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1:48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1

关键词医药企业新药研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3-0033-03

在我国医药行业呈现较好增长态势的同时,行业自身却面临创新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料,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就2010年的资料来看,SFDa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1000件,其中除去114件进口药,886件国产药中759件为改剂型和仿制药,占批准药品数的86%(数据来源:《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药创新政策,《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提高药品、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增强新药创制能力被列为10项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创新是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我国药品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医药企业创新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国内医药企业的现状入手,谈谈对医药企业创新活动的理解和思考。

1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及对创新的影响

我国医药企业包括研发型、生产型和销售型3类,本文所说的医药企业主要是开展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生产型企业,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3大类,就2010年市场份额来看,化学药5952.7亿元,占56%,中药3359.1亿元,占31.6%,生物制品1314.2亿元,占12.4%左右,总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1医药企业总体规模小,盈利能力差

据统计,我国?6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90%为小型企业。2010年,全国医药前100位企业总收入5468亿元,占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1.5%,其余企业销售收入共计5159亿元,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差。近年来,虽说医药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2010年版Gmp认证的推进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实施,企业投入进一步增加,许多企业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没有能力开展新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

1.2创新制度缺乏,创新团队建设薄弱

新产品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团队、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激励制度的建立。目前,由于医药企业被基本条件所限制,许多企业缺乏创新制度层面的规范,在人、财、物上都不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要。企业没有规范的研发机构和团队,研发工作就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也就缺少硬件和软件条件的积累,无法达到创新的目标。

1.3创新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疾病谱的变化,新药研发越来越困难,对研发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大,不仅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一些软件设施,比如政府关系、信息共享、平台合作等。由于新药研发具有尖端性、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团队合作的特点,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010年,世界范围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8%,我国占比例不超过3%,由于投入少、积累少,在我国6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具有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软硬件条件的企业极少。

1.4观念落后,管理者缺少创新的战略眼光

在我国6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由于体制的问题,导致管理者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国企管理者由于任期等问题对创新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民营企业对创新投资风险承担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对新药研发等创新活动缺乏热情,忽略了企业以开发新产品为驱动的成长模式,而热衷于资本推动的营销拓展。

2对医药企业创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创新主体错位,科研院所成为了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企业是次要角色。近年来,国家完善了相关创新政策,突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这条主线。这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仅有政策是不够的,企业如何利用好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企业产品水平和竞争力是医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2.1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创新计划,明确创新目标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医药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指前者,创新的重点是新药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企业应进行市场分析,根据已有的技术基础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及现有产品技术提升的计划,包括达到的技术要求、市场满足度、时间周期、资金投入、组织建设和人员队伍等。创新目标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前期研究基础、专有技术掌握、市场拓展能力、资金支持力度、技术团队等,确定企业是开发原创药物、引进仿制药物,还是对现有药物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优化和提升。

对一些资源不充沛的中小医药企业,要慎重开展原创药物的研究。因为按照目前的投入,一个原创药物的完成在国外大概要8~10年的时间周期,投入超过5亿美元,国内一、二类新药的研发也要数年的时间和上亿元的投入,而这是许多效益不好、规模偏小的中小医药企业无法承受的。中小医药企业要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合理定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优势开展仿制药的研发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和二次开发,可避免创新目标盲目造成的创新风险。

2.2创新内容和方向的确立

新药研发需考虑对治疗领域和产品形式的选择和论证。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都对生物医药的科研支撑计划指南,重点是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开展研究,这也是企业关注的创新导向。中医药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产业,在疾病预防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化学药占半壁江山的国内医药界,发展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3组建创新团队,建立创新体系,确立领军人物

医药企业的创新具有高技术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的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研究、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工程建设、注册申报和企业管理等各个专业。因此,要组建一支包含各个专业人才的创新团队,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架构和公平的分配体系,同时,要求团队人员要有与创新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适合创新活动的团队文化和氛围。医药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保证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组织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进行的基础。缺乏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将导致技术创新失效。此外,对于一个向着创新目标前进的创新团队,一个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格魅力,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管理水平的领军人物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具有良好效益和品牌效应的大型医药企业,由于占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是比较容易的。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大型医药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比如上海绿谷制药,成立了研发中心,致力于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而对于许多中小医药企业,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自己的研发体系,如采用产学研联合、采用企业间合作、加入产业联盟、利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种社会资源来满足企业的创新活动。例如上海乔源制药与上海医工院进行联合,并充分利用研发服务平台,开展新药研发。

