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十篇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十篇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9:04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1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改革;纳税人身份;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为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财务、投融资、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的安排选择,对纳税义务作出的规划。增值税转型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下降,在此背景下,对增值税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科学选择纳税人类型,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获取最大的节税收益。

一、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的税法规定

(一)增值税转型的基本内涵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为推进增值税制度完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所谓增值税转型,即把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生产型增值税,是指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中所含进项增值税款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增值税转型的意义在于完善税制建设,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需要对原增值税条例进行相应的修订,新修订的《条例》在增值税纳税人税法规定上也作出了调整。

(二)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法规定

参照国际惯例,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及会计核算健全程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符合以上销售额标准的,且会计核算不健全者,为小规模纳税人。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即使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也视同小规模纳税人;而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会计核算健全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一般纳税人基本适用17%和13%的法定税率(出口退税适用0%税率),采用规范的“购进扣税法”计算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采取简易征收办法计算增值税额,适用6%(工业企业)或4%(商业企业)的征收率。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在纳税人税法规定上与修订前的有两个重要不同:一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符合以上销售额标准的,且会计核算不健全者,即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或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的商业企业,都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自然人)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税收政策及税收政策的调整客观上造成了两类纳税人税收负担与税收利益上的差别,为增值税转型后的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

二、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判别方法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待遇,为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设立、变更时,正确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企业选择哪种类别的纳税人有利呢?主要判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

从两类增值税纳税人的计税原理看,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计算是以增值额为计税基础,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计算是以全部不含税收入为计税基础。在销售价格相同的情况下,税负的高低取决于增值率的大小。一般来说,对于增值率高的企业,适宜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反之,适宜作为一般纳税人。当增值率达到某一数值时,两类纳税人的税负相同,这一数值称为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项税额=销售额×(1-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增值率=(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销售额

或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

假设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及购进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下同)。

又: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售额×17%-销售额×17%×(1-增值率)=销售额×17%×增值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3%

当两者税负相等时,其增值率则为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即:

销售额×17%×增值率=销售额×3%

增值率=3%÷17%=17.65%

(注:销售额与购进项目金额均为不含税金额)

以上计算分析为,当增值率为17.65%时,两者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17.65%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增值率高于17.65%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二)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

在税收实务中,一般纳税人税负高低取决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多少。通常情况下,若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多,则适宜作一般纳税人,反之则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当抵扣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达某一数值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相等,称为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项税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率=(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销售额

=1-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销售额

=1-抵扣率

又: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售额×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增值税税率×(1-增值率)=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增值率=销售额×增值税税率×(1-抵扣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当两者税负相等时,其抵扣率则为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

销售额×增值税税率×(1-抵扣率)=销售额×征收率

抵扣率=1-征收率÷增值税税率=1-3%÷17%=82.35%

(注:销售额与购进项目金额均为不含税金额)

这就是说,当抵扣率为82.35%时,两种纳税人税负完全相同;当抵扣率高于82.35%时,一般纳税人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抵扣率低于82.35%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三)含税购货金额占含税销售额比重判别法

当纳税人提供的资料是含税销售额和含税购进金额,可根据前述计算公式求得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假设Y为含增值税的销售额,X为含增值税的购货金额(两额均为同期),则下式成立。Y/(1+17%)×17%-X/(1+17%)×17%=Y/(1+3%)×3%

解得平衡点为:X=79.95%Y

即,当企业的含税购货额为同期含税销售额的79.95%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完全相同。当企业的含税购货额大于同期含税销售额的79.95%时,一般纳税人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当企业含税购货额小于同期含税销售额的79.95%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下面以一实例对上述分析进行佐证。

三、实例分析

某生产性企业,2009年应纳增值税销售额为98万元,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符合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条件,适用17%增值税税率,但该企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只占销项税额的35%。在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人身份审核时涉及到该企业如何核算的问题。

要求解答:该企业应怎样进行纳税人身份的增值税筹划。

(一)采用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

假设本例中的销售额与购进项目金额均为不含税金额

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17%-购进项目价款×17%)÷(销售额×17%)=(98×17%-98×17%×35%)÷(98×17%)×100%=65%

由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可知,企业的增值率为65%>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该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

(二)采用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

同样,假设本例中的销售额与购进项目金额均为不含税金额。

由于该企业可抵扣的购进项目金额为98×35%=34.3万元,销售额为98万元,购进项目金额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4.3万元÷98万元×100%=35%

由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可知,该企业的抵扣率35%<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82.35%,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

(三)采用含税销售额与含税购货额比较法

本例中,假设该厂年销售额98万元为含增值税的销售额,购进价款34.3万元(98×35%)也为含增值税的价款,用含税购货额34.3万元比同期含税销售额98万元,即34.3万元÷98万元×100%=35%<79.95%。

当企业含税购货额小于同期含税销售额的79.95%时,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

以上分析说明,该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优于一般纳税人。对于这一结论,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一是采用小规模纳税人方法计算增值税。

该企业将总厂分设为两个分厂,各自作为独立核算单位,一分为二的两个单位年应税销售额分别为49万元和49万元,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条件,适用3%的征收率。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为:

应纳增值税=49×3%+49×3%=2.94(万元)。

二是采用一般纳税人方法计算增值税。

不设立分厂,总厂为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年应税销售额为98万元,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符合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条件,适用17%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占销项税额的35%,在这种情况下,应纳增值税额为:

应纳增值税=98×17%-98×17%×35%=10.829(万元)

显然,该企业以小单位核算,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可较一般纳税人减轻税负7.889(10.829-2.94)万元。经过如此筹划,可达到节税目的,因此,该企业决定下设两个分厂进行独立核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增值税纳税人应该选择税负最轻,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当然,这种选择是有条件限制的:一是企业产品的性质及客户的要求决定着企业进行纳税人筹划空间的大小。假如企业产品多是销售给一般纳税人,客户因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一般会要求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选择作一般纳税人,才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二是根据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之规定,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纳税人,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纳税人只要具备了一般纳税人条件就必须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否则就不能按小规模纳税征收率计算税款,而必须按17%或13%的税率直接计算应纳税额。另外,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就决定着企业必须扩大销售收入来实现经营目标,在此情况下,即使采用小规模纳税人合算,也必须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当然,尽管纳税人在选择纳税人身份认定或纳税方式时会受到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但基于税收筹划的角度,企业在合并、分立、新建时,纳税人可通过对税负平衡点的测算巧妙筹划,根据所经营货物的总体增值率水平,选择不同的纳税人身份,获取最大的节税收益。

【参考文献】

[1]黄虹.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探讨[J].财贸研究,2003,(5):46.

[2]胡俊坤,杨刚.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筹划须谨慎[J].税收征纳,2004,(6):2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9-35.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税[2008]50号).财政部网站,2008.12.15.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2

1.两类纳税人身份认定标准

根据新条例相关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纳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为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为一般纳税人;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含80万元)的,为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的,为一般纳税人。

2.两类纳税人税率及征收率

根据新条例相关规定,一般纳税人在国内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进口货物适用的基本税率为17%,特定货物销售或进口货物适用的优惠税率13%;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在国内销售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适用的征收率将原来的4%及6%统一调整为3%。

二、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具体税收筹划

1.增值率税负平衡点比较判断法

从两种增值税纳税人的计税原理看,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是以增值额作为计税基础,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是以全部销售额(不含税)作为计税基础。在销售价格相同的情况下,税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增值率的大小。在增值率达到某一数值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相等。这一数值称之为税负平衡点增值率,也叫做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以下我们来看看其推导过程:

(1)新条例下增值税的计算公式

增值率=(不含税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不含税销售额×100%

增值率=(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100%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2)不含税销售额情况下,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的推导过程

当两类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税额相等时(即税负平衡时),则: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即: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增值率=征收率÷增值税税率(公式1)

(3)含税销售额情况下,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的推导过程

若销售额为含税销售额时,要将其转换为不含税销售额,转换公式如下:

一般纳税人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当两类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税额相等时(即税负平衡时),则: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即[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率×增值税税率=[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征收率

即:增值率=[征收率×(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1+征收率)](公式2)

在销售额为不含税时,当实际增值率等于平衡点增值率17.65%(或23.08%)时,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税负相同,选择哪一类纳税人身份对纳税人而言在纳税负担方面没有差异;但当增值率小于平衡点增值率时,即小于17.65%(或23.08%),一般纳税人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更具有降低税负的作用,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而随着增值率的上升,一般纳税人的优势越来越小,当增值率大于平衡点增值率时,即大于17.65%(或23.08%),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轻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更有降低税负的优势。

在销售额为含税时,当实际增值率等于平衡点增值率20.05%(或25.32%)时,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税负相同,但当增值率小于20.05%(或25.32%),一般纳税人更具有降低税负的作用,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而当增值率大于20.05%(或25.32%),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轻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更有降低税负的优势。

2.抵扣率税负平衡点比较判断法

在税收实务中,根据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税负高低,一方面取决于销项税额的多少,但也取决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多少。通常情况下,在销项税额不变的前提下,若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多,则适宜作一般纳税人,反之则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当抵扣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达某一数值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相等,称为税负平衡点抵扣率,或称之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抵扣率。其推导公式如下:

进项税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率=(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销售额

即:增值率=1-(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销售额)

即:增值率=1-抵扣率(公式3)

根据增值率税负平衡点比较判断法部分的公式推导,我们将公式3代入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出抵扣率税负平衡点公式

(1)不含税销售额情况

抵扣率=1-(征收率÷增值税税率)(公式4)

(2)含税销售额情况

抵扣率=1-[征收率×(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1+征收率)](公式5)

