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6:41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1

一、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本质

矿产资源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中长期规划、国家或地质矿产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对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进一步讲,矿产资源规划是规划机关为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目的,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类型、数量及空间、时间分布,并设计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措施的行为。矿产资源规划具有其独特性:

第一,对矿产资源的未来利用行为进行引导、调控。矿产资源规划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创建人为环境的具体行为,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是对未来矿产资源利用行为的引导和控制,根植于人们预防和治理对矿产资源利用负面结果的期盼。矿产资源规划以未来某个时段的矿产资源利用格局作为目标,针对未来有关矿产资源利用行为,为未来的矿产资源利用行为指明发展方向,沿着这样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本身也是实现目标的一种行动方式,通过参与实施的过程体现其存在价值。

第二,因情势多变、利益复杂而充满自由裁量特性。裁量权已经成为现代行政权中最显著的部分,国家法律对此也不得不予以确认。规划的特点在于“预测未来,并根据广泛的行政政策性裁量判断作出政策决定。”由于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且未来是不确定的,政府需要借助现实情况对矿产资源的前景进行预判。

二、规划在矿产资源领域的生成

作为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可利用性和稀缺性。可利用性说明资源可以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稀缺性则决定资源必须被公正和有效率的分配。矿产资源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有环境属性,不仅满足经济需求,更要满足环境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其自然属性又使其具备潜在资源的特点。

在矿产资源利用活动中,“集体理性能够有效的代替私人理性,而且社会体系可以被推动起来适应集体所愿的未来状况”,“有组织的社会可以理性和科学的推动未来历史进程,因而保证进步并确保公共利益得到实现”,在承认矿产资源规划表现出的集体理性可以在一定领域取代以个人规划为标志的个人理性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矿产资源规划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丝毫没有收敛的倾向,反而在违背着当初人们赋予权力时的初衷,以各种方式破坏仅存的行政理性,侵害多种形态的利益。

三、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诉求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治国方略。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了法治的八项基本原则:法律的一般性,即人们有规则可循法律是对一般人都适用的,同样情况应同样待遇;法律是应公布的;法律是适用于后来的行为而不是溯及既往的;法律应是明确的;法律中不应有矛盾;法律中不应要求不可能之事;法律应是稳定的;行为和法律应是一致的。其中,法治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按照既定的法律行事。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于公民,而是来自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接触最直接,运行自由度特别大,极容易无限膨胀,依法制约的重点就是行政权力。法治政府意味着“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

四、矿产资源规划中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的鉴选

虽然矿产资源规划是保护矿产资源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其无法摆脱作为政府行为的基本特征。“权力(利)—行为—责任”模式是法律对权力(利)控制的主要模式。对矿产资源规划进行法律控制并不是削弱规划权力,只是将规划权力置于法律的规范下,保持规划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对规划行为进行法律控制,首先是实体规范,即从组织法上授予规划的权力和从行为法上限制规划的空间。实体规范对规划的控制收效甚微,想事前用法律条文对规划内容加以实体法上的制约,也不过是提示抽象的方向性或判断要素等。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矿产资源规划本身的特点,影响了实体规范功能的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立足于现在,对矿产资源未来布局和安排,具有未来导向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不确定的问题,事前用实体条文对规划进行制约具有局限性。同时,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受现实的限制,当规划的理想与现实的多变难以协调时,规划的修改难以避免,刚性的实体规范必然造成规划的滞后。由于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立法随之变得原则和模糊,无疑也稀释了实体规范的控制功能。

第二,矿产资源规划是集地方立法与规划行政于一身的行政行为,规划机关拥有大量的裁量权,同时,矿产资源的复杂性也需要规划机关制定的规划有足够的灵活性与之相适应,规划裁量权成为矿产资源规划的核心,因此,法律要对规划机关制定的矿产资源规划在内容上作出非常详尽的限制,是不可能的。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要求国家裁量权相对扩大,实体规则的控权功能有所减弱,而程序控权的功能有所加强。这是决定实体规范的局限与程序规范的优越最主要原因。

五、矿产资源规划正当程序的最低标准

从法学的角度,程序主要体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等作出决定的相互关系,但程序不能简单的还原为决定过程。这种程序必须具有法律的基本特征:一是正当过程,其最低标准——公民的权利义务将因为决定而受到影响时,在决定之前他必须有行使陈述权和知情权的公正的机会;二是中立性,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例如决定者的资格认定、人身保障以及回避制度、分权制度、听证制度等等;三是合理化,其要求把理性和经验结合起来,是程序效率的保障。同时,合理化也意味着要对决定的动机和根据给予一个最适当的理由说明,使之得到社会的承认。

(一)信息公开制度

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规划不是依靠“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阳光下诞生的。行政公开是行政机关对重要的行政行为、与公民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行政行为,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外,必须向公民、社会公开与行政职权有关的事项。通过行政公开,公民可以有效地参与行政程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民众因此可以通过行政公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预防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和提高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当政府行使权力可能影响民众权利时,告知该个人有关的信息体现了程序对个人尊严的承认,意味着程序将个人当作值得尊重的主体来对待。

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听证机关可以决定将规划展示于预计受规划影响的乡镇一个月,以供人查阅。”台湾《行政程序法草案》也规定,拟定规划机关或主体之直接上级机关应该将规划的内容在政府公报或报纸上登载,特别是规划的内容涉及到地方土地的开发利用或限制使用,或涉及地方的开发或发展,应将规划送相关地方政府公开展示30天,地方政府应将公开展示的场所和日期公告民众。

(二)公众参与制度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2

制定与修改任何自然资源法律都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宪法原则;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三是法律科学完善程度。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各项法律的准则。但是,宪法内容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例如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三位一体,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国家投资进行勘查与开发,开发的矿产资源无偿提供给国有企业使用,因此宪法中规定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以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矿业权无偿取得的形式来表现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表现形式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业权有偿取得。法律也是一门科学,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随着法律科学的不断完善,宪法的各项原则才能正确贯彻。在这三个因素中,宪法原则是根本性的,是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一、自然资源法律的宪法原则与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近50年来,宪法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分别为1975年、1978年和1982年,此外还经历了数次小的修改。从1988年起,即以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到目前为止已有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个修正案,宪法修改程序已进入规范化轨道。应该看到,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宪法原则已经基本确立。第一部宪法已将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写入其中,其第六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0这就明确了条文中所列自然资源的权属,即归全民所有。宪法第八条第一款又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0这就承认了农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1975年,对宪法修改时保留了这些规定。1978年,修改宪法时对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略作调整,在原第六条中将其他资源改为其他陆海资源。这一修改十分重要,对海洋资源的权属作了明确规定,即一切海洋资源,包括一切海域、海岛、海礁和滩涂,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海水均为国家所有。1982年,对宪法作了大量修改,其中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同时作了历史上最大改动。宪法第九条第一款继续明确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其第二款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内容作了相应增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在1982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主要着重于对自然资源权属问题的法律规范,1982年修宪期间,由于人类对利用自然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思想和理念必然反映到制度之中,使这次修改后的宪法中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增加了有关利用和保护的内容。纵观宪法全部内容可以看出,宪法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关于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我国宪法对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的原则规定是较为清楚的,即没有明确规定私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二是集体所有。对此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其一,矿藏、水流和城市土地为单一国家所有制;其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为双重所有制,即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但后者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国家所有;其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也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国家所有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集体所有;其四,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其五,上述以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均应为国家所有。2.关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问题。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宪法关于规范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含义有二:一是对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二是国家要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3.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宪法没有从整体上对自然资源保护作规定,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这一宪法原则十分明确,对于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不得利用而强调保护。4.关于国家有权征收与征用土地的宪法原则。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与征用。这一条款可以视为对土地权属问题规定的补充。5.关于禁止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行为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宪法第九条第二款已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以强制性条款保证有关自然资源权属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规定的宪法原则的实现。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因此宪法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上述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矿产资源。这些原则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矿产资源为单一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国家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宪法原则;禁止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时应遵循上述原则。

