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4:15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1

为更好的了解青少年上网习惯和网络安全意识,并为日后青少工程的具体工作提供调研支撑,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和网络影视中心联合发起问卷调研,从上网习惯、网络环境感知、网络安全意识三方面,对6-18岁的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53.1%的青少年已使用手机上网,31.4%使用家庭台式电脑上网,13.1%使用平板电脑上网,仅有2.4%的青少年使用网吧或学校的台式电脑上网。这意味着,95后的上网习惯主要通过自己的设备,且倾向于使用移动端设备。

青少年上网都在做什么?调查发现,聊天交友、听音乐、玩游戏是青少年群体最热衷的网络活动,而查资料、看电影电视剧等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在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top20中,植物大战僵尸、赛尔号、小黄人快跑名列三甲。在家长对待孩子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家长表示反对孩子上网,这表明70后、80后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尽管青少年上网环境相对单一且上网时间短,但仍旧无法避免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各类网络威胁。记者从调查报告中看到,近六成青少年曾遭遇到网络威胁,其中电信诈骗和账号被盗最为常见,其次是个人信息资料被窃取。统计数据也表明,八成青少年缺乏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在类似青少工程等公益项目的努力下,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教育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与之相应,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记者查阅调查报告发现,目前,超80%的青少年在遇到电脑病毒时会立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面对个人信息问题,青少年最不愿意透露证件号码、电话号码、地址等信息;同时,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

据介绍,青少工程是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指导下,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未来网和360公司承办、并由360公司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公益项目,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安全素养,建立适应性、和可持续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目前,青少工程已全面覆盖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59座主要城市、3万多所小学、40多万个班级,影响中小学生约1.2亿人次。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2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给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少年通过上网可以开阔视野和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和改善学习和生活;然而,也有青少年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沉醉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给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不容忽视

网络的开放性对干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则极易导致网络道德缺失。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由于网络上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之间存在矛盾,使青少年在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面临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侵蚀,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并引发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2.不利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

在网络上,为适应网络生存需要,青少年会形成了新的网络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过来,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网络人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随着青少年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就会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从而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并且由于人机交往的频繁,人际现实接触很少,也容易导致青少年之间感情关系淡薄,对社会认识的扭曲。

3.引发青少年犯罪

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唆孩子们。对于认识能力、法律意识和控制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就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培养其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二、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也需要从多方面人手,本文认为,应采取的措施中下: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因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地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侧,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如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或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完善网络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有害信息的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网络行为。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等十条戒律,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规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其实,完整的网络行为规范应该包括网络行为的各种责任主体行为的规则,包括入网者、站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产品制遣者、网络社团、各国政府、审查机构、网络管理国际组织等等。目前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颁发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而现在,又开通了“网络道德法庭”网站,专门对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同时设有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网民投诉。这将与其他措施一起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促使、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自觉的网络道德一观,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社会(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责任和义务。

3.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保证网络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定的切实执行

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使网络的各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要求,第一,入网者应该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记入网;第二,入网者的登录密码应该保密并且具有必要的复杂性,以保证网络行为有唯一的网络主体负责;第三,网络各服务器具有对该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有关机构能够而且有责任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然后是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

4.组建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

电子信息网络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空间的有序性和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水平,因此,组建精干的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5.下大力气建立和发展专门的青少年网站

目前,针对青少年的网站也有不少,如有些学校的网站,教育系统的网站,一些青少年团组织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都太专门化,信息量少,信息范围狭窄,综合性的、信息十分丰富的青少年网站基本还没有,不能满足学生摄取信息及娱乐的要求。因此,建立充分针对青少年特点和喜好、适合青少年各个年龄层次、内容丰富、能满足青少年的各种需要的综合性网站,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毋庸讳言,要创办这样的网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其收益就可能暂时难以保证。所以国家应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在投资及其它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可以由国家专门进行投资,并立法允许这样的网站可以无偿地摘录其它所有网站的某些信息而不受版权的约束等。

6.把网络道德教育写进教材、引进课堂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青少年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道德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青少年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学校应将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当作比教育、性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引入课堂,向学生提示各类媒体(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必然存在的各种社会性间题,培养学生对各类媒体进行批判选择的理性观念和能力。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3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加入到学校课程中,并且制订灵活的时间表