2.4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投入

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和国力限制,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金一般不足销售收入的3%。2007年,我国800多家大中型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约为65.88亿元,而早在2005年,仅美国辉瑞公司的新药研发投入就达到74亿美元。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后,新药研究成本大大提高,一类新药的研究需要大约8~12年的时间,研究经费需要1~3亿元,还不包括市场上的学术推广和Ⅳ期临床研究费用。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低,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进行新药研发时在资金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内部难以形成科研创新的氛围,无法吸引高级研发人才。近年来,国家相对提高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包括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支持,同时也开拓了风险投资等新药研发渠道。因此,对于大部分中小医药企业来说,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获得政府支持,同时加大企业自身投资,通过多种投资形式集聚资金。除了研发经费外,人力资源投入和文化建设投入也必不可少,创造创新的氛围,这种投入将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5加强创新活动的管理,降低创新风险

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越是具有价值的创新隐藏着越大的风险,这是需要创新团队尽量避免的。医药企业创新,从研究到最后的产业化期间存在着许多风险,拿一个原研药来看,在化合物研究、成药性、药效学、安全评价、临床研究、产业化和销售等各阶段都存在风险。创新活动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必须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就要求对创新活动加强管理。创新活动的管理就是利用创新团队的计划、领导、控制,树立风险意识,进行充分调研,分段决策和加强合作等风险控制措施,将每一个风险降到最低。

2.6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创新政策

我国创新政策进入了最好时期,尤其是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制定多种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及各地政府生物医药项目,以企业为主体直接支持创新活动开展,还有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及补贴政策、产业化补贴政策、人才补助政策等。企业创新团队要抓住机遇,熟悉相关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利用政策。企业的创新团队要配备熟悉创新政策的专业人员,实时关注政策动向,并正确判断政策对本企业的价值,整理相关资料,及时申请政策支持。

在医药行业创新活动开展中,需要充分理解运用的政策还有《新药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Gmp以及各种药品申报、临床研究的指南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对创新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结语

目前,2/3的人类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需要更多的创新药物与之适应。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制药工业是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而支持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动力是不断创制的新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制药企业快速发展,政府对新药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国家在《科技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部、卫生部制订“十一五”创新药专项时把相当多的重点放到了企业创新上,医药企业创新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2

论文关键词:研发效率,医药制造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1引言及文献回顾

医药制造业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是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活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引导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时研发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能否有效适时地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成果,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取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活动都能带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这是由于部分研发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产生有效的技术成果,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导致研发活动失效。因而,行业的研发效率对于医药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方面,而关于技术创新效率和研发效率的研究较少。首先,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方面,张世贤(2005)认为技术创新遵循“阀值理论”,即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输出,研发资源的极端分散化是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障碍[1]。张伟(2008)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入手,以1995-2004年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和问题所在,并提出提高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2]。邹鲜红、黄健柏(2009)基于因子分析法,通过对我国28个省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多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克服了采用投入型指标和产出型指标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缺陷,避免指标的重复评价,较为准确地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因地制宜推进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撑[3]。其次,在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效率研究,而具体到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研究的文献较少(郑洁,2008[4])。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方法,选取1999-2008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了无效率函数,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模型构建

2.1实证模型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是Battese和Coelli在1992和1995年设定的生产函数模型,简称BC(1992)和BC(1995)模型。BC(1992)模型假设非效率项服从截尾正态分布,并认为技术效率随时间不同而变化。BC(1995)模型则不但测算了效率数值的大小,还从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着手进行研究。BC(1995)模型是目前学者们最为推崇的一个研究工具,其与数据包络分析(Dea)相比药学论文,具有考虑随机误差、采用面板数据、技术效率测算方程与其影响因素方程联立的优势。

借鉴BC(1995)模型[5],本文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构建如下:

(1)

模型(1)中Y、RD、RDp分别表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某省市某年的研发产出、研发资本投入、研发人员投入,i和t分别表示医药制造业第i个省份和第t个年份。β0是常数项,β1和β2代表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Vit-Uit)表示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具有复合结构,Vit代表经济系统中不可控因素冲击的噪声误差,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n(0,),且独立于Uit。Uit为非负随机变量,考察研发活动中的技术无效率,假定其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mit,)。表示省市i在t时期研发活动的研发效率。mit越大表示技术效率越低,意味着投入等量的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能够获得的研发产出越少。本文重点考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企业规模以及市场结构等因素对研发活动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因而构建以下无效率函数:

