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十篇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十篇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9:28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1

1存在的问题

患者病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对于家属来说是极大的应激,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分为焦虑、恐惧、依赖、抑郁、愤怒等[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重、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探视时间有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后的护理等将会给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会影响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极易发生医患冲突。当患者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有些家属会硬闯重症监护病房或在监护室门口哭闹,影响工作正常进行[2]。有些家属会猜疑,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的不信任,探视时会查看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出汗或肩膀外露等,就会责怪护士。

2心理护理

2.1加强护士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定期学习心理护理和人际沟通学,加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对家属的耐心,多站在家属位置上考虑,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3]。

2.2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重症监护室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接受事实。

2.3.护士要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针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特殊性,病情的危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加强对家属的沟通,对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其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也应该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等,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每日护士在值班期间主动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及生活护理,在交谈过程中有预见性的发现家属的不良情绪和想法,并有针对性进行沟通,减少不良情绪和意见,同时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持续、动态的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家属适应环境,亲切热情的接待家属,在探视期间全程陪伴,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主动向探视家属问好,做自我介绍,简单介绍监护室环境,以放松介绍紧张的心情,认真倾听询问,耐心解答,充分鼓励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了解其困惑,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调节家属心理压力[4]。

2.5改善家属休息环境,监护室可在医院的支持下尽可能靠近监护室的地方布置温馨舒适的休息区,为患者家属提供适当的服务及相应的心理咨询。

2.6鼓励家属之间相互帮助,家属之间相互宣传可以使其形成一个团队,但是,一定要对该团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相互关心,相互关爱,帮助患者共同度过难关。

总之,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情况,在把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作为目标的同时,家属的心理变化各式各样,应注意倾听家属的心声,关注家属的精神因素,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家属对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了解与信任,减少医疗纠纷,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晓静,郭爱敏,高凤莉;iCU病人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2年02期

[2]李美新;;患者家属拒绝陪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7期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2

“您的病我没有办法医好,但我可以让您舒服点”

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已是胰腺癌晚期,腹部插着管子,伤口疼得厉害,整夜按铃呼叫护士。后来,来了位医生,帮他清理伤口,并把敷在伤口上被脓水浸得泛S的纱布拿掉,换成了女士用的卫生巾做敷料,下面再垫上隔离层。这样处理之后,大概过了10分钟,老先生原先的一张“苦瓜脸”上有了笑容,他悄悄地对医生说:“我活了八十多岁,第一次用这个东西。”医生笑着问他:“好用吗?还疼吗?”老先生高兴地回答:“好用!不怎么疼啦!”这个让老先生满意的卫生巾创意敷料,是杨友华医生进行安宁疗护的一次“杰作”。

杨友华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放疗科医生,也是台湾最早一批投身到安宁疗护事业的医生。25年的安宁疗护经历,让杨友华对这个专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安宁疗护主要是针对病人的不舒适进行治疗,帮助他减轻痛苦等。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病人得到心灵的平静,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

目前台湾安宁病房主要是接收癌症终末期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的慢性病病人。“你的病我没有办法医好,但我可以让您舒服点。”这是杨友华在接触癌症末期病人常说的一句话。他的确善于运用专业技能帮助癌症晚期病人缓解常出现的癌痛、呕吐等症状。“在处理疼痛方面,首先是要了解他疼痛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对症治疗。现在,我们有非常好用的镇痛药物如吗啡等。安宁疗护中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只要处理得当,90%的癌症末期疼痛是可以在1~3天之内得到控制的。”

对于癌症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杨友华的“话疗”往往也很管用。有的病人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舒缓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会问:“我可以这样回家了吗?”杨友华会明确地告诉他:“可以啊,你就可以回家了,然后约你的好朋友快乐地喝酒,过完这最后的美好时光。至于这最后的时间有多长,我也不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病人的心结也打开了,也就豁然开朗了,甚至活得比预期得久,更有品质。有的病人在临终前会跟他说:“这是我人生最美好最有意义的时刻。”

杨友华解释说,癌症末期的病人,只要出现疼痛、呕吐等不适,就可以住进安宁病房。在症状控制后,就可以回到家里,享受居家照顾,度过最后的时光。一旦再有症状出现,可再住进安宁病房。也有的病人在安宁病房症状得到控制了,但同时生命也到此为止了,就在安宁病房安然离世。“做安宁疗护的医生,人文医学的味道要很浓厚。”杨友华深有感触地说。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在台湾,有一批像他一样的专业人士致力于安宁疗护事业,而越来越多的癌症末期病人因此享受到人生最后一程的温暖。

从心动开始,从需求着手,一步步走来

在《经济学人》杂志的智库报告《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台湾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六、亚洲第一。作为台湾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杨友华慨叹“这第一名得来不易”。

1990年,台湾第一家安宁疗护病房在台北淡水马偕纪念医院的病房诞生。回想起当年创办的经历,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马偕医学院教授赖允亮仍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向卫生当局申请做癌症末期病人的照顾,我跟院长去了两次,都被骂了回来――‘你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重要的事情不做,为什么要管‘死人’。”但赖允亮并未就此放弃,几经努力,他们终于在那个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有限的地方建起了安宁疗护病房。

“人要善始,也要善终。但大多数人对于死都存在一种恐惧与避讳。在这种社会性的认知偏见下,安宁起始于个别医护人员,去关注、照料所谓‘等死’的患者,为的让他们最后一程走得更加坦然。”赖允亮坦言,“这个过程,我们要面对很多问题”。

首先需要的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1990年12月,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成立。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赖允亮带领大家于1991年开始进行安宁照顾专才培训计划。培训的对象有医生、护士,以及社工和牧灵人员(又叫灵性关怀师)。作为此项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杨友华深知培训的重要性。他介绍说,癌症末期的病人绝对不只有疼痛,可能会有多重症状,比如疼痛合并恶心呕吐,疼痛合并很严重的谵妄或便秘等等,还有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安宁疗护的核心内容是对末期患者提供全人关怀,除了针对首当其冲的躯体症状如疼痛、呕吐进行治疗外,还要有“心理”和“灵性”的关照,目的是让患者得到身、心、灵的平安。此外,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家属(全家),要做到从接诊到临终到居丧的服务(全程),即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四全”服务,这个工作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完成――不只是有医生的治疗,也需要护士的护理,还包括心理师、社会志愿者甚至宗教人士的参与。

随着知识的增加、理念的转变,安宁疗护在台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赖允亮欣喜地看到,现在有更多的医生愿意前往艰苦的区域去协助发展当地的安宁医疗。

与此同时,学会的成立、法规的出台、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宁疗护的发展。杨友华介绍说,1995年,台湾安宁照顾协会成立,1999年台湾安宁缓和医学学会成立,2005年台湾安宁缓和护理学会成立,相继成立的学会对于安宁疗护这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安宁疗护这个专业的发展开始提速。尤其是2000年5月23日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法》,更是为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现在台湾的各级医院都有了安宁病房,有专业的团队在做安宁疗护,而且已经把是否设立临终关怀病床纳入三甲医院的考核系统。”

让赖允亮更为自豪的是,“如今在台湾,安宁疗护已从病房走到居家、走到社区,散布到了各个角落。”他给出一组傲人的数据:整个台湾,住院安宁疗护共有724张床位,其中10家医学中心有251张床位,其他的分布在27家区域医院和8家地区医院里;还有居家安宁疗护团队84个;共同照护团队130个;社区安宁疗护团队81个。对于回到家中的终末期患者,安宁团队每周去他们的家中访视、处理,并对其家人进行护理指导;会诊制度则把安宁疗护扩大到整个社区里面。

历数成绩,赖允亮不由得感叹道:“从心动开始,从需求着手,台湾的安宁疗护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让安宁病房成为患者享受人生美好体验的最后一站

