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6:38

数字化建设篇1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2、形势发展的需求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3、社会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参考资料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2、杨公之主编《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3、王荣国、李东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形态及研究范围》《图书馆学报》2001,5锁定|推荐|打印|关闭

数字化建设篇2

1、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档案数字化也就是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的档案信息库。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档案信息提高了计算机检索速度;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从而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信息优势,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数量,加强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档案馆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

2、档案数字化的特点

档案数字化是通过现代技术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也就是说档案的数字化使用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做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的程序解码,并回复到初始状态,才能识读;(2)系统依赖性。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与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系统调配,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可读性;(3)信息的易变性。当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不能解开代码,则原有的信息容易被删除,这也是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4)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其他特征还包括信息的可流动性、信息储存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3、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分析

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故在现阶段,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技术上的问题、合作问题、数字化对象问题、标准化问题等。因此,档案部门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可行性方案,这样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3.1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档案数字化是把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件,而电子文件本身具有可分离性和易变性,特别是在传输、储存、输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干扰、病毒侵扰、人为破坏等等,这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会造成档案失真。所以,电子档案就难免会出现“信任危机”,这样档案本身也就失去了数字化的真实意义,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以保障档案数字化的可操作性。

3.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要实现网络化利用就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如局域网的建设、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等。而网站建设一般包括域名申请、服务器配置、网站规划、网页设计、系统配置、主页、数据库系统开发、网站宣传等内容。所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关系着能否把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上。

3.3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现状分析、实施目标、实施要素和保障系统。为此,在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时,要进行以下的工作: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之前,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对本部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理制度方面的调查研究。硬件方面的调查研究,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人才方面的调查研究。

3.4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确认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档案的所有权,还要认清档案的著作权。因为,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著作权而不一定具有所有权,档案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

4、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4.1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促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格局趋于成熟和稳定。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研究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

4.2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的强强联合

尽快将档案数字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范畴。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其保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特征,逐渐跨入了信息产业范畴,档案部门与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

4.3丰富数字档案的采集途径

建立海量档案信息资源库,最终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在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档案部门应全方位拓展工作领域,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拓展新的数字信息采集途径,而且要辅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生成巨大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建设篇3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建设篇4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

中图分类号:tp392、tp393.1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的概述与背景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促进的领域,它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提高学校决策水平、降低学校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学校产出以及提高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国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格式,那就是“三通两平台”。教育部提出未来三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线是“三通两平台”。“三通”就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不仅通宽带,更要通资源,是基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两平台,一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1],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归根结底,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2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在一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之上,以统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建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业务框架。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建设分为五个层面,从底层向上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校园统一接入门户。

(1)建设基础应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建设基础网络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同时配套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为全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好支撑。

(2)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保障系统,通过四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学校的教与学、校务的管理纳入到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中,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访问与教、学过程。同时在网络上为每个学生开辟空间,完成课程温习、课后作业的功能,即为每个学生配备电子书包。

(3)建设数字化校园统一的接入门户:统一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

3具体建设方案

3.1基础应用环境

(1)网络环境:基础应用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络、软硬件平台、支撑体系的搭建。随着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搭建宜采用光纤组网方式。建议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需要跨越广域网的互联通过安全设备提供逻辑上的专用安全网络接入。

各类用户接入网络,访问各类资源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应用支撑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鉴权方式保障教学资源的版权。

(2)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宜采用集中部署模式,由于系统存储的数据类型以图片、视频为主,数据容量较大,宜采用大容量磁盘阵列,考虑到性价比的综合因素,建设阵列配置按照存储数据类型和重要级别分别采用Sata、SaS、SSD不同存储介质配置。同时电子书包、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图书馆等系统的开通将使学校的数据面向整个公众,这些系统的开通将对网络、平台的i/o、并发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之初做好充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

3.2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其中核心是数字教学系统。

(1)数字教学系统:数字教学系统为学校创建了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包括电子教材、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班班通”解决方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互联课堂解决方案等。

