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十篇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十篇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2:07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1

关键词:证券投资预测模型马尔科夫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74

1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证券预测模型

针对中国股市发展不完善的特点,把证券收益率的变化看作随机过程,下面我们给出证券市场的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组合策略。

1.1预测模型

马尔科夫过程是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仅与前一时刻状态有关的随机过程。马尔科夫链则是一种时间和状态都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其状态随时间变化发生转移的概率构成转移概率矩阵p,经过一个单位时间的状态转移概率构成一步转移概率矩阵p(1)。时齐马尔科夫链的步转移概率满足p(K)=p(1)K。

通过将时间和状态离散化,可以将证券收益率变化过程看作一个实时马尔科夫链。若令状态(t时刻处于状态的概率为xi(t)),则:

(1)

对于有限马尔科夫链,若对任意k成立,则此马尔科夫链的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是方程组

(2)的唯一解[9]。

(2)

也就是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证券收益率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分布是个定值。

利用历史数据可统计得证券收益率变化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根据(1)式预测下一时刻的收益率状态分布概率作为短期持有的依据;根据式(2)确定的收益率极限概率分布表示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的预期收益率分布状况,可作为长期持有方案的依据。

1.2证券组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与相关预测模型,确定企业证券投资组合的步骤如下:

(1)将证券收益率的变动范围划分为n个大小相等区间,构成状态空间;将投资期划分为等长时间段,作为操作周期。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各种证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

(2)剔除期望收益率小于等于零的证券。根据股票收益率现在所处的区间情况预测出下一周期收益率分别处于n个区间的可能性(p1,p2,...pn,)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为:

(3)

若证券收益率划分的第个区间为(a,b),则。

(3)分配投资额。各证券投资额占个人证券总投资额的百分比记作wi,计算公式为:

(4)

(4)投资组合产生的总预期收益率为:

(5)

若证券收益率数据过分集中于某些区间,需对状态区间进行细分。若有个别数据落在主要数值区域外,可用其本身作为期望收益率,样本空间比较大的时候也可以剔除特殊数据。

1.3长期持有与短期持有

在以上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基础上,将问题分为短期与长期持有分别考虑。无论投资初期的收益情况如何,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证券收益率的分布概率极限值可确定唯一解,因此投资者打算长期持有时仅需关注这一极限值;打算进行证券短期持有时则只需要依据下一个时段的收益率分布的预测值。投资者短期持有的投资周期通常根据其自身状况确定;当样本空间足够大的时候,长期持有的投资组合基本不受投资周期长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荣天.证券市场流动性指数的统一测度和应用意义;证券市场导报,2002,[7]高淑东.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5(2).

[2]黄宣武.现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评价[J].甘肃科技,2005(6).

[3].吴世农,韦绍永.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8(4)

[4].顾岚,薛继锐,罗立禹,徐悦.中国股市的投资组合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5)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

1投资的简单成本法

对于投资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实际上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存在,除了长期股权投资之外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在核算时实际上也是使用成本法。但同样是成本法,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间也存在着区别:短期投资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而长期投资则使用复杂成本法。

所谓简单成本法,是指无论在投资时是溢价、折价还是平价,都不单独分开核算,而是总括核算所发生的投资成本,并且不按期预提利息收益。而复杂成本法则是指,当投资发生溢价或折价时,要对溢价和折价部分单独分开核算,也就是反映出在投资的成本里,用于支付溢价或折价的部分是多少,并且要按期预提利息收益,并且摊销相应的溢价或折价。

例1:思语公司于2005年1月1日购入慧琴公司发行的面值为100元、3年期、年利率8%、每半年计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100张,共发生买价、手续费、佣金等投资成本计10600元。则:

1.1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短期投资,也就是随时准备转让,那就用简单成本法:

①借: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贷:银行存款10600

假设2005年4月3日以11000元价格转让,则:

②借:银行存款11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投资收益400

1.2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长期投资,也就是准备持有1年以上甚至到期,那就用复杂成本法:

①借:长期债权投资———面值10000

长期债权投资———溢价600

贷:银行存款10600

每半年计算利息,并摊销相应溢价:利息额=10000×8%÷2=400(元);溢价摊销额=600÷3÷2=100(元)。则:

②借:长期债权投资———利息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溢价100

投资收益300

在持有债券的3年中,该笔会计分录共需做6次。到期满收回投资本息时:

③借:银行存款12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面值10000

长期债权投资———利息2400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在简单成本法下“,短期投资———债券投资”

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10600元,不需要将面值、溢价或折价分开核算,也就不需要按期摊销溢价或折价,也不必按期预计利息收益。而在复杂成本法下,“长期债权投资”账户下,需要将投资成本10600元分为“面值”10000元和“溢价”600元,且需要将溢价在债券持有期内按一定方法进行摊销,而且还要按期预计利息收益。之所以如此区分,是因为短期投资期限短,当证券市场行情有利或企业需要资金时准备随时变现,采用简单成本法方便、实用;而长期投资持有期限较长,且一般不准备随时变现,故采用复杂成本法合理、实际。

2成本法与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一般而言,当持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20%以上(含20%)或虽在20%以下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是投资的成本;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这就决定了采用不同的方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该项资产的数额是有差异的,同时,采用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是投资所能分得的利润或股利,而采用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却是投资后占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的相应份额,所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核算在损益表上所反映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就是核算投资成本10000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就是将要收到的利润或股利40万元。而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核算占慧琴公司权益的数额:2004年1月1日,该账户借方金额10000万元,占慧琴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份额(股东权益)100000万元的10%;2004年12月31日,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万元,思语公司认为其10%部分是本公司的投资创造的,故确认200万元的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增加到10200万元,恰恰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2000万元的10%;到2005年2月5日慧琴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拿出400万元向全体股东发放股利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方记40万元使得该账户又减少到10160万元,还是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1600万元的10%。所以,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总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权益额的多少。另外,其确认的投资收益是被投资企业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万元的10%,即200万元,而非成本法下所确认的收到的股利40万元。这样处理的经济意义在于:慧琴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思语公司将10%确认为投资收益,在确认的200万元的投资收益中,有40万员以股利的形式收回,还有160万元留在慧琴公司作为对慧琴公司的追加投资,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从最初的10000万元变为最后的10160万元。

3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现行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严格来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并不是一种核算方法,而是一种对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期末的价值调整方法。正如前述,短期投资采用的实际上是简单的成本法。对应的长期投资期末价值的调整方法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试想,如果把短期投资核算方法说成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那么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是不是就要说成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了?核算方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采用的方法,而期末价值调整方法一般是在每年的年末或每半年末计价调整一次。企业日常的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都是每年或每半年计提调整一次。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都是期末价值调整的方法,为何名称不一致呢?仔细推敲,概因短期投资往往多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的投资,其他的联营投资期限在1年以内的几乎不会存在。有价证券有现成的市价,而核算时又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短期投资”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所以用成本和市价比较真是再方便和合理不过。而长期投资除了有价证券投资之外,还会有联营投资等其他形式,这些其他形式的投资并没有现成的市价,而且核算时既有成本法也有权益法,导致“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账户有的反映成本,有的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故将此时的调整方法称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更为合理恰当。