二、从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出发,全面认识、正确把握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种类之一。它与其它自然资源有许多共同自然属性,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自然属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不可再生的耗竭性与隐蔽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矿产资源权属的一些特殊性。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与土地资源不同,土地资源是非耗竭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资料形式出现,不消耗自身,也不加入到产品之中。矿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对象形式出现,消耗自身而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且消耗后不可再生。虽然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生物资源同属耗竭性资源,但是森林、草原和生物资源都可以通过种植、繁殖实现再生,而矿产资源则不可再生。人们不仅要问这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权属和价值将如何体现?矿产资源被开采后,其实物形态消失,但其价值则转移到矿产品之中,显然,矿产资源的价值包含在矿产品价值之中。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矿产品的价值中提取矿产资源的价值。这也是国际惯例,国际上通称权利金或矿区使用费,我国称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权利金的概念比较确切,它较清楚地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关系。还应提到的是,目前我国矿法中还规定应收取矿产资源税,应该看到资源税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参与矿业收益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用财产权来说明经济关系的就不宜用行政权力,更何况现行法规中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均从矿产品价值中提取,只不过一个是从价提取,一个是从量提取,实际上是重复提取。至于如何体现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的权属,应考虑矿产资源的另一个自然属性,即矿产资源的隐蔽性。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往往隐蔽于地下,要通过一定的物化劳动才能发现它,利用它,即通过地质勘查活动发现它,通过开采活动利用它。这种勘查发现与开采利用的权利通常称为矿业权。谁具有这种权利?无疑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这就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所有者权属的表现形式。所有者可以自身行使这种权利,也可以出让这种权利,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采用了后者,即采用所有权与矿业权相分离的模式。根据物权理论,矿业权通常属于特许用益物权,即特许的矿业权人可以合法利用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创造财富。但仔细分析,并非全然如此,应该看到矿产资源的利用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现、评价与开发,发现要回答有没有矿的问题;评价要回答有多少矿及矿的质量如何的问题,以便作出矿床开采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开发是指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利用。从严格意义上讲,发现阶段尚不存在用益物权,因为这个阶段矿床尚未发现,所有者的财产仍属虚构,既然财产是虚构的,用益物权就不存在。这个阶段投资的风险大,为了鼓励投资者,常常把这个阶段的地质工作列入公益性工作,而不列入矿业权中,也可以鼓励法人投资公益性地质工作,法人应承诺地质工作成果为社会公众所用,但可以无偿取得所发现矿床的矿业权。这样矿业权就可以理解为评价与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设立矿业权与出让矿业权是所有者的权益,管理矿业权是国家的行政权力。在研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时,必须注意其与土地资源所有者的关系,这是因为矿产资源往往与土地资源位于同一空间之中,相互紧密联系。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既有国家所有又有集体所有,因此处理好两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行矿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这是十分必要的。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3

关键词:矿业权;要素;性质;法律属性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46-02

矿业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当时的罗马法将矿产资源归为物的范畴,并且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国家有权将某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了相关规定,很少涉及矿业权。直到1996年,在对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时,才出现矿业权的概念。

1矿业权的权利来源

矿业权作为矿业权人享有的权利,并非凭空产生。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对矿产资源拥有排他的绝对性权利,不仅能够从宏观层面上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且可以调控资源交易市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在我国只有国家所有这唯一的形式。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矿产资源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不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国家是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依法对矿产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从资源利用角度,如何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中收益等权能更为重要和迫切。国家通过出卖、转让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及受益权等方式,建立矿业权制度,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矿业权正是整个矿产资源制度的核心。矿业权以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为合法性基础,但其在资源开发、收益环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物权的特殊性质,因此简单地认为矿业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分离出来的一项或几项权能,不仅不能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反而会因权利性质不明而造成资源交易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2矿业权的构成要素

权利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权利救济等方面。例如,债权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对人权,包括债权人、债(请求权)等要素;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对世权,包括物权人、物、支配权等要素。

矿业权作为矿业权人依法取得的在特定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矿业活动并获取一定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包含以下要素:

2.1权利主体

矿业权的主体为享有矿业权的中国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此外,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有关规定,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也可成为矿业权的主体。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

2.2权利内容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采矿权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开采权,自销矿产品权等,其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定期限,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交纳资源税费等。

2.3权利客体

矿业权的客体即是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探矿权的客体自然是该许可区域内的地下构成物,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含有矿产资源的可能,也不含有矿产资源而只是土壤的可能。而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许可区域范围内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2.4权利效力

任何权利都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和区域范围内行使,否则将失去效力。矿业权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要性,矿业权具有更为严格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矿业权人必须要经法定程序取得行政许可,才能成为合法的矿业权人,并且要在许可的时间和空间内从事勘察、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

2.5权利救济

矿业权是一种法律特别授权的权利,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即同一时间内、同一矿区不可能产生两个或更多个矿业权。当合法矿业权人的矿业权遭到侵害时,矿业权人有权请求法律救济,相关的权利救济方式与物权救济方式相同,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

3矿业权的权利性质

物权根据权能的限制程度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即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全部权能的所有权,他物权则是包括一到数项权能的物权。根据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矿业权不是对物行使所有权,但由于在行使矿业权的过程中,存在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因此矿业权亦不可能是类似于担保物权、用益物权的他物权。只有矿业权人明确拥有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才能实现根据市场的变化有效地运用资源。

矿业权的依法取得就意味着矿业权人依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支配和控制了矿产资源,即矿业权具有矿产资源的占有权能的性质,同时随着矿藏的开发,特定矿产资源将会消失,进而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就失去了权利所依附的财产。矿业权会使国家暂时或长期失去部分或全部所有权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

如果一定要界定矿业权的权利性质,唯一可以勉强套用的是英美法系信托制度中的“二元所有权理论”。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建立国有矿业企业的形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也可以转让对矿藏的勘探、开采等权利,享有对矿产资源的收益的权利。如果国家许可其他主体开发利用矿藏,则国家作为“元所有权人”对矿产资源享有相应的收益权利。

矿业权人享有矿业权同时,要承担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其中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探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始施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

(2)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开工等情况;

(3)按照探矿工程设计施工,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4)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编写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6)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7)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8)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一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在批准的期限内进行矿山建设或者开采;

(2)有效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3)依法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4)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5)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填报矿产储量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告。

矿业权人实际作为国家的受托人,代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负有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等义务,并接受国家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矿业权人作为“次所有权人”,享有的相关处分、收益等权利是基于国家的受托而产生,矿业权行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这一受益人的利益。

4矿业权的法律属性

基于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矿业权的取得和运行需要国家的行政许可并受到相应的管制。因此,矿业权是一种具有公法特征的私权。对矿业权进行调整,必须明确其法律属性,才能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4.1矿业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一般表现为国家的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时,是以行政机关的身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一旦行政许可获得批准后,就成了“特殊民事主体”,与矿业权人之间便形成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产生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国家有权收取费用,有义务允许矿业权人进行探、采矿产资源活动以获取利益;矿业权人有义务交纳相关费用,有权利进行矿业活动等。因此,矿业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4.2矿业权是一种依行政许可产生的物权

