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十篇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十篇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9:38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1

关键词:新形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主要指借贷人无力清偿债务而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是否损失以及损失金额大小的不确定性。它是商业银行经营上的风险,也是金融市场上相关因素波动所产生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跟踪、检验和报告,由此完成对信贷风险有效缓释和控制的目标,最终保全信贷资产及获得贷款盈利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新形式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金融所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愈合,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总书记也提出了我们要认识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在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凸显了出来:

(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力

一方面是银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的问题,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系统,没有一套有效的、自发的机制来分辨出信贷风险继而评价其风险大小;管理人员分工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缺少全流程问责考核机制;在风险放款操作流程上,先进高效的风控方法和工具的匮乏,将会导致全面风险管理缺位。

另一方面是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信贷人员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与时俱进基于新常态风险特点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

(二)迫于经营压力存在“重贷轻管”现象

某些基层商业银行合规信贷风险经营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存在迫于经营压力出现“重经营、轻风控,重投放、轻管理”的经营思想,在信贷经营中只注重贷款的申报和发放,忽视在贷款发放后的管理,放松管理要求,不能将“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贷款风险防控不到位,甚至形成损失。

(三)产能过剩等外在因素引发信贷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国的钢铁、煤炭、造船、多晶硅、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通过贷款将风险传递到银行,致使银行业不良资产整体增加。不仅如此,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很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盈利多的时候,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导致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

(四)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商业银行目前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较为不精细,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对信贷客户的信息获取方式、等级划分、评级流程、信息收集方法及整体架构设计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这一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的不精细导致难以精确估量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从而当宏观经济环境趋向恶劣化时,平日里积累的风险危害就将凸显出来。致使金融环境动荡对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害程度的数学期望加重。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传导,持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一)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上级银行制度规定指导下,根据基层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由银行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控制,越是位于银行架构金字塔顶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管理人员,将会加快风险管理运作速度并改善实效。同时,高层管理人员有助于平滑这一流程的阻力、自上而下地带动全体员工参与与支持,进而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

另一方面明确内部各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强化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中发挥贷前第一道防线的真实性管理和授信方案设计等职责和作用;发挥授信审批相关机构贷中实质风险判断、实质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和作用;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管检查对整个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和效果的监督检查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监督检查部门的审查、监督、评价和反馈,向授信流程前端传导风控偏好,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二)加强信贷人员风险防范的认识

通过晨会、夕会、例会等方式,系统化开展风控文化培训、学习,及时传导风控新迹象、总结新特点、防范新措施,把风控合规工作触角延伸到一线,既要贯彻落实好“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新常态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督促本单位相关经办人员,落实分行相关内控合规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时向本单位汇报所发现的风险;结合“一个加强两个遏制”以及各类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带领员工关注授信业务领域的尚未有效控制区域及存在隐患的部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解决问题。

(三)开展专项治理

开展贷后管理专项检查活动,对已展期客户、近三个月有逾期纪录客户及近两年新增授信户,进行全面检查,逐一核查以上客户是否落实审批条件和贷后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据,如相关的抵押物证明、回款和收入等对账单明细、存贷比、贷后走访纪录等。对信贷业务出现的最新预警信号,逐一跟进、排查、诊断、反馈,制定有效化解措施。做好对客户信用评级和押品的督导工作,落实支行押品管理系统提示信息核实和处理,及时完成押品价值重估,提示并指导经办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时效性等贷后规定动作的管理。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行持续地风险排查,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从量到审严格控制,对存量贷款一户一策,逐步落实授信退出;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重整并购、过剩产能输出的企业,在落实授信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授信支持,借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授信资源的整合,提高风控能力,提升授信安全。

(四)健全信贷违约风险数据库,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根据历史数据和调研数据,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客户信贷等级分级和调整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企业关联关系全景图,防范隐性关联风险结算调整授信客户结构;建立资金流向监测图表,及时发现企业风险点,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优化授信结构;同时重点跟踪,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对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客户结构,促进信贷客户综合联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新常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出发,加强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重点跟踪行业评级较低的客户,降低客户信贷违约风险,确保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资本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约翰C.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原书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郭丹,董影.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3(5):115-116.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2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73-0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快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银行信贷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当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视不足、能力欠缺给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面对信贷风险攀升的客观现实,客观上要求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进一步努力,正视目前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信贷风险控制不力的情况,实现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银行信贷风险简单来说就是的贷款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银行只能够通过各种措施的采取,尽量将信贷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基本上难以将信贷风险彻底消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成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利率风险,利率波动将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减,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贷款利率提升,则意味着信贷风险的攀升,原因在于借款者资金使用成本提升,还款压力加大,违约概率提升。经济风险,经济发展有景气周期以及低谷阶段,在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银行信贷风险基本稳定,而当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借款者更容易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自身信用水平低而导致的信贷风险,每一个借款者的信用有好有坏,给那些信用不佳的人放贷,就很容易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管理风险,所谓的管理风险是指银行信贷管理不善导致的信贷风险。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贷管理不善,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目前,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面对越来越大的信贷风险,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手段、预警、内部控制、资信调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成为了信贷风险控制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一)银行信贷风险意识落后

目前,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普遍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来与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银行信贷风险意识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险理念的缺失,银行在信贷领域没有良好的风险理念,对于信贷工作的风险没有一个足够的意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被边缘化,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从而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贷风险。其次,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没有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很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被认为仅仅是信贷部门员工的工作,这导致信贷风险控制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以及配合,从影响到了信贷风险控制效果。最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没有树立预防理念,不少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比较被动,基本做不到未雨绸缪,信贷风险控制更多的就是对于信贷损失的处理,而不是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降低信贷风险。

(二)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低效

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来看,信贷风险手段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信贷风险控制本身是一项非常专业、复杂的工作,如果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目前银行现代风险控制手段方面基本上就是资产抵押、信贷分级等为主,资产抵押对于银行来说,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非常有效,但是这种方法问题也比较突出,这种手段会将一些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的优质客户排除在外,这非常不利于银行业务的长期发展。另外就是在信贷分级方面,简单粗暴地将信贷风险从大到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银行针对不同类别的信贷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信贷损失拨备,缺少对于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同时在信贷风险的处理方面,没有运用好的风险转嫁、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的手段,举例而言,在风险转嫁方面,没有进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导致了现代风险控制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信贷风险预警不够理想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控制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信贷风险尚未发生就能够将风险扼杀在梦魇状态,切实减少信贷风险损失,反之如果信贷风险已经发生,银行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对于银行来说就会过于被动。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尽管无论效果如何,很多银行都已经开展了信贷风险预警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银行在信贷风险预警方面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不足,这种不足就是没有构建出来良好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指标限度以及效度较差、预警信息流动不畅等问题,导致处于萌芽状态的信贷风险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从而耽搁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及时处理,成为了信贷损失的导火索。

