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网络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8:52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1

当前,英语第二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全国各地的多所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实现了各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它集图像、文字、图形、静态和动态影像为一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它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最快、最全面的资源。因此,各校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网络英语第二课堂,它包括网络数字学习平台,网络数字外语调频台以及网络语言实验室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束定芳认为“课堂之外的大量学习和实践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1]。张忠德认为“中国成功的英语学习功夫在课外。”[2]王凤霞也认为“第二课堂可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些能力与素质,并可以针对人才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配合第一课堂,达成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34]“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并由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式学习”,很显然,以上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第二课堂的理论方面,实证研究偏少,且主要关注的是第二课堂活动对普通学生的影响。对于网络第二课堂活动是否会给那些本来就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学困生参与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工具为有关学困生参与网络英语第二课堂情况的调查问卷,研究内容为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否会对学困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研究对象是某中学高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其中考入学成绩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低于70分或平时期末考试成绩低于年级平均分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8份。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学困生是否了解网络第二课堂活动(2)学困生对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3)学困生是否认为网络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学困生是否了解网络第二课堂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困生对网络第二课堂的了解度比较高,其中非常了解第二课堂的学困生占总人数的43%,比较了解的占21%,一般的占17%,不了解的占10%,完全不了解的占8%。可见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工作做得较好,在学困生中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

2.学困生对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

(1)对于学困生是否愿意参加网络第二课堂活动

其中非常愿意参加的学困生占总人数的19%,比较愿意的占32%,,不太愿意参加的占11%,一般的占34%,完全不愿意的占4%。这说明网络第二课堂所开展的相关活动形式对学困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2)对于学困生是否经常参加网络第二课堂活动

其中经常参加的占9%,有时参加的占58.7%,从未参加的占32.3%,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困生还是喜欢网络第二课堂的,他们有参加网络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却因为部分活动如英语听力比赛、网络英语口语角等对英语应用能力难度要求过高而只好放弃。

3.学困生是否认为网络第二课堂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1)网络第二课堂对学困生的总体影响

其中网络第二课堂对学困生影响非常大的占27%,比较大的占45%,影响不大的占5%,没有影响的占9%,完全正面的影响占48%,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的占38%,没有影响的占13%,没有人认为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也没有人认为有负面影响。这表明网络第二课堂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困生来说产生的是积极正面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网络第二课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开拓了有效的途径,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和形式。

(2)网络第二课堂是否有助于增强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中认为有助于增强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人数占77.7%,无助于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占22.3%,有助于增强对英语学习信心的占78%,无助于增强英语学习信心的占22%这两组数据的相似度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学困生普遍认为网络第二课堂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网络第二课堂是否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此项为多选题)

其中认为网络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听的能力的占68%,有利于提高读的能力占42%,有利于提高说的能力占38%,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占12%,有利于提高译的能力占5%。由此可见,网络第二课堂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尤其有利于提高学困生听的能力和阅读的能力,特别是网络数字外语调频台所播放的节目给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听力世界,对其听力能力的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从访谈得知,学困生普遍认为网络第二课堂对他们写的能力和译的能力作用不大。

4.网络第二课堂是否有助于备考高考

其中认为有助于备考高考的人数占79%,无助于备考高考的人数占20.4%,由此可见网络第二课堂对于提高学困生的考试成绩是有益的。高考是学困生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如果他们的成绩提高了,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如果没有明显的进步势必会影响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5.网络第二课堂对学困生英语成绩是否有显著提高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2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现状问题策略

目前,国内外高校均重视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网络辅助教学作为目前国内院校运用最普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1],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为互动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拓宽了空间。因此,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动网络辅助教学,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不仅是教学信息化的主要表达平台,更是今后教学主体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动意义

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给了师生们更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和思维空间,是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伸,[2]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集多种辅助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为教师积累教学成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交流互动的模式。

(一)网络课程循环建设,教学成果动态积累。

平台中同一门课程建设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不同学期不同班级中开设,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可以滚动建设和展示,减少了重复建设的负担。学生的作业及答疑辅导等材料及教学资源可以永久有序记录、保存,这些都将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积累或各类奖项评选的第一手丰富资料。

(二)自主学习空间拓宽,师生互动方式多样。

网络教学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离开教室和教师后仍可以参与教学、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浏览并下载教师的教学材料,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试题,参与主题研究和研究型学习。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通过网上答疑进行,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开展,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创建个性化的互动主题。

(三)一处建设多处引用,课程展示效果良好。

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与精品课程评审平台已完成对接,平台之间的建设模块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相同或相关材料可以相互引用,实现一处建设多处引用。即网络课程的动态建设可以为参与精品课程评审奠定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材料可以扩展和引用到网络教学中,从而达到教学成果丰富、展示效果良好的目的。

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现状

(一)基础数据已经完备。

“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X学院于2009年从清华大学引进的基于网络的多层面、多对象的交互式教与学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大模块,全面支撑学校的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已完成每学期基础数据的导入与初始化。目前平台内注册教师用户914人,基础课程数据已初步完善,开设课程450门,全校学生信息均已导入。各项数据完整,具备师生开展日常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平台培训开展丰富。

为促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的深化应用,自平台安装以来,已开展过六期培训,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平台并熟悉基本操作;第三期至第六期培训主要遴选有一定建设基础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拟参加优秀网络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旨在通过培训带动一批平台应用引领者,从而以点带面,逐级辐射,发挥示范效应。

(三)部分教师率先开展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平台各项数据已有一定的增长。目前,平台总访问量已达到192余万人次,其中最高访问量的网络课程达14384次,最高访问量的精品课程达11094次。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已开展小范围的网络辅助教学、各级精品课程申报与评审工作。

