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十篇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十篇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8:04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1

1.1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学学科的综合性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特别是在医学本专科教育中,除了大学公共普通课的基本素质教育之外,各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均必须有其他医学专业学科的教育资源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医学各专业学科教育资源的基本状态,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程度就成为医学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与高等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护理学,也包括了药学和中药学。这种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科门类范围内各专业的学科综合性来完成相关人才基本培养的特点,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显得越发突出和重要。

1.2高等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

在教育界最早实现终身教育模式的是高等医学教育,正所谓医生要做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这是由于服务对象和服务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所决定的。高等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跨越了教育和卫生两个社会行业,这种跨越不仅体现在时间顺序的概念上,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时间的两个行业空间的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要伴随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全部工作生涯;在内容上,要跨越医药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

1.3实践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的教育过程

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在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分量。医学和药学学生50%以上的课时是在实验室和实践场所完成的。而目.,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过程就是医疗服务过程,学习是在服务的基础之__仁的学习特别是基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发展过程,我们把临床和现场的实习阶段(生产实习)放在了本科教育过程中,这更强化了医学教育的实践性。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医药卫生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实践的经验过程,而理论和知识的产生,正是基于不断的实践和实践总结的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医药卫生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因此医学教育的过程离不开实践_

1.4职业道德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由于需要对人和人的健康生命负责,高等医学教育在医学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把这一鲜明的职业特色教育贯穿厂教育的始终医学生在步人医学殿堂的第一天就要高举右手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词的内涵和庄重的形式震撼着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终生难忘_医学生誓言和宣誓,注释着医学教育的职业道德宗旨,这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也包含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医学从业模式教育;更重要的是,誓言和宣誓体现了医学的重要文化内涵,在学生心底激励着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医学生宣誓为起点的医学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医学生进人临床教育阶段的重温誓词中达到新的高度,贯穿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形成了对医学生和医生终生的约束

1.5高等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既应体现在量上也应体现在质卜从质上说,基于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人医疗卫生行业实践之后是对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人的生命和生存是至高无上的人的权利,所以,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是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过程,必须是一个精英教育的过程,必须培养能够为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素质医药卫生工作人才_从量上讲,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也必须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医药卫生教育资源的容量来确定教育规模。但是,有一点是于分清楚的,在社会的教育发展阶段中,无论是在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还是全民教育阶段,都不能以盲日扩大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作为实现大众化教育或全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上的无原则扩大,会造成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紧张、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和医药卫生人才就业的无序状态其对于社会的最终结果,将会体现在对人和人的健康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中二

1.6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基于医药卫生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广泛交流,高等医学教育除厂具有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特色的文化内涵之外,还有着很强烈的国际同一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这种同一性更加强烈。在同一要求基础之上,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土化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建立本土化的和国际化的高等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已经是国际有关医学教育组织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界正在进行的工作。在高等医学教育界必须有这样的共识,高等医学教育的这种国际同一性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标准,还直接关系着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跨出国门、跨出地区产生社会影响,乃至于医学学科的发展是否可能得到国际的认同。