相比台湾的成绩,我国大陆的安宁疗护可以说仍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在《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其中“死亡质量指数”这一项,我国的综合得分在80个国家中排到第71位,在亚太地区排名倒数第四。在杨友华看来,台湾地区和大陆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安宁疗护的发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包括面临的问题也有类似性。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他们设立了安宁疗护病房,却遇到病人不肯来的尴尬。对此,杨友华坦承,类似的问题台湾在安宁疗护事业的起步阶段也遭遇过。那时,一说到安宁病房,病人的反应是,“我才不要去住你们的病房,我看到的都是走着进去、躺着出来。”“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的医生不要我了,所以才让我去住安宁病房。”同时,社会上也存在对安宁病房和临终关怀“污名化”的现象,有的患者家属会说:“去那个病房,不是都去送死的吗?”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不接受,他们开展了大量针对患者和普通大众的宣讲和教育工作。“安宁病房对患者而言,是他到天堂的前一站,也是享受人生美好体验的最后一站。”杨友华说,一开始他们就是这样“连哄带骗”地把病人哄进病房,病人住进去后,症状改善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多了,等到要出院时,有的反而不愿意出院了。

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患者有280万人,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杨友华表示,要想让众多的患者真正能享受到安宁疗护,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作要做,包括医疗保险的承认,保证医生有合理的收入等,这样才能让患者免去经济上的顾虑,也能让医生能安心于这份工作。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3

关键词伦理学外科知情同意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21-04

explorationofsomebasicproblemsinsurgicalclinicalethics

ZHoULi-xin

(RenjiHospital,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127)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theprincipleofthesurgicalclinicalethics,thecontentsofconsentright,participationright,privacy,andsomecounter-measuresforthedoctorshowtorespectandprotectthepatients’privacyinthetreatmentcourse.

KeYwoRDSethics;surgery;informedconsent

1外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更需有仁爱之心

外科临床面对的大多是需要手术的患者,这些患者通过手术对某些疾病达到诊断、治疗、或减轻某些无法治愈疾病的症状、或是改善外形的目的。外科治疗的特殊性在于: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与其他疗法相比有见效快、不易复发的优点。同时手术治疗又是医疗行为中的一种特殊方式。主要表现在:手术治疗直接针对患者的身体、组织和器官,手术结果会对患者的肉体和精神产生巨大影响;手术实施者承担重大风险;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匮乏,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实施者拥有决定权,手术患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手术的全过程关系着患者今后的健康乃至生命[1]。因此与一般临床医学科室相比,外科手术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外科临床涉及门诊接诊、入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围手术期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手术记录描述、术后谈话、术后处理、并发症处理,涉及实习生以及继续教育时各方面的伦理问题,这些都需要外科医务人员以仁爱之心,关爱手术患者。

2外科临床伦理学的一般原则

2.1维护患者权益的黄金律原则

古今中外医学和伦理学专家把“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视人犹己”作为医务人员的黄金戒律,也成为外科医务人员的黄金律原则。外科临床伦理学基本原则是医务人员在维护患者权益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守则。医务人员希望患者及其家属维护医疗权益,医务人员也应当把维护患者的权益放在首位。

2.2遵纪守法的原则

这里的遵纪守法除了指遵守党纪国法,院纪院规以外,还包括相关的各类诊疗常规,疾病诊治的指南,这些都应成为外科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原则。

2.3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外科临床领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项基本原则,无论在外科诊疗、手术过程还是在外科科研、实验、继续教育领域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背离了科学精神,更损害了患者权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包括对自身技能的客观评价,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

2.4相互尊重,团队协作的原则

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团队的和谐有赖于全体手术组成员的精诚合作、相互尊重、有序分工、勇于承担。外科医师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具备五个要素: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外科医师的人格特征、性格、技能、人文修养、道德水平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整体实力。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受到了冲击,而新的伦理道德尚未完全建立。这直接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失去规范,出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冲突的情况。医疗伦理环境,主要应关注医患双方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外科治疗的本质需要伦理支撑,如果没有形成良性伦理环境,没有伦理理论支撑,特别是没有解决好外科手术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等问题,就无法顺利进行外科治疗,也将给外科的治疗和发展带来阻碍[2]。

3外科患者的权益

外科患者的权益包括一般患者所拥有的6项权利(即医疗权、参医权、知情权、隐私权、索赔权、免役权),尤其是参医权(医疗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在外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医务人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这些权利;在临床工作中要担义务、担责任;该说到的都说到,该做好的都做好,该想到的都想到,该不要的都不要,该达到的都达到。

外科临床工作中哪些方面涉及到了伦理学?从外科的工作流程看,门诊接诊、入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围手术期术前准备、术前谈话、手术同意书签字、手术过程、手术记录描述、手术后谈话、手术后处理、并发症处理;从部门看,外科临床所涉及的所有二级专科,以及护理部、麻醉师、手术室人员都涉及到伦理问题;伦理学还涉及实习生以及继续教育时的临床伦理。下面着重讨论知情同意权、参医权、隐私权3个基本方面。

3.1知情同意权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4

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科学诊治

全力以赴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4名肾内科医生和***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多器官快速损伤。”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74岁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常规范围内。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在随后的两周内,***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以目前“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化机的时间是8至***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6小时,所以需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3次iCU。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高岚:守护生命

坚持到最后胜利

在重症病房,白衣战士们仍在日夜坚守。今天(3月18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高岚。

对高岚来说,这天是个好日子,她要为25床的患者撤掉呼吸机。这位77岁的老人已经插管治疗17天,终于脱离危险要恢复自主呼吸了。

都知道给患者插管时异常凶险,但拔管时的危险系数其实一点也不低。由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患者是保持清醒的,因此拔管时患者更容易咳嗽,大量携带着病毒的分泌物就会喷溅出来。

真正的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床旁待命的麻醉师、eCmo团队,随时要做好抢救和二次插管的准备。

拔管操作一切顺利。接下来,护士们就要24小时轮流守候在老人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疾病,除了气道的护理,哪个床的患者需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哪个床新生了疱疹,高岚都记在心里,悉心照料。在护士们的眼中,高岚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又细致周到的人。

今年50岁的高岚从事护理工作已经30年,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2008年,又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火线入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一线,带领着***人的护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过去的一个多月,高岚所在的医疗队已经成功从生死线上拉回35位患者。现在,尽管患者们恢复得越来越好,但高岚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军地协作

勇敢战疫

3月15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接诊大厅内,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正在接收转院患者。

“非常感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的医生救了我的命。”来自湖北黄冈的王女士经历了10多天的治疗,治愈出院时这样感叹。她是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是一家投资近***亿元、建设3年的民营大型综合医院,原计划在今年3月底开业应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尚未完工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火线开业,为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床位超1000张。截至3月18日21时,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累计收治2***人,累计治愈出院1***人。

1月底,随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多,医护与治疗床位均出现较大缺口。经过多次请战,2月8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被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确定为确诊病例治疗点。

提前开业并不容易。运营前夕,医院现场还残留有装修建筑垃圾没有清理:两米多长的木板,一箱箱50多斤重的垃圾。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从负责人到员工,从专家到年轻医护,全部竭力搬运垃圾。虽是寒冬之日,他们的衣服却被汗水浸湿,手套磨破了,手掌冻僵了,灰尘迷了眼。

“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因为所有人都深知,多腾出一间屋子,就能多救一个人!”执行院长肖骏说。疫情发生前,肖骏想过很多种医院隆重开业的样子,“我没想过这座医院会以这样勇敢的姿态投入战斗!”

