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十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十篇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6:11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1

关键词:财政性科技专项资金经费管理会计核算

企业科技经费包括:获得的各级财政科技计划拨款、按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任务书)约定的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以及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而借入的资金。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分期补助类项目的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在“专项支出”(事业单位)、“开发支出”、“科研成本”、“管理费用―研发费”等科目中进行核算。不能在“专项应付款”借方中核算,因为“专项应付款”是往来科目不是成本费用类科目。待项目结束后或年末再将“专项应付款”转“营业外收入”同时;将支出类(“专项支出”、“开发支出”、“科研成本”等)转到“营业外支出”(年末结转时收入和支出数额一般是相等的)。

(1)财政科技拨款部分

①用财政科技拨款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仪器设备

借:无形资产―××专利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同时:

借: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设备费―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知识产权费―××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或递延收益)―××项目

②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费―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费―××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企业自筹科研经费部分

企业发生自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应分在“开发支出”、“管理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进行核算。具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①企业用自筹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借:无形资产―××专利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②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支出:

平时发生时: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在建工程―××项目

③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开发支出―××项目―××费用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而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上缴时: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资本公积(或递延收益)―拨款转入―××项目

借:营业外支出

贷: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贷: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市、县配套

4.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结余资金,分两种情况处理:

①经国家(省)科技行政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结余部分)

同时:

借:营业外收入(结余部分)

贷:资本公积(或递延收益)―拨款转入―××项目

②按规定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项目结束通过验收后,结转专项应付款时: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同时:

借:营业外支出

贷: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贷:专项支出(或科研成本、开发支出)―××项目―××市、县配套

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后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政府补助收入

2.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已资本化部分)

贷:财务费用(未资本化部分)

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期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科研项目经费发生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1)财政科技拨款部分

①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仪器设备

借:无形资产―××项专利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同时:

借:开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贷: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厅拨款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厅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②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

发生时: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在建工程―××项目

借:开发支出―××项目

贷: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③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开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开发支出―××项目―××费

并结转相应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同时:

借:营业外支出

贷:开发支出―××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开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处理。对应上述开发支出按照会计期间结转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开发支出―××项目―××费

(2)企业自筹科研经费部分

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应分科研项目在“研发支出”、“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进行核算。具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①用自筹资金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设备

借:无形资产―××专利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②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开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开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开发支出―××项目―××费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结余资金,分两种情况处理:

①经国家(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

借: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②按规定上交部分:

借:递延收益―××项目―国家(省)科技部门拨款

借: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事后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1.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政府补助收入

2.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1)已资本化部分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

或贷:固定资产―××

(2)若支出还在费用科目应冲费用,未资本化部分

借:银行存款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础业务

前期组织进行了一次对镇分部业务的网络稽核,我参与了部分业务的稽查,通过稽查发现镇分部基础业务及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谈谈我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记账不及时。资金会计没有及时传递凭证给核算会计记账;核算会计对镇直单位当月的统发工资业务没有及时进行会计核算;资金会计、核算会计不按时月结。

(2)会计科目设置不正确。“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没有按支出功能科目的“项”级设置明细,仍使用“广播事业费”、“财政离退休费”等旧科目;擅自增加“经费支出”、“事业支出”的款级明细科目,如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下增设“小食堂支出”明细科目;“上级补助收入”没有按资金来源和项目设置明细;固定资产没有按“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设置二级科目和按固定资产具体项目设置三级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没有按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科目,直接以款项名称设置明细;往来科目特征设置为“一般”。

(3)记账凭证摘要填写不规范。记账凭证没有摘要或摘要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内容。表现为:往来款摘要不具体,如“欠往来款”或“收暂付款”等;收入款项摘要太笼统,如“收款”、“收其他收入”等;财政统发工资摘要表述很简单,如“打卡工资”、“银行工资”等;支出报账摘要不详实,如“单位报来发票”、“各项经费支出”等。

(4)备用金管理不到位。没有核定单位备用金,银行存款随进随出,大进大出,没有通过支出报账补充备用金;申请临时专项用款频繁,且数额较大,没有通过支出报账及时抵减现金备用金;收财政部门转移支付通过现金结算;付基建工程款、一事一议工程款用现金支付。

(5)会计核算不准确。镇直单位收入缴存财政专户时作相关收入核算,往来款缴存财政专户时没有作往来款核算,而在财政专户拨回时作往来款核算;支出报账,编制两张记账凭证,将支票存根与支出发票分开记账,通过“现金”科目过渡;财政统发离退休费,在“事业支出”科目下作两笔相反分录的会计核算;镇直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编制两张记账凭证,将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与固定资产增加分开核算;核算会计记账用先“贷”后“借”;收财政专户拨上年度缴存财政专户款直接在“事业基金”科目核算;镇直单位抵缴收入通过“现金”科目过渡。

(6)没有按时对账。月末资金账的分单位银行存款数与所属各单位银行存款账面数不一致。

(7)收入未及时足额缴存专户。镇直单位收入或往来款没有及时足额缴存财政专户,收入坐支后,从支出存款户提取现金补缴财政专户;缴存镇财政专户款与缴存村级资金专户款混库。

(8)错账更正方法不正确。用反记账、反月结的方式更正已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调整当年账务直接用科目对冲方法进行更正,调整以前年度账务,不同科目之间用正数和负数同时在借方进行冲正。

二、几点建议

(1)资金会计应及时传递凭证给核算会计,核算会计及时记账;月底核算会计应将本月的统发工资业务入账;若当月没有业务发生也应及时进行月结。

(2)“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按拨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经费支出”应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根据需要可在三级科目下增添明细科目;“上级补助收入”应按资金来源和项目设置明细;“应缴财政专户款”按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固定资产应按房屋建成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等设置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按具体固定资产项目设置明细;往来科目的科目特征应设置为“往来”。

(3)记账凭证摘要应准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应具体,往来款应分户填写摘要,收入应按款项内容填写摘要,财政统发工资应根据统发工资项目名称填写摘要,支出应根据明细科目填写摘要。

(4)根据镇直单位业务量大小,结合工作环境情况,核定备用金,用于单位日常零星开支需要,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日常备用金通过支出报账补充。因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而日常备用金不足使用的,可办理临时专项用款,在月内应督促单位及时办理支出报账手续,冲减现金备用金。基建工程款、一事一议工程款、应办理转账结算。

