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2:46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0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25例,精神分裂症43例,双向情感障碍9例,重型抑郁3例,强迫症6例,惊恐发作4例,广泛性焦虑3例,其它7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心理疗法治疗作用精神疾病中,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SanS评分比较(±s)

3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2

【摘要】

目的了解中医心理诊断及治疗详细情况。方法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案例年代从唐代以前至近现代时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从0~50岁,疗程从1天至1年以上。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疾病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心理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胜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和行为诱导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按现代诊断分别为神经症(16.39%)、应激相关障碍(10.66%)和癔症(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另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治疗。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结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相胜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ormation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psychotherapyoftCm.methodstherecordof122casesreceivingpsychotherapyoftCmwereobtainedfromtheliteraturesatancienttimeandcurrentmagazines,and11aspectsincludingoccurringera,gender,age,course,causativefactors,tCmdiagnosis,tCBpsychotherapy,concomitanttreatmentstrategy,currentdiagnosis,currenttherapyclassificationandwhetherbreachingethicrules,wereevaluated.ResultsthecasesoccurredfromtangDynastytocurrenttime,withagesrangefrom0to50yearsoldandcoursesfrom1daytomorethan1year,58%ofwhichgotrelievedatthefirstdayoftreatment,and68%relievedwithin1month.the59patientonsetsresultedfromemotionalstimulation,especially“YoU(anxiety)”and“Si(thought)”occupying10.66%and11.48%respectively.thediagnosisofthediseasesmainlyincludedpsychosomaticdiseasesexceptpsychiatricdiseasessuchasDian,Kuang,Depressedsyndrome,etc.,occupying55.74%.themaximumofthementaldiseaseswasdepressedsyndrome,occupying1/5.themostlyappliedpsychotherapiesincludedemotioninter-resistancetherapy,(19.67%),Suggestiveexplanationtherapy(14.75%),intenseemotiontherapy(12.30%),persuasionandReleasetherapy(9.84%),Smoothingemotionanddesiretherapy(8.20%),Behavioralinductiontherapy(9.02%),etc.,and31.9%ofcaseswereaccompaniedwithdrugoracupuncturetherapy.thecurrentdiagnosisincludedneurosis(16.39%),stress-relateddisorder(10.66%)andhysteria(8.20%).nearlyhalfofpsychotherapiesapplied(46.72%)wereconsistentwithsometheoriesofmodernpsychotherapy,suchasSupportivetherapy,Behavioraltherapy,Cognitivetherapy,etc.,andsometherapiessuchasemotioninter-resistancetherapybelongedtouniquetreatmentsoftCm.amongallcases,22cases(18%)mightbreachtheethicrules.ConclusionpsychotherapyoftCmisaneffectiveshort-termpsychotherapy,andismainlyappliedforsomementaldisordersincludingneurosis,stress-relateddisorder,hysteria,etc.,whichhasobviousChineseculturedistinctnessandisworthyofdevelopmentandextension.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psychotherapy;emotioninter-resistance

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治疗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心理治疗方面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原则,创立了许多心理治疗技术,留下了众多的心理治疗医案,内容丰富,构思奇巧。为了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诊治的详细情况,现将收集到的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122例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转贴于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7]徐俊冕.短程心理治疗的意义和方法[J].上海精神医学,1999,(s1)55.

[8]Svartbergm,andStilest.ComparativeeffectsofShort-term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ameta-analysis[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2,59(5):704.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障碍疾病;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08

精神障碍疾病是大脑机能发生紊乱,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约为0.72‰~0.86‰,终生患病率可达15‰。患者主要表现出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自言自语、喜怒无常等症状,主要特征为环境和精神活动失调等,严重时可出现暴力、自残或自杀倾向,从而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工作[1]。本研究将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治疗的100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应用meCt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治疗的200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中男70例,女30例,精神分裂症63例,双相情感障碍20例,抑郁症5例,其他12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40.26±7.53)岁。对照组中男65例,女35例,精神分裂症59例,双相情感障碍24例,抑郁症4例,其他13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1.93±6.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诊断,分别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系统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eCt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静脉应用阿托品和依托咪酯,当睫毛反射消失后,再根据体重静脉推注氯化琥珀酰胆碱以松弛肌肉,肌颤结束后通电,面罩供氧,当肌束无收缩后插入口腔保护器,之后应用醒脉通多功能电休克治疗仪(thymatronSystemiV型),设置刺激参数为80%mt,频率1Hz,1.5min/串,10串/d,间隔时间0.5min,前3天1次/d,之后隔日1次,总疗程6~12次。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的变化。

1.3疗效评价当患者症状明显好转,panSS评分降幅>50%时为显效;当症状有所改善,panSS评分降幅介于25%~49%时为有效;当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panSS评分降幅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各时间段的pan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3讨论

精神障碍疾病其致病因素有很多种,如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器质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等。精神障碍患者多有错觉、妄想、情感障碍、自言自语、喜怒无常、行为怪异等症状[2]。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始于上世纪中叶,代表性药物为氯丙嗪;心理应激是导致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故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愈和康复尤其重要;物理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为电抽搐治疗,它借助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使患者丧失意识,进而发生全身性抽搐和皮层脑电发放,从而控制精神症状[3,4]。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meCt治疗精神障碍疾病的临床疗效。meCt改良自有抽搐电休克,是在应用肌肉松驰剂和麻醉剂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的,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不会损伤机体功能,且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脑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感和避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5,6]。然而,因可熟练实施该治疗方法的医务人员较少,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进行了大样本、严谨的研究工作,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2、4、6周末的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论证了meCt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性,为促进meCt治疗技术在临床的有效应用、减少精神疾病复发的疗效方面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继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78-79.

[2]闾金杰,杨永杰,李海玲,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443-1445.

[3]孙鸿逊,毛云峰,沈亦明,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68-72.

[4]何孔亮,陈阳,田仰华,等.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执行功能效果的观察.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22-23.

