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3:49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1

这是一所用“智慧教育”引领学生成长的学校,“崇真尚本,智慧育人”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革新课程设置,努力让知识与生活关联,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学校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智慧博物馆课程就是这所学校智慧课程中的一门特色学科。

“城市历史博物馆”带孩子们穿越到西安城市文明的源头,寻找关于西安城市起源的答案,探寻“爷爷的爷爷是从哪来的?”“大雁塔、小雁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彬彬有礼的西周人”“另类的大唐时尚”;在未来科技改变生活的“VR体验馆”里,戴上VR镜,你就可以上太空、潜海底,还可以到世界知名的美术馆去参观,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科技本刊记者姚思雅聂蕾薛小琴给学习带来的便利与新鲜,打破时空界限,让学习资源无限拓展,听到更多来自世界的声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则给孩子们展示了木版年画、皮影、户县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的精髓;地球科学博物馆内的矿石极其珍贵,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矿石的神奇魅力,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伟大志向;“儿童税法博物馆”,这个主题虽然生涩,但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孩子们渐渐懂得了各种难以理解的税的名称和用途。

“我们建立税法博物馆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建立公民意识,以适应未来公民社会的要求,有纳税人的观念,健康、积极地认知这个社会。”阎利娟校长这样诠释道。

为期4天的校内“博物馆走班探究性学习”于2016年10月18日开始了,让我们跟着孩子们的脚步一起走进每一间教室,尽情享受一番吧!

妙“笔”生花、“信”天游、有口皆“杯”、斗转星移――时代的变迁、“书”的世界、熠熠生“徽”、“钱”眼里看世界、小小侏罗纪、“扇“于思考、“碗”美世界……这些似曾相识的字眼就是一年级各班分博物馆的主题。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校,学校帮他们进行主题确定时。选取了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孩子们从这些身边常见事物中,捕捉到了探究的火花。

二年级各班分博物馆以“汉字的演变”为主题。有对十二生肖的介绍,有研究西安十三朝古都历史的热火“朝”天,还有了解中华姓氏的“姓”运之门。二年级展馆带我们共同走进了汉字的殿堂,追溯历史、学习文化,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在中国,“塔”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甚至成为一种建筑潮流,古代和现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呢?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边学习和研究有关塔的奥妙,一边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自动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迥异的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用积木、塑料瓶、纸盒,甚至瓶盖搭成的各式各样的塔,“塔”遍天下的奥妙就在三年级各班分博物馆里。

在“博物馆走班探究性学习”课程期间,一年级各班之间进行互换学习。二、三年级跨年级互换学习。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走进每一间教室,感受每一间智慧博物馆的魅力。走班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安排了小小讲解员。孩子们在小小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不同班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内容,收获颇丰。

在美国,儿童博物馆有近400家,可谓遍地开花。大至背包上学的学龄儿童,小到蹒跚学步的幼儿,都能在儿童博物馆缤纷的世界里尽享探索的乐趣。在博物馆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席地而坐,每人手捧一份资料,老师在旁边介绍,孩子们在故事中的城堡里、儿童乐园里,流连忘返……

这些场景给外出研学的阎利娟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她与博物馆的“奇妙姻缘”由此开始。博物馆真正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第二学校。于是,2015年作为曲江二小校长走马上任的她,毫不犹豫地在校内开设了博物馆校本课程。学校于2016年10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校园博物馆。

阎校长说:“我们研发智慧博物馆课程时,初期也是Ш⒆用亲呓博物馆,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国内的博物馆缺少针对孩子兴趣特点的建设和讲解。整个团队思考之后,我们决定拓宽思路,把博物馆先建到学校里面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推开一道门,点燃一把火。让学校变成博物馆,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智慧博物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博物馆校本研修课程就是这棵梧桐树,“引”来的是什么呢?“引”的是资源,曲江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学校整合资源,与11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把它们变成孩子们研学的基地。“引”的是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是阎利娟和她的团队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校内博物馆课程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抓手,孩子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向合作、探究性学习转变。

阎校长说:“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希望博物馆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孩子们的另一所学校。”正是这样的校园博物馆、班级分博物馆、博物馆课程、校外博物馆基地共同构成了曲江第二小学智慧博物馆校本课程体系。“今天我们要给孩子们播下一粒博物馆的种子,未来它就有可能成长为繁茂的一棵智慧之树!”阎校长意味深长地说。

《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说:“在巴学园的电车教室里上课就好像坐着电车旅行一般,轻松惬意。”曲江二小的孩子们告诉我们:“在智慧博物馆教室里上课就好像是在时光机里穿梭,纵阅上下五千年,遨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是自由和灵动的。”

阎校长说:“我要建一所有理想、有温度、有特点、巴学园式的、孩子们喜欢的学校。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智慧博物馆课程的开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2

关键词:智慧;爱心;教育学生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必须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班级。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班主任。

一、善于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班主任“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虽不是一位品德极为高尚的施政者,但起码要做一位优秀的传道者。

本学期为了使我所带的二(1)班的学生在思想与学习上都能有一些长进,我先从德育入手,强化德育教育,实实在在把德育摆在第一位。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因此,要求学生勤奋守时,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不迟到一分钟,从不拖堂一节课;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先做到在校园碰到学生,主动微笑向他问好;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做到学生有困难,我决不袖手旁观,而要热情帮助……正是在平日的工作中,力求用我的做人标准与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班级,去熏陶我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才一天天进步起来。

二、巧妙运用言语、目光激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此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道德的典范……”

