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6:18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1

1全国医药工业分析

1.1总体分析

2006年国家出台了多项与医药行业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正是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医药市场。2006年医药制造业累计完成比2005年增长15.4%,其中原料药同比增长16.7%,制剂同比增长14.3%。虽然医药制造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71.3亿元,同比增加9.63%,但是其中化学制药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为7.81%,制剂工业利润增长率仅为2.34%,创历史最低。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药品价格一再下调的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化学制药行业亏损面达到25.4%,亏损总额进一步加大。受医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制剂企业受冲击尤其突出,制剂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42.2%。制剂工业实际上是真正体现制药工业水平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药品的行业,没有一定的利润支撑,难以进行持续的科研开发投入,过低的利润水平也增加了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隐患,这应当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2006年化学制药行业出货值累计实现35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其中,原料药出口297.8亿元,同比增长17.2%,制剂产品出口5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从2006年全年的出口情况看,原料药出口稳中有降,而制剂出口自8月份以来较快上升,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1.2原料药及制剂生产统计

原料药生产:原料药可分为24大类,按产量统计排列首位的是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药物(见表2)。若按同比增长率排序,前5位的大类是:皮肤科类、消毒防腐类、滋补营养类、诊断类及血液系统类,位居第13位后的大类同期比较均为负增长。

制剂生产:统计的制剂品种共分14种剂型,产量最高的是片剂,同期比较增长最大的是气雾剂(见表3)。但产量排在前6位的竟然有5种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不由得发人深省。

据统计,1998-2005年这7年间,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18%左右;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约20%;化学原料产量突破百万吨;国内医药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5%左右。但是2006年的医药工业统计数据给了人们一个警示:随着国家各项有关医药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执行,医药工业虽是一个朝阳行业但竞争将更为激烈。

2上海医药工业分析

2.1总体分析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报道,2006年1-11月上海市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和利税总额均在全国排名第5位,同期比较增长率分别为6.31%、10.83%、12.15%、12.35%和9.29%;新产品产值、管理费用和出货值排名均为第4位,同期比较增长率分别为11.66%、12.17%和31.89%;利润总额排名为第6位,同期比较增长率为7.77%。

纳入统计的上海医药工业企业共有321家,数据显示有85家企业亏损。99家化学工业企业中,有31家亏损。在化学工业企业中有62家为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企业,却有21家亏损。此外被统计的38家中药工业企业中有6家亏损,其中的22家中成药工业企业中有5家亏损。中药工业的亏损比例相对而言似乎比化学工业小一些,但是利润总额却全部为负增长。化学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2.12%,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10.06%;中药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17.28%,其中中成药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0.79%。由此分析,是化学工业企业中的原料药厂和中药工业中的中药饮片厂拖了后腿。

2.2原料药生产统计

被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纳入统计的上海原料药厂共有28家,能生产209种原料药,其中15种原料药属于非汇总品种。在汇总的品种中,只有8个品种有2家企业生产,这些品种分别是精氨酸、苏氨酸、盐酸精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盐酸组氨酸、盐酸赖氨酸以及酚妥拉明(上药集团有限公司淮海制药厂已基本停产),其余均为独家生产。把纳入汇总的产量前20只药品列成表4,可以看出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的品种部分出口,是属于该公司异地生产或称为委托加工的品种。20只药品中有8只同比出现负增长,也没有可以左右市场的品种。全部品种中除了阿奇霉素、头孢拉定、乳酸左氧氟沙星和紫杉醇外,能在样本医院使用领先的品种也不多,而在医院使用情况尚可的头孢哌酮钠、头孢克洛、舒巴坦和罗格列酮等品种却没有产量上报。这种情况告诉我们企业的无奈!所以降低成本、有利可图是原料药厂所必需的;打通营销通道、开拓市场新天地是原料厂所必要的;药品创新、调整品种结构则是原料厂所必不可少的。

在非汇总的品种统计中,上海5家企业上报生产14个品种,其中以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品种为最多,分别是绒膜促性素、尿促性素、缩宫素、鞣酸加压素、肝素钠(精品)、尿激酶、玻璃酸酶、辅酶a和胰激肽释放酶。除了前2个品种有2家企业竞争外,其余品种基本上被该企业所垄断。肝素钠(精品)全部用于出口,但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的绒膜促性素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胰激肽释放酶2006年无产量上报(见表5)。

2.3化学药品制剂生产

按生产剂型统计:14种剂型中,滴剂、栓剂和气雾剂没有上报数字。按产量多少排序则片剂、胶囊制剂居先;按同比增长情况排序则胶囊剂、外用液体制剂与缓释、控释片居前,说明在临床上还是以使用口服制剂为多。上海的药品制剂生产数量除了颗粒剂外,其他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属于领先的,尤其是膏霜剂和外用液体制剂的产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6)。

