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3:05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1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资源;规范化;策略;必要性

土地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搞好这一项工作不仅利于维护国家财产完整,记录土地利用情况,也能从中看出国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中的辩证规律,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土资源中的土地档案管理具有法律效力和保存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历史资料、信息;为国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政府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全面、科学管好、用好国土资源的重要保证。由此,要求土地登记机关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更新好土地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指导现实工作。

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社会工作和人们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济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社会演变。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当前形势要求,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各种土地信息,这是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随着档案法规逐步完善,为依法治档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土资源中的土地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缴纳土地租金、征缴国有土地使用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土地管理法实行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环境下土地档案资料不断增多,如何开发与利用好这些重要的土地档案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使用,必须加强土地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提高国土资源中土地档案规范性的有效策略

(一)完整收集档案资料

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国土资源档案前期记录工作,管好、用好土地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社会、土地用户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为此,必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将与地籍有关的一切资料及时归档立卷,让每宗土地都有档可查、有据可依。

(二)数字化处理土地档案

信息化在各行各业逐步深化的当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也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设置档案信息服务窗口,尽可能满足各项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国土资源档案使用规范,让利用者了解国土资源档案可提供利用的范围、种类和作用以及使用程序,使土地档案使用规范化。

(三)实时修订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行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初步完善,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为此,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另外,还要坚持“优质、方便、规范、快捷”的服务方针,为土地档案使用提供及时、全面、便捷服务。

(四)抓好基础业务建设

按照各地土地档案管理目标认定的各项业务建设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业务建设。抓好基础业务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国土资源档案形成规范化、整理系统化、保管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电子档案逐渐被广泛利用,因而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探索电子档案管理的新途径,这就要求把电子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纳入档案管理范畴,放置于档案使用监管之中。

(五)建立信息系统

当前,办公自动化普及程度越来越深,档案工作也要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处理,这就要求结合办公需求建立信息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为了确保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使其具有与地籍管理系统连接功能,通过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可直接生成地籍电子档案。但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纸质档案的完整性。

(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档案管理工具的现代化水平,要求提高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科技含量。为此,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发与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加强办公设施建设,为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推进法制建设

国土资源档案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料,加之,土地资源开发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法或不规范现象,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档工作,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大《档案法》宣传力度,重视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鉴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领导干部、员工都要对其提高重视程度,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档,并将这一宗旨贯彻于每一项工作中,彻底贯彻落实。

(八)加强管理团队素质建设

管理团队质素、工作作风是否过硬,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条件之一,要不断加强土地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设。第一,培养为人们服务的工作理念;第二,培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奉献精神;第三,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其提供成长机会;第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工具、新的管理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与促进自身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少萍.土地纠纷与土地管理问题探讨[J].吉林农业,2010(12).

[2]张启生.谱写国土资源事业新篇章――2009年新年献辞[J].资源导刊,2009(01).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管理问题价值评估方法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直观理解为土地利用强度、深度与精度。今天人类兼顾生态和社会的层面,所考虑的不是单方面的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也要使社会经济方面获得最佳的效益产值。因此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理念模式,通过这一理念模式形成经济结构的有序排列,保障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均可得到最佳的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目标。伴随近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于用地的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也成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管理

当前我国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管理,做了诸多方面的整合工作。例如对网络信息化土地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通过投票评价等形式,对调查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了土地资源动态检测的系统化管理,为建设资源环保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全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全方位的开展集约利用的评价性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制定出清晰的资源数据库,根据数据信息的深入分析,切实把握住土地管理工作的命脉,借鉴数据参数结构进一步发掘土地利用潜力。良好的管理系统为建造优美城市环境提供了保障,为城市的升级提供了全方位资料,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必须做好进一步的资料整合研究,充分准备做到各方面的土地材料手机,上报国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建设。