刚接手病房时,很多护士都是第一次接触传染病。有护士因为不习惯防护服的闷热,第一天就在病房里晕倒了。但在仅仅两天的时间里,大家已经细化出详尽的制度流程,“比如什么时间段为病人测体温、测血压、测氧饱和度,一天测多少次……边做边理顺,只要有了制度流程,所有人都能迅速执行。”泰康同济(武汉)医院iCU护士长曾敏说。

面对疫情没人退缩。墙建军是该院呼吸内科专家,接到通知后,他火速逆行回到武汉。临行前,女儿对墙建军说:“你说疫情危险,为什么你要回去?”他回答:“爸爸要回去把病毒消灭掉,才能让你们安全回到武汉。”

军地一家亲,携手共战疫。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携手开展医疗服务。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感控负责人崔敏说,军队医护人员中许多人的年龄比自己孩子还小。“在与军队医护人员携手战斗中,他们敬业、忘我、奉献、拼搏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军地协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该院治愈出院。“前方后方都是战场,披上白大褂都是战士。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肖骏说。

张恩莉:争分夺秒

只为更多患者康复

今天(3月21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呼吸内科医生——张恩莉,疫情暴发后,她第一时间跟随贵州省援鄂医疗队进驻鄂州开展救治。她说,疫情面前,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鄂州市中心医院,四岁的小敏和妈妈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年前,她们一家六口从广东回到鄂州老家过年,不幸全部感染新冠肺炎。刚来时,小敏病情较重而且不愿吃药,治疗过程也不太配合。

针对小敏的情况,张恩莉和医疗组商议,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品种,还给小敏买了小画笔和纸张,让孩子画画,帮助她放松心情。在她和队友们的细心呵护下,小敏逐渐配合治疗,现在她和妈妈都已痊愈,等待出院。

作为第一批贵州省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从2月1日进驻鄂州市中心医院,张恩莉和战友们已经奋战了一个多月,作为呼吸内科的主治医生,查房、诊断、调整治疗方案,高峰期时,她每天要负责40多个病人。

20**年,张恩莉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时,曾跟随钟南山院士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看着自己昔日的老师、同事不断冲上前线,张恩莉也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看到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中提到了薏仁米,并不富裕的黔西南州特意捐赠了10吨薏仁米让医疗队员们带去湖北。截至目前,贵州省支援鄂州医疗队共治愈患者766例。

杜斌:打赢湖北保卫战

我坚守到最后

今天(3月16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他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5

7月下旬,在北京这个满城流火的季节,来京参加学术会议的李振华教授,也以火一样的激情,向本刊记者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他领衔创建的黄河三角洲一带慢病双向转诊网络、危重症“一站式”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宝贵经验……

使命召唤,

“一站式救助”破解“三延迟”难题

采访一开始,李振华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说,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国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早期死亡率极高。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50%发生在起病后一小时之内,其预后决定于实现再灌注的时间,也就是说,患者发病后就诊是否及时,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再灌注实施越早,患者获益就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目前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由于有较高的冠脉再通率,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应将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案。美国aHa和aCC治疗指南要求: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的第一次球囊扩张,但即使在美国,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医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总的来说,延迟的原因来源于三个方面:“病人延迟、转运延迟、治疗的延迟”。

李振华教授继续说:“这种‘三延迟’难题如何破解,正如胡大一教授所讲,‘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失败应该视为一个过程和系统的失败,解决方法不是另一个新溶栓药物或医疗器械,而是比现在更为有效的策略和组织方法’。同时大家也都知道,对心肌梗死发作症状的知晓率,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在心脏病发作时的处理方法,只有对心脏病发作症状的充分了解,才能使人们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就诊延迟,为溶栓和介入治疗赢得时间。普及宣传心血管病及急性胸痛知识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至关重要。建立患者教育机制,对居民进行教育,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让患者在出现症状后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求助,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但在我国,提高Stemi的治疗水平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继续提高医疗知识和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社会整体,特别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危害及如何应对,是促使患者发病后能尽快就医的基础。患者是缩短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主体,能否做好,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对冠心病的认识程度、取决于对发病后如何处置的熟悉程度。”

“这些各方面的背景因素,都激起我们的心血管病防治探索之路的进行——预防前移在行动。”李振华教授神色凝重地说。

据李振华教授回忆,2009年10月20日,一名罹患急性心梗的张氏老人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保护下,从滨海医院转运至东营市人民医院,李振华教授对这名老人成功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这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正式拉开了东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站式”心血管危重症的急救转运序幕……

面向基层,

建立“三位一体化”危重症救治网络

据记者了解,自2009年开始,在该院院领导的指导下,在李振华团队的积极推动下,在黄河口心血管论坛专家委员会的努力下,在该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以及人民医院等急诊科协作下,东营形成了心脏介入医生贯穿于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由传统的“120急救中心—急诊室—CCU—导管室—CCU”入院流程转变为“120+介入医生、或介入医生+120—导管室—CCU”的绿色流程。与东营地区二级医院及油田基层医院协作,形成“院外一体化、院前急救一体化、院内一体化”的、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急诊救治网络系统。近4年来,在东营市3县两区以及胜利油田社区医院约116例患者在“危重症一站式救治”机制中,在东营市形成的区域化救治系统中获益,同时为基层医院的急性胸痛、尤其是aCS等危重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独具特色的绿色通道。这为东营市县区、油田小区、乡镇医院心血管危重病人的急救、转运完善了机制。

在详细介绍他们创建的一站式“区域协同救治”联动机制时,李振华教授说:“我们依托‘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组织志愿者包括医学生、本院同事,利用休息时间对社区、学校、农村进行长期、定期知识宣教,分发学习资料。对心脏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实施医学知识培训,使患者发病后及时就医,使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方法,能够明显缩短发病-FmC时间以及再灌注治疗沟通时间,也缩短了Stemi再灌注时间。经过培训的地域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地域患者,并且沟通时间明显缩短。院前的医疗急救系统不健全,社区基层医生对心肌梗死判断不敏感,对病人进一步的治疗方法不能确定,致使治疗上及转运的延迟。建立医师培训机制,对基层急诊科医生及内科医生进行eCG判读等培训,推进落实指南,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李振华教授认为,“区域协同救治”这种联动机制,使区域内的所有Stemi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不是在医院坐等患者的到来。目前东营市很多地方医疗设备匮乏,诊疗水平良莠不齐,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我院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农村患者,患者发病后多就诊于基层医院,社区医生包括社区工作人员能否尽快识别心肌梗死,减少漏诊、误诊,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更快救治,加强院前急诊急救队伍建设,创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介入全过程绿色通道,建立覆盖农村及社区的急诊救治网络,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的无缝隙对接,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科学合理的救治,是重中之重。”

“早期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也缩短了Stemi再灌注时间。”李振华教授接着阐释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如果完全按照常规诊断程序,患者先到急诊科,急诊科护士分诊,首诊医师负责转交心内科医生,然后与患者家属沟通,呼叫二线医生及介入医生,介入医生确定手术再启动导管室,需要第三批人员到达,这样耗时太多,使再灌注时间明显延迟。我市各医院能够行急诊pCi的医院基本集中在东营市区,而介入组成员基本实行听班制度,各自居住地点与医院有一定距离,如果急症手术不提前启动导管室势必造成时间的延迟。转运组患者在转运途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阐明行急诊pCi的必要性,如已征得家属及患者同意可签署同意书,提前通知医院值班医生组织导管室及手术介入组成员,将患者越过急诊室直接进入导管室,从而缩短了进门-专科会诊和会诊-签署同意书、签字-组织介入组人员-进入导管室的时间,进而缩短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急救车上启动导管室最具优势,本网络直接转运pCi组患者采取院前沟通,急救车上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导管室实施介入手术,D2B时间明显缩短。

