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1:21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1

关键词:概要写作;高中英语;阅读水平

尽管概要写作在高考英语中刚刚出现,但是其初露锋芒的特征已经把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概要写作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基于高考要求的概要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和分析。

一、概要写作的介绍

概要写作,是指利用简明扼要、清晰具体的语言将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且不改变文章的核心思想c作者思路,同时评论和阐述的内容也不得拥有任何的主观判断。在应试的角度,概要写作需要学生具备判别和提取文章主要和非主要信息的能力,在精确地找出文章主题句和结构的同时,通过流畅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原文大意。概要写作不仅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灵活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学生的逻辑分析、概括和批判性思维水平也进行了考查。

二、概要写作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进行概要写作的一切前提条件,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否则连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无法理解和掌握,进行概要写作就无从谈起。对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进行词汇、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的积累,为学生扫清基础内容理解的障碍;其次,教师应当转变语法的教学策略,利用对话、情境教学、多媒体等方法综合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避免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误解或叙述错误文章的内容;第三,教师应当为学生进行阅读的具体方法指导,诸如寻找主题句,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中心思想,使其阅读文章的水平获得整体的提升;最后,教师还应当对文章甚至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预防学生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对文章造成误解,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水平达到最终的升华。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事实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应当和阅读能力同时进行。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仿写、词语造句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

在进行具体的概要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或模考文章,让学生用正常速度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扫清单词障碍;接下来再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重点关注首尾段和每段的首句,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用线画出来,之后据此整理出文章的核心主旨、主题句,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概写。将概写内容写出之后,将其带回原文检查二者思想与线索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的内容,是否将自己主观的内容添加进去,语言是否有不通顺或错字,如果确有则需进行修改,直至整理完毕,最终成文。

3.增强学生的概述能力

概要写作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文章概述和总结能力。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精准地提炼要点,并对相应内容进行表述的能力。在进行具体的阅读时,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找到文本的关键词或核心语句,从而了解全文是如何描述、解释和评论相应的关键或核心词语的。之后,学生需要将这些关键词语和相关的叙述性语言通过同义词替换、内容精简的方式将其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连词成句,并且保证文中的每个观点和重要事件,即文章要点,都要进行充分的体现和叙述;最后再将这些词句严格按照原文本意进行拓展,连句成篇,使其行文流畅,最终成文。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长难句模板和高级替换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灵活运用到其中,实现语言的多样化。比如,叙述manypeoplethink时,可以通过转换写为amultitudeofpeopleharber

theideathat,另外,verygood可以转换为excessivelyawesome或extraodinaryfantastic等。当然,教师还需要在概要写作的教学时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语言多元化的写作,让学生将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以及倒装等多种语法和表达方式灵活地应用其中,避免出现简单句贯穿全文的现象发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语言多元化的应用意识。

总之,概要写作是高考英语的全新题型,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基础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包括概要写作在内的高考英语考试,为自己的高考成绩提升与个人思维能力培养带来积极的推动,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2

2006年,在一项中美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中,显示了双方在关于概念教学认知上的不同。双方在使用同样的术语来交流的时候,对有些术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问题的焦点就涉及到了生物学概念的表述和传递。经过五年时间的跟进研究和本土研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将“凸显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此次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为使科学教育工作者了解这一变化,本文就围绕着概念的表述与传递展开讨论和介绍。

1 对概念的表述和传递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实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当人们对同样的术语有着同样的内涵认定时,使用概念术语的交流就变得快捷和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或自然科学的概念。

用科学/生物学术语来传递概念。说到概念,老师们最先想到的是概念的术语,如遗传、基因、等位基因等。在课堂上,许多老师最常用的、最重视的内容也是科学和生物学的术语,认为概念名词或术语是传递科学概念最有效的方式。物理学上可以用“蒸发”这个术语来传递一个概念,生物学上也可以用“生态位”、“生态系统”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相关的重要概念。

用陈述句或以命题的方式描述来描述概念的内涵。除了使用概念名词的方式,还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在教育发达国际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标准使用陈述句或命题来描述概念的内涵。如生物学中遗传的概念,可以有以下的不同陈述。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往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不是完全一模一样”;这一句话描述的是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是它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遗传当中的最基本的要素,用浅显的文字向初学者说明什么是遗传。

“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套指令信息来决定其遗传的性状”;这个陈述说的也是遗传,特别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包含在每一个基因当中,基因位于每一个染色体上”。这一描述说到了遗传物质,又说到了基因,已经涉及到了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

“一个可遗传的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来决定,一个基因是一段Dna分子,它决定机体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序列”。

所有的这些陈述都是对“遗传”的一些描述,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遗传,遗传物质是什么,也是一种概念表述和传递的方式。

虽然使用术语和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都可以在教学中传递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两者在概念传递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已经有研究表明,用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来表述概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并向学生传递概念。

2 强调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的原因

事实与概念的不同。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强调概念教学。从我国的教育传统来看,我们的确高度重视知识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视了概念的教学。多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一直有一个高频使用的术语叫做“知识点”。在教师强调知识点的时候,实际上很少去注意事实与概念的不同。所以,在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里,有些更侧重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有些更侧重于概念方面的知识。例如:

“昆虫是一类高度适应的动物类群”。

“昆虫有六条腿”。

在这两个描述当中,前边一句更抽象更概括,后者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的生物学知识有些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有些知识更接近于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事实和概念都是生物学的知识构成,但两者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同的。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概念、原理等概念性知识在人的知识构成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再讨论到生物学知识重点的时候,我们要区别地对待事实的知识和概念的知识,并将概念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使用术语的便捷和风险。用术语传递概念的有利一方面是快捷,不必每每重复相关概念的内涵陈述,而可直接用到“生态位”,直接用到“基因频率”等概念术语。如果我们打算有效地使用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求参与交流的人要熟知这些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如果有一些非专业人员参与交流,使用这些术语在传递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人们对术语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对“探究”、“假设”等术语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理解又导致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以,尽管生物学课程标准、不同的教师们都使用相同的术语在描述“探究”、“假设”等概念,但是每个人对于术语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得我们要冒的一个风险:我们以为用术语可以很好地传递彼此要表达的概念,而实际上很可能是“词不达意”。

当我们把术语高频次的使用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时,当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的学生而不是这个领域里面的专家的时候,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所要冒的风险就要比我们在教师团队之中交流所冒的风险要更大一些。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初中的学生还是高中生,他们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当你说到这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想到的是与教师所期待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件事情或想法。这样,就会让看上去传递知识、传递概念很有效率的方法,在实际上并无实效。我们用了文字很少的术语传递内涵丰富的概念时,这个看上去效率很高的过程实际上得到的效果未必如你所愿。

熟练使用术语不一定等于理解了概念。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成果,当中一个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甚至是背诵一个术语的定义的时候,不一定等于他就真正理解了相关的概念。一个学生在能够使用一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对相应的概念既有正确的理解也有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术语本身(如食物链)是可以呈现概念的,但是其直接呈现和传递概念的效果是很有限。当生物学教师看到“光合作用”这四个字的时候,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四个字传递的概念让我对相应的表达非常的清晰。这是因为你是生物学教师,_已经领悟了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说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望文生义的办法能不能让你了解这个

概念的实质。所以当我们用了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术语本身带给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

