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8:41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1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实践智慧 内涵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实践智慧是对话教学的灵魂所系

1.1传统的教学科学仍然束缚着对话教学的开展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首次将对话教学理念引入基础教育。处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也积极尝试进行对话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新思想带来的惊喜。然而目前的对话教学从根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科学的框架,在课堂上集中表现在教师仍掌控着课堂,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学生挖空心思迎合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创新精神。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仍然停留在传统的iRe模式,虚假的对话充斥着课堂。教师只是期待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对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往往忽略。

1.2课程改革的推动并没有激发对话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经过20多年来对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冲击和洗礼之下,中

小学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价值观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对话教学既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最新的教育理念,也作为一种对话技术,对传统的机械生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局面。然而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级与受教育的时间的递增,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在不断萎缩,对教科书与教师的依赖、盲从越来越严重。课程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时,仍然表现的十分慌乱,举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做对学生有益的行动。

1.3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是对话教学有效开展的迫切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对话教学的动态性和情景性,没有任何一套方式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情景。正如范梅南所言,“事实、价值、一套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育哲学本身并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在与单个或一群孩子相处的具体情境中怎么做。”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线性的、序列的和确定性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对复杂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未知的探秘。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从关心数量转移到关心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上来,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一改以往对“教学科学”和“教学论”的盲目依赖与崇拜,转向基于个人的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积累而形成的教育智慧上来,这是提高对话教学品质和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对话智慧涵义

实践智慧源于亚里士多德,他的实践智慧追求人类的“善”与伦理。他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与善恶相关的、合乎逻辑的、求真的实践品质”。罗蒂继承了伽达默尔有关实践智慧的观点,他认为对话的维持需要一种实践智慧:“把保持谈话继续下去看作解释学的充分的目的,把智慧看作是维持谈话的能力。”他的观点表示技术知识适用于“正常话语”的对话,而与“反常话语”进行对话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他还认为,与作为“方法”的理性不同,作为一套“美德”的理性具有如下特征:“对我们周围的人的观点的容忍与尊重,愿意倾听,依靠说服而不是暴力。”霍斯泰特勒(Hostetler)也指出,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实践智慧。那种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判断力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不应该被称之为方法,而应该被称之为实践智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教师对话智慧理解如下:教师对话智慧是教师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智慧。教师在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伦理价值,表现出一种对正义的、善的追求的交流美德;是一种洞察、感悟、解决与反思复杂语境的能力。它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的、推理的手段与方法,而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总结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提问、倾听与回应上。它是教师道德品性与实践理性的综合体现。

3教师对话智慧的特征

3.1理解、关爱、信任的伦理特征具有对话智慧具有教师是一位充满师爱的教师,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不同的内心世界,同情着学生的脆弱,体验着学生的无助,带着一份怜惜、一份尊重、一份关怀、一份信任,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的情感共融中。由于他者的脆弱性,唤起了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同情与关心,这种真诚的至善的倾听举动是受爱护和为他人着想的动机所驱使,与虚伪、欺骗、贪婪狡诈等受自私的利益驱使的倾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3.2沟通、合作、互动的交往特征对话智慧更多体现在师生言语互动上,对话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钟启泉教授认为“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学习集体的成员应当具备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作为互动的引导者,更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3.3反思、机敏、生成的心智特征凡需要教师对话智慧的地方,都没有机会去作仔细的计划和反思,因为智慧的行动总是即刻的、依赖于情境的、偶然的和即兴发挥的。瞬间的行动,从瞬间毫无准备地行动的直觉思维到更加自觉地经过调和后的即刻行动,都有不同的模式。

教育情境要求教师瞬间进行行动和参与,教师不仅要对情境所要求的和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好的这两方面表现出了恰当的敏感性,同时,还必须未假思索的。这种智慧性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在互动情境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意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情境作出反馈。

3.4重视提问与倾听的技能特征对话本质上是平等的、宽容的,它要求承认对立意见的合法性,才能是对话成为平等的语言交流。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求对话的双方都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成见,而是要倾听对方,使对方的体验进入“我”的体验之中而成为“我”的理解的重要方面,同时,“我”的体验也会进入“你”之中,随着这种相互的渗透,达到“我”和“你”的视域的融合。具有对话智慧的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体验持开放的理解,所谓“开放”,即教师用完全开放的身心去接受学生五彩缤纷的体验,努力避免用标准的、固定的方式去评价。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更多地选择“真问题”,而不是在书本上有标准答案的“假问题”。只有真问题才能挖掘出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感知感想,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精彩观点的空间。尤其是对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保持开放,当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交往”话语时,教师往往害怕麻烦或难以了解而忽略或有意回避,这样做严重伤害发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会倾听,是维持对话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2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94-02

τ谛畔⒒教学来说,它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同时增强了其自主性,实现其智慧化,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关键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一方面可以和信息化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具有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客观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偏理性,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利用直观化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所以,利用智慧课堂的建设,进一步解决实质性难题,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和自身教学经验相结合,探究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有关内容。

1.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1努力培养智慧型人才。对于智慧型人才来说,他们可以主动学习,同时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于实践当中,实现知识的转化,丰富自身能力,这是智慧课堂开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制定内容:第一,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关注小学生的需求,按照小学生的需求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第二,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要通过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模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的。