系统覆盖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所有角色和所有环节,基于角色和教学的定位应用,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整合了数字化教学工具、数字化学习工具、班级互动和在线答疑系统于一体。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数字化教学系统应用模式:方案支持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应用,涵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大教学阶段,六大教学活动,并往复循环,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从而真正达到全环节的教育信息化效果。

(3)课堂内应用模式:在课堂内,老师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为学生课堂测试题,及时查看每个学生针对每道题的作答情况,及时获得每个学生的作答和统计。

b.老师指导学生在电子课本上进行标示重点,笔记和阅读的功能。

c.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进行授课,可通过电子课本模式或课件模式进行授课。

d.老师可在课堂内可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仿真实验搭建。

(4)课堂外应用模式:在课堂外,老师和学生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作业,学生作答后线上提交给老师批改;学生可及时查看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

b.老师通过教师端给予学生端的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料进行预习。

c.学生可在线给自己班级的老师提问;老师在线上班级回答学生的提问。

d.老师可在班级内班级公告。

e.老师可在班级内把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共享学习资料。

f.学生可通过学生端下载各类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g.老师通过教师端制作个性化课件,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分享给其他老师。

3.3其他业务系统

其他业务系统包括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

(1)校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务、财务、人事、后勤、协同办公等管理模块。主要指导全校教工的人员管理和工作安排。记录学校后勤日常工作信息。管理和记录财务信息,形成全体教工数字化协同办公体系,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2)资源共享系统:配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和校务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可以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传递和转换。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支持多种通用标准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形成共享的数据库体系。

(3)支撑保障系统:由多媒体教室、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家讯通等系统组成。通过建设用于校园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支撑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建设将教室的教学工作进行数字化,通过采用投影、数字白板、教学资源的实时采集和网络化集中存储实现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师教学的智能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应用的需求化、教学效果的可控化、教学评价的公正化、资源生成的优质化等。

家讯通系统是学校与家长交流的信息平台,面向家长开展网络家长学校,重点启动家长成为助教身份协作学校开展学生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和学习辅导。

安防监控系统是依托多媒体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全天候监控和周界报警监控,进一步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作为数字化校园后勤管理的辅助手段体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3.4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

统一信息门户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2]。

统一信息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平台,集成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协同oa系统、远程教育平台、邮件系统等业务,为日常学校校务管理,教务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5基础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伴随着各项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基础数据规范化需求是校园网资源共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平台包括四个基本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3]。通过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据服务层,确保为集成、聚集和转换数据工作的可复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应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3)管理数据库:各部门的学籍与成绩管理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学校设备与资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等建设。

4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校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S].2011.53.

[2]齐向明,赵宏霞,邵良杉.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集成[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

[3]蒋东兴.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D].教育信息化,2005(9):9-13.

数字化建设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建设篇6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informatization,digitizationlibraryhasenteredtheinformationera,therefore,China'slibraryhasanewopportunityfordevelopmentatthesametimefacingunprecedentedchallenge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nstructionoflibrarydevelopment,digitizationlibrarywillreplacethetraditionallibraryisrepresentthegeneraltrend.thispaperanalyzesinfluencesandchangesofnetworkdigitizationforlibrary,anddiscussesthatdigitizationlibraryisnotonlychangestheprinted,audioandvideoworksofthetraditionallibraryintodatadigitization,butalsomakesthedigitizeddatauploadnetworkandbecometheonlineresources,finally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forthedigitizationlibraryconstruction.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Keywords:digitization;library;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97-02

0引言

如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图书馆是进入信息时代的“快速通道”,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数字化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为数字信息,并能大量储存,供人们在互联网上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都表明,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应该是使用方便、功能更大。在本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将作为知识网络和信息传播系统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传播知识信息,促进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数字化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变化