参考文献:

[1]RobertSKaplan&anthonyaatkinson.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m].3rded.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3

摘要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在不断的改变和提高,但现阶段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投融资中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投融资问题措施

一、当前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投融资体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教育、市政建设和国家机关建设等公共事业上,市场投融资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第二是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投资正按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方针逐渐退出竞争领域,主要投向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立足于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第三是建立服务投融资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离,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为重要补充,各类商业银行合理并存和竞争的基本格局。

二、企业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造成企业融资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盲目扩大

很多企业进行投资时没有考虑自己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多大,急于求成地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使企业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面临倒闭。还有的企业由于短期利润的引导,或者是由于短期考核指标的引导,管理者视企业长期发展于不顾,盲目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把投资方向放在只获得短期收益的项目上。致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得不到保证,使企业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边缘。

(二)金融部门没有意识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自国家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集中调控力度,贷款重点投向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型企业,对基层行处分配的贷款规模较小,尤其是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级支行,基本上没有贷款权限。企业的发展和融资活动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投资与融资长短期结构配合不合理

企业的投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投资结构与融资结构不对应,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应该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为好,短期投资的资金来源应该以短期负债为好,这样可以使企业投资的回收与融资的还款处于基本相同的时期,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就不会产生因为短期资金的不到位而引起长期投资无法正常进行的财务危机。但现有金融体系只是对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大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短期贷款而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但这类资本很难从正式金融体系中获得。

(四)对企业现金流量监控不足

缺乏对现金的监控,是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日常工作中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的日常分析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管理与控制就不能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企业的现金流不畅,该收的收不回来,应付的付不出去,就会导致经常性的经营危机。现在的市场竞争,不是说资不抵债才叫破产,而是失去了现金支付能力,就叫破产。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不足的内在原因和企业融资困难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使企业正在经历“现金流管理缺氧症”的困扰和体验。

三、企业投融资中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核心产品

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指企业长期发展的中心产品,它的成长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外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如果没有核心产品,企业的发展将没有方向,不管企业非核心产品再怎么具有现金收益性,都不能替代核心产品的地位。

(二)投资与融资相结合

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是指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现在付出现金的行为。包括为企业各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及辅助产品)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现在付出现金的行为。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是指资金在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实现有偿的调动。它是为了投资业务而筹集融通资金。但是通过对辅助产品的投资也可以起到融资的作用,虽然它属于投资,但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此方面获得比较优势而进行长期发展,而是为了解决核心产品发展中的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融资的压力。在这个方面新的理念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融资环境不太理想的现今,更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投融资体系中投资与融资结合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投资内部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的配合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全部产品的投资与融资之间的配合问题。

(三)创新改革理念和服务意识

树立以创新改革投融资体制、以创新发展经济的新理念;积极培育市场投融资主体,创造良好的资本流入政策环境;树立市场优先、效益第一的观念。改变投资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投融资运作方式,坚持服务企业和按市场规则运作的意识,充分利用市场功能,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投融资交易成本,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高度重视融资方式的创新,包容各种新型融资工具,树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理念,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建立地区差别化的投融资体制

面对当前东、中、西部投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进行政策倾斜,逐步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合理运用财政投融资政策,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投资行为的灵活性与主动权,纠正中央替地方决策、安排项目和投资计划的做法。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应始终坚持区域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以适度“超前”预防“延滞”,刺激区域性的投融资活动,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五)建立健全企业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一是增强信用担保机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二是提供有效贷款,弥补抵押不足问题;三是减少各类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4

巴菲特凭着看住本钱的投资真谛,也就是千做万做亏本生意不做的最简单生意经,花了50多年的时间,终于修炼成“股神”。越简单的投资方法,则越有成效。股市千变万化,股价起伏难定,选股无疑是最难的。可是,经过长期的投资实践,纽约动物园里的黑猩猩,在挑选牛股方面并不输给华尔街的金牌分析师,这就是投资界著名的黑猩猩理论。

既然选股与黑猩猩做游戏差别不大,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战胜华尔街金牌分析师,也能避免跟着黑猩猩买股票?投资指数型基金或etF,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美国道指问世百多年,从百点涨至目前的1.2万多点。而构成道指的成份股,百年里进进出出,仅有通用电器1只股票屹立未动。投资百年美国股市,假如没有买对通用电器,而是买入其他股票,怎么可能赢得道指百点到万点以上的收益?而且买入的股票还可能退市或摘牌。这也是巴菲特一再告诉普通投资人,既然难以战胜市场,为何不去拥抱市场,这个市场就是相对应的指数。

指数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花旗银行、国际集团在金融海啸时,就被道指逐出。因此,投资指数型基金或etF,既不会错过行情,更不会买错股票。

尽管a股弱市,中国概念股在海外也有一个去泡沫化的利空,但国际市场并不完全看空中国股市。近期中国香港地区etF市场一下新增4个最新的etF,就是汇丰推出的首批相关中国市场的指数型基金。这4只etF分别是汇丰mSCi香港etF(3000)、汇丰mSCi中国etF(3033)、汇丰mSCi金龙etF(3088)和汇丰mSCi台湾etF(3083)。只要投资了相关的etF,就是拥抱了相关市场,这还需选股吗?

不选时,则更容易了。就是定期定额投资,简称“定投”。特别是把指数型基金或etF作为投资对象,更能分散短期风险,分享长期增长。定投是平均成本的概念,无需考虑买入的时机,指数型基金或etF的净值处于高位时,同样的一笔资金可以买入较少的单位数,但净值跌至低位时,则可以买到较多的单位数,长期下来,基金的平均购买成本会降低,也就不用担心任何“黑天鹅”事件对净值的冲击了。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5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风险经济。投资活动的产生是基于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等综合因素作出合理预测后所作的决策。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产出后即成为企业总资产的重要部分,但是与其它资产不同的是:投资资产不仅会因市场价格变化而在实质上发生变化(如短期投资),而且还会因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在实质上发生变化(如长期投资),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将严重歪曲企业资产信息,尤其对一个上市公司而言,其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决定了其所有财务信息将成为在宏观上引导社会资源有序、高效流动的指南针,其财务信息不真实所导致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鉴于此,我国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国际准则以及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并于1998年6月24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该准则的实施,为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准则包括引言、定义、投资的分类、投资成本的确定、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投资的划转、投资的处置、披露、附则共9个部分。其中,引言段说明投资准则规范的范围;定义段分别对投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等8个名词进行定义;投资的分类段将投资分为短期投资成本的确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收益份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投资账面的调整段分别规范在投资期间内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所涉及的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投资的划转段说明长、短期投资之间划转的价值确认;投资的处置段规定投资处置时的会计处理;披露段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应披露与投资有关的事项;附则段说明该准则的解释权和实施期限。

