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0:27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1

在谈到我省“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任克军主任说,进入“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严峻,任务繁重。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是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二是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将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农村干部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城乡统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城乡间的差距将加快缩小;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支撑能力将显著提高;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现代农业的拉动能力将明显增强;六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七是全球性农产品供求偏紧将长期存在,同时在流通过剩的双重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坚挺,农产品市场持续看好。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只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善于抓住难得的有利机遇,勇于正视面临的突出矛盾,采取切实有力的应对举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繁荣的好势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十二五”规划期,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重大突破的关键期、加快发展的机遇期。科学、稳妥地估算,到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粮食商品率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园艺特产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200亿元,参茸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林蛙、中药材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林业产值实现1400亿元,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同步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5000亿元,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食品输出基地、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循环高效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劳务经济快速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全国前列。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一条主线、打造八个亮点、实现一个率先”,使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农民更加富裕殷实,农村更加繁荣和谐,城乡一体化格局雏形基本确立。

“突出一条主线”,就是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实现“五转”。一是转型,农业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式扩大生产向挖掘土地增产潜力转变,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农业生产水平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转化,农产品由“原字号”向精深加工转化,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三是转变,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转变;四是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统筹推进“三化”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劳动力加快转移;五是转换,劳动者思想观念更新,生产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加快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换。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2

关键词:水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查分析认为,尽管最近几年大安市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为全市农业抗灾保收提供了保障,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大安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问题十分严重,与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仍然滞后,成为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亟待解决。

1.1抗旱水源井数量不足。

多年来的水患灾害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安穷在于水,富也在于水,只有千方百计的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努力做好“水”这篇大文章,农业增产才有希望,农民脱贫致富才有了保障。但从大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田灌溉的需求,水源设备不足、井灌面积少仍然是影响和制约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同时,按照大安农田水利化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到2015年实现153.5万亩水浇地,大安尚缺农田灌溉大口径深井3500眼。

1.2堤防防洪标准不高。

大安有“一江两河”流过,1998年洪水过后,虽然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江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大安也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农民工对嫩江全线、洮儿河部分堤段进行了除险加固,使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防洪能力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安嫩江月亮泡六号坝堤防98年水毁后没有恢复,每年汛期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护,并且周边的村屯、群众和农田时刻受到洪水的威胁;洮儿河和霍林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完全达到批准的设计标准和防洪能力要求,洮儿河堤防仅完成少部分模袋护坡工程,其余大部分堤段防洪标准不高,一遇洪水和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对周边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霍林河属季节性河流,无明显的御洪堤坝,一遇洪水,便肆虐村屯,一片,洪水一撤,留下白茫茫的盐碱,急待治理。

1.3干旱缺水突出。

目前,大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处在严重短缺时期。嫩江处在年度枯水季节,自98年以来,除2005年和去年、今年三年以外,洮儿河、霍林河连续多年断流,大安境内的蓄水水库、泡沼多年来一直处于干涸状态,只有这两年我们抓住汛期丰水期才将五间房水库、新荒泡、它拉红等13个水库、泡沼进行了蓄水。地表水的奇缺现状,使地下水补给十分困难,造成了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大安中部的中心乡镇两家子镇前几年地下水水位下降了7—9米以上,在西部一些地方,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干旱缺水,给大安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平均每年大安因旱受灾的耕地达50万亩以上,说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大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1.4饮水工程急待改善。

全市农村647个自然屯中,饮水问题得到改善的只有471个,其余176个自然屯的6.08万人口还生活在季节性缺水和苦咸水病区,农村改水问题急待解决。同时,城市没有供水的后备水源,城市供水亟待巩固和加强。

1.5农业节水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目前,大安农业灌溉仍然以传统大水漫灌为主,农田节水灌溉方式没有形成规模,不仅造成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也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受到很大的制约。

1.6湿地补水和渔业发展需要加强。

大安现有的37个水库、泡沼目前只有13个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蓄水,其余24个仍然处于干涸状态,无法发挥其作用。同时,渔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苗种生产一直滞后于产业发展,仍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自繁苗种严重不足,苗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我市有两家苗种繁育企业,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处于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但苗种繁育工作都没有开展的状态,并且养殖产业化程度不高。

2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三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没有稳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不可能的,必须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和省1号文件精神,立足大安市情水情,着眼于以水兴业、兴市、兴城的目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快水利可持续发展步伐,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继续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一是增打水源灌溉井。从2013年到2018年末大安规划新增农田灌溉井3500眼,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2.5万亩,可使农作物全程灌溉面积达到153.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203万亩的76%,可极大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依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吉林中西部旱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到2018年在全市18个乡镇安装配套节水设备5200套,发展高效节水面积105万亩。项目建成后,不仅达到省时、省工的目标,而且年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1.4亿立方米,年可增收7.49亿元。

2.2进一步强化堤防治理工程。

一是完成大安月亮泡六号坝12公里堤防除险工程建设,实施后对月亮泡镇和红岗子乡的4个村近4万亩耕地和264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最大的保护,可以是这些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二是完成洮儿河堤防55公里土方达标和模袋护坡治理工程。增强沿河五乡(镇)一场,61个自然屯的8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能力。

2.3建设好大安市河湖联通工程。

大安市河湖连通工程,其核心是东取嫩江,西引洮儿河,南引霍林河,中取大安灌区水资源,共分为27个连通工程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8.3亿元。其中嫩江流域连通项目13个,洮儿河流域连通项目8个,霍林河流域连通项目6个,通过幸福渠、新洮渠已有水利工程引洮儿河汛期洪水,将牛心套保水库、新荒泡、五间房水库等泡沼进行蓄水,实现连通。目前,牛心套保水库、五间房水库部分围堤已经完成维修加固,具备正常蓄水能力,新荒泡已经完成蓄水。

2.4努力改善城乡饮水安全工程。

到2015年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6处,解决18个乡(镇)176个自然屯,6.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将大大改善全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计划在城区东侧(老罐头厂附近)新建1座提水站,修建1条引水渠,建污水处理厂1座,将嫩江丰富的地表水资源进行处理,达到可供居民饮用标准,供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解决城区地下水资源匮乏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

高标准农田,是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2013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出,我国到2015年要建成4亿亩、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14年06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这必将加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加速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临来新一轮大的调整和变化。江苏早在2003年就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苏北是农业大区,是江苏能否按序时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给苏北特别是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各方能紧紧抓住,努力发展,更好做好富民强省目标。