物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从主体上看,物权人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其二,从客体上看,物权的客体是物;其三,从权利的设立与变更上看,物权的设立与变更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其四,从权利的效力上看,物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等。

根据物权的性质对矿业权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物权的法律属性。首先,矿业权具有排他的效力。即在同一矿区或工作区不得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矿业权。《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9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勘查或者采矿活动。”其次,矿业权具有优先效力。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作为物权的矿业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二是矿业权在法律效力上优先于特矿区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即在矿业权存在的期限内,矿业权限制矿产资源所有权;三是矿业权人优先取得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矿业权等。又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严格管理,任何人要想原始取得矿业权必须依法经行政许可才行。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相关行政规定,通过挂牌、拍卖、审批等的方式来选择矿业权人。因此,矿业权是一种依行政许可产生的物权。

4.3矿业权是一种自物权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4

主要表现在:

1、矿产资源有关配套的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来,尤其是国务院“三个办法”出台以后有关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使执法监察工作有法可依。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依照上述法律法规和《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来查处和办理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案件。在查处无证采矿的案件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无证采矿刚刚开采三天就被发现;而另一个人同样无证采矿已经干了三个月,在处罚时应按照《省条例》四十五条规定除没收采出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外可以并处8万元以下罚款。由于法规规定的比较笼统,所以操作起来不太好把握,同样性质的无证开采在处罚时当然对造成损失大的要加重处罚,但对造成损失少的或没造成损失的又该处罚多少呢?所以很难把握,往往给人造成执法监察工作随意性大,罚款可多可少,缺乏严肃性。

2、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采矿权非法转让问题。国务院“三个办法”已经明确规定了采矿权转让的管理办法,但是一些采矿权人,尤其是一些私营矿山的业主受到利益的驱使,无视法律规定非法买卖矿山,非法转让采矿权,从中牟利。目前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还不完善,在依法办理转让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矿山老板将矿山卖掉后,带着钱跑到外地去了。在查处过程根本找不到卖方当事人,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第三项和国务院《探矿权采矿转让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行为人是卖方,所以对买方的处理只能是吊销采矿许可证,而原发证机关又是上级机关,所有这样的案件在处理上很难操作和办理。

3、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违法行为,而这些法律、法规对这种行为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所以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对这些违法行为不能处罚。例如《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非法采矿者提供勘查资料,电力和火工材料。对于这些助纣为虐的行为,法律没有规定如何处罚,只能是批评教育,所以造成你说你的,我的,起不到真正教育作用。也给执法监察工作带来难度。

4、机构改革后,磐石市地矿局仍单设,但属于事业单位。由此,执法人员没有公务员身份,虽有政府授权,但发生诉讼就可能有败诉的可能。

对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严格执法监察的队伍。

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是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监察队伍是做好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关键。同时要加强基层执法监察人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必要的信息网络、探索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经验。使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真正成为矿产资源卫士。

(二)尽快出台一些有操作性的法规。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是我们执法监察工作的依据,所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对我们执法监察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法律法规制定的越详细、下面工作起来就越容易操作,效果就越好,如果有些法规规定的很笼统,在执行起来就很难,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执行起来就避免不了出现偏差和错误,造成不必要麻烦,给执法监察工作带来困难。一些地方性法规制定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定,使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真正起到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行政处罚权的授予,要以实际工作出发。目前,现行的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对各级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目前采取破坏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县级执法监察部门遇到这类案件时在处理上难度很大,按照《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采取破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应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处8万元以下罚款;由原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样作为县级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机关,对此类案件无权作出处罚决定,然而采取破坏性开采的违法行为还带有普遍性,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也不可能对这些案件一一处理,但又不能不处理,所以就会造成行政处罚的违法和越权,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各级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的授予要根据工作的实际合理地授权,这样才能保证对违法行为及时准确地作出处理。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5

主要表现在:

1、矿产资源有关配套的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来,尤其是国务院“三个办法”出台以后有关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使执法监察工作有法可依。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依照上述法律法规和《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来查处和办理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案件。在查处无证采矿的案件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无证采矿刚刚开采三天就被发现;而另一个人同样无证采矿已经干了三个月,在处罚时应按照《省条例》四十五条规定除没收采出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外可以并处8万元以下罚款。由于法规规定的比较笼统,所以操作起来不太好把握,同样性质的无证开采在处罚时当然对造成损失大的要加重处罚,但对造成损失少的或没造成损失的又该处罚多少呢?所以很难把握,往往给人造成执法监察工作随意性大,罚款可多可少,缺乏严肃性。

2、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采矿权非法转让问题。国务院“三个办法”已经明确规定了采矿权转让的管理办法,但是一些采矿权人,尤其是一些私营矿山的业主受到利益的驱使,无视法律规定非法买卖矿山,非法转让采矿权,从中牟利。目前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还不完善,在依法办理转让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矿山老板将矿山卖掉后,带着钱跑到外地去了。在查处过程根本找不到卖方当事人,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第三项和国务院《探矿权采矿转让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行为人是卖方,所以对买方的处理只能是吊销采矿许可证,而原发证机关又是上级机关,所有这样的案件在处理上很难操作和办理。

3、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违法行为,而这些法律、法规对这种行为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所以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对这些违法行为不能处罚。例如《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非法采矿者提供勘查资料,电力和火工材料。对于这些助纣为虐的行为,法律没有规定如何处罚,只能是批评教育,所以造成你说你的,我的,起不到真正教育作用。也给执法监察工作带来难度。

4、机构改革后,磐石市地矿局仍单设,但属于事业单位。由此,执法人员没有公务员身份,虽有政府授权,但发生诉讼就可能有败诉的可能。

对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严格执法监察的队伍。

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是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监察队伍是做好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关键。同时要加强基层执法监察人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必要的信息网络、探索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经验。使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真正成为矿产资源卫士。

(二)尽快出台一些有操作性的法规。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是我们执法监察工作的依据,所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对我们执法监察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法律法规制定的越详细、下面工作起来就越容易操作,效果就越好,如果有些法规规定的很笼统,在执行起来就很难,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执行起来就避免不了出现偏差和错误,造成不必要麻烦,给执法监察工作带来困难。一些地方性法规制定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定,使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真正起到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行政处罚权的授予,要以实际工作出发。目前,现行的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对各级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目前采取破坏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县级执法监察部门遇到这类案件时在处理上难度很大,按照《吉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采取破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应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处8万元以下罚款;由原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样作为县级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机关,对此类案件无权作出处罚决定,然而采取破坏性开采的违法行为还带有普遍性,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也不可能对这些案件一一处理,但又不能不处理,所以就会造成行政处罚的违法和越权,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各级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的授予要根据工作的实际合理地授权,这样才能保证对违法行为及时准确地作出处理。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6

论文摘要:犷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蕊藏在地壳中的各种犷物。犷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犷产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子。这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胁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肘产安全。故完善犷产资源保护体系特别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犷产资涯开发现状及几个重要的法律缺陷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矿产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矿产资源的法律保护。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1956年国务院批转了地质部制定的《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我国现行的法律史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矿产资源法》,该法并于1996年8月29日经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修订。此外,相关法律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另外我国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也刘.矿产资源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地方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常委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法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等级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

