资金状况和授信对象的状况,要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和投资方法,如信用放款、质押放款、抵押放款、担保放款、银团放款、联合放款、票据贴现等。

2.6使资产分散化。银行要拥有不同期限的资产、不同利率水平的资产、不同政府管理的资产等,分散策略的实施要以银行规模经营为条件,将总量大规模和个量小规模统一起来。

3.防范经营风险的转嫁策略。采取风险分散策略后,如果还有较大的风险存在,商业银行就要利用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把风险转移到对方或其他机构去,一般的转嫁风险方法有:(1)通过贷款的浮动利率政策和抵押放款方式把风险转嫁给借款人;(2)采用担保方式把风险转嫁给担保人;(3)通过资产的出售与转让,把风险转嫁给接受资产的机构;(4)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转嫁汇率风险;(5)通过调整合同契约条件;(6)通过外汇买卖中的多头交易将风险外汇转嫁给交易对方。

4.防范经营风险的消缩策略。如果风险的转嫁不奏效,商业银行就要在本身经营中消除或缩小风险,其主要交易手段有:

4.1套头交易策略。在期货市场上买进与现货市场数量相等而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特定时间卖出(买进)期货合约补偿由于现货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实际价格风险。

4.2掉期转移策略。在进行某项业务时,要在期限、证券种类、发行地点或交易对象某一方面,做一笔方向相反的业务,通过逆向式策略以缩小潜在风险。

4.3期货交易策略。这是在达到成交合约并按利率或汇率指定以后某个时间结算的方式,无论利率、汇率变动出现什么样的风险和收益,交易双方都不承受,一方消除了风险,而另一方会失去收益。

5.防范经营风险的补偿策略。商业银行无论如何降低风险程度,而风险损失是不能回避的。对于未来和既有风险损失,应采取补偿策略消除风险损失。这种补偿具体应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把风险报酬打入价格。就是在一般投资报酬率和货币贬值率因素以外,加进风险报酬因素,这种加价如果成交,风险损失管理形成也不必担心,因已预先进行了补偿。采取预备性的补偿措施。这主要是订立抵押条款和担保条款。在遇到风险损失时,通过对抵押品或担保品的处置进行补偿。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各种不同的经营风险,因此,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科学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种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按不同风险对其经营目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影响,对负债资产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采取一定比例的管理监控,争取最大收益的方法。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在市场经济许可的限度内取得稳定、高效发展,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追求最大盈利。

2.信用评枯分析。信用评估分析是商业银行为避免贷款风险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度进行评估分析,为控制贷款风险,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量化管理的预防性的事前控制方法。其资产主要是对企业发放的贷款,贷款风险构成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体,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的管理非常重要。信用评估分析是为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性的事前控制措施。为减少贷款损失,降低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对贷款对象进行认真的分类、筛选,确保贷款投向、投量的准确。贷款发放出后,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周转状况,直接关系到贷款能不能正常归还。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估分析,对贷款对象进行分类,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贷款方针,这增强贷款管理的科学性,可降低贷款风险程度,提高贷款经营效益。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9

关键词:战略风险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

引言

战略决策是关于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所作的选择,战略决策的结果创制出一种资源配置模式,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战略决策失误常伴随着重大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战略决策风险常常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战略决策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在加大。本文对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探索战略决策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企业规避战略决策风险提供指导。

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

战略决策通常是在部分无知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未来是不可确知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商业企业的规划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的,不同的预期有不同的置信度;而且预期本质上也就是对某一特定行为或一系列行为未来各种可能结果的估计”(彭罗斯,2007)。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是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对组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主观估计,这种预期和未来情况的吻合程度直接影响战略决策的质量。决策者决策质量如何,取决于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决策者所占有的信息量、决策者认知模式以及组织因素。战略决策风险来源于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与未来实际情况的偏离。本文拟从战略环境、战略信息、战略领导者的认知模式以及组织因素四个方面,阐述战略决策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决策风险