一、苏北“三农”现状

(一)苏北农民希望思变迫切。江苏经济发展基本上可用层级来形容,越往南越富,越往北越穷,所以就有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苏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而苏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刚刚脱贫。受到苏南经济发展带动和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苏北地区人民迫切期望变化。迫切期望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迫切期望转变耕作方式,传统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方法已经成为历史,全部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下的小块土地严重影响现代农业机械耕作,许多农民自觉开始土地流转,小田合大田,统一耕作、统一管理,这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现实基础;二是迫切期望改善人居环境,在部分苏北农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基本上是零,许多农户在县城或乡镇上买房,农村居民期望改善居住环境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又一个现实基础。

(二)苏北农村人才严重缺乏。苏北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左右,主要集中在乡镇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两个方面,他们平时主要应付于每年两次桔杆禁烧、两次计划生育、保险统筹、防违制违、信防稳定,而缺乏对民生事业、经济发展等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谋划。农业人口中,由于现在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都可由机械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完成,所以基本上种田的都为5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完成,年轻的农民基本上都已转化为城里工业打工工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懂技术、会管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来做家庭农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素质高的农民人才来推进,这一点不可或缺。

(三)苏北农业生产关系某种程度上束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系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农业生产力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大大改善,农民认知水平也相对提高,而我国一直沿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确定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业生产关系必须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因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还没有不要土地,当农民在城里打工挣的钱远大于种地挣钱多的时候,或许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国家农业补贴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完全解决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个特点

(一)系统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虽要求因地制宜,适当整小合大,但就苏北农村现状而言,肯定要涉及到村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户集制度调整等诸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所以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二)规范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是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根据各地地理风情的不同,国家已经制订了科学指标体系,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都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对建设监管和建后管理也有要求。

(三)现代性。纵向上比较,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是很大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中国特定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横向上比较,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跟临近的日本比较差距还很大,与我国的台湾比较也有差距。我们要树立大农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安全放心农业思想,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前沿发展农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驾护航和奠定基础。

三、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社会要确保稳定,经济更要努力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带来的矛盾问题,要用大发展、大变革来弱化小矛盾、小问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村居建设、组织管理等农民切身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有人想动它,农民会很敏感,会很在意。所以要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将政府要做转化为农民自己要做,将农民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要求,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将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各种利益挂起钩来,让农民感受到思变才能富有,劳动一定能产出价值。

(二)处理好村居、农田、组织三者关系。这个关系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农民生活在农村是要靠农田来养活的。怎么合理按排村居、怎么种好农田就是农民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每天研究的课题。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目前或者说未来农民生产、生活,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什么样的耕作关系才最适应目前或者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农业大市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或新农村研究政策室,专门研究“三农”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前国家也要求相关高校成立的相关研究部门,但因没有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而基本流于形式,相对成果少之又少。

(三)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每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很大,新增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继续配套及节水投资、粮食增产能力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很多。可现实情况是建设不到位、农民不领情、农业发展慢。国家每年1号文件都谈农业问题,可农业问题一直不能理顺关系。为什么?我想建议注意三个问题的认识。一要突出农民在标准农田建设中主体地位。农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是属于农民的,标准农田建成后,还得由农民来使用、来管理,这是肯定的,所以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是在为农民服务,农民是标准农田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强化市场资源调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比较完备,而农业开发市场作用还基本上处于起点阶段,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土地政策,二方面是农业开发本身投资大、风险大、收益小。今后要发挥市场资源调配作用,包括资金调配、人才调配、技术调配等等。三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业强国是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让工业返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国家要加强农业规划,加大投资基础实施、公共实施,主导一批亮点工程、样板工亮、特色工程。总之在政府、企业、农民三者角色关系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建、农民是主体。

(四)处理好规划、建设、管护三者关系。规划要科学,建设要品质、管护要成长效。如何科学规划,需要理论指导,先行研究,搞清在现行制度下“三农”的内在规律,把握分清“三农”所处形势,既不能落后,更不能脱离现实。在规划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的关系,注意详细性规划(地方性规划)力量不强、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影响控制性规划(全局性规划)的实施。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质量是生命线,农业工程更要经受住自然、历史的考验,绝不能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管护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木防护由于得不到有效管理,造成重复投资,浪费现象严重。建议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分为两部分组成,农田本身部分还交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相关涉农企业、农民本身来管理,农田附属公共设施部分象城市物业管理办法一样交由企业来管护,注意明确好责权利关系。规划、建设、管护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没有合理的规划、高品质的建设,管护工作是做不好的,建设、管护工作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科学规划。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研究、研讨平台。一是要建立科学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一可以委托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建立,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出成果,成果理论层次较高,应用起来不一定能够符合实际。二可以委托相关农业大市建立,这种方法实现也不难,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不足是理论层次不高。三可以委托第三方(企业)建立,科研项目、成果完全通过市场来操作,科研人员可以由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官员组成,优势是灵活、有用,不足是培育第三方(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四可以进一步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总结已有经验、论证已有成果可行性、可操作性。研讨平台一是可以举办专门研讨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将各自项目研究进程、可行性、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性、推广性等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对已有成果再创造、再深化,可以产生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二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具有不定时、不定点,要求不高的特点,交流方便快捷,便于吸收各层次人员智慧,共谋规划建设新农村。

(二)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规划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类工作,需要成立专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对农业区域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对农业经营提供咨询服务,对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规划设计;二是对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三是农业概念规划、开发经营策略研究及整合推广;四产业园区战略规划、空间设计规划、开发运营研究及招商推广;五是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六是高端会展、主题招商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七是标准农田中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等。

(三)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农田管理交还给农民,这个农民指是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涉及企业及农民个体等为单位的法人组织,农业基础实施和公共实施,甚至包括农机、农技部分交给企业管理,农民组织定期向管理企业部门交纳物业管理费。这样既明确了责任主体,又节约了成本,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更推动了农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让政府丢掉长期管又管不好的包袱。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各级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结合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标准是前提,解决建成什么国家高标准农田的问题。国家高标准农田应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起来考虑,一起来规划,不能单独行动,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浪费。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所以如何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以及建后如何管理也是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议建立研究、研讨平台、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服务外包,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研究,2009(3).