1.7高等医学教育是高成本的教育

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高等医学教育属于高成本高投人的教育。医学学科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性学科向实验性学科的发展过程,即便现在,经验性学科的特点依然存在于医学学科之中。所以,高等教育的过程在前期以群体性教育为主,后期则更趋向于个体化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阶段,更是以个体化教育为主。这样的教育过程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投人是较大的,特别是在临床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医学教育中有50%一60%的课程是在实验和实践中进了的,所需要的实验和实践设备投人、实验用标本和动物的经费投人、实验用试剂和药品的投人都是很大的。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践设备费用、病例使用费用和其他消耗费用也是非常大的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医学教育都是高成本教育社会为了对人和人的健康生命负责任,都会依据精英教育的要求,投人社会必须投人的资源,建立在高等教育中最优秀的高等医学教育,这是成熟社会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1.8医院是具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学校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承担临床教育教学阶段教学任务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就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就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学校。这些医院决不仅仅是其他高等教育实践基地的概念,更不是学校的附属产业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教育特点是高等医学教育所独有的,换言之,只有高等医学教育是使用社会专业服务部门作为自己的学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如果没有这样的组合,高等医学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于具有教学任务的医院就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医护人员就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师的组成部分,他们同时承担着医疗服务、临床研究、医学教育和健康服务的各项任务,这种多重任务在每一个临床教师身上是无法分割的除J教师资源之外,医院中其他的资源也处于同样状态,没有可能把医院的资源很清楚地分为负责哪一项任务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着其他的任务作为学校组成部分的医院承担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50%以上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完成;基础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也有相当比重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完成;临床长学制的学生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所有教育培养任务是在临床完成;临床研究生儿乎所有培养任务是在临床完成,这些任务都是由医院来完成的。医院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也借助于学校的影响和支持在学术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学院派的医院,增加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潜力。综上所述,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以上八点体现了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决定了高等医学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需求和必须思考与注意的问题。

2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其思考

2.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由于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到位带来了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资源投人不足,有关部门对各类专业教育的成本不很清楚,在经费投入时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考虑甚少。二是政策没有体现特殊性,包括对高等学校师生比的标准、临床教师的认定问题等等。三是医学教育法律建设严重滞后以至卫生方面某些法律条文与医学教育相悖。医学教育为卫生系统培养后备人才,医疗卫生服务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只有在医疗卫生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本来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局面,却因为政策法律的不和谐而使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方面步履维艰。四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在教育规模的把握、教育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如何把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以及世界医学教育标准中国本土化几方面有机结合,需要认真分析梳理,并脚踏实地地进行实施。但是当前还处于动荡时期,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医学人才的就业市场需要规范;人才需求预测欠准确,人才进人市场的机制存在缺陷。六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2

关键词: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课程框架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课程设置

3.2.1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专业发展前景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3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4

摘要:[HtK]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特殊人群享有社会权益的有效途径,深化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对特殊群体公共服务意义的探讨,有助于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促进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加速社会和谐进程,实现社会公平和基础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6-0097-02

[FQ(5*2\.172mm,ZX-w]

[KH*3D]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HtK]卢小松(1970―),辽宁省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lslktxitsg-05。[FQ)][Ht]

[2]

目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原有权利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建立关注社会民生的服务型社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公共服务和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有效增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Bt3]1特殊人群的界定

[2]特殊人群的界定在国际上一直处于模糊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人群的外延不断扩大。最初“特殊人群”几乎等同于弱势群体,随着社会学的不断发展,特殊人群变化为弱势群体、优抚对象、边缘人群三类人群的统一。“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指生活存在困难或者社会权益没有保障的社会人群和个体,其中包括生理弱势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如失业人员、农民工、残障人群等。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优抚对象则指国家有特殊政策扶持的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等。边缘人群是在经济形态、收入结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与主流社会有较大差异,偏离社会正常的生活方式,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非主流社会人群。如犯罪嫌疑人、社会越轨人群等。因此,本文所述的特殊人群是指在社会运行条件下,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人群、边缘人群以及政府政策导向人群的集合体。特殊人群普遍表现为物质生活贫困、政治地位低下、文化素质偏低等特征,社会资本的缺失迫使特殊群体处于社会阶层中的较低层次,导致该群体的社会权益无法得到保证。

[Bt3]2公共服务的内涵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民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使社会公民在生活中直接受益或享受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包括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科普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事业服务,并为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特别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性和公民普遍享有的均等化权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公民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卢梭《社会契约论》指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态发展是基于公民与政府达成了某种契约以控制彼此的非常态发展,公民在社会中要遵循社会规范,政府要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如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资产维护权等,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自身很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采取国家干预的行政手段来应对市场失灵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政府需提供制度性保障和社会保障来实现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就是公共服务含义之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罗伯特・B・登哈特教授提出“公共服务理论”的本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公共服务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权利的转移,将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心设定为公民权利的最大化实现,强调政府的角色转变,由原有体制下的执行者、掌舵者转化为服务者的角色。加强与公民的对话和沟通,提倡公共服务精神,充分重视民主与公民权利的实现。