二、比较

本节仅就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号-联营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对子公司会计》、加拿大的《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手册第3010章、3050章》、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60-合营投资》和《澳大利亚会计第1016准则-1016联营投资》、台湾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5事情-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以及其它国家会计准则中有关投资的部分作一比较。

(一)关于范围

投资准则到底涉及哪些项目,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投资所下的定义,二是与其它具体准则的分工,即,虽符合投资的定义,但在其它准则或拟订中的其它准则中涉及。

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投资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大类,狭义的投资一般仅包括对外投资,而不包括对内投资。我国准则所指的投资,仅指狭义投资中的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即除了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等对内投资外,还不包括在其它准则中规定了的以下各项:外币投资的折算、证券企业以及专门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其它企业的证券投资的核算、合并会计报表、企业合并、房地产投资、期货投资等。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中也排除了其它准则中规定的对附属公司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商誉、专利权、商标权和类似资产、融资租赁、对退休金计划的人寿保险企业的投资,对投资所得的利息、使用费、股利和租金的确认基础。美国的投资会计所依据的准则散见于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见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解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技术公报。

(二)关于定义

1、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将投资定义为:“投资,指企业为通过分配(如利息、使用费、股利和租金)来增加财富;为资本增值或通过贸易关系,而给投资企业带来其它利益而持有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所述的各种存货不是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所述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也不是投资(投资物业除外)。国际会计准则对投资的定义先提供一个大的概念,然后在大概念的框架下再剔除诸如存货、固定资产等虽符合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不是投资的部分。我国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它利益,而将资产过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从此定义看投资通常中将企业的部分资产转让给其它单位使用,通过其它单位使用投资者投资的资产创造效益后进行分配所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从而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某些投资,如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短期性质的股票或债券的买卖,这种投资实际上是将现金投资入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交易机构),通过证券的买卖获取收益。这种收益实际上是对购买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再次分配的结果,以使资本增值。

2、短期投资各国对短期投资的的定义中有一些共同的术语,如“现金等价物”“可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等,但仍存在一些差别。我国准则中将短期投资定义为“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我国对“短期投资”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方面是易变现,另一方面是意图短期持有(时间界限定为不准备超过一年)。国际会计准则、德国、加拿大、中国香港与我国的定义基本一致。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定义中仅指出短期投资的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打算持有至一年以后至期日,此投资应属于长期投资。中国台湾将短期投资定义为“随时可变现,并准备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投资”,与我国的定义相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三)关于投资的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中要求:在会计表中划分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企业,应将短期投资列作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列作长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划分流协资产和长期资产的企业,出于计量的目的,也应对投资的计价按短期和长期的要求作一区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划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标准,在德国、中国香港、国际会计准则将短期投资比较严格地限定以一年为标准;但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对期限的标准并不是很严格,而是更多的考虑企业资产的连续使用;我国的准则要求,长短期投资的划分主要依据管理当局的意图而定,管理当局意图短期持有的,作为短期投资;意图长期持有的,作为长期投资。但投资是否作为短期投资,应当符合两个条件:(1)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并且有明确市价,例如,各种上市的股票和债券,并保持其流动性和获利性,这一条件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意图。不符上述条件的投资,作为长期投资。

(四)关于投资成本的确定

投资成本的确定是投资的计量,即为取得一项投资发生多少耗费。投资成本的确实是确定企业为取得一项投资而发生的支出有多少可以计入投资账户、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并在资负债表资产方的相关投资项目中列示。投资成本的确定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取得投资额同时取得一项债权的处理。其处理有二种:(1)将该债权计入投资成本,待实际得到股利或利息时,再冲减应收项目。二是为取得投资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处理。例如:若取得一项长期债券投资,对于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成本是否构成投资成本。一种认为,相关费用应当直接或分摊计入损益,另一种认为,相关费用应计入投资成本。三是以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含股权,下同)而取得的长期投资成本的确定是按公允价值呢?还是按评估确认的价值。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投资对实际交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际交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长期债券投资成本扣除相关费用及应收利息,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以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含股权,下同)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以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规定“投资成本包括佣金、各种服务费、税金和银行手续等购置费用”:“如果一项投资是全部或部分通过发行股票或其它证券来购置,其购置成本就是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而不是名义价值或面值”:“结果一项投资是全部或部分地通过其它资产的交换而取得,其购置成本应参照所放弃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如果所购入的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此作为购置成本”。另外,国际准则还规定“与一项投资有关的应收利息、使用费、股利和租金,通常作为收益即投资的回报处理”:“债券投资的购置成本与偿还价值之间的差额(购置时折价或溢价)通常应由投资者在从购买至到期前的期间内摊销,从而使投资的收益前后一致”。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准则中的投资成本即购置成本,购置成本中所包含的应收利息、使用费、股利和租金不作为应收项目,而是成本的一部分,待这些应收项目不计入投资成本的处理不同。再者针对债券投资发生的相关费用,我国准则中规定:对购入长期债券发生的相关费用,我国准则中规定:对购入长期债券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投资成本,但同时采用重要性原则,即如金额较小,可于购入时一次计入损益;如金额较大,计入投资成本,并单独核算,于债券购入后至到期前的期间内在确认相关费用,作为折溢价而在购买日至到期的期间内摊销。

(五)关于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

1、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账面价值)。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内期末计价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成本法。即指投资成本入账后直到成本变现前均不调整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的方法。按成本计价在投资持有期间内,不确认由于对短期投资进行估价而产生的未实现损益,直到短期投资出售时,再确认损益。这种方法在中国香港及日本允许采用,如日本规定在市价低于成本不到50%时,应采用成本法。二是市价法。即指在每一会计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短期投资账面价值按市价调整,并据此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香港和国际会计准则中提介采用。三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指短期投资的市价在购买日以后减少时,投资成本也应减少到一个较低的价值所采用的一种子计价方法。在具体处理时,当市价低于成本时按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这种方法在加拿大、德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法国、国际会计准则等多数国家、地区和组织采用。在具体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时,有的专家建议采用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代替市价,如澳大利亚、英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另外,对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的情况下,具体采用哪种,各国有不同的规定,它们的理由如下:有的认为,或投资者所关心的是短期投资整体的价值总额,而不是每项个别投资,因为这些投资是作为共同财富的储存形式为企业所持有,因而,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的投资是以投资总体为基础,而不是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计价。也有的认为:短期投资采用成本法计价时,是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而存货在计提跌价准备时也以单项为基础,既然存货以单项为基础,而短期投资同样属于流动资产为什么却要在整体基础上进行比较,按谨慎原则惯例是以单项作为比较基础的的。还有的认为:短期投资种类不多,但不同的投资项目具有不同的投资风险和报酬,因此建议至少按投资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在英国和香港一般只允许以单项投资为比较基础,国际准则为迎合不同国家的需要,三种方法均可采用。考虑到我国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有一个熟悉过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损失准备。但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损失准备。