(5)镇直单位收入款项缴存财政专户时,只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待收到财政专户拨款时,作相关收入核算,镇直单位往来款缴存财政专户时,一方面作“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同时作财政专户往来和单位或个人往来核算;支出报账将支票存根与支出发票一同附在支出报账单后,填制一份记账凭证,通过支出类科目和银行存款科目核算;财政统发镇直单位人员工资用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核算;镇直单位购建固定资产通过“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同张记账凭证上作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村(社区)购置固定资产直接作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核算;村级水费、两河一闸资金通过“应付款”科目核算;预发村干工资先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待镇政府批复后通过“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工资”科目核算,村民组长工资应通过“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工资”科目核算;镇直单位收财政专户拨上年度缴存财政专户款视同当年缴存财政专户款核算;镇直单位抵支收入报账时,应分别填写收支报账单,支出填制支出报账单,收入填制收入结算表并附抵缴凭证,在同张记账凭证上作收入、支出核算。

(6)每月终了,资金会计与核算会计核对分单位银行存款数,两者账面数一致后才月结;月底,资金会计与开户银行进行款项核对,若发现与银行对账单不一致,根据未达账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村级每次收入报账资金会计与单位报账员核对银行存款,双方在银行存款结算表上签字,每次支出报账核算会计与单位报账员核对备用金余额,双方在备用金核对单上签字。

(7)镇直单位各项收入、往来款及时足额缴存财政专户;村级各项收入、往来款、与农户的内部往来款及时缴存村级资金专户。镇直单位缴存镇财政专户款与村级缴存村级资金专户款不能混库。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项目支出管理项目支出

一、会计核算中心概述

1.会计核算中心的概念

会计核算中心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和统一财政为目的,在保持各核算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立权不变的前提下,单位不设银行账户和会计,财政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于一体的一种新型财政会计管理机制。

会计核算中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制的关键环节,是会计委派制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透明度,强化约束机制,是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确保财政对预算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提高财政资金效益的有效手段。

2.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

(1)集中核算职能

政府财政部门将所属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记账、算账和报账。撤销各单位原会计部门和配备财会人员,只有一人负责日常经费的报账工作。因此,核算中心严格依法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分户建帐,统一核算;审核、记录、计算和报告所管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2)服务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个行政授权的事业单位,有着自己的法人代表和员工队伍,它本身不创造效益。核算中心要依据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的要求,为纳入核算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提供认真、准确的核算服务,做到帐证相符,帐表相符,帐帐相符。

(3)监督职能

在会计集中核算机制下,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不仅受到单位报账会计的监督,而且还受到柜组三个岗位的相互监督。而且对于重大开支,还受到会计核算中心领导的监督。核算中心要依法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4)保管信息智能

核算中心要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并根据所管单位工作需要,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5)部门预算执行职能

科学、规范、合理的部门预算编制后,如果由原来的编制部门进行监督实施,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项目支出管理

项目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财政预算专款安排的支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政府的每一笔项目支出,都要通过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同时进行反映。

1.项目支出的预算

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遵照综合预算原则,科学论证、合理排序原则,全程监控,追踪问效等基本原则,包括将项目支出预算纳入年度预算,获得财政拨款;对未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通过追加申请的方式争取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要体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在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并对项目单位对项目支出的实施全程监控。

2.项目支出的使用

项目支出的使用包括资金授权审批、支付方式、支付金额等。各预算单位要加强项目资金支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擅自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或挪用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中心将严格审核项目支出报帐资料,对超过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范围的支出一律不得从该项目中列支。

3.项目完成后的决算

项目完成后的决算包括结余资金的管理,项目支出使用情况分析等,全面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完整真实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全面揭示单位资产变动及事业发展成效。

三、会计核算中心在项目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规范

项目安排和预算编报随意,缺乏科学规划与论证、在项目选题立项时没有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项目预算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造成项目目标不明确,单位编制项目预算随意性较大,部门预算未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

(1)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细化

项目预算编制。项目预算编制是项目执行管理的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编制不细化、不全面、不规范的现象,难以保证项目预算的准确性。一部分非税收入(基金收入、资产经营收益)等财政性收支尚未全额纳入预算编制范围;街道财政虽已纳入区财政的部门预算,但具体实施参照镇级财政,成为区级预算的“虚拟财政”;各类资金、个别事业单位因财政预算监管缺失游离区级预算管理范围之外。有些部门编制的项目预算过粗,缺乏明细的科目预算,不能直接记录执行;有些项目涵盖内容过多,把本应分别申报的项目合并申报,财政部门无法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等。

(2)项目预算编制可行性差

项目支出预算要求数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很大差距,存在虚报的情况;支出预算执行中追加和调整过多,分解到经济科目的预算数与实际执行结果差异较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尚未完全实现有机结合。

部分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未全面体现充分性和必要性。有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效益性未充分显现,一些项目资金滞留项目单位;有的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部门和单位挪作它用,有的将区财政拨入事业专项转作其它收入增加了行政经费,有的将上年结存的专项资金转入专用基金,增加了单位事业结余。

2.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谨

项目承担单位预算约束意识不强,没有按照项目支出管理的要求管理项目,造成项目支出不实。

(1)部分预算调整未按规定执行,应调、未调影响本级预算执行数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的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调整区财政未予书面批复,造成年末预算支出执行数与年初预算存在较大差异;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项目评审滞后性影响预算执行严肃性,预算结余资金总体规模过大,控制和压缩规模的任务任重道远。

(2)项目支出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项目预算编制与事业发展规划结合不紧密,政府与上级部门的工作重点与编制预算时间上不能衔接,有时出现内容不全、漏项、概算偏高等情况,导致执行中调整和追加;在实际中项目支出改变资金使用用途。

(3)部分部门预算单位财务收支游离账外、违反规定转移收入、截留专项补贴款挪作他用、将上交款滞留下属单位并予以列支、未按规定核算预算结余,擅自改变资金属性和将部分预算内收入转作预算外收入等违纪违规问题依然存在。

3.项目支出追踪问效制度有待完善

项目实施和决算结题时,缺乏跟踪监管,没有按照有关项目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监督。导致项目预算的使用效益不高,项目预算执行没有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部门项目结余资金仍然居高不下,资金闲置问题比较突出;个别部门还存在因为项目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财政资金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有些资金到年底才落实到项目,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执行过程中,只重视项目资金安排,轻项目支出结果,对项目考评仍停留在查资金使用方向、看工程资料的基础上,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体系。

四、加强核算中心的项目支出管理

1.完善项目支出制度建设

(1)出整的管理办法,应对项目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明确项目支出预算立项标准,对立项标准、申报程序、文本制度、审批原则等做出具体规定。