(四)信贷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也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本身的缺陷会极大的影响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目前,银行信贷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具体来说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权责界定不明晰、不同岗位之间的权力制衡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信贷内部控制的效果比较差。举例而言,在信贷审批权限的设置方面,信贷审批权限比较集中,银行内部的监察部门以及稽核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对于信贷风险的审查以及监督,加剧了信贷风险滋生。

(五)客户资信调查相对不足

客户资信调查是银行信贷的基础性工作,资信调查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对于银行信贷客户来说,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一般都会隐瞒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举例而言,隐藏企业财务的真实状况,夸大自己的还款能力,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资信调查不能够有效地开展就必然会放大企业信贷风险。银行客户资信调查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资信调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所获得的资料信度不高,资信调查人员约束不够,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难以对信贷客户资信状况的全面把握,自然难以做到对信贷客户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及评估。

三、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

信贷对于银行的重要性意味着银行经营管理中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在银行信贷风险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放大的背景之下,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实现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树立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意识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树立起来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而能够在良好信贷风险控制意识之下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在具体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方面,重点是要形成风险理念、预防理念以及全员参与理念。风险理念要求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需要将风险控制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充分意识到信贷背后风险,明确信贷收益以及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预防理念要求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做都主动出击,未雨绸缪地做好信贷风险预防,降低信贷风险发生可能性。全员参与理念要求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要配合好信贷风险控制工作。

(二)创新信贷风险控制手段

在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方面需要银行进行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在客户现代风险评估方面引入定量分析模型,针对潜在的风险做好信贷风险转嫁、分散等方案,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害。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银行可以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一手段和工具来进行推进,举例而言,信贷的分散方面,可以进行再保险或者信贷资产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机构。总之银行要关注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创新领的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努力实现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信贷风险预警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信贷风险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信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要选择好风险预警指标,畅通预警信息通道,一旦信贷风险超过的临界点,就要及时发出信贷风险预警通知,并启东信贷风险控制预案,将信贷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信贷风险的不断放大。

(四)完善信贷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采取、制度的设计,来发现、评估以及应对信贷风险。银行需要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完善信贷审批权限的优化,建立起来一个权力的制衡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确保信贷工作能够规范的开展,切实减少信贷风险的产生。举例而言,信贷发放中审批以及调查之间的分离,避免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

(五)注重客户资信调查

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信贷客户的资信调查,资信调查要做到全面细致,信贷客户的资料获取途径要多元,综合对比不同渠道获取的信贷客户资料,然后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要注意对信贷客户审查人员的约束,建立起来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负责人对于信贷客户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信贷依然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信贷风险将会有增无减,这对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商业银行要客观认识到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艰巨性,在准确把握好信贷风险控制内涵的基础上,从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手段、风险预警、内部控制、资信调查等几个方面重点努力,从而推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许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及管理措施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27).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稽核风险导向模式

1导引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生命线,衡量风险、接受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基本的任务。面对着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稽核的现状,研究了基于风险导向的稽核运作模式。

2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模式从组织结构看主要有分散型稽核模式和集中型集中模式,其中以分散型稽核模式为主,缺乏专业性、独立性及权威性;从稽核方式看主要有现场稽核方式和非现场稽核方式,其中非现场稽核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缺乏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整体上呈以下三个特性:

(1)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目前商业银行的稽核方式主要通过查帐来核查是否有违章、违规、违纪及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重在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风险防范未成为稽核的核心,稽核工作未能从单纯的发现问题、查出问题转移到防范风险上来。

(2)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商业银行事后复核的稽核水平和层次较低,成本高而难于达到最高决策和管理层的期望和要求,稽核工作重点不在查找各项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点,稽核工作未能集中在最高决策和管理层关注的区域和业务。

(3)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商业银行的稽核未成形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注重整个业务过程的稽核。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一项业务的完成,如:贷款、信用卡、外汇买卖等业务,是不允许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因此稽核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整个业务过程,对其内部控制做出评价以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

3风险导向稽核模式的运作体系

风险导向的稽核模式是以流程为核心、风险等级做评价、综合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内控模式,以风险为导向的稽核模式运作体系包括以流程为核心的全过程监督体系、以风险等级为中心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和以综合风险控制为内容的分析体系。

3.1构建以流程为核心的全过程监督体系

以流程为核心的监督体系是将稽核范围扩大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稽核的全过程当中。事前防范:在现场稽核中引入遵从性测试方法,着眼于商业银行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可执行性等动态运作情况的评估和测验,根据结果提出改进方法和意见,改善商业银行的内控措施,做到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事中控制:以会计账务集中系统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的作用,开发出工作效率高、风险防范能力强的信息支持系统,对会计前台及会计后台处理的重要会计事项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加强大额资金的异常流动、长期不动户的管理、会计操作员密码的管理、特殊业务的授权管理等高风险点的实时监控。事后稽核:改变传统的单一稽核方式,采取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全面稽核和重点稽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审查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对风险点的有效控制,在稽核抽样检查中引入统计抽样方法,用数理统计方法评估被检查的对象,使检查结果更为客观、可信,有效地提高稽核工作的效率。

3.2建立以风险等级为内容的全方位评价系统

以风险等级为内容的全方位评价系统通过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所辖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结合对所辖机构的稽核和再稽核所出现的情况,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按照风险状况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差别化的管理。对风险级别低,内部控制状况较好、管理水平高的,只进行一般性的常规稽核;对风险级别高、内部控制状况较差、管理水平低的,加大稽核的频率,并在非现场稽核的基础上,对其经营管理、财务、会计、信贷等进行专项现场稽核,在突出风险稽核的同时,辅之以流动性、安全性、内部管理、离任等稽核内容,以确保稽核工作的质量。

3.3实行以综合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分析系统

宏观稽核及综合风险分析,是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发展的趋势和稽核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稽核主要着眼于各个具体业务和内控措施的稽核,着眼于个别风险的稽核与分析,这种局限于微观范畴的稽核当然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防范风险的要求。因此,开展宏观稽核及综合风险分析,既要着眼于局部,亦要着眼于全局,从宏观角度将稽核的注意力逐渐转向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经营效益及事关全局的决策导向上,进行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进而鉴别潜在的风险及危害性,更好地发挥稽核的参谋作用。

险导向稽核模式的风险控制

以风险为导向的稽核模式关注的焦点是综合的风险控制和分析,以综合风险控制分析为内容,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评价环境风险、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识别、量化不同风险源来防范和控制风险。