[Bt3]3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诉求

特殊人群的诉求是多方面的,与普通人群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相比普通人群,他们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诉求更为迫切,这是他们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诉求,也是保障特殊人群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1特殊人群的基础教育诉求

特殊人群由于生理、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从整体上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也是特殊人群处于更加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体现了教育的全纳性和包容性,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权利是社会公共服务政策的重要任务,特殊人群受到均等化的基础教育,将有利于体现我国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广泛性,有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提升软实力。

3.2特殊人群基础医疗服务的诉求

基础医疗服务,是指按照卫生服务提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拥有状况,在确定的基本健康保障范围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基础性医疗服务。由于特殊人群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医疗保障难以实现,加大对特殊人群公共服务,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工作中,体现其社会价值。

3.3特殊人群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诉求

特殊群体也是社会公民,理应平等地享有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基本权利,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应逐步完善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在特殊人群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构建中兼顾公平,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Bt3]4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意义

4.1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我国特殊人群具有规模庞大、组织松散、分布广泛等特征。由于特殊人群的社会权益无法保障,社会歧视与偏见伴随着特殊人群的生活历程,从而加剧了特殊人群的不平衡感和社会越轨行为的增加。因此,当特殊人群的生存与发展无法得到基本满足时,社会的和谐稳定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容易诱发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破坏社会稳定。为此,正确落实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增强特殊人群的社会认同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迎合社会,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2加强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就是各种权力和利益的同等分配,社会公平是评价社会制度优越性和社会文明的衡量标准,社会公平的内涵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而特殊人群往往在起点上就很难实现社会公平。特殊人群生产资料占有量的不足很难保障他们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社会公平,导致他们的社会权益受到损害。起点的不公平导致过程公平难以实现,最后结果必然不能公平,因此,注重起点公平并强调实现手段的合理性,从而推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落实,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结果公平是指通过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成员的利益再分配,结果公平并不等于平均主义,结果公平是在符合一定程序与规则的情况下,根据个体的贡献率进行效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保证了利益分配的客观性。特殊人群的社会公平体制是我国现阶段所应追求的理性价值和基本行为准则,特殊人群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将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4.3加强特殊人群公共服务有利于公共服务政策的建立

加强特殊人群公平享有公共服务,既体现社会公平,也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渠道,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使社会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社会分层的社会成员资本占有量明显处于失衡状态,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地域差异引发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此情况下,政府需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努力探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各级政府在特殊人群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Bt3]5对加强特殊人群公共服务的建议

5.1加快特殊人群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

[2]我国的特殊人群基本信息主要集中于社区,因此,要建立特殊人群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要涵盖个人信息、社区的特殊人群互动终端、街道特殊人群信息服务网络和政府的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相关公共资源,建立和完善特殊人群服务中心,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和帮扶能力,为特殊人群提供综合信息和服务。

5.2加强特殊人群公共基础服务建设

我国特殊人群公共基础服务地区差异较大,基层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特殊人群的基本需求。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基础数据和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很完备,信息化、科技应用和基础研究亟待加强。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特殊人群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特殊人群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强特殊人群教育服务设施建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特殊人群服务机构,加快培养特殊人群专业人才,推进特殊人群服务领域的信息化。

[3]5.3进一步加快特殊人群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公益并非全部都是免费的,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也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特殊人群的服务中来。在特殊人群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都可采用政府购买形式为特殊人群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和多元化的特殊人群服务供给模式,推动特殊人群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将有利于特殊人群融入社会,享受公平的社会待遇。

参考文献:[HtK]

[1][ZK(#]杨春梅.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税收制度建设.当代经济研究,2005(5).

[2]李剑,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法制与社会,2008(6):19-24.

[3]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7(7):11-15.