(2)

函数(2)中δ0为待估常数,Fund、transf、Scale、mS分别表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规模变量以及市场结构变量等变量,δ1、δ2、δ3、δ4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影响系数。wit为随机误差项,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n(0,)。判断构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是否适合用来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可以通过考察函数(2)中随机误差项的技术无效的比重,也就是通过(0≤γ≤1)的大小来判断。当γ接近于0时,表示实际研发产出与可能最大研发产出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噪声误差,此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就可以实现对生产参数的估计,无需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γ越趋近于1,越能说明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源于随机变量Uit,则越适合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研发效率进行估计。

2.2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研究使用的数据,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2009)中医药制造业各个省市1999-2008年10年的面板数据。

现有文献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时,一般选取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对于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的选取,则存在不同看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研发经费近似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这样做的缺陷是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一个线性关系,有投入就一定有产出。七十年代以来多采用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Griliches,1990[6];prencipe,1997[7])。近年来也有学者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朱有为、徐康宁,2006[8])和新产品产值(周立群、邓路,2009[9])作为研发产出指标。基于众多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投入及产出指标选取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行业及发展的现状,选取合适的研发投入指标和研发产出指标。

一、研发投入指标的选取

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知识性生产函数,研发产出不仅受到当期研发资本投入的影响,也受到过去各期研发资本投入的影响,所以,选取研发资本存量来反映研发资本投入情况相比于直接使用研发资本投入更为恰当。关于研发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经典的永续盘存法。参照Goto&Suzuki(1989)[10]和吴延兵(2006)[11]的计算方法,以过去各个时期的研发支出现值与第t-1期的研发资本存量现值之和来表示即第t期的研发资本存量,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3)

其中,K是指研发资本存量,e代表研发支出,ρ为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此外,,假定R&D资本存量K的平均增长率等于R&D支出e的平均增长率,研发资本存量的期初值为:,g为e的年均增长率(Coe,Helpman,1995[12];吴延兵,2006[11])。本文的基年定位1999年。在测算研发资本存量之前,研发资本支出已经按1990年不变价“研发价格指数”进行平减[①]。对于研发资本折旧率ρ,国内外众多文献在估算研发资本存量时都采用了15%(Hu,Jefferson,Qian,2005[13];吴延兵,2006[11];朱有为和徐康宁,2006[8]),因此,本文也采用ρ=15%。

研发人员投入的数量、结构和素质,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反映研发人员投入的指标主要是研发人员(人)和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前者是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后者是按照参加人员实际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折合的研发活动工作当量。后者更能反映投入研发活动的人员情况。因此,本文选择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作为研发生产函数中的研发人员投入指标。

二、研发产出指标的选取

研发活动的产出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衡量指标。其中,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研发活动的中间产出,能反映出研发活动的直接效果,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最终产出,相比专利指标,更能反映出产业研发活动产出在市场上的绩效情况。本研究根据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和研发现状,以及医药制造业有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对研发产出指标进行筛选。首先由于专利量的数据局限,且医药制造业的专利指标较小,有的甚至为零,这种情况下使用oLS估计是有偏的。其次,新产品销售收入受到营销等非生产环节的影响,同时受市场上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和研发效率的变动。因此我们选用新产品产值作为研发产出指标,并以1999年为基年,按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消除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三、非效率函数指标的选取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对于研发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小,而其中政府资金来源对于研发活动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药学论文,因此选择这两项指标进行非效率模型的研究,以深入研究政府资金对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另外,技术改造是我国医药制造业在当前发展水平下,普遍采用的技术创新方式,一定的技术改造能力将大大有利于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的提高。因此,技术改造经费是一项重要的研发活动效率考量指标,将其选入非效率模型,进一步研究其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同时,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的影响很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在非效率函数中,本文选择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企业规模以及市场结构等变量作为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因素。

3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Shazam软件及Frontier4.1软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经验模型可获得各项参数,具体结果见表1。其中,γ值为0.9406,非常接近1,且LR单边检验表明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mixedchi-squaredistribution),说明模型(1)中的误差项有着明显的复合结构。因此,采用SFa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是有效的。具体分析如下:

(1)研发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研发活动规模效应分析。研发资本投入(RD)和研发人员投入(RDp)弹性系数β1、β2的值分别为0.2681和0.4298。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新产品产值便会增加0.2681%;研发人员投入每增加1%,则新产品产值会增长0.4298%。可见,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增长中,研发人员投入的贡献率高于研发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同时,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仅为0.6979,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活动缺乏规模经济性。