术语可以用来指代概念。当教师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概念(如遗传、光合作用),然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使用术语来传递相应的概念,使用术语来进行交流。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们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概念,然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把术语引入到课堂中。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定义常常不等同于概念。有些人认为概念是用定义来描述的,定义就是概念。我们来看初中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描述,共有5个陈述: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一项观察或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准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这几个陈述都是对探究概念的陈述,但是它们的层次是不同的,它们的作用也不同。第一个陈述更像是一个定义,说明科学探究是人们的一种认知的途径,那是科学家常用的、可以让我们获得可信赖结果的或者高度的可信赖的结果的有效途径。这句话实际上带有定义的性质,而随后的几个陈述是在解释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如果学生要建立了科学探究的概念,仅仅有一个定义是不够的。学生还要了解其他几个陈述才能够对科学探究有起码的理解;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和实验、对证据的推理和分析,以及对结论、交流的认识和理解。后面的四个陈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第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换句话说,第一个陈述是更重要、更抽象、是更上位的概念。理解上位的抽象的定义是要在学生理解了若干下位概念后才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强调某些抽象定义的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忘记了学生在理解和真正建立了对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有如干个下位概念或的支撑,就难以通过一个定义去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许多定义并不是概念内涵的全部,所以不管是“科学探究”,还是“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仅仅靠一个定义往往是不能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在一个定义不能完成它的全部内涵的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就需要先教给学生若干个必要的下位的概念,为理解定义建立必要的概念支撑。教师不要过早地去满足于学生对一个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背诵定义未必真的代表了学一生队这个定义的内涵的理解。

3 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学生学习科学不能仅仅是背诵一些事实或孤立的信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以后仅仅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新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可以让学习者和教师感到很有成就感。但是对于科学的学习来讲,这样的学习成果在科学素养在发展的层次上被认为是最低的层次,这个水平离中等偏上或最高的素养水平相差甚远,这也不是我国的课程标准的期待。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要的是要他们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去建立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事实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脱离事实和具体的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生物学事实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转变。教学中,呈现生物学事实的途径可以是老师讲述、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或数据,视频来提供的生命现象或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相对抽象的概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事实对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但老师不能仅仅提供事实和停留在事实记忆的要求上,重要的是帮学生建立起概念。

基于概念理解而构建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框架,而这个知识框架中的基础和主要节点就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由概念所构建的知识网络是知识框架中的主干,一旦这个知识框架形成以后,学生就可以用它来排布、梳理知识,使得包括重要事实在内的细节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记忆和检索。这样知识结构的建立是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必要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只有当学生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多数学生能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教育者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说我们的知识教学具有了真正的优势。而我们目前的状况与这个目标的距离尚远。所以,这也是现在课程人员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之一。

理解概念是应用概念的基础。概念的应用是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去运用概念和原理,首先要理解概念。理解是积极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布鲁姆的认知层级,一种阶梯式的关系。当学生基于记忆背诵能找到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时,不意味着他能解决跟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这就是概念理解和概念应用的相互关系。

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探究)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当我们改变了教学概念的表述方式时,实际上我们对知识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用尽可能多的课时和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建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或策略,动画、模拟、动手、探究,都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要将这概念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评价应聚焦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是复述事实。过去,我们对概念和事实不加区分,试卷中会有较多的试题考查对事实的记忆,但当我们把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概念教学,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时,评价工作需要有相应的跟进。评价工作就应该更多的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更高认知层次的概念应用。如果评价的工作能跟进及时的话,就可以鼓励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当然,评价的推进工作也会遇到挑战。因为拟定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试题要比拟定考查记忆事实、背诵课文的试题难得多。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试题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对教师本人的考查和要求也要高一些。

4 要求生物学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的原因

至2010年9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2011年初,课程标准的审定工作也在按计划展开,标准颁布的工作随后将进入最后程序。课程标准教材的修订工作也随之启动。在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当中,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块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当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教师很快就会得到新的、强化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科书,概念教学也会进入到初中教师的研修、备课和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汇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6(1):57-61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3

【关键词】SnomeDCt;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

中医临床标准术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的速度与效率,更有助于临床信息经过采集、存储、传输直至利用的多个工作环节仍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基于数据进行的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强。我们依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对现有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对术语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目标是基于现有标准的规范化应用,建立起能够理想地支持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中医临床术语集》。

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医临床科研涉及的术语已远远超过了纯粹意义上中医术语的范畴,西医术语以及非医学专有术语被大量应用,成为中医病历书写、科研、医事管理等工作所必需;同时,由于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相应指导性标准,在对研究需要达到目标或程度的界定上还缺乏清晰统一的定义。从术语涵盖范围、术语分类体系以及临床实用性等角度进行考量,现有标准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Ct)是一部先进的现代西医学临床标准术语集,已得到40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引进,广泛应用于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处方、医嘱录入、检验报告、文献编码等工作[1],证明其具备了能够满足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需求的标准化特征要素。系统总结提炼SnomeDCt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探索并提出《中医临床术语集》应当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将有助于强化工作重点,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及可应用性,更好地发挥术语标准对中医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

1SnomeD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分析

探讨临床医学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主要是为了明确术语集在完成哪些主体工作后才达到符合标准之标准,实质上属于术语标准化工作“指导性标准”研究的范畴。所谓指导性标准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原则和一些具体做法的统一规定”。由于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以SnomeDCt这样发展成熟、方法学体系完备并得到世界范围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术语集为研究对象,提炼总结其标准化工作的

原则与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捕获其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通过系统化研究,我们将SnomeD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总结概括为“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1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

与现有标准大多处于术语研究层次不同,SnomeDCt已转型成为以概念研究为核心的术语集。依据现代术语学理论,概念先于术语,具有唯一性,术语是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具唯一性。不同语言都可以描述同一个概念,同种语言中还有术语同义、多义现象,这是造成术语使用欠精确的原因之一,也是术语标准化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概念为核心进行术语标准化研究,能理想地甄别概念与术语以及同义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特定知识领域概念体系的建立。

概念定义是术语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SnomeDCt采用了“逻辑化”概念定义模式,将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作为中心任务,在实现准确定义概念的同时,也为术语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便捷运用奠定了基础。与现有标准惯常采用的文字描述定义模式不同,逻辑化定义是基于概念语义,通过建立概念间明确的关联关系而实现概念定义的一种标准化工作模式,此处关联关系包括了概念间纵向的上下位(iS-a)关系与横向的属性关系。与文字描述性定义模式相比,逻辑化定义模式能够更好地保障术语在临床病历书写及科研工作等脱离了文字描述性定义支持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得以正确使用。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的逻辑化定义为例(见图1),其下位概念是“先天性面神经麻痹”,其上位概念逐层向上分别是“颅神经病症”“神经系统疾病”……“疾病”“SnomeDCt概念”。“SnomeDCt概念”是术语集数十万个概念中最顶级的概念,又称“根概念”,概念“疾病”是根概念下19个顶级分类之一。基于纵向直至“根概念”的上位关系明确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分类上的归属(属于“疾病”类概念),与其紧邻的上位与下位概念则确定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体系中的纵向坐标;在横向上通过“发病”、“发现部位”、“严重程度”等概念,将“面神经疾病”与能够描述其固有属性的属于其他分类的概念进行连接,确定了其在概念体系中的横向坐标。纵、横定位结合界定了“面神经疾病”与其他概念的本质区别,完成了逻辑化定义。SnomeDCt采用数字编码固化了每一个概念具有的纵、横向关系及其拥有的多个同义术语,为实际工作中基于概念关联关系的术语快速调用创造了条件。

1.2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

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是SnomeDCt最主要的两种标准化工作手段,两者在功能上“一分一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是实现概念体系建立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基础。

“概念分类”是依据标准化研究目标与成果的应用环境,依据对学科固有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特定领域知识体系进行有机分割,形成以其中内涵的互不重叠的若干顶级特质属性为轴心的概念集团,每个概念集团内依据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逐级建立起树状层级体系,形成术语集框架纵行支柱。我们研究认为,SnomeDCt进行概念分类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西医学本体论疾病观,其建立的19个顶级概念分类较理想地覆盖了临床科研工作所需概念种类,各种分类之间具有的逻辑关系符合现代西医学临床诊疗规律。