通常企业战略决策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大量互动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戴维·斯诺顿、玛丽·布恩,2007)。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是非线性的,而且每个要素的细微变化可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共同演进,并随环境变化而演变,且具有不可逆转性。尽管回过头看,一个复杂的系统似乎是有序的、可以预测的,但历史经验不能给人以先见之明,因为外部条件和系统在不断变化,这意味着未来无法完全确知。

战略环境的复杂、动态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决策的模糊性,降低了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增加了决策风险。不确定性程度不同对战略决策产生的影响不同。休·考特尼(HughCourtney)、简·柯克兰(JaneKirkland)和帕特里克·维格里(patrickViguerie)根据不确定性程度将不确定性划分四个等级,即足够明朗的前景、多种可能的前景、一定范围内的前景、完全模糊的前景。

尽管从本质上讲,任何商业环境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前景足够明朗,环境基本可以预测的情境下,管理者还是能将预测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为企业指明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即第一级的剩余不确定性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战略决策相对风险较小;在未来可能出现多种结果或多种不同情境下,虽然分析研究可能有助于判断各种结果的出现概率,但无法确定最终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增加,战略决策风险增大。通常出现在法规或立法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或公司战略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在未来的可能结果会落在某个范围之内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相对模糊,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增大。对于新兴行业内的或进入新的地域市场的公司而言,通常会面临第三级不确定性;在各方面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根本无法预测的环境时,在这种情况下的战略决策风险非常大,但这种情景很少出现,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向其它等级的不确定性转化。

(二)战略信息与战略决策风险

风险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是信息和知识的缺失(黄津孚,2010)。在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机遇收益(或净收益概率)和风险损失(或净损失概率)的数值主要取决于信息占有率和应对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占有率指实际掌握的信息与所需要的信息之比。企业决策和行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不确定性及抵抗未料事件的能力,如果不确定性减少了,遭受相应的风险损失的概率也必然减少。

如果企业抵抗未料事件的能力一定,那么风险损失的大小与信息占有率相关,即信息占有率高则风险损失较小,信息占有率低则风险损失较大。因此,战略决策风险的大小与战略决策信息占有率紧密相关。即便在第一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如果组织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也可能引起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决策失败。同样即便在动荡的环境中,如果组织对信息比较敏感,也会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质量。

战略决策所需信息的获取常常受企业自身资源的投入和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影响战略决策的有效性。

战略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为了占有更多的信息,降低决策的风险,通常要求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决策支撑系统。但现实中,企业常常存在信息保障差距,即企业所需信息与实际所获得的信息之间存在差距。信息保障差距的存在,无法为战略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影响决策的质量。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并以一种相当自然的方式形成对组织及其周围环境的看法(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2001)。组织文化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收集起过滤作用,不同的组织文化有不同的信息偏好,起不同的过滤作用,影响组织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

综上所述,战略信息受企业资源投入的不足、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战略信息的占有量和实际所需量存在差距,影响战略决策的质量,引起战略决策风险。

(三)战略领导者的认知模式与战略决策风险

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通常面对大量战略信息,需要对信息有一个吸收、加工处理和理解的过程,这种信息处理过程,依赖于决策者的认知。正确的战略决策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上,一个战略制定得完善与否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水平。认知的相对正确性一方面受外部环境与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决策者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产生各异的认知偏差阈限影响。

1.认知模式与战略决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个体认识新事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个体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只有把它们同大脑里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会理解它。通常人的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大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被称为图式。在心理学领域,图式的概念首先由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在其著作—《记忆:一项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到。图式是认知的基本单元,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用于表示对外部世界已经内化了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李林英、刘平青、孟凡臣,2005)。认知模式是长期建立起来的理解所处环境的思维。

这种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经过整理类化形成的认知模式,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基础,它通过影响决策者的信息敏感度、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和对信息的理解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人的认知功能是通过将外部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被激活的。战略决策者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认知模式起到信息过滤的作用。个体通过感官从外部接收信息,然后将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果接收的信息符合现有的知识框架,那么个体的认知功能就被激活,产生内部知觉期望,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寻信息。如果接收的信息不符合现有的认知模式,则信息将被忽视。因此,决策者的认知模式会对信息起到过滤作用,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同样的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产生决策差异。