2010年,欧盟公布了一份青少年网络安全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30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4个国家将网络安全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在很多教育体系中,网络的使用是教学目标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的考查内容,同时,其他学科也有所涉及,共同配合,以提高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健康方面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采用常见的方法是补充网络安全的定义,例如,在比利时,“e-Safety”是为更新后的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特别设计的专业术语,涉及更广泛的能力和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严格仔细地操作计算机,爱护设备和软件,警惕有害的或歧视性的内容;能力包括认识网络病毒、垃圾邮件和不安全的弹出窗口,并认识不寻常和不可靠的信息。在捷克共和国,网络安全措施包括在更广泛的教育计划框架范围内,旨在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防止排外情绪和种族主义。[4]

(二)网络安全的多种问题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在欧盟,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广泛,贴近实际生活,多种多样,主要涉及三大类问题。首先,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隐私问题”列入课程,教导学生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地址、学校名称、电话号码等。其次,网络行为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又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教导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自己;第二类是网络文明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偷用别人的用户名,不要散布谣言,不要对他人进行网络欺凌等。最后,下载及版权问题和如何安全使用手机也是欧盟各国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校园网络安全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负责操作校园网络系统的教师,必须有特定的教师资格,并经过特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的培训。在希腊,国家教育部通过国家教育程序直接向计算机学科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在法国,培训分两个步骤进行:先由专家对学校校长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校长对本学校负责教学的团队进行培训。在其他许多国家,例如西班牙、卢森堡、瑞典和英国,负责培训的部门会为教师提供特定的自学材料和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在线课程。

二、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启示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灵活地渗入到学校课程中

欧盟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列入学校课程中,并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欧盟的经验可以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我们要将网络安全的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接下来,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当前网络安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面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将网络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除此之外,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渗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并配合灵活的时间表,这对提高我国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

欧盟国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反观我国目前现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计算机科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的学校也没有对网络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要求。所以,加强网络安全教师的专业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各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向欧盟学习,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具有计划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手机上网安全教育

根据2011年4月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手机应用较为活跃。有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由数据可见,手机上网已然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强制要求中小学生禁止使用手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欧盟对青少年上网的开放包容和正确引导的态度。与其强制反对,不如将手机上网安全的各种各样问题加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引导青少年正确安全地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让青少年学会安全便捷地利用网络。

(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状,而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资源有着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虽然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漏洞,产生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影响了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就是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防护控制技术和手段。因此,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目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防护是一种维护网络安全的技术,直接关系到群众的信息交流、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和平安全。然而,现阶段网络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被复制,并且还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计算机病毒,都不是网络中自动存在或者计算机本身携带的,而是有人恶意为之,将提前设计好的程序或者代码侵入到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中,以此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干扰其正常工作,进而对其他用户也产生威胁。

1.2网络黑客的攻击。主要是指那些在网络系统有漏洞的情况下,对系统做出一些破坏行为或者窃取他人重要材料的人。黑客对网络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破坏性的,目的是窃取电脑系统中的保密信息,通常情况下会对电脑整个运行系统都造成破坏;另一种是非破坏性的,目的是扰乱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不会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窃取,采取的方式也没有破坏性攻击的激烈,主要就是通过拒绝信息和服务来干扰系统。

1.3ip地址被盗用。在众多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中,ip地址被盗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安全隐患。如果计算机的ip地址被盗用,那么计算机的网络系统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用户将无法与网络建立正常的连接。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用户在登录时会受到ip地址已被占用的通知,导致自己无法正常连接网络。事实上,计算机ip地址的用户权限设置的通常比较高,窃取者会以不知名的身份来盗用用户的ip地址,以此干扰用户正常使用,这不仅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威胁到用户的自身权益,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网络的安全。

2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对于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网络工程的安全防护技术,保障整个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2.1病毒防护技术。针对网络工程中的计算机病毒这一安全问题,加强对病毒的防护是一个关键举措。计算机病毒防护不仅仅是网络系统日常维护的基本工作,而且是整个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计算机病毒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所以想真正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工作,单纯的依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相关的管理机制,提高网络使用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通常情况下,使用者要对计算机进行定期的杀毒与检测,常见的杀毒软件主要有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一旦发现病毒要立即处理,绝不能留下后患,此外还要注意对重要文件的备份,以免在病毒入侵时对重要信息产生不可挽回的破坏。