这就是说,在销售额为不含税时,当抵扣率为82.35%(或76.92%)时,两种纳税人税负完全相同;当抵扣率高于82.35%(或76.92%)时,一般纳税人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抵扣率低于82.35%(或76.92%)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而当销售额为含税销售额时,当抵扣率为79.95%(或74.68%)时,两种纳税人税负完全相同;当抵扣率高于79.95%(或74.68%)时,一般纳税人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抵扣率低于79.95%(或74.68%)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不论哪种税收筹划,在筹划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合法原则,在进行纳税人身份税收筹划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现行税法及相关法规、规章为法律依据,同时要注意税收筹划是个综合性整体行为,我们在进行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时还要考虑增值税其他方面的税收筹划以及其他税种的税收筹划,综合衡量,防止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3

作者:黄董良文章出处:时间:2006-12-21

-

两岸增值税的比较与评价

摘要:增值税是一个世界性的税种,目前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内已有一百多个国家与地区实行增值税。本文侧重税制类型、税制要素和稽征管理等三个方面对两岸的增值税作比较研究与评价,并对大陆现行增值税制的改进完善提出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大陆;台湾;增值税;比较与评价

大陆的增值税起始于七十年代末期,最初只在极少数地区选择机器机械和农业机具两个行业及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种产品进行试点,1984年正式设立税种后,征税范围逐步扩大,至1988年已涉及三十一个大类的工业产品。1994年又对原税制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作为现行的征税制度。台湾的增值税在学术界常称为加值税或加值型营业税,但税法名称为营业税①,目前征税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于1988年制定并实施的《营业税法》和《营业税法施行细则》。从原理上看,两岸的增值税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但从具体的法律内容比较,两岸的增值税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①增值税以应税货物或劳务在各交易阶段的新增价值。即增值额为税基。台湾的增值税因在原全值型营业税基础上改进而成。故学术称谓与法律称谓不同。

一、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税基征收的一种税。

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因确定税基的方式不同,增值税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税基中是否包含外购固定资产的价值,在采用扣税法计税时表现为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是否准于抵扣。在税率一定时,对纳税人而言,生产型增值税纳税最多,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纳税最少,相应的对国家来说,生产型增值税收人最多,收入型增值税其次,消费型增值税收入最少。一般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内部主要因素,一是财政承受能力,二是科技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较强、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反之,财政承受能力较弱、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偏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台湾税法规定,营业人购买货物或劳务时,除自用乘人小汽车外,依规定支付的营业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均可在销项税额中扣减。营业人当期销项税额扣减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当期应纳或溢付营业税额。营业人因取得固定资产而溢付的营业税,由主管稽征机关查明后予以退还。这些规定表明,台湾的增值税基本上属于消费型增值税。大陆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表明大陆的增值税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增值税。

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对税制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甚紧密时,选择税制类型主要考虑的是内部的各种制约因素,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时,选择税制类型除要考虑内部的各种制约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世界各国的普遍性做法,适应国际惯例。就当前内部因素比较,台湾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比大陆要稍好一些,因而台湾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和大陆选择生产型增值税均较合理。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陆与台湾地区都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与交往将越来越密切,综观世界上已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或地区绝大多数采用消费型税制,这意味着台湾的消费型增值税已符合国际惯例,而大陆的生产型增值税则面临着转型问题。从既积极又稳妥出发考虑,大陆的增值税转型可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设想,但依我之见,当前较为可行的做法有如下两种选择:一是选择部分行业,如信息、电子、医药、能源、新型材料等先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二是选择纳税人购入后作为固定资产的部分货物,主要是科技含量较高、国家鼓励加速更新的机器设备与仪器仪表等,规定其进项税额可以一次性全额或按一定比例抵扣。前者转型面较广,但重点不够突出,财政压力也较大;后者转型的重点较突出,财政压力比较小,但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复杂。权衡两种选择的利弊得失,目前大陆的增值税转型宜采用第二种做法。

二、构成一个税种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税制要素,特别是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率等基本要素,两岸现行增值税的差异较集中地体现在这些税制要素和税额计算上面。

1.征税范围。大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应税货物和应税劳务。应税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气体、热力和自来水等,但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等货物免征增值税;应税劳务只限于加工、修理和修配,其他劳务不征增值税。这表明大陆的增值税已将农业生产领域生产的初级农产品、第三产业提供的劳务以及第二产业中制造的不动产等基本上都排除在实际的征税范围之外,使实际征税范围大大小于理论上应有的征税范围。并且,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实行平行征税的税制结构,因而对纳税人同时涉及货物销售和提供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与既销售货物又兼营劳务服务的兼营业务行为,都必须在税制中作出征收增值税还是征收营业税以及如何划分的明确规定,使税法规定和实际操作均显得较为复杂。台湾的增值税首先将各种货物和劳务全部纳入征税范围,然后采用列举法规定免税范围,主要包括销售土地、农田灌溉用水、文教科卫与新闻出版及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部分劳务。由于征税范围极其广泛,相对来说税制反而比较简便。一般认为,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越广泛,其固有的中性、效率等优势的体现就越充分,故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与地区较多的采用大范围的征税制度。从发展趋势看,大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也应当进一步扩大,其最终目标应把现行征收营业税的劳务和销售不动产等全部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使增值税覆盖所有行业和领域的货物与劳务,同时取消营业税,这样既能优化税制结构,又有利于提高增值税的效率。

2.纳税义务人。大陆增值税规定,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对法定纳税人还要按照经营规模和会计核算状况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这两类纳税人在征收方式、适用税率、发票使用等方面的规定都各不相同。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小规模纳税人不仅数量较大,而且由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有较大的差距,引发了纳税申报和征收管理方面不少问题。台湾地区增值税规定了三种纳税人,一是销售货物和劳务的营业人;二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持有人;三是外国的事业、机关、团体、组织在境内无固定营业场所者,其销售劳务的买受人或者有人时的人。对第一类纳税人又细分为一般营业人、免申报销售额营业人和小规模营业人等几种。其中,小规模营业人是指规模狭小,平均每月销售额未达到规定标准而采用查定课征增值税的营业人。与大陆的小规模纳税人比较,台湾的小规模营业人采用查定征税方式而不是采用自行申报纳税方式,由于这类营业人数量较少,征收管理还比较容易。按公平税负和有效管理要求,大陆在增值税纳税人方面的改革完善方向应当是逐步放宽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大大减少小规模纳税人的数量,以简化两类纳税人的划分、认定和征收管理工作。

3.税率和征收率。大陆增值税的税率在形式上比较简单,税法规定的税率分为17%、13%和0%三种,其中零税率适用于出口货物,13%税率适用于列举货物,一般货物和应税劳务适用17%的税率;征收率规定了6%和4%两种,前者主要适用于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制的部分列举货物,后者主要适用于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如果把税率的一些延伸形式也考虑进来,则大陆增值税中还有电力产、供两个环节的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免税农产品、废旧物资和货物运费计算抵扣税额的比例,以及出口货物的多种退税率等不少规定,实际执行起来仍较复杂。台湾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最低不得少于5%,最高不得超过10%,具体执行税率由行政当局确定。另外,对部分采用特别计算方法的行业或纳税人单独规定税率(征收率):银行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证券业、短期票券业及典当业为5%,特种饮食业为15%或25%,担保业的保费收入和一般小规摸纳税人为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承销人和销售农产品的小规模纳税人为0.1%。两岸比较,增值税的名义税率台湾较大陆低,实际执行的基本税率更具弹性。从发展趋势来看,大陆的增值税名义税率宜适当降低,以改善我国整个税制的收入结构,并与国际上多数国家的税负相适应,两档基本税率也宜逐步协调,以简化征收管理并保持不同环节上增值税税负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税额计算。大陆的增值税税额计算分一般计算法和简易计算法两种。前者适用于一般纳税人的税额计算,后者主要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额计算。采用一般计算方法,纳税人每期的应纳税额等于其当期的销项税额减去当期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在计算销项税额时,税法规定下列行为应视同销售货物行为:(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在计算进项税额时,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一是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二是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三是按采购免税农产品金额、收购废旧物资金额与运费金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的准予抵扣的税额。同时明确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1)购进固定资产;(2)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3)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4)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5)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6)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此外,对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还规定了具体的抵扣时限。采用简易计算法,纳税人每期应纳税额等于其销售额与征收率的乘积,不得抵扣任何进项税额。台湾的增值税计算分一般计算法和特种计算法两种。一般计算法主要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其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本公式与大陆相同,但具体内容仍有一定的差别。在销项税额方面,台湾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范围与大陆稍有不同,包括:(1)营业人以其产制、进口、购买供销售的货物,转供营业人自用;或以其产制、进口、购买的货物,无偿移转他人所有者;(2)营业人解散或者废止营业时所余存的货物,或将货物抵偿债务、分配与股东或出资人者;(3)营业人以自己名义代为购买货物交付与委托人者;(4)营业人委托他人代销货物者;(5)营业人销售代销货物者。在进项税额方面,台湾的规定与大陆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没有时限规定,即纳税人依规定支付的增值税,凡取得并保存规定的凭证者,均可以在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二是明确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较小,主要限定为非供本业及附属业务使用的货物或劳务、交际应酬用的货物或劳务、酬劳员工个人用的货物或劳务、自用乘人小汽车等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台湾的特种计算法与大陆的简易计算法相类似,主要适用于银行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证券业、短期票券业、典当业、担保业、特种饮食业和小规模营业人。与大陆的区别在于:一是规定采用特种计算法的纳税人可以申请采用一般计算法,但经核准后三年内不得申请变更,而大陆只允许一般纳税人的某些列举货物可以自行选择一般计算法或简易计算法,对小规模纳税人规定只能釆用简易计算法,不允许选择一般计算法;二是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承销人、销售农产品的小规模营业人、小规模营业人以及按规定免申报销售额的营业人,采用特种计算法计算税额时,其销售额由主管稽征机关查定,并规定对这类纳税人购买营业上使用的货物或劳务取得载有营业税额的凭证,并依规定申报者,主管稽征机关应按其进项税额的10%在查定税额内扣减,而大陆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计算法时应按其实际发生的销售额和规定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进项税额不论用途也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均不得在其应纳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的税额计算是其税制要素政策精神的综合体现,在税制要素既定时,计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收人和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税制的优化状况。比较两岸的增值税计算方法,总体上台湾的计算方法比较灵活,大陆的计算方法比较固板,表现在台湾允许采用特种计算方法的纳税人选择一般计算方法,而大陆不允许小规模纳税人选择一般计算方法。但从公平税负来看,大陆的计算方法比台湾的计算方法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表现在大陆对一般纳税人计算时,允许其采购的免税农产品、收购的废旧物资和发生的运输费用按规定比例计算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使这部分纳税人的税负可相应减轻,台湾除对个别小规模营业人采用特种计算方法计税时允许抵扣部分进项税额外,没有类似大陆的规定。也正因为大陆的计算方法较多的体现了公平税负原则,相应的稽征管理就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的行政效率。问题是增值税作为一个相对中性的税种,在权衡税收公平和效率要求时,通常更偏重税收效率,特别是税收的行政效率,一般不宜较多顾及税收的公平要求。

