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十篇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十篇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8:35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1

【摘要】:临床医学行为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单纯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由社会、心理、生物综合性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过去,临床医学行为大多为由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加以指导,现在大多采用的是以偱证医学来作为依据的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渐渐地成为了决策医学治疗学的指南和方向。偱证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仅成为了医学领域的一大创新,同时还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经验作为诊断基础的医学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偱证医学、儿科、临床

正文:

一、循证医学概述

偱证医学还被称之为实证医学、求证医学和有据医学,顾名思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偱证医学的概念即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SackettDL,StrausSe,RichardsonwS,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m].2nded.ChurchillLivingstone:edinburgh,2000.]。当前,偱证医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诊疗之中,使得医生在为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考虑到病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以当下最佳的临床结果作为证据,从而为病人的诊治做出最佳的决策。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最佳研究证据

最佳研究证据的功能是确保诊断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的精确以及确保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措施更加的安全有效。在内容上,最佳研究证据指的主要是在研究结果中所产生的科学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临床相关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临床研究是来自于患者本身。

(2)临床专业知识技能

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临床积累,高效率地做出对于患者临床医疗决策的判断。

(3)患者的需求

患者的需求主要包括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的适合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案。

二偱证医学的意义

2 学习循证医学的意义

(1)及时获取临床科学证据

受到时间的限制以及教科书知识陈旧的影响,加之医学杂志数量有限,致使临床医生很难及时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临床证据。在研究防治性医疗证据中,最好的来源之处就是Cochrane协作网所给出的系统评价。临床研究当中一种较好地方法就是系统评价,其相较于传统的文献评述方法更加的系统和科学,所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述形式,评价过程包括首先是较为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未发表或者是已经发表过的相应的临床研究,然后对于这些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的评价方法和原则,以此筛选出来最符合质量标准体系的临床研究,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行meta分析,也就是根据定量合成进行的统计学处理技术,最后才能得出可靠且具有综合性意义的结论。在这一点上,Cochrane协作网则具备了众多的优势。首先,在收集资料方面,其非常的全面,不仅包含了已经发表的论文,同时还包括一些尚未发表的论文,这些论文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价,保证随时更新,就使得医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需要的临床研究信息。

(2)掌握临床科学证据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疾病诊治决策,就要求临床医生对于临床科学证据要熟悉且能够熟练应用。偱证医学所作出的系统评价,就是综合分析了同类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可靠。伴随着偱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偱证医学已经不单单是提供新科学证据的任务,同时还应该将视线转移到如何把这些已有的证据应用于临床一线上去。

(3)更新临床知识

以高血压为例,有研究显示,医生的临床知识已经过时,其所掌握的最新水平与其毕业年限之间所呈关系为负数。所以说,临床医生如果在工作中不注重新证据的获得,就会造成所掌握的知识过时,从而不能够进行正确的临床决策判断,严重影响着医疗的质量。

三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领域的应用

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偱证医学理念的应用相对较早,儿科专家也认为,不能够直接应用基础研究的那些结果来解决临床问题,更加不能够照搬不动地运用临床研究结果,而应该是将儿童健康作为医治患儿的主要目的,在决策过程中要以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来作为诊治依据。在偱证医学运用于儿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儿科医生自身的医疗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确定出来临床证据是否是适用于个体患儿的。在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针对于不同儿童的临床情况要制定出来不同系列的儿科偱证临床诊治指南。在指南中,给出了对于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推荐建议,并以此来规范临床的诊断活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偱证医学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的过程为:第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第二,根据患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收集研究证据;第三,对证据进行评价;第四,运用研究结果来指导病人的具体处理。我们以一个被初次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的6岁小儿为例,医生和家长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偏差,医生建议利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由于其强烈的副作用,家长很是担心,又很想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关系,这一案例的实践过程如下:

首先,提出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可以根据病因、诊断试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提出问题。其次,查找当前存在的最佳证据:在进行防治性研究中,最好的临床证据来源于Cochrane协作网所作出的系统评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样本量,过去单个的随机对照的研究的样本太小,对于防治方法的运用疗效和安全性所作出的评价不够系统和全面。在最佳证据的寻找过程中,首先要寻找的就是来自于Cochrane协作网所给出的系统评价,如果没有找到,则可以进行单个随机的对照试验查询、已经设立了对照组但是还未采用随机分组方法研究的查询以及那些没有对照的临床观察研究查询,在进行这些论证查询时,应注意的是这些论证在强度和可靠度方面是依次降低的。第三,评价证据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根据临床流行病学与偱证医学所建立起来的整套评价方法和体系,诸如关于病因、治疗、诊断和预后等证据,依据这些方面的证据可对所检索的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予以评价。最后,应用证据进行临床指导决策:告诉家长这些类似于患儿的最新研究结果,家长可放心的进行选择,从而完成整个疗程。