在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叫赵锦,长得高高大大,很是调皮,在课上总是停不下来,爱做小动作,并且还去打扰他的同桌。在开学一个星期后,我把他叫来了。他一进来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对他说:“坐下来,我们俩好好谈谈。”他很吃惊地坐下来。“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优点。”“优点?我没有优点!”“怎么会呢?我觉得你有好多的优点:你能够主动帮老师的忙,搞卫生时,你能主动拿拖把去拖地……”我把他身上的闪光点都一一讲出来,听着听着他终于知道,原来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感觉到老师有点喜欢他。所以在谈到他的缺点时,他能认真听取,并下决定从此改正错误。在与赵锦的互动中,平常的谈话、聊聊他爸爸妈妈的工作等,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

孩子在教师的赏识激励下,就会有相应的积极表现,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无论是赵锦,还是和赵锦一样的孩子,都需要教师关注的目光。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教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他们所渴求的,就能让他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努力调动积极因素经营班级

由于班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要使全班几十名学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事事都能保持步调一致,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队伍一旦建立起来了,班级领头羊的地位也就有了确定,相应的,班级的班风、学风也会随之改变,越变越好。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教育名言。当班干部队伍建立起来后,我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他们知道各自的职责,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指导、纠正后,我就开始试着让班干部接手了,班级中的纪律、早读的领读等,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渐渐地,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做起来毫不吃力,十分轻松。

在本学期,我们二(1)班也来了次班委改革,在班长职位后面,又增添了一名“值日小班长”的岗位,由学生自己来报名竞选,协助班长管好班级中的卫生、早读以及纪律等工作,小班长值日一天,负责班中一天的大小事。一周选出最佳值日小班长。这样的举动,大大地调动了班中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越干越有劲的氛围,都能把做到值日小班长作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即使是短短一天也干得格外起劲。

在实施值日小班长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总结了班级班风的创建:只要在实施前精心导航,善于用人,接着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好集体,这样对于班级的管理,就能事半功倍,水到

渠成。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3

一、智慧胜于知识

一个留学归来的学生谈及学校学习与社会适应的矛盾问题时感慨:“积累了一大堆知识,但在真实的困难面前,没有智慧”。可能很多已经走上社会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而另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也许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他说,我在学校学的知识几乎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总留下那么一点东西,我说不出属于哪类知识,它是一种精神加上一种方法,我每次在遇到问题时都用上了,几乎解决我所有的难题。精神就是母校的治学精神,方法就是解物理题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目标梦寐以求要达到的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作为教育目标的智慧既是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是人自身的发展体现。

二、智慧教育观中的探究学习

我们可以将智慧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方式或改变其生活方式。教育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当然,这种展现不是复制,而是发展,甚至是拓展与创新。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他反对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强调科学是一个寻求证据、对自然现象不断加以解释的过程。

一个大学教师,从大学学习到工作后在学校的教学,这个教师不断地吸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然而,我们用了多少时间思考:“本学科或者某一个教育问题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呢?”可能更多的教师忙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智慧的启迪。智慧的培养与知识的接受很不相同,知识的接受可以忽视体验与反思,而智慧的培养却必定需要学习者亲身体验与深刻的反思。笔者研究生课程中有一门“误差理论”,属于主课,它选用的是英语教材。老师用英语授课,并告诉我们,只有前两章他来讲,后面的章节由同学轮着上来讲,然后大家讨论,他答疑和小结,作业是要交的,而且一样要求用英语来完成,最后,他列出了需要读的参考书目录,有英语也有中文的。接下的日子唯有认命了,先试试看吧。前两章内容由于有老师讲过,内容是理解的,把不认识的单词翻译后读下去不太困难,原来理科教材的句子都较短,语法并不难,数学公式推导占了相当的篇幅,图像也是我们早已能够理解的知识,有这些做基础,再加上中文的参考书,我们连看带猜,能够理解得百分之七八十。比较要命的是物理概念,那个句子可是要准确翻译才不至于理解错误的,大概不得,我们只有分工合作,一起讨论交流,找参考书,但就是中文参考书的解释也常让我们不满意,众人智慧得出的解释更贴却教科书,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也比较自信起来了。每章内容学完后由同学上台讲课,最后老师做小结,回答我们的问题,指出读书翻译中的一些错误,还有被我们忽略了的知识点,概念的来龙去脉,该学科的最新进展,相关的最有权威的杂志……。他娓娓道来,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我们概念理解深刻了,知识掌握了,视野开阔了,学习的独立意识、探究精神建立起来了。两节课中,属于老师讲的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那是最有价值也最精彩的部分。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教我的老师,还有所用的方法至今还记忆犹新。教育背景中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智慧之门

1.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关于科学探究中的错误,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的方法是什么。”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2.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以下几点:(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而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

3.引导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

探究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

4.教师需要再学习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朝着“智慧校园”的方向不断迈进。“智慧校园”及“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方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社会性软件等新技术,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事务以及各类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高效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智慧教学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智慧校园教育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为学生、老师、家长多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本系统分服务器端设计和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提供多角色登录:学生、老师、家长、企业等多种角色。学生登录本系统在线学习和测试,根据答题的数量及正确率得到相应的积分,根据积分进行等级划分,鼓励每个学生从学渣变成学霸。本系统还为学生提供错题集,学习中有新的成绩、新的突破时,除积分外还会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通过本平台随时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登录本系统进行问题的解答,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答题时的出错情况,绘制曲线图形,教师可以方便的查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改进教学。家长登录本系统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及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设置。企业登录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找到学霸的信息,及时发现人才。本系统也提供了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的,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感。

服务器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使用。移动端更新试题不便利,所以把大量试题的更新、试题的修改的工作移植于pC机处理。服务器端实现试题管理、用户管理、错题管理。

2智慧校园教育平台服务器端的设计和实现

本系统使用pC机作为服务器端,android作为客户端。客户端通过Http连接服务器,实现网络的通信功能。服务器端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设计连接数据库的类,通过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加载mySql数据库驱动,实现数据库的连接。

(2)在webRoot中设计.jsp页面,完成数据库数据的维护。具体分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

(3)分别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设计相应的类,使用gson完成传递数据的封装。