三、土地集约利用价值评估原则

集约型土地利用价值的评估工作必须要遵循多方面原则进行,主要包括:综合性因素、主导因素、政策制度等原则。在综合评价原则的指导下,从选择方法、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对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阐述,较为形象的反映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内涵。切实把握国家土地总体规划方案、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的主导方向和有关法律政策,通过对土地管理形式的不断探究,逐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实现和提高国家经济效益。改善健全开发经营模式,加强对土地利用率上的挖掘,使宝贵的土地资源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通过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涵盖利用的状况、经济的成效和管理的绩效三个方面,全面考核土地的利用集约程度。而主导性原则下的评估工作则是主要分析支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因素,如集约型土地利用状况等。政策制度评价原则,主要是要对城市经济发展定位着手进行研究,以体现出国家的导向作用。

四、土地集约利用价值评估步骤

国家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估任务要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并结合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情况进行展开。第一,系统全面整合相关文字及图片等数据资料,建立健全的电子数据库。其中包含电子定位系统、地图框架、比例尺等数据图层分布;第二,构建综合的空间数据资源库,并以此对土地资源利用数据进行充分收集;第三,调查相关区域土地资源基本信息、各项开发占用土地比例以及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等数据;第四,建立和完备数据结界点,形成全方位的土地集约利用数据库;第五,建立区域性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估系统,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第六,深入研究利用潜力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进行准确地定景测算;第七,对成果的应用标明方向以及颁布相关政策意见。

五、健全完善政绩评价体系

(一)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进行全面提升,因为总体规划是对地域性图地结构、实施方向、和总量的总体把握和控制

总规划体现出两个目的,其一是对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二是对建筑用地实施有效控制,尤其是对县级以上的城市建筑规划实施严格审核考察制度。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建立健全绿色透明的综合政绩考核系统。

(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要适度限制县级城市的发展权

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健全,因此城市的发展决策权,已经成为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审议部分,发展城市的实施权利也将由政府组织管辖。

(三)根据目前土地储备手段,国家对城区的土地使用进行了综合的整治

通过依照国际的通行方法,本着达到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做了完善的协调,以求突现土地综合治理下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白英华,徐黎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9,(5):267,269.

[2]马晓峰.对农业旅游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的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71-72.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意义;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工作上存在不少的漏洞,一些工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基于此,以下就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问题是随着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益,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环境问题。很早以前,人们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也没有开采资源的工具,环境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的欲望的增长,看到了利用资源的利益,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慢慢的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带来的麻烦,这些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手法、目标上的统一性。在推进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上缺乏科学的分布格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2、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科学衔接上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体系中,要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要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加强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中,要能够重视绿地建设面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还可以加强对节约型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树立节约型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起节约能源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置换出部分的建设土地,还可以保护城市以及附近郊区的环境。随着工业开发的不断发展,致使部分乡村土地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污浊不堪,出现了土地推平闲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宏观方面为土地的发展与保护做出合理的设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

3、不断强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4、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能太过紧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5、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就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来源,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土地开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能够切实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多方面的融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投资者的不同目标和心态,以土地开发为核心,有效地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方位、立体化。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完善土地规划制度,能够与城市建设的方向、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能够强调城市内涵形象,杜绝形象工程。从全方位规划好土地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时,必须注重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黎.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浙江学刊,2012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4

一、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国一直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中都有自然资源的专条规定。1982年宪法也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等等。这些都是自然资源法的重要渊源。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自然资源的专门法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全国人大开始制定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单项法律,如《森林法》(1984年9月通过,1998年4月修正)、《草原法》(1985年6月通过)、《渔业法》(1986年1月通过)、《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通过,1996年8月修正)、《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通过,1988年12月修正,1998年8月修订)、《水法》(1988年1月通过)等。立法进度之快、立法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制定自然资源方面的单项法律迫在眉睫。到90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民法通则》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等单项法律为核心,以大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可以说,自然资源的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基本有法可依。

(二)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大都制定于80年代中期,在当时,无疑促进了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但这些法律毕竟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是:

(1)以行政权力配置资源,忽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现行的自然资源法律大都强调资源属国家所有,不得流转,只能由国家根据需要调配,自然资源的使用是无偿无期限的,忽视甚至否认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2)忽视资源的资产属性,难以显现自然资源的真实价值。现行的自然资源法律都强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的资源属性,忽视甚至否认其资产属性,致使这些资源性资产长期处于粗放利用,浪费严重,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以所有制来区别对待,当事人处于不平等地位。现行的自然资源法律大都强调所有制形式,国家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是经济成份的不平等在自然资源管理上的直接体现,完全违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代法治社会以贯彻“平等原则”为主要特征,当然也必须包括对管理对象的平等对待。

(4)片面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过去,我们长期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这一点,就在实践中形成否认个人本位、不承认个人权利的局面。在资源管理法律中,过分强调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忽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

(5)对各级政府的职权划分不合理。我国1982年宪法本已明确了划分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基本原则,但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表现在资源管理上,本应由中央政府行使的职权却由各级政府行使,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行使着一些应由地方政府行使的、执行性的职权,中央与地方在资源管理上的职权划分不清,直接导致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屡禁不止,中央政府的资源管理基本目标无法实现。

(6)单纯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只有在符合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以往,我们也讲保护资源,但保护仅局限于自然资源本身,目的也仅仅是节约有限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资源本身,而且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就是自然资源的保护。

(7)缺乏有效的执法监督手段。现行的自然资源法律都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但保障这些规定有效实施的措施不利,操作性较差,实践中很难执行。行政执法手段软弱,不仅不利于从严惩处违法者,合理利用资源,而且不能有效打击和震慑乱占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法律变革

危机是变革的酵母。我国自然资源立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形成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有序的市场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作保障。只有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然资源法律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

自90年代起,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除继续制定《煤炭法》等自然资源单项法律外,还逐步对80年代制定的自然资源单项法律进行修改。如《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虽然这些单项法律修改的重点和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却反映出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的总体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实行的是行政授权、无偿、无期限使用、不得流转的制度,这种制度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低效利用和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变自然资源的无偿、无期限使用为有偿、有期限使用,就成为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中头等重要的内容。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中删去了禁止“土地出租”的规定,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条款。1988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修正案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在《土地管理法》中删除了禁止出租土地的内容,并增加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其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1996年修改的《矿产资源法》,改变了“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不得用作抵押”的规定,以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为核心,确立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法律制度;1998年修改的《森林法》也确立了森林、林木有偿使用的法律制度。

(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职权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管理,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律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以市场而不是行政权力来配置资源。因此,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自然资源管理职权,是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自然资源法律变革的趋势,一方面要求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势力范围”,明确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哪些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哪些主要依靠政府来完成;另一方面要求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力和职责,兼顾国家和地方利益,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划分各级政府的自然资源管理职权,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将涉及自然资源宏观决策的权力上收到中央和省级政府行使,将执行性职权下放到地方政府行使。如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在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开采矿产资源以及开采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必须经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批准。对违法开采的处罚权则规定由地方政府行使。

(三)公法私法化

公法,是指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自然资源法律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自然资源法应当属于公法范畴,而私法则以保护公民权利为主要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法与私法的作用不同,私法强调主体地位的平等性、自主性、公平性、有偿性等特征,公法则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强调维护保障资源管理秩序。因此,将公法和私法有机结合,也是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公法私法化,就是自然资源法律中越来越多的体现了私法的内容,即强调对公民和法人财产权利的保护。

修改后的《森林法》体现了公法私法化的趋势,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减轻林农负担,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也规定:国家保护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保障矿区和勘查作业区的市场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保障设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和法人财产权的保护。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我国80年代制定的几部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虽有《森林法》,天然森林却砍伐不断;虽有《水法》,江河断流却越来越多。因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立法机关在对我国自然资源单项法律进行修改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强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修改后的《森林法》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更是全面体现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设立和关闭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都规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的要求。

(五)对权利主体实行平等保护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体现在自然资源立法中,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较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自然资源的取得方面享有优先权。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参与市场流转的主体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按所有制区别对待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1996年修改的《矿产资源法》,就改变了各类矿山企业地位不平等的局面,规定国家依法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各类矿山企业平等地予以保护。