上海的药品制剂生产同比增长率的统计显示排序在国内不靠前,产量排第1位的片剂与膏霜剂、输液、冻干粉针剂、口服液体制剂和颗粒剂同比都出现负增长,占上报11种剂型的54.54%。全国同比增长情况也不好,14种剂型中,有10种剂型出现1/3省市为负增长、7种剂型有一半左右省市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见表7)。这说明某些剂型的产能过大却由于市场供需变化而严重失衡。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低水平重复、一哄而上所导致的恶果。

按生产品种统计:上海共上报114个重点品种,合计有155种剂型。按产量统计排列前20位的品种见表8,按同比增长率排序领先前20位的品种见表9。

根据统计产量和同比增长均进入前20位的是维生素B6和维生素aD;均进入前30位的再加上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红霉素;均进入前50位的品种,则再加上西咪替丁、二甲双胍、头孢唑啉钠、氯雷他定、琥乙红霉素、异烟肼、头孢拉定、维生素C和普萘洛尔。这些数字表明在被统计的147个重点药品中,3/4的品种上海能生产。统计的重点品种中,老药和普药为多,而恰恰这些品种将是在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将大力提倡使用的,所以必须考虑能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问题。

3分析和思考

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化学制药工业总利润增长率还是原料药工业和制剂工业的利润增长率都小于全国工业的利润增长率。除了本文所述的客观原因外,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因素。2007年将是一个变革之年,医疗体制的变革将从局部扩展到全局。在变革当中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就必须有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以便在目前的医药生产与使用的现状中觅得发展的契机。

3.1企业重组身不由己

近几年来,国际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日益高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与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相呼应,我国医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并购、重组。国内企业重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行业要求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国家明确提出培养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的计划等。上海的医药工业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后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

3.2进军otC市场时不待我

近年向医院推广处方药的企业感觉越来越难了,因为我国习惯的营销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政府重拳打击商业贿赂使一些带金销售的企业渠道变窄,营销方式受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日趋规范化,尤其是广东等地开展的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又使一些小企业难以招架。还有政府大范围和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政策使其品种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无法生存。在困难之时要看到我国otC市场异常活跃,无论从自我药疗的角度还是从法规政策导向的角度去理解,otC市场绝对是块能让制药企业驰骋的新天地,外国企业各种otC攻略在我国已频频发动,所以进军otC市场时不待我。上海属于特大城市,市民的素质较高,自我保健的意识更强,所以上海的otC市场对上海制药企业来说更不能轻易放弃。

3.3对医改方向必须未雨绸缪

医改方向是全民享有医疗保障。但是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缺失,使得作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保明显缺乏公平性。所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医疗资源,对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等是政府的思路。

近几年,众多制药企业把品种进入城市社区医疗保险目录和进军农村市场看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尽早寻找到一片蓝海。由于社区医疗和农村市场是以使用老药和普药为主,而我国化学制药企业目前的产品大部分又都是仿制药,且不少是超过专利保护期10年以上的老药,所以社区和农村市场就给这些老药和普药的生产企业提供了生存之地。但是要霸占这块市场,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上海的制药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向这两块肥土伸出自己的触角。

3.4药品创新刻不容缓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药品价格一再下调的情况下,2006年医药工业的形势不如前几年,不容乐观。2007年,将进一步引导医药行业的竞争向纵深发展,行业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医药工业生物医学工业中药工业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部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高潮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年6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3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 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第四;2008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4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四条就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在国务院十条扩大内需措施出台后,投入的资金肯定会更多。农村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和改善基础医疗设施,增加医疗设备和基层医务人员,因此必将刺激对中低端医疗器械需求。在国内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设备具有比较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尤其是具有产品和技术优势的相关的上市公司:万东医疗(600055),新华医疗(600587),鱼跃医疗(002223),科华生物(002022)等或将受益于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扩容。

后续将会有一些列医改的相关的措施出台,医改将会对产业的格局产生影响,或将使行业步入新的发展期,产品线丰富,并具有品牌效应的大型普药企业和部分中药企业将从中受益,另外拥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内生性增长明确的公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看,在宏观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相对其它行业,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的增长还是比较确定的。此次国务院出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一方面将有助于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和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维持对医药行业的“增持”评级。

安信证券分析师则认为整体a股估值已非常接近底部;目前医药股相对估值处于合理水平;行业及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Roe未来增长确定;医改的行业政策性利好驱动下,应积极给予医药股相对于沪深300进一步的估值溢价。目前正是投资医药股的较佳时机,建议投资者注意投资风格转换,重点配置非周期性的两类公司:第一、核心竞争力突出,高增长较明确(09年业绩增速35%以上)的公司;第二、主业稳健,估值优势明显的公司。

华北制药(600812)

医改受惠普药先锋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青霉素、链霉素类及维生素B12产销量在亚洲及全球中的产业垄断地位突出。

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对大型医药企业构成重大利好。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并公开征集意见。新方案的公布和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10年来的医改进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普药企业将迎来机遇。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规划,定点生产的廉价基本药品,简化包装降低成本,由国家按照低于目前同品种、规格药品市场定价10%~15%左右的比例,统一定价,不再参与各城市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医疗机构可优先采购和使用,并享受各地政府制定物流企业的统一药品配送。