(4)设计的相应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端HttpServlet子类。当接收到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生成结果回发信息,客户端解析回发响应报文并恢复页面。

3智慧校园教育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客户端完成分角色功能实现,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操作、家长操作、企业操作。具体客户端设计步骤如下:

3.1设计连接服务器的类

创建URL,URLurl=newURL("ip地址:端口号/服务器名/..");通过HttpURLConnectionconn=(HttpURLConnection)url.openConnection();连接服务器。利用Google提供的gson将一个list集合写成Gson形式的字符串Gsongson=newGson();

3.2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

未注册过的用户需要注册后才能登。登录界面显示登录信息输入框,在登录按钮的Click事件设置监听,连接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并把用户名和密码及身份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端,等待服务器的反馈。

3.3学生操作模块的设计

以学生身份登录后,界面下方显示学习模块、测试模块、错题集、在线交流和我的信息模块的选择提示。学习模块采用音频视频及文字的表现形式。

学习和测试提供了提供了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与服务器的连接,获取服务器资源使用了线程机制。newthread(newRunnable(){publicvoidrun(){operatonoperaton=newoperaton();Stringresult=operaton.login("Login",name,pw);message.obj=result;}}).start();

在线学习和测试能够及时查看教师每天更新的试题信息,方便与教师同步。生成的错题便于记录,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便于做对比分析。

3.4教师、家长、企业操作模块设计

客户端的教师、家长、企业模块都分别设有信息的浏览,数据的查询,奖励的设置功能。教师、家长、企业通过本平台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本平台进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设置奖励或任务。

4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建设成败的关键。把学习类的软件平台和社交性的软件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分享、互助、讨论的平台。通过交流、关注让教育平台有效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其智能化。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12(3):21-29.

[2]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掳[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67.

[3]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艰涩[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2.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5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感动着,更被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时机,建设班级舆论的智慧

健康的班级舆论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增强教育的力度和说服力,对个人的不良行为有很好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品质,改正不良的作风。

李老师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用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表扬和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万同作弊后李老师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处分,而是不动声色的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心灵的集体主义教育:先发动同学们组成“帮助万同小组”帮助脚骨折的万同去看话剧,以及万同平常遇到的困难:像上楼进教室、课间上厕所、放学回家等,全包给“帮助万同小组”了。还号召其他同学寻找机会随时向万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万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安排好这些事,李老师巧妙地把万同的作弊放到影响班级荣誉的高度,让全班同学每人给万同写一封信谈谈对万同作弊的看法。大家从集体主义的高度,用真诚的话语批评了万通的作弊行为,并劝说万同改进缺点。通过这些做法已经促进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的形成。(班主任)但是李老师利用此事进行班级舆论建设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在万同伤好后,李老师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关于万同作弊的处理办法。同学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万同这段时间的进步,也诚恳地指出了他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再原谅一次万同,不再给他处分,可以看出同学们团结友爱、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班级舆论已初步形成。

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学老师,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建设。

二、巧用班级舆论教育“后进生”的智慧

李老师在教育“后进生”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级舆论,使他们扬善弃恶,在班级舆论的轨道上健康的成长。

万同由于脱离了昔日的“兄弟伙”而被“兄弟”们暴打,在这个可能使万同动摇决心的时刻,李老师发动全班同学给万同写信,安慰万同、鼓励万同坚决与“兄弟伙”决裂,回到集体中来。在这种正气、温暖的,来自整个班集体的真诚关怀中万同坚定地回到了班集体中。

最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为了转化万同,提前两个月布置期中考试作文题《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万同置身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中,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的关注万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作文题目成功的让万同的成长搭上了集体舆论的快车,使他不得不成长。

每个“后进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动力。巧妙利用班级舆论可以给他们改进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慧眼看问题的智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没有逃离李老师的思索。经常被我们当成无可救药的、不可改变的“杂症”,经过李老师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药”。万同上进后的一次反复——上英语课时往同学生身上贴了一张糖纸。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是很正常的,像万同这样“顽劣”的学生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做小动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师却看着这张糖纸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让万同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仅靠意志来维持纪律是不可能的!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6

自2009年至今,黄新古的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他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南海区优秀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今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走进学生心里的“新古哥”

当记者一行人走进南海实验中学的展览室时,只见室内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绘画、山水盆景、物理模型、机器人设计等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在或飘逸,或古朴的书画作品中间,一副“另类”的漫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漫画中的人物夸张的五官和笑容不掩其爽朗睿智的个性,一望便知是南海实验中学的校长黄新古。一看落款,如此幽默诙谐、惟妙惟肖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南海实验中学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办学,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已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黄新古仍没有忘记这位初一学生为他画的漫画。他对记者说,他打算等展览结束之后,请这位学生把漫画作品送给他。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见证。

由于黄新古与学校师生打交道之时素来秉持真诚平等的原则,从不摆领导架子,学生们一有机会,都乐于与他交流,甚至开一些小玩笑。学生小谭说:“说起黄校长,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宽厚和蔼的笑容,就是他和我们打篮球时百投百中的三分球!”在课余活动中,学生们喜欢和黄新古一起下棋、打篮球,而且毫无局促不安之感。有的学生玩到“忘乎所以”时,甚至称黄新古为“新古哥”。黄新古乐得藉此与学生平等交流,便采取了听其自然的态度。此后,“新古哥”的称呼不胫而走。如今,要理解南海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新古哥”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不过,“新古哥”的称呼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因为黄新古把真诚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称呼传达出学校师生对黄新古由衷的敬佩与信赖。细数黄新古接任南海实验中学校长迄今递交的成绩单,自然不难理解他何以能如此深得南实师生的爱戴。

迄今,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已蝉联南海区中考12连冠。以2014年中考为例,南海区前20名南海实验中学独占10人,前50名独占21人,南海区前600名独占169人,92人上广东实验中学分数线,473人上石门中学、佛山一中分数线,上线率达49%。