[5]孔庆梅,周沫,刘琦,等.无抽搐电休克长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一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9.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15-0058-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drugcombinedwithinteractivegroupcognitivebehaviortherapyonparanoidmentaldivisiondiseasetreatmentcomplianceofpatientsandsocialfunctionrecovery.methodsatotalof100patientsdiagnosedwithparanoidschizophreniawereselectedfromJanuarytoDecember2015inShenyangmentalHealthCenter.all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studygroup(n=50)treatedwithdrugcombinedpsychotherapyandcontrolgroup(n=50)treatedwithdrugtherapyalone.Studygroupof10peopleeach,onceaweek,8-weekinteractivecognitivebehavioralgrouptherapy,beforetreatmentandafter8weekstreatment,thetwogroupswereratingscal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insightandtreatmentattitudeQuestionnaire(itaQ),personalandSocialfunctionratingscale(pSp)wereselected.Resultsafter8weeksoftreatment,thestudy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compared,thepanSSscoreandBpRS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itaQ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pSp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aranoidtypeschizophrenia;interactivegroup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ompliance;Socialfunctions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公布,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列首位,精神卫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也是重性精神疾病,因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相关[2]。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并且需要长期巩固治疗,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错误认知,因此治疗上依从性差,导致该病复发率较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增加了再住院的风险[3,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一直令人关注,研究显示,患者在最初几周内不依从治疗的超过35%,而在2年后只有25%患者能遵从医嘱服药[5]。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患者的生活应激事件、治疗依从性不佳、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以及既往复发史等因素相关。复发导致患者康复变慢,恢复程度也不完全,很难获得之前的康复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生物-心理-社会适应整体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在于建立“治疗联盟”,通过“治疗联盟”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使患者由原来的被动遵从医嘱,调整为共同配合、主动参与的治疗过程[6,7]。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国外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精神科治疗模式,而且已经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精神科早已经开始尝试应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来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国内精神病医院也有一些开展了药物配合心理疗法的治疗手段[8-10]。本研究力求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探讨这种治疗方法能否有效地改变患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曲解和否定态度,能否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疾病反复发作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使得生物-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模式在精神科临床得到充分体现。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中心收治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8~50岁,平均(38.42±7.10)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5±1.2)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以上患者均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同时排除严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排除合并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妊娠和哺乳期等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疗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均选用奥氮平(LillydelCaribe,inc.H20090977)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mg,起始剂量10mg,每天1次,2~3d开始根据病情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20mg,每天1次,疗程8周。研究组以每10例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心理治疗小组。实施团体治疗者均受过系统的团体治疗训练,熟悉掌握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并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治疗共进行8次,每周1次,每次约60min。治疗分三个阶段,前2次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治疗关系,形成治疗团体,让患者之间相互认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中间5次为第二阶段,心理治疗师充分介绍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方法,让患者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疾病,与患者一起制定治疗规范,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治疗中,教会患者展现自己,了解他人,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自我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认识疾病的能力,让同一团队的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问题并一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1次为第三阶段,给患者布置作业,让患者进行团体经验总结,说出自己的感悟,规划自己的未来,制定紧急应对计划,巩固治疗。

1.4测量工具

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的评定。

1.4.1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共有1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7级,总分18~126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

1.4.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共包含30个项目,由7个阳性项目、7个阴性项目和16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组成,总分为30~210分,总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1.4.3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包含四个维度的评估,包括社会中有用的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干扰和攻击行为、自我照料,全面了解患者社会功能的现状。

1.4.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共有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分3级,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疗效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2.0,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对照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p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两组BpR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BpRS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前后两组itaQ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itaQ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4治疗前后两组pSp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该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包括由于疾病引发患者生产力丧失而导致的间接金钱损失以及看护者的精神损失,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11,12]。本病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缓解病情。但疾病的复发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患者出院后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未能维持治疗或治疗时间持续较短所致[13]。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意配合治疗[14];而抗精神病药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生活带来痛苦,因此患者在出院后经常私自减药,甚至停药,导致了疾病复发。另外,由于“病耻感”和社会的偏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改善后也很难融入社会,导致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15,16]。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也很至关重要[17]。近20年,在国际上,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些欧美国家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18-21]。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表1及表2可见,两组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后,panSS、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说明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同时在经过8周治疗后,采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表3可见,经过治疗8周后两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巩固疗效,恢复自知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化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纠正了以往患者认为病愈即停药的错误认识,使坚持服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表4可见,治疗8周后两组pSp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个人和社会功能是评价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个人和社会功能恢复的患者才能重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于改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所帮助。当然,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研究样本较小,对照时间只有8周,在8周后仍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估疗效。期望在今后研究中能够更加完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勇,田梅,白珍,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保定市示范区精神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3.

[2]petrBob.Consciousness.schizophreniaandcomplexity[J].CognitiveSystemsResearch,2012,13(1):87-94.

[3]周爱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135-136.

[4]朱琳,谢光平,刘少华.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12(6):871-872.

[5]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6-18.

[6]刘亚丽,陈云昭,边欣丑,等.精神分裂症的团体治疗[J].河北医药,2011,2(4):602-603.

[7]manderH,KingdoneD.theevolu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psychosis[J].psycholResBelavmang,2015,8:63-69.

[8]anthonypm,Douglast,melisonp,etal.Cognitivetherapyforpeoplewithschizophreniaspeetrumdisordersnottakingantipsychoticdrugs:asing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14,383(9926):1395-1403.

[9]施于超,焦玉梅,蒋良函,等.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5):497-499.

[10]邱玲玲,王继丰,吴迎春,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5):15-17.

[11]鲁晓波,张健芳,高引莉,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影响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5):374-376.

[12]赵淑芹,王剑英.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09-210.

[13]邱玉华.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67-68.

[14]李捷,高慧敏.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伴自知力缺陷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1-12.

[15]吴菁,章三斌,唐义莲,等.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780-1782.

[16]田志林,李秀珊,王东新,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783-1785.