二、我国矿产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矿山保护条款不明确。开采矿产资源会对环境和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勘探和开外破坏植被,在山体上留下巨大的坑洞甚至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法》第15条、第21条和第32条以及实施细则中,都提到了要“加强环境保护”却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采矿人为了减小经济投入,开采后就走人,并未采取任何后续措施。破坏了地质环境甚至可能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矿产权权属及流转问题。1.矿产权权属问题。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总则第三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实践证明,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规定,不具有实际性。采矿权人只是享有占有、处分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极其不完善,未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机制。致使一些投资经营者急功近利掠夺性抢挖资源,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长远规划与科学理念,同时开采工艺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对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资源严重浪费。许多资源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采出来,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作用。2、矿产权流转问题。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而不是当然取得的。探矿权人要取得采矿权还需设立矿山企业并且要达到一定的资质条件。这样人为的把探矿采矿权割裂割裂,不利于探矿采矿的衔接,更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法》还规定:“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禁止将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这条规定明确了矿业权转让的前提条件,并且禁止把盈利作为矿业权转让的目的。很容易把二级市场划为,不利于产权的有序流转。更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三)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混乱。1,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混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大形势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都由国家统管统揽的局面,使人和单位的利益直接与自己的行为挂起钩来。所以地方政府要扩大资源占有量,以壮大地方矿业,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2、各部门监管不协调。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是粗略的,只是确定协调管理的主体范围,但并没有具体规定其具体的职能范围。这在实践中往往会造成部门管理的冲突。例如,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林业部门的冲突,由于矿产的勘探要破坏一些地表的植被,勘探时间又有可能同林业的防火期造成冲突,这就需要地勘部门与林业部门进行协调。而实际的协调过程中总会发生当地的林场不允许地看人员上山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部门不协调造成的。3.矿产资源信息不完善。不公开,缺乏统一管理,使大量的信息不能为广大用户使用。

三、矿产资源保护对策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7

论文摘要西藏地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面临矿产资源开发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对立法、执法、执法监督等具体环节进行分析,据此探寻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和矿产资源有序发展法治保障。

论文关键词西藏矿产环境问题环境法治

一、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概况

(一)丰富的矿产资源

西藏矿产资源的分布在空间上有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延展,分段聚集的展布格局;在时间上具有由南向北逐渐时间变久远的新特点。喜马期陆内汇集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浅成斑岩活动和多方向的断裂系统对区内有色金属、贵金属大型矿床的形成、定位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矿产资源开发制度不完善,存在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现象。截止2010年,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至2009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点)矿化点3000余处,涉及的矿种有102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60%其中。

(二)发展中的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产业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数十年的勘探与开采,已成为西藏地方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矿业产值在整个西藏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整体比例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具有较大的增长余地。1995年西藏的矿业总产值为1.7亿元,到2003年达到2.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79%。2007年,西藏实现矿业产值13.52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近7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6.82%。现在,矿业资源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二、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

(一)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

西藏自治区90%以上国土属于高寒环境,其冻融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75.8%,是我国冻融侵蚀分布面积最广的省区。冻融区多位于高山峡谷区,这些区域具有水土物质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特点,由此可知西藏环境具有对外力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特点。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按照地质灾害在地域上分布的情况将西藏按矿产地质带划分为:藏东高山峡谷区和藏南谷地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泥石流分布区;藏东南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夹沙石)灾害区;藏中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灾害区。

(二)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环境的问题

目前西藏矿山开采缺少有效的投资评估,同时也存在盲目开采现象,况且现在开采方式多以粗放型露天挖采为主,存在采富弃贫的开采方式,这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和效益都有负面制约,矿业开发的进行同时对环境有着负面的影响。在矿产开发施工过程之中未做充分的环境评估和相对应的环境安全应对措施,很难应对重大事故。矿产资源开发时尾矿、废矿堆积渗透污染地下水源,此类环境污染对土地伤害甚大,短时间内很难起到恢复效果。还有受到西藏矿产资源的生产、冶炼环节技术不成熟,气压过低等条件限制,极易造成选矿废水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矿区水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本地农牧民的人畜饮水显得更为困难。多数矿区开发之后,善后的环境恢复政策不到位,开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逃避矿区的恢复责任,造成采空矿区生活垃圾遍地,地表草皮毁坏尾矿裸露,矿区自然环境恢复极为困难。

三、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法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法治现状

西藏矿产开发环境法治建设的基础是环境立法的开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是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的基础。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对矿产资源保护管理的进行了地方性立法,自治区政府也制定相关保护规定。为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勘查,实现西藏矿产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西藏自治区先后制定颁发了《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规范。并特别就黄金开采下发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金矿的通知》等相关法规。由此可见,目前西藏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为基础,自治区法规建设为辅助的矿产资源保护基本法律体系。

(二)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立法中存在问题

具体来而言,西藏自治区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对矿产资源开发行为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对矿业开发的许可比较严格,但是对违反法律的规定罚则是选择性的。目前,法规中环境违法行为一般只有违法条款,没有处罚条款,如《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环境法第三十条。但是在罚则中都并没有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在《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2修正版)中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条分别对矿产企业的开发所引发环境问题进行了规定。上述法条,对矿产资源开发所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置进行了规定,但该处理达到恢复标准或专管部门责任均未明确。这说明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存在法规体系不完整的缺陷。西藏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的环境保护立法上主动性发挥并不明显。在立法内容上,又多是采取照办立法条文,使得许多环境法规没有突出西藏地方的特色,未能对国家环境立法起到很好变通执行和补充作用。

(二)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执法存在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主要是指地矿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权对开发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义务,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命令和决定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其目的是通过监督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矿业活动,保证矿业法规在矿业活动中得到有效遵守,监督矿产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勘查开发,保障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促进矿业经济和矿山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行政部门主要是国土部门、环境监管部门,可是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国土、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使得相关行政部门对违法行为,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管。由于西藏环境监管部门建设滞后,直到2009年自治区环境保护局才提升为厅级单位,县一级环保局甚至未设置,基层环境监管职能兼入其部门。如此薄弱的环境执法力量,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问题处置不力,更加削弱例如矿业开发过程之中的环境保护力度。

(三)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法治监督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施行,是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依据。环境法律监督还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开展的环境法律活动进行监督。法律监督是环境保护法规施行的保障措施。监督主体主要分为:行政机关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在环境执法行政部门内部对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努力避免因地方利益而出现对环境保护执法的行政干预,进行必要的监督能更好推进法规执行。西藏基层环境机构设置不完整,环境执法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执法面临困境。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团体、舆论、民众监督三类,然而西藏的这三类监督主体发挥作用极为有限。环境保护社会团体比较少,对于分布地域广大的矿产资源开发点来说难度极大。舆论和民众监督,是进行环境执法监督的重要途径,可存在民众的环境保护法律薄弱,舆论宣传渠道较少的现实困境。

(四)环境立法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西藏地方立法过程中公众的意见重视不够,在立法过程中较少征求广大民众的建议和意见,如举行立法听证,征求意见会等。更多的是专家立法和部门立法,导致立法的行政性太过浓厚,而且,因出于部门管理方便或部门利益的需要,绝大部分条款规定的是单位和个人的义务,法律责任基本上是被管理者的责任,行政机关的责任则一笔带过。过重的行政气息使我们的环境法规本身由社会本位法转化成了纯粹义务本位法,行政机关往往把它简单当做管理相对人的工具,规划没有征询公民意见,立法起草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造成原本以广大公民为受益人的环境法律规范并没有切实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

四、完善西藏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法治途径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高原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提出了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是西藏环保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如何立足于西藏的特殊地域环境,探寻一条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之路,不断增强西藏高原生态和环境保障能力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