从这些数据来看,南海实验中学历年中考可谓成绩卓著。可是,当记者对此表示惊叹之时,黄新古却平静地说:“如今我们很少提中考成绩,因为这么多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成绩过了广东实验中学、佛山一中、南海区石门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分数线。现在,我们的办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并成功打造了我们的品牌――‘六个一’工程。”

黄新古所说的“六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在校学生人人都有一颗仁孝之心,人人都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人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人人都参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六个一”工程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

自2009年实施以来,“六个一”工程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南实学子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一如既往优秀,还兼擅音乐、书法等多项特长。在国际国内大赛的领奖台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南实学子的身影。五年以来,南实学子光是获得世界级、部级一等奖的奖项就有近300人次,如2012年VeX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联赛总决赛一等奖、2014VeX机器人欧洲锦标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新世纪”杯作文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等。其他部级、省级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在黄新古看来,“六个一”工程最大的成绩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最难得的是,你在南实学生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麻木、苍白的神情,而是活力、灵气和发自内心的笑容。”黄新古如是说。

开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黄新古是如何另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的?这要从2009年的暑假说起。当时黄新古刚接手南海实验中学,时任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的吴赐成随即找到他,希望他以南海实验中学为平台,大胆探索一条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既造福一区的学子,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吴赐成明确提出:“我希望在南实校园里,既要听到读书声,还要听到歌声、笑声、欢呼声;既要听到中文,也要听到英文。”

吴赐成的这一要求与黄新古的筹划不谋而合。二十年来,黄新古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对于中国教育的积弊,其实已经洞若观火。他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考分和升学率长期以来成为许多学校的主要追求,由此导致了教育的模式化和学生培养的标准化、单一化。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被忽视了。”在他看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分数取代成长,雷同取代个性,孩子们的灵气和创造力被窒息、扼杀。他早已在探寻一条合理、可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如今,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黄新古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把自己的一揽子计划付诸实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黄新古决定把“减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在中考再创辉煌,南实师生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平时自不待言,到了周末,学生依然淹没在写不完的作业之中,各种补习班更是接连不断。虽然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学校,可很多人脸色苍白、形容瘦削,失去了入校之初的生气和活力。对此,黄新古既痛心,又深感内疚。在新学期开学时,他提出在初一初二年级实施“周末零作业”的举措:学生在周末只需每天坚持练字15分钟,此外再无任何书面作业。黄新古的考虑是:“只有把周末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休息,并按照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才有可能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桎梏。”

不出黄新古所料,“周末零作业”的规定刚一宣布,就引来家长的阵阵质疑声。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周末不做作业,很快会被其他学校的学生超过。学校部分老师也是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周末不写作业、不补习,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学生也很难消化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若长期如此,学校的中考成绩很可能出现下滑。

家长和老师担忧的问题,黄新古当然明白,但对于素质教育改革,他早已成竹在胸:改革之后,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再上一个台阶。黄新古的自信,源自他对南实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他看来,好成绩未必都要靠补课或“题海战术”,学校老师在研究教学和考试上经验非常丰富,只要通过适度加压,鼓励他们改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黄新古的大力推动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南海实验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效课堂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精妙讲解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创新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提起高效课堂和学习方法,黄新古不无自豪地说:“在佛山一中、石门中学这些重点高中,全校名列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的学生,至少有一半来自南海实验中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精神,一旦学生掌握并习惯了这种学习方法,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学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高效课堂的打造,使减负增效真正落到了实处,确保了“周末零作业”的顺利实施。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和谐成长,黄新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按照黄新古的要求,学校在开齐所有必修课程后,每周增设一节书法课、阅读课、文明礼仪课和三节的器乐课,加上针织、篆刻、航模、机器人设计等课程,总共超过了20门的选修课,真正兼顾到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为了推动“六个一”工程的进展,黄新古还提出,每年举办仁孝节、读书节、器乐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艺节等六大节日,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深深地烙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极为优渥的环境。

国际化办学是黄新古素质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黄新古深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黄新古力倡下,南海实验中学和南海国际教育中心强强联手创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国际课程实验班率先引入剑桥国际初中课程,不仅深化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也为南实学子的个性化成长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平台。国际班的学生视野开阔,多才多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切都在黄新古的预料之中。这几年中考,南海实验中学都不负众望,始终占据南海区第一名的位置。原来质疑和担忧的声音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激动和赞誉。然而,真正令家长们激动不已的并不是中考成绩,而是孩子们在“减负”之后的快乐成长,是他们的多才多艺,更是他们对父母的一片仁孝之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家长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深深地感到黄校长是一位时刻关心孩子成长的好校长,是一位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感恩之心的好校长”,“魅力四射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炼场’,我为我的孩子感到幸运”。

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黄新古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看似颇为前卫,其背后的办学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若以一言蔽之,即立足于现代价值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在黄新古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具体途径,则需要依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其中黄新古受益最多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所有的人身上都体现多种智力的组合。无疑,“多元智能理论”为黄新古的“六个一”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过,在黄新古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儒家教育智慧的传承与转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办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而是学生心灵健康和谐的成长。在这方面,儒家教育思想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难以企及的地方,即更加关注人的整体性,更注重人的心灵的和谐。黄新古非常喜欢《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句名言,黄新古有独到的体会。他对记者说:“孔子这句名言对我的办学有很大启发。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是感性的,礼是理性的,而乐则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诗和礼的升华。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规律。”

儒家美育思想提倡,以诗歌感发人的意志,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终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心灵的健康和谐与社会的敦风化俗。对此,黄新古不仅有深入领会,而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办学中。在“六个一”工程中,全员音乐教育和书画艺术教育,正是源自儒家美育思想的启发。以黄新古最为看重的全员音乐教育为例,他要求每个学生都修完器乐教育课程,并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在他看来,沉浸于音乐的美妙世界,学生的情感可得到宣泄、净化、升华,心灵可以在“悦志悦神”的体验中臻于和谐,并产生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从而积极地融入生活,自觉善待他人。