[4]塞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建设和机制保障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1):22―27.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5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http://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理论思维来探讨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以为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因此,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程度不但标志着特殊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成熟度,而且决定着特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深入度,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容易中途夭折或迷失方向。特殊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与探讨。本文试图从“特殊教育”的语词理解出发,来阐述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求教于大方。

1 特殊教育的语词理解

一般认为,特殊教育包含两个概念:一是特殊教育科学,二是特殊教育活动。前者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以指导特殊教育活动;后者是社会与学校的工作。美英等国多用“specialeduca-fion”(即特殊教育)表示这门学科和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一是专业或教育工作;二是学问。

将“特殊教育”作为学科与活动两种理解思路的现象存在于相关著作中,如刘全礼教授在《特殊教育导论》中将特殊教育作为活动,如将特殊教育定义为“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同时,又作为学科来认识,如“特殊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要依赖医学、工程学和心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它还依赖社会学、普通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不是这些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机地按照自己的系统和规律来组织相应的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体系。它本身就是科学”。

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分别作为活动、学科来理解的情况在朴永馨先生主编的《特殊教育辞典》中有所体现,可以说,这为我们的言辩提供了术语的规范。该词典将“特殊教育”解释为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此,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之探讨可从三种不同的路向来进行,一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谈理论基础,亦即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钱志亮从学科的视角提出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康复学基础、教育学基础五大理论基础。二是从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角度来谈理论基础。卢子洲从特殊教育活动的角度认为,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包括人道主义基础、科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三是将从学科与活动的双重视角来谈理论基础。朴永馨从学科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他指出,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和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有其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唯物辩证法、补偿理论。

2 从活动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特殊教育活动来谈理论基础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谈特殊教育活动开展所关涉的具体理论是什么(图1),这些理论既有可能单独支撑着特殊教育活动,也可能两两联合或多者融合共同作用于特殊教育活动,例如:特殊教育活动从过去单纯的医学模式或教学训练模式走向医教结合的模式就可说明这一问题。二是谈特殊教育活动开展所关涉的学科是什么(图2),严格意义上说,这里实际上谈的是特殊教育活动的学科基础,即特殊教育活动关涉到哪些学科,当然学科内部可能有些理论在支持着特殊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谈具体的理论或观点,有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在谈具体的学科,后者跨越了具体理论、观点直接来谈学科,甚或将学科先列出,再在学科中来谈具体的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注:其中t是“理论”的英文(theory)缩写,t1代表的是第一个理论基础,tn代表的是第n个理论基础,下同。

注:d是“学科”的英文(discipline)缩写,d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理论基础,dn代表的是第n个学科理论基础,下同;t1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的第一个理论基础,t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的第n个理论基础,如此类推,下同。

从活动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从特殊教育活动组织的程度以及发展的特性来看,组织程度低且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特殊教育活动可主要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谈其理论基础,组织程度高且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特殊教育活动则可从特殊教育模式的视角来阐述其理论基础。

2.1 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转贴于http://

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可直接利用图1中所示的方式来谈具体的理论支持系统或理论依据,也可根据图2呈现的方式来先谈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再阐述特殊教育活动的具体支持理论,因为只有把握了影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特点,才有可能在特殊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调控http://外在的影响因素以作用于特殊儿童个体的发展。按照特殊儿童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解,一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关涉到生物学、医学;环境关涉到生态学、社会学等;教育关涉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个体主观能动性关涉到心理学、哲学等。雷江华组织编写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以及与方俊明先生合编的《特殊教育学》主要从影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可将图2中下方的d1到dn之n理解为4)分别阐述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以及各自学科内部对应的理论与所衍生出的具体教育教学训练模式等。其中,关于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推演之逻辑是:从特殊教育活动出发来寻找其中比较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学(训练)模式,进而找到模式所支持的不同理论或观点,最后发掘这些理论所关涉的不同学科,但上述2本编写的教材在介绍时则从不同学科理论体系出发阐述学科的理论观点,进而阐述具体的模式。