“语义关联”是结合应用环境,基于概念语义,通过特定属性连接概念,将具有内在关联关系的概念两两相连,并揭示出这种关系具体是什么。建立概念分类层级体系中用到的上下位关系,其实质也是一种语义关联。通过语义关联,将经由概念分类形成的概念集团从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概念体系的建立。SnomeDCt利用包括iS-a在内的60种连接概念,形成近100万种语义关联组合[2]。

转贴于

1.3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3.1概念表——概念的标准化

SnomeDCt概念表用于收录概念,并为概念提供了数字编码、概念当前的应用状态、概念完全指定的名称(FSn)、概念在CtV3(英国的医学术语集,SnomeDCt是由SnomeD与CtV3合并形成)及早期SnomeD版本中的编码、概念逻辑化定义程度等信息。概念编码与完全指定的名称在术语集中均具有唯一性,为同时满足概念的人类与计算机理解提供了条件。概念状态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程度,用于记录概念的加工修订。早期概念编码则为利用以原有术语集进行编码的历史性文档提供了概念映射的功能。

1.3.2描述表——同义术语的标准化

SnomeDCt描述表用于记录同义术语标准化研究的结果。SnomeDCt中共有3种术语描述类型,即“完全指定的名称(FSn)”、“首选术语”及“同义术语”。每个概念都有一个FSn和一个首选术语,同义术语是除去首选术语外,其他能够描述FSn所描述概念的术语。描述表为术语指定了唯一的编码,标明其具有的描述类型,并将能够描述同一概念的所有术语都指向同一个概念的编码。如与“面神经疾病”相应的术语共计14条,亦即有14种不同的描述都能代表“面神经疾病”这个概念。通过建立概念与术语的对应关系、同义术语之间的等级关系,增强了临床科研工作中对概念表达的灵活性,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同义”、“多义”而造成的术语使用混淆。

1.3.3关系表——语义关联的标准化

SnomeDCt的语义关联由“概念1+连接概念+概念2”组合形成,“概念1”是被描述的主体,“概念2”是描述的值,连接概念用于揭示描述的属性。关系表记录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全部语义关联组合,逐条为其赋予了数字编码及特征类型、可改进性、所属的关系组等信息,以“语义关系类型”的形式明确了系统当前使用中60个连接概念。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为例(见图1),通过“iS-a”、“发现部位”、“发病”、“严重程度”等连接概念与相关概念组合,形成“面神经疾病属于颅神经疾病”、“面神经疾病发现部位是面神经结构”、“面神经疾病急性、亚急性、隐匿性发病”、“面神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具有临床意义,可直接被用来描述临床事件的短句。不仅能提高临床病历书写的速度,也梳理了与概念“阑尾炎”具有语义关系的概念及其间具体语义关系的种类,为基于概念的数据挖掘提供了便利。

2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初探

从现代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与提高标准化术语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建立概念体系、完成概念精准定义、编织概念系统化的语义关系网络,是领域术语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标准化术语集能够理想地支持实际工作的基础,这一点并不受中西医学知识领域个体化特质的影响。

《中医临床术语集》与SnomeDCt具有相同的研究目标与应用环境,均服务于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SnomeDCt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是术语集,而并非限定为“西医学术语集”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工作方法,其在主体上同样适用于《中医临床术语集》。因此,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固有规律的概念分类框架体系、概念的逻辑化定义、甄别明确的同义术语、翔实的语义关系,应当是《中医临床术语集》所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4

【关键词】课程教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33―05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变革,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各教学系统因不同开发者使用不同系统工具和开发软件,相同系统间资源表示方式不同,不便于知识继承和共享,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领域本体及语义网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是实现语义网的基础,因此,很多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和开发各种教学本体,以实现教学资源在语义层面上的共享和重用。然而,目前的学科领域本体数量很少,能够实现共享和重用的学科本体库更是捉襟见肘,远远达不到当前教学资源实现语义共享的需求。快速而高质量地构建各学科领域本体急待解决,以促进教学资源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早日实现语义功能。

一领域本体

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来表示领域知识,促进知识共享。本体用来表示特定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领域本体就是本体中的一种。

领域本体是在特定领域中可重用的本体,提供了该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

教学领域本体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任一门课程中的概念及其关系都能构成本体。在通常情况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是以某学科知识章节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两维度为主线进行构建的。将课程中的知识点看作一个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还与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相关联。教学领域本体最终目的是捕获领域知识,提供人机对知识的共同理解。

本体构建和构建方法息息相关。好的方法是本体构建的保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本体构建方法,故学科本体的构建速度和质量不高。

二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某种程度上是教学系统化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aticDesign,iSD)的过程。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编制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本体构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将教学系统化设计理念融合到教学领域本体中去,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了构建教学领域本体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教学领域的方法,即基于iSD的本体构建方法。

1构建原则

为保证本体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任何本体的构建都要按照知识概念的标准化表达和构建步骤的规范化过程这两个基本原则进行。同时,为体现具体学科特点,本体构建要遵循明确性、一致性、可进化性,以及对知识进行合适的粒度划分等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概念应尽可能的完整并能有效表达课程特性,保证其唯一性和确定性;一致性是指要始终保证概念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以确保最后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可进化性是指概念可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扩展和进化,以与知识更新同步;合适的知识粒度是指知识粒度的划分要与教学步骤相对应,在保持知识的局部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学科知识点表示到对应的教学步骤中。

2构建方法

目前,人们常使用复用已有本体和利用本体工具等方法来构建本体,具体各不相同。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评价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需求不充分、建设过程缺少规范性、缺乏评价标准等不足。同时,这些方法各自适合不同领域,不能满足学科本体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教学普遍规律,从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过程出发,依据本体建模的基本的建模元语类(或概念)、关系、实例等,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图1)。该方法可以从抽象到具体、自顶向下地建构学科领域本体,通过各种知识获取方法获得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关系,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生成学科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

(1)教学领域本体需求分析

充分理解构建学科本体的需求,是本体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一,在教学领域构建学科本体的目的。开发课程本体是为了形成对具体某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以满足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集成,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服务。

第二,教学领域本体所涉及的具体学科。学科知识的范围和边界是模糊而交叉的,应把所有涉及到的学科或交叉学科都考虑在内,避免知识的缺漏。

第三,教学领域本体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人。

第四,构建过程的时间分配。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的复杂性,不要求大求全,要以实用为基本原则,按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时间。本体的进化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五,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本体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可扩展能力。目前的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主要有RDF、RDFS、oiL、DamL、owL等,推荐使用w3C最新的描述标准。

(2)建立核心本体库

首先,获取概念并定义类。通过收集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充分了解知识的组织结构,从学科领域专家、专业权威书刊、网络以及已有的相关本体中获取学科的重点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抽象和归纳,依据概念唯一性、同级概念间互不相交、并集覆盖整个父类概念范围的要求,并形成以继承关系为主要关系的层级模型。这些模型化的概念被抽象为本体中最基本的类。类是本体的核心。定义本体的类,应能表示出类的最突出的属性,一个概念只能创建一个类,创建一个类应能增加其父类不具备的新属性。

其次,确定类的属性。概念层次结构是本体的骨架,类的属性和概念间的关系才是本体的血肉。类的属性用来描述概念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区别类的重要标志,包括类的固有性质和与其它个体的基本关系等。不同的类有不同的属性,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属性。一般,属性的表现形式有属性名和属性取值。类的属性和类一样,也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这样就减少了属性冗余,增强了概念的表达能力。确定了类的属性以后,对概念进行归纳和分类,逐步建立起类的层级化的分类模型。

根据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学科领域本体中知识点类的属性可以定义为知识点同义词(Synonym)、教学目标(teachingGoals)、知识点大小(KnowledgeScale)、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与资源的关系(hasResource)等基本属性。