[2]罗旭.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9).

[3]王彩琴,李亚峰.精心组织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3).

[4]龙涛.建设高标准农田需做到“三个关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9).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5

1、保质保量完成了2010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并得到验收组一致好评。2010年是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开局之年,为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我办在项目建设招投标的同时,安排了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放样,保证了格田规格标准统一,坐标方向统一,开工时间统一,施工顺序统一。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赢得了施工时间,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显示了区农发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市验收组在反馈意见的座谈会上对这一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应在全市推广。做好了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扫尾工作并及时交付给项目区群众使用。

2、提前完成了2011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度值夏芳洲垅、东固浪田垅共计高标准农田面积1.575万亩,在工程建设任务重、涉及范围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极其少、天气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以拼命三郎的旺盛斗志和实干精神,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督导,及时掌握与协调施工中的问题,使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责任田及时交到了项目区农民手中,确保了不误来年农事活动。

3、与时俱进,成功申报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为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上有所突破,我办认真摸清国家、行业投资动态,及时捕捉争资信息,在学懂吃透农业开发扶持农业产业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分析我区农业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及时与企业传递信息,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指导所选企业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争取到我区首个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目前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资金28万元的计划已经批准,计划得到落实。

4、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编制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2011年是“十二五”首开之年,为切实做好我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规划工作,我办及时组织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规划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向上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了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方向。

5、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过省级评审并获得通过。为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更科学、合理,我办主要领导和水工人员长时间深入项目区,主动与项目区乡(镇)联系,走访项目区村干部与群众,吸纳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意见,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具科学合理。

6、精心编制招标标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确保施工招标顺利进行,我办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招标标底,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招标机构做好中介工作,为10月中旬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办招投标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7、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1及时捕捉相差信息,全力投入招商引资,目前进园项目正在与客商洽谈中;2落实社区帮扶资金2万元;3完成新工业园区招工任务;4做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下步工作安排:

1、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提前实施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工程及2011、2012年度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工程项目将于9月下旬挂网公告,争取10月中旬进行工程施工招标。

2、招标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做好施工准备并开始施工,要求次年3月底全面完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6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思路和目标,认真总结农业农村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发展成果,进一步坚定巩固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在省和市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确定的“一个率先、两个跨跃、四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科学应对,克服了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性成果。

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六个新突破”: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实现46.5亿斤,同比增长5.3%,保持了总产占全省1/20的地位不下滑,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按市里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两三年内要达到50亿斤,仍保持全省千亿斤总产的1/20,保证全国产粮大县的地位。

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实现新突破,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有机食品总量不断增加,畜牧业产值比重不断扩大,水稻价格创历史最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农业总产值实现90.5亿元,同比增长9.7%;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7200元,同比增长18.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这是我们抓基础、抓品牌、抓龙头企业、抓订单的结果,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效拉动了内需,纷纷进城买家电、买房、买车,去年第四季度,农民办理驾驶证1万多人,买车5000多台。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委、国土、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分别争取了大量资金和项目,进行了土地整理、渠系硬化等工程建设,保障农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组建农机合作社15个,农机协会68个,农机保有量达4.9万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全市标准化大棚达到1.5万栋,标准化育苗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占育苗总面积的63%。同时推广大棚钵体育苗200万平方米,农业科技贡献率由65%提高到75%。

五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各类专业村屯发展到276个,专业户2000多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达到158个,加入农合组织农户达3.4万户,占农民总户数的20%以上,牵动基地落实订单215万亩,牵动农户12.6万户,实现收入2亿元。

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百村创建工程”,全市各级试点村总数达到10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特别是在全省10个重点示范村中我市有1个,全省100个示范村我市有5个,形成了百村创建、百村示范、百村推进的良好局面。全年累计投入资金5.64亿元,全力开展农村道路、饮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五类典型示范村成为全省亮点,多次接待国家、省和哈市各级领导的视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典型市。

这六个新突破很有导向性,今年还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努力。总的看,过去的一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灾害频发、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成绩,关键在于我们紧紧抓住了产业富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尽心竭力谋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勇于破解难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团结一致,真抓实干,始终保持了奋发向上的工作状态。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和屯干部,向竭诚奉献的帮建帮扶部门,向所有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和新特点,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市来说,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政策环境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三大机遇,凸显了我们自身的三大优势,同时也必将给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带来三大变化。

三大机遇: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三农”工作力度,连续6年下发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了财政支出“三个优先”、财政补贴“三个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重点”、城镇管理制度“三个突破”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补贴范围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其它方面拓展,特别强调了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实现统筹发展的要求。省和市对统筹城乡发展也做出了新部署,进一步强化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国家和省启动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带来的机遇。今年是国家和省正式启动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第一年,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特别是产粮大市,5年内国家和省里将为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近18个亿的资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市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增产和提质增效。三是农产品价格走高带来的机遇。去年新粮上市以来,粮食销售价格持续走高。特别是我市的优质水稻价格从11月初每市斤1.9元,12月初2元左右,最高达到2.2元,而且是供不应求,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去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同时,养殖业已从低谷中走出,畜牧业生产逐步向好,畜产品价格稳步回升。特别是我们开发区新上的常庆乳业、谷石畜牧公司种猪繁育项目、制药厂疫苗用蛋鸡项目等,结束了我市养殖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

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步伐逐步加快。我市是传统的资源大市,近400万亩的耕地、600多万亩的林地、3000万立方米的木材蓄积量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我们近年来的精心培育,这些资源优势已经逐步转化成了可观的经济优势,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龙头产业带动优势已经形成。我市的水稻产业无论从播种面积到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随着中粮、东方、北大荒等全国知名大企业的进驻,带动了订单农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全市稻米产业的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成为立市富民的支柱产业,这种产业优势是其它县市无法比拟的。三是品牌高效益优势初步显现。由于我们不断加强大米品牌的整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形式,不断加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三块“金字招牌”的宣传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大米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去年稻花香二号水稻价格之所大幅度攀升,比其他地区的大米价格还要高,就是品牌的价值属性所带来的高效益优势。