黄新古还认为,借助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达到外在的遵守仪礼和内心道德自觉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而且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移风易俗之效”。这也是他对孔子另一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和实践。

不难看出,黄新古的办学思想既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意识,又有对儒家教育智慧的自觉传承和转化。这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意识,也是黄新古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国教育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出现的种种弊病,南海先贤康有为忧虑重重,不能自已。在其早期诗作《再题》中,康有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忧思,其结尾有这么一句:“西江后英起,道术犹有系。”显然,作为近代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期待,饮珠江水长大的后世英才,在睁开眼看世界时,能够继承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7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也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一直把他们的话当作我的信念。因为新世纪教师的神圣职责除了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外,还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所影响,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格;而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如果把学生比作是幼苗或者花朵的话,那么教师的爱则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须的阳光和雨露。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讲述一位年轻的小学教师热爱学生的故事,记得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这位老师每天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为每位同学削一个苹果,我很感动,认为这就是最伟大的师爱,可是随着从教时间的延长,我更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师爱是酸甜苦辣并存的,是需要智慧的。

   前年在我任课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同学平时上课特别爱讲话,做小动作,甚至被人认为有多动症一开始我总是批评他但不见什么效果。经过和他们班其他同学的谈话,也听取了他们班学生的意见,我在上课时多次表扬他。当时他很惊讶,那节课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很认真的听讲。当然后来的表现也很好,甚至别人拉他说话他也能克制住。我想或许这就是表扬的效果吧。由这件事我认识到:三尺讲台写春秋,一腔热血铸师魂。老师总会把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自己的学生,但爱学生也需要方法尺度,要讲究策略实效,智慧师爱才是真正的师爱。学生需要的是关心,老师需要的耐心。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也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耐心和平和心,细心指导他们,和学生共同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男同学,各科成绩都不太好。从和他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他自己根本就没有目标,他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纯粹是那种混日子的感觉。而且他父母是到这边来打工,平时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关心的很少,他都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上课他总是似听非听,对学习觉得很无所谓。针对他的思想,我经常和他聊天,对他讲“名人成材的故事”使他懂得聪明出于勤奋的道理。在课堂上我也有意让他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给予表扬鼓励。经过晓之以理,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关心他的温暖。而且那时他英语不好我还利用下课时间给他默写,他每次都能很好的完成。有一次我问他,我又不教他们英语还给他默写嫌不嫌烦呢。他说怎么会呢您是关心我才给我默写的。孩子的那么纯真使我深信教学生涯,有苦有乐,但始终觉得教师的职业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欢乐,只要你真诚付出,你就能感受阳光,收获希望,分享欢乐。这时,我的耳畔响起一句歌词“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走进学生,让他们尊重我,喜欢我,理解我是我所追求的。我和学生之间有三个共同:共同感受:感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同学的情谊;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分享友情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成长: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观念,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共同成长。

   走进学生是一种品质和风格,但不能失去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及时和学生互通感受,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但对学生只有柔和而没有“刚”也是不行的。在树立教师的威信之前对学生太“温柔”,最后只能导致学生“以下犯上,无所顾忌”。但在有些人眼里,“严——树立威信”就等于不苟言笑,就是不停地给学生发黄牌警告,让学生见到了就瑟瑟发抖。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又曰:严师出高徒。它道出了“严”在育人中的真谛。老师育人,必须“严”字当头,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必须严肃处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严”要把握好度,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对学生的爱倾注在对学生严要求的全部行动中。只要教师采取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科学方法,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摆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做到恰到好处。作为教师只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与他交流,用宽容的心态给予他帮助,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抵触情绪冰消雪化,从而受到“良药不苦口”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只要用心去浇灌,铁树也能开花”,让所有的学生在爱的怀抱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吧。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8

关键词教育;魅力;教学;幸福

一、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在社会嬗变与转型期,而我们的学生青春勃发,又正处孔雀开瓶期,他们虽然生活经历不丰富,生命体验浅薄,却生存压力大,遭遇困惑多,具有“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人”的“三不”特点。然而,现行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正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原点,这也正是中国教育许多恩题的滥觞。

学习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课堂上纠正错误、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学习成效,多少年来一直被教师奉为经典,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不二法门。不过,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也这样操作,其消极影响就越来越明显。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和时代特点,的确存在简单化的倾向,简单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关注错误,聚焦问题,而相对忽略了进步和积极的因素,使教育陷于被动和孤立,一味地纠错往往好心没有好报,根源就在于教育者不应该简单地聚焦于学生的消极面,给教育本身制造障碍。因为教育者总是在努力的找错、纠错、规范化、统一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激情都没有被激发,有的甚至相反,被消磨了。考试能力提高了,分数上去了,可创造能力下降了;考试成绩上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却衰退,厌学情绪又潜滋暗长了。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慢,需要平和、细腻,需要耐心和耐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倾听,去发现、欣赏、肯定、鼓励、期待,甚至忍耐,无数的实践经验表明,单纯的训斥和禁止永远都是被动的。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增添一份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能担负责任,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让科学的、人性的教育管理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二、批评中恰当地表达“爱”意

纠错的滥情,学生的逆反,往往导致教育效果的缺失,很可能孽生出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甚至出现体罚甚至变相体罚,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就不可避免。而作为最日常的管理手段的批评,并不是每个教育者都懂得批评与表扬的内在奥秘和魅力。批评,其实同表扬、惩罚、奖赏说服和磨练一样,都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爱的批评与爱的表扬一样,对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不可或缺。