李振华教授继续介绍说,无缝隙对接及优化介入治疗围术期抗栓药物的应用至关重要。我们的网络救治组在接触患者完成心电图检查后,对Stemi患者立即“阿司匹林300mg嚼服、氢氯吡格雷300mg口服”,早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提高血栓自溶的几率,也是所有再灌注治疗必要的辅助用药。常规组常规程序医生开好住院单、处方后再去取药,这个过程也非常耽误时间,有时能耽误30分钟到40分钟,同时影响就诊的另一个因素是患者家属对整个就诊流程不熟悉,地理方位不熟悉、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也常常耽误时间。我们选择6家二甲医院,转运路程较远,严格培训后实施转运途中除提前服药抗血小板药物之外静脉泵入“替罗非班”,进行“促进pCi”,我们观察与不应用“替罗非班”患者造影时timi血流较好,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明显减少,转运pCi如果合理应用替罗非班能够维持急诊pCi的优势。网络救治的转运不单单是转运,加强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进行“促进pCi”,以减少pCi术中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以达到心肌早期、充分再灌注治疗。

“而且,区域网络无缝隙协同救治,也能增加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李振华教授说,“因为安全转运同样是提高再灌注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区域网络无缝隙协同救治’显得更为重要。加强网络救治组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对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预测与救治水平,转运途中及时、有效地处理可以挽救生命。我们东营市地域辽阔,介入中心基本均在市区,对于首诊于无急诊pCi条件医院的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策略如何选择,仍是摆在基层医院面前的难题。我们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最优化的再灌注策略。目前的治疗方案仍限于转院pCi治疗或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对设备及技术要求高,限制其应用。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等优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更应引起重视,既往多选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并发症多,效果差。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半衰期15分钟,可以静脉推注给药,应用方法方便,可以在急救车上进行溶栓治疗。我们也认为,规范的临床溶栓,对于提高我国急性Stemi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和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振华教授还介绍说:“我们在实践中,还科学合理地实施各种技术和器械提高Stemi救治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或补救pCi后心外膜大冠脉血管已经解除狭窄,但是心肌细胞可能仍无灌注或灌注不良,成为‘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较重者进行血栓抽吸,能明显减少冠脉内血栓,减少‘慢血流’或‘无复流’。通过血栓抽吸减少血栓负荷,改善长期预后。”

李振华教授在采访中归结说:“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化网络救治’模式,是当今国情下的一种全新救治模式,直接pCi患者早期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无缝隙对接及优化介入治疗围术期药物治疗,对Stemi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提高了基层医院Stemi早期就诊率,能够让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持久的、随时的为基层医院所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救治水平,缩短Stemi患者从发病到再灌注的全程时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指南本土化,制定适合自己的临床路径,溶栓与pCi结合形成序贯性再灌注治疗,两种再灌注方法优势互补,使Stemi患者尽早被送至合适的医院接受最适宜的优化治疗。这种救治模式解决了当前在Stemi救治方面困扰医学界的再灌注时间延迟的问题,真正起到‘救急、救贫’的社会效应。利用区域网络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术后随访督导术后药物应用,减少术后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规范、合作,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谈及前面提到的“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李振华教授回忆说,2010年5月22日,在山东省东营市领导、市卫生局领导以及东营市人民医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徐新生副院长的领导、参与下,由李振华倡导组织的,以落实指南、规范诊疗为核心的基层系列学术活动——“首届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成功举行,自此又正式拉开了“相约健康东营行”的心血管病论坛巡讲的序幕。“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以“重视预防,规范诊疗,关注医改,落实指南,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宗旨,组织“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的志愿者,牺牲休息时间,一年数十站,走进农村、走进小区、走进矿区,在论坛创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论坛的足迹遍布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黄土地。

李振华教授继续介绍说,2011年5月,“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成为2011年山东省第一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这也是东营市卫生系统历史上首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2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东营市人民医院)主办,东营市医学会协办,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专家委员会承办的“基层医院Stemi区域化救治研讨会、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年会暨黄河口心血管病论坛2012”会议在山东东营如期举行。继续出任大会执行主席的李振华教授在会上说:以承担社会责任,重视预防、规范诊疗、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东营市的心血管病防治事业推向高峰,同时应用区域网络协同无缝隙救治Stemi患者,对基层医院Stemi救治寻找更为合理,最为优化的再灌注治疗方案,让更多的群众得益。”

据李振华教授介绍,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下,“黄河口心血管论坛”已经成为东营市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学术盛会。2012年的黄河口心血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多位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做了精彩讲座。在会上,陈玉国教授特别强调心脏救治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胸痛中心是Stemi处理系统的核心环节,它的组建对于Stemi的急诊救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胸痛中心,有助于促进Stemi及时、早期识别,又可以通过整合急诊、心血管科、导管室、心外科等资源组成心脏救治团队,最大程度地成功救治Stemi患者。

崔连群教授就冠脉钙化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冠脉钙化是冠脉病变严重的表现之一。北京大学郭静萱教授就Stemi溶栓治疗的进展进行了阐述。同时,季祥武等教授和与会代表分享了2012年eSC会议亮点及2012年心血管领域的进展。

在那次会议上,李振华教授则全面介绍了他们创建的区域性急救网络形成及Stemi区域协同救治经验;另据记者了解,东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是东营市人民医院的重点学科,科室配有美国Ge-2100平板血管造影机、64导心电生理仪、现代化的CCU中心监护。现已开展冠脉造影、ptCa、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iCD植入术、心室同步化治疗CRt/CRtD、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造影及肺栓塞介入治疗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9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这样的团队,也为区域性急救网络形成及Stemi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良好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振华教授介绍的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得到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中科院院士、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葛均波教授等莅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采访将要结束时,李振华教授透露,2013年9月28日至29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院长任勇教授等专家出任大会主席的“全国基层医院aCS区域化救治研讨会”,将在东营市隆重召开。“让我们共同期待不久之后再次相约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6

鉴于上述原因,本次论坛闭幕后,本刊记者就医联体如何协作推进心脏康复事业等热门话题,对张福春教授作了独家专访。

心脏康复的各种有利因素已显现

采访一开始,张福春教授首先谈到了我国心脏康复学科的发展状况,他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把心脏康复定义为‘使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体力、精神及社会状况的活动的总和’;而世界上的心脏康复学科20世纪70年代才在际上开展起来。1984年,我国开始心肌梗死的运动康复项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心脏康复工作发展迟缓,无论是在医院的普及情况、医生的接触程度,还是患者的接受程度,都是非常低的。近五六年来,心脏康复工作在国内才算日益得到重视,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张福春教授认为:“心脏康复工作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缘自心脏科医生的大力推广,更重要的是现在各项有利因素均已显现,已经到了大力推进的时候了。原来我们主要关注冠心病的急诊抢救、治疗,后来逐渐开始关注心脏疾病的二级预防,做得也越来越好。现在全国每年可以有60万例冠脉介入,急救‘绿色通道’在各地也普遍开展。然而,患者不仅要在急性期获得良好的抢救效果并活下来,更重要的是在恢复期还要尽快得以康复,才能更快地回归社会,获得比较好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呼唤心脏康复的力量。总的来讲,心脏康复旨在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降低总死亡率,继而减少反复住院,同时也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心脏康复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对身心的不良影响,改善心理社会和职业状态,最终改善生活质量。所以说,面对患者、家庭和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必须把心脏康复工作做好、做深入,做出更大的成就来。”

区域医疗中心

要与医联体社区充分合作

谈及前不久闭幕的“第二届海淀医院心脏康复论坛”,张福春教授介绍说:“今年已经是海淀医院第二次举办心脏康复会议了,在今年的第二届论坛举办期间,我们还举行了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的开业典礼。”

张福春教授接着介绍说:“举行第二届海淀医院心脏康复论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将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工作已开展的工作跟大家汇报和分享;二是我们希望邀请社会人士、业界同仁参观并指导我们医院的心脏康复室工作;三是我们要将国内著名心脏康复专家请进来,请他们把最新最好的康复理论和经验介绍给大家。今年的论坛特邀了心脏预防与康复领域著名专家胡大一、孙兴国、李瑞杰、徐顺霖、李光熙、王正珍、赵威、冯雪、刘艳玲教授莅临指导授课,为海淀区医学同仁们搭建起了学术交流平台,使基层医护人员得到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机会。大会以‘传播心脏预防康复理念,推动心脏康复发展’为主题,涉及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推广心脏预防康复实用技术、传播心脏预防康复理念,促进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蓬勃发展。”