2.2防火墙技术。对于黑客的攻击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就是设置防火墙过滤信息。设置防火墙主要是指在外部网络和内部局域网络之间设置防火墙,实质上计算机和外界网络之间相联系的一个桥梁,能有效的把用户的局域网与外界公共的网络相隔离,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信息不管是进入使用者的网络还是流出使用者的网络都需要提前经过防火墙的过滤筛选,一旦出现了黑河的攻击,能在破坏到内部网络之前就加以阻止,从根本上保证内部网络使用的安全性。而且,防火墙还可以自动禁止某些不明网络地址的访问,阻断不明外来信息的入侵。

2.3入侵检测技术。设置入侵检测系统实质上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能有效加强网络工程的安全性。在具体网络工程应用过程中,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使用者计算机上接收的来自网络的信息和资源进行识别,在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之前进行拦截或者提醒使用者有不良信息入侵。这样可以保证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攻击进行实时快速的防护,根据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入侵检测系统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出发为计算机使用者提供安全防护保障的,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信息对使用者网络的威胁和破坏,应该广泛的应用与具体实践过程中。

3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青少年也会经常使用到网络,但是由于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还需要在平时多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培养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在网络环境中你不侵害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会侵害你,所以青少年要在应用网络时提高警惕,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比如,要经常使用杀毒软件对自己的电脑进行杀毒,要学会用防火墙过滤掉一些可疑的信息,更要在与他人进行网络聊天时注意不要泄露自己的私密信息,对自己的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信息最好能够设置密码进行保护等等。

3.2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进行甄别。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提供很大的便捷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网络中的信息浩瀚如海,有好有坏,并且青少年还处于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有很多网络信息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时要教会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进行甄别,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3.3将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规范化。现阶段,很多学校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常的随意,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很多的教学效果,跟没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学校要将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逐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教育。

总而言之,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我们不仅要应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还要加强对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安全防护水平,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姬翔宇.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2]杜鹏.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

[3]余冬贞.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初探[J].大众商务,2010(12).

[4]黄艳丽.电子政务实施与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J].黑龙江史志,2011(15).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5

论文摘要: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开始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上网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帮助青少年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本文探讨了网络条件下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时策。

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当前首要的是通过学校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诱惑、容易受伤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明日社会的栋梁,负有在不远的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所以在他们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就具有极强的针一对性。

一、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

(一)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网络的兴起,使世界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信息时代“地球村”已成为现实,网络世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网络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网学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社会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否认网络的巨大优势。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网的主要目的。

(二)提高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网上信息丰富却良劳难分。一些有害信息如暴力、凶杀、反动、迷信、色情等等混杂其中,青少年学生上网就犹如来到新奇而又纷繁复杂的迷宫,到处充满陷阱,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在这里是弱小无助的,于是有意无意地去浏览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成为可能和必然。所以对于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应自觉地抵制。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聊天室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平时不敢暴露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庆幸自己找到了知己,于是留姓名、地址、电话,一切都真实不假,甚至上网聊天,下网约会。孰不知,这样带来了诸多麻烦,甚至发生人间惨剧。我们应开展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系列宣传教育,以减少青少年学生因缺少社会经验上当受骗、受害,以提高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

(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上网,不沉迷于虚拟社会,提高自控能力。上网要有明确而健康的目的,并且能合理安排时间。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网络打破了熟人社会交往的繁琐,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你的交往具有即时性,但它是虚拟的,沉迷于这个世界必将带来诸多与现实相冲突的不利因素,甚至出现心理降碍,如情感孤独、道德冷漠等,对现实的社会、集体漠不关心,对网友则“一网情深”。因此,青少年要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能自我控制,不逃离现实,做个有理想、健康、理智的网民。

二、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一)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信息资源意识。inteRnet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资料源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速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在网络社会,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技术意识。网络技术的掌握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基础条件,是教育工作者进入网络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因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学习网上教育方法。第三,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教育意识。网上学习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教”与“学”。网络社会中的学生可以坐在家里带着问题去访问世界著名的教授、学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数据库,做各种实验等等。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能认真思考和研究网络教育。第四,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政治教育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还用封闭的、单一的传统价值观念去衡量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显然行不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政治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二)开发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充实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在加强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应侧重以下两点: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明确网络道德要求。学校可根据网络活动特点和既有道德规范,结合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实际,讲清楚禁止、提倡、鼓励三方面的网络道德要求及其实践意义,正确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服务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使个人的网络生活有序、健康、富有意义。另一方面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应侧重于网络责任教育。他们已能明辨是非,能对道德现象独立思考,并做出道德判断。所以,我们应当教育他们以道德理性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个体不仅在面对复杂信息以及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够进行判断和选择,而且具有创新能力,敢于提出新的行为准则。因此,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网络道德教育更应如此。在没有道德人格的网络面前,青少年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更加显示出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教育方式,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探索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学生道德思维,自主构建正确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网上道德行为。