经过认知模式筛选过的信息,需要进行加工处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三个动力分析系统:一是对环境输入的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即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需要或意向的认知加工;三是情境事件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之间进行比较(高玉荣、吕立才,2008)。因此,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存储在大脑中的内部知识,把内部知识外加到外部信息上,是用内部知识处理外部知识的整合过程。显然,信息加工处理过程需要认知模式的介入。由于在认知加工系统中,不同的人,其背景、生活经验、期望和需求不同,即使面对同一客体信息,其整合结果往往也不同。而信息加工的差异会导致人产生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行为。因此,其决策就会不同。

认知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由于认知模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而且其理解深度或层次,以及理解的角度和所赋予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决策存在差异。这种对环境理解的不同主要受认知模式对外界刺激的能动性影响。认知模式对外界刺激的能动性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形式。所谓同化(assimilation),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是主体利用原有的图式对外来信息过滤、加工、整理的过程;所谓顺应(accommodation),就是主体“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就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图式再不能同化新的信息,而必须经过调整建立新的图式的过程(贺颖,2003)。根据同化、顺应理论,决策者对环境的理解除了受外界信息输入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决策者调整和改变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

2.认知偏差与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客观信息的认知或理解是否正确。而认知的正确性不仅取决于外来信息是否全面和真实,还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客观信息,以及运用认知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信息的过滤、加工、整理过程是否正确,即同化是否成功。当外部信息与其知识结构产生很大差异之后,旧的知识结构不再能够有效地接纳、吸收新的信息,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重建,变旧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结构,即顺应。所以顺应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革新的作用。当决策者不能够成功同化或无法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时,即无法成功顺应时,则会出现认知偏差,即主体认识和处理各种信息,并由此诱发的行为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表现。认知偏差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从决策者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采取行动的整个认知链条中,认知偏差贯穿其中,并居中心地位(张谊浩、陈柳钦,2004)。认知偏差是战略决策风险的重要来源。

3.决策陷阱与战略决策风险。人的认知是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是过去知识、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决策者在做复杂决策时,就会不自觉地从记忆中调用这些知识,这种运作方式,被称为“经验法则”或例行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大多数经验法则并不可靠。学者们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在决策时大脑思维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其中一些缺陷属于感官错觉,有些表现为偏见,还有些干脆就是非理性的反常思维。这些陷阱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以致人们已经掉进了陷阱还不自知。这此陷阱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约翰·哈蒙德(John.S.Hammond)、拉尔夫·基尼(Ralph.L.Keeney)和霍华德·雷法(Howard.Raiffa)在《决策中的陷阱》中将已经得到充分论证,特别可能危害企业决策的心理陷阱归纳为锚定陷阱、维持现状陷阱、沉没成本陷阱、寻求有利证据的陷阱、表述方式陷阱、估计和预测陷阱。

(四)组织因素与战略决策风险

1.组织感知与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形成涉及环境条件与组织能力和资源的匹配。为了取得战略匹配,组织对环境的感知可能在管理者作出的战略选择上起到关键的作用。组织对环境的感知是影响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组织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过滤来体现对环境的感知的。

组织的未来可能性信息来自环境和历史。历史信息包括企业的业绩信息,如销售额、利润等;也包括对过去绩效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和力量,如市场结构、技术变革、竞争行为等;也可包括随时间推移,企业开发能力和行事能力的变化。历史信息可以依照两个关键维度进行综合:事件的预计性和它们与以前的经验不连续程度。这两个维度一起描述了过去环境的动荡性,如图2所示。用[a]H表示过去环境的动荡性,下标H表示动荡水平。除历史事件外,企业还可以观察环境未来变化的类型:过去事件和趋势相对重要的变化、新出现的事件和趋势、决定未来绩效可能性力量之间的新关系。用[a]t表示未来的动荡性,下标t表示环境未来动荡的可能水平。图2表示过去环境和未来环境在可预计上相当,但未来将更加动荡,许多新的事物将会发生。