1.2通过问题或任务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必须加强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力度,关注过程而不是单纯重视结果。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思路,充分关注学习过程的积累,不能单纯的关注结果正确与否的评判,因此,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关注问题和任务教学,把自身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干预力度,使学生可以自主掌控课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解决问题,获得任务完成的满足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智慧课堂教学实施的措施

2.1提高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合理程度。从现在来看,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人因为过分关注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本质失去作用,没有充分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没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建设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时,必须充分避免这些问题,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它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但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在这一基础上开展教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网络学习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视力度,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智慧课堂的智慧性。举例来看,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各自的体积,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有良好的空间思维,促进其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特征,不过,这样的呈现方式本质是从屏幕展示出来的,所以学生会觉得有距离感,只有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通过向里面注入液体的方式理解圆柱体与圆锥体在体积方面的一系列关系,这才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关键途径。

2.2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技术设备的特殊性,所以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时通常会遇到一系列设备难题,举例来看,在文件打开时经常会遇见难题,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老师的课件受损,不能实现正常的播放,不利于未来的教学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网络学习空间运用频率越来越高,如果真的要发挥智慧课堂的作用,必须考虑好其运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通过提前准备,制定好应急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智慧课堂高效稳定的展开,举例来看,为了防止文件损坏影响教学,教师可以准备备用u盘,如果文件打开缓慢,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个小任务,防止浪费课堂时间。

3.智慧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3.1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时,师生的沟通会多加一层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流沟通存在障碍,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偏向于网络学习空间,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和教师间开展良性互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加强对自身教学评价的重视力度,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咨询他们对课堂的意见,按照这些意见内容调整教学,使智慧课堂可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其中的智慧性。

3.2关注学生学习记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记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不仅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笔记,还包含了学生曾经!分享与收藏过的文档,利用这些信息,教师可以提高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了解其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制定良好的学习策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教学方式的贴合度得到提高,老师对学生越来越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可以从根本上走近学生,缩短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智慧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智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助小学教师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探究了智慧课堂教学实施的措施,提出了智慧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12-13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3

摘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不再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辅助应用,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实践层面的开展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w、学习和评价环境。通过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开展现状和对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分析与运用,形成真正适合于学校实施的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评一致性;智慧校园;智慧评价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智慧教育。传统的数字教育是把技术作为工具与教育教学进行应用融合,而智慧教育是用技术营造环境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创新。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将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与教学同智慧教育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有20年时间,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新境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卓越型智慧型人才。杨现民教授等人将智慧教育环境分为两类,分别包括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学习型智慧城区。本文探讨的智慧教育及智慧教育环境指的是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及相关环境建设。

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六大技术载体,每种技术载体又有不同的智能技术工具支持,如云平台下的同步备课、网络评估、知识图谱分析,智慧教室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记录、实时交互评价等。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校园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四类功能:

1.教学者视角的智慧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渗透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或者某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新技术形势下如何将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们与我们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创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智慧教学下,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学生―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下,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讨论、问卷和查阅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预评估,充分了解学情,也可以与共同体内其他教师实现同步教研和同步备课,改“游击战”“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课后教师通过实时检测和课堂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学习者视角的智慧学习

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下的智慧学习将真正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提升。

祝智庭教授认为,实施智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记录学习历史数据、感知学习情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拥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智慧性学习活动设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学习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记录、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作为辅导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答疑解惑,所以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根据学习记录(如课堂录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课堂实时评价结果等)的自我学习,还可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体下的智慧评价

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教与学的提高和进步。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把尺子,没有依据目标进行评价的教与学是盲目的。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师―生”共同体下的评价,评价工具更加多样,评价的维度更加全面。以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生进行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交流讨论;课堂中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前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进而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论坛交流、教学录像回放等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为下节课学习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总之,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真正实现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结果走向过程,是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型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掌握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利用同步备课、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电子教材、精准导学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由独立“作战”转为协同“作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精准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保证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本身也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利用网上作业、学习行为分析、知识图谱、学习成绩记录等,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情,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通知,具体应该包括课程内容预习建议、学习目标以及学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学什么,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将会怎么学。学生通过平台预习,并可以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基于智慧教室的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师行为信息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是确保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重要措施。智慧教育下,以智慧教室为依托,利用电子书包、云录播、答题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对学生学习行为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与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课堂测试成绩、教师建议等,以此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度和方式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之,智慧教室下,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全部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调整,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丰富的经验和个别指导。

3.课后: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基于数据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证据不容易获得与分析。智慧教育下,基于云录播下对课堂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主动与被动可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实时测验成绩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教师运用视频分析技术也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判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再依靠于反思和经验。

五、总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不再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智慧环境的全方位创设,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全方位的支持与变革。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智慧环境创设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实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所在,也是智慧教育的智慧性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祝智庭,R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4

关键词:黄厚江;本色语文;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50-04

许多老师认为,黄厚江崇尚的是“本色语文”,他的课是“本色”语文课。这是不错的。而在笔者看来,黄厚江语文教学的第一“本色”就一个字:“读”。他的读,或“娇读”或“醉读”或“痴读”或“野读”或“猜读”或“演读”,不一而足。在这方面,若说黄厚江有两下子,可用“智慧‘读’”和“‘读’智慧”来概括。