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正如常说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一样,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导致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拓展。从特殊教育活动来看,其理论基础往往先关涉的是具体的理论或某一理论的某个方面,或多个理论,而这一个理论或多个理论又涉及到相关的学科,因此,有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介绍直接将该学科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明显中间理论断层与模式缺失的现象,甚至出现理论基础的泛化与扩大化的倾向。

2.2 从特殊教育模式出发来寻找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活动如果不能通过模式来进行阐述,说明该活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实践操作水平,而不是自成系统的特殊教育活动,如果用简单实践操作状态之特殊教育活动来寻找其理论的依据,就可能出现所有的学科中的相关理论都有可能成为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极易使特殊教育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进而追求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最终导致特殊教育活动的存否显得元足轻重。因此,特殊教育活动需要上升到特殊教育模式的层面来寻找其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可称为特殊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见图3)并将特殊教育模式作为特殊教育活动成熟度的标志以及特殊教育独特性的体现。当然,每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不一定就只有一种理论的支持,同样可能有多种理论的支持,根据图3推而广之则同样可从特殊教育活动的学科基础中来考察模式在中间的过渡环节。

注:m是“模式”的英文(model)缩写,m1代表的是第一个模式,mn代表的是第n个模式。

3 从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根据学科的划分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一般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学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概括,因此,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将最高层次的哲学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转贴于http://

层次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殊教育学同样也关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第三层次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分别分化出现的具体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医学、生理学、工程技术学等,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子学科,谈其学科基础似乎只要从其母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来探讨其理论基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现分别从学科归属与独立特性两个角度来阐述其理论基础。

3.1从学科归属来http://看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已成共识,但过去特殊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附属地位也给特殊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有的高校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教育系(现在的教育学院)中,有的高校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心理系(现在的心理学院),这样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构建出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探讨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时,有人从特殊教育学所从属的教育学来看其理论基础,甚至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移植过来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样恰恰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既然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学有同样的理论基础,特殊教育专业也就与教育学原理专业可以合并了,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探讨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极有可能重视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共性而忽略了特殊教育学的特殊性,进而在实践领域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抑或其它教育)混淆起来。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大体设置在教育学或心理学的下面作为子学科存在,因此,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图4)搬过来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最后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扎根生存。这从目前教育学子学科在院系中的设置及其地位中可窥见一斑。在二级学科纷纷成为独立的系或学院的情况下,特殊教育仍然大多作为附属学科附属在其它学科门下,或与其它二级学科联合成立独立的系,其实仍然没有摆脱依附的状况,有的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无奈只好存留于特殊教育研究所。

注:图中的s是“自然科学”的英文(science)缩写,s1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第一个学科,sn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第n个学科,下同;ss是“社会科学”的英文(socialscience)缩写,ss1代表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第一个学科,ssn代表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第n个学科,下同。

3.2 从独立属性来看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独立属性来看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借鉴教育学(或心理学)比较成熟的子学科的经验,发现属于特殊教育学自身的理论基础(见图5),摆脱特殊教育学作为依附地位的状态,既明确自身的学科归属,又能构建属于自身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探讨其理论基础,必须从过去的附属状态走向独立的状态,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从事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科充分有效的发展。

独立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与从属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属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极有可能将母学科的所有理论基础移植过来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学科中的理论,这样会使用特殊教育学不“特”而“普”;独立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则从特殊教育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发现与特殊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基础,两者的学科基础既可能有共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中的同一理论,也有不同的学科(如医学、康复学等),也会有同一学科中的不同理论。