[17]HanK,YoungKimi,KimJJ.assessmentofcognitiveflexibilityinreallifeusingvirtualreality:acomparisonofhealthyindividualsandschizophreniapatients[J].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2012,42(8):841-847.

[18]范勇.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9):1904.

[19]柳宏宇,霍绪平,李喜泼.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治疗评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2-14.

[20]张燕,朱慧,李达.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3-4.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5

p键词:中医芳香疗法;精油;护理;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91-03

芳香疗法是一种辅的治疗方式,是指利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疾病、愉悦心情、提升魅力、预防保健的目的。中医芳香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薰燎、艾灸、酿酒的记载,到周代有了沐以兰汤、腰佩香囊的习俗。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香囊、香炉,内有辛荑、佩兰、茅香、花椒、肉桂等芳香类药物。中医芳香疗法具有芳香避秽解表、芳香解郁开窍、芳香化湿和胃等功效,可以缓解疼痛、消炎抗菌,纾解情绪障碍,释放压力,改善身心状态,平衡环境能量,愉悦心情,调畅情志等辅助治疗作用。

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外芳香疗法已经很普及,在英国、法国有专事芳香医疗的医院。而国内芳香疗法正在普及和推广,如辽宁省有专门的芳香疗法试点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建立起西南片区第一个三甲医院的中医香熏疗法馆;上海交大设有偏重于芳香植物药化学研究的芳香植物研发中心,中医香疗其独特的护治方法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芳香疗法这些遵从天地自然,将生命看作一个整体的治疗方法[1],非常适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具舒适、安全的特点。笔者检索了近5年来中外百篇中医芳香疗法相关文献,从常用精油、精油常见护理方法、使用注意事项、临床运用举例、前景展望5个方面进行总结,供同仁们参考借鉴。

1临床常用精油

神经系统常用精油具有放松精神、减轻不安、愉悦心情;缓解疲劳、改善睡眠、抑制精神过度兴奋;有利于集中精神,增强记忆等作用。如芦荟、肉桂精油的气味能使精神松弛、放松心情;牡丹花精油可让人产生愉悦感,并且具有镇静和催眠功效;天竺葵花精油有镇静养神、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的功效,还可治疗神经衰弱;佛手柑精油,酯类,气味甜美,心理治愈力强,有缓解紧张、焦虑、镇静安神的功效。

内分泌系统常用精油可通过调整内分泌,从而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达到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平衡各分泌系统的目的,部分精油还具有调经、催乳、影响荷尔蒙分泌、杀菌、滋养卵巢、催情作用。如:野和夏枯草精油有清热解毒、降压的功效;苦橙花精油,能调节女性荷尔蒙、滋养皮肤、抚平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情绪躁郁,被誉为“最体贴女人心思的精油”;丝柏精油对于内分泌失调的多种问题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如月经问题,更年期问题。

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常选用罗勒精油,它不仅可以治疗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还对咳嗽、感冒、头痛、偏头痛、支气管炎、发烧有极佳疗效。

在美容保健方面,合理的精油配方,可达到美白养颜、祛皱、收缩毛孔、调理痤疮、疏通经络、美发及养生保健的作用。薰衣草可治晒斑、皮肤炎、青春痘、牛皮癣、痤疮,广藿香精油可治粉刺、湿疹、痤疮、皮肤炎症;柠檬精油有消除皮肤暗沉,淡化黑色素,治青春痘的效果。

2中医芳香精油常见护理方法

芳香疗法常见护理方法:按摩法、沐浴法、水蒸熏香法、冷热敷法、护肤油、喷洒法、佩戴法等。

推拿按摩法是芳香疗法中最舒适有效和最安全的一种方法,将芳香精油与基础油按比例混合后,结合特定的推拿按摩手法,能加快皮肤新陈代谢,驱除疲劳,振奋精神。沐浴法将芳香精油加入水中沐浴,可以放松身心,驱除疲劳,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治疗皮肤疾病。水蒸熏香法将芳香精油滴入盛有清水的香熏器皿中加热熏蒸,可净化空气。冷热敷法将芳香精油滴入冷水或热水中,在身体相应部位湿敷,可有效治疗哮喘、感冒、发热、关节疼痛等疾病。喷洒法部分精油有杀菌作用,可以用酒精稀释溶解后进行喷洒。佩戴法是将芳香精油,注入随身携带的饰品中,缓慢的挥发,达到调理的作用。

3芳香精油使用注意事项

大多数芳香精油不可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需经过基础油稀释,经稀释后的精油也可加入洁面乳、面膜、面霜、洗发油使用,达到滋养肌肤和护发的目的。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精油,如迷迭香,孕妇、高血压患者、青光眼患者慎用;迷迭香和柠檬精油对中枢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使用时严格控制用量,有癫痫、哮喘等病的患者禁止或限制使用;体虚多汗者慎用有发汗功效的精油,如薄荷、等辛凉性发汗解热精油;某些精油使用后不宜在户外活动,如柑橘类精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慎用精油;部分副作用较大精油,必须控制用量,最好在专门从事芳香治疗的专家指导下使用。

4中医芳香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1减轻疼痛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会给人体带来痛苦,因此镇痛是医务工作者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杜彬等[3]对12例偏头痛患者使用薰衣草和葡萄籽油所混合的精油配合推拿治疗,薰衣草精油和葡萄籽油有治疗偏头痛、肌肉痛、缓解疲劳等作用,两种精油混合治疗,止痛效果明显增强。黄家鑫[4]运用芳香疗法对1例极度硬痛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采用芳香精油进行按摩治疗,6个月后胸部无明显不适。江绣英[5]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法、芳香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3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较其他2组的痛经程度低。tattam[6]发现,通过精油配合按摩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并为濒死患者带来舒适的感受。