(六)大胆进行法律移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移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自然资源立法方面,我们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面临着的共同的问题,即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对于发达国家在自然资源立法中的成功经验大胆进行法律移植,就成为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变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1996年修改的《矿产资源法》,对国外普遍实行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制度、矿业权取得和流转制度等进行了大胆移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新《土地管理法》不但直接体现了自然资源立法的发展趋势,而且成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典范

1986年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实施以来,对于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这部法律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能适应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修订。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1997年4月15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即通称的中央11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措施,也提出了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原则。

新《土地管理法》关系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法之一。新《土地管理法》不但直接体现了自然资源立法的发展趋势,而且成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典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第一次将土地基本国策写进法律,实现了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的根本性转变。1986年土地管理法同大多数自然资源法律一样,是以保障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新《土地管理法》从我国的土地基本国情出发,为保证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以切实保护耕地为指导思想,强调了对耕地的特殊保护: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写进法律,确立了占补平衡制度,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等等。耕地保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新《土地管理法》的始终。

(二)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到用途管制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土地用途管制的法理基础是土地的发展权属于国家。用途管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土地的基本原则。新《土地管理法》对用途管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从法律上确立了这一土地管理的根本制度,为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管理树立了典范。

(三)在土地管理职权划分上,实现了各级政府职权合理划分的根本性转变。新《土地管理法》按照市场经济和用途管制的要求,依照管理职权的性质对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职权进行了重新划分。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农地转用和土地征用的审批权、耕地开垦的监督权、土地供应总量的控制权集中在中央与省两级政府。同时,将执行性的权力下放到市县政府,如:土地登记权、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权、在已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区域内具体项目用地的审批权、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权等。这种职权的划分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国家土地管理的政策性目标。

(四)在调整范围上,实现了从单纯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到既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又调整财产关系的根本性转变。土地制度是最基本的财产制度之一,越是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就越应保护公民的土地财产权,从根本上调动人民群众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新《土地管理法》特别注重对公民特别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一是规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将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二是明确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代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建立新型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财产组织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解决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四是赋予了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五是改变了过去在土地管理实践中行政机关的违法批地行为由用地者同时承担法律责任的做法,规定“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注重资源的资产属性,实现了从以资源管理为主到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的根本性转变。新《土地管理法》在强调保护耕地资源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国有土地资产的保护,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为国有土地资产产权代表的确立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新《土地管理法》调整了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规定“自本法实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这些规定既维护了国家土地所有权权益,又从机制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多卖地,多收益”的做法。

(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实现了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外延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这是造成各项建设乱铺摊子、重复建设、土地粗放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城镇现有40%的土地属于低效利用,全国还有174万亩闲置土地。新《土地管理法》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制度,形成了一系列抑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新机制,包括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鼓励各级政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行占补平衡制度,促进用地者自觉节约利用土地等。这些规定将有力地促进建设用地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道路。

(七)在执法监督上,实现了从传统的土地监察到建立现代土地执法监察体系的根本性转变。法律的监督检查条款,对于保证法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1985年的《立法在发展中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的报告中就曾提出:“为确保决定得到遵守,应有一些揭露不遵守决定行为的手段,并且有足够的权力在发现此种行为时加以制止。但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自然资源法律在这方面是软弱无力的。总的说来,大多数法律中没有监督办法。”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指出的问题在我国自然资源立法中就普遍存在着。在我国目前所颁布的八个有关自然资源的单项立法中,只有新《土地管理法》设有“监督检查”一章。这一章是修改过程中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增设,它明确了土地执法监察的对象,赋予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权;它完善了执法监督制度,赋予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的调查权、制止权、行政处分建议权以及直接行政处分等权力;它与《刑法》的有关规定相衔接,加大了土地违法的刑事处罚力度。新《土地管理法》有关监督检查的规定,为我国其他自然资源的单项立法树立了典范。

(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新《土地管理法》虽然将耕地开垦作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非常注重耕地开垦中的生态环境护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贯穿于新《土地管理法》的全篇;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二是开发未利用土地,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进行;三是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四是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五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