4.1分析、评价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一层次的风险影响到商业银行所有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抵御这些风险。稽核部门对环境风险必须给予关注,定期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金融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配合管理当局抵御环境风险。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从定性分析、评价转为数量化、工程化和智能化分析、评价,从而做好风险防范准备。运用VaR方法(ValueatRisk)将市场风险标准化、数量化,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运用免疫方法(immune)分析各种金融资产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进行投资组合,从而消除利率的不确定性影响。稽核人员应掌握定量分析风险的技术,以便有效开展风险监控。

4.2检查、评价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控制机制包括控制程序、信息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其中监督检查职责主要由稽核部门承担。健全有效的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保证,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会导致控制风险。稽核部门要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预防性分析和趋势分析,通过对控制程序、信息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检查及评价,促进完善内部控制,降低控制风险。控制程序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和经营目标,确保控制措施得以执行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包括职责的恰当分离、合理的奖惩制度、适当的审批和授权手续、业务的独立检查等。按控制的目的可将控制程序分为营业性控制、合规性控制和员工素质控制。稽核部门的职责是对控制程序进行检查、评价,及时找出缺陷,如权限划分不合理、贷款发放不符合规定程序、员工作弊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控制程序。

完整、可靠的信息体系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收到最高管理层的决策、通知及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内部、外部有关信息;最高管理层应及时掌握经营状况;经营目标实现程度,并通过稽核部门及时了解其内部控制、决策、计划等执行情况。稽核部门通过对信息体系检查、评价,促进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揭露资产负责和盈亏不实、掩盖帐外经营和不良资产等问题,提高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和预测、决策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防范信息失真、信息不完整带来的风险。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商业银行监督部门重视风险管理,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鉴定和分析,计算风险度,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化解风险。稽核部门调查、了解各级管理人员对内部、外部风险的重视程度,评价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性、有效性检查、评价,查明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提请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加强风险管理。

4.3检查、评价信用风险

稽核部门还要检查信用风险状况,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查明经营责任。主要对金融资产风险、债务风险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控制信用风险的建议。

金融资产风险中最为典型的是银行呆账风险。检点是信贷资产的风险性、贷款结构的合理性。稽核人员应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运用以下指标分析、评价金融资产风险水平:贷款风险度、逾期贷款率、呆账率、次级和可疑贷款占用率、到期贷款收回率、贷款利息收回率等;分析、评价贷款期限结构比例和呆账准备率的合理性;调查呆账原因,属于经营者责任的,要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债务风险是指到期不能偿付债务的可能性,包括单位和居民储蓄存款负债风险、借款风险、金融债券风险等。稽核人员可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分析资产负债率、资本金比例、贷款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债务期限结构比例、现金和存款备付率等指标,评价债务风险水平。

贷款项目风险是因贷款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贷款本金、利息无法收回的可能性。稽核部门应对重大贷款项目的论证进行事前评价,分析贷款的可行性、风险性,从稽核角度提出建议,提高贷款决策的质量,降低贷款项目风险。

4.4检查、评价经营效益风险

经营效益是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实际经营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一般是通过科学、周密的计划或预算控制不经济行为;效率性指投入产出比较,即实际耗费与实际收益的比较;效果性指实际业绩与目标业绩或计划业绩比较。如果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费用控制不力、经营成本上升、经营效益不佳,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逐渐丧失竞争能力,生存风险增大。因此,必须重视经营效益的管理。稽核人员可将实际成本、费用与计划比较,也可运用费用率、综合成本率、付息率等成本费用率指标,评价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运用收息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评价经营活动效率性;将实际经营业绩,如收入额、利润额实际数与计划、目标比较,评价经营活动的效果性。通过检查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加强内部管理,促进提高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防范经营效益风险。

5结论

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稽核模式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风险导向稽核模式的运作框架,提出了以流程为核心、风险等级为手段、综合风险控制为内容的稽核运作体系和风险控制模式,以求探索能适应复杂化经营环境和多样化业务发展的稽核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

1.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形式上已经是一级法人,但实际上是省联社行政管理,仍未形成一套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应有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需要。

2.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一是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二是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三是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3.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贷款的审查阶段,金融机构未能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分散贷款风险监管要求把握审批条件,信贷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进一步增加了贷款的风险。

4.信贷人员素质仍不能适应信贷业务需要。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如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分析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即将显现风险的贷款,不能及时实施完整有效的防范措施。

5.追求短期效益导致恶性循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下达的“不良贷款”双降的目标任务,不惜采取对借款户实行收旧贷新或以息转本方式,从账面上看,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究其本质,只是掩盖资产质量仍然偏低的事实,信用风险过高问题并未有效解决。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1.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信用社贷款形成风险。

2.部分借款人存在欺诈现象。由于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部分借款人为借款过程中为获取贷款,存在恶意的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等欺诈行为,甚至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这种恶意欺诈行为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3.不可抗拒因素形成不良贷款。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人中,农民、农村、农业的贷款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率较高。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

二、严格加强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银行的管理机制;二是找准市场定位,在贷款投向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来调整贷款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重点支持“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三是加强内控建设,既要注重化解过去的风险,更要防止现在和未来的失误。

(二)严格贷款风险管理

1.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首先是搞好贷前调查,除按照贷款“三查”制度对贷款企业进行调查评估,论证借款方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作出客观评价,为发放贷款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坚持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将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离,由不同经营层次和不同部门承担,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

2.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建议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级联社鉴定制,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3.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建议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明确规定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贷款。

4.加强贷后监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也可能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三)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1.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找出贷款流程的各个风险点,然后合理确定制约措施,最大限度地规范、控制、约束易产生风险的操作行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创新业务品种

农村信用社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了解客户需求,积极转变金融理念,开发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多种需求的金融服务,增加非利差收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五)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特别是信贷人员素质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5

一、全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一)各项贷款稳步增长

截止9月末,全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2.92亿元,较年初增加19.95亿元,增幅11.53%,从五级分类来看,正常类贷款余额189.6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8.32%,关注类贷款余额2.4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6%,不良贷款余额0.807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0.42%,其中的77.42%为次级类贷款。

(二)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到期贷款收回率实现控制计划。截止9月末,我行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9.87%,高于目标计划1.37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控制计划。

2、低效信贷客户退出任务完成全年任务的110%,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截止9月末,全行实际完成退出5户,金额3300万元,完成全年核定退出计划的110%。

3、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控制在省行计划内。根据省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的通知》要求,我部切实加强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截止9月末,全行银行承兑汇票余额44.32亿元,较年初增加8.41亿元,控制在全年计划(45亿元)以内。