张福春教授还透露,在这次论坛举行的同时,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也已揭牌设立。谈到海淀医院心脏康复的专科特色,张福春教授介绍说,海淀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也是区域内医联体的核心单位。“我们会把周边医联体的医院、周边社区联合起来,对区域内的患者做好服务,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做好服务。海淀医院作为基地,重病人会定期来做训练,而轻度或者稳定病人则可到医联体的基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康复工作。通过社区小范围开展康复活动,更有利于心脏康复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心脏康复推广做不好的最大问题是患者的依从性差。据统计,如果没有一个经过特别训练的管理团队,一般的心脏康复患者依从性仅在10%。因此,我们的心脏康复工作要充分与医联体社区合作,不仅医生参与,基层街道、社区中心也要共同参与,大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张福春教授接着介绍说:“我认为,海淀医院开展心脏康复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场地和运动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二是我们开展的不止是心脏康复,更着眼于脏器全面康复,全方位对肺、肾脏疾病进行管理,将慢病管理起来;我们的心脏康复团队同时也是慢病管理团队。希望以后所有在海淀医院就医的患者都进入慢病管理流程,这样慢病的治疗不管是从依从性、还是精细化,都会全方位地得到提高,使患者获得更大收益。三是我们的科室管理精良,康复工作直接跟国际接轨。”

提及刚刚挂牌成立的海淀医院心脏康复室,张福春教授更是如数家珍。他详细介绍说,心脏康复是海淀医院心内科的亚专业。我们的心脏康复团队包括:心内科医生3名、康复师2名、护士2名、营养师1名、心理医师1名等,能熟练实施和解释心肺运动试验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并能对患者进行抢救和心肺复苏。所有团队人员熟练认知心电图、具备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并能周期性地开展心肺复苏等相关操作的培训考核。当前我们的心脏康复设备包括评估设备、监护设备、运动训练设备和常规急救设备。其中的评估设备包括:运动平板心电图、遥测/便携式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踏车、平板运动心肺检测系统、呼吸训练评估仪、平衡功能测试和肌力测试系统。监护设备有:遥测运动心电监护系统。运动训练设备包括有氧训练设备:精准功率自行车、简易功率自行车、跑步机;抗阻训练设备有:上下肢力量训练器、弹力带、哑铃、握力计等,平衡训练仪,体外反搏仪;瑜伽垫、呼吸肌训练器等辅助设备。我们的常规抢救设备包括: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除颤仪、常规急救药物、氧气、抢救车和输液设施。心脏康复环境:心肺评估室,体外反搏室和运动训练大厅;运动训练大厅分为有氧训练区、抗阻训练区、体操区和休息区等。

张福春教授欣慰地说:“我们的团队未来会在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领域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健康咨询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接受标准的心脏康复项目,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性运动。其中Ⅰ期康复即院内康复期,康复训练通常需要1~2周。Ⅱ期康复即门诊康复期,康复训练通常需要36次治疗。Ⅲ期康复即院外长期康复期,主要为院外患者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纠正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后,

如何进行运动心脏康复?

话题深入到专业领域,张福春教授着重谈了心肌梗死急救后的心脏康复问题。

他首先阐述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康复一般分为Ⅰ期(急性期)、Ⅱ期(恢复期)及Ⅲ期(维持期)。每个阶段的康复目的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也不同,依照康复目标,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康复,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复发及再住院率均有帮助。

张福春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强调: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重要一环,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运动耐量每提高1代谢当量,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2%,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最大限度恢复社会功能。

对此话题,张福春教授详细阐述说:“首先谈一下Ⅰ期的运动康复问题。”其适应证为:一、过去8小时内无新发或再发胸痛;二、无明显心力衰竭失代偿征兆;三、过去8小时内无新发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四、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未有进一步升高。其运动流程为:从最开始的被动运动,到坐起、双脚悬挂在床边、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并室内步行、1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循序进行,出院前进行运动试验或6分钟步行试验。其活动量应以代谢当量(met)值评估。

他还着重强调了心肌梗死后心脏康复的四大注意事项:一是必须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二是患者的运动量宜控制在心率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左右,同时患者感觉不大费力(Borg评分

患者出院前的康复运动评估人群为:心肌梗死后7天,心力衰竭恢复为心功能nYHa评分Ⅱ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天,心外手术出院前。其评估方法为:运动心肺功能检测、运动平板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患者的运动强度评估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无氧阈法,心肺运动试验找到无氧阈或最大摄氧量的40%~60%;二是靶心率法,较静息心率增加20~30次/分;三是BoRG指数,11~13级,即轻松至稍有疲劳感;四是6分钟步行试验。

关于Ⅱ期心肌梗死患者的运动康复问题,张福春教授阐述说,Ⅱ期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的目的是基于家庭的心脏康复,目的是防止心脏功能衰退,保持和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运动处方从低水平体力训练开始,使体力(心脏功能容量)恢复到病前水平,继而获得心理恢复,改变生活方式。其适应证为临床病情稳定,出院时运动量>3mets的患者。运动量的主要指标为自我监测的心率。其康复措施,在适应阶段可保持出院前运动水平1~2周,维持2~4周;同时在康脱盗肥被挂制定运动处方,经6~12周后达到6~7mets的运动目标。其耐受性运动试验方式为:达到6~7mets或预期靶心率,恢复一般的体力活动、职业活动和性生活。此外,在此阶段还要特别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并通过宣教和咨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Ⅲ期运动康复的目的是,制定强化、高水平、个体化的康复运动计划,使心脏功能发挥出最大潜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主动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采取康复措施时要评估患者当前状态;实施高强度康复训练计划,达到最大耗氧量的80%,或最大年龄预期心率的85%,持续时间≥30分钟,频率每周5次,时间为6~12个月。其极限量运动试验要超过病前水平,同时仍需继续进行健康教育。

在采访中,张福春教授特别强调了很多患者尤为关心的心脏康复的安全性问题。他表示:“据统计数据显示,医学监督下的心脏康复安全性非常高,若逐渐增加运动量,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并且,多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中等量的运动时无需医护人员监护。对于ami患者,在严格掌握禁忌证的情况下,早期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安全可行。”

关于心脏康复的药物治疗问题,张福春教授表示,心绞痛症状的良好控制是启动运动康复的前提。曲美他嗪与血流动力学药物联用可进一步提高心肌缺血阈值,改善心绞痛症状。而且,曲美他嗪与运动康复协同,可提高运动耐量。

随后,张福春教授特别阐述了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及老年冠心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心脏康复中的应用问题。他表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及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通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多较重、较复杂,且常合并微循环功能障碍,心肌缺血不易缓解,并进一步加重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和能量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比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可加重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血游离脂肪酸增高进一步抑制心肌葡萄糖有氧氧化,同时血管病变常累及多支冠脉,心肌缺血更不易缓解。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同时损伤冠脉大血管与微循环,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氧利用效率下降,同时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绞痛不易控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饥饿”尤为突出,心功能下降,并常伴有骨骼肌萎缩,运动耐量下降可达40%。老年冠心病:运动耐量普遍下降,有研究显示运动耐量随年龄每增加10岁下降约1mets,且常伴随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心绞痛频发。

张福春教授认为,心绞痛控制不佳导致患者倾向于静坐与卧床的生活方式,运动量普遍明显下降,不利于心脏康复。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代谢治疗在这些特殊患者群体中疗效肯定,与运动康复联合更可发挥独特价值。