从全球来看,维生素C的需求目前接近11万吨,但全球产能却达到13万吨,主要由六大企业掌控: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集团、东北制药、江山制药,以及荷兰帝斯曼和德国巴斯夫。其中我国的四家企业产能超过9万吨。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因为限产、停产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维生素C国内外价格一路飙升。

公司的“重组人血白蛋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公司与新药公司签署了《培养基级白蛋白技术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独占使用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培养基级白蛋白技术,并支付相应费用(技术许可使用费16340万元,并提取产品年度毛利润的15%)。从国际上来看,掌握该技术的厂商只有两个,日本绿十字(现被三菱收购)和英国Delta公司(现被诺和诺德收购)。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4、0.28和0.25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5、21和24倍。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3人建议买入,1人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2.25。

风险因素:国家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变化,导致维生素、抗生素等产品价格发生大幅变化,导致业绩并未达到预期;原材料、能源价格和环保成本上涨影响还不能完全确定。

华海药业(600521)

收入增长维持平稳

收入增长压力将逐渐体现。三季度实现的主营收入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0.12%,慢于此前我们的预期。虽然增

速较上半年有所放缓,但是销售收入增长维持稳步增加的态势。受到整体世界经济形式恶化的影响,作为主营产品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原料药企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原料药虽然受到的冲击远小于其他出口商品,但是在金融风暴逐渐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冲击,其影响将在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逐渐显现。公司现有的主营产品定价能力不强,而且尚未和国际药企达成联盟,这样受到市场采购起伏的影响较大。

成本上升压力得到缓解。正如我们说预计的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快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为34.48%,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较中报大幅下降4个百分点有了明显改善。我们预计随着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下跌,高毛利的沙坦销售规模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将不断缓解。

费用上升吞噬利润。利润增长慢于收入增长的原因除了毛利率降低以外,三季度的费用上升也吞噬了部分利润。受到研发费用投入增加和管理人员薪酬上涨的影响,1~9月的管理费用同比增加了30.19%。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同比多支出达3700余万元,也大大影响了公司盈利的能力。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上海样本医院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金额和用量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08)12-0549-0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为30%-50%;60~70岁发病率可达75%;在80岁的男性中,80%有因前列腺增生而导致排尿困难的可能性[1]。

BpH除症状严重需要手术治疗外,轻、中度增生及不宜手术者大多采用长期服药治疗的方法。笔者调研了上海市有关医院治疗BpH药物应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以指导合理用药,供生产、营销和使用等部门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83家样本医院2005-2007年上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关于治疗BpH药物的购药数据,包括药品品名、规格、金额、数量等。83家样本医院中有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

1.2方法

统计上海市83家样本医院治疗BpH药物主要品种、金额、用量、增长率、用药频度等,结合临床应用的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

限定日剂量(DDD)参考wHo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制定的药物DDD、上海市药学会编《临床实用新药手册》(2002年第2版)和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用药频度(DDDs)为用量/DDD。药品用量由于品种规格繁多,换算成主药的重量。

2结果与分析

2005-2007年上海市83家样本医院治疗BpH药物主要品种、金额、用量、DDDs和增长率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2005-2007年上海市83家样本医院治疗BpH药物排序金额和用量排序前3位是非那雄胺、坦络新和普适泰,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与2005年前排序相似[2],但用量有所增加。

治疗BpH的主要药物是5α-还原酶的抑制剂和α1受体阻断剂。

5α-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二氢睾酮的释放,而前列腺增生是与二氢睾酮密切相关,故该药可使血液和前列腺体中的二氢睾酮浓度降低,由此使增大的前列腺体积缩小,改善排尿梗阻等症状,不足之处是需要使用3~6个月才会奏效。

α1受体阻断剂通过松弛膀胱颈部、尿道和前列腺平滑肌,从而迅速有效改善症状,但不能根治BpH。

3年来金额和用量排第1位的是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该药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1993年进入我国市场,由国内杭州默沙东公司分装,商品名为保列治。多年来上海医院市场主要由保列治占领。近年来国内有河南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仙琚制药有限公司等10多家药厂生产。目前剂型除了最初的片剂外,还有胶囊和分散片。该药2005年上海医院畅销药金额排序第36位;2006年排序第42位;2007年排序第53位。金额排序后移是因为国产品上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价。

3年来金额和用量排第2位的是α1受体阻断剂坦洛新,该药最初由日本山之内公司开发,于1996年投入我国市场,由沈阳山之内制药公司分装,商品名哈乐,由于能迅速改善症状,而对血压没有明显的影响,受到患者青睐,用量呈上升趋势。国内浙江普陀山制药厂、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江苏恒瑞医药等均有生产。剂型有缓释胶囊和缓释片。