表1SFa模型各参数估计值

table1theestimateofeachparameteronSFamodel

待估参数

系数

标准差

t统计量

β0

6.6887***

0.3555

18.8171

β1

0.2681***

0.0554

4.8436

β2

0.4298***

0.0696

6.1736

δ0

31.3533***

8.2825

3.7855

δ1

-0.1045

0.1900

-0.5499

δ2

-0.4736***

0.1839

-2.5758

δ3

-2.7455***

0.8806

-3.1177

δ4

-1.1173***

0.4083

-2.7367

γ

0.9406***

0.0196

47.9738

LRtestoftheone-sidederror152.5320***

样本数:280横截面数:28年数:10

4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均值为0.5290,且每年的研发效率具有“三平稳两增长”的增长周期性。在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中,研发人员对新产品产出贡献大于研发资本。但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活动仍不具有规模经济性,平均研发效率水平偏低。从区域研发效率的比较分析可以知道,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市场竞争性有利于促进研发效率,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有助于提高新产品产值,而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对研发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结合以上研究,要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挥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在我国形成几块产业链完善、优势互补和相互支撑的“医药产业群”。例如,“长三角都市圈医药产业群”——在上海形成新药研发中心和医药营销中心,江苏省着力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进一步把化学原料药做大做强,在长三角都市圈内形成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和合理的医药产业布局模式。同时,发挥我国在中医药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在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以及云南、西藏等地建立中医药和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加大中药的研究、生产及向世界市场推销的力度。

第二,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研发能力。低集中度不利于研发投入活动的有效支撑,对研发效率存在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与合并,提高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促进技术交流,促成合作研发。

第三,培育合理的竞争性市场环境。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市场竞争性有利于促进研发效率,这两个结论的结合意味着竞争性寡头主导的、大中小型企业共存的市场结构可能是有利于改善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的理想市场结构形态。

第四,完善政策与制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特点决定其受到政府政策和制度影响较大。因此,在产业政策层面,需大力引导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并落实扶持政策,让企业敢于投入研发,不断积累技术力量,提高研发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世贤.阀值效应:技术创新的低产业化分析——以中国医药技术产业化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5(4):45-52

[2]张伟.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科技信息,2008(21):600-601

[3]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系统工程,2009,12(27):67-72

[4]郑洁,杨昌辉,徐晟.基于SFa的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2):58-62

[5]Battese,G.e.andt.J.Coelli.amodelfortechnicalinefficiencyeffectsinaStochastic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forpanelData.empiricaleconomics,1995,20:325-32

[6]Griliches,Zvi.patentStatisticsaseconomicindicators:aSurve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0,28:1661-1707

[7]prencipe.atechnologicalCompetenciesandaproduct’sevolutionaryDynamics:aCaseStudyfromtheaero-engineindustry.Researchpolicy,1997(25):1261–1276

[8]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11):38-45

[9]周立群,邓路.企业所有权性质与研发效率—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高技术产业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9):1-4

[10]Goto,a.andSuzuki,K.R&DCapital,RateofReturnonR&DinvestmentandSpilloverofR&DinJapanesemanufacturingindustrie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9,71(4):555-564

[11]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4):1130-1156

[12]CoeandHelpman.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5,39(5):859-887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3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prevezer,2001;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2006年)。

参考文献:

[1]Cookep.BiotechnologyClustersintheU.K.:LessonsfromLocalisationintheCommercialisationofScience[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1,(17).

[2]Feldmanm,JFrancis.FortuneFavoursthepreparedRegion:theCaseofentrepreneurshipandtheCapitolRegionBiotechnologyCluster[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3,(11).

[3]CoenenL,Jmoodysson,tBjorn.nodes,netwoksandproximities:ontheknowledgedynamicsofthemediconValleyBiotechCluster[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4,12(7).

[4]prevezerm.ingredientsintheearlyDevelopmentoftheU.S.Biotechnologyindustry[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1,(17).

[5]ZuckerL,mDarby,mBrewer.intellectualCapitalandtheBirthofU.S.Biotechnologyenterprises[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1994:4653.