(2)严格项目编制程序,健全项目数据库。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对于预算中提交的重大投资项目,事前进行分析论证,从立项目的、项目规模、资金投入、预计产生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严把立项关,对经论证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其详细预算纳入项目数据库,集中统一管理。

(3)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建设,实施项目滚动管理。建立项目库,采集项目信息,建立统一的预算指标管理体系,为年度细化项目预算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用款指标的有效管理,做到有指标才能支付,改变缺乏有效的指标管理容易出现资金使用超支、相互挤占的局面。健全专项资金评价机制,建立从事前立项审批到事后追踪问效,贯穿项目资金运动全过程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以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对重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项目实行滚动管理,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信息资源。

2.抓好项目申报工作

要求预算单位在确定拟申报项目以前,要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调研。成立由主要领导、财务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组成项目申报审核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把关,确定项目优先顺序、核定项目申报资金额度。严格按照财政要求和单位业务特点来区分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作好项目支出基础核算。

对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将专项资金划分为“跟踪问效、重点管理、一般专项”三类,统一加注标识,重点专项重点把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调控能力,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管。

3.严格项目支出管理

要求各预算单位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支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擅自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或挪用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中心将严格控制项目支出和其他正常支出,尽量使单位的正常经费和项目支出不互相挤占挪用;严格审核项目支出报帐资料,对超过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范围的支出一律不得从该项目中列支。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明细核算,每个专项都实行专项资金单独核算,每笔支出都同时按项目、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进行定位明细核算,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同时,对部分性质、资金来源类同的专项资金进行按类归并核算,做到既能查询每个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又能方便地查询某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既方便了账目查询,又为年终部门决算打好了基础。

4.加强对结余资金的综合管理

做好结余资金管理需要财政部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对结余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在建立结余资金管理制约机制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建立结余资金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减少结余资金、消化结余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项目结余,应严格按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及时清理单位项目支出完成后的节余资金,防止项目节余长期挂帐;对项目实施完毕、项目取消等情况产生的专项资金净结余,预算单位不得随意动用,专项资金净结余将作为以后追加预算或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资金来源之一,由财政统一进行安排。

5.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确保项目支出预算公开透明。

(1)把好“受理关”。在报帐受理过程中,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做好源头监管,对不完整、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对没有预算计划或超计划的支出不予受理。

(2)把好“政策关”。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对核算单位一视同仁,严格把关。对不实行政府采购政策、对招待费不定点、对医疗费、差旅费、出国经费等超标准开支拒绝受理。

(3)把好“监督关”。对专项资金监督单位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对单位的其他收益,监督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及时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对单位购置、报废、调拨固定资产必须履行合理手续。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关于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1)

[2]程正敏.关于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09(8)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4

一、账套设置原则及核算内容。

围绕统一制度设置、统一核算模块、统一管理流程、统一建设标准的管理目标,按照“分类设置、体系统一、归口管理、模式规范”的账套设置原则,将基层财政账套分为七大类。

(一)财政总预算类账套。

财政总预算类账套设两套账:

1、预算内账套。核算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收支项目。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账套科目严格按照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其中,收入科目核算到款级,按税务部门提供的收入月报表在月末集中核算当月收入数。同时,建立收入辅助台账。支出科目按功能分类科目设置,核算到款级,实行项目或部门核算,即对每一笔支出业务都要在项目或部门核算的前置条件下,实行功能科目核算。

2、预算外账套。核算按照规定应由预算外管理的收支项目。科目设置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执行,预算外帐套中所有的收支项目都须实行项目或部门核算。其中:部门非税收入要逐笔核算,上级部门汇入的款项逐笔对应到相应单位。

基层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是基层财政业务的“笼头”,负责全面核算、准确反映本镇区财政收支余情况。从2013年起,上级部门补助各基层财政的所有资金,统一划入财政总预算账户,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资金性质拨付到相应账套,同时进行账务处理;基层财政非税收入统一扎口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收入全额进入财政总预算账户(非税专户),支付时划入相应账套,同时进行账务处理。

(二)单位预算类账套。

核算政府机关、四大中心以及幼儿园、敬老院、城管队、环卫所等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根据单位性质分别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镇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可单独建账核算。原则上,各镇属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不单独设置账套。

(三)农业专项类账套。

农业专项类账套设两套账:

1、农业专项资金账套。核算农业、农机、水利、绿化、海洋渔业、畜牧兽医防疫、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补助类项目资金。此外,由区财政承担、通过“一折通”发放的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家电下乡补贴、农业保险理赔资金等涉农补贴类项目也纳入农业专项资金账套核算范畴列收列支(总预算账套不反映,今后逐步过渡到由镇打卡发放)。其中:涉农补助类项目资金收入核算分为“区级拨入”、“镇级配套”、“村级统筹”、“社会捐助”、“农户自缴保费”等明细项目;支出必须实行部门核算,即对每一个涉农补助类项目视同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管理,在细分收入来源的同时,相应对支出内容细分到项目(村、标段)进行核算。涉农补助类项目资金应做到收支项目一一对应,结余结转科目一般不得出现负数。

2、都市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账套。

按上级要求,都市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需单独建账,主要涉及金沙、二甲、东社、五甲、十总、骑岸、高新区,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参照农业专项资金账套报表设置,收入核算分市补助、区补助、镇配套,列都市生态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收入;支出对应列项目(村、标段),列都市生态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出。

(四)教育经费类账套。

核算学校公用经费、教育专项工程(现代化教育工程、校安工程)等教育类专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收入主要为区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通过镇财政零余额账户清算,分学校核算。

(五)社会保障类账套。

社会保障类账套核算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所有涉及社会保障类收支项目,全面反映基层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规范资金使用。主要包括:农村和城镇低保、农村和城镇重残、医疗救助、尊老金、困难群众草危房改造、民政经费、物价补贴、农村和城镇困难家庭重残人员护理补贴以及计划生育家庭补助等。区财政直接发放、由镇财政列报支出的项目在财政总预算内账套和社会保障类账套同时核算,其中:财政总预算内账套总额反映与上级往来,同时反映预算支出;社会保障类账套分明细核算资金去向。以前在单位预算账套核算的在乡在职伤残人员、复退军人、老党员和军烈属补助等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统一调整到社会保障类账套核算。民生保障类账套科目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一般使用“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以及一般公共服务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支出科目,具体核算时,支出项目须核算到项级。