3年来金额和用量排第3位的是普适泰(商品名为舍尼通),由南京美瑞制药公司生产,该公司系由南京医药集团与瑞典法玛西亚普强公司合资建立。该药由瑞典裸麦花粉经破壳后提纯的p5-阿魏酰γ-丁二胺和ea-10植物生长素制成,据介绍,可能阻断性激素二氢酮和前列腺雄性激素受体的结合过程,从而达到抑制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目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适合老年病人长期服用。南京美瑞制药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普适泰的企业。近似国产类同品有浙江康恩贝公司的前列康,它是油菜花粉制剂,但销量远不及普适泰。前列康是otC药物,购买方便。

5α-还原酶抑制剂还有依立雄胺,系江苏联环药业公司生产的国家一类新药,商品名为爱普列特,享受长达12年的生产保护期。2003年投入上海市场后,尽管份额有限,但用量逐年增长。该药可与5α-还原酶不可逆地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不会像非那雄胺那样使前列腺内水平升高,但降低前列腺内二氢睾酮水平的作用,则不及非那雄胺[3]。此外,国外2003年上市的又一产品度他雄胺(dutasteride),其抑制二氢睾酮作用快速,个体差异小。但该药在上海医院还未正式应用。

α1受体阻断剂中还有特拉唑嗪、多沙唑嗪、阿呋唑嗪等,前两者特别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合并高血压症状的老年患者。特拉唑嗪(高特灵)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h,半衰期12h。原来医院用量较大,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多沙唑嗪(可多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2~3h,半衰期22h,作用时间长,近年来用量增长很快。阿呋唑嗪(桑塔、桑塔前列泰)为一种新的喹那唑啉衍生物,对血压的影响较小。用于轻、中度前列腺增生,尤其适用于梗阻症状明显的患者。近年来医院用量增长很快。

酚苄明由于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较大,现临床上几乎不用。

上海市样本医院应用的还有黄酮哌酯、通尿灵、前列安、尿塞通等,多数是植物药提取物。

黄酮哌酯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平滑肌具有选择性解痉、镇痛功效,用于改善症状。过去采用进口品,现已有吉林恒和药业、深圳海王药业等公司的国产品替代,近年来用量减少。

通尿灵由法国Debat药厂出品,是从非洲臀果木提取的脂质甾醇复合物,对BpH生长因子有抑制作用,现用量明显下降。

前列安栓是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主要成分位黄柏、虎杖、大黄、栀子等,具有清热利湿、通淋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肛塞用药,一日1~2次,每次1粒。

尿塞通片,主要成分位泽蓝、赤芍、败酱、王不留行等,具有消炎、利尿、解痉的作用。日服3次,一次4~6片。国内北京亚东生物制药、陕西君碧沙制药公司、云南昆明友谊药厂等都有生产。此外,使用作用于泌尿系统的中成药有很多报告,结果不一,就不加分析。

3讨论

尽管目前上海治疗BpH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率还较小,但市场潜力不小,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展,BpH发病在增加,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其治疗药物自然用量上升,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这一市场前景看好。

BpH是慢性疾病,对轻度和中度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需要长期服药,不少患者还需同时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如α-阻断剂迅速改善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缩小肥大的前列腺体),每日的治疗费用较高。基于目前治疗BpH药物以合资或外资产品为主导的现状,希望有关部门抓住良机,加快开发,多生产国产品,降低药价。我国有传统的中医中药,有很多治疗BpH的经验和方法,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应从中筛选,并提高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技术,改进制剂工艺,谋求突破,进而满足日益增多的BpH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百万药师关爱工程”系列教材编委会.临床治疗学[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6-219.

2徐红冰,归成,黄.2002-2004年上海市48家样本医院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的应用分析[J].上海医药,2006,27(1):33-35.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40-02

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值持续攀升,品种日益丰富,质量逐步提高,基本满足了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药品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跟我们落后的医药生产能力和急需改革的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发展期。

1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医药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

(1)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水平低。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机制不活,难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制药企业现有主打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后劲不足。

(3)产品集中度低,战线长,优势产品没有规模优势。

1.2医药行业研发能力亟待提高,科技支撑力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大部分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不足销售额的1%,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部分科研机构装备落后,高级人才明显缺乏,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较差。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大背景是新老体制的交替与过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药品降价趋势不可逆转、市场低水平竞争激烈,这就注定我们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的格局来看,发达国家以新药为主,而我国则以仿制药为主。

1.3对外开放层次不高,招商引资乏力

医药行业普遍开放意识不强,步子不大。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缺少与国外医药大企业合作的项目和企业,影响了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医药企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产业化进程缓慢,如我国动植物及矿物中药材极具开发价值,但开发利用进程进展缓慢,有特色的医药经济没有形成。在中药企业中,大企业没有做大,小企业没有做精。现有中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趋同现象严重。

1.4医药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形势严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制药是国内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对此从资源能源转换角度看制药企业必须达到“三个高效”: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三种治理”: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这些新的要求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

2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2.1提高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2.2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2.3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2.3.1加快创新药物和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2.3.2发挥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促进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3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疾病等的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中药产业化钻石模型产业集群价值链