[6]曾刚,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王琳,肖勤,曾刚.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发展对策

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986年我国正式实施“863计划”,生物技术被列为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7个高技术领域之首。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国内各大企业为生物技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金融界也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生物技术开发,并且从金融市场融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目前全球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1、产业政策倾力扶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国家对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生物制药企业实行多方面税收优惠、延长产品保护期和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等。同时,国家为加强行业管理,对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采取严格的审批程序,并针对重复建设严重这一情况,对部分生物医药产品的项目审批采取了限制家数的措施,以确保新药的市场独占权和合理的利润回报,鼓励新药的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在组织领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与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以前,我国对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总投资累计约为40亿元,自1999年开始,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生物医药的投入力度,平均每年达20亿元左右,2003年这一投入达到6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国内一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研发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达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的48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

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由罗氏、葛兰素一史克、先锋药业等40多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侧重于基因研究,化合物筛选和新药开发的张江药谷产业集群;拥有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和8个生物科技国家863项目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侧重于生物制药、特别是遗传工程药学的深圳生命科学园区等。这些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药厂),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投资模式不利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国际医药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通常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全部销售额的10%一20%,而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生物药品的投人占总投资额的60%~70%。每个大型医药公司都有自己“拳头产品”,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就可达十亿至几十亿多元。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给予专利保护,产占可以在10年或更长时间内独占市场,一个产品就可赢得丰厚的利润,再从利润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从美国生物制药发展模式来看,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大制药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风险投资为生物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是生物制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而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模式来看,主要通过购买技术实现生产,风险投资机制不足且资金太少,另外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很难形成气候。

我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多不具备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基本是引起仿制产品,重复开发投资现象也非常严重,恶性性竟争必然带来效益低下的状况。我国药品进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资企业产品销售额也在逐年增长,一份国外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2、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生物技术产品的广阔前景和丰厚收益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加人开发,但其中多数是仿制国外的,品种少,厂家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投资。例如,研制rhuG—CSF的就有18家公司。据统计,仅1996-1998年,获卫生部新药批准文号的厂家,重组人白介素一2(l—2)的有10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有10多家。如此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竟相压价、市场混乱的局面。更由于一些企业缺少产品市场调查分析,造成大量产品堆积,以致投资价格很高的成套流水线设备利用率很低,有的年使用率低于一个月。价格战反过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假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国产生物技术产品信任度低,而宁愿使用昂贵的国外进口制品。

3、科研和产业脱节现象仍较为严重

在我国科研单位研究目的是为跟进国际先进科技的发展,研究方向过多集中于对几个热门品种上游技术的开发,而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很少,在国外,科研成果完成后,落到企业的研发中心进行进一步孵化,形成技术工艺后再规模化生产,在我国两者严重脱节。缺少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大大阻碍了产业化发展。

4、开拓市场能力低

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手段落后,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药品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外市场开拓不够,许多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二是开发市场的投入量不足;三是生物药品良好的临床效果虽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肯定,但其售价相对偏高,消费能力不足。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资金与投术投人,并深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市场和凤险投资公司的积极作用。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5

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环境条件建设

1、强化创新意识

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的支持,要强化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世界先进医药技术和强化自主开发,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通过对国外医药企业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以及与我省实际的结合,实现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我省医药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在国内的市场优势与资源优势,在能力允许范围内注重与产业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甚至是兼并,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竞争实力。

2、增强服务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云南医药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已经被作为一种产业名词而倍受瞩目,因此,我省医药企业应建立直接面对客户的支撑服务体系。企业为了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采取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增设售后服务网点或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网站的方式,为广大的消费者甚至是医药企业自身提供最为快捷、最为方便的信息服务,使企业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和效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3、重视研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医药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和研发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是全国提高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采取有力措施,整合云南省医药产业现有研发基础条件资源,加大研发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云南省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科研和产品开发基础平台,促进云南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移,同时为加快医药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结合云南药用生物资源开发的需要,组建一系列规范的中药研究开发中心,如中药材种植研究指导中心、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工程技术及制剂中心、中药科技信息中心等,形成开放高效的医药科技创新基础平台,为全面提高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更新思想观念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随着云南医药产业的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有新的产品构想、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管理模式等产生,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省医药产业要按照引进、培养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机构和教育资源,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强化在职培训制度等措施,构建一流的人才资源体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企业家、管理者、技术人才和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