结语:

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偱证医学将有效的帮助医生做好文献的取舍工作,达到最终的目的,以此将临床问题转变成为提问、系统查询、系统评估、运用最新的文献结果来为儿科临床做出可靠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蔺世平.加强儿科医师继续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2]万朝敏.循证医学及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最佳证据;儿科

住院医师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目前公认的最权威的临床思维理念,是最佳研究证据、医生技能和病人意愿的科学整合[1]。这是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临床决策来自最新循证证据,把最佳证据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医务人员对其的掌握还是相对有限的。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住院医师而言,掌握eBm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贯彻临床循证实践,对其行医生涯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曾报道有效的多种药物或治疗方法仍然值得商榷。这说明循证医学实践没有被医务人员广泛认识,且循证临床决策还是比较欠缺。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疗法已经由国家卫健委正式推荐应用,且写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及《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3]。然而,该研究仅为武汉10例重症病人的观察研究,没有空白对照,没有明确的纳排标准,也没有可信、客观的终点指标,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是非常低的。这种疗法需要进行严格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只有有了明显的临床获益且不良反应小,才能成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用于临床实践。但是,新冠肺炎传播迅速,病人病情较重,抗疫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实施随机对照研究。为了让治疗方案更加严谨、科学,医学实践应插上科学的翅膀,循证医学应伴随医学始终。循证医学就是摈弃经验医学时代强调依据单纯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做出临床决策的做法,强调临床证据的检索及利用,用最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理念,缩短临床证据到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距离,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住院医师需要学习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真正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将书本知识转为临床工作的起始,因此,更需要规范、循证、严谨的培养和思维养成,以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及循证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在临床轮转过程中,住院医师对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持续了解最新的医学信息来维持其临床能力。在每天的常规临床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大量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疾病、临床表现、治疗、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传统的医学知识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显得滞后。教科书相对比较过时,没有把最新、最佳的证据转为临床实践,更新太慢。专家或上级医师的经验也不一定可靠。他们可能会由于知识结构更新等问题,提出错误的意见。成体系的继续教育效果欠佳。医学类期刊、论文及书籍数量太多,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泛滥。循证医学对临床规培医生来说,意味着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在循证实践中,他们能根据临床问题快速、有效地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评价、分析获取解决临床问题的证据等级;用目前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在最终临床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最新循证证据,而不是专家或同行的经验或教科书的建议。

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及主治医师查房的经验总结,不去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经验来指导临床,对循证指南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学医院还是普遍存在的。与此同时,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忽略了自身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国外研究证实:现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中,仅4%基于强有力证据;45%基于弱证据和强临床共识;51%既无证据,也无共识[4]。比如,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许多关于药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发现,这些干预措施均未显示出疗效[5-6]。因此,美国儿科学会指南以及UptoDate仅推荐支持疗法,包括用于低氧血症的氧疗、呼吸支持等[7]。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抗生素、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及高渗盐水雾化等各种无效的干预措施层出不穷。教学医院的住院医师还可能将这些错误的治疗措施带到基层医院。过度的治疗并无临床获益,反而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因此,让刚入临床的儿科住院医师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的最佳证据,对病人的医疗做出决策,甄别和去除错误的临床决策,尤为重要。循证医学的理念倡导儿科住院医师不仅要注重丰富自身的临床知识,让知识结构更扎实,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而且要关注最新的医学研究、循证指南,在以往经验与最新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探索最佳的临床决策,促使诊疗的过程更加科学、严谨。同时,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及带教老师端正学习态度,基于问题进行终身的、自我指导的主动学习。