4.2改善情绪芳香疗法不仅能安慰和抚平因情绪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障碍,还能解决因紧张繁忙而引起的生理失调。张菊[7]运用芳香疗法对有生活压力和各方面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情绪明显改善。宋秀敏[8]利用芳香疗法配合足底按摩等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肾移植手术患者焦虑心理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焦虑心理;刘瑶等[9]通过临床治疗发现芳香疗法配和灸法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这些临床实例都体现出了芳香疗法可能有改善情绪的效果。

4.3妇科保健芳香疗法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反应,妊娠早期可以通过适当的芳香疗法减轻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10];妊娠中期甜杏仁油可有效预防和消除妊娠纹[11];妊娠晚期出现的生理性静脉曲张和水肿,稀释的天竺葵精油由足踝向上涂抹到小腿及大腿对治疗静脉曲张有很好的效果,稀释的松树精油用来按摩腿和脚踝可以减轻肿胀[12]。分娩时,茉莉和薰衣草是最有效的精油,能减轻分娩痛苦,此外,茉莉精油是极好的抗忧郁剂,可用于产后抑郁。哺乳期,使用薄荷油冷敷可减轻乳胀,使用茴香和莳萝种子制品可以催乳。玫瑰精油、茴香、迷迭香、快乐鼠尾草均具有调经作用[13],女性月经周期所出现的痛经大部分是由于子宫痉挛所引起的,可以选择具有抗痉挛的精油进行腹部按摩或者热敷,如马郁兰、薰衣草;某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和外阴炎等可以使用具有消炎杀菌功能的精油预防和辅助治疗[14]。

4.4改善高血压Hwang[15]的研究表明,吸入由薰衣草和佛手柑混合而成的精油可以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洪蓉等[16]发现,台湾的扁柏材油的芳香气味可使人的血压降低,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4.5癌症有研究发现,薰衣草精油对鼻咽癌细胞、肺癌细胞、肝癌细胞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7,18]。姜洪芳等[19]研究表明,薰衣草精油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抑制了黑色素的生成,因此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色素沉着和黑色素瘤等疾病的作用,茶树精油有干扰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4.6美容保健淡化肌肤表皮沉淀的黑色素以达到美白效果,配方:马郁兰、玫瑰、鼠尾草、橙花、柠檬精油各1滴与基础油混合;改善肌肤血液循环,满足肌肤对养分的需求,以达到祛皱功效,配方:茉莉、肉桂、乳香、香茅、橙花、丝柏各一滴混合山茶籽油。

5中医芳香疗法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芳香疗法在欧洲各国和日本掀起了治疗疾病的热潮,我国的芳香植物精油消费还不到国际市场消费的1%。但中国芳香保健产业每年的销售额已达几百亿元,并每年以20%~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如果我国中医芳香产业人均消费量达到澳大利亚的十分之一,我国的芳香产业市场就将达7000亿~8000亿元,所以中医芳香疗法推广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中医芳香疗法在护理工作中被作为一种辅助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更快地恢复健康,自身的天然性与功能的广泛性都预示着它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舒适感,解决人体存在的许多健康问题,而且安全,副作用少,操作简单。芳香疗法在治疗疾病和美容保健等领域将取得迅猛发展。但是,目前芳香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还有许多芳香疗法的功效有待于验证。因此,如何指导人们更加安全地、有效地、科学地使用芳香疗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派翠西砸・戴维斯.芳香宗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

[2]杜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

[3]杜彬,张君怡.芳香精油配合推拿治疗偏头痛[J].新疆中医药,2007,26(6):27-28.

[4]黄家鑫.芳香疗法对1例极度硬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肿瘤杂志,2010,1(1):156.

[5]江绣英.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

[6]tattam,a.thegentletouch[J].nursestimes,2009.

[7]张菊.芳香疗法在情绪减压方面的应用[D].2010.

[8]宋秀敏.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肾移植手术病人焦虑心理的影响[J].山西医学杂志,2011,40(8):842-843.

[9]刘瑶,乔瑜,李玲,等.芳香疗法配合灸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4):213-214.

[10]ZahireddinaR,Seghattoleslamt.excerptsfrompersianmedicalliterature[J].arehirsnianmed,2002,5(2):131-134.

[11]CookeB,ernste.aromatherapy:asystematicreview[J].BrJGanpract,2000,50(4):493-496.

[12]StephenB.aromatherapy:ineffectivetreatmentoreffectiveplacebo[J].effCinpract,2004(4):188-190.

[13]S慧,杨静.芳香疗法与现代妇女保健[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

[14]JennyB.massageandaromatherapymassage:nursingartandscience[J].intJourpainurs,2002,8(6):276-280.

[15]HwangJH.theeffectsoftheinhalationmethodusingessentialoilsonbloodpressureandstressresponsesofclientswithessen-tialhypertension[J].taehanKanhoHakhoeChi,2006,36(7):1123-1134.

[16]洪蓉,金幼菊.日本芳香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l,14(3):61-66.

[17]孙伟,肖家祁,王淳凯,等.精油对人鼻咽癌细胞生长抑制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53-55.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精神病人;开放性治疗;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39-02

目前,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主要侧重于生物学治疗,长期的封闭性治疗不仅会导致病人和社会、家庭环境相隔绝,还会进一步引起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因此,尽量缩短精神病人的封闭性治疗时间,增加开发性治疗的时间,从而实现拓宽病人的精神康复领域、增进病人与社会、家庭的接触与沟通,是提高精神病人治疗效果,促进其尽早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方法。我院自2011年2月-7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开发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的对照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2月-7月经由门诊随机收入我院并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所选的100例研究样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诊断标准的精神病人;②年龄在18~63岁之间;③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没有严重身体缺陷或疾病;⑤对此处对照治疗研究知情并同意。以入院先后顺序为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放性治疗组和封闭性治疗组各50例。两个对照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方无明显差异(均p>0.05)。