教育是“长善救失”的过程,无论是表扬、赏识,还是批评、惩戒学生,都要尊重学生人格。优秀生自然是“人见人爱”,可是对后进生,哪怕是“涧底的小草”也渴望春风的抚慰,也有高贵的自尊,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重要内容,只有尊重和爱的陪伴批评才能直抵人心,当众羞辱和上海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之大忌。

师者如蚌!学生的过失与错误仿佛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干扰、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侵害。然而,“伟大”的蚌却不仅默默的接纳了沙砾,而且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去侵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那沙砾变为晶亮闪光的珍珠。如果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有“蚌”的意志与胸怀,那么,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才能心怀明媚和灿烂,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是更加和谐、美好。

三、让孩子在诗意的提醒中成长

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教室就会有许多烦恼:把学生当作敌人,教室就会有许多愤怒。把学生当作傻瓜,教师就会成为笨蛋:只要把学生当作孩子,教室就会有许多乐趣和幸福。相信每一次错误都是孩子成长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有的孩子之所以暂时比较落后,只是因为他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只有我们用心执著的去爱,有真情积极地去创设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

尊重中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学生陈述的时空,让学生一吐为快,是师生达成共识的重要环节。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和愿望。班主任一定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各种情况,特别是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了解其态度倾向,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源与实质,使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失。

理解中对话。对话,彰显的是平等,重要的是倾听。尊重和理解是交流是前提,缺乏尊重和理解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还要学会欣赏,欣赏优秀学生,几乎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欣赏后进生就是对教师的考验。与其说后进生毛病多,找不到可欣赏之处,还不如说我们没有丛内心深处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所以,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美好人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9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王晓明)

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篇10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大学》《中庸》到《论语》,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泉。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认真思索现代德育现象,从办学实际出发,明确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制定了“敬业乐群,手脑并用,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的十六字校训,建立了以“一条主线,四个意识,八个习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居安思危、富而思学、艰苦奋斗、成才成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爱护节约公物习惯、劳动习惯、健身习惯)为核心的德育框架,围绕打造特色德育的办学理念,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和全方位渗透的德育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开拓了一系列德育工作新途径,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轨道,校风建设稳步提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之道。德为先的办学思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最大的困难是道德建设。建校初期,学校德育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学生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有些班级甚至连起码的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持。学生的德育工作该如何下手,该从何处着手,成了学校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德育为先导,通过德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社会各届人士的高度赞扬,毕业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成为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养中心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接待来自海南、青海、江西、陕西、湖南和本省的兄弟学校参观交流。《中国教育报》《德育报》和旷州日报》等媒体曾专题报道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出色成绩。原国家教育部德育处处长王扬南来学校视察工作时赞叹:“长安职中的德育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可以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典范。”因为校风良好,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东莞市文明单位和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学校。从2002年开始,学校连续九次获得东莞市教育质量一等奖。

二、教不严。师之惰——从严治校的管理方略

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校,以爱心为基础。爱心是德育的核心。学校每位教师都将爱心渗透进德育之中,把爱心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感化学生。因为爱学生,所以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而不能迁就和放纵学生,而是从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每一位教师都牢记: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制度育人是学校从严治校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奖惩条例》《学生德育量化奖扣分细则》《级风星级评比标准》等,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表现都可以在这些制度文件上查找到相应的奖惩条款,可以说是学校的“德育大典”。当然,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是用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约束学生。

三、有教无类——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和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德育特色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校把后进生称为“暂时后进生”,相信通过爱心教育能帮助他们转变。根据学校生源复杂、后进生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并实施“建立台帐、专题研讨、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努力做到不拒绝一个差生,不歧视一个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每学期开学,每位科任老师都会主动去帮扶1—2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制定可操作的帮助方案。学校提出了“超市模式第二课堂”(教育部立项课题)的概念,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注意强化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开展,活跃了师生的文娱活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四、克已复礼——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学校通过培育学生日常行为和文明礼仪习惯,抓好学生的集体活动。确保集会纪律,提高两操质量,特别是通过实行长效督促机制——《级风星级达标评比》,使学校德育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

为了达到规范化管理,学校规定学生进校要配带校卡,统一穿校服校鞋,头发要按男平头女齐肩要求自觉修剪,定期修理指甲,平日不准佩戴首饰,上课坐姿要端正,集会要快而且整齐。

学校在高一年级专门开设了礼仪课,以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礼貌,表现落落大方;平等相处,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正直、真诚、自尊、自爱。如今,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礼仪习惯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导而弗牵——德育内化的有效途径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学校注意将道德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使学生自觉追求美好,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校开展了“说出你心中的故事”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启发和教育学生,引起学生思考。2008年,学校共开展了四期访谈节目“我人生第一次就业的故事‘我最感激的人的故事‘我创业就业的故事”和“我们的体育艺术节”,嘉宾主要是学校的学生,还有老师和企业的领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开展了“我与新莞人(注:新莞人是东莞市对外来工的敬称)共成长”活动、“企业家走进校园”活动、技能节活动等,寓教于乐。

六、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的德育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学校着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周活动,将学生安排到学校的各种劳动岗位,包括保安服务、接待服务、文明监督和纪律检查等,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周管理由团委、总务处、教导处和德育处共同负责,班主任直接负责本班级管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各岗位分派指导监督检查员,对学生劳动进行劳动前指导、劳动中监督和劳动后检查评分。各部门每周两次检查本部门所负责的卫生责任区,检查学生所做卫生是否达到要求,并评分。

学校还推‘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生产车间引进学校,将教学课堂办在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场所进行劳动实践。

七、养不教,亲之过——“三结合”的德育特色

养不教,亲之过。——《三字经》学校积级主动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形成“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全方位育人。学校“把家长当顾问,把家长当同事,把家长当朋友,把家长当嘉宾,把家长当教授,把家长当学员”,利用家长会、家访、校刊《教育l+2》等形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关工小组,听取家长意见,请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定期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与检查。