一、引言

甘肃中药材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素有“中草药基因库”之称。全省药材品种在1500种以上,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产量约为31.6万吨,产值16亿元,资源品种居国内前列。①然而,在资源优势背后,呈现出“大资源,小工业”的局面,中药产业化规模与资源优势明显不匹配。中药产业不仅仅指中药材种植和简单加工,它是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完整过程和产业体系。中药产业是甘肃省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省颇具潜力的特色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我们将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我省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四个要素构成,另外还有政府与机会两大变数。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分析一个产业的国家竞争力优势,但我们可以借助它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我省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1.关于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但波特同时提出,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省中药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初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明显

甘肃中药材生产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境内不少中草药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能治疗众多疾病或疑难杂症。再者我省药材产区海拔高,污染轻,病虫害发生轻,药材品质好、药用成份含量高。最后,甘肃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药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药材种植规模大、品质优、成本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2)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明显不足

波特指出,一个产业要有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必须建立在发展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我省中医药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不仅数量少而且孤立分散,产品研发与地方特色中药材资源结合不够紧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08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396,383人,其中执业医师为144,573人,而同年甘肃卫生技术人员为6,389人,执业医师为2,523。无论卫生技术人员还是执业医师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7年底,甘肃共有医药工业企业45个,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86个的24%;资产总额为45.24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工业生产企业资产总额的0.63%,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230.81亿元的19.60%;甘肃制药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5406.71万元,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0636.48万元的50.83%;平均利润总额为1470.56万元,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622.39万元的90.64%。

2.需求条件分析

波特指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地客户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药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需求弹性大

我们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前景,在经济学中常用需求弹性来衡量。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可以表示为:em=(Q/Q)/(m/m),Q/Q表示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m/m表示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em表示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十一五”以来,我省特色中药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药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奇正藏药研制的专利藏药“奇正消痛贴”,赢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连续6年在外用药市场取得销售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仅“奇正消痛贴”销售收入就超过亿元。

(2)中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

据中国医保商会的统计,2008年中国中药产业市场份额由中药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中药化妆品、中药洗液、中药农药兽药和中药足浴10项构成,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为中药制剂、中药饮料、中药饮片和中药饮片,四者加总占整个中药产业市场份额的75%;中药材仅占7%左右。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需求量大的医药产品多是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使用方便的中药产成品及相关产品。从中药我省产业结构看,我省中药产业目前仍然停留在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阶段,主要为为国内外的大型医药集团提供中药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中药化妆品等终端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医药企业少,产品增殖空间小,精品、名品意识薄弱,产业化发展滞后,难以市场需求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

3.相关支持产业

波特提出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1)中药产业化局面已初步形成

从中药农业看,我省中药材产区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呈现出集中化趋势,目前已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黄)芪生产基地;以武都、康县、成县等为中心的杜仲、天麻生产基地;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麻黄草生产基地。

从中药工业看,我省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具有一定特色的医药生产体系。生物制药、中成药制品、藏医药等部分产品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中药加工及制药企业中,佛慈集团、神龙药业股份公司、奇正公司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从中药贸易等方面看,我省已形成了以陇西文峰镇、首阳镇、岷县城郊和兰州黄河中药材批发市场为主体的中药材4大集散地,佛慈、奇正等医药企业的部分特色中医药产品畅销国内外。

(2)相关产业发展脱节

第一,中药产业链断裂。我省中药产业化仍停留在中药农业阶段,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医药服务业等后续链条断裂。据相关统计,甘肃中药工业对产地中药材的消化量约为1500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4.74%。②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出售原料药材为主,加工增值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和产区农民增收。我省制药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中药材深加工落后,药材种植优势并未较好地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在资源优势的背后,由于医药工业落后,长期以来,我省成为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输出省,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等增值较大部分主要由省外医药企业承担,并形成了“路径依赖”。

第二,价值链关键环节发展滞后。专家认为,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后可增值30%左右,中药材制成提取物后可增值30%~50%左右,中药材经分离提取制成配方颗粒后可增值50%~80%左右。中药产业价值增值主要在中药制剂、提取物、保健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中药添加剂、中药农药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在中药价值链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在我省建设立自己的原料和药物中间体生产基地,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在陇西县建设陇西一方制药公司为其提供半成品原料。虽然我省把中药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但由于高级专业生产要素存量不足,导致了我省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简单加工等价值链低端,使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小,新兴支柱产业应有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我国中药行业呈现出集群发展趋势。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地奥城、通化医药城等中医药集群发展趋势发显,成为当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甘肃作为我国中药大省,有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走在了其他中药资源大省的后面。兰州、定西两地是甘肃省医药工业的主要聚集区,但我省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08年,甘肃省有53户医药企业,但没有大型医药企业,中型企业也仅有9户。企业集中度低,大中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企业群体尚未形成。众多中小医药企业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和特色中药材产地周围,分布孤立零散,同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疏散,竞争多于合作,许多中药加工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阶段,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间良好而又激烈的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而且不断促进着产业升级。医药企业是与中药材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医药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产业化水平。从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看,中药产业尚未形成一套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省内大多数竞争主要集中在中药材初级品及中间品供应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中药保护品种少,依托道地药材资源优势的医药企业影响力有限,大量中小医药企业数量主要分布在兰州、定西周围,竞争多于合作,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工协作效应。