2、短期投资未实现损益的处理。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可采用三种方法,即成本法、市价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采用成本法,由于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不调整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因此,不确认由于对短期投资进行估价而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如日本。若采用市价法、或市价与成本孰低法时,由于市价波动,期末需地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需对未实现的损益中以确认。对未实现的损益会计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市价高于或低于成本的估价损益均计入当期损耗益。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以市价计价的短期投资,市价的降低与回升,均计入损益。中国也采用此处理方法。二是将未实现的收益不确认,仅将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如中国香港规定,未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损失计入损益。采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准则规定“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的损失,已确认跌价损失的短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应在原确认的投资损失的金额内转回”。即,未实现损失计入损益,未实现收益在一定范围(原确认投资损失的金额)内转回。

3、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方法。长期债券投资的溢折价是指长期债券的投资成本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投资成本高于债券面值的部分,称为长期债券投资的溢价,投资成本低于债券面值的部分,称为长期债投资溢折价,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溢折价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大致分以下几类:一是不要求长期债券投资的溢折价在存续期内摊销。如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二是要求将长期债券投资的溢折价在存续期内摊销,但未规定采取什么摊销方法,如英国、中国台湾。三是要求采用直线法摊销。如日本。四是要求采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采用这种方法的有我国、加拿大。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用第二种方法,其具体规定为:债券投资的购置成本与赎回价值之间的差额(购置时的折价或溢价),通常在投资者购入后至到期前的期间内摊销。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额如同利息一样借记或贷记收入,并增减债券投资额账面价值。其规定中没明确指出溢折价的摊销采用什么方法。

4、长期债权投资的期末计价。长期债权投资一般按摊余价值或摊余成本计价。债权投资的摊余价值,包括投资成本、应收利息以及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调整后的金额;分期付息债券的摊余价值即为摊余成本,包括投资成本以及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调整后的金额。美国FaSB115号准则中采用摊余成本计价,但是规定这类投资只要没有发生永久性价值减值或投资分类的变化,其账面价值一般不做调整。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规定,长期债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一般应按成本列示,若市价发生下跌,也可按重估金额列示。我国对长期债权投资的期末计价按以下方法确定:一是长期债权投资发生价值减损,应当按照账面价值计价,即摊余价值扣除有关投资减值准备后的余额计价。

5、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少数国家还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所谓成本法,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所谓权益法,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成本法,什么情况下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美国规定,当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低于20%普通股,采用成本法;持有20%-50%普通股时,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程度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如我国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按控制程度来决定期末计价方法,且澳大利亚准则指出影响控制程序的因素除持股比例外,还有对董事会的控制程序或在股东会上投票权的控制。少数国家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价期末计价只能采用成本法。如德国规定对长期权益性投资的会计处理不取决于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无论其是否对投资者有重大影响,均采用成本法核算。比较特殊的情况是:中国台湾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评价时,如有市价可循时,则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者评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应当根据权益法核算,不过,在购入和拥有投资是专门为了在近期卖出时,则应当按照成本法核算。自以下日期起,投资者应当中断使用权益法——投资或者转移资金的能力,所以不宜使用权誉法。

6.股权投资差额。所谓股权投资差额,是指权誉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盛开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誉份额的差额。对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股权投资差额如何进行帐务处理。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帐务处理,有两种意见。其一是作为单独的资产或负债。如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美国准则中均规定,将股权投资差额作为商誉,在确认后单独入账,作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其二是不单独作为资产或负债,而是将其调整到长期股权投资中,把股权投资差额作为投资成本的调整项目。我国采用这种作法。二是股权投资差额如何摊销。针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针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有三种意见。其一是按资产的使用期限摊销。如美国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确认的商誉按“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在不超过40年期限内,按其有效使用期限摊销。其二是按规定年限平均分期摊销。如国际准则中规定商誉摊销应使用直线法,摊销期限不应超过5年,除非超过5年更为恰当,但最长不得超过从购买日开始的20年。其三是按借差或贷震荡分别确定摊销期限。我国准则采用这种作法,且规定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摊销期限的,按合同办;没有规定摊销期限的,借差(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贷差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内摊销,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7、长期投资的减值。长期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受长期投资期末计价的会计政策的影响。长期投资市场价值的减损应不应减记投资成本;其次,未实现损益是计入股东权益还是计入当期损益;再次,发生市场价值回升时,调减的账面价值能否转回;最后,同短期投资一样,对长期投资的市场价值计价时,是采用整体为基础的方法还是单项为基础的方法。以下仅列示我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和国际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减值的有关规定。

我国准则规定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应控制个别投资项目计算确定,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美国准则规定所有以成本法核算的证券以总额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当总市价低于总成本时,调减账面价值,未实现损失,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股东权益的减项,当认为价值下跌为永久而非暂时性的,这部分损失计入当期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当投资的市场价值发生永久性减损时,调减期账面价值到市场价值。

中国台湾财务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如属公开市场交易之股票者,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评价,其方法采以总成本与总市价比较之,并设置“长期投资未实现跌价损失”及“备抵跌价损失”科目,前者不列入损益计算,于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股东权益之减项,后者则列为长期投资之减项。长期投资未实现跌价损失,若有证据显示市价回复之希望甚小时,应即转为实现跌价损失,列入当期损益计算,该投资之成本应降低至市价,并作为新成本。投资于非公开交易之股权,如有证据显示投资之价值确已减损,且回复之希望甚小时,应承认其损失,并以承认损失后之该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新成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被投资公司股价发生持久性之大幅度下跌,且回复之希望甚小时,投资公司应承认其跌价损失,列为当期损益。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长期投资通常以成本计价。不过,当长期投资价值发生非暂时性减损时,其账面价值应予抵减,以确认这种减损。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通常逐项确认。不过,在某些国家,作为长期投资的有价权益性证券可以总体基础上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价值的暂时性下跌及所续恢复计入权益。长期投资价值因非暂时性减损对其账面价值的抵减,除冲销前期重估增值外,应计入利润表;当该项投资价值回升或减损原因不复存在时,其抵差部分可以转回。