4 特殊教育活动理论基础与学科理论基础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其实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中根据语词所推演出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两者之间并非存在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可以组织成自恰(self-consistent,即内在一致性)的体系图(即特殊教育活动理论基础所包含的理论可在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基础中找到所对应的学科,进而将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联系起来形成自洽的体系图,如图6、图7)。图6说明了特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从属的活动进而推演到学科作为从属学科的逻辑思维过程。图7说明了特殊教育活动作为独立属性的活动进而推演到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逻辑推演过程。图6和图7如果考虑到特殊教育模式在中间的中介作用,可从根据图3的思路在理论与活动之间加上模式,以进一步理顺彼此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当然,特殊教育活动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可能来源多个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既可来自于一个学科,也可来自于多个学科,因此,可由图6、图7推演出众多的分图,以说明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特殊教育活动与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且两者之间不是单向的被动作用关系,而是彼此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理论来源于多个学科,这样就将多个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例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既是心理学中的理论,是社会学中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既是心理学中的理论,也是管理学中的理论等。当然,同一个学科同样也有多个理论(图2),例如,心理学中有联结理论、认知理转贴于http://

论、人本理论、建构理论等;教育学中有自由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流派。同样,理论与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现象。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6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7

《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我国要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重点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没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797家保健品企业被责令停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开展了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问题。全国共检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近50万家,立案l万多起,责令停产停业797家,吊销证照47家,移送公安机关468起,移送工商部门非法宣传案件3907件。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国人对健康的重视,养生、健体等围绕健康的新生事物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当食品安全、医疗保健等社会议题拨弄人们心弦时,健康意识自然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促使消费者对营养保健品产生更多的关注和需求。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不法厂商抓住患者希望治愈的心理,违规添加化学药物,让保健食品具有“神效”,其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保健食品行业的产值已达2600亿元。有数据显示,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规模近3年内复合增长率达到31.57%,2015年的预期产值将达到1万亿。201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监管转基因食品国家有专门条例

在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国家有专门的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要进口农产品,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条件,符合国家贸易需求,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可以进口。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育模式

一、背景

新疆的稳定,新疆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懂得本民族语言,而不通晓汉语和外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多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使用多种语言交际。在今天,新疆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先学好汉语。在这方面,高校预科汉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他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质量。这一点,已经在我们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得到证实。因此,应高度重视预科汉语教育,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搞好预科汉语教育的新途径。

我区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实行的都是为本校培养预科生的一年制教育模式,主要进行汉语教育。根据我区特点,我们认为预科汉语一般学习一年后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事宜的。实践证明,这不仅符合民族地区预科生培养的实际,也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预科汉语教学具有强化性质,集中一年时间,使学生在中学汉语的水平上迅速提高,以便直接用汉语听专业课,阅读汉文专业书刊,用汉语做课堂笔记、书写实验报告等。这一年汉语基本过关了,就能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能力。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日后专业课的学习。这是我区医学院校校设置预科汉语课的目的所在。探索和研究预科汉语教学的这些特殊规律,对我们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把这些特殊规律研究的比较深刻和切合实际,才能提高预科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好起点

这个实际主要是民族学生在中小学学过七年汉语,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实际。对于这个实际,我们过去缺乏科学的分析,对其重视不够,实行“零”开始的教学。这种做法虽然基于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脱离学生实际而适得其反。首先“零”起点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这样做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接触不到新知识,某些知识因得不到巩固而不断遗忘。其次,课文内容浅显,课型设计单一,脱离了内容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学,使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至于学生原有的语音、语调错误,由于缺乏大量活动的言语实践,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总之,“零”起点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延长了汉语基础的时间,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障碍。只有从实际出发,将大学汉语教学同中学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预科汉语教学的面貌。

2.以学生为本,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进行分班、分时课堂教学

新疆医科大学预科生入校后,严格进行HSK考试,按成绩把学生编入低、中、高三个级别的班级学习。分班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做,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三个年级,在课堂设置、教学方法和要求标准上有所区别。

(2)制定最有效分段教学规划

一年教学过程分为基础汉语课阶段、科技汉语课阶段和医用汉语课阶段。基础汉语阶段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科技汉语、医用汉语阶段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用韩语学习专业课打下语言基础解决用汉语听课、阅读医用书籍的困难。

(3)淡化词汇教学,加强课文教学

词汇教学值得重视,但不能过多的耗费师生时间和精力。词语等语言知识的教学不是目的,必须结合到培养语言能力这一目标中。词语的讲解要侧重关键的内容,尤其是要关注词语的基本义和本课上下课文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适可而止。