4、不良贷款下降幅度较大,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截止9月末,我行不良贷款8077万元,较年初下降55216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不良贷款控制计划(63293万元)。

二、以来,我部以上级行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为指导,深化信贷审批体制改革,狠抓新办法新制度落实,加强授信执行工作管理,全行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取得新进展。

(一)深入推动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贷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前三季度,我们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全行风险管理要求,从客户准入、授权授信及低效客户退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信贷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全行有效信贷投放快速增加,信贷客户结构持续向好。

1、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认真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一是加强行业信贷政策指导。年初,为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需要,把握信贷投向大局,切实从行业信贷政策上防止各行盲目营销,提高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管控能力,我们根据总行下发的行业信贷政策,结合我市各行业发展状况及客户特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进与退、保与压的具体界限,提高了行业政策管理的可操作性,有效控制了宏观经济波动形势下部分行业的信贷风险。二是深入实施法人客户名单制管理。根据总行下发的电网、火电等行业客户分类标准和客户分类名单,我们对已确定分类结果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加大对优质客户的支持和维护力度,同时,加大低效客户退出工作,保证退出质量,全面加快全行法人客户结构调整步伐。首先加大信贷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新增贷款;其次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客户和项目占用信用,按照工信部和省政府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和企业名单,深入排查、摸清底数,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2、严格客户准入,进一步加强法人客户评级授信管理。一是认真做好年度信用等级评定工作。4月份,根据省行《关于做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我们对全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进行了部署,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评审程序和调查内容,对全行评级资料从行业政策、环评政策、财务状况、资料上传等方面进行了集中审查,保证了评审质量和效率;其次对于省行集中评审发现的问题,我不安排专人进行组织反馈工作,第一时间将初审问题发到各经营单位,指导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补充反馈工作。今年,经我行集中审查,共审查评级材料331份,上报省行审批通过aaa级客户80家,aa+级客户116家,aa级客户122家,有效地优化了客户结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科学调整授信管理策略。在严格授信额度核定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行了整体授信项下用信业务品种的组合管理,根据风险大小和风险控制难易程度,明确了客户授信的不同业务品种组合方案要求,积极引导了业务品种结构的优化,降低了信贷风险。

3、强化风险前瞻性意识,继续做好潜在风险客户退出工作。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国务院、省政府都陆续下发文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新增贷款,为有效控制信贷客户潜在风险,今年我们继续通过直接锁定客户、直接监测、直接考核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退出工作的管理力度。年初,在总结近年低效客户退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与各支行沟通,最终锁定低效客户5家,下达退出计划3000万元。同时,通过逐户查询、监测通报、检查考核等措施,及时掌握各行退出情况,推动了全行低效客户退出工作顺利进行。目前锁定的低效客户已经全部退出,金额3300万元,完成全年核定退出计划的110%。

(二)顺利完成c3上线,确保c3平稳运行。

总行将山东省分行作为信贷管理系统三期上线的唯一试点行,于1月15日切换运行,为确保c3成功上线运行,省行制订下发了《山东省分行信贷管理系统项目群投产业务操作方案》,并于1月5日召开信贷管理系统三期成功上线动员会。为配合省行做好c3系统成功切换平稳运行工作,我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我部高度重视c3上线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各项工作要求,明确了各时间节点、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工作任务、统一了工作方法和步骤,明晰了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步骤细化到每一个时间点、落实到每个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安排专人沟通联系,及时汇总问题反馈信息。为了把c3上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汇总反馈到上级行,我部安排专人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汇集各支行及客户部门反馈的信息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向上级行反映,以便及时得到解决,确保c3运行平稳。三是认真组织信贷人员培训。为了c3平稳运行,上级行通过视频或现场方式多次组织c3操作人员培训,我部派c3操作人员参加上级行组织的每一期次的培训,并通过notes、操作提示、再培训等方式进行向下传达,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四是协助总行c3项目组完成系统运行调研工作。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c3运行情况以及信贷操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总行c3项目组多次到我行进行现场调研工作,我部均按照调研组的要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支行客户部门准备好需要维护录入系统中的数据资料,并派专人全程陪同总行调研组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和调研工作。

(三)授信执行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授信执行管理是推进信贷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及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我部紧紧围绕“一个规划四个办法”开展授信执行工作。一是认真组织信贷人员参加“一个规划四个办法”业务培训。精心组织市行和支行全体信贷业务人员参加省行举办的“一个规划四个办法”视频培训班,并组织本部门和前台部门5人组到视频会现场参加培训,为下一步扎实开展信贷业务授信执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精心组织召开贷后管理例会。6月24日,组织召开贷后管理例会,对西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贷后管理定期分析报告进行了集中审议,查找风险点、议定工作措施、落实措施执行责任人。贷后管理例会的成功召开,为客户经理在以后的贷后管理中指明了工作重点,有效提高我行的贷后管理水平。

(四)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升信贷基础管理水平

1、规范审查行为,进一步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我部尽职履行审查职责。今年以来,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年信贷发展纲要》工作要求,围绕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政策导向,省行扩大了进一步扩大了对二级分行的信贷授权,全体审查人员在业务量增加的同时始终把“风险可控、效率优先”作为工作准则,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同时,审查人员牢固树立服务宗旨,为经营行搞好服务,营造后台为前台服务、为全行服务的意识,做到把握重点、审查尽职、风险可控、优质高效,有力地促进了信贷业务高效、快速发展。

2、强化到期贷款的监测、管理,不断提高贷款到期收回率。到期贷款能否按期收回是评价各行信贷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各行信贷资产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级行高度重视贷款到期收回工作,将贷款到期收回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到期贷款的监测、预警和催收。一是及时贷款到期提示,风险经理督促经营行提前做好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尽可能提高到期贷款收回率。二是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经营行对收回难度大、经营恶化的贷款客户及早做好清收或资产保全工作。三是加强对各行贷款到期收回率的监测。按季对全行到期贷款收回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进行通报。通过对各支行贷款到期收回率情况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揭示了全行贷款到期收回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贷款到期管理和展期条件等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促使全行贷款到期收回质量不断提高。

三、加快风险经理制度改革、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风险经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信贷监管作用。

一是我部风险经理按月对被派驻行月度内信贷业务整体运行状况和贷款收回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剖析到期贷款收回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发送被派驻行行长、分管行长和客户部门;按季对客户部门信贷业务和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尽职履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较好地发挥了风险管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二是建立风险经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风险经理例会,由风险经理向例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利用风险经理例会对风险经理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同时,为风险经理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经验信息的一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经理管理工作。