三大变化:一是产业大发展。我市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之当前国家宽松优惠的富民政策,各种投入的增加必将推动我市的粮食、林业、畜牧、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二是农民大增收。产业的大发展、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加速农民的增收步伐。三是县域经济大增强。农村形势的持续好转,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目前看,我们还面临着“三个严峻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稳定增产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控制性工程少,抗旱水源和设备不足,大型农机占有率低,粮食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粮食稳定增产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农业产业化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还很突出,产业链还不够完整;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在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靠务农种粮增加农民收入受到明显制约。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今年我市将全面铺开农村产权改革,长期存在的土地矛盾纠纷和林农、林水等矛盾是制约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棘手的问题。有些矛盾历史久远,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大。

可以说,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成效突出、振奋人心;挑战非同寻常、不容乐观;机遇多年未见、十分难得;工作相当繁重、任务艰巨。我们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要求上来,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在逆境中把握主动,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战略契机,按照“一个率先、两个跨跃、四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围绕“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发展目标,建设稻米、奶牛、蔬菜、北药四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十大亮点工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指标是:力争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8.8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10%。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重点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十大亮点工程。

(一)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市场、能增收、促发展的特色产业,加速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突出抓好稻米、奶牛、蔬菜、北药四大产业,全力打造、省乃至于全国的重要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

1、做大做强稻米产业。按照抓好“三个经济带”建设的要求,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规划纲要”为统领,充分发挥我市水稻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稻米产业这篇文章。今年要以民乐、安家、二河、常堡、卫国、志广、龙凤山稻米产业经济带为重点,将所有涉及水田生产的项目和资金集中捆绑到一起,集中到稻米产业经济带上进行实施,通过培育一个大产业、打造一个大品牌、依托一个大集团、搭建一个大平台等措施,努力实现规模、品质和效益三大要素的同步提升。规模要再扩大,三年内实现200万亩的播种面积,形成宏大的规模优势,全力建设中国最大的优质单季水稻生产基地;品质要再提升,要加快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发挥市场竞争优势,打造中国大米第一品牌,形成大米独一无二的品质和品味,保持国内领先的位置;效益要再突破,以葵花阳光米业、中良美裕、大仓米业、中粮集团、东方集团和北大荒米业集团等知名企业为龙头,形成稻米产业的“联合舰队”,合力开拓市场。以东方现代物流交易中心为基础,全力打造集品种展示、货物仓储、质量检测、工商管理、税收征缴、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稻米产业平台,推动稻米产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富民强市。

2、做大做优奶牛产业。发挥常庆乳业的龙头企业牵动作用,大力推进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加快推进“主辅换位”。要鼓励和支持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力争三年内奶牛业实现大发展。要加快牧业小区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现代化养殖场(园区),形成现代化生产基地示范群体,带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年全市奶牛存栏要达到2.4万头,实现日产鲜奶100吨,奶业产值达到1.5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

3、做大做精蔬菜产业。我市已经被纳入市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范围,要把蔬菜生产做为今年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制定和完善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规划,以无公害瓜菜、绿色有机瓜菜为主攻方向,依托我市白黄瓜、油豆角、西红柿、秋白菜等地产蔬菜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以牛家、拉林、背荫河等乡镇为中心和重点,大力发展露地菜生产,不断扩大露地菜生产规模。目前,拉林哈五路沿线的几个村露地菜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效益十分可观,一亩露地菜的效益是水稻的4倍,是玉米的20倍。而且,拉林和兴隆已经被纳入市蔬菜生产“一圈两带”范围,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快水源、棚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备辟建蔬菜批发大市场,提升蔬菜发展水平,对于投资建设批发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我们将提供优惠政策。把兴隆、牛家、拉林、背荫河等乡镇建设成哈南重点蔬菜生产基地。

4、做大做好药材产业。借助葵花、华雨、万盛堂、三木等制药企业的拉动作用,发挥我市山林资源丰富、药材种类多的优势,在冲河、向阳、沙河子、小山子等山区和浅山区乡镇大力发展五味子、充山参、平贝等药材生产,力争药材面积和种类实现重大突破,全力打造北药生产基地。

(二)打造十大亮点工程

立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打造十大亮点工程,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以渠系建设和土地整理为重点,切实加强民乐、安家、二河、常堡、卫国、志广、龙凤山稻米产业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完成干渠硬化3条16公里,支渠30条25.6公里,使稻米产业经济带覆盖面范围内干渠硬化达到39.24公里,硬化率达18.2%,支渠硬化达到32公里,硬化率达7.4%。要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调整和修订,将项目和资金集中到市里确定的稻米产业经济带上来,加快水田方田化和小池变大池的步伐,为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今年要完成民乐、安家、二河、常堡、卫国、志广、龙凤山七个水田乡镇土地整理45万亩,新增耕地2.8万亩。可以说,各级领导一致认为我市的水稻品质好、品牌响、社会认知度高,但是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机械化水平低是我们的弱点,因此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农业全程机械化工程。要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用好用足补贴资金,特别是要大力争取农机合作社补贴资金,积极鼓励和扶持兴办大型标准化农机合作社,实施合作社牵动、合作经营、跨区作业等新模式,解决农机不足,机械作业面小等问题,切实提升我市农机化水平。今年要组建10个以上旱田大型标准化农机合作社,使旱作区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在民乐至龙凤山稻米产业经济带乡镇组建水田大型标准化农机合作社15个,新上水稻插秧机(摆栽机)167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550台,使稻米产业经济带乡镇机械插秧面积达到94%以上,机械收获面积达到90%以上。这个指标任务很重,项目涉及乡镇要与相关部门搞好配合,抓紧落实。

三是标准化水田示范区工程。按照“做大做强稻米产业规划纲要”的要求,在继续打造民乐乡这个点的基础上,全力开展民乐至龙风山水稻标准良田建设。今年要在规划纲要确定的62万亩水田中启动实施20万亩标准化水田建设任务,新建集中育苗小区52处,标准化育秧大棚1.1万栋,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通过方条田建设新增水田有效面积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不断加快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步伐。按照全程标准化的要求,把民乐至龙凤山稻米产业带打造成市和全省的标准化水田生产示范区。

四是旱田高产创建园区工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实施规划、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契机,在牛家和拉林落实2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以高产攻关为目标,重点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高产创建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带动北部旱作区粮食生产的发展,确保单产增加15-20%以上。