(六)基本建设资金类账套。

基本建设资金类账套核算农村公路、拆迁、自来水污水管网改造、老小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区级以上政府交办的重大项目建设等专项资金。收到区级拨入的上述项目资金时,先统一记入总预算--预算外账套“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再按规定要求及时划入基本建设资金帐套核算,并实行项目核算(分路,分标段、分地块等)。区级拨入时记:基建拨款—本年拨款-上级财政性资金拨款-**路*标段、**地块等;镇级配套记:基建拨款—本年拨款-本级财政性资金拨款-**路*标段、**地块等。如道路建设项目中涉及拆迁的,列入道路建设项目分明细核算。

重点项目建设向区级财政借入资金时,先统一记入总预算--预算外账套“预算外暂存”会计科目,再按规定要求及时划入基本建设资金帐套,记“上级拨入投资借款”科目,分到项目核算(**地块或路等)。

基本建设资金支出时,通过“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分项目核算。竣工验收后,根据审计报告结转,记入“交付使用资产-固定资产等”科目。

(七)企业类账套。

企业类账套主要是指镇级融资公司,会计核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镇级融资公司实体化运作的,根据融资项目直接纳入融资平台公司核算(如**地块拆迁)。

基层财政会计核算账套,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在以上七类账套体系内设置。根据实际情况或上级规定,确需新增账套的,需报区财政局审核批准。

二、配套措施。

规范基层财政账套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科学化管理水平。因此,基层财政账套设置要围绕“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这一中心,具体做到:

(一)合理设置岗位。

合理的岗位配置是规范账套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各财政所(分局)的岗位配置应做到分工合理、运行流畅、监督有力。围绕资金安全,对内,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会计核算人员与资金收付会计应分开;资金支付印鉴分人保管;操作密码各自严格保密;重要空白凭据实行登记制度。对外,制定财政业务考核办法,签订财政业务合作协议,落实违约责任追究制。

(二)统一核算模式。

根据会记制度和管理要求,全区统一分类设置标准化帐套核算模块,各财政所(分局)按照资金性质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账套,同一类型帐套执行相同的核算模式。设置的账套,在以下四个方面保持统一:

1、核算体系。同一性质的账套,架构组成和模式体系保持相同。

2、科目运用。同一性质的账套,使用同一套会计科目,执行相同的会计制度。

3、项目设置。按照资金管理要求,对必须实行项目核算的账套,统一进行项目设置,实行核算项目。

4、核算内容。同一性质的账套,核算同一性质的内容;不同性质的账套之间,核算业务不得交叉。

(三)统一报表设置。

财务报表直观反映预算执行结果,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各财政所(分局)按照统一要求设置账套后,要按照统一的报表设置格式(单位也可根据管理需求,添加项目内容或新增其他报表),认真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分析资金流向是否合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是否合理,分析资金使用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四)统一账户开设。

按照省财政厅对财政账户管理要求,结合我区预算管理实际,财政所(分局)统一设置以下账户:

1、财政总预算预算内账户;

2、财政总预算预算外账户(非税专户);

3、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零余额账户;

4、教育经费专户;

5、融资公司账户。

上述账户中,财政总预算预算外账户(非税专户)可以供多个专项资金账套共同使用,实行分账核算。除特殊情况外,各财政所(分局)一般不得随意增设银行账户。

(五)统一资产管理。

各镇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对购置、工程完工、接受捐赠等取得的资产,应及时验收、登记,并在财务入账的同时,将有关信息录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政府机关和四大中心的资产,录入同一个资产信息系统用户账套中;隶属镇政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资产,分别录入各自的资产信息系统用户账套中。资产管理系统的单位代码设置和管理口径与账务系统一致。资产发生处置时,账务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同时作出相应处理,确保账账、账实、账证相符。

三、工作要求。

为确保基层财政账套规范化设置工作如期完成,各财政所(分局)要按以下要求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财政所(分局)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基层财政账套规范化设置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区财政局制定的实施方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做好账套规范化设置工作。

(二)认真组织清理。

做好账套清理是规范账套设置的基础。各财政所(分局)要尽快对需合并、清理或拆销的账套,认真进行清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理归并方案。同时,对原来的账套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这项工作确保在2013年2月20日前完成。

(三)按时组织实施。

各财政所(分局)要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做好原账套科目结余结转到新账套工作。新账套设置统一实行标准化格式,即按照统一的账套编码、统一的科目代码、统一的核算科目以及统一的核算模式设置。这项工作在2013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今后,基层财政新账套开设须报区财政局审批。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5

1、专项资金的定义不够明确

不论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72号,均没有对专项资金作明确规定。一般认为,“专项资金”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专项基金等,比如近年并入“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其征收目的是通过政策调控,运用经济杠杆手段降低建筑能耗,限制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其征收环节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保证金或押金,企业若按规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府应予全额退还,只有当企业未按规定使用时才全部或部分不予退还,不退还部分才是真正意义的专项资金或者说专项基金。事实上,不管是征收环节还是不予退还部分都统称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甚至管理这些资金的财政部门也并不清楚这种资金的具体性质,以为交入财政专户的资金即为可支配的财政性资金,因此当执收单位向财政申请拨付返退企业的保证金时,审批时间很长,如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就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这样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能及时向企业返退资金,还直接影响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由此,人们对专项资金的界定基本上出于财政系统或有关部门的主观判断,尤其是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各种专项资金一股脑并入国库支付系统,比如部门预算的项目资金、政府专项资金等,由此导致各种资金相互混合,很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报不够科学

笔者所在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收支计划管理模式。比如住房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报,涉及局本级多个业务职能处室及二级预算单位。在编制收支计划时,局本级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明确的职能编报部门预算,业务处室编制专项资金收支计划;二级预算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和独立预算机构,其单位财会部门根据本单位业务职能编报部门预算,同时直接申报专项资金计划。基于此,人们很难明确界定哪些项目应该从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编报,哪些项目应该由部门预算的项目经费中编报,由此导致业务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有时候可能重复编报预算。再如散装水泥发展资金、建筑节能发展资金,其管理同样实行年度编报收支计划,首先通过政府主管部门门户网站项目征集公告,再对征集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批复收支计划后即可确定具体项目。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很科学,其实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企业可能没看到公告,或者对政策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从而导致征集不到项目,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从编报,以致政府部门在专项管理工作上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履行行政职能。