三、任何一个良好的税法都依赖于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两岸增值税在登记认定、发票管理、申报缴纳和违法处理等稽征管理方面各有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1.登记认定。台湾规定,除从事免税货物或劳务者和政府机关外,营业人的总机构及其他固定营业场所应于开始前分别向主管稽征机关申请营业登记,申请登记后如发生登记事项变更或营业人合并、转让、解散与废止时,均应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稽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但对纳税人的资格不再办理单独认定手续。大陆规定,新开业的企业,应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税务机关可根据预计的年销售额确定其身份,然后根据开业后的实际年应税销售额和会计核算情况重新审定其应有的资格身份。相比较,大陆的做法比台湾要复杂些,这种较复杂的认定手续缘于对两类纳税人的划分规定。

2.发票管理。以票管税是增值税稽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两岸都非常重视增值税的发票管理。台湾规定,营业人销售货物或劳务必须按税法规定开立统一发票交买受人,营业性质特殊的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应制普通收据,免用统一发票,并且对统一发票的开立时限在税法中作了详细的列表规定,对使用收银机开立统一发票也作了规定,但凭发票抵扣税款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较少。大陆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专门制定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以及使用电子计算机开票等作了全面规定。比较两岸的发票管理和税额抵扣管理规定不难发现,台湾的管理更侧重于出票环节,即源头管理,而大陆的管理更侧重于进票环节,即税款抵扣管理。从形式上看大陆的管理制度比台湾的管理制度严密,但从实际看,台湾的管理似乎比大陆的管理更有效率与效果。

3.申报缴纳。台湾规定除税法另有规定者外,不论有无销售额,应经每二月为一期,于次期开始十五日内,填具规定格式的申报书,检附退抵税款及其他有关文件,向主管稽征机关申报销售额、应纳或溢付税额。对有应纳税额者,规定先向公库缴纳后,再检同缴纳收据一并申报。对营业人的溢付税额部分列举查明后退税,部分规定留抵应纳税额。大陆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一日、三日、五日、十日、十五日或者一个月。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纳税人以一个月为纳税期限的,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以一日、三日、五日、十日或十五日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五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一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纳税申报时,如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当期销项税额可结转下一期继续抵扣;如当期销项税额大于当期进项税额而应纳的税额,应先申报后再缴纳入库。两岸比较,台湾的纳税期限和申报期限均长于大陆,对政府而言,税款的入库要延迟一些,但对纳税人而言则比较宽松。尤其是先缴库再申报的做法,既体现了对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的尊重,又保证了政府税收收入的及时取得,确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4.违法处理。台湾对纳税人违反税务登记、帐证管理、纳税申报和发票使用等规定的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其中,有关纳税申报明确规定,营业人未依税法规定期限申报销售额或统一发票明细表,其未逾三十日者,每逾二日按应纳税额加征百分之一的滞报金,金额不得少于四百元;其逾三十日者,按核定应纳税额加征百分之三十怠报金,金额不得少于一千元。其无税额者,滞报金为四百元,怠报金为一千元。对税款缴纳也作了明确规定:纳税人逾期缴纳税款或滞报金、怠报金,应自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每逾二日按滞纳之金额加收百分之一滞纳金;逾三十日仍未缴纳者,除移送法院强制执行外,并停止其营业,同时在滞纳期间还要按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一并征收。大陆规定,纳税人逾期申报纳税,依滞纳税款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违反帐证和发票管理规定,按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处理。从法律的角度看,台湾的规定比较严密和具有政策上的层次性,处罚的力度也较大,但管理手续相对复杂,大陆的规定虽然简单明了,但处罚力度不够且法律规定较粗糙,应进一步研究完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仅对两岸增值税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与评价,并未涉及该税种的全部内容。目前两岸的增值税都在不断改进之中,因此建议通过相互交流与借鉴,使两岸的增值税在各自优化的基础上逐步趋同,以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和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s].

[3]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s].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4

关键字:增值税;筹划;身份;选择

在当今经济格局中,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着力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它们保持着健康繁荣的发展势头。增值税在我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税种,在企业税收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给企业带来的税收负担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现行增值税的税率分为三档: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其当期应纳增值税额为当期的销项税额减去当期的进项税额;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6%的低税率,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其纳税额采用简易办法计算,即销售额×征收率。税法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待遇为纳税人身份选择提供了筹划的空间。虽然在我国的企业中有一些税收筹划的实践活动,但也只属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结构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针对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的研究理论都非常薄弱。鉴于此,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税收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企业应如何选择纳税人身份对增值税进行税收筹划,强调了企业在增值税筹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增值税与税收筹划

(一)增值税的含义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增值额进行征税的一种流转税。就计税原理而言,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现实经济生活中,对增值税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一个商品生产经营单位来看,增值额是指该单位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的收入额扣除为生产经营这种货物(包括劳务)而外购的那部分货物价款后的余额;第二,从一项货物来看,增值额是该货物经历的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所创造的增值额之和,也就是该项货物的最终销售价值。

(二)税收筹划的含义

税收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存在,税收就必然存在。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规避或减轻自身税收负担而利用税法漏洞或缺陷进行的非违法的避税法律行为,利用税法的优惠政策进行节税的法律行为,以及为转嫁税收负担所进行的转税纯经济行为。税收筹划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开展起来。我国增值税税源广,税负具有一定弹性,且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不仅明文规定了纳税人在税率、税额、免税、先征后退、出口退税等方面有众多的优惠政策。同时,现行增值税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完善或缺陷,这就给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行的空间。

二、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案例分析

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健全、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凡是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为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实行的是凭进项专票抵扣税的方法计算应纳税额,而小规模纳税人是按简易方法计算征收增值税的。

例如,某零售批发企业,年销售额为300万元,会计核算制度也比较健全,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适用17%的增值税率,但因其进项税额较少,仅为销项税额的10%,故企业应纳增值税额为45.9万元(300万元×17%-300万元×17%×10%),税收负担较重。但若企业分设为两个批发企业,并各自作为独立核算单位,年销售额均为150万元,则两者均符合小规模纳税人条件,可用4%的征收率。这样两企业各自只需缴纳增值税6万元(150万元×4%),共计12万元,显然要比分立前的税收降低很多。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合法地对企业进行合并、分立、新建等手段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目的。

企业究竟选择哪种纳税人身份对自己更为有利呢?原理如何呢?下面讨论采用增值税的方法来对两种纳税人的税收进行筹划判定。

(一)不含税销售额及购进额的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判定

设x为增值率,s为销售额,p为购进额,且两者均不含税,另假定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为6%。

一般纳税人增值率x=(s-p)÷s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s×17%-s×17%×(1-x)=s×17%×x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s×6%

则可计算出应纳出应纳税额无差别平衡点:

s×17%×x=s×6%

x=35.29%

当增值率为35.29%时,两种纳税人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35.29%时,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从而选择一般纳税人比较有利;当增值率高于35.29%时,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比较有利。而我们本节开头所给出的例子正是因为增值率较大,远远超出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23.53%,故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大大降低。

(二)含税销售额及购进额的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判定

设x为增值率,s为销售额,p为购进额,且两者均为含税额,另假定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为6%。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5

据了解,自国家税务总局20xx年初下发《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两年多来,绝大多数省市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要求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极个别地区清算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均采取“核定征收”的方法来征收土地增值税。

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做法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核定征收率偏低,造成税款流失。目前采取核定征收率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地区,大多数把征收率确定为销售收入的1%~3%之间。按照《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土地增值税采取按增值额的超率累进税率征收,最低一档税率为30%,计税依据为增值额。如果按照上述征收率倒推得出土地增值税的增值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致为3.33%~10%之间,这样一来,增值率高的纳税人就会因为核定征收而少缴税款,造成大量税款流失。

二是改变了计税依据和税率,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丧失。我国开征土地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

它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对转让房地产的增值收益征税,在房地产转让环节计征,增值多的多征,增值少的少征,无增值的不征。着重于调节转让房地产的过高收益,抑制房地产投机、牟取暴利的行为,保护从事正常房地产开发的房地产商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规定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房地产转让的增值额,税率是超率累进税率,以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但是,在整个地区“一刀切”地对房地产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率的方法征收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都按“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缴纳土地增值税,形成了事实上的把计税依据由增值额变为销售额,把超率累进税率变为了固定比例税率,把不易转嫁税负对收益环节征收的调节税转变为易于转嫁税负的流转税,土地增值税对土地增值收益的特殊调节功能丧失,它不但不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反而会助推房价上涨。

针对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笔者建议: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核定征收范围。建议相关部门对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主管税务机关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和《条例》第九条及其《细则》第十三条、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和办法掌握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标准,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范围。对确实难以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的纳税人,要严格审查,并督促这些企业尽快建账建制,积极引导企业向查账征收过渡。对已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全面检查,发现其一旦具备查账征收条件,要及时改为查账征收。