(一)完善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立法

遵循科学立法原则开展立法。首先,地方环境立法过程之中需要考虑西藏自身的特点。如西藏环境保护立法不能离开传统藏族文化影响,传统文化习俗有崇敬大自然的自然观,强调对神山、圣湖的敬畏,对野生动物有禁忌,这些传统习俗保护着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其中,它所体现的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对自然界崇拜、对动植物的爱好、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生活的热爱等精神,对环境伦理影响立法有积极作用在。在制定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规、条例时,遵循民族自治区立法法规,对西藏传统文化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习惯法部分,进行吸收和甄别,推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法制的进步。

(二)规范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执法力量建设

环境执法是指对环境保护法规的贯彻实施,其中包括环境行政执法、环境仲裁执法、环境司法执法。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我国以环境行政执法为主。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监管部门需要起到主体作用,加强环境监管部门队伍建设是落实环境法规的关键。2009年,西藏自治区正式组建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全区各级环保机构101个,专兼职环保人员500余人。500余人的专兼职环境执法队伍要负责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的环境监管任务,显然非其内力范围之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环境执法机构的完善,是提高环境执法能力的关键。矿区一般远离城镇,需要由一支专门的监管队伍,有针对性开展环境监管工作,弥补矿业环境执法不力的现状。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8

武焕娜(1994-),女,汉,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本科。

摘要: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坚实保障。长期以来受暴利的刺激,加之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厄运,并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尽快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此来遏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制度现状

1.生态补偿费。中国最早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征收肇始于1983年,1983-2001年间很多省市政府纷纷出台规范性文件试行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标准不尽相同。主要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总之,由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的缺失,乱收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乱象丛生。直到2002年全国才开始整治乱收费。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被取消。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000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实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规范性文件。自此,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现仍处于实验试点阶段,还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各地保证金的实施也是在摸索中进行,且存在对象不明确,征收标准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

3.可持续发展基金。为了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针对矿产资源枯竭地区的现状,2007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基金在山西的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是对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采取一揽子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方式,对于现有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缴存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但是可持续发展基金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具体如何合理配有待进一步细化。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形成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进而影响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的恢复。由于中央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地方立法没有法律政策依据,地方试点推进陷入僵局很难推进。

2.保证金制度适用范围不够宽。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始逐步试点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障金制度。但是现在建立的新规章制度只是适用于当前新开发的矿山,而对于长期以来历史遗留的矿山开发环境破坏问题并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内容仍然没有满足现实的需要

3.生态补偿量化难。尽管我国推行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生态补偿的普遍原则。但涉及到具体补偿行为时,补偿不易量化,补偿主体和受体关系并不明确,操作性差。

4.市场补偿难到位。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还未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中央专项资金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但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力有限等原因,实际到位配套率不高。

二、国外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一般规定

1.美国。美国是最早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政策的国家,1920年通过的《矿山租赁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39年西弗吉尼亚州颁布了《复垦法》,这是美国第一个和采矿有关的法律,大大促进了矿区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此后各州纷纷运用法律手段对矿区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进行管理。1977年,美国国会颁布《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它确立了恢复治理(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复垦)保证金制度三大生态补偿制度。

2.德国。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实行采矿许可证制度,采矿许可证的签发必须以一份具体矿山关闭报告为准,内容包括停止作业的详细技术可行性说明与关停期限,需经矿业主管部门批准。在采矿许可证获批前还需缴纳必须的矿井关闭与复垦保证金。矿山企业在开发前,除了留足矿区复垦所需资金外,还必须严格制定矿区复垦计划,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占用的森林、草地等,实行等面积的异地补偿。

3.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开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产业进行全面整理,主要有1986年的《环境保护法》、1990年的《矿产资源开发法》、1995年的《挖掘工业发展法》和1994年实施的环保行业评估计划等。相继确立了土地复垦计划书、环境评价书和复垦保证金等制度。

三、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状况、存在问题和对国外的借鉴,结合实际国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

(一)构建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但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实际,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评价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制度实施中的好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改进补偿制度。其次,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完善公共参与制度。要制定严格的公示程序、听证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措施,以“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健全相关的措施,有力保护生态环境。

(二)进一步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千头万绪,许多地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有限性导致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成效收到了严重制约。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提高探矿采矿权使用费的标准,弥补国家财政经费的不足;对现有的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进行改革,将两者合并为权利金,并提高征收的标准。

(三)以立法方式完善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当前,应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规定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该制度的实施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区分保证金的征收类别,将其划分为一次性保证金、阶段性保证金,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保证金对防止生态环境保护破坏方面的作用。将矿产企业缴纳环境恢复保证金的情况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对失信企业依法进行贷款限制、行政处罚等惩戒。(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德林,谷宇宙,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现状与完善,人民论坛,2014

[2]王小萍,闫立宏,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以现行矿产资源法律税费法律制度为分析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

[3]王世进,卢俊辉,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

[4]侯丽艳,王思佳,郭伟超,中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

[5]落志筠,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9

关键词:矿产资源;刑法;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27-03

矿产资源是我国维系生产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发达国家在早期发展工业的同时都已认识到了保护矿产资源的必要性并具有比较完善的司法体制。我国在1990年首次将矿产资源的保护问题纳入到了法律的范畴中,1997年更是将非法采矿罪与破坏采矿罪纳入了刑法。但是,现今国内大小非法采矿的行为却没有得到良好的遏制,部分违法行为责任人也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惩处,这就让违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更加猖獗,对社会以及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通过我国对于保护矿产资源立法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案例可以发现,刑法对于保护矿产资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首先体现在刑法对于矿产违法行为并没有强烈的约束,其次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也没有足够的惩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的形式也层出不穷,之前的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新形式犯罪,为了维护国家财产与人民的人身安全,我国的矿产法律体系也应相对应地进行一系列的改善。

一、中国矿产资源刑法现状与犯罪特点

我国刑法中对于矿产资源犯罪的条款只有破坏性采矿罪与非法采矿罪两条(刑法第343条第1款、第346条)。犯破坏性采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犯非法采矿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我国的矿产资源刑法由于时代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立法上的滞后性。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发展,新型的犯罪层出不穷,而现行的刑法与矿产资源保护的关系是以人的短期利益为中心反射至矿产资源利益的,这还远远达不到矿产资源的保护作用。由于矿产刑法立法晚,国家对于相关法律的实践少的原因,我国矿产刑法存在着法律规则不科学、功能不协调、操作性差、惩处力度低、取证难等特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为立法理念不科学、起刑点偏高、刑罚设置不合理等,这让矿产刑事案件的处罚力度大大降低,影响了法律对于违法行为的制约效果。矿产资源刑法立法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的刑法立法采取的是单轨体制,“罪”与“刑”只存在于刑事法律之中,而刑法以外的领域的法律不能有独立的罪刑条款,这在世界范围的刑法立法中是十分滞后的。

总结矿产资源刑法立法后出现的矿产资源犯罪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其犯罪具有明显的特点,分别为:犯罪的地域性、犯罪方式的明显性、犯罪的故意性与犯罪的反复性。矿产资源犯罪的地域性是最明显的特点,因为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自己的特点且不可能改变,这就导致了矿产犯罪集中在固定的区域内;而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需要采用大型的挖掘开采机器,这就与其他犯罪的隐蔽性不同,很容易被人察觉;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非法采矿罪在主观意识上与其他犯罪不同,犯罪人都是明知自己并不具备开采的资格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非法开采所以排除主观过失,犯罪带有强烈的故意性;矿产资源的犯罪行为往往受到了巨大的利益驱使,而我国刑法中对于矿产资源犯罪的刑法却并不严厉,前文介绍破坏性采矿罪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非法采矿罪造成严重资源破坏的最高也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就导致了犯罪人对于法律的漠然,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尤其县级以下)容易产生的现象,促使矿产违法现象的屡禁不止。而犯罪人在受到刑罚出狱后由于刑期短、经济利益大等因素也容易重操旧业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二、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刑罚借鉴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工业起步早,发展成熟,对于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也更加健全,其中以俄罗斯、日本与美国的矿产资源刑法体系最为健全。这些矿产资源刑法的条文一般存在于附属刑法或刑法与附属法并存,这种采用附属刑法来进行详细法律规定的做法可以有效扩大刑事监管范围,处罚方式一般以处罚金为主、自由刑资格刑为辅的做法。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刑法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地批判性地择其良者吸收,参考我国的具体情况适当加重量刑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有效地遏制矿产资源刑事犯罪。