(二)成功组织了两次专项风险评估工作。

为了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精神,上半年,在上级行指导和市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了银行卡及电子渠道和信息技术专项风险评估工作,一是成功完成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专项风险评估工作。我部作为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牵头部门,与电子银行部和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问卷调查、会议访谈和现场检查等形式,查找风险点、发现风险隐患,并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最终形成了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成功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我行的银行卡及电子渠道风险防范能力,为我行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成功完成信息技术专项风险评估工作。信息技术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由我部牵头,和信息技术部合作完成。信息技术工作专业性强、影响面广、是我行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次风险评估对象涵盖了机房、网络及各种前置系统,评估内容非常全面,包括信息科技治理架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管理、应急管理、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情况;运行的重要信息系统、前置系统的安全状况;机房、网络通信、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状况等。本次风险评估工作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我行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维护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完成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工作,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2月,新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由于操作风险直接影响我行的风险资本的计量工作,我部高度重视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培训。今年2月,我部组织市行和支行全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人员参加省行举办的视频培训班,并组织人员参加现场培训和业务操作指导,使业务操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推广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具备熟练应用操作风险系统系统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及时录入操作风险事件和事项。我部安排专人管理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对于我行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和事项,及时通知并协助事发单位做好录入上报工作。三是做好系统的其他维护工作。我部按照系统维护的要求,按月维护关键风险指标和当前数据,按季做好操作风险分析报告工作,并指导支行和市行各部门做好系统的月度季度数据录入维护工作。

(四)加强十二级分类管理,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今年上半年,我部继续加强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工作,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加强风险经理培训工作,增强风险经理对资产风险分类的监控能力。对风险经理加强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十二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和要求,指导风险经理在对十二级分类审核时,不要过渡依赖十二级分类系统,要严格按照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二是组织引导支行做好风险分类自查工作。对信贷资产的十二级分类是动态和变化的,二季度,我部组织支行做好风险分类工作自查,指导支行根据债项主体和第二还款来源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客户的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等级,使分类结果正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为我行的信贷资产方案制定、减值准备计提、经营绩效考核等提供正确的依据。三是配合银监局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检查工作。二季度,滨州市银监局对我行进行了信贷资产分类偏离度抽查工作,我部全力配合银监局对我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检查工作,把银监局贷款偏离度检查作为对我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高低的一次重要检验。

(五)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质量

1、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参与省行、市行、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组织的综合调研活动,先后开展了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纺织行业、造纸行业等多项调研活动,对相关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同时针对业务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为上级行决策提供了依据。

2、积极配合总行集中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圆满完成。为迎接总行的集中审计,我行于自2月8日至3月8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业务自查自纠活动,我部组织信贷条线各小组对我行信贷业务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及时纠改。5月初,总行审计组进驻后,我部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对检查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保证了总行集中审计工作的圆满完成。

四、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行信贷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信贷风险防控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去年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了创下历史纪录的信贷投放量,我行的信贷投放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金融机构投放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也维持在相对高位。信贷资金的大量投放,对我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风险防控的压力逐步加大。但目前我行信贷风险防控技术相对落后,风险控制手段比较单一,政策制度执行力仍然偏弱,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

2、授信执行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一直以来,用信和贷后管理是我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授信执行中“重营销轻维护、重投放轻管理”的现象仍未根本改观。风险监测及检查表明,我行授信执行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多,突出表现在放款审查环节落实不到位、合同使用不当、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押品管理薄弱、档案管理混乱等。

3、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尚未确立,风险管理方式、方法急需创新。目前我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的手段单一,缺少有效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目前仍处在主要依靠从业经验来判断、管控的粗放式风险管理阶段。

4、信贷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目前业务发展需求情况相比,信贷人员队伍需进一步加强、壮大,尤其是客户经理需求缺口较大,在信贷人员的选拔、培养、储备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

五、下半年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第四季度,我部将紧紧围绕“抓执行力建设,提升效率质量”,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以调整信贷结构为主线,以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为重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操作流程、落实风险责任、强化基础管理,加快信贷退出和风险管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促进全行信贷及风险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明确信贷投放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第四季度我部将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信贷投向。一是提高抵质押贷款比重,降低风险资产。二是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在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加强对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个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研究、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信贷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增加对消费贷款的投放。四是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二)坚持风险排查工作,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管理策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信贷资产质量劣变的风险始终存在。我行将客户普查分类和风险排查工作相结合,明确战略合作、支持、维持、压缩、退出五类客户在授权授信管理、业务流程、担保管理等环节中不同的管理策略,实施对不同级别客户的差异化管理,增强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6

【关键词】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一、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的失误性

从银行内部的环境来看,由于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由于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当,就导致银行自身成为信贷业务风险的最主要承担者。管理上的失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关信贷业务的资格审查管理不严,在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对客户进行授信与评信;二是有关担保的合同出现不合法的违规操作现象,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发生重大事项或是风险防范措施不当的企业没有及时的发现,导致银行自身承担着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

(二)市场的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借贷行为双方的企业,都要实施经济前景的预测,当实施借贷的顺各方均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得到经济的补偿以及利益,银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体系的不完善一级市场法制化的不健全,各种偶然性以及随机性以及银企之间有关信贷业务产生盲目性,都会导致银行的借贷资金风险的产生。

(三)法治的缺陷性

有关信贷业务的法制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一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二是由于信贷业务制度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法律的盲区产生;三是部分法规的不合理,导致与信贷业务相关的某些金融活动之间产生比较大的冲突与矛盾,进而对于信贷业务的实施与开展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探究

(一)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不健全

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控机制的不健全。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不同区域的银行而言,就很难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化的衡量与管理标准。这就导致信贷业务具有了政府色彩,行政化、人为化因素的增加,对于信贷风险的产生就造成了潜在的发展隐患。内控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有关监管的不力以及责任认定的不到位等方面,由于自上而下、就事论事的专项化检查难以具备内在性的、制度化检查客观有效地特点,就造成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从根本上得不到有效地根除。

(二)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权责不对称

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方面产生的有关风险防范权责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二是银行自身的管理意识存在较大的偏差。一些银行自身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倾向,对于银行发展的风险管理文化知识存在较大的缺失

(三)缺乏有效的事前风险的防范以及预警机制

事前风险防范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防范现代业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事前风险以及预警机制的缺乏,是由于长期来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开展与实施都是采用手工化管理与操作的。由于人工管理信息存在的人为性以及时效性不强等特点,造成有关信贷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的不到有效地保证,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要在银行的管理中实现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等于天方夜谭。