二是采取科学的核定征收方法,保持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对于确实无法查账征收的纳税人,采取核定征收的方法征收土地增值税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核定是建立在一定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对应征税款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这种核定只是相对的合理。因而核定的税款准确程度只能是相对的,但是核定税额不是简单的随意确定,而应有合理、合法的依据。尽管其核定的应纳税额不能保证与实际完全相符,但也要求尽力减少征税误差,保持其相对的合理性。而目前这种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查账方法难以合理准确地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时,按统一的征收率征收土地增值税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无法查账征收土地增值税的企业,应该首先采取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计税依据,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额,而增值额是根据转让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计算出来的。因此,只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核定出转让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然后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即可。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6

纳税人的筹划,实质上是进行纳税人身份的合理界定或转化,使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担尽量减少或降低到最低限度,或者直接避免成为某税种的纳税人。纳税人筹划可以合理降低税收负担,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纳税人筹划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纳税人的内涵和外延,合理确定纳税人的范围。

增值税的纳税人筹划,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筹划;二是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的筹划。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1.关于纳税人身份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提供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以下称应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应税服务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称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未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可以根据试点情况对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标准进行调整。应税服务的年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提供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累计取得的销售额,包括减、免税销售额和提供境外服务销售额。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8号)规定,营改增试点实施前已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并兼有应税服务的试点纳税人,不需要重新申请认定;除此外,营改增试点实施前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满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应向国税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手续,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按以下公式换算: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一连续不超过12个月应税服务营业额合计÷(1+3%)。

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一般纳税人的适用税率为,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适用增值税征收率为3%。

一般纳税人提供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特定应税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但一经选择,36个月内不得变更。如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包括轮客渡、公交客运、轨道交通、出租车)的纳税人,其提供应税服务的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差异

一般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略重于一般纳税人,其原因在于选择一般纳税人可以将进项税额抵扣,尤其是当应税销售额增值率较小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明显低于小规模纳税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一般纳税人重,这需要通过比较两类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增值率与税负平衡点的关系,合理合法选择税负较轻的纳税人身份。假定纳税人的不含税增值率为R,不含税销售额为s,不含税的可抵扣购进金额为p,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为t2,

则R=(S-p)÷S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一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S×t1-p×t1

=S×t1-S×(1-R)×t1

=S×t1×[1(1-R)]

=S×t1×R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S×t2

当两者税负相等时,其增值率则为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

因此,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R*t2÷t1

由此计算出两类纳税人税负平衡点的增值率,列表显示,见表1。

同理,可得含税销售额情况下的无差别平衡点的增值率。假定纳税人的含税增值率为R,含税销售额为s,含税的可抵扣购进金额为p,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为t2,则无差别平衡点的增值率R*=t2×(1+t1)/[t1×(1+t2)1,见表2。

根据表2可得出的筹划结论为:如果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增值率小于平衡点的增值率,那么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更有利,则提高年销售额和健全会计制度,使之符合一般纳税人认定资格,则通过机构合并、业务整合、规范经营、健全会计核算制度等;如果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增值率大于平衡点的增值率,那么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更有利,则降低年销售额或合法合理模糊会计核算,通过机构分立合并、业务分拆、缩小税基等手段。

【案例】阳光咨询公司是上海市一般纳税人,为东方有限公司提供应税服务,收取含税收入600万元,税率6%,假设当期无可抵扣进项税额,则:

应缴纳增值税及附加=[600÷(1+6%)1×6%×(1+7%+3%)=37.36(万元)。

此时,如果将阳光咨询公司分拆为甲公司和乙公司,应税服务的400万元由甲公司提供,200万元由乙公司提供,则:

甲公司应缴纳增值税及附加=[400÷(1+3%)]×3%×(1+7%+3%)=12.82(万元)

乙公司应缴纳增值税及附加=[200÷(1+3%)]×3%×(1+7%+3%)=6.41(万元)

则合计应纳税额=12.82+6.41=19.23(万元)

通过纳税人身份的转换,实现节税利益=37.36-19.23=18.13(万元)

由此可见,同一业务收入,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额比一般纳税人纳税额要低。这主要是因为“营改增”后,小规模纳税人执行的是3%的税率,而一般纳税人是6%的税率。规模不大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营收状况、资产状况,通过分拆业务、新设公司等方式,享受小规模纳税人3%的税率。

【案例】甲乙均为上海市的两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审计、税务、咨询等专业服务。2012年甲事务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收入为450万元,可抵扣购进固定资产金额为250万元;乙事务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收入为300万元,可抵扣购进固定资产金额160万元。(以上金额均为不含税金额,进项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由于两家事务所的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均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税务机关对甲乙均按小规模纳税人简易方法征税,征收率3%。

甲应纳增值税=450×3%=13.5(万元),乙应纳增值税=300×3%=9(万元),则2012年甲乙共应纳增值税=13.5+9=22.5(万元)

根据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原理可知,甲企业增值率=(450-250)÷450=44.44%,小于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50%,因此甲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较轻;乙企业增值率一(300-160)÷300=46.67%,同样小于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50%,因此乙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较轻。因此,甲乙两个企业如通过合并方式,组成一个独立核算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750万元,符合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资格。企业合并后,年应纳增值税=(450+300)×6%(250+160)×17%=45-69.7=-24.7(万元),企业当年无需缴纳增值税,通过企业合并转化纳税人身份,实现了节税利益。

(二)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的筹划

1.关于纳税人兼营营业税应税项目的规定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纳税人兼营营业税应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服务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服务的销售额。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差异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等于当期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而营业税是以全部营业额乘以税率为应纳税额。因此,当出现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行为时,纳税人可以通过增值率的计算来判断哪种税对纳税人较为有利。假定一般纳税人的含税增值率为R,含税销售额为S,含税购进金额为p,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纳税人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t2,则

R=(S-p)/S

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一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S-p)/(1+tt)]×t1

=[S/(1+t1)]×t1×R

纳税人应纳营业税额=S×t2

当两者税负相等时,其增值率则为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

即,[S/(i+t1)]×t1×R-S×t2

因此,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R*t2×(1+t1)/t1

由此计算出税负平衡点的增值率,列表显示,见表3。

根据表3,可得出以下税收筹划结论:如果增值率小于无差别平衡点的增值率,则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行为缴纳增值税有利于节税;如果增值率大于无差别平衡点的增值率,则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行为缴纳营业税有利于节税。

二、税基的筹划

税基就是计税依据,是计算税金的基本依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计税依据需要通过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进行确定,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依据则是不含税销售额。

税基的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控制计税依据的方式来减轻税收负担的一种筹划技巧。在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的大小与税基大小成正比,即税基越小,纳税人负担的纳税义务越轻。因此,如果能够控制税基,也就控制了应纳税额。税基的筹划方法通常包括三种:一是控制和安排税基的实现时间,包括推迟实现税基、均衡实现税基和提前实现税基;二是合理分解税基,即把税基合理进行分解,实现税基从税负较重的形式转化为税负较轻的形式;三是税基最小化,即税基总量合法降低,从而减少应纳税额或者避免多缴税。

增值税的税收筹划通常采用的是税基最小化的方法。

(一)差额纳税的筹划

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允许其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指不按照《试点实施办法》缴纳增值税的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

为保证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在“营改增”后的继续有效沿用,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差额纳税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尽快申请纳入试点企业名单;暂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对照政策尽快查找原因,争取早日纳入试点企业名单。

(二)一般纳税人选择供应商的税收筹划

由于税法规定的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为抵扣凭证的要求,所以一般纳税人的进货采购渠道不同,可抵扣的比例就不同,从而影响其实际税收负担。一般纳税人采购物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是选择一般纳税人为供货单位,二是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为供货单位。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交通运输业服务,按照从提供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税合计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因此,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尽量选择试点纳税人作为其供应商,以扩大其进项税额的抵扣,降低企业税负。

三、税率的筹划

税率的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降低适用税率的方式来减轻税收负担的一种筹划方法。税率是重要的税制要素之一,也是决定纳税人税负高低的主要因素。在计税依据一定的情况下,纳税额与税率呈现正向变化关系,即降低税率就等于降低了税收负担,这就是税率筹划的原理。一般情况下,税率低,应纳税额少,税后利润就多;但是,税率低,不能保证税后利润一定实现最大化。

各种不同的税种适用不同的税率,纳税人可以利用课税对象界定上的含糊性进行筹划;即使是同一税种,适用的税率也会因税基或其他假设条件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纳税人可以通过改变税基分布调整适用的税率,从而达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

由于我国增值税采用的是比例税率,因此只需进行比例税率的筹划,即根据同一税种对不同征税对象实行的不同税率政策,分析其差距的原因及对税后利益的影响,寻找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最低税负点或最佳税负点。

“营改增”后的税率安排如下:(1)在现有17%、13%税率基础上,增加6%、11%两档税率;(2)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税率为17%;(3)提供交通运输业服务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税率为11%;(4)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税率为6%;(5)年应税服务销售额500万以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简易征收方式征收率为3%。

“营改增”试点后,一些营业税税目适用税率发生变化,不同经营项目的经营行为存在较大幅度的税率差异,例如,交通运输业和有形动产租赁业就存在5个百分点的税率差异。利用这些税率差异进行从高税率到低税率的转化。以下列举部分税率筹划技巧:

(一)利用干租和湿租的适用税目的税率差异

干租业务,是指航空运输企业将飞机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租给他人使用,不配备机组人员,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只收取固定租赁费的业务活动。湿租业务,是指航空运输企业将配备有机组人员的飞机承租给他人使用一定期限,承租期内听候承租方调遣,不论是否经营,均按一定标准向承租方收取租赁费,发生的固定费用均由承租方承担的业务。

有形动产租赁,包括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和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航空运输服务中湿租业务适用“交通运输业”税目,“营改增”试点后交通运输业将由原先征收3%的营业税,调整为11%的增值税,干租业务适用“有形动产租赁”税目,营改增试点后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改征17%的增值税。

由于“营改增”试点后,湿租业务税负要低于干租业务,企业在提供航空运输服务时应尽量配备机组人员,承担起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适用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