(四)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氛围。①学校要主动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对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以利于监督检查,以此遏止青少年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和蔓延。②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一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理性用网的网络道德观念,提倡网络化学习,批评玩乐型、黑客型网络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用良好价值观和舆论影响班级成员的网络观念。二是推选班级里计算机高手和爱好者做技术顾问,将部分存在不良动机的学生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变为网络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和示范者,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端正班级网络活动方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让多数学生从中领略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学习和创造的乐趣,满足部分计算机高手显示其才能的需要,推动青少年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兴趣由单纯的娱乐、自我炫耀向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层次升华,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

(五)以立法为手段,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实现网络立法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确定网络各类责任主体与其行为的可追寻的对应关系。这要求:一是对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要求网络行为者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记入网,网络行为者必须持有个人身份证才能进行网络行为。二是网络各服务器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其次,有关机构能够而且有责任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第三,健全有关规定,并处罚违规者。

网络文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包括青少年文明上网在内的各项工作才能出现新变化。首先,社会应对网络所带来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前不久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向全社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全国近百家网站也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公约》,大大增强了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其次,与学校一样,家庭也是开展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上网,不要视之为患。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进而延伸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巩固学校教育管理的成果,促进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呼吁杜会共同来关注网络发展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成瘾违法犯罪身心健康

目前网络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们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带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游戏、不健康的网络中不能自拔,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迷失了自我。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的原因以及对策,做了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把时尚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这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又含有较高科技、知识、信息的新鲜事物,被他们视为一种高雅时尚的东西,对此趋之若鹜。另外,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朦胧时期,渴望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青少年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领域,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求知、探索、好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沉溺在网络的游戏、色情、信息中。二是青少年长期在以应试为主的选拔机制中渡过学生时代,成绩的好与坏就象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的心里,由此长期压抑、紧张、忧郁等,使青少年无形中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释放,无拘无束的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最方便发泄的工具。

三是认为上网玩游戏等是当今的时尚,自己不会玩就觉得没有面子、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资本,听到同伴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一无所知则感到尴尬。为了自己不落伍,也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四是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家庭、交友、社会上遇到挫折、打击之后,便会对现实、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就渴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安慰或者刺激,来填补或者满足自己的内心空虚。致使青少年深陷网络中不能自拔,以至成瘾。

(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生态微观系统之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反之,有问题的家庭则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家长存在诸多的不良嗜好,如、酗酒、偷鸡摸狗甚至染毒;有的家长自己就天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有的天天在网聊网恋中;有的天天涉猎黄色网站中,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心理暗示,致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二是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上辈人或近亲属代管。这样长期使孩子的教育失控,恰好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之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机能都不成熟、都不健全。他们天性好奇,加上网络的魅力使他们不可抗拒。可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不是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而是粗暴的体罚、训斥、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人格受到了伤害,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变本加厉于网络之中。

(三)学校教育的目标局限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席卷着整个社会,使得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模式、目的仍然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相反学校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别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整个中国的教育界。这样就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呆板的学习上,让学生在深感学习压力的同时,又要承受着竞争升学压力,使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导致透不过气来。致使有的青少年终于规避到网络世界中去释放解压自己。这样也使网瘾青少年和其他同学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与老师的关系相处的很不好。从而使网瘾青少年沉溺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另外,我国当前的网络法规不健全,网络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网页屡禁不止。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国家行政以及执法部门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更是遍及到城市、乡村,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的吸引青少年上网。青少年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进出网吧,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有关执法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或监管力度不到位,给了“黑心网吧”有机可乘。其中色情和暴力的画面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着孩子的本性。再加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青少年而在游戏中添加了许多淫秽和暴力的成分,这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引诱腐蚀。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协作进行系统的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正是这三方面教育的矢衡而导致。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探索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方法,以及对策。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文明上网