一、智慧“读”

“智慧‘读’”是指黄厚江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智慧,或者叫“设计读书”的智慧。

自2005年开始,笔者现场听过黄老师六节公开课,加上观看的网络视频课,共有十多节。笔者以为,黄厚江最精彩的课,每每是智慧“读”的结果。或许智慧“读”是他教好一切语文课的主要特征。可以这样推测,“读”的设计,一定是黄老师教学前“绞尽脑汁”的大事情。笔者每次现场观课或者观看他的教学视频,觉得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大本色就是朴素的“读”,并进而走向智慧“读”。

年轻老师常常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讲”上——讲背景、讲情节、讲结构层次、讲人文情怀、讲表现方法……仿佛一讲便本色,一讲便成了学生的楷模。久而久之,一堂课45分钟,往往都被“讲”占去了,学生只好被动地听、记,老师则成了典型的课堂“讲霸”!其实,“读”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学习母语的方法。当读课文的时间被挤掉了,教师的“讲”又怎能唤醒学生的心动呢?即使是打起精神真的听教师“讲”,恐怕也难听得意味深长,听得如痴如醉。如此长期“讲”下去,结局便是学生睡倒一大片,语文课成了“无味课”、“无聊课”。

而黄厚江则非常智慧,他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读”的设计上,他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用在学生“读”的体验上和“读”的指导上。他每每于学生的读中挑选一两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再读再思考。于是,一堂本色语文课便在读中逍遥自在地完成了。

1.“娇读”

“娇读”,就是小心翼翼地试读,娇嫩、娇贵地品读,以感受人物的气息和语言的情味。文言教学贵在“接地气”,贵在领略文言的情味,黄厚江每每使用“娇读”,一点一点地逼近作者的情怀深处,一点一点地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娇读”时,在黄厚江的眼里,那文言好像非常娇嫩,学生的心田又仿佛非常柔弱。是以“娇读”中,他唯恐用力过猛坏了“读”这件大事。文言课堂上,他引导学生以“娇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文言气息、人物情味,给笔者的感觉,双手仿佛捧着非常娇贵的“转世灵童”——似乎“读”不好便会破坏一世的念想。

黄厚江教学《谏太宗十思疏》[1],布置预习时就已经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公开课伊始,他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并请大家对诵读作简要评点,以看看“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而学生点评过以后,他又请同学们“先听录音诵读,再听他的诵读,然后作比较和评价”,他要大家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在他的心中,文言是柔嫩美丽的,他生怕学生读不出作者的情味,于是不惜时间一层层地“娇读”。我们看这个环节——

生1: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征对太宗说的话,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

生1:对。

生2:我也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感觉读起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学生笑)

生3:我觉得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篇课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是“柔”一点还是“刚”一点?或者说,如果魏征上书要当朝读这篇奏议,他诵读时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4:应该很着急,希望能说服唐太宗。

师:对,这是他的目的。(转向一位学生)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生5: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师:强烈的责任感?是不是说“以天下为己任”更好?刚才一位同学分析得不错——“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可是作者怕掉脑袋吗?不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谏,可能“温柔”吗?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语言都是慷慨激昂的。

这堂课,黄厚江一直渴望通过渐渐的“娇读”,让学生悟出魏征进谏的情怀,读出魏征的进谏口气,读出进谏现场氛围。他希望学生“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在他看来,文言文是柔嫩美丽的,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就要“娇读”,小心翼翼地读,揣摩场景与心情地读,否则就破坏了文言特有的情味了。这堂课上,黄老师音质并不美丽,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读”。在现场,笔者听到他很浓的盐城腔,但依然抑扬顿挫,情味毕现。他沉浸在魏征的情怀中,仿佛就在进谏的现场……

2.“痴读”

黄厚江曾经说过,懂得写作才能教好写作。[2]以此类推,在他心中有一个情结:懂得阅读才能教好阅读。他曾紧紧抓住一个“冤”字,带领学生“痴读”《窦娥冤》[3]。

所谓“痴读”,就是变换各种角度、非常着迷的去读,教学中师生读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在读《窦娥冤》时,黄老师非常注意“痴读”的层次设计。他“一读”课文,让学生用关键词语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然后,“再读”课文,让学生分析窦娥身上的内在矛盾冲突,体味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接着,“三读”课文,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个剧情思考“还有哪些矛盾”——“自己招认,是由于舍不得婆婆受刑;鸣冤,是可以为婆婆而死,但不能为婆婆而冤”。至此,黄老师通过“三读”已经引导学生把人物内心分析得清清亮亮。可,黄老师还有“四读”,要求学生用“既又”(在横线上补充一对矛盾的词语)的格式来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当学生写出“既刚强,又软弱”,“既恪守封建道德,又不满封建制度”,“既信任官府,又痛恨官吏”,“既痛恨封建社会,又寄希望于封建秩序”时,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达到相当的深度。而临近下课,黄老师还有“五读”,写剧本,演窦娥……如此“痴读”,当下恐怕不多见。而正是这样不断变换角度去读课文,让学生徜徉在课文的情境中,学生才不断发现课文中隐藏着的秘密。