(二)利用光租和程租的适用税目的税率差异

光租业务,是指远洋运输企业将船舶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租给他人使用,不配备操作人员,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只收取固定租赁费的业务活动。程租业务,是指远洋运输企业为租船人完成某一特定航次的运输任务并收取租赁费的业务。

光租业务,是指远洋运输企业将船舶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租给他人使用,不配备操作人员,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只收取固定租赁费的业务活动。水路运输服务中程租业务适用“交通运输业”税目,“营改增”试点后交通运输业将由原先征收3%的营业税,调整为11%的增值税,光租业务适用“有形动产租赁”税目,营改增试点后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改征17%的增值税。“营改增”试点后,程租业务税负低于光租业务,企业在提供远洋运输服务时应尽量配备操作人员,承担起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适用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

(三)利用货物运输服务6%的低税率筹划

货物运输服务,是指接受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在不直接提供货物运输劳务情况下,为委托人办理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手续的业务活动。“营改增”试点后,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物流辅助服务适用6%税率,两者有5个百分点的税率差异。因为货物运输服务税负低,从事交通运输业企业可单独成立公司,将非核心业务采用的方式提供服务,降低增值税税负。

(四)兼营行为的税率筹划

试点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按照以下方法适用税率或征收率:

(1)兼有不同税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

(2)兼有不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征收率;

(3)兼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

【案例】某试点纳税人分别经营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务,2012年取得交通运输收入1000万元(不含税),取得仓储收入300万元(不含税),交通运输业税率11%,物流仓储业务税率6%,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税率3%。假设不考虑其他税种。

(1)企业会计核算时未对这两类收入分别核算,则:应纳增值税额=(1000+300)×11%=143(万元)

(2)如果会计核算时对这两类收入分别核算,则:应纳增值税额=1000×11%+300×6%=128(万元)

通过对不同收入分类核算,企业可以实现节税利益=143-128=15(万元)。

所以,“营改增”后,纳税人要完善自己的财务核算,通过对不同收入分类核算,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案例】某试点运输业纳税人,除做运输业务外,还将本单位闲置的车辆对外经营性租赁。假设所有业务均未取得进项税发票,其他税费仅考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下两种模式发生的费用都相等。

(1)如果某月经营租赁业务收入5000万元,则租赁业务应纳增值税额=5000×17%=850(万元)

(2)如果该运输企业将车辆租赁的同时还为出租的车辆配备司机,收取运输服务收入5000万元,则该运输业务应纳增值税额一5000×11%=550(万元)

同样的收入额,经营模式不同,缴纳的税款也不同,上述租赁业务模式比运输业务模式多缴纳税款330万元。所以,相关行业纳税人可选择此种方法降低税负。

四、递延纳税的税收筹划

递延纳税可以获取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等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的资助,给纳税人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纳税环节、抵扣环节、纳税时间、纳税地点是递延纳税法的关键。纳税人可以通过合同控制、交易控制及流程控制延缓纳税时间,也可以合理安排进项税额抵扣时间等合理推迟纳税。

递延纳税的本质是推迟收入或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时间,所采用的筹划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推迟收入的确认,二是费用应当尽早确认。

税法对不同销售行为的纳税义务时间,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纳税义务时间有很大差别。如果纳税人合理利用这些具体规定,就可以签订对自己有利的销售合同。

若试点前营业税政策更有利,则可利用合同相关条款,增加或延长后续服务期,提高后续期资金额,通过递延纳税的手段减轻税负;若试点后的营业税政策更有利,则利用合同缩短或加速服务期。

五、交易模式的税收筹划

通过调整交易模式可以寻找更大的节税空间,其手段灵活多变。诸如灵活运用不同销售方式的收入确认时间、利用跨年度租赁合同及母子公司之间的独立交易。采用“营改增”政策之后,交易模式的税负发生变化,通过对比不同交易模式下的税负大小选择最优交易模式能够达到税收筹划减轻税负的目的。

【案例】广州甲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下设5家全资子公司。该集团采用集权化管理,控股公司甲拥有强大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法务、财务、研发、市场、供应由控股公司统一管理控制,子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由控股公司派出,其薪酬由控股公司支付。子公司非高新技术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控股公司向接受管理服务的子公司收取服务费用200万元。其税务影响如下:

(1)“营改增”改革之前,控股公司向子公司收取服务费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及相应的附加12%,同时增加了控股公司的税前利润;支付服务费的子公司取得服务费发票在税前扣除,减少税前利润。

子公司少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200×25%=50(万元)

控股公司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200×5.5%+(200-11.2)×15%=39.32(万元)

总体少纳税额=50-39.32=10.68(万元)

(2)“营改增”之后,控股公司向子公司收取服务费需要缴纳6%的增值税及相应的附加12%,同时增加了控股公司的税前利润;支付服务费的子公司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且服务费在税前抵扣,减少税前利润。

控股公司缴纳增值税=200×6%=12(万元)

控股公司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2×10%=1.2(万元)

控股公司缴纳的企业所得税=(2001.2)×15%=29.82(万元)

子公司抵扣增值税进项少纳增值税=200×6%=12(万元)

子公司因少纳增值税而少缴纳附加=12×10%=1.2(万元)

子公司取得服务费发票税前扣除,少纳所得税=(200=1.2)×25%=49.7(万元)

调整后,总体少纳税=49.7-29.82=19.88(万元)

由以上案例可知,“营改增”后,母子公司之间采取支付服务费的交易模式的总体税负明显降低。

六、机构拆分的税收筹划

机构拆分指将公司不同职能部门或分支公司独立出来,通过变更组织形式,将某一业务外部化,企业整体产业链向外延伸。

【案例】北京a公司有研发业务部门,投入逐年增长、研发拥有公司无形资产(但高新收入比例等条件尚不满足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管理层基于其他战略等方面考虑也有将其拆分设立单独的研发中心需求。因此a公司将研发部门拆分出来单独成立B公司,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所得税率为15%,经营模式为:a公司外包ip设计给B公司,收回ip业务所有权(外包服务可进项抵扣)进行自行生产或授权其他子公司使用;B公司向集团内其他公司收取技术服务费(“营改增”后可作为进项抵扣)。a公司采购部价值增值为R1,生产部价值增值为R2,成本为C1,销售部价值增值为R3,研发部(B公司)价值增值为R4,成本C2。

(1)“营改增”前,机构拆分前:

a公司应缴纳增值税=(R1+R2+R3+R4+C1+C2)×17%-(C1+C2)×17%

a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R1+R2+R3+R4)×25%

拆分机构后:

a公司应缴纳增值税=[R1+R2+R3+C1+C2×(1+17%)+R4]×17%-C1×17%

B公司应缴纳营业税=[R4+C2×(1+17%)]×0(免缴营业税)

a公司与B公司共缴纳企业所得税=(R1+R2+R3)×25%+R4×15%

机构拆分后比较税务差异=C2×(1+17%)×17%-R4×(25%-15%)

(2)“营改增”后,机构拆分前:

a公司应缴纳增值税=(R1+R2+R3+R4+C1+C2)×17%-(C1+C2)×17%

a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R1+R2+R3+R4)×25%

拆分机构后:

a公司应缴纳增值税=(R1+R2+R3+R4+C1+C2)×17%-C1×l7%-(R4+C2)×6%

B公司应缴纳增值税=(R4+C2)×6%C2*17%

a公司与B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一(R1+R2+R3)×25%+R4×15%

机构拆分后比较税务差异=-R4×(25%-15%)

由以上案例可知,“营改增”后进行机构拆分的纳税筹划税务差异明显不同。

七、建筑业的税收筹划

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建筑业“营改增”势在必行。建筑业“营改增”,主要涉及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建筑及相关企业应准确理解税收政策,规划好税收筹划工作。对于建筑业,主要有以下税收筹划方法:一是提前开具收入销售发票,二是推迟获取购买材料的发票。

1.提前开具收入销售发票

“营改增”之前,建筑业按照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税率提高到11%,高出原来营业税7个百分点。根据11%的增值税税率进行税负测算,大部分建筑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建筑业属微利行业,根据2010年公布的产值利润率3.55%换算,11%的增值税税率对部分企业可能是灭顶之灾。据此,为避免可能增加的税负,建筑企业可充分利用不同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提前开具收入发票,使销售收入适用“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税率,避免适用较高的增值税税率。

2.推迟获取购买材料的发票

“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采购材料可抵扣成本中包含的进项税额,这样可实行差额纳税,合理减轻税负。因此,建筑企业可通过推迟获取材料采购发票的方式实现“税款抵扣”,合理降低税收负担。

八、采购固定资产的税收筹划

实行“营改增”后,原先按照营业税税目进行征税的企业可适用增值税进项抵扣政策抵扣采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由于改革后企业购入的机器等固定资产可以实行进项抵扣,预计税负会有较大下降。以广告业为例,由于税务机关保留了原先对广告业实行的差额征税政策,加之改革后企业取得的应税服务和固定资产进项税发票都可以抵扣,广告业税负得到了极大减轻。因此,利用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可进行如下税收筹划操作:

1.选择购买固定资产的时机

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购进时机。一般来说,购进企业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购入,这样在固定资产购进过程中就可以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否则,若在一段时期,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大于该时期的销项税额,则购进固定资产就会出现一部分进项税额不能实现抵扣的现象,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抵扣的幅度。因此,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作出财务预算,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例如,公路运输企业,每年都会更新自有运输车辆,也往往由于业务量的增加而采购固定资产。而那些还没有进行税改又预计会纳入试点的企业,应该在税改前尽可能地避免采购大批量的固定资产,等到该地区正式纳入试点范围之后再开始大批量地进行车辆的更新换代。需要注意的是,采购固定资产时间节点的选择还应该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满足采购方面的实际需求。若目前企业的运输工具已然老旧,还是为节税而故意推迟采购时间,那么势必会导致企业维修成本的上升。由此可见,应由财务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一起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评估采购固定资产时间节点。

2.利用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不同税务处理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过程中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而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则不允许抵扣,即对于增量资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而存量资产则不允许抵扣。根据这一政策,企业可适当加速已有固定资产的折旧,促进资产更新。