他强调说:“我国心脏康复的目标与美国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是一致的。全面或近乎完全消除心肌缺血症状是保持和恢复患者体力活动、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而且,心梗患者在医院监护下的运动与基于家庭的运动方式相结合的心脏康复,可使患者长期获益。在患者住院期间、出院早期和基于家庭的维持期,根据患者的运动耐量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有利于患者的心脏康复。”但张福春教授还表示,“在基于家庭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仍是一个难题。只有患者依从性提高,才能达到预期的康复目的。”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7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icu常规护理

2.1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基础护理技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医护方面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技术方面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患者及家属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丁兆红,杨延民.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08):104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8

作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三甲医院,秦成勇坚定地表示省立医院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作为龙头医院的责任与义务,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指导和引领全省发展。

从长远看,山东省立医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精诚、大爱、智慧、开放、美誉、幸福”的部级名院。这也是秦成勇带领的管理团队的“省医梦”。他认为,这是围绕一个公立医院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和使命。

优秀团队的标签

“一流的院长要能让大家发自内心地跟着你干。”

秦成勇认为,院长的思想、境界、管理能力影响着整个团队,“院长站得高,团队就站得高”。在多年的医院管理生涯中,他不断总结和学习着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院院长,而他得出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发挥集体力量,群策群力。

“一把手提出来的思想和决策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代表着医院的方向?当他提出了不科学的决策、不正确的方向时,也形不成响应。”他认为,提出正确科学的决策议题是院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当然,在每次提出一项新的举措或者设想之前,他都需要做足功课,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的调研,以免在院长办公会上被其他成员“问倒”。尤其是提出绩效改革的想法时,他通宵达旦,几乎研究了国内外知名医院的所有绩效改革样本。

秦成勇认为,有些理念是越先进、越创新,越具引领性,可能越不容易形成共识,这就需要实践的检验了。“如果一件事情是为患者好、为员工好、为社会好,我们就去干。”他说,“为医者,凡事都应以患者为先。”

真理越辩越明。“领导班子成员经常在办公会上为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是必须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为了患者。”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管善卫说。

凡是团队,都难免会遇到分歧,秦成勇采取的是抓住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此外,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

“医院的管理思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集体讨论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秦成勇还十分重视广泛征求民意。“凡是创新的、领先的,往往是从群众当中发现的。”

总体来说,秦成勇认为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团队应该具备如下素质。首先,拥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理念,“团队要制定一个目标,今年干什么、三年内干什么、五年内干什么,所有人都要按照这个目标和规划共同去努力和实施”。其次,围绕一致的工作理念,要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最后,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要高。

“优秀的管理团队分工要明确,责权利相统一,责任、权利和义务要统一。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一盘棋的观念,要分工不分家,还要互补。比如说,医院管理团队需要知识互补、性格互补。”他说。

此外,优秀的团队无一不是学习型的团队。“一个团队水平的高低在于大家有这种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不学习,便不清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秦成勇说。

他认为医院的管理思想是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的。一个管理体系定下来后,不会永远是正确的。“某个阶段是正确的,可能再发展一个阶段,不一定还是正确的。所以要不断地提高理论认识,以不断完善和适应新医改的需求”。

也正是在这样的管理团队架构之下,秦成勇率领他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医院领导班子,引领5000多名秉承“精诚仁和”医院精神的优秀员工,走出了一条时代精神下“省医”特色的奋进之路。近年来,山东省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值得解剖和研究。

创新人力管理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没有高端的人才和特色的专科,医院的发展就如无源之水。

山东省立医院管理团队创新思想、改革机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医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尤其是人才引进方面,医院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具备特色技能的知名专家教授。特别是对于薄弱学科和人才出现断档,学术、学科带头人难以产生的科室,医院制定可行的标准,面向全国招聘学术、学科带头人,填补医院的人才断档和技术空白。此外,医院也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积极引进和接收基础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好的优秀研究生来院工作。

在人才培养力度方面,通过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国内外进修学习等途径,全面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建设学习型医院。医院选拔高层次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加大对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选拔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投入专项资金,瞄准国际、国内医学高精尖领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重点对象进行国内进修、国外留学等高起点、高标准的培养,使其成长为技术骨干力量或学术、学科带头人。同时,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习型医院,确立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切实做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为建立完善医院院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激励长效机制,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高水平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推动、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发展,山东省立医院制定了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具体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院士候选人、泰山学者支持计划,拔尖人才支撑计划,中青年创新人才提升计划等7项配套计划。

据秦成勇介绍,山东省立医院人力资源规划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使用高效,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冲击医学科学尖端并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确立人才竞争优势,为建设国内一流医院奠定人才基础。

和谐绩效管理

人才引进来了,秦成勇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医护人员的追求和医院的发展联动起来。为此,医院管理团队提出了“幸福省医”的概念,它的内涵是针对医护人员推出的健康促进,是希望医护人员不要带着怨气、委屈、不安全感工作。要达到“幸福省医”,首先,医院要给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幸福的工作环境、给予合理的收入。

医院领导班子希望设计一套新的绩效分配方案,以工作量为核算基础,以工作质量为考核标准、以强化成本控制为手段,以关键指标考核为导向,体现公益性并符合医院特点的绩效工资激励和核算机制。

经过多方考察,能够精细化核算工作量、并对工作量价值进行量化的RBRVS劳务价值评价体系在管理团队中得到了共识。如何让这个体系在“省医”生根发芽,将国际通用的硬指标与山东省立医院的软环境有机融合,医院领导班子下了不少功夫。

据山东省立医院纪委书记、绩效改革办公室主任姜民杰介绍,山东省立医院一直以来都实行着院科两级分配制度,新的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院级层面,再通过制定科室和护理二次分配指导方案,引导各科室负责人进行科室内部的合理分配。

在新方案中,按照医院管理需要,将绩效考评对象分为临床医生、护理、医技、药学、管理五类,实现医护分开、同岗(同工作性质、同工作量、同年资、同学历、同职称)同酬。医院每名员工的绩效工资由岗位绩效工资、激励绩效工资、管理绩效工资和单项绩效工资构成。岗位绩效工资的分配遵循着公立医院的传统岗位设置规则,管理岗位按行政级别设置定额,专技岗位和工勤岗位按职称高低设置定额。

激励绩效工资在员工绩效工资中占据着最大比例,也是RBRVS应用的主要阵地。激励绩效工资的计算公式为(∑工作项目×项目分值×项目每分值价格-直接成本)×关键指标考核结果(%)。

其中,工作项目包括执行项目、协作项目、服务人次、操作次数等;项目分值(点数)在临床、护理、医技和药学等项目参照国际公认Cpt-RBRVS代码中workrvu值,其他窗口服务人资等项目的点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建模测算赋值。最为关键的项目每分值价格(单点价)则使用医院2013年执行项目数量、业务收入、直接成本和实发绩效工资等数据,参考2013年上述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一个数值,单位为“元”。

上述基本框架搭建中,最能体现医院管理层意志的亮点是直接成本和关键指标两项,也是绩效工资方案中两个最大的“变数”。据姜民杰介绍,之所以将直接成本作为减分项放入激励绩效公式中,主要体现了医院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理念,希望能够有效节流。

信息化求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越来越引起重视,而山东省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探索先行了一步。

据管善卫介绍,近年来,医院全面启动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全院级数据中心,实现患者360视图,方便临床医教研;通过信息技术消除流程障碍,建立“一贯式”分诊和医技预约,改善了门诊拥堵状况,优化了就医流程,积极推进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围绕四大主题:便民惠民、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服务效能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据了解,医院现有HiS、emR、LiS、paCS、超声、内镜、病理、财务、人事、查体、oa、手麻、重症、DSS等系统。医院启动信息化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开展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院级数据中心。简化系统接口开发维护工作量,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交换标准化,奠定全院数据统一应用基础,集中统一管理全院用户权限,实现患者360视图,从多维度集成临床数据。临床人员在一个视图中就可以浏览患者的门急诊就诊记录、住院病史、检查检验结果,方便临床医教研。