第一,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谁能够最先掌握技术和信息资源,谁就能够居于领先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飞跃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广泛普及,这些都说明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馆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将成为全球学术研究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点,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流向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家庭以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数字化图书馆除了数字化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和音像等作品资料,还会将数字化的资料上载网络而成为网上资源,它可以提供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以及数据化文献等资料。由于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从而使得用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只要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就可以浏览和检索远程数据库,并不需要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将过去以图书馆为中心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2.1经费保障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前提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有经费保障。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重视与支持。数字图书馆是高科技项目,也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领导除了要有强烈的数字化图书馆意识、迫切的愿望外,还要有坚定的信心使得自己的思想能够紧跟知识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超前的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和设想,通过反复的调整、研究以及科学论证,经常向上级领导宣传以引起重视来有效保证经费的使用。

2.2信息时代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加大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我想需要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除了按照要求引进必要的计算机人才以外,还应当对图书馆的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以加强图书馆员的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网页制作以及数据库建立等相关知识。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考核,要求人人会操作,个个能上机。同时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与职称评定相联系,从而促进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将被动的接受培训变为主动的自学。

2.3对图书馆本身业务的调整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文献收藏、采访等多方面都相应地需要调整与变革。例如,①在分类编目方面进入数字时代文献信息多为多媒体、全文本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因此以往的分类编目方法和规则应作出相应调整,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分类编目规范体系。②在采购方面,应由文献类型印刷型向电子型等多元媒体方面发展,订购方式也将由主动采购变成读者需求导向型网上订购。

2.4抓住机遇的关键勇于创新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图书馆也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变化发挥出信息集散地特殊作用。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借助图书馆馆员丰富的信息处理经验,为读者创造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方式,以满足读者对信息需要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5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首先应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其次也应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数字图书馆不能继续维持传统图书馆被动服务的局面,而应提供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充分揭示书刊文献内容的,全方位的主动服务,这就涉及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书刊为单元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是可以进行以章节,以知识层次为单元的服务,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定额服务等。数字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二、三次文献的检索服务,更应该为读者的科学领域提供研究性的、高层次的、高质量的服务、这将是对虚拟馆藏文献的一种深层次的揭示。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所在。

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原则

①网络世界变小,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中,无论是在硬件环境的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系统的选择方面,多必须将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没有规范化就没有网络化。网络的核心功能是资源共享,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资源。对于建立图书馆网络来说,采用规范的技术指标,标准的数据库格式和统一的用户界面,将使变分散的图书馆自动化个体为统一的功能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各成员馆员采用一致的行业规范,才能实现方便,快捷的数据交换,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③作为信息仓库的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作用,让电子文献的加工和制作工作早日开展起来。在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同样被大量杂乱无章的资料所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在电子信息归纳、提炼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未来社会中不可替代的数字化的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孙志.关于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冷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2(4).

数字化建设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支撑平台;信息资源

一、建设目标

以高速、安全、充分互联的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自动化办公、动态化管理、智能化保障和信息、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处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熟练操作与应用信息化装备,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指挥人才为目标,建成有任职教育院校特色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数字化校园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总体设计,需求牵引。根据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紧贴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着眼教学、训练、科研、办公、管理工作,立足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统筹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结构、布局和规模,认真组织需求分析,科学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景建设目标。

(二)注重规范,突出重点。在统筹规划建设内容、规模的前提下,合理区分轻重缓急,通过重点投入、及时投入进行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急需项目先建,重要项目先上,以此带动全面建设的整体联动。建设中强化技术和信息的规范性,注重支撑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用共享,使整个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整体。

(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根据学院现有基础,立足自主建设与开发,调动各业务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总体规划、分别投入、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坚持软件与硬件、安全与效率、改造与新建的协调,提升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一)基础环境建设

1.网络环境建设。升级、改造现有网络设施设备,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为数字化校园平台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增加网络存储设备,满足信息、资源等数据存储需要;增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升级网络设备防雷击系统,提升网络设备防护性能。

2.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教学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公共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教学及公共信息的集中服务、存储、备份和管理;更新、整合现有网络服务设备,最大限度地实现硬件设备的共享共用;按照服务类型、区分教学和公共信息资源构建硬件设备支撑环境;完善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供先进、实用的网络服务。