再次,将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暂时计入“预付账款”科目中,营改增后再领取发票以享受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当企业将成本支出计入“预付账款”科目,这一支出可暂不计入成本,待进入营改增进项抵扣期后再领取发票,将支出从“预付账款”科目转入采购成本,确认成本,进项税额可抵扣。

九、运费的税收筹划

“营改增”实行后,原先按照交通运输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的企业按照11%的增值税税率征税。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

对于支付运费能否抵扣进项税额问题,需要满足五个条件,即一是发票必须是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税务部门代开的)和铁路部门开具的铁路运输发票;二是所运输的货物(不包括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准予抵扣进项税额;三是铁路运输发票准予计算进项税额抵扣仅是指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费金额、建设基金,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四是在法定期限内(180天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抵扣进项税额;五是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的单位必须与支付运输款的单位一致,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利用相关政策,可以采取以下税收筹划操作方法:

1.综合考虑销售方是否应将运输服务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运输车队

“营改增”之前,运输服务按照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营改增后,运输服务按照11%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同时可抵扣成本支出进项增值税额。若销售方的运输车队不独立,则按照混合销售的规定将运输收入并入主营业务收入征收增值税;若销售方的运输车队独立,则运输收入则可按兼营收入规定分别计税,按照交通运输服务11%的税率征税,同时抵扣支出的进项税额。

2.综合比较第三方物流的购入方式

若销售方无运输车队,综合比较销售方找第三方物流的税负和由采购方找第三方物流的税负。

“营改增”之后,服务提供方即第三方物流税负由营业税价内的3%提高到价外增值税的11%,服务接受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税负降低。若由销售方找第三方物流,则减轻销售方税负,若由采购方找第三方物流,则减轻采购方税负,而减轻的税负可在销售方和采购方之间进行分配,体现在双方的议价能力上,通过订立价格合同将减轻的税负体现在交易价格中。

十、技术研发与技术培训的税收筹划

“营改增”之前,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技术培训按照“文化体育业”征收3%的营业税。营改增后,包括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根据这一政策改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税收筹划操作方法:

1.“定向开发”模式与“卖软件产品”模式的选择

“定向开发”则明确划为技术研发的范畴,合同约定收入按照研发服务税目征收6%的增值税。而“卖软件产品”则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对软件产品所获取的收入按17%的税率征税,同时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定向开发”与“卖软件产品”两种模式可以实现转化,当合同约定研发成功的软件产品产权属于研发方,研发方再将软件产品转让给购买方,则“定向开发”模式可转化为“卖软件产品”模式。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7

关键词:税务寻租增值税法税务管理

税务寻租的含义

在西方寻租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并存着两大学派,一个是公共选择学派,一个是国际贸易学派。前者认为,租金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寻租基本上是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其研究的重点是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竞相通过政府来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力图改变法定的权利(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后者用“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的概念把寻租活动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甚至包括以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的各种途径(贺卫,1999)。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不仅包括寻租收益,还包括将资源用于鼓励创造额外收益的政策干预(如通过游说、疏通活动要求实行或继续实行进口配额制度或对进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和为赚钱而逃避政策限制的活动(如利用合法进口和非法进口的差额取得特殊收入的走私、放私等逃税活动)(bhagwati,1982)。因此寻租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范围内的合法寻租,一类是违反制度的非法寻租。

因为存在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我国的税法和税制尚不完善,税务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完善税制和政治制度则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总有一部分税权处于“公共领域”。在税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税权,合法或非法地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就是税务寻租(郭永利,2006)。税务寻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征税者通过手中的权力寻租,纳税人一方面通过贿赂征税者进行寻租,另一方面利用制度的缺陷进行寻租活动。目前我国关于税务寻租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税务人员权力寻租问题的探讨。

基于增值税法的寻租行为

我国从1994年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后,增值税一直稳居榜首。2007年,增值税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1593亿元(其中海关进口货物增值税5983亿元)(盖地,2008)。本文从税法的制度缺陷出发,以增值税为例,分析纳税人在税法执行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基于增值税法的寻租行为是指纳税主体利用增值税法的制度缺陷进行的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目前基于增值税法的寻租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利用增值税计缴方式寻租

1.少计销项税额。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利用少计销项税额进行的寻租行为主要有:

实行账外经营、销售产品不入账或者虽设账但隐瞒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金。特别是以现金方式取得的销售收入;收取的包装费、运杂费和其他营业外收入不入账。如:收取各种价外费用和其他营业外收入不入账;产品销售直接冲减产成品、材料费用;当销售对象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时,便不计销售收入,但这批货物售出以后库存减少,企业便通过报损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已经售出的商品。还有的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采用设“两套账”手段隐瞒收入,只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记入“公开账”,开具普通发票和直接收取现金部分则记入“隐瞒账”,真账隐瞒,假账公开。

按税法规定应视作销售的行为发生时,不计收入、不计销项税。如销售自用品、原材料、半成品、残次品、削价品不作销售收入入账;对外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无偿赠送他人不计收入;销售给本单位职工的商品不计收入;作为福利发给本单位职工的商品不计销售;以物易物、以货抵债不计销售等等。

故意延迟、后移销售收入。例如对已销售商品不按实现销售收入时间结转销售入账,而是作为“发出商品”人为后移,甚至长期挂账不申报纳税。

不按税法的规定提取税金。例如商品销售入账后未提足税金或未提税金;以内部调拨形式发生的销售不提税金等。

混淆不同税率,将高税率的商品销售列入低税率的商品销售,或作免税商品销售,以少计销项税额。

2.多计进项税额。进项税额是纳税人当期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时向销售方支付的增值税额,纳税人利用进项税额进行的寻租方式主要是擅自扩大进项税范围、随意抵扣进项税金等。

减免税商品与应税商品进项税划分不清,擅自扩大和提高应税商品进项税额抵扣比例。兼营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的纳税人,减免税商品与应税商品进项税划分不清,将不应抵扣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对不能直接划分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不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或少转出,擅自扩大和提高应税商品进项税额抵扣比例。

将税法不允许抵扣的购进物品,如购进固定资产、购进基建用材料、购进福利费中开支的生活物品等也通过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抵扣,最为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化整为零,变相抵扣不应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如将固定资产拆整为零,以备品备件形式取得发票,从而将不合法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变成了合法的修理备件进项税抵扣,以达到少缴增值税的目的。

使用不合法、不规范的凭证进行抵扣。如用单位名称不同、税务证号不符、货款和税款金额不符的不规范专用发票、自制凭证、复印票据,甚至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抵扣。

(二)利用纳税人的身份进行寻租

人们通常认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两种纳税人各有利弊:从进项税额看,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小规模纳税人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其进项税额只能进成本,这是一般纳税人的优势;从销售看,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卖方在销售时除了向买方收取价款外,还要收取一笔增值税款,其税额要高于向小规模纳税人收取的税款。虽然收取的销项税额可以开出专用发票供购货方抵扣,但对一些不需要专用发票或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的买方来说,就宁愿从小规模纳税人进货,在商品零售环节尤其如此。所以,有些时候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的销售情况会好些;从税负上看,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也并不总是高于一般纳税人,如果企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小,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会低于一般纳税人。所以企业可以利用纳税人的身份认定进行寻租。例如增值税纳税人可以根据对自己有利的增值税率来选择对己有利的身份;大企业为了少缴销项增值税可以分立为几个小公司。

(三)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寻租

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实行凭国家印发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款进行抵扣制度,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仅是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商业凭证,而且是兼记销货方销项税额和购货方进项税额进行税款抵扣的凭证,另外“四小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收购发票、货物运输发票、海关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也是增值税扣税凭证,对增值税的计算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增值税发票和“四小票”的重要作用,纳税人利用虚开、伪造增值税发票和“四小票”进行寻租。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获得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现象层出不穷等等,因此,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破产、兼并、重组或改制中的增值税寻租行为也不容忽视。

基于增值税法进行寻租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任何寻租行为的主观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利益驱动。据美国联邦收入调查局1983年对1034个企业到税收优惠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愿望所做的调查显示,有934个企业表示愿意到税收优惠地区去处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且原因只要是税负轻,纳税额少(雷建,2006)。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企业除了在成本和费用上做文章外,也打税收的主意,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有了寻租的主观意图,要取得寻租成功,纳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纳税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收入规模,值得为有效寻租花费代价,在很大程度上,寻租需要有专门人员的帮助和必要的费用开支,如果已有的经营规模和收入规模产生的的经济效益仅够支付有关寻租方面的开支,产生的寻租效益不足以使纳税人满意,这种寻租努力就应该放弃;二是纳税人应对政府征收税款的具体方法有很深的了解,知晓税收管理中固有缺陷和漏洞。总之,主观的寻租愿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变为现实的寻租行为。

(二)客观原因

1.税收法律本身的漏洞。税法上的缺陷和漏洞使纳税人的的主观寻租愿望有可能通过对税法不足之处的利用得以实现,就我国发生寻租行为而言,税收法律因素有:

税率档次过多。过多的税率档次增加了增值税制的复杂性,纳税人适应复杂的税制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支付更高的税务和咨询费用,增加税制遵从成本,税制的复杂化增加了税收管理成本,还会降低纳税遵从程度。

税收优惠。我国增值税采用发票扣税法,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但是在对某一中间环节给予减免税优惠之后,由于其在本环节应缴纳的税款可以享受减免,所以在本环节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销售额对其就失去了约束作用,因为其开具金额无论大小都不会对其应缴的增值税产生多大影响,因此使得增值税链条断裂,产生税收漏洞。我国增值税制中有许多减免税,例如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福利企业税收优惠等等,都曾经形成了较大的税收漏洞。

2.我国采用的增值税类型不符合国际惯例。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它规定纳税人购入固定资产上所形成的进项税额一律记入有关资产的成本而不予抵扣。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固定资产的购入税金全额抵扣。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从表面上看,可以起到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一方面阻碍了技术进步和更新,阻碍了资本的投入,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一方面可以解决对资本的重复征税问题,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我国税制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世界各国多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弊大于利且与国际惯例不符。