(一)俄罗斯矿产资源法律法规

俄罗斯联邦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主要为《煤矿安全法》、《油气管道(干线)运输法》、《矿产开采税法》、《贵金属和宝石法》、《产品分成协议法》、《地下资源法》与《联邦大陆架法》七部,在《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关危害公共安全及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的章节中关于“生态犯罪”部分明确规定了何为矿产资源犯罪。俄罗斯矿产资源法律的特点为罪名与刑种的多样性,这极大地扩大了矿产资源法律的适用范围并可以根据具体犯罪采取不同的刑罚,其处罚措施包括了罚款、自由受限、自由剥夺、劳改、拘捕、强迫工作与禁止进行某些活动或承担某些职务。其中“禁止进行某些活动或承担某些职务”一条可以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犯罪的反复性对犯罪人施行针对性的监管,有效避免犯罪人发生再次犯罪的可能,减少犯罪的反复性概率。

(二)日本矿产资源法律法规

日本是世界范围内法律相对最为健全的国家之一,日本对于多种犯罪成立单独的法律,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法律典范的作用。1970年在我国还没有对矿产资源立法的时候日本就已经通过了14个环保法律,其中《关于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公共犯罪处罚办法》(简称《公害罪法》)是日本对于资源保护及惩治资源犯罪的基础。其中包含的七个条文是世界在保护环境中采用刑事手段的先例,也开创了单独为公共危害刑法立法的先例。日本《公害罪法》的立法原则为重罚金刑、轻自由刑的原则,对于企业违反法律的现象不仅要追究企业犯罪中个人的责任还要科以法人高昂的罚金。《公害罪法》的立法理念就是让高额的罚金来提升犯罪成本以减少犯罪的概率,一般资源犯罪都是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当罚金的额度严重到可以抵消犯罪所获得的收益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程度上让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产生前就考虑到后果而减少犯罪概率。同时高罚金刑、低自由刑的设定十分符合人道主义的原则,从最初的思维上做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等犯罪后用刑责来处罚犯罪人,这一点十分值得中国的矿产资源刑法借鉴。

(三)美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

美国由于历史原因受到欧洲英法等国家的影响,其法律采用的为判例法的制度,整个国家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刑法典,其刑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美联邦刑法、各州刑法与联邦及各州编制的经济法规及行政法中包含的有关刑事法律的法规,而美国在对于矿产资源刑事法立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单行法中直接规定刑事罚则,针对具体的矿产资源犯罪判定具体的刑法量。美国的《露天采矿控制和回填复垦法》是美国第一项专门规范特定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该法律规范了对于采矿责任人的行为,在采矿后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恢复因采矿而受到破坏的土地到最佳状态,并对责任人的责任做出严格规定否则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尽管我国的法律体制不同,但是美国刑法对于矿产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破坏提出了明确的补偿要求,这使得整个矿产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的善后工作有法可依,十分值得我国的借鉴。

三、我国矿产资源刑事立法的完善

(一)重构构成要件、降低起刑点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刑法的主要问题为第二章所提出的立法理念不科学、起刑点偏高、刑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刑事犯罪只有破坏性采矿罪与非法采矿罪两项,同时设立的年代较为久远,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水平较低,法律的构成要件呈现出不合理的特点。如非法采矿罪中“经责令停止开采而拒不停止”,非法采矿的行为与盗伐林木具有相似的部分,同为窃取国家财产、破坏固有环境的特点,但是盗伐林木罪却没有“经责令停止砍伐而拒不停止”的款项,这就说明了立法时对于这种行为明确为盗取国家财产,其恶性程度与主观意识并不比非法采矿要轻,同时“责令禁止”需要有一定的执行期限,期限内犯罪人仍可能持续犯罪,对国土及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对于非法采矿的起刑点为五万元人民币,这与一般的盗窃罪相比构成犯罪的数额更为巨大,但是非法采矿所盗取的国家财产的行为与造成的影响也更为恶劣,根据国家财产不容侵犯应降低起刑点与盗窃罪持平。

(二)明确罚金额度,重置自由刑期

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犯罪的法律成立得较早,但是中国由于近30年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发展后的经济水平已经远非30年前可比,在不成熟的立法条件下对于罚金的处理并没有设立明确的额度。由于矿产资源犯罪多是受到了极大的利益驱使,那么在罚金方面一定要远超过非法所得才能够对犯罪人起到约束作用,在罚金的设置上可以参照《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与日本《公害罪法》并参照我国其他罚金模式提升到非法所得的80%至3倍并责令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至原始状态。而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犯罪的自由刑设计也明显偏低,前文提到犯破坏性采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犯非法采矿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表现出矿产资源犯罪的刑期均为有期自由刑并上限较低。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战略的部署,环保问题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非法采矿造成的不可逆性的生态损害,对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并不可逆性生态损害造成国家财产严重受损的应采用无期自由刑。

(三)增设罪名,扩充处罚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破坏性采矿罪与非法采矿罪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刑法的两条罪名已经越发凸显我国在保护矿产资源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前提下,环保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重大问题。建议针对矿产开采环境问题增设罪名,同时由于矿产资源稀缺性的不同更应该对于稀缺矿产增设非法开采稀缺矿产资源罪等罪名。俄罗斯在对于矿产资源犯罪的处理上包括了多种刑罚措施,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对于犯罪的刑罚增加处罚种类,体现现代中国法律的健全性。

四、结语

本文对于矿产资源的探讨是在重视社会发展、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大前提的条件下而分析研究的,其研究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我国的矿产资源刑法立法提供一定的建议,对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在矿产资源刑法立法中可以进一步吸取采纳。

参考文献:

[1]王莹莹.矿产资源刑法立法初探[C].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6.

[2]贾门园.矿产资源犯罪及立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3]罗恒超.矿产资源保护刑事立法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2.

[4]谭万全.矿产资源刑法保护的适用与不足[J].煤炭经济研究,2007(6).

[5]魏铁军.矿产资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5.

[6]袁华江.我国矿产刑法规范的若干检讨[J].法学研究,2011(1).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简介:孙红雨(1990-),女,山东烟台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012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刘文燕(1963-),女,黑龙江鹤岗人,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

ResearchonpenalmineralResourcesLegislation

SUnHongyu,LiUwenyan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artsandLawcollege,Harbin150040,China)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篇10

关键词:内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勘查开发

abstract:theconceptionoftheBeltandRoadinaccordancewithUncleXi,focusingonthestrategyofinnermongoliaopeningtothenorth,implementingtheproposedinstructionsofSecretarywangJunvisitedRussia,thispaperstudiesintotherichresources,governmentalattentions,geopoliticalfactors,win-wintoothers,pointsouttheadvantagesofinvestinginprospectinganddevelopmentofRussiantransbaikalmineralresources,andraisesissuesforthecharacteristicsofRussianmineralresourcesmanagementlawsandregulations.thepaperthenproposespolicysuggestionsfortheprospectinganddevelopingofmineralresourcesinRussiantransbaikalcooperationwithinnermongolia.