三、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X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应用已有了初步效果,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平台使用率和课程访问率还不够高,只有36%的教师使用过,登录过平台的学生数不足10%,单门网络课程最高访问量400次以上的课程仅有2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总体来看,课程建设和展示效果不够突出,建设力度和成效不够显著,资源应用与共享范围狭窄,学生参与率低,受益面小,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资源效用。

(一)教师应用热情低。

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还没有认识透彻,对基本操作还不够熟悉,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网络教学和互动交流,教师登录平台也仅仅是添加个人材料(教案、课件等),互动栏目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到平台对提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认为工作量大,操作负担重,对平台的应用热情低。

(二)缺少学生参与互动。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网络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信息已全部上传至平台,但学生进入平台的次数非常少,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也很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对网络教学及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认识不到位,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二是教师对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导不够,这也是教师对平台利用少的循环影响;三是学生上网环境受限制从而影响网络教学顺利开展。平台中缺少学生参与,相当于舞台下没有观众,网络教学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三)院系层面不够重视。

目前,二级学院还没有制定本院系的推动政策,没有提出明确的应用要求。院系层面对网络教学的开展缺乏系统的思考,认为网络教学开展难度大,推动条件少,对网络教学平台还没有完全接受和认同,对本院系教师利用平台加强师生交流的激励政策也少。

(四)激励机制没有建立。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平台应用的助推剂。教师的教学工作除需要自身内在驱动力,还需要外在动机的推动。因而,完善的课程建设考评体系及奖励措施是推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条件,是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的应然要求与实然途径。

四、平台应用的推动建议及措施

(一)培育优秀网络课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推进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学校需要优先培育一批优秀网络课程,以点带面,进而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推广。每年遴选一批具有一定建设基础的课程给予立项支持,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实现建设目标,并评选出优秀网络课程给予奖励。

(二)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群。

院系层面要制订三年网络课程建设计划,并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每学期初由院系上报“学期重点建设的网络课程”,包括重点培育的课程门数和申请立项的课程门数,并在学期中上报这些课程的中期检查报告,学期末上报院系评审报告,从而形成一个学期“三点式”动态跟踪记录,以全面了解网络课程总体建设情况。

制定网络课程建设政策文件,要求各专业主干课程不断开展网络辅助教学,逐步形成本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群,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便捷渠道,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三)加强平台校本培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库。

采用集中组织式与逐级辐射式相结合,加强校本培训。首先,学期初制订为期一周的校本培训计划,学校平台管理员深入各院系对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功能及应用操作进行介绍和说明,最大范围地普及师生对平台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认识;其次,学期中由各院系根据师生应用情况及需求提交培训申请,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再次,针对各级精品课程申报,开展专题培训,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深化使用某个模块的经验交流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介绍和交流等。总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操作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开展。

此外,学校应收集自有学科资源,在平台中自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共享性自有资源,既为师生查阅、浏览和下载提供便捷,为师生课程建设和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帮助,又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库平台共享价值。一方面,根据学校学科体系实际情况,在平台中设置相应学科资源库,并收集相关资源入库。另一方面,采集学校现有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减少重复购置。由院系上报自有软性共享教学资源,如音视频、题库、图片库、教学软件、课件、网络课程、动画、电子教程等。同时,设置资源库自建权限,使全校师生均可将有参考和学习价值的教学资源上传并共享,逐步丰富具有学校特色的共享性资源库。

(四)改善网络学习环境,拓宽自主学习渠道。

为保证学生在平台中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为学生创造宽松、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商,将网络管理中心的网络机房、计算机实验室等可供利用的空余时间在教务网站上进行每周动态公布,学生只需根据公布情况登记后即可免费使用。此外,院系也可以公布可供本院系学生使用的自有计算机机房及免费使用时间和地点安排。

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教学互动网络化是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辅助模式之一。以网络课程教学为核心的综合平台应用与推动不仅需要学校重视,还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师生的热情和坚持。

参考文献:

[1]江婕等.网络辅助教学实施效果提升机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7):99-105.

[2]张萍,吴秉会.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3-155.

[3]李克东,谢幼如.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1):15-21.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3

金雪亚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数学学科,不少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绘图大师等)的开发促进了课程整合,也为数学课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条件。笔者有机会多次参加网络课的观摩学习,自己也亲自尝试网络公开教学探索,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想法,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探微。

关键词:中职;数学;网络教学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差异,也与电教、Cai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特点是:

(一)交互性

传统媒体下的教学,学生主要是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更多的体现在作业中,师生间交流的机会很少。网络教学使交互性成为可能,网络向学习者创造了一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在网络中不仅仅是接受,同时也是在表达。借助网络,学生在课堂上信息交流的机会大为增加,也让学生对学习提高了兴趣。特别是一些数学定理的推导,概念的揭示,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操作,动手实践,寻找答案,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作业的检测也可通过网络线上测试,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个别化

中职学生学习程度的不整齐,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兼顾好差。要因材施教,必须要有教学个别化。教学中除了集中还要分散,网络教学引进课堂正好满足了这一点。通过教师线上监控,根据学生程度,从知识库中提取适合自己程度的教材教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题库中选择一定程度的测试题,进行网上测试,体会不同的成就感。

二、网络教学内容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得采取网络教学方式,一是因为网络教学,教师得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二是有些内容并不适合网络教学,那么什么样的课适合采取网络教学的形式呢?

(一)网络教学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学教学研究的热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而网络教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舞台,更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模式大致如下:“数学问题—计算机实验、观察—收集、分析数据¬—会话、协商—得出结论—证明—再验证—练习—回顾总结”。

(二)数学复习课中应用网络教学

以往的复习课,都是老师设计好一条复习线路,复习概念、巩固练习,系统归纳。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学生的学习程度不整齐,往往很难兼顾,出现差生学不会,好生学不足这一现象。且由于老师总希望尽可能地照顾全部,一节课的课容量很少,讲了知识点,就来不及对应练习,进行巩固,达不到预定目标。而复习课尝试网络教学,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时的要求,再提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选择学习线路自己走,只有他发现需要老师时,才会发现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角色

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角色应重新定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那么教师如何扮演这一角色呢?