(九)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管理土地的成功经验。作为一部全面推进土地管理改革的法律,新《土地管理法》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特别注意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它借鉴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所普遍实行的土地使用管制制度,对我国分级限额的审批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建立了以保护耕地为核心,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它借鉴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规定,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作了明确规定,即“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013-02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乡“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这个复合系统演化的终极状态。其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大部分城市主城区和近郊区的土地利用日益融为一体,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各个城市近郊区域土地管理所依据的资料,仍为按八十年代国家土地资源调查规程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加强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1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逻辑设计,是为系统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在大型GiS上的开发成果以及多年在土地资源领域各个业务方面的已有成果和it业界最新的网络技术,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限制条件等,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合并,形成系统总体结构。

2功能设计

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多少、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系统的使用价值。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总体上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系统共分以下几大模块,如图2。

该模块提供了常用的数据绘制和编辑命令,主要有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包括对空间数据添加,修改,编辑,删除等绘制和编辑功能,以及对属性数据的修改、导入、导出等功能。数据的编辑和维护是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功能。

2.2土地管理模块

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体系下,按土地利用管理、产权产籍管理、规划管理(含矿产规划)、定级估价管理等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多专题的国土管理。该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功能,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成败。此模块按功能分为地籍管理子模块、定级估价子模块、土地利用管理子模块、土地利用规划子模块、土地评价子模块等模块。各个子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如地籍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完成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数据的录入、编辑工作,包括地籍图的编辑、地籍调查表的录入;实现土地登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能够输出地籍成果资料;完成日常查询统计工作,可以检索土地权限情况;具有方便的变更,历史查询等功能。土地评价子模块,此模块属于专家系统模块,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农业用地的土地特点、质量等级、数量分布,为编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及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3数据服务模块

此模块为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转换等功能。数据的查询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分类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空间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对象的更新、合并、分割、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数据转换功能,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方便,可以在***.shp,***.dxf,***.tab,***.e00,***.cov等多种格式的矢量数据间进行转换,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2.4数据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为管理员维护系统数据库提供添加或删除用户,并设置用户或角色的权限。管理员可在此模块中进行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设置等关系系统稳定的项目进行管理。

3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3.1硬件环境

本系统所选用的硬件有:工作站、服务器:双CpUpⅣ2.66GHz以上,内存2G以上,显卡256m以上,硬盘160G以上;输入输出设备: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刻录机,可擦写光盘等。以上硬件环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较高的电脑配置。

3.2软件环境

本次系统建设选用mapGiS平台及其强大的二次开发的接口,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配合数据库软件mierosoft的SQLSeVeR2000企业版,程序设计语言VisualBasie6.0等,以及网络和新技术支持下,进行相关设计和研究。

4数据库结构

4.1数据库服务逻辑结构

本系统数据库是构建在以大型商用数据库为基础的大型GiS上,包括多种专题的土地资源数据,以及按一定标准建立的访问这些数据的规范、规则与方法。数据库依据标准来建设并通过相应的组件提供标准服务,业务系统不再是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来发出请求获取服务,充分的实现了系统与数据之间的异构。处在的业务系统模块正是基于这些标准的服务来构建的,通过访问规则,数据库根据需求对外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从而调用数据。

4.2数据库基本结构

土地信息数据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在数据库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准确性,还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现势性和共享性。本系统根据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的特性,设计数据库结构。整个数据库由一体化数据库、业务办公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三部分构成。

一体化数据库是本系统数据库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区划子库、地形子库等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库,以及权属子库、地类子库、规划子库等各个专题要素数据库。土地管理涉及到许多业务的办公,包括地籍业务、规划业务等。在土地业务办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业务办公数据库主要是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元数据信息是数据库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保证了应用的高效与可靠的数据共享。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库、子库和子库中各数字产品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元数据库包括系统各数据库及数字产品有关的基本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等。

5系统实现与功能演示

某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管理各类专题数据,系统负责实现对各类专题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建设用地审批等业务活动提供支持,具体功能包括空间数据库维护、管理、查询、分析、统计和输出等功能。