企业获取的信息需要经过滤器过滤后才能进入决策流程。绩效预测是过去企业常采用的预测方法,它一般是根据过去的业绩进行趋势外推,因此绩效预测滤器过滤掉了大部分未来环境信息。

随着环境动荡程度加大,绩效预测滤器逐渐被环境预测滤器所取代,但环境预测并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观念,仍可能滤掉部分未来环境信息。

在环境预测后的信息经过绩效预测滤器过滤后,传到决策者,决策者根据自己对环境的察看,仍需被管理阶层的感知滤器所过滤。管理阶层对信息的过滤受自身的价值观和权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将经过环境预测滤器和绩效预测滤器过滤后的信息量设为m,经过管理阶层感知滤器所过滤的信息为K。如果m=K,则信息量保持;如果K>m,可能存在管理层认为预测太简单,需重新预测,则信息量需要增加;如果K

式中,e是某个绩效维度的管理绩效预期,p-t是向后看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p0是相信现在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pt是那些未来导向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从集体对过程的影响结果来看,在此情况下,α、β、γ是不同经理们的相对权力系数,经理们的权力最终影响组织预期的选择,从而影响组织对环境的感知。因此,组织对环境的感知除了受环境预测和绩效预测的影响外,还受经理们的价值观和权力大小影响,并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

组织固有的感知特点,对战略决策信息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如果组织感知到的环境信息不完全,可能引起战略决策风险。

2.群体思维与战略决策风险。半个多世纪以前,学术界就对“群体思维”(groupthink)下了定义,即人们会迫于群体压力达成共识。绝大多数战略决策是由群体共同作出的。显然,在考察思维认知偏差是否会对战略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时,群体背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心理学家简尼斯(irvinJanis)指出,许多群体表现出一种被称为群体思维的决策过程并且因此导致错误的战略决策。

群体思维指的是决策者群体在从事行动时没有质疑其主要假设(underlyingassumption)。群体通常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或一项核心政策。它会忽略或排除可能质疑政策的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事后(after-the-fact)的合理化论证。对使命和目标的承诺更多是基于感情而不是对“正确的”行动过程的客观评估,结果将导致错误的决策。这一现象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拥有完善的战略管理系统的公司仍然作出错误的决策。群体思维主导的群体往往急于显示内部的统一,这导致其成员不愿意提出不同意见、质疑或阻止不健康的思想。

结论

战略决策的实质是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与选择。战略决策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决策结果偏离于实际是引起战略决策风险的根源。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反映决策情境和决策的复杂程度,是外部环境因素。战略信息是降低决策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条件,战略信息受组织信息占有率、领导者的认知和心智模式以及组织感知过滤的影响,常常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或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引起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也受群体思维的影响而导致战略决策有效性降低。因此战略决策风险的规避应以提高信息占有率、改善领导者的认知与心智模式、组织感知和决策程序入手,同时应注意组织文化和管理层权力也是战略决策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安索夫.新公司战略[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戴维·斯诺顿,玛丽·布恩.领导者的情景决策[J].哈佛商业评论,2007,11

4.休·考特尼,简·柯克兰,帕特里克·维格里.不确定性下的战略选择[J].哈佛商业评论,2009,5

5.黄津孚.机遇及机遇管理—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0

6.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7.李林英,刘平青,孟凡臣.图式、心智模式及其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

8.高玉荣,吕立才.制造战略决策者的认知模式对制造战略决策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9.贺颖.情报用户知识结构的认知视角分析—布鲁克斯方程式的进一步探讨[J].情报杂志,2003(7)

10.张谊浩,陈柳钦.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篇10

摘要:任何一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市场以及内部的各种风险的考验,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对于化工品贸易企业而言,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存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需要企业将风险管理放在一个足够高的位置给以重视,通过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以促进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风险因素;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abstract:anytypeofenterpriseinthebusinessprocessinevitablywillbeaffectedbythetestofallkindsofrisk,frommarketandinternalinthecurrentmarketsituationforchemicaltradeenterprises,effectiveriskmanagementplaysanespeciallyimportantinthedevelopmentoftheenterprisesurvival,willneedto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hepositionofahighenoughtoseriously,bytheapplicationofscienceapproachtoriskmanagement,inord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enterpriseitself.