3、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许多专项资金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却尚未进行修订。标准和制度不健全,导致预算编报较为粗糙。由于财政部门对收支计划的批复没有时间约束,年度收支计划往往一年半载后才得到财政批复,耽误了相关项目的实施进程,导致当年预算执行严重滞后,甚至拖延到下一年度才能执行。有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财政早已批复,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资金拨付制度,有时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导致工作进度延迟,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4、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有些单位随意开立专项资金银行账户,一个专项资金开立多个银行存款账户,有的单位擅自将专项资金设为定期存款,增加了资金管理风险和银行账户管理难度,也不便于会计核算。由于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当新业务需要开户审批时却要求预算单位对多种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整合,实行一个银行账户管理多种专项资金,比如笔者所在单位的散装水泥发展专项基金、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住房专项资金,将这三种完全独立而且资金量庞大的专项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进行管理,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独立管理和独立核算。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有些专项资金一股脑打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此导致部门预算的行政资金与专项资金混合在一起,比如部门预算资金、“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补贴资金、部分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等都在一个零余额账户体系管理和核算。除此之外,各种专项资金归属财政内部不同业务处室分管,比如住房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后,有些项目又不能提供银行票据给专项资金主管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有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设置也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策略

1、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基本内涵

应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定义,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项资金核算口径。比如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和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等管理方式相似的资金,征收时可以定义为“某某保证金”或“某某押金”,对未予核退的资金定义为“某某专项资金”或“某某专项基金”等;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管资金来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资金,还是出售或出租保障性住房资金,统称为“住房专项资金”,并具体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各种专项资金混淆不清,方便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1)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梳理、整合、修订完善,理清职责,落实责任,制订一套系统、全面、有约束力、操作性强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根据专项资金经费来源和用途,实行分类管理。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等非财政资金为一类资金,资金管理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资金缴存及贷款银行,制订专业的资金增值模式,明确资金监管部门。资金监管部门对资金安全、增值模式和渠道及实施资金效益进行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住房专项资金、金建工程专项资金等经发改部门立项批准的基建项目资金为二类资金,资金监管部门主要对项目概算进行总控制。“十百千万”工程等补贴类资金为三类资金,主要从补贴发放的及时性、准确性等社会效益方面进行管理。其他事务性质类的专项资金为四类资金,主要从项目征集、确定、审批、实施、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3)对专项资金实行合同管理。由专人负责,单位统一编号,对项目从立项、申报、审批、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等全程实施合同管理,保证项目管理有效,档案资料的完整。(4)对各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对未经审批开设账户的,补办审批手续或注销;对违规开立多个账户的,坚决予以注销;擅自将财政资金办理定期储蓄业务的,坚决予以取消;一个账户管理多个专项资金的,分设账户管理,实行独立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定期对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核查,以保证工作成果。

3、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

专项资金往往涉及同系统的多个职能处室和事业单位,也涉及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确保专项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1)对内负责项目申报及具体实施的部门要及时报告,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内部工作无缝对接。(2)对外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单位财务部门及时向财政申报预算,根据内部单位反馈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沟通协调,使财政部门及时批复预算,按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进度款,资金拨付后做好票据传递工作,以便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以形成一个闭合式的资金管理模式。(3)在专项工作结束后,主动联系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绩效评价工作。

4、强化单位财务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准确定位财会人员角色,将财会工作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专项资金决策和监管工作;要充实财务力量,加强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权责结合;要重视财会人员培训和学习,财务人员既要熟悉会计法规、财政政策、财经纪律,又要深入了解并学习业务知识,以便更好地为财会工作服务,充分发挥财会工作服务和监管的职能。5、做好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效益由于各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项目申报方式、项目实施领域都相对独立,很多项目不具可比性,为客观、真实的反映专项支出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单位可以建立内部评审机构、评审委员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1)在经济性方面,评审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支出优先安排机制,是否克服支出过程中的浪费现象。(2)在效率性方面,是否能体现政府及民众对专项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3)在有效性方面,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衡量使用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总结专项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并加以有效利用,营造讲绩效重绩效促发展的良好风气。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6

一、财政专户归口统一管理

对财政各类专户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管理,即将本局各财政专户收归国库股统一管理,财政专户资金的支配使用权和管理权属于各业务股室,国库股负责财政专户资金的审核拨付及财政专户资金的会计核算和归档工作。财政专户归口管理从2012年月日起执行。

二、财政专户交接程序

各业务股室严格交接手续,规范移交程序。各财政专户业务股室务必在结清年度账务的基础上办理账户移交,并由移交方编制移交清单,移交内容应包括总帐科目余额汇总表、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银行对账单、重要空白凭证等相关资料;交接双方需在局内监督部门的监督下,认真清点移交资料,双方确认无误后,与监交人三方签章、各自留存移交清单。年度以前年度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各相关业务股室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保管。

三、财政专户的管理和使用

1、国库股负责管理财政专项资金账户、收支核算及资金拨付等业务,配备专人分别担任财政专户的会计和出纳,负责办理银行往来业务及财政专户的管理和核算。为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及时准确核算,国库股根据会计原始凭证和专项资金调度单等有关材料,及时编制会计分录,登记帐簿,并按资金性质进行收支和债权债务、银行存款明细核算。

2、财政专户资金坚持按项目、按预算、按进度、按指定用途的原则拨款。各业务股室使用财政专户资金时提出意见,填报《财政专户资金调度单》(一式两份),注明支付资金的收款单位名称、金额、账号、开户行名称、用途等要素,经分管领导、局长审核签字,再根据已批复的调度单在财务软件上开具拨款单后,同时将相关拨款资料提交国库股审核支付。

3、国库股在接到各业务股室提交的《财政专户资金调度单》等资料时,应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及时按要求进行拨付,并将《财政专户资金调度单》回执一份交由业务股室备查。同时,按照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政专户资金的会计核算和归档。

4、国库股要及时编制各种专项资金的收入凭证,收入摘要应含银行进帐单的日期、项目和金额。各业务股室应根据自身业务分资金性质设置台帐。

5、财政专户资金的各种专项业务报表及单项决算,由各业务股室负责编报。

6、每月初国库股及时与银行对账,并将各财政专户资金资产负债表提供给各业务股室进行对账,并履行签字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馈。

7、外债业务中以外币核算的,由外债股根据上级要求或有关文件规定换算后书面通知国库股进行帐务处理。

8、社保及其他资金的保值增值业务(包括到期定期存款的处理)由业务股室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报领导审批后交国库股办理。

9、由于各种专项资金的存款利息的处置有各自的文件规定,年末时,各业务股室应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对利息的处置提出意见(上缴金库或转入基金、结余等)报领导审批后交国库股办理。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传统方法