三、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设

对于银行来讲,有关信贷业务的流程主要受到组织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员环境等的影响。要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就应在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严格信贷管理。一是要转变银行现有的经营思想以及管理机制,积极的就内部管理以及内控制约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强化;二是要提升信贷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培养既熟悉市场又熟悉国家信贷业务的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制定严格的信贷业务基本操作规程,对于信贷业务的程序化管理进行严格的约束;四是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建设,有效促进审计监管实施主体的转变。

(二)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强化银行信贷风险的检测

风险预警指标是信用风险比较常用的一种风险之一,其是由各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实现强化信贷风险的检测目标,首先要拓展信息来源,积极地就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其次要针对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宏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三是为规避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的欺骗行为,以积极的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的功能,积极就信息进行互通。四是为促进政府对企业监督的有效落实,就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财政、审计以及税务之间的联系,获取有关企业、银行之间信贷业务产生的信息与资料,积极地做好有关信贷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三)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实现银行内部审计长效运行

为从根本上实现信贷风险的降低,最关键就是要完善信贷业务的制度建设,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信贷风险,基于“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不仅实现信贷风险的降低,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与此同时,为实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效运行,最关键的是要在保证内审人员的数量以及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树立银行内部审计的权威,实现规范化的制度操作。

(四)加强信息披露,实施有效金融监管

为实现银行业公会的自律监管力度,应进一步的就银监会以及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进行有效的细化与管理。要实现银行信贷业务信息制度的有效构建,应积极的就监管部门的信息公开服务建立起规范性的、强制性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将有关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至于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全社会共同创建金融安全区。

参考文献

[1]陈有安(2002).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建模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2.

[2]贺建风.论改进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344.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7

所谓风险,并不仅仅只是针对不良贷款而言。在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给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带来的可能损失,都属于风险的范畴。从理论上来说,没有风险的收益是不存在的,风险的程度有大有小,风险产生的成因亦是多种多样的,有因为内部管理不当造成的管理风险,有因利率变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还有因企业经营不善不能及时归还贷款造成的违约风险……显而易见,风险已经渗透到信用社经营的各个领域和操作环节之中,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亦是信用社工作的当务之急。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

施进行一下个人阐述。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经营方式上的局限

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务院及人民银行的要求,主要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我国的农业以小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农村企业数量又极少,规模又不大,技术水平比较低,并且因为易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村信用社所吸收的资金主要都是农民的零星存款,而其中定期存款占比较高,以致资金的筹集成本相应也较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发放到田间地头的小额农户贷款,经营管理费用较大,库存现金占压和运钞费用开支、资金的结算,以及其他各项营运成本等等,都比商业银行要高出许多;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又决定了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造成贷款农户财产及生产遭受损失,以致难以偿还信用社的贷款,势必使信用社间接成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风险承担者。在机构的设置与分布上,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量多而金额小,规模有限,增资扩股的渠道狭窄、单一,资本金不足,抵抗风险的能力也相应较弱。

(二)管理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专业人才少,许多人员甚至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基本业务不熟悉,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一些信用社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打破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对工作业绩好的没有实施奖励,对落后的、违规经营的又没有采取惩罚措施,以至于职工们思想涣散,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风险隐患漠不关心,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难以形成团结一致干好工作的好势头。部分工作人员还缺乏吃苦精神,工作力度不大,一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少对抗风险的战斗力。

(三)经营机制不灵活

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事实上的情况却是基层信用社经营不够灵活,而且由于联社统得过死而没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大多数信用社只有放贷约束机制,却没有制定完善的效益考核办法和放贷激励机制,“惜贷”、“怕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发展。另外,信用社在经营中还缺少自,从人到财、到物的管理权全部收归联社,妨碍了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旦出现了经营风险也会因之而转嫁给联社承担,每个基层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好坏及风险的大小,与其管理者的报酬、待遇和职工的工资、福利并无太大影响,因此职工们工作主动性差,整体缺乏化解风险的压力和动力。

(四)制度安排不合理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多次变革给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大了道德风险和资产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规模小、效益差的乡镇企业被改组、被兼并或是破产,有的故意借此机会逃债废债,导致信用社大量资金损失,一部分债权悬空。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经常以行政干预方式指令贷款,造成部分信用社资产风险。并且现行《担保法》中规定,土地所有权以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均不允许用来办理贷款抵押,许多农村贷户无物可以用来抵押,再加上办理抵押登记的手续比较繁琐,费用较高,造成信用社的大量贷款实际上并无抵押担保,债权难有保障。

(五)监管约束缺乏

就农村信用社自身来说,虽然大多按合作制原则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以及监事会,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实现民主管理,信用社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

就监管机构来说,银监会首先是监管操作上难。银监会的监管是以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为基础的,外部的监管只有通过内部的有效监控机制,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由于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银监会在对信用社实施监管时难以准确定位。

其次是大多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历史包袱也不轻,以致对其违规经营行为所进行的经济处罚有时不能及时兑现;又因为农村信用社缺乏经营人才而不能顺利对其法人代表实施行政处罚。

再次是基层信用社数量较多,并且指令性监管项目也较多,而银监会现有负责合作金融监管的人员有限,监管手段有限,在监管工作过程中常会出现顾此失彼、鞭长莫及的状况,特别是对风险业务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应有措施,不能及时解决。

二、防范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不仅仅是关系到信用社自身生死存亡的金融问题,而且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以保证农村信用社的稳健运行。

(一)加强银监会的监管力度

首先,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明确高风险社的化险责任、非高风险社的防险责任、银监会与联社的监管责任。

其次,充实监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水平面。

再次,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手段,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强化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风险,特别是支付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最后,要加大对高风险社的处置力度,督促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充率,以增强信用社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大力提高职工素质

农村信用社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用社经营的成败。农村信用社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加强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考试、考核改善员工队伍结构;根据职工的个人素质、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核,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培养出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新世纪金融人才队伍。

(三)优化资产结构

首先,对新增贷款要确保其“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农村信用社应按照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借款企业进行等级评定。对于贷款风险度大的企业不予发放贷款,而对风险度较小的企业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予以发放贷款。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和集体审查贷款的规章,成立贷款审批小组,按照程序办理每笔贷款。要加强对所发放贷款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贷款状况及风险进行检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或减少风险。

其次,要想方设法清收不良贷款,盘活存量。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欠息较大,资金运转困难。针对此种现象,农村信用社应抓紧落实债权,补办、完善抵押和担保手续,依靠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清收,避免信用社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应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增强职工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地用银行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其次,应当完善内控措施,根据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本系统的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的风险及其程度进行监测和预防,在注重银行经营“三性”的前提下,完善内控制度,使其成为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保证。