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青少年是最喜爱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我们就应该提倡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他们成为净化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一是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便利查找自己所要的资料、信息、知识,从而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知识面。同时告诫青少年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教育青少年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上网对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溺在网络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会导致耽误学习、放弃学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网络的毒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值得我们青少年加以警惕,学会理性对待网络,控制自己上网的度。三是提高青少年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教育青少年不要被网络虚拟世界束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安慰,而是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自律精神。从而我们把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网络监察机构;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具体负责。公安机关要以技术措施为保证,对国内外的网站、信息、广告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思想道德角度进行层层严格把关,同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管理大大小小的网站。使网络朝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要着重自身的修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是抑制青少年网瘾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彻底克服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家长本身修养和家庭教育方法入手。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学善戒恶,在家庭里树立一个道德模范、一面旗帜。同时父母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用网络。二是家长应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育、指导孩子。千万不要溺爱、放任孩子,更不能采用粗暴的训斥、打骂的方法。而是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气氛,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经常上网,切忌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细致的教育孩子,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经常陪伴孩子参观游览少年宫、科技馆、娱乐场所等,帮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

(四)完善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率。一是要提倡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改进教学理念,不能片面重视学习成绩、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把他们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二是丰富青少年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知识竞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怎样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以及对网络上不良信息、游戏进行筛选和抵制。三是对已经有网瘾的青少年,老师更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绝对不能消极的对待他们,应该肯定他们天资聪慧的同时告诉他们:学生是以学为主,掌握好基础理论文化知识,今后才可能在网络上有创新,成为网络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发挥和应用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国家各级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娱乐设施的投入,扩大青少年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该免费开放对有组织的青少年参观游览红色革命老区以及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为青少年免费开放德育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抑制、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国家行政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力度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7

你们好!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进入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它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的同时,其上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网上咨讯,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增强青少年学生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及能力,我校成立了“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能力的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已被校列为德育科研计划重点课题。我校将以课题研究作为前沿,以多种形式指导同学们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最近团中央也向全国青少年朋友发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更深入地贯彻《公约》,特向全校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遵守公约,从现在做起,学习网络道德规范,要能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的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只有在我们懂得了网络世界里的好与坏之后,我们也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要求我们上网时多注意浏览有益信息,同时以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来规范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二、遵守公约,从我做起,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的语言,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三、遵守公约,从身边做起,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当您发现有人破坏网络道德规范时,请尽量及时制止,或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欢迎同学们积极向校团委学生会反映情况,让我们共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保护网络道德规范。

亲爱的同学们,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让我们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附: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8

[关键词]学校教育网络化问题

随着校园网络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发现存在着网络语言普遍化、网络伦理突出化、网络教育复杂化等问题。

一、网络语言普遍化

1.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网络变体,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新兴工具时,它已作为网络文化的急先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落里了。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出现在电脑里、手机上,也慢慢走进我们的心里,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2.在校的学生正处在懵懂的青春期,渴望无忧无虑、追逐快乐、学习没有压力。而简单地、极其生动或是孩童化的语言融入网络语言,正符合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仍然渴望被保护的需求,是网络语言的一个主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渴望了解未知世界,好奇、上进等心理特点。追根溯源,青少年当初投入网络空间都是因为网络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开放空间、新奇的感官刺激及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成功地越过了阻碍快乐的壁垒,使其找到最便捷、最自主的获得快乐的机会。

3.网络的发展使得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速度上都明显加大,校园语言中的时尚成分日益增多,且“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电脑、手机、CD播放机、mp3、电子词典成为现代学生的“五件武器”。网络语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好与青少年的文化特点一拍即合。

4.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技术的垄断,通过网络大肆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青少年学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观、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默移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消弱。

二、网络伦理突出化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带来极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机构缺陷,社会规范脱节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观念的、规范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的网络伦理问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学校学生的成长中同时造成了不利的因素。

1.网络化带来的伦理问题表现在学生道德意识方面,主要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一切事物持怀疑态度、漠不关心、否定一切、享乐怕吃苦,不思进取。

2.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传统道德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个人自由主义盛行,不少学生盲目崇拜并且效仿。

3.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路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窥探他人的隐私等。沉溺网络使学生的传统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

三、网络教育复杂化问题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不同思想文化传播和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涌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角落,网络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互联网是在缺失秩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对它的管理也常常落后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此,许多违法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在网上的泛滥,计算机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犯罪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严重地威胁到网络安全。

3.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网络黑客行为盗取考题、试卷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除了源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成熟,尚未牢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外,一些教师和家长网络安全意识缺乏,不能有效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

4.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在增强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并对我们的教育和意识形态带来极大隐患。

5.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屡屡曝光。在学校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