5.1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以区为单位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地籍管理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2)数据的调阅:用户可以方便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专题的数据。

5.2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①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地籍专数据信息,如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②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信息。

5.3综合查询分析

对所有的专题图层均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分析功能进行查询统计,在使用该功能时,可以事先指定对哪些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也可临时指定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

(1)任意范围综合查询:对任意给定的范围(可以是坐标数据,也可以是空间图形)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2)缓冲区查询统计: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线状、点状地物可以从图上直接选取,也可以是提供的坐标或空间图形数;缓冲区半径可以人为设置)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6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08-02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曲晨晓,孟庆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50-52.

[3]高凤杰,雷国平,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1-222.

[4]胡伟艳,蔡银莺,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2-45.

[5]汪应宏,张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74-176.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国土资源管理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信息化建设既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有效实现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精细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该文将从地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有效性研究。

1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以及描述的技术系统。其主要运用到分析与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过程与现象,解决伏在的规划、管理以及决策问题。

2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支持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的国土资源辽阔,资源种类相对复杂,利用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方法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降低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制定科学的国土资源利用方案与规划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对国土资源管理给予技术支持的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方面,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二是资源环境,即矿产、森林、农业、水利以及牧业等资源的管理;三是自然灾害,即旱灾、水灾、震灾以及虫灾等一些灾害的检测、预报以及评估。另外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电力、市政设施管理、房地产、交通运输、高校校园管理、公共安全、城市地名库、海洋研究、军事、行政区划的管理、门牌号研究、有线电视网的综合管理、最佳路径的规划、电信网络的资源管理、住宅小区的可视化的物业管理、医学地理、风景园林的规划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媒体Cai制作等。

3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与建立的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标准化、准确、动态以及多维的国土资源数据信息,而且为有力地降低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统计、信息查询、决策以及分析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量,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但要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相应的应用系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采取措施充分运用GpS遥感技术对数字高程矩的信息数据进行细致地收集;其次利用terraBuilder技术创建编辑并获得相应的Skyline3D的地形地势数据集;三是将这两者进行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对应的地形地势数据库来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不仅被应用于土地的规划、评估、土地覆被现状的制图与分类、土地覆被与利用的动态监测以及土地买卖市场的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而且还被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属性数据信息的查询与存储、城镇地籍调查的图件查询与存储等多个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规范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行为,从而有效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制度化发展。

4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研究

所谓国土资源管理,就是指国家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以及法律手段对影响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性调查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土资源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方面,要进行科学化管理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市场化以及城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现存的国土资源环境。在新时期如何了解并利用这些变化,使得国土资源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得到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但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而且会降低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再加上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及时客观地应付国土资源管理运作过程中潜在的各种新问题与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是大势所趋。其中具体的应用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按照特定坐标系统或者经纬度对国土资源进行科学的空间定位,从而使得具有多维性、时序性以及区域性特点的空间要素可以进行分解或者复合处理,将隐藏其中的地理信息内容转变成为显示表达的d地理信息,最终形成时间与空间连续分布的信息基础;二是采取措施将多信息源中的统计数据信息与空间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分级、标准化、规格化处理,使得这些地理信息可以充分适应计算机输出与输入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帮助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对比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体现在多维的结构中,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创造良好的多层次分析与实时显示的条件与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以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实现科学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的最新要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技术支持。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是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江太蓉.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5).

[2]顾斌,董杰,董妍,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科技风,2010(15).

[3]连翔.基于GiS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科技资讯,2010(14).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8

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0前言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由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土地制度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式,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原有土地管理中的问题被显露,各级领导缺少对土地管理的重视,导致农村土地被乱用乱占,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才能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土地管理缺乏高效的规划和控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同时一些土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认识,导致其土地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土地的规划阶段未能集中分配和规划土地,使得各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未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导致出现最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成本,不利于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建设。此外,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在项目用地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受传统的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较大,缺乏对土地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土地规划权威性不断降低。②未能正确处理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间的关系。土地整体规划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广,包括城市布局、水利以及农业等方面,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当积极协调处理与对应领域的规划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时常发生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间的矛盾冲突。