3.“野读”

“野读”,就是教学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性情、喜好,不受拘束地自由地读。黄厚江年纪较大,但在“读”的设计上并不老气横秋、中规中矩。他常常让学生“野读”课文,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性子自由去读、去探究、去比较。他在公开课上甚至以《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为对象,以“野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如此动人的秘诀”。[4]

“野读”过程中,黄老师先分别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两个文本,通过自由的“野读”来品味文本之美。而与“野读”相伴的是让学生重点理出《江南的冬景》的作者是如何写出对江南冬景喜爱的,即写了哪些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西地平线上》则让学生初步“野读”后填写表格,找出三次落日的地点、特点、作者感受、产生的联想以及联想的作用等。可以说,这样的“野读”,学生随着自己的爱好、感受去读,是没有边际的。也正是这样的“野读”,让学生过足了自由阅读之“瘾”。

公开课上,黄厚江则让学生自由找出“野读”中“最喜欢的写景语段,交流评点”。而评点之前,他仍然不忘记强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野读”中找到的文段。这样“野读”之后,便是“思考、讨论作者写得如此动人的秘诀是什么?”和课后的“拓展延伸”。这里,黄老师以“野读”文本的方式,把智慧“读”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二、“读”智慧

“‘读’智慧”是指黄厚江带领学生读出了文本蕴藏的智慧——语文学习上的智慧,语文素养积累上的智慧。

“文选式”教材本是学生领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例子”。黄厚江在多种场合提出,语文教学要让更多的时间回到语文上去,做语文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而对于“读”来说,“做语文的事情”就是读出语文学习的“智慧”。

有的老师说,我的课上学生读到了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地步,这是不是读出了智慧呢?其实,我们只要从“文选式”教材存在的意义,就可以明白。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5]因此,学生仅仅读到了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地步,还不能算得上“读”智慧,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有读得了文本这个“例子”中蕴藏的真智慧——“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读得了语文课本里的真高潮——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读”才真正称得上智慧,这课才真正称得上是“读”智慧的本色课。

因此,对于让学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文本,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冷静下来”,引导学生作些理性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感动人?”“作者用了什么技巧?什么句式?”“课文再怎样写还可以这样动人?”“我能不能写出这样感动人的文章来?”……所以,读到激动之处并非课堂教学的高潮之处。而引导学生探讨激动背后的语文因素,才是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高潮之处。

1.“演读”

笔者理解,本色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智慧。黄厚江用“演读”教学《黔之驴》[6],这节课可谓达到了“读”智慧的高度。

教学《黔之驴》之前,他问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当学生齐声回答“读!”时,黄老师说:“对,首先要读。”之后,他请男生与女生分别朗“读”课文。这个过程,可看作是“初读”。接下来,黄厚江在引导学生分析“驴”形象过程中,顺便把“以为神”“不胜怒”“船载”翻译清楚了,还归纳了出自课文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等。这时,黄老师说:“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学生立足文本阅读便创造出“黔虎之智”“黔虎识驴”等“新成语”。可见,学生们读得了文本蕴藏的创造性智慧——“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按说文言语句理解了,课文成语提取了,创造成语时学生也“小有成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清清楚楚了,黄老师的教学应该停下来了。可他却没有,而是让学生“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而且要“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这里的“讲故事”,是另一种形式的“读”——“演读”。这种“读”就是“用教材来教”,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转述”能力。“演读”之后,黄老师说:“刚才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这一问,把“演读”转移到“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上,转移到追索作者的“用意”——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上,转移到读作者使用这样的表达形式的智慧上。《黔之驴》这节课,黄老师读的形式多样,而读的成果也琳琅满目。

黄厚江的课上,“读”智慧往往是针对语文素养的习得而言的。当课文内容读到清清楚楚时,他还让学生继续读下去。笔者以为,课文内容清清楚楚,只是开展真正语文学习的一个前提,一种手段,还谈不上读得了语文学习的智慧。有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清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文本形式”“这种表达技巧”来表现“这个内容”“这种情感”,还要要弄清“这种文本形式”“这种表达技巧”是不是最好的,还能不能换成别的形式和技巧。

因此,“读”智慧应是更加高远的教学追求,“读”智慧也更需要更加高深的教学智慧。从这一角度看来,“读”智慧的过程往往需要多一些曲折、回旋、反思、审美与创造。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走向“读”智慧的境界。

2.“猜读”

黄厚江的作文课堂往往也注重“读”智慧。2013年6月19日,黄老师用“猜读”法训练学生学会“事件的展开”。①

他先读了一位学生《满分》习作的开头——“第一次考试”中作者得了“99分的遗憾”,然后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展开”有哪些要求。当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一条一条归纳出“要有思想”“符合认知规律”“要写出波澜来”“要聚焦一个点”等“情节展开要求”后,他让学生听《满分》习作中“第二次考试”的事件展开,然后让大家凝神思考“这位同学的展开是否符合我们这些写作要求”。显然,这个环节的设计,黄老师是为了强化刚刚得来的“情节展开要求”。当学生评论了“第二次考试”之后,黄老师又让学生“猜读”来创新思考“第三次考试”和“中考”情节的展开……一节课,师生就在热烈轻快的“猜读”中走进叩问“事件的展开”要求的境界中。而这节课给笔者的印象,就是黄老师用《满分》这篇切近学生写作生活的作文来“读”智慧,学生们在总结、回旋、探索、审美与创造中读出了《满分》在“事件的展开”上的技巧,也读得了这节作文指导课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7]黄厚江在极传统的“读”上展现了新智慧,创造了新范例。黄厚江的“读”,常常是要“读”到文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读到作者行文智慧化为学生自己血肉还舍不得停下来的!