四、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有理想有追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与职业教育同样有所作为,理性面对升学和就业。认识到高考并非唯一成才的途径。职业教育也是一条成功之路,要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学好技术、技能,掌握一技或几技之长对就业乃止整个人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如果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就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找准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昂起头来做人,挺起胸来前进。

2.加强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机制,在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的课程,通过持久、深入的教育,使网络理论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

3.完善制度建设。校园网的速度快、规模大,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应用比较密集,要培养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师应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如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等。严格规范管理,制定和执行校园网应用的规章制度。教师应经常浏览有关网络安全知识的网站,注意一些站点上的补丁程序,并及时修复现有系统。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9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控制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网络以其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着,据2009年1月CnniC的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5.2%.[1]边沁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才去犯罪的,通过犯罪可以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许多青少年网络犯罪者的行为,体现了这一说法。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它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使用计算机的人群呈明显的低龄趋势。据调查,在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约占全部网民的36.4%.而且在青少年的犯罪形态中,基于网络诱发的犯罪已呈上升趋势。由于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尤其是有害信息的集散地,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的犯罪的“集中营”,它像一个黑洞,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深陷其中。

2、网络犯罪智能性是青少年犯罪的又一特征。网上经常报到的许多少年黑客同时也是网络技术天才。他们的攻击往往已使得拥有众多网络安全专一家的知名网站和机要部门网站防不胜防。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愿意钻研,一般可以较快地掌握网络技术,并以很快的速度传播,青少年成为网络犯罪不可小觑的力量。

3、犯罪的隐蔽性。在虚拟空间中,参与者的身份虚拟化,任何人都可以带着假面具上网,其犯罪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作案范围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作案;犯罪人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作案时间短,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犯罪不留痕迹,没有特定的表现场所和客观表现形态,不易识别,不易被人发现,不易侦破,犯罪系数高,这种隐蔽性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由于法律观念的淡薄,往往以一种恶作剧的心态走上了犯罪之路。

4、犯罪危害的严重性。一般传统的犯罪仅限于一时一地,针对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范围内的不特定多数。网络犯罪则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网络受到破坏,甚至有可能连行为人自身都无法预计或控制。据美国学者估测,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每年可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以一已之力而撼动全世界,青少年很容易被这种浮华冲昏头脑,而事实证明,日前发生的全世界性电脑灾难的肇事者人多是青少年。

5、犯罪手段的虚幻性。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的犯罪,网络犯罪者披上了一层文雅的面纱,使得人们并不将其视为一般的、真实的犯罪而嗤之以鼻。网络犯罪通常不附加暴力,网络犯罪一般不直接针对某个犯罪个体,使得其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网络犯罪的这一特征,极易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判断上的偏差,很多青少年对网络犯罪投以崇敬的目光,甚至崇拜网络犯罪分子。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青少年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应尽可能给与引导、保护。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根源在于青少年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防范意识存在盲点,家庭也没有起到第一层保护的关键作用,其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是由网络犯罪的非暴力化特点造成的,也是我们在认识网络犯罪的时候必须要转变观念的地方。在传统的犯罪中.从犯罪的手段到结果多数表现出强烈的暴力性特征,因此这类犯罪一直受到人们的谴责。而网络犯罪往往很难与暴力划等号,与传统犯罪相比,这类犯罪甚至还显得很“文雅”,因为实施这类犯罪的青少年常常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学历.人们很难把他们和犯罪、暴力联系到一起。导致非暴力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是犯罪工具的更新。传统的犯罪工具充其量不过是人们肢体的延长,这类工具越是发达.暴力化的程度也就越高,而网络在成为犯罪者利用的犯罪工具以后,延长的是犯罪者的智力。因此,网络技术的发达.意味的就是这类犯罪对暴力的远离。这样,就模糊了人们对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监控,乃至有效的惩戒。

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与青少年法律观念的缺失。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处于形成之中,他们对法律规范的了解有限,对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难以有正确认识与控制。加之互联网的互动性和直接性的特点,使任何政府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占有它,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清除、封锁和控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西方思潮以及色情、暴力等方而的不良信息也伴随而来,这容易造成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在网络上,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可以毫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自己情感相投的人尽兴聊天,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青少年正处在“准成人”阶段,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个人的行为规范处于养成之中,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极易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削弱他们的是非辨别力和道德约束力,造成青少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网上形形色色的各种信息极易导致青少年对正确教育与引导产生逆反心理,对西方和外来的东西盲目吸收,对现行的制度和体制横加指责。他们对网络行为更多地是从生话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往往不会把自己的行为与犯罪联系起来,而仅仅看成是一种智力游戏,是一种生话里的挑战。