Keywords:innermongolia;Russia;transbaikal;prospectinganddeveloping

引言

依照“一带一路”的构想,着眼于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落实王君书记出访俄罗斯后提出的“关于外贝加尔边疆区合作勘查开发石油天然气和别列佐夫铁矿、诺永达拉果铅锌矿等事宜”的指示,为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政治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释放,资源瓶颈状况进一步凸显,今后一个时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不容忽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将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从资源丰富、政府重视、地缘因素、互利共赢等几个方面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地区的合作势在必行[1]。

1.优势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由赤塔市、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红石市、外贝加尔斯克、涅尔琴斯克扎沃德区、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等6个联邦主体组成。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领土总面积的2.5%,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该区的西部为布里亚和国,西北部为伊尔库茨克州,东北部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东部为阿穆尔州,东南部与中国、蒙古国相邻。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属西伯利亚板块,板块内有稳定区和构造增生(褶皱)带两部分。中生代属滨太平洋构造带。外贝加尔边疆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萤石、煤、宝石、矿泉水及多种建筑装修用材料。在整个俄罗斯矿产开采三百年的历史上,外贝加尔边疆区一直被当作一个矿业大省看待。外贝加尔边疆区实际上开采着整个俄罗斯的铀,2/3的钨、钽,1/2的萤石和1/3的钼。外贝加尔边疆区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1.1资源丰富是双方合作的物质前提

外贝加尔边疆区的发展前景首先要依靠对丰富的矿产及其他资源的开发。为了发展有色和黑色金属工业,北部准备对大型原料基地进行开发。铁矿和其他矿产储量超过250亿吨。边疆区矿区的有色金属的主要成分是铜。边疆区有4个铜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当中,其中乌多坎铜矿石矿区蕴藏量超过2200万吨。金矿的基本储备集中在塔谢耶夫、达拉孙、伊塔金、克柳切夫、巴列以及其他矿产地,总量超过1千吨。边疆区内共有845个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矿藏总价值约达3万亿美元。但该区的矿藏只有30%被人们所认知。因此,俄方希望能够邀请中国的公司一同对该区进行勘查开发。在过去的5年,中俄合作过程中边疆区的矿物资源开采量增加了13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俄罗斯也是相当快的。金的开采总量(84吨)在俄罗斯也属于领先地位。

1.2政府重视是双方合作的政治保障

为开采边疆区东南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条件,即将建设纳伦――卢戈肯铁路(223千米),该铁路的建设在国家与采矿冶金公司“诺里尔斯克镍”合作的条件下完成。2015年~2017年将实现从哈兰诺尔国营区域发电站发射的高压电输电线路建设,该输电线路将大大提高变电站对矿藏开采源头的电量供应。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准备支持投资者,包括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藏的国外的投资者。特别是,开发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浙江台州华天经贸有限公司;以及开发别列佐夫铁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辽宁西洋集团。今年中国大型企业“神华”同俄罗斯“基本元素”公司一同协商开采煤矿区等投资项目[2]。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在以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市为中心,覆盖相邻的6个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建设外贝加尔矿业冶金群。矿业冶金群成员为地区大型在运营采矿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俄方也希望中方企业参与进来。建议在国家――个人合作伙伴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矿业冶金群,这样可以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大型采矿项目获得有利条件。优势在于:具有大量的矿产原料基地(铜1100万吨,银9900吨,铅59万吨,金1600吨,锌40万吨,铁5亿吨)。基础设施的发展迅速(能源设施――露天煤矿、中央热电站、电力网;交通设施――铁路、硬面公路、航空)。打入亚太地区市场方便快捷(在中俄边境和俄蒙边境具有国际公路与铁路过境点)。基础工业能力强(开放式股份公司“普利阿尔贡斯克生产采矿化学联合公司”、诺沃希罗金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日列肯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

1.3地缘因素是双方合作的现实因素

外贝加尔边疆区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联邦地区第3位,俄联邦第12位。行政中心是赤塔市。边疆区与布里亚特、伊尔库斯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阿穆尔州相邻,南部与东南部距离蒙古和中国1.5公里。

外贝加尔边疆区交通运输比较便利。西伯利亚铁路和阿穆尔公路连接俄罗斯东西部并且贯穿外贝加尔边疆区,此外还有直达蒙古的铁路和公路。m-55《赤塔――外贝加尔》公路与外贝加尔铁路满洲里支线将外贝加尔地区与中国东北部省份连接在一起,该铁路通往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市。边疆区与中国的边境有4个口岸,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外贝加尔――满洲里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中俄陆路货物交易几乎60%都是通过这两个口岸。与中国的交通十分便利。

1.4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目标支撑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给投资商提供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外国投资商,正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所得税税率削减4.5%;财产税税率削减两倍;提供长达7年的投资税收信贷(地区税收部分)和其他优惠。除此之外,边疆区国家权力机关还要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投资原则和措施有:通过边疆区法律法规,保护投资商的权利和投资活动支持机制;为配置生产和其他投资项目(工业园区、技术园区),应具备可用基础设施;为解决投资问题,应具有投资商与边疆区领导直接联系的渠道,包括州长在内;设立专门机构,处理吸引投资和与投资商共事等工作。

根据俄罗斯联邦法规《社会经济发展先行区》,优惠政策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对边疆区居民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与中国经济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相似:头五年所得税、财产税和矿产开采税归零;明显降低统一社会税率;简化海关手续、外国劳动力输入配额机制、连接电网程序等。

由此可见,通过该法规可在国家支持投资商方面起到革新作用。因此,为共同开发项目,取得俄罗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实现最大化的互利共赢。

2.俄罗斯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特点

2.1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2.1.1矿产资源法

1995年3月3日颁布的联邦法律第27号《矿产资源法》,经过1999年2月10日第32号联邦法律和2000年1月2日第20号联邦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矿产资源法》的新版本。该版《矿产资源法》除序言外、共七章52条。该版《矿产资源法》序言阐述了矿产资源的概念,并且评述了该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种类和法律适用范围。

尽管这个《矿产资源法》版本已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但这部法律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根本改善,其中仍然缺乏清晰的、易于操作的程序机制,如它的许可证制度的操作程序缺乏透明度,几乎完全没有矿产企业活动的调整规范。尤其是,其总的概念和绝大多数规则仍然建立在公法规范的基础上,使矿产使用关系的实践面临重重障碍,对投资人来说,依然存在制度风险和投资风险。由此看来,法律调整的关键还在于立法者理念的修正,任何非客观因素、非专业瑕疵都会使真正完善的法案难产。应该说,这一阶段俄罗斯的立法者们在“国家”和“市场”之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2.1.2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

2002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听取了议会代表们的建议后委托政府制定新版《矿产资源法》。2005年的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已从原来的7章增加到14章,从先前的52条增加到125条,其内容增加了1倍多,其中包含了从矿产资源勘查到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

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的主要目的是,在发展矿业和保障国家对矿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透明的规范。比起俄罗斯《矿产资源法》,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转换关系模式的思想,在立法理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矿产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模式,即将国家和矿产使用者之间的管理性的许可关系转换为合同性的法律关系。在有效合同的条件下,国家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如出现纠纷只能通过法院解决。这一关系模式的转换体现了立法者的理念包含了更多的市场因素,也使该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另外,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草案的第9条第2款规定了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外国法人和国际组织不能成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该条款的设计旨在减少外国法院和国际仲裁机构在能源合作中出现纠纷时的管辖权。