五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深入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方式、活化培训载体,强化农民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农民培训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要加强与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开展农业技师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要在总结去年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好三大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培训,尤其是要加强水稻大棚育苗技术和钵育摆栽技术的培训,提高大棚育苗质量。加快水稻大棚育苗、钵育摆栽、玉米通透密植栽培等新技术推广,重点要抓好水稻病害防治措施的宣传和落实,坚决避免因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给我市水田生产带来影响和损失。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农机作业合作社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实施标准化作业的能力,春耕前要全面完成培训任务,达到每户都有一个高产栽培技术明白人,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是良种繁育工程。良种繁育既关系到稻米品牌能否继续保持,更关系到稻米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健全专门的良种研发机构和研发体系,建立专职良种研发队伍,建设高标准良种试验示范基地,特别是水稻二所、田永太研究所和葵花水稻研究所都要落实自己的良种繁育基地,以松粳系列和五优稻系列优质品种为重点,加强优质良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的研发,力争培育出3—5个适合种植的水稻当家品种,为稻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经销劣种假种等坑农害农行为,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责任制。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如果再出现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绝不姑息,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七是大米品牌整合工程。农委、工商、技术监督、绿办、大米产业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密切配合,依法使用“大米”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两项认证,保护稻米资源。凡是境内所产的商品大米,集中打“大米”一个品牌,企业注册的小品牌只能在“大米”整体品牌的统领下加以标注,把“大米”打造成中国稻米驰名品牌。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坚决打击用外地水稻打品牌的现象。

八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继续实施“百村创建”工程,按照“打造精品亮点、抓好示范工程、建好试点村屯”的总体思路,通过科学规划、以奖、捆绑资金、整合项目、重点扶持、典型带动、合力帮建等措施,重点抓好“哈五路、五二路、石龙路至方通路沿线”示范带建设,要突出乡镇所在地建设,精心抓好扩点带面,把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精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灯下黑”的问题。要全力打造牛家镇政新村、拉林镇北土村、民乐乡富胜村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亮点工程,带动示范带其它试点村加快发展,把这条示范带打造成市和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要坚持各类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建为主的原则,开展好“一事一议”,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绝不能举债搞建设。要把农家乐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精心培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环境的整治,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小城镇,为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和增收提供更多的商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九是绿色长廊绿化工程。随着哈五路拉林至舒兰段的竣工通车,制约我市多年的交通瓶颈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人流、物流将逐渐增多,哈五路两侧的绿化问题,也就直接代表着的形象。为此,交通局、林业局要密切配合,抓紧制定好绿化实施规划,高质量抓好哈五路牛家至山河段公路两侧的道路绿化,打造一条绿色长廊。同时,要实施好哈五路两侧的村屯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做到哈五路第一视野范围内村屯全部实现绿化,提升我市的整体形象。

十是产权制度改革工程。结合试点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扎实开展好确权颁证。确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办理,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屯率先启动,整体推进,坚决不能因确权不实而引发新的矛盾。要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政策配套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建立农用地、林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应的教育、卫生、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确保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要积极促进产权流转。产权流转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完成各类农村产权流转的制度设计,建立我市农村产权流转的有形市场(即建立流转平台),建立健全流转价值评估机制,规范流转交易行为,促进农村土地和房屋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转。

四、强化组织领导,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一要切实搞好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明确农村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相关部门要把支持农村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政策、资金、技术、科技、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高效的服务环境。各帮扶部门要深入到所包乡镇、村屯,认认真真地帮扶,合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积极探索完善基层治理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空间。要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切实开展好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工作,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展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将村干部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在对农民补贴资金问题上,不能弄虚作假,挪用挤占,真正使各项惠农政策惠及于民。要多关心农村弱势群体,解决好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着力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7

一、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一)多点聚集,多彩绽放,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

广西玉林“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52平方公里,集合“现代特色农业出彩、新型城镇化出彩、农村综合改革出彩、农村生态环境出彩、农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个出彩,充分挖掘园区特色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荷之源、农友草堂、石斛龙园、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中国南药园、南美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科技园、樱花园、荷塘月色、地质公园、禅园、五彩花田、树绵基地、辣树基地、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杂交水稻援外培训基地及生态餐厅、生态乐园等十多个景点,建设1个小镇、5个核心园、30个特色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康乐美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品位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目前,“五彩田园”被评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部级专家服务基地”“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

(二)把握优势,立足一产,打造三产深度融合示范区。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有一千多年的种藕历史,因莲藕的“粉”和味美而素有“莲藕之乡”的美誉,该区深入挖掘莲藕产业,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制定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三个区域。核心区种植莲藕3160亩,开发了藕粉、藕汁、藕糖、藕酒、藕茶等莲藕深加工产品,莲藕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景区内依托多个品种的莲藕,打造成片的荷花景观,景区内配套建设了观荷长廊、观莲亭、游客中心、莲藕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同时将“莲文化”与“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了当地廉政文化教育点。对示范区周边的龙凤村、姚山村两村庄进行了景观打造,完善村庄道路,实施民居立面改造,设置景观石,实施村屯绿化,引导开发民宿,打造出干净整洁又极具乡土气息的“荷美庭院”,打造出集合绿色生产、示范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综合示范区。在荷花开放季节,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三)政策驱动,推动转型,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武汉市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的西北近郊,全区蔬菜产量超过50万吨,占武汉市的1/10。当地政府不仅仅局限于向武汉提供农产品保障,而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价值,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广大市民提供精品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按照现代都市农业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推进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变。自2017年起,武汉市、东西湖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93亿元,整合、引导其他资金和社会资金近5亿元,规划建设3.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入30多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进驻,探索出“一产三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重点打造“四季吉祥”“石榴红”“柏泉古镇”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板块,石榴红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抢抓武汉赏花游发展的战略机遇,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业主投资开发赏花游产品。包括湖北宏华农业公司占地1000亩醉美西湖赏花休闲体验园、武汉林业集团东西湖基地郁金香主题公园、新沟镇二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东山陈家冲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武汉卓尔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等六个赏花游项目集体推出,总投资5883.31万元。2017年全区共接待赏花游游客22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9亿元。2017年3月,首届武汉农业嘉年华在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开幕,60余种新奇特农作物种类、300余个农作物品种、50余项国内前沿农业科研成果、20余项国际尖端农业科研成果在此集中展示,搭建主题农业创意景观20余处、设计互动体验活动120余项、开发农业创意产品200余种,农业嘉年华两个月期间,共吸引游客70万人次,园区综合收入2800万元,带动周边增收2.2亿元。