2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不强,土地进行违法审批,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行业竞争严重不平衡,最终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不合理开采的行为,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因此,为了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和法律宣传力度,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触犯法律法规的严重性,从而促使他们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2.2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应该充分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造福人类。针对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在宏观政策方面,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3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在土地资源管理进程中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在城市化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用地是非常重要的。①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意识,注重城市环境的优化,合理分配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②要有整体意识,建设与规划并举。③为规范土地利用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以加强土地管理。④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组成要素,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联系密切,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提高创新意识,践行改革,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改革旧有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发掘与新时期土地现状相契合的土地管理机制,以创造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使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现实的土地状况相适应。

2.6加强执法监督,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管理方式

要加强土地管理的透明度,保证管理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以及不符合规定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行为,保证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依法开采土地,有效地利用土地。

3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意义重大,因此,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参考文献:

[1]谢圣远.失地农民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J].经济地理,2007(6).

[2]王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提高“三农”竞争力[J].广东经济,2008(6).

李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2012,(22):104-105.

[3]郭宝强.浅谈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35):358.

[4]梅静,王治凯.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2,(15):61.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9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土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利用是促进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土资源的依赖性十分强,国土资源的配置是否理想,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其中,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主要是用于优化国土资源配置,因此对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属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为实现对国土资源配置的优化。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1.1各项资源管理独立

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主要采取的分散管理的方式,也就是把自然资源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不同的资源管理部门的建立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土地管理局的建立时间为时期,其主要工作即为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其管理对象仅仅为农村土地;地质矿产管理部门的建立时间为1982年,但是其工作主要为地质勘探,而不是对矿物资源进行管理。

1.2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形成

1986年之后,我国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其主要是由国务院领导,对全国的土地(包括农村与城市土地)进行管理。国家土地管理局下还成立了土地管理机构,以便对地方土地进行具体的管理,由此形成了从地方至上级的层层管理体制。1988年,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也开始逐渐形成,其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了地质勘探与矿物资源的管理。当前,我国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国土资源部。

2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

2.1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发展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一是垂直管理时期;二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时期;三是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时期。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资源的保护,不断加强了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在这样的形式下,省级以下垂直管理迎合了国家政策与时代的要求,使得我国土地管理权限从以分权为主朝着以集权为主的方向发展;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分散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2.2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当前,在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下,我国土地管理领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总量得到一定的减少,但是却出现了不少的大案、要案,使得土地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由于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导致在土地管理中经常出现胡乱收费的现象,使得广大民众对土地管理部门产生质疑。

其次,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应用也引发了干部体制和管理体制脱节的问题,使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求生存”。同时,由于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的脱节,也使得部晋升的渠道越来越窄,中央和地方在人、财、物三者的分配上出现了矛盾,极易导致腐败的出现。

此外,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督察,授权对全国土地利用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是由于缺少行政监督立法,导致监督机关出现无法可依的问题,并且在督查工作中,对于行政行为发生之前的预防与行政行为发生中的控制不够重视,对土地督察专员也缺乏监督。

3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3.1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当前,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而言,其首要任务即为将管理体制当中的的“主、从配合”关系理顺,同时建立一个较高层次的国土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协调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其次,应进一步开拓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职能,使其从微观事务管理朝着宏观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应为:①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明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权限;③完善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④落实基层土地管理与调控。通过上述措施,最终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发展为一个统一、协调、高效、全能的制度体系。

3.2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法律体系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而言,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其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在土地法律中,应保护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并制约地方政府的权力;其次,宪法应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独立性,不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则不可剥夺。

3.3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的建设

在当前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下,必须要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的建设工作。一,建设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仿照公安、工商等部门,根据区域进行管理范围的划分,与乡镇形成平行的关系,提高独立性。二,实现现代化的办公,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三,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吸收高素质人才,并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四,保障资金投入,将其列入基层政权建设范畴。

4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对全国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最优发展。因此,对于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而言,其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通过体制的完善、法律的保护、管理队伍的建设,实现国土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保护,使我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罗城县国土资源局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08(12).