Keywords:riskfactors;Financialrisk;Strategicrisk;operationrisk;managementstrategy

近两年宏观经济状况持续未见明显好转,作为石油的下游附属产品的化工品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众观国内,新的产能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宗化工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产能明显过剩的状况,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化工品贸易企业的经营难度。因此,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生死存亡。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相应的管理策略进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1.战略风险分析

宏观环境风险:在宏观经济方面,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正处于繁荣时期,全球的经济活力正在减弱,预计未来三年全球经济有可能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而由经济下滑导致的市场需求持续降低,产品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将会直接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带来损失。在化工品行业环境方面,各种数据表明,目前石化行业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这将使得化工品贸易企业业务开展更加困难,可能导致经营规模的萎缩和客户的流失,甚至出现企业的连续亏损。

战略规划风险: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对于化工品贸易企业长期以来监控的重大风险之一为战略议题执行风险,战略议题是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如战略议题未能有效执行,将为企业运营带来不稳定性甚至出现损失。从短期看,会影响企业当年任务的完成,并为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造成阻碍;从中长期看,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发展方向偏离既定目标。

2.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流动性风险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部宏观经济化境恶化、金融风险加剧,以及库存积压、逾期坏账导致资金大量占用等因素导致整个经营链条的上下游资金紧张产生。

(1)大宗商品的市场行情变化较快,业务的资金付款计划经常会出现更改情况,资金安排的计划准确性及时效性仍有待继续提高。

(2)由于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欧美金融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应对举措的不断变化,国内为平衡通胀、房价快速增长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矛盾,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不断调整,国内外整体金融环境及走向的预测、分析及资金统筹运作的难度增加。

3.市场风险分析

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迟迟不见明显回暖,美国增长乏力,欧盟持续萎缩,日本则继续低迷,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同样不容乐观,全球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少,中国进出口形势严峻。纺织工业出口形势严峻,如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纺织行业实际出口数量负增长。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下游需求乏力、纺织行业出口低迷、厂家开工率低等都是造成化纤原料价格跌跌不休的重要诱因,市场普遍跌幅较大,塑料市场方面,整体行情低迷,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出口放缓、内需下降、库存高启、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等。进入2013年,形势较上年更为严峻,风险更为突出,业务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市场基本维持低谷小幅震荡,部分前期深幅下跌的散化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终端需求持续无力和外部利空环境,涨幅有限。

大型化工品贸易企业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多为大型终端客户或长约供应商,行业地位高,合作多年,经营稳定,资信无重大变化,因此,对于大型的化工品贸易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较强。

4.运营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化工品贸易企业多在传统贸易领域经营传统商品,经营难度高,市场风险大,其下游对广大终端客户的销售,主要依靠赊销,并且多为民营和中外合资企业,资信状况参差不齐,信用风险较高。同时,近两年大宗石化下游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但由于长约货源不断增加,行情剧烈下跌的情况下为维持长约必须持续采购,下游又面临买涨不买跌的不利局面,因此面临较大的存货市场风险。

5.法律风险分析

对于法律“风险”的定义为一定情况下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单指遭受损失的机会。

由于危机,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关系日益紧张,双方发生战争的风险增大,应加强对与日本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另外在伊朗、叙利亚等地区的政治风险也在增加。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新一届政府已经加强对进出口业务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在出口退税上,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增加了出口退税产品范围。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出口退税工作,不仅延长出口退税的期限,还精简出口退税程序,缩短税款退库周期,以加速企业资金运转。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发文,放开进出口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以此减小美元、欧元等外币汇率变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6.其他风险分析