在卫生管理应用方面,医院已建设了基于平台的医院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同时支持手机移动版应用,医院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手机实时获取门诊状况、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医疗质量、人力资源配置等核心运营指标,做到源头控制、环节监控、实时反馈。再者,已实现精确统计门诊医生的分诊时间和最早接诊时间,为门诊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时统计门诊的挂号人数、就诊人数和待诊人数,为合理调配门诊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9

2015年8月21日,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发起并举办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在该院举行,海淀医院骨科专家蒋毅教授出任执行主席。在此之前记者还了解到,蒋毅教授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自2005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以来,已经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有鉴于此,在本次学习班开幕当日,本刊记者就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诸多学术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猛

采访一开始,蒋毅教授首先对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说,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是现代手术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技术在实现小“孔”切口的同时,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蒋毅说:“在过去的10年间,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而且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微创技术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在刘尚礼、池永龙、周跃、刘晓光、海涌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发展下,我国脊柱微创在治疗手段和技术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蒋毅教授曾在2011年及2014年在德国和美国接受了脊柱微创的培训,因此,记者希望他能介绍一下国内外在脊柱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谈及这个话题,蒋毅教授坦言:“由于国内的微创技术发展较晚,同时受限于微创设备的购置和微创技术的普及,‘终极治疗’往往是骨科临床目前的常见手段,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微创技术在国外日臻成熟并且逐渐流程化,能给病人提供更好、创伤更小并且更有效的服务,因此也更受患者的喜爱。技术微创化是微创治疗理念的表现之一,国外的医疗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治疗更为个体化,医疗设备更为先进,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这也使得微创治疗的方式更为多样化,阶梯治疗成为常态。”

据此,蒋毅教授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能否研制出更适合于微创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等;同时,微创手术远期临床效果目前报道也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青年医生最渴望“微创教育”

在采访中,蒋毅教授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的宗旨和意义时说:“这已经是我们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学习班了。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微创委员会和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周跃教授和刘晓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第一届脊柱微创内镜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全国近200人参加,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认同,并表达了想再次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意愿,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学习班,再一次搭建起了脊柱微创的交流平台。”

他继续介绍说:“这次学习班作为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之一,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医学会和海淀医院的支持。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的。本次会议结合我院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内镜和通道技术作为基础,邀请到了部分国内在微创内镜和通道技术领先的专家进行报告和点评,同时还有微创手术的直播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在目前是最受参会人员喜爱的交流方式,更为直观并真实,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微创技术的疑点和难点,更容易帮助初学者突破技术壁垒。”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蒋毅教授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的贺词:“微创先锋,引领未来。”在开幕式上致辞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祝斌教授,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刘宪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黄承教授等多位专家,并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互动环节,由蒋毅教授主刀、吴磊老师等海淀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们开展的现场手术直播――微创经皮全内镜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会专家学者与蒋毅教授一起探讨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手术圆满成功。术后蒋毅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手术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与会专家学者赞声连连。“这次会议的手术直播,为青年医生学员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平台!”蒋毅教授欣慰地说。

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课题中谈到近三年的热点微创技术有:经皮微创通道下后路腰椎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小切口技术治疗颈、胸、疾患;改进的各类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各类导航技术、术中神经探测技术及术中3-D和Ct监测。

在培训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围绕《应用通道技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课题做了精彩发言:miS-tLiF手术指证为腰椎不稳定、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区狭窄、腰椎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同时还指出透视要求定位是:透视要求标准正侧位;正位棘突在椎体的中线;侧位椎体腰板呈直线;如存在退行性侧弯、椎体旋转,可调整手术床使双侧椎弓根对称;不要随意调整C臂机/G臂肌透视的正位,易被误导。

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就《经皮脊柱内镜的原则和技巧》课题做了精彩讲解。张教授强调了脊柱内镜临床应用的趋势:可以手术的病理越来越扩大,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二次手术返修率越来越低,可以使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应用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还强调理想的脊柱内镜手术技巧是:操作方法简单、医患放射线少、患者依存性好、医生容易学习、复发容易返修。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在《关节突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应用中的价值》这一课题中指出,关节突成形的原因是:椎间孔――手术入路;Kambin三角――神经间隙:出口神经根、下椎体后上缘与硬膜囊外侧缘之间的解剖区域,骨性结构关节突关节;盘黄间隙,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和安全入路。

谈及这次学习班的详细情况,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在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青年医生特别渴望“微创教育”,也正是这种契机我们决定举办脊柱微创技术学习班。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不仅证实了我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们举办第二届的决心,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并答疑。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演讲和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此外,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蒋毅教授一起为“脊柱微创青年沙龙(北京)内镜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成立,更为广大微创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蒋毅教授说。

微创脊柱内镜有望

成为另一“金标准”

蒋毅教授还在采访中介绍了他本人在该领域所主要从事的相关研究:“脊柱微创治疗是我2005年开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先后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激光及射频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内镜及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吸引了全国40余家医院前来学习,总结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目前主要在研究脊柱单元重要结构(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保留与否在微创治疗中的意义。现在我有两项内镜相关的专利正在申报之中,希望能在日后的临床应用上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变革,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话题延伸到具体的学术领域,蒋毅教授坦陈:“脊柱内镜技术引入国内以来,在老一辈微创专家的引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以周跃教授为首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团队的努力下,以Joimax椎间孔镜技术作为突破点,大力拓展了脊柱内镜技术,并使该技术在全国得到了迅猛而有序的发展。”

蒋毅教授认为:“要成功地完成手术,以下几点缺一不可:精良的手术设备、适应症的良好选择和阶梯式的技术训练。目前内镜技术集中在椎管狭窄的治疗上,镜下的动力磨钻系统尤其重要,可视下对骨性狭窄结构的减压是动力磨钻系统的主要功用,也是保证安全的主要措施。从当前应用西山科技的可变角度的动力磨钻的体会来说,不仅对椎管狭窄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的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应用经椎弓根的入路治疗重度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他还认为:“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逐渐在初次手术选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另一个‘金标准’。目前椎间孔及椎板间隙是主要的入路途径,但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重度脱出移位及椎管内占位严重的病例因减压不彻底的可能性较大,导致疗效不满意。同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内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合理的技术训练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有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方面新桥医院的内镜培训基地,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技术学习平台。”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年,由杨明连主任开创,经过17年的努力,在脊柱、关节及创伤等专业上逐渐发展成熟;现在在王东主任的带领下,主要关注常见病及多发病,致力于退变性疾病的诊治,为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此外还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科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院内青年基金等,发表多篇国外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骨科重视人才的培养,期间多次选送优秀医生出国深造,为后期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细化激发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年资医生的传、帮、带理念和青年医生的热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根本。基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蒋毅教授接着介绍说:“我们应用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经椎间孔/椎板间/椎弓根三种不同入路技术方面,治疗了68例重度脱出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椎间孔较大、椎管空间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椎间孔入路并通过加大置入角度将工作管道置入到椎管内,先切除部分纤维环,必要时切除部分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充分显露突出物,通过弹性探钩和弹性髓核钳可以摘除移位髓核。对于椎间孔较小、高髂嵴,尤其是L5S1节段椎板间隙较大者,可以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成,术中可以先寻找神经根肩部或腋部进入,部分减压后再旋转管道推开神经根进一步减压摘除髓核。对于椎板间隙及椎间孔间隙均狭小的病例,可以尝试经椎弓根入路,扩大骨性工作空间后直接减压,但摘除移位髓核后,处理椎间隙难度较大,应用动力磨钻系统有一定的风险性。通过术后Ct测量,经椎弓根上切迹磨除的高度在3至5mm,最大宽度8mm左右。虽然术中及随访中没有出现骨折现象,但远期风险需长期观察。