三、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实践

儿科学是一门病情复杂多变的学科,且儿科病人年龄小,更需要医师考虑相关治疗的临床获益及风险成本问题。家长对医疗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逐渐提高,更迫切地需要医生的诊疗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规避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因此,根据循证医学理念,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做循证临床实践,对新一代儿科医师的培养尤为重要。儿科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循证临床实践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评估病人,提出临床问题在诊疗活动中,住院医师会遇到关于疾病的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查阅指南、专家共识或教科书明确回答的,也就是有全球公认的证据。比如,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ViG)、阿司匹林的抗炎抗凝治疗,其临床获益远大于弊端,且从成本效益来评估也是合理的,因此,已转化为目前指导临床的最佳证据,可以直接获取并应用于临床。然而,还有很多治疗策略作用尚不明确,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被采用,如激素、双嘧达莫或免疫抑制剂在川崎病治疗中的意义,就需要住院医师针对临床问题,进一步检索最佳证据。

(二)检索最佳证据来回答临床问题住院医师应通过构建合理的检索策略来查阅、获取文献,并通过认识证据的类型和证据的级别来筛选高质量的文献。住院医师要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piCo临床问题(p代表病人或疾病,i代表干预,C代表空白对比,o代表结局指标),通过关键词进一步检索文献证据,以解决临床问题——证据主要来源于医学期刊的研究结果,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等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检索最新的循证二次数据库,保证自己对最新科技文献的了解,包括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SR)、meta分析(meta-analyses,ma)和UptoDate等的研究结果。在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相关文献后,住院医师要严格评价其证据的有效性、影响(效果大小、作用是否明确)和适用性(是否适合我们的儿科病人)。

(三)依据目前检索的最新循证证据,结合病人的病情和医院的具体条件提出应用于临床的新决策住院医师在检索了解决病人临床问题的最佳证据后,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新决策是否适用,有多大的临床获益,能否满足病人的意愿,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并与上级医师一起决定是否要改变原有的临床决策。接下来,住院医师还要评价新决策临床实践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验证其对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看是否需要依据新证据改变原有的诊疗习惯,进一步思考下次是否能做得更好。循证医学就是把阅读文献和评价文献转换为利用文献,及时更新临床专业知识,使病人受益。

四、儿科医生进行循证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儿科的疾病复杂多变,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较多。而国内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相对较少,循证指南及临床研究资源匮乏,治疗更新比较慢,严重影响了儿科循证医学的发展。在儿科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相对比较困难,干扰、混杂因素相对较多。且儿童处于成长过程中,依从性比较差,伦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即使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的证据等级和治疗策略相对欠佳,且医师对循证医学认识不足,循证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然而,问题与机会总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循证临床实践,医师不仅可以查证—用证,还可以无证—创证。在检索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医师如果发现临床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可以和主治医师一起探讨,结合临床实践和经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改变甚至创造新的证据。如果已经有了一些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原始研究,医师就可以探讨是否可以形成新的、更高质量的二次研究,如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从而提高证据的等级。如果缺乏或缺少原始研究,医师也可以探讨是否可以结合医院及病人的情况,设计和实施一些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以作为新的原始研究。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临床问题,又可以帮助更多研究者探索并创造证据。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3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临床实习;临床教学

经过课堂理论学习及临床实习后,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儿科疾病的思维方式及具体方法,或学会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儿科的相关问题。从课堂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跨越,带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笔者认为,中医专业学生若想在短时间内适应并圆满完成中医儿科的临床实习任务,需要充分作好以下思想准备工作。

1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软着陆

通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已基本构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脏腑、经络辨证以及四诊合参、方药配伍、常见疾病诊治等相关知识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但该体系仍多处于抽象、模糊、片面,或尚未融会贯通,甚至存在谬误的阶段,尤其是理论与临床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临床实习就是要不断领悟、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用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历来崇尚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从临床疗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目前《中医儿科学》教材对儿科疾病的教学仍较为刻板的分为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等框架式的排版和讲解,但在临床中却很难体现某一具体疾病的病机在疾病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演变,在治疗上也就感受不到中医“机圆法活”、“辨证论治”的魅力。又如脉象作为中医精髓内容之一,但若不把脉,不勤把脉,不经多人、不经多时的反复实践就仍是理论而无法落实。故此,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不断把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参悟,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修正、完善并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高度认真负责,若要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应首先取得医学实习生及患者(家属)对其临床业务水平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其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态度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模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教老师在遇到临床典型、特殊或罕见病例时要及时提醒、指导学生加强认识,必要时可以专门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或结合患者给学生介绍中医前贤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中医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指导学生多读中医经典著作,追溯古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并与自身临床所见相互参照,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临床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临床笔记认真总结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儿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其重要内容,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魅力和活力所在。通过课堂教学,医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局限于理论,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即使时至今日,从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口疮、厌食、腹痛、积滞、泄泻、遗尿、尿频、麻疹、丹痧等;慢性疾病如哮喘、水肿、疳证、癫痫等;危重如肺炎喘嗽、急惊风、厥证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用药经验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刚刚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跟师实习期间,切忌只是泛泛的走马观花、跑腿打杂、看看而已,要认真跟随带教老师的思路,要多想、多问、多记笔记,记录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无论得与失,甚至要多跟不同的老师,总结和掌握他们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千余年来中医医学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到穿插其间的各家学说,其临床经验的积累无不起于毫末,非一日之功。故此,初上临床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泛泛而为。