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在网络出入口配备防火墙、防毒墙,配合入侵防御系统,确保内网安全;采取技术策略,实行用户入网实名制,配备端点准入系统,确保终端安全和信息保密;加强网络及信息资源管理,创设安全的网络应用环境;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均衡的整体保护,有效防范来自病毒传播、非法接入、黑客程序、系统漏洞、恶意攻击等对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造成的威胁。

4.网络化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建设。改造学员队通用多媒体教室,更换老旧设施设备;高标准完成网络化专业教室配套建设;完成语音室建设;扩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5.教学指挥中心建设。利用教学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教学指挥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教学指挥中心实现一线教学实时监控、教学活动互动直播、教学实施统筹调控、课堂教学异地评价、综合信息查询统计、教学情况汇总分析等教学指挥与管理功能。

6.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利用学院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安全管理中心实现营院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大型活动的实时指挥与调控、安全事件的自动报警、综合信息的查询统计、安全管理情况的汇总分析与辅助决策、辅助信息的互动显示等安全管理功能。

(二)标准规范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学院《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与应用规范》、《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规范》、《多媒体教材(课件)技术规范》等规范;颁发《校园网使用与管理规定》、《校园网值勤维护管理规定》、《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定》等规定;出台《网络课程验收与评价标准》、《学科专业网站验收与评价标准》等标准。使数字校园建设、管理与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支撑平台研发与信息资源建设

1.学院门户网站建设。集成学院信息化建设中开发的各类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建成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打造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学院门户网站,成为学院对外展示形象、学术交流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

2.学科专业网站建设。在现有教学信息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按照“规范、整合、充实、完善”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深化发展网络教学提供支撑。各学科专业网站的内容设计,不仅要符合通用网站的设计要求,还应适应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确保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网络教学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标准,在统一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专题数据库等教学平台与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以多种媒体、多种手段来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并研发公用素材库管理应用系统、教学视频管理与点播系统、多媒体教材(课件)管理系统、通用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训练信息资源搜索系统、音视频及照片素材管理系统等支撑平台。

4.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平台。在数字校园的总体框架内,采用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数据安全存储与加密传输系统,研发课表实时显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调整、专项教学活动、教学日志、学员学籍、学员考试成绩、学员个体评估、学术科研、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5.学术科研工作管理支撑平台。研发具有学术和科研成果实时收集、认定、归类、索引、查询、统计,学术活动信息与管理等功能,及时提供前沿学术及科研信息服务,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的综合交互平台。

6.自动化办公系统支撑平台。采取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机制解决数字签名难题,开发校园办公文书分布式系统、会议及会议室管理系统、网络硬盘系统、电子公告牌系统、电子论坛系统、视讯会议系统等;研发单位及个人办公支持系统、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等公文流转与管理系统等。

7.教学及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在校园网基础平台上,采用ip监控技术,统一架构教学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报警系统,配合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和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实现教学指挥中心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功能。

8.教学及后勤保障系统支撑平台。研发教学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提高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时性。

9.数字图书馆建设。采取直接引进、自行开发、成果交换、联合开发等方式,充实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需求,使馆藏数字图书方便已用、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满足所需、持续发展。

10.公共服务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提供高效的网络综合服务,为园区网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利用内容管理系统,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专题信息网站,为用户提供专题公共信息服务。

11.虚拟化校园建设。虚拟校园平台是一个整合教学、管理、保障、服务等多个系统的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采取虚拟地图和文字导航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情况。

数字化建设篇8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图书馆;进程;趋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图书馆的特殊文献,收藏单位往往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古籍数字化可以让读者对古籍不直接接触,即可浏览阅读善本,还能够提供下载打印、远程全文传送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古籍善本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有利条件

数字化古籍信息容量巨大、检索快捷方便,是文明传承最快捷和最完整的方式。用传统的手工查询方式导致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不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和数据的统计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开发古籍文献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

二、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过程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相当的数量。

1.古籍数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和出版,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年,南京图书馆开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机读编目的尝试。到1988年底,台湾地区已有超过8万条书目的数据录入中央图书馆资讯网络。在北美地区,198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编制《中国古籍善本国际联合目录》,北美的13所高校和中国大陆的5所高校积极响应倡议,纷纷加合编制的行列。