(4)继续注重强化教学

强化教学是预科汉语教学基本入关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一个时间集中的学习汉语,其效率大大超过分散学习的环境,因为集中可以使所学的及时得以复习和巩固。所以,这是我们预科汉语教学的优势。同时,时间集中又为强化教学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强化教学就是从教学的各方面加大“量”。它集中表现为周时多,材料量大,教学进度快,操练强度大等特点。强化教学在我校推行以来,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说明它符合汉语教学的规律。

3.改进测试方法

测试,既是评定学习的手段又是促进学习的手段。测试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测试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发现教与学双方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教学。测试可采用周试、期中和期末形式。测验、考试尽量用口、笔种,促使学生时刻注意全面发展。对考核的内容则朝着题量大、检查面宽的方面进行改革,英灵学生在全面加强基本功时,注意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合理提高教学起点,编写与准确选用相适应的教材

从改革教材入手。教材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即建立在比学生现有水平高一些,但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又能达到的水平上,换句话说,教学要求、内容和进度要建立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一种高度上。2002年,新疆医科大学语言系万世丰教授主编修订、重新出版了《新编医用汉语》,同时编写了《作文实践》、《视听说》、《听力》、《阅读》、《口语》等专项技能课。基础汉语课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科技汉语和医用汉语课起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解决用汉语听专业课、阅读专业书籍等困难,进一步打下语言基础。医用汉语以技能训练为主,以专业知识为辅,合理掌握了“专”的标准。并解决了以往教材在指导思想、教学原则、语言材料的规范性、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及练习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新编医用汉语》处于主干、基础地位,是各项专项技能课的核心纽带。专项技能教材配合核心教材承担某一项语言技能的培养,虽然各自突出其专项技能,但是每个课型之间又密切联系互补,同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协调一致了。实践证明,编写这些教材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预科汉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汉语预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素质。探索和研究预科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对我们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把这些规律研究的深刻和切合实际,才能提高预科汉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振本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破解难题;好、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24-03

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特殊教育伴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与改革和创新的历史脚步而不断前行。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特殊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享受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把“关心特殊教育”掷地有声地写入到报告中,党的十又进一步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分量更重,力度更大,这充分体现出我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使特殊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目前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看,要落后于省内普通教育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城市特殊教育水平。就四平市而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相对于长春、吉林等兄弟市(州)也较为滞后。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四平市下辖四县三区,其中除辽河农垦管理区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外,其它各地共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其中盲童学校1所,聋哑学校1所,培智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培智)4所。从行业类别上看,全市特教学校现有三类(视障、听障、智障)残疾学生656人,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残疾(视障)学生192人;现有教职工337人,其中专任教师239人。近年来,四平市大力加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四平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四平市把聋哑学校的改、扩建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特殊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各方努力下,为四平市聋哑学校、公主岭市特殊教育学校、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伊通县特殊教育学校、梨树特殊教育学校新建了教学楼,总面积达19600平方米(四平市聋哑学校3600平方米、公主岭市特殊教育学校4000平方米、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3600平方米、伊通县特殊教育学校4400平方米、梨树特殊教育学校4000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紧张、教学条件与环境差的状况,为听障和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发展。为开发残疾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制力和意志力,我市在双辽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学前班。针对年龄较小,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暂时不能进入班级学习的残疾儿童开展特殊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这些适龄儿童能够适应群体生活,提高自理能力,逐步接受课堂教学形式,为正式编入班级接受文化教育做好前期准备。这些儿童通过这一有较教育后,绝大多数在短期内的认知行为、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使家长增强了对孩子的信心,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以往初入学时的教学和管理压力,扭转了被动管理的局面。