再次,建立类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的定义和描述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其他概念。概念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关联就是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关系可以是多个,一个关系包括关系名和关系取值等。学科概念模型中的类除了具有父子关系(SubClassof)外,还要构建符合教学步骤和教学规律的其他关系,据此,本文定义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六种基本关系(表1)。所有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树状结构相结合,使得整个教学领域知识本体库成为一个语义复杂、完整但又清晰的、便于理解的语义网结构模型。在具体应用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选一个或多个,或建立其他关系。

最后,创建类的实例。明确了本体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类的层级模型和类之间的关系建立之后,添加实例并建立一个实例集。实例反映了具体概念的知识表示,每个实例是由实例名和实例url地址组成。

(3)进行形式化编码

确立了建模元语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本体进行编码了。本体最终是为了让机器理解教学中的概念及关系,也就是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并将编码的过程和结果存储。本体编码就是将教学实际资源和本体进行关联,使类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关系。在具体应用中,本体有非形式化语言、半形式化语言、形式化语言等形式,学科本体可以用自然语言、框架、逻辑语言等形式来描述本体。

owL(webontologyLanguage,网络本体语言)是一种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是w3C最新的一种语义网本体语言,它提供了丰富的类公理,功能上超越了XmL、XmLSchema、RDF等,能准确描述知识的类、属性和实例及其复杂的逻辑关系,支持良好的知识推理,弥补了RDF与XmL。因此,本文推荐使用owL来描述本体。

(4)调试和集成

本体的构建和描述离不开本体构建工具的支持。protégé体系软件是斯坦福大学为知识获取而开发的一个工具,是开放的模块化的,支持RDFSchema、带DtD的XmL文件、XmLSchema文件等格式的存储和导入。表2是protégé与其他工具的比较。

从protégé与其它工具的比较来看,protégé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因其开放性、不断更新性、可扩展性、良好的互操作性、界面友好性及对中文的良好支持等多方面的优点,成为人们构建本体的首选工具。

(5)本体评价

构建完成的本体需要评价。但是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本体评价方法。本文综合现有的本体评价方法,结合教学课程本体构建实践,认为教学领域本体构建应该从正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本体进化

学科知识是无边界和不断扩展的。因此,进化是领域本体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是个不断进化和衍生的过程,在核心本体建好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来扩展和进化本体,才能逐步建成一个较为完整和实用的教学领域本体来。

三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应用实例

“C++程序设计”课程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教学资源不断更新。采用本体标准化的描述方式,建立通用的规范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重用,是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为例,采用iSD本体构建方法,以课程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该课程本体。

1需求分析

理清本体的实际需求,是成功构建的必要条件。第一,开发“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本体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该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满足异构网中双语教学资源信息的交互和集成,并能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奠定基础。第二,所建本体主要为双语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所涉及学科领域是“C++程序设计”课程领域。第三,该课程资源领域本体面向对象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者、本学科教师、其他学习者。第四,选用owL语义描述语言。

2建立核心本体库

(1)获取概念

“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知识丰富。本文以nellDale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第三版影印版)》教材为基础,参照国内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按照教学规律和步骤,将知识进行了三层粒度划分(详见图2),分别是根节点、顶层核心概念集、第一级子概念集,并归纳出五个顶层概念,分别是程序基础、面向对象、数据结构、程序举例、学习资源,一级子概念20个,二级子概念100多个,基本覆盖整个“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可作为该课程资源本体未来进化的种子。

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建立整个本体概念模型:把“C++程序设计”作为根结点,向下扩展为五个顶级概念,顶级概念继续向下扩展,以此建立的层次结构以树型结构呈现。图3是使用protégé4.0对顶级概念“学习资源”的下级概念(包括案例、课件、文档、指导、材料、测试等六个子概念)建成的类层级图。

(2)确定类的属性和关系

根据课程需求,将知识间的关系定义为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等的映射关系,定义了同义词(hasSynonym)、资源(hasResource)、程序举例(hasCaseStudies)、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等基本属性(图4)。定义了该课程本体的类之间的同位知识(paraConcept)、上位知识(SuperConcept)、下位知识(SubConcept)三种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属性和关系可具体定义,如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知识点大小规模、重要程度、交互类型、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等,以使本学科的知识点在横向上紧密联系起来。

(3)创建类的实例

属性和关系建立后,接下来添加实例。本文为Classes类建立了三个实例,分别是classLoan、classtime、classString,如图5。

3“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的owL实现

本文通过使用protégé4.0进行建模,按照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形成能覆盖整个学科领域的概念结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给出图4的owL描述代码。图4基本实现了本体概念、属性及其关系的复杂关系,是整个本体的缩影,可以用来说明所建本体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xmlns=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base="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ns:rdfs="省略/2000/01/rdf-schema#"

xmlns:owl2="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四总结

本文开发完成了“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共包括概念82个、上下位关系102个、属性50个,包括了该课程领域的几乎全部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系。该本体概念层级多样化,具有良好的完整性,概念间的关系在逻辑上比较严密和一致,且可扩展性较强,支持语义逻辑上的推理,方便以后的进化,为下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语义检索功能奠定了基础。

构建教学领域本体最终是为了在实际教学资源管理中予以应用,以实现共享,促进资源的语义管理。教学本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建学.领域本体构建在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06.5.

[2]王梅.owL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30-33.

[3]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评价研究[J].圈书情报工作,2006,(10):68-71.

[4]王秀芳,徐峰,魏莉.浅谈网络教学资源本体的构建[J].山东电大学报,2007,(1):11-13.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5

关键词:语文能力;概念;培养;现状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57-03

一、关于语文能力的概念与结构研究

这个研究主题在三个研究主题涉及的研究数量最少,占研究总数的1%不到。研究的主体以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为主。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角度和学术范畴对“语文能力”的概念属性、结构体系、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国内学者通过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各家学者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来探讨和明确语文能力的概念定义与结构组成。也有学者从信息系统的视角分析“语文能力”呈现了九种不同的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包含了复述和创作两个层面,这为宏观把握“语文能力”的本质要素和指导实践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部分的研究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语文能力”概念属性的研究

与“语文”概念相呼应,“语文能力”也是中国本土化的概念。“语文能力”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本质属性分析也存在差异。传统对“语文能力”的定义为:一种从事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组成。由于研究人员所属学科的不同,因此对语文能力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上述定义侧重于心理学范畴,强调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大量关于语文能力概念的界定则来自于教育学界,他们的概念界定更戎赜谑导层面,强调操作性,认为语文能力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此外还有关于语文能力较为综合性的概念界定,强调语文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培养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专门能力,也不是单纯的一般能力,是以语言操作能力为主,以智力、创造能力为基础的特殊的综合能力。从内涵上看,语文能力是完成交际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4项基本能力。这一定义涵盖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特点,相对较为精确。

(二)“语文能力”概念结构的研究

对于语文能力概念的解读,除了从其属性进行界定外,还包括对其结构因素的诠释。认为语文能力是个多维结构,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百科知识等)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还包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和非智力因素(如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此外还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虑语文能力因素的构成,强调语文能力是以语感为基础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

(三)“语文能力”概念发展的研究

语文能力的概念还具有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其概念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构成因素不同,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概念时期是在语文学科单独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这一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前后跨度达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的语文能力概念主要就是指写作能力,尤其是在科举时代。

第二个概念时期是在清朝晚期,语文开始单独设科,此时对语文能力的概念解释就是个体的读、写能力,这种概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开始强调读的能力,将其加人语文能力。

第三个概念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强调语文能力的概念构成从读、写能力因素向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因素构成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概念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反复。读写活动得到了重视,却忽略了与读写活动同样重要的听、说能力因素。

第四个概念时期从2000年开始,语文能力概念结构的综合性转化。当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改听说为“口语交际”,其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的交际功能,这又是对语文能力观的一次大的发展。此后的几年,学界对语文能力的概念界定的也从传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因素构成,向综合性人文素质转变,将语文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调整,强调能力专项素养。之后虽然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说法,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但语文素养的一个核心部分还是语文能力。