(四)规划先行,串点成线,打造休闲游精品路线。

江苏盐城大丰区依据《大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XX-2020)》《大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0)》,在历时近三年的建设进程中,以农业园区为依托,集结粮棉油植物、花卉园艺等种植业自然生育阶段花果孕育的精采绽放,全力打造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荷兰花海、梨园风光、希望的田野、丰禾大地、三元农庄、七彩花田、西郊风貌区等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依靠现代信息传媒多方式、多途径、多频率宣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办好多种主题类型的节庆活动,设计了多条农业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与同程、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合作,开展网络团购。致力于农业旅游场所企业星级达标创建活动,支持指导经营单位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中华麋鹿园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挂牌,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荷兰花海成功摘取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园区)称号,全区获此殊荣的景点总数已有6个。

(五)十年磨一剑,多元素融合,打造部级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农业示范园,2013年根据发展需要,重新调整规划设计发展国家农业公园,期间政府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补贴,企业持续投资运营,实现了滚雪球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现已开发建设1万亩,是首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该农业公园建有锦绣兰陵、兰香东方、沂蒙山农耕博物馆、雨林王国、水上乐园、竹林水岸、湿地公园、花海田园、游乐城、荷兰风情园、百果园、沂蒙老街等休闲游乐项目。该农业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2亿元,企业出资3.7亿元。公园内共有15处游乐项目,各项目主题突出,差异性大,在空间布局上搭配合理,吸引力强,能够有效的进行互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尤其是景区内新开通的小火车项目,增强了游览效果和乐趣,提高了旅游收益。园区内旅游元素众多,渗透性强。公园内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备齐全,有服务点7处,购物点20余处,自行车租赁处2处,电瓶车站点2处,配备食宿1条街,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余人。园区实行“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运营,采取政府投资、公园所在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村集体成立开发运营园区的开发有限公司,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优先就近就地就业。农业公园引入研发企业,园区聚集了20多家农业研发企业,从事农产品新品种开发、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普及工作。此外,还通过承包租赁方式,引入蔬菜花卉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来建基地。2013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门票收入1.44亿元,餐饮、住宿、体验、购物等收入1.93亿元)。

二、深刻领会,对照反思

(一)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参观考察的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业方面都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布局、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合理配置区域农业旅游要素,整体实现一业一规、特色各异,推动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进旅游兴区的“总盘子”,按照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融入休闲观光农业的元素,使休闲观光农业串点成线,打造出多条成熟的观光游路线,成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我区在2013年也制定了《垦利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但制定完成后就“束之高阁”,没有按照规划对农业各类业态进行布局,各类农业园区布局零散、发展随意,水利、农开、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行业项目也难以整合使用,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

(二)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做好一产与三产的结合文章。

先进地区都把发展农业基础上的旅游作为着力点,依托高标准的设施农业,进一步融合创意设计、文化特色,拓展体验、观赏采摘、休闲产品销售为主的休闲观光功能,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在一产与二三产结合上,先进地区抓住关键点,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多条休闲旅游路线启动后,由于路线布局上缺少餐饮配套服务,游客留不住,影响了整体景点路线的利用率,该区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发动周边村发展农家乐,发展起完善的旅游餐饮配套体系。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吉农农场探索的“以劳换宿”的项目,游客一上午的田间劳动,可以换取一家人当天免费食宿,项目一经推出,短短几个月就吸纳会员1000多人。所考察地区多为人口密集地区,与他们相比,一方面是我区及周边城镇人口少,人气难以聚集,另一方面,我区休闲农业数量少、布局分散、建设标准低,多为近郊游、半日游,无法留住游客,起不到带动一产的明显作用。

(三)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

此次考察,我们切实感受到以上地区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超前意识和发展魄力,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标准化提升、旅游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如,武汉市东西湖区2017年政府财政可用财力达到110亿元,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集中流转,政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每亩1000元打包对外流转,各级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达到每亩2.4万元,在12万亩耕地上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在发展休闲农业上,市区两级财政按照基础设施投入50%的比例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助,上不封顶。今年4月份,武汉市又出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黄金20条”,鼓励市民下乡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增加财产性收入。东西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财力支撑,而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则是在有限的财力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覃塘区2017年财政总收入为18.2亿元,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在这一状况下,区政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200万元,为覃塘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公司+家庭农场”方式进行社会运营,建成以示范区为中心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与东西湖区相比,我区设施农业数量小、建设水平低,农业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与覃塘区相比,作为优势产业的莲藕产值低、产业链条短,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如何整合各类资金,引导发展高科技农业及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四)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坚持高端定位、长远发展的战略。

先进地区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规划的引领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手段,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促使他们逐步发展壮大。如,广西玉林的五彩田园立足起点高规划,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田园化、品牌化的“六化”要求,建设三类功能区,第一产业功能区为高标准、高水平的规模化种植园,包括中国南药园、海试区科技园、五彩花田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第二产业功能区建设中药材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生物质能源萃取等农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功能区建设物流、商贸、观光、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包括花卉产业园、国际物流园、健康小镇、岭南农耕文化园等16个重点规划项目。整个园区规划起点高、建设速度快、总体规模大,走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前列。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自2007年启动建设,历时近10年,期间经历两次总体规划调整,先后投资5亿多元,发展到目前已成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园。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在打造高端现代农业园区的恒心和毅力,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虽然已发展55处,建设投资规模60余亿元,但由于运营主体观念陈旧、思路不清、投资盲目,多数园区处于低水平运营,整体效益不高。

三、理清思路,加快突破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根据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发展理念,对我区现代农业、全域旅游进行科学规划,构筑生态旅游大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新格局。将我区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精心打造以自然景观游为龙头、沿黄风情游为主体、北方鱼米之乡为目标的亮点工程。在规划建设上,一是结合现有农业资源和区域产业布局,着眼长远、整合资源,以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一流的规划引领一流的建设,把亮点做亮、优势做大、重点做强。二是在项目选择上,既要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群众需求、文化休闲“四符合”标准,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敢于探索创新,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手段推进发展,多上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把资源优势利用到极致,确保项目的档次和水平。