英国准则规定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利值孰低计价,若权益性投资的市场价值发生永久性减损,减值部分作为已实现损失。

加拿大准则规定如果判断投资价值发生永久性的减损,需调减其账面价值,以确认损失调减的账面价值,除发生重大回升外一般不再转回。

(六)关于投资的处置

投资的处置,除确认相应的处置损益外,还涉及到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的处理、处置时投资成本的结转、部分处置某项投资相关的跌价准备的处理等。国际准则规定,当处置一项投资时,处置的净利收入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收益或费用。如果该投资是一项流动资产,并且在投资总体组合的基础上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列示,销售的利润或亏损应以成本为基础加以计算。如果该投资以前进行过价值重估,或按市价列示,并且已将账面金额的增加数转入了价值重估盈余,企业应采用如下的政策,或将保留有关价值重估盈余贷记收益,或将其结转至留存收益。这项政策应根据国有会计准则第8号“本期净损益、基本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一致地采用。我国准则规定“处置投资时,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收入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通过以上对比看出国际准则对投资处置的规定更详细、更具体。”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6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东盟;pVaR模型

一、引言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对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契机。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相似性,都在通过扩大开放程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最早的5个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情况,分析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额、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促使国内企业更好地依靠中国-东盟自贸区,参与东盟国家的建设开发。

二、东盟五国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关系的现实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东盟国家加快开放进程,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东盟五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危机影响消减后,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上升,东盟五国依旧是外商直接投资吸引较大的地区。从投资数额上看,新加坡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最大,人力资源丰富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也较强,相对来说,菲律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较弱。目前,对上述东盟五国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目前,外商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涉及农林渔业、矿产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制造业、采掘业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而从长期来看,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所青睐的热点。以外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形式进入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拓宽了东盟国家的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为东盟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岗位,为东盟国家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选取最早的5个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数据,主要变量如下:资本形成额占GDp比重(k):体现一国资本形成状况。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fdi):体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GDp):反映一国GDp的指标。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式在基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估计和检验时将失去通常的性质,故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综合面板数据特征,选取滞后期二期,运用stata11.2软件,采用pp检验、ipS检验、fisher检验、Levinlin检验分别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初始面板数据不平稳,但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面板数据均平稳,面板数据的平稳性为pVaR模型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二)数据来源

本文出于数据完整性和代表性等原因,选取1981-2011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资本形成额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等指标,分析上述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数据均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为本文的模型研究分析增加可靠性。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计量方法对东盟五国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程序为采用stata11.2中连玉君所编程序。

其中为系数,i表示国家,t表示年份,为随机扰动项。面板VaR模型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System-Gmm方法对东盟五国数据进行估计,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2)生成脉冲响应函数,通过脉冲动态反应图来观察各变量对冲击的反映情况。

1.System-Gmm估计结果。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资本形成额作用显著,对第一期的资本形成额呈负相关,说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国家的资本形成有挤出效应。这主要因为东盟国家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实力较弱,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会减少其发展机会。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与第二期资本形成额呈正相关,长期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盟经济增长,带来崭新的投资机遇,拉动其国内资本增长,促进东盟国家形成新的资本投入再生产。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后两期外商直接投资呈负相关,表明一定时间内流入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有限,主要原因是东盟国家开放程度有限,阻碍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期GDp有正的效应,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期GDp反映结果不显著,无法判断其对第二期GDp的影响。

GDp的变动对第一期的资本形成额和第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作用显著,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从经济学角度,体现了要素的边际作用递减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东盟国家的开放程度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进入的范围较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形成障碍。

2.脉冲响应分析。为进一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额、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使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直接影响。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最初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会减少东盟国家的资本形成,即发生挤出效应。但第一期后迅速回升,并在第二期时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促进作用达到最高,之后影响逐步降低。原因在于外资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后,会相应的拉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当地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为资本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时间较短,说明当前东盟国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率不高,投资结构局限,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快的行业。在此类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迅速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汇出,对资本形成额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面对资本形成额的变动,外商直接投资长期内变化不大,表明东盟国家资本形成额对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无影响。当前东盟国家资本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其国内发展仍需要大量资金扶持。

(2)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有限。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下一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呈负相关,东盟国家目前的开放度有限,在行业准入和项目审批上,对外商直接投资造成限制。而从长期看,上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下期无影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东盟国家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直接影响仍将持续。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变动促进第一期GDp增长,第二期后影响逐步趋于零;而在分析中,GDp变动对第一期资本形成额影响为负,第二期后影响逐步趋于零,综上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了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快的行业,不利于东盟国家长期资本形成。GDp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呈负相关,表面上看违背市场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的规律,实际是由于GDp统计口径中包含外资企业汇出本国的生产额,致使GDp统计指标未能正常反映其国内生产状况,此类状况在分析中也有体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System-Gmm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笔者发现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存在以下关系:第一,短期内外商投资对东盟国家资本形成存在挤出效应,长期内存在挤入效应。第二,东盟国家资本形成额短期内促进其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对东盟国家经济增长贡献有限。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流入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投资于投资回报高、回报快的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未能全方位调动国内生产要素,造成资源错配。因此,东盟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应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扩大开放程度,加快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保证外商直接投资长期的长期流入,形成生产资本,拉动经济增长。东盟国家经济要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政策非常必要。国外资本实力较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可以给本土的企业带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其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行业,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甄别,对与国内产业具有较大关联性的外商直接投资实施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其进入。同时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的挤出,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外商直接投资配套措施,使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用于其国内生产。

再次,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保障外商企业利益,同时完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平台,更多让外资企业了解自己,吸引更多外资。此外,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及时反馈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以便适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资金性质,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最后,东盟国家需加强对其国内私人资本的扶持力度,东盟国家市场经济起步晚的国情决定其国内私人资本并不发达的现状。本土私人资本和国外大型企业相比,还是显得非常弱小的。东盟国家发展自身经济时需要练好内功,强大的私人资本能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促进效应。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7