(一)教师应有胆量去整合课程

结合学生水平及课程内容,大胆取舍,成为把教材转换成网络教学软件的专家,至少应是个软件使用专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都去制作软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也只需要会使用教学软件,让现成的教学软件在教师手中发挥作用,如能进行课件的制作与修改。课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不一定是网络教学的能手,因此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训练非常重要,因为网络教学并不是把优秀教师的授课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送到各个教室去。

(二)教师整个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花30分钟时间备课,45分钟上课时间,然后是1个小时改作业,2个小时进行辅导。而网络教学模式下,整个时间分配应是花2个小时,可能是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备学生,备教材。网络教学设计必须能提供学生主动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在45钟的课堂内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减少作业批改、纠错的时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对于作业的布置,教师也应进行改革。不应仅仅是课题作业,还应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探索的习惯带到平时,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模式下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习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当然也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出发点从教改变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习者制定的。

(二)多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4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信息,较为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教学效果,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方式的普及,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研究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方法构架,以达到对课程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及方法借鉴。

【关键词】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挖掘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09―0068―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长在不断增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需求及能力也在迅速提高。据美国ambientinsight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美国中学以后的教育机构中,有44%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预计到2018年,美国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人数将超过面授学生的总人数。在韩国,78%的高校都提供网络教学(allenetal.2008)。在中国,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启动了国家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融合的关键就是要选择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因此,对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研究正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以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方法构架,以达到对课程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应用情况的跟踪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选择moodle网络课程平台的理由

之所以选择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建设网络课程平台,是由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源免费软件,更主要的是其模块化的设计非常易于课程的创建,能使课程教师摆脱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屏障,还可以使教师从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转变为教学资源与活动的组织者。[1]

在国外moodle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迅速推广。有数据显示,使用moodle的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注册使用机构有67,000多所,注册用户数量达5,800万,运行课程有600多万门。注册用户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美国、西班牙、巴西、英国和德国。[2]

三、教师所关注问题调查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建设分为素材、课程、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四个层次。其中素材与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则分别是确保质量与实现资源建设的工具与手段。[3]对于建设网络课程的教师需要了解它的使用情况,从而分析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情况,优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解教师使用网络课程的期待值和目的性,我们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样本来自笔者所在的三个教师专用QQ群人员。调查问卷设计从了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需求、认识、应用三个主要层面展开,具体的问卷内容为四个部份:了解参与问卷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教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需求情况;了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及使用困难所在;了解教师希望网络课程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问题。问卷在公共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上,一周后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数据分析基本报告可见链接:http:///report/3234099.aspx。

笔者所在院校为云南普通高校,与问卷的地图分布情况相吻合,应该更能代表云南普通高校的普遍情况(见图1)。

图1问卷来源地理分布比率图

问卷中有96.61%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整合网络技术,有38.98%的教师因为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不够明确如何使用网络技术(见图2),这说明我们建设网络课程应该选择如同moodle这样简单易用的课程管理系统。

对于建设网络课程,教师关注度较高的前4个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的情况、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在线学习时间以及学生参与讨论的频度情况(见图3)。

图2教师对网络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见

图3教师关注信息统计

四、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构架

数据挖掘技术是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对于教师所关心的几个方面内容,这里提供几种可借鉴的方法:

1.学生学习过程分析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GF.Scriven)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进程的动态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获取的反馈信息了解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或学习。[4]

在moodle平台中具备学生学习进展跟踪功能。

方法一:通过设置“课程进度跟踪”,了解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

如图4所示,进入课程,在“课程管理”/“课程进度跟踪”进行跟踪条件设置,然后再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进度”,就会显示选修该门课程的所有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

图4课程进度跟踪设置

方法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通过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成员”,可以详细地显示各项课程活动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参与的次数,更清楚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如图5所示,列出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第一部分测验”活动、每个学生参与的次数。

方法三:采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此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知识及应用能力。通过mysql系统提取moodle后台数据库(\server\mysql\data\mysql)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某两类网络学习行为之间取值关系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而预测学生将要进行的下一个行为,从而挖掘网络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学习风格显性化。[5]

2.课程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课程资源建设是影响网络教学应用质量的重要因素。甘振韬等通过SQLServer的analysisServices工具,对网络课程的资源配置情况,包括资源配置指数和访问量进行分析。[6]

moodle平台能很直观地呈现课程各项资源的访问情况。

方法: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活动”,课程设计的各项活动被访问量被详细统计出,如图6所示,教师可以清楚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喜好,适当调整各活动资源的配比。

图6课程资源访问情况

3.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分析

对于某门课程,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志,可以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时段的分布情况。

方法:点击“课程管理”/“报表”/“日志”,其中可以设定查看所有成员或是某一个成员、所有活动或是某一项活动,以及所有日期或是某一天,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如图7所示。

图7学生日志

4.学生参与讨论的频度分析

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频度,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

方法: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成员”,如图8所示,学生参与“课程聊吧”活动的情况。

图8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频度

5.学习成绩分析

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需要一个成绩评定,moodle平台的设计理念中非常强调过程性评价,它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成绩,包括师生、生生相互评价的成绩,汇总成学生的最终成绩。

方法一:查看教学活动的单项成绩情况。

直接使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课程管理功能,点击“课程管理”/“成绩”选项,打开成绩管理菜单,再选择“类别和项”下的“简略视图”(如图9),可以查看教学活动过程各项汇总成绩。并可以设置学习过程中各部分占总成绩的比率。