注释:

①此课例引用内容摘自本文作者2013年6月19日的听课笔记。

参考文献:

[1][3][4][6]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72-174.203-204.154-156.183-186.

[2]黄厚江.懂得写作才能教好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2012(3).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5

【关键词】智慧型课堂电工电子技术构建实施

【基金项目】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基地第七批核心引导课程(71);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与实施”(JG201321);校级科研项目“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2013Y1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1-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大陆的热销,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热门话语。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探讨这个话题。本论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为例,构建智慧型课堂,提升教学改革,使课堂从知识技能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技能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带领学生和老师一起追求智慧、体验智慧,最后拥有智慧。因此,针对高职学生,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智慧型课堂的探讨和构建研究颇具价值。

一、智慧型课堂研究的意义

1.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课堂的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智慧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更关注差异,张扬个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智慧型课堂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但又要超越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智慧型学生。

而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性,真正能为社会服务的优质人才。因此,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智慧型课堂的实施理念更适合在专业基础课中构建和推广

在课程中,教师要对基本理论进行有重点、有逻辑的点拨讲授,学生也只有把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夯实,才谈得上真正的智慧成长。此时,知识不再是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连贯有意义的系统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面向大一的学生开设。课程主要涉及电工电子技术部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研究在基础课程中构建智慧课堂,尽可能早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且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关注未知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智慧。

3.智慧型课堂的特征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智慧型课堂的特征是体现“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用语言也很难讲述,有的定律学生难以掌握,另外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部分还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特殊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通过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等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智慧型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iBm全球教育产业副总裁michaelD.king表示,与土地对农耕社会、资本投资对产业经济一样,教育是21世纪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iBm认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为技术融合、个性化学习路径、知识技能、全球整合和经济联合。它们正在快速聚合,形成全新的变革模式――教育连续统一体。

图1iBm智慧教育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智慧课堂教育始于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计划(SmartSchool)。早在1996年初,马来西亚教育部把智能学校确定为“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multimediaSuperCorridor,简称mSC)的旗舰项目之一。正如智能学校旗舰计划的负责人norrizanRazall博士所认为的,智能学校计划是一项为信息时代的学生而准备的整体性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直指马来西亚学校制度的整体性变革。

2006年,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iDa)联合新加坡教育部发起了一项为期10年的新加坡信息计划――“智慧国2015”(intelligentnation2015),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5所“未来学校”以实施“未来学校”计划(FutureSchools)。计划指出“未来学校”不仅要适时开发形式各异的教育样本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且要成为使用类似交互式数字媒体等资讯技术的示范学校。

2011年10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了《通往人才大国之路:推进智能教育战略施行计划》。提出全面推行智能课堂教育,实现人才强国之梦。

在我国,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已有所体现,一些地方已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还有上海、苏州、无锡、武汉等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为切入点,打造智慧课堂,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内涵发展,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智慧课堂体系。

1.构建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智慧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十分关键。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发展和锻造自己的智慧。

例如:在讲“了解异地控制电路”时,可以结合“两地控制同一灯”这一实例,并配以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将课堂知识直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引领他们去独立思考新的问题。

2.营造动静结合、宽松和谐的智慧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相对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以及“独角戏”,智慧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主体动心、动手、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作为课堂环境建设的主导角色,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课堂的智慧应当从动与静的平衡中来,学生在动中实践和体验,在静中思考和提炼,然后再获得提升。既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至于使他们过多受制于外界的干扰和牵制,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空间,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设民主、自由的智慧课堂管理体制

民主、自由的课堂管理为教师教学创新,学生智慧生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发挥教学智慧的空间,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观。以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生活”。另外,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教师外在控制向注重学生内在发展转变,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采用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策略和方法

采用开放式教学法,打破把学生束缚在预定的行为及知识、技能框架内,将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对象与材科,将所谓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的局面,开放的智慧教学方法虽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对知识的认同性掌握,而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通过启发式的教和探究式的学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

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地位,使他们参与实践、参与创新并在能力的成长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采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参与者的思维,使其智慧得以极大地迸发。图2为基于智慧课堂的互动设计。

图2智慧型课堂的互动设计

5.探索科学、合理的智慧课堂形成性评价机制

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的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激励性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智慧型课堂开展的效果与成果分析

1.学生评价该智慧型课堂是一个“引导争辩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学生认为受益匪浅。

2.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应变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同时教师精心编写理实一体化、通过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教材。通过教材辅助实现高效的智慧教学。

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充满智慧的课堂,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让我们一起追求智慧、体验智慧,最终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红霞.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美国课堂研究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

[3]吴用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4]李作章.学生转向:澳大利亚大学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路径[J].外国教育研究.2011,7.