一引言

在金融市场各种异象存在的背景下,投资者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由于投资者心理上的不成熟和行为上的非完全理性,传统经济理论中“经济人”假设难以合理解释证券市场异象的存在。行为金融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投资主体在心理及行为上存在诸多差异,一些学者开始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视角寻找对金融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同时,现代股份制企业两权分离的现实情况易导致激励过度从而诱发盈余操纵行为,各种财务丑闻事件的爆发使盈余质量成为监管者、所有者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行,其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总体来说,证券市场盈余公告异象的存在主要可归因于投资者行为因素、盈余公告信息因素及各种风险因素。关于风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投资者以专业知识匮乏、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散户投资者为主,其投机心理、盲目投资等非理性行为严重,异质信念程度较高;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仍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及其盈余质量较国外有一定的差距。考虑到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为主体,其投资决策主要依赖于盈余公告信息,因此,围绕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展开理论探讨及实证检验,并在进一步区分不同盈余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探讨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的研究越显重要。这将能更好的体现盈余公告效应中投资者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异质信念与累积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论仍存在分歧;虽然有研究指出信息质量能加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但在不同的信息质量水平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相关研究甚少,仍需要实证检验。为更好的验证中国a股市场盈余公告效应的提前反应特征,及在不同时间窗口中异质信念对peaD的影响方向,本文拟将累积超额收益的累积区间更细化地区分为由短到长的五个区间,考察异质信念在不同累积区间对累积超额收益的影响,并进一步区分不同盈余质量水平,采用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检验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信息的渐进流动,投资者对众多信息的有限注意,以及投资者因性别、年龄、学历、经验、心理认知等的差异而形成的先验异质性,在盈余信息公布前后,投资者会对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未来收益形成不同的预期,即异质信念。根据投资者异质信念假说,投资者可分为乐观投资者和悲观投资者,在存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投资者的意见分歧导致市场主要反映乐观者的预期而使信息披露时的股价相对其真实价值被高估,一段时间后,高估的股价会逐步向其基础价值回归。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能引起市场上系统性定价偏误,从而导致peaD现象。根据异质信念动态定价模型,在信息公布后的某时刻,当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高时,股票持有者的再售出期权价值(也称投机性泡沫)也越大,股票价格会进一步被高估,股票的未来收益也将越低,造成市场的泡沫。

我国股票市场主要由以过度自信为特征的个人投资者组成,2010年以前我国实行严格的卖空限制,在盈余信息公布之前,过度自信或拥有私人信息的投资者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实际投资行为中以自我预期提前对信息反应,做出投资决策;当盈余信息公布时,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和异质性,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心理及行为偏差,因此,投资者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由于卖空限制制度的存在,市场主要反映出乐观投资者的预期,整体来看,股票价格将偏离其基础价值而被高估。所以,预期投资者异质信念与盈余公告前后短期内累积超额收益正相关;其后,随着信息的明朗化、投资者对信息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性学习,投资者会不断改变预期,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逐步缩小,价格呈逐渐向其基础价值回归的趋势,投资者能获得的超额收益逐渐减少。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投资者异质信念与盈余公告前后短期内累积超额收益率正相关,与长期累积超额收益率负相关。

上市公司定期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对未来收益作出预测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盈余信息最被投资者关注。盈余公告后股票的错误定价不仅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有关,也与管理层操控有关。传统公司财务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管理者有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盈余质量从公司盈余管理的层面反映了公司对盈余信息的操纵将会对投资者预测的精确性和投资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高质量会计信息可降低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价值的现值,而低质量会计信息会延长股价对信息的反应时期和降低反应的正确性,导致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在不同信息质量水平下的影响将会存在差异。短期内,信息质量低的情况下,投资者异质信念使股价被高估情况更严重,长期内,更多的意见分歧和信息不确定性需要得到解决,股票的长期异常收益较盈余质量好的情况会更小。由此,提出假设2。

盈余质量对CaR的影响

从图1来看,从事件日后的120天,未预期盈余大于零的组合的累积超额收益大于未预期盈余小于零的组合,说明我国仍然存在盈余公告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出CaR的拐点大约出现在第17个交易日,这与多元回归检验中预测的结果一致。

图2和图3分别表示好消息和坏消息组合中投资者异质信念及盈余质量对CaR的影响。对图2进行分析,分别比较GLH与GSH组及GLD与GSD组,GLH、GLD组分别相对GSH、GSH组在短期内有更高的CaR,在长期内有更低的CaR,这一结果仍然支持了假设1;分别比较GLH与GLD组及GSH与GSD组,在0到60天的时间窗口内,GLH组的CaR明显高于GLD组的CaR,GSH与GSD组的累积超额收益并无太大差异,不支持假设2-1;在60到120天的时间窗口内,GLH组的CaR明显高于GLD组的CaR,GSH组的CaR明显高于GSD组的CaR,这一结果与Bootstrap检验法的结果相同,支持了假设2-2;总体上来说,GSH组的长期累积超额收益最大,GLD组的长期累积超额收益最小,说明投资者异质信念大、盈余公告信息质量水平低的组合累积超额收益更小。类似的,对图3进行分析,可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5.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稳健性测试,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1)借鉴大多数的研究方法,用标准化未预期交易量(SUV)作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指标分别对两个假设进行检验,发现结果并未改变。

(2)将总样本以未预期盈余大于或小于零作为分组标准,对假设1、假设2-1及假设2-2分别进行检验,发现结果并未改变,说明以上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就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展开研讨,并进一步考虑盈余质量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投资者异质信念是盈余公告效应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资者异质信念与盈余公告前后短期内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正相关,与盈余公告后长期累积超额收益率负相关,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异质信念导致股票市场收益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场趋于不稳定。在本研究样本中,CaR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其拐点大约出现在[10,30]的时间窗口内。2)不同盈余质量水平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存在差异性影响,在盈余质量低的情况下,异质信念将导致更小的长期累积超额收益,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盈余操纵行为,低水平的盈余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存在负向影响,并且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辨别能力有限。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8

如前所述,正规金融资源总量包括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和资金服务的方式为非金融实体经济提供的金融资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正规金融资源总量如表1所示。从内容上看,可用金融资源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以及保费收入及赔偿金额等。从资金数额看,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额数额最大,2009年至2011年10月,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总量分别为4385.5亿元、5240.5亿元和6034.6亿元,分别占正规可用资源总量的88.1%、89.9%和91.2%,表明长吉图先导区金融资源总量中间接融资的规模巨大。实体经济获得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类金融机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数额最小,其同期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122亿元、32亿元和81亿元,占正规可用金融资源总量的2.5%、0.5%和1.2%。统计发现,能够发行债券企业数量很少,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年发行数量较少的债券,因通过债券市场获得的金融资源数量最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227.5亿元、258.3亿元和266.4亿元,占正规可用资源总量的4.8%、5.1%和3.6%。而长吉图先导区内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和赔偿金额在这一时期分别达到241亿元、295.5亿元和236.7亿元,占正规可用资源总量的4.5%、4.4%和4.0%。表1表明保险业供给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实体经济在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额度大体相当。