方法二:对测验试题结构分析。

在moodle中若选择测验,则出现“测验管理”,再选择“测验管理”/“统计”,可以得到本次测验的统计分析报告。包括此测验的标准偏差、测验的分数分布偏度、分数的分布峰度等。还有此测验试题的结构分析结果,包括容易度指数、试题的标准偏差等(如图10),能让教师科学地调整测验的结构组成,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分数的布局等。

图10测验试题结构

方法三:在成绩管理菜单下选择“导出”为excel、openDocument电子表格或其它文档,再进行统计分析。

6.群组分析(分组)

学生分组开展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分组?各分组成员真的能很好地协作吗?这需要教师特别注意,需要考虑如何分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法一:选择“课程管理”/“用户”/“小组”,可以自主创建小组,也可以用“自动创建小组”方式创建,如图11所示,就是以自动方式创建的小组,其中还可以指定小组数量或是每个小组成员数。这种方式设置的小组较为随机,如果希望分组能考虑成员的凝聚性可以选择方法二进行。

方法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如UCinet等,可以开展学习社群的关系距离及中心性分析,以及小团体分析等分析。通过收集学生在讨论区或是聊天室中的问答的关系情况获得分析数据。对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特征分析可以辅助判断师生交互网络发展的成熟程度。

五、小结

本文基于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介绍了教师关心的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方法,为想要分析自己网络课程使用情况的教师提供方法借鉴,从而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网络课程的内容组成、结构布局,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的调整。同时,本研究也适当突破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了在其它网络课程平台中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几个方面数据分析方法的整合,目的是提供一种进行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架构的研究。今后,研究还应深入底层数据的分析,提供更具通用性的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伟远,段承贵.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的全球合作和共建共享[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32-36.

[3]邓康桥.workflow技术在网络课程开发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63-68.

[4]刘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李素珍.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学习风格与学习偏好挖掘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6]甘振韬,梅文,郭玉军.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课程资源配置中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6):635-638.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5

【关键词】网络;效率;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对于网络的应用现已成为每一位现代人的必修课,合理地使用网络技术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讲具有重大优势。以往的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讲好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教师所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在讲好课的同时,必须接受新时代的新要求,利用好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更加重要的是教师们得从思想上改变,现在的教育不单单是以前的应试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认真听讲已经不是学生唯一高效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网络这个工具,不管是老师的传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可以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问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育

现如今网络为同学们学习知识提供了便捷的环境,通过网络孩子可以学到很多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进行学习。孩子在课堂上听讲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回到家中依然可以利用网络来解惑,自主研究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教学可以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很多以前必须人工的教学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在网络上指导学生做实验研究,教导同学们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网络与教学相结合时,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地方向进行学习,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在现实的课堂中老师没有精力完全做到一对一点对点地教学,但是在网络上同学们和老师的交流可以比现实中更加频繁,使老师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情况从而选择因材施教。有了网络技术这个强力的工具,老师们可以将在课堂上没有讲清楚或者没有拓展到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学生进行下载浏览后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这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二、利用网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搜索引擎

网络上有很多搜索引擎,如我们常用的百度和谷歌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我们想要得到的资源。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的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难以记住的数学公式,同学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上网浏览温习。

(二)教师个人资料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养成整理教学内容的习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查漏补缺。这里面的资料有一部分是可以和学生共享的内容,比如老师的课件ppt,学生可以从中更加直接地获取老师的想法,汲取知识。同样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交流。

(三)教师微博

微博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新平台。老师们在微博上可以开设视频直播授课,让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老师会分享学习心得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可以通过微博借鉴学习。同时还有很多视频资源供我们学习。

(四)专业学习网站

这里的资料更专业,更全面。这里的资源非常优秀,同时还有很多高效的学习方法供我们借鉴。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利用专业学习网站进行学习提升。

三、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数学

老师们通过日常对同学的观察了解,依照思维敏捷和思维迟缓,性格稳重和容易激动等学生内在因素,合理搭配,创建学习讨论小组。利用网络手段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比在课堂上互动更加快速便捷。对于数学的学习我们需要灵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解决平面几何的证明问题时,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思路,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换想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互相学到了更多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在解决一道难以攻克的三角函数问题时,自己很难一个人解决,通过网络交流,合众人之力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同学们团结协作,既学会了知识,又增添了兴趣。

四、网络技术助学生开发想象力

很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想象力,作为老师,帮助学生开发想象力是一件具有责任而且伟大的事情。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想象情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很多在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在现在的网络技术下,都可以实现。在传统教学中数学的图形只能是平面的,但是利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给同学展示三维立体的图像。数学中含有很多曲线的图形,由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图形都是以平面静态的形式出现,学生们很难领悟曲线的变化。举个例子,同学们在学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课堂上我们不论是在课本上还是黑板上看到的图形都无法表现二次曲线形成的过程,更不用说知道离心率就能立刻得出二次曲线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同学们在电脑上上网进入老师课件的界面,按要求输入数值,就可以得出清晰直观的动态图。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实现独立探索问题,自由想象问题。

五、结语

加大力度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时展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将高中数学教学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具有巨大的好处。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课堂中笛Ы萄У男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作者简介:戴碧莹(1974-),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一级教师(数学专业本科),从事数学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6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在高校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灵活化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因而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洛阳理工学院为使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2010年全面启动院级重点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并开发了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笔者参加的《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也被遴选为重点资助建设网络课程。这是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实现“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既包括数据库技术,也包括程序设计方法,且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分别都有很多知识点,教学内容较多。同时,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理论部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部分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总体较难。再者,课程除理论部分涉及面较广外,还包含应用实践环节。而总体课时安排仅有64学时(其中包括24学时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难度较大。

对此,课程组教师虽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在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采用精讲多练、适当取舍的方法,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基本内容和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同时,对授课的计划和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课堂讲授和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最后,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由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构建第二学习课堂。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将需要讲授的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使其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通常采用模块化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在每个学习模块下,确定学习重点、难点、需掌握的知识点,并配以相应的测试、练习模块,参考资源模块及扩展学习模块。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主要包括:

1、课程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课程描述、主讲教师信息、教材建设、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概要地介绍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历史沿革、教学队伍建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方法等。

2、课程教学资源设计。提供以服务为中心的丰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大纲、授课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作业与习题在线测试、案例库、单元题库及综合题库、动态操作演示等。这部分内容是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核心部分,由主讲教师根据丰富的授课经验,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以图片、教学录像和动态演示等表现手法予以呈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3、实践环节教学设计。数据库应用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课程,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其实践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上机实验安排、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在设计时,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各章理论教学前,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对各个具体的知识点,利用动画进行动态演示,从而展现整个操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三是按照实践教学安排,布置每次上机实验任务,最后综合为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教学辅助资源设计。学生可通过此模块及时了解课程有关的扩展信息及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主题论坛、相关精品课程网站链接、网络资源链接、vf二级考试链接、相关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三、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

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是指课程网站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功能、导航设计、具体页面的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在本课程中首页主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设计,采用模块化的思路系统地呈现各类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课程整体设计上采用了左右结构,左方类目上包括课程简介、学习计划、内容学习、案例分析、实验、作业、答疑讨论以及各种交流工具等模块;右方为根据需要设立的四大应用型模块,包括课程描述、学习日历、释疑信息、论坛信息和通知。其他页面的设计采用同样的风格,框架结构保持不变,在右方显示该模块的具体内容。整个结构的设计围绕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有效整合,以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以保证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

1、导航功能设计。网络课程的利用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航功能是否完善。方便快捷的导航功能设计,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获得帮助,减少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为了保证网络课程的实用性,特从两个层次设计本课程的导航功能:一是网络课程中各项教学资源的导航,以方便同学们各个内容的学习;二是在教学资源下学习内容的导航,在这里包括各章节中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导航,以方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同时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权利。

2、动态操作演示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设计中应当突出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对实践环节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课程的特色,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学习这门课程。

3、在线测试设计。在线测试是教学环节中学生与教师沟通、互动的一个重要桥梁。通过在线测试环节,学生可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存在哪些盲点,方便进行再学习和改进;而教师也可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在本环节包括章节测试、知识点测试和综合测试三部分。

4、交互功能设计。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通过在线测试环节虽可对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但由于题库的设计、学生个体掌握程度不同等原因,不能满足全部的需要。交互功能设计则可针对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的平台,从而充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此,交互功能主要有数据库网络课程学习论坛、课程电子邮件及电子公告板三种形式。

5、在线学习指导设计。本环节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设计,通过此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整体安排,在相应栏目填写具体内容,包括对各章、各环节进行课程学习引导、学习任务、时间安排、专题讨论、答疑活动等进行的安排。

6、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除了前面各项内容的设计以外,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也是网络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本课程教学评价模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评价的设计,内容涵盖学生在线测试、学习活动、讨论活动等的评价;二是学生评价的设计,涵盖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及授课方法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形成教与学的全面互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网络课程的整个设计中,首先需要设计者明确目标,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建立网络课程,从而把握网络课程设计的整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同时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笔者认为,把握好这一思路,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何晓玲,田同海.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7

【关键词】情知教学理论;网络课程;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0―0047―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越来越多网络技术成熟的校园尝试通过开始网络课程以弥补传统的校园教育环境的不足,以期借助网络课程,开辟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教育机会平等化。有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的,它满载着学校、教师开拓崭新教育空间的希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于教与学不利的元素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之难、交流之难、反馈之难以及学习动机激活之难等方面。[1][2]

为了优化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学者们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过程与步骤、其教学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形式、课程本身的维护与管理、支持网络课程的平台的研发乃至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习风格以及性别差异引起的网络学习差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尝试[3],他们的讨论主要触及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及的网络课程所应具的六大关键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技术性、媒体特性和文档资料[4]。《标准》的出台无疑让教师在实践中有章可循;然而,《标准》中的六大特征及其领衔的33个二级指标着眼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环境以及“认知”的建构,但抓住这些关键特性,是否就能成功地运作一个网络课程呢?

毫无疑问,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效果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成果,如果说实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5],那么对于无论是用于辅助还是替代传统教学形式的网络课程来说,这也是它理应实现的目标。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述的“显性环境”,“隐性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如用以促学的情感策略等。就这个方面的相关讨论不多,也缺乏实证数据支持。为此,本文利用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基于情感策略的设计如何优化网络课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试探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哪些情感设计有利于网络课程的软环境的优化。

二情•知教学理论与网络课程

1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分析、比较了当时的教学论三大主要流派――新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教学论以及情感教学论后,博采众长,整合出独具特色的“情•知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突出了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避免了上述三个流派理论之不足及片面性。冷冉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本位化,教学效果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而情•知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其教学心理化的本质和以情化人的核心思想。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有发动、强化、支配的作用。冷冉把情感因素的功能归纳为三点:一是情感因素与知识、智力一样同属培养目标;二是情感因素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基础;三是情与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可以起着推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作用,促进认知。学生的学业表现优劣受认知即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如其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得巨大。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上,才能培养“知、情、意和谐统一、现实的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新人。”[5]

情•知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要求,其内涵可概括为七个方面:(1)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2)适宜的学习环境,无强烈的光、色刺激,无噪音,无恶臭;(3)课堂情调有疑问,有惊讶,有迷惘,有争论,有笑声,而以愉快为基调;(4)学习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时而平行发展,时而合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5)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6)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性与情绪性因素,给学生以指点,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7)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知教学,在情知教学的环境中进一步教会学习。[6][7]

一言以蔽之,情•知教学理论富于“人情味”,强调师生/生生关系、环境创设、情感交流、适时反馈、思想引导以最终达致以情促学。

2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的情感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两部分组成: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8]。