[5]杨晓奇,李如密.课堂教学如何葆有蓬勃的诗性活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3,4.

[6]王红艳,吴志华,宫红英.国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7.

[7]高燕.新加坡“未来学校”的发展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

[8]张平.德国职业院校的职业能力理念和实践[J]国外职业教育2012,10.

[9]金江军.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2.

[10]钟国祥,张小真.一种通用智能学习环境模型的构建[J].计算机科学.2009,10.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生成;预设;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7-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没有精心的预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精彩纷呈的生成,综合实践活动就少了灵动和快乐。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生成是与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践的生成必定要通过教师创设的充分考虑活动的主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获得知识和方法,这才是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动态生成的一门经验型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2.把握生成,促进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性成长,体悟失败、错误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常见、最真实的表现,而这种失败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可错过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生成,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原因、议策略、辨方法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新的认识、技能就更牢固。这种自主获取展示的过程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的场面,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亮点。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是教师教育机智的生成、磨练和体现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细节”决定成败,“偶然”具有价值,“智慧”具有力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做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活教师,从而提升课程品质。

1.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正视生成性资源,善于捕捉与目标达成相匹配的资源。

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更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知识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本身强调有学生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开放性、生成性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因为无论是活动的整个研究过程,还是具体到一堂课的指导,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2.教师要善用生成性资源,巧用教学机智,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比如说在水果去皮技能大比拼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切柚子失败,其实只是第一刀划下去的时候,靠紧了柚子顶部,造成了用调羹挖柚子的难度而失败。面对这种生成,教师应该快速运用教学智慧,及时把这失败改成如何让其成功,而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巧去柚子皮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更有成效,它不仅是技能的掌握,更有方法的运用,比较,以及小组思维的碰撞。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面对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快速判断,及时作出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发展区。这才是教学机智运用的实效性。

3.教师要善于学习,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教学机智的习得、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课堂上不断涌现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反映,会不断产生始料不及的信息。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感叹名师的运用自如,精彩不断,却很少反思自己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技巧的系统总结和提升。教学机智看似一个瞬间,其实是长期的积淀,是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

构建灵动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拓宽视野、加强积累、领悟真谛,关注课堂细节,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堂品位,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达到课程实施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小亚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7

关键词:教师;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52-03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构成的“三维目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为动态生成性教学,教学方式趋于灵活、多样,并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情感的启迪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增强教学智慧,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实施,使教学活动真正有效,创造崭新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教学智慧涵义及特点

教学智慧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个体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合理认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

1.实践性。实践性是教学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教学实践情境中,教师自身直觉的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

2.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智慧的核心特征。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中,需要具有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的能力,能果断自如地应付,及时、妥当地处理教学活动中各种不曾预料到的问题,并做出反馈调节处理,即教学应变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这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3.个体性。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受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处理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每个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智慧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个性化教学魅力和人生修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通过情感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个人特有能力。

4.复杂性。教学智慧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与自身修养的提高而获得的,集知识经验、自身能力、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为一体。教师要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各种教学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就需要具有不同的教学智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具有多样、综合的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二)教学智慧对教师角色认识的新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师应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思考、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总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发挥自身的教学潜力,使教师素养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

二、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有效教学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需要和目的,系统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使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发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有效课堂,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课堂教学资源,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自觉、主动地研究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行为,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详细、深入地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注

重自身知识的更新,赋予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新鲜的血液,积极寻找、利用学校及其周围所具有的正向教学资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使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课堂情境性的教学智慧

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在情境中展开教学,区别于“去情境化”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在班级中,受教育者个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其他个体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集体的影响,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意识、价值行为、教学习惯等也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塑造了个人的态度、期望、价值及行为,从而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久而久之,形成课堂上所有成员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质或倾向,即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创设自主、互动、合作、平等的心理环境,形成民主、尊重、理解、宽容的教学行为,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心理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及自由,增强学生自信力,注重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展现自身优势。

(二)课堂复杂性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排除课堂教学中的干扰因素,是生成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诊断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课堂教学问题的产生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教师和环境,而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内因,教师和环境的因素是诱发学生行为的外因。教学智慧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分析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采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巧用感情评价,诱发学生学习策略的元认知意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多种艺术教育手段,积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有效性。

(三)课堂实践性的教学智慧

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基础性的把握和趣味性的提升,使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加得纳的多元智力为理论支撑,对学生实行平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力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教师角色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对教育与教育者的期待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它是社会宏观背景与教师丰富个性相互结合的最终体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教师应注重增加文化底蕴,积累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塑造全新的职业形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构建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6-01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因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一次智慧之旅,知识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基于此,笔者仅以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数学教学智慧课堂。

1、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学生兴趣盎然,此刻我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涉,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人。

2、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提出:在这么多的地方都存在着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但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奠基,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3、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4、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5、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王志伟(1985―),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将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实物提示机、iRS即时反馈系统融为一体,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金华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花都区第一批Hi-teach“智慧教室”试点学校。新科技的引入,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Hi-teach“智慧教室”在课堂中所带来的不一样的优势。