3.我国增值税的税基过窄。我国现行增值税对生产、流通和服务业中的一部分领域征税,但生产、流通中的土地、房屋、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和服务业中扣除加工、修理和修配业务外都不属于增值税的纳税范围。这就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增值税税负不公和重复征税的问题。对于购买和使用属于营业税纳税范围的服务项目,纳税人就不能获得增值专用发票,从而不能抵扣到这部分税金,因此,过窄的税基加重了一部分纳税人的负担。

4.我国增值税税率偏高。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增值税税率处于10%-20%之间,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税率是17%,如果按国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进行转换,其基本税率已经达到了23%。高税率导致纳税人通过寻租的方式实现少缴税的目的。

减少税务寻租的对策探讨

(一)实行单一税率

实行单一税率可以减少纳税人的寻租行为。首先,单一税率保持了对各类生产经营行为和商品消费的中性作用,不引起纳税人因为税负不均而改变行为选择;其次,单一税率计征简明方便。多档税率使征纳双方的工作变得很复杂,给增值税的征管带来困难,增值税实行单一税率后,体现公平或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税收功能可以用消费税、所得税等其他税种或在产业链中某一环节适用先征后返还的增值税政策来实现。当然,对有立足长远且具普遍意义的行业或群体需要用税收手段激励的,也可以增加一档优惠税率。

(二)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的确定标准和征收方法

小规模纳税人规模标准的确定是个两难选择,我国增值税制因为出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特殊要求,确定的一般纳税人规模标准高又对小规模纳税人确定了高于一般纳税人税负的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靠隐瞒申报应税收入偷逃税款来巩固自己的利益(刘希静,2007)。因此,扩大征税范围应在弱化增值税发票作用后,降低一般纳税人规模标准,科学确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以保持其与同类一般纳税人税负的基本平衡,并给予规模标准上下区域的纳税人自由选择是否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权利。

(三)加快增值税的转型

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我国选用了国际上很少使用的生产型增值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维持了当时的税负稳定和控制投资膨胀的宏观经济环境需要;14年来,增值税呈现出极强的增收能力,在税率、征收范围未作调整,抵扣范围还有所扩大和提高的情况下,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但代价之一是体制上对资本品的重复征税,使纳税人税负上升,高税负促使纳税人通过寻租减少应纳税额,因此转型势在必行。我们应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的步伐,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增值税转型。

(四)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增值税的单一税率是和普遍征收共同作用的。只有在课税范围尽可能广、税率差别尽可能少的情况下,税收超额负担也即经济效率损失才可能尽可能小。但是考虑到税收征管成本即管理效率的因素,普遍征收也只是尽力而为的事。税基宽,经济扭曲是小,但某些领域税收征管边际成本高,两者需要权衡。我国的增值税税基相对而言过于狭窄,不利于增值税效率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安装等处于生产一交换一分配一消费链条端口或中端的行业已具备推行增值税的条件,对以面向生活消费为主的服务业,仍实行营业税也无损于增值税的效率,而对金融保险及技术服务业,由于行业本身隐蔽性和流动性大,增值计算的复杂性和操作上的困难,可以选择行业性免税,对金融保险服务免征增值税所引起的累退性可通过提高所得税税率的办法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郭永利.税收管理中的寻租行为[j].税务研究,2006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8

   一、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增值税制度1954年产生于法国。当时在法国全国成功地推行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先进的增值税,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风靡一时。70年代后期,增值税在亚洲国家得到了推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已有13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由此看出,增值税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实用税种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实行统收统支,根本谈不上增值税的征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单一的工商税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影响了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1979年开始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适当恢复了一些税种,增加了一些新税种,于1979年引进了增值税。经过试点和广泛征求意见,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时正式建立增值税制度。此时的增值税还不是西方国家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只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的‘表面化的增值税’。它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基本上适应了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中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增值额的确定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造成税基确定上的刚性不足,致使税基严重受到侵蚀,破坏了增值税法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因此,为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努力增加税收刚性,充分发挥增值税在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87年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由财政部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1993年底我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税制改革,以增值税改革为核心,旨在建立新的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134号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993年12月25日财政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为规范专用发票的管理,1993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局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自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4年建立的增值税基本上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来的规范化的增值税。遵循了普遍征收的原则,中性的原则,简化的原则。征税地点由原来的在极少数地区试点,进展到了全国。征税范围由原来的机器机械和农业机具’二行业‘及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件’扩展到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环节及劳务活动中的加工和修理修配。税率设置也趋向合理,只设17%和13%两档税率,除个别情况外,均适用基本税率,为今后增值税制改革向单一税率过渡奠定了基础,先进合理的中性税收的特点保证了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新税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计税规范标准,改变税法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的习惯作法,统一规范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税法还明确规定,增值税计税销售额的计算,以税法规定的全部流转额的标准和范围为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计算计税销售额与税收法规有抵触的,应以税法为准。这样,就可把应纳税额的确定办法独立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之外,使我国的企业增值税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真正意义的增值税。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增值税制与wto成员国税则协调一致。但是,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与财务会计制度完全分离的增值税制,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都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计税依据的确定还不能完全脱离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二、我国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增值税会计需要在它所依据的两个尺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增值税法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两则”和新税法已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然而,无论是“两则”还是新税法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增值税的政策改革,既要考虑我国国情,又要贯彻落实国际惯例。同时还要考虑可操作性。财务报告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及现金收支等情况,是为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而应交增值税报表又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势在必行。 

   下面从两个基本点来谈一下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979--1994年税制大调整以前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征税范围窄,当时仅限于生产环节的部分产品。1979--1983年增值 

   税征税范围仅限于机器机械两大行业和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产品。1984年只限于在生产环节的12项工业产品征税。1986--1988年征税范围扩大到对31大类产品实行增值税。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时机不成熟,直到1994年税制大调整前,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如酒类、化工类、烟草仍未实行增值税。1987年增值税的改革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财政部于1987年颁发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在实际中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 

   第二是增值税征收模式方面的问题。1984年10月,第二步利改税将工商税改革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设计上比较落后,仍沿用产品税的模式,采用在生产环节与产品税并立且不交叉征收的税制结构,导致税率档次多,调节功能层次不清,使增值税丧失了应该很好的发挥作用的中性税种的特征。 

   第三是增值税的类型方面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增值税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为标志,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不利于鼓励投资,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的一种形式。 

   收入型增值税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增殖税,由于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转入部分没有合法的外购凭证,而增值税是采用的是税款凭票抵扣法,导致不能扣税,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会减少财政收入,最适合凭发票扣税,利于纳税人操作,方便税务机关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最流行、最能体现增值税制度优越性的一种类型,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推崇的方法,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入世后增值税制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电子扣税办法的执行。 

   第四,扣除项目不全面。原增值税采取列举税目扣税的办法,虽扣除了主要流动资产项目,但任没有包括外购固定资产等项目。 

   2、1994年至2001年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征税范围仍然偏窄。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为: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从当前国际增值税发展趋势看,增值税制度越规范,征税范围越宽,覆盖率越大,就越能保证增值税机制的良好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能逐步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公平税负;有利于提高增值税管理的效率。而我国现行税制范围窄,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增殖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的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的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公平竞争。 

   第二,税率设计仍然偏高。根据有关方面资料,目前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的税率大体在8%--20%之间,将我国目前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在24%,说明我国税率仍很高。并且税率也不统一。 

   第三,税款抵扣方面问题严重。一是扣税不彻底。导致扣税操作不规范,抵扣环节中断,造成重复征税,固定资产资产税款不能抵扣,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海关征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农产品扣税率较低。根据增值税条例第八条,购进免税农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买价和10%的税率计算。制约了农业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第三,抵扣时间不合理。税法规定,工业性企业购进货物入库后,商业企业购进货物付款后,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费用支付后才能抵扣。理论上不合理,实践中不可行,征税机关难以操作。第四,抵扣凭证不规范。现行制度规定,法定扣税凭证为单证齐全的增值税专用 

   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但实际上有例外,废旧物资收购凭证(10%)、运费发票(7%)等符合条件的可抵扣。直接导致了虚开、虚扣、偷税问题严重,既不利于守法纳税企业,又加大了税务机关征管的难度。

   第四,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太乱。既有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性减免,又有针对出口企业的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漏洞太大。 

   第五,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依据不合理。现标准是:工业100万元,商业180万元。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使许多纳税人无法达到上述标准,难以实现凭票扣税的规范化办法。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沂源县、高青县成为一般纳税人的工商业户不足增值时户的15%。小规模纳税人由税务所代开专用发票,限制了它与一般纳税人的商业往来,不利于增值税收政策的连续性。 

   第六,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劳务不能抵扣,进口货物的税额不能抵扣,规定不合理。 

   第七,不完善的价外税很难推动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税法的改革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实行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是客观必然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对增值税的改革,已基本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增值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税改革发展思路。鼓励纳税人、会计部门、税务部门、海关、大专院校等共同探讨增值税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9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将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规定对这两类纳税人实行不同的待遇:一般纳税人基本上适用法定的17%的税率,可以领购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凭发票进行扣税。小规模纳税人则采取简易办法征税,适用6%(工业企业)或4%(商业企业)的征收率,但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金。税收政策上的差别客观上造成了两类纳税人税收负担与税收利益上的差别,自然也为纳税人选择税收身份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

一、并非所有的纳税人都可以选择纳税人身份

对绝大多数纳税人而言,只有会计核算健全,能够准确核算增值税进项与销项,在销售收入上满足相关要求时,才可以通过选择税收身份的方法进行纳税筹划,但是对某些纳税人而言,却不能适用这一方法。这些纳税人包括:(1)年应税销售额虽然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但属于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以及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一律视为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2)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但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纳税人,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税额,并且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事实细则》第三十条)。(3)自1998年7月1日起,凡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商业企业,企业性单位以及从事货物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企业,无论企业性单位的财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财税[1998]11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有关完善小规模商业企业增值税政策的决定的通知》)。(4)从2002年1月1日起对从事成品油销售的加油站,无论其年应税销售额是否超过180万元,一律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税(国税函[2001]88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油站一律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税的通知》)。