二、语文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研究

此类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60%以上。该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实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这其中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占绝对多数,所有研究的对象都集中于学生群体。此类研究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不同侧重点的研究方向:

第一类,主要是针对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具体现象或者某种方法来阐述研究人员自身的观点、见解或者是总结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方法,继而进行推广。有教学一线的老师通过对历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总结中考语文考核重点与发展趋势,在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通过“推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将阅读教学常规化”、“配备读书笔记本”三点建议来提升课堂外学生语文能力。

第二类,则是针对分析特定学生群体语文能力培养问题。关注的焦点同样是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具体现象或者某种方法的现象阐述或经验总结,但是研究的对象是特定的学生群体。

另外还有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或者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些研究强调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等特点,提出了符合该群体培养目标的语文能力构成。

三、语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相对于语文能力培养与教育,研究人员关注于社会群体“语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非常少,但也能区分为两类侧重点。此类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其中也囊括了一小部分高职、中职院校以及中学的语文课程教师。

第一类研究是少数中的少数,主要关注于整体社会群体的语文能力现状的分析与调查,如闫克在其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语言教育对语言能力的解释度与华人社区汉语规范的宽式原则”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社会上有关国民语文能力的评论中,下降说虽占相对优势,但并未被普遍认同”,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第二类则和语文能力培养的主题一致,研究关注于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例如研究者通过语文测试题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采样,通过让被试大学生对调查问卷的回答例如标准生字音标等了解重庆籍大学生对常用字的认读能力、对普通话的表达及实际应用、对规范字使用的情况、对新兴词语的接受能力进行了详细调查,从而发现在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二为一,营造使用规范语言的氛围,借助普通话水平侧试,结合经典美文的诵读,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说普通话,读标准音,写规范字,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则是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重专业轻人文思想,导致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以及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当的影响,财经院校大学生普遍在文字、语言、文章、文学修养等方面存在问题。

四、关于国内语文能力研究现状的评述

(一)特点之一:研究层次低

关于语文能力的教育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主要是实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这其中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占绝对多数,所有研究的对象都集中于学生群体。此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整体关注于现象描述与经验总结,主要是从某些具体的教学现象中引发出一定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或应对策略,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在于以研究人员自身的感性认识为主,缺乏理论基础,缺乏研究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所有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都属于质性研究,缺乏量化的实证性研究。而且从论文的内容来看,大量研究即便是质性研究,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步骤与策略,研究方法上较为随意。从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层次较低的特性。尤其是在关于财会人员和财会专业大学生语文能力研究方面,很多都只是口号式地强调财会人员及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无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规范性研究,缺乏学术价值。

(二)特点之二:研究数量少

研究的数量少,体现在:相对于语文能力培养与教育,研究人员关注于社会群体“语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本身非常少。此类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其中也囊括了一小部分高职、中职院校以及中学的语文课程教师。此类研究主题的论文相对较为严谨和规范,学术性和理论性更强。研究使用了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量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并结合数据分析统计,但是所有研究都局限于描述性统计。此外关于语文能力本身的研究数量也非常少,研究主要采取语义分析、文献法等较为传统的定性研究的角度进行,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没有能够清楚说明“语文能力”概念界定与构成体系。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6

关键词:领域本体;语义检索;查询扩展;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018-03

作者简介:张胜(1979-),男,博士,中国人民国防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工程。

0引言

传统的信息检索大部分是基于语法的检索,即通过语法层面上的文本字符串匹配来实现,缺乏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的表示、理解和处理,致使其无法处理一词多义问题以及词语的异形同义问题,进而导致检索质量不尽如人意。而语义检索则是关注信息资源的语义信息,而不只停留在文本的形式上,因而可以克服传统信息检索的弊端,从而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同时给出了该模型中的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1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思想

语义检索是对检索条件、信息组织以及检索结果赋予一定语义成分的检索方式[2],其不同于传统检索基于关键词匹配机制,是基于概念的检索匹配机制。语义检索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与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是一种建立在概念及其相关关系基础上的检索技术,其将传统方法中从用户查询和文档抽取出来的关键词替换成含有语义的概念,以此把关键词级的检索提升到概念级的检索。

领域本体用于描述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的本体,其通过定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的语义信息,描述领域内部知识共享和知识重用的公共理解基础。因此,领域本体在信息检索领域,特别是在基于知识的检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有效提高检索精度。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其基本思想即依据领域本体知识库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使信息资源或文档的描述信息具有语义,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的语义,同时也对用户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揭示,并依据领域本体,对检索词进行语义扩展,进而检索得到结果。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大致可通过以下四步实现[3-4]:

(1)领域本体构建。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由知识工程师为主体构建领域本体知识库。

(2)特征提取。获取信息资源或文档,并依据构建和管理的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标注,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语义内涵。

(3)查询语义扩展。依据领域本体对用户提出的查询请求进行语义揭示,并依据一定规则或算法扩展用户检索词,将生成的备选检索词集提交给检索系统进行检索。

(4)结果排序。检索系统返回检索结果,并依据一定规则或算法比对检索结果与用户原始检索词的相似度,按照相似度排序后将检索结果提交给用户。

2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

根据语义检索思路,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

该模型共分为4个模块:领域知识管理模块、语义标注模块、索引和检索模块、用户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

2.1领域知识管理模块

领域知识用于指导数据资源或文档描述,尤其是领域知识中的本体和分类体系,其是语义表征数据资源的核心。同时,中文分词、查询扩展和查询结果排序都需要以领域知识为基本依据。领域知识管理模块主要完成领域知识的构建和维护,如领域本体、推理规则的构建和维护。

2.2语义标注模块

语义标注实现文档或数据资源的语义揭示,其通过文档特征提取技术(如分词技术),从领域本体所确定的本体词汇中取出对应的概念,构建文档的语义特征域,自动标注资源库中的文档。同时,也应对文档或信息资源的非语义特征进行标注和索引,并提供给索引和检索模块生成文档索引库和元数据库。

2.3索引和检索模块

对海量文档或数据资源而言,如果检索时通过求解每个文档与用户查询请求的相似度来获取检索结果,势必耗时,不能满足用户体验。因此,必须根据文档或数据资源的标注信息构建索引库,并依据索引库,检索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或数据资源。为实现索引和检索模块,可使用Lucene信息检索工具库。基于Lucene的检索引擎提供了如下功能:为数据资源库建立索引、生成索引库、根据用户的检索要求对索引库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进行排序后返回给用户。

2.4用户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

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首先依据领域本体生成的本体词汇库对用户查询输入文字分词(可使用中科院计算所的中文分词系统iCtCLaS),分成本体概念集合和非本体概念集合(即关键词集合);其次,分别对这两个集合按相似度扩展,得到两个查询候选集合:候选本体集的集合和候选关键词集的集合;再次,依据这两个集合,并按相似度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查询集;最后,将查询请求提交给索引与检索模块,由于索引与检索模块事先已实现了倒排索引[5],故能快速响应用户查询,其将查询结果按查询请求的相似度排序后,将结果推送给用户。

3查询扩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在实现语义检索时,需要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扩展,以期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科学的语义扩展算法。同时,也需要对检索结果按相似度从大到小排序,这必然涉及到相似度计算算法。因此,本节主要探讨了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3.1查询扩展算法[6]

用户输入查询经过分词后可形成两个集合:wordSet={oS,KS},即本体概念集合oS={o1,o2,…,on}和关键词集合KS={K1,K2,…,Kn}。本体概念集合中记录了用户在查询界面中输入本体概念,关键词集合为用户输入查询词中的非本体概念词。查询扩展算法将分别对这两个集合进行扩展,并计算扩展的集合与原集合之间的相似度。下面从本体概念扩展和关键词扩展介绍扩展算法。