5.政府和机会

甘肃中药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宏观背景下发展,所以政府的引导十分必要。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的建设、特色藏药快速发展等为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提升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1.产业集群战略

目前我省中药产业集群正处于一种初级构建状态,各方面的要素条件还未发展完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未形成。正是在这种初级阶段,加紧对产业集群环境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围绕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基地化建设。针对甘肃大宗道地药材相对集中生产的特点,围绕地方优势,重点建立几个符合Gap要求的大型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标准中药材示范种植园,实行“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模式。第二,加快甘肃省中药制药企业现代化建设。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建立甘肃省医药科技产业园,同时加强岷县等地方性工业园区建设,与省级园区按产业链条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2.产业链战略

在中药种植方面,我省可根据中药材产地特点,选择重点药品、大批量生产药品及贵重药品,在中药生产基地建立通过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在中药工业方面,狠抓关键和薄弱环节。中药工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大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医药龙头企业和全国性的品牌产品,推动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二要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制药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中医药产品。三是以现有省内知名医药企业为依托,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加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集中精力打造少数拳头产品。四是现有医药企业要不断开发新领域,提高开发的层次,由中药材简单加工向有效成份提取、中间体开发、中成制药、中药化妆品,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等领域拓展,特别要终端产品开发下功夫。

在产品营销方面,依托名企名牌,推进全国营销体系建设。我们可依托我省名企名牌现有营销渠道,整合现有营销网络资源,并选择有潜在优势的产品,推进全国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3.区域品牌战略

区域品牌被称之为一个区域的“金名片”,国内医药大省得益于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快速发展,如王老吉集团仅红灌王老吉中药饮料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20亿元。我省应集中有限力量,精心打造少数知名中药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做大品牌规模。

4.政府协调战略

成功经验表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战略,需要有一个具备高层次协调能力的权威机构。由于甘肃经济发展状况居于全国后列,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需要借助政府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在产业指导、资金扶持、医药人才培养、中药关健技术研发、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陇文:重组整合成为甘肃医药产业发展新动力[n]中国医药报:2009-09-24(B2)

②牛彦君:让兰洽会为甘肃中药材正名[n]甘肃日报:2009-06-17(3)

参考文献: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9

进入08年以来大盘就一病不起,但即便是这样它每天仍在讲述不一样的故事,故事甚至很精彩,比如今年表现抢眼的农业、医药、新能源等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民以食为天,所以股市“鹜农”;而食五谷杂粮难免生病,所以股民“信医”;至于新能源据说一本万利,时尚且环保,大家没有理由不“追新”。有时候就这样,“炒股”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回到医药,其实今年医药之所以受到市场的追捧,还有一个看点:医疗体制改革。医改是个系统化工程,其涉范围很广,与群众切身利益也最为密切。虽然现在医改方案还没有具体出台,但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会给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带来积极长远的影响。有分析师甚至认为,医疗改革的意义不亚于股市的股改。所以这为今年医药股走牛积聚了足够的人气。这同样也是医药板块表现突出的重要原因。

那么随着医改的推进,联想到最近的盘面表现,医药板块会不会见光死?医改中谁又是真正的受益者?除了医改我们透着者还应该关注什么?为此,我们本期“明星分析师”请到了长期致力于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研究,来自华泰证券的医药行业分析师彭海柱来将答案一一揭晓。

07年医药行业呈现出较快增长

在彭海柱关于《关注医改受益且具有确定性增长的企业――2008年医药行业第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中,他谈到:医药行业在经历了06年的行业全面整顿以及重点在医药商业领域打击商业贿赂后,医药行业06年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但由于医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其行业内在增长性不会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针对07年医药行业出现的增长,他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生产总值恢复快速增长,产销衔接有所改善。2007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6192.26亿元,比2006年5119.78亿元增长了20.95%。从医药行业的七个子行业来看,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业的增长幅度均高于2006年同期水平,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大幅上升了11.54个百分点,2007年同比增长25.75%,而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工业虽与06年相比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次,销售收入稳步上涨,利润总额大幅拉升。2007年,在生产回暖和资本投资收益增加的带动下,2007年医药工业利润总额大幅上升,七大行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45.86%,累计实现565.45亿元,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同期的8.08%提升至2007年的9.83%。

最后,行业运营质量有所改善。2007年,医药工业反映资本运营情况的各项指标都比2006年同期有较大的好转迹象。各公司资金变现周期在不断缩短;而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这两个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同样也有所改善,变现周期比2006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7天和59天。在整体资本运营情况向好的形势下,加上有效控制成本和各项费用,七大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除了七大行业整体情况优于2006年同期外,其各个子行业的资本运营情况同样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关于医保方面的政策安排及解读