机构整合风险:机构是企业经营的平台,其架构设置及运行效率对企业业务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以大宗化工品为营销核心的企业,近年在行业内出现了大量的企业重组工作,但整合风险不容忽视,其中包括管理提升、业务拆并、流程再造、人员配置等不确定性因素。以上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将影响到机构的运转效能和资源配置,并可能由此衍生出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完善等潜在风险。

(二)风险管理策略

1.信用风险

化工品贸易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主要为避免、控制和转移,在与授信客户(或供应商)发生交易之前,通过对该客户(或供应商)的资信调查,评估其资信状况是否可以正常开展或避免交易;如果发生了拖欠,应及时控制损失的扩大,停止继续交易,并积极采取措施自追拖欠货款;在无法追回的情况下,启动信用保险机制,将该风险转移至保险企业解决。企业除避免发生影响恶劣的重大风险事件外,在信用风险管控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例如:客户资信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风险保障措施主要依赖信用保险等。主要采取的管控措施:①事前加强对客户的全方位资信评估,向授信客户书面阐明企业授信管理政策等。②事中加强逾期监控和预警,落实对客户经营状况的动态跟踪,完善信用风险的全覆盖。③事后完善分析评价,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预见性和敏感度。

2.流动性风险

风险策略以预付和控制为主,即紧密围绕营销业务的核心资产-库存与应收而共同控制,对库存周转、应收账款周转等指标及时监控,并结合资金额度占用及资金收付款计划进行统筹管控。化工品贸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管控以财务部为主体,主要管控举措如下:

①加强主要KRi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存贷款情况和现金流量分析;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测算与分析;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情况;各个融资渠道及其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可能引起资产负债波动因素的变化趋势,如新增投资需求,大额到期债务偿还等;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的重大变化。

②强化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密切跟踪敞口库存、贷款额度、开证额度使用情况,对于符合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启动条件的,要即刻、坚决启动,并结合业务部经营模式、资产占用及后期分段资金、额度需求情况,提出相应的现金流控制和处理办法。

③密切关注和分析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周为单位,进行金融形势的变化分析及内部额度占用情况的通报,并根据国内外最新的金融政策、利率汇率变化、统计数据及机构分析,结合企业具体的业务结算方式、额度占用、融资渠道及成本,适时调整资金管控办法。

3.存货市场风险

鉴于存货市场风险属于重大风险,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主要采取控制、降低、规避等管理策略,逐步将敞口额度资源向核心商品和收益率较高的业务倾斜;逐步减少和停止对与企业战略贡献度低、无发展前景、风险程度高、收益率低的业务投入。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预算上限指标,通过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止损等措施规避、降低风险度;此外,部分经营品种采用套期保值工具降低、对冲市场风险。

4.战略议题执行风险

风险策略以控制为主:一方面加强市场风险分析,对业务操作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战略议题执行的监控,针对企业每年的战略议题,分解阶段目标,并制订战略议题执行情况评分体系,通过定期对战略议题执行情况评分,对业务操作起到提示作用,最大限度保证企业战略议题执行按照计划实施。

5.物流风险

货权风险管理策略以检查、控制为管理策略。对于在用且已经合作多年的仓库,月底对账,每年不少于4次实地盘点;对于新增加仓库采取限制存放数量,除月底对账外,定期对仓库进行盘点,不断强化对仓库收发货物的要求。此外,库容、罐容风险以防范为管理策略。

针对物流供应商使用风险,企业应通过建立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准入、年审、后评估机制加以防控,选择能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流服务的物流供应商,及时淘汰不符合规定的物流服务商,创制及修订规章制度涵盖货代、仓储和运输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货物出险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欧美主要经济体持续低迷,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仍未放松,传统出口、防止行业面临经营困难和资金周转的双重压力,化工品贸易企业需要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在保证业务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增加资金安全保证,避免企业出现重大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化工品贸易企业应立足于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长久发展,有效做好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促进企业经营稳定。

参考文献

[1]笠家祥.外贸风险应对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范芹.中小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3]阮德胜胥兴贵.试论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