2.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4年10月,台湾中央图书馆建立了记录150万条数据的中央图书馆资讯网。南京图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南京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的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大学在编纂《全宋文》检索系统的同时,还整理出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信息版光盘系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整个系统共有光盘550张,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可称为规模空前、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典籍总汇。

三、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格式不统一

许多图书馆和研究单位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限于某些技术条件和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全文数据大都各自采用不同的格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不利于古籍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共享乃至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2.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对古籍数字化进行合理规划,影响了整个古籍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和后续的资源共享建设。

3.完善技术尚需时日

一是字库问题掣肘古籍数字化发展的障碍。二是数字化转换还存在图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慢、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开发者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完善相关技术。

4.缺乏专门人才

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古籍整理为前提,要求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深厚的古代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古籍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及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因此,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网络化这一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数字图书馆模式组织古籍数字化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既要遵循现代图书统一的标准规范,也要根据古籍的特殊性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建立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使用和互相调用,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实现共享。

2.古籍整理要建立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和形式的专业化处理,实现古籍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断句、自动标点、自动注释和自动白话文翻译的数字化。

3.检索系统成为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从检索研读到下载打印的一体化,以满足用户的多途径检索和多方面需求。同时拓展格式转换、版本转换和个性化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走社会化、国际化的联合开发之路

现在藏有古籍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往往因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得一些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开展。因此,图书馆应实行多方位合作,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走资源与收益共享之路。同时可以开展国际性合作以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久、艰巨而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古籍数字化的明天会更好,进而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数字化建设篇9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都是一些高电平、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经检查发现,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而对室外油气场所,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镀锌材料极易返锈,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5年,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数字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干部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65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15-01

1数字档案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数字档案管理指的是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作为管理的手段,基于网络对各种档案室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共享的一种档案室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档案的建设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建设都会有一些促进作用。尽管当前对信息化档案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1.1档案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意识不强

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以及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等现象,对于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如在日常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对各种材料的收集不全,而且对一些档案的收集管理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档案被销毁。再如,有的工作人员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所用的记录方式不规范,出现随意勾画的现象。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很多档案工作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档案建立没有做出统一的要求。因此,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管理制度的缺失致使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停滞不前,许多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仍然采用手工归档的方法。传统的手工装订往往会出现字迹潦草、内容与目录填写不全、笔迹不一、装订不规范等问题。现阶段,许多工作人员不能按照档案的建立原则进行材料的规范收集,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1.3缺乏专业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

近年来,科室相继建立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大部分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都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不高,只是对资料进行简单收集整理,达不到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

2加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人力资源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只有充分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并在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档案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

2.1更新传统的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

改变传统的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念,要定期对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员思想逐渐实现转变,为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网络建设。由于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室数据网络,与当前的互联网进行区分,根据具体的情况与当前的办公网络和业务网络进行有效的隔离,在进行数据交换时,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档案室各种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对硬件网络容量进行配置和完善。由于档案室内容量十分巨大,因此,在数字档案的硬件建设过程中,要配置满足档案室存储、查询等需求的各种服务器、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以满足海量的档案室信息处理需求。

2.3加大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干部档案的管理效果。因此,要将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放在干部档案工作的首位。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工作重点是要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宣传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干部档案意识和管理水平。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从业人员真正掌握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知程度。此外,由于当前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要逐渐实现信息化。因此,在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选拔方面,要严格把关,选择具有干部档案室管理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参与到干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整合过程中。对于在岗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长训与短训的方式,定期对他们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巩固业务知识以及各种计算机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提高当前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2.4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

对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进行明确和规范,对于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要明确维护干部档案完整与安全的基本职责。工作人员要在干部档案保管的具体工作中做到收集规范和归档完整,防止干部档案损坏,确保干部档案的安全。此外,在人力资源局中,分管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干部档案收集、上报、整理、存档等操作。

3结语

数字档案的建设既要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到档案室管理的具体特点。因此,数字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数字档案的建设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整合人力资源、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等,提高数字档案的利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琳.试论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