彭海柱提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8年继续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于行业而言,这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契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入832亿元,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对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的四个重点:(一)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直接扩大了医疗消费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要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彭海柱认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他表示,由于基本医疗是针对简单的小病,可以实现不出社区即可完成诊治,故而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直接扩大增加了基础药品的消费。基础医疗服务和基础药品的消费随着基本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逐渐扩大,因此普药直接将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彭海柱分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那么专科用药的企业将受益于政府采购。(三)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关于这一点,彭海柱认为推进城乡服务体系,医疗服务和中药产业会因此受益。(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彭海柱认为,将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列入了政府报告,表明国家以前的强制性行政降价使得常用的普通药品价格过低,厂家不愿生产的问题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但是另一方面,那些价格虚高的非普通药品,仍在政府控制药品价格范围内。将常用的普药通过定点生产方式纳入保障体系,这个政策已在去年开始实施,发改委规定了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和品种。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普药龙头生产企业因为规模优势及质量优势将成为药品保障体系的主力军。

“需方为主,供方为辅”的医改模式逐渐成形

从上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彭海柱认为我国医改模式已经逐渐成形。同时,中央已经明确医改目标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中央还明确在医改过程中,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无论是今年“两会”对医改的相关阐述,还是以前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从理论上讲,这些政策措施都可以从一个理论模型上来进行说明。为此,彭海柱将医改归纳为需方、供方和第三方。需方也就是医疗筹资体制或医疗保障体系,其核心是解决医疗服务谁来付费的问题;供方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就是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组织和制度结构的问题;第三方基本上就是政府,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以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式对需方和供方进行正确的干预。国际目前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需方”医保模式,另一个是以英国为代表的“供方”医保模式。但彭海柱认为,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其优缺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二元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不会照抄世界上任何一国的现行医疗体制,即我国的医疗体制既不会是纯粹的“需方”模型,也不会是纯粹的“供方”模型,而是这二者的综合。即以“需方为主,供方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这种体制将同时从需方和供方着手,但以需方为主导,来推进我国的医疗体制建设。他认为可行性在于三点:

首先,全民医保网络已经成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目前已经基本覆盖1.7亿人;2003年推行新农合,2008年完成,覆盖农民7.2亿;2007年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医保,预计2010年完成,覆盖2.4亿人口;国家通过三网覆盖,201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其次,基本药物定点及医药分家开始启动。国家对供方的改革主要是试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制度。同时,也明确了定点生产产品不实行集中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进入医疗机构采购。确保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工作健康稳步地开展。

此外,考虑到短期内改变“医药分家”的难度较大。目前已经开始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这将成为改变“医药分家”的过渡方式。

2008年医药行业展望及投资策略

在谈到2008年医药行业发展前景时,彭海柱表示,08年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的事件主要有注册新政和Gmp新标准实施。他认为这些修订后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而环保压力和出口退税以及人民币升值将促进原料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此外,药价结构仍将继续调整,即基本药物价格可能上调,而同时,彭海柱认为,大多数价格虚高的所谓“新药”仍有下调可能。

总之,彭海柱认为,2008年政府将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明显的加大投入,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另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前一阶段出台的严格的政策法规虽然令企业经历了调整期,但产业在调整过程中提高了集中度,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在2008年将进一步显现。但由于行业的整顿,对普药类公司是受益的,而一些低水平重复仿制的药企则受到打击。综合而言,他认为08年医药经济是相对谨慎乐观,而根据SFDa南方医药所预测,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400―7600亿元,同比增长达19%―20%。

结合目前盘面情况,彭海柱认为,二季度医药行业投资策略为:医改受益+确定性增长。他认为,医药行业属于非周期性行业,在08年宏观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医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期相对比较明确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医药行业属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行业内公司的个性差异较大,行业整体属性不明显。因此,他继续沿用以往策略报告的思路,即采取“轻行业,重个股”的投资策略,对于医药行业及所有子行业均给予“中性”评级。综合考虑行业外部发展的政策因素及当前证券市场因素,他强调二季度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为:医改受益+确定性增长。

目前医改所带来的增量市场究竟有多大?彭海柱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估计,一是原没有医保的城镇居民纳入医保体系,这方面约有2.4亿人,以人均40元计,则带来近100亿元的增量;二是新农合,这方面约有7.2亿人,以人均50元(政府40元+个人工10元)计,这方面的增量在360亿左右。三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大病医疗保险,这方面约有0.7亿人,按企业人均缴费200元计,将带来140亿的增量。合计由于医改所带来的至少在600亿左右。对于“医改受益”型公司,彭海柱根据其行业属性又可细分为四类:

普药类公司:从医改覆盖的范围分析,可看出“低水平、广覆盖”将是中国医改的一大特色。在确定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国家于11月又出台了第一批基本药物定点生产企业。这就明确了普药类公司在未来的医改中受益。