3转变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档次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和观念,要把自己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临床考试、考核方法上亦需要进行适当改革。要杜绝以往“高分低能”现象,要改变单一卷面笔试的考核方法,要在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技能相关内容的考核,前者以理论为主,将来可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后者则包括病例书写、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操作、实验等内容,这种复合考核方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分析、判断具体病证特征、性质以及遣方用药的能力[2-3]。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自我思维转向学生自主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体验和发现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念的改变。

4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掌握中医儿科病史收集的技巧

在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医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实习当中的重要表现[4-5]。在儿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对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医患沟通,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下,医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采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历资料,对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沟通技巧,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患儿疾苦的询问也是一名医学生或医生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儿科有别于成人内科科室,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病情、或者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故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如感冒发热小儿有无咽痛、头痛,咳嗽(不会咯痰)小儿如何辨痰,泄泻小儿有无腹痛,痢疾小儿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等。此外,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学生还可能不被家属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有明显不配合、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但这也是实际临床工作的一个方面,都可能需要经历,自己要学会面对,尽量对患儿或家属不要出现对立情绪,在困难中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已作为一个以学生的智商及情商,从而通过有效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总之,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中医专业人才,中医临床学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秉承传统,注重能力,强化临床、面向临床”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牢固的中医思维,突出的诊疗能力的中医临床特色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鲁艳芳.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0.

[3]许震.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医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4):240-241.

[4]冯刚,吕伟刚,任献青,等.中医儿科实习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5):59.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4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5

关键词:中医治疗法;儿科肺炎;临床;护理方法

儿科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在冬春季节发生,主要由于患儿吸入带有病菌的感染物或病菌引起的肺部炎症[1],同时患儿会伴随着咳嗽、发烧、呼吸道感染、痰多等多种并发症。目前,对于儿科肺炎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医治疗,由于西医治疗小儿肺炎的手段较少,只能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的优势,一方面做好防治小儿肺炎的发病,一方面可以较快的减轻病情,有效的缓解患儿的发病症状,并且不易复发副作用较小。为了证实中医治疗儿科肺炎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80例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80例肺炎患儿,将其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治疗患者;对照组男性5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5±1.0)岁;观察组男性4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2.5±1.5)岁;其中有53例患儿出现发烧症状,68例患儿有发作性咳嗽,33例患儿出现呼吸道疾病,26例患儿出现痰多症状。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性较小,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病症观察

1.2.1医护人员对180例患儿进行入院的病症观察,并详细记录数据。其中有患儿发病时间为12h,平均发病时间(2.5±0.5)d。患儿的临床表现有:发烧53例(体温在37.8℃以上)、发作性咳嗽48例、干咳33例、呕吐20例、痰多26例。

1.2.2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症状,对患儿进行痰液一般性检查、细菌涂片检查、X光片照射、肺功能一般检测等医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儿肺炎的症状体征及位置进行确诊。

1.3方法医护人员按照自愿选择治疗方法的原则将180例患儿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90例肺炎患儿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法治疗90例肺炎患儿。

1.3.1西医治疗对照组的患儿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采用头孢氨苄胶囊与百咳静糖浆进行治疗。头孢氨苄胶囊是口服用药,口服4次/d,10~15mg/次。百咳静糖浆的也是口服用药,口服3次/d,按照患儿的年龄不同遵照医嘱服确定用药剂量。