再次,健全内控制度约束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在遵守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内部现有的各项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和补充,使之形成体系;并加强和完善信用联社内部稽核的权威性,赋予稽核部门相对独立的地位,保障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和实施。

最后,要深化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争取相关优惠政策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承担支农政策性业务,并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对农村信用社予以适当政策扶持是合理的。如果像目前这样基本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向农村信用社纳税,那么对于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承担一定政策性业务,经营规模不大而资金成本较高、形成较大金融风险、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因此,在农村信用社的困难情况下适当给予一些优惠的差别税率亦是必要的。

应增加央行支农再贷款、保支付再贷款和专项再贷款,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已经或可能发生支付风险、包袱较为沉重等问题,帮助农村信用社恢复生存、发展的能力。

应在农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允许其提高呆账核销的比例,加大其核销呆账的力度,增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补偿能力。

应针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特点,对农村信用社存放央行款项实行优惠利率,实现保本微利,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三防一保”工作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8

关键词: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是指收益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于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和操作环节中。信贷业务历来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和重要的利润来源,具有风险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对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信贷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防控的重点。

一、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对公信贷业务服务的范围覆盖不同行业、地区、规模的法人客户,业务种类繁多,涉及的风险种类多。尤其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脱媒的速度加快、对公业务经营转型迫切的情况下,对公业务由偏重资产业务向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转变,由单一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业务多样化导致相关风险多样化、复杂化,风险范畴不断扩大,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或其信用评级、履约能力降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的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银行贷款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在贷款调查、审查等环节中,由于人的原因,不按照操作规程处理业务造成风险;内部流程设计上存在漏洞造成风险;信息科技系统发生事件影响贷款的安全投放和收回;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如政治、税收、监督、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具有决策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采取不利于他人的利益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贷业务决策层,如各级领导和审批人对决策结果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可能产生决策错误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管理层如信贷管理人员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报喜不报忧等;经营层的经办人员利用制度漏洞作假、利用电脑作案、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如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如贷款用于进口商品,由于市场价格的大幅降低,企业的回笼资金就抵不上贷款额而出现还款困难的风险或者由于人民币与外币汇率波动幅度大,如人民币贬值导致企业购汇成本上涨而降低了企业的还款能力所产生的风险。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力。

二、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笔对公贷款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一是客户申请与受理;二是贷款业务调查评估;三是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报备;四是发放贷款;五是贷后管理;六是到期收回贷款。因此,主要是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管理三个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一)贷前调查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1、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客户经理队伍

每一笔贷款业务的实施操作,虽然有严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但落实到具体细节中都得需要人去实施操作,所以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银行需要有一支具有良好敬业操守、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坚强的心理素质等品质的客户经理队伍,所以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培训建设这样一支队伍。不仅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进行培训,还要经常开展案例分析、警示教育、以案说法等形式的培训,警钟长鸣,严防被腐蚀,加强信贷人员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防范道德风险。

2、提高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操作能力

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信贷决策是否准确取决于贷前调查是否深入、细致和全面。客户经理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现场调研和其他渠道进行严格而详细的信贷业务调查,获取、核实、研究与信贷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以确保信贷事项有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将贷前调查的内容做实做细:一是对贷款人的基本申请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特殊行业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或环保证、公司章程、验资证明、股权证明、贷款卡、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及签样、近期财务报表、用信用途及还款来源证明等,核实这些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担保人的还要审查担保人的资料。二是对贷款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如客户的成立时间、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关联企业情况、法人及主要股东、管理人员的背景和资格;客户在各银行的授信情况、历史信用记录、违约记录、对外担保情况等。三是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核实,如通过翻阅银行对账单、纳税发票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及生产纳税情况;通过货物进出单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通过银行的收款及支付凭证,了解合同的真实性及执行情况等。四是对贷款人的担保情况进行调查,如是担保人担保,要看担保人的资格是否合格,保证人是否有代偿能力,对其资信状况、经济能力、资产实力、有无不良记录及重大经济纠纷事项等进行调查认定;如是抵押担保,要看抵押物是否合法,权证是否齐全,评估价值是否合理,抵押率是否恰当、是否容易变现等;若是质押票据或存款,要核实真实性。五是对贷款业务带来的收益性进行分析,如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通过贷款业务带来的其他收益,包括存款、结算业务收入、可能带来的其他业务等。

(二)贷款的审查审批起到防范风险的把关作用

1、规范信贷审查审批程序,完善管理机制

信贷审查是以客户部门提供的基本资料为基础,按照法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通过分析、实地核查、补充调查等手段,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及效益性进行审查,充分揭示风险并提出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为审批提供依据。信贷审批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按照审批原则,实行审批主责任人制度,直接审批或合议会审批或贷审会进行审批。

2、实行用信管理,逐项落实信贷批复要求

用信是信贷资金直接控制权由银行转移至客户的关键环节,对用信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用信管理涉及客户、信贷管理、信用审批、法律、运营等多个部门,各自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岗位共同参与完成。一是逐项落实信贷批复要求,包括信贷方案的落实、信用发放条件的落实、贷款使用条件的落实、合同约定内容的落实、管理要求在贷后管理中的落实。二是审核信贷批复落实情况,包括信用发放条件落实情况和合同约定内容填写情况等。三是合同的预审,正确填写,签字盖章。四是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五是放款审核,系统处理,会计账务处理。

(三)抓好贷后管理是化解信贷风险的保证

1、建立并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落实贷后管理操作规程

一是精心制定贷后管理方案,明确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关注的风险、贷后管理的具体内容。二是切实做好现场检查,要与管理人员面谈,详细了解原材料和主要产品市场、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经营计划和人员变动情况、经济纠纷、对外担保、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等情况;要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做好担保的管理和复核。三是加强非现场监测和检查,上级行要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客户实行非现场监测和检查,并对下级行的贷后管理工作经常督导。四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例会制度,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研究风险复杂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五是积极发现预警风险信号,加强日常跟踪、监管和检查;对风险信号做好分级管理、报告和处理。

2、关注行业风险,及时调整客户信贷政策

对于风险较大行业的客户,要提高风险意识,要结合行业情况、客户的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做好监测分析,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贷策略。

3、强化贷后激励约束机制考核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9

(一)审批权集中,限制了基层行营销客户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防范的考虑,信贷权限上收。这样一来基层商业银行在处理小企业诸如评级、信贷等业务时,只能逐级上报进行申请、审批。这些环节较为复杂,往往时间较长。