把情•知教学理论引入网络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承认学习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对于学习的成败具有性,从而必须在网络课程里增大情感的导入,在设计与运作网络课程时每个细微支出都配以情感设计。其实,早于1989年Sheerin就提出了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应具备7大元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评分标准(举例说明)、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有意义的活动(可促进学习动机、有趣、值得学习)、过程选择(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风格)、反馈和均衡的材料结构(配有适合各种水平的学习以及其主要学习目标应大同小异)[9]。在网络技术尚未发达、网络课程远未流行的年代,Sheerin提出的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构建清单略为简单,提纲式的清单并无深入解释具体内容与操作,然而其先锋意义在于把大量心理学的元素引入网络材料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并赋予其重要地位,突出感官刺激(通过呈现方式)、动机刺激与维系(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反馈)、承认学习风格上的差异。

随着网络学习的铺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情感课堂中的情感设计并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建议,众说纷纭。借助情•知教学理论,可把各项设计梳理成氛围与环境创设、师生/生生关系培育、情感交流、反馈、思想引导等五项。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网络课程的建设者首先应在网络教学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在一种智慧化、人性化、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自由交流和学习[10],教师要在网络学习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灵活的人际交互和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学者们建议教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另外还可通过BBS、聊天室、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等工具来创设更公平、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11];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能为网络课程所利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博客也被认为是建立起师生间关联的有效工具,它既有助于实现师生“思想”共享,也有益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把个人隐性知识与情感显性化的过程中惠泽了学生的情感培养[12]。同时,网络页面的布局与设计、学习导航设计、内容结构划分、利于学生的情感产生和交流的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以及网络学习材料的选材等也不容忽视。[13]

除了利用技术,还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学习活动激发、调动、维持、控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后在讨论板中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互相评价以提高其高层次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群体合作意识[14],实践中还发现当教师把协作活动融汇到作业甚至测试中去,学生可在促进合作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15],此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减低学业挫败感,构筑健康情感。

此外,反馈方式的改革对学生情感而言是股不容忽视的塑造力量。增大在反馈设计投入,从原则、格式到呈现方式的革新可增加反馈的有效性,同时借助鼓励性、纠错性的语言,时配以亲切的表情符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节学生情感、建立亲切健康的师生关系。[16][17]

三情感策略优化网络课程环境的研究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情感策略的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哪些情感设计对优化网络课程相对有效?

2研究方法

被试:被试对象为广东某涉外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计9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73人。所有被试对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修读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使用知识。所有被试对象于2006-07学年均参加了历时一学年的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英语》辅助课程的学习。

步骤:第一学期始,《综合英语》网络课程按照《标准》中的六大指标33项二级指标进行设计,具备网络课程的教学、作业、测试、反馈评价等核心板块。第二学期始,笔者在第一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尝试以情感设计优化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

设计:实验课程主要从教学、作业、测试、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入手,以情感设计为显性技术环境润色,具体操作与目标如下表:

数据:研究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获取数据:(1)Blackboard系统录得的每位被试对象在06-07学年参加《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含访问次数、关注板块、网络使用习惯等参数);(2)问卷调查:在06-07学年第一、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所用问卷相同,由13个问题组成,其中3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他10个均采用李科特量表进行测量,1到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满意”到“非常不同意/满意”。

统计手段:本次调查共收回90份有效问卷。收集到的上述两组原始数据借助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与参与度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在第二学期末,被试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有所提高,pairedSamplest检验的结果显示满意度的统计值为:t=-6.671,Sig.=0.00(<.05),同时,置信区间没有跨零;此外,通过由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表3和表4数据统计所得,学生在第二学期探访网络课程的频率(t=-6.027,Sig.=0.00<.05)和每次停留的时长(t=-4.203,Sig.=0.00<.05)都有明显增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基于情感因素的充分考虑而设计的网络课程,及在有效刺激、维持、控制等情感元素的引入后,学生对充满情感关怀的网络课程更为满意,更愿意参加,在经情感优化网络课程环境里的体验持正面态度。

2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描述

分别在两个学期期末,学生在给出的同样一套含40个描述网络课程的词汇中,选出10个他们认为最能描述网络课堂特征的词汇时,学生所选的词汇有所变化,可见学生对经情感设计改良后的网络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除了一些在第一、第二学期均上榜的词汇外,有个别词汇,如“提高学习兴趣”、“导航清晰”进入了排行的前十。另外,“页面设计合理”、“具激励作用”、“具激励作用”等词汇的中选百分率也大大提高,这表明情感设计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态度及情感有正面的变化。而从学生所选出的词汇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体验的评价正是与设计意图相符的,情感策略与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也解释了其于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提高的原因。(如表5)

在所采用的情感设计手段中,以教学博客、个性化材料共享、三文治式评价反馈最受学生欢迎。可见,越是能直接抒感的元素,越能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而一些相对隐性的情感促学手段,如网络协作的活动,受到学生的认可度较低。虽然如此,这些隐性手段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其不容易被学生感知与测量,因此其效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情感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刺激了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和满意体验。若教师要提升网络教学的效度,就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培育网络学习的良好气氛,刺激学生在线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增加网络课程中的情感设计,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富有情感关怀的教学氛围,消除各种教学障碍,打开以教育为目的的情感渠道,把学生从孤独无助的网络学习体验中解脱出来。而这对网络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设计之始需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与使用习惯,以便设计真正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使用环境的课程。如条件允许,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群体,也能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静,杜艳.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协调[J].中国成人教育,2007,(7):183-184.

[2]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98-99.

[3]谢幼如,刘,高瑞利,尹睿.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46-49.

[4]教育部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2003年)[S].

[5][6]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7]宋庆泮.“情•知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普教研究,1995,(6):46-49.

[8]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9.

[9]Sheerin,S.Self-acces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2324.