(二)政府引导、树立标杆。

尽快成立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集聚、倾斜。以旅游部门为主,相关镇街以及农业、国土等部门配合,抓紧开展前期工作。要充分发挥我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产业聚集、协调开放”的原则,区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农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及早研究制定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重点搞好对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涉农、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项目、资金。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招商模式,引进国内外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打造10个万亩自然景观、滨海旅游特色小镇、水语小镇等标杆、亮点工程,以此推动全区农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放思想,冲破禁锢。

通过外出考察对比,与先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及思想理念来看,我区还存在“固步自封、小成自满”、“非山即水不能搞旅游”等消极思想和错误发展理念。对此,我们必须要直面、正视存在的差距的问题,破除“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务求开放致远。要打破思想陈规,用长远眼光谋划旅游发展思路,用科学布局推进项目落地,用开放态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走出去”,学习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也要“请进来”,通过开展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干部以及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提高业务本领。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让旅游成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造点串线、连片打造。

借助“黄河入海、胜利油田发源地”世界唯一优势,主打“黄河口生态游”品牌,突出“走近黄河、拥抱自然”主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大地自然景观、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农家乐集聚区、果蔬采摘园,打造一流的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居住餐饮、休闲娱乐、亲子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尽快实现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提升。一是打造沿黄生态游。从南向北沿黄河大坝整合提升董集镇黄河金滩、南展区房台村民俗体验、天宁寺佛教文化、湿地公园、万亩麦田怪圈、万亩花海等旅游资源和项目,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生态观光带。二是发展田园体验游。即以东二路为中轴的辐射周边的中央休闲娱乐区,围绕“土、特、奇、鲜”作文章,精心打造万亩荷塘、万亩稻田、万亩河蟹、万亩林场、万亩桃园等大地自然景观和重复消费群体认可的“我的菜地”“我的稻田”“我的果园”“我的渔池”等特色体验田园。三是滨海特色游。即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为主的渔业参与休闲度假区,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泥滩捉蟹、制盐体验、海参养殖、中心渔港等市民亲身参与休闲项目,打造成全市生态旅游的典范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8

关键词标准农田;管理;措施;问题;建议;浙江衢州

中图分类号S159;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344-02

根据《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标准农田管理权限下放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14〕8号)精神,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下放以来,衢州市按照相关要求,在补建标准农田项目质量评价与认定、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项目验收、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方面,市农业、国土资源2个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沟通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1工作方法与措施

1.1补建标准农田认定

1.1.1成立专家库。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择优选择的方法从市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环境保护、县级农业部门中选出相关专家设立衢州市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专家库共设专家33名。

1.1.2严格质量评定制度。补建标准农田质量评定由项目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向市农业局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受理后由各项目县土肥站站长担任评定组组长,市、县2级土肥专业人员为评定组员开展项目区的质量评定工作。评定工作按照《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现场勘查、取样检测、数据分析。为防止样品采集过程中的主观性,所有样点事先在竣工图上布设完成,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样点分布图进行采样。样品检测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衢州市土肥站根据现场勘查与样品检测报告,将数据录入“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导出相应等级。质量评定报告编制完成后由衢州市农业局牵头从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对质量评定结果进行专家会审,市农业局根据专家意见最终对评定报告修改完善[1]。

1.1.3标准农田项目认定。由市国土、农业部门联合对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二等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新建的标准农田纳入标准农田储备库[2]。

1.2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

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方面,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先由县级农业、国土部门向市级农业、国土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县级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县级农业部门签署“两区一工程”审查表,对于涉及已(在)实施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报农业厅批准,进行相关的核减与补建,在置换方案审批上如涉及已(在)建的千万亩标准农田提升区的,补入地块一律要求一等田占补。申请材料受理后,先由市级农业部门业务人员进行初审后报科室领导审查,最后报分管领导签署审批意见[3]。

1.3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

提升方案由项目县人民政府向市农业局提出,主要包括地力提升方案、基础设施提升方案两大内容。衢州市农业局根据方案事先对提升区开展实地勘察,对于立地条件较差不具备提升条件或实地已经种植苗木、水塘或有临时建筑的相关面积予以剔除,并要求方案编制单位提供项目区域最终的矢量数据,以便后期的管理。衢州市农业局组织农业、财政、水利等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项目县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由衢州市农业局下达同意提升的批复。

1.4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

1.4.1出台验收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补划标准农田提升项目的管理,规范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认定,全面检查、评价质量提升成效,由市保护耕地和造地改田领导小组出台《衢州市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办法(试行)》。验收办法引合验收制度,由市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同级财政、国土、水利部门专家成立验收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情况、物资采购与发放、管理制度、项目建后管护等进行全方位的验收。

1.4.2引入审计制度。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引入审计制度。根据项目的提升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检查各级财政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4]。

1.5档案管理与备案

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所有申请材料、验收资料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项目所涉及的地块备份电子档案、照片等数据。补建标准农田认定与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每月由市农业局向农业厅报备1次,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验收5个工作日内向农业厅报备。

2主要工作成效

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权限下放以来,衢州市共认定新建标准农田项目9个,面积共计93.6568hm2,其中一等田面积4.4053hm2,二等田面积89.2515hm2。评审通过7批次17个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累计提升面积1132.59hm2,总投资9195.14万元。验收通过2个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面积23.7903hm2。审批标准农田占补(置换)项目41个批次,共涉及标准农田237.0996hm2。其中,占补项目9个批次,置换项目32个,占补项目均为省重大水利、交通项目,主要为九景衢铁路与46省道建设项目。所有项目涉及已(在)建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都按照规定进行补划,确保了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导致项目实施未能按方案预期进行,部分补划项目未能按期提交验收申请。下一步,市农业、国土2个部门将对全市所有在实施的补划项目开展一次全方位的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工作方面,因农业、国土2个部门的数据库未能同步,在标准农田管理的内网平台上新纳入的储备标准农田与新实施或新验收通过的千万亩提升区块等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有可能会对市一级的占补(置换)审核带来不便。

4参考文献

[1]程街亮,单英杰,倪治华,等.浙江省标准农田质量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209-1211.