(二)小企业贷款门槛较高,信息不对称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信用等级评定,并且部分企业规模、实力的大小采取统一的信用评定等级、标准与条件。这样的政策使得小企业在申报贷款时处于不利局面。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在行业信息方面也存在不对称的问题,这可能会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过度依赖局部的、不全面的信息,从而可能造成判断失误。

(三)缺少较为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手段、措施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查采取定性分析为主的方式,但是在地区、市场、行业风险等方面的分析仍然较为缺乏。这样的话,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对于小企业贷款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四)风险评估方法单一,难以发挥作用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资信评估,对客户进行审核,但是评估的方法仍然较为单一、陈旧,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诸多商业银行在评估信贷风险以及对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研究投入较少,无法应对目前市场发展的速度。风险评估方法的陈旧、单一,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对小企业信贷风险有效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有效管理策略分析

(一)加强贷款流程中的贷款风险控制首先是贷前控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贷前风险因素调查。不仅要做好现场财务调查,还应该亲自前往小企业内部,与各部门管理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沟通、交流,并从实地考察其生产与经营状况,从而掌握小企业较为全面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贷中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动态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当贷款发放给小企业后,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程动态的跟踪、记录,并通过当前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基于此贷款的风险评估、控制与管理平台。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分类也必须严格明细,从而确保银行人员能够较为容易的辨别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最后则是贷后的风险控制,为了加强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信贷追究制度。及时披露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贷款,并核实其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甚至寻求法律人员帮助。除此以外,商业银行还应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相适应的内部考核与追究责任制度,从而在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

(二)在客户定位的基础上实行边界管理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定位小企业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国家、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因为这类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抗风险能力。为了客户定位,商业银行必须对小企业进行定期的经营风险管理评价,从而及时了解小企业的发展动态,加强其信贷业务的认识程度。为了真正做到以客户定位为基础,商业银行就必须根据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及时设计与考虑其组织架构、评价方法、激励手段、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确保其适合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做到规避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借助先进技术工具,提高风险控制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其风险控制的效果。在对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方面,传统的定性分析不能全面、及时、有效的分析其风险与经营状况,为此银行可以综合其他评价元素,如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偿还能力以及还款意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与度量,从而对小企业信贷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四)提升、补充小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针对目前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提升和补充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方法,从而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为此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小企业信用等级,或者有针对性的适当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从而便于一些小企业及时获得贷款资金,保障运行与发展。

三、总结

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87-02

引言

村镇银行是国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旨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缓解了供需矛盾。村镇银行与一般的银行机构类似,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贷风险。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以及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对象的特点,可知其信贷风险具有不同于一般银行机构的特点。传统信贷具有商业自偿性,以商品货物为抵押,商品一经出售,借款者便有资金偿还借款。而村镇银行的信贷则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生产性,受到很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使得贷款从开始就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理。

一、文献综述

1994年,我国引入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贫困问题的小额信贷。在政府的支持下,小额信贷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扶贫计划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政府干预、缺乏有效监管、利率市场化、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模式不灵活以及贷款程序较为烦琐等因素的影响下,小额信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

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将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村地区和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纳入到一个更完善的金融体系之中。村镇银行正是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与之前的小额信贷相比,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广泛、法律地位明晰、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贷款方式灵活。村镇银行与传统的银行在业务方面与一般的金融机构类似,但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面临的信贷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唐立业(2014)结合现实背景,运用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研究,认为村镇银行需要从经营管理理念、信贷审批流程以及风险岗位设置等三个方面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黄卉和蔡振宇(2014)在充分认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认为其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应从故意违约风险、非故意违约风险以及建立差别化的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防范信贷风险。封军和辛立秋(2012)从农村金融视角分析,认为村镇银行面临着产业、信用、流动性、政策性以及信贷投放目标错位的风险,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和信贷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程海彦(2012)提出,应从发起层(选址、管理人员选拔和国家政策)和村镇银行层面(人员素质、贷前检查和贷后责任管理)上进行信贷风险防范。

目前对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借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知识,并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而且对于信贷风险的分析研究和对策选择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的文献很少,对风险的分析缺少数据的支持,对措施的选择也没有涉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贷风险指标体系,强调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没有系统阐述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模式与构成。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一)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依赖于借款方的还款意愿与能力。农民普遍注重个人的名誉与信用,因而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居民入水平不高,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均制约着农民的还款能力。

2.操作风险

首先,村镇银行发展历程较短,不能吸收相应的专业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低、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不足,且缺少专门的培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其次,为了达到相关的指标要求,人为降低客户的准入门槛,埋下风险隐患。同时,贷后检查机制不健全,检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最后,村镇银行沿用母行的信贷规章和操作流程,不适应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特殊的业务定位。

3.法律风险

我国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关于银行的相关立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些法律条文与国家其他的相关政策不符,而且目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管理的法律文件,不能满足村镇银行的特殊需求。

(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信用环境较差

在农村地区,企业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上坑蒙拐骗、金融欺诈等失信现象严重;征信系统建设滞后,风险控制没有必要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搜集的成本也很高;农村的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风险较大,资产总量偏低,不能满足抵押担保的要求。

2.法制不健全

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关于村镇银行的相关法律,为村镇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有的还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相互矛盾。银行内部的法律服务部门力量薄弱,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律人员,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

3.员工素质不高

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经营管理素质较为低下。村镇银行服务范围集中在农村,工作条件差、机构小、发展空间较为狭隘,很难留住那些具有从业经验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考

1.构建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用风险

针对农村的特殊性,建立信用评级机制,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并进行定期审核。当地政府具有掌控信息方面的先天优势,村镇银行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从当地政府那里获取相应信息,降低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调查的交易成本。

2.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风险的防范与规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做好贷前的风险分析与识别、贷中的风险控制以及贷后的风险监测,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加快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3.“职业人”制度,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的高低,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结语

村镇银行对于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信贷风险。村镇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吸纳高素质的人才。信贷风险的管理需要政府、村镇银行自身以及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忠良.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1,(1):67-68.

[2]封军,辛立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选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6):5-7.

[3]李吟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金融经济,2009,(20):122-123.

[4]杨秀.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2011,(7):182.

[5]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11,(5):43-46.

[6]于丽红,陈霞.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1,(1).

[7]魏宇林.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建设[J].财经纵横,2010,(31):86-87.

[8]付中财.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9]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J].理论研究,2011,(11):66-67.

[10]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2012,(6):40-42.

[11]王文.浅议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72).

[12]刘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控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5).

[13]崔萍.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08,10(7):50-51.

[14]唐立业.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商,2014,(1):195.

[15]黄卉,蔡振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1):30-31.

[16]李墨,李爽.发达国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2012,(8):12-13.

[17]张丹丹.村镇银行与小额信贷公司比较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