1.2研究方法:开放治疗组在最初的急性发病期进行住院封闭治疗,再病人病情稳定后随即转为开放性治疗,让病人在家属的陪护下在自己家中进行后续的治疗。主治医生和护士每周到开放组各病人家中巡诊走访一次,一方面对病人的精神及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病情评估,并指导病人继续用药,进而开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和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医疗指导。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指导旨在帮助病人加快社会功能的康复,主要包括家务、工作、社交和其他一些日常活动的安排,引导病人及其家属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活动。在开放治疗期间,病人病情复发则再次入院转入封闭性治疗。

封闭治疗组则在入院之后一直采取封闭性治疗及其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两个研究组的对照观察研究持续时间为2个月。通过SDSS社会功能筛选量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来对两组精神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最终评价。评定者为经过专业培训的数名精神科医师和主管护士。评定者用按照以上三个量表,采用双盲法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再实施一致性检验,kapp值在0.84~0.91之间。

在入院治疗并分组时,两个研究组的SDSS、Bp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组进行2个月的治疗后,两个研究组的SDSS评分相比较,经过2个月治疗的SDSS总分及银子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长期迁延,长期的住院封闭性治疗会导致病人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进而导致病人社会生活及工作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的结果不仅是病人自身的巨大困扰,也为其家庭及其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减缓乃至于抑制病人社会功能衰退的状况,必须采用更好的治疗方法。

对精神病人的开放性治疗,是以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对精神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引导及社会生活指导。开放性治疗是现代心理、生物及其社会医学在精神病人护理与治疗中应用的一种全新治疗模式。本院进行的开放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开放性治疗和合理的康复指导后,病人的SDSS和BpRS评分充分说明开放性治疗对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封闭性治疗的效果,说明了及时合理的心理引导对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意义。在开放性治疗的过程中,病人的家属参与和支持,对于激发病人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有着相当明显的积极影响,更增进了病人与社会、家庭的实际接触和精神交流,使得病人的精神整装和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由此可见,开放性治疗是比传统的封闭性治疗更利于改善精神病人精神症状并保持和恢复社会功能的一种疗法,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8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7

三大咨询治疗流派的人性观

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即人的先天之性。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其对人性的独特看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治疗理念和体系;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都承认人有先天之性,但却走向两个极端,而行为主义学派不承认人的先天之性的存在,持中立态度。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心理治疗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第一个正式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疗法。它的创始人西格孟德・弗洛伊德(SigmindFreud)认为,人生具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是非理性的,由无意识决定;所以,社会必须对人的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进行控制与压抑;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而生活只不过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2]。由此看来,精神分析疗法不信任人性,认为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独立的,相冲突的;其人性观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色彩。

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以人为中心疗法,该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罗杰斯对人性持积极的观点,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实现趋向”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个体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是根据这些事件是否符合“实现趋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是否有意义的,且有机体自身有能力作这种判断。另外,罗杰斯提出:“人性基本可以信赖”,人性是积极的、前进的、有建设性的,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当个体的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的性善论。

和前两种疗法的观点不同,行为主义疗法不承认人有先天之性。该疗法认为人出生时心神一片空白,可描述为“空白心板”,具有同等向善向恶的潜能;个体的行为经验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塑造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倾向于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强烈的影响。所以人的善恶并非先天的,而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我们可以说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是典型的中性主义。

三大流派的理论构建及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1.理论建构

(1)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建构

精神分析学派从其人性观出发来构建其理论框架,主要的理论包括:意识――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在意识――无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和经验,因而受到压抑,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在人格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总是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之中,本我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它包含个体的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自我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本我的愿望以更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如果焦虑不能适时消除,就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而在人格发展理论中,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因而以后的人格问题均根源于幼年时期受到压抑的心理冲突。

由此,精神分析理论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是神经症(心理异常)的根本原因,神经症病人只知道自己疾病的症状,而对症状背后的意义或症状的起因一无所知,当把症状的起因从无意识的层面提到意识的层面上来,病人了解了疾病的缘由,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自然就会消失;因此,精神分析疗法的焦点不在消除外显的症状上,而把“将无意识的东西转成意识的东西”确立为其治疗目标,包括重建人格,协助当事人记取早年时期的经验,认清内心有哪些心理冲突受到压抑,能睿智地觉察内心世界等等。

(2)人本主义的理论建构

人本主义则从其“人性基本可以信赖”,“人具有自我实现趋向”的性善观出发,提出现象场和自我理论,构成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罗杰斯认为,个体的主观经验世界就是现象场,每个人的现象场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旁人(包括咨询师)永远不可能像当事人自己那样好地了解当事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推崇当事人的主导作用。而自我理论指出,当个体在自我实现基本动力的驱动之下,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可以达到理想的发展,但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由于个体处在要求感到自己有价值,值得关爱的自我关注动机的支配下,价值条件提供了判断经验的准绳[3],而不再是单纯地处于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之下;这时,儿童的自我与经验发生了异化。那么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和冲突,且个体的防御手段无效,即不能成功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时,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的适应问题,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就在于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由此,心理治疗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一种充满安全感气氛的环境,以引导当事人自我探索,使其认清阻碍成长的因素,并能经验到过去遭自己否认和扭曲的自我,使当事人更趋于开放,更信任自己[4]。简单来说,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帮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使其更丰富,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罗杰斯曾提出两条衡量心理治疗之建设性变化的标准,一是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二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5]。这些都体现了其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

(3)行为主义的理论建构

行为主义从其“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出发,以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行为疗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S-R形式学习到了一组刺激事件相关或相随的关系,操作行为主义强调行为是环境结果的函数,个体通过操作掌握了区别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个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6]。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就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过是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而已;所以行为疗法的核心就是学习。行为疗法认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是变态的行为,都是由学习获得的,而且也能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增加或消除。异常心理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适应行为,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消除,并可习得新的适应行为。所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创造新的条件供来访者重新学习,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学到更多有用的行为,确认影响行为的因素,并找出克服问题行为的方法。