1.3.2中医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治疗,药方为川紫苑10g、紫苏7g、莱菔子8g、佛手7g、生山楂9g、薏苡仁7g、槟榔6g、陈皮10g、枳壳10g、桑白皮8g、地骨皮7g、茯苓6g、建曲8g、款冬花10g、法半夏8g,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约为200ml),1剂/d,分4份服下。由于患儿的发病症状不同,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加入其他中药配合治疗肺炎伴随的并发症。患儿出现发烧发烧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生石膏。对于多痰的可以患儿可在此方中加入鱼腥草、黄岑。

1.3.3护理对儿科肺炎患者的针对性护理,首先要做好保暖、合理喂养、服用药物、雾化吸入、保持清洁,并且做好临床观察记录按时测量患儿体温并作好记录。一定要保持患儿呼吸道畅,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尽量避免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同时雾化吸入可以促进痰液的排除,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2]。最后对于患儿的身体清洁和卫生也很重要,家长一定要注意这方面,避免有害病菌入侵患儿体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与家属和患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质量。

1.4疗效标准①痊愈:患儿体温正常,呼吸、咳嗽等体征全部消失。②显效:患儿的咳嗽、发烧、多痰等体征均有好转。③有效:患儿的咳嗽、发烧、多痰等体征均有好转,但不是很明显。④无效:患儿临床的发烧、咳嗽、多痰等体征均没有消失。

1.5统计学分析所有记录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应治疗方法,180例患儿的病情均有改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即p

3讨论

儿科肺炎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他的治疗方法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由于小儿肺炎的发病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并且小儿身体素质特殊,各个系统技能都还发育不完善,所以对于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应该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明显,在对短的时间内减轻患儿的病情,消除患儿的痛苦。小儿肺炎常伴随咳嗽、喘息、发热、喘息等症状,病情较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等症状。

当前,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小儿肺炎的时候,我们选用头孢氨苄胶囊、百咳静糖浆用药较多[3]。有关的研究表明,头孢氨苄胶囊有较好的抗炎性,但是对人的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刺激,特别是小儿用药时间过长或用药过量会产生不良的反映,对小儿的肠胃造成明显的刺激,所以中医治疗小儿肺炎是最好的方法,安全性高并且对小儿的机体不会造成损伤。通过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儿科肺炎,可以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修复损伤的肺部组织[4]。提高肺脏的通气与换气功能等作用。紫菀、半夏具有化痰的作用,并且减轻红细胞瘀滞和白细胞阻塞。

总之,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肺炎进展较快,研究内容广泛,无论是临床、治法、药物及基础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5]。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即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没有不良反应、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这说明使用中医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安全性很高。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小儿肺炎可迅速改善患儿的病情,显著减轻患儿的痛苦,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对于儿科肺炎的治疗除了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还需要加强临床护理,有效的提高小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肺炎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1,44(22):88-89.

[2]廖世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6(01):56-57

[3]杨俊英宫希涛王荣华.小儿肺炎序贯疗法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0,14(23):29.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6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正是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临床问题。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常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肾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入胸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无论是临床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入、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7

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本科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带教存在较多的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近年来的实习带教工作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

儿科在本科生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俗语中“小儿科”跟“小菜一碟”是同义语,均是简单、容易的意思,这容易让实习同学在潜意识里对儿科不重视。殊不知儿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划分为新生儿、儿童保健、小儿呼吸、小儿神经、小儿肾脏、小儿心血管、小儿血液肿瘤、小儿内分泌、小儿免疫及脑瘫康复等更细的专业。名称上与内科相似,但其内容大相径庭,相去甚远,有些想当然的同学也会产生轻视的思想。

考研对同学的影响:由于医学生就业门槛的提高,临床医学系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目前进入县一级别的医院已经比较困难。因此造成了临床医学系的本科生几乎全部参加研究生考试。考研与实习几乎是重叠的,第1学期要准备笔试,第2学期要准备面试,这就要求学生对两者合理的平衡。但是儿科不是西医综合的考察内容,也不是热门专业,为了挤时间来复习考研,很多同学就牺牲了儿科实习的机会。这就造成了不管带教老师怎么交,实习同学就是不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服从带教老师的指导,不参加教学查房,不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不珍惜学习机会,反而将毕业实习视为考研的负担而与带教老师周旋应付[1]。这使实习质量明显下降,很难真正达到实习目的。

就业对同学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本科生在实习的第2学期忙于就业。由于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很多同学春节年后就开始在全国到处赶场,参加形式各样的招聘会及招考。儿科仍然不是同学们的首选就业科室,为了尽量就业,很多同学会机动到首选的就业科室去加深学习,或者在儿科实习时请假外出找工作,以上均会影响本科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质量。