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以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是完全独立于行政事业会计、按照专门的会计制度进行单独建账核算的。这个专门的会计制度就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这个制度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基建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基建项目从资金筹措到资金使用形成基建投资成本,再到交付资产转销资金的完整资金运动过程。在基建项目资金能够全部转入基建专门账户的情况下,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会计交叉核算内容较少,两套报表通过简单合并就可以反映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及会计信息。

二、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基建并账核算方法

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预算资金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支付并全部纳入行政事业会计进行核算,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会计报表要反映单位的整体会计信息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基建项目资金需要在两套会计账务系统中同时核算的现象,基建会计并入行政事业会计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现行基建并账核算的具体方法

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计制度实行了基建并账的会计改革,具体规定是单位首先要对基建投资按照原来的会计制度进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行政事业会计“大账”相关科目反映。

纵观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新旧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这次基建并账的关键方法有五点,一是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基建账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并入的内容,同时将净资产类科目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作为对应科目共同核算基建投资形成的资产;二是初次并账时对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贷方余额分析后,并入“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月并账时基建拨款直接在“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科目核算;三是基建账中的“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其他应收款”等科目直接或分析后并入“大账”的相应资产科目;四是基建账中的“基建借款”、“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直接或分析后并入“大账”的“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科目;五是初次并账时用“事业基金”科目来调节各科目借方与贷方的差额。

(二)现行基建并账核算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基建并账是行政事业会计核算的一大进步,基本达到了行政事业会计“大账”全面反映单位完整会计信息及总体财务状况的目的,满足了部门预算和决算管理的要求,对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基建并账的总体效果来看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行政事业会计“大账”中“基建工程”科目没有按明细科目及具体基建项目核算基建投资成本,基建投资成本中各项资金来源的金额不能直观被反映,基建项目的详细核算仍要通过独立的账务系统完成;二是用基建借款支付基建项目工程款时要作为支出核算,且基建借款金额较大,会造成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现象,单位收入、支出和结余严重不匹配;三是因为单位对基建并账规定的理解差异及并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整体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四是一个单位仍然存在两套会计账务系统。

三、《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基建并账核算方法

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在完善现行部门预算和决算制度继续运行、保留以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功能”的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系统中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采用“平行记账”的方法,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在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同时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达到既能编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又能编制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以统一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行业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为原则,对政府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会计报表编制进行规范的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一)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的创新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接在“大账”核算基建投资业务的方法,与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基建并账核算相比,政府会计的基建并账核算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首先,在财务会计方面,一是设置资产类“基建工程”一级会计科目,并依据最新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设置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等明细科目,要求按照基建项目或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二是对负债类“长期借款”科目提出了按基建项目甚至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的要求;三是取消了净资产类“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资成本在形成时不计入费用,待基建项目竣工验收转为固定资产后,以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进行计提折旧并计入相关费用。

其次,在预算会计方面,“财政拨款预算收入”、“事业预算收入”、“上级补助预算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捐赠预算收入”、“行政支出”、“事业支出”、“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转”等科目,都要求专项资金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基建项目资金属于专项资金,必然是要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的。

第三,还是在预算会计方面,增加设置了“债务预算收入”科目,借款时计入贷方,还款时计入借方,期末转入“其他结余”科目,基本解决了单位总体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不匹配的问题。

(二)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的难点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虽然未明确指出基建投资是否还需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单独建账,也未明确指出是否还要编制《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表》等基建报表,但根据政府会计统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原则及编制单位整体财务状况报告的要求来理解,单位不需再对基建投资单独建账核算;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按《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设置明细科目的做法及各级主管部门对基建项目管理的要求来理解,单位仍要编制这些基建报表。

在不对基建投资单独建账核算且要编制基建报表的情况下,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第一,“长期借款”科目只能反映基建项目借款的借入及归还情况,不能反映基建项目借款资金的使用和剩余情况。

第二,没有设置明确反映单位用于基建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科目,“基建工程”及其明细科目反映的基建投资成本是通过多少财政拨款、多少借款、多少自筹资金形成的资金来源也不能明确反映。

第三,财务会计净资产类科目“本年盈余”反映的是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盈余状况,既包含行政事业活动的盈余,也包含本年基建项目财政拨款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收入金额。因为财务会计收入中包括除债务预算收入外的所有预算收入,而费用中仅包含行政事业活动费用,未交付使用基建?目的投资成本不形成费用。经过“本年盈余分配”科目分配后,基建项目财政拨款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结转金额包含在“限定性净资产”科目中,未交付使用的基建项目投资成本中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金额就包含在“其他净资产”科目中,如果单位将事业收入用于基建项目形成基建投资成本,“其他净资产”科目中也包含这部分金额。

(三)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

上述难点问题中的数据可以从其他相关科目中分析统计出来,但统计分析过程复杂繁琐,也可以尝试通过对相关科目进行细化核算或增加过渡科目来直观反映。

第一,将预算会计科目“债务预算收入”、“其他结余”及财务会计科目“银行存款”按基建借款和非基建借款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共同反映基建项目借款资金的使用和剩余情况。

第二,设置“基建资金来源归集”过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资金来源总额”、“财政拨款专项资金”、“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借款资金”、“自筹资金”、“应付账款”,核算形成基建投资成本中的资金来源。这个科目要按基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通过本期发生额来归集基建投资成本的资金来源金额,期末余额为零,不影响单位的整体资产和负债状况。其核算方法类似于“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在形成基建投资成本时借记“基建工程”相关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下的“资金来源总额”明细科目,同时根据付款时的资金来源借记本科目下的“借款资金”等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暂不支付工程款就借记本科目下的“应付账款”明细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以后支付工程款时再从本科目下“应付账款”明细科目调整到相关的明细科目。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8

各级财政和农口部门为提高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规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促进三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中不同程度上存在思想松懈、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监管不严等问题,违规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会极大地影响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点:

1.预算不规范、执行不严格。一是目前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编制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完整性差、透明度低;专项资金的项目支出预算缺乏编制依据,随意性强;预算编制审查不细,把关不严。二是预算管理的刚性不强,执行不严,缺乏约束力。项目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运用认识不足,擅自调整、变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三是专项资金的结余使用不规范。专项资金的结余未纳入下一年度预算,或未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批,擅自留作己用,影响了专项资金管理的严肃性。