采访中,蒋毅教授坦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争议和热评。我们在两届学习班上也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还主编了一期《脊柱微创聚焦孔镜技术与动力装置》特刊,荟萃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体会,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带来一些益处。”

蒋毅教授最后表示:“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熟悉脊柱周围的三维解剖,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新的器械、新的生物制剂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的革命!”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篇10

会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对陈玉国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热点和难点

“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陈玉国教授提出这一观点,是在2012年11月2日至4日举行的“第八届山东省急诊医学年会暨第五届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上。那次会议由山东省急诊医学分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在那次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陈玉国教授在致欢迎词时,就在讲话中阐述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近5年又有了新变化,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已经面世,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跟进国际学术成果,促进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及流程步骤,特举办本次论坛。鉴于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故同时举办胸痛论坛。”这既是对那次学术盛会的宗旨和初衷所做的阐述,也是对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点所做的阐述。

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在那次会议上,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为大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为大家详细、系统地介绍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医学实践及科研中的体会和困惑与到会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讨论,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

据记者了解,“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走过了5个年头。陈玉国教授对此回顾说:“陆续举行了五届的‘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经成为国内的品牌学术会议。而第五届会议较为注重的,是以新颖的内容,彰显和突出实用性,并展示了可以实际操作的国际上最新现代化模拟训练机器人等的先进技术。”

谈及近年来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我国目前的状况时,陈玉国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在心肺脑复苏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比较薄弱,这两者相比,临床研究相对更薄弱一些。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开展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动物实验。在我国,目前几乎没有院前心脏骤停的流行病资料。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多在2%至3%之间,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不足1%。所以,在心肺脑复苏方面,我们针对基础知识的认识还需要普及。”

对于应该如何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特别是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研究领域的差距的问题,陈玉国教授认为:“我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心脏性猝死的人数以及复苏极低的成功率,使大家提高认识,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尽快尽好地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敦促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开展心肺脑复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其次是要重视院外救治工作。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90%以上都是在院外,存活率很低,不到1%。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重视院外的救治工作,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该放置自动除颤器。最后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去普及宣传心肺脑复苏基础知识。在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在社区、街道,以及对公安消防人员等非医护人员举办心肺复苏学习班,加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率先制定“急诊标准”,规范学科发展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陈玉国教授即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率先主持制定了《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为规范山东省急诊医学乃至全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的草稿是我领衔起草的。草稿形成后,即上报到山东省卫生厅,随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推广。这缘于原国家卫生部从2005年连续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从那时的情况看,国家是非常重视急诊急救学科的;之所以比较重视,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一学科还比较薄弱,急诊急救的水平与人民的健康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和提高。”

陈玉国教授认为:“《急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解决人民健康疾病有非常长远、深远的意义——这从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效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急诊急救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急诊急救死亡率很高,不可能得到后续的治疗。同时,‘山东标准’的率先出台,也对全国其他省份急诊科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促进了全国该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谈及该《标准》的主要内容,陈玉国教授介绍说:“‘山东标准’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科室面积,床位数等。国家规定,急诊科的床位数不能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最好是5%到10%。第二、规范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包括医护人员的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同时竞争和发展也都需要依靠人才。在《标准》里,对于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规模都作出了规划并量化了一些标准。当时由我牵头组织急诊科专家对山东省各级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督导和检查,看差距,找问题,从而给医院、给科室加压,促使发展,达到了‘以查促建’的目的,同时敦促政府加强了急诊科的建设。”

陈玉国教授还认为:“《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虽然针对的是急性病,但对于常见病和慢性病来讲,也为急诊处理之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而陈玉国教授谈到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方面,他针对山东省急诊医学有过一个里程碑式的“亮点”——他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曾经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使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队伍由此得到不断扩大。谈及这些,陈玉国教授感慨道:“最近几年,通过急诊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他科室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室建设的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培养。未来,在人才方面,我们计划通过招聘或留用毕业生来大幅度充实急诊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两翼齐飞:“心脏重症”与“胸痛中心”

此前不久的2012年6月,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鉴于陈玉国教授在该学术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他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而且,长期以来,陈玉国教授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据了解,早在2010年,陈玉国教授即在齐鲁医院急诊科率先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单元、心脏骤停复苏单元,成立了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的救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陈玉国教授在介绍近些年他在心脏重症救治方面所取得的各项进展和取得的科研和临床经验时,坦率地说道:“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作为常委,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单元、心脏骤停的复苏单元,组成了独立的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患者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同仁的好评。心脏重症救治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并完善,由专人负责,医护配合好,团结好,战斗力强;急诊科独立值班的住院总医师,主任听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和急诊抢救制度;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心脏重症的抢救流程;不断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管理;除了常规急救设备外,急诊科还常规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液滤过技术,起搏器植入术,动静脉置管技术等急诊急救技术。”

事实上,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陈玉国教授在致力于“心脏重症”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之外,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10月,就领衔在山东省率先于齐鲁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24小时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齐鲁医院胸痛中心挂靠在该院急诊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张运教授担任顾问,陈玉国教授出任胸痛中心主任。

说起这段往事,陈玉国教授率先介绍说:“实际上,发达国家胸痛中心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美国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或心血管专科医院以及急诊医院均设有胸痛中心。2002年,我们医院顺应学科发展,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胸痛中心,开通了胸痛咨询热线。在日常运转中,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制订了各类胸痛的诊治流程,完善胸痛急症的‘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危重胸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降低致死致残率。通过整合急诊、心血管科、导管室、心外科等资源组成心脏救治团队,设置独立的心脏救治单元,设立了专职Stemi急救护士和急诊介入住院总医师,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Stemi患者,突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做到了第一时间识别Stemi患者、启动应急系统、‘绿色通道’专人全程陪同,从而显著缩短了Stemi的D2B时间;可及时评估、识别特殊类型Stemi患者,如心原性休克、出血高危患者、室间隔穿孔等,随时启动、实施个体化救治方案;并且,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也齐头并进,率先开展多项研究,部分成果被国际指南引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大了与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的交流,显著提升了山东大学乃至山东省急性胸痛诊治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目前,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科已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胸痛中心及eiCU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获得原卫生部批准。大量的经费支持,必将有助于我院胸痛中心实现新的飞跃,更好地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服务……”

急诊医生,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

陈玉国教授说:“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特性就是一个字——‘急’,两个字来说的话,就是‘紧急’!因为工作的性质,由不得你有半点儿的懈怠。因为急诊科接诊的大多是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所以我常说,在医生这个行当里,急诊医生,就是随时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除却教学、科研、管理之外,仅仅是在医疗方面,陈玉国教授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精神饱满地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甚至连说话也语速极快,他似乎是在“节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谈及对急诊医学的整体认识,陈玉国教授说:“在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这个学科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由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陈玉国教授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经过他多年的竭力推动和不断努力,已经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成为了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护理组是山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该科包括急诊门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放射、急诊检验、急诊超声、胸痛中心、急诊内科和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急诊门诊包括各成人专业独立诊室(内、外、妇产、口腔、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等),固定编制医生40余人,并一直重点致力于四个主要方向:急性胸痛和心肺脑复苏、危重症、急诊创伤和急性中毒,并形成了以四个主要方向为特色,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研究基地。

此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除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之外,还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在“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甲流”防控等特殊时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好评,该科室的多位医务工作者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

陈玉国教授最后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医院和科室所开展的一切学科建设工作,都是立足于山东省乃至本学科的具体实际,立足于广大患者的实际需要的,无论是重视心肺脑的复苏研究也好,还是重视心脏重症研究和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首先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技术也好,都是基于‘实用于患者’这句话的。脱离开这个理念,任何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个理念,也将是我们未来永远不变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