一、全员参与,自我提升

Hi-teach“智慧教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积极调动后进生。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个遥控器,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答结果,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并照顾后进生的学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学习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整体的进步。

二、激发兴趣,调动气氛

Hi-teach“智慧教室”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抢答、抢权、随机选人功能,增加课堂竞争气氛,为思维活跃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计时器功能,增进竞赛氛围,提升学生答题速度;淘汰赛功能,激发学生斗志,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这些功能的灵活运用,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竞争。例如,在《点的坐标特征》这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我利用了Hi-teach“智慧教室”的淘汰赛模式。巩固练习共10道题,给学生10分钟的独立作答时间,然后通过iRS投票系统进行作答。在学生作答过程中,蓝色代表没有作答,红色代表已经作答,黑色代表在上轮的作答中被淘汰。这样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如果第一题没有做对,那么后面的题目就失去了作答资格,看起来很残酷,但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细心审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强化易错

我校数学科组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了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讲在关键处、提在易错点”。Hi-teach“智慧教室”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关键处、易错点。我们可以用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电子笔去标注关键的词、句子、图形,可以用投影功能或手机拍摄去展示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这样让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了体现。对于直角坐标系中各个象限的坐标符号特点,初学者会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通过电子笔在旁边做一个直角坐标系的符号草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加深印象。

四、智能评价,及时反馈

Hi-teach“智慧教室”所包含的课堂反馈和课下反馈清晰准确,精细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作答、得分、排名都能够通过翻牌、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行直观分析,课下也能够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iRS反馈意见,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教学及时地做调整。对于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策略进行展开。例如,当正确率达到85%以上的时候,就代表了班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知识?c,所以,可以一带而过;当四个选项很平均,或者虽然某个选项学生比例大,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三个,这个结果就表明学生在认识上有了分歧,教师需要停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大家的认识上又有了变化,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系统里面的二次投票功能,对比两次投票的结果,看看学生选项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修改的学习能力。

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02-001

对小学数学有效乃至高效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教师花较少的精力,而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地解决相关问题。如果有,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这样的课堂?

数学课堂必然承载着数学知识的传授任务。为了让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教材规定的内容,我总是严格要求学生“身体坐正,注意力集中,积极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游离于老与黑板之外……”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做到百分之百的掌握。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好的,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愿。现在想来,那时我的眼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他们有感情,有个性,有爱好。

课程改革让我有了巨大的转变,我的眼中有了学生,教学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有了温度――融入情感。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事物更感兴趣,而数学比较单调和抽象,要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情境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指出:将学生从封闭的、单一的、生硬的课堂带向开放的、多彩的、生动的课堂,学生就能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不仅如此,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在课堂上总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进入他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澎湃,睿智有余,师生互动热烈,在交流与思辨中,知识得到逐步呈现,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数学知识变得不再抽象,不再单调,不再生涩难懂,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学生的思维如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种子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才是我所想要的理想课堂――有智慧的提升,有情感的交流。

不同的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认识,也让我汲取了不同的营养,获得了不一样的理解。有人提出文化数学,有人提出生活数学,有人提出智慧数学,也有人提出有“数学味”的数学,等等,这些不同的认识都凸显了数学的特质,落实到课堂上,就有了不同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归结来说,数学课堂必须要关注两大方面:数学学科本质――数学智慧;课堂主体人的需求――情感。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智商是不够的,还得有情商。课堂教学也一样,必须是情与智的结合体。情和智也对应着学习中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数学知识,两者的和谐结合才会有生命的、灵动的、生成的、高效的情智课堂。

一、“情智课堂”的内涵释义

情智课堂至少包含着“情”与“智”两个方面的要求。所谓“情”是指课堂教学要注重“创设情境、融入情感”。数学知识的引入、学习与获得,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切合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感受,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对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师生互动充满真情。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期待与兴趣。“智”包含“知识、智慧”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习得知识的过程,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要突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真获,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教学过程是充满智慧的过程,教师要教有智慧,学生要开启智慧。“教无定法,教亦有法”,不但要彰显教者的智慧,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成为有智慧的人。

二、“情智课堂”的实践策略

1.以生为本,创设情境

情智课堂一切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关注现实问题和热点话题,善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善于搜集鲜活的教学素材,善于改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教学找到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真的很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借助绘画、音乐、影像、表演、故事、活动等形式,将数学知识“镶嵌”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常都通过分东西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知识:在郊游活动中,两名学生要平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在这里,郊游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分东西是学生熟悉的,而等分除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人平分一个蛋糕,每人分得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就显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2.心中有情,融入情感

有情感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做到目中有人,看到一个个性格特征鲜明,充满灵性的人;其次是作为情感的“仆人”,听从课堂情感的“调遣”,为课堂教学服务。带有这样激情的教师才能感染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

有情感的课堂,是有良好状态的课堂。教师对课堂教学充满情感,就会对教学过程充满兴趣,对教学充满期待,觉得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主要表现: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前后一致,各教学环节转承自然;语言表达清楚、准确、严谨,话语干脆利落,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地进行调控与指导;教学情绪高昂,能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有研究表明: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状态占55%。可见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学状态才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情感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教师对课堂教学充满情感,就会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真情,充满希望,充分地信任学生,有信心教好每一个学生。情感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会得到学生同样的情感回应,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能认真地听教师讲解,积极举手发言,能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对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非常重视,并向教师的期望努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师生互动热烈。

如“方程的意义”的教学片断:

题目:世博会门票每张160元,我买一张付了a元,找回40元。请列出方程。

生1:160-a=40。

师:确定吗?