2.核算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一是项目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未设立专账核算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专项经费与经常经费混用,虚列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不严谨及支付大额现金。二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不真实、不准确,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不一致,存在大量“白条”或用当地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三是专项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有滞留专项资金的现象。资金往往集中在第三、第四季度拨付,在年底形成大量的结余,未及时拨付落实到实施项目上,导致年度资金结转数额较大,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3.立项不规范、监管不得力。一是项目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项目立项把关不严,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二是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资金使用监督责任不明,资金管理失去应有的监控。同时,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竣工验收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管理和效益的评价责任不明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项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对策

针对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规范上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规范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的关键。一是要规范预算编制。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切实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进一步规范农口部门的预算管理,做到部门预算真实、完整、统一,专项资金预算真实可靠、内容细化、科学合理。二是要强化预算的刚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预算是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投入政策的落实。所以,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复,项目单位必须按照批复的工作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不得自行调整、变更,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变更的,应按原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三是要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项目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度预算;对于已完成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原则上应上缴财政,如需由项目单位留作自用,须报经财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置。

2.严格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应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是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项目单位要规范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设置,按项目名称设置项目明细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以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二是规范支付方式。项目单位要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未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区,要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从支付方式上加以规范。三是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对符合招投标条件和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开支,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四是坚持“专款专用”。项目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机构、人员经费和基本建设等支出,财政部门应酌情安排项目工作经费,直接用于项目管理,以免出现计提项目管理费而导致挤占专项资金。五是规范财务审批制度。项目单位要健全报账手续、报账程序,规范财务审批,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对支出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核,区分项目支出与非项目支出,严禁“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结算,杜绝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

3.严禁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为加快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上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拨付到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进度进行拨款,项目主管部门在收到上级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后,要及时将专项资金足额拨付到项目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借口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在主管部门存放时间应有规定期限。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专项核算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核算和支出管理,加强财务控制,杜绝制度执行中的随意性和变通行为,维护各项制度的严肃性,对与制度规定不符的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各项方针政策,加强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农业,推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非常重要,并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各级财政和农口项目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重要性,将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发挥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全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J].绿色财会,2007,(7):16-17.

[2]张岩松.切实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10):29-30.

[3]张宗禹,黄彦艳.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10):7-9.

[4]吴开宇.关于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7,(10):35-37.

[5]田红,吕宏伟.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5,(7):28-29.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9

根据省市财政“乡财县管”的相关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出“收入统管、支出统核、预算统编、资金统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有序推进。

(一)强化监管职责。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组织收入的职能淡出,分配职能弱化,根据这一变化,我们赋予乡镇财政所对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财务收支直接监管的职能,加大乡镇财政监督责任。对乡村两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等实行按月审查,按照财政监督检查程序和检查文本进行,发现问题,逐一登记,并限期整改。重大问题由县财政监督检查局或其他有权部门实施检查,乡镇财政所配合。这样让乡镇财政所在乡镇财政监管上有担子、有压力、有作为、有威信。

在赋予监管职责的同时,更强调乡镇财政的服务意识,要深入基层单位,深入乡村院户,调查了解财务状况,研究解决财务问题,寓管理于服务,寓监督于服务。

(二)强化限额管理。对乡镇公用经费,主要包括办公水电费、邮电通讯费、差旅交通费、会议费、业务接待费、培训费、取暖费、简易维修费、日常设备购置费、场镇建设管理费等实行“总额控制、分项限额、超支不报、节余留用、乡财乡用、县级监审”的限额管理制度,明确界定公用支出标准、支出范围。年度限额总额由县财政局结合当年可分配财力,根据乡镇综合预算财力及相关因素系数综合测算确定。乡镇按时间进度按月向财政局报送用款计划,财政在认真审核并不突破限额的基础上,拨付公用经费到乡镇。各乡镇建立了公用经费包干管理制度、指标台帐管理制度、“一单五签”审核制度、民主理财议事制度、定期张榜公布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公用支出限额管理,既确保了乡镇机关正常运转,压缩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有效地遏制支出膨胀势头,杜绝新增不良债务,纯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强化用款申报。乡镇政府机关的资金使用,实行按月申报制度,由乡镇政府按年度预算和项目预算按月向县财政局申报资金使用计划;县财政局乡财股根据乡镇上报的资金申报计划,结合乡镇预算指标结余情况,审定当月的用款额度,对无预算、无项目的申报一律不予安排资金;国库支付中心根据审定的用款额度,在申报期间内根据资金性质足额拨付乡镇财政所相应帐户;涉及政府采购事项的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到财政局采购办,采购办审定后,由国库支付中心拨款到采购专户,实施采购后与乡镇结算搭帐。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局拨付的资金,必须按申报审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若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用途的必需实行申报,报县财政局备案。坚持“一事一报”申报制度。乡镇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发生的特需事项需新增支出,乡镇人民政府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追加预算,乡镇不得擅自立项发生新的债务安排支出。

乡镇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的使用,由乡镇中小学校,按月向县财政局提出用款计划,县财政局审定后,按审定金额、按资金性质拨付资金,涉及政府采购的资金拨付,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

严格把超预算、超规模、超计划等无序用款、寅吃卯粮的现象杜绝在之前,优化了预算执行。

(四)强化网络监控。过去对乡镇帐务的监审是每月月初由乡镇财政所将上月的帐表据册一并送到财政局乡财股接受审核,工作量相当大,也极不方便。在网络平台搭建好后,我们以金财网络为平台,对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政策、财经纪律、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的兑现情况,五保孤儿、优抚救济、救灾资金的落实情况,收支的合理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提出纠正整改意见,对问题严重的进行典型解剖和严肃查处。为及时撑握乡镇的财务收支状况,了解乡镇债务运行情况,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我县分帐套统一设置了预算报表、行政单位报表、事业单位报表、债务专帐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的统计报表,不需乡镇汇总上报,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自动提取各帐套的报表,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乡镇必须做到“四个按月”,即: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监审、按月汇总,并将“四个按月”工作纳入对乡镇财政所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动态审核,把过去的事后监审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审,不但强化了乡镇财务监管,规范了乡镇财务行为,严肃了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较好地执行了财务会计制度,而且培训了广大财务人员,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理财自觉性、理财水平和会计业务素质。

二、完善“村财民理”

过去的村级财务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包包帐”、“坨坨帐”、“断头帐”盛行,各种财务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在全面清理核实、充分解决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实行“村财民理乡监管”。