长吉图先导区的正规金融资源的结构分析

在长吉图正规金融资源统计中,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和票据融资。2009年至2011年10月,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中短期信贷分别为1745.8亿元、1782.5亿元和1930亿元,占本外币信贷总额的39.8%、34%和31.9%;中长期信贷分别为2361.0亿元、3301.8亿元和4005.2亿元,占比达到53.85%、63%和66.3%;而票据融资的数额分别为236.8亿元、136.4亿元和106.1亿元,占比分别为5.39%、2.60%和1.76%。在企业债券筹资中,主要发债品种为短期融资券,其次为中期票据,此外还有较少的公司债券和市政建设债券。而短期融资券的数额相对较少,2009年,短期融资券总计发行10亿元,占整个年度债券发行的8.19%,中期票据总计发行100亿元,占整个年度债券发行额的81.9%。2010年度,企业发行的债券品种包括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额总计为22亿元,占整个年度债券发行的68.75%,中期票据的发行额总计10亿元,占整个发行年度的比例为31.25%。本年度虽然发行总额较少,但短期融资券的比例较大,中期票据相对较小。截止2011年10月,企业债券发行品种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市政债券,其数额总计分别达到7亿元、54亿元和20亿元,占整个发行年度的8.64%、66.7%和24.7%,中期票据在数额和占比上都占据重要位置。在企业通过股票发行筹集的资金中,主要包括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两部分。2009年度,长吉图先导区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14.8亿元,而增资发行达到112.7亿元,首发与增发基本持平。2010年度,2家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6.2亿元,2家公司增资发行募集资金15.6亿元。2011年1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7.6亿元。与以前年度相比可以看出,2010和2011年度,无论是首发还是增发的企业数量和募集资金额均在减少。从保费收入及赔偿数额看,2009年和2010年,长吉图先导区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84.9亿元和239.2亿元,保费收入增长较快,赔偿金额分别为56.1亿元和56.3亿元,赔偿数额基本持平。总体上由保险行业供给的可用正规金融资源总量增加。如果将正规金融资源中的短期信贷、短期融资券及保险赔偿金额称为短期金融资源供给,而将中长期信贷、中期票据和股票筹资称为中长期资金供给,那么正规金融资源中,中长期的金融资源占比大于短期金融资源供给。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9

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实行内外完全一致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实现内外资企业平等的税收待遇,使内外资企业在平等的起点上公平竞争。

1.坚持税收法定主义,明确税收优惠立法权的主体。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法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国家税收法治程度的衡量标准和前进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wto原则对税法的最高要求。只有坚持税收法定主义才能保证各种税法措施(包括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具有最大的权威性、确定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税收法定主义要求征税主体、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等税法要素必须由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不能在课税要素中留下空白并委托行政机关立法决定,否则就会影响税收法律的效力。因为税收优惠无论形式如何,如税率减免、税额扣除等,都是对原有税法要素的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都无权行使税收优惠的立法权,即使是授权税务行政机关立法,授权事项也只能限于个别具体的和辅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税收优惠立法权的主体必须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税收优惠立法权通过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方式行使,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及行政机关的内部规范性文件等都无权涉及税收优惠立法权的行使。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税收法定主义所代表的税收法治在我国短期内是不能实现的。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由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这些优惠措施的适用进行解释和补充,但不能对课税要素作出变更或修改,除此之外的地方各级政府(包括经济特区政府)和地方税务部门都无权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措施,从而维护和保障税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2.在统一税法的基础上统一税收优惠,保障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我国应按照国际惯例,逐步统一税法,对征税对象一致的税种制定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税法,取消境内纳税人在法定适用上的区别待遇。首先,从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所得税人手,制定境内所有企业统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

其次,对征税对象一致的其他税种也要制定统一的税法。如:将适用于内资企业的房产税法和适用于外资企业的城市房地产税法加以调整、合并、完善,制定出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房产税法;制定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车船使用税法等;此外,在城市建设维护税方面,应取消外资企业不用缴纳该税的规定,使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成为同样的纳税人。

在统一税法的目标实现后,应在消除税收优惠差别待遇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一种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无疑仍需坚持,但应在统一税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取消外资企业不合理的、超国民待遇的税收优惠待遇上,逐步实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内外统一,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改革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根据国家产业调整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优惠政策,使我国境内的企业,不分其资本来源、产权归属,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就可以享受与之相对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这一举措也是wto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3.调整税收优惠的实施范围,使之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惯例。调整税收优惠范围,使其偏重于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要改变地区性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适应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地区性税收优惠的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税收优惠应偏重于投资规模大、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对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再给与优惠;税收优惠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要给与大量的税收优惠,只要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市场前景的企业,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也可享受税收优惠。

从整体上看,税收优惠范围也应紧密结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发展的需要,加入产业性、技术性税收优惠的内容,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优惠力度,同时,外资税收优惠不能仅面向外商直接投资,还应给与外商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在境内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形式吸引的外商间接投资也可以享受优惠待遇。为此,应考虑对境外个人从中国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和特许权使用费等降低预提税率,以鼓励间接投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于投资农业、开垦荒山荒地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过批准,可以延长一定年限的免税期。

4.建立多种优惠方式并存的税收优惠模式,丰富税收优惠的形式和内容。我国应将现行的税收优惠调整为“间接减免为主,直接减免为辅;过程优惠为主,结果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模式。优惠模式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由直接减免为主转变为间接减免为主,充分发挥间接减免方式在税收优惠中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产业和地区特点,灵活采用跨期结转、项目扣除、缩短折旧年限、延长减免税期限等办法将税收减免的重点转向间接减免。根据产业调整的需要,对资本投入较大、时间长、短期内经济效果不明显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前期资本投入大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准予加大项目扣除额,对于投资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外资企业给与较长的免税减税年限;对前期投资较大、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会短期亏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延长亏损抵补期限;增加关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优惠,用以鼓励外商投资于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环保产业和节能产业,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第二,由结果减免为主转变为过程减免为主。首先应改革增值税制,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扣除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总额,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流转税优惠由结果优惠转向过程优惠,特别是对于投资规模大、短期经济效果不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应采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允许抵扣资本购进项目的全部增值税税额、允许扣除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扣除无形资产投入等过程减免措施,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技术转让和科技成果转让的所得应予以免税或减税。

5.改善投资环境,为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投资环境是指足以影响资本有效运行,发挥资本的基本职能,实现资本增值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环境。税收优惠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他条件的成熟。各级政府必须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在完善“软环境”方面,重中之重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改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务实、勤政、高效”的政府;同时应加强法制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交通方便、通讯畅通、环境舒适的投资环境。总之,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建设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只有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外资税收优惠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wto原则的要求对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只有坚持内外资企业税收无差别待遇,并根据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为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高效、公平、稳定的税收法制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税法体系的完善以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内在的制度缺陷及其所体现的政策导向的偏差,现行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内在缺陷主要体现在:

1.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税制,致使税收优惠内外有别,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内外两套税制,对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税收优惠待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内资企业,内资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远远重于外资企业。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外资企业在国内许多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地位,这种税收歧视也使得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严重亏损、被兼并甚至破产倒闭。某些内资企业为获得和三资企业一致的待遇,改头换面钻法律空子,以“三资企业”的名义进行工商登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国家税款流失。