儿科形象对同学影响:多数的实习医院为综合医院,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儿科的检查少、用药少导致儿科的收益少,综合医院的儿科整体呈下滑趋势;由于病床周转率较高,多数医学生认为,儿科临床实习工作繁忙,整天有写不完的病历,办不完的入出院及做不完的基础操作;加上患儿哭闹,家长唠叨,体格检查患儿不合作,询问病史家长不配合,临床操作难度大,极易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此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紧张,很多患儿家长拒绝给实习生问诊、查体,尤其是进行相关诊疗操作更是拒绝实习生动手[2]。使学生对儿科没有留下良好的印象。

带教老师对实习的影响:由于儿科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仅能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临床教学工作,把实习同学看作是写病历的帮手,有的甚至忽视实习同学的存在。有的医院只重视临床,不重视教学,给带教的老师没有相应的补偿,带教与不带教在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带教或重视教学工作。

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对策

加强入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实习同学入科第一天,由教学秘书对同学进行入科教育,除了进行常规的科室介绍、纪律要求及常见的操作规范之外,着重介绍儿科的特点,包括儿科与内科的差别、儿科的用药特点及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小儿问诊及查体技巧、儿科病历书写要求,来引起同学的思想重视,并尽快投入到儿科的实习工作中去。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严格考核:每周安排1次教学查房、临床讲座,2周1次病例讨论,要具体安排到人,提前1天写好教学查房教案、临床讲座讲稿、安排讨论病例。在相应的工作完成后,由实习同学立即填写《教学查房评分表》、《临床讲座评分表》、《病例讨论评分表》,上交教研室统计保存,作为教学考核指标。在每组同学实习终末,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并向病号家属发放《实习同学满意调查表》,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同学出科评价表》,实习同学填写《带教老师评价表》,以督促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

严格纪律要求,每天出勤考核:设立实习同学考勤薄,对在岗同学每天进行出勤考核。严格请销假制度,同学请假一律填写请假条,1天以内的假由科主任签字准许;2天以上的请假,由科主任及科教科同意方有效,并及时销假。对无故旷课者通报科教科进行相应的处理。

认真查房带教,培养兴趣:带教老师在查房中不仅要对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讲解,而且可以联系生理、病理、生化、诊断及药理等基础学科进行提问分析,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考研备考。可以使实习与考研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在儿科实习的兴趣。

提高带教老师的待遇:在科内奖金分配上,对带教老师在带教质量数量上进行评估后,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原则。从而使带教老师端正态度,提高积极性。

适当进行就业指导:为减少同学就业的盲目性,可以对实习同学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分析临床各科室目前就业形势,就本科毕业生来说,儿科就业率相对来说要高,避免同学好高骛远,难以就业。