3.1.1本体概念集合扩展策略

Step1:对每个本体概念进行扩展。

对单个本体概念o按相似度进行扩展,选择与该本体概念相似度大于某一阈值γ的概念,且该被选择的本体概念与其他所有用户输入的本体概念的相似度小于该被选择本体概念与当前单个本体概念的相似度。

e(o)={x|(sim(x,o)>γ)∩x∈Dontology∩(y(y∈oS∩y≠x(sim(y,o)

Step2:分别从每个本体概念扩展集e中选择一个概念形成一个本体概念查询集。用户提供的本体概念集中每个概念均可扩展生成一个扩展集,从每个本体概念扩展集中选择一个概念形成查询本体概念集fo={f1,f2,…,fn},其中f1在e(o1)中选取,f2在e(o2)中选取。所有本体概念查询集可描述为Fo(oS)={(F1,F2,…,Fn)|F1∈e(o1),F2∈e(o2),…,},每个本体概念集fo={f1,f2,…,fn}与用户输入的未扩展的本体概念集oS={o1,o2,…,on}相似度可由公式(1)计算。

3.2相似度计算算法

3.2.1领域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算法

领域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构成的本体图可认为是一个带有根节点的有向无环图,图中节点表示概念,边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该本体图具有类似于树的层次结构、有向边和多重继承的特点。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结构图的概念语义相似度计算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7-9]:

(1)语义距离。语义距离指在本体图中连接两个概念节点有向边的数量,可用dist(oa,ob)来描述两概念之间的距离。语义距离与语义相似度成反比关系,两概念语义距离越大,则相似度越小;反之,两概念语义距离越小,则相似度越大。

(2)两概念的最近共同父节点深度。其可用depth(father(oa,ob))描述,father(oa,ob)表示两概念最近共同父节点。本体概念结构图具有类似于树的层次结构,概念的组织自顶向下,分类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最近共同父节点的深度越深,它的分类就越细,继承的语义信息就越多,则本体概念oa、ob的共同语义信息就越大,即两概念间的相似度越大。

(3)语义重合度[10]。即通过两概念间所包含的相同父节点个数,计算概念间的重合度。但是,语义重合度信息隐含在语义距离中,将语义距离和语义重合度同时考虑有重复计算嫌疑。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语义距离和公共父节点在本体概念结构图中的深度来计算概念相似度。即两领域本体概念a、b的语义相似度为语义综合距离和共同父节点综合深度对相似度影响的加权归一化,即:

3.2.2综合相似度计算算法

通过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中的本体概念进行语义扩展可得到查询语义扩展集Fo(oS),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中的非本体概念的关键词集进行扩展,可得到关键词集的幂集p(KS),从Fo(oS)中取一元素fo(该元素为一个扩展概念集),再从关键词集的幂集p(KS)中取一元素p(该元素为一个扩展关键词集),即可组成一个提交给检索模块的检索请求(fo,p),通过计算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oS,KS)与每一个扩展的检索请求(fo,p)的相似度,即可得到相应检索结果与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的相似度。综合考虑扩展本体概念集相似度、分类概念集相似度和扩展关键词集相似度,可得到综合相似度的计算算法:

sim_integrate(fo_p,oS_KS)=λ1×sim_sematic(fo,oS)+λ2×sim_key(p,KS)

式中,λ1、λ2为调节因子,分别表示本体概念集相似度在综合相似度中所占比重和关键词集相似度在综合相似度中所占比重,且λ1+λ2=1。

4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能够依据领域本体知识库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使信息资源或文档的描述信息具有语义,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的语义,同时也对用户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揭示,其把传统方法中从用户查询和文档抽取出来的关键词替换含有语义的概念,以此把关键词级的语法检索提升到概念级的语义检索。同时,本文给出了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能将结果按相似度从大到小排序,并能有效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参考文献:

[1]王珊,张俊.基于本体的关系数据库语义检索[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7(1).

[2]余传明.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系统研究-理论分析与系统实现[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邹国兵,向阳.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搜索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4]段寿建.基于本体和Lucene的语义检索模型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12).

[5]潘雪峰,花贵春,梁斌.走进搜索引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魏桂英,高学东,武森.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文本信息检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4).

[7]SUSHamapRaSaD.atoolformappingbetweentwoontologiesusingexplicitinformation[C].proceedingsofaamaS2002workshoponontologiesandagentsystem,2002.

[8]FRanCiSComC,maRioJS,peDRomC.measuringsemanticsimilaritybetweengeneontologyterms[J].Data&Knowledgeengineering,2007,61(1).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7

   目前,自然语言检索系统采用的是模式匹配技术。所谓模式指的是关键词或索引词汇。模式匹配技术处理速度快,简单易行,但也有缺点。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对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和其他一些与其相关的词语没有进行规范和统一,词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当用户提问的检索概念具有多种表达形式时,采用单一的关键词或自然语言索引词匹配方式势必会影响检全率。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选词没有严格限制,词量过多过杂,这样会影响检准率,并且会过多地占用磁盘的存储空间,影响查询匹配的速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自然语言查询做进一步的处理,也就是进行概念控制。

   

概念控制及其实现基础

   . 概念控制的目的

   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关键词也会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以及同一事物多种表述的情形。根据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词的概念含义层次上建立联系,为检索用户提供相关的结果分析是概念控制的一个应用前景。例如,“体育”这一概念根据上下立类的关系可以细分为足球、排球、奥运会、亚运会等,单纯的字面匹配会漏检甚至误检很多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过概念控制就可以将一个上位类的概念扩展为多个子概念。体育新闻的检索就可以扩展为:体育新闻、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运动、体育赛事(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概念,同时对那些具有下位概念的词汇可以再次扩展,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检索效果。“计算机”和“电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机械匹配的话就只能检索到有关“计算机”或“电脑”的信息,采用概念控制的相关方法可以将这些相同概念的词汇统一到检索匹配中,这样就扩大了检索面,提高了检全率。在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中进行慨念控制,就是把信息检索从目前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概念)层面,能够从概念意义层次上来认识和处理检索用户的请求,从而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

   . 概念控制的主要方法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检索系统可以完全实现理想状态下的高层次的语义检索,但有些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已经采用概念控制查询。主要的方法是利用知识体系建立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查询扩展,深度匹配,优化检索效果。

   概念控制的内容包括:提问句概念语义块的抽取,从提问句中切分出概念词或词组等语义单位;基于知识体系对抽取出的语义单元进行概念扩展;概念的组配,将选择出的各检索单位基于知识体系的组织信息转换成体现概念关系的逻辑表达式。

   概念抽取不等同于分词处理,其中包括普通概念的识别和人名、地名、事件名等专有名词的识别,并进行概念提取。对于普通的概念字串采用逆向最长匹配算法(或正向最长匹配算法),并综合切割标记等分词手段切分就可以进行概念抽取。对于词典中未收录的概念词,可以采取基于句模、句子结构分析、词和词组构成规则、句内结构性标志字、标点符号等来进行切分。除切割标志外,已知的词也可作切割标记使用。

   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本质是查询满足特定主题概念的文本,因此被检索的内容不是和提问句的字面匹配。对提问进行分析后抽取出的主要是概念或概念的组合,需要进行概念匹配,这就需要对检索句中的词进行概念扩展,即考虑提问句中词的同近义词、上下位词和关联词。可以通过知识体系保存同近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和其他关联关系,当处理用户检索需求时,通过查询知识体系可对提问句中的词按概念进行扩展。如“我国今天的体育新闻”,可以通过知识体系对“体育”进行扩展,查询包括“篮球”、“赛车”、“奥运会”、“世界杯”等方面的内容,“今天”一词指检索者进行检索时的日期,因此需通过规则将“今天”映射为检索时的时间,将“我国”扩展为“我国”V“中国”V“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体系中可能只存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同义关系,没有“我国”这一词条)。