围绕云南医药产业发展和重大研发项目的实施,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医药领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把人才作为培育医药支柱产业的第一资源给予高度重视,要像寻求资本、技术、资源一样,抓住各种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机遇,积极引进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要改变用人上的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对各类人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通过在国内外创建医药研发基地、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形式,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利用国内外医药教育资源,培养我省急需的新药开发与中药现代化人才。支持医药科研、生产和经营骨干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有关人员赴国内重点院校或出国学习先进的医药开发、生产和营销经验,培养高层次研发、生产和经营人才,为全面提高我省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企业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全社会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政府投资的强度需要提高,主要支持新药研发活动、科研基础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中心建设、基地建设等)和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通过国内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筹集新药开发风险资本,积极吸引国际风险资本投资于我省医药产品的研发。继续支持有条件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公开上市发行股票,募集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企业的医药新产品开发工作。引导医药企业加强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和商业银行的联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促进云南医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增强云南医药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提高云南医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要加强中药新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实施,普及中药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提高中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进行中药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规和国际专利制度来保护中药技术和产品的合法权益。善于利用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价值手段,维护中药的合法权益;并主动利用在国外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信息和动向,最大限度地扩大申请国外专利、商标和版权等,为树立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熟悉和掌握出口国的药品管理法、专利法、版权法、商标制度和国际规则的最新信息,切实有效地保护我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优势、保持优势和发展优势,为让更多的云南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良好基础。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6

关键词:价值投资;成长型优质公司;安全边际;适用性

一、文献回顾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证券分析》创刊中提出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的投资价值,价值投资理念主要包括内在价值原则和安全边际原则。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提出了成长股的投资理论:投资目标应该是一个成长型公司,应该有一步的计划作出实质性的长期收益,使新进入他们的高增长股内在品质非常困难;地产持有的股票,直到该公司从根本上改变,或者公司成长到不再能够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的地步。国内对于价值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价值投资的阐述和价值投资是否能够在中国市场适用上。蒋晓全,丁秀英(2007)证明了高B/m类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超常投资回报,该投资的价值适用于中国股市。

二、恒瑞医药价值投资分析

1、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是国家一直以来重点支持的行业,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整个医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17.7%,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该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医药行业符合价值投资对优质企业行业标准的要求。

2、经营分析

目标公司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1992年前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是原料药加工制造;二、1992年公司重金购买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之后公司坚持把抗肿瘤药最为主攻方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2000年以后,公司开始斥巨资打造创新平台,先后在上海连云港旧金山创建了三个主要的科研中心,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已经进入了药品经营,抗感染的药和心血管领域。

3、主营业务构成分析

通过对恒瑞医药进行分析得出:目标公司满足优质企业投资管理的标准值的要求。

三、恒瑞医药估值分析

恒瑞医药属于增长型优质企,通用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不适合对恒瑞医药进行估值。peG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适合对恒瑞医药进行估值。

1、peG估值

2012年每股收益为0.9358,预计2013年每股收益为0.9358*1.2=1.1230,2013年12月6日的股价为33.88,所以pe=33.88/1.1230=30.17,peG=30.17/20=1.49。经计算恒瑞医药2013年12月6日的peG为1.49,处于1到1.5之间,可以考虑谨慎买入。

2、绝对估值法

由于恒瑞医药分红少,所以DDm股利折现估值法不适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自由现金流量股东由于贴现。

四、结论

价值投资方法及标准总结: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彼得林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3]蒋晓全,丁秀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7(2):11-20.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7

关键词:生物制药;投资价值;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3

引言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生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比重从2006年开始年年攀升,预计每年以7%的速度快速增加。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高校及研究院所中拥有大批科研人才,有充分的潜力发展生物科技,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获得政策上强有力的扶持。随着“十二五”战略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生物医药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资本、人才等资源今后将会向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前景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正确认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理性投资,将投资风险最小化是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1]。

本文建立生物制药企业价值投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将所得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与市盈率排名进行对比,寻找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一步说明投资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发掘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样本选取

根据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2012年度在沪深股市交易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有27家,再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最新上市和连续三年亏损的四家,最后得到的样本公司为23家(见表2)。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12年年度报告,结合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SpSS19.0和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

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

1.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结合财务管理、投资分析的知识以及参考相关文献[2-6],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等15个指标建立评估体系,见表1。

2.因子分析过程

(2)确定公共因子数量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7]。方差贡献率由各变量对某一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加总而来,是表示某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五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279%,因此只需要选取前五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保留原始变量提供的89.279%的信息。

(3)因子得分

为了增强各公共因子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代表的含义,本文以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公共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每股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率、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上有较大的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共因子F3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成长能力;公共因子F4在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剩余收益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市场表现;公共因子F5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8]。

通过计算每一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乘以对应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进行加总,因子得分越高其内在价值越大,见表2。