[10]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6.

[11]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2-54.

[12]陈美芳,项国雄.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30-32.

[13]吕薇华.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J].教育发展研究,2002,9:115-116.

[14]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5)(上):37-40.

[15]李西刚,王淑娟.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交流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9):68-70.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8

本专业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基础上的本科层次。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总学分为73学分。各门课程均采用学分计算,考试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后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同时发给该课程单科合格证书。学完本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12门课程,经考试获得全部课程合格证书,毕业论文及设计经考核(答辩)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合格的考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发给本科毕业证书。同时,凡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本科毕业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学校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报考条件

(1)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英合作金融管理、商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在替代《数量方法(二)》、《商法(二)》课程后,须从自学考试经济类或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中选考1-2门课程,使总学分达到70学分;

(3)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4)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5)其他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经济学(二)》、《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部分课程的替代

(1)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量方法》、《商法》课程合格成绩的考生报考本专业,其成绩可相应替代本专业计划中《数量方法(二)》、《商法(二)》课程成绩;

(2)取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2级(含)以上笔试合格成绩的考生报考本专业,其成绩可以替代本专业考试计划中《英语(二)》课程成绩;

(3)参加全国电子商务高级职业证书课程考试的考生,其课程合格成绩可以替代本专业考试计划中相同课程(带“*”号者)成绩。

实践环节考核实施要求

为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保证学业标准,根据本专业特点,对本考试计划中《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六门课程规定了网上作业要求,由全国考办组织专家根据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课程实践性环节考核标准,指导制作网上课程作业,并指定http://www.ZK365.com网站。考生必须完成规定的网上作业并取得课程网上作业合格证书后,才能参加相应课程的实践性环节考核。

该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由全国考委负责组织专家根据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编制课程实践性环节考核基本要求,各开考省根据课程考核要求组织进行实践性环节考核。

课程说明及自学用书

1.毛泽东思想概论(略);

2.英语(二)(略)

3.数量方法(二)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能处理数据资料,以便在决策中有所帮助,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概率论介绍;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方法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

自学用书:《数量方法》全国考委组编钱小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商法(二)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考生理解商法的基本理论,同时对中国商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基本的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商法概论;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

自学用书:《商法》全国考委组编王小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挑战;适应网络经济的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融合。

自学用书:《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全国考委组编李风云主编

6.网数据库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数据管理的演变;数据管理模型;数据库系统构成;关系数据库理论;SQL语言;数据库设计。

自学用书:《互联网数据库》全国考委组编周志忠主编

7.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电子商务网站分类、内容;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则、方法;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组成结构、配置;电子商务网站建立的相关技术及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工具介绍;电子商务网站安全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维护管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案例及实习。

自学用书:《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全国考委组编杨雅辉主编

8.网络营销与策划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网络营销概论;网络营销宏观环境分析;网络营销微观环境分析;在线消费者行为;网上调查;网络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顾客沟通及顾客数据库管理;建立营销导向的网站;外向营销;网上产品与定价;作为渠道的网络;网上沟通;网上关系营销策略;网络营销计划。

自学用书:《网络营销与策划》全国考委组编李金轩主编

9.电子商务与金融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支付方法;电子货币;金融安全认证;安全支付协议;银行结算;金融服务;无线银行业务;金融法律法规与问题处理。

自学用书:《电子商务与金融》全国考委组编陈进主编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9

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实践性。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在授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在课中教师的指导下研讨并实现真实的网络数据库开发项目,这将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无缝的实现工科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数据库方向人才的目标。

一翻转课堂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就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需在课前自行下载并观看该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并提交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从而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部分文献[2]又将该教学模式称为“颠倒课堂”。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到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安排在课堂中完成。[3]

翻转课堂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且为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导师、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会因为缺席而导致知识点遗漏、教学资源及知识点永久保留、学生全部参与教学且可获得活动个性化训练等主要特点[4]。

2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aaronSams和JonBergmann提出[5]并应用的,随后他们发现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很多。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在美国甚至各发达国家的教育界中流行起来,并于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杂志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6]。

目前,我国教育界学者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12年杨刚等人详细阐述了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7];张金磊等人在研究国外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型[8];曾贞等人讨论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给出了个别教学成功的典型案例[9];马秀麟等人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该教学模式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确有帮助的结论[10];2014年周霞、金鑫、申华等人[11-13]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各自院校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初步完成了教学案例和架构的设计工作,但他们仍存在翻转课堂进一步应用和教学案例不够细化等具体问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总之,从目前的文献表明,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工科院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具体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成果较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补充。

二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的问题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编程人员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各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均普遍开设了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14]。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2)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够生动、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学实践和实验学时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4)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彻底,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应用到教学中来。

2学生学习的特点

由于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通常为大二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谈话等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时存在如下特点[15]。

(1)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差异巨大。大二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总体上还存在技能水平的巨大差异。少数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网络环境甚至进行软件开发;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只局限于网络操作,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软件开发;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等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少或从未操作过计算机。

(2)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参差不齐。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学习兴趣差异较为明显。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对他们的专业、生活和未来的就业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他们具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且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翻转课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1模型设计

当前,支持翻转课堂的模型众多,笔者根据文献[15]所提供的模型并结合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门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图1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师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负责归纳教学资料,重点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学生则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并自学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汇总问题,及时与教师在线交流,消化理解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课中,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具体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的创建过程,为每个学生确定具体问题并创建独立探究、交流学习和程序展示的机会,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课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成对学生的评价点拨,学生则及时给出意见反馈,教师进一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2网络平台构建

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是一个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着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中功能层是由教师功能界面和学生功能界面组成,是教学平台的核心,也是翻转课堂得以成功实施的技术保障,用于完成师生信息传递的功能;数据层为功能层服务,是存放翻转课堂所用到各类教学资源的所在地,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记录、师生在线交流记录、教学资源视频信息和习题答案等;表示层则是师生登录教学平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weB浏览器进行登录。