2.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在精神分析疗法中,治疗关系主要是指移情性的治疗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多为幼年期)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只不过是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治好了移情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从而强调了咨询者作为当事人的一个投射的靶子或某个虚拟客体的作用。然而精神分析疗法只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治疗过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认为它只是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了方向。该疗法更注重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强调治疗者对患者心理基本原因的探讨,是治疗者对疾病原因的解释而不是患者的自悟;与此同时,该流派也发展起相应的治疗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抗拒的分析以及移情分析等,所有技术的设计都是为了使治疗者通过长时间的分析,协助当事人了解存在于无意识里的冲突。所以我们说,精神分析疗法注重治疗关系,但并不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而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治疗关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流派十分看重治疗关系的作用,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当事人会降低自己对威胁性经验的防卫,使之可以在意识中符号化,从而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的感受。由于以人为中心疗法相信人性本善,当事人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治疗中,治疗者主要是通过同感、真诚、积极关注等手段来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而很少采用类似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专门技术,所以该疗法十分看重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忽视具体治疗技术的应用。

相对而言,行为疗法并不把治疗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虽然共感、理解、宽容及接纳等要素是必须的,但不是产生行为改变的充分条件,治疗关系虽然重要但不是重点,它只扮演基础的角色;行为疗法更看重治疗者的作用,认为治疗者有如教师或训练者,可以协助当事人学习更多有效的行为,起着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同时也认为,治疗者和当事人维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是引导行为改变的基石。相应地,行为疗法发展起来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如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法、示范法、代币管制法、自我管理法等等。

由此看来,治疗关系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居于首要位置,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精神分析疗法把治疗关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在行为疗法中,治疗关系处于基础的地位。

3.受到的责难

(1)精神分析法受到的责难

精神分析疗法在其人性观的基础上,重视潜意识、本能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治疗技术,为心理治疗的发展作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受到许多批评:

一是该疗法具有过强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本性的作用,人成了他的生物欲求的奴隶,从而忽略了环境、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是并不是所有的病因都需要从潜意识中去找,都要和早年经历联系起来。

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分析,梦的解析等技术来探索潜意识的内容,常令人感到无从把握。

四是该疗法的疗程太长,花费太大,且疗效并不十分肯定。

(2)以人为中心疗法受到的责难

以人为中心疗法推崇当事人本身的能力,重视治疗关系的作用,在心理治疗中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其本身不可避免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一是该疗法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而理性的力量却退居次要地位,有重情轻理之嫌。

二是个人主义的取向,过于看重个体本身机能的完全发挥,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和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三是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被动,易陷入受来访者操纵的困境。

四是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应用,排斥任何诊断和评估。

(3)行为主义疗法受到的责难

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坚持人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不适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治疗的着眼点在于外在的行为,所以行为疗法以明快简洁的风格著称,但也正是基于此,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一是该疗法涉及到治疗者对人的操纵和控制,这损害了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行为疗法忽视对目前行为历史原因的探讨,只关注外在的症状的消除,会发生“症状替代”的现象。

三是行为疗法过于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夸大了采用外在行为控制的效果。

四是行为疗法只关注表面的行为,而不注意处理来访者的感受。

结论

通过以上从人性观角度对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性观的不同造成了咨询的理论基础,治疗的目标,治疗关系的强调等方面的差异,但每一种人性观都是不完整的,都有其本身的缺陷,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了解到这些,在以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中就不能单纯地坚持一种疗法,而反对其他疗法,恰当的做法应该是综合使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当前,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存在一种发展趋势,就是折中取向的心理疗法,它兼采各家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某些成分,集合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如拉扎勒斯的功能治疗;有人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折中的、整合的理论取向将成为咨询和治疗理论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成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5).

[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GeraldCorey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治疗;精神类疾病;焦虑情绪;依从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5(b)-0165-03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treatmentontheanxietyemotionandcomplianceofpatients.methods100casesofpatientswithrelatedmetaldiseasesadmittedand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anuarytooctober2016wereselectedandthementalstateofpatientswastracedandobservedbytheresearchstaffandattheendoftreatment,theanxietyandcomplianceofpatientswereanalyzedbytheresearchstaff.Resultsaftertreatment,thediseaseofpatientswasimproved,andtheresultsshowedthat11casesofpatientsweretotallycompliancewiththetreatment,accountingfor11.0%,72caseswerepartiallycompliancewiththetreatment,accountingfor72.0%,and17caseswerenotcompliancewiththetreatment,accountingfor17.0%,andthecomplianceofmostpatientstothistreatmentmethodwaslow.Conclusionthe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treatmentisaveryadvancedtreatmentmethodwithgoodeffect,however,thecomplianceofpatientstothistreatmentmethodislowingeneral,andtheadversepsychologicalreactionsareeasytooccurinthetreatmentcourse.

[Keywords]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treatment;mentaldiseases;anxietyemotion;Compliance;investigation

1985年,第一_经颅磁刺激仪在英国被研制出来[1]。而在此之后,中国的这一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且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颅磁刺激主要是利用磁信号穿透性强、衰减小的特点,来对患者的大脑神经及周围神经肌肉进行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前,我国对经颅磁刺激这一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且应用水平较高[2]。但是,患者在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大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的影响,这一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大大降低。这些均对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降低重复经颅磁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3]。该文从2016年1―10月该院收治的患有相关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针对当前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时产生的焦虑情绪的情况和依从性较低的现象进行实验分析,以望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患有相关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在进行实验前,这些患者均接受了相关的检查,符合有关诊断标准。在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有64位男性患者,36位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26~58岁,平均年龄(34.14±2.43)岁。在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时,对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2调查方法

对患者进行调查的第一步,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发展情况等。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在收集患者资料时应该注重对患者发病原因、经历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更加利于研究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时,主要是根据Hama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4]。严重焦虑:患者的总分≥29分时;明显焦虑:患者的评分≥21分而