2.税收优惠层次过多,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开放地区的先后顺序,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的,缺乏总体的规划设计和宏观控制。税收优惠层次过多、政出多门,导致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税收优惠措施相互冲突和效用抵消,不利于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人为地造成了外资在全国各地的不平衡分布。

3.税收优惠方法单一。现行的外资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减免税额、降低税率为主,具体措施有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免二减三”征收所得税,或返还一定比例的已纳税额等。这些税收优惠只能使一部分企业受惠,如“免二减三”的办法对投资小、经营期限短的项目有利,而对于投资期限长、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则难以奏效,甚至与短期项目比还有不利影响。再如,直接减免型税收优惠对于生产型,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利,而对于无形资产或设备投资比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不利。由于税收优惠存在时限因素,部分外商还可以采取重新登记或变更登记的办法规避税法,延长享受优惠待遇的时间。因此,单一的税收优惠方法在实践中会因其过于简单而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4.税收优惠以地区性优惠为主,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偏重于地区性(主要是沿海开放地区)优惠,对结构性运用不够。税收优惠制度对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视不够,产业引导力不够。如设在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不分产业性质都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外资不分资本规模、技术层次密集投向沿海地区,在经济特区,不少企业只是普通的制造或服务企业,真正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较少。再如,对投资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其税收优惠待遇只提供给国务院批准的特定地区,弱化了外资税收政策的产业调节效果,导致外资大量涌入规模小、技术质量低的行业,而现阶段面临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换代、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局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悖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有悖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区别篇10

新增信贷总量达到8.2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

首先,2012年信贷投放规模达到8.2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比例,分别达到了2.46万亿元、2.4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图1)。

信贷投放时序特征与宏观经济走势一致性较强

2012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勉强守住8%,第二季度降至7.6%,第三季度创下近年来的新低7.4%,宏观经济增长持续趋弱。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

2012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就未达成“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计划。其中,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738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少增2882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7107亿元,虽然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730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1818亿元,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增长其实为负。

进入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信贷投放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4~5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6818亿元和7932亿元。其中,4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少增612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2012亿元,也即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是较上一年同期减少了2624亿元;5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多增2416亿元,但票据融资却较上一年同比多增1752亿元,在多增贷款中的占比达到了72.5%。

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宏观预调微调政策,国内经济开始探底企稳。进入2012年第三季度,7~9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5401亿元、7039亿元和6232亿元。其中,8月份、9月份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和153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票据融资净转出2169亿元,商业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动力趋强。进入第四季度以来,虽然人民币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略微少增,但10~12月份票据融资继续呈现净转出态势,分别达到了732亿元、369亿元和1911亿元,进一步佐证了企业融资需求趋旺、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趋向(图2)。

信贷投放支持宏观经济出现结构变化,“短多长少”特征轮换

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同时,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2012年1~3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为49.3%、52.0%和56.8%,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9个、8.5个和2.2个百分点。同年1~5月份,票据融资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30个百分点。而在同年1~7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却分别较上一年同期低了7~39个百分点。

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发力,第三季度以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四个月下滑的态势,10月份达到50.2%并重回荣枯线之上。同时,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获批,投资明显企稳回升。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也逐步加速,“短多长少”的新增信贷格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显现。2012年8~9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0.6%和46.0%,分别较上一年同期提升了3.8个和11.3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以来,10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56.1%,是继1月份占比(57.0%)之后的第二高位,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脱媒走向深入,将挤压商业银行业务空间

自2012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贷款投放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左右,9~10月份分别达到了37.9%和39.1%,由前两年约为50%以上的水平又跌落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除了人民币贷款、股票融资外,构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渠道中,企业债券融资活跃,并在年内7月份占比达到2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图4)。金融脱媒进程的持续加剧,一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对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形成挤压,此外,还导致存款分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将商业银行盈利带来压力

2012年6~7月份,央行先后两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又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盈利压力。2013年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利差收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将直接拖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将对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将获有效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将拉动信贷规模增长

首先,自2011年10月份宏观调整政策基调放松以来,人民币贷款的单月增速就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将与宏观经济的回升节奏保持基本一致,并基本维持与2012年较为类似的运行轨迹,预计最高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在最低投放的月份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左右。

其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稳增长”仍是当下政策的重要目标,“稳增长”的主要途径仍是突出“投资拉动”的作用,并将继续启动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国家仍将继续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东中西部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中西部且有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加上历经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区域协调性增强。上述政策利好、产业利好及区域利好,均为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信贷投放不会猛增快涨

首先,即使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回升,但GDp增速也仅是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国家扶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娱乐、动漫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当前阶段还暂不能完全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信贷增长的大局。因此,从宏观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面及新兴的信贷投放支撑点上分析,商业银行2013年新增信贷出现猛增快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银监会近期宣布不会延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1号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资本市场融资压力日趋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资本约束条件下适度发展高资本消耗的贷款业务,统筹处理好信贷投放与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业务创新需求强烈等新议题和新要求,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努力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占比的战略导向,也是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

实现跨越信贷转型发展,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以资本集约为导向,主动调整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首先,从我国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现实看,未来银行信贷可能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城镇化推进、低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农业现代化将萌生出巨量的新兴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将注重新增信贷的权衡取舍和既有存量的“进退”调整。一方面,识别好、摆布好、运用好信贷投放格局;另一方面,还将权衡信贷存量的“进入”与“退出”,更加注重银行信贷投放的主线、专长与风险偏好。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高收入阶层逐步崛起,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与国际接轨,将推动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将因此注重发展个人信贷业务,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力。

再次,商业银行将注重抓住近期重启的资产证券化机遇。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可能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有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隔7年后的再度重启。商业银行也将借此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信贷结构、腾挪出新的投放空间。

用稳定性更强的存款资金来源夯实信贷业务发展基础

首先,“存款立行”的古训仍然适用。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及资产业务发展和结构情况,实施主动负债操作,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来源,实现负债资金的整体成本最优。

其次,新的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最低须达到100%。其中,流动性覆盖率目的是用来衡量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也将因此更加注重存款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偿付压力。

最后,关于存贷比的刚性要求,是对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现实约束。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存款为代表的稳定资金来源来支持资产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的匹配均衡关系。

用综合化经营手段破除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加剧,融资表外化手段频繁运用,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注重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推进实施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利率市场化会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将注重加强利率定价能力,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率定价体系,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能力。

积极寻求金融市场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注重综合化经营框架下收入及利润来源重心向非存贷利差领域转换。

参与并融入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支撑点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稳步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加速的趋势较为明显。全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多项改革协同推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商业银行将会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服务模式,把握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丰富金融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