2.1.3联邦主体矿产资源法

联邦主体的矿产资源立法通常以联邦法律为基础,但它们仍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既是俄联邦法律体系、结构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对一些特别规则采用了特殊表述方法。这些立法文件包括了足够多的规范,它们丰富和发展了联邦法律,在很多方面填补了联邦法律的空白。例如,在布里亚特的《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用法》中把贝加尔湖鉴定为全俄的国家财产,特别增添了在湖泊领域使用矿产资源的特殊制度。

俄罗斯在完善调整矿产使用关系的法律保障的立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创制、确定《矿产资源法》操作机制的法律规范文件上。它们包括了14个针对俄联邦政府规范文件的参考解释,另外还体现在将现行法律原则具体化,积极发展适合于矿产使用的市场关系和国际一体化要求的新规则[3]。

2.1.4石油天然气法以及其他立法

俄罗斯曾经尝试对整个联邦石油、天然气进行专门立法。1995年,俄联邦国家杜马和俄联邦委员会曾赞成并通过了此项法律草案,但被俄联邦总统否决了。此后类似的法案再也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与此同时,一些联邦主体倒是分别通过了自己的石油天然气专门立法,如1997年鞑靼斯坦共和国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1998年汉特一曼西自治区通过了《在自治区境内开采石油天然气矿床法》,亚马尔一涅涅茨自治区通过了《关于稳定、刺激生产和提高石油产量法》,1999年秋明州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矿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矿产使用领域的立法非常积极,曾经通过了俄联邦《大陆架法》《产品分割协议法》《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的提成率法》《关于国家对开采和使用煤炭的调整和对煤炭工业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护的特点法》《贵金属和宝石法》《经济特区法》以及《煤气供应法》等。除此之外,俄联邦总统还就矿产使用问题颁布了大量的专门命令,俄联邦政府也颁布过类似决议。

2.1.5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政策

为了保证联邦各族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以及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付费的种类有:①参加竞争(招标或拍卖)费和许可证费;②矿产资源使用权付费;③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费;④消费税及其他捐税和费用(土地、海运和海底地段付费、地质信息费)。当联邦政府同矿产资源使用者签订了产品分成协议时,则可免除资源使用者交纳联邦税法规定的捐税和费用,但产品的利润所得税除外,具体的份额由联邦政府规定。

2.1.6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政策

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要合理利用及保护。根据这一要求,改组和完善国家管理机关,使其能够保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联邦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协调资源和资源保护机构的活动;建立将国家经济转向自然保护原则的法律、组织、经济和社会的机制;制定和完善国家资源利用的规范;实行保护资源的许可证制度;限制或停止无效的资源消耗型生产,尽量促进推行资源节约型的工艺,包括废料加工和利用;运用地面、航空和航天手段对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监控;违反地下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规定的,实行限制、暂停或终止矿产资源使用权。

2.2矿业开发政策的特点

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现今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俄罗斯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的矿业法律和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联邦水法》《大陆架法》《产品分成协议法》《资源使用许可证条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条例》《地下资源使用最低付费率》等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使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的矿权管理政策

根据“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遵照这一准则和政府授予的职权,国家地矿主管部门对地下资源使用权(普查勘探权、采矿权、地下空间使用权)进行统一的矿权管理,并对地质勘探和采矿及矿山环境实行监督,使地矿工作进入法制管理轨道。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和实施地下资源许可证制度;地下资源使用付费制和国家对地下资源使用关系的调节和监督。

(2)市场机制在地勘工作和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在转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俄罗斯地勘部门投资机制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的国家预算拨款,建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目前地勘工作资金来源已从联邦转向采矿企业和国内外投资者。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的建立是地勘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进展,也是地勘单位和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这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办法在地下资源法中已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地下资源法规定,地下资源使用者开采由国家资金探明的所有矿物需缴纳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其数额按实际采出的矿产品销售价值的一定比例缴纳,作为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地勘工作费用。用自有资金进行普查、勘探工作的地下资源使用者,或完全补偿了国家普查、勘探工作费用的地下资源使用者,在开发这些矿产时,免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金。

3.合作勘查开发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的对策建议

3.1利用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理性选择项目

(1)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情况

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约有1.4―1.5万个项目,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在新的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政策制定后,为了发展矿业,联邦自然资源部的地下资源利用署正组织提供投资项目清单,全俄矿经所组织专家按主体、分地区对以往从事过地质工作的矿产地重新进行地质经济评估。全俄地区地质经济图已由全俄矿经所承担编制,该图件反映了该地区矿物原料的资源潜力,用于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联邦和主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导今后地质矿产工作,吸引外商投资。主体政府的负责人根据图件资料可以提出投资的项目、矿区和矿种。该图各种资料齐全,有重要矿区的地质、矿产情况,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地震保护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资料;对区内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已探明资源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勘查的投入,开发的技术经济指标,投资预测及盈利的预测,联邦和主体税收的分配。计算了主体的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包括吸引投资开发某矿区,可以吸纳多少劳动力,带动多少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计划之用。对主要矿区附有分析资料和表格。

但是外贝加尔地区的矿产地,仅从俄联邦和边远地区的经济考虑,开发成本高,很困难,现在如果从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需求来评价,对过去认为没有开发前景的矿区,现在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考虑,能否开发需要重新评估。

(2)合作勘查开发项目的选择

一种情况,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一般不是好矿。已发证的勘查区,有的需要再投入普查勘探。在1.4~1.5万个项目中,40%未做工作,政府可以收回项目,外商投资者再申请取得勘查许可证。但是,投资者不要与已取得许可证的企业直接谈判,要直接与联邦政府地下资源利用署联系,通过政府协议取得。

另一种情况,是从风险勘查开始的项目,可以先找主体的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地下资源利用署商谈,了解合作者是谁、工作区的资源状况、已有工作程度、预期工作及成果等。主体地下资源利用署可以提供项目清单,可以到资料馆、科研单位、地勘单位了解资料,如果中方部门代表与主体自然资源部的代表共同商定项目后,主体杜马讨论确定清单,向联邦杜马报告,经联邦杜马批准后,由联邦自然资源部办理许可证。这样可以减少许多政府部门的手续。

3.2与俄进行矿业合作勘查开发方式

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最好在俄注册独资公司,因为这样的项目,俄总统、联邦政府都关注。国际矿业公司联合投资要由总统决定。特别是油气开发和输油气管道项目,要签订政府间协议。产品分成协议法已经实施,矿产资源法规定从勘查到开采一次取得许可证,所以注册独资公司完全可行。

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通过主体协商,达成协议后,也要报到联邦按程序办理登记领证手续。

此外,关于移民政策,产品分成协议法里有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俄方的装备不少于70%,工人不少于80%。外商投资者要在当地注册分公司或办事处。

3.3与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合作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

中俄双方在矿业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具有互补性,前景是好的。俄方认识到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业是基础,开发矿业没有外国投资上不去,矿产品市场也看好中国和东亚、太平洋地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我国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到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勘查、开采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一个有利的目的地;我国有一些企业有能力到俄罗斯去投资采矿[4]。

从总体上看,当前俄罗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的政策法规不断改革,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矿业投资环境还不是十分理想。有关法规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尚在完善中。国外公司投资比较多的是油气资源,固体矿产不多;审批手续比较烦琐,而且不规范。

为了推进中俄矿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建议:“技术经济勘查”和“政治勘查”并重,前者可以到自然资源部的全俄矿经所了解技术经济评价情况,这方面的专家了解的情况比主体领导人强;后者要到主体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签订协议。

参考文献:

[1]王发军.额尔古纳市跨境投资铁矿业调查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2):1-2.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姜哲.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政策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