(一)保障运行。建立村级运转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对村社干部误工补助按编预算经费,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取消或减少社干部,由村干部兼职兼薪,提高待遇;在保证村社干部工资的基础上,每村还安排3000元的公业务费、4000元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核定村干部养老金统筹到“村干部保险基金”专户,村平预算3000元的村道路养护补助,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用财政的手段保障村道路畅通;取消村级各种负担,特别是项目资金配套;加大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支持力度,配套资金解决远程教育所需设施设备,大力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二)精细管理。每年年初,村民委员会根据财政口径、政策依据、村民大会决议、认真编制村级预算,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等收入全部纳入村级预算,形成一套完整的村级财务预算,对各项收入来源、支出项目实行“一表清”,一村一本,装订成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财政所各执一份。村级预算由乡镇政府批复,批复下达后实行村级支出精细化管理,按月由乡镇直发“四职”干部误工补助,纳入村级财务预算和体系;对村的公用支出按县财政核定预算分配到村,实行“限额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对村级公用支出实行支出事项、标准、范围“三明确”;在村级支出预算执行中,建立了大宗商品和劳务采购制度。

(三)民主理财。实行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制定本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拟定本村经费预算草案,对当期或上期的财务收支进行汇审汇签;审核专项资金支出的工程合同、施工方案和工程验收、结算明细表。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对村级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债务增减、“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财务事项,每季度向村民大会报告、张榜公布,并向村民征求意见,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

(四)强化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熟悉情况、方便快捷的优势,对村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实行按月集中到乡镇财政所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三、规范集中核算

(一)规范银行帐户。统一帐户管理,乡镇政府和财政所只在当地信用社开设4个户,即总预算的工资专户、一般费用户(核算乡镇公业务费及其他项目资金)、偿债资金专户、政府机关经费户;政府各部门、卫生院和村级组织均不再单独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在当地信用社开设资金结算账户,实行村级资金集中支付。乡镇中小学校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教育经费专户,由财政所、学校同时在银行预留印鉴,取消中小学校原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二)规范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审批程序,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支出单据必须写明用途,并须经手人签名,验收(证明)人作证(签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对手续不全或不合理开支,报账员有权拒付,核算会计有权拒绝入账。

(三)规范会计核算。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实行“村财民理乡代记”的会计记账制度。乡镇所辖各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等会计主体委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记账,各单位、村设报帐员,报帐员定期将财务收支单据报乡镇会计记账。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施财政会计监督,由县财政局对所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动态监管。会计核算中心坚持“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审核,按月报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定期向各单位和村提供相关财务报表,并定期深入各委托单位核对帐目、处理财务问题、监督单位财务公开情况。

四、加强债务控管

(一)清理锁定。按“理清往来、挤干水分、锁定债务、建立台账”的工作方法,在清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七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一笔往来不合、不允许有一笔移交不清、不允许有一笔待查款、不允许有一笔待结算款、不允许有一笔红字余额、不允许有一笔百元以下的债权债务、不允许有一笔呆坏账。对乡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并严格锁定,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加强对锁定旧债的管理工作。同时实行县乡联网,以金财网络为平台,由县财政局对乡镇债务实施动态监管。

(二)核算分离。一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专帐,其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偿债资金的筹集、债权的清收、核销等。根据20*年已清理锁定的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包括债权、债务、净结余,从原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帐务中剥离,划入债务专帐,作为债务锁定的期初余额,并同时将清理的有关债务资料一并移交会计专帐核算经办人员,作为债务资料存查依据,凭相关资料建立债务专帐。同时,为了适应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遵循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体,对有关科目核算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以便于债务统计、汇总分析。二是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各乡镇在乡镇信用联社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归集债务资金筹集,兑付偿还债务,无论是乡镇自筹,还是县级财政拨付,债权资金的清收一律进入偿债资金专户,对筹集的偿债资金,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配偿付债务,对偿付对象张榜公示后,通过专户直接兑付到债权人。三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报表体系。为了掌握乡镇债务静态、动态情况,统一设置了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不需乡镇编制,县财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资料,自动提取债务报表。四是实施电子网络动态监控。以金财网络为依托,以乡财县管软件为技术支撑,把乡镇政府性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纳入乡财县管软件管理范筹,对现有乡财县管软件进行了开发,统一预置了债务会计报表体系,实行网络会计核算,县财政局相关股室直接可以调阅乡镇债务专帐,根据需要生成债务报表,随时监控乡镇债务动态情况,有效控制乡镇债务无序增长。

(三)有序化解。坚持按“轻重缓急、公开透明、先本后息”的原则偿付债务,民间借款的本金未偿付清前,一律不得偿付利息,严禁息转本。在化债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按当年一般预算财力总额的5%安排乡镇化债资金,并依法积极清收债权化解债务,处置政府性闲置资产清偿债务,清理三角债务核销债务等,对口安排已负债建设的项目资金对应偿付债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财力化债。在化债资金分配上,既考虑全县面上债务,按负债权重比例化解,又考虑个别特殊困难,按轻重缓急先个人后单位原则。所有化债资金一律通过偿债专户、封闭运行,直接到债权人。

(四)严控新债。对乡镇债务的管理坚持“一事一报批”制度,乡镇政府新增债务发生报经县政府审批。清理锁定的债务余额,除债务利息增加债务外,乡镇不得新增债务项目和新增债务余额;债务专账只核算原锁定的债务项目和余额,新发生的债务项目和债务不得进入债务专帐核算。对当年发生的新增债务,列入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年度终了后,由乡镇政府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新增债务的原因和偿债规划与措施,并抄报县纪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擅自新增债务的乡镇,将按〔20*〕39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主要责任人。对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砍减高息、挤干水分、处置假性债权债务,在此基础上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锁定村级旧债。坚持“凡举债必交村民讨论通过、必报乡镇审批”的原则。过去擅自举债、乱举债、滥举债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逗硬考核。一是建立债务决算制度。县财政局统一印制年度债务决算报表,乡镇政府根据当年总预算帐、政府机关收支帐、债务专帐核算情况,向县财政局编制当年债务决算,决算报表必须乡镇主要领导审签后方能报送。二是树立化债政绩观。县委、县政府把乡镇政府债务化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期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内容之一。定期对乡镇政府性债务控制、化解情况实行通报,并纳入县财政预决算报告的内容,向县人代会报告。三是完善了债务管理奖惩机制,对控管债务有措施、增加债务有审批、化解债务有成绩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在化债资金的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对化债违规操作、债务无序增长的乡镇,协同有关部门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行政、经济责任。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篇10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支出监督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必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就会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离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实行领导“一支笔”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使会计中心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四、对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能。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更应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工作,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的使用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营行为,因此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科学预算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五)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机结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将二者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且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陈钢敏.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05,(10):82.

[2]任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专柜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