3.因子分析结果

表2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各公司的内在价值大小,但是内在价值高的公司并不代表投资价值最高。根据价值投资的观点,要选择股票市场中内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说市价被高估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投资目标。各公司每股市价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用一个能在各公司之间横向比较的指标替代。市盈率是最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9]。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了投资者愿意对每一元净利润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比较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市盈率越低,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或每股市价越低,因此投资风险就越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只适用于同一行业中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的比较,因为他们的每股收益接近,具有可比性[7]。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生物制药行业,所以适用该指标。

由上表结果可知,按照综合因子得分的排名与市场上表现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被高估的股票,也就是说有些上市公司是具有获得超额收益投资价值。由于市盈率排名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存在着价值被高估的可能越大,从而投资风险越大。所以因子得分排名越高即公司内在价值越高、市盈率排名越低即投资风险越小、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公司价值被市场投资者低估的股票有:天坛生物、长春高新、科华生物、双鹭药业、上海莱士、安科生物、千红制药。这些股票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在2013年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4.基于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上述的结论分析已经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因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投资理念差异很大。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行业板块的情况,帮助投资者发现投资价值,本文将进一步根据上文研究结果中的因子得分将这23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得到更多投资分析的有用结论。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测量尺度选用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10],将23家生物制药公司划分为4类,结合各公司多方面能力排名(表3)分析如下。

第一类:该类别囊括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一共有15家,这些公司的综合排名位于市场中等或者偏下的位置,且各自在一两个指标上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个别指标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如果希望寻找股市中的“黑马”,应该对该类别股票给予密切关注。

第二类:包括3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在盈利或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市场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偿债不佳,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在选择该类股票时需谨慎。

第三类:包括4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偿付债务能力具有很大优势,抗风险能力强,容易获得银行投资者和债务持有人的青睐。但是大部分的盈利报酬能力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连锁药店规模的逐步扩张,医药流通业的盈利报酬能力应该会有所改善。

第四类:莱茵生物一家。观察分析结果可知,只有莱茵生物市盈率为负值,这是因为2012年度该公司一项投资的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公司新增借款额度较大,其财务费用支出和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但该项目部分收益无法确认,造成该年度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该公司存在这一特殊情况,其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因综合排名居于后位而否认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追踪观察该公司动态及投资进展,以寻求合适的投资时机。

这些公司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从中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构造合理的投资组合。

三、讨论

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数目少,上市年数短,可获得的数据十分有限,很多评估方法无法使用,对于它们投资价值的评价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综合分析,涉及的指标因素众多,可较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偿债、股东回报、成长多方面能力,有利于投资者依据自己的投资理念构建投资组合,尽可能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但是本文仍存在着以下不足:(1)由于某些指标难以在公司之间比较或者很难量化,本文选择的指标大多数仍属于财务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业绩状况。(2)生物制药公司可能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受益,业绩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种分析方法无法考虑这一点对投资价值的影响。(3)本文只研究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2012年一年的数据,没能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出生物制药公司的发展趋势。这其实也是受限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上市年数太短,追溯到五年前或者三年前样本数太少,难以反映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李泉,陈雪花.股票市场Capm和三因子模型分析――兼议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J].发展研究,2015(6).

[2]吴伟容,王召.基于奥尔森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3]邵永同,陈淑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74-178.

[4]陈D.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以华兰生物医药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35-36.

[5]CaseyC.Corporatevaluation,capitalstructureandriskmanagement:astochasticDCFapproach[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35(2):311C325.

[6]范颂华.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9-11.

[7]张应应.稳健性因子分析在股票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5(16):76-79.

[8]郑向前.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9]曾贵.市盈率在股票投资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2):68-72.

[10]杨林,王天翊,赵桂梅.金融业股票投资价值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J].中国市场,2014(10):87-88.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0-),女,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及政策。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8

   1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超效率Dea模型

   1978年,着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C2R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计算结果

   通过Dea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结果分析

   2.2.1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医疗器械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lunwen.1KeJian.com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9

技术、资金――阻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致命因素

中国政府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太少(仅为美国的1%);

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规模太小,对新药研发投入太少(仅为总盈利的1%,而发达国家的药企把20-30%的盈收再投入到新药研发);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造成仿制产品泛滥,同品种企业太多,生物药品利润太小。而没有利润就没有钱投入研发,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由于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不敢涉足这一领域;