2结果

2.1患者焦虑等级评定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对这100例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治疗后,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相关数据和记录,发现患者普遍表现出焦虑的情况。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后,其中,8例患者为严重焦虑,焦虑评分为≥29分;35例患者为明显焦虑,焦虑评分为21~28分;40例患者为存在焦虑,焦虑评分为14~20分;7例患者为可能存在焦虑,焦虑评分为7~13分;10例患者为无焦虑,焦虑评分为≤7分。在100例实验对象中,90%的患者出现焦虑情况,见表1。

2.2患者依从性调查情r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研究人员对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态度和实际临床反应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在患者结束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询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意见的收集。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情况评定。其中,11例患者对治疗完全依从,占比11.0%;72例患者对治疗部分依从,占比72%;17例患者对治疗不依从,占比17%。见表2。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给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一些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当下,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ptSD等一些精神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对于这类疾病的认知还较少且不够科学。由此可知,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6]。这类人群的行为、思想经常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时常难以控制自身的动作行为。随着而来的是周围人对其的误解和恐惧,而周围环境对患者的病情影响较大,在没有周围人的陪伴、鼓励的情况下,患者靠自身的努力难以康复[7]。目前,对这类精神疾病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对其的重视也在不断增加。精神类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研究条件下还不能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定论。在相关研究[8]中,人们也发现精神类疾病对人的生理没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对这类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无法对患者的精神疾病进行根治。其次,还由于不同患者发病时病情较为复杂多样,且部分患病患者无法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这也给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开始引进重复经颅磁治疗的治疗方法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重复经颅磁治疗不仅不会对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伤害,还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具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重复经颅磁治疗方法的问世,为精神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更先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这类患者的福音。但同时,应该认识到这一治疗方法还存在的缺陷,即在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时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患者对这一治疗方式的依从性不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重复经颅磁治疗的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和心理健康。所以如何提高重复经颅磁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让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接受治疗是相关研究人员应该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在该次实验中,研究者随机从收治的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重复经颅磁治疗的治疗办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细致的跟踪观察。在实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及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并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在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对患者的反馈进行收集,把握患者对这一治疗方式的依从性。在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结果显示,11例患者对治疗完全依从,占比11.0%;72例患者对治疗部分依从,占比72%;17例患者对治疗不依从,占比17%。大多患者都对重复经颅磁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依从性较低。在吴开文等[9]学者在2013年的文章“重复经颅磁治疗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调查分析”中,108例精神病患者经重复经颅磁治疗后,完全依从的有10例,占比9.26%;部分依从的有83例,占比76.85%;不依从的有15例,占比13.89%。而在刘敏[10]2014年“重复经颅磁治疗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调查研究”一文中,93例精神病患者经重复经颅磁治疗后,完全依从的有9例,占比9.8%;部分依从的有71例,占比76.3%;不依从的有13例,占比13.9%,与该文结果基本一致。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患者在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后普遍出现焦虑情况,并且对这一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对该治疗方法的实际治疗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精神类疾病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治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在临床上应用重复经颅磁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在为患者提供治疗前,应对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且详细的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病情造成错误的理解和认知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只有尽量提高患者对这一治疗方式的依从性,才会积极接受、配合治疗,从而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丁景景.重复经颅磁治疗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调查分析[J].医药,2016(11):227.

[2]艾春青.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24-925.

[3]王艳红,李玉玲.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3):2535-2537.

[4]翟丽娜.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的特异性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235-236.

[5]谢月娟,潘晓华,颜红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32例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5(30):3026-3027.

[6]任季冬,阮洪梅,胡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幻听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54.

[7]岳玲,李冠军,王继军,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2):177-180.

[8]安翠霞,董玲,于鲁璐,等.不同部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顽固性幻听起效时间和安全性的双盲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1):18-21.

[9]吴开文,陈小寒,林琳,等.重复经颅磁治疗患者焦虑情绪及依从性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23):64-65.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精神卫生工作;社会政策

一、我国对精神健康政策保护的历史沿革

我国精神健康卫生政策自1958年制定以来,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全面开展三个阶段,其工作的核心思想也由由“积极治疗”逐步转变为“治疗为主,防治结合”。1958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序幕。根据会议提出的“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方针,这一时期的精神卫生工作建立了我国精神卫生体制的大体框架,精神病三级防治网在城乡初步建立。从世界范围看,精神卫生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保护社会,其对象主要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收治。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自1958年后的20多年大致与此相适应。

“七五”(1986—1990年)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方向。结合世界精神卫生发展第二阶段的要求,为保护患者,扩大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兼顾两个阶段的需求,既要重视预防,又要加强治疗。根据城乡工业不同发展,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的改变,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城市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由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发展为以专业机构为中心或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农村则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防治工作。这一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减少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着重强调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至2000年,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6年10月11日,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的部分中,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标志着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护精神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作。随后,我国的精神卫生真正进入到了政策实施阶段。

二、我国现有精神健康康复的现状

回顾我国有关精神卫生保护政策的发展,不难看出政府对于精神卫生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起步阶段的以治疗为主,到“治疗为主,防治结合”,对于预防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视逐渐加深。对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管理和照顾,从最初避免患者过激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转变为对其权益的探究与保障。但从具体来看,我国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在政府投入力度以及专业机构服务水平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由于政策投入及专业水平的限制,逐渐增加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一)政府对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的投入

从财政方面来看,中央对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投入逐渐加大,但对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相关的医疗、社区的整体投入不足。国家根据2003年“非典”的防治经验,决定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为此,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三年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项目。这次投入对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但主要集中在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领域。2004年中央开始实施补助地方精神卫生项目(686项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作为当年唯一的非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列入了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以保护社会稳定和提高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可及性为切入点、以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全程服务模式为目标。该项目为进一步降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率起到一定作用,但对精神卫生机构的整体投入未有增加。