临床实习是由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工作的重要实践性阶段,带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也影响着护理队伍的素质。通过对儿科实习的护生采取相应带教措施,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消除了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提高了实习效果。同时使护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较快地掌握了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方法,树立了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思想,在护生圆满完成儿科实习任务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科的带教水平,为今后的带教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综上分析,儿科的实习带教工作困难较多,工作繁琐,但潜力尚有,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努力,才能把更多的儿科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人,儿科事业才能后继有人,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8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国内外权威的统计资料:大部分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儿童疾病有患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患疾病的种类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中表现为相同临床症状的病因亦不相同;而且儿童自我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不适症状,患病后就诊时因精神紧张而经常哭闹不安,尤其是有打针体验的儿童,看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时感到紧张甚至恐惧,查体不能配合,干扰医生诊断治疗疾病。有些家长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孩子患病就诊时为引起医生的重视,有时甚至会夸大病情,还有个别家长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医护人员百般挑剔。由于儿科临床中存在这些特殊性,从而导致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在儿科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及需求,及时处理病变、缓解疾病痛苦,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实习生处于医疗工作的一线,直接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应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源自书本,但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到成人内科学的各个系统疾病,也涉及神经、精神心理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等各门学科,临床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很多医学生的儿科理论知识不扎实,并且缺乏临床经验,与患儿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时,尤其是遇到家长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解答能力时,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长满意,从而缺乏进一步与其进行沟通的勇气,失去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拉大了与患儿的距离。此外,由于实习生临床技能不足,缺乏沟通经验,在儿科实习中,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自己痛苦的婴幼儿和非常疼爱孩子的家长,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的心理,不知怎样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交流。在当今医疗纠纷不断的情况下,实习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学生害怕面对患儿家长,很难自觉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以了解患儿病情,获得患儿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的机会几乎为零,严重影响了儿科实习教学的开展。临床带教方面。我国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几乎都是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累积而来,这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传统的临床带教,往往是重点地把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输给实习生,带教过程往往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复,而忽视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形下,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保证医疗质量,多数情况下带教老师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多数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特别是在儿科,患儿依从性较差以及家长过分疼爱,教师更是不敢让实习生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减少了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导致当今大部分实习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障碍。患儿及家长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上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提高,维权意识增强,医学临床教学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与困难。儿科临床实践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患儿顺从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仅占20%[4]。在我国,患儿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比较任性,加上家长太过溺爱和迁就,往往一见到医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哭大闹不愿配合,家长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为教学“道具”,处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也会拒绝实习生的临床实践,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家长都希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自己的小孩诊治,对年轻而且没有多少经验的实习生会有怀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长仅会给学生讲述病史而拒绝实习生给患儿体格检查,少数家长甚至不愿向学生讲述病史,导致实习生与患儿及家属程度的交流困难。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教导医学生调整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儿科学专业素养。在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实习之前,具有“儿科工作难”的思想准备。我国国情导致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度紧张,都希望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孩子诊治,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存在一定的排斥、不信任态度。因此,临床实习生要有思想准备,不应出现消极畏惧的抵抗心理,更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对峙,而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自己的热情、真诚去感化患儿及家属,为患儿提供细心而耐心的服务,多与患儿及监护人沟通交流,赢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尊重和认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赖感,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做好儿科实习要求医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提高儿科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如骨穿、腰穿等),使实习生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实习生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及家长对相关疾病的各种询问时清楚准确的做出回答,不会因为知识缺乏导致答非所问,进而增强了与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自信,也加强了他们对实习医生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注重儿科专业理念,才能在儿科临床实习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加沟通亲切感和知识性。临床医学所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患疾病的人,临床医疗不仅是一个疾病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儿科实习中,儿童住院一般都有家属陪伴,实习生与家属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实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5]。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发生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便成为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出发点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以传授具体知识为目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而必须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由于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然而,生命科学和医学知识更新快,仅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只有学到获取知识的本领,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医生。因此,为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生,我们对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儿科学教学中,既保持本科教学系统性、完整性,又能把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方法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医学见习课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但目前存在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增多,临床科室教学负担越来越重,同时随着医学服务模式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临床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对学生不敢放手,导致见习课寻找示教病人困难,同时有些示教患儿家长依从性较差,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2临床教学改革措施

病例讨论式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法关键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拓展思维的目的。我们在学生学习了系统疾病理论知识后,在见习课上,给学生一份典型的标准入院病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模拟病房查房顺序,首先请学生总结归纳病例特点,提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入院后诊疗计划,接着再给出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再让学生做出确诊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给了治疗结果,让学生判断预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逐步启发引导,补充和评价学生发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病例,初步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模拟诊疗教学。所谓模拟诊疗教学指经过设计,通过模拟病人(Sp)对临床实际情况的模拟,能够尽量真实地为学生再现临床情景的教学,Sp指经过一特殊训练,能够逼真地模拟临床真实情况的正常人或病人,Sp通过对临床情况的逼真模拟,参与教学指导过程,能够同时起到病人、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我们的做法是:由临床医师选择较典型病例如小儿腹泻并脱水,营养性贫血等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对其典型体征进行照相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并整理病人资料,由带教教师充当模拟病人,将学生8-10人分一组进行病史采集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问诊完毕Sp对学生问诊进行现场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纠正和补充,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患儿体征,让学生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最后由学生撰写一份完整病历,既考查模拟诊疗教学效果又考查学生病历书写基本功。

3教学效果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得到了学生充分肯定。我们对2002级基础本科的56名学生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采用了这两种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理论考试,表明比单纯传统式教学(光碟及复习提问教学方法)取得更好效果。问卷显示87%学生认为该教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锻炼多,收获大,理论成绩显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更加清楚。在病例分析中,其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理论考试病例分析中正确率78%,而单纯传统教学的法其正确率仅42%。反映出新的教学法能够拓宽思维,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篇10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全新的学习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如何通过pBL教学使儿科临床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儿科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pBL教学