而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缺乏懂得生物技术的专业投资人才,这也是它们不敢涉足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不具备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即使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只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收益,而对开发占世界生物医药市场80%的北美及欧洲缺少竞争力。

虽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以8-10%的速度增长,并有可能在204o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由于国家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投资在近一二十年内不会有重大突破。中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仅是美国的1.3%。如果在十年内中国能把这个差距缩小到13%(27.4亿美元),那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但是,即使中国能在十年内做到这一点,也仍然与北美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从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的改革朝向是发展大的医药集团,但在短期内很难造就出能和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同时由于中国医药集团体制的制约,中国医药市场的区域化,以及多数医药企业领导人的短视,中国医药产业对新药研发的投资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

总之,中国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发新药几乎不太可能。解决对新药开发投资过少的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具有专利保护的技术或产品,并和国外的生物医药技术公司联盟,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与此同时,逐渐加大国内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并在共同开发新药的过程中学习国外生物医药公司的先进经验。

便捷之路――引进国外先进的具有专利保护的技术或产品

美国及西方先进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而这些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每年也都将15-30%的总盈收再投入到新药研发中去,其结果是这些地区每年都能产生大量的、高水平的并有专利保护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但是从2001年开始,随着科技泡沫的破灭及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盘,生物医药技术募资越来越难。由于投资市场的冷却,只有一部分拥有晚期产品并具有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的生物医药公司得到进一步的资助,许多小的生物医药公司因得不到进一步的资助而苦苦挣扎。这就为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新药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只要具有丰富的生物技术专业经验和国际市场的策划能力,便能从众多的早期的生物技术产品中挑选出具有巨大潜力的产品,而且目前的转让价格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景气,投资人更看好晚期的,比较成熟的,并能很快获得回报的产品和公司。这样就造成种子期的投资越来越少。其结果是政府投资于基础研究所产出的大量的、高水平的、有专利保护的新技术及新产品得不到进一步开发的机会。因此,在北美、欧洲及其它地区的发达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所积压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成果。中国生物医药公司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去开发它自己的新药,还不如花钱去购买现成的技术或产品,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机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投资。更重要的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可以缩短从投资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并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另辟蹊径――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风险投资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篇10

关键词Dea经营效率超效率

中图分类号:F406;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3-0045-05

analysisoftheoperationalefficiency

ofChinese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basedondataenvelopmentanalysis

XieXiaoyan,LUweiwei,SHennianwu,CHUShuzhen

(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Chineselisted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methods:BasedonthemethodofDeacombinedwiththeDeasuper-efficiencymodel,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differentpharmaceuticalcompaniesarestudiedsoastoidentifytheoperatingkeystothehigheroperationalefficiencyenterprises.Someproblemsexistinginloweroperationalenterpriseswillbefoundbycomparativeanalysis.Results&Conclusion:mostofthecompaniesareabletohandletheproblemofcapitalstructure,buttheloweroperationalefficiencypharmaceuticalcompaniescannotdealwiththeproblemofmainbusinesscostsandapartofthecompaniesareinsufficientinassetsandinvestmentwhichneedtobeimproved.

KeYwoRDSDea;operationalefficiency;superefficiency

我国的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迅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同其他行业一样,医药行业中部分企业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自身的经营能力,逐渐开始在市场上募集闲置资金,发行公司股票。我国医药企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但是,跨国医药企业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以我国上市医药公司为代表,分析各企业经营效率是否因此得到提升显得十分有意义,有利于改善我国医药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医药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企业的竞争实力。

1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超效率Dea模型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C2R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计算结果

通过Dea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结果分析

2.2.1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医疗器械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3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普遍较高,在所研究的27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海正药业、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科华生物、鱼跃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医药、沃华医药、天士力、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共15家企业为Dea有效,天药药业、新和成药业、新华制药、通化东宝、乐普医疗、康缘药业、云南白药、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共9家企业为Dea弱有效,华润万东、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为Dea无效。虽然通化东宝、恒瑞医药等9家公司经营效率为Dea弱有效,但这些公司的超效率普遍较高,大多是由于其资产总额投资不足而导致Dea弱有效,因此,只要通过稍微调整资产投资,便可提高其经营效率。整体来说,生物制剂类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最高,统计中的大部分医药上市公司均能较好地处理好资金结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张伟.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区域差异比较[J].统计研究,2011,28(6):41-46.

[2]田静怡,吴成亮.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分析——基于2009年24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报,2010,26(15):455-458.

[3]林乐芬.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索,2004,19(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