   概念组配,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可分为限定组配和相交组配。限定组配将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到另一个概念的内涵中,从而加深概念的内涵,缩小或限定了概念的外延。相交组配将具有共同的属概念、概念之间具有相交关系、外延部分重合的概念组合成一个新概念。在构成查询表达式时,基于知识体系的扩展词和原词间为“逻辑加”的关系。如“美丽”扩展为“美丽”V“漂亮”V……V“标志”。提问句中语义块间的关系通常为逻辑乘的关系。语义块间的概念组配通常存在如下逻辑关系:()主谓结构,描述的是一种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偏正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动宾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并列结构,描述的是一种成分间的并列关系。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间为“逻辑乘”关系,并列结构为“逻辑加”关系。但通过对检索提问句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并列结构在用户的检索概念中为“逻辑乘”关系,于是采用通过句模分析和指示标志来确定语义块间的“逻辑乘”或“逻辑加”关系。提问句语义块之间的“逻辑加”关系通常存在显式指示标志,如“或”等。分析传统的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与句型的关系,可以辅助获取语义块的逻辑关系。检索提问句的语义概念和提问句的结构紧密相关。需要分析谓语的性质、句子的结构,如“把”字、“被”字句等。

   概念控制的项关键技术中,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支持,知识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索效果的优劣。

   . 概念控制系统

   国内外已有一些检索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概念控制,代表系统有首信搜索引擎、孙悟空、UmLS等。下面以UmLS为例进行介绍。

   

   

UmLS(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美国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于年开始研制的一项长期开发研究计划,旨在克服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检索中的两个显著障碍(相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用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使用户很容易地跨越了在病案系统、文献摘要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专家系统之间的屏障。UmiLS包括个部分:专家词典、超级叙词表、语义网络、情报源图谱。专家词典是一个包含众多生物医学词汇的英语词典,可以确定英语词汇的范围以及识别生物医学术语和文本词的词形变异,也为超级叙词表提供了确定范围的医学术语和词汇。超级叙词表是生物医学概念、术语、词汇及其涵义等级范畴的广泛集成。语义网络是为建立概念、术语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没计的,它为超级叙词表中所有慨念提供了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语义结构。情报源图谱是一个关于生物医学机读情报资源的数据库,其目的是利用超级叙词表和语义网络实现以下功能:确定情报源与特定提问的相关性,以便选取最合适的情报源;为用户提供特定情报源的范围、功能和检索条件等人工可读的信息;自动链接相关情报源;在一个或多个情报源中自动检索并自动组织检索的结果。

支持概念控制的知识体系

   实现概念控制离不开知识系统的支持,没有合理的知识系统,就无法实现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也就无法达到概念控制的目的。进行概念控制的核心是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

 . 知识体系及其形式

   目前,有关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ontology的探讨中。国内关于ontology的中文译法也不统一,有“知识体系”、“本体”、“概念集”、“概念体系”、“本体论”等多种提法。ontology是一个源于哲学的概念,原意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被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引入,特指对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ontology能够将词汇有关概念关系显式地表示出来,从而将术语的语义和概念关系显式化表示出来,因而在语义查询、概念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ontology中的概念表示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使用槽来表示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借助概念之间的关系,ontology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语义网。概念之间有种基本关系:part-of表达概念部分与整体的关系;kind-of表达概念间的继承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instance-of表达概念间实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attribute-of表达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例如概念“价格”可以作为概念“桌子”的一个属性。在实际应用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不会局限于上述种关系,可以根据特定领域的具体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

   . 语义网络

   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语义网。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是美国语言学家奎廉(R.Quilian)于年提出的。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西蒙斯(R.F.Simmons)和斯乐康(J.Slocum)将语义网络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语义网络是当今网络的扩展,这可扩展的网络给出了信息明确的定义,同时优化了人与汁算机的合作。

   如何构建语义网络更好地将信息定义明确化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准则,这涉及到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构建语义网络的统一原则都是将概念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显式化,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形式。

   wordnet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开发的在线词汇参照系统。它将所有英语词汇分成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功能词。名词按照种关系被加以组织:部分关系、上下位关系以及物质与材料。同时有反义的名词被标注了反义关系,这样形成了一个互相高度连通的名词网络。动词的多义性比名词更高,在wordnet中动词被组织成各种推演(蕴涵)关系,而组织动词的不同关系可以被总结成一个覆盖它们的基础词汇的推演,包括四种。

   . 概念词表

   知识体系中除了概念间相互关系形成语义网络,对于每个单独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词表。没有概念词表的语义网络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关系网而不是与词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Hownet中的词表就是一个概念词表。Hownet是一个以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知网是一个利用一种知识词典描述语言来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的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系统。Hownet包括词表和义原体系表。词表中记录了每一个词语的概念及其描述,每一个概念用一个记录来表示,如下所示:

   其中no.为概念编号,w_C,G_C,e_C分别是汉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w_e,G_e,e_e分别是英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DeF是知网对于该概念的定义,是知网的核心。每个DeF被称为一个语义表达式,采用知识描述语言,将与词汇有关概念关系采用显示的表示出来。如从概念编号为的DeF可知“打”的概念之一是“锻炼”,属于体育范畴。

   . 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

   构建一个适用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改善检索效果至关重要。但目前已成形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些不足。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8

一、概念语法隐喻理论

在功能语言学中,根据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对应于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可区分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种过程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功能组成成分即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在实际语言表达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含有不同过程的小句的各功能组成成分也可互相隐喻化,而这些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又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它既在语义功能层次上得到体现,又在词汇语法层次上得到体现。同一意义的表达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接近外部世界事情本身的状况,符合人们原有的对语言理解的期望,而隐喻式与人们对语言理解的期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会产生概念语法隐喻。在把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的是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黄国文,2009),语言表达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相互配对丰富了意义表达的语言形式,拓宽了语言理解、阐释的新视角,也为文学语篇及其译文提供了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框架。

二、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在文学翻译中,直译不顺时,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句子可以进行“去隐喻化”解读,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另一方面,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在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原文小句的过程类型在译文中转变后,伴随的是小句的参加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进而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减、视角的转换。以下以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2002)为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一)词类转换直译不顺时,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变化在译文中会引起词类转换。“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只能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位置来判定。这样,在翻译时有时就需要改变词的组合方式,把原文中某一词性的词译成译文中另一词性的词或者在译文中添加某些词,而不能逐词对译。”(许余龙,2001:343)例如:(1)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standingmoreoveronthemomentarythresholdofwomanhood,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Hardy,2005:61-62)(1a)因为她文雅温柔,使人动情,又正在一瞬即逝那种含苞欲放的绮年韶华,所以她在围场堡出现,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张谷若,2005:76)译文(1a)借助了适当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段,将原文(1)中的分词短语“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在译文(1a)中转变为一个关系过程小句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增加了参与者“她”,原文的形容词“graceful”和“interesting”被译为谓词“文雅温柔”和“使人动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此外,原文(1)中的主句“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而译文(1a)根据汉语多小句的特点,转变为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她在围场堡出现”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原文的参与者“herappearance”在译文中转变为“她”,原文的名词“appearance”和“regards”都被译为动词“出现”和“偷眼暗窥”,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多动词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