八、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构建书香校园的人文环境

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主干道、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及学生的作品,用名人事迹和名人名言鼓励学生,用高雅文化陶冶学生。

自2005年起,学校开始实‘书声校园、书声教室”的早读评比活动,规定了专门的读书内容,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开展了各种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举办读书故事会和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还邀请赵长青、何明志等著名人物莅临学校指导教学,开办讲座,使全校师生受益匪浅。

传承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弘扬中华美德。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将长期致力于此项活动的实践和研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

2.关于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价值属性

在这里,价值属性主要指工具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观只是工具性的,是他追求富强的一种工具。美国学者史华慈认为:“如果穆勒的著作中,个人自由经常被看作一种目的,那么,在严复的译作中,个人自由则成为提高民德和民智,并最终为富强服务的一种手段。”关宝成、潘晓斌认为严复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初考虑就是为了要使国家富强。他们指出:“国家富强是严复矢志追求的目标,自由主义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已。”国家富强为什么需要自由呢?他认为严复的答案是: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个人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在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本身也具有终极价值属性。胡伟希说,“穆勒除了是功利主义者之外,同时还是十九世纪中叶少有的为个人自由作过出色辩护的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者”,“穆勒之主张发展个性和维护个人自由,归根到底并不在于其有工具价值,而在于其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绝对的价值”。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来自于穆勒,这一点严复是应当领略到的。胡伟希还反驳一些人认为因为一书两人对“界”的理解不同而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工具性的观点。他认为,虽然二者对“界”的认识不一样,但他们都主张保护私人领域的自由不受到侵犯。所以仅仅说严复的自由主义观只有工具性价值是不确切的。刘淳反驳了美国学者史华慈所认为的严复“误读穆勒”——严复把穆勒的超越功利主义自由观改造成功利主义的自由观,以及学者们所根据这个论点而推论出的“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罪人”的观点,她说通过重读,得出严复并没有曲解穆勒的自由观,“穆勒的自由观是兼有价值性和工具性的”。对于论证“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罪人”的论据——英美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刘淳认为自有它失败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在中国一直是暴力与革命不断,一直没有适合英美自由主义生长的土壤。

3.关于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和倾向

自由主义思想来源于西方,由于其发展的阶段不同,学界区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概而言之,古典自由主义是早期的强调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在任何时候都看作是第一位的观点;新自由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许多严重的危机和矛盾,国家出面参与宏观管理,有限度地限制个人自由的观点。学者们对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和向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观点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胡伟希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不是西方理论的翻版,而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的一种创造,但其来源是古典自由主义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关宝成、潘晓斌考察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发展倾向后指出,严复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严复因对经验论和天演进化的哲学的信奉,使他对古典自由主义中的“天赋”有所保留。而新自由主义有弱化个体主义色彩,呈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性质,与严复所关注的国家富强有相适合的地方,情感上更接近。

关于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卢梭的“天赋自由”观的关系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严复接受了“天赋自由”观并用之批判中国的专制。郑师渠指出,严复“显然吸纳了卢梭民约论中天赋人权论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早年批判封建专制运用的正是卢梭的民约论”,“是近代中国以鲜明的态度宣传卢梭民约论和借此猛烈攻击君主制的第一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严复的自由观并非天赋自由论。杨义银、唐兴霖,王宪明、舒文指出,严复接受的英国经验论、实证法为主的观点,从逻辑上证明他不可能是天赋自由论者,不可能接受卢梭的先天原则。欧阳哲生指出,严复之所以批判卢梭的思想是因为卢梭是法国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主张以革命和激进为手段,而严复坚持的是西方的特别是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对社会改造采取理性的态度,以改良和渐进为途径。因此不会是承自卢梭的天赋自由论。

三、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近代化和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

1、有关人的近代化

人的近代化在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中即改造国民性思潮。国民性在英文中统称nationalCharacter,是用来表示渗透在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中的内在精神或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国民性格、国民价值规范、国民风度。

学界普遍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先河,严复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和旧学,指出正是它们造成国民素质的低下,而他的三民思想以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提出国家的富强是要靠每个公民的素质提高才能达到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人们的民力,民智,民德。对严复的主要体现为三民思想的人的近代化思想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这种深刻启蒙意义之所在。郭国灿认为,“严复的德、智、力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为近代国民性的改造明确了方向”。

杨义银认为严复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器物的表层引向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的深层,即必须培养个体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德智力,树立自由民主观念,改进思维方法,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黄新宪认为,三民思想是严复“进化思想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启蒙的主旋律之一”。启蒙的主题是“人的近代化”,“只有通过逐渐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才能奏效”,因此,他认为严复的这一主张是十分深刻的。

林家有、赵立彬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貌似缓进,实则坚实”,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小视的,它恰恰做了革命派所忽视的国民启蒙的内容。刘敬东认为,严复以三民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在客观实际上构成了由近代改良到革命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主要是由于变的进化观和民权、自由、科学的启蒙培养提供了革命的条件。

另一种观点在肯定其启蒙意义的同时,认为严复的三民思想具有相当的片面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杨正典认为,严复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要是以三民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救国论,这种把复兴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面,尽管有其合理因素,但这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片面之谈,而且这种论调在客观上也与预备立宪相呼应,成为其欺骗性的理论基础,造成了相当消极的影响。郭国灿认为,三民思想以教育为先,始终没有处理好与政治和革命之间的关系。张红认为,“由于他的社会经历和阶级属性的局限,使严复最终不能理解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孤立片面的夸大思想启蒙与教育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决定政治、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这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中国现实使严复一次又一次失望”。

2.有关国家近代化道路

众所周知,严复因为一直坚持他的三民思想而持渐进改良主义。像蔡乐苏所认为的,对严复而言,即使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梁在“新民”诸报上的激进宣传也不合时宜,他认为,若等西太后享尽天年后再变法,则不会有血案发生,也不会功亏一篑。可以看出,严复是坚决反对用激进的手段来改造国家的。