生1:160-a=40,确定。

(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

师:是吗?再仔细读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生1:160-40=a。

(其他w生表示惊讶,很多学生举手要发言。生1的脸迅速地变红)

师(面带微笑):别紧张!你再想想。

生1(轻声回答):a+40=160。

(大家都在窃窃私语,几乎所有人都举手了。面对同学们的“窃窃私语”,生1低下头,不知所措)

师:你已经知道了题中三个关键的量――买票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你也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你有点大意,没有分清160与a谁大。老师相信你,再试一次。

生1:160大。

师(轻轻地):我付出了a元,找回了40元。

生1(突然悟出):a大。

师:对!该怎样列式?

生1:a-160=40。

师:完全正确!你成功了!让掌声响起来。

……

面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教师没有为了追求流畅的教学流程,以一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将教学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而是耐心地等待,充满希望地启发,满怀激情地鼓励,在经历一次短暂等待,三次长时间等待之后,在教师的信任中,学生历经挫折与低迷,最终走向成功与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得很有“尊严”,学得非常快乐。

3.目标明确,习得知识

数学课堂的本旨在于学习数学知识,传承数学文明。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会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师生应清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知道通过本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课堂是一个信息综合体,师生要善于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把握本质。如: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必要的,可创设的情境不能过于复杂化、情节化,以免丰富的情境阻碍和转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但活动的主题应非常明确,重点要突出,准备要充分,要把握好活动的节奏与时间,不能让表面热闹冲淡了实质性知识的学习。启发、引导、叙述是师生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但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使学生听得明白,听得入耳。

4.经历过程,开启智慧

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才能拥有数学智慧。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是简单的接受,成为知识的容器,成为坐拥知识而不懂得运用的人,掌握技能而缺乏智慧的人。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只有经历过程,学生才能从中体会到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魅力,感受到探究、分析、思考、创造的神奇。因此,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积极引导,提供素材,让学生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要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与获得的过程。

例如,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加法运算律“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但一位教师教学时,由简单的实例引入,沿着“实例――猜想――验证――结论”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再由“结论――联想――验证――新结论”再度展开教学。一个简单的结论,一节课的时间,师生互动热烈。在学生开始就能完整表述所发现结论的情况下,教师仍然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带领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实践等活动,逐层推进,抽丝剥茧,最终得出结论。可以说,师生一起重走了前人获得加法运算律的探究之路,学生懂得了如何灵活运用定律解决问题。

5.教有智慧,学有乐趣

情智课堂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拥有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是有智慧的教学。“教无定法,教亦有法”,那些名家大师的课堂,无不是智慧的课堂,我们常常折服于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折服于他们课堂中睿智的教学处理,因为他们的智慧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课堂不再是学生有负担的地方,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愉快之旅。

“教有智慧”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有良好的预设。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活动,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良好的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教师要熟悉教学的内容,了解知识的结构与体系,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让教学活动开展得顺利和有效。

“教有智慧”还需做到智慧地生成。课堂的主体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会生成许多预设之外的内容,课堂动态生成有“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预设性生成,以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而对于非预设性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智慧地利用,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当然,对生成内容的智慧处理,需要教师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师对教学有爱心与责任心。

一位英国教授――乔安娜给成人上了一节课,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授课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贪材冉萄У哪谌菔恰敖樯茏约骸薄w魑成人学员,都是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有着内在需要的,教授成人按理是可以不需要创设情境,不需要动员,不需要激励的。乔安娜让15名“新同学”站成一圈,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橘子,说:“我将它扔给你们中的一个,接到的人要说‘我是×××’,然后扔给任意的下一个人。iamJoanna.”她先说,并将橘子扔出,接到橘子的学员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并扔给下一个人。对于学员来说,这个游戏太简单,于是大家就有点漫不经心,认为这样教学是将他们当作幼儿园的孩子了。

第二轮游戏难度猛然加大,乔安娜要求扔橘子的人必须说“我是×××,你是×××”,然后再把橘子扔给对应的学员。大家互相就不太熟悉,加之刚才做游戏时又漫不经心,所以没有几个人能叫出别人的名字,为了少出洋相,他们总是将橘子扔给熟悉的人,或者直接就扔给乔安娜,乔安娜对他们的这种“小把戏”不置可否,但她总能正确地叫出每一个学员的名字。第二轮结束时,“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三轮游戏的要求是“扔橘子的人要说出自己的姓名与爱好”,还是从乔安娜开始。“iamJoanna.iliketennis.”看似不难,但有了前面的教训,大家都不敢小觑,参与活动时特别专心,尽可能地记住别人的姓名与爱好。

第四轮游戏的要求在大家的意料之中。“iamJoanna.iliketennies.YouareDavid.Youlikechess!”乔安娜将橘子扔给“我”,并报出了我的姓名与爱好。尽管这一关有难度,但是有了前面的准备,每个人都能轻松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