三是网络的隐蔽性削弱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网上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虚拟性,网络行为中个体所面对的不是具有自然特征的人,而是一堆数码符号,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以数码符号的形式进行的,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匿名性的,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对方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因而,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由于网上行为的自主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大增强,犯罪风险小,而目前又没有制定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上行为,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首先,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因而罪犯也就没有很深的罪恶感它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抢劫和诈骗,只要躲过网络的安全系统让网络为自己工作就能非法获利而且在网络上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这也使得网络犯罪分子更加肆无忌惮。其次,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不留痕迹,而且该类犯罪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即使罪犯正在实施犯罪,人们也不易察觉,侦查人员更难以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罪犯的侥幸心理,小风险、巨财富对青少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促使他们不断利用高科技,高智能地进行网络犯罪。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对策

(一)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有效形式引导,树立止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同时也是个体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开始成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心理发育尚不健全,辨别是非能力低下,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诱导,形成人格障碍或者心理偏差。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功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止确的网络使用意识。教育青少年树立止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止确的上网心理,让他们看到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不要把上网当作逃避现实生活或者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同时帮助青少年认清互联网的复杂性和虚拟性,教会他们鉴别网络里的“鲜花”与“毒草”,学会选择,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以为。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生活空间的监控,防止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公共网吧,对于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上网,这样既比较容易控制上网时间,又容易控制上网内容。还要教育青少年慎交网友,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家庭情况告诉网友,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增强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该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的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通过身边发生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性,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了解孩了的各种需求,带领孩了参加一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孩了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孩了的注意力,避免形成对网络的依赖。

(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倡导网络文明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让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做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遨游时始终带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在良好的道德观念的支配下与他人进行交往,切不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并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组织青少年学习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情感,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利用法律意识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时,也会积极主动地遵守网络法律规范,有效的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从而预防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一片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比如,美国的Surwatch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网络防色情的软件,使用这种防色情软件,可以“封锁”互联网中可传播色情的近千个地址,使青少年用户难以进入这些“红灯区”,公司配有专人监测“黄源”,随时“封锁”新的“黄毒”地址。[2]建设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转移青少年网上的注意力。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一法,建设适合青少年的网站,把青少年的网上注意力吸引到这类网站上来,减少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接触。

(四)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门立法

社会是青少年最直接的接触体,社会立法又是犯罪预防的最后防线。,在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方面,我国现行的立法还是相对较为完备的,从净化网络文化到加强网络安全,从刑法到民法,几乎各个可能引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领域都被纳人了立法的规制范围之内。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我国,数量如此众多的立法似乎并未起到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应有作用,即便是在有这么多立法的情况下,青少年网络仍旧频繁发生。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作为这类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的实体性、处置性、程序性规定简单、粗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统领全局、全面合理、科学实用的法律制度”[3]这充分显现了我国现行立法对青少年网络犯罪重视不足,不利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防治。作为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底线”,刑法在众多青少年网络犯罪防范立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为了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还必须正确理解刑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正确运用刑法这一“底线”。青少年作为尚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还不能完全预知自己行为后果的一类特殊主体,应当受到包括立法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对青少年的特殊关注与保护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可以尽可能地逃避刑罚的制裁,更不是对已经触犯刑律的青少年给予“以罚代刑”的待遇,而是指在具体适用刑律时应考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需要,通过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法庭以及通过不对青少年犯罪案件进行公开审判或者通过在量刑幅度内选择从轻处罚等方式来保护其利益。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广大使用者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问题。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及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以促进互联网积极作用的发挥,限制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能给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快捷的查询方式、没有时空的限制和丰富的网络服务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网络在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沉迷网络影响学业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每天平均上网超过4小时,有的学生甚至整晚呆在网吧,通宵上网。长时间的上网打破了他们正常的作息规律,造成睡眠严重不足,上课时间身体疲倦、精神萎靡,出现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导致成绩下降,影响学业。

(二)沉迷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新鲜事物,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吸引力使他们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借助网络的虚拟逃避现实的生活,患上“网络上瘾症”。长时间的上网使他们出现身体虚弱、行为失调、情感冷漠、孤独不安和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网上不良信息易诱发违法犯罪