萧功秦就严复的渐进主义的近代化道路从学理上作了最早的探讨。他指出,严复的渐进主义是有完整的理论基础的,即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决定对西方文化既不能单项引进,也不能全盘引进。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培养一些具备现代化性质的质素,诱导其成活和发育,“使其成为嫁接外部现代化机制的内源性基础,内部的现代化质索与从外部引进的相适应的制度和因子两相结合,从而可以‘与时偕达’地形成一种不断带动现代化纵深推进的机制”。萧功秦进一步指出,“严复认为,要顺利导入现代化的内源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文化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这样需要我们重视和认真反思传统文化,并从中挖掘和培育现代化的因子,以推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渐进主义在批判激进主义与国粹主义的过程中,在深入认识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为后人留下一笔值得重视的思想财富”。

俞祖华还对严复和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比较。指出,他们虽然采取了渐进和激进的不同道路和理念,但是他们都是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渐进和激进作为两条不同的道路,在他们二人的方案中也不是绝对的,启蒙和实践也在客观上成了互补的一对范畴,这是可以引起我们继续深思的。

四、严复的晚年思想

关于严复思想的变化问题,在学界一直是存在着很大争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严复晚年思想相对于早年激烈地批判旧学,宣传西学,为维新变法张目而言,出现了保守与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认为他放弃了早年竭力宣传过的西学,完全回归传统,且主张君主专制,反对民主共和,提倡尊孔读经,已经陷入封建专制主义的包围之中。因此总结说严复是早期进步,后期反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严复晚年思想的内容的界定没有太大的变化,杨正典的观点可以充分地代表这一共识。他说,“严复执着于他的渐进改良,于‘革命立宪皆非其所措意’,成了掉队的先行者”。

但在对严复晚年思想的评价上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大多数的学者丢掉以前的一些武断和简单化的做法,认为不能用“进步”与“落后”来评价严复这样一个思想家,不能因为他晚年提倡尊孔读经来论证他反动(因为尊孔读经也并不意味着反动,儒家经典里本来就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内容)。而他寄希望于强人政治是考虑到安定为一切政治改革的前提,这些都是学理上的探讨,根本说不上“反动”二字。

与上述认为严复思想前后有巨大反差的观点相对,有少数学者认为严复的思想一直都是贯通的,不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体现在三民思想的一贯性和终生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这两种观点上。

1.严复思想前后存在巨大差异

多数论者在取得了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其关注的重点落在了严复的思想为何会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阶级局限、政治落伍论。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彭洁、李白辉。彭洁指出,严复后期保守主要缘于他不懂得变革生产方式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即对时代的来去把握不定,是“不成熟的阶级产生的不成熟的思想,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李自辉具体论述了严复的政治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主张改革到教育救国到复辟帝制和尊孔复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其政治态度必然日益右倾,阶级地位的局限是使他落伍的阶级根源。

(2)政治形势恶化令其失望论。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有卢云昆,王春玲等。卢云昆认为,严复早年虽是持渐进主义的,但其晚年思想和早年相比,确实存在保守的倾向,而其原因在于,“一是戊戌事后,清政府虽已实行新政,但混乱频仍,求治无望”,二是“随着西学大量涌进……肆意泛滥,害人不浅”,三是他看到了“平等、自由、民权诸主义,百年已往”,“乃至于今,其见日弊,于是持论更加审慎,更趋于中庸”。

(3)双重因素论,即严复本身所具有的渐进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内因)与政治形势令其失望论(外因)。甄建均试图从严复思想变化的内在理路人手,论述晚年思想的归宿,他认为严复思想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产生变化存在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西方文明的祸害,由失望引起向传统文化伦理价值倾斜;内在原因在于其渐进思想,一直反对共和,和他思想中一直保留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这两重因素相夹,使他的思想有前后的不同。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陈孝华等人。

(4)反思论。丁四新认为,“辛亥革命后,由于时事混乱的武人争雄和欧战的刺激,严复的思想成了一反思的思想和政治态度。而在这一反思过程中,一是蕴含着一种孤怀独抱的操守和对‘时俗’的抗拒,二是对他中年时期思想的悔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体认与复归,这两种心态决定了严复晚年的人生历程,将是在摇摆不定、幻化茫然的心理动荡中,倍感内心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与折磨”。他指出严复面对混乱的国内国际环境,他对欧洲文明、壮年时期的思想和辛亥革命后的现实,进行的反思使他认为孔孟之道才是根本,而不管是倡教还是尊孔,他认为都是要树立国性维系人心的必要。杨正典对严复晚年为何会提倡尊孔读经作了推测,他说,严复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再评价,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对儒学的肯定是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的肯定,是超越了中西之后的重新取向和规划,体现了严复思考的深入化,也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5)道德文化关怀论。持这种观点的有顾士敏、艾昆鹏、张水勇、武云、俞祖华等。顾士敏在1992年就提出,严复从批判传统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救亡,到批评辛亥革命而力持君主制,是对国性的认识为中心而进行的。早年恨之则认为封建旧学是中国国民素质低下的症结所在,晚年爱之又是因为他认为它是铸造国性、人格、国格之基,这种矛盾的共存是由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然。艾昆鹏、张水勇则从道德关怀的视角论证严复在接受西方进化伦理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时,在中国现实状况的影响下,关注传统与道德的关系,认为失去传统道德也将失去有效的基础。这种态度最终使他回归传统,放弃了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6)建国论。王宪明分析了严复的建国思想后认为,除了传统文化本身所对铸造国性这一点外,严复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终极关怀,希望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生产的同时,应具有自己的教化和民族文明,这样才能适应世界潮流,而不至于像别的一些国家一样因丧失民族特性而导致由盛转衰甚至亡国灭种的情况出现。王宪明认为,严复的这一思考是深沉的,也是符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要求的,更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