此外,如果一般纳税人发生偷逃税款,连续多个月不办理纳税申报等违法行为时,税务机关将取消其一般纳税人资格,因而只能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也就失去了选择纳税身份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能。

二、比较两类纳税人承担的税负大小

税收筹划最直接的目的是减轻税收负担。因此税收负担的高低将是纳税筹划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更轻呢?笔者通过计算进行比较。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售收入×17%-购进货物成本×17%

=销售收入×17%-销售收入(1-增值率)×17%

=销售收入×17%×增值率

对小规模工业纳税人而言:应纳税额=销售收入×6%

对小规模商业纳税人而言:应纳税额=销售收入×4%

令:销售收入×17%×增值率=销售收入×6%

或者:销售收入×17%×增值率=销售收入×4%

从而增值率=6%/17%=35.3%

或者增值率=4%/17%=23.53%

于是,当增值率为35.3%或者23.53%时,两者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35.3%或者23.53%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当增值率高于35.3%或者23.53%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例如:有一家生产性企业,年销售收入(不含税)为160万元,可抵扣金额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年应纳增值税额为10.2万元。

分析与说明:由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可知,企业的增值率为37.5%[即(160-100)/160]>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35.29%,企业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轻。因此,企业可通过将企业分设为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使其销售额分别为80万元,各自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分设后的应纳税额为9.6万元(即80×6%+80×6%),可节约税额0.6万元(10.2-9.6)。

三、充分考虑改变纳税人类型的成本费用

实行机构分设,使大规模企业变成小规模企业,有利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转变;而实行机构合并,扩大了企业规模,则有利于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化。现行增值税制要求一般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必须准确、规范。增值税纳税人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化,就必须增加会计及核算的成本:比如,增设会计账簿,聘请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会计人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伴随着相关成本费用的发生。因此,企业在调整纳税人类型时,必须对因此产生的费用予以充分的考虑。只有当纳税人类型调整后产生的税后利润增加额大于调整过程及今后可能产生的各项直接或间接费用总额时,纳税人类型的调整才是可取的,而不能单纯考虑增值税税负的下降程度。

四、必须考虑纳税人身份转化后利润的变化情况

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减轻税收负担最终还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根据现行增值税法的规定,适用扣税法计税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领购、开具、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而适用简易法计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则不能。即使允许其通过主管税务机关代开,也只能按征收率确定增值税。由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主要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确定,因此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转化为小规模纳税人后,纳税人就不能领购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则意味着企业可能丢失一部分顾客。而小规模纳税人转化为一般纳税人之后,将会因为可以开具专用发票而增加一部分客户,但是纳税人将会失去价格方面的优势。因为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可能会有所提高,而产品销售价格的提高又可能会让纳税人失去一部分客户。因此企业不仅要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税负差,也要考虑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可能产生的利润差。笔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纳税人身份转换。

假设增值税纳税人进行生产经营的成本单位为1,增值率为a,对某一企业而言,增值率相对固定,即a可看成一个常数,那么在身份转换前,该纳税人的利润水平R1=1×(1+a)-1=a。同时假设纳税人身份转化之后,其成本变动系数为X(X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销售收入变动系数为Y(同样,Y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则纳税人的利润水平R2=1×(1+Y)×(1+a)-1×(1+X),令R1=R2,则有(1+Y)×(1+a)-(1+X)=a,推出X/Y=(1+a)。因为X与Y都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因而比较起来相对复杂一些。若要求纳税人身份转化之后利润水平增加,即R2>R1,则有下列两种情况存在:

(1)如果Y为正数,则X/Y

增值税税率的税法规定篇10

关键词:营改增;高校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到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高校的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因此属于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范围。本文将讨论营改增后,高校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的税负是否有所增加,是否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纳税人的界定

(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2009年以前为100万)。(2)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含)(2009年以前为180万)。视同小规模纳税人的情形: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规定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从单位性质的角度来看,法律中规定“法人”包括四类: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根据法律的定义,小规模纳税人界定的非企业性单位是指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这三种,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因此高校可以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从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的角度来看,当高校在科研活动和提供技术服务方面每年的发生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时,可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二、税率的变化

营改增之前,高校的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应缴纳营业税,根据划定的服务类,划定的营业税税率为5%。营改增之后,如果高校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如果高校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则按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同时在发生应税活动时,所有购买的货物、原材料等,根据获取的增值税发票,相应的抵扣进项税额。从税率来看,当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时,税率的降低使税负降低了40%;当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时,要考虑进项税额的抵扣对税负的影响,如果在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时,材料或设备采购业务较少,或者获取非专用增值税发票,进项税额没有充分发挥抵扣效应,有可能会导致税负有所提高。

三、纳税申报和发票使用的变化

营改增之后,纳税申报认定的主体税务机关由原来的地方税务局改为国家税务局,纳税程序和报表填送相对营改增之前更为复杂。如果被认为一般纳税人,申报程序分为两步,一是要对发票信息进行抄税,税务机关根据iC卡中抄报数据和销售额进行核对;二是要对进项税额的认证,纳税人要在规定期限内对进项税额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才能进行抵扣,未通过或者过期认证都不能再进行抵扣。

营改增之前,高校纳税申报需要向地方税务局机关,然后申领营业税发票,发票的申领可以在事情也可以在事后;营改增之后,高校纳税申报需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发票的申领更加严格和规范,只有在应税服务发生之后才能开增值税发票。如果高校一般规模纳税人,既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可以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必须符合规定,可以代开也可以联网自行开具;如果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而增值税普通发票必须由税务机关代开。如果技术服务类合同属于省级科技部门认定为免税合同,营改增之前,又地方税务局审核并开具免税发票;营改增之后,如果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则由国家税务机关审核并开具免税发票,如果高校是一般规模纳税人,则可自行开具零税率发票

四、会计核算的变化

营业税属于价内税,货物或服务的价格和税是在一起的,计税方法是:应税收入×税率;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货物或服务的价格和税是分开的,计税方法是:应税收入÷(1+税率)×税率。营改增之前免征营业税采用的是“预征后退”免税备案政策,而营改增只后国税部门的免税政策是“即征即退”。营改增之后还涉及到进项税额核算,如果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货物接受或服务发生的进项税额是不再进行抵扣的,入账时直接计入购买货物或接受服务的成本;如果高校是一般规模纳税人,进项税额则可以进行抵扣,入账时只按照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中的价格计入货物或服务的成本,而进项税额单独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反映在借方。

五、营改增对高校的具体影响

(一)税负的影响。营改增之后,高校如果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税率由5%下降到3%,税负整体下降;但是如果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则税率由5%提高到6%,税负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主要从增值税抵扣效应的角度来分析税负的具体影响。高校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因此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范围。科研活动主要为课题研究,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经费主要源于政府行政部门,通过文件批复形式通过财政下发经费;横向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需要双方签订合同。纵向课题研究一般为免税行为,而横向课题一般需要根据合同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增值税。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等服务活动也主要是针对相关企业,也需要签订合同然后根据合同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增值税。教师在参与纵向课题和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可以使用经费进行弥补,这些成本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如劳务费、差旅费等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的成本,一类是如办公费、实验耗材、资料费等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的成本。在这两类成本中当劳务费和差旅费占比较大时,也就意味着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那么税负就会增加;如果办公费、实验耗材等占比较大,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成本较多,税负有可能会下降。和营改增之前相比,不能仅仅只考虑增值税对税负的影响,还要考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所以总体税负是否降低还需要数据进行分析。

(二)涉税业务多元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的规

定,一般纳税人不得在免税、非税项目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专用发票在应税项目中可以抵扣。现在高校业务趋向多元化,涉税业务也越来越多,关于增值税的免税行为,都有可能因为税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相比较营改增之前高校财务人员除了需要关注最新纳税政策外,还需要区分哪些是增值税免税项目、哪些是可以抵扣项目、哪些是不能抵扣的项目。

(三)涉税风险提高。在营改增之前,高校主要涉税项目有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局纳税管理,纳税程序和计算方法简单,高校本身涉税业务单一,因此营业税涉税风险较低;营改增之后,增值税涉及到销项税额的计算和进项税额的抵扣,报税程序相对复杂,零税业务和免税业务的申报程序和管理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涉税风险在营改增初期会明显提高,随着营改增各项制度的到位以及财务人员对增值税的逐渐熟悉,涉税风险会逐步降低。

(四)具体会计核算变化。(1)营改增之前,高校账务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科目。

在收到相关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科研事业收入――XX横向课题

在计提相关营业税时:

借:科研事业支出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等附加

在购买相关设备时,进项税额计入资产成本。

借:科研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

营改增之前,营业税的支出按照科研收入×税率(5%)得出,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按照营业税×税率(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得出,反映在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等附加两个科目下,营业税附加还包括地方教育费附加(税率3%)、地方水利基金(税率0.1%)、印花税(税率0.3%),从账务处理来看,营业税无论是从计算上还是账务反应上都比较简单。

(2)营改增之后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还应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高校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在收到相关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科研事业收入――XX横向课题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等附加

在购买相关设备时与营改增之前账务处理一样,进项税额也计入成本。营改增之后,如果高校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增值税税的支出按照科研收入×征收率(3%)得出,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按照增值税税×税率(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得出,反映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等附加两个科目下,增值税附加的其他内容与营业税附加一致。如果涉税业务属于免税项目或零税项目,则应交税费科目不再有发生额。从账务处理来看,小规模纳税人账务处理相对简单,从税率角度来看高校税负相对营业税整体下降,但是增值税属于价外税,所以只反映在负债中,没有增加支出。

2)高校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在收到相关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科研事业收入――XX横向课题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税率为6%)

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等附加

在购买相关设备时

借:科研事业支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

在缴纳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