我国的医学人才济济,我国医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都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却没有太多一流科研成果,而追其原因其实是源于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相对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培养出的学生过于模式化和惯性思维,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

pBL教学最早于1966年诞生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并逐渐在全球10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等。

与传统病案讨论不同的是,pBL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从病案或临床场景中发现临床问题,发现自身已有知识的不足,从而针对自身情况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去学习新知识,之后分享学习成果,再次讨论和合作,以解决问题。导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促进讨论进程和观察学生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估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尊重他人等多方面的素质。

2儿科临床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在我国现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跟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儿科学仍然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教学两部分。在进入临床教学前,学生所接受的是纯理论的知识,包括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缺乏有关临床专科的感性认识。而临床教学则是通过真实病案和临床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研究、创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中的沟通、应变能力。特别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多问题与成人临床工作更加复杂化,成人由于有着成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可以有助于医疗研究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幼儿属于辨别和认知能力尚欠,很多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比应对成人患者更加麻烦,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的医疗工作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能力去观察和了解患儿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幼儿由于体制的抵抗力和发育不成熟,治疗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谨慎,很多治疗方式要更加注意副作用和患儿的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去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另外,由于现在国人育儿较少,对儿女格外的关心,家长对病情的过度的关注,也容易导致医患之间配合的矛盾,因此学员同样需要关注亲友的情绪和心理安抚工作,而这些都是在基本课本知识之外的可贵社会知识,让学员可以真实的学到实在的可用信息。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发展,医患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儿科尤为明显。患者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检查的配合度差,加上家属情绪不稳定,都对儿科临床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严格意义上的pBL教学最常用于基础医学和前期临床医学的教学。很多医学院校为推广并深化pBL教学法,独立开展并设立了pBL教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种pBL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来源于真实临床、由病案编写者精心设计的临床病例。对于初期尚未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pBL课程中尝试使用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案中提出的临床问题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如同模拟的临床诊疗经历。这也就促使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横向整合应用已经学习到的基础医学知识,纵向贯穿基础医学与尚未系统接触的临床医学,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和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专科组成,所涉及的临床知识涵盖成年之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正常生理变化、高发疾病病种、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均各有特点,更有别于成人。这是其他任何科室所不具有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灵活深入的理解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理学、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同时,学生在儿科学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交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患者和疾病,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医学知识。

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的时候虽然课程安排中提出的临床病例很少涉及到儿科专科病案,但是学生在课程运作讨论过程中都会提到关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4pBL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最大特点。传统模式中的儿科临床教学更强调带习老师的作用,结合临床患者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课堂讲授的翻版,只是简单的将讲授的地点移到了病房,对学生的促进推动作用并不大。

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一个导师对应多个学生的团队模式,而正好与儿科临床教学人员安排相符合,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4]。学生通过对患者的问诊查体采集所需要的临床信息,结合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每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作为学习小组的一份子,每个成员都承担着教育同伴的责任,同时拥有分享知识的权利。当然,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争论和异议,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问诊查体、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和积极思辨,最终达成相对的统一认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适应未来以合作为基础的工作环境。

带习老师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角色逐渐弱化,只是作为整个临床教学的观察者出现[2]。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更为灵活的临床病案,在课前更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及家属不能配合,可以灵活的改为模拟患者方式进行,由带习老师或教学模型模拟患者或家属,以提高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兴趣。同时带习老师应该更有技巧地调整和指引学生,使他们在讨论和自我引导的学习中涵盖到每个预设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以往的书面知识能够整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病例问题中去。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布置任务,在进入儿科实习前,由专业教学组长或者教学秘书来进行学员的带教,讲解pBL的教学方式,而带教员一般有主治医师或者多年工作资历的医师来担任;而后提出问题,每周与学员进行1次见面,实习时均进行pBL教学,对所有学员做出参与的要求,让主管患儿的学员在带教员的指导下进行病史、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参与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进入到实际的学习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员指导学员寻找相关医学证据,并做相关问题的证明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和解决能力。同时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加易于学生的激发起兴趣和主动意识,枯燥的理论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得到求知的欲望释放,只有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这也是各大院校进行科研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

综上,儿科临床实践可以形成以"学习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举一反三、扩散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