土地资源与管理篇10

1.前言

国土资源档案包含多个种类,比如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土地综合档案等,国土资源档案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增大了档案管理的难度,而基层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这是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国土资源的种类繁多、资料复杂,其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来说专业性和技术性均较高,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基层国土规划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2.基层国土规划档案的特点

2.1多样性

国土规划档案的种类很多,综合类国土规划资源档案主要包括实物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以档案的地籍差异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国土资源登记、国土资源调查以及综合性国土资源材料等;以档案的业务性差异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国土资源检察档案、建设土地档案以及土地资源规划档案等。所以,基层国土规划档案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的难度。

2.2复杂性

复杂性是国土规划档案的另一突出特征,例如,从建设性国土档案方面分析,其中的用地协议与征地申请属于文书档案,而用地环境图示以及土地设计文件则属于科技档案。各个种类的档案之间存在一定复杂性,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状,不利于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2.3易变性在国土规划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易变性主要是由地籍差异所引起的,虽然土地可以进行划分,明确土地所有权,但是地籍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同时,地籍还会受到人员迁移的影响。所以地籍的不可分解是导致国土规划档案易变性的主要因素,在地籍变更是,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进行准确的记录与信息保存,尽可能避免对地籍分配造成不良影响。

2.4完整性

国土资源档案所包含的信息较为全面、完整,例如,在征用一块土地时,必须经过报批、申请、审核以及考察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基本信息办理,投入土地的使用,且此手续办理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均有详细记录,产生失误、遗漏等问题概率极低,因此,国土规划档案相对来说信息较为全面和完整。

3.基层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建设的主要组成部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信息化技术作为核心,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能够保障国土规划档案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能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保存、提取、更改以及管理的快捷性,进而提高国土规划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基层国土规划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国土规划档案中包含大量关键信息,用于记录和保存国土、单位以及个人的国土资源活动,这一类信息的记录不仅用于人们查阅,还是维护相关人员以及单位的土地利益的关键依据。实现基层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通常是由纸质进行记录与保存,在长时间外界环境的影响中,纸质档案会暴露诸多不多,如字迹模糊、损坏以及遗失等现象均会给对国土资源部门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因此,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强化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版形式记录与保存重要信息,以此达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与永久性。

4.基层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4.1未树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

目前,国家投入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不断加大,国土档案信息化技术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国土资源部门人员更换频繁,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并无稳定的经济来源,相关管理人员未树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国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意义。加之我国国土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较慢,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缺陷,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难以达到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同时,国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成本较高,大部分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选择纸质管理方式,不利于国土规划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4.2国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流程不规范

在国土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归档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达到其实际效果。某些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未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未对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记录以及归档实行信息化管理,有的国土档案资源信息采集并不全面,而有的档案由于长时间堆压,未经过合理的编排与分类,给国土资源档案的查阅带来诸多不便。还有些基层国土规划管理部门由于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在实际的工作中,未按照正确流程处理档案,造成档案信息的混乱,档案设备的不合理运用等问题。

5.基层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5.1强化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为了实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提高对其重视,意识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转变传统观念。同时,国土资源的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入贯彻和落实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国土档案管理的进步。另外,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宣传,鼓励工作人员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5.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基层国土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对该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落实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国土资源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起着决策性作用,所以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着力提高档案管理人的综合素质。只有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修养,才能够热爱档案管理这一工作,进而推进其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属于系统性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熟悉相关知识,才能够适应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5.3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流程

国土资源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包含着国土资源部门的多项信息与资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管理人员应当完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实。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强化其基本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为国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另外,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查缺补漏保障信息与资料的全面性,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类档案资料必须依据严格标准进行编排与归类,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料查找的快捷性。在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统一所使用的管理软件,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5.4优化国土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

国土资源的档案信息与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优化国土档案的管理模式,使其更便于人们的查找与阅读,才能发挥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管理人员应当积极的提高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服务水平,主动为个人以及单位提供国土资源档案信息,进而提高档案的高效应用,充分体现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