[2]李建,丰黄斌民,梁国新,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J].热带农业工程,2015(1):38-42.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9

近日,安阳县副县长唐纯家就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林业发展亮点,以及畜牧业如何转型蓄势、县域经济如何度势振兴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现代农业激活沃野

记者:安阳县连续10年实现粮食增产,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请问保障粮食增产丰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唐纯家:近年来,安阳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调优结构、增加产量”的粮食生产发展思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同时,不断探索研究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一集成五统一”粮食高产创建模式,推广精量匀播、玉米“一增四改”等技术;依托种植业合作社,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深入开展“百名农技人员包百村”活动,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安阳县还专门成立了高标准粮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实施,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和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9.47万亩,较2011年的168.53万亩增长0.56%,综合亩产408.4公斤,较2011年的401.6公斤增长1.69%;粮食总产量69.22万吨,较2011年的67.68万吨增长2.28%。到2015年,安阳县的高标准粮田预计超过35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将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提高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安阳县依托粮食核心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探索实现粮食产业由“田间”到“厨房、餐桌”再到“营养货架”的根本性转变,扶强扶大泰丰食品、康亿、三和面业和银江面业等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

记者:瓜菜菌产业也是安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在确保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目标的实现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唐纯家:今年以来,安阳县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先进、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明显、就业多元化、农民职业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提升现有崔家桥清河、吕村绿康蔬菜、纳川三农食用菌等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效益,扩建永和锦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建设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建设瓜菜菌生产基地9万亩,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支持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目前,全县瓜菜菌生产正在向专业化、设施化、园区化发展,由东到西,一条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正在安阳县全境次第铺开。

其次,积极发展冷藏保鲜菜、净菜处理等加工业,延伸瓜菜菌产业链条,引进发展一批复合蔬菜食品、蔬菜功能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信誉好、质量高的瓜菜菌品牌和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全国知名的瓜菜菌生产基地。

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达到20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亩效益1万元以上的温棚设施高效农业和亩效益5000元左右的立体高效农业将分别达到8万亩,瓜菜菌产业会成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记者:安阳县在农业发展上有着怎样的远景规划?

唐纯家:发展农业,没有优势,就要将环境变成优势;没有资源,就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将产业打造成资源。

按照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规划,今后三年,安阳县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这条主线,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集群、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技术服务创新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五大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安阳县将围绕十大产业壮大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集群龙头企业,提升龙头带动能力,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支持,精心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十大农业、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着重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拉动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兴林富民促发展

记者:“兴林富民”是国家林业发展的目标,安阳县是如何以林业助农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唐纯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重点加强林业产业扶持和指导,在搞好生态绿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园林、林下经济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主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组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安阳县林业发展亮点纷呈,尤其是在特色园林上,全县持续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每年人工造林2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大大提高了县域森林覆盖率。在北岭区,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大户承包的方式,实施北岭绿化工程,逐步实现城市增绿、森林包围城市目标。按照“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的要求,采用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高标准生态廊道网络体系,现代林业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安阳县新建17个百亩以上林业生态观光园;开发建设化象傧河生态园、梓森生态园、贝尔春天生态园、九州生态园、马鞍山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等都市休闲观光林业;充分挖掘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养殖,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如今,水长山峻的安阳县,不仅有养眼的风光,更有传奇的林业,老百姓成了惠农政策的受益者。

记者:在推进生态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安阳县是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

唐纯家:资源就是财富,资源就是优势。安阳县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通过抓园区、扩县城、兴产业,使农林牧各业实现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因为有政府的引导,现在农民投身于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村里的花卉基地,经常有县内外的人来参观学习或购买种苗,仅此一项,人均增收百元以上。仅2012年,全县林下养鸡户发展到50余户,养鸡140万羽;林下养羊户20余户,养羊2000余头,林下养殖业总产值达1.2亿元。可以说,林下经济是个聚宝盆,可以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发展林下经济,更是双赢效果,安阳县将争取做到“镇镇有典型、村村有示范”。

借力畜牧业提速经济

记者:畜牧业是安阳县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方面,安阳县做了哪些工作?

唐纯家:安阳县要继续做大做强块状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牧生产由粗放、低效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转变。

信心满满,必然会带来口袋满满。安阳县重点对永和同德金华、崔家桥富有、伦掌龙润众成、北郭兰廷腾肉牛场、吕村臻洋、圣三、安丰金戊和优特肉羊场等2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扩建、改造,新上1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1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3.21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5.21万吨、7.39万吨、3.96万吨;家禽存栏913万只,养猪80万头,养牛8.58万头,养羊10.82万只,各类畜禽规模饲养场(户)4427家,规模饲养比重突破80%。预计到2020年,安阳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将达到3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畜牧产值比重达到45%,顺利完成畜牧业强县的目标。

记者: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了安阳县畜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唐纯家:下一步,安阳县的目标是:提升畜牧业科技化水平,畜禽良种率达85%以上,规模场标准化比重突破50%,巩固生猪、家禽传统产业,突出抓好牛羊新兴产业,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模场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认证工作全面推进,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户。同时,进一步落实畜牧业各项政策,争取各级发展资金,完成标准化场改造项目、菜篮子工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创建全省、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篇10

我国南方稻作区7省市水稻专家10月11日来到福建省尤溪县麻洋村,对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承担的农业部再生稻研究项目进行测产验收:再生季百亩片干谷单产486.36千克,加上头季稻单产800.9千克,示范片再生稻全年平均单产1287.26千克,实现了高产栽培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准入门槛将提高

为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标志审核和发证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并全面强化了证后监管。

重庆举办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

第四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首届重庆购茶节于10月18日至21日在重庆展览中心举行。据悉,本届茶业博览会规模宏大,亮点纷呈。近年重庆茶业交易活跃,全国名茶纷纷登陆重庆市场。这次茶博会的茶具、茶文化相关家佩,令人大开眼界,茶业经济发展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中央财政追加5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

记者获悉,财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达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部指出,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

至9月末我国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

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

40多万农村居民用上了低价代燃料电

在安徽休宁县召开的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现场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2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建成发电,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2.3万千瓦,解决了4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150多万亩。

我国5年新造改造油茶林2000万亩

从近日在安徽省六安市举行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获悉,我国油茶产业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5年来,全国新造和改造油茶林2000万亩,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已达1300多家,带动200多万农户种植油茶,2011年全年我国油茶产业产值达到245亿元。

国内大超市“农超对接”全覆盖

从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上获悉,限额以上(年销售超过500万元)的超市连锁全部实行“农超对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连锁已超过800家。“农超对接”作为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了农民增加收。

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提速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我国计划加快推进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以此推动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现阶段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不少于2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