图2网络教学平台结构

3教学过程设计

从图1可知,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过程设计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1)课前设计。课前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保障,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前预备。教师应提前归纳下次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提供一些视频资料、ppt课件、知识点明细表和必要的参考书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并给出必要的自学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一般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基础类级别和扩展类级别,以满足不同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上传的教学资料中,视频资料为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制定1至3个视频资料,每个视频资料介绍一个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的知识点或介绍一个数据库开发案例,并配置一个关键点说明文档,以方便学生自学。笔者使用的视频资料制作软件为“屏幕录制专家”,因为该软件具有免费、制作简单、录制的图像声音清晰等优点。当教学资源上传完毕后,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通知,让他们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自学。学生根据视频资料所配置的关键点说明文档,结合教师的其它辅助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自学记录及时汇总至小组长。小组长于开课前一天将这些记录反馈给教师,接受教师的考核和分析,以便确定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和重点。

(2)课中设计。课中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要求学生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思想。因此,该阶段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本文假设每次课程进行90分钟。

教师先用15分钟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自学情况的考核分进行通报,展示评分细则,布置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给出案例实现的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好的案例任务,预计需要50分钟。期间,学生可向教师提出某些数据库开发的具体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程序作品,预计需要15分钟。由学生主讲,全面展示其开发的程序作品,介绍关键命令或技术的实现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和讨论相关技术,确定作品是否可进行优化以及如何优化等问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和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课下加以完善。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开展情况,预计需要1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升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对怠课学生进行批评,给出本次课程的考核结果和下次课程的时间规划。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阶段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相关技术后的一个固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该阶段的设计主要分为意见反馈、评价点拨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

意见反馈。由学生完成对本次课程的意见评价,给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将这些意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汇总后进行分析,完成对今后课程开展的优化工作。

评价点拨。学生将课中未完成或需优化的程序作品课下完成,上传至网络环境中。教师下载点评,将评价上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点。

巩固练习。由教师上传本次课程全部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下载练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所理解的知识点。

四教学模型实施效果分析

1实验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采用传统班和实验班同步进行的授课方式,其对象是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每班学生人数为30人。在授课前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统计表

表1的内容显示,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水平方面基本相同,几乎都刚刚接触网络数据库。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传统班采用“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则采用本文所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自身感受等方面显示,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2成绩对比分析

将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由高至低进行比较,得出成绩对比图如图3所示。经计算,传统班的平均成绩为71.6,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75.23。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传统班的平均成绩高出3.63分。

图3传统班与实验班成绩对比图

若将传统班与实验班学生期末成绩按分数段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对比,则其对比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传统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0%、36.67%、23.33%、30%、10%;实验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33.33%、36.67%、10%、10%。实验班的优秀率高于传统班10%,良好率几乎相当,中等率高于传统班13.34%,而及格率降低20%,实验班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班。

图4成绩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对比图

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水平。

3问卷调查分析

期末考试结束后,笔者分别向传统班和实验班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通过汇总调查表,发现传统班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而实验班的学生则几乎完全认可了这种授课方式。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学到了许多网络数据库开发的实用技术,增强了开发程序的信心,体会到了技术交流的快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也对“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是希望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能更早的安排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其二是希望教师延长学生程序作品的展示时间,增加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多给予学生程序作品正面的点评和鼓励。其三是进一步改进网络教学平台,增大其带宽,减少网络延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i.].[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

t20120330_760603_3.shtml.

[2]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94-198.

[3]朱敏.教师教育“翻转”模式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03-209.

[5][6][1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2-14.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9]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10]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11]周霞.《数据库技术》翻转课堂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9):6642-6643.

[12]金鑫.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8-99.

[13]申华.翻转课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197-199.

高二数学网络课篇10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概率统计;课程平台;考核平台;实训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在我国已有迅猛发展,已基本建设成了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以开展远程教育为辐射功能的数字化教育系统。随着校园网络化的进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引起普遍重视。伴随着2012年慕课(“mooC”)元年的到来,这是一种旨在增强知识传播,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者学校组织的开放课程。这种开放课程需要借助课程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由此也再次掀起了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热潮。

二、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概率统计(probabilitystatistics)又称数理统计方法,是研究自然界中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方法。概率统计随着现代工农业、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形成了如随机过程、信息论等许多重要分支,可以说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概率统计课程作为理工科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数学一和数学三必考的科目,受到V大师生的重视,然而传统的课堂授课,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公式等等。而在当今网络发展迅猛的情况下,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开发适应于概率统计教学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与步骤

概率统计课程以随机现象的观察试验取得资料作为出发点,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随机现象。结合概率统计课程的特点,在构建概率统计教学平台时,我们将着重考虑建设概率统计的课程平台,考核平台和实训平台。

(一)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电子教案、演示文稿ppt、教材与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作业库、文献库等,主要为了便于学生在课下能通过课程的教学平台了解和学习课程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上的学习,而可以在课下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即使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平台上找到相应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平台

考核平台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网络作业空间、试题试卷空间、随机在线测试空间三部分,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水平测试,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作业和测试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针对学生在完成课堂和在线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实训教学的环节,时序平台包括案例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竞赛实践教学平台三个实训平台。案例实践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案例,使学生学习概率统计课程有的放矢,而不是空洞的学习一些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更快掌握统计计算和分析方法。竞赛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不仅“学数学”,还要“赛数学”,在平台上开放和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更愿意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计划,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学生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而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更多概率统计学科的应用,使得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变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概率统计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及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案例教学平台为学生设置了结合专业的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思考、判断甚至决策,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掌握应对复杂问题的思路、步骤、程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实验网络教学平成概率统计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传统教学的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纪楠,地方本科院校概率统计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J],新校园,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