当前,互联网上存在大量黄色、暴力、甚至违法犯罪等不良信息。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在有意无意地接触这些不良信息后,难以抵挡其诱惑和干扰,容易使道德意识由高尚变得低级趣味,从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经常见到由网上不良信息诱发犯罪的报道。可见,互联网的管理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我们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国外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经验

(一)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

法律作为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对解决网络问题也应最具效力。因此,通过法律法规来管理互联网是国外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1995年,美国上院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该法规定,拥有5万名以上客户的上网服务商家要在3年内全部安装有关屏蔽的软件,对领取上网补贴的学校和图书馆等还要义务安装屏蔽软件。1998年,美国下院通过了《儿童上网保护法》。该法规定,网络商家不得将带有内容的动态画面、照片、文字等成人用资料以商业目的对儿童发行。违反此法者将最高处以5万美元的罚款和6个月的拘役。[1]2001年,美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要求所有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高中及其以下的学校都必须过滤互联网的内容,防止互联网的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影响。[2]1978年,英国修改了《儿童保护法》,其中规定,拍摄的儿童视频或者演出、传播儿童品,或者以传播或演出为目的拥有儿童物品的违法。2001年,欧盟委员会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互联网犯罪的国际公约《网络犯罪公约》,该条约建立了一整套实施计算机搜索、拦截电子邮件、引渡嫌疑犯、根除种族主义网站、为网上煽动仇恨的讲话进行界定和定罪等的国际程序,并把在互联网上进行儿童色情活动列为犯罪。[3]1998年,日本政府制定出台了旨在保护青少年、清除文化领域“垃圾”的《风俗营业净化法》。同时在《交友类网站限制法》中规定:交友类网站在做广告时要明示禁止儿童利用。

(二)运用技术防御,净化网络环境

网上内容过滤是为了保护青少年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美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规定,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必须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未达17周岁的未成年人接触不到色情内容的。政府对学校、公共图书馆建立网络过滤技术系统提供资金支持,网络技术服务商在给学校和图书馆提供过滤技术服务时要给予打折优惠。美国的中小学现如今都在实行互联网管理,对不良网站的侵袭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1999年,澳大利亚互联网协会公布其《网上业务规范草案》,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必要的网上内容过滤软件。同年12月,澳大利亚广播局颁布《关于成年身份验证系统的决定》,规定含有R级内容(18岁以下青少年须有家长陪同方可观看)的网站必须核实其用户确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4]日本总务省与neC共同开发过滤系统,研究如同美国V-chips的“聪明晶片”,希望借此系统能够防堵有关色情、暴力、犯罪的网站,防止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韩国互联网管理部门要求,每个要求申请邮箱或聊天等服务的用户必须填写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详细的个人资料,网站在对申请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核实无误后在提供相关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互联网用户的真实资料进行备案,防止不法之徒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未满17周岁的青少年,网站会以向手机发送密码的方式确认用户的身份。[5]

(三)通过网络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也是确保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上网安全的关键因素。美国政府教育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指导手册,敦促家长关注孩子网上安全问题,指导家长如何防止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侵犯、如何做好自我防范。英国内政部还开展了名为“如何在网上保护你的孩子”的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免受不良信息和网站的侵蚀。新加坡政府认为家长对指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1999年成立了互联网家长顾问组,这个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鼓励家长指导孩子安全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的工作。[6]法国先后成立了“电子———儿童”协会、“无辜行动”协会两个保护儿童免于不良网站毒害的组织。他们通过向学校和家长免费提供家用网络管理软件,达到对青少年进行“防毒”保护的目的。#p#分页标题#e#

三、国外青少年网络管理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吸取国外互联网管理的经验,加强和完善我国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一)完善保护青少年权益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纵观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法律仍然是社会稳定的最有力工具。没有了法律作保障,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有机可乘,从而污浊网络世界,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健全、完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法》、《网络内容审查条例》和《“网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7]在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互联网法制建设还相对落后,网络立法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执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强化互联网的净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互联网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加强青少年网站建设和管理,牢牢占领这片主阵地,是防止不良信息侵入的最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们对这方面认识还不够,力度还不大。今后,我们要多为青少年建设他们喜欢的网站,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网络德育宣传教育力度,培育正气,抵御不良思想侵蚀青少年的头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以建设专供青少年上网的网吧,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控制上网时间,屏蔽不良网站,过滤不良信息,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使它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新窗口。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加强对社会网吧的管理,正确引导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大力宣传和开展互联网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