医药商业类公司: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医改特点相适应的是,未来的药品流通渠道必须扁平化,这就要求有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而我国目前医药商业网络条块分割现象非常严重,集中度低是该行业的最大特点。这与未来医改是极不适应的。因此,在未来医改中,必然会产生全国性的医药商业公司。

中成药类公司:由于新进入医保范围的人群普遍支付能力低,而中成药类公司在一些慢性病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且治疗同样的疾病,中药所需费用远比西药低。因而,中成药类公司在医保市场中受益相对要大一些。主要关注两种类型公司,一是中药品牌类公司,这类公司历史悠久,品牌深入人心,对公众的影响大。另一类是类似于西药普药类公司。

医药原料药市场分析篇10

以目前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现状,真正到了该转型的时期,需要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模式转换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专访中,胡海波直言不讳的指出,我国要从原料出口转向制剂出口,变仿制药为创新药,最后真正从制药大国转化到制药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肯定需要创新。是的,诚如他所言,唯有紧抓创新发展,原料药产业才能振兴发展。今天,以《紧抓创新发展,振兴原药产业》为话题特约专访了大连诚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波,请他就原料药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创新式发展提出他个人的真知灼见。

笔者:胡董您好,很高兴与您面对面就原料药产业的现状与创新发展为专题进行本期专访。从一些行业数据看,我国医药原料药方面的贸易顺差确实可以让人为之欣喜,但是如果从整个医药的大行业来看,您作为行业资深人士如何看待当前原料药产业的情况?

胡海波:并不乐观。我国医药原料药虽然产能巨大,出口额也年年攀高,但是目前行业最大的弊端则是低端仿制的原料药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非常低,医药产业每年巨大的利润被外国在华企业赚取。从长远来看,原料药的需求和市场潜力根本无法与制剂同日而语,低端仿制原料药也根本无法与专利药物相抗衡,我国医药产业势必很难与国外医药巨头竞争,甚至本土市场都有可能大量流失。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为单纯的原料药进出口额表面数据而沾沾自喜,原料药产量的增高和出口量增加带来的并不是丰厚利润,而是我们处于国际医药产业链的最底层的位置,带来的是盲目的市场竞争,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低利润,高的能源消耗以及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等负面现象。在我看来这些负面现象带来的后果远比目前获得的利润要多得多,而这需要医药企业在转型调整中不断蜕变,从原料出口转向制剂出口,变仿制药为创新药,最后真正从制药大国转化到制药强国。

笔者:说到了目前国内原料药产业尚存的弊端,您能从最本质的根源为我们分析下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些方面嘛?

胡海波:这需要从弊端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谈起,首先是国内药企多而杂、低水平重负已是不争的事实,然后又盲目的进行市场竞争,造成原料药市场价格迅速跌入谷底。一些常用的药品,如利弗杀星、环丙沙星……几十佳企业在生产,通常情况下价格成了他们竞争市场的唯一手段。这种产能过剩、品种缺乏、竞争过度的局面无可避免的搏击、扰乱、破坏了进出口经营秩序,导致了利润下滑的局面。其次是因为原料药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原料药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总是考虑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而不是进行原料药的研发和工艺的改进创新,长此以往这些药企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对原料药市场造成恶性循环,只是一味的进行重复生产,却不是开发新的产品。最后就是制药企业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众所周知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属于污染大户,产生污染的原因是化学合成工艺比较长,反应步骤多,大部分转化为“三废”后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是几十年后也处理不了的,这种潜在危机相当严重。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弊端需要药企从长远规划,通过创新和研发获取长远的利益回报。

笔者:作为原料药产业的一员,又是大连诚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集药品研发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双重重担,自是对药企改革有着深远的认识,在此请您谈谈您个人的一些远见。

胡海波:转型调整、不断蜕变是药企当前唯一的出路。调整既是形势所迫,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不调整就意味着死亡,调整就意味着生存。变则生,不变则死;变则新,不变则旧。这是我的一番肺腑之言,希望看到诚泰和行业其它药企能并肩作战,一同创新转型,从创新药物研发着手,争做创新绿色制药工业生产。

笔者:2015年,您认为我国原料药发展情况怎么样,如何走向更高的台阶?医药企业又该如何走好未来的创新之路?

胡海波:中国的原料药正处于一个发展中期,要走向更高的台阶,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同时新药创新也是实现药企蜕变的关键环节,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新型药物制剂的积极研发。新型药物制剂已成为新药创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因为它不仅能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而且能显著改善新化学实体的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性质,大大提高其成药性和安全性。对企业而言,新型药物制剂还能够增加附加值。在欧美发达国家,新型药物制剂产品在现有药物品种中的比重已超过20%,且成快速增长之势。所以,我认为,我国虽然已是世界制药大国,但新型制剂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大力发展新型药物制剂,改变制药行业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制药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笔者:诚如您所说,创新药已然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在您的卓越指引下,诚泰实现了以化工原料生产为主,向药品制造和创新药研发为主的转型,是国内传统药企成功实现“主动转型”的典范。对此,您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