从立法方面看,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至2012年10月26日,《精神卫生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最终对权益保障、预防康复制度、住院医疗制度等内容做出了规定。首先,该法对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做出了规定,并对他们的劳动权作出了规定。在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的过程中,对家庭及其监护人的义务进行了说明。其次,在预防康复方面,强调了身心健康方面的预防,尤其是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并强调家庭在精神健康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环境。该法重点在于预防,但对于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未作出保障承诺。最后,在住院医疗制度中,对医务人员的疾病诊疗服务,提出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并对心理咨询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与精神疾病预防康复的相关机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工作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康复服务水平

现行对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等。其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普遍应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对于轻度神经症患者,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中重度神经症患者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同时进行;精神病患者则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在康复期辅以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不仅仅使用这两种治疗的方法,专业人员还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辅以其他的治疗方法以及辅以何种方法。

自20世纪以来,医学界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和诊断由传统的单因素向多因素以及多因素多结果发展。在整体与整合的观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社会与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或疾病方面,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模式下,医疗工作由单纯的病理取向向人本取向转。医疗工作的对象从针对个体,发展为结合家庭与社区的照顾系统。医疗工作的这些变化能够使得医生的专家角色逐渐淡化,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康复工作而言,主要的治疗方法以病理取向为基础,认为精神健康障碍患者与普通人不同,他们是有疾病和缺陷的人。他们的康复需要被与社会隔离,他们的潜能、优势等基本的社会心理需要被忽视。因此,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建设更全面具体的社会服务方案,为患者提供除病理康复之外的心理、社会系统功能康复服务。

(三)患者对精神健康障碍康复服务的需求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第十卷(iCD210),精神紊乱分为10类78亚类。精神分裂症,抑郁、酒精依赖、药物依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青少年行为问题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心理疾病和行为紊乱。其中,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紊乱。调查结果和统计结果均显示精神分裂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82年的4.75‰和5.69‰上升到1993的5.31‰和6.55‰根据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精神抑郁发病率为15‰—15‰,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相似。另外酒精依赖、药物依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青少年行为等问题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但就目前我国的精神健康康复机构的规模而言,面对这日益壮大群体,其接受及治疗的能力非常有限。将现有的专业康复资源与家庭、社会资源相结合,必是我国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四、建立健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保护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问题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中之重,也是重大的社会焦点。进一步做好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水平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整个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为了全面的促进精神健康工作的发展,政府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政策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支持,也要将建立健全的康复服务体系纳入考虑。

(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合理的投入机制建设

精神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纯的医疗服务不同,它不能由市场去解决,只能由国家财政来投入。因此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精神卫生的投资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精神卫生发展中的公共投入比例,能够从财力上形成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神卫生精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对治疗环境的建设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相应地财力支持。

(二)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水平,也影响着国民的整体精神状况。我国政府应巩固已形成的基本精神卫生体系,拓展防治范围,建立完善的医院—社区治疗体系,使得不同阶段的病人能够获得不同层次的全面康复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科学防治精神疾病,依法保障病患群体的基本人权,为精神健康障碍患者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将社会工作引入患者康复服务体系

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及早的发现患者情况并做相应的处理,发病率会大大的降低,治愈率也会显著的提高。因此,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精神疾病的防治体系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协助家庭和社会与病人建立新的关系助其面对困难,也能够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具有现代精神病学与相关学科支持的支持,协助社会为病人提供治疗设施与环境治疗环境。与此同时,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精神卫生工作领域,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提高个体与社会面对精神疾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唯,李玲,李文咏,崔玄,李雪.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体制的历史沿革[J].公共政策,2011,(6).

[2]孙立忠.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对精神健康的促进[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周小杭.社会工作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干预研究[J].社会工作,2008,(10).

[4]邹自英,胡晓莉,黄海,赵碧.我国精神健康的现状、预防和控制进展[J].西南军医,2004,(6).

[5]陈昌惠,张维熙,沈渔笛.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9).

[6]陈昌惠,沈渔笛,张维熙.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998,(19).

[7]XiaoSF,Yanmunityservicesofdepression.China/wHomentalHealthawarenessRaisingConference,1999,Beijing.

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社会心理康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现代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患者常伴随有严重的心理抑郁,且经常出现自残、自杀、伤人等行为,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寻找有效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措施是现代临床医学有待解决的问题[2]。文章主要针对社会心理康复结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12月120例医院收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为(43.2±5.3)岁;病程为2~15年,平均为(5.6±2.1)年。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为21~57岁,平均为(44.3±4.5)岁;病程为1~16年,平均为(6.1±2.3)年。本次研究入选标准:①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入院后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且基本症状已得到有效控制,正处于康复期;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观察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为:第1d口服1mg利培酮片,第1w内逐渐将药量加至2~4mg/d,第2周内逐渐将药量加至4~6mg/d,之后均保持4~6mg/d。观察组采用社会心理康复结合药物治疗,用药方案同对照组相同,社会心理康复措施为:在治疗第1个月,护理人员组织患者与家属进行会谈,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心理状态展开评价与分析,为患者及家属展开针对性心理咨询和好于,叮嘱家属多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号的治愈分为,从而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第2个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若患者的情绪比较稳定,可开展心理指导。治疗2~3个月,每隔15d开展一次座谈,了解患者的近期状况。治疗4个月后,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治疗。会谈的目标:①纠正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患者治愈的信心,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3];②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从而保障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③指导患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如何自我调节,获得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1.3观察指标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复况。工作能力参照相关文献[4]分为四个阶层:Ⅰ级:可正常工作;Ⅱ级:可进行简单工作;Ⅲ级: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无法工作;Ⅳ级:需要监督且精神状态不佳。复发判断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3个月后再次出现精神分裂症,且BpRS评分≥36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评分两组患者BpR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pR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的工作能力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工作能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复发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和45.0%,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患者除了可能对自残等行为,同时也可能出现伤人表现,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社会的安全。若不尽早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人格崩溃以及知觉、思想等方面的精神障碍。社会心理康复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能够正常工作。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石捷,陶建青,曾强,等.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13,10(34):18-21.

[2]陶建青,曾强,梁佳,等.利培酮与富马酸奎硫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15,9(32):70-72.