(二)信息的增加过程的转化有时会造成施事者被隐喻出语篇外,因此要补译出这些信息。在过程重新转化时,要补出被隐出语篇外的成份,否则语篇有可能出现断层,艰涩难懂。例如:(2)itwaslessareformthanatransfiguration.theformercurvesofsensuousnesswerenowmodulatedtolinesofdevotionalpassion.(Hardy,2005:311)(2a)他这时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张谷若,2005:356-357)原文(2)是两个关系过程小句,而在译文(2a)中转变为五个过程小句,译文小句的增加必然要求动词相应的增加,分别出现了五个动词“洗心革面”、“改头换面”、“表现”、“貌是神非”和“表现”。英语多用名词,名词有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包含多层意思,译者在对原文名词进行解构时,需要按照上下文语境增补和完善信息。原文(2)中的名词“reform”、“transfiguration”、“sensuousness”和“passion”在译文(2a)中分别被译为“洗心革面”、“改头换面”、“之气”和“虔诚之心”,译文根据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将原文的名词相应地译成了汉语的动宾结构或偏正短语。另外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译文借助了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调整了叙述视角,增加了“他”这一主语,行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视角的转换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在译文中发生变化后,过程类型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译者应在调整这些关系的同时,理清信息层,并在适当的时候转换翻译的视角。例如,(3)Concludingthustheparsonrodeonhisway,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Hardy,2005:4-5)(3a)牧师说完了以后,就骑着马走了,心里直疑惑,不知道把这一段稀的家史,对他说了,是不是不够慎重。(张谷若,2005:15)原文(3)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包含两个环境成分“Con-cludingthus”和“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而在译文(3a)中该小句被转变为四个小句,分别为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原文的叙述是围绕“parson”这一主语展开的,而译文选定“牧师”这一主题,将第三个心理过程小句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心里”。此外,原文在表达牧师的“疑虑”和“慎重”时均使用了名词doubts和discretion,如采取直译,显然会晦涩难懂,译者将视角转换到牧师身上,翻译为“心里直疑惑”和“是不是不够慎重的”,切中原文,恰到好处。上述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综合运用这三种翻译策略,因此,直译不顺时,译者应借助适当的概念隐喻手段,进行“隐喻化”和“去隐喻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习惯。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听说读写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听说读写”训练,使语言文字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语言文字不过关,表达能力差,创新又从何而谈。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

1.听。孩童学话,大多数是从大人说话中“听”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离不开“听”。数学教学中的“听”,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发表见解。通过“听”来形成表象,理解数学概念,积累数学语言,逐步形成能力。

2.说。数学教学中的“说”,就是让学生说一说事实、说一说结果、说一说过程、说一说规律和操作、说一说算式算理等,以说促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正确理解数学的题意,“读”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中的“读”,一是读数、二是读题、三是读概念,四是读算式。通过“读”来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写。“写”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在认数之后要写数,在理解题意、找准等量关系后要写出算式、写出计算过程、写出答案等等。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借助语言或数学符号的“遣词造句”,最终达到解答数学问题的目的。

二、重视数学概念和术语教学,加强词和词组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显而易见,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考、推理、判断的基础。而数学概念是借助语言或数学符号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讲清概念、术语所反映的对象和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对其有明确的印象。比如:“和”“差”“积”“商”“除”“除以”“比……多”“比……少”等。其次,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术语,如“除和除以”、“增加和增加到”等,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出示“8除以2的商是多少?”和“8除2的商是多少?”让学生比较“除以”和“除”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又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训练。

三、在文字题教学中加强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文字题是由数学概念、术语和数字组成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字题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对于学生运用数学概念、术语和分析数量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抓好“运算符号”的语言表述训练

如“+”表述为:加、相加、加上,不能表述为:“加以”;“×”表述为:乘、乘以、相乘,而不能表述为:“乘上”;“÷”表述为:除以、除(去除),不能表述为:“除去”。

(二)重视“运算结果”的文字表述训练

如加、减、乘、除的运算结果,分别称为和、差、积、商,而且要表述是求哪两个数的和(或差、积、商)及其关系。

(三)加强“四则运算意义的运用”的语言文字表述训练

例如,“42÷7”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则可表述为:①把42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②42是7的多少倍?③42里面有多少个7等。

四、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计算占相当的比重,试题是计算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一式多读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练习数学基本术语的使用,熟悉一些数量关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18×3=?”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出来:①18乘以3得多少?②18的3倍是多少?③3个18是多少?④一个因数是1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再如“(25+34)×(46-16)=?”可用语言表述为:①25与34的和乘以46减16的差,积是多少?②比25多34的数乘以比46少16的数,结果是多少?等等。这样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式子化,式子语言化”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相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精辟,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aDbDc=a-(b+c)”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红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支铅笔和一本数学练习本。一支铅笔1角8分,一本数学练习本4角2分。小红付出1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红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

①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的钱数,再减去数学练习本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8-42=40(分)

②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与数学练习本的总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8+42)=40(分)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①“100-18-42”求的是什么?“100-(18+42)”又求的是什么?②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怎样?③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到:100-18-42=100-(18+42)。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就不难概括出减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即:aDbDc=a-(b+c)。

这样,既能轻松地讲清“减法运算性质”这个概念,又能使学生形成的表象更加鲜明,并且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大学语文的概述篇10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

一、物理学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旧的概念、规律、说法不断被淘汰,这也是物理语言发展的一个过程,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物理学语言,如“楞次定律”等。与此同时,物理语言不仅仅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也承载着物理学习的方法,如我们在研究一些物理问题时会使用微积分、概率论等数学语言,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方法。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物理,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物理语言,更是物理语言中所承载的物理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物理语言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大难题。

初中物理语言主要有概念语言、符号语言、规律语言、辅助语言几种,概念语言如“比热容”、“磁场”等基本概念,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语言的内涵,还要了解其外延。符号语言是物理学中最常见的,如直流电符号、交流电符号、电阻符号等,每一个符号都对应着一个物理学知识。规律语言是偏综合性的物理语言,因为物理规律必然涉及物理概念,同时有很对规律语言是通过物理符号表示出来的,如Q=i2Rt。规律语言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辅助语言指的是一些物理学现象、图形等,能够让我们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去学习物理知识,理解物理学概念。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初中生在掌握物理语言时必须要做到科学性、真实性、直观性、严谨性、标准性、哲理性、趣味性,能够简洁、直观、真实、科学地表达出物理学意思。

二、物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原则

1.以学生为本,避免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能够背出课本上冗长的陈述,但是却不理解其中的内涵,更别提自己去组织语言,这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典型表现。被动学习所培养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新版人教版每一章节都会有趣味性的引入,有简单的小实验,有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介绍,让学生在这些有趣的知识活动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一切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未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也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学生的要求都要遵从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实现质的飞跃。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课本中语言的理解分析,然后再训练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进行概括综合。

三、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学习交流

新版人教版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文字还配有大量的图片,不仅有定理、规律的介绍,还配有详细的说明,不仅有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个小实验小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众所周知,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要想光听就能学好理解透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要他们自己加强阅读,来培养对语言的分析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不同于语文英语的阅读,而是思考性的阅读。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阅读,先自行理解文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对教学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够提高效率。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这些概念的外延,对概念、公式有一个更深入的领悟,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释。

其次,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初中物理就是一门探究性课程,尤其是在上实验课时,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于相互间的交流。由于是课堂的环境,学生交流起来语言也比较正规,不仅能够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得到知识的完善与吸收。可以说,一个充满交流的课堂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最好的舞台。

2.利用实验现象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实验课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场所,我们需要描述实验该如何进行,需要观察实验现象,需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分析,描述是实验课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长期通过描述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培养出来了。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声音的特性时,可以先用电脑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描述听到的声音是哪些物体发出来的,都有什么特性。如可以先后播放噪音和音乐,让学生说说听到的感受,然后分析这些声音的不同之处,引入课程,进入频率、音调、响度、音色的学习。然后,可以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来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自己描述音调、频率与所发出声音之间的关系。

3.通过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想让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他们自己重新构建、复习一遍。首先,每一章节学习完后,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对缺失的知识点进行搜索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物理语言的锻炼过程。之后,可以在全班进行一个复习讨论,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展示出来,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提问,每一位学生则在复述中理解在交流中巩固。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尤其是要注重各物理概念、规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突出隐藏条件,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关注的往往是如何使用这些概念、规律,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将知识补全,让他们学会去阅读文字中的隐含条件,同时对物理知识的表达也有更好的了解。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力争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简洁、富有逻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