3.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各特殊教育学校能够全面落实国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全学科、开足课时。根据听障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注重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以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的能力。能够实施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为丰富学校内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四平市聋哑学校和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优化校园文化内容,有力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2011年10月17日—20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的“全国聋校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处长谢敬仁对四平市聋哑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探索出来的“三特模式”(班主任有特长,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技)给予了充分肯定。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创作、制作了各具特色的走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门及特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四平市特殊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有欠缺。特殊建设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对专业,需要专业投入。目前,四平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语音训练室、电化教学室等都缺乏必要的设施及相应的器材设备。而且基本没有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只有简易的乒乓球台,听力训练器材普遍不足,在很大程序上制约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目前各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语音训练室都缺乏必要的设施及相应的器材设备,不能很好地对聋生进行康复训练,错过了聋哑学生最佳康复期,使很多聋哑学生终身失去了康复希望。

再有,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按照省教育部门提出的每所学校必须建设校园警务室、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备有专门的保安器械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盲点。

2.师资数量缺乏,年龄老化严重。四平市聋哑学校自1999年以来就没有补充过教师,只有公主岭市利用去年的特岗计划,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了2名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毕业)。随着自然减员,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缺口较大,且年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以四平市聋哑学校、公主岭市特殊教育学校、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3所学校实有教职工92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只有46人,且皆为后来进修学习取得的学历。真正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更少,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11人,绝大部分教师属“半路出家”,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以上,年龄结构老化,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公主岭和伊通特殊教育学校总计编制数58人,实有教职工42人,空编16人。专任教师严重短缺、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专业课教师几乎空白。这些师资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后劲。

3.办学经费不足,学生家庭普遍困难。如,有的学构教学新楼落成以后,一些必备教育、教学设施急需完善,但因政府财力不足,这些问题没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特教学校90%以上学生都来自农村,一些必要的伙食费用都交纳不起。学校只能采取全部免费的措施来保障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原本并不充足的办公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同时生源的不足,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速度。

4.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聋儿康复还是盲点。由于特教专业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致使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的效果。四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慢,还只停留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日常办学经费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受师资不足的影响,现在还是空白。四平市聋哑学校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起步很早,曾一度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由于机构设置原因,残联成立了康复中心,使得四平市聋哑学校再无康复设备资金的投入,也使得学校的语言康复教育停滞不前。

5.教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自1993年以来,全国重新编制了统一聋校实验教材,以后再没有改动,现在有很多知识都没有进行及时更新。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普通中小学教材已经不断发展完善多次,而特殊教育教材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学生求学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目前特殊教育面临的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破解特殊教育难题,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亟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抢抓机遇,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发展。国家和吉林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特殊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议各地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比如说,省级要办好一所盲校,市级要办好一所聋哑学校,县、区办好一所培智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确保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吉林省2012年为特殊教育提高了生均经费比例,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数较少的限制,实际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希望我省出台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的保障性标准。专项资金申请困难,使用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省在特殊教育学校设备配置的专项资金使用上,采取省定采购目录的做法,导致资金的配套设备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学校用不上的,而学校急需的设备,又是目录中没有的。建议省政府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可以让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切实发挥特殊教育资金的最大实际使用效益。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师资的计划。比如说,利用特岗计划这个契机,补充必要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特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学校的活力。

4.完善特殊教育教学教材势在必行。要组织特殊教育的专家及有经验的教师编制适合社会需要及聋生自身发展的教材。特别是为了能使听障学生很好地回归主流社会,建议组织成立一个专家组,重新编写特殊教育教材,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删除不必要的章节,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语文、数学生活化,为孩子步入社会的生存需要奠基。

5.把聋儿康复中心设为特教学校的一个机构。将各地、市的康复中心设在特殊教育学校内,已单独建设完成的也要从机制上保证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使用。聋儿康复中心的外设不利于医教结合教育模式的形成,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听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6.启动特教学生保送升入高等特殊教育机制。我省现有一所特殊教育的高等学府,但是在校生的比例占全省残障孩子的比例很小,建议省政府启动特教学生保送升入高等特殊教育机制,让残障孩子尽可能多地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创造更多的残障孩子融入社会的可能。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篇10

1医学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常艳徐萍萍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远洋.当前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问题剖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